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密码》读后感

2024-05-06

《课堂密码》读后感(通用11篇)

篇1:《课堂密码》读后感

暑假里,我阅读了周彬博士的《课堂密码》,书中那些对课堂教学实践的个性化的解读,那些经典的教育言论、深邃的教育思想、艺术的教育技巧,让人惊喜,让人豁然开朗,也让我深思揣摩。让我带着新的姿态和视野去重新审视自己不太乐观的初中数学课堂的教与学现状,更让我带着前所未有的勇气去实践。

通过阅读学习,我对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似乎有了一些认识。仔细想想,课堂的有效似乎已经涵盖了课堂的有趣。也就是说,课堂有趣与否,本身就应该是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部分。形成这样的认识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为了追求课堂的有趣,教师往往热衷于用频繁的问答来制造学生“积极参与”的热闹场面,教师滥用提问时,使许多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二是学生的参与只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手段。一些教师将教案视为固定的剧本,自己是演绎剧本的导演和主角,根据这份“剧本”中 “剧情”发展的需要,设计几个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作为“点 缀”,学生没有主体地位,仅是“课堂表演”中的一个配角。这样的课堂不可能激发学生产生“我要参与”的内在需要,即使参与了课堂,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参与。我以为有趣课堂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只是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课堂中“有趣”是“有效”的前提,“有效”才是“有趣”的真正结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趣味性和有效性结合在一起。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改善学生课堂参与的对策。

1、抓好预习环节,促进有效教学。

要想教得又好又快,就意味着教师不能总在课堂上做低水平重复的事,不能做无用功。在教学中,采取了预习提纲的方式,现在看来还是比较有效的。上课前,先学生提交上来的预习提纲后,就明白哪些地方该重点教,哪些地方可以点到为止,哪些问题是学生中的个别问题,哪些问题是学生中的群体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学生懂了的而教师还在教,学生没有懂的教师却一带而过的情况。有效教学的前提应该是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不是在任何教学内容上都精打细算。

2、抓课堂氛围,促进有效教学。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课堂上,老师要让自己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互动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要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寻求知识、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组织者和领路人,成为学生表达观点、倾诉情感的知音。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3、抓好基础教学,促进有效教学。

教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进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要舍得花时间打好基矗只有基础打扎实了,你才有可能加快课堂教学。我在教七年级新生时,前一个月都在慢慢地抓学生基础,学生能力提高后,我才逐渐提高教学进度,事实证明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4、抓好“生帮生”环节,促进有效教学。

有些能力较好的学生,在课堂常常“吃不饱”.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在排座位时,可让这些学生分散到班级的各个角落,让他们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向部分学习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讲解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即能提高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成绩,又能使自己在讲解中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课堂是鲜活的,如何把握课堂密码,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更加有效,需要在讲台上辛勤耕作的老师们用心去追求和探索。但愿如周彬博士所说:“希望这本书能够让大家的课堂变得更有趣一点、更有效一点。

篇2:《课堂密码》读后感

文中提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并不是看课堂教学过程如何,而是看课堂教学产生的学习结果如何。这一点我很赞同。不管课堂教学过程多么丰富多彩,多么受学生欢迎,如果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难以理解,难以接受,那么这堂课也是低效的。不管老师上课讲了多少知识,也不管是怎么讲解知识的,最终的判断标准应该是学生接受了多少知识。从上面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课堂效率等于教学进度与学习接受度的乘积。两个因数都达到最大的时候,乘积就是最大的。因此要让课堂发挥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努力和投入,教师一味地加快教学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或者学生只管个人的学习接受度而不顺应教师的教学进度,都很难让课堂效率最大化。作为一门学科,语文课与其它课程教学一样,也有其固定的教学内容和一定的教学方法。但作为语文课又不同于其它课程教学,它具有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在平时的语文课实践与同事们的交流学习中,我认识到把“教”与“玩”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因此,小学生的情趣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乐,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其次,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却似懂非懂的情况,这就说明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同“玩”结合起来,通过做游戏等趣味活动来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做到潜移默化。 通过教与玩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实践效果是明显的,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了语文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实现了教者与学者在感情上的融合和在情趣上的共鸣。其次,为课堂教学营造了一个比较自由、民主的宽松环境,促进学生个人性格气质的发展。

篇3:话题教学是解开语文课堂的密码

有人说, 语文是充满诗意的, 语文就是诗;有人说, 语文是充满情感和智慧的, 语文就是情智;有人说, 语文是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激情的, 语文就是青春。可是, 语文里不仅有诗、有情智、有青春, 也有平淡、苦难、死亡……所以, 语文不是单色体, 语文应该是个多彩体, 只要生活存在的地方就会有语文。因此, 体味语文, 关键不在于她是什么, 而在于咂摸出生活的味道。语文课堂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师生共同享受生活的精彩和味道, 彼此在不断的心灵洗礼中才会有心智的健全、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发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在引领课堂有序展开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平等的对话来逐步完善人性。它拒绝强加、敷衍, 只接受碰撞、分享、调适, 让师生在安全的心理环境中通过对话场的感应作用来顺应心灵的变化。这样, 对对话展开起到支撑和关键作用的话题的设置就成了课堂成效性的核心因素。在这样的课堂意蕴的理解下, 设置话题的原则、策略和方法应该成为我们课堂设计和展开的根本性问题。因此, 课堂的话题, 就成了解开课堂的密码。源于一次教学视导故事的“话题教学”对以上问题作了系统回答, 是新课程实施以来第一次对新课程的课堂“对话”本质作出了明确而有意义的实践层面上的深入探索。其在对话理论的建构、话题实质的回答、话题操作的策略、话题操作的方法以及话题操作的案例等方面形成了自己较为全面的体系, 对新课程的本质要求做出了自己卓有成效的回应。

一个应该铭记的故事

2008年, 一个平常的金秋。我一连跑了10所学校, 听了50多节语文课, 真的没有想到课改已经进行了六七年, 老师的课堂依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从课堂的行为来看, 讨论的问题要么太大、太空, 要么缺乏内涵造成无效的讨论。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仍然是“涛声依旧”, 老师自我陶醉, 学生心不在焉。课后和老师们交流, 他们对于新课程理念说得头头是道, 就是课堂上无所适从。这种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是老师急需破解的难题。“您作为特级教师, 有办法吗?”这是一种信任和事关学术尊严的问询。我应该也有责任给他们说清一部分问题。尽管秋天已凉气逼人, 但我仍在青灯下静静地思考:尽管我们的教改培训进行了这么多年, 但大多只是专家们在那里宣讲新理念, 老师们并没有得到操作层面的具体指导。又如何找到这种教学操作策略, 或许只有真正的教育实践家的经验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他们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之美阐释得让人感动。于是, 苏霍姆林斯基、杜威、陶行知等人的名字溢满了我的大脑。我读他们的名著, 也搜集他们的蛛丝马迹, 逐渐地, 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对我产生了触动, 使我对课堂“问题”这一概念逐步清晰起来, 产生了与以往认识的本质不同。我想, 这也正是大多数老师由于对“问题”这一概念的模糊认识才产生了课堂的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在此基础上我又借鉴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马克尔的“问题连续体”理论明确了“‘话题’教学”这一概念。所谓“话题”就是根据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综合设计的彼此相关联的几个问题情境, 让师生在互动和分享的过程中达到知识提升、思维深化、体验丰富、方法积累、人文蕴涵的目的, 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实现学生的发展。这一问题情境超越一般意义上的“问题”概念, 它包含三个要素:目标, 指有关问题结果的描述;给定的信息, 指有关问题的基本描述和材料背景, 包括问题解决的有关指向、路径、方法和文本材料等;障碍, 这是问题的核心价值体现, 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它需要学生的系统分析、归纳、概括等, 全面、深刻地表现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个性特征、心智模式等。了解了这些要素也就知道了“问题”和我们日常教学中的简单问答有着本质的区别, 厘清了这一问题也就有助于我们对“问题”设计的策略把握。由此可见, “话题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 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它引导教师必须设置恰当问题情境来作为教学组织的平台, 必须采用对话和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的过程。

一个给人明亮的课例

为了展示“话题教学法”的操作策略, 让大家有法可依, 我在大型示范课《背影》的教学中运用“话题教学法”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似乎找到了通向远方的路。《背影》是一篇传统的课文, 关于它的成功课例也屡见不鲜, 但基本上没有走出“父亲爱儿子, 儿子更爱父亲”的情感浅薄认识。怎样认识父亲在自己陷入生活困境依然坚守父爱的执着和伟大应该是深刻理解父亲形象的关键, 为引导学生深化对父亲的认识, 我设计了环环相扣的三个教学话题:1.画一画, 画出父亲过铁道的形象。让学生在展示自己富有个性见解的漫画时自然会抓住有关对父亲动作、外貌的描写来表达对父亲形象的理解, 在多个学生的展示下自然就会对朱自清父亲的细节描写品味全面、独特而深刻。2.说一说, 说说本文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这样做的。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品味有关朱自清父亲的语言和动作细节描写, 从而加深学生对朱自清父亲形象的认识。3.谈一谈, 学了本文谈谈自己对自己父亲的认识有没有变化, 为什么。经过三个话题的探讨, 学生对父亲的形象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学生被一种崇高和伟大深深地感染着, 整个课堂气氛变得浓郁而严肃。这次的成功促使我进一步在话题教学的道路上探索, 逐渐构建了话题教学的理论框架和操作范式, 并上升为江苏省重点专项规划课题, 已在较大范围内推广。

几个可以操作的范式

话题的设置必须遵循教学内容即人的思维表达的规律, 只有这样才符合人们包括学生认识世界的规律, 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和高效的。因为教学内容总是以特定的思维形式表达人们思维活动时对特定对象进行反映的思维方式, 所以, 教学话题的安排必须符合思维形式自身组合规律。在思维形式自身组合规律的要求下话题之间也就形成了话题链, 根据话题链的组合特点, 话题链可以分为并列式话题链、递进式话题链、选点式话题链、因果式话题链等, 可以简称为并列式话题、递进式话题、选点式话题、因果式话题等。

(1) 并列式话题, 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 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个话题内容, 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文本的教学要素, 彼此之间是并列的关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有机地形成了几个知识、能力的训练场景。如我教《芦花荡》一文就设置了三个并列的教学话题:感知传奇故事、品味传奇人物、欣赏小说美点, 这三个教学话题分别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手法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话题, 反映了小说教学的三个重点。

(2) 递进式话题, 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 根据课文内容有机有序地安排几个话题内容, 这几个话题彼此形成了递进关系, 前一个话题是解决后一个话题的基础, 几个话题环环相扣, 逐渐深入地解决课文的问题, 达成教学的目标。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也就形成逐渐深入的几个知识、能力的训练场景。如我在教学《春》一课时设计了五个具有递进关系的话题。第一个话题: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你能否找出三句话来概括春的特点?在解决第一个话题的基础上老师接着抛出了第二个话题:你能否分别从这三句话里各找一个词。接下来抛出第三个话题:你能否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词语和句子来品析这几个词的特点呢?在把握课文的主旨春天具有无限的生命力的基础上再完成对课文的深化认识, 进一步抛出课堂的第四个教学话题:写春雨的段落景物的总体特点和其他段落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妙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到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是丰富的, 也更突出了春天的活力。接着老师补充本文的写作背景, 自然体会到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 从而深刻体会到作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在苦闷、彷徨的心绪下, 总想寻找一种成长的力量来冲破心中的藩篱, 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的理想的良苦用心。最后, 在深入感悟课文的基础上, 自然抛出第五个话题:你能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五个话题由浅入深、由语言形式到情感体会再到声音的传达, 呈现出对课文螺旋上升式的理解。

(3) 选点式话题, 就是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 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含处等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教学, 以达到对课文特点、课文重点内容的深透理解和把握。如我在教学《云南的歌会》一课时,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选取了“山寨传歌”部分让学生体会。课堂上我抛出了教学话题:“山寨传歌”是如何写出宏大场面的?经过同学们的多角度品评, 学生深刻体会到多角度描写的精妙, 这里人多、声厚、装盛、时长、曲多, 还有特写的人物, 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篇4:解读法律课堂的德育密码

关键词:法律课程 德育 渗透

面对国家示范性学校建设的新机遇,针对新形势下技校生的特点,笔者以法律课程的人身权这一课为例,尝试解读法律课堂的德育密码,谈谈在法律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具体做法和反思。

一、法律课程德育渗透的实施

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寻找有关人身权的案例(尊重人身权和侵害人身权的案例各一个),并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也提前搜集好生活中与学生相关的人身权的典型案例。

首先,每组派两个学生分别展示一个人身权的案例,并进行简评;然后由学生归类;最后由全班学生现场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故事奖、最佳评论家等奖项。学生们兴致很高,积极参与。第一组学生讲了自己去超市被保安怀疑偷东西的经历,第二组学生表演长辈偷看自己日记信件的情景,第三组学生描述了自己的一张相片的奇遇记,第四组学生展示周岩案件的新闻图片。通过学生们的踊跃发言和展示,使学生对人身权的理解从感性深入到理性,不仅掌握了人身权的定义及类型,还在情境体验中提高了心理认知水平,学会反思,学会合作,学会调节,产生情感共鸣,并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获得知识,实现人文素质教育无痕渗透。

同时,教师也向学生介绍了山西“黑砖窑”案件,并展示了相关的图片资料。学生听完,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进行点评:“对于严重侵犯公民的生命、健康、自由等人身权利,严重扰乱社会管理秩序,在国内外造成了恶劣影响的行为,只有依法从严惩处,快审快判,才能震慑犯罪,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自由权利,维护社会稳定。”

这时,教师又抛出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八年级一班14岁的女生李欣玥以死抗争校规“女生必须剪短发”事件,让学生讨论学校是否有权力要求女生必须剪短发。学生们激烈争论,学生甲说:“剪不剪头发是我们的人身自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学校是什么?流传得久了,又能怎么?规矩是死的!而且爱美人人皆有,怎么能剥夺别人爱美的权利,这样会伤害学生们幼小的心灵!”学生乙说:“学生留什么头发是他们的自由,特别是女孩子,都很注意自己的形象。我想只要头发符合学生,不太另类,都可以接受,强制剪短发是侵犯人权吧。”通过讨论,学生们达成共识:“单从校规方面来看,学校有权规定学生的衣着打扮,但不能侵犯学生的基本权益。校规制定应该是民主管理的结果,老师、家长和学生代表都应该共同参与制定。只有经过这样的程序,校规出台后学生及家长才容易接受。”就这样,学生在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掌握了维护人身权的方法、途径,学会尊重,学会珍惜,并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为,逐步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珍惜人身权、维护他人人身权的教育,使之学会依法维权。课后,笔者对这节课进行如下反思。

一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进行生生互动,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同时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学生的人格品质逐渐完善。

二是通过情境导入、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思考、研究,才能改变课堂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状况,真正提高法律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是在法律课教学中要注意案例的精选、精讲,要坚持“正面引导,负面反思,正面为主”的原则,弘扬生活中积极向上的精神。不要让课堂变成案例的堆砌,避免课堂成为故事会,表面看无比热闹,实际却是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四是法律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学会依法维权,这本身也是对学生的德育要求。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是教师是否有心。只要教师深入挖掘,就能找到德育的契机,不仅能使枯燥的知识鲜活起来,更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

三、建议

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整合教材,提高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完善知识构成,做到既“精”又“杂”,要注意授课技巧,把握好德育渗透的时机。再次,教师设置的合作探究主题要有吸引力和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有效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四是,教师要“以身作则”,通过身体力行,让学生有学习的榜样,久而久之,学生的品德修养得到升华,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渗透效果。

篇5:课堂密码读后感

《发现高效课堂密码》报告分为“课堂信仰密码”、“课堂模式密码”、“师生关系密码”三大内容。于老师以有条不紊的逻辑,以在和我们拉家常般的平实的语言,在循循善诱中带着读者一步步揭秘高效课堂:沟通知识、生命、生活之间的额联系,是课堂效率的应然内涵。正如于春祥老师所言,课堂因展示而精彩,生命因表达而快乐。听完报告以后,我对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想法。

一、设计恰当、具体可测的学习目标

备课时对目标的确定、内容的安排、方法的选择、场地、器材的运用要做充分的思考与准备,并结合五年级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把“过程与方法”融入到课堂中,设计出具体可测的目标。

二、有针对性的提前预习或学习

针对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布置学生学习,把学习目标通过问题给学生提出来,学生在提前预习或学习时,在解决老师所布置的问题的同时,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生动活泼的展示

展示是高效课堂最具革命性的课堂独创。课堂展示要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展示,然后在课堂展示,展示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展示是学生智慧的展现,学生的能力和自信得以升华的同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也得到了培养。“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在新世纪没有创造能力,就只能在别人身后爬行。教学最本质的规律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存,教会学生钻研,教会学生创新,促使学生由原来的“学会”变为“会学”,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与归宿――学生独立探究和创造力得到发展。

四、点拨生成促发展

在学生展示以后,进入生质疑、纠错,师生质疑及师生点拨阶段,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在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很重要,而教师点拨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引导学生找到的匹配新知识的原型和学生真正的原型相距多远。点拨互动让课堂智慧在挑战中生成。

五、课堂及时检测,反馈目标的达成

课堂检测是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了解学习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在形式上可以多样设计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到精练有趣实用固定练习和随机练习结合个人和小组参与结合精心设计。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可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哪些同学已达到了学习目标,哪些同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下一步教学教师可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予以帮助。它还可以检测教师的教学情

况。教师的备课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往往估计不足。进行了课堂检测之后,教师才能发现备课中的`不足,才能及时的调整方法,改变教学策略,从而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

篇6:《课堂密码》读后感

“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尊重同事,尤其是同事的课堂时,才可能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我们每天都在喊“"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大家也都在努力做,可是效果并不是很好,我们每天在忙碌中度过,早上进教室指导早读,收作业,批改作业,督促改错,辅导学生;我们每天在抱怨中生活,抱怨学生这个题讲了好几遍,学生依然出错。抱怨班上总是那几个调皮的学生让你不省心。我们每天都在责怪自己,每天都在勤奋地工作,但是一件事都没有做好。

我捧着《课堂密码》坐在桌前,静心地品味“密码”的滋味,不由地在得到美美的享受同时,也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感到了隐隐的阵痛,又仿佛给予我的困惑以答案,让我毫无选择地细细盘点着自己走进课堂的点滴收获。当看到周彬博士观点时,有一种被感动的感觉,特别是周彬博士提到的很多问题也都是走进课堂时看到听到的,看到周彬博士分析得那么透彻,我自己也收获颇多、感悟不少。

为何教师总是忙而无功?周博士在书中告诉我们,要“打造有效课堂”。什么叫课堂教学?什么叫“有效课堂”?仿佛没有比考试更直接、更权威、更有说服力的。作者对考试前师生既紧张又忙碌的日子描写让人不免一笑:用忙碌来麻痹自己的神经,减轻紧张感。教师生怕还有什么知识点没有讲给学生听,学生生怕还有什么知识点没有掌握,大家都在过着查漏补缺的生活。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在考前百分之百地掌握知识点,学生自己也是如此。可是,教师与学生呈现出来的疲态、显现出来的茫然,很难让人相信这支疲惫之师能够在高考或中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读后感《《课堂密码》读后感》。确实,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知道:在学生前期的学习中,储存知识的能力肯定比提取知识的能力更重要;但在后期的学习中,提取知识的能力就显得更有价值了。当然,只是根据学习的阶段来区分知识的储存与提取哪个更有价值,既不科学也不全面,因为不管是知识的储存还是知识的提取,都是贯穿于学习、教学的整个过程的。

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公式:“成绩竞赛=专业竞争+时间竞争”。在教育理论上,良好的教学业绩至少要三个要素--教师是的教学专业水平、教师的投入程度和教学工作环境,其中教学的专业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是,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教师间的教学竞争中,这个结论就不那么准确了。在一个学校中,教学的工作环境可以不予考虑,所以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教师投入的时间就是考察一名教师的教学成绩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对于一名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是比较固定的,就像是一个人的智商和体质往往是天生的,虽然可以改变,但是改变的成本非常的大,过程也很长,为了达到快速提高成绩的办法目的,很多老师就不得不在时间上打主意。

对于很多事情“笨鸟先飞、勤奋、忙碌”都是褒义,但是对于教师来说怎么能高效的完成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第一,在教学上,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能力,这样就需要根据新课程标准仔细研读把握教材,备课时不断提升自己对课堂的预见能力,设计生动有效地活动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真正的给学生们带来他们喜欢和需要的知识。这个要求是非常高的,在与不断地学习、思考和严格要自我要求,这也是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最好加以改变的一条。

第二,在自身素质提高方面,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决定教学专业水平的关键,像是专业知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的思想都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像是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都是与生俱来的,要想改变非常的难,需要坚持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所以不断地学习,给自己充电,不断为自我实现而努力。

篇7:课堂密码读后感

——读《课堂密码》有感

“再好的珍珠如果不串起来连项链都不是”,周彬教授的《课堂密码》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形象地表达出了:真正有质量的教学,不但要上好课,更要有把课堂联合起来能力。而且,当老师的课堂联合能力很强时,并不需要每堂课都那么精彩,同样能够为学生提供有质量的教学。

现实生活中老师们的普遍做法是怎样的呢?教材将学科知识拆成若干知识点,教师一节节课把这些拆开的一个两个知识点当做重点来教,每节课都有重点,每周,每月,每学期,每年,堆积下来,重点真的好多,关键问题是学生还得将这些学习了那么多的“重点”还原为系统化的学科知识,这样他才能做到真正理解。怎样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系统的理解掌握呢?就像书中提到的那样,教师可以有这样一种选择:站在学科的高度审视学科知识点,挑重避轻地开展学科知识点的教学,通过自己对学科知识系统性的把握,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想,这大概就是:课堂因“联合”而“有效”。

课堂因“联合”而“有效”,尤其数学学科,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但是由于学生思维水平和理解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难免在不同程度上削弱知识间的联系。比如数的运算,三位数、四位数、五位数乃至更多位数的加减法,它的算理和算法其实同两位数的加减法是一致的,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将这些放到一起,在沟通联系的过程中,更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掌握。再如,学生对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点的学习,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完全相同,所以,主要关键是沟通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启发学生回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就像有人曾说过的那样:数学科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的生命力正在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而教师要做的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8:《课堂密码》读后感

一是走出钟摆怪圈:传承与创新融合的和谐课堂。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程改革和课堂变革中都存在着钟摆现象,教育观点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教育价值倾向中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教学模式中的强调高密度、高强度知识传授与强调充分发散和自由生成等都构成了钟摆的两极。我们也因此既看到了割裂了思维启迪、价值传递与人格养成的“传统课堂”,也看到了偏离知识逻辑和教学系统的所谓的充满生成要素的“创新课堂”。其实,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知识传递和智慧生成从来就不应当成为矛盾的两极,智慧的生成有赖于扎实的知识,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智慧。从复兴高级中学“高结构设计,低结构实施”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来看,其不仅注重知识的立意,也注重能力的立意,更注重人格的立意,是把教学改革“钟摆”两极的价值导向取最大公约数后,体现在传统课堂与创新课堂相融合的和谐课堂上。

二是彰显时代价值:学科素养培育与发展潜能的激发兼顾的高效课堂。“高结构设计,低结构实施”的高效课堂模式提出了一手抓学科素养培育,一手抓发展潜能激发。在我看来,通过高结构的教学设计有效夯实学生的学科素养就是一种“脉络化”,通过低结构的课堂实施策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则是一种“情境化”。

一方面,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离不开“高结构”的“脉络化”的教学设计。一般来说,学科素养是学生在某学科内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在课堂教学转型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对某一门学科学习的成功与否,我们不应单纯看其书面考试成绩的高低,而是着重看其是否掌握了本学科的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是否稳定地形成了本学科所特有的学科情感和学科态度,是否经常习惯性地用本学科的特有思维和价值观去认识现实生活。无论是学科思维的训练,还是学科基础知识的有效积累,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的设计中加以“高结构”的考虑和谋篇布局,否则无序、混乱的目标和内容无法实现基础性、主干性学科知识的有效积累,而没有那些基础性的、主干性的学科知识作支撑,能力和价值便是空中楼阁。由此可见,“高结构”设计,打下的却是学生发展“最低处”的坚实根基。

篇9:开启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密码

密码一:良好的自学能力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坚强后盾

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 、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有良好学习习惯。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同时,教师应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做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促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密码二:领会、挖掘教材编排意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我曾听过一节“认识整时”的课,讲课的老师从第91页的主题图引出了课题,接着在师生互动中认识整时,动手操作拨“整时”后教师指导正确写整时,最后以第92页的插图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整节课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落实得很扎实。可讲课的老师对插图并没有物尽其用,只是看一幅说一幅,缺少了有機结合起来观察与讨论,难免令人感到浪费了珍贵的教学资源。实际上,教材中的插图都是经过编写教材的老师精挑细选,几乎每一幅图都不止一层意思。因此我建议授课的老师把第92页的插图(一位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学习时间的安排)以“先分后总”方式加以诠释,即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插图讲解图意,巩固对整时的认识,再让学生综合起来看这几幅图谈谈自己的感受。尽量让学生主动地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体验到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并有意识地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渗透要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密码三:充分了解学生为打造高效课堂教学保驾护航

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打造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至关重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引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共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

密码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打造高效课堂教学重要策略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学生在认知、解释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识,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善于抓住和筛选有效的生成资源。

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的策略。首先小组合作学习要讲实效性,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是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样,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参与,实现人人学数学。其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的策略,在课堂学习中,合作小组常常表现出不善于合作的状况。我们在听课中常看到:有的学生托着下巴冷眼旁观,有的学生溜到别的小组,有的东张西望……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要采取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教“圆的周长”时,可以让学生各自做直径为2、3、4、6厘米的硬纸圆片。上课时,各位学生用这些圆片在有刻度的厘米尺上滚动一周,并依次记下数据,让学生分别算出每个圆片滚动一周的长度除以相应圆的直径,再比较四个结果,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和总结后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时告诉学生:这个三倍多一些就是“圆周率”,进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强化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的优化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要通过教师去组织、去执行。因此,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者要善于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这是开展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而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在师生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学生渴望老师能尊重他们的感情和人格,热爱学生,爱字当头,严在其中,使每个学生都获得热情关怀和严格要求。这样,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必须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努力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篇10:课堂密码读后感

3、善待学生的“无知”。第四辑课堂中的“学生”中提出要善待 学生的“无知”。学生的无知跟我们的饥饿感相类似。我们经常为了 填补学生的“无知”,而迫不及待的帮助学生囫囵吞枣式地学习学科 知识,这样他们不但不能理解知识,反而会占领了他们继续学习的空 间,又消耗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当我们苦口婆心地把课讲了几遍 后,学生还是一知半解,而我们也肯定产生怎么教也教不会的烦躁心 情,书中指点我们,要我们必须接受事实,探究学生为什么会无知,不要责怪、斥责学生,而是尽量想办法改变事实,把学生的有知确立 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目标。善待学生的无知,不但要有宽容学生无知 的度量和改变学生无知的智慧,还需要有宽容学生无知的勇气与改变 无知的责任感。

4、课堂效率=教学进度×学习接受度。文中提出对课堂教学有效 性的评价,并不是看课堂教学过程如何,而是看课堂教学产生的学习结果如何。不管课堂教学过程多么

篇11:课堂密码读后感--让课堂更美丽

---《课堂密码》读后感

寒假有幸读了《课堂密码》一书,体会颇深:课堂绝不像半年前初入职场从教的我想象的那么简单。课堂上,为什么我们的教师积极忙碌却徒劳无功?为什么有的学生总给老师制造麻烦?为什么有学生听课走神?为什么学生会沉默不语?为什么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一线教师。而《课堂密码》一书,就像是解开这些课堂现象的密码。文中提到:走近课堂,既不远离课堂,也不走进课堂,才发现课堂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正如本书作者周彬博士所说:“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利和体力管制学生。”深刻剖析了当前的课堂教学,周彬教授说不要把课堂只当课堂,也不要把课堂只当教学,更不要把课堂止于安静,要以学生为师,以同事的课堂为友。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因材施教”是一个美丽的教育。文中第32页《从“因材施教”到“因教施学”》让我感触很大。感触在周博士敢于讲真话;感触在浅显的道理却从未疑惑或少人问津;感触周博士对当前教育体制和形式的深刻剖析。

书中总结道,因材施教至少有两个前提:一是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掌握学生的学习潜力与学习现状;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掌握学生信息为原则,而不受其他原则的干扰。很显然,这两点对于我们来说都有难度。我们不能与学生生活在一起,就连上课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再者,教学中我们即使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程度,也必须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完成任务。同样的内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能掌握的很好,但对于个别学生来说,就很困难了,但即使我们都知道这一点,我们也会拉着他继续走。因此可以说,因材施教是一个美丽的教育理想,然而在当前是难以做到,甚至无法完成的。他把先圣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理论做了比较,虽然他们都是今天教师向往的生活,但之所以向往,是因为不复存在。

孔子所谓的因材施教的“材”是指人,他的学生;而今天我们讲的“材”却是具体的教材。大家都知道,教育的起点不是教材,而是学生的现状;教育最基本的原则是因材施教。但是生源的庞大、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方式,使得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基本上是无法实现的,家长和学生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当你对一件事情感到不满的时候,不外乎两种态度:一是转身离去;二是改变自己的态度。学习这件事情要想转身是不大现实的,那就只有转念了。既然我们明白因材施教是不现实的,就要改变自己的学习策略,不要被动地跟着教师,盼着他对你因材施教,而要主动地在教学进度的前面奔跑,努力做到“因教施学”。毕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课堂效率=教学进度×学习接受度

文中提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并不是看课堂教学过程如何,而是看课堂教学产生的学习结果如何。不管课堂教学过程多么丰富多彩,多么受学生欢迎,如果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难以理解,难以接受,那么这堂课也是低效的。不管老师上课讲了多少知识,也不管是怎么讲解知识的,最终的判断标准应该是学生接受了多少知识。从上面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课堂效率等于教学进度与学习接受度的乘积。两个因数都达到最大的时候,乘积就是最大的。因此要让课堂发挥最大的效率,肯定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努力和投入,教师

一味地加快教学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或者学生只管个人的学习接受度而不顺应教师的教学进度,都很难让课堂效率最大化。那么,我的课堂教学从哪方面如何入手?我想我从《课堂密码》一书中受到了一些启发,是值得我遵照和学习的。

1、面向全体,面向基础,注重因教施学。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有全体目标,又要有分层目标。也就是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课堂评价时也不能一锅端,就遵照其原有的水平来进行评价。在实施教学时,需要让学生和家长明白,懂得根据老师的进度合理的组织自己的预习和复习,及时的跟上,才能总是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最前列。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在新世纪没有创造能力,就只能在别人身后爬行。教学最本质的规律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存,教会学生钻研,教会学生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就做到只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由原来的“学会”变为“会学”,教师也由原来的“教”到达“不教”。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与归宿——学生独立探究和创造力得到发展。

上一篇:施工合同备案提交材料下一篇:刚刚开始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