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计划上

2024-05-06

地方课程计划上(精选10篇)

篇1:地方课程计划上

一年级上学期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一、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踏入学校,每个孩子对小学生活都充满向往,充满期待。因此,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年级学生的学生活泼可爱,纯洁善良,好奇心强,求知欲强,这是他们年龄特征中优势的一面。但是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差,课堂爱做小动作,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说话随便等,也是他们这一年龄段的共同特点,对学习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再加上还没有接触拼音,识字量极少,严重影响了他们的阅读,具有很大的依赖性,愿意听别人读书而自己不愿读书,由于惰性和以前幼儿教育没有学习任务的惯性,很多学生不愿背诵,另外,独生子女家庭决定了孩子的家庭中心地位,许多孩子不同程度的具有唯我独尊、任性、娇气、不会合作沟通、心理比较脆弱,安全自护意识相对缺乏,体育锻炼的意志力不够等问题。生活自理能力更是具有很大的差距。

二、教学内容安排

根据以上对学生的分析,本学期一年级地方课程主要安排两方面的内容:《传统文化》安全教育。

三、教学内容分析

(一)传统文化版块

1.教学内容:本学期完成《传统文化》第一册的前半内容。2.教学内容分析:《传统文化》是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艺术乐园”两个单元。“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教材基本呈现形式:“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的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成长袋”为学生提供一个总结评价积累沉淀的空间。

3、教学目标

(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4.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欲望,正确理解背诵传统文化中的选文。

(二)安全教育版块

(1)教学内容:使用地方课程《安全教育》教师用书,本学期主要学习第一单元“交通安全要牢记”和第二单元“课间10分钟,安全才轻松”。共安排7课时内容。(2)教学目标

总目标:通过学习,促进学生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知识和技能,养成自救护的素养和能力。学期目标:

A.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行走、乘车的交通安全常识;了解一些常见的交通安全标志、标线的含义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常用报警、救助电话,会使用120、122等救助电话;引导嘘声树立安全意识、遵化搜交通规则。

B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与同学友好、安全相处,不打架、不做危险游戏;引导学生了解并遵守学校中的规则和秩序,保证活动与游戏安全;引导学生避免活动和游戏中的侥幸、逞强心里,初步形成防止在活动、游戏中造成误伤的意识。

(3)教材分析

本套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的如干问题揉和在一起,作为一个序列出现,一年级教材中选出了4个与小学生密切相关的四个专题,设计挂图,给予明确的安全引导。在设计上体现了科学指导与、知识阅读性、感悟体验性的有机结合,以现实生活为载体,以典型案例为引领,以基于问题德应对和预防为事件策略,以直接对话为沟通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安全技能与方法,使其终生受益。

在具体课时好学生学习活动空间安排上,为教师留有利用课堂完成指导性任务的必要空间,可以视信息量、安全教育活动范围做适当调节、控制。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应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强调从活动中学习。

2、重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在探索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感知周围是的特征,让探究成为地方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

3、主要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运用挂图、实物、多媒体等组织教学,运用观察、信息搜索、讨论、调查、社区活动等形式,充实教学过程。

4、让学生与社区、家庭建立联系,采用“问问别人”的方式,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

每周一节课节。

篇2:地方课程计划上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44人。学生通过学习懂得了珍爱生命,重视安全,拒绝诱惑,远离危险,防范伤害。创新思维有所萌发,学习科学兴趣浓厚,能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开展一些探究性的活动。但总的来说,由于学生认识水平有限,重视程度不够,基础、水平不一,很难达到一定的效果。本学期应切实加强课堂组织教学,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平台,扎实开展科技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贤人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学生欣赏到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每一处风景,都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让学生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艺术。安全工作关系到师生生命的安危,是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让学生在交通、校内外活动、消防、疾病预防等方面确实引起高度重视,杜绝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教给学生必要的各方面的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和交通安全责任感,确保学生的安全。国防教育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二章明确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国防教育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有关国防方面的法律法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安全教育方面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安全教育”,要让学生在交通、校内外活动、消防、疾病预防等方面确实引起高度重视,杜绝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教给学生必要的各方面的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和交通安全责任感,确保学生的安全。

2、传统文化方面

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贤人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学生欣赏到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每一处风景,都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让学生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艺术。探究、合作、实践是领略民族文化、感悟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方法。让学生阅读、大声诵读、翻译古文、诗歌欣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知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传统、领略民族文化,探究、合作、实践是领略民族文化、感悟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方法。在这门新的课程中,学生是主角,让学生阅读、大声诵读、翻译古文、诗歌欣赏„„等一系列活动中,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用心感悟。

过程与方法:引导、讲解、搜集资料等。

四、教学重点难点

要让学生在交通、校内外活动、消防、疾病预防等方面确实引起高度重视,杜绝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教给学生必要的各方面的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和交通安全责任感,确保学生的安全。

五、教学措施

1、地方课程是针对社会需求和现实生活实际设计的,它的基本目的是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文明教育发展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关心社会,尊长爱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现实生活 中懂文明讲礼貌,与人和谐相处。所选择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年龄特证和已有的基础相适应。

2、严格执行学校教导处的课表规定,按时、认真上好地方课程。

六、教学进度

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石横镇北高余小学

篇3:地方课程计划上

课程的一般资源向地方课程资源转化的条件

作为资源的一种类别, 课程的一般资源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它的形态多种多样, 在没有经过教育学的加工进入课程, 并且与教师和学生产生互动之前, 它只是一块等待开放的课程地藏, 是外在于学校课程的, 只能算作准状态下的课程资源。等到这些客观存在的事物被选择和利用, 才能作为课程资源成为课程的一部分, 从而具有了实现课程目标和转化为课程的内在功能。所以课程资源是富有教育价值, 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并且服务于学校课程目标的各种各样条件的总称。课程的一般资源能否开发为课程资源, 要看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体现课程目标的要求适应课程目标的需要。地方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构成要件, 地方课程目标也应该作为学校课程目标的一部分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目标有机融合, 共同构成统一的学校课程目标体系。因此地方课程目标同学校课程目标一样为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价值依据, 也就是说课程的一般资源能否转化为地方课程资源关键要看它对地方课程目标达成的适切程度。按照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强调的, 可以从“学习者”“当代社会生活”“学科专家建议”三个方面出发寻找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对地方课程提出的价值目标。

1.学习个性化

课程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自身经验、学习形式以及所属的族群与文化, 增进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基础, 增进学生生活经验, 充实生活智能。

2.社会生活化

通过对本地区社会中主要文化的风俗、价值和信念、民族组成和历史沿革的知识的学习, 了解自己所属文化和其他不同民族文化的历史、成就及其特点, 帮助所有学生发展他们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积极态度, 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民族认同、乡土认同;借由地方文化、民族文化了解本地区的特色和问题, 培养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与包容的心态, 培养学生接纳人类的独特性、共同的人性、公平权利和正义原则等;以地方文化知识学习为起点, 扩大其学习范围, 由爱乡而爱国,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民族观、世界观。

3.专家知识人文化

培养学生具备多元文化素养和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利用本地区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理性的怀疑和辩论的能力, 协助学生理解自己、他人和生活的世界。

与传统的受现代知识观支配的国家课程相比, 后现代知识观对新课改的影响和渗透得到充分体现。

Blog的特点以及与地方课程目标内在价值尺度的一致性

1.Blog的出现不仅仅是技术壁垒的破除, Blog的技术价值核心不是科学技术大众化, 而是普遍化的知识转向境域化的知识

普遍化的知识观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以个人兴趣爱好为转移, 是普遍有效的, 知识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果, 如实地反映揭示着事物本质。因此知识是确定不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被认为是知识的基本属性。如此一来, 知识成为崇拜的对象, 而非思考的对象。为光环所笼罩的知识逐渐沦为控制、僵化、迷信的工具, 外在于个体的知识成为真理的代名词。个体经验、际遇感悟、生活场景、境域知识不得不退居二线, 为正统知识所不齿。反映在课程中, 以国家课程面目呈现的“官方知识”自然以真理的代言人成为个体学习的标准和模本。20世纪中期, 这种普遍化的知识观遭到根本批判, 境域化的知识观为人们接受: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局部的或者境域的特性。这些局部的、境域的条件是知识形成的前提, 而不是知识的干扰。知识不是对事物本质的发现与揭示, 而是人们理解事物及其与自身关系的策略。Blog关注点不在于内容表现的艺术性和技术追求的先进性, 而在于个体知识的境域性或存在性。任何知识和任何知识的表现形式都能够在这里几乎不受限制的获得同台展示的机会———只要能上网、会打字和不违背国家法律。在blog上既有客观知识的生存空间, 也有个人情感的展示天地;既有官方知识的宣传, 也有私己文化的渲染;既有科学世界的探索, 也有生活世界的回归。后者因为能够适应个性化的价值诉求而拥有更多的点击率。就个人情感、私己文化、生活世界的特征而言, 这些知识的位置也许位于传统的现代知识观的底层, 但是在后现代知识观看来, 它们在价值上与其他知识没有任何差别。这些知识无意于揭示事物的普遍规律和深刻本质, 偶然的境域的存在恰恰促其得以产生。这种偶然相遇的理解构成了知识体开始。在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邂逅中, 学习者个性和个性的学习方式得以张扬并以此造就了blog同地方课程目标内在价值尺度的一致性。

2.blog上置放的不仅仅是个人日记、网络资源, blog的目的不是自娱自乐, 它体现出一种高度的利他共享精神, 是知识的等级化转向知识的类型化

由于某些知识处于知识体系的核心位置, 以真理自居压迫着另外一些知识, 所以不同的知识依照价值被划分为三六九等, 排列成一个明显的知识价值谱系或台阶, 这就是等级化的知识观。世界原本是复杂的,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多样的, 由此形成的知识也应该是多样的。类型化知识观认为人们不应该按价值等级来评价知识, 应该按照知识的类型水平来评价知识, 不同的类型的知识具有同等价值。类型化是对等级化的解构和废除。在blog的网页上, 文化资源只有使用价值的平等性而没有资源体价值的等级性。文化资源体以类别归类而不以价值高低划分。价值平等的前提使得资源交换的开放性成为现实。公共开放的交换就是共享。自我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求取他人的获得, 这在市场经济中已然是最为道德、公正的交换方式。在现实社会中, 人们交换的是商品, 而在这里我们能一起观赏到由各类风俗、价值、信念、规则等要素汇合而成的文化大花园。在这个文化大花园, 你可以先从自己家门口开始了解它的历史独特性, 感受自己文化的美丽。你还可以步入隔壁的花园, 探究它, 认识它, 包容它, 欣赏它。多元文化的学习丰富了我们对生活世界的感知模式, 世界并非以单一固定的模式得以呈现, 社会的存在状态可以从多个角度获得理解。从情感认识的角度进一步拓展了社会的生活空间, 折射出五彩斑斓的颜色。在社会生活化方面体现了同地方课程目标相一致的内在价值尺度。

3.Blog的帖子争论并非是为了得到相同的答案, 也不是为了倾听权威的声音, 而是为了求取沟通的理解, 体现出理性的价值和批判的精神, 是知识的累积转向知识的批判性

累积是现代知识增长的方式, 主要依靠学科知识的积累, 等积累到一定程度, 知识才有所发展。批判性是后现代知识增长的方式, 既依靠某门学科知识的积累, 更依靠知识的怀疑、猜测、争鸣和反驳。前者的道路是唯一的, 最后的结果趋向一致的结论;后者的道路是多样的, 问题的寻找和理论的猜测成为工作的核心。Blog上大量带有质疑、批评的回复或品评对以真理名义说话的意图构成威胁, 用真理名义说话的必然结果是让多数人闭嘴, 知识的积累和突破成为少数人工作的专利。支撑这些评论的动力源于可贵的原创精神和辩论的批判能力。在不停地追问和批判中, 知识的生命力得以维续, 知识增长的动力才不会枯竭。在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式微的时代, blog同地方课程目标体现了相同的内在价值尺度。

参考文献

[1]孟凡丽.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J]博士文库, 2003.

篇4:地方课程计划上

分析这些教材可以看出,部分教材体现了地方教育特色,针对性、补充性、选择性和实践性较强,并按一定的逻辑线索整合课程资源,构建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实施形式,通过加强学生与社会、自然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小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作出了贡献。然而,地方教材在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种类杂乱,名目混乱;版本重叠,内容交叉;重低轻高,重文轻理;编写单位资质存疑,水平参差不齐等。下文通过图表进行具体分析说明。

一、存在的问题

为方便说明,笔者将现有的57种地方课程教材大致分为思想教育、生命教育、环境教育、科学技术、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六类,并按照课程种类、编写单位、出版单位和适用学段等,分类统计分析如下。

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六大类教材的版本数量分布不均衡:“生命安全教育类”的版本偏多;“科学技术类”与“民族文化类”相对持平;“地域特色类”和“环境教育类”明显开发不足。

由表1和图2可以看出,六大类现有地方课程教材涉及义务教育阶段的版本数量偏多,而高中教育阶段的教材版本数量明显偏少或完全没有,地方课程教材在学段开发上出现了明显的失衡现象。

通过统计分析,还发现了其他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种类杂乱,名目混乱。统计表明,部分地方教材种类定位含糊不清,名称含糊空泛。如,“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小学创造教育”和“科技”等,不仅类别不好界定,而且名称与适用年级名不副实。又如“廉洁教育”应属于国家课程中的“思想品德”范畴,不应以地方课程教材出现;“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不宜以学术研究成果出教材,只需渗透在生命安全教育之中。(参见表2)

二是版本重叠、内容交叉。统计表明,同一类别的地方课程教材出现版本名称相互覆盖、内容相互交叉重复等现象。如,有关生命安全教育类,由于以前缺乏统一的地方课程标准,编写时明显存在名目偏多、名称不统一等问题。(参见表3)

三是重低轻高,重文轻理。统计表明,地方教材多集中在低学段和文史类上,而在高学段和理工类上开发不够。如,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不应只停留在“写字”“书法”和“语文读本”等文体形式上,应适当关注自然科学、兴趣特长和环境生态等问题,比如适当补充简明的宇宙、天体、海洋、雷电、灾害、动物、植物等自然科普知识的相关读本。

四是编写资质存疑,水平参差不齐。比如,有些编写单位或编写个人是否具备相关的编写资质?再比如,有些编写单位编写的教材地方色彩过浓;或者编写的内容学术品位过高(低),与学生的年段不匹配等。还比如,个别编写单位存在委托挂虚名的做法;有些版本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带有明显的垄断性质等。同时,编写单位和出版分布也不够合理,部分相同名目的教材编写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

二、改进建议

基于上述现状,我们认为,只有做好地方课程资源深度开发的长远规划,在地方教材建设上兼顾种类差异、版本差异和地域差异,并积极探索出适合湖北地方课程特色的评价体系,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实施与教材使用中的资源整合问题,真正促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协同发展。

(一)统筹规划,精简开发,科学制订地方课程教材开发标准

基于目前地方课程教材开发、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建议省教育厅成立“湖北省地方课程教材规划与管理委员会”,对全省地方课程教材进行顶层设计和规范管理。

一是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制订适合湖北本土特色的《湖北省地方课程标准体系》,规范地方课程的门类与科目,防止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内容交叉重叠;二是依托统一的地方课程标准体系,系统规划、整体统筹和统一组织,坚持“一纲多本”的开发竞争机制,实现地方课程开发的高效整合与最优配置;三是统筹规划,大力挖掘与开发湖北本土的核心课程资源,合理融入湖北自然山水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色物产、故事传说、人文积淀、经济发展、文化需求等具体内容,通过认真整理与科学分析,从这些潜在的课程资源中凝炼可资开发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充分体现地方课程教材开发的综合性、多样性和实践性。

(二)规范建设,增减删补,优化管理地方课程教材建设过程

建议“湖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建立例会制度,按照“保留、调整、充实、完善”的八字方针,从宏观上把握地方课程的内涵特征与形式特征,通过对地方课程教材的规范建设,形成增、减、删、补的动态开发与管理方式,及时增加一些与时俱进的地方品牌教材,减少名称相同的教材版本和教材内容,删除那些名不副实的教材版本,补充完善现有的地方课程体系。如,本次审定通过的“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民防空知识”和“经典诵读篇目”等,应在进一步整合修改的基础上,尽快替代原有不规范的同类教材。又如,对编写质量不足的教材,要严格控制,宁缺毋滥,以切实提高地方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质量。

同时建议改进纸质读本的单一形式,实行部分教材电子化。比如,采用“互联网+地方课程”的网络课程方式,与配套数字资源支撑平台相呼应,形成立体化、数字化、互动性的课程体系,既能有效发挥地方课程在减轻学生负担方面的引领作用,又能适度拓宽地方课程开发与建设的途径。

(三)质量检测,跟踪评价,建立健全地方课程教材开发评价机制

因地方课程体系正在构建之中,所以亟待建立健全相关的质量监测标准和配套的评价管理方法,逐步建构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科学合理、具有湖北本土特色的地方课程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地方课程教育教学质量。

建议建立“湖北省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全方位监测与管理。具体可通过组建以质量监测、跟踪评价和实证研究为主的项目组,采用问卷调查、定期回访和抽样检测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及时发现地方课程教材的优点与缺陷,跟踪记载实施过程中的长处与不足,扬长避短,确保地方课程教材有计划、有系统、有管理、有检测,不流于形式。

(作者单位: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篇5:地方课程计划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特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教育局2011年工作要点》精神,以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工作目标,积极、稳妥、有效地进行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二、地方课程的教学课时及教学内容设置:

1、课时安排:根据上级课时计划安排,地方课程每周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级各两课时,学校在进行教学时,地方课程课时不得随意挪用或挤占。

2、教学内容设置:

(1)《成功训练》教育:在地方课时中每周每年级安排一课时进行《成功训练》教育,在课程设计上划分为“社会适应教育”、“基础学力训练”、“自我管理教育”、“情意教育”等学习领域,每个领域的划分只具有相对意义,其内容与其他课程和学习领域有很大的交叉。每个学习领域又划分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分为各种想法情境活动内容。

(2)《家乡》教育:在地方课时中每周每年级安排一课时进行统编教材《家乡》的教学。让学生充分的了解自己的家乡吉林,从而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工作要点:

(一)坚持学校地方课程的开发、实践与研究工作,推进区域的特色文化资源建设,服务好学校的“全面”教育教学理念。

1、继续加强对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实施、开发现状的调研与分析,在对话和研讨的过程中推动课程发展。

2、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以及做好与上级领导、专家的交流与沟通,通过交流、研讨就共性的问题进行充分探讨与沟通,帮助学校地方课程实施过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3、充分发挥学校地方资源优势以及学校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促进共同进步。

4、建立学校地方课程教科研研究小组(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发挥教研小组的集体作用,正常开展系列实践与研究活动,丰富教科研形式,为推动学校地方课程的有效、正常的开展服务。

5、结合学校的课题研究以及所取得的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一方面以地方与学校课程中的系列活动统筹规划学校总体计划,使学校课程开展找到实实在在的项目,另一方面以课程的理念规范整个实践与研究

(二)坚持理论学习和研究,增强教师课程理解能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案例研究为抓手,结合实践,与教师一起就学校地方课程实施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并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稳扎稳打,不断提升对校本课程开发、地方与学校的理解水平和实践能力。

2、以“小课题”研究形式推进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开展,围绕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缩小研究切口,加大研究深度,以实践中生成的问题为课题,重视研究过程和成果的应用价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按计划推进学校地方课程的开展、实施、开发工作,关注学校地方课程实际实施情况,引导和组织学校、教师就学校地方课程开发、开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专题性研讨和学习。

4、适时举办不同层次的专题研讨沙龙,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学校地方课程有效开发与利用,地方与学校指导教师提供交流和研讨的平台。

5、引导教师重视积累和反思,并组织教师进行地方与学校案例撰写与分析,增强对地方与学校课程的理解和领悟,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更具科学性。

6、加强学习,完善地方与学校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获得最新信息,并注重对有效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理论的学习和钻研,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努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柏城小学干部教师读书工程计划

为了落实《干部教师读书工程实施方案》,营造书香校园,塑造学校文化,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决定实施以“读书伴我成长”的读书工程,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扩大教师阅读视野、丰富阅读内容、形成阅读习惯、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综合素养为目标,以建设书香校园为载体,以教师发展为核心,通过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引领生活方式,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师成长,带动学校整体水平及全体教师教学能力的共同提高。

二、活动主题

干部教师读书工程的主题是:“读书伴我成长”。通过读书活动,引导干部教师把学习研究当作工作的主旋律,增强读书学习的主动性,把读书学习作为促进个人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逐步提升个人的教育理论功底,更好的指导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个人教育风格,提升教育内在品质,促进学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工作要求

1、干部、教师要制定读书计划。教育局推荐郑金洲编著的《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作为必读书目,干部、教师要结合阅读学习,把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走出教育科研误区,学会从实践中寻找、捕捉、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并与实践紧密结合,形成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教学案例等成果。同时,各位干部、教师要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参考教育局推荐阅读书目,选定阅读文章、刊物或教育教学专著,制订符合个人实际的读书计划。

2、合理安排读书时间。干部、教师要结合市里组织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开展情况,有效利用业务学习、政治学习、教研组会、节假日、寒暑假时间,开展读书活动。同时建立每日半小时学习深思制度,每位教师每天要保证半小时以上的读书与学习时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整理自己的工作轨迹,反思自己的工作得失,做到读思结合、读议结合、读研结合,把读书的过程变成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使广大干部、教师在研究中学习提高,在阅读中开阔视野,切实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开展“四个一”主题读书活动。即做到每天阅读一篇教育教学相关文章,书写100字的读书笔记(书写笔记时要注明学习文章的题目和作者);每两周写一篇读书心得体会 ;每月阅读一本教育教学刊物,每学期阅读一套教育教学专著,及时把握前沿教育理论、教育思想,鞭策教师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提高教育科研和教学水平。

4、组织教师开展一次读书体会评选活动。

四、活动措施:

1、迅速掀起读书热潮,根据学校推荐的篇目,每人可到图书室另选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

2、落实阅读时间:集中读书时间为周六上午。分散阅读时间由教师自行安排,但要保证每天至少半小时。

3、及时做好读书笔记。

4、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撰写教育随笔、读书体会。

5、干部、教师读书情况每月检查公布一次。要求字迹工整,提倡用楷书或行楷,杜绝草书。

6、学期末进行读书笔记展评,读书学习体会、教育随记、教育案例、教育反思和教育成果展览。评选“读书标兵”,学校进行物质奖励,并把评定分数纳入评选优秀级部、优秀备课组中去。

五、组织领导

长:孙彦起

副组长:葛玉贵

员:闫秀贞

陈玉芬

逄玲

张楠

六、具体安排

2月份:

1、制定干部教师读书工程实施方案。

2、每位干部教师制定读书计划,组织交流。

3、购买相关书籍,下发读书学习的资料。

3-4月份:

1、开展《教师如何做研究》学习体会评选活动。

2、每位教师认真做好读书笔记,互相传阅。

3、组织进行教师读书活动阶段性评价,以评促读。

4、3月25号上交读书学习体会。

5-6月份:

1、开展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活动。2、6月10号上交上传读书学习体会。3、6月25号进行教育教学案例研讨,上交上传材料。

7月份:

1、下发假期阅读的有关书籍,进行假期阅读指导。

2、举行“读书论坛”活动,交流假期阅读体会。

篇6:赵庄小学地方课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为依据,根据教研室的安排,地方课程的开设重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关注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强学校教学文化建设,促进学校课程特色的形成。

二、工作目标

结合我校各项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本学期继续进行安全、环境保护的知识和国学启蒙等方面的教育。

1、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让新教师完善好自己的备课,以课堂为主阵地,让学生学有所得。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生活结合。

三、主要工作计划

1、注重常规教学工作,根据学校的安排上好每一节课,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加强备课,同年级同学科教师集体备课,严格按备课要求执行;提倡互相听课,大胆创新,大胆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授中,注重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每月的周三举行教研会,由一到两位教师发言,具体内容自定,可以交流问题征集表上的问题,也可以交流教学中的内容,或者谈自己的教学心得,每位教师轮流进行。

4、常规教学资料的检查:

教师:

1、看电子备课,有个性修改以及教后记。

2、看业务笔记,有心得体会。

3、看教研记录、听课记录,每周一节。

学生:

学期末上交学生的作品以及学生成绩。

四、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和研究地方课程标准,准确的运用于教学当中,认真做好备课的每一个环节,熟悉教材,领会课改精神。

2、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实际,力求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采用多媒体动画录音等手段,图文并茂,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对国学启蒙中的诗文先进行诵读,记背。再慢慢品尝,感悟。对其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究。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夯实我们民族的根,做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4、安全教育的内容要与日常生活结合,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5、备课内容:一二年级地方备课包括传统文化和安全教育,并且要隔一周上一次安全教育课,安全教育无课本,教师可自行确立授课内容,并且必须在电子备课中体现出来。按照备课安排及时备课并进行个性修改。

三四五六年级:前十二周先上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并且交替上够12课时后,再上传统文化。按照备课安排及时备课并进行个性修改。

五、地方教研安排

根据教导处安排,每周教研会时确定一到两个中心发言人,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周:楚文丽

第二周:刘伟

第三周:梁杰

第四周:陈志祥

第五周:梁晶

第六周:楚文丽

第七周:刘伟

第八周:梁杰

第九周:、陈志祥

第十周:梁晶

第十一周:楚文丽

第十二周:刘伟

篇7: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本册教材包括十个单元,分两学期完成。第一学期完成前5歌单元。其中第一、二、七单元是诵读经典,第四、五单元是书法名家和绘画欣赏,第二单元是传统节日,第六、九单元是齐鲁名人河政治人物,第八、十单元是名胜古迹和宫殿园林。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3、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教学教学重点、难点

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本课程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法学法: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篇8: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一、参加人员:

六年级八个班17名学生,七年级八个班22名学生。要求思想品德好,文明礼貌,热爱集体,对计算机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二、时间及地点:

时间:六年级每周二下午第三节及课外活动时间;七年级每周三下午第三节及课外活动时间。

地点:微机教室

三、对教师的要求:

1、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结合,使信息技术成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得力工具。

2、强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活动。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各自的独立活动探索知识的奥秘。

3、充分开发、组织、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通过网络扩展教育及学习的资源,使学生有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

4、采用个别化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四、对学生的要求:

在课外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教学策略,将活动的内容、形式设计编制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1、创设生动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2、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自己打分,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3、每堂课有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在学期结束时安排学生的操作汇报课。

4、以正面引导为主,在学生自由操练过程中不断给予指导和帮助,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

5、做好学生之间的交流,将学生好的作品展示出来,使学生之间能相互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6、每堂课中安排时间组织学生讨论,共享获得的实践经验,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

五、课程教学设计:

1、目标设计:教学目标要突出活动性和实践性。可以分为总目标和单元目标,根据不同的活动单元设计相应的教学过程。

2、内容设计:教学内容要具有新颖性和综合性,根据学生基础和兴趣不同,选择开设相应的内容。

3、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教学形式可以在学生自己操作的基础上采取其他各种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特点的形式。如演示好的电脑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设信息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讲座,让学生了解最新的信息学科发展;利用所学的知识创作作品,如电脑小报及网页,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评比、讨论,阅读访问好的网站,开拓眼界,博采众长。

4、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时,采用多样性和开放性的方式。注重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的评价;注重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转变,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发展等方面,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条件成熟时,将学生成果展示公布,表彰优秀,鼓励创新。

六、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内容:

初步接触Flash,掌握Flash的基本原理,并能用Flash制作简单动画。

(二)教学(训练)要求:

使学生能比较初步了解、掌握用Flash制作简单动画基础知识,并能针对相关的练习进行上机操作,进而以点带面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务,做到学以致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基础知识的掌握。

2、各种基本概念、操作的掌握。

篇9: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资料,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齐,对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和课程结构的优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学年地方课程教学实施,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课程理念,根据上级教育部门颁发的课程计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当和国家教育教学方针,结合我校各项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状况,进行安全、环境、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工作目标任务

地方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职责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潜力,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社区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我们把“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精神和社会实践潜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充分利用地方、社区、校园、家庭等多方面的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用心情感,培养环保意识和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构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1、安全教育方面

中央领导对中学生安全的指示:“人民生命高于天,人民利益重如山”。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料之一“安全教育”,要让学生在交通、校内外活动、消防、疾病预防等方面确实引起高度重视,杜绝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教给学生必要的各方面的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和交通安全职责感,确保学生的安全。

2、环境教育方面

环境保护对于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好处。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校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逐步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关心家乡的环保事业,帮忙学生进一步增长环保知识,掌握环保基本方法,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参与环保实践,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礼貌意识,既是现代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的义务和职责。

3、传统文化教育方面

透过感知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传统、领略民族文化,探究、合作、实践是

领略民族文化、感悟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方法。在这门新的课程中,学生是主角,让学生阅读、大声诵读、翻译古文、诗歌欣赏……等一系列活动中,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用心感悟。

三、教情分析

我本学期担任初三地方课程教学工作。虽然有了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还是初次接触地方课程教学,用心开展教学群众备课,认真研读教材,分析学情,把握课程标准,遵循教学规律,完成教学任务。

四、学情分析

初三共有学生50人。这些学生来自于城市与农村,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五、完成目标任务的具体措施

1.教师在教学中要继续认真落实《课程》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素养,教学目标、资料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素养。

2.大力倡导“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教育科研观。教学中要有科研意识,要边实验、边研究,力争做一名科研型的教育工作者。

3.在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在知识、潜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务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4.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个性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潜力的培养。教师要透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力争创造条件开全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5.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取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整合。

篇10:小学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磁窑实验小学——刘长英

一、开设目的:

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改革和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以增进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校各项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安全、国防、环境保护的知识、国学启蒙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文化的优美。

2.通过名人长廊,让学生了解古代名人的卓越才能。

3、通过名胜佳境,让学生了解我们山东的名胜古迹,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4、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安全自救自护知识。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包括《传统文化》和《安全教育》,分成不同的专题,并不局限体裁,表现形式。每周围绕一个专题来进行教学,如和谐校园、和睦相处,诗经、韩非子、淮南子、战国策、姜尚等,大力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对课堂学习进行补充,进一步讨论交流,甚至可以视具体情况开展延伸活动。

四、教学重点

苏东坡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教学中对所学诗词要求学生背诵。我们将帮助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忆,进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多背,打造一个善于记忆的头脑。同时,对诗词的朗读也进行专门指导。

五、教学措施:

1、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实际,力求选择适合学生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采用多媒体动画录音等手段,图文并茂,使

学生在做做学学中达到教学目的。

2、对国学启蒙中的诗文进行 诵读,记背。再慢慢品尝,感悟。对其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究。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夯实我们民族的根。做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3、结合本地实际,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用电安全,防溺水、防雷防震等安全知识教育。

三、教学内容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

第一周《有话好好说》第二周《诗经》

第三周《安全乘车》第四周《韩非子》

第五周《远离危险地带》第六周《淮南子》

第七周《劳动中注意安全》第八周《战国策》

第九周《远离火灾保平安》第十周《姜尚》

第十一周《遭到敲诈绑架怎么办》第十二周《管仲》

第十三周《不要离家出走》 第十四周《孙武》

上一篇: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汇总下一篇:公司党委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