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保法之最

2024-05-05

新环保法之最(共8篇)

篇1:新环保法之最

一、以法律形式确立“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1983年12月31日,国务院如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首次提出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199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对其再次确定:保护和改善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此次新环保法修订首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改变了发展优先,兼顾环保的思维定势,给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从法理上画上了句号,为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了法律基础。

二、首次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新修订《环境保护法》首次将生态保护红线写入法律。新法规定:国家在重点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建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新法同时也加大了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法条中涉及到地方人民政府需落实生态保护的补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

作为保护我国生态资源的重要方式,生态保护红线这一概念,自被提出起,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年初,环保部印发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成为我国首个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纲领性技术指导文件。根据规划,,环保部将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任务。

三、建立公共检测预警机制,出台针对性规定治理雾霾

谈到环境保护,公众最为关心的就是对雾霾的治理。新修订《环境保护法》对雾霾等大气污染,作出了有针对性的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国家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环境污染公共预警机制,组织制定预警方案;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实施统一的防治措施;未完成国家确定的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应当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即区域限批。环保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由政府、公民、企业共同努力。以雾霾为代表的大气污染,还需要《大气污染法》等单项法来进行具体规范和防治。

四、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按日计罚无上限

多年来,国家环境立法不少,但由于违法成本低,对违规企业的经济处罚并未取得应有的震慑效果,导致法律法规并未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环境违法成本低,也是新法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新修订《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更改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按日计罚”这一记重拳是针对企业拒不改正超标问题等比较常见的违法现象而采取的措施,目的就是加大违法成本。在中国现行行政法规体系里,这是一个创新性的行政处罚规则。环保部门在决定罚款时,要考虑企业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的危害后果以及违法所得等因素,来决定罚款数额。今后罚款数额会更有针对性,且会相应提高。具体的罚款额度将由专项法决定。

按日连续处罚,意味着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不设上限,可有效惩治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对于仍不纠正超标或超总量排污行为的,将面临限产、停产,情节严重的提请政府停业、关闭。对情节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适用行政拘留,对有弄虚作假行为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机构规定承担连带责任。

五、可追究刑事责任

新环保法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仅要没收违法者的非法所得,还要实施按日计罚,让污染者付出惨重的经济代价;对那些重犯、屡犯和有主观故意的违法者,要加倍甚至惩罚性处罚,并要追究企业法人和排污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两高”司法解释对入罪即刑拘门槛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如有毒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物等,排放污染物的量也有明确的标准,如危险废物超过3吨,危险重金属超标3倍等,达到这些标准,就构成犯罪,可以被刑事拘留。

六、补办环评将成为历史

新修订《环境保护法》规定:凡是依法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依法报经法定的审批部门审查批准的,建设单位都不得开工建设。否则,将被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责令其恢复原状。新环保法去除了以往限期补办环评手续的规定,只要未经环评审批的建设项目,即使已建成也不能补办环评手续,将成为非法项目。这也意味着“先上车后补票”的时代将退出历史舞台。

七、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扩大诉讼主体范围

新修订《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新法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相关社会组织,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同时规定,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利益。

新法扩大了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此举对增强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理念,及时发现和制止环境违法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扩大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的规定,是借鉴了国际惯例,国际上对诉讼主体的要求是由环境公益诉讼的性质和作用来决定的。由于专业性比较强,要求起诉主体对环境的问题比较熟悉,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诉讼能力以及比较好的社会公信力,或者说宗旨是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工作,要致力于公益性的活动,不牟取经济利益的社会组织,才可以提起公益诉讼。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国内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有300家左右。

八、设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专章

新修订《环境保护法》设立专章规定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对政府和排污单位的监督。其中有许多创新,如明确公众的环境权。虽然新法没有实体性公民环境权的规定,但是,程序性的公民环境权还是写进了法律,这也是原环保法没有的新内容。

一是明确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二是明确重点排污单位应当主动公开环境信息,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三是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规定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

更多精彩文章推荐阅读:

1.公司企业环保管理制度

2.某县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

3.江苏省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

4.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

5.长沙县司法局机关管理制度

6.司法局机关干部及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暨管理制度

7.司法局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8.公司车辆管理制度及其使用办法

9.公司车辆管理办法

10.《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管理制度》1月1日起实施

篇2:新环保法之最

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八次会议闭幕,会议以151条赞成、3票反对、6票弃权,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从修正到修订,这部新环境保护法历经四次审议,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新举措——

建立公共检测预警机制

谈到环境保护,公众最为关心的就是对雾霾的治理。近年来,以雾霾为首的恶劣天气增多,雾霾成为了一些城市的最大危害。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对雾霾等大气污染,作出了有针对性的规定。

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

国家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的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环境污染公共预警机制,组织制定预警方案;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

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吉炳轩表示,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强化了对大气污染、特别是雾霾的治理和应对。治污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一届接一届、一代接一代坚持不懈地治下去,还需要一件一件具体事情去搞清楚、整明白并紧紧抓住,务必解决。

全国人大代表马馼认为,新法的通过和实施,必将给予国家环境保护事业强有力的引导。环保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由政府、公民、企业共同努力。以雾霾为代表的大气污染,还需要大气污染法等单项法,来进行具体规范和防治。

新制定——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作为保护我国生态资源的重要方式,生态保护红线这一概念,自被提出起,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年初,环保部印发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成为我国首个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纲领性技术指导文件。根据规划,2014年,环保部将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任务。

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首次将生态保护红线写入法律。新法规定,国家在重点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环境保护法同时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建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黄献中认为,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是非常必要的。他认为,新修改的环保法,加大了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法条中涉及到地方人民政府需落实生态保护的补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

新主体——

环境公益诉讼主体扩大

新法第五十八条扩大了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凡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都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沈春耀说,实践中,增强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理念,及时发现和制止环境违法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修订草案增加了一些新的规定,尤其是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在目前这个阶段,应该说,很好地回应了社会关切。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袁杰表示,扩大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的规定,是借鉴了国际惯例。国际上对诉讼主体的要求是由环境公益诉讼的性质和作用来决定的。由于专业性比较强,要求起诉主体对环境的问题比较熟悉,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诉讼能力,和比较好的社会公信力,或者说宗旨是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工作,要致力于公益性的活动,不牟取经济利益的社会组织,才可以提起公益诉讼。

新标准——

按日计罚无上限

多年来,国家环境立法不少,但由于违法成本低,对违规企业的经济处罚并未取得应有的震慑效果,导致法律法规并未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修订后的环保法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五十九条明确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更改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信春鹰说,环境违法成本低的问题,也是新法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法律责任部分设计了按日处罚制度,这是一记重拳。

环保部法规司副司长别涛表示,“按日计罚”是针对企业拒不改正超标问题等比较常见的违法现象采取的措施,目的就是加大违法成本,在中国现行行政法规体系里,这是一个创新性的行政处罚规则。环保部门在决定罚款时,要考虑企业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的危害后果以及违法所得等因素,来决定罚款数额。今后罚款数额会更有针对性,且会相应提高。而具体的罚款额度,将由即将出台的专项法决定。

新职责——

明确政府管理

新修订的环保法,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职责。第二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

对于履职缺位和不到位的官员,新法规定了处罚措施。第六十九条规定,领导干部虚报、谎报、瞒报污染情况,将会引咎辞职。出现环境违法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地方政府分管领导、环保部门等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王刚说,新修改的环保法确立了多重的监督机制,明确了政府的保护监督管理职责,还规定通过社会监督,包括公众参与、公益诉讼,民主监督等方式,集全社会之力,共同保护环境。

解读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2014-04-28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今天表决通过了新的环境保护法。本次修改明确了新世纪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加强政府责任和责任监督,衔接和规范相关法律制度,以推进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法律的实施。

据了解,从1995年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到2012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全国人大代表共2474人次以及台湾代表团、海南代表团提出修改环境保护法的议案78件,反映现行环境保护法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社会各方面修改呼声很高。

这是一次全面修改。修改后的法律共七章七十条,与现行法的六章四十七条相比,有了较大变化。

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有30多部,行政法规有90多部,新的环境保护法被定位为环境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主要规定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解决共性问题。

为此,新的环境保护法在总则中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依照《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决定》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确定的总体要求,将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新法增加规定“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并明确“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污染者担责的原则。”

新法在第一条立法目的中增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突出强调政府监督管理责任

新的环境保护法调整篇章结构,突出强调政府责任、监督和法律责任。

现行环境保护法关于政府责任仅有一条原则性规定,新法将其扩展增加为“监督管理”一章,强化监督管理措施,进一步强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环境质量的责任。增加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制达标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

在政府对排污单位的监督方面,针对当前环境设施不依法正常运行、监测记录不准确等比较突出的问题,新法增加了现场检查的具体内容。

新法在上级政府机关对下级政府机关的监督方面,加强了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的责任。同时,增加规定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并规定了上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对下级部门或工作人员工作监督的责任。

规定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

新的环境保护法增加环境日的规定,将联合国大会确定的世界环境日写入本法,规定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

为进一步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新法增加规定公民应当采用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同时,增加规定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新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

设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专章

新的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专章规定了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对政府和排污单位的监督。

这一章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一是明确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二是明确重点排污单位应当主动公开环境信息,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三是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规定“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

应每年向人大报告环境状况

新的环境保护法在发挥人大监督作用方面作出新规定。

新法突出了人大常委会监督落实政府环境保护的责任,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大或者人大常委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完成情况,对发生重大环境事件的,还应当专项报告。

科学确定符合国情环境基准

新的环境保护法增加了要求科学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基准的规定。

目前,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基准缺失,现行我国环境标准主要是在借鉴发达国家环境基准和标准制度上制定的。国家现已建立了重点工程试验中心,建立国家环境基准已具备基本框架。

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

新环境保护法完善了环境监测制度。

新法通过规范制度来保障监测数据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统一,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设置监测网络,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监测机构应当遵守监测规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完善跨行政区污染防治制度

新的环境保护法完善了跨行政区污染防治制度。

对于跨行政区污染防治,现行环境保护法仅在第十五条作出有关政府协商解决的原则性规定。新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实施统一的防治措施。

重点污染物排放将总量控制

新的环境保护法补充了总量控制制度。

新法一是规定国家对重点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二是建立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机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国务院下达,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分解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守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对超过国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国家确定的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农村治理

新的环境保护法针对目前农业和农村污染问题严重的情况,进一步强化对农村环境的保护:一是增加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新技术的使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统筹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保护农村环境。二是增加规定“县、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三是规定“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及进行灌溉,应当采取措施,防止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四是规定,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定点屠宰企业应“采取措施,对畜禽粪便、尸体、污水等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置,防止污染环境。”五是增加规定“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农村生活废弃物的处置工作。”

没有进行环评的项目不得开工

新的环境保护法增加规定“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新法将环境保护工作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做法上升为法律,完善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增加规定“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并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同时,增加环境经济激励措施,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按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

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新的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新法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相关社会组织,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同时规定,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利益。

情节严重者将适用行政拘留

篇3:新环保法之最

新版《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开始实行,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在2014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表示, 为了保护这部新法的有效落实, 环保部即将集中发布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现场停产整治、信息公布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办法。过去的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环境监管不足、执法力量不够等情况将得到有效的扭转。

与此同时,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前已经基本编制完成, 土壤污染行动计划也处于制定的快车道中, 业内估计, 随着我国环保法律的完善和污染治理工作的加强, 由此可能进一步释放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巨大需求。吴晓青表示, 预计十三五期间, 国家对于环保投入将远远超过十二五。目前环保部正在制定政府购买环保服务方面的相关政策, 重点将包括污水处理, 垃圾无害化处理以及保护水源地安全等环境服务, 预计将进一步促进环保服务业的发展。

对于即将实施的新环保法, 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会长、桑德环境董事长文一波表示, 新版环保法实施关键是要解决统一严格执法的问题。据他测算, 污染治理将为企业带来成本上升2%左右, 但是在有些地方政府区别对待污染企业, 执法不严, 使得淘汰落后产能难上加难。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严格执法, 将是新环保法落地最为关键的问题。

篇4:新环保法之最

详情可咨询:澳门中国国旅行社有限公司 陆乐。电话:13902925287

珠海御温泉 “休闲·温泉·社交”之夜

万众期盼的“珠海下班派对”隆重登陆珠海!作为“休闲·温泉·社交”主题的不二之选,首届“珠海下班派对”于9月18日在珠海御温泉度假酒店举办,美酒佳肴,养生温泉全日体验都不在话下,还能与名流和成功商人面对面!珠海御温泉,位于珠海黄杨山西麓,具有1300多年历史,珠海御温泉酒店是四星级温泉休闲旅游渡假村,集温泉沐汤、健康调养、膳宿会务、休闲娱乐等服务项目一体,几十种温泉池配与齐全的健康调养设施与养生项目形成御温泉温泉养生系统,独具盛唐新风,御式服务,详情请登录http://imperialhotsprings.com/

雷格斯中国二十年,创领灵活办公新高度

2015年9月16日,全球灵活办公空间提供商领导品牌雷格斯Regus在广州文华东方酒店举行“雷格斯中国二十年广州站”庆典活动。雷格斯华南区总经理梁敏渝(Monty Leung)女士作为集团在整个华南区域的负责人回顾了在中国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介绍了雷格斯办公方式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并宣布雷格斯于今年7月开设了在中国的第100家服务式办公中心——深圳中洲控股金融中心;2016年将入驻深圳平安金融中心85层,开设雷格斯在全球办公网络中迄今为止最高的服务式办公中心,这也是全球商务中心所在的最高楼层。目前,雷格斯在中国拥有超过100个办公网点,覆盖近30个中心城市。

赵卉洲成首位入主米兰时装周中国设计师

9月23日-9月28日,2016春夏米兰时装周在纽约拉开帷幕,并首次向中国女装设计师敞开大门。作为2014APEC新中装的核心设计师、EACHWAY 艺之卉时尚集团创始人、首席设计师,艺之卉新锐美术馆馆长,赵卉洲携以《记忆的空盒子》为主题的最新设计系列亮相,向世界展示中国时尚的独特思考,这将成为今年米兰时装周的最大亮点。同时,她推出的高端设计师女装品牌HUI和时尚艺术生活方式类品牌SOFA,也多次作为中国品牌代表参加国际时装周,先后在法国、韩国、波兰、俄罗斯、香港等地举办专场时装发布。

LA IDéE(罗兰伊杜)跨界盛筵隆重举行

9月13日,一场关于时尚与美学、舞蹈与时装秀的跨界盛筵于广州53美术馆盛大举行。LA IDéE(罗兰伊杜)女装品牌创立十周年,她以“生活于视野之上”的哲学理念,为优雅、知性女装带来了诸多不一样的感动,至今已有80多家店遍布全国五十多个城市。此盛会以《拾掇》新书发布为引子,表达了“有性格、需要自由呼吸”的衣服,并展示了书画收藏与明式黄花梨家具,同时还有精彩的舞蹈表演与LA IDéE时装秀,演绎时尚美学的诗意和LA IDéE灵魂的律动。

罗曼蒂珠宝闪耀亮相深圳珠宝展

2015年9月12日,源自纽约的罗曼蒂珠宝以精致、高端、时尚的展位形象,闪耀亮相深圳珠宝展。内部优雅经典的浅香槟色调为宾客提供最为舒适的参展环境,罗曼蒂珠宝美籍意大利裔珠宝大师Roderick A Gunsell结合纽约的人文风情和全新的艺术风格,为ROMANTI设计一款款浪漫的艺术珠宝。尤为出众的是“跳跃的精灵”品牌形象创意款,以蝴蝶底部加上弹片装置,使蝴蝶可以自由晃动。罗曼蒂珠宝品牌形象店于9月9日也在水贝万山珠宝园A座一层开业,其全新系列由韩国女星金贤京以及超级名模Hannah Cee演绎。

金佰利 领航全球卫生护理

“金佰利”对于绝大部分中国消费者来说稍显陌生,但提起舒洁纸巾、高洁丝卫生巾和好奇纸尿裤,相信不少人都使用过,而金佰利正是这些知名品牌的缔造者。

虽然已有140多年的历史,但金佰利却是一家以“创新”为DNA的企业。作为抽取式纸巾、妇女卫生巾和成长型纸尿裤的发明者,金佰利通过众多跨时代的创新产品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给大众带来美好生活。中国是金佰利最为重要和重视的市场之一,自1994年进入中国至今,已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拥有4家生产机构,而高洁丝、舒洁、好奇和得伴等品牌也赢得了中国消费者的广泛喜爱。

1920年,金佰利推出首批用纤维棉生产的高洁丝卫生巾,其前身是一战中的卫生创伤绷带。之后,金佰利通过向女性提供自助式购买、投放自动售卖机等措施,有效解决了销售难题,最终实现了高洁丝卫生巾的普及,给全球女性带来更好的经期卫生护理方式。

1924年,金佰利推出了由陆军防毒面具发展而成的舒洁“面霜卸妆纸巾”,并在四年后发明了在今天随处可见的抽带式纸巾盒。凭借其世界首款一次性面巾纸的身份和绝对主导地位的市场占有率,舒洁成为美国人口中“面巾纸”的专用名词。

1978年,好奇纸尿裤面世,是当时市面上首款“防侧漏的纸尿裤”,这解决了很多妈妈关注的保持干爽、防止侧漏以及最好带有粘胶带等重点问题。好奇纸尿裤凭借这些创新优势迅速成为全美第一纸尿裤品牌。

随着个人卫生护理新品的不断推出,金佰利早已超越了造纸企业本身,进入了健康卫生护理领域。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金佰利走出美国本土,在全球37个国家安家落户,产品销往超过175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超过212亿美元。

求睿 经典与颠覆的缔造者

篇5:环保法新亮点

 首次将“保障公众健康”写入总则第一条。

 首次明确规定“保护优先”的原则。

 每年6月5日定为环境日。

 专列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明确公民依法享有获取

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

 环境公益诉讼主体扩大到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

门登记的相关社会组织。

 加大排污惩治力度。对于拒不改正的排污企业,罚款金额可以

“按日连续处罚”,同时赋予环保部门查封扣押等权利。

 加大违法法律责任。比如拘留,行政拘留是四种情况:没有环境保护评价就要拘留;偷排污染物拘留;如果伪造、造假也要拘留;包括瞒报、谎报数据也采取拘留的形式。对于地方政府,不重视,不认真履行法律职责的官员,采取引咎辞职的制度。 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

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

 建立“黑名单”制度,将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并

将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

新环保法亮点解读

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以151票赞成、3票反对、6票弃权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新环保法共7章70条,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在随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和环保部的有关负责人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

这部经过“四审”的新环保法,在万众瞩目中出台亮相。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表示:“环保法的修改是针对我国现在严峻环境现实的一记重拳。”

参加发布会的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英民向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表示:“新修订的环保法非常给力,法律条款中亮点很多。”

纵观新环保法,其中立法理念、监管机制及法律责任都是此次修订的亮点。

立法理念新

新环保法总则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公民应当增强环保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

信春鹰表示,环保法中每个人都是主体,都对环境污染有责任,环保问题要先从自身做起,同时也有与责任相适应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的权利。

监管机制广

新环保法第47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组织制定预警方案;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

国家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别涛认为,第一,各级人民政府及企事业都应当依照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做好相应的一系列工作。第二,应当建立环境污染的公共监测预警预案。第三,污染可能影响到公共健康和环境安全时,要公布预警信息。第四,要启动应急措施,减缓污染危险。

管理机制转型

新环保法第20条规定,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的防治措施。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曹明德认为,在北京等各地已经实行区域联防联控的基础上,将区域联防联控写入环保法对该机制而言是一个创新。

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英民在发布会上表示,这项联防联控机制之前取得了比较积极的进展。此次环境保护法的修改,会给环保部门执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法律责任严

新环保法59条规定,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国家环境保护部法规司副司长别涛表示,此项规定为“创新的处罚规则”。

虽然新修改的环保法中罚款规定没有“封顶”的限制,别涛表示,罚款的数额及是否封顶限制是在专项的法律法规中规定,这部法目前还没有具体体现。

环境机构担责

新环保法第65条规定,环境影响评估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的机构,在有关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给予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袁杰特别举例说明,厂家勾结、监测设备上造假、在运营防治污染的设施或者维护设施时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都需要与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

新环保法亮点解读

这次修订的《环保法》的亮点在于:

第一,立法理念有创新。比如里面提出了生态文明,围绕生态文明进行制度建设,围绕生态文明采取一些硬的措施,考核机制,采用环境信用制度,法律责任很严格等等,原则制定好之后,原则、体制、机制、制度基本都是比较顺畅的。执法理念有创新。相比1989年《环保法》理念有新的突破,1989年的《环保法》还是经济优先,促进经济发展,这次《环保法》通过的,立法方面好得多。

第二,技术手段加强了。老的《环保法》在科技、教育培训方面一句话就带过了,这次刚刚通过的《环保法》,在经济投资、教育、科技等方面,比如加强环境风险调查,比如中共党中央进行的基础研究,包括环境的风险评估,评估之后有利于环境标准的出台,这是第二个技术手段加强了,包括环境信息建设。

第三,监管模式开始转型。传统的环境保护以1989年《环保法》为典型,它的环境监管是以点源为基准,一个个企业去监管,现在25年过去了,我们现在的环境污染是区域性、流域性的,包括农村的面源污染。《环保法》修改,产生了一些流域、区域的调整方法,比如对农业的面源污染,比如屠宰、养殖,它要求屠宰场、养殖场的选择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因为它容易产生面源污染,包括农村农药化肥施用也有选择和规定,大气雾霾,水流域污染专门做出了规定,水和大气的联防联控机制,对节约水进行了专门的调整。

此外,引入了许可管理,《水污染防治法》里有,许可证应该是综合性的许可证,包括水、大气、固体、噪声等等。《环保法》作为基础性的法律,这次在全国人大定调是基础性的法律,对许可管理做出了综合性的规定,并且现在强调,因为现在企业整个经营成本总体是比较高的,我在地方政府当了三年半的副局长,对此深有体会,比如有的企业开张要做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比如有环境影响评价,安全的,消防生产的,职业卫生的,水土流失的等等,加起来有六七个预评价。第四,监管手段出硬招,比如说查封、扣押全有了。因为没有查封扣押权,像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修订的时候有个拆除权,此次《环境保护法》对违法排污这些设备,规定了可以掌控可以查收,这些措施有利于查封违法行为。

还有行政代执行,如果让企业治理污染企业不治理的,环保局找人给企业治理,费用企业承担,这种硬招是比较多的。对于那些环境违法的企业,我们可以采取综合性调控手段,比如超标排污企业,国土部门审批的时候不给企业土地,企业想扩大规模不给你,企业的产品想出口不给你配额,企业想上市不给你上市,你已经上市了,你想融资不给你,比如不给企业供水,不给企业供电,措施是非常强的,有利于企业开展绿色生产和清洁生产。

第五,监督和参与体现环境民主的原则。这次《环保法》修订有个很重大的特点,原来是分为准则、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还有法律责任,负责,总共六章,这次修改为七章,法律责任之前专门设立了一章是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专门让老百姓去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环境保护工作。

《环保法》真正设立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就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参与环境保护权,我们已经有了一定实际意义上的参与环境权了,比如公民可以提起公益诉讼,这也是环境权有序保障的形式,所以民主性是很强的。

这次有很重大的创新,让政府接受人大的监督,政府不仅接受NGO的监督还接受人大的监督,一年一次到两次,到人大或常委会汇报环境保护工作,人大可以进行批评,所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色彩是很厉害的。

篇6:地球之最之动物之最

(一)动物之最: 1、2、3、4、5、6、7、8、9、最大的史前动物---恐龙 与人类最亲的动物---黑猩猩 最聪明的动物---海豚 最长寿的动物---海龟 睡眠最长的动物---睡鼠 北极最聪明的动物---北极狼 北极圈之王---北极熊 最善潜水的动物---海豹 再生能力最强的动物---蚯蚓

10、最大的两栖动物---大鲵

11、最会变色的蜥蜴---避役

12、最大的爬行动物---咸水鳄

13、最小的爬行动物---小壁虎

14、最快的爬行动物---黑毒蛇

15、最原始的哺乳动物---鸭嘴兽

16、最大的哺乳动物---蓝鲸

17、生活在最高处的哺乳动物---牦牛

18、最小的狗----约克种狗

19、嘴巴最大的陆生动物---河马

20、跑是最快的动物---猎豹

21、长跑最快的动物---叉角羚

22、最凶猛的动物---孟加拉虎

23、舌头最长的动物---食蚁兽

24、繁殖能力最强的哺乳动物---旅鼠

25、中亚草原最凶猛的飞禽---猎鹰

26、最耐渴的动物---树袋熊

27、最会造房子的动物---白蚁

28、最喜欢吃烟的动物---豪猪

29、最会挖洞的动物---土拔鼠

30、最爱干净的动物---浣熊

31、最珍惜的骆驼---亚美利加驼

32、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大象

33、最大的虎---东北虎

34、最懒的动物---树懒

35、眼睛最大的动物---眼镜猴

36、最大的有袋动物---大袋鼠

37、最大的蛇---绿水蟒

38、最长的软体动物---巨型枪乌贼

39、最大的水母---北极霞水母

40、最大的蝌蚪---不合理蛙

41、最小的鸟---蜂鸟

42、最大的鸟---鸵鸟

43、最凶猛的鸟---秃鹰

44、最耐寒的海鸟---企鹅

45、繁殖最快的昆虫---蚜虫

46、分的最高的鸟---天鹅

47、最善飞翔的飞鸟---黑背鸥

48、飞的最快的鸟---雨燕

49、飞的最远的鱼---飞鱼

篇7:新环保法普法讲稿

下面就从5个面对新《环保法》与大家进行沟通探讨。

一、新《环保法》的出台背景

一是适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二是顺应社会各界期待的需要。旧环保法已经不适应当前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需要,环保部门的专项立法和地方立法都在等待“新环保法”出台。近年来,各级人大代表议案、专家学者著述呼吁修订,人民群众期待加快解决雾霾、饮用水、土壤等突出环境问题,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极大关注等都催生了新《环保法》的出台。

三是解决环保领域突出问题的需要。旧环保法理念过时,对于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认识不清;制度过时,不适应环保立法需要;部分内容严重滞后;处罚过软,违法成本低已经成为环保法律法规的痼疾;衔接不顺,与部分后期制定的单项法等不衔接。而现行环境管理体制也存在诸多问题,横向看,环保有关职能“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纵向看,一些地方政府“先污染后治理甚至不治理”的思维依然顽固,导致部分地方环保部门的执法难于落实。

二、新《环保法》的突破

新《环保法》的修订出台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和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创新的新方向,更体现了我国政府“向污染宣战”的决心和信心,在三个领域内有重点突破:

突破一:推动建立符合环境承载能力的绿色发展模式。新《环保法》要求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制定经济政策应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对未完成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实行环评限批,分阶段、有步骤地改善环境质量等。这些规定将成为推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建立基于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模式,促进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依据。

突破二:推动多元共治、联防联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新《环保法》在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它改变了以往主要依靠政府和部门单打独斗的传统方式,体现了多元共治、社会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理念。其中,各级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企业承担主体责任,公民进行违法举报,社会组织依法参与,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

新《环保法》规定,国家建立跨区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国家机关优先绿色采购;国家建立环境与公众健康制度;国家实行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同时明确公民享有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鼓励和保护公民举报环境违法,拓展了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范围。

突破三:加重了行政监管部门的责任。环保监管职权是一把“双刃剑”,新《环保法》一方面授予各级政府、环保部门许多新的监管权力,环保部门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设施设备可以查封扣押,对超标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可以责令限产、停产整治。针对违法成本低的问题,设计了罚款的按日连续计罚规则,违法者受到处罚后,逾期不改的可按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并且没有上限额度;针对未批先建又拒不改正、通过暗管排污逃避监管等违法企业责任人,引入治安拘留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另一方面,它也规定了对环保部门自身的严厉行政问责措施,履职缺位和不到位、虚报慌报瞒报污染情况、违规审批、包庇违法、发现或接到举报违法未及时查处、违法查封扣押,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未依法公开政府环境信息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降级、撤职、开除,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三、新《环保法》的亮点 新《环保法》主要呈现六大亮点: 亮点一:立法理念有创新

新《环保法》立法理念有大的突破,首次将生态保护红线写入法律,国家在重点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并明确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对生态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确保其用于生态保护补偿。新《环保法》还突出“保护优先”原则,将保护环境确立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将“保护优先”列为环保工作要坚持的第一基本原则,提出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突出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同时,围绕生态文明要求各地采取强硬的措施,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环保考核制度和环境信用制度等。

亮点二:治理要求更严格

新《环保法》在经济投资、教育、科技等方面,增加了对重大投资进行环境风险调查,包括重污染企业必须全面实施环境风险评估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内容;确立了政府的主导责任,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负责”,各级政府既要对地方经济发展负责,更要对地方的环境质量负责,让政府在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确立了企业的主体责任,明确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必须承担“谁污染、谁治理,谁污染、谁付费”的责任,将改正违法排污、实施整治的主体责任落实到排污企业,以排污企业自律作为责令改正、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实施的基础,让排污企业对自己的环境行为负责,出现了环境损害,自己承担责任,更加突出排污企业的主体责任,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决定的解除与否不再依赖于环保部门的核查、验收等程序,而是取决于排污企业自身,可以极大地调动排污企业的整改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排污企业对整改的效果负全责,加强了排污企业自律;确立了第三方连带责任,明确规定严格追究环境监测服务、环境影响评价、治污设施运行维护机构等第三方连带责任。

亮点三:监管手段出硬招

新《环保法》增加了环保查封、扣押和限产、停产等处罚措施,改变以前环保监管部门没有执法硬招的时候遇到的尴尬境地。对违法排污这些设备,规定了可以掌控可以查收,这些措施有利于查封违法行为,也可以对环境违法企业采取行政代执行,即如果让你治理污染你不治理的,我找人给你治理,费用你承担。明确各地要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对于存在严重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政府必须公开企业信息,降低企业信用等级,并从土地供给、银行融资、供电供水和财政补助等领域采取综合性调控处罚手段。查封、扣押,就是对违法排放污染物企业,可以查封、扣押设施设备;限产、停产就是对企业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可以责令企业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措施。

亮点四:法律责任超严厉

新《环保法》明确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更改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上不封顶。“按日计罚”这一记重拳是针对企业拒不改正超标问题等比较常见的违法现象而采取的措施,目的就是加大企业违法成本,这是一个创新性的行政处罚规则。新《环保法》明确对环境违法企业必要时可以采取行政拘留,没有环境保护评价就要拘留,你偷排污染物拘留,你如果伪造、造假也要拘留,包括瞒报、谎报数据也要拘留。构成犯罪的,将严格追究刑事责任。

亮点五:监管模式开始转型

过去的环境监管是以点源为基准,一个个企业去监管,现在我们的环境污染是区域性、流域性的,包括农村面源污染等。新《环保法》对流域性、区域性的农业面源、水和大气等污染防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更加强调要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特别是对雾霾等大气污染,作出了有针对性的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国家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的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环境污染公共预警机制,组织制定预警方案;当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强化了对大气污染、特别是雾霾的区域联动治理和应对。

亮点六:突出社会公众参与

老《环保法》分为准则、环境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法律责任、附则总共六章。新《环保法》改为七章,在法律责任之前增设了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公益诉讼专章,明确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负有依法公开环境公共信息、行政许可信息、行政处罚信息、企业违法类信息的义务;明确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举报和诉讼环境保护的权利,鼓励公民进行违法举报、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社会组织依法参与;严格环境公益诉讼,明确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的社会组织,都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此举对增强公众保护环境意识,树立公众参与理念,及时发现和制止环境违法行为,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作用。

四、新《环保法》5个配套办法,让新环保法成为一部有牙齿的法律

(一)按日计罚实施,罚到违法企业破产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办法》解读:针对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按日连续计罚”,上不封顶,打破了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罚款数额的限制,对违法排污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把利剑,超标即违法,违法即受处罚,按日计罚的制度设计核心就是责令排污者立即停止违法排放污染物的行为,而不是“限期改正”,就是不给排污者留有限期内“合法的”违法排污的空间。按照《办法》规定,企业存在以下五类环境违法行为,而且受处罚后拒不改正的,环保部门可以实施按日连续处罚:

1.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

2.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的;

3.排放法律、法规规定禁止排放的污染物的; 4.违法倾倒危险废物的; 5.其他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

(二)实施查封扣押,治污手段更加硬朗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扣押办法》解读:新《环保法》实施前,国家层面的法律未赋予环保部门查封污染企业的权力,因而在以往执法过程中,对肆意污染、破坏环境并拒不配合执法等环境违法行为不能采取强制措施,客观上放纵了违法行为。现在,长期饱受执法手段“偏软”困扰的基层执法人员可以硬起来了,可以对不法排污企业实施查封,对实施污染环境的设备予以扣押。根本目的,就是要增加企业的违法成本,及时遏制污染状态的蔓延与扩大。按照《办法》规定,企业存在以下六类环境违法行为,环保部门可以对违法企业实施查封、扣押:

1.违法排放、倾倒或者处置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危险废物、含重金属污染物或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的;

2.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倾倒、处置污染物的;

3.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倾倒化工、制药、石化、印染、电镀、造纸、制革等工业污泥的; 4.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的;

5.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未按照要求执行停产、停排措施,继续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的;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违法排污行为。

(三)限产停产整治,严惩超标超总量排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办法》解读:实行限产、停产整治是针对以往不法排污企业超标、超总量排放屡教不改给予最为严厉的惩罚措施。也解决了目前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措施的实施往往对企业的不利影响比罚款更大,对不法排污企业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以往国家层面的法律并未对适用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措施的范围给与明确的规定,导致执法实践中实施限产停产整治“畏手畏脚”,这次的办法将适用范围作了明确规定,方便了执法实践的操作。在此基础上,该办法又规定了责令停业、关闭的适用范围,企业一旦触犯,就会停业、关闭。犹如给不法排污企业悬起了利剑,具有极大的震慑作用。按照《办法》规定,排污企业存在超标或者超过总量排放等违法行为的,环保部门可以对违法企业实施限制生产;排污企业存在以下六类环境违法行为的,环保部门可以对违法企业实施停产整治:

1.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

2.非法排放含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严重危害环境、损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三倍以上的;

3.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年度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

4.被责令限制生产后仍然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

5.因突发事件造成污染物排放超过排放标准或者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四)行政拘留,实施限制人身自由

《行政主管部门移送适用行政拘留环境违法案件暂行办法》解读:在以往的环保执法实践中,企业实施环境违法行为,并把罚款并不当回事,判处污染环境罪又够不上。环保部门对于环境违法的处罚,始终无法摆脱一个字的束缚—“软”,始终不能指向具体实施环境违法的行为的个人,新《环保法》改变了这种尴尬的局面,将处罚对象直接指向违法排污企业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采用限制人身自由方式惩处环境违法行为,即实施“双罚制”,既追究违法排污企业责任,又追究行为人个人的责任。按照《办法》规定,企业存在以下六类环境违法行为的,环保部门可以将该案件送至同级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对违法企业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实施行政拘留:

1.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拒不执行的行为:(1)送达责令停止建设决定书后,再次检查发现仍在建设的;(2)现场检查时虽未建设,但有证据证明在责令停止建设期间仍在建设的;(3)被责令停止建设后,拒绝、阻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核查的。

2.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行为:(1)送达责令停止排污决定书后,再次检查发现仍在排污的;(2)现场检查虽未发现当场排污,但有证据证明在被责令停止排污期间有过排污事实的;(3)被责令停止排污后,拒绝、阻挠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具有环境保护管理职责的部门核查的。

3.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等不经法定排放口排放污染物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

4.篡改、伪造用于监控、监测污染物排放的手工及自动监测仪器设备的监测数据的:(1)违反国家规定,对污染源监控系统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或者对污染源监控系统中存储、处理、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造成污染源监控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2)破坏、损毁监控仪器站房、通讯线路、信息采集传输设备、视频设备、电力设备、空调、风机、采样泵及其它监控设施的,以及破坏、损毁监控设施采样管线,破坏、损毁监控仪器、仪表的;(3)稀释排放的污染物故意干扰监测数据的;(4)其他致使监测、监控设施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形。

5.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包括以下情形:(1)将部分或全部污染物不经过处理设施,直接排放的;(2)非紧急情况下开启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应急排放阀门,将部分或者全部污染物直接排放的;(3)将未经处理的污染物从污染物处理设施的中间工序引出直接排放的;(4)在生产经营或者作业过程中,停止运行污染物处理设施的;(5)违反操作规程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致使处理设施不能正常发挥处理作用的;(6)污染物处理设施发生故障后,排污单位不及时或者不按规程进行检查和维修,致使处理设施不能正常发挥处理;(7)其他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的情形。

6.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指违法行为主要获利者和在生产、经营中有决定权的管理、指挥、组织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指直接排放、倾倒、处置污染物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工作人员等。

(五)信息公开,保障公民知情参与

篇8:关于新《环保法》的几点思考

一、新《环保法》的亮点

(一)环境治理模式的转变

新《环保法》中增加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及公民的主体责任,由一元的治理模式向多元的治理模式转变。新《环保法》更加注重环保教育,把事中、事后的治理模式向事前转变,这正是预防为主原则的重要体现。如新《环保法》中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学校和新闻媒体的宣传保护环境和教育的义务。国家鼓励和引导民众对垃圾分类投放,优先使用节能设备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新《环保法》更加注重鼓励和帮助污染企业的减排工作,不仅仅是对污染企业的惩罚和取缔。如新《环保法》中规定了对减排企业和污染企业转移的财政或税收政策上的帮扶。新《环保法》更加注重多主体监管作用,新增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监督权力,从而形成多位一体的监管模式。

(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的确立

将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纳入《环保法》的基本原则,这在国外的立法中还并不多见。欧盟国家强调的是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美国则通过一些禁止性规定体现环保优先原则,如《荒野法》中规定,在指定荒野中,禁止几乎所有的机动车行驶和开发活动。我国在新《环保法》中明确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者间的关系,即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经济发展之前应衡量对当地环境的破坏程度。经济发展不能做出严重损害当地生态和环境的事情。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应优先考虑环境保护。如美国著名的小鱼吃大坝一案中,为保护当地几乎没有经济价值的蜗牛镖,而终止修建已投资近亿元的大坝。

(三)加大惩罚力度

新《环保法》中规定按日计罚和黑名单制度提升了违法者的违法成本,有利于违法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懂法和守法,防止出现违法者因违法成本小于收益而故意违法破坏环境的现象发生。如不久前,北京环保部门运用新环保法的按日计罚规定,对麦当劳的供应商北京辛普劳有限公司开具了25年来,北京环保领域罚款金额最高的行政处罚391.8万元罚款。提高了法律的威慑力,督促公民和企业的学法和守法。

二、新《环保法》面临的难题

(一)执法难题

首先,基层环保部门力量不足,环保队伍人才短缺。而中央和省级执法力量强大,高级研究人才较多,呈现出倒金字塔型不合理结构。在实践中,某些县执法人员只有不到两人,而在乡镇中都没有执法队员。其次,虽然我国已经成立385个环境资源专业审判机构,相比国外这个数量也是鲜见的。但是这些环境审判机构缺乏专业的相关人才,就连最高院的环境资源审判厅的法官也是由民厅转岗的。最后,环保部门面临执法难题。在新《环保法》中赋予执法部门查封、扣押的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强制执行力,但其仍然面临执法难,执法权不能得到保证的困境。如执法人员试图进入可能存在违法的企业进行调查取证,但企业就是不让其进入大门。在拖延时间的过程中可能已毁灭关键证据。

(二)诉讼的难题

根据民诉法第55条规定,只有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提起环保的公益诉讼,这就导致有权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过小,不能有效保护环境权益。实践中,有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环保组织有700多家,但自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来,仅有三家组织提起过公益诉讼。美国的公益诉讼范围包括检察官、政府监护人和公民等,英国也同样赋予了公民公益诉讼权利。限制公益诉讼主体范围是为防止出现滥诉现象,但我国国情是诉讼数量及规模达不到保护环境权益的程度。

(三)新环保法的自身不足

没有确立新《环保法》的环境基本法地位,导致其权威性不够,在与《农业法》、《水法》等相关专项法律适用时,农业、海洋、国土资源等部门会以适用专项法律为依据架空新《环保法》。那么新《环保法》关于规定生态红线制度、保护生态安全等制度只能对相关专项法律起到补充和指导作用。新《环保法》没有明确规定普通公民的环境权,这使公民在行使环境权时没有法律依据,在环境诉讼中的诉讼主体地位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没有将严格的处罚权完全下放给环保部门,对于政府庇护违法企业的行为,新《环保法》并没有有效措施和手段保障执法权的实施。

三、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执法权利,提高执法能力

“徒法不足以自行”,只有提高执法队伍的能力,强化执法队伍的执法权利才能保证新《环保法》的良好贯彻和实施。面对基层执法队伍人才短缺,我国政府因该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基层执法经费供给。基层执法队伍人才和经费的不足,是长期政府对环保部门不重视的结果。在环保优先原则确立之际,政府部门应该转变工作认识和态度,为环保部门做好输血工作。同时可以建立罚款按比例返还环保执法部门,作为环保执法部门的活动经费和队伍建设资金。这样可以尽量避免因为单独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而受政府行政干预。我国可以吸取和借鉴国外优秀经验,如美国的环境警察制度。在我国市级以上的环保局设立拥有强制执行权利的执行处,或者建立联合行动机制,使公安、城管和环保部门可以联合执法,提高执法权利,加大执法效果。同时完善和配套相关法规和制度,使执法效果再上一个台阶。

(二)加快环保税立法改革

加快环保税立法可以释放更多的治理手段和清洁技术的红利,促使环保政策与经济政策和发展政策深度融合。从最早2008年初,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和环保部共同开始环保税的研究制定工作,至2010年7月环保税初稿的出炉,2014年列入国务院工作计划,到2015年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做好环保税立法工作的内容。确立环保认定、税务征收的征管模式将现在排污费等费用改为全国统一税收,可以有效避免地方保护主义排污费协议收费现象的发生。环保税作为一种调节机制,可以倒逼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换代。在征收环保税时,应该严于现行污染费征收标准,加大征收力度。并形成相应绿色税收体系,同步推进资源环境保护。

(三)推进环境综合监管体制变革

首先,应该确定新《环保法》作为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地位。以新《环保法》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为基础,加快和推动其他相关单行法律的修订和完善。强化环保部门的主体地位和权威,及时消除因为法条冲突导致的部门沟通不畅和执行乏力。其次,推动环保部大部制改革。自2013年3月推动的大部制改革,现在唯独环保部门缺位。环保部门大部制改革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提高环保机制运行效率;有利于落实环保责任的问责制,建设责任型政府。环保部大部制改革是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最后,加强政府各部门执法合作。制定和出台相应政府各部门稳定、长久的联动协作机制,强化政府部门环境执法协作工作。

参考文献

[1]Plater Z J B.Environment law and policy:nature,law,and society[M].3rd.Valencia:Aspen Publishers,2004

[2]常纪文.新环保法遭遇实施难题[N].经济参考报,2015.4.8(6)

上一篇:重庆市党员干部生活作风“十二不准”下一篇:课堂教学书籍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