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读后感

2024-05-07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读后感(精选8篇)

篇1:《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读后感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读后感

朱熹的一首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弥新。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意境深远,以源头活水比喻为读书学习,告诫我们: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人要进步就得看书,我有幸看了王金霞博士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接下来我浅浅地谈谈我看书后的体会。 书中的第一章节,引用了苏格拉底的一句教育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明确了有效课堂的教学的基本理念。本书分六个单元、28个章节来阐明了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若干问题。共阐述了四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理念,第二个知识点是本书的重点部分:新课程有效课堂行动策略,分别从课前、课堂和课后三方面20个行动步骤进行的`阐述。第三个知识点是有效课堂的教学评价行动策略。第四个知识点介绍了保障行动效果的策略。 通读一遍后,对于有效课堂教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新课堂有效课堂教学就是一种新的教学行为,也就是一种“行动”。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爱、全、活、新”四大行动原则。本书中,引起自己感兴趣的是关于多维度备课的环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自己写教案,一般就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去撰写,备课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对新课程理念认识还不够深入,面对新教材、新课堂、新学生感到彷徨;教学信息资源有限,备课视野狭窄;课时多,备课时间有限,备课不够深入。而细读了《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后,却发现这样的备课,这样的设计只是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的多维度备课的一个方面。多维度备课包括备学生、备课程、备情景、备自己、备设计。其中“备自己”这个词组引起了我的关注。那什么是备自己呢?说白了就是备课时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一个过程,说具体点就是备自己的教学策略,升华教学,追求美的境界。备自己的教学风格:弘扬个性,培养机智,塑造特色。备弱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备自己就是认识自我,长善救失。还要备期望:关注差异,全面发展。备自己的形象:有效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观念,认真对待,在教学意识上高度重视三个问题:穿什么衣服贴近新课程的意义?理什么发型更能体现教师的个性?课堂形象是否符合教师行为规范?当然行动上更要精心准备。更重要的一点是还要备自己的课堂话语,包括语言风格、话语技巧等。 最后,我想用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家魏书生先生的话语来结束: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这种教法去否定那种教法,不是证明多种教学没有道理,更不是糊涂地照搬某种教法到自己的课堂上,不加任何改变就用,我们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

篇2:《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读后感

2013年,我拜读了韩立福博士的著作《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本书分六个单元、28个章节来阐明了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若干问题。共阐述了四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理念,第二个知识点是本书的重点部分:新课程有效课堂行动策略,分别从课前、课堂和课后三方面20个行动步骤进行的阐述。第三个知识点是有效课堂的教学评价行动策略。第四个知识点介绍了保障行动效果的策略。下面我谈谈看书后的体会。

特级教师斯霞说:“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我常常把备课比作指挥员在组织战役,我总是反复推敲,直到自己认为比较满意为止。”

传统备课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忽视问题的生成性。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过分强调解题技巧与重复训练,忽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和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教学设计,忽视课堂整合与资源开发。

新课程教师在备课时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一是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二是要体现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的理念;三是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四是要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五是要体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多维度备课主要是从学生、课程、情境、自己和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备课,在此基础上,创建新教师文件夹,对备课过程进行一次系统、完整的清理,即上课前的最后一次准备,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要想备好课,“备好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教师备学生要遵循以下原则:主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怎样备好学生,首先,备全体;其次,备问题;再次,备知识基础;第四,备能力;最后,备情绪。

备课程,就是整合课程资源,这是我们新课程教师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一是备教学目标,即全面理解课程标准,清楚学习目标;二是备教学内容,即创新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力;三是备意义,即深刻挖掘内涵,生成自己的独

到见解与意义;四是备教具准备,即丰富内涵,拓宽外延,提高效率;五是备教材,即深刻挖掘,引导思考。

备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事先作好规划和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学对象来选择和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通过创设不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苦学”变成“乐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益。

备自己。我们新课程教师要在实施“备自己”的行动之前,首先充分相信自己,树立“我能行”的自我意识。虽然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但是并不意味着放松自己,而是要强化主体意识、主导意识。其次,敢于面对现实,剖析自己,反思自己。结合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充分分析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风格,面对本次教学活动,反省自己有哪些方面还不能满足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应该采取哪些补救措施等。再次,敢于超越自己、创新自己。教师在充分分析和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要大胆设想、大胆实践,敢于否定自己,质疑自己,不断提出“为什么”,经常换个想法或换位思考,使自己原有的设想和模式有新的意义。

备弱点。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我认为,新课程教师在每一次进行教学设计之前,都要从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参与和共事能力以及反思与计划性等方面进行“把关”,在认真而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尽可能采取补救措施,达到长善救失的效果。对教师个体而言,人与人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但是弱点也不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能力特征等准备自己的能力,克服自己的弱点。一般而言,教师要关注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课堂的驾驭能力和教育学推理能力等。

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问题呈现、对话交流、情境刺激、科学指导、全面评价等。一般而言,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以学论教”,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严格来讲,实施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不应该强调模式化的实施步骤,而是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体现新课

程理念,体现五要素内涵。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的五个步骤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包含与相互融合的关系。

问题提出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教师首先应从问题设计着手,设计以复习为目的的问题、以引发兴趣为目的的问题、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目的的问题、以发展思维能力为目的的问题等。在此基础上,确定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具体如何呈现。在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新课程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问题呈现”具体分为学生问题呈现、教师问题呈现、问题支架呈现、问题纵横呈现、问题开放呈现。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追求课堂的生命力。课堂上,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和教师争论,随时向教师质疑,甚至可以不同意教师的观点。但并不是不需要教师的引导,而是更需要教师恰当、及时地发挥主导作用。一般疑问,可以“接球不回球”,让学生在自我学习、合作学习中解决;关键性问题,可以发动学生精读、思考、讲座、争辩,这样就能使教师之心、学生之心、作者之心心心相印。疑中求思,思中探索,才能更好地焕发出生命活力。新课程关注的生长,是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事实上,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地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培育璀璨的七色花上,助学生的知识成长,助学生生命的成长。

一个充满生命活力、流溢生命动感的课堂一般不会是按部就班地执行预设教案的过程,但肯定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站在人生发展的制高点对其动态生成进行智慧选择和高超把握的过程。教者运用自己的智慧保持课堂高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在与孩子们交往、碰撞中生成课程,生成智慧。课堂是一种动态的存在,面对课堂实际展现的不同场景,教者见机行事,临场应变,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思想碰撞思想,用智慧激活智慧,与孩子思维共振、情感共鸣,使学生畅所欲言,情绪高涨。这样的课堂才会展现无穷的魅力。

新课程的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着尊重,充满着激励,充满着赏识,充满着期待。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在与老师和

同学的思想碰撞中明晰、深化理解,这是知识教学成功内化为学生经验系统的关键所在大,也是学生民主思想萌芽的真实的历程。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出现不同意见时,教者持一种宽容、欣赏和鼓励的态度,耐心倾听和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作出“对”、“好”、“是”等评价,而是巧妙地因势利导,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被尊重的满足和生命成长的快乐。

在新课程理念下,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好课呢?我认为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理想的课堂教学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它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次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生命的经历。

篇3:新课程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一.提问的实在性。比较新旧教案或一些课堂实录会发现, 很多的提问, 不具备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在性。看下面《静女》的一种提问:“第一节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各是什么?静女与小伙子‘我’各有什么样的举动?……静女是一位文雅的姑娘, 你喜欢她吗, 为什么?”这几个提问仿佛是从记叙的角度, 从把握人物形象的角度理解诗歌内容, 这种提问与其说是在完成教学目标毋宁说是在重复课文而已:没有人物思想情感的体味, 没有写法修辞的把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规定:“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比之下, 上述的这种提问实在是不着边际。再看《静女》教学的另一种提问:“第一节写‘静女其姝’, ‘其’起什么作用?是什么意思?‘静女其姝’表达了小伙子对静女什么样的情感?‘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写静女、小伙子什么样的心理?表达他们什么样的情趣?‘见’是通假字‘现’, 在《敕勒歌》哪句里出现过?……”这些提问提得多好啊, 抓住了关键词句, 从动作心理上理解体味人物的思想情感, 从而把握诗歌语言。结合提问启发后学生主动思考阅读探究的情形来看, 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目标, 这样的提问才是实实在在的新课程语文课堂提问。提问的实在性, 就是要紧扣“语言”“思维”“表达技巧”的学习, 踏踏实实确定教学内容, 然后实实在在提出教学问题。可以比较几种提问, 看哪一种最能吸引学生、最实在, 从而确保提问的实在性。提问的实在性是学生学有所得的保证, 是学习语文激发兴趣和热情的客观基础, 千万不能忽视。

二.提问的层次性。新课程学习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提问的层次性。题解、阅读、理清课文结构、筛选主要内容信息, 这是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品读、赏析、拓展学习, 这是深度感知和具体理解。由感知到理解, 由粗到细, 由浅入深, 层层学习, 这就是新课程下语文区别于其它学科的学习特点。语文科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的层次性, 即从整体感知到具体研读, 再到具体运用。语文科学习的层次性决定了课堂提问的层次性。提问的层次性, 决定了各阶段的问题只能在各阶段完成。是整体把握的就不能在具体研读阶段完成, 是具体研读的就不能在整体感知阶段完成。否则, 就不符合新课程下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教学《宝玉挨打》初步感知宝玉挨打的全过程是“挨打之因———挨打过程———各方反应”, 至于挨打的三个原因的来龙去脉要在具体感知中结合双方矛盾的性质分析提问解读。如果放在整体感知中提问把握, 势必造成教学混乱, 导致分析结构时结构又未弄清楚, 分析原因及其矛盾性质时原因矛盾性质又分析不详细, 最终导致学生认识模糊而枯燥乏味。

提问的层次性还体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提问引出什么问题, 对此问题提问解释, 提问分析, 提问评价, 这就决定了提问的层次性。提问引出问题是“是什么”是辨认性的, 分析、评价是“为什么”和“怎么样”是探究鉴赏性的。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怎么样”, 从感知到研读到鉴赏品味很有层次性。提问的层次性把握得好, 运用得好, 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因为符合认识规律, 条理清楚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基本需要。那种不按认识规律胡乱提问的教学, 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吸引力, 并让学生逐渐淡化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

三.提问的知识生活性。这是新课程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很有效的策略。提问的知识生活性即提问的知识性和提问的生活性两个方面。因作用一样故将之放在一起。先谈提问的知识性。课堂上凡是提到旧知, 如学过的诗歌, 名言典故, 学生特别感兴趣。只要一提示, 学生就跟着吟诵起来。因此, 提问的知识性首先是联系旧知识。《静女》中“爱而不见”的“见”与《敕勒歌》“见牛羊”的“见”一个意义, 一个用法。这样提问:“‘爱而不见’的‘见’在《敕勒歌》里学过。记得吗?”随接师生齐诵: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课堂吹起了春风, 荡起了波浪, 加深了记忆, 又搭建了内在的知识结构。提问知识性的另一种方式是用旧知感悟新知。《离骚》《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个别句子比较难理解, 如“恐年岁之不悟与”、“日月忽其不淹兮”、“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等等, 可以这样提问解读:“恐年岁之不悟与”, 即担心时间不等待, 用今天的成语来说, 怎么说?“日月忽其不淹兮”即时间匆匆而过, 用孔子的话怎么说?“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意思是在那个位就要施展才能, 没有能力就不要在那个位, 用今天的话怎么说?学生大多都能想到过去已有的知识“时不我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 不舍昼夜”“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这些旧知识, 这些名言典故, 学生易记易理解, 兴趣无量, 配合热烈。

再谈提问的生活性。联系旧知识, 课堂学习变得活跃起来。苏霍林斯基说, “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的教学是最高技能所在。”同样, 联系生活贴近生活来提问, 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激发学生兴趣的好途径。刘国正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马上就活跃起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提问的特点就是提问的生活性。怎样联系生活提问呢?一、有意识地把教学内容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课文《变形记》 (节选) 主人公格里高尔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这么简单的情节对学生来说实在没什么滋味, 而且作为一个旅行推销员, 他的工作与学生学习生活距离遥远, 所以课前调查学生, 几乎对本文没什么兴趣。为激发热情从学生生活入手导入新课:还记得吗, 时值秋天, 烈日炎炎, 你们高一的同学刚入校就参加军训, 经历了齐步、正步各种步伐训练, 累得腰酸腿痛, 加之饭菜饮食乏味, 又是离别家人, 身边同学又陌生, 真是孤苦难受。有些同学说, 这不是人的生活, 老师不禁要问, 不是人的生活是哪一类生活?有的同学说, 那是牛马生活。 (学生笑) 好, 我们暂且不说, 比喻恰不恰当, 我们只说, 人变成了牛马, 在形状上真的变成了牛马吗?不是, 形状上还没有变成四只脚的牛马, 只是在精神感受上跟牛马一样。但是有一位奥地利作家把人因工作奔忙辛苦起不了床的感受写成是人变成了有很多细脚的有甲的难以起床的大甲虫。这位作者是谁?这篇作品是什么?从教学效果看, 这个引入生活的导语还是很有诱惑力的。因为昔日的生活总是让人回味无穷啊。二、根据教学需要, 尽量结合生活提问。《药》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作品, 背景不熟, 且象征又含蓄, 如分析华老栓、华大妈的形象, 教学中应尽量的结合当今的社会生活提问:华老栓、华大妈是辛亥革命时期在小镇里开茶馆的小店主人。他们家里有一个“独生子女”华小栓。按理说一个企业主, 又是三口之家, 生活应该幸福, 只可惜独生子华小栓患上了“痨病”, 现在听说过有“痨病”这种疾病吗?华小栓“咳咳咳”, 是不是今天的肺结核?肺结核在当时是治不好的, 但华老栓、华大妈相信“人血馒头”是良药, 有名医介绍过吗?有“人血馒头”治好“痨病”的先例吗?没有, 一点根据都没有, 那你怎么从科学上评价华老栓、华大妈?这个提问好就好在像“独生子女”“肺结核”“名医介绍”这些现代生活用语拓宽了学生视野激起了积极探究的浓烈兴趣。

一堂课应该像一篇小说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 而提问的生活性是引领学生走进课堂喜入高潮最好的方式之一。

四.提问的教法性。即提问还要考虑到适用的教法。教法应有其选择多样性。学法单调枯燥乏味不免厌学, 教法多样异彩纷呈才有吸引力。不同的教法体现出不同的提问解答方式。教学《最后一课》, 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 如果以分析韩麦尔作为重点, 选择提问讨论为主的话, 那么分析小弗朗士就可以用引导学生填空解答的方法。如此避免教法重复单调乏味, 也节约了时间。教学《孔雀东南飞》, 第一课时有题解、翻译重难点句子、把握课文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刘兰芝形象等。如果在课堂前面的时间去提问解答文学常识、翻译句子、分析情节结构就要用很多时间, 就会冲淡分析刘兰芝这个重点, 而且教法上没有体现多样性。因为分析人物除了用讨论法外, 还要配合提问讲解、问答的方法, 前面又主要用提问讲解问答教法, 所以显得雷同而平铺直叙, 没有变化。要有变化, 前面的文学常识、翻译句子、分析情节结构, 可以用抽查问答的办法, 这样节约了时间, 又突出了后面分析人物重点, 教法多样, 一举多得。

篇4:新课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一、激活情境策略

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情境”运用频率非常高。教材中配有许多情境图,但它是平面的、静止的,吸引学生眼球的只是斑斓的色彩、美丽的图案,没有动感与情节,学习时只能凭学生的想像。让学生每一天都在想像与回忆中学习,兴趣怎能持久?那么,如何才能使静态的情境变成学生感兴趣的动态情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呢?

1.根据教学内容,挖掘潜在的激趣因素,予以一定的刺激。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戴着不对称的眼镜、穿着扣错纽扣的上衣和卷着一只裤管的裤子走进教室。引起学生哄堂大笑,从追问笑因中引出轴对称图形,再引导学生观看人体的正面,让学生说出哪些是对称的,现实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的图形,以境生趣。

2.创设动态化游戏情境。

目前,有的教师误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最先进、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其实,许多朴实的教法更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是最实用有效的。如一道练习题“小蜜蜂采蜜”,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法。教师A先让学生各自在书本上连线,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某位学生到黑板上连一连;教师B采用多媒体投影,把书中美丽的图案投影在大屏幕上,为评价、修正提供方便;教师C将小蜜蜂图片和题目卡片粘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来当小蜜蜂“采花蜜”(只不过是移一移)……其实,学生最感兴趣的还是当小蜜蜂“采花蜜”,哪怕只有一点点游戏味道也备受欢迎,兴趣骤然剧增。

二、课堂沟通策略

有效的课堂沟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想达到有效沟通,教师要力求做到:

1.明确规定学生适当的课堂行为。

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做到“轻轻翻书”“老师指黑板,小朋友的眼睛就要看黑板”“要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要仔细倾听同学的发言”等等,有良好的学习行为规范,师生的教与学才会和谐,教学效率才会提高。

2.“就事论事”地表达真实感受。

有的教师看到学生不认真听课,心中不痛快,就用反问、讽刺、取笑等方式告诫学生,而学生不一定能准确地理解老师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有时“反其道而行之”,致使教学效果更不理想。如果学生用不着去猜测而直接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说这句话,沟通效果会更好。

3.换位思考。

作为教师,如果仅站在教师自我的立场上来与学生沟通,这种沟通就容易受阻,会使学生觉得老师不理解自己,对老师失去信任,不愿与老师沟通。所以,教师要学会接纳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这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口算234×2,有位学生是这样算的:250×2=500,16×2=32,500-32=468。这种口算方法好不好呢?整个口算过程有进位乘法、退位减法,其实很麻烦。如果教师不换位思考,轻易否定,就会挫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于是我说:“你很会动脑筋,说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方法。但你这种方法中,有进位乘法、退位减法,反而计算慢,还容易错。你觉得是好方法吗?”他听了很赞同,会意地笑了。

三、教学调控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速度、难度的调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表现为:(1)课堂教学速度调控。现代心理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接收信息量是以“组块”为单位,要想长期记忆一个组块,最低需要显示八秒钟的时间,但要真正理解掌握应用,则一节课只能完成4~20个组块。对于小学生来说,若教学速度过快,会因大脑中积累的知识基础少而影响思维的活跃程度,从而降低了理解与记忆的准确性和牢固性。因此,把握好教学速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直接因素。(2)课堂教学密度调控。课堂教学传授新知识越多,其教学密度就越大。如果一堂课没有足够的思维密度,问题思考含量不足,缺乏“挑战性”,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若教学密度过高,又不能使学生全部吸收,且长时学习密度过高容易倦怠。(3)课堂教学难度调控。教学难度过高,学生不易理解;教学难度过低,既降低了教学要求,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相应教学。(4)课堂教学时间调控。为了减少时间的损耗,建议在教学中应做到:课前做好准备;准时上课;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精简板书;提高提问技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促成互动生成策略

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它是指在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情境或观点为契机,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使教学获得成功。

1.精心做好教学设计。

关注“生成”并非要摒弃“预设”。事实上,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是教学中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精心预设可以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平台。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阶段进行全面考虑,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敏锐地捕捉知识的生长点,冷静地分析其对教学的价值,选择合适的对应策略,调整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感受自己“动”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激发更多的新思想和创意。

为了实现互动生成,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课前准备还有助于:(1)可以理清解题思路;(2)可以把握学生应该注意的地方,便于在课堂中及时点拨、引导;(3)可以理清题与题之间的联系,把握教学节奏。

2.教学过程要善于引导。

篇5: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南充市涪江路小学赵益

建构起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理念,行动起来真正超越传统,走进新课程“在游泳中学游泳”的新课程理念,这事我学习《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后的一个重要目标。叶澜教授说: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巨性就不言而喻了。而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改变教师的行为,要改变教师的行为必须改变教师的师生观。

本书从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学校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必要。学生学习的时间少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少了,教师必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重新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重塑师生观。

书中阐述了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危机与危机的转化模式,从如下的角度阐述:问题提出、问题表象、问题归因、行动策略四个方面出发。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件事情。亲其师,信其道。每一位教师都想让自己的学生接受自己,支持自己,配合自己。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师生关系可能产生冲突。填鸭式教学,放羊式教学,学生很难在课堂上找到自己发挥作用的地方,积极性不大。

如何重塑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观呢?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对我促动很大。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认为自己是个很负责任的教师,我深爱着我的学生,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了解学情查资料,每次考试后,找学生谈话,分析复习的策略。按照自己的想法,学生应该对自己满意。我回想起任教班级的班长说的一句话:老师,可能是你对我们太负责任了。

交流、沟通还是居高临下的谈话?

在《反思性教学》中提出主体性要求,特定主体有自觉反思的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坚持理解、宽容、平等对话的行为。反思自己,我对学生的爱是一相情愿的,没有考虑学生的感情和承受能力,没有真正理解学生。对学生不够宽容,没有和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学生对爱的表达方式不能接受。反思自己与学生交往中,也没有形成教育关系。师生关系不和谐,只是把学生当作实现自己教学目标的工具,这是一种虚假的爱,换一种心态,爱表达的可以更加完美。

反思策略:让学生看到老师对他们真诚的爱和希望,交流、沟通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疏通心理障碍。培养学生有效利用时间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开学第一课,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整个过程是怎样的,合理自身定位和规划自己的时间,制定长远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在学习中,查缺补漏,提高能力,老师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师的影响力,让学生感到

明天充满希望。

情感态度上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话,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心理安全感,教学要根据学情合理预设,尊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中真诚,全心全意的沟通、交流,学生回答时,要有充分的时间等待,不要急于赶进度,打断学生的回答,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一定难度的,要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学生回答的答案,老师积极寻找合理性,予以积极评价,尊重学生,同时体现在能指出其不足的地方。

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只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教学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师不应该有优越感。真正的沟通、交流可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之间应该在人格上平等,是一种民主对话的关系。课堂上,机智的处理偶发事情。批评学生,尽可能放到课外,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平等、民主的沟通、交流、对话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证。

篇6:《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读后感

三店街宋寨小学

陈金洲

读了韩立福教授的《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韩教授打造有效课堂的新视角,以精辟的见解,生动鲜活的例子,带着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体验了“有效”的含义。让我的思想受到很大的触动。

每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作为一名组织引导者,在课堂上最重要的事就是如何有效的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师。起初我听了这句话的时候很气愤,我们做教师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有哪个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能成材,我们是在尽心尽力地教,可他们不学啊?有的时候真恨不得能代替他去学。

但是学习韩立福教授的《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后,我原有的观点在头脑中慢慢退去,为什么作者会这样写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喜欢这位教师,所以他更不会去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可是,孩子为什么不喜欢教师啊?

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有些孩子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受到不应有的干涉,或与家长、同学或教师发生矛盾等,尤其是当和教师发生矛盾时,他就更不可能把精力专注与学习。

2、有的时候是因为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也就不能去听教师所教的课程了。

3、有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适应人本教育,没有改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的爱心不够,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4、还有的是因为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技巧,没有建立新的课堂学生行为规范,如有的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专心,明知学生因为不专心答不上来,就故意提高嗓门,将其一军:“某某同学,请你重复一遍刚才教师讲的话。”或者干脆对这些学生不管不顾,只提问那些好学生。这时候教师成了是“主角”,好学生成了配角中的“主角”,而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时候是“观众”或“听众”。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学生又怎么能喜欢听他讲的课呢?所以他的成绩也不会好。

5、还有的课堂过于死板,气氛过于沉闷,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他更不会去学了。

6、还有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很重要,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互评都要准确。课堂上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把握好,不要使学生的自评、互评变成自我夸耀、自我贬低,或互相进行攻击、互相挑刺,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所以为了做一个好教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教师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把教室布置在教学环境中,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篇7:《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读后感

姓名

得分

线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测试题

一、填空:(每空0.5分,计33分)

1、新课程以“

”为最高宗旨和行动理念,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知识、、、、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2、新课程教师应从新的、、、、、和、评价观等方面来建构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理念。

3、学习的四大要素是、、、。学习是一种真实生活的应用,有意义的学习是要

和的。

4、三维目标指的是。

5、教师的非语言评价是新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的内容很多,如:

评价、评价、评价等。

6、行动原则概括为四个字,即“爱”、“全”、“活”、“新”。“爱”的原则是指

原则,“全”的原则是指“

”的原则;“活”的原则是指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多样性、;“新”是指

与的原则,主要体现在、、、等方面。行动原则是回答“

”的问题。

7、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强调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综合化、教学方法,提倡“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8、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以

为主线,以

为有效手段的“

”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教学行动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等。

9、新课程倡导转变学习方式,主要目的是

。把学习过程中的、、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

、、、的过程。

10、教师的多元备课指备学生、、、、等五备。备学生要备、、、、等五个方面。

二、名词解释:(6分)

1、问题意识:

2、行动原则:

三、简答:(计10分)

1、山嘴子中学办学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6分)

2、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如何体现“活”的原则?(4分)

四、论述题:(51分)

(一)新课程强调:“只有问题意识,才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究、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所以,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你是如何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的?(13分)

(二)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理的组织者,独立学习、独立研究的指导者、促进者,客观公正的评价者,热心的社会工作者,课程设计的专家,令人信服的心理医生。”请结合教学实际,说一说你在教学中是如何做好其中一种或几种教师角色的?(13分)

五、案例分析:

(一)请阅读《繁星》教学札记,至少指出两个其中包含的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应遵循的理论原则,并依据文本内容对你列举的观点进行说明。(12分)平等的对话

灵性的课堂 ——《繁星》教学后记 [案例]

教学札记

“巴金回忆自己三次观看繁星的联想与感受,把我们带进了优美、宁静、温馨的境界中。文章的第四小节写了自己的想像,很有趣味,可似乎与上文的氛围不一样,是否该去掉?” 在《繁星》一课的教学中,我在最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目的是让学生与作品、与教师展开自由对话,在对话中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对话中更能接近作者的情感历程。我让学生自主品读课文最后一部分,并与前面三小节进行比较阅读,然后在小组内自由交流,十分钟后,在班内进行交流。

“我觉得既然编者把这部分内容放上去,作者把他写上去,总会有一定的道理,但到底作者将这一部分放在这的用意是什么?我们小组讨论后也没有最终的结果。最后一小节,把看到的星星比做巨人,似乎作者有所指。”

“前面三部分内容分别写了作者在家乡、南京的菜园、甲板上看星星,作者向我们展现了静谧、柔美、平和的星空美景,但最后一小节似乎打破了这份宁静。老师介绍巴金此次漂洋过海去法国寻找救国之道,虽然前途未卜,但巴金年轻的心却充满了对未来无限的向往与憧憬,所以我们觉得最后他把几颗最亮的星星想像成巨人,似乎领着自己向前去,似乎在为自己加油。”

“我们组也有这儿样的感受,巴金远渡重洋,寻求出路,希望自己今后能如巨人一样,有力量拯救大众,拯救自己深难的祖国。所以这一段是作者感情的寄托,不可以去掉。”

“我对天文有一点兴趣。我从巴金文中描述的星星分析,应该是猎户星座,这个星座是冬夜星空最亮的,它是英雄、巨人、超人的象征,代表着力量、勇气、无畏,所以我觉得从这点上讲,刚刚两个小组的同学的感觉是对的,巴金特意加上这部分内容是为了表现内心的渴望与追求,绝对不可以拿掉。” 说实在话,我对天文知识知之甚少,对于课文最后一部分的理解也只有第三名同学理解的程度。听了汤力同学的发言,我既为学生广博的知识而惊叹,也为他们深刻的理解所折服。学生的理解也使我很受启发。我对他们说:“听了汤力的介绍,我也增长了见识,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领悟:我从作者看星空的不同感受,似乎能看到作者的心路历程,他对星空由依恋到产生友谊,到成为知己,最后是引路人,景随心动,情由景生。”

(二)阅读“不等关系”的教学案例,至少指出两个其中包含的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应遵循的理论原则,并依据文本内容对你列举的观点进行说明。(13分)师:同学们阅读章前文,联系玩跷跷板的感受,谈你有什么感受。(生在阅读并思考着)

生:玩跷跷板时,跷板两边的人重量差不多才能玩。生:如果两人的重量差别不太大,这个游戏就能玩。

生:如果两人的重量太悬殊,只要下落后在地面上用力蹬一下,这个游戏也能玩。生:如果两人的重量差别太大,重的这个人坐得靠近中间一点,这个游戏就又能玩了。„„

师:同学们谈了这么多的感受,这都是亲身体验,跷板就是年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来玩的。这是物理力学问题,现在它和数学联系起来了。刚才同学们说重量这个词,在物理学里叫“质量”,“质量”是反应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的指标。今天学习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第一节:不等关系。

师:同学们做这样的实验,用准备好的绳子各围一个正方形和圆,思考以下问题。(生开始做实验,师出示问题)

⑴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大于25平方厘米,那么绳子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⑵如果使圆的面积大于100平方厘米,那么绳长 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⑶当

L =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

L=12呢? ⑷由⑶你能发现什么?改变 L 的值再试一试。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示、讨论、探究着。气氛十分热烈)

师:根据观察,各组以完成思考题,现在中间三个小组派代表上讲台把你们组讨论得出的结果写在黑板上,并要说明你们的理由,其他组要学会倾听,看他们做的有没有问题。(三名同学上台板演结果)

一组:正方形的面积大于25平方厘米,就是()≤25,即

≤25

二组: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平方厘米,就是

()>100,即

>100 三组:当 L =8时,正方形的面积为

=4

,圆的面积为

≈5.1,即4<5.1

此时圆的面积大。

当 L =12时,正方形的面积为

=9,圆的面积为

=11.5 , 9<11.5 这时还是圆的面积大。

(其他学生对这三组除书写提出一些意见外,同意这三组的意见)(各组的代表述说着算理)

师:大家共同思考课本中第四题,看有什么结果。

(过一会,生得出结论:不论绳子多长,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通过计算,得出绳子长一定时,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这是一种不等关系,同学们计算的算式就是不等式,也可以说我们已经利用不等式比较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现在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能列出关系式即可。

(生仍在小组内探讨,小组内有意见分歧,但不一会,意见已经统一)

师让各组派代表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写到黑板上,关系式基本为:5+3 >240(各组的代表在叙说着自己算式的理由)

师:通过观察,看到大家对现实生活中的不等现象会用关系式表示,而且都很投入,理解得到位,列出算式正确,说明我们已经会利用不等式比较生活中的一些情境。通过上面的关系式,大家再议一议,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生在相互述说着,一会,总结出一下内容)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不等式了。现在阅读“做一做”的第1题和随堂练习。(生在阅读、交流、探究着。)

篇8:新课程下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 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的实际兴趣和创造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教育目标,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在常见现象及熟知事物中发现新的问题, 培养学生科学的批判精神。

二.转变教师角色, 做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要运用语言技巧和灵活的方式应对学生的质疑, 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授道解惑, 还要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 组织学生有序地参与活动, 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究, 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变“灌输型”为“引导型”。教师还是学生行为的评价者。与学生交往中, 教师要提高评价频率, 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和赞赏, 并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和总结, 及时地做出有效评价。

三.熟悉课程标准, 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 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 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堂, 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 形成有教师个性的教学。教师要明白,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大于教材。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

四.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轻过程而重结果, 新课程要求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 倡导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培养能力的角度来讲,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学生的合作和探究活动, 是可行的、必需的, 也是有利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 只有相信学生才会去组织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设置的问题或主题难度要适中, 只有适中才能调起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要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去, 只有教师亲自参与研讨过程, 才能了解学生、掌握学生。

五.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学生。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实现“全员”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要在关注个性差异的基础上面向全体。这就要求教师课堂要有吸引力, 氛围要活跃, 保证全员参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 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更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 对差生不能采取放弃的态度, 应给予“弱势群体”格外的照顾和理解。

六.创设教学情境, 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氛围的营造, 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进课堂, 情绪要饱满, 教学内容要丰富, 教学语言要生动。生动的教学语言是营造课堂氛围的至宝。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语言要连贯流畅, 幽默风趣;语气和语调要灵活多变, 抑扬顿挫, 体现节奏感。

七.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关键是学生的质疑、解疑。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精心设计疑问引导学生解疑。在课堂上教师要巧妙提出疑问,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解决疑问的兴趣。教师通过学生积极、能动的参与, 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送给女朋友的话下一篇:网络电信诈骗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