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方、学校课程总计划

2024-05-11

国家、地方、学校课程总计划(精选6篇)

篇1:国家、地方、学校课程总计划

学校三级课程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课程计划》,开齐科目、开足课时,落实两表(即: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在认真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并实施、管理好校本课程。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明确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

2、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即“四会”)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3、在加强双基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通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技能。

5、加强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加大对教学质量的监测与评估力度,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6、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与行为、学习习惯。

7、努力创设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合作与沟通机制,为师生的和谐发展搭建平台。

三、课程实施

(1)教学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建立教学管理网络是国家与地方课程有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证。学校要完善学校、教科研室和教导处、教研组及年级组三级管理网络,实施对课程的管理。

(2)加强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管理,把管理的重心从教案管理转移到课堂教学管理,研究制定发展性的学业评价及考试管理制度。

(3)备课要实行分层管理,因人而异,注重实效,防止用单一化的备课模式来统一要求教师。给优秀教师提供广阔的自主设计空间,鼓励他们根据自身的素质特点,设计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案,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而对新教师和其他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指导或规范的管理.

(4)作业管理要立足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避免重复劳动。各学段都要严格控制作业量,原则上一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二、三年级家庭作业总量每天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时。同时,要继续推广第一轮课题研究中的“自我发展性作业设计”的研究成果,鼓励学生自己探究感兴趣的作业。教科研室和教导处应根据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规范教师作业检查的行为,并倡导多样化的、富于实效的作业检查或批改方式。

(5)考核要着眼于改进教师的教学与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反对把获取分数作为教与学的目的。考核方式要多样化,可采用闭卷、开卷等书面方式,也可采取口试、操作、表演、展示等方式。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侧重能力与素质的立意,注重选择现实生活的材料,杜绝设置偏题、怪题。

(6)根据国家教材多样化的政策,学校应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专家指导下,选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科书(地方教材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

(7)提倡教师教学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教科书,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和积极思维的空间。启发学生质疑、探究,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

(8)在时机成熟时,学生将有权选择学校课程中的选修课,有权对学校课程做出自己的评价,有权对自己所学的课程提出改进建议;学生也应主动配合教师完成课程任务。学生家长及有关的杜区人员对学校课程也应有知情权,评价权和建议权。

篇2:国家、地方、学校课程总计划

2009-2010学 武安市贺进镇贺进小学

文章关键词索引:学校国家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内容摘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处室工作。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将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体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

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地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如:一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旨在适应儿童生

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综合实践活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研究、成果展示);校本课程包括:校本教材、安全法制、课信息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

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四、三级课程设置表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

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

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30课

时(一、二年级分别为26课时、2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

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一第六节),主要进行常规教

育、开展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5、活动课(乐器学习,除了学生外,全体教师也参加学习,学习自己爱好的乐器;有横笛、唢呐、竖笛、葫芦丝、口琴、电子琴等。)程安排为,每周二、周五下午。

6、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7、我校地方课程课时安排为,每周一二年级2课时,三四年级

3课时,五六年级4课时,占义务教育阶段总课时的10.2%。设置普通话、实践与创新、道德与法制等,使用相应的教材。

8、校本课程结构设置

(1)学校篇:通过开设学校篇课程,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过程,增加学生知校、爱校、兴校的责任心。

(2)革命英烈篇:了解家乡涌现出了革命英雄前辈,明白现在美好时光来之不易,从而珍惜今天幸福生活。

(3)家乡篇:让学生了解近些年来家乡的巨大变化,了解一些家乡生产生活结构。

(4)京娘湖传说故事:京娘湖是河北省著名旅游景区,离我们贺进镇不到30公里,也是我们区域值得自豪的,因此开设此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

(5)低年级识字:加增学生识字兴趣,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学习生字的方法。

(6)英语口语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7)舞蹈、乐器: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实现舞蹈素质的早期开发,掌握了吹奏一种乐器的技能,为学生后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8)普通话与贺进方言:目的是提高学生说好普通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起他们对说好普通的渴望,加大语文课堂的补充和课外延伸。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教研组工作。

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联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篇3:国家、地方、学校课程总计划

一、地方审计机关在国家审计计划编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前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不够。

主观上存在处于双重领导体制的考虑和审计任务的统一性, 以上级安排为主的意识, 忽视地方工作中心和发展大局对审计监督工作的需要, 从而导致计划制定不全面, 缺乏科学性、针对性。

2.广泛征求社会意见不够。

在计划的制定过程中, 没能充分听取同级人大、党委、政协、政府、计划执行单位、社会公众等各界的意见, 没能兼顾到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和执行的可行性, 不能确保计划真正的切实可行。

3.审计计划编制责任不够明确。

审计项目计划的综合管理部门与具体业务部门在审计项目初选、审计风险评估、安排意见起草等方面工作责任划分不清, 缺乏综合的协调和配合, 导致审计计划编制周期较长、效率不高。

二、地方审计机关做好国家审计计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地方审计机关要在本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 理清思路, 明确目标, 创新方法, 监督上加大力度, 切实发挥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职能作用。在审计项目安排上, 要站在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度去谋划审计工作。在审计计划的制定上, 要坚持四个原则。

1.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的原则。

要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上级审计机关统一安排的审计任务, 突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和涉及民生的重点资金审计。

2.合理安排、适当扩面的原则。

审计项目立项及任务分配要做到统筹考虑和综合协调, 既消除对同一审计对象短期内重复审计, 造成审计资源浪费的现象, 也避免一些行业和单位因为长期得不到审计, 致使审计监督不到位情况的发生。

3.积极主动、留有余地的原则。

要加强调研, 积极主动地安排好自己的工作计划, 改变以往被动等上级审计机关下达计划, 造成审计工作与地方中心工作脱节的现象。同时, 要适当地留有余地, 以更好地完成当地党委、政府临时交办的任务。

4.立足实际、注重效益的原则。

在加强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 以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为目标, 进一步深化绩效审计。立项上, 能作为绩效审计的项目, 要单独立项;对财务收支、专项资金、基本建设、经济责任等不适合单独作为绩效审计的项目, 也要把效益情况作为审计的重要内容, 尽可能运用绩效审计的方法进行审计和评价。

三、对加强地方审计机关国家审计计划编制的几点想法

编制审计项目计划, 必须坚持深入的调查研究, 超前谋划, 有的放矢, 科学定向, 充分体现审计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审计对象进行确认。

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确定本级审计机关所辖的审计对象, 建立审计对象档案库, 详细记录审计对象以前曾接受审计的具体时间、次数、审计类型以及主要审计成果等, 避免有的单位长时间没有接受审计或者有的单位频繁审计、重复审计, 造成审计盲点或审计资源的浪费。

2.全面掌握地方财力的总体分配情况。

“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是审计工作的指导方针, 也是审计项目计划的编制原则。通过全面掌握地方财力总体分配情况, 将地方财力分配的主要领域、事项作为本年度审计工作的重点, 更好地体现审计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

3.收集审计对象的财务收支信息。

通过走访调查审计对象、有关主管部门和查阅有关财务会计资料等, 调查了解审计对象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重要事项完成进度等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评估审计项目提供依据。

4.在网上征集意见。

把初选的审计项目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公开、公示, 广泛征求人大、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 掌握拟定审计项目计划是否符合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需求, 将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领域和热点问题及时纳入审计项目计划。

5.征求审计对象意见。

改变原有审计项目计划单方下达的模式, 给予审计对象对审计项目计划制定方面的相关话语权, 既可以使审计对象清楚拟开展审计的要求, 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便于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又可以掌握审计对象是否具备审计条件, 避免因审计对象重要人事变动或重要资料不全而无法顺利实施审计的现象发生。

6.征求内设机构负责人的意见。

由内设机构负责人对拟承担的审计工作量是否与实际审计能力相匹配、审计项目是否具有可执行性等发表意见。

7.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上述步骤搜集到的各种资料、信息、意见, 由计划管理部门对拟定审计项目计划的重要性、可行性等进行综合的风险评估,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拟定的审计项目计划作进一步的调整。

8.起草审计计划。

由计划管理部门撰写审计项目计划安排意见, 制定审计项目计划表, 具体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资源分配、审计进度安排等内容。

9.报有关会议讨论通过审计计划。

篇4:学校教师必须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

2007年秋季,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启动,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在启动仪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提出要“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笔者认为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舆论背景如下。

1.有人认为,教学设计只是基于学生学的设计,而不是基于教材的设计

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课程设计只有基于三大基础,即学科(教材)、学生和社会才能产生均衡的课程。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等)之间只有强化的内在联系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才能得以协调各要素的有效配置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把学生与教材等要素分别割裂提取并加以孤立设计或不设计,会自然造成教材实际无设计、学生实际难设计的无序局面。正是在这种论调影响下,有的教师认为课本知识不重要了,上课就蜻蜓点水般涉及一下教材,很快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搞一些联系实际的活动,使整个课堂都是一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到下课时学生连书本上的基础知识都没有明白。显然,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直线式编写思路不同,它是发散式的编写思路。如果把旧教材比喻为“面包”,那么,新教材就是“面粉”。不重视设计,面粉怎么会变成色香味形俱全的面包呢?

2.有人认为,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无论哪一级教材,都不是权威的,应消除权威

国家课程(教材)并非是普通一例,它是从知识海洋、日常生活中选取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使学生透过这种例子,可以较容易地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使学生学习知识(价值)与生活态度、知识的系统性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谐地统一起来。所以,这个“例子”是学科中的重点,是反映整体的镜子。学生借助于这些例子的学习以理解普遍性的东西。须知,新课程的国家教材经权威部门审批,相对而言,它是同类教材的优中选优,是实现新课标难以替代的教材,它不是权威,但有权威的价值地位。所以,若把教材是例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习惯的、一般的、无足轻重的理解的水平上,必然会使新教材在认认真真的过程中完全落空。

3.有人认为,教材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收的对象和内容

我们要走出往日视教材为“圣明”,迷信教材的神话式怪圈,但绝不能因此得出新教材“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的结论。因为新课程标准规定并要求新教材既将学生必须掌握的经典知识和灵活运用的能力作为课程内容的共同基础部分,又突出了为适应每位学生发展的不同基础部分,两者结合较好地使教材共性与个性相统一。未加审视在课前便主观笼统地断定新教材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难免会对新课程新教材任意加以取舍,并严重破坏新教材的内容完整性、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性,而将必须完全接受的内容范围人为地加以缩小而徒增新课程实施的混乱。

由上可知,当前高中教师对国家课程的应有态度、对课程意识的科学更新之任、对新课程(教材)的法赋之责等均需正确地加以强化,科学地加以确认。如此,就必须明确地提出并要保证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的这一课程实施的重大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二、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的主要理论依据

1.课程与教材的知识基础性与统一性

由国家教育权力机构组织专家制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及其编写的教材,一定要体现或反映国家对高中阶段的学校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这种国家意志。主要表现为国家关注的是课程与教材的知识基础性与统一性。追求这种共同统一为的是保证所培养的人的共同特质,它不可能照顾具体区域与学校的差异性,并且从人材培养角度看,也不必过于高估这种差异的需要与价值。为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就必须使之成为支配新课程实施者的思想和行为依据,是不可违抗的精神力量,它实际具有法的性质与作用。所以,国家教育权力部门一再强调“要把课程方案钻研深透”,课程实施要“充分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精神”,要保证每个学生达到上述课标国家规定的共同基础。换言之,国家课程具有的这种统一性、共同性在执行上具有强制性,对国家课程绝不能任意地或一刀切似的因地而变,因校而异,因人而改。学校教师对国家课程首先必须是执行,在执行的前提下实施、开发。

2.课程实施应走忠实取向与创生取向相结合的道路

课程实施者应“忠实地”反映课程设计者的意图,按照课程设计者建立起来的程序和方法等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教育专家依据以往教材实施倾向问题,总结出忠实取向存在注重传授知识专一、注重学习结果、注重认知目标、注重应试技巧训练,轻视学习过程、轻视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轻视情感目标、轻视学生全面发展、轻视学生交流、合作与主动参与等种种弊端。殊不知,这些弊端主要是由以往教材这种取向对象自身问题所决定的,而主要不是忠实取向行为模式自身存在的不可克服的问题。新课程与教材与以往课程与教材相比已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现在:针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转为强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与以往课程多由学科构成不同,建立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的课程结构,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而是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课程设置由必修与选修两部分组成;以往教学大纲关注的是教师的教,新课程则致力于学生个性成长;课程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纪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等等。新课程设计的这些内容、方法、要求和程序乃是新课程的生命,但均依赖于课程实施者是否重视并采取忠实取向来决定。我们不能认为以往课程的忠实取向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忠实取向时也一定存在。特别在新课改的初期阶段,如果根本否定而放弃新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势必会带来意外的混乱,会给对于已经习惯采用忠实取向的大多数教师造成举步维艰、束手无策之困。当前,我们只能创造条件,倡导实施由忠实取向走向与创生取向相结合之路。过早地推行创生取向、舍弃忠实取向,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不能成立的。

必须指出:如果我们真要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就必须要始终坚持个性化发展只有在同普遍性、共性因素的关系中才能实现。个性化发展必然包含有普遍性的东西,这是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要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为拥有作为人格主体所不可或缺的国民教养的基础,形成旨在人的普遍性能力之个性化实现的发展力,并使之实现的主体,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处理好的课题。只有提高对国家课程执行力的自觉性与创造性,才能有利于解决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均衡,统一性与个体差异性的和谐。

三、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遇到的主要问题

1.“大胆怀疑”与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大胆怀疑论出现在当前教育报刊上的观点主要是:“要对现有的一切结论……敢于评判,敢于说不。”认为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培养、熏陶出“心智健康、人格独立、精神明亮的学生”,“引导学生大胆地对教材质疑”等。在这种舆论影响下,对中国古代很好的一篇神话《愚公移山》从根本上加以曲解,说什么“愚公移山是不对的,是不合理的”等。所以,有人严正指出这样质疑包括国家课程(教材)在内“基本是失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的要注重引导学生质疑,使其富有个性地学习,却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改为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可以说敢于说“不”与积极的探索精神是有距离的。大胆质疑并不等于积极的探索精神;积极的探索精神绝不是简单的大胆质疑。毛泽东同志认为: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又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同做其他事情一样,既要勇敢,也要谨慎。鲁迅说: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就是缺点。无疑要有疑,有疑要无疑,两者任何偏废都会有害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态度。

2.国家课程活化为校本课程与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

不可否认,国家课程目标都是比较抽象的,需要通过教师的多次分解才能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况且,它所规定的目标的合适性程度、可行性程度、学生的接受程度等都需要通过教师创造性实践才能加以体现。照本宣科、教材搬家等行为是绝对没有出息的,是不可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所以,国家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强调:学校教师要“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也就是要根据学校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新课程做出科学的、必要的调适,使国家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但笔者认为,国家课程活化为校本课程的倡导者有违上述之意,甚至有违创造性实施之规。

(1)学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对其教学目标进行调整,但倡导者没有强调这种调整不能有损国家课程的大目标或另树与国家课程大目标无关的非补充性的他目标等。

(2)学校教师可以按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特点及需要组织实施学校课程标准,但倡导者没有强调应以高中课程基础较高的统一要求的实现为前提。因为不这样,在国家课程活化为校本课程过程中将难保全体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难保每一个学生共同需要的实现。

(3)国家课程所坚持的学生共同需要与学生个别化需要的关系是复杂的:既有两者需要是一致的,或者是相应的,两者需要之间部分一致,部分不一致(对立);也有个别化需要与共同需要没有直接关系,这就要有将个别化需要转化为共同需要的允许因素。但倡导者没有细化学生需要的合理性、合情性程度加以区别对待,而是一概强调根据学生需要与学校需要而进行国家课程活化,这就难免使活化的结果既有对共同需要的补充、丰富或支持的可能,也有对共同需要的破坏和否定的可能。

(4)假如必须坚持将国家课程活化为校本课程,那也应是因校、因本、因具体内容有别,而不能将普遍的、所有的国家课程都要活化为校本课程。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这与其说是“活化”,而不如说是“扼杀”,这一点,倡导者根本没有强调。

(5)倡导者只重视通过教材变更、重组、改造等方式将国家课程活化为校本课程,但他们没有强调“活化”行为首先要“充分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精神,要把课程方案钻研深透,方案包含很丰富的内容。”

这样,在无明确、全面而坚定的思想指导下的国家课程在活化过程中就难免被异化。因为:由教育理论家、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教学法专家等研究制订的,着眼于国内全体学生共同需要的课堂教学目标能由教材内容推知的这种确定性、共同性、规范性优势,将被转化为校本课程所强调的根据学生行为表现而制订的不确定性、非共同性、不完全规范性;将国家颁布的课时决定的全体学生大体同进度、同课始、同课终的有序管理将转化为校本课程所倡导的根据学生个人的实际而制订的进度非统一性,随时可以跳跃或重复的随机管理,须知,现实的课堂管理,既不要完全刚性的有序管理,也不要完全弹性的随机管理,而是两者结合取其长的管理;将教师现阶段的职责主要还应是依据设计好的课程方案基本“忠实取向”转为校本课程所倡导的基于学生表现而对教材进行修正设计的调适取向,这虽有方向上的可取性,但现阶段难以普遍实行。总之,不加区别地将国家课程活化为校本课程,必将使不应失去的国家课程传统优势渐渐消失,不应淡化的学生共同需要渐渐转淡,由于校本课程的补充地位发起冲击而使国家课程核心地位不保。所以,先期实验者强调校本课程范围限定在选修Ⅱ、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其他七大学习领域中相关科目或模块及其具体内容,这是很值得重视的。

四、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的其他问题

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关键在于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为此,必须在围绕打好共同基础上狠下功夫。因为,共同基础是基本的、必要的。共同基础是多种要素的有机整合,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本素养,不单纯是知识和技能。所以,大多数的国家课程的这种共同必修课在整个高中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规定在60%左右。只有在基础较高的统一要求大体落实的前提下,提供丰富多彩的选择机会以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才不至于流于形式。其实,学校的办学目标、发展规划、学生群体实际以及当地社区发展等均不能脱离国家对所有学生提出的共同要求及其认真的落实。忽视教学的普遍的统一要求,与忽视学生多样的具体的个性发展都是有违国家课程的改革精神。所以,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既要强调需要的共同基础与统一要求的落实,也要在校本课程自身范围内更加强调个性发展的个体合理需要的多样性满足。

此外,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更要关注教师专业能力能否支撑这一现实的决定要素。我们知道,现在很多学校中年骨干教师比例明显偏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很多教师依然处于彷徨、迷失状态,一些灌输式培训能够唤醒教师的内在动力也还是一个疑问,教师的教育理念能否适切地发生质的变化,谁也说不好。在这种背景或已有条件下,要求教师具备国家课程活化为校本课程,或要求教师马上具备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的种种能力,即要求教师从课程的“消费者”转为“生产者”,从教书匠转为“研究员”,从是学生“点菜者”转为是学生“菜单提供者”,从“施教者”转为“指导者”,从“独奏者”转为“协奏者”,从“执行者”转为“决策者”等,谈何容易。更何况教师目前在惰性心理、逆反心理、求全心理、观望心理的支配下,对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这个全新的概念,既缺乏应有的心理认知,也缺乏实际的参与愿望,并且这也不是专家们一研究就马上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提高国家课程执行力是一个过程,只能在执行中提高,在提高中执行;执行是现实的问题,提高是愿望的问题,并且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任何外在力量都是代替不了的,只有靠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提高才行。

篇5:国家、地方、学校课程总计划

(2013-2014学第二学期)

王显艳

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改革和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以增进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校各项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安全、国防、环境保护的知识、国学启蒙等方面的教育。

一、教学目标

1.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文化的优美。2.通过名人长廊,让学生了解古代名人的卓越才能。

3、通过名胜佳境,让学生了解我们山东的名胜古迹,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并不局限体裁,表现形式。每周围绕一个专题来进行教学,如诗经、韩非子、淮南子、战国策、姜尚等,大力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对课堂学习进行补充,进一步讨论交流,甚至可以视具体情况开展延伸活动。

三、教学重点

苏东坡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教学中对所学诗词要求学生背诵。我们将帮助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忆,进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多背,打造一个善于记忆的头脑。同时,对诗词的朗读也进行专门指导。

二、教学措施:

1、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实际,力求选择适合学生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采用多媒体动画录音等手段,图文并茂,使学生在做做学学中达到教学目的。

2、对国学启蒙中的诗文进行 诵读,记背。再慢慢品尝,感悟。对其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究。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夯实我们民族的根。做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三、教学内容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第一周 硕鼠

第二周 黄鸟 第三周 买椟还珠

第四周 曾子杀猪

第五周 秦西巴从鹿

第六周 后羿射日

第七周 千金求马

第八周 赵威后问齐使

第九周 姜尚

第十周 管仲

第十一周 孙武

第十二周 司马迁 第十三周 泉城济南

第十三周 千佛山

第十四周 趵突泉

第十五周 大明湖

第十六周 海上名山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第十九周

龙潭瀑 对联 期末考试

篇6:国家、地方、学校课程总计划

课程资源的有关理论告诉我们,课程资源“绝不仅仅限于学校内部,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施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所以地方课程资源具有广泛多样的特点,他弥散在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通俗的说,就是凡是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资源都是可以纳入地方课程资源的,都应当开发和利用,而不必顾及它是课内还是课外,是“硬件”还是“软件”

依据课改精神,我校将全部课程整合为三大领域,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其中基础性课程即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的资源、学生现状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课程。

(1)国家课程以学案为辅,分层次学习

在国家课程教学中开展 “主动学习、探究生成” 以提高学生学习素养的教学实施。

加强课程的基础性,精简共性的基础,增加可选择的不同基础,注重能力、方法和态度的基础,使基础学力得以切实的落实。通过加强教材整合、分层教学实施、注重训练方式优化、强化实验教学改革、个别引领学生辅导、加强质量监控保障等措施,保障基础型课程的扎实推进。

针对我校学生实际进行学科模块设计和组合,同一科目课程有不同层次教学内容与要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科目,或在同一领域、模块课程科目中,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的自主选择,使学生有选择有层次地学习,满足不同学业基础与能力、潜质发展的差异性的学生的需要,从而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潜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

(二)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1.利用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

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对我们农村学校来说更有优势同城市学校相比,农村环境和自然资源更接近,利用自然资源有着更为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利用起来更为直接、方便、有效、易于为师生所吸纳,这些可开发和利用的自然资源利用家乡的四季变化、天体天象、日出日落、山川树木、风霜雨雪、地形地貌、花鸟草虫、飞禽走兽、田野果园,也可以是村边蜿蜒流淌的小溪、乡野散发着芬芳气息的泥土、天边七色的彩虹、邻里崭新或古朴的农舍等,这些朴实、鲜活的自然资源就在学校附近。我们可能天天看到田野日出或山间日落,但如果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则“日出日落”这一自然资源永远也成不了地方课程资源,故此,我们把它用到语文口语交际课上,或者用于作文课上,引导学生观察、想象、说话、写景、抒情,则“日出日落”之景作为了语文课程资源。

2.利用当地独特丰厚的人文资源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乃至班级,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环境资源,这些资源利用好了就成了素材性地方课程。我们适时的利用本地用的英雄人物,学校的先进人物(教师和学生)班里发生的引人思考的事情以及民俗节日,(元宵节、看灯会、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赏月、各种祭祖拜佛活动等)、建筑、艺术、各种谚语俗语、民歌民谣、歇后语、传说故事等。这些地域性资源都具有较强的独特性,都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素材性课程资源,纳入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3.利用取之不尽的生活资源

生活是无比广阔,色彩斑斓的,师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劳动、人际交往、礼仪礼节、当地的黄豆种植、果树生产技术等方面,都具有无限的、取之不尽的资源供我们挖掘,使之成为地方课程资源。比如,社区、学校、或班级乃至学生自己组织开展的一些活动。诸如,运动会、庆祝会、智力竞赛、演讲会等,把这些活动融入到地方课程中,让学生谈所见、谈体会、写感受、到记日记、这样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锻炼了学生认知,提高了写作能力。数学课上,让学生丈量距离,测算速度,统计数字,这些资源变成了数学课程资源。

(2)校本课程开发整合、分领域选择

为彰显我校的校园文化特色,我校的校本课程分为艺术类、实践类、学科延伸类、科学素养类、心理辅导类。

艺术类:

书法理论与实践 心理辅导与咨询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 参观与考察

敬老院服务

科学素养类:

电脑网络应用 学科拓展延伸类:

唐诗宋词赏析

英语会话与阅读

学生自愿选择,进行基本能力考核,择优录取,组建兴趣小组。心理健康每周一课时,艺术类、科学素养类和学科素养类间周一课时,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每学期10课时左右。

上一篇:市直机关庆祝建党99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上讲话下一篇:函授本科教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