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心理咨询案例

2024-05-15

高中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通用6篇)

篇1:高中学生心理咨询案例

高中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案例一: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一名高一同学来自农村。在初中时学习成绩优秀,和同学关系良好。自从上高中后,学习上失去了原来的优势,不再象初中那样受到老师的重视。在同学交往中,同学都说他傻,他觉得自己说话时,好像总有人在笑他。他不愿意和同学交往,总觉得现在的同学不如初中的同学好,上课也不愿意回答问题,认为其他人好像在议论自己,和同班同学格格不入。

高一新生入学后,都会有一段时间,不适应新环境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一位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作“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新生适应不良的主要表现有:想家、怀念初中的同学和生活,人际关系不和谐,学习上没有了的优势,不象原来那样受到老师的重视,心里感到失落,情绪不稳定,不能很快投入到学习中去。案例1中的的这名同学就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许多同学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高一新生入学后,教师要预料到这些情况,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学习上多一些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尽快实现从初中学习向高中学习的过渡;教给学生一些人际交往中的技能技巧;在班级中开展一些让学生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活动,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对于住校生,客观上同学间的接触增多,家长的监督减少,加上新环境的陌生感和心理上的失落感,使高一入学后,有一部分学生发生了早恋行为,这一时期,因为同学之间了解少,很多同学之间的关系,保持时间短,更换速度快,大多数是为了找到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所以,除了学生适应问题,还要对入学后的早恋问题加以引导。

案例二:我打架了

一名男生平时性格内向,有一些不良的习惯,但没有打过架,升入高中后学习的压力加大,在同学交往中处于弱势,经常听别人的指挥,在家里妈妈经常唠叨,别和坏孩子玩,要好好学习。一次,他和一名外班同学发生口角,那名同学骂了他,他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打了那名学生。在男同学经常会发生打架事件,有些是因为不良的品德和行为造成的,还有些是因为不良情绪长期压抑,得不到合理宣泄造成的。这些不良情绪一旦遇到诱因后就会爆发出来,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一名高三的男生在踢足球时,因为一点小事,把自己平时很好的朋友给打了,他说当时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打完人自己也蒙了。高三学生面临更大的压力,容易情绪烦躁,脾气大,如果压力过大、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宣泄,不但对自己身体不利,也会损害到他人的利益。因此,当学生犯错误是我们要进行批评教育,还应探究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找到原因,才能帮助他们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排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当情绪不好时,可以找好朋友聊天,一吐不快;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缓解一下激动的情绪;适当的体育运动,如打篮球、踢足球、跑步等;到没有人的地方大声喊叫,甚至痛哭一场;把自己的不快一些日记或写信的方式倾诉出来。这些方式可以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案例三:我谈恋爱了

在一个学生给我的信中这样写道:“升入高中后,我在不知不觉中被一位女生的气质所吸引,她那坚强、开朗、不屈服的性格使我对她充满了好感,随着她在我面前出现频率的增加,抑制不住,我向她倾诉了对她的好感,没想到,她对我也有同样的感觉,随后,我们双双坠入爱河。”

高中阶段,男女同学之间存在好感,以至双方走到一起,应该说也是正常的事情,但作为教师,有责任在这一时期对他们加以引导。在学生情感问题的处理上有以下几点建议:

1.在班内提倡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

2.老师在男女学生交往的初期不要暗示。比如,班上有男女两个同学单独在一起时间较多,已经有一定的苗头时,可以找他们谈话,但这时最好不要说:“你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不是正在谈恋爱?”这反倒给他们以暗示,使他们的关系更明朗。我觉得这样说会更好一些,:“我认为你们俩只是一般的同学关系,只不过比别人接触多一些,希望你们在学习上互相鼓励,互相进步。”这样可淡化他们之间的关系。

3.对恋爱中的同学,不要硬拆。如果你发现班里有谈恋爱的同学,而且关系还很密切,不是不管,也不是拆散,而是对他们提出要求,告诉他们对待这一问题要理智,要保持距离,不要在同学中造成不良的影响。在学习上互相鼓励,给他们制订一定的学习目标。相信他们能处理好学习和情感的关系。在他们基本上能按老师要求做的时候,最好不要请家长。因为大多数家长不同意学生在高中阶段谈恋爱,尤其是女生的家长,被老师叫来,面子上又有些不好看,所以回家后,必然要采取措施,一般的都要他们断绝关系,不再来往。在恋爱中有这样一种效应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也就是由于外界的反对会使二人的情感越来越深。罗密欧与朱丽叶也遭到双方家长的反对,反而使它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所以有时家长、教师反对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反而起到了强化作用。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这两个学生老师怎么拆都没有拆开,过一段,老师不理了,他们反倒分手了。

4.关注失恋和单相思的学生。在班级中有一些学生因失恋而萎靡不振,有的因为单相思也会影响学习,他们这些苦恼又不愿意向别人倾诉,所以这类学生也应引起老师的关注。

案例四:我不敢面对别人的目光

一个学生打来的电话,诉说了自己的苦恼,他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就是自己的家里来人,都要躲在门后不愿意见。从小家里人就说他“憷窝子”。上初中时,有的同学看他老实,经常欺负他,但有一个同学经常保护他,但条件是他让干什么就得干什么,他在受到保护的同时其实又在受另外的压抑。上高中后,同桌对他非常差,当同桌睡觉时老师走过来,如果忘了提醒,就要受到一顿责骂。他不想受到这样的待遇,但又没有勇气向老师说,也没有勇气反抗。初中、高中因为它的懦弱别人给他起了外号,而且是很难听的外号。在学校里他学习成绩不好,没有什么特长,没有找到一点可以让自己自信的东西,自卑心理非常严重,而且他人的评价渐渐的成为他的自我评价,我就是这样一个没有能力的“憷窝子”,什么也不行,什么也干不好。从初中时,就不敢面对老师的目光,就连和同学、村里人面对面打招呼时,都觉得不敢面对他们的目光,即使打招呼,也觉得很不自然。现在,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他担心以后如何和别人交往,考不上大学该怎么办,夜里经常失眠。而且因为交往问题已经影响了学习。

从这个案例我们看到青少年自我评价还不完全成熟,有的还需要他人的评价去评价自己。可见,班级舆论、老师的评价、同学的评价对他们的影响有多大。

案例中的同学在我们的班级中可能会存在,老师的目光关注较多的是学习成绩好的、经常犯错误、性格外向、在老师面前出现频率高的学生,这是很正常的,但我们还要关注在班级中默默无闻,处于弱势的学生。今年,已经毕业的一名学生来找我,说要办理户口问题,但是我已经认不出她了,她因为学习成绩三科没过,留级了,但她没有念下去,自动退学嫁到江苏,有好几年都没有回家。在我的印象中,除了记得她学习成绩总是最后一名,好像什么也记不起来了。那时我真的非常惭愧,除了记得她的学习成绩,对她还了解多少?如果当时在我的班里对她多些关心,多些鼓励,可能会使她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即使,改变不了留级的现实,也可以让她能面对挫折,战胜挫折。老师做的可能就是几次谈话、一些鼓励,而改变的可能就是她的一生。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上发展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一个高处,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关注在班级中处于弱势的学吧。

案例五:我不能坚持考试了

期中考试还没有结束的时候,一名学生来请假,说他不能考试了,头痛得厉害,要去看病。期中考试后,我约他到咨询室,他说自己有头痛的毛病,这次考试也是高中的第一次考试,他希望成功,又害怕失败,在极其矛盾的情况下,头痛开始发作,最终无法坚持下去。他并没有和我谈及家庭情况。后来,通过班主任了解到,他从小父母离异,小的时候,父亲对他的教育简单、粗暴,经常打他,现在和父亲、继母生活在一起,父亲不让他见他的生母。这名同学成功欲望强烈,脾气急躁,情绪不太稳定。

现在单亲家庭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大多数有以下特征:脆弱、敏感、多疑、偏激。严重的对社会和他人持怀疑和敌对的态度,有的甚至有报复心理。还要注意的是,因为在家庭中缺少爱,一旦在同学中有对他们好的同学极易出现早恋现象。因家庭特殊而早恋学生的比例要高于正常家庭的学生。所以对待单亲家庭的孩子首先要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对他们最好不要在针锋相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上案例虽然是个案,但从中可以从个性问题看到的共性问题,从特殊性看到一般性,同时分析这些案例,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教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教师应是学生最信赖的人、最想倾诉的人。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假如你只是从教室的讲台上观察学生,假如学生仅仅因点名才走近你,假如你跟他交谈只限于回答你的问题,那么任何心理学的知识也帮不了你,你应当像对待同伴和直言规劝你的朋友那样,跟学生打交道,同他们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和失望的忧伤。”愿我们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心灵的开拓者。

篇2:高中学生心理咨询案例

小敏、男 。高二学生

小敏性格孤僻、内向,而且还表现得十分自卑,他也从不主动也不愿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他觉得班上的同学们都瞧不起他这个从农村来城市求学的同学,也怕同学们笑话他有一双年纪足以做他们爷爷奶奶的父母,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也不敢去问,怕老师也会嘲笑他!但同时,他也渴望融入班集体,也想用好的成绩来证明自己,也在学习上下了工夫,成绩却始终都没有进步,这无疑使得他更为自卑。面前的他说话声音小小的,连走路的姿势也表现得十分拘泥!

在经过与家人、老师、同学的沟通中还发现:在小敏上初中时,有一次下大雨,母亲去学校接他,周围的同学看见,都以为那是他奶奶,在他说明那不是他的奶奶而是他的母亲后,周围同学的一句 “ 不会吧?你妈妈都那么大年纪啦?都可以做我奶奶了! ” 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羞辱感,从那以后,他就刻意拉大了与其他同学之间交往的距离,他不时地怀疑周围的同学在嘲笑他、议论他,感到自卑,他恨自己,也恨他的父母,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心中十分苦恼,甚至还产生过绝望自杀的念头。现在小敏在城里读高中,我们这个学校城里的孩子居多,于是,他又觉得周围的城里的同学瞧不起他这个从乡下来的同学,觉得他们刻意避着他,不愿意与他交往。

二、案例评析

从小敏的这个个案中可以发现,小敏本身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个性缺陷。

性格是一个人稳定的态度体系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性格可以改变和弥补气质的某些消极因素,对人生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良好的性格是身心健康的基本保证。相反,不良的性格不仅严重影响人际关系、人的成长与进步,而且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害,容易导致心理疾病。

小敏的个性有着很大的缺陷。如过分内向、孤僻的个性,自我封闭和抑郁的心态,自卑,这些对人际关系都存在着消极作用:首先他的性格缺陷严重妨碍了他与别人的交往。使他既不会、也不愿主动与同学接触,导致同学之间缺乏相应的了解和理解的机会,造成感情冷漠,关系不融洽。其次,他这一系列不良的个性特征很容易给别的同学以不良的评价,使人产生不愉快的感受,影响别人对他的接纳、交往。

2 、能力缺陷。

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原因之一。小敏平时既不爱说话,又很少主动与人接触,经常独来独往、孤家寡人。尽管有时他也有和同学交往、改善关系的愿望,但却不知如何去做,产生了很强的自卑感和恐惧心理,而做起来又可能弄巧成拙,产生误解。于是就干脆放弃,任其自然,这就更失去了人际交往的锻炼机会。

3 、过高的自我期望价值。

学生的任何一种活动与他们的成绩都是密不可分的,人际交往也不例外。小敏在学习上的确是花了工夫,按他的话说是 “ 父母无法给我的,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得到 ” !于是,他努力学习,想用成绩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可他却没有意识到对自己的期望价值过高,超出了他能力可及的范围,怎么努力也是无法达到他所预期的状态,于是他就怨天尤人,更加自卑!

三、辅导目标及过程:

( 一 ) 理性认知疗法

首先,针对小敏的不良认知模式运用理性认知疗法,和他一起认真地探讨人际关系的意义,从健康的群体意识的理论问题到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理论和实

践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入情入理的分析,明确指出他在这方面的不当之处,使其逐步认识到并尽快地改变过去那种非理性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纠正不合理的信条,代之以科学的理性信念,从而达到改善认知,理顺情绪,消除观念上的障碍,树立良好的群体意识之目的。

( 二 ) 行为疗法,培养其主动交往能力

针对小敏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自卑感和能力缺陷,运用行为疗法,加强实际训练。说明人的交往能力完全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训练得到提高,关键是要克服自卑,建立信心,多动脑,多实践,不断总结。根据小敏的个案情况,我为他制订了以下一些 “ 作业 ” :

1 、细心观察身边同学的言行举止,并与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比较,合理改善自己的言行;

2 、尽可能多地与性格开朗、热情活泼的同学交往并深入交一个朋友;

3 、有意识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

(三)人际沟通技巧的掌握。

教导小敏人际沟通的技巧与方法,如善解人意,体贴关心,乐于助人,克制忍让,顾全大局,礼貌待人以及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赞扬别人和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等,鼓励他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认真实践,持之以恒。

(四)自信辅导。美国作家爱默生说: “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 可以说,拥有自信就拥有无限机会。

四、效果与反思

在经过为期两个月的咨询辅导后,小敏的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现在的他已经可以很自然的跟同学进行交流了,在学习上遇到不会的题目也能主动去向老师请教,与家人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令他最为高兴的是,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现在的他变得开朗、活泼了起来 „„

人际交往关系问题是学生心理咨询最常见的问题,它在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中影响很大,不但妨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也是造成留级、休学以及退学的主要原因。当前与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学校、家庭与同学,以下我们就个人、学校、家庭三方面来讨论一下,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

首先,人与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与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惧、自卑、冷漠、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只是这些还不够,我们还必须有各种良好的交往品质。如真诚、信任、克制、自信、热情等等。

篇3:考试焦虑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王某, 女, 16岁, 中专学生。家中老大, 有一弟。身高大约1.63米, 体态正常, 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均为农民, 没读过多少书, 父亲比较严厉, 不苟言笑;母亲温顺贤惠, 任劳任怨, 无老人同住。经详细询问、调查, 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 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从小随父母生活, 性格温顺, 比较胆小, 非常听父母的话。这与母亲的性格特点很相似, 害怕父亲的严厉, 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尽量作得尽善尽美, 她常常要照顾弟弟, 父母要求她为弟弟做表率, 并常常担当起母亲的角色, 当她出现失误时, 父母就会严厉批评, 令其改正, 以使弟弟引以为戒。所以, 王某在家是个非常懂事听话的孩子。上学后, 王某努力学习, 成绩一直很好, 又能帮助其他同学, 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 并成为班里的小干部。她喜欢音乐, 并顺利考取了中专音乐专业班。中专二年级换个严厉的班主任, 她感到有些紧张, 处处小心行事, 但因她各方面表现较好, 并没有被老师批评过。中专三年级时, 王某开始害怕老师让她在课堂上单独考试。每到这时, 她就会喉节发紧, 平时练得很好的曲子, 也会唱走调。在联欢会上, 王某更是紧张, 浑身发抖, 自然声音就发颤、变音。从那以后, 王某就特别害怕考试, 每次都努力练习, 希望下次能唱好, 可一站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就紧张害怕, 不能正常发挥。最近, 班里开始筹备几个月后的毕业汇报演出, 她感到非常苦恼, 很想在演出中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但又很难控制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唱歌时的紧张, 故前来咨询。

二、主诉

王某称, “最近我感到非常痛苦, 担心毕不了业”;“也知道唱歌时不应该紧张, 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在师生面前单独唱歌我就全身发抖, 手和嘴唇抖得更厉害, 原来练得很好的曲目, 也会唱走调”;“已经两个多月了, 您快帮帮我吧”。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班主任和同学反映:以前她唱歌很好, 练习刻苦, 考试水平也比较高, 就是最近, 一让她正式考试, 她就手、唇发抖, 显得特别紧张, 发挥不出正常水平。王某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 一直都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 两臂夹紧, 双手蜷缩, 手和唇微抖, 声音微颤。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 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内向、有完美主义倾向;情绪不稳定, 易紧张。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 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品行障碍。诊断为神经症中的焦虑症。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考试焦虑;2.完美主义倾向;3.缺乏自信。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 同求助者协商, 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消除求助者考试时过度焦虑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放松技术或积极的自我对话, 以降低焦虑水平, 改变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增强其自信心。 (2)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 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 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焦虑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外在表现为考试焦虑, 内在却是由于完美主义倾向和缺乏自信等认知因素造成的。焦虑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 反过来又加剧了认知和个性的偏离, 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 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极易导致焦虑症、恐惧症等神经症的形成。

另外, 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 还有他特定的年龄阶段, 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2.双方权利和义务咨询过程中, 求助者及其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1) 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 (2) 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 (3) 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 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2) 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 (3) 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 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 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咨询过程中, 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1) 热爱本职工作, 坚定为社会做奉献的信念, 刻苦钻研专业知识, 增强技能, 提高自身素质,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 (2) 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 (3) 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 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4) 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 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 必要时 (如采用某些疗法) 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 (5) 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尽量避免双重关系 (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 , 更不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 尤其不得对异性有非礼的言行; (6) 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 应向求助者做出明确的说明, 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医师; (7) 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3.咨询时间

每周1次, 每次1小时。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 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 心理帮助阶段; (3) 结束与巩固阶段。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及班主任的评价

“我不再害怕老师提问考试了”;“我也不再害怕当众考试了”;“我开始自信了”;“我能够接受我也有缺点, 这是事实”。

班主任说:“她好像变了个人”;“整个人都精神了”。“唱歌能发挥正常水平了”, “也显得快乐了”。

2.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 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消除了王某的考试焦虑, 改变了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增强了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后来王某顺利地完成了毕业汇报演出, 并积极参加了拓展训练教练员的培训, 成为一名勇敢的教练员, 独自在远离他乡的城市工作) 。

参考文献

[1][美]Raymond G.Miltenberger著.石林译.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 (第三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406-414.420-430.

[2]易法建, 倪泰一, 杨丹燕.心理医生.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7.

篇4:高中学生心理咨询案例

关键词:高中生 网络成瘾 认知行为治疗 厌恶治疗

一、资料整理

(一)一般资料

张××,男,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因网络成瘾一个月来访,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病史。

求助者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与母亲学历较低。为了养家糊口,母亲决定外出打工,父亲则留在家中陪同求助者。在初中时,父亲管教甚严,求助者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严加控制,不给任何的自由空间,并且与求助者很少沟通,求助者觉得非常压抑,但又碍于父亲的威严,不敢有任何的反抗。在父亲的严格控制下,求助者的学习成绩还算可以,并且顺利考上了高中。

到了高中之后,求助者的父亲开始改变对他的教育方式,走向另一个极端,给予他很多的自由和空间,不再管制约束他。突然有了自由呼吸的空间,压抑很久的求助者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后来在同学的带领下,迷上了网络游戏,将大部分生活费用在了上网上,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发展为逃课上网,脾气也变得暴躁,和父亲的关系越来越僵。

求助者感知觉正常,逻辑思维清晰,情感表达一致,自控能力较差,对父亲的管教方式有很多的不满和怨言;与同学相处融洽,没有过激行为。

(二)求助者自述

主述:上网成瘾、厌学、想辍学、注意力无法集中等一个多月

个人陈述:近一个月来对上网难以控制,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就想着网络游戏,有时忍无可忍就逃课去上网。没有学习的动机,在初中时都是父亲逼着学习,没有任何学习的兴趣和快乐。到了高中父亲不再管之后,学习就没了动力,不愿学习,成绩不断下降,之后出现了“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找不到学习的成就感后,失去了进取心,就从网络游戏的过关中寻找满足感。后来经一个辍学的同学教唆,想辍学出去打工,觉得上班比学习自由,而且可以自由支配平时的生活费用。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老师和同学反映:和同学能和睦相处,自控能力较差,不爱学习,上课没有精神,经常睡觉;和同学的主要话题就是游戏,谈论游戏时精神百倍,对游戏兴趣很浓;没有其它的不良行为。

咨询师观察:求助者衣着整洁,谈话时反应正常,逻辑思维顺畅,谈及父亲时明显有很多怨气,想要控制上网又控制不住很痛苦。

(四)心理测验结果

运用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杨(Kimberly. S.Young)的网络成瘾量表,测验结果为:回答“是”的题目有6项。

二、评估与诊断

(一)综合分析所收集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1、求助者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1)能从网瘾中走出来,不再迷恋网络游戏。

(2)培养自信,寻找成就感,建立学习和其它有益活动的内部动机。

2、求助者的主要症状:焦虑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睡眠不足。

3、社会交往:与同学相处融洽,但没有知心朋友。

4、相关资料:母亲外出打工,很少关心小孩,一打电话就是问学习;父亲先是管教严格,不给自由的空间,让求助者产生了压抑;初中时成绩优良,高中后有了自由空间、没人管制,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同学描述游戏的快乐激起了他的好奇,对游戏产生了依赖,并且游戏水平受到了同是游戏爱好者的称赞。

5、资料可靠性:可靠。求助者自知力很完整,求知欲强,态度诚实。与求助者老师家长提供的

资料一致。

6、求助者问题的关键点:所有症状的表层都是由网络成瘾引起。其背后的实质是,对家庭教育的反抗。

7、求助者问题的性质: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可排除重性精神病。理由:该求助者的主客观世界是统一的,对自己的症状能自知,内心感到痛苦压抑,能主动寻求帮助;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

本案例也不属于神经症。理由是求助者虽然有焦虑暴躁等症状,但时间短,仅一个月左右,对社会功能尚未造成明显影响,生理功能的影响也不严重,故本案例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8、原因分析:该求助者母亲出外打工,一是忽略了对他的关爱,二是让他觉得父亲没用,让母亲在外吃苦,因而对父亲产生了不满;父亲事事管的家庭教育方式让他失去了自我,对学习只有外部动机,认为学习是为父亲学的,后来父亲迟到的觉醒已无法挽救求助者错误的认知,而且反差很大的教育方式让求助者手足无措,最终选择在网络上寻找心理支持;求助者学习上的失败让他失去了成就感和价值感,体会不到存在的意义,只有去网络上寻找。

(二)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无重大疾病史,表现有明显的焦虑情绪。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主客观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求治,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而可排除精神病。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出现焦虑、暴躁等情绪症状,从严重程度上看,该求助者的反应较重,但没有泛化,并未严重影响其在学校生活的功能;从病程标准来看,只是一个多月;心理冲突也是由家庭教育不当,网络诱惑等现实因素引起,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根据以上判断,可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求助者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网络成瘾。

2、亲子关系紧张。

3、缺乏内部动力。

三、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该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帮助求助者认识网络的利与弊,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改善与父母的亲子关系。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培养内部动力,增强其价值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目标:符合咨询目标有效性的七个要素: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

2、咨询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咨询次数:2次。

时间安排:周四、周五下午,每次50分钟左右。

4.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帮助求助者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以合理的人生观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厌恶疗法: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厌恶疗法的原理是经典条件反射。

5.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

(1)求助者自己评价

(2)家长和同学评价

(3)咨询师评价

(4)心理测量结果评价

6.咨询的费用:学校心理咨询室对本校学生免费。

五、咨询过程:共分2次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2008年10月9日

目的: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法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通过尊重、关注、共情等技术进行摄入性会谈,收集临床资料,探询求助者问题及原因所在

3、针对主要问题,协商制定咨询目标和咨询方案

(1)认知行为疗法:向求助者介绍关于情绪和行为的ABC理论,指出他迷恋网络不仅仅是网

络游戏的诱惑,更是由他对家庭教育的不满和缺少成就感所致;网络是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得到的成就感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可从一些有意义的兴趣爱好上寻找被人钦佩尊重的满足感;父亲是全心全意爱他的,只是因为文化水平等因素,选择的教育方式不当;他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不愿把心里话说出来,以致心里积压了很多不满,最终通过迷恋网络游戏爆发;外出打工并不是件轻松的事,社会的复杂不是还未成熟的中学生可以承受的。

(2)厌恶疗法:向求助者讲解厌恶疗法的实施原理和方法,确定靶行为为有关上网的想法和行为,具体如下:上课想到游戏和走进网吧的时候就用橡皮筋弹一下,提醒自己转移注意力,改做其它的事情;玩游戏忘了时间时不允许吃饭休息,直到饿到、累到不想打为止(请家长协助)

咨询记录片段:

咨:能具体谈谈你的情况吗?

求:。。。(不语) 。

咨:(换了一个话题)你有什么兴趣爱好吗?

求:打篮球。

咨:你应该打的不错吧。

求:(兴奋的眼神)对啊,我是我们班球队的,可是现在不怎么打了。

咨:为什么呢?

求:没劲。

咨:是吗?那你目前最想做什么呢?

求:打电脑游戏。(这个时候我意识到他来求助的真正原因了)

咨:玩得怎么样啊?

求:(有点惊讶,我听到游戏没作任何反应)是我们那里玩得最好的。

咨:真的吗?那你为什么能够玩的那么好呢?

求:我……我也说不清楚。

咨:在玩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觉呢?

求:(兴奋地)我非常开心,我有成功的感觉。

咨:那种感觉一定很好吧 。

求:是的。

咨:你的父母是做什么的啊?(了解他的家庭教育情况)

求:我不想提他们。(出现阻抗)

咨:对不起,我可能触到了你的痛处。我只想多了解你的情况便于我们解决问题。我想你一定很想让自己快点从烦恼中走出来吧。

求:对我们的谈话有帮助吗?

咨:(很肯定)是的。

求:那好吧。他们都是普通工人,我妈妈在外打工,我爸爸在家。

咨:你爸爸跟你的关系怎么样呢?

求:我觉得他有病。他就知道让我学习,上初中的时候他恨不得连我上厕所都要约束,那个时候我不敢有任何的反抗,过的很痛苦。到了高中,他突然变了个人似的,对我基本不管了,还假惺惺地说要跟我沟通。他越是这样我越觉得恐怖,不知道又有什么阴谋。(到这里为止,我大致了解了他问题出现的原因)

咨:你说你喜欢游戏,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求:就是上了高中后,他(指他父亲)突然不管我了,我突然放松起来,在同学的带领下就迷上了游戏,这一个多月来我就想着上网,最近还忍无可忍逃课去上网,我不想这么堕落的,可是玩游戏时每过一关我就很兴奋。

咨:你刚才提到你篮球打的很好,那你进球或者比赛取胜的时候那种感觉能比得上游戏过关吗?

求:(沉思)好象进球的时候更开心,毕竟打游戏是偷着去的,虽然过关心里也不太塌实。

咨:那你的意思是你更喜欢进球的感觉拉?

求:是的。

咨:那你可以重新找回那种感觉,重新投身到球场上啊。

求:对啊,我找的不就是成就感嘛,我也可以在篮球上找啊,何必让自己痛苦呢。

咨:对,这就是转移注意法。将你的精力转到健康有益的活动上,既可以满足成就感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

咨:针对你的上网情况,我们可以用一些心理学方法加以控制,你愿意配合使用吗?

求:当然可以,我不想再上网了。

咨:好。这种方法叫做厌恶疗法(具体实施过程略)。

另外,我们要制定一个上网规则,请你父亲配合,规定你每周的上网时间不超过10小时;上课期间不允许上网,可在周末和课余时间适当上网。如有违反,减少下周的上网时间并给予惩罚,如打扫卫生、没收心爱物品等。

4、布置家庭作业:回顾今天的咨询内容,将控制上网的方法记录下来;向家长介绍方法并请家长配合。

第二次:2008年10月10日 家长咨询(辅助咨询)

目的:1、了解家庭教育的方式与其中存在的问题

2、帮助父亲改变教育方式,纠正其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3、请父亲协助配合,帮助求助者改变上网行为

方法:会谈法

这次咨询帮助家长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家长多和孩子沟通

家人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家庭教育方式过于粗暴、单一是造成求助者上网行为的主要原因。所以,家长要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尤其当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沉溺于网络时,首先要调整的就是家庭气氛,加强和孩子的沟通,例如,一起外出游玩,购物,让孩子陪父母工作,让孩子更多地了解父母谋生的不易;同时,父母也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苦闷,学习压力等,多给孩子一些人生的指导,并一起探讨解决家庭难题的方法,让孩子形成一种责任意识,从而明确自己的人生任务来调整其行为。

(二)家长要与孩子同步发展

家长也应该主动学习一些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指导能力,教给孩子正确如何正确的使用网络,承担起引导孩子上网的责任,要注意方式方法,不是一味的限制孩子上网,切实起到管理和监控的作用。

(三)家长要起监督引导作用

向家长介绍了厌恶疗法的原理和制定的上网规则后,请家长监督和引导求助者实施方法,而不是强迫和威逼;对于奖励和惩罚措施要实施到位,不能言行不一,这会影响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和实施的效果。

六、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评估:“我现在上课可以不想上网了;上网的时间也少了;我越来越高超的篮球技术让同学们羡慕的不得了”。

2、家长和同学评估:他的上网情况大为好转,上网也不单是打游戏,还会浏览一些新闻,写一些心得文章;和同学交流也多了;更开朗更自信了。

3、咨询师评估: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求助者已基本达到近期目标,自信心也增强了,对各项班级活动变得热心,有了一些知心朋友。

篇5:高中生社交障碍心理咨询案例

摘要:蔺某某,高一学生,女,16岁。在班级不和同学说话,即使有人问,她的回答也不超过三个字,上课老师提问更是一个字都不说。根据来访者的问题,采用认知行为疗法,通过6次咨询,来访者症状基本消失,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社交障碍 一般心理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小蔺,女,16岁,汉族,职业高中一年级学生。

2、个人成长史

蔺某某是家里的独生女,父亲在外常年打工,母亲只管孩子的饮食起居,不会和孩子沟通。更没有尽到孩子第一人老师的母亲职责初中因学习成绩不好,遭到学生的看不起,男生更是往她的抽屉里扔垃圾。没有办法,她只能告老师,谁知这帮男孩子更是变本加厉。回到家她给母亲说,母亲只是告诉她,离他们远一点。这孩子每天便在自己的房间哭。但她有自己的朋友,也和朋友在一起玩。

进入高中之后,有一次,老师提问她,她不说话,同学们便开始笑话她,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她怕自己再像初中那样遭受到男生的欺负,便拒绝了和任何人说话。但是,她很孤独,很苦恼。主动前来求助。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

走路低着头,害怕别人看自己,害怕和学生接触,害怕课堂老师提问。1+2+

2、个人陈述

初中是我最痛苦的日子,我因为学习不好,男生老是说我是猪,并且往我的抽屉里扔垃圾,我哭着去告老师,老师批评了他们。可是,他们直接把我的书包扔到了窗外。我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我把我的遭遇告诉了妈妈,谁知她只顾在网上偷自己的菜,玩自己的游戏,让我以后离他们远点,我好难过。

到高中后,这个班里的男生没有初中的男生坏,但是他们依然笑话我,所以,我决定不和任何人说话,远离他们,这样他们虽说笑话我,但是不会打我。事实证明我的决策是对的,但我很孤独,很无奈,我渴望朋友。

三、咨询师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

来访者,衣着整齐,腼腆懂事,思维敏捷,逻辑性、条理性很好,但讲话声音偏低,意识清楚,自知力完整,有强烈的求助动机。

四、评估与诊断 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属于人际交往障碍。

一、根据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1、智力水平:根据咨询师临床观察、周围人反映以及学业成就水平,该来访者智力正常。

2、心理健康状况:人际敏感症状明显 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小蔺16岁,处于青春期的女孩,自尊心比较强,心灵容易受到伤害。

2、社会原因:父亲常年在外,当女儿受到伤害不能第一时间站出来,缺乏安全感,母亲只是照顾到孩子的饮食起居,没有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即使女儿告诉她,她也没有注意。

3、心理原因:

个性因素:性格懦弱,没有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错误观念:不和别人说话,就能让自己不受伤害。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短期目标:改变不合理认知;改善与师生的关系。

2、长期目标:改变认知思维模式,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学习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咨询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首先帮助小蔺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其次改善与师生的关系,第三阶段是巩固与结束阶段,使小蔺把在咨询中学到的东西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咨询方法:认知行为法

2、咨询原理: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是情绪和行为反映的中介,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负性认知和情绪、行为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是情绪和行为障碍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

3、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权利(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义务

(1)遵守咨询设置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七、心理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第一次和第二次 目标与过程:

1、填写登记表,了解情况。

2、建立良好咨询关系:通过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因为上课原因,彼此很信任,为咨询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3、明确其不合理信念的表现方面:交谈与观察发现,她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有:“因为学习不好,所以男生欺负我”,“我不和别人说话,别人就不欺负我了。”。

4、布置家庭作业:列举和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感受。观察班里其他学习不好的女生男生是否欺负她。

第二阶段:第三次和第四次咨询: 第三次咨询: 目标与过程:

1、反馈家庭作业:分析和朋友在一起聊天时的感受,总结观察的情况。

2、认识其不良的认知模式。与小蔺从生物、社会、心理等方面探讨她不和别人说话的原因。

3、布置家庭作业:在纸上写出自己的十个优点,每天大声朗读5遍。

第四次咨询: 目标与过程:

1、打破错误认知,建立积极思维。

2、进行行为放松训练、积极自我暗示。

反馈家庭作业:小蔺说找出自己的十个优点很困难,大声朗读5遍后感觉挺好的,发现我也有别人没有的优点。

认知重建:帮助小蔺识别错误认知,重新组建积极思维,勇敢接受自己的不足。例如: “每个人总有自己的发光点”、“我相信我能行”等。

3、介绍与他人交往的方法。借助课堂游戏让其亲身体验。布置家庭作业:

1、继续大声朗读优点并积极体会;

2、回去后按照咨询师所教放松方法,每天训练1-2次,以达到2-3分钟内迅速放松全身的目的。

第三阶段:巩固与结束阶段

巩固阶段:第五次咨询。这些咨询中,主要以倾听和启发为主,通过每次的咨询和布置作业,小蔺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已有了一定认识,能发现自己个性上的不足,让其自己领悟远比咨询者教给她有效。

结束:第六次咨询:

对前面的咨询过程进行总结,请小蔺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小蔺的成长。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的自我评估:咨询之后,自己主动和同学一起吃饭,交流。上课大胆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习效率有很大提高,期中成绩班里第12名。

2、求助者同学的评估:求助者改变了原来独来独往的状态,每天和同学一起,上课敢回答问题。

3、咨询师评估:通过回访发现已达到咨询目标,求助者在情绪、认知等方面有很大的进步,行为的应对方式也有很大改善。

综合评估说明求助者心理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2)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篇6:高中生考试焦虑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凛 子

摘要:

本案例陈述了一个高中学生考试焦虑状态出现前的个人成长历史、他人的反映、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对其所做的考试焦虑的量表测试、原因分析和评估诊断,详细报告了在改变求询者认知层面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咨询技术自信训练法和系统脱敏法,帮助求询者提高自信心以减轻考试焦虑的操作步骤,以及进行干预训练的心理训练过程。并对该生考试焦虑咨询目标的最终实现作出了评估

考试焦虑是学校考试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由一定的应试情景引起。在焦虑的三种反应(焦虑反应、过度焦虑和焦虑症状)中,考试焦虑属于过度焦虑。考试焦虑对学习既起着促进作用,又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总的来说,考试焦虑与学习之间存在一种“倒U型”的关系,即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最常见的是过度考试焦虑,它对学生的身心危害最大。本人从事并主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面通过对一个高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咨询案例的报告,对此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个案基本资料

1、求询者基本情况:学生夏宏伟,男,16岁,汉族,广东顺德人,高中一年级学生,家住广州市芳村区

2、求询者个人成长历史:

求询者上初中(非重点学校)时,学习成绩很好,是校团委的干部。素以“战略上轻视对手,战术上重视对手”的态度对待学习竞争。同时上课听讲认真,思考积极,且思维宽广活跃,对某些学习问题均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作业完成的质量也很高,经常受到教师的表扬。同学遇到难题也喜欢向他请教,他也总是竭尽所能地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同学,以达到共同进步。

进入重点高中后,求询者平时的学习成绩不错,作业和练习卷子总是全优,经常受到教师的表扬,平时同学遇到难题往往向他请教。对此,他仍可以从容作解,思路敏捷。但一到期中、期末等重要的大考,他平常那股沉着、敏捷劲儿便无影无踪了。本来不成问题的题目,这时却怎么也解不出来,或者答得漏洞百出,过去上初中时从未出来过的毛病,如计算马虎、看错题等,此刻也冒出来了。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数、理、化三门学科上。

3、教师反映:

每次大考,在考场上求询者都显得异常烦躁。一会儿看表,一会儿擦汗,多余动作增加,且整个脸都是紧绷的。考试结束后,他总是神情木然,呆坐在那里。面对这种情况,他自己非常着急,每次都要在学习方法上找原因,但找来找去,问题仍得不到解决。老师面对这种情况也替他着急。他自己更是心急如焚,除了拼命想在学习方法上找出原因外,在身体状况上也查过原因,但都无济于事。为此,他陷于了极度的苦恼之中,逐渐远离起集体,而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也越来越僵硬。学习成绩更是每况愈下,原来那个活泼开朗、聪明可爱的学生不见了。

4、父母陈述:

自从孩子升入高中后,我们对他要求更加严格,一般娱乐活动都没有让他参加了。他比以前更加勤奋和努力。第一学期中段考后,成绩明显下降。总分从全年级的第5名下降到第45名。回家大哭了一场,从此情绪萎靡。以后每逢重大测验和考试的前两天起,他总是吃不下饭,而且经常失眠。而每次考试后,又常常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有时几天不说一句话。并总说自己多汗、尿频、心跳很快......。

5、求询者自诉:

“我虽然读了一所很有名气的学校,但每次考试总是不理想。尽管父母很少责备我,可我却觉得学习不好很难……。我也不敢戴校徽回家。以前的初中同学,总是把我看得高他们一头,元旦的贺年卡片也常写上:„你是咱们班里最有希望的一个‟,可是现在却……,“我很苦恼。为了学习问题,我每天冥思苦想。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得了那种„考试焦虑症‟?因为尽管在考前我再三告诫自己,不要慌,但一到考场却总是如临大敌,心神不定。原来复习的内容,根本无法想起。到最后总觉得题目还没有做完,但是脑中却已经一片空白了......。

二、考试焦虑的原因分析和评估诊断:

1、对求询者进行考试焦虑的量表测试

采用考试焦虑量表测试,包括考试进行时的焦虑、伴随生理反应的焦虑、对考试的厌恶和批评、考试的焦虑、对考试结果的担心和生气。

测试题目共有33道,每题有A(很符合3分)、B(比较符合2分)、C(较不符合1分)、D(很不符合0分)几个备选答案。

(1)在重要考试的前几天,我就坐立不安。

(2)临近考试时,我会拉肚子。

(3)一想到考试即将来临,我的身体就会发僵。

(4)一想到考试,我总感到苦恼。

(5)在考试前,我感到烦躁,脾气变坏。

(6)在紧张的复习期间,我经常会想到:“这次考试要是考砸了怎么办?”

(7)越临近考试,我的注意力越难以集中。

(8)一想到马上要考试,参加任何文娱活动都没有劲头。

(9)在考试前,我总预感到这次考试将要考坏。

(10)在考试前,我经常做关于考试的梦。

(11)到了考试那天,我就不安起来。

(12)考试的铃声一响,我的心马上紧张起来。

(13)遇到重要的考试,我的脑子就变得比平时迟钝。

(14)看到考试题目越多越难,我越感到不安。

(15)在考试中,我感到十分紧张。

(16)在考试中,我的手会变的冰凉。

(17)一遇到很难的考试,我就担心自己会不及格。

(18)在紧张的考试中,我会想些与考试无关事情,注意力集中不起来。

(19)在考试时,我紧张得连平时记得滚瓜烂熟的知识也回忆不起来。

(20)在考试中,我会沉浸在空想中,忘了自己是在考试。

(21)在考试中,我想上厕所的次数比平时多些。

(22)在考试中,即使不热,我也会浑身出汗。

(23)在考试时。我紧张得手发僵,写字不流畅。

(24)考试时,我经常会看错题目。

(25)在进行重要的考试时,我的头会痛起来。

(26)发现时间来不及做完全部考题,我会急得手足无措、浑身大汗。

(27)如果我考了坏分数,父母和老师会严厉地指责我。

(28)考试后,发现自己懂的题目没有答对时,就十分生自己的气。

(29)有几次在重要的考试后,我腹泻了。

(30)我对考试十分厌烦。

(31)只要考试不记成绩,我就会喜欢考试。

(32)考试不应当在现在这样的紧张状态下进行。

(33)不进行考试,我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2、考试焦虑量表测试结果:

求询者在进行考试焦虑的量表测试后,根据其答题分数相加后,得出其总分焦虑水平为72分(0—24为无焦虑;25—49为轻度焦虑;50—74为中度焦虑;79—99为重度焦虑)。可以视其为中度焦虑。其主要症状是,在考前一段时间内,感到紧张、害怕和忧虑,复习效率降低,睡眠、饮食受影响,有必要进行自我调节和训练。

3、评估分析与诊断:

从上述考试焦虑案例及量表测试中可以看到,求询者平时的学习成绩很好,出于很强的自尊心,一心期望在重大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但总是在考试遇到挫折之后,陷入极度的苦恼之中,体验到羞愧、失落、自卑、自责等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感又产生了连带效应,使得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出现偏差,远离了同学与老师。例如,求询者自述不敢带校徽回家。感到愧对初中同学的“你是咱们班里最有希望的一个”。考前紧张,担忧成份重,从而影响了复习和考试。另外一上考场就慌了手脚,会做的做不出,出现了以前从未出现过的问题,如计算马虎、看错题等。而考后由于成绩不理想,又整日陷于苦闷之中,萎靡不振。

求询者这种每遇考试,就感到紧张恐惧,进而影响考试水平正常发挥,导致考试失败的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考试焦虑症”。

求询者的考试焦虑是由一定的应考情境引起的,表现在心理层面、行为层面和生理层面。它以担心为基本特征,由消极的自我评价形成意识体验的认知反应;产生同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相联系的特定的情绪反应,如心率加快、多汗尿频等考试焦虑的生理反应;同时产生以防御和逃避为方式的行为反应,如神情木然、呆坐、多余动作增加(一会儿看表,一会儿擦汗)。上述几种反应的交织形成了求询者考试焦虑的情绪反应。情绪反应流程如下图所示:

应考情境——消极的自我评价(认知反应)——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生理反应有:心率加快,多汗尿频)——防御和逃避方式(行为反应有:神情木然、呆坐、多余动作增加)

导致考试焦虑综合症的主要原因是:

(一)个体原因:

它是影响考试焦虑水平的个体因素,也是引起考试焦虑的主导原因。

(1)个体成熟水平。在个体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考试焦虑水平是高低有别的。一般来说,象求询者这样的高中学生神经兴奋性较强,容易受环境作用而激动,青春发育开始时焦虑水平会有所上升。

(2)认知水平能力。求询者对考试性质的认识程度、对考试厉害关系的预测程度以及对自身应付能力的估价程度,直接影响到其考试的焦虑水平。如果求询者把考试与自己的终生前途相连,其焦虑水平必然升高。另外对个人能力的估价低于对考试难度的估价时,也会加重焦虑情绪。

(3)应试技能。在一般情况下,训练有素的应试者,对题型、答案要点、评分标准等心中有数,在考场上就会得心应手。而缺乏应试技能和应试经验,像求询者这样的中学生极易产生慌乱现象,以至于不能有效地分配考试时间,抓不着考试重点和要点,从而增加考试的焦虑程度。

(4)身体状况。体质虚弱、疲劳过度、经常失眠的学生,对即将来临的考试,容易激起较强的情绪波动,产生过度的焦虑。

(二)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

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教育政策体制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都会影响到教师和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到学生对考试的态度和认知评价。从而影响到考试焦虑程度的高低。

(三)家庭因素

家长对孩子要求与管教过严、期待水平过高,或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不适合孩子的兴趣和专长,往往导致孩子对学习和考试的厌恶情绪,助长考试焦虑。而过于严肃的家庭气氛,高焦虑的父母都是孩子产生考试焦虑的动因。

三、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针对求询者的上述情况,在咨询过程中既要注意求询者问题的解决,又要照顾到他自身的特点而加以指导,使其通过并选用干预考试焦虑的有效方法(自信训练法、系统脱敏法、放松训练法)来进行治疗,最终达到使其从考试焦虑的困境中解脱出来的目标。

2、远期目标。调整求询者的认知水平,提高其战胜挫折和困难的自信心,并形成其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

四、咨询方案:

1、方法和原理

对抗考试焦虑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去除考试焦虑产生的因素。自信训练法针对的就是这类与考试焦虑产生有关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另一方面,采用心理调节手段进行训练治疗。系统脱敏法就是一种通过行为疗法来治疗焦虑症的常用方法。因此,运用自信训练法和系统脱敏法的心理咨询技术和方法,对求询者的考试焦虑实施缓解和矫正,是适宜的。

2、责任和义务

遵守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履行咨询师助人自助和学校教育管理者不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职责与义务。同时学校学生有接受学校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权利和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

3.时间和费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条例和相关的教育法规,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为学生提供免费服务。根据学生本人的实际情况,对该生的心理咨询服务大约需要二个月的时间。

第一阶段:着重从帮助求询者调整认知和提高自信心方面,来减轻考试焦虑程度。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每周1次,分4次进行

第二阶段:在改变其认知层面的基础上,针对求询者考试焦虑中的生理变化,运用自信训练法、系统脱敏法进行训练和治疗。大约需要一个月4周的时间,每周进行2次,共8次。

五、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调整认知阶段

(1)调整求询者的认知并提高自信心,以减轻考试焦虑程度。在咨询过程中向求询者讲清正确对待挫折的道理,鼓励他克服消极情绪,增强对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掌握重大应试时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当然,要想真正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关键还要通过自己的心理调适逐渐恢复自信,重拾斗志。

(2)把重点放在认知改变上,帮助求询者认清期望过高、虑荣心过强对心理健康的危害。

(3)指导求询者进行自信训练,以促进心理的平衡。帮助他认识到:不要把一个人的成才的道路看得过窄,把考试看得过重。否则思维上缺乏变通性,由此会产生极大的忧虑和苦恼。

(4)指导求询者从思维的呆板性和惰性中挣脱出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特点以及考试的实际分数,选择恰当的成才方向和学习模式,这对于帮助患者摆脱苦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有益的。

第二阶段:训练治疗阶段

在改变认知层面的基础上,针对求询者在考试焦虑中出现的认知反应、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使用自信训练法、系统脱敏法进行训练和治疗。

(1)自信训练法

求询者在考试前总是对自己进行不知不觉的暗示:“要是考砸了,我怎么办?”、“我担心自己现在的学习状况和能力,能否将这次考试考好?”、“我认为所有的人都会比我考得好”。消极的自我暗示使求询者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妨碍正常的认知活动,使其精神萎靡,并减少其已经付出的努力

自信训练就是运用交互抑制原理,通过使求询者自我表达正常的情感和自信心,来扭转消极的自我意识,借以削弱或消除考试焦虑。操作步骤是:

首先,学会觉察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把一些朦胧的消极暗示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在一张白纸上把对考试的所有忧虑写下来,使求询者清楚地意识到,当前消极的自我暗示究竟有哪些。

然后向消极暗示中的不合理成分进行自我质辩,指出这种消极暗示的不现实性和不合理性,阐明危害,明确今后态度,给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如:“我担心自己现在的学习状况和能力,能否将这次考试考好?”让求询者告戒自己:“这种担心会转移自己的注意目标,扰乱自己的精神状态,最终松懈自己的斗志,应及早排除”。使之树立正确的自我意向,增强考试的信心,克服考试焦虑的担忧成分,使考试成绩得到提高。从而给予求询者积极的自我暗示,改变其个人的精神面貌,使之在学习上更加主动,更加自信,更加乐观。

第三,养成向消极自我意识挑战的习惯。反复运用对抗手段,让积极的自我意识最终战胜消极的自我意识。不断地自我暗示,不断地重复,即运用自我暗示中的替换规律,将积极正面的思想反复灌输给大脑中的潜意识,原来消极的思想就会慢慢萎缩,最终被替换掉。

(2)系统脱敏法

采用系统脱敏法,是利用对抗性条件反射原理,在放松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使求询者的神经过敏性反应逐步减弱直至消除。使其可以自己运用这种方法来克服刺激情景。

第一步:列出可以引起求询者考试焦虑反应的具体刺激情景。例如:“明天就要考试了”“我被一道题目难住了”等等。

第二步:建立焦虑事件层次:将上述刺激情景按从弱到强的顺序,排列出焦虑等级。在下面假定的6个刺激情景中,按照焦虑反应的依次递增的次序合理排列:

明天要考试,我还有很多书没有看——我正走在去考场的路上——我看到了试卷——我被一道题目难住了——时间快到了,我根本做不完了——考试后与别人对答案,发现许多答案和别人不一样。

第三步:放松训练:通过肌肉放松或意念放松,进行放松训练以形成松弛反应。在松弛状态下想象焦虑情境,以松弛反应抑制焦虑反应,把松弛反应伴随由弱到强的刺激,使两种反应互相对抗,抑制焦虑反应。研究表明,松弛与焦虑二者难以共存。

第四步:实际治疗和干预:按照焦虑等级,在大脑想象中循序使松弛反应抑制焦虑反应。等待其完全放松时,按照焦虑层次表,让求询者开始想象焦虑等级中的第一情景:“明天就要考试了,还有很多书没有看完”。让求询者在头脑中生动描绘这一情景,并保持30秒。在想象中使放松反应拮抗焦虑体验。

在想象过程中如果发现求询者肌肉紧张,出现焦虑反应——心跳加快、出汗、呼吸急促等就需要再次放松,按照“放松—想象—再放松—再想象”的程序反复进行。直到求询者想象结束后,同时感到所有的肌肉完全放松为止,这说明放松反应已经抑制了想象刺激情景所产生的焦虑体验,对求询者焦虑等级第一种情景的脱敏已经成功。

接下来对第二种情景“我正走在去考场的路上”进行脱敏。依次类推。

对求询者“焦虑等级”的脱敏,每天进行一次,每次脱敏的“焦虑等级”不超过三种。在每次进行新的脱敏之前,一定先做放松训练,以起到脱敏的有效作用。实践证明进行系统脱敏法治疗,对该求询者的考试情境的敏感性焦虑反应有明显减轻作用。

第三阶段:结束巩固阶段

在整个考试焦虑的心理咨询和训练治疗过程结束后,求询者及家长对学校心理教师咨询工作的成效——实现预期咨询目标的结果表示满意。经过双方同意,结束咨询关系。但要巩固咨询和训练的效果,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因素的协同配合与调节。当然主导因素还在于学生个人,因此需要日后继续跟踪。

六、咨询效果评估

根据反馈的信息,随着咨询方案的推进和展开,上述咨询目标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咨询和训练对求询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表现在:

1、求询者自我评估

“屡次失败使我很害怕最终一事无成。通过咨询、治疗和训练,我明白了自己考试焦虑的原因和思维观念及学习技能上的缺陷。以前我太脆弱,把考试看得太重。现在终于明白了,也知道今后怎样去正确对待和处理”。

2、父母评估

孩子考试焦虑状态已经缓解,考试前睡眠基本良好,精神状态正常,考试记忆力逐步恢复到从前,学习成绩也开始提高了。

3、学校教师评估

该生现在面临考试,情绪基本稳定,基本没有反复看表、擦汗、神情木然等行动反应和生理反应。考试发挥基本正常,最近一次大考的总分结果显示:他已经从原来的全级45名上升到第10名。另外,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开始融洽,也愿意参加班集体的活动了。

4、心理测试评估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育名师送课下乡的活动方案下一篇:洗车装饰店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