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2024-04-13

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共6篇)

篇1: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以下简称避难硐室)的设计、装备、管理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井工煤矿,包括新建和改、扩建矿井。编制依据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 50215—2005 《煤矿安全规程》2010年版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年版 《矿山救护规程》2009年版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井下避难所试点建设基本要求》(煤安监司办2010第9号)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修2010〕146号)3 基本要求

3.1 矿井应根据井下作业人员和巷道断面等情况,结合矿井避灾路线,合理选择和布置避难硐室或移动式救生舱。

3.2有突出煤层的采区应设置采区避难硐室,设置位置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必须设置在防逆流风门外的进风流中。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以外的其他矿井,从采掘工作面步行,凡在自救器所能提供的额定防护时间内不能安全撤到地面的,必须在距离采掘工作面10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救生舱 突出煤层的掘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走向长度超过500米时,必须在距离工作面5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设置救生舱。

3.3避难硐室的额定人数,应满足所服务区域内同时工作的最多人员的避难需要,并考虑不低于5%的富裕系数。其中,采区避难硐室至少满足15人的避难需求。

3.4避难硐室的设置应避开地质构造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威胁区,并要求尽量布置于岩层中,且顶板完整、支护完好,前后20m范围内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符合安全出口的相关要求。

3.5 井下避难硐室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有害气体处理、温湿度控制、避难硐室内外环境参数监测、通讯、照明及指示、基本生存保障等功能,保证在无任何外部支持的情况下维持避难硐室内额定避险人员生存96h以上。

3.6 矿井避灾路线图应包含井下所有避难硐室设置情况。避难硐室应有清晰、醒目的标识牌,并悬挂于避难硐室外。标识牌中应明确标注避难硐室位置和规格、种类,井巷中应有避难硐室方位的明显标示,以便灾变时遇险人员能够迅速到达避难硐室。

3.7 避难硐室内应有简明、易懂的使用和操作步骤说明,以指导遇险人员正确使用避难设施,安全避险。4 设计要求

4.1避难硐室净高不低于2m,长度、深度根据同时避难最多人数以及避难硐室内配置的各种装备来确定,每人应有不低于0.5 m2的面积。4.2避难硐室的形状宜采用半圆拱形,内部顶板和墙壁的颜色为浅色,以减轻受困人员的心里压力。

4.3避难硐室应设置与外界相通的单向排气管,室内一侧的管口靠近避难硐室底板。

4.4避难硐室顶板应安装防水设施,不得有滴水现象。硐室地面应高于巷道底板0.2m,硐室内应设置单向排水管。4.5避难硐室内应设计承重挂钩,以方便设备安装。4.6避难硐室外20米范围内不应堆放易燃物品。

4.7避难硐室应采用向外开启的2道隔离门结构,以形成风障。隔离门不低于反向风门的标准,高不小于1.5m,宽不小于0.8m。密封可靠,开闭灵活。隔离门上应设置观察窗。

4.8隔离门墙体周边掏槽,深度不小于0.2m,或见硬顶、硬帮,墙体用强度不低于C25的混凝土浇筑,并与岩体接实。

4.9 压风、供水及信号传输管线在进入避难硐室前应埋设于巷底或巷壁,或采取其他措施保护,确保在灾变发生时不被破坏。埋设或保护距离在避难硐室设计中明确,但至少不得低于200米。

4.10避难硐室应根据不同岩性采用锚喷、砌碹等方式支护,支护材料应阻燃、抗静电、耐高温、耐腐蚀。

4.11在井下通往避难硐室的入口处应有“避难硐室”的反光显示标志,标志应符合AQ 1017-2005标准要求。5 功能及配置

5.1 避难硐室内部与外部巷道相比始终处于不低于200Pa的正压状态,防止有毒有害气体渗入。5.2避难硐室应配备矿井灾变期间的空气供给装置或设施,在额定防护时间内提供避险人员人均供风量不低于0.3m3/min,氧气浓度在18.5%~22.0%之间。避难硐室氧气供给应以压风为主,接入矿井压风管路,设有减压装置和带有阀门控制的呼吸嘴,也可以大直径钻孔直通地面。

5.3避难硐室采用压缩空气供氧方式时,可不考虑空气净化和调节;采用压缩氧供气时,应具备对有毒有害气体的处理能力和空气调节控制能力,对CO2的吸收(排除)能力不低于每人0.5L/min,对CO的吸收(排除)能力不低于400ppm/h,在额定防护时间内,避难硐室环境参数应符合表1规定。表1 项目 O2 CO CO2 CH4 温度 湿度 指标

18.5%

~23.0% ≤24X10-6 <1.0% ≤1.0% 330C±20C ≤85% 5.4避难硐室内应配备隔绝式自救器,自救器使用时间不低于45min,配备数量不低于额定人数的1.2倍。

5.5 避难硐室内应配备正压氧气呼吸器,呼吸器使用时间不低于2h,数量2~4台。

5.6避难硐室应设置内外环境参数检测仪器,至少应对避难硐室内的CO、CO2、O2、CH4,避难硐室外的CO、O2、CH4、CO2、温度等进行检测或监测。在避难硐室设置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终端,各种探头与矿井监控系统联网运行。5.7避难硐室应设有与矿井调度室直通的电话,保证灾变期间通讯可靠。

5.8避难硐室应配备在额定防护时间内额定人员生存所需要的食品和饮用水,食品不少于2000kJ/人•天,饮用水不少于0.5L/人•天。避难硐室具备直通地面的大直径钻孔时,可不配备。

5.9避难硐室应采用一体式矿灯照明,并储备逃生用一体式矿灯,数量不少于额定人数的25%。

5.10避难硐室配备急救箱、工具箱、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等设施设备。

5.11避难硐室用电气设备、高压容器、仪器仪表、化学药剂等,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和国家有关管理要求,纳入安全标志管理的设备应取得矿用产品安全标志。5.12在两道隔离门之间设置喷淋装置。5.13避难硐室基本装备配置见表2。

表2 序 号 产品名称 型号 主要技术参数 备注 1 矿用隔爆型备用电池箱 KDDxxxx 定制 2 矿用隔爆兼本安直流稳压电源 KDWxxxx 定制 矿用隔爆型空气循环净化装置 FBFN0xxx 定制 压缩氧供气时选用 矿用防爆空调装置 ZSK-xx/380 定制 压缩氧供气时选用 5 压缩氧供气系统 定制 压缩氧供气时选用 6 红外甲烷传感器 GJG100H(A)测量范围:0~100% 7 氧气传感器 GHY25 测量范围0~25% 8 一氧化碳传感器 GTH500(B)测量范围0~500PPm 9 温度传感器 GW50(A)测量范围0~50℃ 10 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 GRG5H 测量范围0~5% 11 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终端 KJ251 12 矿用红外摄像仪 SBT127/220G 13 矿用电话 符合MT/T 289 的有关规定。自动苏生器 MZS-30 自动肺换气量调整范围:12~25L/min,呼吸阀供气量:>15L/min,吸痰器吸引压力(-60~-3)kPa 15 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 ZY45 额定保护时间45分钟 16 压风自救器 ZY-J 输出压力调整范围:0.09Mpa,单个装置耗气量150~200L/min 17 隔绝式正压氧气呼吸器 HYC120或HY4 正压式 有效防护时间2~4h 18 集便器 自带集便箱,脚踏式打包,材质不锈钢 19 矿用防爆日光灯 符合GB3836-2000,IEC-60079S标准要求 矿灯 KL2M(A)食品及饮用水 符合食品卫生有关规定 22 急救箱、担架、工具箱 5.13避难硐室布置示意图见图1。

图1 避难硐室布置示意图

1、隔离门

2、喷淋系统

3、**食品柜

4、供水管

5、压风管

6、人员管理系统终端

7、压风自救器箱

8、座椅

9、压缩氧供气系统

10、担架

11、环境参数监测仪器

12、矿用荧光灯

13、空气过滤系统

14、防爆空调

15、电源箱

16、矿用红外摄像仪

17、集便器

18、排水管

19、排气管 20、自救器及工具柜 管理与维护

6.1避难硐室应专门设计并编制施工措施,报矿井总工程师审批后施工;竣工后由安全副矿长组织通风、安全及生产部门相关人员进行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6.2矿井建立避难硐室管理制度,设专人管理,每周检查一次。按相关规定对其配套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或调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设施完好可靠。

6.3避难硐室配备的食品和急救**,过期或失效的必须及时更换。6.4避难硐室保持常开状态,确保灾变时人员可以及时进入。6.5矿井应对入井人员进行避难硐室使用的培训,每年组织一次避难硐室使用演练,确保每位入井员工都能正确使用避难硐室及其配套设施。

篇2: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4.11在井下通往避难硐室的入口处应有“避难硐室”的反光显示标志,标志应符合AQ 1017-2005标准要求。5 功能及配置

5.1 避难硐室内部与外部巷道相比始终处于不低于200Pa的正压状态,防止有毒有害气体渗入。

5.2避难硐室应配备矿井灾变期间的空气供给装置或设施,在额定防护时间内提供避险人员人均供风量不低于0.3m3/min,氧气浓度在18.5%~22.0%之间。避难硐室氧气供给应以压风为主,接入矿井压风管路,设有减压装置和带有阀门控制的呼吸嘴,也可以大直径钻孔直通地面。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5.3避难硐室采用压缩空气供氧方式时,可不考虑空气净化和调节;采用压缩氧供气时,应具备对有毒有害气体的处理能力和空气调节控制能力,对CO2的吸收(排除)能力不低于每人0.5L/min,对CO的吸收(排除)能力不低于400ppm/h,在额定防护时间内,避难硐室环境参数应符合表1规定。表1 项目 O2 CO CO2 CH4 温度 湿度

指标 18.5%~23.0% ≤24X10-6 <1.0% ≤1.0% 330C±20C ≤85%

5.4避难硐室内应配备隔绝式自救器,自救器使用时间不低于45min,配备数量不低于额定人数的1.2倍。

5.5 避难硐室内应配备正压氧气呼吸器,呼吸器使用时间不低于2h,数量2~4台。

5.6避难硐室应设置内外环境参数检测仪器,至少应对避难硐室内的CO、CO2、O2、CH4,避难硐室外的CO、O2、CH4、CO2、温度等进行检测或监测。在避难硐室设置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终端,各种探头与矿井监控系统联网运行。

5.7避难硐室应设有与矿井调度室直通的电话,保证灾变期间通讯可靠。

5.8避难硐室应配备在额定防护时间内额定人员生存所需要的食品和饮用水,食品不少于2000kJ/人•天,饮用水不少于0.5L/人•天。避难硐室具备直通地面的大直径钻孔时,可不配备。5.9避难硐室应采用一体式矿灯照明,并储备逃生用一体式矿灯,数量不少于额定人数的25%。

5.10避难硐室配备急救箱、工具箱、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等设施设备。

5.11避难硐室用电气设备、高压容器、仪器仪表、化学药剂等,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和国家有关管理要求,纳入安全标志管理的设备应取得矿用产品安全标志。5.12在两道隔离门之间设置喷淋装置。5.13避难硐室基本装备配置见表2。

篇3:井下避难硐室示范化矿井建设实践

1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据统计, 在煤矿井下灾害事故的发生中, 能直接造成人员伤亡的数量仅占总数的10%, 而90%以上的矿工遇难都是由于事故发生以后附近区域氧气耗尽, 含有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 逃生路线被阻断, 而无法及时撤离到安全区域造成的。国内外也有许多成功的救援事例, 例如, 2010年8月5日, 智利圣何塞铜矿发生矿难, 33名矿工在700多米的井下69d后成功升井, 其中井下应急避难所为矿工生存起了关键作用。2007年7月29日, 河南省三门峡陕县支建煤矿发生淹井事故, 该煤矿井下安装并正常运行着通讯、压风、防尘、供水系统, 抢险救灾过程中为被困矿工提供了通讯、通风供氧、输送流食的必要条件, 使69名矿工兄弟全部成功获救。因此, 建设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对提高煤矿抗灾能力, 减少事故伤亡, 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2 大柳煤矿六大系统的完善建设思路

大柳煤矿华亭煤业集团严格按照国家对“六大系统”建设的要求, 通过对大柳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调研、分析。对大柳煤矿已经建成的“五大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设计, 并对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及其与“五大系统”对接进行了设计, 编制了井下“六大系统”建设完善方案[3]。

2.1 监测监控系统

矿井现采用KJ95N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于2011年3月20开始安装, 监测监控系统布置在地面机房、综放工作面、井下主要机电硐室, 并通过井下工业环网, 实现了数据的实时上传。在各个紧急避险设施内安装监测监控分站, 保证矿井安全监控系统能对紧急避险设施内外的甲烷和一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

2.2 人员定位系统

矿井现采用KJ69J人员定位系统, 于2011年4月20开始安装。目前安装完成8台分站, 32个读卡器, 系统运行正常。机房设在生产调度室, 系统布置在主副井井口、车场、主要大巷交叉点、采掘工作面、井下主要机电硐室等。矿井人员定位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将井下各个区域人员的动态情况反映到地面计算机系统, 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井下人员运行轨迹, 以便于进行更加合理的生产调度管理。当事故发生时, 救援人员也可根据人员定位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图形, 迅速了解有关人员的位置情况, 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 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

2.3 紧急避险系统

根据井下采掘工作区域所有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临时人员分布情况。设计在工作面两顺槽布置可移动救生舱, 在人员密集的大巷, 布置避难硐室。

2.4 压风自救系统

矿井现安装4台FHOG-400A型螺杆式压风机, 空冷式, 流量44m3/h, 排气压力1.0MPa。地面主管路采用DN219无缝钢管, 沿副立井井筒入井, 支管路采用DN150、DN100无缝钢管, 进入工作面的均采用DN80无缝钢管, 工作面均安装了带过滤、减压功能的压风自救装置。

2.5 供水施救系统

在副井房外安装了一个营养液添加装置, 在筒口主管路上安设1个DN100三通, 在回风井筒口主管路上安设1个DN50三通, 作为营养液输送接口, 利用高位压差输送。工作面均安装了带过滤、净化功能的供水施救装置。

2.6 通信联络系统

矿井建立了完善的通讯系统, 在主立井绞车房、变电所、各车间、各机房、各连队办公室, 机关办公室都安装了内线通讯电话, 在主要的岗位、部门安装了外线通讯电话, 共计252门。井下各井底车场、采区变电所、水泵房、主要机电设备硐室以及采掘工作面和采区、水平最高点安设有调度通讯电话, 井下电话共计46门, 整个矿区的内线调度通讯系统共计安装电话机298门, 并且在井下安装了一套扩播电话, 紧急情况下可一键播音。

3 紧急避险设施的建设方案

根据井下岗位工、采掘工作面的人员分布情况, 按照“一人一位, 就近避难, 多点布置”原则, 根据矿井生产实际情况及井下工作人员分布, 井下各地点作业人员为133人, 730水平约为58人, 820水平为63人, 检查管理人员为12人,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按120%的容纳量计算, 总计为160人考虑。

3.1 矿井紧急避险设施位置设置及数量确定

根据井下人员分布情况, 在2个采区的2个顺槽分别设置2台可移动救生舱, 每台容纳量为12人;在开拓、掘进工作面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临时人员的地方, 设置3处临时避难硐室, 每个临时避难硐室容纳量为40人, 总计容纳的人数为160人, 符合规定要求[4]。

3.2 临时避难硐室结构设计

根据临时避难硐室容纳人数和设备要求, 尺寸设计为:宽5000mm、直墙高1600mm、圆弧拱高1667mm, 净深为5500mm如图1所示。临时硐室的支护是采用锚杆-锚索-喷射混凝土相结合的支护方式。临时避难硐室主要分为避难区和设备区。食品、医疗用品等生存必需品备安置在避难区内, 有效利用内部空间。临时避难硐室的系统组成包括防爆密闭门、防爆密闭墙、空气循环系统、空气幕系统及其附属系统, 并有医疗系统、照明系统等附属系统, 能够为避难人员等救援人员到来赢得时间[4]。

3.3 自救器配备

临时避难硐室内配备的自救器为ZY45型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 有效防护时间不低于45min;每人一台, 并按额定避险人数留有10%的备用量。

4 结论及建议

大柳煤矿通过“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 建立起了一套能够在井下发生紧急事故时, 可以起到紧急救援任务的装备和制度体系, 确保了井下工人的人身安全, 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建议在今后的“六大系统”建设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 建议成立“六大系统”领导小组, 在建设过程中要结合矿井实际情况, 细化“六大系统”建设实施方案, 做到系统建设不重复、不浪费;

2) 根据《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 (试行) 》 (安监总煤装[2011]33号) , 在井下避难硐室的建设中, 建议增加两个存放硐室, 一个为机电设备存放硐室, 一个为氧气、CO2储气罐存放硐室, 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 可能引起机电设备或者储气罐发生意外, 导致避难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摘要:通过大柳煤矿有限公司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实践, 根据安监总煤装[2011]33号文件要求, 通过对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五大系统的完善建设, 结合矿井实际情况, 重点对“紧急避险系统”进行了示范建设, 探索出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方法, 对推广建设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安全避险,六大系统,避难硐室,完善建设,示范

参考文献

[1]孙继平.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 2011, 39 (1) :69-71.

[2]王观昌.积极开展井下避险设施的建设应用着力打造应急救援体系示范矿井建设[J].中国矿业, 2010, 19 (10) :67-69.

[3]赵铁锤.在全国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2010.

篇4: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及防灭火检查办法”的通知

矿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我矿井下和运销科筛选运输系统的防灭火管理,规范灭火器材的配备、存放和使用,明确管理责任,特制定井下硐室灭火器材配备标准及防灭火检查办法。

1、硐室分类:

小型硐室:采区变电点和配电点,溜煤斜坡、箕斗斜坡和运销科筛选运输系统的给煤机硐室,各个水平的翻罐笼硐室。

大型硐室:火药库及发放点、皮带机机头硐室(包括运销科筛选运输系统的皮带机头)、压风机硐室、中央变电所、水泵房、电机车修理间等。

2、灭火器材配备标准:

小型硐室:灭火器不少于2个,沙箱不少于1个,防火铁锹2把。大型硐室:灭火器不少于4个,沙箱不少于2个,防火铁锹4把。

3、灭火器材完好标准:

灭火器外壳和铅封完好,压力表指针在绿色区,检验有限期不超过1年。沙箱无破损,每个沙箱中沙子不少于0.2m3。防火铁锹锹把无折损、劈裂,能够正常使用。

4、灭火器材存放地点:

采区变电点和配电点存放在硐室入口。

溜煤斜坡、箕斗斜坡和运销科筛选运输系统的给煤机硐室,各个水平的翻罐笼硐室存放在司机操作处2m内。

火药库及发放点存放在专用壁槽或火药发放室。皮带机机头硐室存放在司机操作处2m内。

压风机硐室、中央变电所、水泵房、电机车修理间存放在硐室入风口5m内。

5、防灭火检查由通修段组织,安监站、机电科、硐室和设备使用单位参加进行。

6、采区变电点和配电点,溜煤斜坡、箕斗斜坡和运销科筛选运输系统的给煤机硐室,各个水平的翻罐笼硐室,火药库及发放点,压风机硐室,中央变电所,水泵房,电机车修理间等防灭火器材配备,每月至少检查一次。皮带机机头硐室(包括运销科筛选运输系统的皮带机头)灭火器材配备,每月至少检查两次。

7、矿井防灭火管理认真执行《矿井生产技术管理手册》【2009版】“一通三防”管理规定中“

五、防灭火管理”、大安山煤矿“一通三防”管理规定中“

五、防灭火管理”和大安山煤矿“一通三防”综合管理制度中“

十、防灭火管理制度”的规定。

8、本标准及办法自2010年5月1日起执行,解释权属大安山煤矿。各单位接此通知后,利于5天时间进行自检和灭火器材配备与更换,5月6日起矿组织进行一次全面的灭火器材配备专项检查。

篇5: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系统设计刍议

煤矿井下开采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 在煤矿开采中, 难免会遇到爆炸、火灾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当发生爆炸、塌方、火灾等安全事故, 若开采区域的避难措施没有做到位, 则容易造成井下工作人员生命财产的损失。为了减少煤矿井下安全事故的发生, 建设避难硐室系统, 避免因安全事故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1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系统的组成结构分析

煤矿企业在煤矿井下开采中, 不仅要建设煤矿井下监测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和紧急避险系统, 也应建立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 尤其是紧急避险系统。完善紧急避险系统, 加强紧急避险系统设施设备的建设, 以保证煤矿井下工作人员安全避险, 而建设辐射全部采掘活动区域的避难硐室系统是确保煤矿井下安全生产的关键。避难硐室系统主要由永久性避难硐室系统、临时避难硐室系统、移动式救生舱组成, 它是煤矿井下生产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当煤矿井下发生安全事故时, 遇险工作人员首先向运输顺槽方向逃生或进入移动式救生舱, 然后进入临时避难硐室系统, 最后进入永久性硐室系统, 最终获得救援的机会。避难硐室系统主要为井下工作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煤矿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制定应急预案措施和合理设置避灾路线, 从而提高煤矿系统抵御灾害的能力。

2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系统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

2.1 合理布置避灾路线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系统在设计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煤矿井下的自身特点和采掘面人员的分布情况: (1) 可移动式救生舱布置, 应充分考虑采掘面人员的人数, 确定可移动式救生舱数量后, 将可移动式救生舱布置在采掘工作面内。 (2) 临时避难硐室, 也应确定人员数量, 将其布置在采区避难路线上, 其主要为工作人员提供避难空间。 (3) 永久性避难硐室, 其主要设立在井底车场、采区安全出口附近等位置, 永久性避难硐室属于整个煤矿采区的避难硐室。针对移动式救生舱和避难硐室的部署设置, 应充分考虑工作人员可能面临的事故、避难空间大小、自救器最大供氧时间等因素, 并注重移动式救生舱和避难硐室布置的协调性和避灾线路的合理布置, 从而构建完善的避难系统。

2.2 满足所有人员, 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

在移动式救生舱和避难硐室设计中, 应充分考虑井下的所有工作人员, 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 确定煤矿井下工作人员与移动式救生舱和避难硐室的距离, 使工作人员有足够的时间进入到避难空间。

2.3 短时间内撤离现场, 方便避难人员快速进入

为了使工作人员在最短时间内撤离到安全场所, 移动式救生舱和避难硐室应与避险人员逃生的距离控制在1 000 m范围内, 不同位置的工作人员, 应向距离最近的避难场所逃生, 例如工作面作业人员, 应向移动式救生舱逃生, 而巷道沿线及机头零散作业人员, 则应向临时避难硐室逃生。另外, 为了方便避难人员快速进入避难硐室系统, 应明确标注避难空间的避灾路线方向, 例如在光线比较暗的巷道内, 应每隔5 m处张贴逃生通道示意图, 并在避难所附近设置可视定位器, 这样就可以有效引导工作人员快速进入避难空间。

3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系统设计分析

在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系统设计中, 注重避难硐室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其主要表现在永久性避难硐室系统、临时性避难硐室系统、移动时救生舱系统设计方面。

3.1 永久性避难硐室系统设计

由于永久性避难硐室主要布置在煤矿井底车场、采区安全出口附近等位置, 是整个采区的避难场所, 通常要求永久性避难硐室构筑的服务年限应超过10年以上。永久性避难硐室在设计过程中, 应设计过渡室、生存室。 (1) 注重环境因素对服务年限的影响, 禁止布置在地质构造带和透水威胁区, 应布置在稳定的岩层中。 (2) 做好瓦斯爆炸等防范措施。 (3) 永久性避难硐室的前后20 m范围内巷道, 应选择阻燃、抗静电、耐高温、耐腐蚀的不燃性材料作为巷道的支护, 确保顶板、支护的完整性, 可以采用半圆拱形的支护方式, 对于避难硐室内部, 则采用锚杆、锚网、锚索联合的支护方式。另外, 由于永久性避难硐室与地面直接相通的钻孔的可靠性要求较高, 其主要通过通风供氧方式来延长避难时间, 这样避险人员就有足够的时间逃离。永久性避难硐室设计如图1所示。

3.2 临时性避难硐室系统设计

临时性避难硐室系统主要包括功能、整体结构、门墙和内部空气循环系统的设计, 与永久性避难硐室系统相比较, 临时性避难硐室主要借助井下生命线系统来保障人员的安全, 临时性避难硐室设计如图2所示。

通过减小临时性避难硐室与煤矿井下工作人员的逃生距离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从图中可以看出, 临时性避难硐室采用回风管设置来置换避难硐室的空气, 若临时性避难硐室的压风系统出现故障, 可以将空气一体化机器设置在临时性避难硐室内, 通过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氧气, 这样避险人员就可以继续生存。

3.3 移动时救生舱系统设计

移动时救生舱可以设置在煤矿井下的采掘活动频繁区域, 也可以设置在采掘工作面的硐室内, 当煤矿井下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时, 避险人员就可以迅速进入到移动式救生舱内, 以达到保护井下工作人员的目的。

4 结语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系统主要由永久性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移动式救生舱构成, 在煤矿井下应建设避难硐室系统, 并合理部署和设置, 以达到保护井下工作人员的目的。

摘要:煤炭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而建设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系统是确保煤矿安全开采的主要措施。分析了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系统的构成;避难硐室系统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系统的设计, 使煤炭企业工作人员对避难硐室系统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煤矿,避难硐室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篇6: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国家煤矿安监局下发的安监总煤装[2012]15号《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中紧急避险设施功能测试要进行避难硐室气密性检测, 要求在500±20帕压力下泄压速率应当不大于350帕/小时。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东庞矿根据文件要求已建设完成紧急避险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发现影响避难硐室的气密性的主要因素为避难硐室门墙与巷道围岩的密闭性问题。通过对东庞矿避难硐室门墙采用壁后注浆技术, 保证了避难硐室的气密性,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认为该技术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1 概况

东庞矿2900采区永久避难硐室 (设计避险人数为100人) 位于东庞矿2900采区的采区石门处, 硐室均为岩巷, 采用锚喷支护, 采用专用管路供氧方式。硐室门墙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 墙体厚1m, 墙体进入围岩0.5m。

2 壁后注浆施工方案

根据该段巷道围岩实际情况, 考虑注浆成本因素, 本次注浆采用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对巷道围岩2~2.5m范围进行浅部注浆, 注浆目的主要是注浆充填各种缝隙和裂隙。在施工避难硐室门墙时预埋注浆管, 待门墙浇筑完后, 再开始注浆。

3 注浆材料选择

注浆材料选用复合水泥浆材。复合水泥浆材是在425#普硅水泥~水玻璃双液浆中加入一定比例的CFJ加固补强型注浆添加剂, 以增强浆液渗透性、提高固结体强度和稳定性, 保证注浆效果持久可靠。

4 壁后注浆施工工艺

4.1 施工设备

(1) 打眼设备:采用7655凿岩机打眼, 锚杆打眼机。 (2) 注浆设备: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采用ZBQ-15/5气动双液注浆泵。

4.3 预埋注浆管参数

预埋注浆管采用Φ12.7mm普通焊管制作, 长度1500mm, 注浆管口焊接Φ10mm的直通。共布置11根, 均匀布置, 见图1。要求预埋注浆管深入围岩300~500mm。

4.4 注浆材料配比

(1) 水泥浆的水灰比应控制在 (0.65~0.95) :1。 (2) 水玻璃浓度一般应控制在10~30Be。 (3) 水泥浆与水玻璃之比应控制在1: (0.1~0.3) 。 (4) 水泥与特种添加剂之间的比例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随时调整, 一般宜控制在1: (0.005~0.01) 。

4.5 压注参数

注浆终压:设计选定注浆终压为2~2.5MPa。

5 气密性检测

5.1 气密性检测前准备

利用硐室内安装压力表记录硐室内外压差变化;关闭硐室防爆门、密闭门、硐室内单向排气阀、排水阀等与外界连通的阀门。

5.2 注浆前气密性检测

利用压风将硐室内外压差到达500Pa, 测试1小时硐室内压力变化, 每隔5分钟记录压力表显示的数值, 现场观测硐室内外的压差变化。

5.3 注浆后气密性检测

利用压风将硐室内外压差到达500Pa, 测试1小时硐室内压力变化, 每隔5分钟记录压力表显示的数值, 现场观测硐室内外的压差变化。

5.4 注浆效果

通过注浆前和注浆后硐室气密性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 经过1小时的测压试验, 注浆前泄压速率为470pa/小时, 注浆后泄压速率为250pa/小时, 按照国家标准规定避难硐室的泄压速率不大于350pa/小时, 注浆后避难硐室气密性要求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因此采用壁后注浆技术提高避难硐室的气密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6 结束语

通过利用壁后注浆充填避难硐室门墙围岩各种缝隙和裂隙, 提高砼岩结合界面部位的结合度的原理, 来解决避难硐室气密性差问题, 是一种可靠有效的解决方法, 该方法在我国煤矿企业紧急避险系统建设中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紧急避险系统中避难硐室的气密性是检验避难硐室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标准。东庞矿采用壁后注浆技术安全可靠的实现了避难硐室的气密性要求, 该技术在我国煤矿企业紧急避险系统建设中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上一篇:国五条细则下一篇:改造加固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