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趣味数学教案法之公鸡的智慧

2024-04-30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法之公鸡的智慧(通用5篇)

篇1:小学趣味数学教案法之公鸡的智慧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归纳法之公鸡的智慧

一只公鸡,看见主人走过来撒米给它吃,非常高兴。它希望每天都能吃到米。第二天,主人给它吃米,第三天,主人给它吃米,……第九十九天,主人给它吃米。于是,公鸡认为:主人永远给它吃米。第一百天,公鸡看见主人走过来,以为又有米吃了,可是主人把它捉住杀了。

公鸡用归纳法得出每天都有米吃的结论,显然是不完全的。公鸡的智慧有限,无法达到这样的认识。

在数学里,也常用不完全的归纳法来发现规律。不过,前面已经说过,这样得到的结论,都必须给出严格的证明才能成立。

与自然数n有关的结论,常常采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数学归纳法又叫做完全归纳法,在不会混淆的时候,可以简称为归纳法。它分为两个部分:

一、首先考虑最简单的情况,通常是证明n=1时结论成立。这一步称为奠基。

二、其次考虑能不能从前一步推出下面一步。也就是证明:要是结论在n-1时成立,那么结论在 n时也成立。这一步称为归纳。

要是这两部分都完成了,那就可由n=1时结论成立,推出在n=2时结论成立;由n=2时结论成立,又推出n=3时结论成立。这样逐步推下去,可以得出结论对于一切自然数都成立。

数学归纳法的思想在前面已经多次用到过。例如在第三节,我们实际上证明了:按照所说的.规则,2n(n≥4)根火柴可以两两合并起来。当时的做法,是先从最简单的情况做起,把八根火柴(n=4)两两合并起来。这就是奠基。

然后,对十四根火柴,我们曾把它归结为十二根火柴的问题;十二根又归结为十根;十根又归结为八根。这样一步步退到八,也就是由八一步步进到十四。同样,也可以进到四十,或者更一般地进到2n。其中的关键,是把左起第四根火柴与第一根火柴合并。这样,2n根火柴的问题,就化为2(n-1)根火柴的问题了。只要2(n-1)根火柴能够两两合并起来,那2n根火柴也就能两两合并起来。这就是第二部分:归纳。

篇2: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教学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无兴趣, 或者兴趣如何, 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能否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 积极开展趣味教学, 努力地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 使每一名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品尝到学习活动的乐趣, 那么, 唤起学生对学习以及对知识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中和学习中来, 显得尤为重要.

一、巧妙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善于巧妙导入新课, 在课程的一开始就提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自然会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因此,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创设有趣的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特殊的、愉快的环境中去感知、体验新知识.创设教学情境, 应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 采用猜谜、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乐趣例如, 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可以结合内容编个生动有趣的“老鼠分西瓜”的故事来导入新课:有群老鼠很喜欢吃西瓜, 某天, 鼠王在地里偷了很多西瓜回来, 它要分给其他老鼠吃, 它先把第一个平均分成四块, 分给鼠1一块, 鼠2见到说:“太少了, 我要两块.”鼠王就把第二个西瓜平均切成八块, 分给鼠2两块.鼠3更贪, 它抢着说:“我要三块.”于是, 鼠王又把第三个西瓜平均切成十二块, 分给鼠3三块.到这里, 教师提问说:“同学们, 你知道哪只鼠分得的多吗?”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 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的说鼠1分得的多, 有的说鼠3分得的多, 有的说三只鼠分得的一样多.到底哪只鼠分得的多呢?教师拿出教具 (三个一样大小的模型) , 演示分瓜的过程,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和验证后, 得出结论:三只鼠分得的一样多.这时教师说:“聪明的鼠王用什么办法能平分又让每只老鼠都满意呢?同学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了.”

二、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享受主体学习的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自觉参与的欲望必然增强.首先, 在课堂中, 教师对待每一名学生应该一视同仁, 不应该偏袒学习成绩好的, 忽视学习成绩差的, 要使每一名学生都有平等表现自己的机会, 都能享受成功的愉悦.其次, 教师在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时, 应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 如“你说得不错”“你真聪明”“不要紧, 慢慢说”“你再想想”等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这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必然会激发学生乐学的情感.再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十分重视自身的个人魅力.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 如果不是精神愉快, 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 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 效果绝不会好.”因此, 教师幽默、生动、有趣的语言也是学生学习产生兴趣的最直接的动力.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数学是趣味教学的源泉.因为数学要解决数学问题, 经常会出现很多带有“问号”的东西, 目的是要学生把“问号”变成“问号”.而这个转变的过程, 恰恰就是知识获得的过程.因为这样, 学生会产生满足的愉快感及成功的喜悦感.而这种情感将会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 促使学生不断地去追求新的成功.当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后,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学习活动, 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例如, 对“圆锥体”这一课的教学, 可以改变以前那种“教师演示, 教师推导”的教法, 可以采用学生动手主动探究验证的方法, 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求知的学习活动.例如, 出示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容器, 提问:圆柱与圆锥联系密切, 同学们猜一猜, 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让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测.学生为了知道自己猜对没有, 实验验证已成为迫切需要.

四、巧妙设置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动脑的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年龄越小, 精神越难集中, 注意力的稳定性也越差一节课中, 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后, 注意力就会分散.这时, 我们要适时、适当地安排一些趣味性的练习, 穿插于教学之中, 使儿童的大脑在疲惫或注意力失散的情况下, 可以继续维持或者恢复到兴奋的状态.练习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例如, 在进行“分数的意义”教学后, 本人设计了一个游戏来当作学生的练习, 帮助学生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具体做法是这样的:通过电脑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画中有许多不同的事物.要求学生明白什么是单位“1”, 每个单位可以分成几份, 其中的几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学生可以在图中选取不同的事物, 看哪名同学找到最多单位“1”, 以“看谁说出的分数多”的形式进行练习.比赛结束后, 成绩好的同学可以在老师那里领到相应的礼物, 用这种方式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相互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不会显得枯燥和单调.如拿奖品总数的 ……取对奖品的, 奖品就属于他, 拿错的不给予奖品.对于程度好的学生, 还可以试着提出还剩几分之几的问题.这样, 学生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 不知不觉就巩固了新知识, 同时能够激起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自我表现的欲望, 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使他们更爱学数学.

五、注重实践活动, 让学生体验应用的乐趣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 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可用性和生活中的数学, 这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而且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 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例如, 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十册“统计”时, 我让学生调查了解张家港市近十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并分别完成有关的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 然后让同学简要说明这10天的气温变化情况, 并预测未来几天的气温变化情况.学生课前个个精心准备积累数据, 课上仔细观察大胆预测气温变化, 学生体验到了应用的乐趣,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如, 教学“利息”后, 让学生去银行实地调查, 统计储蓄种类, 并学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等等.事实证明, 只有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 才能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 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因此, 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活动中, 主动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六、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给学生评价的时候, 教师如果能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 这将对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首先, 对成绩好的学生要给足高分, 让他们的学习劲头更大.其次, 对学困生优待, 要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给学困生也打出一个适当的高分, 使他们觉得自己也有奔头, 也有机会进步, 达到激励后进的作用, 而不是用批评来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组织学生进行趣味竞赛的过程中, 尽量避免少数尖子生垄断得奖的情况, 要注意让部分奖项下移到中段学生的身上, 想办法让学困生也有获奖的机会.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评分分为A, B, C三个级别进行, 各个级别均有一、二、三等奖.尽管在这些奖中, 即使一样是一等奖, 他们之间的水平是相差很大的, 但对学困生来说, 得奖就是对自己的肯定, 是教师对自己的信任, 因此对得奖非常珍惜, 备受鼓励, 为他们的学习增加新的动力.

七、结语

综上所述, 要使每名学生乐学, 应该从儿童生理、心理以及学习的特点出发, 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与同学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要努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 让每个人都在趣味的教学中获得自己的最大发展, 每一名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品尝到学习活动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马琴.小学数学教法探讨.中国校外教育, 2008 (21) .

[2]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3]陈付胜.树立快乐教学理念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小学数学教育, 2004 (05) .

[4]蒋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探析.商情, 2009 (10) .

篇3:论小学数学的趣味设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处于启蒙阶段,如何教会学生学习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数学作业是被认为必不可少的内容。然而,实际上的作业设置对学生的生活而言略显封闭。在新课标的推行过程中,课堂活动有明显改善,与以前的课堂情形相比,现在的更显生活活泼有趣。但是对于数学中的作业设置问题,现在仍然停留在最初的阶段。因此,在新课标的新形势下,更深层的教学意义和价值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可以在学生的设计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做一些工作。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以及社会的教学体系而言也有着很切实的意义。

1 小学数学作业布置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1)由于数学作业的设置总是基于以往的例子,很少有更新,尤其是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更加应该注意知识的更新。对于这种现状,学生往往只是应付形式,象征性地解答,却不求甚解。长此以往,便容易形成习惯,造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得知识得不到很好的巩固。

(2)现在的数学题型往往侧重于纯粹的计算,很少注重表达形式,学生在这种形式下容易形成解答惯性,缺少整体性思考,很少将知识连接成整体,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这样也不利于新课标对于学生的素质要求。

(3)学生作业的题量太大,而且包括很多一看就会的题目,过分强调了应试教育。学生在这样的形势下容易产生懈怠的情绪,作业的目的只为了完成任务,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探索能力。同时,由于题目类型没有与作业内容很好地结合,学生在解答时候的趣味性不足,造成做过后就忘记的局面。

(4)由于题海战术的大量存在,学生的机械运算能力很强,针对不断变换的类型,就不易联想起其中的联系,造成不能快速求解的结果。

(5)在每次的检测中,老师过分强调考试的结果,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在解题是过分强调结果的正确与否,很好结合实际进行反思,缺少检验意识。

(6)在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中,评价主体单一、固定,一般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家长对情况也不甚了解。结果使学生对自己的作业抱着单纯的任务观念,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主动性。

2 针对上述问题可加入的几点趣味元素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知识出发,同时要结合学生实际,通过设置各种情境,使所有学生能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通过这种方法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数学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应当是有意义的、并且充满挑战性的学习活动。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针对以上所陈述的各类问题,在学习中融入趣味元素,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2.1 深化运算训练

数学教学应该因人而异,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应该通过加强各种训练来达到不落后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便是深化各种运算训练。通过训练,学生可以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或者是最基本的运算能力,只要后来联系实际,把各个知识点串接起来,便能够解决难度更高的问题。因此,开展数学专题教育显得刻不容缓。人教版教材二年级数学的下册教学中有关于加减混合运算的例题,主要是通过设置各种情景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加减,例如,其中包含了去剧院看木偶剧的情形。同时,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应该因人而异,因为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可能从没进过剧院,因此,这样的情景设置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通过设置情形,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为了增加数学的趣味性,可以设想以下情形:

例1:针对2×2=2+2这样的题型,很多学生会看着比较特殊,对于那些对数学有很大爱好的学生,可以鼓励他带动其他的学生一起来探讨此类数学问题,这样无疑会在班级的数学学习氛围中起到很好的效果。当然,此类数学问题可以运用到学生的游戏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这样的游戏让学生分组解答,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然后教师在同一解答,奖励那些研究得很深入的学生,同时鼓励那些很用功的学生。

此类问题的分析与解:

本道题是主要是在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下面是部分例子,此类题型为:两数积=两数和

通过这样的情形,可以让找数学规律的同学更加对数学感兴趣。

2.2 改进教材内容

新课标是一个教学的总体性纲要,意在让教师遵循里面的精神将学生培养成社会将来需要的人才。针对此种需求,教师应该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教学教程等方面做深入分析,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大纲做出切实的调整。对于各章各节的重点内容,教师还应该通过简单易懂的数学手段让学生心领神会,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的能力。例如一年级有关于生活中的数等问题,课本上的例子并不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时候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寻找生活中的数,而不是全部由老师灌输。

2.3 培养检验意识

所谓检验意识,就是让学生把解答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看是否满足现实的情形,这样长此以往,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出现的数有本能的反应。以生活实际为背景,鼓励学生深入探索,这也符合新课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例如,小学三年级学习的关于图形的对称性、旋转和平移等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同时也需要结合身边例子,找出生活中的对称性的图形。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4 加强模型建设

所谓数学模型,就是通过把一系列的公式通过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简单明了,便于理解与推广。数学建模在数学领域具有很高的地位,常常运用在各个学科领域。为了让学生对数学模型有一个大题的认识,老师可以设置题设,让学生推导结论,然后将其推广使用。其次,通过对推导的公式充分联想使用,抽象出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例如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有关相遇问题,可以请学生在教室前面表演,然后找出整个相遇过程的变量与不变量,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心领神会。这样做的好处:一是丰富了课堂氛围,二是让学生切实地了解数学问题的产生背景。

对于难点的数学,老师应该加强模型的建立,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前因后果。这样,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必要的游戏必不可少,例如下面的数学问题理解过程就值得老师借鉴:

例2:针对分解问题,或者是乘法运算,老师可以通过切西瓜的活动请大家思考。设置的规矩是西瓜只能竖切,不能横剖。大家知道,切一刀最多分成2块,切2刀最多分成4块,那么切3刀最多能分成几块?切4刀、切5刀、切6刀呢?这中间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请同学们找出来。老师可以通过此类问题,勾起学生对生活中现象的好奇心,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一问题。

分析与解

本道题考查了数学中关于乘积和指数等规则,由于内容稍难,因此用趣味数学的方式有很好的作用。分割圆时,切的刀数和最多可分的块数之间有如下规律:切n刀时,最多可分成:(1+1+2+3+……+n)块。

2.5 强化多媒体应用

在新时代,各种新设备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随着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几何图形的变换。正如前面所述,通过多媒体构建数学模型,是学生一目了然。再者,生动的声音和丰富形象的色彩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小学六年级的百分数这一章节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动画,更加一目了然。通过影像资料,学生对本问题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3 趣味数学设计中仍应强化的方向

3.1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爱因斯坦博物馆里留言:“创新是人类活力的源泉”。诚然,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程序,教学是基础性的工作。但是,对于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着很大的差别。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着眼于未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力。因此,应该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为了去争取一个正确的答案。

3.2 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

切实做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教师应有的责任。先进的教学理念是良好教学的基本保障,因此,教师应该切实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软实力。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深入学习培养理念,掌握必要的教学技巧和教学策略;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学习必须的趣味数学设置方法,在课堂教学和课程作业设置中植入必要的趣味性。总之,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取得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深入到学生的心中。

3.3 设计生活化的趣味数学

正如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那样。教师需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指引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刚接触数字的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数家里的人数、数学生自己的朋友数目、数班级的同学数目等等。或者,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培养探索的兴趣。总之,设计生活化的趣味数学,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几点问题,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项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其次,针对小学数学中的趣味设计问题,本文将其灵活运用在数学的作业设置中,帮助小学生加强对数学的运用。最后,通过分析今后在数学趣味问题中将要解决的问题,给后来的教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摘要:本文立足于针对当今小学数学教育的作业设置中出现的不足之处,做出了一些改进,通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趣味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的根源,同时也将数学问题能够真正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趣味设计,趣味数学题

参考文献

[1]石宝军.优化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与评价[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12).

[2]颜清怀.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批改与讲评[J].考试周刊,2012(52).

[3]刘红丽.浅谈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8).

[4]刘大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3).

篇4:谈小学数学的趣味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如何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枯燥到喜欢,是数学教学本身要解决的问题。兴趣是学习的根本动力,积极开展趣味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让小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一、创设情境使教学别有情趣

在刚开始讲课时,就注意让学生说计算过程。但老师一定要引导,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再聪明也想不到要怎么说,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选择合适的、简洁的语言把计算过程表述出来,在教学例题的时候就让学生跟着自己说,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说。教师的语言必须清楚而准确明了,让学生既了解完整的过程又不会感觉复杂。比如,在《两位数乘法》中选取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的人物,创编新的故事情景,并把故事情景贯穿始终,情景的内容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第一,喜羊羊汇报收萝卜的情境:每天收20棵萝卜,收了3天,一共收了多少棵?第二,美羊羊汇报收萝卜的情境:第一天收了12棵萝卜,第二天收了12棵,第三天收了12棵,第四天也收了12棵。(1)如果是你,你怎么说?(2)出示:每天收12棵萝卜,4天一共收多少棵?(3)列式;(4)12×4到底等于几?拿出练习纸,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在上面写一写,画一画,算一算,关键是让人一眼就能看明白你是怎么想的。

二、立足课堂教学,感受数学趣味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新知,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乐趣。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课堂中学生如果老是听着老师来说,思维肯定会很疲倦。刚开始组织时是会有困难的,课堂可以用“喧哗”来形容,可是,当学生掌握了“游戏的规则”,知道自己的位置之后,整个课堂完全就属于学生了,教师则可以真正体会“无为而为”的乐趣了。多媒体的使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我们在每一个课件的适当位置给予学生思考与活动、讨论的时间,既让学生积极参与,又注意学生的学习反应,培养了学生的情商。

三、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参与之乐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呢?布鲁纳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而动手操作,正能达到这一目的。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片,一张锐角三角形的纸片,一张钝角三角形的纸片,一把剪刀。一上课,就指出:“今天我们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看谁能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通过剪、拼、折等方法,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学生听后,都积极思考,认真剪拼。不一会儿,有的学生小声议论:“好像等于180度。”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都希望第一个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有的说:“我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掉,拼成平角,平角是180度,所以,我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有的说:“我与他的方法不一样,我把正方形纸片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剪成两个三角形。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我及时地表扬了这些同学,同学们都为自己的发现而异常兴奋,掩饰不住自己的自豪与喜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了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而且在动手操作中,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四、创设探索、研究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求知之乐

“疑”是打开思维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紧密配合教材,设置悬念,把数学课讲得生动有趣,教师应恰当地引用与教材内容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烘托教材,引起学生的思索,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讲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笔下有一个人物叫巴霍姆,他是一个很贪婪的人。有一天他到草原上去买地,卖地人说:“每天1千卢布。就是说,你如果愿意出1千卢布,那你从日出到日落走过的路所围成的地就都归你。不过,你若在日落前不能回到出发点,你的钱就白花了。”人一天内所走的路是有限的,贪婪的巴霍姆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第二天早上太阳刚从地平线上露面,他就在大草原上奔跑起来。如果你是巴霍姆,你该怎样设计你所跑的路线,在有限的时间内围上更多的地呢?

总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个性的过程,而这一切活动的前提条件就是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趣味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轻松、愉悦,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国才.打造和谐互动的数学课堂[J].小学时代,2011,(04).

[2]苏建新.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4).

篇5:谈初中数学课导入法之我见

关键词:导入法,复习,类比,强调直入,画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 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 要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 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由于长期工作在初中数学教学第一线, 我始终认为: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 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 所以我一直在努力探索和试验, 并总结出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一、复习旧知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 复习旧知目的是扫除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复习旧知导入法我经常使用, 如在导入因式分解的环节中, 先是复习因数分解、整式的乘法、乘法分配律, 再反之得到因式分解.又如在新授二次函数时, 我是先通过简要回顾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像、性质, 以及学习函数的一般方法要领, 再加以举“投球”抛物线实例, 引出二次函数.这样, 贴近了学生已有的知识, 而且新旧知识也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 使学生学起来有旧知识可模仿, 从而克服畏难情绪.

二、类比导入法

在类似、相近的课程内容教学导入环节中, 采用类比导入法, 效果明显.初中阶段有许多的课程内容是类似、相近的, 如一元一次方程解法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 分式与小学分数的约分、加减法, 相似与全等, 等等, 如在进行相似三角形性质的教学时, 先以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边上的高相等, 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又怎么样?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新课, 这种导入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比中获得知识的迁移, 发现新知识.当然, 在运用这种类比式教学的同时, 又要在后来的教学中认真地比较其中的差异, 使学生真正学会数学.

三、动手实践导入法

动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 发现问题.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 让学生将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 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使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 享受了动手实践到发现真知的快乐.又如, 在导入三角形的稳定性时, 让学生自制三角架与四边形的框架, 比较其稳定性, 自由争论, 在动手体验中进入新课, 学生反映良好.

四、反馈导入法

细节决定成败, 教师在批改作业、测验评卷中要详细掌握学生的知识弱点, 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在作业或测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再入新课.如在上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 课前可以针对学生作业出现的错误, 拟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 在问题的争议中发现问题, 找到该节课需要解决的焦点, 这样水到渠成, 学生学起来就会轻松, 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五、情境问题设疑式导入法

问题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好奇的心理特点, 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 创设矛盾, 设置悬念, 引起思考, 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 诱导学生由疑到思, 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 有一名同学想依照小朋友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另割一块三角形, 他能不能不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 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六、强调直入式导入法

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重要的东西感兴趣、专注的特点, 一上课就强调本课或本章的重要性的一种直入式导入法如有以下导入: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点, 而圆是平面几何重点中的重点, 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为将来学习深造打基础的今天, 我们来学习第二十四章“圆” (第1课时) 又如以下导入:函数是我们初中数学的重点, 反比例函数是继一次函数后又一重要的函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反比例函数.

七、画图直接导入法

在几何图形课程的导入环节中, 要重视学生画图理解图形的关键要素, 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导入中, 一上课就说:同学们, 我们来先画一个三角形, 再量取其中两边的中点, 最后连接这两中点的线段, 这条线段就是这个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中位线.笔者放慢语速, 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图, 这样的导入, 既能使学生直观体会到三角形中位线的基本特征, 又能为本节课开展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做准备.

总之, 初中数学课的导入法很多, 还有教具演示导入法、讲故事导入法, 等等, 方法的选取关键在于根据课程内容, 适时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 激发求知欲, 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上一篇:“父亲节”主题感恩活动方案下一篇:1致零售客户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