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方案

2024-05-08

基层医疗机构方案(共8篇)

篇1:基层医疗机构方案

2018年基层医疗机构整顿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监管,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自2016年3月起,在全国开展为期1年的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工作。根据《市2016年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工作实施方案》,决定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工作,现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认真履行卫生行政部门的法定监管职责,全面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监管

体系和制度建设,强化监督管理,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科学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工作范围及主要内容

对全县基层医疗机构(含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一级民营医院、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严格准入管理,规范执业行为,严抓消毒隔离,消除医疗安全隐患和突出问题,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全面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和质量安全。

(一)全面清理整顿,依法加强监管

1.对基层医疗机构注册、审批、校验管理开展全面复核清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准入管理;同时,将基层医疗机构相关信息与“医疗机构注册联网系统”中的医疗机构信息进行比对,进

一步完善医疗机构注册联网信息数据,做到底数清楚、信息准确、动态管理。

2.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功能定位,结合人员、设备和技术水平,严格核定诊疗科目,明确执业范围。科室达不到标准要求的,注销相应诊疗科目;机构达不到基本标准的,依法暂停执业,责令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达标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3.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超范围执业、超范围开展技术项目(手术)、出租承包科室、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等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力度,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业行为

1.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的监管,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加强基础管理规章制度建设。落实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健全医疗质量安全责任制。

2.建立和完善我县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指导与管

理,落实各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严格按照诊疗常规和操作规范开展诊疗活动。

3.医务人员(含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等)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规定开展执业活动。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机构中执业的医师,需注册多个执业范围的,应及时按规定办理。

4.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病历管理规定,健全完善门诊记录制度,确保门诊病人和诊疗情况的可追溯性。

5.遵照药品说明书使用药品,严格把握药品适应症、禁忌症等。及时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重点规范抗生素、激素等药品的使用。严禁使用过期药品。

(三)严抓消毒隔离,杜绝感染事故

1.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手术室、口腔科、产房、消毒供应室及注射室等重点部门的管理。严格执行注射操作规程,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

2.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重点环节管理,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建立健全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剂、消毒器械等进货验收登记制度和使用管理制度,索取、审核相关许可证明等文件。

3.落实基层医疗机构感染和传染病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杜绝迟报、漏报、瞒报等现象。

4.规范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存放、标识,做好医疗废物处置交接时间、种类、重量等登记工作。医疗废物交送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进行集中处置。

三、职责分工:

(一)县卫生局职责:负责全县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制定方案,布署全县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工作的实施,对基层医疗机构注册、审批、校验管理进行全面复核清理,将各单位上报的基层医疗机构相关信息与“医疗机构注册联网系统”中的医疗机构信息进行比对,负责全县基层医

疗机构集中整顿工作的宣传、督查,资料的收集、汇总、总结上报工作。

(二)县卫生监督所职责:对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级民营医院、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对各单位的集中整顿工作进行指导和抽查,对无医疗机构许可证或无医师执业证的黑诊所、黑窝点依法取缔,并对违法行为进行立案查处。

(三)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责:对本单位进行自查自纠,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辖区内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集中整顿的实施工作,依法整治和规范基层医疗机构。

四、整顿实施

全县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工作分为工作部署、组织实施、迎接督导检查和总结评估四个阶段。各阶段时间安排和工作重点如下:

(一)工作部署阶段(2016年5月上旬)

成立全县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

工作领导小组(附件1),制定集中整顿工作的实施方案,宣传、部署集中整顿具体工作;各医疗卫生单位成立相应的组织,制定集中整顿方案,并组织自查和整改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6年5月中旬-2016年7月)

1.贯彻落实。各单位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对照整顿主要内容和相关标准要求,结合日常工作,深入开展自查自纠,查找存在问题和不足。县卫生监督所对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级民营医院、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做到县不漏乡(中心),乡(中心)不漏村(站),村(站)不漏人,建立一户一档,上报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做到全覆盖、全检查。

2016年6月底前将集中整治情况上报县卫生局,县卫生局将对上报的基

层医疗机构相关信息与“医疗机构注册联网系统”中的医疗机构信息进行比对,对不达标的医疗机构下达整改通知、实施记分管理并公示通报;一个月后,对整改单位进行验收,整改仍不达标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报市卫生局备案。

2.督导检查。7月中旬前,我局在全面复核清理的基础上,对集中整顿的重点工作内容进行督查,开展明查暗访,巩固工作成果。

(三)总结评估阶段(2016年8月-2016年12月)

各单位于8月上旬完成集中整顿工作的总结评估。并于8月10日前将开展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工作的总结(重点是医疗机构日常监督管理的特点与亮点、集中整顿工作的组织开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整改结果和建议等)及集中整顿工作情况统计表纸质版(加盖公章)和电子版上报我局。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1.各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将集中整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确保集中整顿工作取得实效。

2.加大督促检查力度,落实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单位要认真做好动员、培训,结合实际,认真查找薄弱环节,集中力量,突出重点,认真开展清查和整治工作,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做到步调一致,按时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对于不能依法履行监管责任,导致严重医疗质量安全事件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二)科学设置规划,强化队伍建设

1.县卫生局将根据我县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结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科学设置基层医疗机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举办医疗机构,促进公立医疗机构与民办

医疗机构协调发展,完善医疗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2.各单位要加强医疗服务监管队伍建设,充实力量,配齐专业技术和执法工作人员。加强监管人员培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学习医疗机构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熟悉并掌握医疗机构监管内容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提高依法监管能力和水平。

(三)探索长效机制,强化常态监管

1.各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做到常态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监管,实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要强化与工商、宣传、公安、药监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监管长效机制。

2.县卫生行政部门将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认真贯彻实施《省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

办法(试行)》和《省医疗机构校验现场审查管理办法(试行)》,严抓日常监管;建立基层医疗机构日常巡查制度,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巡查每年不得少于2次;要做到日常监管与现场校验相结合,宣传培训与教育处罚相结合,监督检查与指导帮扶相结合,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3.各乡镇卫生院要充分发挥核心管理职能,健全乡村一体化管理网络,县医院和县疾控中心要发挥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管理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做好城市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服务;公立医院要充分发挥在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作用,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4.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将通过热线电话、满意度调查及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及时受理和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对群众举报投诉线索要认真查处。

(四)加强教育培训,营造舆论氛

1.各单位要加强医务人员业务能力培训和医德医风教育。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对象,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方案,落实培训考核和医师定期考核制度,逐步完善医务人员执业档案。

2.各单位要围绕集中整顿工作主题,营造良好的集中整顿舆论氛围。利用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公共媒介,做好宣传工作。及时报道各单位的做法、经验和典型,树立和推广行业标杆。

篇2:基层医疗机构方案

为全面、真实了解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及其他改革的相关情况,市卫生局组成调研组,赴各地开展具体情况调研,摸清情况,找准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调研时间、地点

12月14日至12月21日,分别调研枝江市、远安县、兴山县、长阳县、点军区和猇亭区。每个县实地调研2个乡镇卫生院和10个村卫生室(随机抽查)。

二、参加人员

调研组由李凯副调研员带队,基药科胡华刚、王宗芳,规财科袁维福等参加。

三、调研方式

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简单的情况简介(一问一答的形式);现场填报数据表格;现场查阅相关资料;找个别医务人员和村医单独座谈了解情况等方式进行。

四、调研的主要内容

(一)乡镇卫生院改革的推进情况

1、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的推进情况(人事制度改革、绩效工资改革、财政投入机制等)。重点了解基本药物制度和绩效工资改革县本级财政投入是否到位,投入多少?(2011年县级财政预算总计数;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服务等各项目分别预算数;截止11月30日分别拨付到位数;2012年财政预算数)

2、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水平与改革前是增加还是降低,医务人员的意见?

3、基层医疗机构化债工作落实情况,能否在12月底完成债务划转?在化债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4、乡镇卫生院实施基药和综合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5、改革中的特色和亮点。

(二)村卫生室改革推进情况

1、村卫生室是否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2、是否制订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方案,是否出台财政补偿政策(看文件)?

3、村医的收入水平是否降低,是否解决村医养老老保险问题,当地村干部补助标准,村医的反应和意见等。

4、村医财政补助落实情况:核定的村医收入情况,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多少,一般诊疗费补助多少,其他收入补助多少(减免水电、房租,中草药加价等),本级财政定额补助多少?要求调查11月份的数据和2011年全年的数据。提供补助文件、拨款单。

5、村卫生室实施基药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篇3:基层医疗机构方案

1健全的管理体系是保障管理规范的前提, 符合医院实际的规章制度是有效的管理工具。

(1) 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 明确法人代表为第一责任人, 成立院内医疗废物管理领导小组, 成员包括院感办、医务科、护理部、后勤总务科、门诊部、安全科等科室负责人。

(2) 院感办为具体监控部门, 负责检查、督促、落实本单位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

(3)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 结合我院实际修订规章制度, 包括医疗废物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和工作要求、医疗废物意外事故应急方案、医疗废物转运、交接制度、医疗废物处置人员防护制度、医疗废物转运车辆管理制度等。

2将本院产生的医疗废物交由市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进行处理, 并签订合同。

3建立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

(1)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 选址建设医疗废物暂时贮存间, 并悬挂张贴明显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 配置洗刷设施、防鼠板、磅秤、紫外线灯等。

(2) 暂时贮存病理性废物的科室, 配备冰箱, 达到低温贮存的要求。

(3) 为运输工人配备工作服、雨靴、防水围裙、帽子、口罩、手套、洗手用品等个人防护用品。

(4) 全院统一制作《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分类收集方法示意图及文字说明》, 并张贴在各科室暂时贮存处。

4定期组织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培训, 全员掌握应知应会的相关知识。

(1) 全院培训医疗废物相关法律法规、分类收集、安全防护及紧急处理等知识。

(2) 定期培训医疗废物运输工人工作制度、卫生防护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及紧急处理等知识。

(3) 每年举行1次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演练。

5及时发现、改进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中的缺陷, 做到工作的持续改进。

(1) 院内督导存在问题书面反馈给科室, 分析原因进行改进, 并追踪整改情况。院感办每月不定期进行质量督导, 主要内容包括产生医疗废物的科室分类收集、规范处置等制度的落实情况, 以及运输工人规范包装、转运、交接登记、职业防护等内容。每季度由院感办牵头, 管理小组对院内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输、暂时贮存及处置过程中的专业技术、职业卫生防护和紧急处理等内容进行全面检查与督导。

篇4:基层医疗机构方案

关键词:基层抗菌药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65-02

1药物的选择

合理用药关键是针对致病菌选用最合适的药物,因此,对中、重度细菌感染,在应用抗菌药前必须先收集临床标本,如:血、痰、尿、脑脊液、脓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现在基层医疗机构(县级医院)大多已具备基本了的病原学诊断设施,使针对性用药有了条件。[1]

经验用药取得良好疗效,一般可继续用药直至痊愈。其疗效不满意者,可根据细菌培养的结果和药敏试验情况调整用药。

2治疗剂量的掌握

按各種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以所选药物的说明书为准)治疗重度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时,其剂量宜大,取治疗剂量范围的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剂量可小,取治疗剂量范围的低限。

此外对于毒性较突出的品种更应重视掌握合适的治疗剂量,例如引起耳、肾毒性、癫痫、脑病等中枢毒性、神经肌肉接头阻滞、骨髓功能抑制、凝血功能异常等毒性反应的抗菌药物,其剂量均不宜偏大,而在抗菌药联合用药时借助于抗菌协同作用的发挥,各品种的剂量都可适当减少。[2]

3给药途径的选择

选择口服、肌注或静脉给药等不同的给药途径只要依据感染的严重程度,轻度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肌肉注射给药。

选用口服制剂时应针对致病原,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口服吸收好的药物,如: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克洛、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异烟肼等。

重度感染、全身性感染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疗效,此外,还要根据抗菌药的种类、作用机制、稳定性及毒性,来考虑每次剂量该溶于多少溶液,什么溶液合适(盐水或葡萄糖)及给药时间长短等问题。例如:β-内酰类抗生素每次剂量溶于100-200ml溶液中在0.5-1.0小时内快速滴入,但避免静脉推注,以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时难以终止给药,也不宜加入大量溶液在长时间内缓慢滴入,因室温下药物易降解使过敏反应等发生率增高。惟亚胺培南每次剂量需在1小时内滴入,若滴速太快易引起面肌抽动、癫痫等中枢毒性反应。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类,多粘菌类等每次剂量静滴时间也不应短于1小时,而对静脉刺激性明显的品种,如两性霉素B、红霉素等,每次剂量需稀释至规定浓度,静滴时间较长,一般需4-5小时。

此外,局部用药有明确具体的规定:①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治疗浓度时可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例如:包裹性厚壁脓肿腔内注入抗菌药物,以及眼科感染局部用药;②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粘膜表面的感染,同时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如毒霉素、头孢菌素等易产生过敏反应,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入。

4合理的给药次数

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的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相结合的原则治药。根据各种抗生素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中的特点,可将抗生素分为3类:

4.1时间依据性抗生素。这类抗生素的血清药物浓度为致病菌平均最低抗菌浓度的时间值4-5倍时,杀菌作用处于饱和状态,增加给药剂量一般不能改善疗效,而且这些药物没有抗生素后效应,或者后效应很短。因此,此类药物用药目标是尽可能增加药物和细菌的接触时间,当接触时间大于给药间隔时间的40%时,细菌学治愈率就会增加。代表药物有青霉素、头孢类(头孢曲松除外),1日剂量分几次给药比一次给药的杀菌效果明显提高,因此,必须坚持每日分次给药。[3]

4.2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杀菌作用为浓度依赖性者,有较好的抗生素后效应,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药物的杀菌活力在很大范围内随药物浓度的增高而增加。代表药有氨基糖苷类与氟喹诺酮类,因此,此类抗生素可每日给药一次。[3]

4.3介于浓度、时间依赖之间的抗生素。杀菌作用非浓度依赖有一定的抗生素后效应,这类药物的抗菌活性与时间有关,但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长,代表药物有大环类脂类、林可霉素、万古霉素。

5足够的疗程

足够的疗程可保证疗效,特别对严重感染、免疫缺陷者、感染易复发者、易产生耐药性者更应重视。

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3~4天),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

6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

对发热原因不明者随便使用抗菌药,可能会使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而掩盖病情,导致诊断的延误而给治疗带来困难。因此,除患者病情严重外,一般发烧原因未明者勿随便应用抗菌药。[4]

7讨论

由于医学的迅速发展,新型高效抗生素不断产生,很多传染病及细菌感染性疾病得以控制或治愈。但近年来抗菌药的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蔓延,曾是临床上最广泛应用的抗菌药,由于长期滥用的结果(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一般致病菌对其耐药率达80%-90%;由于滥用,细菌在和新型高效抗生素接触后很快又产生耐药性。因此,应用科学、合理的给药方案是医务人员迫切的需要,也是党和人民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抗菌药的合理应用.中国临床医生,2009-2期-12页

[2]抗菌药科学的给药方案.中国临床医生,2010-7期-16页

[3]梁陈方等.中国药物与临床,2005;5(3)

篇5:基层医疗机构方案

为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进行,按照我院制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培训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科具体实际,制定本培训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切实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培训目标

通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培训,掌握心血管内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常规;掌握心血管内科各种急、危、重症病例如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血压急症、心衰、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的抢救常规。进一步了解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三、组织管理

科主任任组长,副主任、护士长任副组长,由中、高级职称医师具体负责带教、培训工作。科主任负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培训工作的出科实践技能及理论考核工作。

四、基本原则

(一)培训对象应具有良好的医德,具有正规医学中专以上学历,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有一定的临床医疗服务能力。必须严格

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临床技术操作规程。

(二)指导老师应热爱医疗卫生工作;医德高尚,具有较强的职业责任感;具有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技术职称,有较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

(三)建立指导老师与培训对象的一对一联系,具体实施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培训、考核和培训效果评价。

(四)实践为主,注重实效。采取临床观摩、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基层现场指导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培训对象临床实践能力与临床实用技术为重点,提高培训对象对常见病的临床诊疗水平,增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五、指导老师职责

1、每位指导老师负责1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生培训对象;

2、具体负责制定所培训对象的培训计划、培训科目、培训时间安排;

3、具体负责与培训对象的沟通与交流,征求培训对象对培训课程的意见,积极协助解决培训对象培训过程中的具体困难与问题,督促培训对象按计划完成培训任务。

六、培训内容与考核

(一)培训内容与方式

1、培训内容:心血管内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常规;心血管内科各种急、危、重症病例如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血压急症、心衰、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的抢救常规;了解心血管疾病

介入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2、培训时间: 1~3月。

3、培训形式:可采取集中理论培训、个别面授、临床观摩、参与查房和病案讨论、手术带教等形式。

(二)培训考核

1、进出科考核:由科主任负责组织,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占总成绩的60%),辅以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40%),考核成绩由管理人员记入培训人员手册。

篇6:基层医疗机构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国家和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决定自2013年5月起,在我区开展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工作(以下简称集中整顿工作)。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整顿目的坚持以人为本,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全面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监管体系和制度建设,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科学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整顿对象

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医务室、卫生所、诊所等。

三、整顿内容

(一)依法执业情况

1、执业许可:包括《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管理、诊疗科目设置管理等。

2、人员资质: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是否具有相应的执业资格,执业地点、专业等信息是否相符。

3、执业行为:母婴保健管理、医疗广告、放射防护(放射诊疗许可、放射源使用安全情况等)、处方管理、传染病防治及疫情报告等。

(二)消毒隔离管理

1、重点科室管理:主要是手术室、口腔科、妇检室、换药室、消毒供应室、注射室等重点部门管理。

2、重点环节管理: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管理,并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严格注射操作规程,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一次性使用的医疗机械、器具严禁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剂、消毒器械等进货验收登记制度和使用管理制度落实,应向无菌器械生产企业或经营企业索取、验明相关许可证明(包括加盖公章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及产品合格证、销售人员的身份证等),并复印留存。

3、医疗废物管理: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存放、标识;医疗废物暂存场所选址合理,禁止在非收集、非暂时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禁止将医疗废物混入其它废物和生活垃圾;建立医疗废物处置登记本,并做好登记工作(交接时间、种类、重量等),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按规定作毁形处理;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机构的协议(不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应有医疗废物过渡处置方案)、交接登记,禁止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三)基础制度建设

1、落实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健全医疗质量安全责任制。

2、加强处方、病历质量管理;健全完善门诊记录制度,对所有门、急诊病人必须规范书写门诊病历,进行门诊日志登记,确保门诊病人诊疗情况的可追溯性。

3、遵照药品说明书使用药品,严格把握药品适应症、禁忌症等,及时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重点规范抗生素、激素等药品的使用,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严格掌握抗生素预防性应用指征,严禁滥用抗生素、激素,严禁使用过期药品。

4、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

四、工作安排

本次集中整顿工作分五个阶段实施。

(一)工作部署阶段(2013年5月30日前)

区卫生局成立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工作领导小组,由高锦耀任领导小组组长,李侃、毛建勋任领导小组副组长,高关法、鲍寄宏、楼忠明、贾和祥、汪芬娟、李清、孙晖、王富良、李建祥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制定集中整顿工作实施方案,宣传、部署集中整顿工作,组织人员开展现场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并作出相应处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毛建勋兼任办公室主任,高关法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各基层医疗机构根据本方案现场检查表的要求进行自查(附件1.1-1.6),对自查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落实整改措施,并于5月30日前上报《基层医疗机构基本信息表》(附件2)。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的信息由辖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收集,医务室、卫生所的信息由区企事业医疗机构协会负责收集,门诊部、诊所的信息由民营医疗机构协会负责收集。收集的信息于5月30日前上报至局医政科(联系人:钱蓉,联系电话:82622229,电子邮箱:xswsyz@126.com)。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6月-8月)

区卫生局将组织人员对有关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具体安排如下:

1、由区卫生监督所牵头组织,区疾控中心、区级医院配合,组成检查组,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按《萧山区基层医疗机构整顿现场检查表》(附件1.1-1.2)进行全面的现场考核检查。

2、由区卫生监督所牵头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合,分片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医务室、卫生所、诊所按《萧山区基层医疗机构整顿现场检查表》(附件1.3-1.6)进行全面的现场考核检查。

3、局医政科负责对全区基层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执业登记、校验管理工作开展全面复核清理,由区办事服务中心卫生窗口负责将相关信息统一录入“国家基层医疗机构电子信息档案系统”。认真查找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夯实基层医疗机构监管工作基础,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4、其他要求:为配合本次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检查工作,便于安排工作组,请各区级医院(皮防院除外)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5月30日前上报负责院感或护理、医疗业务和公共卫生的工作人员各1名(附件3)。上报邮箱yjk82717957@126.com;联系人:李建祥,项建霞;联系电话:82717957。

各工作组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检查结束后局将对本次检查总体情况进行通报,对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医疗机构,将依法实施行政处罚或不良执业行为记分。

(三)抽查核实阶段(2013年9月)

区卫生局将组织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医务室、卫生所、诊所等进行现场抽查核实,重点检查各工作组工作开展、各基层医疗机构整改措施落实等方面的情况。对检查、整顿工作走过场,不认真做好落实工作职责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究主管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迎接督查阶段(2013年10月)

在全区集中整顿工作的基础上,各基层医疗机构要做好迎接国家、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明察暗访工作,以巩固工作成果。因工作不到位被上级通报批评或扣分的单位,将与年终考核进行挂钩。

(五)总结评估阶段(2013年11月15前)

局医政科要在11月15日前,完成我区集中整顿工作的总结评估,并将集中整顿情况汇总表(附件4)及工作总结上报市卫生局。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各基层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本次集中整顿工作,一把手要负总责,按照本方案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扎实开展工作,及时准确的上报机构信息和数据,确保如期完成各项任务。区卫生监督所要认真履行监管责任,明确主管科室,落实工作职责,对违法违规单位要依法进行查处,确保工作成效。

本次现场考核检查,得分≥90分为规范级,70~89分为合格级,<70分为不合格级。不合格级的医疗机构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达标的,我局依法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不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医疗机构,但又未达到吊(注)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情形的,将要求其重新申请,降低医疗机构类别。

(二)科学设置规划,强化队伍建设

严格按照《杭州市萧山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萧山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1-2015)》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区卫生监督所要加强医疗服务监管队伍建设,充实力量,配齐专业技术人员和执法工作人员,安排专人负责基层医疗机构监管工作和集中整顿工作。

(三)探索长效机制,加大监管力度

区卫生监督所要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现常态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监管,实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要强化与工商、宣传、公安、药监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监管长效机制。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督监管力度,同时强化社会监督,及时受理和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

(四)加强教育培训,营造舆论氛围

篇7:基层医疗机构方案

一、总体要求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夯实基层基础,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保障民生工程,决定在继续实施医改等四大民生项目的基础上,再办一批贴近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实事,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列为当前应抓紧落实的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十件实事之一,并纳入打好“五大战役”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各县(市、区)要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对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卫生发展及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加紧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按时完成目标任务。

二、目标任务

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实施社保卡就诊一卡通及居民健康信息系统网底建设。

(一)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一是底前完成17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含漳平市d级危房拆建项目5个),该项目总投资1769万元,建设规模1.5万平方米。二是底前完成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74万元。三是底前完成22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改扩建及环境改造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479万元,建设规模2.04万平方米。四是底前完成18个d级危房拆建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436万元,拆除及新建面积3.1万平方米。五是2011年再安排6-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

(二)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保卡就诊一卡通及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建设。底前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放置计算机等硬件设施所需要的办公桌椅等;2011年3月底前,全市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成社保卡就诊一卡通改造,确保社保卡能够作为就诊卡使用;2011年12月底前,完成市级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并接入省级平台互联互通。具体任务如下:

1、配置硬件。为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一配置适应社保卡应用所需的硬件设备,主要包括计算机、打印机、交换机、读卡器。遵循按岗位定需求的原则,基层医疗机构硬件配置标准为:甲类卫生院(打印机13台、交换机1台、读卡器46个),乙类卫生院(打印机8台、交换机1台、读卡器21个),丙类卫生院(打印机5台、交换机1台、读卡器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印机9台、交换机1台、读卡器23个)。计算机配置数量由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工作岗位实际需求配置并上报。省卫生厅确定后给予补助配置。

2、基层软件安装和应用。省卫生厅统一招标采购基于居民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软件(b/s模式),内容涵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有业务,部署于市级平台,供我市辖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机构业务应用和传输健康档案信息;本软件将与国家疾控中心下发的免疫规划软件客户端程序对接,通过省疾控中心平台与居民健康信息系统交换数据。

3、接口改造。对全市新农合信息系统(含民政医疗救助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将原有以新农合证作为结算凭证改造为以个人社保卡为凭证的结算方式,并实现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对部分已有信息系统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县级新农合经办管理机构进行数据接口改造,实现社保卡身份识别、医保(新农合)结算和电子钱包医疗支付应用。

4、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建设。为全市所有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汇集预防、保健、医疗健康信息等,建立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市级平台并接入省级平台,使之成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与省级平台间的枢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市级将成立“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推动工作的落实,确保按进度完成建设任务。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

(二)明确项目建设的责任分工。各县(市、区)要明确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目标任务,各建设项目确保年底开工建设,已经开工的项目,务必按照省规定序时进度要求,加紧加快推进。省将集中采购部分计算机、打印机、交换机配发给各县(市、区),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调剂配送给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使用并组织安装、调试。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信息系统软件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市卫生局负责验收,省卫生厅根据各设区市验收报告支付实施费。新农合信息系统等接口改造由市卫生局组织实施改造,费用由投资银行支付。读卡器由市卫生局协调市劳动保障部门由投资银行配给。

(三)落实项目建设的资金筹措。17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含漳平市d级危房拆建项目5个),总投资1769万元(中央投资330万元,省级投资580万元,地方配套859万元)。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374万元(省级补助120万元,地方配套254万元)。22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改扩建及环境改造项目,总投资3479万元(中央投资200万元,省级投资1160万元,地方配套2119万元)。18个d级危房拆建项目,总投资1436万元(省预算内投资824万元,地方配套612万元)。各县(市、区)要落实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务必尽快足额到位。按照省政府10月10日《关于研究社会保障卡项目和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有关工作的会议纪要》(专题会议纪要[]133号)提出的“分级承担”的原则,市级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建设经费由市级财政负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计算机配置数量的50%、打印机配置数量的60%、交换机配置数量的100%,所需资金由省级财政承担,不足部分市级财政适当补助、大部分由县(市、区)负责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读卡器由我市协调社保卡投资银行承担。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信息系统软件由省卫生厅统一配发,并给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定的实施费的补助。省级财政也将补助我市一定资金,用于购置市级平台运行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所需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

篇8:基层医疗机构规范管理路径探讨

一、提高医疗质量, 保障患者安全

各医疗机构要坚持以《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以及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统方管理的规定》等法律法规为指南, 以医疗质量为核心, 以患者安全为重点, 以高效管理为支撑, 确保为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一) 加强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各医疗机构要继续开展“三好一满意”、医疗质量提升年等经常性活动, 建立健全医疗质控网络体系;认真落实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术前讨论制度、疑难病例会诊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病历管理、处方管理等核心制度;严格执行技术准入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使用的监督管理, 切实提高医疗质量。

(二) 落实病人安全目标管理。各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提高用药安全;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的渠道和机制, 正确执行医嘱, 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严格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防范和减少患者坠床与跌倒事件的发生;鼓励主动报告医疗安全 (不良) 事件, 对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事故要制订防范预案和处理程序, 及时报告、分析、处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

(三) 深化“平安医院”创建工作。医疗机构要以创建“平安医院”活动为载体, 建立健全符合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特点和规律的制度体系, 通过开展维护医疗秩序, 切实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为广大患者和医务人员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规范医疗行为, 优化服务措施

(一) 规范医疗行为。各医疗机构要切实加强执业资格、执业范围和执业行为的管理。医疗机构要大力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及单病种质量控制, 规范医务人员执业行为, 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 杜绝过度检查、过度治疗, 切实减轻患者负担。

(二)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各医疗机构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为患者提供温馨人文关怀。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要主动改善服务态度, 创新服务流程, 优化诊疗环境, 开展门诊预约诊疗服务, 加强医患沟通, 为患者提供及时、方便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提高患者满意度。

(三) 加强医疗收费管理。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国家药品价格政策和医疗服务项目价格, 严禁在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之外自立项目、分解项目收费或擅自提高标准加收费用, 严禁重复收费, 严禁采用挂床、不合理住院等方式套取医保资金。

(四) 大力推进院务公开工作。医疗机构要做好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工作, 向社会公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和常用药品价格, 向患者公布医疗服务项目和收费信息, 住院收费实行“一日清单”制度, 自觉接受社会和患者监督。

三、建立科学考评制度, 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一) 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公立医院总体考评有关要求, 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运行效率, 采取精细化管理模式, 控制成本, 科学施治, 优化收入结构。

(二) 医疗机构要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内部分配激励机制, 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严禁向科室或个人下达创收指标, 严禁将医务人员奖金、工资等收入与药品、医用耗材、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医务人员不得参与统方, 不得为医药营销人员直接或间接提供药品、医用耗材的用量及相关信息。严禁医疗机构在药品处方、医学检查等医疗服务中实行开单提成等做法, 严禁医务人员通过介绍患者到其他单位检查、治疗或购买医药产品等方式收取提成。

(三) 提高医务人员职业素养。进一步细化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和医师定期考核的标准和措施, 认真落实医德考评和医师定期考核制度, 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

四、强化监督管理, 切实落实责任

(一) 加强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 规范医疗秩序, 严肃查处违规行为。对未经准入开展诊疗服务的, 要严格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处理,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 责令其改正, 并可根据情节处以3000元以下的罚款, 情节严重的, 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并对主管院长及科室负责人予以处分。

对不按临床路径导致医疗事故的, 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行处理, 情节严重的依法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作出行政处理。

对违规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务人员, 医疗机构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进行处理。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混乱的, 县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 进行通报批评, 并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 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对有不正当商业目的统方的医务人员, 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纳入医师不良执业行为记录记分管理, 并由所在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当事人批评教育、取消当年评优评职资格或低聘、缓聘、解职待聘、解聘等处理;对于涉嫌犯罪的, 移送司法机关。对于医疗机构,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当根据统方情节轻重, 分别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降低等次等处理, 并对单位主管领导及主要负责人予以处理。

对收取药品、器械回扣的医务人员, 要予以公开曝光, 并视情节予以低聘、解聘处理, 直至停止执业许可, 并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

对药占比超过平均值10个百分点的医疗机构,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排名、公布制度, 对相关单位及部门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 情况严重的予以处分。

对挂空床套取医保、新农合资金的, 按照《社会保险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规定, 全部追缴所套资金, 对相关责任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处分, 直至取消定点资格, 涉嫌犯罪的, 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对向科室下达创收指标、出租科室、不合理收费的, 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对相关人员和机构进行处罚, 没收所有非法所得, 县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进行通报批评, 并给予警告;对医院院长及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直至撤职。

上一篇: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复习下一篇:2月份安全工作小结及3月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