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读后感

2024-04-16

高效课堂读后感(通用11篇)

篇1:高效课堂读后感

《高效课堂22条》是著名教育家李炳亭所写的关于课堂教学理论探索的精华。读完李炳亭先生的《高效课堂22条》,我不禁感慨万千。

我认为要想创造真正的“高效课堂”,必须要努力成为符合“高效课堂”的优秀老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通过转变观念可以使自己突破教学的瓶颈,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让我们从转变观念开始吧,“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我们老师开展任何教学活动之前,都先好好思考一下,此次活动对学生们有什么样的影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求到实效。否则,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昏昏欲睡,考试一测验,学生天昏地暗。

“以快乐为根本”。看到这句话,我们会立马想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还有“头悬梁,锥刺股”……从小,家人和老师都在拿着这些话教育我们这一代。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形成了一种观念,学习是与“苦”字做伴的。殊不知,丢失了快乐感,幸福感,即使考出高分,学生的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以快乐为根本吧。教师快乐得教,学生快乐得学。我们一起泛舟学海,自由徜徉,学习该是件多么美妙的事情。作为教师,一定要尽可能组织多种趣味性的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们轻松快乐得学习,爱上学习!

可是,旧有课堂不破不会有课堂的高效,教育的理念必须落地才能生根,没有方法的推广不会有高效的课堂。传统课堂是教师抱着学生走,高效课堂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着走。因此,课堂上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在高效课堂的模式下,老师不再是无休止的灌输,而是开放地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自主学习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展示,老师只是引导者。老师好比导演的角色,学校好比是幕后,在导演的悉心指导下,如何让学生最终在登台演出时表现的最好,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像我们实验中学导学案教学的课堂模式下,老师教起来其乐融融,学生学起来其乐融融!

李炳亭老师把高效课堂概括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高效课堂就是一个知识的超市,学生就是一个购物者,在作为老师的我们不能限制学生买什么,那是他们的自由。我认为“高效课堂”在于高效,应该是学生愿学、善学、乐学,力争课堂上6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学生上课像逛超市,让学生进行有目标、有方法的预习后,可以自己去学,也可以围在一起讨论,挥教鞭的主角变成了学生,更可以让一个学生去讲,其他学生可以给出评价,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样师生在一起学,学生可以积极地显示自我,而且丝毫不敢偷懒,学习起来更有动力,也更快乐。从中我也有了很多的收获,找到了许多解释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的理论和方法。套用书里的一句话“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会明白。”

总之,高效课堂让学生“先学后教”,“教者”变成“学者”,即和学生一起“上学”的人。教师一定要勇于放手,放手就是对学生“放生”。我对我们学校高一、高二进行的课堂模式改革充满信心,我们身边现在就有课改较成功的例子,有许多老师也已经开始起步。一句话,为了捍卫“学”的神圣,并且培养“学习能力”,我们老师要坚决要求“把学习还给学生”,“事归原主”。这便是我们教师的理想与追求,只要学生被激活,一切皆有可能!

 

篇2:高效课堂读后感

这本书里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教育改革中的先行者,也提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更举出了一些高校课堂的模式供我们参考学习。李炳亭先生将高校课堂喻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真是妙笔生花,在这里学生可以“闹起来、活起来、动起来”.因此,高校课堂主张不仅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而且要把学习的能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体现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的高效课堂的中心。

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觉得要想课改取得更大的进步,首先教师的.观念要转变。正所谓“开放的程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我们的学校一直提倡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也都有“放手”的意愿,但做的还不够彻底,还是“抱”着学生往前走,总觉得学生什么也做不好,影响教学进度、考试成绩等。其实,这都是需要一个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高效。正如我的语文教学,以前我总觉得他们小,什么都不会还浪费时间,但经过课改的洗礼以及到各个学校去参观,我也转变观念。比如在教学生字时,我以一课生字为例,讲了生字的结构特点、识字方法以及易混易错点等。我先让学生“临帖”按照我的模式讲解以后要学习的生字,掌握了规律和技巧,由“临帖”变成了“破帖”,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特别在交流识字方法时,学生想出了很多识字的方法:猜谜语、形近字比较、加一加、减一减等等。学生在自己动脑记忆比老师枯燥的讲解效果会更好。

在我的意识里,我始终觉得“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在工作中亦是如此,不要觉得学生小,知识少,我们有很多惊喜的发现都是从学生那里得出来的。听过“102中学”老师的讲的课后,我更坚信把课堂还给学生,他们会还给你一份精彩。

近两年,我们也不断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像“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102中学”等,我们并不是死板硬套照着中学的模式下来,因为我们是小学,我们在此基础上寻找出一套更适合我们学校自身的一些学习方法。我们也推行了导学案,目的在于使课堂高效,高效课堂倡导的合作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以独学、对学、群学的形式来实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上老师也放手让学生自学、交流、汇报,较注重学生的“先学后讲”,形成了具有一小特色的“一三一”课堂评价模式。经过不断地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导学案也在不断完善,由原来的在四、五、六年级推行,到现在的全校使用,可以说这就是课改的一大步。如何正确、高效地使用导学案,使学生在课堂都能动起来,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而不是只是少数人成为一节课的亮点,这些问题是我们还需在工作中不断探索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引起了我的深思:是台湾作家张晓风在送儿子上学的第一天,向学校发出追问:“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我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如果我的家长这样问我同样的问题,我该如何回答呢?我是低年级的老师,孩子们在上幼儿园的时候都很可爱,很优秀,自从来到学校后,孩子们的天性就被无情的压抑,只会死记硬背知识,慢慢的让学生只注重成绩,而忽视了在学习中去发现快乐,在学习中去学会创造。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解放学生、发展自身个性、寻找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因为“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实际能力,更不能预示将来的成就。”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要始终走在课改的前列,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的高效地教学方法,让课堂生活化,把小课堂变成大舞台,以实现高效课堂为目的。

篇3:高效课堂读后感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

什么是高效课堂?所谓高效课堂, 必定是每一个学生在上课的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可做。新课程实施以后, 课堂教学必须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 这就迫不及待地需要我们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即高效课堂。在教学中, 我不断尝试优化政治课堂教学结构和探索富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 不断调整教学思路, 历经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借鉴学习了很多名校名师的教学模式, 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 构建了 “三案五环”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三案五环”内涵:三案:学案、导案、练案。五环:预习, 检查, 设置情景, 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展示成果;释疑解惑, 重点精讲, 提炼升华;热点再现, 质疑兼思, 能力提升;理清思路, 构建网络, 实际应用。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心思想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 三案

1. 学案——课堂前移, 落实预习环节。学案提前下发, 引导学生确定自学目标。老师根据学生学案的预习情况制定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 以学定教。学生有了预习的基础, 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 这样就为老师有效教学奠定了基础。

2. 导案——师生互动, 提高教学水平。导案是师生在课堂上共用的教学材料。通过使用幻灯片, 设计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课堂自学, 熟悉课本内容。导案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式、知识小结等环节, 内容有经典案例、时事资料、典型例题、完整的知识网络框架等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生课上更有效的参与探究提供了有形的、生动的资料, 高效地整合了课程资源, 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

3. 练案——巩固提升, 检测学习效果。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制定适量的练习, 练习应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并且要控制练习的难度, 一般要以基础题为主, 适当提高能力。

三案分别应用在课前、课中、课后的三个环节, 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把三者有效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链条, 充分体现“变讲堂为课堂”的课改理念。

(二) 五环:这一部分主要是课堂教学的具体流程

1. 预习检查, 设置情景,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并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探究情景, 创造性地设计出进行探究的问题。通过多媒体展示导案。例如图片、漫画、背景材料、社会热点话题、名人名言、近期的时事新闻等, 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展示成果。新课程倡导自主性学习, 这个环节就是根据前面的探究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解答中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 通过围绕既定问题的讨论, 激活课堂气氛。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前面问题的答案, 展示探究成果, 并互相借鉴, 取长补短, 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3. 释疑解惑, 重点精讲, 提炼升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自主学习探究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教师课堂点拨是其主导作用最直接的体现。这个环节,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老师做画龙点睛的讲解:一是做解题方法的点拨;二是强化重难点, 真正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是充分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 同时客观理性地指出不足, 让学生及时改正。

4. 热点再现, 质疑兼思, 能力提升。在前两步的基础上, 结合时政热点问题, 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知识, 对时政问题给出自己的看法, 激活学生的思维。老师对重点疑难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为学生提供机会并及时准确的进行相关指导。教师也要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与学生一起讨论,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时发现问题,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学习探究过程和方法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学会怎样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5. 构建网络, 理清思路, 实际应用。让学生言简意赅地总结本节学习的收获, 理清本课的知识线索, 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与同学和老师共同分享。老师也可以用知识结构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知识体系。

四、“三案五环”的教学模式的依据

第一, 顺应学生发展规律。现代中学生的思维开始出现了独立性和批判性, 表现为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我的教学模式适应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为他们充分展现自我提供了自主的平台。

第二, 符合改革要求。高中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模式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他们亲身的体验去感受知识带给他们的乐趣。

教无定法, 只要切实做到“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这样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我还会不断去探索,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把提高课堂效率作为自己的责任, 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徐贵权.走进高中新课改 (政治教师必读) [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高效课堂读后感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流程

“学案导学、五环节四板块”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教学的方式,研究的主要内容着眼于教师“教”及学生“学”的规律、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健康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联动完成目标任务的教学流程。

“五环节”是“创造情境,导入新课”“目标导向,自主学习”“问题驱动,交流展示”“当堂检测,评价矫正”“学后反思,解疑释惑”。

“创造情境,导入新课”就是利用生活经验、时政热点、趣味故事、古诗、角色扮演等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

知欲。

“目标导向,自主学习”就是围绕问题情境,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引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一环节是关键,它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主体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是主体参与教学的重要基础。

“问题驱动、展示交流”就是通过问题预设,驱动学生主动投入到“问题解决”的生生、师生互动中,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精神,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点拨中达成教学目标。这一环节是核心,具体做法就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交流预设问题,然后进行小组展示、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达到相互启迪、相互补充、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这是实现课堂教学多维互动的重要环节。

“当堂检测,评价矫正”就是新知识的运用、检测和纠错。这一环节主要是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新知识的运用需要教师设计合理的、有层次、有序列的检测问题,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与创新中体悟、总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感受创新的快乐。

“学后反思,解疑释惑”就是对所学知识、方法的反思,困惑问题的质疑探究突破。只有“学后反思,解疑释惑”才能提高新知识的建构、运用、拓展,否则,我们就会错失一个提高的良机。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反思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关键所在,比较和概括不同方法的共性、个性,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得体会。这样,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进一步参与的能力。此环节是培养创新人才很关键的一步,也是学生适应未来学习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大教学板块”是“导”“学”“练”“思”。“导”是该教学模式的第一大教学“板块”。“导”在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知道本框(目)的课标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教材的基本结构、基础知识,补充的储备知识及教学法等。使学生在“导”的作用下,自主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学习基本知识,扫除知识障碍,奠定知识基础,为下一步的“学”做好知识上的储备。二是接受学法指导,学会运用讨论、交流、比较、分析、归纳、探究、推论等学习方法;为“学”奠定基础,为知识的迁移、拓展与延伸做好方法上的准备。

“学”是该教学模式的第二大教学“板块”。“学”是指在教师的“导”“引”下,在一种开放性机制基础上进行。学习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按照教师出示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这个教学板块中,学习应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讨论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人。“练”是该教学模式的第三大教学“板块”。“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在“学”的基础上,学生运用学会的基本知识和掌握的学习方法及形成的基本能力进行当堂检测、评价矫正,达到夯实基础、训练思维,发现规律,获得能力、学以致用的目的。“思”是该教学模式的第四大教学“板块”。“思”是在“学”“练”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质疑问答,解决易错易混、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以及一些与现实有所冲突的理论困惑等疑难问题,达到解疑释惑,觉悟、能力提升的目的。总之,“导”“学”“练”“思”四者紧密联系,“导”是关键,“学”是核心,“练”是巩固,“思”是提高。“导”为“学”服务,“学”是“导”的发展,“练”是落脚点,“思”是拔高点。四大板块互为作用,环环相扣,具有明显的层递性。

“学案导学、五环节四板块”健康高效教学模式,既有灵活调节又有变式运用;既有自主探究,又有合作交流;既有自学梳理,又有反思归纳“学案导学、五环节四板块”教学模式整合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反思性学习三种先进的学习理论,它以精心设计的学生活动为主轴,以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为核心,较好地适应了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篇5:《高效课堂》读后感

《高效课堂22条》读后感

中国的教育是如此复杂的一件事,它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传统的教育使双方都背着自己沉甸甸的包袱,来面对这个世界。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若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会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高效课堂22条》的文章,通过对传统课堂的批判和高效课堂的概述,让我们学会高效,在教学中卸下了沉甸甸的包袱,让课堂成了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包括非常模式和常态模式:非常模式是0+45分钟。常态模式是10+30+5,即预习指导+合作交流+达标评测。其特点是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六大环节为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试。在整个课堂中教师占用的时间不多于10分钟,包括新课的导入、分配任务、疑难点拨、归纳提升、组织测评。学生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高效课堂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以独学(自学)、对学(同质对子合作)、“群学”形式实现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 就“人”的特殊性而言,学校是部特殊的“机器”,这部机器生产了――“课堂”,所以课堂是学校的产品。 只有“产品质量”过关才可以保证学校的继续和发展。如果只是想单纯的“还时间给学生”当然是会影响升学率的。唯有通过打造课堂效益,才能真正能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教育模式里解救出来,把课上时间和所谓的课外时间还给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展各种活动,体现出素质教育真正的优势和生命关怀,也体现出教育的崇高性。 课堂中学生自由的选择是高效课堂的首要标志,“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课堂就像一个孩子们的游乐场,他们在里边自由的.闹着、快乐着、张扬着自己的个性,释放着自己的激情。唯有闹起来才能“活起来”,甚至是“火起来”,这样在孩子的天性中学习的效果才会“好起来”。 高效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师的中心思想转换为以学生的中心思想,使学生真正从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 高效课堂立足传统课堂,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了“低耗高效”,找到了一个“支点”,撬开并破解教育的诸多困惑,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让我们结合高效并推广高效,让中国的教育卸下沉甸甸的包袱轻松上路吧!

 

篇6:《高效课堂》读后感

传统课堂是教师抱着学生走,高效课堂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着走。饲养员不应该代替“猪”吃食,而只应该把猪养肥;家长让孩子吃饱吃好,而不能替代孩子吃饭。因此,课堂上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智慧的共同成长。

所谓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是时髦的理念,而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需。

其二、所谓高效课堂,就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

其三、高效的课堂应该让孩子们过得心情舒畅,有良好的安全学习心理环境。高效的课堂即学生学习的高效。为什么就不可以少讲,有针对性地讲,把学生的作业消灭在课堂中呢?其同点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它针对的主体是学生群体。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通过这一节课,使每个学生个体都有所发展,课堂教学的目标才能算实现。

作为一名教师,就要与学生做朋友,对孩子各种各样的想法、探索精神给予理解接受,这就是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只有这样,孩子的心灵才能得到自由,舒展自我,超越自我。比如,从高效课堂的评价要求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传统课堂是“地心说”,高效课堂是“日心说”.学生是“太阳”,课堂教学教师要绕着“太阳转”转。因此,1、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让学生学会的课才叫好课。让你学生学会的老师才叫好老师。2.要“三看”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深度。一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是100%参与,还是大于或小于100%;二看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精神是否饱满;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情况,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适时导入下一各环节,准确做好课堂决策。3、“四看”教师:一看课中是否坚持了“学生中心”二是否依据模式备课、上课;三是否体现了三维目标,培养了学习能力;还要四看教师的学案、备课。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是致力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尽管自己力求转变新的教育理念,可当遇到困难时,自己却退缩了,前功尽弃了;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尽管自己力求把学习主权还给学生,但当遭遇学生的沉默时,遭遇时间的紧迫时,遭遇教学成绩的影响时,自己却又没能在这条路上披荆斩棘,坚持下去。

不得不又一次回到原点,条分缕析地“讲”,事无巨细的“灌”,一遍又一遍地“浇”.学生相应地只能一次一次地听,一字一句地记,一条一条地背。自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当孩子一旦面对新的知识时,依然是难看的手足无措,一筹莫展,成为永远不会自由飞翔和主动觅食的“待哺”的幼雏。

作为新课改时代的老师,我们应该坚信,守住传统的人等于是在守墓!谁都不可能把时代的巨车,再拖回到“原始社会”!传统的车辙,注定会被水泥和沥青覆盖,一条教育的高速公路必然会通达到每一间教室!虽然,传统并未消失,课改任重道远,但让我们一起挑起重担,乘坐人性化的教育之船从此岸出发,扬起教育解放这一希望的风帆,驶向高效课堂的彼岸!让我们充满希望地拭目以待!

篇7:高效课堂读后感

——读刘金玉老师的《高效课堂八讲》之第一讲

仓前中心小学 章苏琴

作为一名处于一线的小学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有效教学是我孜孜以求的。近日阅读刘金玉老师的《高效课堂八讲》这本书,非常受到启发,在本文中我将阅读其第一讲的一些体会报告如下。

读完第一讲我试图做了这样一个小结:“和谐课堂”的建构是为高效课堂的基石。那么如何来夯实这个基础,刘老师提出了要“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和谐课堂’中的各种关系”,刘老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八种关系,紧紧围绕“„和谐课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抓住了课堂教学的本质,体现了教育要尊重、唤醒、服务于学生的理念”这个“‘和谐课堂’的本质特征”来阐述。以下就这八种关系分而述之:

①人与人的关系。在这里刘老师从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两个角度进行探讨。认为理想的师生关系当是“教师‘先师后友,亦师亦友’、学生‘先生后友,亦生亦友’”,对于此我是极其赞同的,也一直为之努力,不过未曾如刘老师这般概括经典,我之差距可窥一斑。关于生生关系刘老师认为“最为重要就是优生与差生之间的关系。通过培尖补差策略,实施因材施教,达到水涨船高,通常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追求”。在这里我们要理解优生与差生的关系是从教师这个角度出发的,探讨的是教师如何对待优生与差生的问题。刘老师进一步阐述,认为“真正的培尖策略是‘师培不如自培’”,其具体的做法为四个方面八个字“相信,解放,引导,激励”。认为“补差不如防差”。具体做法是“两个‘关注’和两个‘优’”,“关注有问题的学生”和“关注学生的问题”与“优待差生”和“差生优先”两种策略。尤其在优待差生这个策略中提出了“四个均衡”,均衡“分班、分师、分组、分座”,关于这一点我想刘老师是有感而发的,值得我们学校的管理者引起深思。在这一点上我发现刘老师直截了当的提出“差生”与“尖子生”这两个概念,当时我读到时颇有些意外。我记得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我们的理论界一直很忌讳提到“差生”这个概念,后来改头换面称之为“后进生”,遮遮掩掩,玩弄文字游戏,其实还不是一码事。实际上我们一线教师不应该对一个客观存在的个体或群体应该怎样来命名而斤斤计较,我们所关注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刘老师在这里是耿直的,也是真知灼见,发人深省的。

②教与学的关系。刘老师的观点是“教不是传道,也不是授业,更不是解惑”,“教乃导也”。“学乃是自动、自觉、自主的行为”。尽管在此处刘老师讲得比较简略,但就这个观点而言,刘老师说得也是比较坚决的,可见这是其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应当对我们具有非常大的借鉴作用,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另外,刘老师说得简略就意味着留给我们思考的空间更大,他讲的是原则,而具体的实施则是因人而异,不尽相同的,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③人与本的关系。在这个方面,刘老师认为“本”是课本,是教材,教师要把握“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的理念。我仔细阅读了刘老师关于他的这个观点的说明,认为刘老师在这个地方讲得有些笼统。在我看来,这个“本”当时指“知识体系”,或者说是对学科的系统把握。学生唯有经历知识体系的建构,唯有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学会。我们很多教师往往忽略这个,把教材教的日趋支离而不自知。如果学生建立了“知识体系”主动探究当、自主学习当不是一句空话。关于此我们同样可以参看魏书生老师的教学经验,他就是让学生画“语文知识树”,首先让学生系统把握学科,然后查漏补缺,或者让老师教会,或者自己学会。

④现代教学设备与传统教学设备的关系。关于这一点刘老师认为“一定要做到‘相互为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求有效,不求形式’,千万不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同样刘老师只是简略的讲了个原则,这个原则容易理解,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如何把握分寸则是各取所需,各尽所能,各展所长了。至于刘老师阐述的另外四个关系⑤减负与增效的关系;⑥文明规范与个性张扬的关系;⑦动起来与静下来的关系;⑧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同样也颇多真知灼见,在此我不一一赘述。另外,刘老师也说“实际上,课堂中的关系有很多,决非只有这七种,譬如还有课前、课上、课后的关系,各门学科之间的关系,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时间的关系,新授课与复习课的关系,教学进度快与慢的关系,教学内容多与少的关系,等等。”的确如此,课堂是一个系统,要厘清诸多关系,既要宏观上把握大局,又要微观上深入细部,非常的不容易,但是虽然困难,我们也只有迎难而上,课堂是我们老师的阵地,战场,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

我个人认为,我们在学习他人的教育教学经验时也需要甄别,没有完美的教学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只有最原则的教学策略。这是我这几年学习的经验。我早年读书常常去寻求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希望作者写的越详细越好,甚至希望有一步一步的具体的实施方案与细则,然后拿来用,但是总是不能取得期望的效果,可谓东施效颦。后来才发现,是我的学习方法错了,而且错的很厉害。所以我现在在学习之前往往先思考自己需要什么,然后再阅读,甚至是一次浏览几本书,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记下书的页码,浏览完后再来详细的阅读思考记下的地方。也正是这种习惯,在这个体会文章里我选择了只拿这本书的一个章节来做个报告。

篇8:高效课堂高效听课

听课前带问题

“为学患无疑, 疑则进也。”带着问题听课, 不仅是一种谦逊的听课态度, 更是获取真知的最佳途径。在高效课堂实践的过程中, 课改进程、师生状态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不存在以不变应万变的固定套路可循, 昨日的法宝到今天的课堂未必管用。这就要求广开眼路, 关注更多的课堂实践, 帮助自己拓宽视野, 借力前行。像“导学案的设计有何新的变化”“评价得分如何让更多的同学参与”“仅仅第二课时才能上出精彩吗”等, 这些问题从实践中来, 也只有到实践中去, 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听课中勤批注

“不动笔墨不读书”, 同样, “不动笔墨不听课”。课堂似一部正在进行的直播现场, 但不是每节课都有直播的摄录设备。课堂上或精彩、或压抑、抑或错误的片段都稍纵即逝, 而我们听课教师在此时此刻的心灵震颤是最真实的听课反映, 也是稍纵即逝。如果及时批注自己的感受, 将对评课议课带来的意义, 因为它是鲜活的生态课堂, 无论对作课者还是听课者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反之, 仅凭印象进行的大概描述, 带来的也将是肤浅的印记, 终会随时间而烟消云散。像本次大赛上, 同样是写字指导, 洪老师让学生抓住关键笔画书写的方法让大家感觉很实用。所谓关键笔画, 是指在田字格中书写时处于横中线或竖中线上的笔画。把握了关键笔画的书写, 就保证了汉字的端庄美观。而分享这一听课心得的, 正是源于听课教师在听课时的及时批注。

听课后写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 听课亦如此。如果说听课时的及时批注似感性认识的话, 课后的反思更像是理性的思考与分析。一课一世界, 对比每一节课, 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分析其背后产生的原因, 哪些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哪些是不合时宜的, 及时地把头脑中零散杂乱的看法整理成系统的文字, 这文字便具有了启迪智慧的价值。这次的听课交流中, 郜老师一篇《对高效课堂的再思考》, 通过课例说明了教师作用的定位与把握;陈老师《听课八得》则从目标设计、流程把握、探究深度、检测完成等八个方面进行阐述, 嫣然成了一个专家报告……正是这样的反思, 才推动了整个高效课堂的质量提升。

工作中重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现问题、及时批注、注重反思解决的是我们的认识问题, 而课堂便是把认识转化为行动的主战场。校情不同, 学情不同, 教师的风格也各有不同, 他山之石, 可否攻玉, 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但若以此作为逃避实践的理由则大错特错, 毕竟, 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是相通的, 课标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所以我们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在朗读时要求做到有感情是共性要求, 而具体到每一篇课文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则是具体指导;在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是共性要求, 而具体到今天练笔是练习哪一个点则是具体要求……正是这样的实践, 才让我们不断地充实与前进。

篇9:高效课堂如何高效

【关键词】高中教学 高效课堂 学生素养与应试能力的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80-01

经过近一年的摸索、实践和体会,我认为,高效课堂贵在如何达到高效,而不是实行某种特定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难道都是低效或无效?教学的高效性一直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永恒主题,可是课堂教学高效性的落实涉及的因素太多,不是简单的改变教室布局,发几张导学案,教师少说几句就可以的。

一、高效教学首先要认清全面发展学生素养与应试能力提高两者之间的关系

高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高中教学又必须面对高考,因此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也成为一种现实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本无可厚非,只要高考存在就回避不了应试。问题是当前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单纯以应试为目标,强力灌输、机械重复与题海训练的课堂主旋律。这种课堂教学彻底把应试推到了发展学生素养的对立面,教学的价值只剩下应试。

不可否认,发展学生素养与提高学生应试能力这两个价值取向虽然存在矛盾,但也存在相当程度的一致性。高考考纲将命题的要求表述为:“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我们可以看到高考命题要求与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可以说,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是同步进行的,在某些方面它们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不应该是水火不相容的。事实上,在教学中以学生素养提高为核心任务,同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水平。

例如,必修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探究实验的设计活动:围绕渗透作用原理可探究如何区别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围绕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可探讨如何测定某植物组织细胞液的浓度?如何判断某盐碱地适合种植的植物类型?通过以上活动,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因此,抛开应试而谈学生发展是不现实的,以追求学生升学为唯一目标的教学是悲哀的。我们不能期待两者的完全重合,但如何追求两者的交集则是每个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这个交集越大,我们的学生就会越全面。

二、高效教学需要教学方法的彻底优化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高效教学就需要高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什么才是高效的教学方法?有位教育学家说得好:“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比如,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优势,但难以保证学生短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讨论法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针对性强、便于调动学生主动性的特点,但却往往使知识缺少系统性,学生不容易形成知识网络;自学辅导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只适合于较简单的学习内容;讲解法具有信息量大、系统、逻辑性强的优点,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因此,要使提高课堂教学高效,就必须发挥好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

例如,对于伴性遗传的学习,我们可以有两种基本的学习方法:一是先给出伴性遗传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结合学过的遗传规律相关知识,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揭示本质;二是先给出性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基因可能怎样传递,基因的传递可能使后代的性状遗传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和规律。第一种方法采用的是分析归纳的思路,第二种方法采用的是演绎推理的思路,这两种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各有侧重。

当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课堂看似热闹,学生个个参与,但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会有效,更谈不上高效。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个个在积极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有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教学就是高效的。

三、高效教学也需要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已走进课堂,使得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抽象与直观能够方便地实现相互转化,通过声音、图画、色彩、形状等多种刺激,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对课堂教学高效性的落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在联系细胞分裂、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等微观世界的生命活动,在讲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时,借助于多媒体的手段,可使这些技术变得非常的直观和明了,降低了知识的难度。不过,虽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在逐渐走向常规化,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就一定高效,只有恰到好处的合理使用才能将高效落到实处。

篇10:《高效课堂》读后感作文

《高效课堂22条》读后感

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李炳亭的《高校课堂22条》这本书,读后使我感到受益匪浅。这是国内第一本从实践层面论述“高效课堂”理论的教学工具书。作者从“途径和方法”入手,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和一线教育的实践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实用系统的高效课堂“方法论”。它使我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如何才能做到高效课堂,怎样成为一名在当今课改新理念下的合格教师。

所谓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是时髦的理念,而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需。就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高效的课堂应该让孩子们过得心情舒畅,有良好的安全学习心理环境。高效的课堂即学生学习的高效。为什么就不可以少讲,有针对性地讲,把学生的作业消灭在课堂中呢?其同点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它针对的主体是学生群体。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通过这一节课,使每个学生个体都有所发展,课堂教学的目标才能算实现。

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出高效。

读后有一点让我感触颇深:那就是师生关系。高效课堂中的师生关系,较之传统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相对固定的,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高效课堂中的教师,既是老师也是学生,高效课堂中的学生,则既是学生也是老师。他们的角色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转换,从“官教兵”到“兵教兵”,再到“兵教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传统课堂中,教师和教材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高效课堂中,知识源变得非常丰富,除教师和教材外,每一位同学也都成了其他同学的知识源。

作为一名教师,就要与学生做朋友,对孩子各种各样的想法、探索精神给予理解接受,这就是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只有这样,孩子的心灵才能得到自由,舒展自我,超越自我。比如,从高效课堂的评价要求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传统课堂是“地心说”,高效课堂是“日心说”。学生是“太阳”,课堂教学教师要绕着“太阳转”转。因此, 1、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让学生学会的课才叫好课。让你学生学会的老师才叫好老师。2.要“三看”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深度。一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是100%参与,还是大于或小于100%;二看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精神是否饱满;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情况,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适时导入下一个环节,准确做好课堂决策。3、“四看”教师:一看课中是否坚持了“学生中心”;二看是否依据模式备课、上课;三看是否体现了三维目标,培养了学习能力;还要四看教师的学案、备课。

总之,作为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在新理念知道下,我们教师要改变生命现状,做一个发展的人,一个教育理念的行动者,一个敢于开拓,不断学习进步,敢于创新的幸福的职业者。

篇11:《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

书中有这样案例让我印象深刻:“听了她的课,感觉讲得很好,但是她的教学成绩并不好。这时为什么?调查研究发现,她讲课时,对每一个知识点分析得特别细,没有给学生一点儿思考的空间。她留的作业,在课堂上要逐一提示一遍,唯恐学生不会做。把学生的活都干了,学生还干什么呢?”

很明显,这位教师教学低效的原因是她不懂得学生心灵深处的需求;不懂得学生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经过学校组织的聆听专家报告、阅读书籍学习、勇于尝试试验、在我的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并且充分调动大脑提高能力。因而我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不给出标准答案,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爱之链》一课时,我的课堂上有这样一个这样教学环节:

师:请同学们静心读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理解批注在旁边。

学生在读过课文后,紧扣课文内容,大胆谈出自己的理解,学生的回答很精彩。

生:第四自然段中,乔依帮助老妇人,脚腕被蹭破了,摘下破手套,两只手都已冻的失去了知觉……我感觉乔依为了一个素相识的老妇人,他还那么尽心尽力全然不顾寒冷和冰雪。

生:本来家都穷,袜子也没穿,连破手套都摘掉了,真是帮助别人不惜一切。

生:老妇人给乔依钱,乔依拒绝了,因为乔依说他本来就没想着要钱,想想乔依的家境,需要钱却不要,现在的有些人就是给钱他还不愿意帮忙呢!

生:乔依工人倒闭了心情不好,还去帮助别人。

师:是呀!人在心情不好时,别说别人的事,就是自己的事都不想做。

生:乔依看到老妇人的车开走了,才自己开着车走,乔依不仅帮助别人,乔依的心还很细。

……

上一篇:小学国旗下讲话:父亲节下一篇:初中体育武术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