课堂教学书籍读后感

2024-05-05

课堂教学书籍读后感(精选6篇)

篇1:课堂教学书籍读后感

小学教育与问题情景实录及评点读后感钟hm

我是以一种学习的态度去阅读这本书的,我了解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擅长的方面。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刚开始阅读的时候会有一点的茫然,但是越往后读的时候会让我觉得豁然开朗、感觉自己很幸福。感觉有一位智者在引导着我前进,成功的大门在慢慢的为我敞开,只要我坚持学习,一点一点的努力,等待黎明的曙光,然后紧紧抓住坚持不懈。第一遍阅读的时候比较粗略,不过或多或少的还是能领悟出书中的一些道理,现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感受。这是一本字数不多语言不是华丽,却字字珠玑讲到实处,封面也很简单的小册子。他由浙江教育报刊总社副编审、教育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袁中庆主编,他主要讨论的是小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从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展开,帮助初入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速成炼就教育高招,他整体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小学教育中常见的问题情景;不同的教师的不同应对方法;教师最乐意采用的方法及选择理由;心理辅导专家精彩的点评。

教师尊重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人格,让学生充满创造性,即使一样的是对学生的爱,针对不同的老师,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的未来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领域和生活中。曾有一位著名的美学家说过“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收获则是不折不扣的‘悲剧’。”为此我感受最深刻一点是,我要努力的提高自己的师德培养,做一个阳光教师,积极做一个发光体,让学生主动亲近的教师。以我的快乐去快乐学生,让他们能够快乐的学习。在《小学教育问题情景实录及评点》中有非常多的教育问题情境案例,其中感触最深的一个案例《小琪又没带绘画工具》。

案例中的小琪是二年级的孩子,父母离异了几乎处于没人管的状态,因此她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都不是很好,每次美术课要求带的绘画工具他几乎都不带,上课的时候就瞪着眼睛不动手。针对于这样的情况,书中例举了六位老师的六种真实的应对方法。

晴佳老师:我会和小琪的家长取得联系,告诉他们上课带齐学习工具的重要性。因为这事光孩子记住没用,必须要有家长配合。

国英老师:我会让小琪把绘画工具放在老师那里,等要用时到老师那里拿。胡莉新老师:请同学借绘画工具给她,鼓励她动手画,在她的美术作业上打上“优”,让他喜欢上美术以此养成带绘画工具的习惯。

清清老师:我会经常表扬积极带绘画工具的同学,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想要被表扬的欲望,以此来激发小琪想被老师表扬的欲望。

江石伊老师:我会把情况反馈给班主任老师,请班主任把这事向家长反映,让家长为她准备好绘画工具,我也会为她准备一份,在他没有带绘画工具的时候借给他。

在上述方法中,我会选第三种,因为一个不完整家庭的孩子,在她的成长过成中,她得到爱是残缺的,这时老师要付出更多的爱来教育她。这种做法就恰好可以让他感受到爱,让她感受到周围人的关心,在集体中找到温暖,已达到让她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目的。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原动力,教师时刻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慢慢的去培养他的兴趣及学习习惯,润物

细无声,我们要去慢慢了解学生、关心、爱护,多花时间去帮助学生,更加关注学生,关注教学中“人的问题”,最终促进教育成效。虽然这是一条艰难需要长期坚持的路。

篇2:课堂教学书籍读后感

小说中,令我最难忘的是故事的主人公肖晓。从三年级起,他就盼星星、盼月亮似的期盼着能够当一次升旗手,能够有机会亲手升起一面国旗,为此他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着。可是,命运似乎总是在和他开玩笑,很多次机会就在不远处,甚至幸运的大门已经打开在他面前了,然而,又都阴差阳错地与他擦肩而过。于是,他更加努力地做着一切可能当上升旗手的事情,甚至瞒着家长偷偷地从南京千里迢迢地来到北京,只为亲眼看一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

一个成绩并不突出的小男孩,能做出那么多惊人之举,并拥有一颗爱国的热血之心,真的非常难得,我们难道不该向他学学吗?,虽然我们在生活中并没有干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我们都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慢慢地感染身边的人,让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这种精神。

小说中的另一个孩子林茜茜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是一个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孩子,她的数学、英语、语文都在省市区的比赛中都得过奖,被老师、同学称为“尖子生”。可是,她的心里装着的除了习题还是习题,她对班级里的事情漠不关心,对同学旁若无人,甚至对荣誉也不感兴趣。当她成为升旗手时,却因为紧张只能呆呆地站在旗杆前,任凭一阵风把国旗吹走而不知所措……我认为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高分低能”的孩子!

篇3:高职书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文以书籍设计课程教学为例, 对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传统书籍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严谨的设计思维训练及要求。许多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过分依靠个人感觉, 对设计目标对象不能进行深入的设计分析, 甚至是直接利用绘图软件在电脑上进行设计, 或者是把网上搜集的一些素材稍加改动, 结果导致偶然的感觉代替了理性的思考。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和提高。

2.缺乏详细的设计调研和分析。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市场调研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认为市场调研是可有可无的过程, 甚至有的教师也降低了对设计调研的要求。调研方式普遍单一, 大多是在网上搜集一些同类的书籍设计, 并做一下简单的对比。很少对设计对象的相关背景做深入的分析, 进而挖掘出有代表性的设计切入点。最终导致不能准确完整地表达设计对象的内涵和要求。

3.缺少有创新性的高质量高职教材, 教学参考资源匮乏。教材选择上, 传统的书籍设计教材非常多, 但有创新意识的书籍较少。许多教材知识陈旧, 缺乏时代感和创新精神。有的教师选择的是本科教材, 较之高职的学生来说, 难度偏大, 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而且, 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 单一的教材已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许多教师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网络学习资源, 学生视野得不到特定的开阔, 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开发。

4.采用虚拟的设计任务, 学生缺乏实战的设计体会, 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往往采用虚拟的设计任务让学生来完成。学生不能切身体会做项目的真实过程, 大家往往磨磨蹭蹭, 迟迟不愿动手, 好几天才能拿出一个草稿,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够很好地调动起来。

5.传统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许多教师只是采用多媒体课件加上机的教学手段, 在当前网络高速发展的环境下, 已显得落后了。教师应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便利和多种学习途径。

6.教学评价体系单一, 且不够全面,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许多教师等到了结课时再一起把所有的设计作业收上来, 中间只是布置作业, 而不收作业或者集中讲评作业, 导致过程监控失调。许多学生临结课时才狂赶作业, 作业质量可想而知。

二、书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严谨科学的设计思维训练。教师应强化书籍设计的草图绘制阶段, 该阶段教师应向学生展示大量的设计案例, 向学生具体讲述书籍设计的创意及制作过程, 让学生了解书籍设计的来源及程序。并通过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要杜绝学生从网上找到一些相关的素材并简单拼凑和抄袭的情况。

2.详细的设计调研及分析。让学生在设计之前必须到图书市场对相关的书籍设计进行考察调研, 掌握第一手资料。去之前, 教师要给学生布置好明确的市场调研任务, 并要求学生用书面形式回答老师布置的问题, 必要时选择相关的图片加以说明。

另外, 教师应让学生在网上搜集大量的相关书籍设计的过程案例, 并分组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 进一步深化和理解书籍设计的定位及创意方向。

3.选择有创新性的特色高职教材, 依托网络, 给学生提供强大的网络学习资源库。一本好的教材,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增强、教学质量的提高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和引导作用。目前, 市面上的高职书籍设计教材良莠不齐, 好的教材并不多。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 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精心选择“理论精要、实例丰富”, 具有“高职特色”,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特色教材。

单纯的一本教材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教师应依托网络, 给学生提供强大的网络学习资源库。如:北京顾鹏图形设计有限公司http://www.gupeng.com、设计在线http://www dolcn.com、红动中国http://www.redocn.com、创意素材库http://sc.52design.com、素材CNN http://www.sccnn.com等, 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学资源, 也解决了单纯使用教材的不足和缺陷。

4.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 将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引入到课堂, 做到真题真做。《书籍装帧》课程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设计课程体系, 采取“工作任务驱动”式组织教学, 开展以“项目设计”为任务驱动和导向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设计, 在不同的阶段完成对应的任务, 到课程结束则可完成整套的书籍设计作品。该课程是从字、图、色、纸四个方面对书籍进行全方位而不只限制于封面的构思和打造。它包括书籍的封面、封底、书脊、勒口、封套、护封、扉页、目录页、版权页、字体、字号、版心、字距、行距以及插图、艺术插页等。另外, 顺应时代的发展, 我们还加入了新媒体———电子书的设计与制作教学。

通过开展项目教学, 将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引入到课堂, 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 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也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使学生经历真实地工作任务与完整地工作过程, 又能为企业的项目开发提供技术服务, 还可以通过企业的项目检验学生的设计能力, 最终实现依托地方企业、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的教学理念。

5.引入网络教学平台, 丰富课程的教学手段。除了采用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教材、网络教学资料外, 该课程还采用了网络教学平台的形式。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下载教师提供的教学课件和其他教学资料, 可以按要求提交自己的作业, 即时看到老师所发的通知, 并且可以随时和教师进行提问等互动, 也可以在讨论区和师生共同讨论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和工作效率。

6.以能力评价优先, 重视过程评价, 企业设计师和教师共同参与学生学习评价, 同时兼顾学生自评的全面考核原则。改革以往单一的教学评价方法。重视过程性评价, 严格考勤制度, 每周都要收学生的作业, 并且每次所收作业都要进行细心全面的讲评。课程的结课成绩采用平时表现占30%, 最终作品占70%的方式。这样, 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出现结课时猛赶作业的情况。同时, 对最终的书籍设计作品, 聘请企业设计师和专业教师共同评价学生的设计作品, 使学生逐步适应岗位的要求。

最后, 教师还要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自评, 总结自己在该门课程的学习表现和收获, 并给自己一个自评成绩, 使自己进行一个系统的反思。

三、结语

书籍设计是集文化之精髓、展时代之气韵的创造活动, 是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 其设计教育担当着对社会尽职尽责的使命。同时, 书籍设计的教育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教师应不断扩展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 用发展、创新的眼光来思考教学、组织教学。不断总结、改革, 并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4:《包装书籍美化主题》教学设计

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泰山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下,教材以“创作一部记录成长的文集”为主线,分别通过提高创作效率、编辑个性化文集、用自媒体发布作品这三部分来展开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包装书籍美化主题》这节课,分为“设计靓丽的书籍封面”和“规划序言内容和版式”两个专题。封面和序言是人们了解书籍内容和作者意图的主要途径,通过这两部分内容能够引导读者步步深入,逐渐领会主题,从而产生阅读的兴趣。封面和序言在内容和版式设计上,也有很大的创作空间,通过图形、色彩、文字和版式用美的视觉传达形式,表现书籍的丰富内涵,是我们进行包装设计的主要目的。学生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初步体验书籍包装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理念,并以此美化和突出书籍主题。

●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但由于他们更偏重于形象思维,分析、归纳和建构知识的能力还比较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本节课的知识点在小学信息技术中有所涉猎,学生也会进行相应的设置,但学生的操作可能不规范。因此本节课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规范学生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并对书籍封面的设计能够学以致用。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用鲜明的艺术字,增强文字的感染力;借助形状改变图片外形、设置图片的文字环绕方式,用图片诠释主题;能够灵活使用艺术字、图片和形状,合理安排它们之间的位置,做到图文结合,在视觉上让人赏心悦目。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培养自主学习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能力;利用知识迁移,联系小学信息技术课上学过的图文混排,学习图片的文字环绕方式;对重点知识的学习,除了利用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还要充分利用学习任务单中的操作步骤,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制作书籍的封面和序言,培养审美情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制作满意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

● 重点、难点、突破点

重点:借助形状改变图片外形、设置图片的文字环绕方式。

难点:合理安排艺术字、图片和形状之间的位置,做到图文结合,在视觉上让人赏心悦目。

突破点:欣赏比较成熟的书籍封面设计,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据可依;发挥微视频的优势,让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多次模仿、操作。

● 课前准备

①组织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将相邻的两位学生安排为一组。

②组织学生自主观看微视频“自学视频:封面设计.wmv”和“自学视频:序言设计.wmv”,看完微视频的学生可自主学习“学习任务单.doc”中的内容。

●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精美的书籍装帧”视频,为学生展示精美的封面图片,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师:封面和序言是一本书的脸面和自我简介,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本书的质量和成败。封面和序言的好坏,能直接影响读者对它的阅读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设计精美的书籍封面和序言。(出示课题:包装书籍美化主题)

2.技术探索

师:图片是平面设计的构成元素,具有很高的装饰价值,能带给人们身临其境的美感,它在整个版面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是重要的视觉元素;在应用中,人们往往通过多种呈现方式,打造具有主题内涵的设计,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艺术字是经过专业的字体设计师艺术加工的汉字变形字体,字体特点符合文字含义,具有美观有趣、易认易识、醒目张扬等特性,是一种有图案意味或装饰意味的字体变形;艺术字能从汉字的义、形和结构特征出发,对汉字的笔画和结构作合理的变形装饰,书写出美观、形象的变体字。艺术字经过变体后,千姿百态,变化万千,是一种字体艺术的创新。让艺术之美与书籍的文化内涵相呼应,让人们从封面的视觉感官和内容的认识、理解产生共鸣,这是我们对包装设计的艺术追求。

(1)封面设计

要素展示:教师向学生展示封面设计的组成要素:书籍名称、编著者姓名、出版社名称和背景图片(如图1中左图所示)。

教师点拨:①书籍名称等文字在页面中的位置。文本横向排版的位置:书籍名称在页面的上四分之一处、编著者姓名在上三分之一处、出版社名称在下五分之一处。②文字的颜色一定要突出,可选择背景颜色的对比色。背景图片必不可少,但背景的作用主要是衬托书籍名称,不能喧宾夺主。③背景图片要占满整张页面。借助“设置图片格式”对话框的“大小”,可进行精确设置。

(2)序言设计

要素展示:教师向学生展示序言设计的组成要素:序言标题、序言正文、插图和背景图片(如图1中右图所示)。

教师点拨:①序言标题和序言正文这两部分的字体、字形和字号等可忽略设置,按照默认格式即可。②为了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可借助形状改变插图的外形。③为了突出序言的内容,背景图片可以进行“冲蚀”处理,通过“降低对比度”“增加亮度”的方式弱化背景图片的颜色。

3.分组探索

(1)学生分组设计

教师为学生准备了5组素材(如图2),让他们从中挑选一组素材进行设计。学生两两为一组,确定素材的选取,并协作完成。

学习步骤:①打开“学习任务单.doc”文件,根据任务单中的操作步骤,自主制作封面和序言。②完成封面设计后,可与同伴相互检查,共同改进。③制作作品以前,最好先自学视频,这样可以更好地制作作品。

技术支持:①教学微视频:“自学视频:封面设计.wmv”和“自学视频:序言设计.wmv”。②导学案:“学习任务单.doc”。

(2)教师指导

在学生制作以前,教师统计每个小组的素材选取情况,尽量将5组素材平均分给学生去制作,避免出现大家制作同一组素材的情况。

在学生制作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如果学生出现的问题为个别问题,教师给予及时指导,帮助其纠正。如果出现的问题比较集中,教师可通过电子教室与学生一起处理此类问题。

4.展示交流

学生将做好的作品检查无误后提交。教师从作业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与大家一起欣赏,共同点评优缺点。

5.知识回顾

利用思维导图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简洁方便,一目了然(如图3)。

6.巩固提高

未完成作品的学生根据“展示交流”环节中大家总结出的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改进自己的作品;已经完成并上交作品的学生可以挑选另外一组素材继续制作新的作品,或帮助其他学生完成作品的创作。

● 教学反思

笔者能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并给予及时解决。本节的不足之处是:虽然准备了很多的素材供学生选择,但在为书籍命名时,并没有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笔者关注技术操作较多,而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创造力。

苍山点题

由“蓝调解码”专栏与“蓝调百香果”公众号共同发起,由各地教研室和泰山出版社支持的一种“探索课堂教学实际,激发课堂创新,构建个性化、实用性课程”的活动正以冠名“泰山传奇”的跨地区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推进。这个活动,除了帮助授课教师进行技能指导之外,更重要的是培育广大听评课教师真实地评课、诚恳地学习,共同打造面向新课程的有效教研和有益学习。

本期提供的是在山东省莱芜市举行的首期活动,以半民间半官方的方式,由当地教研室举办,邀请了淄博市、莱芜市的教师进行同题研究、磨课、授课,当场评点,抛弃了评奖、示范等一切功利化要素,完全属于学术研讨,效果初见。

第一位讲课的是段崇梅老师,她所在的莱芜市经济欠发达,我们又特别安排在农村学校授课,给她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上课的情况和教师的点评上文已有介绍。段老师上完课后,自我感觉欠佳,甚至有些自责。

第二位讲课的是赵永红老师,她所在的淄博市是国内信息技术课程较发达的地区,很多教育方向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教学过程、微课都非常精彩,课堂评价也比较高。

但作为真实的研究课,精彩就来了,通过分析与点评,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在项目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自然化的思维发展上,段老师更符合新课标提倡的注重思维过程、注重学生自主的教学目标;而赵老师在学案、微课的辅助下,学生完成度、精彩度都很高,但是留有的课堂空间、可拓展性、可选择性上存在一些缺憾。具体请大家对比两个课例进行体会,这里不作重点评价。

我们希望在新的教育方向、思维如何深化、主动性如何调动等方面能对大家有一些启发。当然,这也只是其中的一种认识,是提倡真实研究的一个范例,而并不表明这两节课水平的高低。

篇5:教学书籍的读后感

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创办了1+1读书俱乐部,推广1+1式的读书理念。通过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构建自己的认识平台。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当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因为今天这个时代确实是泥沙俱下、万马奔腾的年代,有人认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是张老师认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俗话说慢工出细活。

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或许都会觉得都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艺术,张老师很显然给出了他自己的宣告。

一个字一个词,字是慢,词为艺术。张老师认为我们的教育太快啦,快在那迅速展现而又擦去的ppt上;快在了教师面对这一大群叫不出名字却能把课演绎的完美而流畅上;快在了教师与校长们每天似乎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事务性的事务上,快在了教师冷漠地看到教室里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恼的快一样,我们今天的学校里。教室座位整齐,台下人头攒动,一派工业化大生产的气势。老实说确实难以看到具有生命个性的人。

这也难怪作者所推崇的叶澜教授不断的发出呼唤,呼唤教育创新要有“具体个人”意识,呼唤要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人”的转向要从“抽象的人”到“具体个人。说到底快到了我们的课堂上都看不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了。

慢又是一种什么样子的课堂,什么样的教育呢?作者眼里慢是像W老师那样的”教师身体动作是慢的,说话的语速是慢的,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说的,日本的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多给他们提供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能力。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张文质老师倡导”生命化教育“。在当今教育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生命化教育”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主观作用的,就是教师。教师要关注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不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考……客观条件,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里的一段话: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是小的好。

那么“小“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亦即人数控制在二三百人内为最佳”。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

但博耶一定想不到,在中国有那么多“名师”可以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情况下也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厉害的“名师”竟可以在体育馆数千名观众面前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情况下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中国教育胜过美国教育“难能可贵之处”。

如果教学课堂环境没有保障,首先就给教师组织课堂带来了困难,信息的传输呈单向化而不是多样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一味地强调教学质量,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之一,也是对教师的不公,因为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的老师毕竟是少数。以”生命化教育“为理念,就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既要强调教师的主观作用,又要营造良好的关注学生独立个体的空间,把“生命化教育”具体落实到教育过程中的每一细节和实处。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

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功利的教学都是短暂的,不关注长远的,不关注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我们的教学研究,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学书籍读后感二:

于漪老师主编的《教育魅力》一书是她一生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年轻教师的引领。“做孩子生命中的贵人。”虽然教育仅仅是一个职业,但确实是一份凭良心的工作。

阅读这本书时,你能感受到于漪老师对教育的满腔热忱,几十年如一日。而且耐心、细心、毅力一样都少不了,教育急不来!我们要反思,是否在教育的过程中太过急躁,要慢慢来,学会等待。现在,我与孩子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老师对你有信心,老师对你有期待,老师有耐心等待你慢慢改变!”

《教育魅力》是一本给教师的通识教育书籍,系统的阐述了时代呼唤教育魅力;教育魅力的内涵;关于教师教育魅力的调研、以及教师教育魅力的传承、功能、彰显和修养锻炼。读完这本书,我第一次这么具体详细的了解了教师教育魅力的意义,它包含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师爱魅力、学识魅力和形象魅力。

冲击力最强的是该书对教师教育魅力的现状调查,在上海中学生心目中,人格魅力是教师教育魅力的首要条件,远远超过师爱、学识魅力和形象魅力。何谓人格魅力,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说,就是真诚。“真诚是人格魅力的基础”。即使面对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也应该真诚对待。对待学生,不敷衍,坦坦荡荡,想尽一切办法去发展他们,这就是真诚。我也常常反思自己我对学生是否真诚。是否使学生们看到了,老师的真诚。

在中国教师一直被敬重,被仰视的同时,也强调了一点,那就是“为人师表”。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但教师也是创造者,在为着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创造。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不仅仅是他的专业知识,还有他的全部人格。当然,没有专业是不行的,但仅仅有专业,肯定也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事业,作为教师,首先是要自己像个人一样地活着,他才能对别人产生影响,一种使其成人的影响。自己活得像人,并不是说像圣人,而是说你很真实、很努力、有信仰,你在为这个信仰践行。

和许多青年教师一样,我十分景仰于漪老师对教育的满腔热忱。1977年,《海燕》向全上海直播,于漪老师的爱人看完直播后说道,“你哪里是上课?你是用生命在歌唱。”于老师对教育的长久不衰的热烈的情感,正是她的人格魅力所在。曾有位作家将教师职业设定为打磨螺丝钉的计件工,在我身边,不乏计件工式的教师。的确,教师这个职业做久了,常常会有职业倦怠,常常会生出很多无奈:很多事情,明知违背了教育规律,但依然要去做;很多事情,明知即使做了,也无甚效果,但依然要去做;很多事情,初衷常常是好的,但做着做着,就事与愿违,但依然要去做……既要让学生和家长满意,也要让上级领导满意,教师常常在“让他人满意”和“让自己满意”之间戴着镣铐跳舞。然而,教师是塑造心灵的职业,不是计件工。

做教师的人,内心深处必须得坚守住那份教育理想,必须永葆对教育的那份热情,因为,对于中小学生来讲,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通过学习我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努力。

教学书籍读后感三:

寒假里,我阅读了《今天我是升旗手》这本书,看完此书,我深有感触。这本书的主人公肖晓见义勇为、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热情果断,品学兼优。他一直为一个理想努力——当一回学校的升旗手,但理想总是得不到实现。他没有放弃努力,团结“学习尖子”林茜茜,帮助祝小娜,和包郝、马驭等同学智抓“偷猴贼”,积极参加“手拉手”活动……终于,他在临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手升起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小说中,令我最难忘的是故事的主人公肖晓。从三年级起,他就盼星星、盼月亮似的期盼着能够当一次升旗手,能够有机会亲手升起一面国旗,为此他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着。可是,命运似乎总是在和他开玩笑,很多次机会就在不远处,甚至幸运的大门已经打开在他面前了,然而,又都阴差阳错地与他擦肩而过。于是,他更加努力地做着一切可能当上升旗手的事情,甚至瞒着家长偷偷地从南京千里迢迢地来到北京,只为亲眼看一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

一个成绩并不突出的小男孩,能做出那么多惊人之举,并拥有一颗爱国的热血之心,真的非常难得,我们难道不该向他学学吗?,虽然我们在生活中并没有干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我们都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慢慢地感染身边的人,让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这种精神。

小说中的另一个孩子林茜茜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是一个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孩子,她的数学、英语、语文都在省市区的比赛中都得过奖,被老师、同学称为“尖子生”。可是,她的心里装着的除了习题还是习题,她对班级里的事情漠不关心,对同学旁若无人,甚至对荣誉也不感兴趣。当她成为升旗手时,却因为紧张只能呆呆地站在旗杆前,任凭一阵风把国旗吹走而不知所措……我认为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高分低能”的孩子!

篇6:数学经典教学书籍读后感

钟会长在书中对16种小学数学经典教学方法进行了介绍。对每种教学方法都从方法溯源、关联理论、典型特征、实施策略(或基本模式)、常见变式、典型案例六个方面展开。这16种小学数学经典教学方法让我大开眼界,其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教学方法,也有我还没有运用过的教学方法,今年开学我准备尝试一番。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项目教学法”和“无痕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让我想起了去黄梅实验小学听课、学习的体验。当时还没听说过这个名字。黄梅实验小学不光是数学,所有科目都在尝试一种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的是充分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教学方法最大的挑战是,每个小组中有学习能力强的,也有学习不太积极的学生,如果一味放手,只会造成“两极分化”。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靠老师对项目的精心的设计了,让所有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任务。项目教学法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之中,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即教学进程由任务驱动,而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线性讲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我们三里畈小学的“三主四环”教学模式,就有一部分教学理念在借鉴“项目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确实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总之,“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教学方法。

还有“无痕教学法”,这大概就是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吧。无痕教育追求在看似无意、无痕的教学情境和行为中,促进学生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发展。达到这个水平的老师,肯定是“大神”了。因为这需要你在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情,将需要落实的教育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效结合,营造自然而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听你讲课很舒服。还要设计情节和意境自然流畅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觉到好像在玩。最后还要以适切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发展素养。本书中也说到,看似“无痕”的教学背后是教师的“有心”“用心”和“尽心”。

无痕教育可以说是在追寻一种最本真的教学境界,是一种教育的美学和哲学境界,是一种对教育本原的追寻。无痕教育法,就是要在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基础上,遵从教育之序,营造自然愉说的学习之境。

上一篇:新环保法之最下一篇:读《淘气包马小跳之暑假奇遇》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