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特色的民居预习教案

2024-04-09

各具特色的民居预习教案(精选6篇)

篇1:各具特色的民居预习教案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②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3.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篇2:各具特色的民居预习教案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

我国从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开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总共发行四套民居邮票,即普二十三、普二十五、普二十六、普二十七,共发行二十一枚,从一分的内蒙古民居邮票开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邮票,四套邮票全部为影写版,由北京邮票厂印制,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这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

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你想了解更多地了解这些邮票上的民居故事吗?

2.发放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拓展阅读。

内蒙民居──蒙古包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园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园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园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东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马架房。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见邮票下方,

以及左图)。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是为久远的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为正房,北面为偏房,两侧为厢房,阳光充足,四间房由一个院子紧紧地联接在一起,俗称“四合院”。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上海民居──上海“石库门”房子。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楼外,以里弄“石库门”房子最具代表性。因为上海繁华,人口稠密,住宅大都成排组成,相互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2-3层,青瓦坡屋顶,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楼上楼下,小巧玲珑,青瓦覆盖,阁楼晒台,绿树掩映,十分幽雅。

陕北民居──窑洞。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带的民居。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温温度比较稳定,可谓冬暖夏凉。窑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窑洞三种。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

台湾民居──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顶前后坡落水。农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广场可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则多用四合院,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秘密性较高。

浙江民居──浙江民居-黄岩天长街住宅。该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临街设店面,内部兼作起居室,后部临水的房作厨房。全宅的中间部分分三层,第二层空间仅有2.2米高。以顶阁楼三面凸出,窗台做得较低,三面都开窗,阁楼窗子开得合宜,住在顶层并不觉得压抑。整个住宅造型有虚有实,有遍有低,轮廓线不单调。

篇3:传统浙派民居的特色探究

1 温峤概况

温峤始建于晋代,唐时称海峤,宋时曾设“关”“驿”,成为商船交会、人烟稠密的集镇,时称峤岭镇,元明时称温岭街,据《嘉靖太平县志》载:“温岭街,在十八都峤岭。南通江下水路入海,西路通乐清、温州、北水路通路桥官河,东陆路通本县、黄岩。贾舶交会,人烟辏集,实一大市镇云。”1914年,太平县易名时,采用温岭街的街名,温岭街改称温西,1959年重建温峤镇,沿称至今,2006年6月温峤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温峤老街保持着丰富的历史建筑,例如古街巷、古井、古桥、古树名木等,其历史风貌、空间格局保存较完整,历史建筑也具备明显的江南建筑的地域特征。同时温峤老街街巷规模较大,现今依然商贸兴旺,承接着老街的余绪,并自发形成了同业聚集现象。

2 温峤老街建筑风格

2.1 空间布局

由太平温峤戴氏居址图可见原温峤因温岭街成镇,建筑均沿街布置呈狭长形,现温岭街空间格局基本保存。现温峤镇温岭街东、西两侧格子状的空间基本上为解放后形成。温岭街分上街、中街、下街三段,街东临溪,隔溪又一临水街,故又有前街、后街之分。温岭街,也称前街,其地水自南而北,处南段,称上街,北段,称下街。

前街、后街呈线形布置,并与小巷小弄构成了“鱼骨”状的街巷体系。前街当街造井,不仅可满足日常生活用水,还可用于消防。该布局在我国传统民居中广泛应用,反映了我国传统的选址和规划布局理论。后街临水而筑,与前街之间采用了多条石桥连接,反映出明显的“水-桥-房”的空间格局。虽经历历史的变革,仍完整保存着原有韵味。但现代大尺度的城镇道路建设对这种体系造成了一定影响,特别是穿街而过的中大街、莲池路。前后街呈平行布置,之间以多座小石桥相接,现河道大部分被水泥板覆盖,破坏了原空间格局。

2.2 院落组成

院落也是东方建筑有别于西方建筑的典型特征之一,西方建筑的中庭院一般是开放式的,是人与自然接触的场所;而东方建筑的中庭院一般是封闭或半封闭的,是人与自然接触的窗口。温峤老街由很多院落组成,其院落组成明显具备中式风格,采用的中庭院形式不止一种,大部分为“四合院”“三合院”形式的院落。这种院落组成在我国的民居中历史最为悠久,分布也最为广泛。

温峤老街的院落形制有十分典型的南方建筑特征,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少占农田的要求。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大部分建筑布局为前店后宅。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统称“天井”,天井空间设计比较狭窄,仅作为采光和排水用。这种院落设置与南方的湿热气候相关,南方夏季湿热,阳光照射高度较大,时间长。狭长的天井空间有利于形成阴凉的环境,在冬季也不致因风沙雨雪而影响室内活动。

2.3 建筑结构

温峤老街重点保护区内71.87%(占地面积)的建筑属于风貌较好的建筑。其历史建筑在保存江南建筑传统的木结构、小青瓦屋面、传统木质板门(窗)或花格门的同时又极具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建筑外部风貌上(立面),如灰塑屋脊(且有升起现象)、多采用雀宿檐或檐箱的做法、出檐深远且低、建筑山墙柱间多采用整块石板围合、方形柱础、石门槛、石板铺地(甚至2层楼面)、石窗等。这种可识别的建筑同质性,也反映了温岭街建筑集中的建设期、类似的建筑功能要求和因地制宜,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特征、就地取材和传统建造方法的一致性[1]。

2.4 建筑色彩

温峤老街主要采用“黑-白-灰”的建筑色彩,其民居建成基本采用就地取材的模式,大量运用材料的本色。灰色或黑色的瓦片,通过木头本色(深褐色)作为梁、柱,用白粉墙或从裸露的土壤直接砌为墙面,再配以深褐色的窗框,整体耐看而又朴实。

3 传统浙派民居建筑风格初探

浙派民居根据建设时间的不同,分为传统民居、近代民居和现代民居。其中传统民居大部分建设于解放前,目前保存较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比喻成“正在消失的风景”,开始日渐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民居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性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民居热迅速升温,它对现代社会的参照作用也日益显得重要。因此温峤老街作为温岭传统民居保存较为完整的区域之一,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作为地域文化的物质表征,民居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从“悬虚构屋”的河姆渡干栏式原始建筑,浙江的民居随着气候、地形环境以及人们生活习俗的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就聚落选址、布局以及各类建筑物的处理等要素而言,浙江民居大致体现了三大特点,即:崇尚自然,讲究风水;强化血缘,聚族而居;顺应礼制,注重人伦。这些特点由于时代的不同和城乡、地域的区别,表现形态可以不完全相同,但无论是临河而筑的水乡民居、隐含理性秩序的院落式住宅、还是依地势布局的山地村镇,其中的内在取向是一致的。

3.1“水-桥-房”的空间格局

这种空间格局在浙派民居中应用广泛。浙江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于饮用和洗涤。水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民居因水而有灵气。“水-桥-房”的空间格局镇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3.2“情-趣-神”的园林意境

浙派民居在建设院落的时候,经常引用园林建设的理念和意境。“院”作为建筑的室外元素穿插在建筑群中,以不断重复的院落空间、不断交通的室外空间变化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这种时空循环变化是传统建筑最为深刻的内在特征,追求建筑和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这种环境构造手法与江南园林的“情-趣-神”的园林意境接近。民居已不仅仅是建筑,能够体现出江南水乡特有的情趣。

3.3“黑-白-灰”的建筑色彩

这种淡雅色彩与北方红墙黄瓦的浓墨重彩有着明显差别。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采用白墙,利于反射阳光。同时以简单的色彩,结合粉墙黛瓦,勾勒出一幅清淡的中国山水画,把水乡的特色渲染到极致。“水墨烟韵”是“浙派民居”的主色调。温岭民居建筑应该在浙派民居色彩的总基调下,结合浓郁的“石文化”与“水文化”,从石的本色出发,融合山水空蒙的意境,提炼淡雅的地方建筑文化色彩。

3.4“轻-秀-雅”的建筑风格

传统民居,从建筑空间布局的水灵,到院落组成的精气,甚至在建筑细部等处理上,如门窗、屋檐、门廊、梁柱、阳台、栏杆等方面都体现出江南特有的秀雅,从人性方面吻合了江南人的一些特点。曾经,传统浙派民居河汊交错、纵横民居点缀在一片湖光水色之中,其传统民居因为独特的建筑审美在建筑殿堂中留下了身影,并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4 结束语

通过对温岭温峤老街的分析研究,从中可以得出传统浙派民居建筑的特色:“水-桥-房”的空间格局、“情-趣-神”的园林意境、“黑-白-灰”的建筑色彩和“轻-秀-雅”的建筑风格。当然,浙江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地形地貌等差异较大,每个区域都应该有各自的民居建筑特点,需进一步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篇4:《各具特色的民居》建议和简析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一篇自读课文,这里我说一下其中的第一课《客家民居》。这篇课文从体裁上说属于说明文。既然是说明文,那就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这篇课文抓住了《客家民居》的什么特点呢?

首先,在讲课前,应该处理一下字词,在这里,重点解释一下“夯”字。“夯”这个东西过去在农村很常见,有石夯、木夯,近二十多年,出现了在我们当地被称为“蛤蟆夯”的电动打夯机。如果不解释清楚这个字,那么文中的“夯筑”学生们就理解不了,如何理解课文内容呢?为了形象说明,可以通过投影打出一组图片,来加深学生们队“夯”的认识。

其次,通过投影打出一组城市的高楼,农村的平房,上中的茅屋,最后到我们文中的《客家民居》的一组图片,讲解课文时,配上客家民居的图片,便于学生理解。

再次,对于文中讲到的八卦布局,老师也应当补充一下八卦的有关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否则,老师要一代而过,那么学生就会对此产生疑问。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的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如图1,体现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最后,讲解课文,配上插图或者课文的ppt。

下面是对课文的简要分析。

第一段文字是“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的方法,概括地说明了客家圆形围屋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与“世界民居”比较,是一朵特殊的、罕见的花。“点缀”一词用得很妙,说明客家居住地在人烟稀少的边远山区,为下文介绍营垒式的住宅埋下伏笔。同时“世界民居奇葩”这句话总领全文,也就是文章的主旨句。即本篇课文就是围绕“奇葩”二字来写的,客家民居到为什么成为奇葩呢?

接下来第二段文字中先介绍了客家民居形成的原因,“居住在偏僻、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建造了营垒式的住宅”。接着介绍了客家民居的建筑材料的奇特,“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黏合剂,以竹片、木条做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5米的土楼”。这里要结合我们当地的房屋建筑说明我们这里如何建造,(我们当地一般都是砖、水泥、沙子的混凝结构。)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客家民居的与众不同的“奇”特点。其次,说的是客家民居造型的奇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特点。难怪外国友人远远望见圆形围屋,禁不住发出惊叹──“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再次,说客家民居的历史悠久,耐侵坚固,“有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经受了无数次地震撼动,风雨侵蚀和炮火攻击安然无恙”。

第三段文字主要说明了客家民居的房屋布局。“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第四段通过举例子说明了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都体现了明显的民俗文化特征,通过“承前祖德勤和检,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

篇5:《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扫清读书障碍。将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有困难的地方要反复地读。

本课你所认识的新字是:

2、再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词典理解词义。

(1)你认识的生字和词语:

(2)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三读课文,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4、默读课文,标出你喜欢或者是触动你的地方,并在旁边写出你的理由或感受和体会,有疑惑的地

方用问号标明。

5、背诵积累。你积累的好词语和句子是:

6、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

你搜集到的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树满寨,花满园

2、检查读课文情况。(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要读的段落。)

3、与同桌交流自己弄懂的词句。

4、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②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3、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篇6:《8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客家民居、位 置、作 用、材 料、结 构、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位 作 材 结 置 用 料 构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3.评议

4.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着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上一篇:校后发〔2009〕9号关于印发《南京邮电大学交通补贴发放及交通车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下一篇:拓展学习:描写冬天景色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