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诵读带给我的变化五年级作文

2024-04-26

国学诵读带给我的变化五年级作文(精选2篇)

篇1:国学诵读带给我的变化五年级作文

泊船瓜洲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注释

1.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2.绿:吹绿。

3.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4.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5.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

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6.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长相思—纳兰性德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①,水一程,身向榆关②那畔③行,夜深千帐④灯。

风一更⑤,雪一更,聒⑥碎乡心梦不成,故园⑦无此声⑧。

【注释】:

①程:道程,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②榆关:即山海关,古名榆关,明代改今名。③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④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⑤更:gēng,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⑥聒:gūo,嘈杂搅人。⑦故园:谓京师。

⑧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翻译】:

一路上爬山涉水,向榆关那边行进。夜深宿营,只见无数行帐中都亮着灯火。挨过了一更又一更,风雪声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家乡没有这种声音。【赏析】:

纳兰性德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这词,成就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上阕写山水行程。一路爬山涉水,鞍马劳顿,目的地只在榆关那边。清寒的时节,苍凉的去处,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璀璨异常。如此壮丽之景,只从词人“夜深千帐灯”几字中,我们便可体会无二。

下阕承接“夜深千帐灯”,继续写“夜”,过渡自然。夜深了,诗人还是睡不着,风雪交加嘛,一更接一更,真是吵死个人。写景毕竟为抒情。词人身为侍卫之职,一生多鞍马劳役。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帐外长久的风雪声,勾起的是对“故园”无尽的思念,对家中的温暖的无尽的思念。

这首词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整齐的对称之美。其

一、上一阕,山水相迭,一程接一程,主要是写空间上的延续;下一阕,风雪交加,一更接一更,主要是写时间上的延续。其

二、上一阕,强调“身”,行程之中身好累。“‘身’向榆关那畔行”,“身”在哪里呢?作者经过了崇山峻岭,大河小川,山海关外,经

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总之,身在旅途,军营帐篷中。这里面有多少的不得已呀!真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留下绵绵无尽的想象与回味的空间;下一阕,强调“心”,难眠之时心好苦。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连做一个思乡梦都做不囫囵,做不安逸。心好苦,是身好累的合理延续。其

三、上一阕,无论是山水还是灯火,都重在写所见,写视觉;下一阕,无论是风还是雪,都重在写所闻,写听觉。“故园无此声”,那有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温馨,令人留恋的甜蜜和温馨。其

四、上一阕,从大处着眼,铺写一路行程中的这一处,从白天到黑夜,这一处中的千万帐灯火。重在写外,表现外在的时空印象;下一阕,从小处落笔,内敛到“我”这一帐。重在写内,展示这一帐内“我”的耳闻以及“我”的内心感受。时空尽在“我”的“耳”中、“心”中。

总的来说,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选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对应整齐。信手拈来,不显雕琢。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评价说“容若词自然真切”。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秋思

朝代:唐代 作者:张籍 原文: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

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心事永远说不尽,无奈太匆匆,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检查有没有说全自己的心事。

赏析

这是乡愁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作者: 吕岩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①横野:宽阔的原野

②弄:逗弄。

③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赏析

《牧童》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

中心

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

①安仁: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③棹:船桨。

④怪生:怪不得。

⑥使风: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译文

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故事

诗人杨万里是我国古代的诗人。

一天,他乘着船往安仁的方向行驶,那时候,天空被白白的雾笼罩着,远看像座白塔;近看,大地披上了一层薄纱。这种白雾不是一片片的,而是整个的。两旁的芦苇是深绿色的,偶尔有一两只翠鸟飞到了芦苇上头,叽叽喳喳的叫着,芦苇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岸上,草叶碧绿,带着一颗颗露珠。

杨万里看见了另一艘船在行驶,船上悠悠自在地坐着两个六七岁的小男孩,那两个小孩穿着鲜艳的衣服,他们没有划船,而是无忧无虑地坐在那里,脸上总是嘻嘻哈哈的,只见他们拿出了一把雨伞,诗人看见了,很奇怪:天上也没下雨为什么要打伞?他看着看着,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可以参阅。不

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清平乐·村居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 通:无)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带着微醉的神态,亲热地用吴地的方言在一起聊天逗乐。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调皮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

注释

清平乐 村居: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这首词的题目,意为乡村生活。茅檐:茅屋 ,茅屋的屋檐。

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翁媪:老翁、老太。

锄豆:在豆地里锄草。织:编织,文中指编织鸡笼。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卧:趴。

卧剥:趴着剥(莲蓬)。溪东:小溪的东面。

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子。

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朝代:唐代 作者:张继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暮色朦胧漫天霜色。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题目也作《夜泊枫桥》。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枫桥也叫封桥。据《大清一统志》记载,桥原本不叫枫桥,这里原来是水路交通要道,是往来船只停泊的码头,由于唐以前水匪倭寇经常进犯,故当时每到夜晚都要将桥封锁起来,以策安全,因而起名叫封桥。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夜半钟声:当时僧寺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曰:“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夜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罗隐人物] [罗隐诗词] [隋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山尖:山峰的顶端。

尽:全部。

占:占其所有。

甜:醇香的蜂蜜

采:采摘。

为【wèi】替。还读wéi,如“敢作敢为”

译文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这首通过对蜜蜂形象的描写,歌颂了不辞辛苦为他人酿造幸福生活,并讽刺了那些不劳而获的人。

赏析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元日

(8023人评分)8.3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已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碗。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把旧的桃符更换。译文二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家家户户都被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每家每户都在新年的时候取下了旧春联换上了新春联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原文: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注释

①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②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③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④毕竟: 到底。⑤六月中:六月的时候。

⑥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⑦同:相同。

⑧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⑨无穷:无边无际。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⑩映日:太阳映照。

⑪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浪淘沙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①东海变桑田:神话中仙人麻姑,自称已见过三次东海变为桑田。后来指世事变化太过频繁。

作品译文 折叠

白浪一望无边,与海相连,岸边的沙子也是一望无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浪从不停歇地淘着沙子,于是沧海桑田的演变就这样出现。

作品评析 折叠 编辑本段

这首词指出了潮汐涨落的规律和巨大力量,潮汐不断冲击着海岸,使海岸不断发生变迁。尽管这种变化不易测量,但洪涛变平野,绿岛成桑田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

滁州西涧

朝代:唐代 作者:韦应物 原文: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译文

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韵译

我独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注释

①滁(chú)州:州名,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滁州、来安、全淑三市县地。

②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西涧湖(原滁州城西水库)。③独怜:独爱。④黄鹂:黄莺。⑤深树:树荫深处。

⑥春潮:春天的潮汐。

⑦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⑧横:指随意漂浮。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朝代:唐代 作者: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注释

燕山——山名,在现河北省的北部。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登飞来峰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缘 一作:自缘)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注释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5)缘 :因为。(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秋浦歌

(448人评分)7.6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秋浦的夜色浓了,明晃晃的月亮照着静悄悄的大地,到处一片静谧。冶炼厂的炉火燃起来了,火星四射,浓烟滚滚,照亮了天和地,给沉寂的夜色重重涂抹了一层红色的颜料。红彤彤的炉火映红了人们的脸,趁着月色,一边劳动,一边歌唱,歌唱打破了夜色的幽静和神秘的氛围,也震荡着寒冷的水面。

秋浦歌十七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夜雨寄北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译文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注释

①选自《李义山集》。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③却:还,再。何当:何时能够。池:水池。期:期限。

书湖阴先生壁

(1393人评分)7.7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修辞手法——后两首句,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注释

①书:书写,题诗。

②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③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④无苔:没有青苔。

⑤成畦(qí):成垄成行。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⑥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⑦将:携带。绿:指水色。⑧排闼(tà):开门。闼:小门。

(拓展:《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高祖 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羣臣。羣臣绛灌等 莫 敢入。十馀日,哙 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张守节正义:“闼,宫中小门。” 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李靖]乃雄服乘马,排闼而去。”

清侯方域《宁南侯传》:“[左良玉]走匿牀下。世威 排闼呼曰:„ 左将军,富贵至矣!速命酒饮我!”

徐迟《祁连山下》:“风景排闼而入。”)⑨送青来:送来绿色。

房兵曹胡马诗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译文

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产自大宛国的名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跑起来四蹄生风,好像蹄不践地一样。这马奔驰起来,从不以道路的空阔辽远为难,骑着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驰骋沙场,甚至可托生死。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注释

⑪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官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房兵曹,不详为何人。胡:此指西域。

⑫大(yuān)宛:汉代西域国名,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盛产良马。大宛名:著名的大宛马。

⑬锋棱:锋利的棱角。形容马的神骏健悍之状。

⑭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峻:尖锐。“双耳峻”是良马的特征之一。⑮堪:可以,能够。托死生:马值得信赖,对人的生命有保障。⑯骁(xiāo)腾:健步奔驰。

篇2:国学诵读带给我的变化五年级作文

【关键词】五年级 国学诵读 调查研究

我们课题组是2013年10月承担的此项课题研究工作。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并随之进行了和道德建设、少先队活动、新课程改革相关的一系列研究。全校师生在活动实践中对中华经典诵读的认识不断深化,活动的效果也逐渐显现,我们本着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精神,对福泉市教场中心小学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进行一次调研,旨在对当前“国学”热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对一所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调查,了解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的一般状况,研究它在传承中华文化和培德、启智的作用,从而正确把握尺度,讲究策略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完成了中期部分研究任务,也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现将中期的阶段工作总结如下。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诵读情况,以便更好的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学校五年级同学进行了“小学生诵读经典诗文情况问卷调查”。此次共发三个班150张问卷,收上来148张。同学们做得很认真,都能实事求是答题,部分题目有些同学进行了多项选择。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做出了如下分析:

一、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对经典诵读兴趣比较浓厚。

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45.9%的同学只是比较喜欢,能够接受这种活动;只有25%的同学对经典诵读有浓厚的兴趣。27.1%的同学表示一般,无所谓。但是没有同学表示不喜欢经典诵读活动。大部分同学只能诵读20—30首古诗词,或是低20首古诗。没有同学达到50首以上。55.5%的同学能够主动进行经典诵读,而其余38.5%的同学都是在老师或家长或同学的要求或督促下诵读,处于被动的位置。值得欣慰的是69.1%的学生能够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都愿意通过诵读这一形式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学生课外诵读精力投入较少。

现在学生的课外诵读时间精力投入太少,而且大部分的同学诵读时间不固定,没有计划性。还在同学们已经认识到精力投入偏少,都很愿意老师安排课外的诵读时间,为完成诵读任务提供保障。

3、学生比较喜欢活泼富有变化的诵读方式方法。

48.2%的同学喜欢个人独立诵读,也有35.5%的同学喜欢小组合作进行,15.6%的同学喜欢全班统一诵读。73.5%的同学表示喜欢或比较喜欢将诵读与写、画等形式结合起来进行,还有12.7%的同学是无所谓的态度,只有10.5%的同学表示不喜欢这种形式,这也许和在这之前,并没有进行过类似的活动有关,学生感受不到这种形式的益处。

4、诵读内容的选择上,大部分同学希望有更大的自主权和效益性。

80%的同学都希望由自己或小组或全班同学一起商讨定下诵读内容,没有同学希望由教师来确定诵读内容。对于内容的选择,57.3%的同学希望根据所学课文内容来选择内容,这样可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考试时有些内容也可以轻松应对。近91%的同学对国学和近现代优秀诗歌、散文表示欢迎,愿意诵读。

二、通过此次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在经典诵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学生所学学科较多,作业较多,诵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时间过少。

2、各个班级都重于看分数、要质量、排名次,而中华文化经典方面,每张试卷中涉及的分数不多,受功利主义影响,多数班主任根本不重视这项活动。

3、教师队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参差不齐,因此学生在诵读中华经典方面所得到的指导良莠不一,因此学生们的诵读效果也好坏不一。

三、课题组的几点结论和建议。

1、通过“经典诵读活动”的调研,我们课题组有如下结论。

(1)、创设条件,营造阅读氛围。

课题实施伊始,我们就着力构建儒雅的校园文化,让师生生活中充满书香。我们最大限度地让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跟学生对话,使静态的校园处处成为国学经典诵读的育人佳境,如我们在学校走廊绘制了代表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内容,学校教室走廊张贴着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楼梯处绘制图文并茂的国学经典小故事,此外我们还要求各班教室根据班级特点制作文化墙,建立了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抬眼望人文,举目品经典。另外校园广播每天播放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通过这些文化环境的打造,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开展活动,体验诵读乐趣

为激发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热情,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们把“诵读”和“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诵读经典更富吸引力。为努力让书香浸润校园,让经典滋润童年,让阅读伴随学生成长,开展了学生们喜欢的读书活动:“读书明理,成就人生”黑板报专刊展评、“童年不同样”校园故事创作大赛、“徜徉书海,”手抄报展评比赛等活动,不断丰富着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获得了更多享受成功的机会。

(3)、亲子诵读,分享诵读快乐

在经典诵读中,不仅有学生、教师的积极参与,我们还真诚地邀请家长加入诵读行列,与孩子们一起在经典的海洋中遨游,共同领略经典的无穷魅力。我们提出“亲子诵读,美丽休闲”,使家长明确经典诵读的意义所在、达成目标,鼓励家长带孩子逛书店、送书给孩子、和孩子一起诵读,用“童真、童心”营造家庭诵读氛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通过“经典诵读活动”的调研,我们课题组的几点建议。

(1)、建议教育部门,结合各年级学生所拥有的阅读能力和他们健康成长、精编中华经典小册子,供中小学各年级学生课上、课下诵读。

(2)、倡导教师少留作业,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腾出充分的时间诵读中华经典,提升学生文化底蕴,提高读写能力。

(3)、学校经常组织朗诵大赛,为学生搭建巩固平时诵读成果的平台,展示才华,促进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总之: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既要坚持着眼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他们一生健康成长奠基,不要急功近利,也要适当从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为学生当前特别需要的诸如感恩、孝敬、友爱等道德教育,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服务。

上一篇:教师教研工作总结下一篇:优秀小学生作文:我和汉字之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