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读后感

2024-05-05

《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读后感(通用11篇)

篇1:《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读后感

《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优秀教师读后感

阅读严育洪老师的《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这本书,如同与一位大师对话。他娓娓道来,翔实的案例、精辟的点评、可操作的指导……让我每次翻开,总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以下几个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观点——学会舍弃。

乍一看,似乎有点摸不着头脑。仔细读来,却是颇有道理。

就如严老师所说,课堂时间是个常数,教学内容实在不该贪多求全。“冗繁削尽留清瘦”,我们需要这富有美感的“清瘦”。曾经在课间和同组的老师说起,反复讲的题目怎么学生总还是要错,同组老师的看法和严老师不谋而合。如果在课堂上总想盲目的追求教的多、教的全、教的广,一节课上下来给学生的感觉好像处处是重点,学生反而抓不到一堂的重点,脑中也就越发模糊了。看来,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学会舍弃。

但我认为,所谓的舍弃,也不是随随变变地舍弃,而应当建立在教师对教材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把握住整堂课重难点。正如严老师在书中所言:要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切入点,然后理出一条“线”,画成一个“圆”。相信这样的舍弃,不仅不会有所遗憾,反而能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更加扎实。

第二个观点——“生成”的.是机智

精彩的“生成” 是不是不用预设,突如其来的?在备课时,除了要备好教材,又该如何备学生呢?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小于、等于还是大于呢?这一直是我心中的难题与困惑,最近读了严老师《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后,有很多的启发。

文中这样说:“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结果必是旁逸斜出的,丰富多彩,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要远比预定的计划生动、活泼、丰富得多。面对这些丰富的动态生产性资源,教师应本着“语文课姓语”的准则,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

的确,生成需要预设,我在备课时,也的确进行了预设。反思自己的课堂,在教学时,我总是希望学生能根据我的预设走下去,“预设”等于“生成”当然是最完美的。但往往完美的事情不容易发生,于是课堂上总是出现孩子们远离预设或者超越预设,这时教师到底该怎么做呢?每次备课前我也曾这样问过自己,当时我不知如何回答,想不到课堂上该怎样解决,无奈之下就“顺其自然”吧,现在我想我会回答了:那就是教师应本着“语文课姓语”的准则,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引领预设,在生成中引导学生,在引导中感悟,更重要的好是教师不是要备教材,而是要备‘好’教材;不是要备学生,而是要备‘好’学生。

第三个观点——情感,让我们走得更近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如何让科学的教学过程洋溢出人文艺术的色彩,我想这本书给了我们最真实的诠释。无独有偶,昨晚在观看央视青歌赛的时候,听到了余秋雨老师给选手们参加情景表达的点评,他说:能把事件讲述清楚明白很好,但是要说精彩还得有人文的内涵,还得让人感觉出人性的美丽。我们的教学不也是这样的过程吗?如今的教师不光要把知识讲清楚,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文的气息。

而“情感”作为连接科学和艺术的支点,是我们教学中的风向标。它可以让我们和学生走得更近,它可以唤起师生间的心语,它也可以唤起学生的兴趣……正像严老师所说“教师要及时在情感冷漠处、教学冷场处、思维冷却处、兴趣冷淡处、知识冷落处加温或聚热,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情感和思维畅通交流的氛围之中,情感高涨地学习。”我想用心架构这座情感的桥梁和学生们一起体验学习的苦与乐,一起感受生命的挫折,一起品尝人生的芳华!

反思我们的教学,尽管每天都在重复着教,却依然有许多疑问成为教学中的困扰,《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从六大布局,两个不同的走向,给我们指点了迷津。

读着一段段精彩别致的案例,真是觉得与它相见恨晚啊。在粗糙的阅读间,一股股温暖智慧的气息迎面而至,如沐春风。受到的是一种教育智慧的启迪,是一种教育责任的唤醒:要成为真正的教育者,我们需要提升教育学经验,继续读书,继续学习!

篇2:《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读后感

事实上听评课活动每个学校都在开展,学校的每位教师每学期都会开设一节校内研究课。但从事了教师这个工作后,怎样上课有人教、有人指导,听课时究竟该听些什么,评课时又应该点评什么,似乎很少有机会学习了解,我基本都是从其他老师那里观察模仿来的,但方法对不对,自己也不太清楚。

由于上一学期视导的过程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的量表,尤其是课堂观察工具,在视导时的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中我们也设计了自己的教研工具,对于工具使用需要在教研活动时进行交流,所以在黄丽老师的推荐下借阅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这两册书。

书中首先分析了传统听评课的“三无”现象:无合作的任务、五证据的推论、无研究的实践。可以说听、评课所有的学校都在进行,但“三无”现象也的确大量存在。

由于在教研组建设的过程中,听、评课一直都要进行,我从书中也获取了一个重要问题的答案:如何使听评课更专业化?

1、听课不形式化、任务化,评课不讲假话。

2、不只重听课数量,不重听课质量。

3、把听课评课设计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活动: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

4、提高听课评课的专业水准,不是谁都可以来乱说一通的,应该把听评课的权利交给上课人的“同行”,或专门研究这一课程的专业人员。

5、可以设计一些课堂观察工具(课堂观察量表),这些工具应该是开放的,供选择的。

6、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听评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一是由完整的记录到重点记录再到不用记录;二是由听课到观课再到思课;三是从关注自己到关注教师再到关注学生。

7、重点应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因为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

8、评课时反对“话语霸权”和“即兴点评”。

从书中我也明确了自己一直没弄清的问题:课堂观察到底是什么?其实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关注的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教学。课堂观察是教师日常专业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其性质是一种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一种专业学习活动,一种合作研究活动。

此外,课堂观察到底有什么目的,我想每位教师只有在弄清楚之后,听、评课才会真正显得有意义,在此与大家分享。

课堂观察旨在给任课教师提供一些符合他自身发展实际的建议;旨在一起探讨一些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方面的问题;旨在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不要赋予过多的外在价值,应尽可能追求内在价值;不要总是以批判者的心态介入;不要给教师分三六九等,教师工作是一种复杂的活动;不要希望用一种“死”的量表去套所有“活”的课。

篇3:《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读后感

一、认清形势, 建构审美审美鉴赏坐标, 驾驭德育课堂教学, 势在必行。

(一) 建构审美鉴赏坐标, 是教学现状改革与突破的要求。

目前, 职教德育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填鸭式”、“一言堂”、“空洞说教”的现象。同时, 当今社会普遍存在忽视美学在现实社会生活尤其是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但笔者不敢苟同。在职教德育课教学中, 要彻底摒弃枯燥无味的空对空说教, 充分发挥美学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利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吸引职专生的注意力, 提高职教德育课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推动职教德育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改革, 实现新的突破, 建构审美鉴赏坐标无疑是“直通罗马”的捷径之一。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活动是科学、艺术和审美的统一体。正如人们所说:成功的教学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二) 建构审美鉴赏坐标, 是教学艺术本身的要求。

马克思指出: 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物种的尺度”、“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的尺度”, 即真、善、美的尺度。真、善、美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 人们的实践活动符合真、善、美的尺度, 就实现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合审美性的统一, 这是人类世世代代追求的“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职教德育课堂教学作为社会文化再生、延续和创造的一种实践活动, 应该追求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目标。

(三) 建构审美鉴赏坐标, 是时代的要求。

社会愈进步, 文明愈发展, 人们的爱美之心越强烈, 而青少年对美的追求更敏感、强烈和执著。他们不仅用美的标准选择服饰和生活用品, 欣赏美的艺术和体育比赛, 而且以审美的眼光衡量事物的价值, 自觉参加各种审美、创美活动。职专生十分强烈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渴望体验到教学美, 在审美中受到思想教育, 这是当代青少年的心理要求, 也是职教德育课堂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要在教学中运用美的方法和手段、美的形态, 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艺术、美的生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因此, 建构审美鉴赏坐标, 把职教德育课堂教学与艺术美紧密结合起来, 建构审美鉴赏坐标, 驾驭德育课堂教学迫在眉睫。

二、适应形势, 建构审美鉴赏坐标, 驾驭思想政治教学, 切实可行。

建构审美鉴赏坐标, 驾驭职教德育教学, 旨在通过艺术美与课堂教育的紧密结合, 寻求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引发审美效应。提高职专生审美鉴赏与辨别能力, 区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使职专生对美的追求更敏感、强烈与执著;让职专生更接受思想教育而贴近生活, 使职教德育教育更深入人心。

(一) 建构教学形式审美鉴赏坐标。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要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教学任务, 高层次、高品位地达到教学目的, 就必须运用科学有效的美的教学形式, 并在思想政治课中有机渗透审美教育, 使师生产生共鸣。

1.音韵美陶冶心灵

一首好的诗歌, 一段好的音乐, 是人们对客观社会生活审美认识的高度概括。读起来朗朗上口, 唱起来悠扬动听, 品起来回味无穷。

在职教德育课教学中, 结合所学知识内容, 选择联系紧密的诗歌, 师生共同朗读, 或选取恰当的歌曲, 师生共同咏唱, 引起师生共鸣, 使情感交流、心灵融合。

在职专二年“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这一课的教学中, 先播放录音《说句心里话》, 接着让学生质疑、思考, 回答:作为军人的“我”为什么还要想家?“我”为什么还要出来当兵?“我”和妈妈、她, 家与国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后归纳:他们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联系。这样的导入形式新颖, 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有助于增强课堂效果。

在职专一年“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创业”的课堂教学中, 笔者先让学生齐声朗读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青白在人间。”声如洪钟气势磅礴, 学生情绪立时激昂。届时,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粉身碎骨”喻指什么, 从而让学生领悟创业的意义和艰辛。

引用音乐、诗歌的审美情趣或用于开场创设意境, 或用于课中增强气势, 或用于结尾进入高潮, 或几者穿插并用。学生感到亲切、愉快, 犹如进入艺术之地, 那种枯燥无味的空对空的说教荡然无存。

2.书画美引人入胜

教师教学中的板书、使用的插图、电教软件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体现的艺术美, 亦能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

首先, 在计算机网络年代的今天, 通过围绕课文主旨制作多媒体电脑课件, 五彩缤纷、形式多样、角度各异、材料演绎, 体现主旨, 创设新颖别致的教学意境, 犹如回归现实, 亲身体验, 领略主旨, 融入其中。

其次, 教师板书的艺术性。书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书法功底和求精的治学态度。“字好一半文”, 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写字, 对于写得一手好字的老师, 通常学生都很佩服。这样,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融入课堂仅是顺其自然, 书法不是很好的老师, 只要写得规范、端正、清楚即可。

再次, 将绘画美引入课堂教学, 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体现。绘画强调立意, 教师针对课文内容将好的美术作品引入课堂, 可一面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主题, 一面引导学生理解知识。这样在有意和无意之中把学生引上正题, 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绘画具有立体、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 教师在职教德育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绘画插图, 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理性的知识感性化, 同时鲜明的色彩也会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二) 建构教学语言审美鉴赏坐标。

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师生间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美的教学语言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一定要努力提高语言的艺术修养, 创造课堂教学的语言美, 以引发学生思想上的共振、情感上的感染。

教学语言要有科学美。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否具有凝聚力, 关键在于语言是否具有科学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都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具有科学之美。教师讲解这些理论, 必须以准确、清晰、真切的语言, 精辟、透彻、深刻地将其科学之美表现出来。在讲授中应做到字句精确无误。“是”就是, “不是”就不是, 切忌用“或许、可能、也许”等一些模棱两可、含混 (下转第40页) (上接第172页) 不清的词句。

教学语言要有激情美。德育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否具有精神感召力, 能否有激励作用, 除必须具备科学性与思想性外, 关键在于具有激情美。职教德育课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有鼓舞和激励的作用。要使语言具有激情美, 教师必须有激情, 要“入境”, 要把科学和真理融入自己的心灵, 这样才能讲得有信心、有力量、有激情, 才能触动心灵, 感动肺腑, 振奋精神。

教学语言要有逻辑美。教师的教学语言一方面要提示教学内容本身的逻辑内涵, 另一方面要合乎逻辑, 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符合逻辑的形式、规则和规律。语言有了逻辑美, 才会生动, 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诱导学生的思路, 将知识联成“网”形成“块”。因此, 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逻辑学知识, 提高语言和说理的逻辑修养, 强化语言的逻辑力量, 使语言具有逻辑美。

教学语言要有韵味美。学生听了能感到轻松愉快、神清气爽, 营造“愉快教育”氛围。反之, 语病迭出、拖泥带水、漫无边际的语言表述, 只能使人产生沉闷无聊的压抑感, 不利于实现职教德育课的教学宗旨。

教学语言要有情趣美。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课堂应是快乐的场所。”教师在讲解复杂问题、抽象理论、深奥道理时, 要恰当地选用一些精彩动人的笑话或幽默故事、趣事轶事进行教学, 这样可以克服空洞说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 求得发展。

篇4:准确定位,矫正语文课堂教学坐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自身学科特点,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这是语文教学的一贯追求。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量教材、学生、教师、学校等多种制约因素,通过科学整合,准确为课堂教学定位,矫正课堂教学坐标,形成崭新教学设计思路,为学生提供适合度更高的教学环境。

一、依据教本设计,观照语文工具性特征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离不开教材。教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对教材文本展开深度解读分析,探寻教学切入点。语文教学有系统性,按照单元划分教材内容,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重要参考。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的学习侧重点,也有独特的训练目标。教师根据教材解析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其适合度会大大提升,语文工具性特征也会凸显出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这是《红楼梦》节选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注重了人物描写、性格塑造和语言特征感知等内容的添加。首先是对作者作品展开细致解读,引导学生掌握相关认知,了解红楼梦相关情节,为人物性格认知创造条件。其次是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写作思路,通过清晰板书,弄清文本结构层次。最后是展开课堂训练,对主要人物展开性格分析,对典型描写进行重点赏析。学生根据教师设计,逐步走进文本核心,对文本背景、作者和主要人物形成感性认知。通过人物性格分析比对,掌握了学习方法,特别是对典型精彩描写展开的赏析活动,让学生获得更丰富学习认知,也掌握了赏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二、依据生本设计,体现语文人文性特征

语文课堂教学引入以生为本教学原则,符合学生学习成长规律。这也是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共性追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情感教育,利用情感渗透实现教学突破,也能够顺利实现语文人文性教学目标。教师要熟悉学生生活认知基础,掌握学生情感维度,利用多种教法设计从情感角度展开教学切入,形成良好教学发展态势。

《祝福》中关于祥林嫂的形象分析,教师在课堂教学预设时,都是从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特征展开。认为祥林嫂应该是勤劳、善良、朴实、顽强的,也有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束缚的一面。学生在具体操作时大多意识不到封建社会给祥林嫂带来的思想烙印,认为祥林嫂具有中国劳动妇女的基本特征,也有关注社会、热情生活、为未来打算的质朴思想,还有逆来顺受、自甘沉沦、信奉天命的性格。为此,教师特别设计:鲁四老爷与祥林嫂两个人物形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陷入集体争辩的气氛之中。

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改变教学设计,投放讨论话题,成功引爆了课堂气氛,将学生思维认知置于激烈的对话交锋之中。学生展开多元对话,形成学习突破点,从人物形象关系开始,对文本相关课题展开剖析,体现的正是人文意识。

三、依据校本设计,注重语文实践性特征

语文人文性、工具性特征十分鲜明,其实践性特征也不可忽视。语文应用体现的是其实践性,也是工具性特征的具体展示。仿读、仿写、社会调查、走访观察、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作文写作、座谈讨论、答辩、课堂演绎等,都属于语文实践活动,教师针对性选择设计,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促使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快速生成。

《蜀道难》是一首杂言体诗,其中的很多句子带有散文特点,这不是作者随意设计,而是为表达更为深远的意境而特意为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时,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用散文形式来展示“蜀道难”。并给出提示和要求:改写不是翻译,避免出现直译现象,要用自己语言描绘相关景象,表达个性意愿,抒发心志。学生根据教师安排展开习作训练。习作结束后,教师挑选学生作品展示,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学生学习兴致极高。有学生写道:蜀道难,是指剑门蜀道行走之艰难,悬崖陡壁,群山纵横,处处有惊险,时时有危难,可谓是寸步难行……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需要教师综合考量多种因素,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活学生学习思维,提升课堂教学契合度,唤醒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构建多元和谐教学环境。教师依据教本、生本、校本具体实际展开教学设计,注重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的高度统一,对全面塑造学生语文素质有重要帮助。

篇5:《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

书中有这样案例让我印象深刻:“听了她的课,感觉讲得很好,但是她的教学成绩并不好。这时为什么?调查研究发现,她讲课时,对每一个知识点分析得特别细,没有给学生一点儿思考的空间。她留的作业,在课堂上要逐一提示一遍,唯恐学生不会做。把学生的活都干了,学生还干什么呢?”

很明显,这位教师教学低效的原因是她不懂得学生心灵深处的需求;不懂得学生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经过学校组织的聆听专家报告、阅读书籍学习、勇于尝试试验、在我的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并且充分调动大脑提高能力。因而我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不给出标准答案,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爱之链》一课时,我的课堂上有这样一个这样教学环节:

师:请同学们静心读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理解批注在旁边。

学生在读过课文后,紧扣课文内容,大胆谈出自己的理解,学生的回答很精彩。

生:第四自然段中,乔依帮助老妇人,脚腕被蹭破了,摘下破手套,两只手都已冻的失去了知觉……我感觉乔依为了一个素相识的老妇人,他还那么尽心尽力全然不顾寒冷和冰雪。

生:本来家都穷,袜子也没穿,连破手套都摘掉了,真是帮助别人不惜一切。

生:老妇人给乔依钱,乔依拒绝了,因为乔依说他本来就没想着要钱,想想乔依的家境,需要钱却不要,现在的有些人就是给钱他还不愿意帮忙呢!

生:乔依工人倒闭了心情不好,还去帮助别人。

师:是呀!人在心情不好时,别说别人的事,就是自己的事都不想做。

生:乔依看到老妇人的车开走了,才自己开着车走,乔依不仅帮助别人,乔依的心还很细。

……

篇6:《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1

众所周知,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一年不读书,自己知道;两年不读书,同事知道;三年不读书,学生知道。作为一名教师,深知常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好处,所以这个暑假我根据喜好选读了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走向高效课堂》。

这一本书我读了3遍,每一遍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从书中我明白了高效课堂的含义。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学、学生讲、学生评、学生议、学生测、学生改的课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把成长的权力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我认为高效课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教师高效。

如何使教师高效呢?我觉得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自我提升。而经验交流、名师培训、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就是最好的方式。最关键一步是教师要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走进课堂就是要老师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放下名利荣誉,摆正心态,怀着积极、愉悦的心情来上课,课后再进行及时的反思,发现自身的.不足与缺陷并加以改正,这样的课堂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走进文本就是教师要认真解读课标,再解读教材。教师对自己所教学段的课标要非常清晰,总目标是什么?阶段目标是什么?本学年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在尊重课标、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学习。

二、学生高效。

学生高效是课堂高效的另一个关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让学生从原先的学会走向会学。怎样才能让学生会学呢?我觉得学生上课前学会充分预习,打有准备之仗。课上集中精力听课,听讲时思想上与老师讲解的思路保持一致,听老师讲解决问题时用什么方法、技巧;听老师讲对问题有哪些提问和解释,把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和老师讲解的相比较,看自己和老师有哪些相同点和区别点。只要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学生高效了。

以上就是我读完这一本书后的一点理解和看法,可能不够深刻,也可能不太准确,但是不管怎样,我都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用上加以合理的运用,以便检验我个人的成长。

《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2

高效课堂的“代表作”《走向高效课堂》一书,结合案例剖析,通过发现问题与困惑、提供策略与方法的形式,系统阐释了高效课堂实践的核心要素。从八个角度详细论述了具体操作模式,分别为:从旧理念走向新理念,从“大班”走向“小班”、从“观模”走向“建模”、从教案走向学案、从牵生而教走向顺学而导、从学会走向会学、从以教评教走向以学评教、从被动发展走向主动发展。细细读来,受益匪浅。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实施的主渠道,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舞台。高效课堂能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人的发展,生命的完善,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思考生命的真谛,寻找生活的意义,体验生命的情感,感受生命的律动,创造生命的价值和辉煌。

要实现高效的课堂,就要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内在统一。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而应该以促进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为核心,培养完整的人,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

要实现高效的课堂,必须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下大功夫,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因为只有那些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使其产生迷惑、兴趣、求解的问题,才有可能促使学生打开思路,积极思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实现高效的课堂,就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如语文重在朗读、欣赏、体悟,因此就应多选择情境教学法、感悟法、欣赏法等。还要通过加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等教学的互动性,来提高课堂的效率。

要实现高效的课堂,就要尊重人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主体性以及潜能的发掘,及时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在评价观念上,确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基本观念,以激励性评价为标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篇7: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

高效的课堂是“自主”的课堂;高效的课堂是“互助合作”的课堂;高效的课堂是“快乐”的课堂。高效的课堂,需从教师自身做起。

教师高效是学生高效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作为个体应该追求自身的发展,教师高效就是通过实施课堂教学,使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如何使教师高效呢?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自我培训、自我打造、自我提升,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要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走进问题。走进课堂就是要正确的看待课堂,摆正心态,带着积极、愉悦的心情好好上课,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反之,则不然。走进学生就是正确的看待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抱有有教无类的思想,尽心尽力的提升每个学生。走进问题需要教师去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把握住每一个问题,去想法设法的引导学生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等到发展和提升。当然教师的发展还离不开课后的及时反思,只有反省到自身的不足与缺陷并加以改正,才能茁壮成长。教师决定学生、影响学生、发展学生。

同时学生高效是课堂高效的核心和关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学生高效了,它表现在:全员高效、全面高效、全程高效。高效课堂要做到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新课标下,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这个理念不是一个时髦的叫法,而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须条件。高效课堂要让学生厚积知识、破疑解难、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有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高效课堂要达到三“动”:形动,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心动,思维在动;神动,思想在动。

篇8:让课堂从教学走向教育课堂教学

5月20日,对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省庄二中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亲身带领全省各地的教育精英来到泰安市省庄镇第二中学召开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观摩现场会,省庄二中作为主会场非常荣幸地向省厅领导和教育界的诸位精英汇报了省庄二中的“精彩主持”。

省庄二中的“精彩主持”其典型特色是学生主持替代了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上的位置,从形式上突出了“主持”的作用。学生主持人自己掌控了课堂的时间、空间;掌控学习的进程;掌控班内每一个主体表达、展示的顺序和学习秩序。让学生自己来驾驭课堂,让课堂真正回归到学生的手中,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这样的课堂情景和学习氛围下,学生的自主意识被最大限度地唤醒了、激活了,实现了由“讲堂”到“学堂”的质的飞跃和兑变。同时也张扬了他们的个性,有了个性,就有了课堂的生机和活力;有了个性,就有了创造性;有了个性也才有了生命的质量。

省庄二中的“精彩主持”的课堂教学,是宽松、自由的,充满了鼓励和赞扬,和传统教育的死板、压抑相比,这里显然是更为轻松、快乐。学校的课程十分的轻松,每天的家庭作业很少,基本上是一些预习的作业,或是制作一些标本,阅读一些课外书,搜集课堂上用的相关资料,或者是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辩论中思考,从而获得启示,将独立思考变成了一种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学生主持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是畅通的,同学之间学习的交流是直接的。课堂上主持人和老师能够重视学生发表的意见,甚至鼓励学生去反驳其他同学和老师。教育是活的,课堂上不是让学生去把握书本上的静态的知识,而是通过主持人和学生的相互的配合,充分地理解、思考、有所创新,来增进对知识的理解,进而产生智慧。这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这里自由、公正、民主、平等、合作,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学习不再是沉重的负担,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学习的方法,积累了学习的经验。在这种课堂上,很多孩子能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学习变成一种自由自在的翱翔。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要注重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自由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仅学会书本的知识,特别要学会书本以外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目前我们省庄二中创新的“精彩主持”,就教会了学生学习,教给了学生学习的经验和方法。学生学会了学习,不再向以前那样,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过去学生是被动地学习,现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因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上学生成为主角,教师成为了问题的引导者、探究的参与者、反馈信息的搜集者、课堂创新的.研究者。也就是张志勇副厅长所说的教师的作用是“点拨、引导、纠偏、补漏、评价”。

在班级管理中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了真正的落实。我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把本来由老师负责的一些工作,放心地交给学生去做,首先是信任他们,他们的地位得到了尊重,做事就做得非常认真,也很负责任,结果做的也非常好。如此的话,一方面学生自己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我的负担,我就可以省出更多的时间去处理其他更重要的工作,真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下面我分享一下我所指导的语文科目的“精彩主持”:

“精彩主持”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非常重要。我先引导主持人从这几方面开始:一、先阅读课文,分析一下这篇文章属哪种文体、把握其主题思想。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读、划、查、注、思的方法初步感知课文。二、语文科目独特于其他科目,她是我们的母语,人人虽都会说,但真正地去掌握却是不容易,我们探究学习要符合语文课程的独特个性、基本规律,仔细地去品味语言的内涵,分析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作上的特色。三、把预习中自己感悟深的句子和段落列出来,拿到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主持人和老师适时地给予他们以评价和激励,调动同学们共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唤起他们自我表现的热情,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胆量,为将来随时展示自己奠定了基础。四、引导他们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上课时我总是不动声色地站在一边,像学生一样用心观察、用耳倾听,“该出手时再出手”。当主持人被“绊”了一下时,我就前去扶住他;当主讲人“跌倒”时我,我就鼓励他勇敢地站起来;当学习陷入困境时,我便为他们指点迷津;当学生最需要我的时侯,我会及时伸出温暖的双手。五、保证每个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建立主人翁的意识,充分认识自己有发言和倾听的权利和义务。

阅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为让同学们扩大阅读量,并学会阅读的方法,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就以本年级的阅读读本为主,确定篇目,首先是让同学们进行初读,对整体有所了解,或者选取几个重点语段进行研讨,然后出几道思考题,让同学们去思考,小组讨论,并且由小组同学上台展示。其次我还要求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多读些课外书籍,像:读者、青年文摘、格言、萌芽……

每节课有两名同学来主持,其作用是维护课堂秩序、掌控课堂顺序、引领课堂学习流程,自己选择搭档,提前准备。在上课前提前和老师进行沟通,按照语文的教学流程进行备课,准备主持的内容和程序。请相信在我们省庄二中内任何学生在任何科目中都能够主持,不管他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不论他学习优秀与否。教师都给予每一名学生成功主持的机会。

在教学中由于把各项工作合理地分配到位,每人负责的工作不是太多,负担不是太大,同学们做的都很认真,阅读、作文、练习都分配给同学去主持,主持的同学一般是一周只有一节课,所以同学们做起来就很容易,老师也觉得很轻松。学生在做好自己分配到的工作的同时得到了能力上的锻炼,增强了自信心,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充分体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自己掌握自己的学习,不只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来管理学生,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

“精彩主持”在一定程度上把学生培养成了“老师”,把老师培训成了“专家”。学生具有了老师的一些特质,担当了老师的部分角色,促进了学生的成长;这显然是一种事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具有更为深远的教育意义。老师有了充足的时间着眼于整个单元、整个学期、整个学年乃至整个初中阶段,面向学生长远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宏观的、更具纵深和前瞻的、大跨度的指导,从根本上更加接近了“教师主导作用”的本来意义。作为我们老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如何去做人,培养他们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关注他们的成长,让学生学到认真和责任,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篇9:《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读后感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在修改为“人人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教育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今温总理进一步提出:“人人都获得教育,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教育。”这新的理念赋予了数学课堂教学新的意义,从而给课堂教学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实施课堂教学?

在实施新的课堂教学前,我们不妨明确一下新课程标准否定什么,它是针对传统的教学大纲的不足提出的,针对传统的教学大纲,即是针对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育方式的否定,传统的教育形式更多的关注了老师教了没教,学生对老师教的知识掌握了没掌握。而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形式,过度到关注人的发展、人的成长,以人为本,着眼学生的一生和未来发展。于是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试图在课堂的教育主阵地里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那么我们知道了新课程否定什么,肯定什么,倡导什么,我们就可以在课堂里呼风唤雨、纵横驰骋了吗?而恰恰相反,我们有的老师在课堂里不知道自己应该不应该说,应该不应该做,做什么,说什么,生怕说多了、做多了,影响到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和发挥,从而被扣上教育理念不先进的大帽子,于是出现了教育上的“不作为”;而有的老师面对新课改的暴风骤雨,浑然不觉、好不关心,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自由的劳作,对只能够考察学生知识的评价考核机制,觉得自己的学生分数靠前,沾沾自喜,成为教育改革的“自留地”,有的老师勇于探索新课程的精神,积极实践,把学生推上讲台,充分的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给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但把老师的主导地位一步一步的降低和消弱,把课堂引入了另一个极端,形成课堂教学的大舞台上老师角色缺失的“怪现象”。

那么究竟如何开展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那?

一把握好老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接班人,于是课堂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在动手的实践中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和意识,从而养成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学生做为人发展的必须,在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应用的肯定是必须和必要的,但老师做为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引领者、参与者,其主导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否定老师的主导地位,必然损害到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要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要肯定老师的主导作用,所以学生需要表现、需要张扬,老师就勇敢的退下去,老师需要点播、需要提升就让学生自然的坐下,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和老师主导作用的兼顾和谐。

二把握好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关系

以往的教学过多的关注了教育结果,忽视了过程的应有作用,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现在,我们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认识,积累经验,养成思考,塑造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思考习惯和能力,但我们也要关注结果的呈现,避免出现重过程轻结果的极端。

三把握好全面和个体的关系

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是没个老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育本身如果不能够一视同仁,就失去了教育应有的意义,老师在面向学生,用着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备课,统一的教学策略,去实施教育就时失去了面向全体的公平和责任,面对千差万别的学情,面对千差万别的思维,使用一种预设好的流程,势必使学生形成机械制造的境地,于是老师要针对每一个个体,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形成共性好而个性和谐统一的教学策略,才能够实现真正意识上的面向全体。

四把握好教材呈现形式和教育模式实施的关系

教材的呈现要适应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打破教材,实现教材和学生思维的同步,是处理教材的基本思路,在教材呈现形式的不同上,选择不同的教育模式,是学生在有的放矢的框架下,高效学习。

五把握好双基教学和能力培养的关系

双基教学夯实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近年来的考查可以看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缺失或不足直接会导致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所以我们大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

六把握好教材广度和深度的关系

现在教材的广度很大,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无不如此,老师对于教材的难度就难于把握,讲的深不好,讲浅了也不好,往往是讲到知识点时,老师们再搬出以往那个教案娓娓道来,这样,往往会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的敬畏心理,从而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勇气。广而浅是现在新课程所要求的,知识总是螺旋上升,不仅是体现在知识上,更是体现在对学生思维的要求上,所以对学生不同学段的要求要掌握准,且不可过广过深。

七把握好学生个性张扬和健全人格塑造的关系

在课堂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展个性,形成个性,张扬个性,但任由学生飞扬,信缰由马,缺乏老师引领和合理评价就会偏颇,甚至会形成学生个性张狂的结果,所以,老师在课堂内,即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又要约束学生个性,给学生的个性的成长提供健康的环境。以便使学生即保持“出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又充满人性健康的光辉。

篇10: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走向生本

“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一首《顺口溜》生动地描写了学生在校学习面貌。

老师们说,应试教育、考点思维,把学生引入题海,最后是厌学者成群,上课睡觉现象普遍,且发展到中考的考场上也睡倒了一大片(题目做不出来,而学校又要求不能提前交卷)。

我国教育改革进行了三十年,但是效果并不显著的原因就在于此。“三本教论”:师本教育、本本教育、考本教育——我国教育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形成“三中心论”: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对学生,都是老师说了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其聪明才智受到限制、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拓展。而对老师,教育主管部门大谈“有效教学”,主要看老师灌输了多少知识点,灌输的方式怎样巧妙,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怎样。

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生本教育如甘霖款款而来。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惰于激情的时刻,她让焦头烂额的教师们镇定下来,有了明确具体实践导向,她让困于“三本”环境中的孩子们看到了曙光与希望。

生本教育是近几年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全力倡导、推广的一种素质教育。生本理念(又称生本教育理念),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实验在国内百多所中小学学校开展后产生巨大的效果和社会影响,引起了教育界的强烈回响。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如何将生本教育理念和方法科学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之中,这对于提高语文课堂质量和效率以及成功实施生本教育都具很大的帮助。

在我校尝试生本教育学后,看到七年级的生本实验语文课《木兰诗》《再别康桥》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热烈、巨大的阅读量,强烈的激情,可以说,一堂课,比得上平时几周所及的阅读和感悟。学生从中吸收了最丰富的营养。在课堂的原生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只是兴高采烈地活动。此刻他们没有想到回答问题,没有想到做作业考试,没有刻意的竞争,没有我要从中吸取什么的指令。

我们试想:在你吃饭的时候,美味盘餐,兴致勃勃,谁也不会想,这一块吃下去要吸取维生素和蛋白质多少。吃得越高兴,无意吸收就越好。读书也是这样,学生们读诗经,读徐志摩,读朱自清,读李清照,读李商隐,读白居易,说着古往今来的,和他们自己的情感,每一阵笑声都饶有那个年龄段的深意,每一个发言又都沾带着书卷气和正义感。他们没有刻意地在积累,在形成语感——因而自然有获得考试制胜的法宝——大自然就是那样地眷顾我们,把享受美味和营养结合在一起,把阅读的情致和语文素养的生发结合在一起,越不刻意,越是自然的东西,就越达到丰富和深刻的极致,越是成为生命成长的部分。这就是我们所要的全优语文课堂教学。

生本教育的方法:先学后教,教少学多,成就了全优语文课堂教学。

全优语文课堂模式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先学后教”。它是全优课堂的重要基础,承载着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重任。我校七年级的生本实验语文课先确定了古诗文的生本实验课,像《黔之驴》《观刈麦》等,我们实践了导学案,用她来落实先学后教,教少学多。导学案是落实先学后教的物质基础,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自我学习的程序链,是合作探究方向盘,是展示交流的指南针,是当堂达标的目标地。“先学后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从重教师教,轻学生学的做法,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这是生本理念的重要体现。

既然可以先学,那么还要教做什么?先学后教,不是意味着不要教。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教师确定内容和进度,这个内容和进度是在教师对人的培养的整个考虑下提出来的。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导的背景的学,但谁也不能否认,课堂这一段的基本过程仍然是“学”。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因此,语文课堂该走向生本。

生本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无数成功的生本实验表明,郭教授的理论与实践是带有拯救性质的。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如何走向生本呢?

(1)语文课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

1、课前的学习准备;

2、课时的小组讨论,发言展示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

3、课后的追根究底和生活实践„„这样,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比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

(2)给语文教师四点建议:文本解读走向生本,内容选择走向生本,教学过程走向生本,反馈评价走向生本。同时再送几条切实可操作的教学举措:

1、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谈感受,已经知道的就无需再纠缠。千万不要把学生当“零起点”。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质疑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提出“真问题”。

3、十分重视学生的错误,把错误看作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

4、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作业。尽量设计分层作业,甚至不设计作业。

(3)生本教育在频考下的对策:生本教育在频考下只要用“二八开”原则,八分生本教育,二分生本备考,身处师本、考本的环境里,不得已在实施“二八开”原则’,这样,学生更爱学了,优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学困生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在实践中认识到生本教育确实符合学生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事实上,“满堂灌”的课好上,实施生本教育没那么容易掌控,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可发展性为本位和以大众教育为本位的素质教育,这就是生本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这意味着我国的教育思想的又一个进步。

但我们更需要的是改革评价制度、频考制度。让生本教育在荆楚沃土上生根发芽茁长成长。

生本课堂的惊喜

经过上半年的学习与讨论,我校确定了生本在我校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暑假过后,在全校范围内全面推行生本理念,构建生本课堂。虽然生本理念在转化为生本课堂模式的过程中,曾经引起我们很多的思考和质疑,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本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惊喜。

首先,学生不再据泥于教者对教材理解的设定,而是通过先自学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以前我们在学习涉及把握人物形象的课文时,往往会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动作、言语、心理活动等来分析人物形象,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而“先学后教”的生本教学观要求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自己所能获得的信息、资料,形成各自独立观点,再把这些可能还不成熟的观点放在小组范围内进行讨论,使这些观点更趋理性;最后再将这些有理有据、相对成熟的观点进行全班交流,这种思维的碰撞就经常会产生美丽的思想火花。

如分析《牛郎织女》这篇课文中的“王母”形象时,传统课堂一般都会抓住“闯”“狠狠一推”“拽”“划”等动作描写来引导学生得出“王母是个心狠手辣、六亲不认的人”的结论。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这样的结论是唯一且理所当然的,但在生本课堂中,学生却给了我不一样的答案。在进行全班交流时,我班杨俊所在的小组就由杨俊为代表给出“王母是个秉公执法、大义灭亲的人”的结论。此言一出,全班哗然,我也愣住了。班长田霖颖首先站起来说:“王母那么坏,把自己外孙女的两个孩子,也就是她的重外孙女‘狠狠一推’,难道她还是好人?”杨俊小组里的司徒立刻站起来答到:“王母是一个执法者,天廷也确实有神人不可以结婚的规定,王母没有因为织女是她的外孙女而网开一面,为什么我们不能说王母‘秉公执法、大义灭亲’呢?”双方同学激烈地争辩使课堂气氛立即热闹起来。连我也忘情于这种氛围,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起叶圣陶为什么将王母写得那么坏,他为什么又将传说中牛郎偷织女衣服的那一段情节给省掉。我们甚至很自然地谈论了文学作品如何引导社会进步的问题,我从来没有想过小学课文可以学得这么深入,也没想到孩子们懂得这么多。

其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再是片面的、局部的,而是更具开放性、发散性。

孔子在《论语》中针对教学有这样一句简炼而经典的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俗一点解释这句话就是:不到他(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这一理念似乎和生本教学观中的“以学定教”暗合,以学生的状况来确定教学的内容和把握教学的层次。这一原理使一切预设的教学流程设计都变得无足轻重。因为学习内容和重点都是学生定下的。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不给学生以方向和框架,我在语文阅读课上实施生本的过程中就基本上分为大致这样四个步骤:字词句段,文章内容,我的收获,我的疑问。学生在最后一个环节——“我的疑问”中常常会出现传统教学中不会出现的很多稀奇古怪但又令人惊喜的内容。

在教学朱熹的《观书有感》这首古诗,全班交流进行到“我的疑问”这一环节时,我班陈步诠同学就提出:“我觉得诗中的半亩方塘不一定就只指人的心智,还可以指中国的官场,那么源头活水也就不是指书本里的知识了,而是指源源不断地招进清廉的公务员,只有源源不断地招进这样的公务员,才能保持官场的清正廉明。”我立即表示支持,于是又有同学站起来说:“那么,这半亩方塘也可以指我们的学校,只有不断地招收高素质的老师,我们学校的教学才能保持高水平。”我惊喜:这不正是孔子所说的“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么?我因势利导,留了一道课后作业:以《观塘有感》为题,写一篇小议论文,谈谈你对这半亩方塘比喻义的看法。结果同学们写出来的想法异彩纷呈:有把方塘比喻成公司的,有把方塘比喻成医院的。学生能够由古及今、由书本知识及现实社会,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再次,“高度尊重学生”的理念促进了独立思维的形成使学生学会并敢于去质疑权威。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不求短期的高分,而着眼于学生长完的发展。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就要求教师“蹲下”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即使他们有时提出的观点难免不全面、不完善,我们也要保护他们的这种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你对他们的“半调子”观点给予耐心,他们终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惊喜。

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时,学生基于自己课前的预习、查阅的资料,在全班交流课上介绍了青海的地质地貌、气候环境,介绍了平原地区的柳树的生长繁殖情况,进而反应出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和生存不易,最后很自然地引导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我们要学习这株柳树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正当我在开心地认为又一篇课文被我轻松地“教”完时,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吴子虚同学站起来小心翼翼地说:“老师,我还有一点疑问,刚才有同学说青海高原的人洗菜的水用来洗脚,洗脚的水用来喂猪,可见那里水太少了。可是那里怎么会有水电站的呢?你看‘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他的这个疑问一提出来,同学们就在下面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显而易见,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这株柳树生长的具体位置: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李博文同学站起来说:“老师,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株柳树不就不神奇啦,它肯定有的是水!”又有同学站起来说:“因为有水,附近肯定还有其它树。”同学们像炸开了锅,也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句“看来作者陈忠实不怎么‘忠实’啊。”同学们都笑了起来。我笑着对吴子虚同学说:“你读书真仔细,可以说是有了重大发现,‘读书贵能疑,疑能生教义’就是这个意思。”转而又对大家说:“如果陈忠实为了反映柳树的这种精神而刻意夸大环境的恶劣的话,这肯定是不对的。但凡事要讲证据,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李家峡水电站还有其它树的证据。”过了几天,同学们果然给我找来了几张网上“百度”而来的李家峡水电站长着其它树的图片。同学们的这种质疑权威的精神不是很可贵么?

生本课堂充份地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不再据泥于传统课堂中老师所设定教案的条条框框,而使其思维具有了主动性与发散性。学生与教者教材的关系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更多的是主动的探求,甚至是质疑。虽然生本课堂才推行短短一个学期,但这样的例子已经可以信手拈来、不胜枚举。

篇11:《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读后感

时下,“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其实“和谐”并不是一个新生的时髦事物,而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曾提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是一个和谐。和谐,原属美学范畴,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

社会如此,课堂教学也如此。受东方文化的影响,传统师生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这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充斥着我们的课堂,影响了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虽然“不和谐”能促进我们的思索,但对“不和谐”做出“反思回应”就是为了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和谐”。毕竟“绝对完美和谐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更何况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是走向和谐课堂教学的一个方面,但这又的确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是保证社会机体协调发展的基础。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走向和谐的课堂教学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谈几点肤浅的想法。

1、在共同营造师生平等氛围中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大多忽略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师生情感阻隔的现象比较严重。调查表明,目前师生间的沟通状况普遍不令人满意,1/3的学生与教师缺乏起码的沟通,1/3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与他们认真交换看法,甚至对学生的意见充耳不闻、不理不睬。一些课堂中,缺乏支持性的学习气氛,甚至出现教师体罚、歧视学生的现象。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性、创造性学习的发挥,更谈不上互动师生关系的构建。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有利于形成互动师生关系的平等氛围。

首先,要明确师生双方互主体性地位。其实,人作为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在与自然、他人及社会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生成的。“我离不开他人,离开他人我不能成其为我;我应在自己身上找到他人再在他人身上发现自己”,个体作为存在,是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而在他人的交往中凸现的。所以,只有承认双方的互主体性,才会在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师生双方才可能积极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的迫切心理。

其次,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鼓励学生。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传统教育中教师将学生视为一个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抽象群体,而不是一个个各具形态特色的生命主体,这种以灌输、填充、训练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是以忽视甚至丢弃学生的主体性为代价的。因此,在课堂上,我总是给学生热情的鼓励、真诚的表扬。在讲联系客观性时,曾问学生:人们盲目砍树造房,山洪来了,冲垮了家园,洪水过去,山里人会怎么办?有学生回答人们会痛定思痛,植树造林,正确对待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当我肯定答案准备讲下一知识点时,突然,有学生说还有一种情况,即人们再去砍树,再造房屋,再冲垮,形成恶性循环。当时,我没有认为他在捣乱,反而对他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大加赞赏,肯定了他的独特见解,然后再予以正确的引导。

试想,如果不分青红皂白训他一通,否定的不仅是一个问题回答,而是一个自由主体的创造性,一个互动师生关系也将可能破裂。这几年,我一直对政治课堂中如何形成良好课堂心理氛围进行思考。通过自己努力,我的政治课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之一,这就在政治课堂中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

2、在共同参与材料情境设置、问题的解析中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 政治课教学中精心创设材料情境,有利于互动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一般情境的创设都是教师呈现材料,教师设置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价、归纳,这样,虽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互动的师生关系并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也难以养成。因此,我在政治课教学中采用师生互动,共同创设情境材料,共同质疑,共同析疑、解疑,共同评价。下面选用高三政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教学的一则案例作简要分析。

师: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包括五个基本点。同学们在课前已收集了许多能说明我国外交政策基本点的时事材料,请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生: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伊朗核问题表决时,中国投了弃权票,这体现了第一个基本点即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生:……

师:在刚才同学们的交流与回答中,可以看出大家有非常丰富的知识面,以及对教材的准确把握的能力。老师在课前也收集了能体现我国外交政策基本点的一组材料。

师:(投影)(1)《中国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为实现“十一五”规划,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这个基本立足点,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益。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把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推向新水平。扩大同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相互关系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积极参与多边外交事务,促进国际合作。(2)……

师:同学们能否根据上述某一则材料,结合所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 生:根据老师列举的第1则材料,我设计了2个问题:(1)运用哲学有关知识回答为什么实现“十一五”规划,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上述材料如何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师:你想请哪位同学来回答你设计的问题?(另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师:对那位同学回答你设计的问题,你满意吗?

生:有点满意,但又不太满意。他对第一个回答的很好,但第二个问题回答的不全面,我还有一点补充。(略)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补充问题设计及对问题的回答)师:同学们不管是对问题的设计还是对问题的回答,都非常不错。对同学回答的评价也很到位。

结合上述案例,我们觉得,政治课教学涉及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单靠“灌输”的讲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激活。因此,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情境材料的创设,问题的设计,学生的回答及相互评价,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师生共同求疑和设疑。师生阅读情境材料,共同寻求疑点,并进行设疑。师生共同寻求疑点的过程,即是考察学习者对材料的敏锐洞察力,深刻思考力的过程。师生双方从各自的角度质疑,相互启发、引导,有利于共同完成新的学习任务。例如,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根据情境材料分别能提出不同的问题,从而形成教学中的质疑教学环节。

其次,师生共同析疑、质疑。即师生对所设计的问题及时思考分析,共同寻求解疑的途径,也就是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解决师生共同提出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将师生各自拥有的学习资源交流汇集,生生相疑,师生互疑,争辩讨论,集思广益。在老师不断启发诱导下,一步步带领学生揭示问题的本质,带领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第三,师生共同评价。传统的教学,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者,是绝对的权威。这样的教学评价,往往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可能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解疑的过程中,师生并不是寻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大胆评价分析,展开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互评,来思考某一问题的思维逻辑性和答案的合理性。上述教学案例中,先是让一位学生回答,然后由其他学生评价和补充,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在进行总体评价,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老师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归纳中的疑点提出自己看法。

互动的师生关系形成,将改变课堂教学中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将成为新课堂中知识传授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在共同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活动中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因此,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师生共同去寻找、发现、解决问题的教学,乃是一种师生互动性的教学。这一教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如何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学会研究上,使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而且也能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首先,师生共同确立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课题研究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探究问题为载体。我遵循自主选择性、实践应用性、主体性和开放性原则,以“你乐于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或“你身边和周围环境中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广泛征求学生意见,让他们充分结合已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大胆质疑问题,人人提出自己最感兴趣、最乐于探究的问题。当然,课题的确立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放任自流,尽量选择教师有指导能力和学生感兴趣的小课题。例如:结合中学校学生高消费,学生选择“中学生的浪费现象的调查”作为课题,在讲可持续发展时,学生选择“湖塘镇的环境卫生与创卫”作为课题等等。

其次,师生共同探究,体验感悟课题。探究是课题研究的核心和根本,为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课题确立后,教师绝不能简单地指导学生怎样针对性调查访问,怎样搜集资料,怎样做好笔记等,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研究应同步,否则,教师既难以对学生进行深层次指导,因为研究性学习将获取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已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这时教师仅仅满足原有的专业知识,已完全不能胜任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需要,师生将共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师生之间必须互相激励、互相启发,把各自的思想、情感都真诚地投入到课题的探究学习中。例如,在开展“湖塘镇的环境卫生与创卫”小课题组实施研究时,我首先查阅了“创卫”的有关知识,并亲自实地察看了湖塘镇的卫生情况和拜访了有关部门,积累了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然后指导学生去调查研究。以上看来,师生共同参与和探究研究过程,既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空间,把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又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虚心地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激发自身终身学习,唤起教学工作的灵性和悟性,从而真正实现教师的谋生需要与人生价值追求的高度和谐统一。

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是走向和谐的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还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以真正走向和谐有效的政治课堂教学。

上一篇:教室的礼仪介绍下一篇:八年级上名著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