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的教学

2022-09-11

万世师表孔子说:“不学诗, 无以言。”诗言志, 诗传情, 古诗凝炼, 魅力无穷。学习古诗, 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陶冶学生情操, 积累语言、文学知识、打好语言基础, 培养学生认识、鉴赏想象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古诗, 首首脍炙人口, 境界高远, 蕴涵哲理, 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 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 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 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

然而在古诗教学中, 我们常常走模式化的教学道路, “揭示诗题, 了解诗人;理解字句, 翻译全篇;感悟情感, 全班背诵。”似乎已成为古诗教学的制胜法宝, 习惯了这种古诗教学模式的教师们在备课时当然觉得轻松, 便不假思索地套用这三步曲, 娴熟用之。这使原本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教师们翻译成一碟无盐无味的小菜式。古诗教学最终的结果是被简化成为背诵, 权当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多年来的古诗教学课堂上缺乏对古诗词热爱的情感, 课下没有注重古诗词的拓展、延伸, 缺乏对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 学生们只是机械地“翻译”, 苦苦地背诵。教材中, 虽已编入了许多令人叫绝、千古传诵的经典诗词, 然而在学生眼中却如水中之花。这样学生没有从古诗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没有从古诗教学中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挚爱, 这样, 优秀文化遗产就无以继承和发展。因此, 我们要努力探索出古诗教学的新路子。

1 从整体入手, 启发学生思维

有些教师在教学古诗时, 一般从字词着手, 逐词逐句理解, 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诗弄得支离破碎, 也使学生学习失去了新鲜感, 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探索性。我认为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安排教学过程, 从全篇着手, 从整体出发, 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例如, 教学《清平乐·村居》这一首词时, 教师精心设计了这一问题:你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古诗, 兴趣倍增。他们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相互讨论等办法寻求答案, 各抒己见, 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 既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 理解诗文, 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诗人都善于观察, 他们善于把生活中小不见经传的人、事、物、景等用优美精炼的语言来刻画。如《鹅》、《舟过安仁》、《梅花》等诗。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 从诗文入手, 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 使他们新奇地体会到, 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 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 只需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 顺理而下, 自然就领会个中意味:碧空万里, 江水浩荡, 江面一叶孤舟, 扬帆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 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 而他敬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 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 望呀, 望呀, 帆远去了;望呀, 望呀, 帆只剩影儿了;眼一迷忽, 帆影不见了。可见诗人瞩望已久, 思念之切。于是, 长叹一声“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感情多么真挚啊!

3 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 与诗文产生共鸣

意境, 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即通常所说的情景交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 但往往由于过分强调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 流于玄秘, 造成脱离现实的倾向。而今天的古诗教学中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那就是清一色的串讲几个词句而已, 无人再问意境之美, 意境之深。如果只抓住浅显地理解文字而放弃对意境的领悟, 这种半途而废的教学, 实为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其实, 优秀的文学艺术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是因为它能使情与景, 意与境交融在一起。“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即“一切景语皆情语”, 从而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3.1 用语言描绘情境, 使学生进入意境

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 采用了“起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 就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对瀑布的兴趣, 再导读回忆《瀑布》, 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 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 接着引出李白的诗。

3.2 图像引入意境

如教杨万里的《舟过安仁》, 让学生通过观察两小孩在船头张伞使风的画面, 讲讲“收槁停棹坐船中”的小孩的调皮和悠闲的情景, 并体会以伞借风力让船行使, 肯定是行不通, 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小孩聪明和调皮, 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两个小孩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3.3 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

古诗教学中注意紧扣语言系, 这样, 才能使学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收到拓宽知识面, 开阔视野的效果。如教柳宗元的《江雪》中的“钓”字, 紧扣“钓”可以联想到诗人生活在“安史之乱”的中唐, 此时他被贬为永州司马。苛政猛于虎, 重赋比蛇毒, 连大地都剥削光了, 还能“钓”什么?这样就揭示出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谪后的不屈精神和悲愤心情。

3.4 情景引入意境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因为诗的意境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形象体系的完美统一, 所以只要分析“意中的景, 景中的意”, 中心就揭示出来了。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 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 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 加强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创设情境, 带学生到庐山旅游、观赏庐山瀑布, 让学生亲临其境, 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中。在观赏过程中, 把美的图象、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地结合为一体, 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情感油然而生, 并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 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5 指导朗读, 体会意境

“诗歌不是无情物, 字字句句吐衷肠”。教师的范读、吟诵, 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学生开始就受到感染, 激发起浓厚的情趣;或让学生一开始就自己朗读吟诵引入, 体味诗中的意境, 体味作者的感情。

4 拓展阅读, 培养诗趣, 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编入教材的这些诗具体反映了我国古代诗人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 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 对封建专制和邪恶势力的鞭挞,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不能就诗教诗, 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 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 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 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 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 学生的语文功底, 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

总之, 古诗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 享受美感和挥洒才思的大课堂。

摘要:古诗是一杯陈年佳酿, 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是一枚磁石, 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重视古诗教学, 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

关键词:古诗,教学,探索

上一篇:无锡跨境电子商务校企协同创新路径研究下一篇:浅谈大学生如何积极应对就业问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