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应用

2024-05-11

井下应用(精选十篇)

井下应用 篇1

1 井下采煤技术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1.1 安全生产原则。

在煤矿开采作用中应当遵守的首要原则就是安全生产。也就是说, 在生产中, 一切都应当以安全为第一原则, 只有保证开采人员、机械、作业面的安全, 才能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才能保证煤矿企业的顺利生产, 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1.2 经济适用原则。

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 所采用的井下采煤技术应当遵循经济适用原则。这是为了能够尽量增大投入产出比, 从而达到采煤的经济指标。因此在选择井下采煤技术时, 应当在安全的前提下, 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 以选择最经济适用的采煤技术。

1.3 提高煤炭采出率原则。

由于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 因此在对某个煤矿区进行开采时, 应当尽可能的将地下煤炭都开采出来, 而避免因为发生矿井塌陷或煤炭自燃等现象而造成煤炭资源浪费, 降低煤炭采出率。因此在采用井下采煤技术时, 应当注重提高煤炭采出率。

2 井下采煤技术的种类及工艺特点

2.1 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

这种采煤方法是井下采煤技术方法中最常见, 也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采煤方式, 其适用性较广, 在大多数环境下都能使用。并且从开采手段的角度来讲, 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又可以分为炮采法、普采法、综采法、连采法等几种。

2.1.1 炮采法。

也就是常说的爆破法, 是利用爆破的技术方法, 将煤炭炸开散落成块, 再通过人工装煤的方法将煤炭运送出井。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 炮采法也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即在炮采作业面进行防炮崩单体液压支柱作为支护结构, 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扩大炮采作业面的空间, 能够将输送机安装在作业面进行机械运煤, 极大的提高了煤炭的运输效率。但是这样一来, 就会使顶板悬露的面积更大, 增大了作业面的危险性。为此, 在采用炮采法时, 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2.1.2 普采法。

也就是普通机械化采煤方法。这种采煤方法能够将落煤与装煤结合在一起进行, 这也是普采法与炮采法唯一的区别。在普采法的作业面, 一般是利用采煤机进行采煤作业, 采煤机可以分为单筒和双筒两种。单筒更利于装煤作业, 而双筒则更利于整个工作面的管理, 选择采煤机时应当根据需要合理选择。

2.1.3 综采法。

也就是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这是目前较为先进的采煤技术, 其基本上实现了采煤生产的机械化。所有的采煤生产工序都是由机械设备来完成的, 能够实现长时间的连续作业, 减小了劳动力的工作强度, 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安全性。综采法主要的生产工序主要有割煤、运煤和支护作业。

2.1.4 连采法。

即连续采煤方法, 即破煤、装煤、运煤、支护等采煤过程全部机械化采煤作业。连采工艺作是对综合机械化采煤的补充, 这种工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实行掘采合一的连续采煤机采煤, 分为在煤房中掘进, 然后回收煤柱共两个步骤。当在煤房的工作全部掘完时, 采煤机就会开始以后退的方式回收煤柱, 其中煤柱回收方式是比较多的, 可以根据煤柱尺寸大小与围岩自身性质条件来确定。

2.2 倾斜长壁采煤法。

倾斜长壁采煤的工作面和巷道的布置与单一走向的不同, 其不会采取上下巷道, 需要满足一定的地质技术条件, 否则效益不明显。

2.3 放顶煤采煤法。

放顶煤采煤技术是指在厚厚的煤层的底部开采一个2m~3m的长壁工作面, 使用人工掘进的方法, 利用煤矿山的自身重力, 粉碎并运出煤块。

3 合理应用采煤技术

3.1 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工艺适用条件

3.1.1 爆破采煤技术适合的情况。

炮采技术的特点是产煤量较低, 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但是炮采技术的装备要求较低, 易于生产管理, 适用于井下地址复杂的情况下实施采煤, 因此, 我国采煤相关法规规定, 如果井下煤层地址复杂, 即可使用炮采技术。

3.1.2 普通机械化井下采煤技术适用的情况。

对于地址构造较好的没层面, 普通机械的推进距离短, 形状不规则, 面积较好, 可以采用普采技术, 与炮采相比, 普采产煤量和开采效率都比较高, 并且设备价格和炮采差别很小, 其整体效益较高。

3.1.3 综合性机械化采煤技术的适用情况。

如果井下煤层地址结构较好,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这样就可以采用综采技术。与普采和炮采相比, 综采设备价格高, 技术含量也高, 但是由于综采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管理操作方式, 安全性较高, 产煤量较多, 其经济效益整体最高, 非常适合地址煤层结构较好的地方。

3.1.4 选择连续采煤技术的适用情况。

开采深度较浅, 构造简单, 煤质中硬或硬, 开采技术条件简单, 煤层倾角不超过15°的薄及中厚煤层, 近水平煤层最为适宜, 但其采出率较低, 不适用近距离煤层群开采。

3.2 倾斜长壁采煤技术适用的情况。

如果井下煤层的倾斜角在120左右, 此时就可以使用倾斜长壁采煤技术。由于煤层处于倾斜的工作面, 因此倾角会导致开采时发生朝向空区的分力, 煤层向空区方向运动, 此时采用一般的采煤方法, 整体经济效益并不是很好, 如果采用特定的倾斜长壁采煤技术, 则可以有效的避免空区分力, 更加有效的促进开采效率和效益。

3.3 放顶煤采煤技术适用的情况。

如果井下煤层的厚度超过六米, 此时实施井下开采时, 可能会由于顶煤的厚度过小, 导致顶煤破碎, 如果此时煤层的倾角较小, 且煤层的坚固系数较低, 此时就需要采用放顶煤开采技术, 放顶煤开采技术资源回收率较低, 但是其开采效率较高。

结束语

总之, 在井下煤矿生产中, 无论使用哪种采煤技术, 都必须要遵循安全、经济、高效的原则进行生产。当然, 只有合理的选择采煤技术, 并在正确的条件下使用不同的采煤技术, 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作业生产, 才能满足安全、经济、高效的生产原则。相信随着煤矿开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采煤生产机械化程度也随之越来越大, 煤矿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也会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樊心磊.井下采煤技术与采煤工艺的选择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10) .

[2]武熠煊.单一走向采煤技术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 2012 (18) .

微震监测技术在煤矿井下应用 篇2

微震监测技术在煤矿井下应用

介绍了微震监测技术原理,阐述了使用高精度防爆微震监测系统的井下测区布置、钻孔参数、检波器安装、监测系统标定、数据采集与处理的`要点.微震监测技术已经在多个煤矿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 者:徐青云 XU Qing-yun 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大学,工学院,山西,大同,037003刊 名:陕西煤炭英文刊名:SHAANXI MEITAN年,卷(期):“”(3)分类号:P631.4关键词:微震监测 测区布置 检波器 数据处理

浅谈煤矿井下电气开关的应用 篇3

关键词:矿用 防爆 开关

由于煤矿中经常发生电气事故而给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为了保证煤矿井下的电气设备的安全,我们必须对其采取特定的安全技术措施时期仍旧能够保持通讯、检测、确保控制以及安全的功能。在煤矿井下使用的各种电气设备即矿用电气设备,一般的矿用电气设备都铸有“KY”的字样,由于其不具有防爆性能,因此,适用于低瓦斯矿井的井底车场、总进风巷道或主要进风巷道等没有瓦斯或煤尘爆炸比较危险的场所。矿用防爆型设备铸有“Ex”字样,适用于有瓦斯、煤尘爆炸危险的场所。矿用防爆设备种类较多,本文重点介绍井下电气开关。

1 矿用型隔爆型高压配电装置

矿用隔爆型高压配电装置是将高压隔离开关、高压断路器、互感器和测量仪表以及保护装置组装在隔爆外壳内的一种成套配电装置,用于接收和分配高压电能,控制和保护高压线路或高压电气设备,特别适合中央或采区变电所作配电开关使用。按断路器的不同,高压配电装置有油断路器、六氟化硫断路器和真空断路器几种。由于油断路器中的油一旦泄露会引起火灾和瓦斯爆炸,在井下已经不使用;六氟化硫断路器在运行中易分解出低氟化硫有毒气体,对井下人员有害,在井下也很少用;目前用的较多的是真空断路器。其额定电压多为6kV、10kV,额定电流多为100A、200A、300A、400A、500A、630A。近几年出现了仅为弹簧操作机构20%的零件数量构成的永磁式操作机构的高压真空永磁断路器,使得可靠性更高、维护工作量更小。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配电式高防开关又分为输入输出装置、母联装置以及独立装置,以上装置既可以使用软连接单独使用,也可以通过硬连接成排组成配电屏,使得结构紧凑而减小占地面积。在结构上,高防开关通常采用快开门结构。芯体采用了可推入式小车,上面装有真空断路器、三相电流互感器、母线式穿心电流互感器,压敏电阻、微电脑综合保护装置、隔离插销触头等。主回路通常采用插接式,但也有厂家引进国外技术采用碰撞式,所以这些结构形式都便于井下维修。

2 矿用低压馈电开关

矿用低压馈电开关是将隔离开关、断路器、保护装置组装在隔爆外壳内的一种成套配电装置,用于接收盒分配低压电能、控制和保护低压线路,主要使用较多的有矿用隔爆型真空自动馈电开关和智能型自动馈电开关。前者采用电子保护装置,后者采用单片机控制,保护功能齐全,具有信号显示装置,可用于380V、660V、1140V系统。其额定电流可分为200A、400A、500A、630A,具备欠压、过压、过载、短路、漏电闭锁、漏电保护功能等。对于短路保护,按照动作时间可以分为速断和限时速断,按照种类分为幅值短路保护和相敏短路保护。其中,相敏短路保护不仅能够较好的解决小电流短路和电机启动大电流之间的矛盾,还能实现小电流短路正确动作以及避免电极启动大电流造成的误动作,但是,动作时间速断和限时速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短路保护纵向选择性问题。

主要应用于井下变电所或配电点的馈电开关,不仅可以作为低压配电总开关使用,也可用作分支开关使用。为了在保护对称性漏电的同时也对非对称性漏电起到保护作用,做总开关使用时采用附加直流电源原理,作为开关使用的时候采用零序电流和零序电压方向性原理。总开关可在不停电的情况下进行漏电保护模拟试验。开关内部器件全部为接插组合式结构,在井下可迅速拆装更换。开关内装真空断路器则由螺栓固定安装改为可抽出式使产品的维修简便快捷、缩短煤矿井下停电时间。

3 矿用隔爆型电磁起动器

将隔离开关、接触器、按钮、保护装置等元件装在隔爆外壳中用来直接控制井下电动机设备即防爆型电磁起动器。由于它控制方便、保护完善,所以在煤矿井下广泛使用。传统的QC83系列启动器,使用空气接触器,其分断能力较小,触电易烧损和熔焊,且采用熔断器保护,没有过载保护、漏电闭锁,故已淘汰。常用的隔爆电磁起动器额定电压有380V、660V、1140V,额定电流有30A、60A、80A、120A、200A等。除不具备漏电保护功能外,其他电气控制与保护系统和馈电开关基本类似,但其基本形式比馈电开关多,其中可逆型电磁起动器用于频繁换向的电动机控制,真空电磁起动器用于40kW及以上的电动机控制,其中真空智能型电磁起动器采用单片机控制,菜单式调试,显示窗可显示工作状态、工作参数和故障状态,功能齐全,保护完善,并留有甲烷检测接口,当外接甲烷传感器时,可检测采掘工作面的甲烷浓度,当其超限时,智能起动器动作,切断电源,是电磁起动器的发展方向。另外电磁起动器有近控、远控和联锁三种控制方式,真空智能电磁起动器还有多台程序控制和红外遥控控制。高低压起动器也在向可抽出式模块化结构发展,可使多回路起动器中的主要元器件集中在一个模块内实现一体化,对故障回路维修或更换只需要进行相应模块的插拔操作即可完成,极大的方便了井下的维护。

4 总结

矿用防爆电器种类繁多,但其共同点之一是都在向“真空化、小型化、智能化、可通信”等方面快速发展。针对煤矿井下湿度较大,设备在潮湿的空气中更加容易老化的问题,普遍提高了各种保护的可靠性及灵敏性,延长无故障工作时间。

参考文献:

[1]顾永辉.煤矿电工手册[M].煤炭工业出版社,1998(1) .

[2]闫昌东.煤矿防爆电器技术现状及分析[J].电工文摘,2008(4).

[3]张维斌.煤矿井下防爆电气设备中的应用技术分析[J].科技资讯,2012(24).

井下摄像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 篇4

许多油田经过几十年开发后, 油水井均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套管损坏现象。套管损坏不仅影响受损井的正常生产, 而且也影响到邻井乃至区块的正常开发, 对整个油田的稳产造成极大的威胁。本文研制了存储式井下摄像仪及井下摄像防沾污测试工艺, 提供了一种直观监测了解井下状况的技术手段。

1 存储式井下摄像仪研制

1.1 电路设计

(1) LED照明电路。井下摄像系统的成像效果受井下照明条件的影响很大, 选择一种合理可靠的存储式井下摄像仪照明方案对整个系统的成败至关重要。井下仪器工作环境为狭长的井筒空间, 仪器设计直径50 mm, 留给照明系统空间非常紧张, 而且井下照明系统还存在着散热条件差、能源有限以及照明环境变化大等多种苛刻条件的限制。

(2) 视频采集与处理电路。系统采用TI公司生产的DSP芯片TMS320DM642作为核心处理芯片, 由DM642对视频采集电路进行控制, 由SD卡将视频数据存储下来, 摄像完毕后, 将SD卡移至读卡器, 用PC机即可实现对摄像数据的阅读及浏览。该芯片支持多种编码方法和视频标准, 符合井下视频采集处理系统设计要求。

1.2 结构设计

(1) 仪器耐压结构设计。

井下摄像仪外壳在井下提供30 MPa稳定耐压, 保证电路在震动情况下工作稳定。外壳主密封结构采用锥形压紧密封, 在不影响仪器测试光路的同时, 提高密封稳定性, 并大幅提高镜头耐压强度。仪器的LED照明模块外置, 仅需密封电源引线, 使密封稳定性增强, 同时提高照明效果, 实现电路板、传感器的充分固定, 以及保证内部环境的密封性, 给电路板提供一个良好的测试环境。电路固定架两端添加橡胶缓冲垫, 降低震动造成的故障概率。

(2) 关键结构强度计算。

(1) 几何模型建立。针对所要分析的零件, 建立相应的模型1、模型2, 如图1、2所示, 考虑到对后期模型1的固定约束及模型2的网格划分等因素, 将两个模型分别进行切割处理。

(2) 计算参数 (表1) 。

(3) 计算模型与网格划分。对以上两个模型进行网格划分, 如图3、图4所示, 划分后模型1离散为8715个单元, 42191个节点, 模型2离散为7068个单元, 33325个节点。

(4) 边界条件。对两个模型分别施加边界条件:模型1:a.对模型下部外环施加固定约束;b.对模型上部施加30 MPa的压力。模型2:a.对模型锥面施加固定约束;b.对模型上部施加30 MPa的压力。

(5) 分析结果。模型1的应力值结果和变形量结果主要受力部位在模型下部施加固定约束的位置, 其中该位置最大应力为327 MPa, 该模型变形量从中间到外侧依次减小, 其中变形量最大值为0.01 mm, 变形量非常小。

模型2的应力值结果和变形量结果主要受力部位在锥面位置, 其中最大应力为44 MPa, 在锥面下部外径处, 该模型变形量从上部中间到外侧依次减小, 其中变形量最大值为0.003 mm, 变形量非常小。

对比两个模型受力分析图, 采用相同的力学性能, 模型1和模型2的受力最大值相差280 MPa左右, 模型2的结构承受的应力值更小, 本设计选择模型2是合理的。

1.3 井下摄像仪防沾污测试工艺

经过多次的试验发现, 在井下的气液界面处油污等污染物数量最多, 井下摄像仪玻璃镜头在进入液面时很容易受到沾污, 造成后续测试无法进行。

为此设计了一种水溶性薄膜防沾污测试工艺, 提高井下摄像仪的防污性能, 仪器在油田井下测试时具备更强的适应性。

测试前在仪器镜头前覆盖薄膜, 仪器通过钢丝下入井筒, 遇到液面时, 仪器前端覆盖的薄膜上沾污了污染物, 仪器暂时失去摄像能力;但进入液面后, 覆盖的薄膜在水中溶解, 薄膜上附着的污染物也随之溶入水中。仪器玻璃镜头得到保护, 井下摄像仪可以继续完成入液面后的测试。

水溶性薄膜采用能够在水中迅速溶解的水溶性高分子材料, 通过特定的成膜工艺制作而成, 具有环保易溶、安全无毒、耐油防腐的特点。对拟采用的水溶性薄膜进行试验发现, 薄膜在浸入水中1分钟基本溶解, 2分钟内会完全溶解在水中。井下电视在进入液面前获得的液面处图像, 镜头前无防污膜, 进入液面后镜头被污染, 取得的井下图像不清晰;仪器下井前镜头覆盖使用水溶性的防沾污薄膜, 进入液面后镜头未被沾污, 测试图像较清晰。

2 主要技术参数及适用范围

2.1 技术参数

(1) 视频分辨率:1080P; (2) 视频帧率:30FPS; (3) 工作温度:-5~85℃; (4) 工作压力范围:0~30 MPa; (5) 仪器外径尺寸:φ50 mm。

2.2 技术特点

(1) 采用可见光成像, 可以直观监测井下情况; (2) 采用水溶膜防沾污测试工艺, 具备一定的防沾污能力; (3) 井下照明系统采用自适应照明方式, 可以根据仪器工作环境液体的透光性、管柱表面光线反射强度以及摄像头的成像效果等因素调节井下照明灯的亮度, 从而达到最佳光照效果。

3 总结

(1) 井下摄像测试技术提供了一种直观监测、了解井下状况的技术手段, 并在辽河油田现场应用多井次, 该技术可为油田井下措施决策和施工提供直观可靠的重要依据。

(2) 自主研发了存储式井下摄像仪和井下摄像仪覆盖水溶膜的防沾污测试工艺, 实现了较复杂井况的井下摄像测试。

(3) 井下摄像测试技术可成为工程师了解、认识井下管柱技术状况的眼睛, 可以有效地指导井下作业方式选择, 减少不必要的大修工作。

(4) 辽河油田每年因套管损坏、井底出砂等原因造成大修的井有越来越多, 井下摄像测试技术对该类问题的分析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自主研制的一种采用高能量电池供电的可见光存储式井下摄像仪, 并针对仪器在井下液面处容易受到沾污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水溶性薄膜覆盖镜头的防沾污测试工艺, 提高了井下摄像仪的防污性能;自主研发的井下摄像仪在辽河油田曙光采油厂进行了多井次现场试验, 应用效果良好。

关键词:管柱损坏变形,井下摄像仪,防沾污测试

参考文献

[1]郭嗣杰, 等.井下电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舰船防化, 2010 (3) :6~9.

井下应用 篇5

根据井下采煤作业的实际环境,我国最初煤矿井下通讯基本上全靠电缆传输,由于地面潮湿等恶劣条件,电缆腐蚀严重,而且笨重,不方便。对于井下通讯,世界各大采煤国家和我国一样,最初使用方式仍基于有线,通话时仍沿用老一套的信号灯,电铃和通话设备。基本上没作变革。

就国内井下通讯使用技术而言仍沿用有线传输和相应的扩音系统,最初常使用的设备大体分二类,一是与英国赛讯德通讯及控制系统相像的CK1、CK2型以及天津产的ZK1、ZK2型扩音电话;二是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DgV6A2C和与之相像的WL—20型扩音电话。西门子公司生产的dGV6A2C扩音电话,整个综采工作面设置了两套互相独立的扩音电话系统,第一套扩音电话系统为沿皮带运输机敷设,第二套扩音电话系统专为工作面附近敷设。在每一套扩音电话系统中,都设有总电源箱,扩音电话箱和终端元件箱三种部件,它们按一定的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就系统的功能来讲,它既可以通话,又可用来发信号,同时对通讯线路的连接是否完好,还具有自检作用。

塞瓦德扩音电话系统是为综合机械化工作面运输机和顺槽转载机服务的信号、通讯和控制系统,它能够对工作面运输机及顺槽转载机进行起动,停止与闭锁的控制,并能发出起动预警报信号,利用这个系统还可以沿着工作面运输机和顺槽机进行音频通话联系,在必要时通讯距离可以一直延伸到井上。

控制台和每个线路键均有一个信号按钮,这个按钮可控制信号电铃,利用信号按钮和电铃能使控制台和运输机沿线实现信号联系。

用控制台上的音频放大器和线路放大器进行音频通话,需要讲话的一方先按呼叫按钮,发出呼叫信号,召唤对方双方沟通联络就可以正常通话,例如控制台要向某线路放大器讲话,可先按呼叫钮,使沿线各放大器发出5KHZ的呼叫信号。某线路放大器处听到呼叫后,即可按下通话钮,通过话筒向控制台询问,双方即可通话。由前可知,线路放大器是单工的(即说话时不能接听,听话时不能说),控制台用送受话器时为双工的,而不用送受话器时也是单工的,此系统还有闭锁,键监视等电路结构。

要使井下通讯采取无线方式也不是没有可能。这一高难课题得到解决很快将得到验证。国产井下无线通讯设备已投入商用,预计其前景是很可观的。目前,兖州众邦科技有限公司井下无线通讯设备已很完善,已服务于国内大部分煤矿。

“3S”技术在井下测量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矿山测量;应用;“3S”技术

引言:

测绘技术的发展与仪器设备、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创新是分不开的,尤其是“3S”技术的出现,对以往常规仪器和测绘方法,是一次全面性的挑战,这些仪器的应用刷新了测绘业多年的落后局面,开创了测绘事业的新纪元。

一、 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一) GPS技术应用于矿区地表移动监测

目前矿区地表移动监测以GPS技术为主,按监测对象及要求不同又可分为静态测量法、快速静态测量法和动态测量法三种。GPS技术用于平面位置监测的精度已毋庸置疑,而GPS技术用于垂直分量的监测(高程)一直备受关注。

一方面,GPS获得的高程其高程系统与传统不一致(GPS为大地高系统、传统水准测量为正常高系统);另一方面,GPS测得的高程精度要比水平位置精度低。通常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利用GPS高程根据研究区已有的、足够数量的、高精度水准测量值来拟合研究区的似大地水准面,依次来求得GPS测点的水准高程。

(二) GPS技术应用于矿区地面控制测量

矿区地面控制测量是根据矿山工程的特点和需要,在地面布设一定形状的控制网,并精密测定其地面位置,它是矿山地下工程测量的基础。

传统上平面控制网一般布设为导线网(闭合导线、复合导线)或三角网。而GPS测量不要求两点间通视,且所测点位精度均匀,与常规地面控制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和灵活性,尤其适合矿区平面控制测量。

(三) RTK技术用于矿区地面碎部测量

GPS—RTK(Real Time Kinematic)技术是实时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实时处理2个测站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差分方法。RTK技术可以达到厘米级的观测值的精度,可以满足矿区各比例尺测图要求。

与传统地形图相比,RTK技术不需建立加密控制网,不要求测站间通视,测量工作比较灵活;误差相互独立、不积累、不传递,测量精度高;每个工作组每天可采集多达1000个碎部点,工作效率高;测量获得的数据成果便于存储、管理和共享,达到一测多用的目的。

二、 GIS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一) 三维矿山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科学可视化技术和地质信息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近10多年来,三维地学模拟(3 Demesion Geo—science Modeling,简称3DGM)已成为地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技术前沿和攻关热点。三维矿山是矿山客观实体的一个模型描述,是3DGM理念的一个具体实现。

通过三维矿山的建设,地质、矿业界人士能够更直观、更精确地圈定矿体边界,了解不同矿体分布的三维形态,准确地解释和圈定地下地质体,借以指导矿业开发和深部找矿预测。

(二) 基于GIS技术建立多源数据找矿模型

基础地质资料、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遥感等信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某些特征,它们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

单一的信息源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需要对这些众多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内容进行更深入、更贴近本质的认识,地理信息系统的多源数据综合分析和数据管理能力给这些具有空间属性的异源数据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融合平台。

(三) 矿山管理信息系统

矿山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管理系统工程和技术体系,矿山管理涉及矿山设计、巷道开挖、矿产开采、沉降监测、土地复垦、环境评价等一系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GIS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 RS(遥感)技术在矿山测量中应用

(一) RS技术在矿区地形图测绘中的应用

米级、亚米级地面分辨率遥感图像的商业应用,使得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成为可能。近年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土地资源调查、采矿塌陷地的提取、矿山生态环境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等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 InSAR技术应用于矿区地表沉降监测

合成孔径(InSAR)测量及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是近年来微波遥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InSAR利用雷达信号的相位信息提取地球表面的高精度三维信息,可以测量地面点的高程变化,是目前空间遥感技术中获取高程信息精度最高的一项技术。

由于它可以获得全球高精度的(毫米级)、高可靠性的(全天时、全天候)地表变化信息,因此能够有效地监测由自然和人为因素引起的地表形变。

四、结束语

井下倾斜开采技术应用难点探讨 篇7

在我国煤矿开采中, 经常遇到急倾斜煤层, 急倾斜煤层条件复杂, 瓦斯突出、自然发火、水害威胁、冲击地压等问题给急倾斜煤层的开采带来巨大安全隐患, 近年来经常引发重特大安全事故。因此, 急倾斜煤层的开采, 必须选择安全可靠、合理适用的技术方案, 合理布置采掘工作面, 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措施。下面, 本文以急倾斜煤层为例, 结合实际开采工作, 就井下倾斜开采技术的应用难点进行探讨。

2 实例简介

某煤矿浅煤层赋存急倾46~75°倾斜23~47°, 故区地入丘陵地带, 大气降水淡主要地下水补给来源, 含水层由粘土、砂土、岩石、砾石等组成, 厚度在0~21m之间。煤矿浅部分为7组独立生产井, 总储量为5.4亿t, 井田面积31Km2, 设计生产能力为195万吨/a, 实际最高年产为174万t, 主采煤层为煤2、煤4, 为典型小井群开采。矿区浅部以下多为粘土岩、页岩、细砂岩等综合性岩体, 层间结构较为紧密, 但区域内老窿分布较多且较为广泛, 存在大量积水, 一般涌水量为6.7m3/h, 最大涌水为27.4m3/h, 充水因素多来自于断裂带裂系水, 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目前矿146809工作面回采第四煤层, 为单斜构造, 厚度在12.8~23.5m之间, 平均厚度为16.2m, 工作面走向247m, 倾斜长46m。采用急倾斜长壁综放开采技术, 是最佳的高产、高效生产方式。

3 井下倾斜特厚易燃煤层综放技术管理难点探讨

3.1 端头区技术难点分析

井下急倾斜煤层开采, 端头区支护问题是一个技术难点, 也是重点问题, 关系着整个生产安全性和开采效率, 尤其是端头三角区的维护问题。为了提高端头区的支护受力性能, 便于端头三角区的维护, 本工程将工作面上下端头改为端头支架、端尾支架、过流支架结构, 以提高工作面端头支护受力性能。146809工作面急倾角开采采用一次性综放开采技术, 运输通道沿煤层顶板布置, 回风通道沿煤层底板布置, 在运输通道与开采工作面利用圆孤过渡段过渡, 一方面保证急倾斜综放开采工作面出口的安全通畅, 一方面利用圆孤过渡段来限制运输机的下滑问题, 避免因运输机下滑给搭接造成影响, 并提高开采工作面底煤的开采率。

3.2 工作过渡区技术难点分析

工作过渡区的维护问题一直是井下急倾开采的难点问题, 工作过渡区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 极容易造成工作面上下端头区域抽顶、冒顶等事故。因此, 采用井下急倾综放开采技术, 必须解决好这一技术难题。为此, 本工程根据实际情况, 改进了端头、端尾支架, 采用特殊结构, 很好的解决了工作过渡区顶板维护问题以及上下顺槽顶板维护问题, 保证了运输机与转载机的合理搭接。在设备选型方面, 上下端头采用特殊支架支护, 工作面则采用圆孤过渡配置, 这种结构能让端头支架和过渡支架平湍过渡, 避免了接头台阶现象。

3.3 巷道布置和防倒防滑技术难点分析

巷道防倒、防滑技术难题是急倾角开采的另一难点, 处理不好极容易造成支架挤咬、倒架、下滑、设备倾倒、设备下滑等问题。为了处理这类问题, 本工程优化巷道布置, 在运输顺槽、回风顺槽、工作面等方面进行处理, 并采用先进合理的设备配套选型, 有效的避免设备倾倒、下滑现象。同时, 采用四柱支撑掩护式支架作为工作面的基本支架, 并加设双侧护板, 另组成防滑底调梁结构, 加设防倒油缸联结, 从而增加了整个急倾斜开采工作面支架的可靠性。

3.4 运输机和设备强化防滑技术分析

虽然在巷道和支护方面进行了优化, 有效提高了运输机、设备的防滑能力, 但仅这样还不够。为了进一步提高前后运输机的防滑能力, 本工程在前后部运输机间加设防滑锚链部件, 用来连接前、后运输机机尾与端尾支架。同时, 在运输机与支架之间, 加设推移杆联结, 并在运输顺槽内每隔15m左右加设一组防滑链, 并专门将后部运输机支架尾部设计为燕尾型, 以防止运输机后滑。实践证明, 经过防滑锚链处理后, 能很好的防止急倾综采工作面运输过程中煤块飞飘现象, 提高了安全性。除了这些优化处理措施外, 另外采用回风顺槽与运输顺槽错位设置的方法, 回风顺槽超前, 运输顺槽缩后, 构建起一个伪斜布置结构, 在回采时仰斜推进, 移架、放顶煤等工作时由下向上进行, 减少了支架和设备下滑、上窜等事故的发生。

4 井下倾斜开采关键技术分析

4.1 支架防倒防滑技术

在井下急倾斜易燃煤层开采中, 支护系统由于重力的法向分量与切向分量会随着工作面倾角的增加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影响, 切向分量不断增大, 法向分量不断减小, 最终使得工作面支护系统的荷载减小, 系统外载加大, 造成支架下滑、倾倒、咬架等现象。同时, 顶煤开采也极容易造成支架接顶问题, 支架防倒防滑是井下倾斜开采的关键技术。在工程实践中, 要加强矿压观测和预报工作, 严格控制放顶煤量, 保证支架拥有足够的支撑力和阻力。在移架过程中, 要保证支架移设一次到位, 避免多次移架和支架接顶不实问题。

4.2 顶煤采放技术

井下急倾开采工作中, 顶煤采放是另一关键性技术。由于倾角太大, 当顶煤采放出现垮落后向下滚动下滑, 同时在顶煤采放时, 还需要考虑支架稳定性和回采率, 因此技术难度极大, 是井下倾斜开采所需要考虑的关键技术。在实际工程中, 要对顶煤规律进行充分观测并对各种方案进行试验对比, 以确定最佳的放顶煤操作方案, 在工作面不同倾角下采用不同的放煤顺序。

参考文献

[1]依明江, 阿吉.急倾斜煤层开采方法浅谈[J].经营管理者, 2011 (16) .[1]依明江, 阿吉.急倾斜煤层开采方法浅谈[J].经营管理者, 2011 (16) .

[2]郭志强.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分析[J].才智, 2010 (17) .[2]郭志强.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分析[J].才智, 2010 (17) .

直线井下抽油装置的研究与应用 篇8

关键词:采油工程,防偏磨,应用效果,直线井下抽油装置,检泵周期

引言

直线电机无杆采油技术作为举升方式的一次革新, 在很多油田都已有应用, 直线电机无杆采油工艺技术以其无杆管偏磨、自动化程度高、参数变频调整、地面设备简单、维护费用低、能耗低、效率高、适合低产油井等特点, 在全国各大油田得到较广泛的应用。欧力陀油田单井产能普遍较低, 油井偏磨严重, 因偏磨造成检泵次数频繁。

一、油井偏磨现状

目前全厂油井开井657口, 抽油机井592口, 偏磨严重的井有122口, 占抽油机井数的20.6%, 偏磨现象普遍。2009~2011年兴隆台采油厂倒井数据可以看出, 由于偏磨造成管杆断、脱、漏比重大。这就造成了大量的油管抽油杆报废, 增加了油井维护性费用, 缩短了检泵周期, 影响了油井产量, 严重制约我厂的稳定生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技术原理及简介

直线井下抽油装置技术以直线电机作为动力推动装置, 直接驱动管式抽油泵进行采油的新一代采油技术。其系统由直线电机、管式抽油泵、地面控制柜三部分组成。直线电机与抽油泵相连, 潜入到地下油层中, 利用直线电机往复运动同柱塞运动方向一致的特点, 驱动抽油泵柱塞做周期往复运动, 将油液举升至地面。

三、现场应用

2012年, 直线井下抽油装置在欧力坨油田试验, 经过工艺、地质、作业区的层层论证, 最终选择偏磨严重的欧33和长停水平井欧31-H5两口井进行实验。

1. 欧33井

(1) 偏磨井欧33情况

欧33所属欧31块, 该区块是一被断层遮挡形成的断鼻构造。储层岩性以不等粒砂岩和砾岩为主, 平均孔隙度为15.7%, 平均渗透率为69.76×10-3μm2, 属中孔、低渗储层。欧31块目前共有27口油井, 开井21口, 日产油76.9t, 综合含水44.0%。

(2) 单井分析

由物性资料分析, 欧33井物性较好, 日产液7m3, 日产油3t, 通过该井产量与周边油井对比分析判断此井具有一定的供液能力, 但液面较深 (平均动液面在1800m左右) 。抽油机采油举升因井斜影响, 管杆偏严重影响了正常生产, 检泵周期短、作业费用高, 不能正常生产。造成该井偏磨严重的原因为:井斜严重, 造斜点位置:930m, 井斜:25°22′。

(3) 选型:

考查近两年该井生产情况, 平均日产液6m3, 进行设备选型:

通过分析论证, 选择型号WFQYDB-114-1140- (30~50) , 泵径Φ38数控往复式潜油电泵, 最大理论排量15m3/天较合适, 冲次定为3次/min。

(4) 现场实施

2012年7月14日, 欧33井应用了直线井下抽油装置, 设计下泵深度2100m。措施成功率100%, 措施有效率100%。

开井以来, 生产情况稳定, 平均日产油4.3t, 日产气216m3、水1.1m3。截止到2013年8月底累增油1444.7t、累增气9.73×104m3, 泵效平均在70%以上。

(5) 性能指标

计算系统效率=4.5×0.95×1000×2100×9.8/ (86400×125) =22.4%

2) 泵效:

欧33井下入外径:38mm的泵, 设计冲次为3次/min, 查表8对应的理论排量为5.89m3;泵效=平均日产液/理论排量即4.5/5.89=76.4%

3) 指标完成情况

通过对该井的实施, 对采油各项指标进行跟踪从表9可看出该工艺取得很好的效果:泵效、系统效率、检泵周期均有较大提高。

四、实施效果分析评价

1. 检泵次数的减少:两口井年检泵次数减少4井次, 降低抽油机井的维护费用, 累计减少作业费用24万元;

2. 节能效果显著:两口井平均日节电95kwh, 累节电27630kwh, 节电4.31万元。

3. 直接经济效益:2012年实施欧33、欧31-H5两口井, 截止到2013年8月底累计增产原油2340.6t, 天然气11.93×104m3, 折合原油共2435.6t, 投入资金100万元。

通过前期成功试验, 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五、结论与认识

(1) 直线井下抽油装置在欧力坨油田试验, 成功实现了老井的复产增产, 提高了“双低井”单井产量, 有效降低操作成本, 有效解决油田发展的生产和技术难题。

(2) 直线井下抽油装置生产过程中体现出节能、泵效高、系统效率高、低维护成本、无污染等优点, 改变了传统抽油生产方式。

(3) 该工艺实现了无杆采油, 彻底消除了杆、管偏磨问题, 检泵周期延长。下步将在我厂杆管偏磨严重的30口井进行推广。

井下除砂器的研制和应用 篇9

该装置适合压裂吐砂、油层出砂、吐泥浆井卡, 延长免修期。减少作业工作量降低作业成本。运用液体旋流新技术从本质上解决泵下泥、砂问题。

(1) 通过进液方式改变, 提高液体流速, 促使泥砂快速沉降

同常规花管及防砂装置比较, 进液面积明显减少, 但进泵液流速度明显提高, 加大了携砂、带泥能力。入腔后因环空面积较入口面积加大4.7倍, 所以为砂、泥沉降提供了条件。

(2) 通过特制上部T型管, 使携入泥砂180度转向, 强制液体与泥砂分离被携入装置内的砂、泥, 在突然降速后同时被强迫180度转向, 不仅使粒径较大的砂子下沉, 同时会降粒径较小的细粉砂及泥浆下落。

(3) 通过特制下部T型管, 进一步净化入泵流体, 使细粉砂、泥浆理想沉入尾管由于底部尾管为一液力死区, 未加设前只能沉降粒径较大的压裂砂, 加设后可与上部T型管产生对流, 两组T型管通过合理流量设计, 形成向下压力差, 使细粉砂及泥浆理想沉入尾管。

(4) 该装置具有防腐除垢, 进液速度高, 减速效果好, 对流、转向、分离、沉降连续完成, 不易堵塞本体。

(5) 可有效保护固定凡尔, 延长出泥浆砂井的检泵周期。

(6) 代替抽油生产中常用筛管、砂锚等工具作为泵下滤砂、沉砂装置。

2 除砂器结构及技术参数

总长:1800mm

外径:最大Φ89mm

承压:30兆帕

适应环境:特种钢耐腐蚀、抗盐碱材质

重复适应次数:1井次

连接扣型:27/8''TBG

根据油口的大小, 可设计10-40米沉砂尾管。不仅可防压裂砂卡泵, 同时对细粉砂及泥浆具有防卡、防堵效果。沉入井底的压裂砂、地层砂及泥浆, 通过常规冲砂工艺返到地面后往往难以判断油层所吐物的成分, 而该装置随作业起出地面后可直接观察并减少了冲砂工作量。该装置下井时替代进液筛管或花管, 注意好丝堵一方朝下, 一旦下反将失去防砂沉泥功效。下次随作业起出地面后, 可以很好的观察记录好沉积物成分及容量。

3 现场应用情况

经过反复实验, 不断修正设计参数, 比较选择最佳用材, 完善制造工艺, 最后形成了定型产品。2013年9月截至14年2月, 井下防砂器共应用15井次, 防砂器合格率达到100%, 效果很好

4 经济、技术效益及应用前景

2013年9月截至14年2月, 井下防砂器共应用15井次。该井下防砂装置可接在泵下尾部, 作业时起出管柱后, 可观察到油层出砂种类、有无泥浆、压裂残砂等物质, 不仅可沉入压裂砂, 对地层砂及泥浆也具有理想的沉砂效果。具有防腐除垢, 进液速度高, 减速效果好, 对流、转向、分离、沉降连续完成, 不易堵塞本体, 可有效保护固定凡尔, 延长出泥浆砂井的检泵周期。还可代替抽油生产中常用筛管、砂锚等工具作为泵下滤砂、沉砂装置。针对油井的实际情况, 如稀油井的产液量和含砂量, 稠油井的粘度和含砂量等参数, 优化装置相关参数设计, 可以形成不同的技术系列产品, 满足油田不同的油品性质、产业量的需要。都可有效解决出砂井泵下防砂、除泥工艺问题, 达到延长出泥、出砂井检泵周期, 进一步提高防砂井措施效果的目的。可为油田稳产增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应用前景广阔。

摘要:采油井在生产过程中因油层吐砂 (压裂砂、地层砂) 、出泥浆导致卡泵、堵塞花管, 直接影响生产, 使油井的免修期缩短, 频繁的作业必然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这一现象, 极大地降低了油井时率, 增加了生产成本和管理难度, 已成为影响油井正常生产的主要矛盾。目前油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所应用的金属绕丝及激光割缝防砂装置技术, 这两种技术均只能简单将堵塞物防在泵外, 起出地面后的工具被泥浆、污垢堵塞或堵实的现象比较常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泥浆、压裂液残渣堵塞筛管问题, 不能大幅度延长油井免修期, 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了经济有效地解决上述工艺问题, 开展了井下除砂器的研制, 运用液体旋流新技术从本质上解决泵下泥、砂问题, 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卡泵,堵塞花管,液体旋流

参考文献

[1]罗英俊, 万仁溥.采油技术手册[M].3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5.

综采液压支架井下解体技术应用 篇10

随着科技的发展, 综合机械化采煤 (简称综采) 技术已成为采煤技术发展的主流, 被越来越多的矿井广泛应用, 并得到新的拓展。综采工作面因地质构造等因素布置成不规则状时, 随着工作面的回采推进, 需逐渐撤除液压支架, 然而, 液压支架运输沿途巷道因长期受压力作用, 易出现巷道支护变形、底鼓, 导致液压支架整体运输相当困难, 若进行修护卧底, 不仅工作量大, 而且不能保持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均能达到液压支架整体运输要求, 易造成重复施工。重庆某矿通过在N1817综采工作面应用液压支架井下解体技术, 实现液压支架分装分运, 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1 概况

1.1 工作面概况

N1817工作面位于矿井北一盘区, 倾斜长壁布置, 推进长度739m, 受工作面北西f65正断层构造的影响, 工作面回风巷布置呈折线状, 回风巷里程420m→142m段, 工作面面宽变化为132m→112m, 详见图1。在回采420m→142m段, 随着工作面的回采推进, 工作面面宽逐渐缩短, 需要逐渐撤除工作面回风巷侧液压支架。

工作面所采煤层倾角3~8°, 采高2.5m, 伪顶为0~0.3m厚的灰色泥岩, 直接顶为2~3.5m厚的灰色泥岩、黑色煤线, 老顶为灰色、灰白色的粉砂岩, 直接底为0.3~0.8m厚的灰黑色粘土岩及泥岩, 老底为灰色细砂岩。

备注:1) 液压支架整体运输对巷道净高要求:轨面净高不低于1.9m;2) 从中岔人行上山至地面段的巷道基本未变形, 对液压支架运输不造成影响, 故表中未列出.

1.2 液压支架运输沿途巷道情况

运输路线:N1817回风巷→N1817轨道巷→N1817后期运输巷→S1810轨道巷→S1810进风小斜坡→8#层岩石轨道巷→中岔人行上山→+355大巷→阳地湾提升斜井→地面。

运输沿途巷道情况详见表1。

2 液压支架解体方案设计

2.1 液压支架撤除基本参数

2.1.1 液压支架撤除数量确定

式中:N———液压支架撤除数量, 架;

L1———工作面面宽缩短长度, 为132-112=20m;

B———液压支架宽度, 取1.5m;

则:N=20/1.5=13架

2.1.2 撤除每架液压支架的回风巷推进长度

式中:L———撤除每架液压支架的回风巷推进长度, m;

L2———需撤除液压支架段的回风巷长度, 为420-142=278m;

则:L=278/13=21.4m

2.1.3 液压支架解体部分确定

根据液压支架结构特点及利用现有巷道运输要求, 将液压支架解体为顶梁、掩护梁、立柱、底座和四连杆四部分。

2.2 液压支架解体方案

2.2.1 方案Ⅰ:扩专用解体硐室进行解体

每次撤除液压支架前, 在距撤液压支架位置南侧5m的回风巷中刷扩一个液压支架解体硐室, 硐室规格:长7m, 净高2.2m。硐室采用2.9m钢梁配合2.5m单体液压支柱按梯形三节棚形式支护, 棚距0.5m, 帮顶采用排材、笆片背护, 硐室东西两侧采用1.2m铰接顶梁配合2.5m单体支柱各打一排加固支柱, 详见图2。刷扩解体硐室采用风镐施工, 人工出矸。解体硐室至撤支架位置段巷道采用卧底方法保证净高达2.2m。撤除液压支架时, 将支架拖移至解体硐室进行解体, 然后分装分运。

2.2.2 方案Ⅱ:直接在工作面机尾进行解体

每架液压支架回撤前4刀煤, 工作面每推进一刀就在工作面机尾末两架支架顶梁上方顺工作面方向铺设2.6m长的工字钢梁 (挑梁) , 挑梁西端靠近回风巷金属支架梁头, 东端搁在倒数第二架液压支架顶梁上, 挑梁间距0.6m, 详见图3。撤除液压支架时, 先在挑梁西端支设单体支柱, 作为临时解体硐室顶板支护, 再进行液压支架解体, 最后分装分运。

2.3 液压支架解体方案比较 (见表2)

备注:上表是以撤除一架液压支架为基础进行的比较.

从上表两方案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 方案Ⅱ优于方案Ⅰ, 故液压支架解体选择方案Ⅱ, 即直接在工作面机尾进行解体。

3 液压支架解体技术实施

3.1 液压支架解体工具

液压支架各部位主要联接销子末端均为内螺纹丝扣, 解体液压支架时, 因操作空间狭小, 需采用专用工具———撞锤来撤除支架主要部位联接销子。撞锤示意图详见图4。

3.2 液压支架解体工艺

工作面撤架前四刀煤, 按0.6m间距在末两架支架上挑梁→缩工作面溜子机尾→改待撤液压支架乳化管路→利用14t回柱绞车作动力调整液压支架至适当位置, 并用单体支柱加固液压支架顶梁→临时解体硐室加强支护→撤除液压支架立柱销子→用撞锤撤除液压支架顶梁与掩护梁联接销子→装运液压支架顶梁和立柱→用撞锤撤除液压支架掩护梁与四连杆联接销子→装运液压支架掩护梁→装运液压支架底座和四连杆→用单体支柱对液压支架撤除位置进行加强支护→恢复工作面溜子机尾。

液压支架解体后采用14t回柱绞车配合葫芦直接进行装车。

液压支架解体图详见图5。

3.3 液压支架解体实施

工作面回采推进至末架液压支架顶梁的1/2面积进入回风巷巷道中时, 就停止回采工作, 按上述解体工艺撤除末架液压支架。以后工作面每推进21.4m (沿回风巷长度) , 就撤除一架液压支架。

N1817工作面从回风巷里程420m位置回采推进至142m处, 沿回风巷推进278m, 历时3.2个月, 共安全解体撤运液压支架13架。

4 液压支架解体实施效果分析

液压支架解体撤运方式与传统的整体撤运方式技术经济比较详见表3。

备注:上表是以撤除一架液压支架为基础进行的比较, 数值中两种方式均未包括工作面伸缩溜子的经济指标, 且卧底修护用工是按撤除13架支架进行均摊的.

从比较结果可以看出, 液压支架解体撤运比整体撤运用时减少45.9%, 用工减少91.7%, 撤运13架液压支架共计节约直接费用26.4万元。

液压支架解体撤运方式装车及运输更容易, 安全可靠性更高, 对工作面连续生产影响更小, 达到了安全、快速、经济撤运液压支架的目的。

5 结语

综采工作面因地质构造等因素布置成不规则状时, 随着工作面的回采推进, 需逐渐撤除液压支架, 通过应用液压支架井下解体技术, 实现液压支架分装分运, 技术可行, 不仅用时少、用工省, 而且安全可靠性更高, 有效解决了支架运输沿途巷道受压变形导致支架整体运输困难的难题, 技术经济效果明显, 值得类似条件的矿井借鉴。

摘要:本文介绍了通过应用液压支架井下解体技术, 实现液压支架分装分运, 安全、快速、经济撤除液压支架, 解决了不规则综采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逐渐撤除液压支架时, 液压支架运输沿途巷道因受压变形导致支架整体运输困难的难题, 拓展了综采技术应用空间。

关键词:综采,液压支架,井下解体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国-东盟进出口下一篇:运动专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