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特色的民居说课稿

2024-04-21

各具特色的民居说课稿(精选9篇)

篇1:各具特色的民居说课稿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说反思:

1、语文姓语。

2、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指出:语文教学要回到语文的本位上来。

3、现行语文教学的误区之一就是“对语言文字所附思想内容的理解代替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不要“种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地”。

语文老师要种好我们语文这一亩三分“小园地”!

篇2:各具特色的民居说课稿

《各具特色的民居》说课稿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说明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继《北京的春节》《藏戏》之后又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分两部分,有各自的标题,独立成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向人们描述了独具特色的民居。

二、教学对象分析说明

这是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在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语句,体会作者感情,并通过朗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这些方面上并不是很难。本组课文围绕“中华民风民俗”编排的教材。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紧紧围绕本组训练重点项目,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特征,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比较学习、表格学习的方法,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设计合理的表格,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表格。

教学过程:

一、民居展示、导入新课

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了解客家民居特点

再读课文,画画批批,体会民居特点。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认真与文本对话,梳理民居特色,体会文化内涵。也可根据选学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比如,分客家围屋组、傣家竹楼组,先分组读、议,再相互交流、补充。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

(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

(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

(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

(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5、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五、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

(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一组民居邮票,介绍来历: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这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

2、布置作业:

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板书设计: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说反思:

1、语文姓语。

2、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指出:语文教学要回到语文的本位上来。

3、现行语文教学的误区之一就是“对语言文字所附思想内容的理解代替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不要“种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地”。

语文老师要种好我们语文这一亩三分“小园地”!

《各具特色的民居》说课稿篇2

【说教材】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继《北京的春节》《藏戏》之后又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文章分两部分,有各自的标题,独立成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向人们描述了独具特色的民居。

【说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附: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为教学重难点。)

【说方法】

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比较学习、表格学习的方法,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设计合理的表格,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表格。

【说过程】

(一)、民居展示,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根据前面课文的学习,自己完成表格后半部分。

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七)板书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说反思】

本课的学习我以“客家民居和傣族民居的特点”为主线,其中把客家民居的学习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把傣家竹楼的学习作为学生运用方法,自主学习的过程。从学到用,循序渐进,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在学生实践中解决问题,找到学习的方法,增长自己的能力。这一点比较成功。但是在导入部分时间过多,在引导寻找两种民居的特色时老师讲的过多,导致读的时间很少,而且在说明方法的寻找时间太短,只好草草下课。

《各具特色的民居》说课稿篇3

一、教学内容分析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继《北京的春节》《藏戏》之后又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文章分两部分,有各自的标题,独立成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向人们描述了独具特色的民居。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略读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文章分两部分,有各自的标题,独立成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向人们描述了独具特色的民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文章,因而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上恰当指导,引导学生自学,最终提高其语文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实际,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

3.分析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

学习并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介绍课外的民居。

(三)情感目标

感受民居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收集其他民居的资料。

教学重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我的整个教学环节就是以此为依据制定的。

四、教学环节分析:

(一).指导预习

高年级的学生应养成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但是仍然有些学生并不明白预习要做什么,因此教师还应进行指导。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我明确给学生留下这样的任务:熟读课文,做到准确,不加字、不减字;联系单元提示及课首提示,思考这篇课文我们应解决哪些问题,并试着回答;借助参考书及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词;收集关于民居的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

1.课前三分钟:介绍皖南民居、北京四合院。

这是我与学生共同收集整理的,目的是通过介绍这两种民居来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同时也为最后的拓展训练做一个小引子。

2.学习《客家民居》

(1)出示图片,说明这就是客家民居,它位于闽西南和粤西北的崇山峻岭中,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让学生初步了解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

(2)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客家民居的特色的。

建筑特色,布局排列、文化特征。(出示在幻灯片上,增强学生印象)

(3)请同学们试着以完成表格的方式整理课文内容。事前我曾试验性的让别的班的学生填表格,发现学生在知道课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客家民居的情况下

拿到表格仍有些困惑不解,因而此时要明确要求,避免学生迷茫。

(4)小结。此部分重点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客家民居的地位。

3.学习《傣家竹楼》

(1)让学生回顾学习《客家民居》的步骤,同时明确表格的做法,从而让学生能更快地学习《傣家竹楼》。

(2)学生开始活动制作表格,自学《傣家竹楼》。

4.运用拓展

预习中留下了收集资料的作业,但是个别学生因种种原因并未收集到资料,因而我以幻灯片的形式,把一些零散的资料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以本课学到的学习方法来整合语言,介绍民居,一方面巩固了说明方法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加深其对民居的了解。在运用时,我要求学生一定要用上打比方,因为列数字、举例子的运用依据是学生收集的资料是否详实,但是打比方所依据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想象力,因而应该重视。

5.课堂小结:通过学生自己的总结巩固学习效果。

【《各具特色的民居》说课稿3篇】相关文章:

1.《各具特色的民居》说课稿

2.《各具特色的民居》的说课稿

3.《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4.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5.各具特色的民居的课件

6.《各具特色的民居》 趣闻故事

7.改写《各具特色的民居》

8.句子理解及练习:各具特色民居

篇3:传统浙派民居的特色探究

1 温峤概况

温峤始建于晋代,唐时称海峤,宋时曾设“关”“驿”,成为商船交会、人烟稠密的集镇,时称峤岭镇,元明时称温岭街,据《嘉靖太平县志》载:“温岭街,在十八都峤岭。南通江下水路入海,西路通乐清、温州、北水路通路桥官河,东陆路通本县、黄岩。贾舶交会,人烟辏集,实一大市镇云。”1914年,太平县易名时,采用温岭街的街名,温岭街改称温西,1959年重建温峤镇,沿称至今,2006年6月温峤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温峤老街保持着丰富的历史建筑,例如古街巷、古井、古桥、古树名木等,其历史风貌、空间格局保存较完整,历史建筑也具备明显的江南建筑的地域特征。同时温峤老街街巷规模较大,现今依然商贸兴旺,承接着老街的余绪,并自发形成了同业聚集现象。

2 温峤老街建筑风格

2.1 空间布局

由太平温峤戴氏居址图可见原温峤因温岭街成镇,建筑均沿街布置呈狭长形,现温岭街空间格局基本保存。现温峤镇温岭街东、西两侧格子状的空间基本上为解放后形成。温岭街分上街、中街、下街三段,街东临溪,隔溪又一临水街,故又有前街、后街之分。温岭街,也称前街,其地水自南而北,处南段,称上街,北段,称下街。

前街、后街呈线形布置,并与小巷小弄构成了“鱼骨”状的街巷体系。前街当街造井,不仅可满足日常生活用水,还可用于消防。该布局在我国传统民居中广泛应用,反映了我国传统的选址和规划布局理论。后街临水而筑,与前街之间采用了多条石桥连接,反映出明显的“水-桥-房”的空间格局。虽经历历史的变革,仍完整保存着原有韵味。但现代大尺度的城镇道路建设对这种体系造成了一定影响,特别是穿街而过的中大街、莲池路。前后街呈平行布置,之间以多座小石桥相接,现河道大部分被水泥板覆盖,破坏了原空间格局。

2.2 院落组成

院落也是东方建筑有别于西方建筑的典型特征之一,西方建筑的中庭院一般是开放式的,是人与自然接触的场所;而东方建筑的中庭院一般是封闭或半封闭的,是人与自然接触的窗口。温峤老街由很多院落组成,其院落组成明显具备中式风格,采用的中庭院形式不止一种,大部分为“四合院”“三合院”形式的院落。这种院落组成在我国的民居中历史最为悠久,分布也最为广泛。

温峤老街的院落形制有十分典型的南方建筑特征,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少占农田的要求。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大部分建筑布局为前店后宅。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统称“天井”,天井空间设计比较狭窄,仅作为采光和排水用。这种院落设置与南方的湿热气候相关,南方夏季湿热,阳光照射高度较大,时间长。狭长的天井空间有利于形成阴凉的环境,在冬季也不致因风沙雨雪而影响室内活动。

2.3 建筑结构

温峤老街重点保护区内71.87%(占地面积)的建筑属于风貌较好的建筑。其历史建筑在保存江南建筑传统的木结构、小青瓦屋面、传统木质板门(窗)或花格门的同时又极具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建筑外部风貌上(立面),如灰塑屋脊(且有升起现象)、多采用雀宿檐或檐箱的做法、出檐深远且低、建筑山墙柱间多采用整块石板围合、方形柱础、石门槛、石板铺地(甚至2层楼面)、石窗等。这种可识别的建筑同质性,也反映了温岭街建筑集中的建设期、类似的建筑功能要求和因地制宜,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特征、就地取材和传统建造方法的一致性[1]。

2.4 建筑色彩

温峤老街主要采用“黑-白-灰”的建筑色彩,其民居建成基本采用就地取材的模式,大量运用材料的本色。灰色或黑色的瓦片,通过木头本色(深褐色)作为梁、柱,用白粉墙或从裸露的土壤直接砌为墙面,再配以深褐色的窗框,整体耐看而又朴实。

3 传统浙派民居建筑风格初探

浙派民居根据建设时间的不同,分为传统民居、近代民居和现代民居。其中传统民居大部分建设于解放前,目前保存较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比喻成“正在消失的风景”,开始日渐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民居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性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民居热迅速升温,它对现代社会的参照作用也日益显得重要。因此温峤老街作为温岭传统民居保存较为完整的区域之一,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作为地域文化的物质表征,民居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从“悬虚构屋”的河姆渡干栏式原始建筑,浙江的民居随着气候、地形环境以及人们生活习俗的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就聚落选址、布局以及各类建筑物的处理等要素而言,浙江民居大致体现了三大特点,即:崇尚自然,讲究风水;强化血缘,聚族而居;顺应礼制,注重人伦。这些特点由于时代的不同和城乡、地域的区别,表现形态可以不完全相同,但无论是临河而筑的水乡民居、隐含理性秩序的院落式住宅、还是依地势布局的山地村镇,其中的内在取向是一致的。

3.1“水-桥-房”的空间格局

这种空间格局在浙派民居中应用广泛。浙江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于饮用和洗涤。水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民居因水而有灵气。“水-桥-房”的空间格局镇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3.2“情-趣-神”的园林意境

浙派民居在建设院落的时候,经常引用园林建设的理念和意境。“院”作为建筑的室外元素穿插在建筑群中,以不断重复的院落空间、不断交通的室外空间变化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这种时空循环变化是传统建筑最为深刻的内在特征,追求建筑和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这种环境构造手法与江南园林的“情-趣-神”的园林意境接近。民居已不仅仅是建筑,能够体现出江南水乡特有的情趣。

3.3“黑-白-灰”的建筑色彩

这种淡雅色彩与北方红墙黄瓦的浓墨重彩有着明显差别。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采用白墙,利于反射阳光。同时以简单的色彩,结合粉墙黛瓦,勾勒出一幅清淡的中国山水画,把水乡的特色渲染到极致。“水墨烟韵”是“浙派民居”的主色调。温岭民居建筑应该在浙派民居色彩的总基调下,结合浓郁的“石文化”与“水文化”,从石的本色出发,融合山水空蒙的意境,提炼淡雅的地方建筑文化色彩。

3.4“轻-秀-雅”的建筑风格

传统民居,从建筑空间布局的水灵,到院落组成的精气,甚至在建筑细部等处理上,如门窗、屋檐、门廊、梁柱、阳台、栏杆等方面都体现出江南特有的秀雅,从人性方面吻合了江南人的一些特点。曾经,传统浙派民居河汊交错、纵横民居点缀在一片湖光水色之中,其传统民居因为独特的建筑审美在建筑殿堂中留下了身影,并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4 结束语

通过对温岭温峤老街的分析研究,从中可以得出传统浙派民居建筑的特色:“水-桥-房”的空间格局、“情-趣-神”的园林意境、“黑-白-灰”的建筑色彩和“轻-秀-雅”的建筑风格。当然,浙江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地形地貌等差异较大,每个区域都应该有各自的民居建筑特点,需进一步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篇4:《各具特色的民居》建议和简析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一篇自读课文,这里我说一下其中的第一课《客家民居》。这篇课文从体裁上说属于说明文。既然是说明文,那就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这篇课文抓住了《客家民居》的什么特点呢?

首先,在讲课前,应该处理一下字词,在这里,重点解释一下“夯”字。“夯”这个东西过去在农村很常见,有石夯、木夯,近二十多年,出现了在我们当地被称为“蛤蟆夯”的电动打夯机。如果不解释清楚这个字,那么文中的“夯筑”学生们就理解不了,如何理解课文内容呢?为了形象说明,可以通过投影打出一组图片,来加深学生们队“夯”的认识。

其次,通过投影打出一组城市的高楼,农村的平房,上中的茅屋,最后到我们文中的《客家民居》的一组图片,讲解课文时,配上客家民居的图片,便于学生理解。

再次,对于文中讲到的八卦布局,老师也应当补充一下八卦的有关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否则,老师要一代而过,那么学生就会对此产生疑问。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的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如图1,体现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最后,讲解课文,配上插图或者课文的ppt。

下面是对课文的简要分析。

第一段文字是“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的方法,概括地说明了客家圆形围屋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与“世界民居”比较,是一朵特殊的、罕见的花。“点缀”一词用得很妙,说明客家居住地在人烟稀少的边远山区,为下文介绍营垒式的住宅埋下伏笔。同时“世界民居奇葩”这句话总领全文,也就是文章的主旨句。即本篇课文就是围绕“奇葩”二字来写的,客家民居到为什么成为奇葩呢?

接下来第二段文字中先介绍了客家民居形成的原因,“居住在偏僻、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建造了营垒式的住宅”。接着介绍了客家民居的建筑材料的奇特,“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黏合剂,以竹片、木条做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5米的土楼”。这里要结合我们当地的房屋建筑说明我们这里如何建造,(我们当地一般都是砖、水泥、沙子的混凝结构。)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客家民居的与众不同的“奇”特点。其次,说的是客家民居造型的奇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特点。难怪外国友人远远望见圆形围屋,禁不住发出惊叹──“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再次,说客家民居的历史悠久,耐侵坚固,“有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经受了无数次地震撼动,风雨侵蚀和炮火攻击安然无恙”。

第三段文字主要说明了客家民居的房屋布局。“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第四段通过举例子说明了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都体现了明显的民俗文化特征,通过“承前祖德勤和检,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

篇5:《各具特色的民居》的说课稿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继《北京的春节》《藏戏》之后又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文章分两部分,有各自的标题,独立成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向人们描述了独具特色的民居。

【说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附: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为教学重难点。)

【说方法】

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比较学习、表格学习的方法,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设计合理的表格,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表格。

【说过程】

(一)、民居展示,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根据前面课文的学习,自己完成表格后半部分。

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篇6:《各具特色的民居》的说课稿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继《北京的春节》《藏戏》之后又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文章分两部分,有各自的标题,独立成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向人们描述了独具特色的民居。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略读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文章分两部分,有各自的标题,独立成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向人们描述了独具特色的民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文章,因而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上恰当指导,引导学生自学,最终提高其语文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实际,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

3.分析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

学习并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介绍课外的民居。

(三)情感目标

感受民居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收集其他民居的资料。

教学重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我的整个教学环节就是以此为依据制定的。

四、教学环节分析:

(一).指导预习

高年级的学生应养成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但是仍然有些学生并不明白预习要做什么,因此教师还应进行指导。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我明确给学生留下这样的任务:熟读课文,做到准确,不加字、不减字;联系单元提示及课首提示,思考这篇课文我们应解决哪些问题,并试着回答;借助参考书及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词;收集关于民居的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

1.课前三分钟:介绍皖南民居、北京四合院。

这是我与学生共同收集整理的,目的是通过介绍这两种民居来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同时也为最后的拓展训练做一个小引子。

2.学习《客家民居》

(1)出示图片,说明这就是客家民居,它位于闽西南和粤西北的崇山峻岭中,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让学生初步了解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

(2)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客家民居的特色的。

建筑特色,布局排列、文化特征。(出示在幻灯片上,增强学生印象)

(3)请同学们试着以完成表格的方式整理课文内容。事前我曾试验性的让别的班的学生填表格,发现学生在知道课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客家民居的情况下

拿到表格仍有些困惑不解,因而此时要明确要求,避免学生迷茫。

(4)小结。此部分重点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客家民居的地位。

3.学习《傣家竹楼》

(1)让学生回顾学习《客家民居》的步骤,同时明确表格的做法,从而让学生能更快地学习《傣家竹楼》。

(2)学生开始活动制作表格,自学《傣家竹楼》。

4.运用拓展

预习中留下了收集资料的作业,但是个别学生因种种原因并未收集到资料,因而我以幻灯片的形式,把一些零散的资料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以本课学到的学习方法来整合语言,介绍民居,一方面巩固了说明方法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加深其对民居的了解。在运用时,我要求学生一定要用上打比方,因为列数字、举例子的运用依据是学生收集的资料是否详实,但是打比方所依据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想象力,因而应该重视。

篇7:《各具特色的民居》评课稿

有幸听取了胡老师执教的《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感触很多,受益匪浅。在教学本课时胡老师先引导学生学习《客家民居》,让学生在默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找到客家民居的特点,是营垒式住宅,叙述中运用列数字法写出了客家民居的传统魅力,崇尚圆形,八卦布局这一特点,学生在读一读,拓展议一议中真切感受到其中特色,文化特征在民居中的体现。学生在读一读中进一步体会到客家民居的特色,并深受其感染。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有方向地学习,并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运用到《傣家竹楼》的学习中,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中展示了傣家竹楼的.特色。这样,一导一放,在对比中学习,并在形成能力中学会运用能力。

优点及不足:

1、导入采用教学课件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各种特色民居,使学生一目了然,且紧扣文章主题。

2、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突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篇8:川北民居建筑特色刍议

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根植于一定的历史土壤, 川北地区作为古代巴人的聚居地, 到现在依然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巴蜀传统文化的遗风。川北民居的城镇风貌别具一格, 其山、水、情融为一体, 自成风格, 除了厚重灿烂的历史文化, 更有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川北地区因为其大巴山的远古巴蜀遗风, 深厚古朴的街式民居文化, 再加上红军遗留下的丰富文物故址, 得到了极大的装点和提升。直至现在, 川北地区依然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镇, 其中的一些还在积极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1. 川北民居的历史沿革

川北民居历史悠久, 从南北朝时期郡县同治开始, 到红四方面军于1933年在这里建立起第一块川陕革命根据地, 川北地区经历了漫长历史风雨的洗礼。四川省内有不少保存相对较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就存在于川北地区, 其中部分古城镇规模较大, 连区成片, 蔚为壮观。例如在古城恩阳的老场与回龙区到现在为止依旧完整保存了传统的历史建筑格局, 总面积约为0.5平方公里, 其中包括38条风貌古朴的大街小巷、82株饱经沧桑的古榕树, 还有像文昌阁、武圣宫等若干富有浓厚川北民居风格的古老建筑。

日月荏苒, 沧海桑田, 从先秦时期到明清年间, 为了开发川北这片米仓道上古老而神秘的热土, 曾经出现过几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活动, 极大地促进了川北地区的经济繁荣与文化复兴。古时巴蜀地区早已接受了炎黄先民的余韵流风, 时有各地技工商贾纷至沓来。及秦统一六国, 并置巴郡, 移民至此地的更多, 包括了大量的商贾、物流和手工业者, 以及往来于此的烟帮、茶帮、盐帮以及布商等三教九流, 络绎不绝, 他们在带来了商贾繁华的同时, 也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以及境外的文化, 并与当地土著居民所发展的巴文化相互融合, 使传统巴蜀文化得到了丰富与发展, 并最终融合进汉文化之中, 留给后人遍及川北的建筑遗迹, 每一个遗迹都透露出川北建筑特有的浓郁文气和古朴典雅。

2. 川北民居的文化特色

2.1 浓郁的商业文化

历史上的川北地区, 商业发达, 上达南江, 下通重庆的重要水码头就坐落于此, 发达的水运带来了市井的繁荣, 往往有数以百计的商船停靠于码头河岸, 其中尤以川东北的恩阳河为著, 著名的“早晚恩阳河”即说的是不管时间早晚, 往来旱运以及水运的客商, 均会赶到恩阳过宿, 足见其时市场的繁荣盛景,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川北地区最为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

2.2 厚重的红军文化

红四方面军曾在1931年至1936年活跃于川陕境内, 当时川北地区有近7万人参加了红军, 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 川北地区现在的2000多块红军石刻标语见证了那一段风雨历程, 红军文化厚重的川北地区, 完好地保存了若干红军旧址和遗迹, 作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融入于美丽的自然环境之中。

位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琳琅村朱家大湾的朱德同志故居是川北民居的代表作。朱德故居为土木结构的三合院式木结构穿斗青瓦房, 虽然陈旧但不乏古色古香, 四周有3300平方米的竹木园林。朱德青少年时代, 在这里居住过13年。故居正中是堂屋, 两侧是正房和厢房。西侧为朱德同志及其父母的卧室、厨房及杂物间。屋檐不高, 绿影婆娑, 润泽可悦, 使人感到温适而明快。墙体选用红色粘土, 加上河沙、瓦砾、石灰、柏木板, 并加用红糖水和糯米浆来提升粘性以及墙体的硬度。木料笔直端正, 全部用刨子刨光, 光洁如洗。木板如船甲板拼接, 不漏尘埃, 彰显了川北民居特有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印记。

3. 川北民居的建筑风格

川北地区的街市民居, 既有现代园林的建筑式样, 浓墨重彩, 高低借落, 迂回曲拆, 又有青瓦、粉墙、坡屋顶、穿梁斗拱的建筑结构, 体现典型的川北民居建筑风格。

3.1 传统的街市布局

川北地区的传统街市布局, 是古街巷间不时闪入眼帘的一株株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老榕树, 层叠弯曲、错落有致的街市空间以及自然延展、起伏变幻的独特地貌, 每一个细节都充分体现了川北古镇和自然的完美结合。石阶高低有致, 青石板路面整齐划一;低矮的房檐, 伸出墙面之外的骑门柜台, 以及细长的绣楼, 对川北古街道离世封闭的传统街式生活发挥了最有效地保护作用, 抵挡了现代交通工具的喧嚣入侵, 相对完整地保留了掩映绿树丛间的青石小道。

3.2 传统的民居建筑布局

3.2.1 墙院结构

川北地区的街市民居临街修建, 这些建筑物大多是二进或三进结构的小四合院木结构穿斗、双檩双挂、木柱檩梁、青瓦屋面, 以二层居多, 通过竹蔑土夹墙制作墙身, 而门面一般是能够拆卸的木板门, 并且有木质的骑门柜台伸向外面, 可以具备经商售货的功能;建筑进深较大而口面较窄、院内多有天井, 以前的有钱人家通常有一进两个小四合院, 在前院设置天井和鱼缸, 而在后院建有花园和假山;若是书香门第, 会更加倾向于营造一定的文化氛围, 如明末清初一王姓贡生的宅第, 其大门的石门上刻有一幅这样的楷体对联:“旷怀市井非周赐, 门弟诗书自汉韵”, 体现了户主人不凡的身世, 其龙门上的木匾所书“世德清芬”四字, 依稀可辨是魏碑刻体, 这更彰显了其书香门第的特色。

3.2.2 特色窗雕

川北地区的民居建筑, 其窗棂全部是方形窗的结构, 现在保存下来的窗雕多半是分格类, 还有如意格以及鸟兽花卉、什锦嵌花, 各具神采。窗雕中有很多蝙蝠造型, 寄托了人们对生活幸福与生意兴隆的多重追求, 它还有另外一种寓意, 即对盐的珍爱, 这是由于蝙蝠吃盐, 也被称作“盐老鼠”。有不少人家的窗雕, 可以看出是能工巧匠通过精心设计以后, 逐件雕琢成型, 然后再镶嵌到特定的部位, 入槽合缝, 制作成造型美观的精品浮雕, 有条不紊、秩序井然, 可以称得上川北地区民间建筑中的精品木雕技艺。

3.2.3 建筑材料

传统川北民居所用的建筑材料, 多为就地取材。石料、木材是川北民居建筑的主要材料。若是石料, 则通常崇尚纯白色泽、组织细密、质地坚硬者, 墙体多选择红色粘土作为主料, 配合石灰、河沙、瓦砾和柏木板。木料通常会选择周边山上的楠木和柏木等;所有基石都经过精工细凿, 在两块石头的连接处往往刀刃都很难进入, 而房檐、斗拱、照壁、神龛、门窗等物件除了造型逼真外, 构思更显奇特;在雕工上, 浮雕如行云流水, 圆雕显滑润丰满, 透雕则玲珑剔透。所有这些细节都能透露出浓浓的川北民居的韵味。

4. 川北民居的现状及保护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造, 城镇是在人类漫长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它是人类聚居的产物, 聚集了人类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 集中地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多重特征及其繁荣与发展。然而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很多农家纷纷拆掉了泥巴糊竹篾的老房子, 建起了幢幢新房, 千篇一律地复制起了“火柴盒”模式。形式各异、瑰丽多姿的川北民居建筑随之消失,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令人担忧。

4.1 触目惊心的损毁现状

川北古镇具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独特的乡态环境, 可以反映出川北城镇的发展脉络与古代巴人的传统遗风, 科研与建筑艺术的价值都很高, 因此作为一类人文资源, 它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旅游与经济价值, 然而以前因为政治、历史以及人文观念、公民整体素质等原因, 不少川北的民居景观遭到了人为的毁损, 例如有不少水码头、石桥部以及青石路面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一些相当珍贵、由多种颜料绘成, 虽经数百年而未褪色的内堂壁画以及一些绣楼、窗棂上的浮雕以及墙壁上的汉砖遭到了程度各异的破坏, 一些地方洪水的冲刷使滨河房屋街衢不断被摧毁, 川北古镇的秀丽风貌正处于不断的萎缩中。

4.2 笔者的建议

立足川北习俗, 规划打造川北古镇饱含人情味、富有乡土味、体现革命史并与优美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的“川北遗风园”, 恢复、完善并充实起一系列具有明清风貌特征的山区古镇。

4.2.1 建立省、市、区三级保护、抢救以及规划建设川北

古镇的领导班子, 科学规划、深入调查、招商引资、有序实施。

4.2.2 对旧老街巷, 尤其像绣楼、檐瓦饰纹、浮雕窗棂、

虫鸟装饰、骑门柜台、青石路面、青瓦板壁、后花园、内天井等着手进行修复、恢复、补旧、润色。

4.2.3 通过政策引导、宣传到位、筑巢引凤, 着手恢复滨

河街道的川北盖碗茶、店、特色小吃、小酒坊、小栈房、土特产旅游产品以及小商铺, 配合川剧、杂耍、说书、皮影、表演巴山绝技等, 全方位进行风貌复原。

4.2.4 将川北地区的几个大的会馆办成文化站或博物馆,

做成青石路面, 恢复柏木做梁, 以梁柱桁角互相支撑的严谨结构, 穿挑承托丝丝入扣的对称布局来体现传统的建筑风格, 同时辅以墙面壁画来烘托复古效果, 将先辈所留建筑杰作代代传承。

4.2.5 对当地居民广泛开展文化、历史、民俗与文明的再

教育, 要培养川北人熟悉川北、保护川北、建设川北和宣传川北的意识。杜绝人为进行破坏、拆建, 或者改建门面风格、院落布局、房屋结构、石碑与石刻的放置, 以及对柜台、窗棂、檐瓦和板墙的不当翻新等行为, 要强化当地居民的主观保护意识, 对古镇的街市民居和民风民俗等所形成的旅游氛围发挥正面影响, 并依靠政府来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尽快解决潜在的隐患。

4.2.6 保护和开发的费用, 可以考虑先由政府筹措一部

篇9:各具特色的民居说课稿

一、用心研读文本,准确把握课文特点

用心研读文本,准确把握课文特点是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前提。笔者认为,《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编排方式独特。小学语文教材阅读课文通常为“一课一文”,而《各具特色的民居》由《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两篇题材相近、体裁相同、文章结构和表达方法相似的短文组成。这样编排,既有利于进行对比性阅读,在对比阅读中把握不同民居的特点,学习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又增加了阅读量,丰富民居知识,丰富民俗文化。

二是文化内涵丰富。《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两篇短文介绍的都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居,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课文中涉及的地理知识、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都是学生阅读课文时应该了解或掌握的。从地理知识看,两篇短文介绍的民居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客家竹楼》中的“闽西南”、“粤东北”、“古代中原”、“南方”,以及《傣家竹楼》中的“亚热带”等地理知识是学生阅读课文时一定要了解的,因为了解这些知识是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民居特点及缘由的前提,离开了这些地理知识的帮助,学生要真正读懂课文就非常困难。从建筑文化看,两篇短文在介绍民居的建筑特点时都涉及民居的建筑环境、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及功能等知识,这些民居建筑文化既是各民族民居建筑的传统经验,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譬如,《客家民居》在介绍“营垒式土楼”建筑特点时写道:“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粘合剂,以竹片、木条做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夯筑墙体的建筑经验,也是许多古老建筑历经千百年风雨却安然无恙的主要原因。这些建筑知识对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两篇短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客家民居》介绍的“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房屋大门上刻着正楷对联,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傣家竹楼》介绍的“一家盖房,全村帮忙”,“架竹楼”仪式期盼吉祥、平安、家道兴旺等传统的民风民俗文化,都是学生学习课文时需要重点理解的内容,也是提升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载体。

三是表达特点鲜明。两篇短文都是介绍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三个共同特点:①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②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均较强;③课文所选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在文章结构上都是围绕民居建筑的环境与位置、特点与功能、民俗与文化内涵来介绍的,这是学生习作时应当重点学习和运用的表达方式。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单元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我们可以把本文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四方面:

1?郾熟读课文,理解文中“和睦、酷热、蜂拥而至”等词语的恰当意思。

2?郾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郾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4?郾观察本地特色民居建筑,搜集祖国特色民居的文字、图片资料,在习作中介绍特色民居。

二、理清教学思路,着力提高阅读效率

依据略读课文编排意图、单元阅读专题和课文特点,笔者认为,教学本课应贯穿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理念。

一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理解重点词句,感受民居特点,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主动阅读,积极思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二是落实“精读学方法,略读练能力”的教学策略,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提高略读课文教学效率是当前语文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教学中要把着力点放在指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开展阅读实践,培养自主阅读能力上,尤其要加强对比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民居特色和表达方法,使学生“得言”又“得意”。

三是读写结合,学以致用。课文无非是例子,教学中要发挥好课文在语文知识、阅读方法、语言表达等方面“例子”的作用,结合“口语交际·习作二”的要求,及时安排介绍特色民居的习作训练,通过读写结合这一有效途径,指导学生将课文中学到的选材、构篇、说明等表达方法运用到习作中,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由此建议按以下四个步骤实施教学活动:

(一)搜集资料,了解特色民居。

阅读是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前,可让学生调查了解自己周围的特色民居,观察民居的结构与特点,向居民了解与民居相关的风俗习惯、民间传说等;还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民居的文字、图片资料,重点了解相关民居在地理环境、建筑结构和功能、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譬如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西藏的碉房,重庆的吊脚楼等特色民居。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和调查活动,丰富学生见闻,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学习课文和本单元习作打下基础。

(二)对比阅读,体会民居特点。

《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在文章结构上都是围绕民居建筑的环境与位置、特点与功能、民俗与文化内涵来介绍民居的,教师可以利用课前设计的表格,按照“细读课文,勾画词句——填写表格,比较异同——合作交流,归纳小结”的方法,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比较两篇短文描写的民居在地理环境、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异同点。(附参考表格)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三)自主探究,领悟表达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年级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教学本课,教师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加强指导:文章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文章结构——围绕民居建筑的环境与位置、特点与功能、民俗与文化内涵来介绍民居;说明方法——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提示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学习本课要重点体会这些表达特点和说明方法运用到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如,对以下句子的理解体会:

句子1,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体会作者运用打比方和作比较的方法,概括说明客家圆形围屋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

句子2,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体会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特点。)

句子3,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体会客家民居的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是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句子4,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体会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因为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水多,空气湿度大,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是傣族祖先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

句子5,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体会作者用简洁朴实而又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傣家竹楼的优美环境。)

(四)学以致用,介绍熟悉民居。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设计拓展训练,一是开展“我眼中的特色民居”交流活动,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和观察到的特色民居资料,拓宽知识视野,丰富习作素材;二是开展“介绍一处民居”的课后练笔活动,应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表达和说明方法,训练写作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作者单位

曲靖市麒麟区教师进修学校

上一篇:南州六月荔枝丹复习下一篇:大二班彩绘雨伞活动通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