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医疗机构

2024-05-04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精选十篇)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 篇1

1 调查的对象

九处乡镇 (街道) 医院所辖区域的94个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

2 调查的内容

(1)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治疗室紫外线灯、消毒液配备状况。 (2)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治疗室紫外线消毒记录、消毒液更换记录情况。 (3)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使用中的消毒剂细菌计数分析。 (4)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治疗室桌面菌落计数分析。 (5)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治疗室紫外线强度检测。 (6)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治疗室空气消毒效果。

3 采样、检测方法

3.1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使用中的消毒剂检测采样、检测方法

采取换液前使用中的器械 (压舌板等) 消毒液。在无菌条件下, 用无菌吸管吸取1mL, 加入9mL含有相应中和剂的普通营养肉汤采样管中混匀, 送实验室培养, 进行菌落计数。

3.2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治疗室桌面消毒效果检测采样、检测方法

采样应选择在消毒处理以后进行。采用棉拭子法, 用经过灭菌处理的5cm×5cm的标准规格板, 放在被检物体表面, 采样面积100cm2, 连续采样4个, 用浸有含有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1支, 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涂抹各5次, 并随之转动棉拭子, 剪去手接触部位后, 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混匀, 送实验室检验, 经培养后, 计数细菌菌落总数, 并计算物体表面细菌数。

3.3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治疗室紫外线强度检测方法

用UV-B型紫外线强度计对农村社区一体化诊所治疗。测定紫外线灯的紫外线强度 (测量头距离紫外线灯管约1m) , 并记录监测数据。

3.4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治疗室空气消毒效果采样、检测方法

应在消毒处理以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采样。采样高度距离地面1.5m, 采样点设置按下述原则:室内面积小于或者等于30m2, 于内、中、外对角线上取3个点, 两端距离墙壁1m;室内面积大于30m2, 四角和中央取5个点, 四角各点距离墙壁1m, 将90mm直径的普通琼脂平板放在采样点处, 将平板盖打开, 扣放于平板旁边, 暴露15min后盖好盖, 6h内送检, 经培养后计数细菌菌落总数, 并计算每立方米空气细菌数。

4 判定标准

(1) 治疗室的紫外线强度≥70μW/cm2即判定为合格。 (2) 治疗室的工作台桌面消毒效果: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 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3) 治疗室的空气消毒效果:细菌菌落总数≤500cfu/m3, 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4) 使用中的消毒剂:消毒液的含菌量≤100cfu/m L, 未检出致病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等) 为合格。

5 检测结果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治疗室全部配备了紫外线消毒灯, 安装位置、高度合理, 开关均在治疗室外部墙壁上, 消毒期间对人员无任何损伤, 配备合格率达100%。常用器械 (压舌板等) 全部使用消毒液浸泡, 消毒液的使用率达100%。

其中有82个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消毒记录完整, 并且每天对治疗室进行一次紫外线消毒, 占86.2%。有79个一体化诊所每月更换一次器械 (压舌板等) 消毒液, 并有记录, 占84%。

经检测, 使用中的消毒剂, 消毒液中的含菌量≤100cfu/mL的诊所有87个, 合格率为92.6%, 全部诊所均未检出致病菌。有89个诊所治疗室的工作台桌面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 合格率为94.7%, 全部诊所均未检出致病菌。有90个诊所治疗室的空气消毒质量细菌菌落总数≤500cfu/m3, 合格率为95.8%, 全部诊所均未检出致病菌。紫外线强度≥70μW/cm2的诊所有88个, 合格率占93.6%。

6 检测结果与分析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 是实施新农村建设后新建基层医疗服务单位, 新建设的房屋, 诊断室、治疗室、药房、病房布局合理, 医疗设备、器械配备比较齐全, 每个一体化社区诊所覆盖五至六个自然村, 是新时期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服务面向社区农村居民, 在一体化诊所内就能实现新农合报销, 是一项比较完善的便民、利民、惠民工程。从检测情况看, 治疗室紫外线强度、工作台桌面、空气质量和使用中的消毒剂基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15982-19950) 。但是,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医护人员, 主要以上世纪七十年代乡村医生为主体, 他们对《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和控制院内医源性感染的学习还不够, 认识上还不到位, 掌握的不够全面, 有13.8%的一体化诊所没有紫外线消毒记录本或者没有记录紫外线消毒情况, 不能说明是否对诊所内治疗室进行过紫外线消毒。有部分的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更换新的消毒液, 没有记录消毒液更换时间, 有7.4%的诊所没有按时更换消毒液, 致使消毒液的含菌量超出了≤100cfu/mL的国家标准。

有6.4%的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紫外线灯长期使用, 紫外线照射强度低于70μW/cm2的标准, 由检测结果可知, 治疗室空气、工作台桌面仍达不到满意的消毒效果。通过现场调查, 部分一体化诊所的医护人员, 基本的消毒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 还不知道紫外线灯有使用时间的限制, 普遍认为紫外线灯亮, 能够有紫外线照射就能达到消毒效果;消毒液不需要经常更换, 就能够有效的达到消毒效果。

7 工作思路

加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的消毒管理工作, 更好的控制院内感染, 防止各类传染病的发生, 一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消毒管理培训计划, 以乡镇 (街道) 医院为单位, 邀请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市级医疗机构控制院内感染的专家授课, 加强对所辖社区一体化诊所的医护人员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控制院内医源性感染知识的培训。二是全市农村社区一体化诊所, 要制定《消毒管理制度》《消毒检测工作规范》《消毒剂定期更换、记录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提高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医护工作者对消毒工作的法制观念, 能够掌握《消毒技术规范》并熟练操作, 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 增强控制院内感染的责任心。三是强化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消毒的监督管理[1,2]。乡镇 (街道) 医院卫生监督执法中队, 要加强对一体化诊所的监督管理, 采用定期发放消毒剂、紫外线灯管的方式, 实地查看一体化诊所的紫外线消毒、器械消毒液更换情况, 对存在问题的一体化诊所, 限期令其整改, 定期通报辖区内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消毒的状况, 防止因不消毒和消毒不彻底而引起的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四是定期进行紫外线强度和消毒质量检测, 发现不合格情况及时加以整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的紫外线强度、工作台表面、治疗室空气、使用中的消毒液检测, 列为日常感染管理检测的范畴, 定期开展日常感染检测工作, 同时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进行消毒技术指导, 卫生行政部门将疾控中心感染管理检测的结果作为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乡镇 (街道) 医院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诊所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新峰.疾病预防控制三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242-243.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 篇2

为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根据《徐州市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方案(试行)》的精神,制定《新沂市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方案》。

一、目标任务

到2017年,将马陵山镇中心卫生院、棋盘镇中心卫生院、阿湖镇卫生院、港头镇卫生院建成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升,在农村卫生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服务水平较高、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有效辐射周边乡镇。其中,马陵山镇中心卫生院2016年底前建成,其他三个镇卫生院2017年底建成。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应满足不低于50%农村居民住院服务需求,协助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导一般乡镇卫生院开展工作。全市到2017年农村卫生机构门急诊量占当地门急诊总量的80%以上,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

二、设置原则

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形势为指向,承担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任务的医疗机构主要为现有达到或具备二级医院服务能力的中心乡镇卫生院或一般卫 生院。规划设置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中心与县级医院形成资源互补格局,发挥资源最大效益,辐射周边15—20万当地农村常住人口或3—4个乡镇,缓解群众就医负担和城区二级以上医院就诊压力。

三、建设标准

(一)功能定位。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同时承担所在乡镇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综合性卫生计生服务,协助市卫计委对区域范围内一般卫生院进行技术指导。市卫计委根据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功能定位和人员技术水平,在科室设置、诊疗范围等方面参照二级医疗机构管理,在部分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开放三级手术,鼓励提供更多优质服务,加强服务内涵建设,拓展医疗服务能力。

(二)建设规模。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一般设置病床100—150张,业务用房(不含职工生活用房)面积控制在每病床55-80平方米,各功能用房的面积应满足功能、业务及设备装备的需要,具体基础设施、设备配备参照二级医疗机构标准配置,市卫计委指导实施,符合条件的报徐州市卫计委组织评估验收。

(三)人员配置。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按每床1.3-1.5标准核定职工总数,其中卫技人员数不低于职工总数的80%,每床至少配备0.4名护士;卫技人员中至少有3人 具备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至少有2名中医师和1名中药药剂专业人员;所有临床岗位的新录用人员必须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完成建设目标。承担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任务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建设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切实保障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序时推进。各建设单位要统筹安排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费用,确保人员费用、业务经费等符合规定的各项支出。今后,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设备购置等建设项目,要优先考虑满足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需要。徐州市委、市政府已将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工作纳入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工作和为民办实事考核体系,我市卫计委将这项工作纳入2017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定期通报建设进展情况。

(二)突出重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基层人员编制管理,建立自主灵活的用人机制,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编制数额限制难以满足医疗卫生业务开展需要的,可争取采取政府购买岗位的办法保障工作开展。实行区域内备案人员的控制数额、人员招聘、岗位聘用统筹管理,重点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倾斜,促进形成卫生人才下移、双向流动机制。强化医疗卫生机构法人主体地位,落实用人自主权。强化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继续开展卫技人员“务实进修”活动,加强对在岗人员的适宜技术、适宜技能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识培训,实施以全科医生为主的基层骨干遴选计划,建设基层卫生骨干队伍。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吸引人才留在基层,吸引群众在基层看病。推进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县级以上医院医师优先到基层医疗卫生中心多点执业。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 篇3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削弱而逐渐萎缩,其间虽经过政府的两次恢复和重建,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政府责任的承担,最终均未取得成功。在国民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却停滞不前,这应该说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制度设计的遗漏和政府干预不当,创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干预。因此,研究基层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角色定位意义重大。

一、政府角色定位及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

(一)政府角色定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地区,人们对政府的期望也是不同的。历史地看,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人们所期望的政府是一种“守夜人”的保护者角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萧条”期间,兴起的是作为干预者的政府角色。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亚洲一些新兴国家或地区为了实现地区经济的腾飞,政府承担着一种引导者的角色。而在社会主义中国,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我们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其中,政府所承担的是服务者的角色。

(二)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基本上各个环节都存在着政府与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治理力量之间的合作。从社会治理主体角度看,政府与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治理力量之间的合作关系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各有侧重点。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是非常重大的,表现在政策扶持和经济支持、公益性医疗服务供给以及促进多方力量的合作等方面。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作为服务者的基层政府

(一)基层政府行为的合作性与服务性

基层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行为与通常意义上的政府行为有所不同,基层政府的行为更加具体化、细节化。其行为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合作性和服务性。而不论是基层政府行为的合作性还是服务性,都指向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基层政府作为服务者的角色定位。

1.基层政府的主要作为。基层政府在政府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主要承担着执行的任务。通常,我们将乡镇政府和县(市)级政府称为基层政府。对于基层政府来说,执行上级政府的政策和方案是义务之一。基层政府直接与民众接触,将医疗服务直接提供给农民群众,它们提供医疗服务的方式、方法、过程、行为等都直接影响着基层政府在农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参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基层政府行为的服务性。与高层级政府宏观的、战略性的行为相比,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基层政府是直接向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的。因此,对于基层政府来说,医疗服务活动不是政府职能设定的,而应当落实为具体的服务,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到这些医疗服务。因此,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角色应当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上。

(二)基层政府需定位于服务者角色

1.作为服务者的基层政府。基层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承担的是服务者的角色。这主要体现在:一是主要提供医疗服务,直接承担相应的医疗补助、直接提供医疗服务、直接将补偿资金分配给应得农民。二是基于服务精神开展活动。用管理型政府的逻辑去看待政府作为的话,那么,广大的农民群众是无法获得政府真心诚意地为他们服务的。而在服务型政府的框架下,基层政府则是基于服务精神开展活动的。三是服务于多元主体合作的框架。与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其他治理力量之间的合作,以及引导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其他治理力量之间的合作,是基层政府服务者角色的关键。

2.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服务。在我国,我们所要建设的政府是服务型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基层政府更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基层政府为了使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提供大量的医疗服务,这正是基层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体现。

3.努力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从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角度看,基层政府承担着最为直接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基层政府更是这种医疗服务医疗保障的最直接的执行者和守护者。因此,把基层政府建设成为服务型政府是最终选择,是作为服务者的基层政府的集中体现,更是基层政府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走向。总之,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基层政府的角色定位于服务者,并最终指向了将基层政府建设成为基层服务型政府。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 篇4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效率,公共卫生服务,数据包络分析

自2009年实行新医改以来,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改革力度, 同时政府医疗卫生投入也不断增加。然而, 就现状而言, 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效率较为低下,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也呈现出不和谐状态, 未能很好地满足农民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近年来, 关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具体产出能力如何, 以及运行效率等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的焦点。因此, 评价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效率究竟处于何种水平, 就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的相关研究成果, 综述具体评价效率指标、主要分析方法与模型的选择、造成效率低下的影响因素及具体的改进策略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为我国开展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研究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架构: (1) 相关概念界定; (2)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的评价标准; (3)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的分析方法与模型选择; (4) 实证研究; (5) 简要评述。

1 相关概念界定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常是指最小的行政区划级别的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在广义上是指县一级的医疗机构和小型社区卫生医疗站 (或者医疗救助中心) 。现机构的大致定位是: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 (所) 为基础。其中, 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认识, 有学者围绕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来定义。如林淑周、魏梅霜 (2013) 认为, 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功能不同于二、三级医疗机构或专科医院, 它是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 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范畴。它以便民为原则, 以满足居民多层次的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还有学者基于区位分布与举办主体来认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白景明、刘军民等 (2010) 认为, 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 大量的基本医疗卫生功能需要依靠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 (室) 等机构来完成。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分布广泛、贴近群众, 直接了解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医疗需求, 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的主体。综上所述, 多数学者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本质的理解是一致的, 即由政府举办, 是公益性事业单位, 不以营利为目的, 并且承担着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效率是传统的行政管理的核心概念, 通常我们将投入与产出的比值, 称为效率。效率通常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 给定数量的产出, 要求投入的最小化。尼古拉斯·亨利将效率定义为:以最少的可得资源来完成一项工作任务, 追求投入与产出之比的最大化。 (2) 给定数量的成本, 要求产出的最大化。曼昆 (2005) 认为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获得最大化的产出。 (3) 给定的资源投入应最大化地满足人类的愿望与需要。如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帕累托认为, 效率是社会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以满足人类的需求, 即“帕累托最优”。尽管不同的学者对效率的理解和定义不同, 但对其本质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我们通常将效率理解为, 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以最大化地满足人类的愿望与需要。

2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的评价标准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效率是指在一定的医疗卫生资源下, 通过对医疗卫生服务各项目、成果同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之间进行比较分析 (即投入与产出比) , 并通过探究医疗卫生服务相关制度与医疗卫生服务运行各要素之间的适应程度, 以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产出的最优化。

一般来说, 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的理解有两类:一类是通过计算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产出比来描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如杨文芳 (2010) 根据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来测量医疗卫生机构的产出效率。用卫生资源千人占有量来度量医疗卫生资源在全国各地区的分布, 将各地的医疗卫生资源作为投入要素, 医疗卫生服务对象的数量作为产出。另一类是通过建立可量化的完整的指标体系来界定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如宁岩、任苒 (2003) 将效率分为技术效率、生产性效率、配置效率, 对研究同类问题提出概念上的区分汪云、陈霞等 (2008) , 指出应从制度效率、技术效率、配置效率来研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服务效率。

在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的评价中, 存在着两种评价标准:一是强调满意度等软指标的医患双方的主观评价标准, 二是重视投入产出分析和量化数据的测量的客观评价标准。

2.1 主观评价标准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主观上的评价标准主要考察的是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满意度。医务人员的满意度考察的内容主要包括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资源投入是否满足其需求以及薪酬待遇等方面, 何坪、刘平、潘传波等 (2013) 将基层医务人员满意度、患者受益情况等作为具体指标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效率进行评价。而对患者的满意度的考察主要包括医疗卫生服务、医疗费用以及诊疗效果等方面。汪云、陈霞等 (2008) 还认为可以考察医疗卫生服务交易者 (包括政府、卫生服务机构、医生、患者、医疗保险机构等) 的主观感受, 以及是否有效降低医疗费用等考察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效率。

2.2 客观评价标准

大多数学者都是基于投入产出分析和量化数据的客观测量模式, 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效率进行评价。

在对投入指标的选择上, 所有投入的相关指标一般是围绕医疗卫生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描述, 借鉴对医疗机构评价的相关指标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效率进行评价。投入指标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1) 对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如冯增哲、刘建波、刘桂娟 (2007) , 将开放床位数、大型仪器设备拥有率等作为投入指标, 以此研究某县的4个乡镇卫生院; (2) 对医疗卫生财政方面的投入。如李文辉、黄小平、唐力翔等 (2011) 从资本上的投入, 将医疗卫生财政支出等作为投入指标; (3) 对医疗卫生队伍方面的投入。如罗良清、胡美玲 (2008) 使用DEA方法, 选用人均卫生技术人员数等作为投入变量, 从宏观上比较分析各地区之间的医疗卫生服务生产效率。

在对产出指标的选择上, 同投入指标类似, 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的所有产出指标通常也是借鉴对医疗机构评价的相关指标, 对其服务情况进行动态的描述性分析。产出指标按照不同的主体通常可分为两类, 即基于医疗卫生机构而言的产出指标包括医疗服务收入、年住院人次、年门诊人次等, 以及对患者而言的产出指标包括治愈率、医疗费用等。 (1) 基于医疗卫生机构而言的产出指标。白景明、刘军民等 (2010) 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收入构成:基本收入, 包括医疗服务收入、药品收入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收入作为产出指标。刘利、贺向前、王钊 (2010) 选择年住院人次、年门诊人次作为产出指标进行评价。 (2) 对患者而言的产出指标。周建元、段蕴钢 (2007) 从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需方利用进行评价, 包括患者满意率、到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比例以及患者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反应与利用三个指标。周小健、姜管徐 (2010) 将治愈好转患者数作为产出指标。

3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的分析方法与模型选择

对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的研究, 分析方法上总体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基于生产函数的参数类方法, 另一类是非参数的秩和比法 (RSR) 以及使用最为广泛的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 。周建元、段蕴钢 (2007) 运用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标法与德尔菲法分析评价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服务质量。赵宇 (2013) 基于因子分析方法对中国内地28个省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行了比较和综合评价。秩和比法 (RSR) 是一种非参数综合评价方法, 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的多指数的综合评价、统计预测预报、统计质量控制等方面。汤少梁、刘娜 (2012) 运用秩和比法对江苏省13市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

在对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研究的模型选择上比较常用的是DEA模型或者与之相结合使用 (如DEA-Tobit模型) 。 (1) DEA模型的使用。2004年, 国内学者黄奕祥等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广东乡镇卫生院的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 将DEA方法引入了医疗卫生领域。目前, 国内已经比较系统、成熟地利用DEA模型来评价研究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效率问题。李玲、王健 (2008) 运用DEA方法对2006年我国公立医院的技术效率进行了经验分析。刘海英、张纯洪 (2011) 采用了三阶段DEA调整医疗服务产出方法, 在此基础上运用非径向扩张技术, 测度了中国城市和农村地区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 (2) DEA模型在对数据的选择上通常是截面数据, 但也有部分学者采用面板数据。如冯华、刘霞、应向华等 (2009) 对2008年16所医院规模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 2000~2008年16所医院资源配置和医疗效率的平均值变化情况进行趋势分析。刘海英、张纯洪 (2011) 选择2005~2009年中国30个省份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医疗机构作为研究样本。 (3) 也有不少学者采用了其他模型进行研究, 如TOPSIS模型、SFA模型等。王建琼 (1996) 运用潜变量方法及其可靠性构建单因子度量模型, 以此选取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益评价指标。赵剑冰 (2007) 选取了辽宁省47个样本地区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随机前沿模型对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效率进行评价。周小健、姜管徐等 (2010) 应用TOPSIS法对医院2005~2008年反映医疗效率的八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4 实证研究

近年来我国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效率进行评价的研究相当广泛, 但主要是针对大型综合医院、公立医院的评价研究, 对于应用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研究相对较少。从已有文献中可知, 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效率低下的现象。钟祥海、黄鲜桃等 (2011) 运用DEA模型评价广西1165所乡镇卫生院运营效率, 发现广西多数乡镇卫生院运营效率偏低, 未能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孙群、武文博、郑小华等 (2012)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东中西部四省乡镇卫生院效率进行研究, 得出四省样本乡镇卫生院效率普遍不高, 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产出有待增加的结论。

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高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国内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造成医疗卫生机构效率低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1) 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方式的影响。唐娴、廖菁等 (2010) 采用DEA方法测量医院技术效率, 以测算出的总技术效率作为因变量, 采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 发现可通过提高人均工作量, 缩短平均住院日来提高医院技术效率。 (2) 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方面。庞瑞芝 (2006) 通过运用DEA和Tobit回归模型分析评价249家医院的经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发现我国城市医院经营效率不高, 并且中高级技术人员比例是医院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之一。 (3) 政府财政投入方面。姚红、胡善联等 (2003) 运用SFA模型对上海市45家医院技术效率进行评价研究, 发现医院效率的高低受到上级拨款等因素的影响。 (4)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影响。李建、张丽芳、王小万等 (2013) 对我国东部6省79市乡镇卫生院整体运行效率进行了DEA分析, 指出医疗资源配置结构成为影响各地乡镇卫生院运行效率的最主要的因素。

在对提高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效率的策略上, 学者们从不同的层面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1) 从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方面考虑, 冯华、刘霞、应向华等 (2009) 提出应控制卫生技术人员数、提高护理人员以及正式员工的比例。 (2) 从制度层面出发, 何坪、刘平、潘传波等 (2013) 认为针对全科医师不足、基本医疗效率较低, 基本药品供销不及时等问题, 建议从改革人事制度、拓宽医疗卫生机构的筹资渠道、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等入手, 创新管理机制, 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持续健康发展。陆璐、王烈等 (2008) 在评价研究沈阳市卫生院经营效率时, 指出卫生院应该建立和完善财务制度, 以科学评价为基础, 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3) 基于对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与配置方面, 赵宇 (2013) 认为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基层医疗资源配置和医疗服务提供的主导作用, 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的资金投入, 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农村基层医疗服务事业, 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提高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此外, 李晓燕、谢长青 (2008) 利用DEA模型对黑龙江各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相对效率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 指出黑龙江大多数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处于规模递减状态, 因此, 减少农村卫生机构的资源投入是提高黑龙江农村卫生服务效率的关键。

5 简要评述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 篇5

◆关键词:卫生 基层 人才短缺 分析

解决社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

短缺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问题是一个系统的问题、综合的问题,从根本上看,人才问题是制约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环节,在现实中,广大的基层卫生人才技术资源严重匮乏,这将不可避免地严重影响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现有基层卫生人才现状 先让我们来看几个数据:

1.据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至2011年末我国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4.58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1.8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1.66人。从以上数据来看我国每千人口医生、护士师数虽然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但已超过了亚洲地区的平均水平,也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卫生人力资源的总体数量日趋饱和。

2.据统计全国共有95.4万家医疗卫生机构,其中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中医医院等大中型医疗机构2.2万家,却承担了36.6%的诊疗人次和70.3%的住院人次,为数众多的乡镇卫生院、社区、村卫生室、诊所等基层医疗机构只治疗了较少的病人。

3.2011年末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1.32人。同时据调查显示上世纪70年代我国农村乡镇卫生从业人员数平均为350万人,到80年代降为250万人,到2011年底降为116万人。卫生人力资源的分布不均造成我国乡镇、社区卫生人力资源仍然处于短缺状态之中。

4.2011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技术人员620.3万人,其中乡医112.6万人,占总人数的18%,我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0%,却占有我国卫生资源的80%,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的80%却占有我国卫生资源的20%。可见,就是这18%的乡医支撑着我们9亿农民朋友的最基本的日常医疗保健工作。

这些数据我国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随着新农合、医保等基本医疗保障的不断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拿不到定点资格,经营状况将更加恶化,更加留不住人。

下面是对我区乡村医生、社区学历,乡镇卫生院人员职

称的调查结果。

全区在乡村执业的医生有253人,其中执业医师20人,助理医师19人,乡村医生214人。初中学历的有92人,普通高中学历的34人,无学历的1人,占总人数的50.2%;有中专学历的107人,占总人数的42.3%;有大专学历的仅19人,占7.5%。

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总数46人,大专学历11人,占总人数的24%,其他均为大专以下学历,无本科学历人员;中级职称人员10人,占总人数的22%,高级职称仅有2人,占总人数的4.3%。

全区乡镇卫生院共有卫生技术人员80人,其中中级职称9人,高级职称4人,其余均为初级职称,切无全科医生和全科护士。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素质低是长期困扰我国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的瓶颈,误诊、错诊时有发生,小病拖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也偶尔发生。

二、基层卫生人才短缺的原因

1.难以吸引人才。基层卫生医疗设施简陋,现代医疗技术难以开展,医学生一般不会去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不会去村卫生室。同时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别,基层卫生条件、业余生活等都无法和大城市相比,虽然城市现在留人困难,但医学院毕业生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大城市,最次 的选择也是县区级医院,因此让医学生去基层医疗机构,目前来看很难。

2.难以留住人才。基层医疗状况短期内无法改变,这就使村、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病号较少,待遇低,发展空间有限,难以留住有理想抱负的大学生。而县区级医院则成了培训基地,人才一旦培养成熟马上跳槽,人才队伍极不稳定,流动性较大。而流动的综合效果是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下降,其整体人力资本贬值。

三、解决基层卫生人员短缺的几点建议

(一)政府应给予的各项政策支持

1.政府应给予财政政策的支持。要加大对卫生医疗事业扶持的力度,不仅要改善硬件,更要提高基层医生的收入水平。就目前它们经营状况看,基层医疗机构重经济创收、轻公共卫生,与其以公共卫生为主的定位不符。因此,必须像教师一样将基层医务人员尤其是乡村医生的工资列入国库统一支付,而它们的医疗服务收入则作为其发展经费,作为政府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补充。所以建议将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待遇问题作为加强基层卫生工作,解决基层“看病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列入财政统一支付的方式予以解决。

2.国家应给予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培养政策的支持。第一实施全科医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政策。国家在培

养基层医疗机构人才时,应充分考虑到基层医疗机构的特点。从其服务特性来看,主要从事预防、妇幼、保健等工作,医疗工作只是其所有工作的一部分,并且它们的临床患者也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个别地区因其地域特点而以某些地方病或地方多发病常见,所以人才配备上也应以公卫、妇幼、预防保健人员为主,应多配备全科医生。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培训体系不健全,缺乏配套的政策和激励机制。全科医生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满足不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为达到医改提出的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的要求,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的服务,要大力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笔者认为,可以将全科医生专业纳入医学院校的学科建设当中,采用定向培养的方式大量培养全科医学人才,以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需要。定向生要与培养学校和定向医院、生源所在地的教育、卫生行政部门签订培养与就业协议,保证毕业后定向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10年以上,这样既可以解决基层缺乏医疗专业人才的困境,又能够帮助家境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还有助于扩大就业。

第二鼓励和吸引人才政策。鼓励和引导优秀高等院校医学生、优秀退休医生和城市富余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培养计划,支持毕业生参加规范化培训,为毕业生在大中型医疗机构实习、进修创造条件。

各地可据实际情况,对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给予适当倾斜。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满5年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优先参加相应的培训或业务进修。笔者建议针对基层医疗机构急需医疗专业人才的状况,除了要求专业医学生深入到基层服务,是否也可以建立大学生人才到基层锻炼的流动体系:应届毕业医学生必须有在基层医院工作一至两年的经验之后才有资格报考研究生或者公务员;城市大医院必须从这些有在基层医院经历的大学生中招录医务人员。这样既可缓解目前城市就业的压力又能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问题。

第三人才保障政策。实施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政策后,医疗单位只能以聘任的方式引进医学院校毕业生,且引进人员的工资福利全部由单位自行承担。同时,在我们这个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由于财力有限,对基层医疗单位的支持一般只是针对基础设施建设,根本无力像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力量那样来满足基层医疗单位对医疗人才的需求。因此政府首先应给予基层医疗机构自主的人事权与足够的人员编制,以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编制不足、人员选择不自主的问题,使医疗机构能够选择真正需要的人才并给予其编制,使他们得到相应的保障,有利于在其岗位上安心工作。其次要保障基层医务人员的薪酬,按时到位将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列入财政统一支付。还有政府应给基层医生实施医疗责任保险金,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并出台相关制度给予保障。同时新医改方案明确规定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应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卫生院非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一般不得超过职工总人数的20%。今后未取得普通中专学历的乡镇医生要逐步退出医生岗位,不予执业再注册,其岗位由应届医学大、中专毕业生补充。并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绩效考核等方式方法,逐步将那些无能力的医务人员替换到不重要的岗位,这样的规定肯定能激活整个医院的医资体系。

(二)基层医疗机构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吸引人才的机制。建立竞争制度,克服论资排辈倾向,允许有才干的人脱颖而出。要坚持定期考核,明确用人标准,鼓励毛遂自荐,实行竞争上岗,这样就可以使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发展机会,使医院产生吸引力。

2.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在分配上体现出贡献大小是对人才价值的承认,对于吸引人才有重要意义。根据现行医院管理体制,不宜在基本工资方面拉开差距,但可以采用诸如奖励绩效工资、单项奖励等办法体现按贡献分配的原则。

3.建立稳定骨干的人事管理政策。扎实培养和使用好 本单位的人才,建立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型人才整合系统。在培训、提升、工资奖金等方面对有贡献的人员给予倾斜以鼓励优秀人才。

4.加强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第一、对在岗无学历的进行中专学历教育。完成学业者授予学历文凭,并可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对于具有相应执业资格的医师、护士、药剂以及医学类相关专业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和专业对口的原则,通过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后续学历教育,进一步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学历层次。

第二、对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全员继续医学教育。以继续教育项目为主要学习形式,多种形式并举。比如: 分期分批派基层医生到上级大医院进修、培训,定期参加相应医院的学术活动、交流会和专家讲座,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

第三、争取各大医院的支持,使其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一方面大医院要组织本院有资质的医生定期到基层开展相关培训,比如:巡回办班、专题讲座、手术示范等;另一方面各大医院要为进修人员开通进修绿色通道,实施减免进修费用,分期分批组织基层医生到本医院进修全科医学。同时,要建立制度,保证形成长效机制,避免走过场、流于形式。要把培养基层医生列为大医院的一项日常工作,必须保证基层医生进修一段时间后诊疗技术有所提升。

四、结语

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财务管理浅析 篇6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

一、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合理、高效进行。总结来看,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管理人员方面

财务管理作为基层医疗管理机构中的枢纽,关系到医院资金的流动状况。但由于医院的管理人员缺乏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足够重视、管理意识不足。此外,他们所学专业都属于医学专业,欠缺与财务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这便会导致管理人员对财务工作的认知产生较大差距,可能会出现管理人员和财务工作人员意见难以达成统一的状况,甚至,会出现危及单位的财务账目问题。

2.财务从业人员方面

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个管理体系中,相关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的情况屡见不鲜。就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社区以及乡镇医疗机构的财务从业人员取得学历的方式为函授,夜大等,也可能是是高中毕业生,有的甚至是由学医人员转换岗位调到财务部门。这便导致他们无法正确的处理各种基础财务问题,更不必说一些复杂的财务工作了。进而,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会计信息质量差、财务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

3.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方面

目前,我国的基层医疗机构大多欠缺一个系统性的、较完善的、适用性强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所以,就会导致医疗机构的各项收入没有按时上缴、支出没有按时上报申请的情况多有发生。如此进行下去,基层医疗机构的整个财务环节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模式,有许多潜在隐患,值得我们引起注意。

二、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具体方法

1.提高财务部门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每一个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具备专业的财务工作素质。这不仅会影响到整个部门的工作能够正确、高效地进行,也有益于整个医疗机构的良好发展。因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实现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强调医疗机构在进行财务工作管理人员招聘时,注重其是否具备专业的学习经验;另一方面,强调工作人员在按照会计准则按时、认真、准确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应定期组织财务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实现管理人员的总格素质提升。

2.形成完善的基层卫生机构核算信息体系

作为医疗机构的核算、监督管理的必备条件,一套完善的基层卫生机构核算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它关系到了整个单位的经营活动的正常、良好运行。准确掌握单位的各项收支活动记录会大大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程序。例如,有些基层卫生医疗机构采用沈阳丰联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核算软件和用友财务软件,对门诊开方到收费室、中西药房、住院部的关键科室实行了电脑记账,从而降低了财务风险。

3.更好的发挥基层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控制职能

财务控制是单位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财务工作相关人员对单位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严格的把控,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避免单位产生财务问题。其中,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完成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

基层医疗机构的预算管理工作是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条件。按照目标核定、收支核准、绩效考核、超支不补、结余按要求使用的基本原则完成对预算报表的编制。这有利于执行国家的各项医疗政策、财务政策,保证单位的合法、合理化。

(2)加强财务科室收入支出的管理工作

基层卫生机构的收入由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组成。其中,医疗收入包括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而药品收入被并入到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作为新会计制度要求下的重点、难点,分为基本支出补助收入和项目支出补助收入。在实际工作中,上级主管部门对公共卫生支出的以下问题应进行重点检查:①公共卫生支出科目缺少明细科目。②没有按照规定列出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支出。③缺少基本公卫支出支出明细附件。④没有按照上级部门规定编制基本公共卫生辅助专账。

总结来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艰巨任务,需要凭借各级人员在严格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共同学习、努力、创新,实现财务管理工作在良好的轨道上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杨玉敏.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浅析.财经界(学术版)[J].2016(04).

[2]鲁风涛.医疗改革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完善.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J].2016(15).

[3]赵云丽.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策略.经济研究导刊[J].2016(07).

[4]杜艳香.浅析以改革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完善.中国总会计师[J].2015(07).

[5]徐洁.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对医院经济运行的影响[J].2015(15).

作者简介:

农村基层科研机构学术职能探析 篇7

1 培养学生成才

农村基层科研机构学术职能是专门研究教学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等问题的最基层单位, 它是把好教学质量的第一关, 也是监督检查教师教书育人工作最直接的组织。农村基层科研机构面对着学生动态的群体。对于这样一个群体, 教育者要善于利用集体的合力来研究它, 去追踪和关注他们的求知欲望, 选择最佳的方法让他们获得最新的信息。教师的管理是自律与他律的结合, 通过加强基层科研机构学术组织建设来加强管理就是他律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农村基层科研机构学术组织的教师们可以通过互相听课、开展经常性教学研究活动、对各个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置进行充分讨论等方式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基层科研机构学术组织活动的内容就是:“领导全组的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领导和组织本组学生的自习、实验及学习”;“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学术活动;组织教师的进修工作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领导所属实验室、资料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②。二者都强调了基层科研机构学术培养人才的职能。

当然, 培养学生成才是整个大学乃至社会的事情, 绝不是基层科研机构可以单独完成的。它在人才培养上最大的贡献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并且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看出, 农村基层科研机构学术职能培养人才的职能最集中地体现在教学环节, 而要做好这个关键环节的工作, 就必须首先做好教学研究工作。因此, 我们认为, 基层科研机构开展教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实现基层学术组织职能的必然要求。尽管还有人认为教学纯粹是教师个人的事, 尽管很多农村基层科研机构已经不再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了, 但这些现象并不能说明农村基层科研机构组织的教学研究工作不重要。相反, 要想高质量地实现农村基层科研机构培养人才的职能, 开展教学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2 促进学科发展

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载体之一, 农村基层科研机构必然要担负起促进学科发展的职责。学科建设意义重大:它是实现农村教育特定职能和任务的客观需要, 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学科是教师成长、活动的土壤, 对人的发展起着定向和规范的作用。学科水平甚至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水平。学科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它在学校中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 只有以学科建设为中心, 辐射其他, 农村基层科研机构工作才会不断发展, 蒸蒸日上。促进学科发展的职能要求农村基层科研机构的成员不但要向学生正确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还要有发展知识、创造知识的才能;既是教育工作者, 又是科技工作者。只有学科得到了发展, 教师的科研水平才会得到提高, 才能不断更新知识, 把握知识领域的最前沿, 加深对学科的理解, 从而把最新的知识和科学思想引进到教学中, 使人才更好地成长。

农村基层科研机构促进学科发展的职能可以归纳成两种状况:一种是很少为了发展学科而开展科学研究。另一种是过分重视科学研究, 不惜以牺牲教学为代价。这就要求农村基层科研机构改变“教学组织”的性质界定, 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科学研究工作。农村基层科研机构功能弱化的现象人们一方面熟视无睹、见怪不怪, 另一方面又爱莫能助、回天无力。教学研究不受重视, 缺少压力、动力和活力;因为科学研究活动不多, 所以实力不强, 科研项目就更少。没有了教学研究、科学研究, 农村基层科研机构就功能丧尽, 有名无实了。

与否认农村基层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工作相比, 把科学研究地位抬得过高, 以致科研冲击了教学则是当前更为普遍的状况。这种现象的理论根据往往是对农村基层科研机构 “双中心”的误解。比如, 把农村基层科研机构的工作定位于科学研究, 只管科研的事不管教学的事;在评价上也是以科研为唯一标准, 教学的成效很少加以考虑。虽然“双中心”的提法不无道理, 但我们必须处理好“双中心”和“教学中心”的关系。“双中心”是侧重于学校的社会地位而言的。一所学校能够提供适当的教学, 培养合格的人才, 它就是一种教学的集中地, 是“教学中心”;如果不仅如此, 农村基层科研机构还能开展有效的科学研究, 促进科学的发展, 那么它就成了专职科研系统之外的又一大科研集中地, 成为“科研中心”。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许多学校都力争成为“双中心”学校, 提高其社会地位。而“教学中心”是侧重于学校的工作而言的,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 要把教学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

3 扶持教师成长

农村基层科研机构是一种教学的集体组织。有人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比作水滴与大海的关系, 以此说明集体对个人的重大意义。就农村基层科研机构而言, 它的作用一方面是可以满足成员的多方面心理需要。教师在工作中既需要人们的尊重和信任, 又需要与人的沟通和相互理解;既需要健康的学术氛围, 又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尽管教师们学历、职称不尽相同, 但共同的角色地位、共同的劳动对象、劳动任务以及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使教师较易形成共同的目标, 具有共同的需求和共同的语言, 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没有“隔行如隔山”的障碍, 在互相切磋, 共同提高中, 农村基层学术组织的成员更能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这样, 教师们的各种心理需要都可以在农村基层学术组织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农村基层科研机构还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在教学方面, 正如前文所言, 教师个体的知识可能有限, 集体的讨论、研究可以为他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建议;教师个体教学技能的缺乏可以通过同行前辈的传帮带来加速学习。这种“从做中学”的方式往往比纸上谈兵式的理论学习更能有效地提高成员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这是教师个人学习所不能做到的, 是集体对成员的重要贡献之一。在科研方面,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对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是个体的而是群体的, 不是浅层的而是深层的, 不是单一的而是交叉地进行学术研究。利用群体的智慧和多学科、多侧面的交叉研究就能克服个体力量的单薄和智慧的局限。在这个团体中, 共同劳动不仅可以提高效率, 通过成果来提高组织的名气, 然后再通过组织的名气提高成员的名气。而且, 各尽所能的分工能够循序渐进地促进成员个体的成长。在做项目、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 教师一步步地锻炼能力, 获得科研技能, 依次寻求更好的发展。

4 提供社会服务

农村基层科研机构作为一种主要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基层组织, 似乎跟社会的联系并不紧密。最终的实施还在基层。从这个角度来讲, 提供社会服务也是农村基层科研机构难以推卸的职能, 它必须为社会各界提供教育培训和咨询服务等。之所以要突出农村基层科研机构的社会服务职能, 主要是因为:首先, 提供社会服务可以拓宽农村基层科研机构的发展之路。很多农村基层科研机构之所以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是由于无所事事造成的:教学研究不受重视, 没有相应的激励, 因而基层也就没有兴趣开展了;想申请项目、做课题, 但又由于在硬件、软件上实力不强而申请不到。在教学研究不想做、科学研究做不了的情况下, 农村基层科研机构自然难以生存和发展。而提供社会服务则可以为农村基层科研机构的发展另辟蹊径, 通过与社会的主动接触联系到项目, 找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在“有事可做”的基础上争取“有所作为”。其次, 提供社会服务可以提高农村基层科研机构的业务水平。一个农村基层科研机构开展教育培训、咨询服务的水平是要接受市场的检验的。尽管这不是农村基层科研机构业务水平评判的唯一标准, 但它确实反映了农村基层科研机构的工作对社会的适应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知识往往是有价的。不论是提供教育培训还是咨询服务, 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劳务报酬。这可以为农村基层科研机构积累一定的资金, 用于购买图书资料、更新仪器设备, 或是提高组织成员的福利等。这都有利于农村基层科研机构改善条件、鼓舞士气, 更快更好地进入学科建设的良性循环中去。

总之, 农村基层科研机构应该在培养学生成才、促进学科发展、扶持教师成长、提供社会服务上下工夫, 它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 有名无实地维持现状;也不能超出职责范围去承担行政职能。只有明确了这些职责, 农村基层科研机构才能准确定位, 参照职责权限做好自己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 2000 (5) :16-20.

[2][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 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1-15.

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思考 篇8

1.1 药物招标、采购不规范, 农民买药难、买药贵

我国自建国初期就一直关注着医疗卫生行业中药物的质量与定价问题, 多次通过清楚简明的政策对相关药物的价格进行有力的调控, 同时还通过各种各样的医疗补助措施充分有效解决部分人民看病难、买药难的问题。毫无疑问, 这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和补助措施有效缓解了我国人民就医问诊和买药的困窘。然而在我国相关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 却仍存在着不少类似的情况。由于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较小, 而相关的负责人或由于知识文化程度的局限或由于金钱的驱使, 在药物招标、采购过程中滥竽充数, 通过以较高价格售卖大量质量较次的药物, 这不仅使药物实际发挥的作用大打折扣, 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农民买药的负担。同时由于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转资金和规模的局限, 常常会出现部分药物短缺的现象, 而这又给农民及时的就医买药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扰。

1.2 部分医疗机构财务运转困难

由于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模的影响和相关政策的不到位, 导致在我们对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调查中常常会出现相关医疗机构对财务运转困难的反映。通过相关的调查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关于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运转困难的原因, 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群众有限, 而相关政府的补助力度又不够, 这就导致这些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药物长期积存, 从而导致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药物和设备的及时更新, 以此造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而由于农村生活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局限以及医疗机构财务运转的困难, 导致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相关医护工作人员的实际文化水平和医疗技术与市级等医疗卫生结构存在很大差距和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相关医护工作人员的待遇也不高。因此给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引进相关知识文化水平高的医护人员造成了跟大的困难, 而实际工作的医护人员又没有相应的出国交流学习和技术培训的机会和资源, 最终导致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保持着相关医护人员医疗技术不到位的现状。

2 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改革的相关措施

2.1 完善农村药物基本制度, 有效解决买药难、买药贵等问题

为了有效改善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物招标、采购无规则的问题, 我国应该就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现状制定一系列的药物基本制度, 通过此制度对药物的售卖及销毁等各过程进行有效的改革, 实现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物招标、采购的科学管理。同时, 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应根据地区的不同情况对相关药物基本制度进行简单调整, 因地制宜。并将该地区临近的相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联合, 实现各个机构的药物等资源的有度交换, 以此缓解大量购买药物给资金带来的巨大压力和实现药物的购置齐全, 避免部分药物的缺陷, 从而有力解决我国农民的买药难、买药贵的问题。

2.2 调整相关政策, 加大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助力度

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之所以长期存在资金运转困难、相关医护工作人员医疗技术不到位等各种问题, 主要就是因为农村地理位置偏僻、相关资源有限、经济无法有效发展的局限, 而这种种问题就给我国相关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提供更大的补助力度。通过有效的补助政策和一定程度提高医护人员的待遇、增多相应的培训机会就能有效改变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困境。

3 结语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现状。虽然我国的发展步伐令世界为之震惊, 但由于我国农村地理位置的偏僻和部分人民的思想的制约, 所以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 同时也极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改革, 导致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中药物制度不完善, 相关医疗机构财务运转困难, 医护人员、设备等医疗技术不到位等问题长期积存。虽然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现状令人堪忧, 但这更加剧了我们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改革的决心, 我们必须要把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建设和改革放在第一位, 从而最大程度的保障我国的十亿农民更简单、更可靠的就医问诊, 人民更幸福的生活。

摘要: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建设重心也在逐渐从工业、军事的发展转变为推动人民日常生活基本需要的各行业的发展上。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 我们能够清楚的感受到我们日常生活的越来越便利, 尤其是在最基本的就医问诊需求上, 医院的相关检查设备不断更新, 医生和护士的素质也在不断提升。然而认真分析近些年我国对相关医疗卫生行业的检查报告后, 我们会清楚的发现我国的医疗卫生工作还存在不少瑕疵, 而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上更是存在不少问题。本研究将依据我国最新的关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实际数据进行严谨的分析, 切实总结出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现存的问题, 并简单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改善措施, 为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改革提供可靠的参考。

关键词: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公共卫生服务,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海飞虎.安徽省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的建立与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0 (07) .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 篇9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主要包括第四次卫生服务总调查面上机构调查数据, 以及基层卫生机构功能和人力资源专题调查数据, 少量数据来自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2]。

本文所利用的面上机构数据来自于对31个省份66个县的 348家 (东部117家, 中部97家, 西部134家) 乡镇卫生院和608家卫生室 (东部238家, 中部171家, 西部199家) 的调查。专题调查的研究现场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 从卫生服务总调查的样本地区中选择了东部山东省的招远市、梁山县、东阿县, 中部湖北省的麻城市和公安县, 西部重庆市的永川区和荣昌县。每个县 (市、区) 调查5家乡镇卫生院, 每个乡镇调查4-8家村卫生室。最终, 实际调查了35家乡镇卫生院和251家村卫生室。此外, 专题调查还对样本县的卫生行政人员、卫生院院长、部分卫生院医生和村医进行了深入访谈。

1.2 研究内容和分析方法

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开展健康管理的能力状况 (卫生人力、可开展的体检项目、基本设备的配备) , 然后分析了健康管理项目开展的具体情况以及未开展的原因, 最后介绍了健康管理开展定性访谈的主要发现。

本文的分析主要采取单因素分析方法。分类资料的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 检验水准取α=0.05。定量调查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定性访谈资料由访谈人员将录音资料整理成文本资料, 使用Weft QDA定性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开展健康管理的能力状况

开展健康管理服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需要足够的卫生人力, 还需要适当的设备和技术开展健康体检。2009年国家启动了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因此, 健康管理的资金投入有了一定的保障, 本文着重分析卫生人力以及健康体检开展的相关情况。

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的数据显示, 2008年我国农村每千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仅为1.22人, 从东部到西部逐渐减少, 东、中、西依次为1.45、1.24和0.97人;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仅为1.06人, 从东部到西部的变化趋势与前面相同, 东、中、西依次为1.24人、1.06和0.90人。

2007年我国不同地区乡镇卫生院常规体检项目的开展情况。从东至西, 各类项目的开展比例均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西部地区卫生院大部分检查项目的开展比例明显低于东部和中部, 超过20%的卫生院没有开展三大常规化验项目, 超过30%的卫生院没有开展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和血糖检查, 将近一半的卫生院没有开展肝功能检查。

2007年我国不同地区村卫生室基本设备的配备情况。全国90.2%的村卫生室拥有诊查床, 但西部地区的这一比例只有79.7%。身高体重计是常用的查体设备, 但配备的村卫生室只有38.9%。全国只有7.9%的村卫生室配备了血糖仪, 东部的配备比例达到了15.7%, 而中部和西部则只有3.5%和2.5%。计算机是健康管理的重要辅助设备, 全国只有18.9%的村卫生室配备了计算机, 东部的配备比例达到了34.3%, 而中部和西部则只有13.5%和5.1%。

2.2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健康管理项目开展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各项健康管理项目的开展比例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家庭健康档案建立的开展比例自东向西依次降低, 东部乡镇比西部高出27.5%。高血压管理的开展比例, 东部乡镇是中部、西部的两倍左右。精神卫生管理对象建档的开展比例, 东部乡镇接近40%, 而中、西部地区则不足10%。

从表2可以看出, 我国东、中、西地区村卫生室健康档案建立的开展比例均比较低, 比例最高的东部也只达到30.9%。高血压、糖尿病的病例管理及随访的地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东部的这两项比例均是最高, 中部则均是最低。

*资料来源:面上机构调查

*资料来源:面上机构调查

2.3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健康管理项目未开展原因

对山东、湖北、重庆等地的专题调查显示, 一半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由于“人员数量不足”而未开展健康档案建立、高血压管理、糖尿病管理等健康管理工作。此外, “上级无严格规定”、“缺运转资金”也是比较重要的原因。

一半左右的村卫生室由于“上级无严格规定”而未开展健康档案建立、高血压管理、糖尿病管理等健康管理工作。其他原因 (人员数量不足、人员能力不够、缺设备、缺运转资金) 的分布比例比较均匀, 介于10%~30%之间。

2.4 健康管理开展情况的定性访谈结果

通过专题调查对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有关人员的定性访谈, 主要有以下发现:

第一, 各地建立健康档案的形式和层次存在一定差异。大部分地方是通过新农合建立健康体检档案, 在少数条件比较好的村建立了正规的健康档案;有的地方只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病人等特殊人群建立档案, 主要由村医来建, 有的医院的医务人员遇到慢性病病人也建立相应的档案;有的地方则完全没有开展健康档案这项工作。

第二, 健康体检的开展缺少专门的人员、设备的支持, 又需占用大量工作时间,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缺乏足够的积极性。有的卫生院院长反映, 卫生局每年都安排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带上设备下乡为老百姓查体。但是由于缺少专职人员以及设备有限, 又占用了很多时间, 与卫生院的日常工作形成矛盾, 而老百姓并没有那么高的健康意识, 作为乡镇医院并不愿意去搞这项工作。

第三, 一些地区的卫生院或村卫生室虽然建立了健康档案, 但缺少利用和更新。有的卫生院院长介绍, 他们通过合作医疗对农民进行了健康信息采集。由于工作量大以及居住人员流动变化大, 信息采集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 虽然建立了健康档案, 但很难持续下去, 也很难利用起来。有的村医说, 他们全村都建立了健康档案, 但还没有做到应用和随访更新。

第四,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受到人员能力、人员数量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 间接影响了健康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的卫生院院长提到, 虽然一直提倡信息化管理, 但由于人员不多、资金不够, 他们只能建立纸质健康档案, 负责管理档案的两名防保人员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拥有计算机以及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人员的村卫生室很少, 无法像城市社区那样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这大大增加了村医开展健康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

3 讨论与建议

3.1 人员缺乏是制约健康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

从每千人口卫生院人力数量来看, 自东向西, 乡镇卫生院的人力资源数量逐渐减少。与此相对应, 东部地区卫生院健康管理项目的开展比例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对未开展原因的定量分析表明, “人员数量不足”在乡镇卫生院未开展健康管理项目的原因构成中所占比例最大。定性访谈结果也显示, 卫生院的健康体检工作以及健康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都受到人员数量不足的影响。国内其他研究表明[3,4], 人力不足是导致社区健康档案管理工作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之一。杭州师范大学何华明等人的研究也发现,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才补充机制不完善是影响农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制约因素[5]。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同时考虑增设人员和提高效率。首先, 乡镇卫生院有必要设立专职人员收集和维护健康档案信息, 而且应通过培训使他们熟悉计算机操作, 能进行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第二, 健康信息的收集应采取多种方式, 初次建立档案可通过健康体检和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而后续的就诊、治疗与康复信息可通过建档者与村医的沟通不断补充到健康档案中;第三, 在有条件的地区, 可通过计算机联网在县、乡、村各级医疗机构间实现健康档案信息的共享与维护。

3.2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开展健康管理的技术和设备存在较大地区差异

本研究显示, 西部地区卫生院大部分常规体检项目的开展比例都在80%以下;而在村卫生室, 身高体重计、血糖仪、计算机等健康管理设备的配备率整体上较低, 尤其是在西部地区。与此相对应, 西部地区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高血压管理、糖尿病管理的开展比例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尽管未开展原因分析以及定性访谈结果并未揭示技术和设备的落后是影响健康管理开展的主要原因, 但笔者认为, 以健康体检为基础的健康管理, 如果不包含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体检项目, 其效果和吸引力将大打折扣。从效果上说, 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 如果不借助于血糖、x线、肝功等检查项目很难发现。从吸引力上讲, 国内有的调查发现[6], 一些农民对健康体检持冷淡态度的主要原因是认为项目太少、太简单, 不能满足其需要。由此可见, 西部农村地区健康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其健康体检能力的提高, 而这有待于西部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技术和设备的进一步升级。

3.3“上级无严格规定”是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未开展健康管理的重要原因

专题调查显示, “上级无严格规定”是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未开展健康管理的重要原因, 尤其对于村卫生室而言。这说明, 作为一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在缺少政府行政命令的情况下, 基层卫生机构缺少开展健康管理的积极性。本研究定性访谈也显示, 健康管理工作与卫生院的日常工作形成矛盾, 作为乡镇医院并不愿意去搞这项工作。

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 从2009年开始, 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并实施规范管理。随着新医改的推进, “上级无严格规定”将不再是基层卫生机构不开展健康管理工作的理由。各地应参照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 因地制宜地制定开展健康管理的实施办法与绩效考核制度, 推动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陈啸宏.和谐发展, 共享健康-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健康促进资讯, 2007, 11.

[2]卫生部.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EB/OL].[2009-05-10].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bgt/s8274/200905/40765.htm, 2009.

[3]杨春凤, 郑应芳.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所遇困境的深层次思考[J].中华全科医学, 2008, 6 (12) :1288, 1300.

[4]王树美, 徐凌忠, 隗学玲.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实用医药杂志, 2008, 25 (10) :1272-1273.

[5]何华明, 吴思静, 姚超群, 等.农民健康档案管理与认知度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3) :187-189.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 篇10

1什么是医疗设备安全风险

医疗设备安全风险是指医疗设备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可能给患者及医疗人员造成伤害的可能性。医疗设备临床使用安全风险是普遍客观存在的, 使用医疗设备就有风险, 医疗设备在故障状态下有风险, 在正常运行状态下也有风险, 风险是损害的发生概率与损害严重度的结合。

2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的类型

风险一般归纳为三种类型:物理风险、临床风险、技术风险。

(1) 物理风险

医疗设备临床使用中电击、机械损伤、易燃易爆物造成的损伤等。

(2) 临床风险

医疗设备临床使用中操作错误或不合理操作、技术上引用不当造成的损伤等。

(3) 技术风险

设备检测误差或性能指标的下降造成的不良后果等。

3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的管理

医疗设备使用风险管理是用于风险分析、评价、控制和监视工作的管理方针、程序及其实践的系统运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个基本过程。

(1) 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指系统运用可获得资料, 判定危害并估计风险。风险分析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医疗设备临床使用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在医疗设备临床使用前, 应深入了解、详细分析医疗设备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风险问题, 参照使用说明书, 分析不同设备、不同条件, 充分考虑和预见医疗设备临床使用中的安全风险因素。农村基层医院在做风险分析时, 可以请上级医院或兄弟单位的同行来一起分析, 一则可以弥补自身技术力量的不足, 二则可以提高自身素质, 再则使做出的风险分析更客观。

(2) 风险评估

对医疗设备使用风险分析已估计到的每个危害的风险因素对临床诊断、治疗的安全、有效性的影响程度的评估。风险评估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不同医院风险评估结果是不一样的。我院采用量化风险值的综合风险评分系统, 并将做成表格形式。这种方法比较直观, 容易掌握, 对于我们农村基层医院比较适合。总分在13分以上的设备为高风险设备, 总分在9到12分的设备为中等风险设备, 总分在8分以下为低风险设备。农村基层医院在做风险评估时, 同样可以请上级医院或兄弟单位的同行一起做。下面就是我院使用的表格。

设备名称:

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就是采取措施将医疗设备使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

(1) 临床使用人员相关的风险控制:制定医疗设备使用操作规程, 根据农村基层医院的实际情况, 可以是设备科和临床使用科室一起制定, 可以请上级医院的专家协助制定, 也可以请医疗设备公司协助制定。操作规程一旦制定, 临床使用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医疗设备使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 预防性维护:预防性维护是周期性地对设备进行一系列科学的维护工作, 以确保设备安全、有效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根据风险分析的情况确定风险控制的等级进而确定预防性维护的周期, 制定预防性维护的计划。根据农村基层医院的实际情况, 采用与兄弟单位资源共享的办法购买医疗设备的测试仪器, 因此预防性维护的执行方法是按设备类型执行。预防性维护的内容:a外观检查包括设备是否清洁;箱体、显示器、底座、推车及其组件是否损坏;控制开关是否正常;各种标识标签是否完好;外部管路和软管是否正常;电源线、电缆、充电器是否正常;过滤器和通风口是否清洁;b更换维修与保养包括对已达到使用寿命及性能下降、不符合要求的元器件或规定要定期更换的配件进行及时更换;对医疗设备表面与内部电气部分与机械部分进行清洁;c安全检查包括电气安全检查和机械安全检查;d功能和性能测试包括开机检查设备的各项功能报警范围及用各种测试仪器检测设备的性能。e做好预防性维护后及时填写预防性维护报告单同时在设备上黏贴预防性维护工作标记。

(3) 医疗设备安全、性能检测与校正。做到验收检测和状态检测, 运用医疗设备的测试仪器对医疗设备进行安全、性能检测与校正。具体操作与预防性维护的内容中的c、d项相同。

(4) 医疗设备应用环境安全风险管理。包括供电要求、接地要求、温湿度要求、水的要求及生物危害的防治。除了生物危害的防治外, 其余的要求一般在设备安装时都能够解决好。我们农村基层医院由于地处农村, 生物危害的情况比较严重, 特别是老鼠, 我院采取许多防鼠措施, 但还是发生过老鼠啃坏设备线路的情况。这一点我们农村基层医院要特别注意。

4 PDCA方法运用到风险管理

P (PLAN) 计划D (DO) 实施C (CHECK) 检查A (ACTION) 评估、总结。具体为:分析现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中各种影响因素;分析影响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主要原因采取措施;按措施计划的要求去做;把执行结果与要求达到的目的进行对比;总结经验改进原计划的不足;把没有解决或新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解决。

农村基层医院在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技术的引入中, 要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 不能盲目的将上级医院的经验死搬硬套。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大型箱梁下一篇:高空钢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