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人才引进政策

2024-04-30

海宁市人才引进政策(精选8篇)

篇1:海宁市人才引进政策

海宁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使用申报审批表

说明:

一、专项资金的发放由用人单位提出并经主管部门审核,按规定向市人事局申报、结算。

二、申报时应附:本人身份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单位与个人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社保缴纳证明等与申报项目相关证件的正本和复印件。

三、引进方式分“刚性”和“柔性”。刚性指人事档案已转我市,柔性指已办理“外来人才聘用证”。

四、购房补贴申领应附:单位与个人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购房合同及购房发票或房产证

五、本表一人一表,一式三份。

单位承办人联系电话

篇2:海宁市人才引进政策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为振兴兴隆咖啡产业,以科技推动兴隆咖啡产业发展,提升兴隆咖啡品牌价值,做精做细兴隆咖啡,根据《兴隆咖啡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种植推广工作为重点,兴隆咖啡质量认证为中心,以科研合作项目为载体,品牌保护和打造为抓手,为兴隆咖啡产业的振兴开好局起好步。2016年计划推广咖啡种植面积5000亩;制定质量认证标准,开展兴隆咖啡原产地保护;制定适用于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栽培技术标准,确保咖啡原豆规范种植;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咖啡庄园;加大兴隆咖啡“三情”文化内涵、“五原”特性宣传。

二、工作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科研及技术培训。

1、建设兴隆优良咖啡种源保存圃。

在香饮所建设兴隆优良咖啡种源保存圃10亩,保存品种容量50个,为兴隆咖啡优良品种增殖圃建设提供优质芽片3万个。按种源保存圃标准化建设完善水肥一体化管网等基础设施,通过改良土壤,加强水肥管理,整形修剪,促进植株长势健壮。对已有种质进行品质鉴定评价,为优良品种选育推广提供基础。(兴隆咖啡研究院负责,12月底前完成)

(1)2016年1-4月,已有保存圃及新保存圃水肥一体化管网安装和完善,完成新建保存圃实生砧木定植。

(2)2016年1-6月,完成已有种源保存圃土壤改良,并进行保存圃日常维护管理。

(3)2016年5-9月,完成20余份资源品质鉴定,保存圃日常维护管理。

(4)2016年10-12月,完成新保存圃15个优良咖啡品种共计300株芽接,并对已有保存圃进行补接。

2、制定兴隆咖啡“五原”特性检测标准。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关于批准对兴隆咖啡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认定的兴隆咖啡的种源、立地条件、栽培技术、加工工艺、感官特色、理化指标等特性,执行统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标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电子感官技术等手段采集兴隆五原咖啡的香气、酚类化合物及电子感观指纹图谱数据,结合指纹图谱技术和化学计量学等方法构建五原咖啡的特征风味指纹图谱库及电子感官风味表达谱,制定兴隆咖啡“原产地出豆、原野式生产、原方式烘焙、原配方调制、原口味谱系”的五原检测标准,为兴隆咖啡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证明商标使用和产品分级提供科学依据。(兴隆咖啡研究院负责,12月底前完成)(1)2016年1-3月,不同地区(兴隆、澄迈、白沙、琼中)地区咖啡鲜果的采收、干燥及脱壳处理,得到生咖啡豆样800-1000个(具体个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2016年3-5月,咖啡豆的烘焙处理,气质联用(GC-MS)对烘焙豆中香气物质的定性、定量测定,构建咖啡特征香气指纹图谱库;

(3)2016年5-7月,液质联用(HPLC-MS)对烘焙豆中酚类化合物的定性、定量测定,构建咖啡酚类化合物指纹图谱库;

(4)2016年7-8月,电子感官技术(电子鼻、电子舌)对烘焙豆中香气成分及滋味成分的分析,构建咖啡电子感官风味表达谱;

(5)2016年8-9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烘焙豆中元素进行定性、定量测定,构建咖啡元素指纹图谱库;

(6)2016年9-10月,所有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主要包括一元方差分析、模式识别技术及多元校正技术等,寻找兴隆咖啡的特征性风味成分、元素组成,建立兴隆咖啡香气成分、酚类化合物及元素为输入变量的判别模型,建立兴隆咖啡检测标准体系。

3、技术推广及培训。开展种苗繁育、芽接、修剪、施肥、复合栽培及病虫害防控技术推广培训;指导兴隆咖啡标准化种植示范园规划和建设。(兴隆咖啡研究院负责,12月底前完成)

(1)2016年3-6月,举办咖啡芽接培训班3期,培训芽接技术人员30人次。

(2)2016年1-5月,完成催芽、移植、施肥管理等种苗繁育技术指导。

(3)2016年6-12月,举办栽培技术培训班3期,培训种植户300人次。

(二)种植示范及推广。

1、建设种苗繁育基地。

扶持海南兴隆原产地有机咖啡有限公司20万元,用于建设育苗设施大棚、喷滴灌、炼苗区等基础配套设施,用于实生苗和嫁接苗、扦插苗繁育;由市农业局委托该公司在繁育优良种苗50万株用于2016年咖啡种植推广使用;验收并拨付2015年市科工信局组织繁育的咖啡种苗60万株。(市农业局负责,11月底前完成)

2、打造兴隆咖啡种植示范集群。

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建设3个兴隆咖啡庄园,配套建设园区道路、水利、喷滴灌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采摘、旅游观光、品尝、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农业庄园,打造庄园咖啡品牌;二是扶持建设1家间作间种咖啡园,推广在槟榔园内间套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增产增效技术,配套水利、喷滴灌等基础配套设施,实现“一地双收”的高效模式;三是扶持建设1家纯咖啡园,配套建设园区道路、水利、喷滴灌等基础配套设施,打造标准化咖啡种植基地。(市农业局负责,12月底前完成)

3、建设兴隆咖啡示范园。

在兴隆咖啡公园建设300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园,配套建设园区道路、喷滴灌等基础设施及种源增殖圃,建成集成优良品种、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示范园。(兴隆区管委会负责,12月底前完成)

(三)产销扶持政策。

1、种植推广。

(一)2016年推广咖啡种植面积5000亩,由市农业局牵头,各镇政府及兴隆管委会配合,宣传发动种植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种植企业到指定的育苗基地免费领取种苗,确保12月底前完成种植任务。

(1)补贴对象:2013-2016年市振兴兴隆咖啡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安排种植至今尚未进行验收的咖啡种植园地(已领取定植补贴的园地不在此列)。

(2)补贴标准:按1000元/亩标准对种植户进行补贴,补贴一次性发放。

(3)验收工作:验收责任分工、程序、方法及工作要求按照万宁市工业和科技信息产业局万宁市农业局联合印发的《万宁市兴隆咖啡种植第一阶段验收及2015年种植实施方案》(万工科信发〔2015〕86号)文件执行。

2、发展“企业+农户”的订单农业。

扶持产销一体化的兴隆咖啡龙头企业,发展“企业+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由海南省万宁市兴隆华侨农场咖啡厂企业化改造后,作为市政府指定的龙头企业,与咖啡种植户签订产销协议,无偿为农户提供生产全过程的技术服务与指导,并以6元/斤保护价收购农户生产的兴隆咖啡鲜果,市场价格高于6元时则随行就市。市政府扶持100万元,用于企业发展。基于兴隆咖啡种植情况底数不清,各镇政府及兴隆管委会负责核实与登记各自行政区内兴隆咖啡的种植基地位置、面积、株数、产量、种植户等相关信息报送市农业局,市农业局汇总后组织种植户与兴隆华侨农场咖啡厂签署购销协议,9月底前完成。

(四)品牌打造及市场推广

1、加强兴隆咖啡品牌保护。

万宁质监局、市工商局实行联合执法机制,对兴隆咖啡市场进行联合清理、整治,根据兴隆咖啡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和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的规范管理要求,集中力量严厉打击市场上侵犯假冒地理标志产品的违法行为,净化兴隆咖啡销售市场,保护兴隆咖啡品牌。万宁质监局牵头,市工商局配合,4月底前制定工作方案报市政府审定后实施。

2、加快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及管理。加快推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工作,每月末向振兴兴隆咖啡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申报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申报过程中的问题。制定“兴隆咖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方案,严格监管兴隆咖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使用,规范 “兴隆咖啡”生产加工企业和营销市场。设计并制作统一的“兴隆咖啡”地理证明商标防伪标识及文字说明,形成统一的咖啡品牌。(万宁兴隆咖啡行业协会负责,8月底前完成)

3、扶持龙头企业开拓市场。

扶持企业沿海南省旅游公路两侧开设3家集品尝、宣传、销售为一体的兴隆咖啡形象店,补贴20万元/店;扶持企业在淘宝、天猫、京东、亚马逊等国内较大的电商平台进行宣传、销售,扶持5万元/店。市商务局负责,4月底前制定扶持方案报市政府审定后实施。

4、开展兴隆咖啡宣传。

以兴隆咖啡的“三情”和“五原特性”为核心,以咖啡研究院的检测数据为科学依据,深入挖掘兴隆咖啡的文化内涵和产品特性,通过电视、报刊杂志及网络等媒体,借助海南旅游市场的优势资源,结合旅游深度开发,大力宣传兴隆咖啡。(市委宣传部牵头,兴隆管委会、兴隆咖啡研究院配合,12月底前完成)

(五)建设兴隆咖啡公园

建设以咖啡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公园,打造未来兴隆咖啡文化的地标。已编制《万宁兴隆咖啡文化园概念规划优化设计及控规建议指标》(以下简称:《规划》),2016年3月,《规划》通过市规划建设委员会审议,兴隆咖啡文化园规划面积1222.65亩,其中规划建设用地296.15亩(含原有建设用地120.94亩)。根据《海南万宁兴隆咖啡文化园投资建设运营招标方案》要求,由市城投公司、市招商局负责项目的招商开发建设工作。

三、有关要求

(一)强化责任落实。切实加强责任意识,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将工作层层分解细化到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人,切实抓好工作落实,根据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报市政府审定后按时间节点要求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二)经费保障。根据各项工作实际情况,经测算,2016年兴隆咖啡产业发展经费为2050万元(详情见附件),项目及工作经费根据实际预算核拨,资金从2016年咖啡产业扶持资金中安排。

(三)加强项目督查。建立督查工作机制,由市政府督查室每个季度督查一次,客观公正反映兴隆咖啡产业发展工作成效,掌握合作项目的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及时跟进、指导整改、协调解决存在问题、督促落实,形成督查报告,报市咖啡产业领导小组。

篇3:南宁市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研究

1当前南宁市科技人才政策举措

1.1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南宁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定》、《关于加快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 人才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2011年起, 市本级财政按当年可用财力的1%设立市高层次人才开发专项资金, 专用于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工作生活条件改善。2014年, 南宁市印发《南宁市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奖励暂行办法》, 该办法对南宁市急需人才奖励的适用范围、奖励办法等方面都作出了要求, 从以往人才引进类别重点不明转变到重点推进产业尤其是6大重点产业发展上来, 符合条件的紧缺人才, 可依据该办法由企业统一申报奖励, 由南宁市根据其贡献给予不同的奖励。

1.2突出区位优势, 打造人才特区。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运行等多重叠加机遇, 南宁市全力打造引领北部湾、服务广西、辐射东南亚的人才“硅谷”。2012年南宁市提出了建设人才特区的11项特惠支持政策, 引进发展亟需的各类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为继续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南宁市着手调整并出台《南宁市加快人才特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14年-2016年) 》, 力争通过3年时间, 把南宁人才特区建设成为北部湾人才改革综合实验区中的龙头引领, 每年支持6大重点产业及其它重点领域引进10名 (支) 左右能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 (团队) , 每支人才 (团队) 予以50-500万元不等的创新创业资助, 形成“6+X”的人才高端集聚模式。同时, 借助知名猎头公司引进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实施“百名工科博士硕士入邕企”计划, 开通“绿城联合引智”直通车引才, 对重点产业引进的急需紧缺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投融资人才给予入企补贴。

1.3加大力度, 完善人才后勤保障体系。2014年9月, 新的人才安家费政策大幅调整安家费标准, 按人才资格条件设置了不同的补贴标准等次, 安家费政策支持发生转变, 从以往选拔人才以定性为主, 定量为辅, 重学历, 轻能力的人才的评定标准, 改变为既考虑了学历学位层次, 更重视专业技术能力, 对象由以往的机关事业单位转为以企业引进的各类高层次紧缺人才为主, 列入引才目录并符合相应条件的新引进人才, 按人才资格条件可享受不同标准的人才安家费补贴。

1.4完善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建立各类高层次创新中心。借助3年行动计划, 南宁市一方面鼓励企业加快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各类专业平台, 将专业平台建在企业上, 重点支持特色产业龙头骨干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或专业院校合作, 设立联合产业研究院等政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建立起各类高层次创新中心, 另一方面依托重点产业、重点领域, 加快孵化园和产业共性技术区等共性平台建设, 推动一批条件成熟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开展各级孵化器建设, 形成共性平台建在产业上的良好格局。

1.5拓宽人才的培养渠道, 多层次、多渠道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南宁市科技人才小高地, 实施新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 形成本土一流人才围绕重点研发项目强强联合的格局。二是对科技人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科技人才进行有针对性地人才培养。三是依托科技项目为载体, 聚集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 推动企业及科技人才开展自主创新研究, 从而推动产业化发展。

2南宁科技人才政策存在问题

2.1科技人才政策的宣传不到位。一是宣传力度不够, 科技人才政策知晓程度不理想。根据课题组调查问卷发现:有近61%的我市科技工作者不了解南宁市相关科技人才政策, 影响了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二是人才政策在宣传上存在滞后, 宣传方式、渠道不够广, 仅仅停留在发布会、人才交流会等单一的形式上。三是宣传存在局限, 传播范围不广。多数政策只在本地的官方媒体发布, 较少在非官方的知名度高的媒体发布, 同时, 也较少赴先进城市开展专题推介会。

2.2缺乏科学的科技人才规划, 导致结构不合理。南宁市科技人才结构存在不合理:一是南宁市的科研机构不仅数量少, 规模较小, 且大部分均为推广、应用、普及的科研部门, 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科研部门少。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科研机构也少, 且规模较小, 能力不足, 不能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生产。二是南宁市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密度较低, 《南宁市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现状及“十二五”发展目标对策研究》表明, 南宁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密度较低不仅落后于中东部地区的省会城市, 而且低落后于这些省份的部分地级市, 与东部地区规模相当的省会城市比, 低于福州等城市;与中部比较, 低于南昌、合肥、和太原等地区。

2.3吸引人才的综合环境竞争力存在不足, 人才总量较小。由于区域经济实力等原因限制, 在有相同的吸引科技人才政策的条件下, 欠发达地区在吸引人才综合环境竞争力缺乏, 人才增长缓慢。2014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 o.12》数据显示:国内城市各分项竞争力排行榜前10名单中, 综合经济竞争力、知识城市等多项衡量综合环境的排列, 南宁只在“生态城市竞争力”前10位, “各城市人口流入数据/人才吸引力”不在排名前50名。《广西人才资源发展报告 (2010-2012) 》也表明, 在区内城市的竞争力对比中, 南宁市仅在人才结构竞争力方面具有微弱优势, 在人才创新竞争力、人才投入竞争力等方面显示相对弱势。

2.4存在着“重引进, 轻使用”的现象。虽然南宁市人才相对较多, 但使用效益不佳。如一些单位或企业出于政绩、业绩、形象的需要, 用大量的优惠政策吸引来了一些高端专业人才, 但在引进后, 并没给他们提供合适的平台, 导致该市人力资源开发进行的投入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3南宁市科技人才政策发展与思考

3.1加强人才政策宣传力度。 (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由政府部门牵头, 到企业、高校、区内外开展人才宣讲工作, 并重点介绍人才引进与激励政策, 扩大本地区人才科技政策的知晓面以及影响力度。 (2) 利用媒体、公共信息网络宣传政策。在电视台、电台等传播媒介上宣传报道人才政策的相关优惠政策, 在市级相关网站建立人才政策专栏, 宣传人才政策及政策, 吸引全民对本地科技人才政策的理解和关注。 (3) 向人才市场、高校、企业、创业园、孵化基地等人才交流密集的地方发放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宣传材料, 加强人才政策宣传力度。

3.2内外兼修,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1) 培育产业集群为创新点, 壮大以产业为支撑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市综合经济实力, 关键在培育产业集群, 壮大支柱性产业以及特色产业, 以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2) 通过已建立的南宁市中国-东盟人才资源开发与合作广西基地为载体, 围绕自身的重点特色产业、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的重点产业体系, 集中力量重点开发和培养特色优势产业人才, 集聚和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集群。

3.3加强服务意识, 继续完善后勤服务保障。建立科技人才信息库, 围绕重点产业建立学科齐全、分级分层的科技专业人才动态信息库, 从而掌握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分布态势及专业平衡状况为服务对象建立动态服务档案;建立人才服务专业团队, 协助人才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3.4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 提高人才使用效益。 (1) 大力提高政策的执行力。要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落实方案, 扎实做好任务分解、政策细化、政策解读、咨询服务、责任落实、加强监督等各项工作, 增强政策落实的系统性。 (2) 根据产业重点引进人才, 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益。根据产业重点, 有针对性的引进科技人才, 同时, 提升和发挥科研院所人才优势, 加快企事业单位的科研环境建设, 加大企业培养人才的意识, 提高企业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 确保科技人员能有学术发展的空间。

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要素, 对地处西部地区的南宁市而言, 面对竞争激烈的国内人才市场, 需要根据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投资环境的不断变化与发展, 因地制宜, 及时调整相应的人才政策, 从而加强人才政策调控的针对性, 灵活性, 吸引更多的科技型人才为南宁市经济建设服务。

摘要: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运行等多重叠加机遇, 南宁市产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机遇挑战并存。通过对南宁市当前科技人才政策现状进行研究, 发现人才政策存在的问题, 提出更有效的科技人才政策建设建议, 这对优化南宁市科技人才政策环境、促进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南宁市,科技人才政策,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伍梅, 陈洁莲.广西高层次创新性科技人才政策问题与对策[J].科技研究管理.

[2]务腾飞, 赵金玲.八方英才汇聚南宁智力支撑绿城腾飞[N].南宁日报.

篇4:南宁市人才活动月启动

本刊讯10月22日上午,2010年南宁市人才活动月在高新区火炬大厦举行启动仪式。据悉,人才活动月从10月下旬开始至11月上旬结束,将举行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赛、技艺大赛,名师服务基层活动、专家(博士)企业行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据介绍,今年的人才活動月以“展示人才风采服务绿城发展”为主题,旨在以举办活动月为载体,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搭建人才供求信息平台,增强人才资源配置活力,展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成果,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与去年开展的首届人才活动月相比,今年的人才活动月规模更大、项目更多、内容更丰富,涉及人群越来越多,服务范围也更广。它以高技能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社会科学人才、教育人才、医疗卫生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九类人才活动为支撑,以演讲、研讨会、讲座、座谈会、竞赛、现场服务等多种形式,推出28个主题活动,活动大大增加了趣味性,让广大群众无条件地参与到各个活动中,零距离接触南宁市培养人才的“摇篮”。具体活动有:专家(博士)企业行、医疗新技术成果展示会及现场义诊、市区中小学生科技大赛、农村各类实用人才技能大赛、农村专家乡村行、高技能人才与岗位对接现场招聘会、名师服务基层活动等。

篇5:海宁市人才引进政策

1.中国目前共有()个少数民族。A.54

B.5

5C.56

D.57

2.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公民的()。

A.职责和义务

B.应尽的职责

C.应尽的义务

D.神圣的职责

3.()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A.国家统一

B.发展经济

C.发展教育

D.提高教育水平

4.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联邦制

B.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于1984年5月31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自1984年()起施行。

A.7月1日

B.8月1日

C.9月1日

D.10月1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A.基本法律

B.行政法规

C.部门规章

D.地方性法规

7.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

A.党委

B.人民政府

C.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D.人民代表大会

8.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A.继承和发扬

B.发展和创新

C.保持或者改革

D.维护或者改变

9.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的公民担任。

A.居住在当地

B.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

C.少数民族

D.汉族或者少数民族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的情况,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下,有权(),加速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

A.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B.制定变通

C.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D.制定补充规定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开发资源、进行建设的时候,应当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作出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建设的安排,照顾当地()。国家采取措施,对输出自然资源的民族自治地方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

A.当地经济发展

B.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

C.当地社会事业发展

D.当地文化事业发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

A.责成自带翻译

B.不予受理

C.应当为他们提供翻译

D.延期受理

13.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按下列顺序组成()。

A.民族名称、地方名称、行政地位

B.行政地位、地方名称、民族名称 C.地方名称、民族名称、行政地位

D.民族名称、行政地位、地方名称

14.少数民族自治县有制定()的权力。

A.单行条例

B.地方性法规

C.地方政府规章

D.行政法规

15.下列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是()。

A.自治县

B.自治旗

C.民族乡

D.自治州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务院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扶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A.民族教育经费

B.专项资金

C.教育基金

D.助学基金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的课本,并用()讲课。

A.当地通用文字 当地通用方言

B.汉语文 少数民族语言 C.少数民族文字 少数民族语言

D.少数民族文字 普通话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该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在收到报告之日起()日内给予答复。

A.30

B.40

C.50

D.60

19.《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批准后生效。A.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行政法规,于()起施行。A.2004年10月1日

B.2005年5月31日

C.2006年5月1日

D.2007年3月10日

21.《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规定: 国家通过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转移支付以及其他方式,充分考虑民族自治地方的公共服务支出成本差异,逐步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A.边境地区

B.贫困地区

C.民族地区

D.民族优惠政策

22.《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规定:中央财政设立()。资金规模随着经济发展和中央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

A.民族地区发展基金

B.少数民族发展经费

C.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民族工作经费

D.经济文化发展基金

23.国家设立的各项专用资金和临时性的民族补助专款,任何部门不得(),不得用以顶替民族自治地方的正常预算收入。

A.截留、挪用、抵扣

B.扣减、挪用、坐支

C.扣减、截留、坐支

D.扣减、截留、挪用

24.国家规范省级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转移支付、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落实到()。A.自治区

B.自治州

C.自治县

D.民族乡

25.《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规定:国家完善扶持民族贸易、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和传统手工业品生产发展的优惠政策,在税收、金融和财政政策上,对民族贸易、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和传统手工业品生产予以照顾,对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实行()并建立必要的国家储备制度。A.资金扶持

B.财政补贴

C.专项支持

D.定点生产

26.2005年3月以来,国家相继编制和发布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十一五’规划”、“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

A.边疆开发工程

B.兴边富民行动

C.繁荣边境贸易

D.民贸“三项照顾”政策

27.《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是规范民族工作的重要行政法规,于()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发布。

A.1 990

B.1992

C.199

3D.1994

28.根据1983年国务院《关于建立民族乡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建立民族乡,少数民族的人口在全乡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一般以()左右为宜;个别情况特殊的,可以低于这个比例。” A.20%

B.30%

C.40%

D.50%

29.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A.原则

B.关键

C.手段

D.办法

30.国家重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繁荣民族文艺创作,丰富()的文化生活。

A.经济不发达地区

B.民族地区

C.各民族群众

D.少数民族群众

31.《城市民族工作条例》规定:清真饮食服务企业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配备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职工和管理干部。

A.实行区域自治的B.不食用清真食品的C.文化素质较高的D.食用清真食品的

32.《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分的规定》规定: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其民族成分在满十八周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满十八周岁者由本人决定,年满()者不再更改民族成分。A.十八周岁

B.十九周岁

C.二十周岁

D.二十二周岁

33.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三个离不开”是指(),A.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努力,离不开发达地区的帮助,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 B.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C.民族关系的和谐离不开经济发展,离不开民族政策教育,离不开法制建设 D.各民族的团结离不开共同繁荣,离不开共同发展,离不开共同进步

34.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被概括为“两个共同”,具体是指()。A.共同奋斗,共同发展

B.共同进步,共同繁荣

C.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D.共同改革开放,共同和谐进步

35.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事件中,要坚持的“五个维护”是指:必须坚持指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维护民族团结的原则。

A.政治安定

B.社会稳定

C.祖国统一

D.经济发展

36.我国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体现在许多具体措施上。比如在国民教育中因地制宜,实行()。A.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培训班

B.为不懂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生配备翻译 C.“双语”教学

D.各民族地区尽量使用汉语进行教学

37.《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规定:各类高等学校面向民族自治地方招生时,招生比例按规模同比增长并适当倾斜。对报考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少数民族考生,在录取时应当根据情况采取()的办法,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并对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考生给予特殊照顾。A.择优录取

B.确定比例

C.加分或者降分

D.定向录取

38.习近平同志在视察新疆时指出,各族人民要像爱护自己的()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要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A.心脏

B.眼睛

C.手足

D.头脑

39.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各民族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A.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

B.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融合、相互欣赏 C.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

D.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融合、相互欣赏

40.总书记在新疆工作座谈会指出,民族团结犹如(),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A.空气和雨露

B.阳光和雨露

C.空气和阳光

D.大气和阳光

41.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会上,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A.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B.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C.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少数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D.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少数民族的认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42.国务院分别于1988年、1994年、1999年、2005年、()年召开了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A.2005

B.2006

C.2007

D.2009

43.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的时间是()。

A.1958年3月5日

B.1958年4月5日

C.1958年5月5日

D.1958年6月5日

4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作出决定:“壮族三月三”是我区少数民族习惯节日,从当年开始,“壮族三月三”广西全体公民放假两天。

A.2011

B.2012

C.2013

D.2014

45.南宁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4年举办一次,现已举办了()届。A.8

B.9

C.10

D.11

46.广西共有()个世居民族。

A.9

B.10

C.11

D.1

247.南宁市共有()个民族乡。A.1

B.2

C.3D.4

48.《南宁市壮文社会使用管理办法》于()通过南宁市人民政府第14号令正式颁布实施。A.2013年5月1日

B.2013年6月1日

C.2013年7月1日

D.2013年8月1日

49.《南宁市清真食品管理条例》经南宁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于()起实施。

A.2007年7月20日

B.2007年8月20日

C.2007年9月20日

D.2013年10月20日

50.()年9月,国家民委确定南宁市为13个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市、盟)试点之一。A.2011

B.2012

C.2013

篇6:南宁市科技副职选派引进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完善科技副职选派引进管理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副职选派引进管理办法》(桂办发[2004]37号)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技副职选派引进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

(二)德才兼备原则;

(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四)按岗位需要选派引进原则;

(五)以项目为载体,三方愿意,互惠互利原则。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县处级以上科技副职(含县处级领导助理)和挂职博士的选派引进管理。县处级以下科技副职的选派引进管理,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 党委(党组)及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对科技副职选派引进管理的职责。

第二章 选派引进的条件和资格

第五条 担任科技副职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理论政策水平,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协调、科学决策、开拓创新能力,有专业特长,有发展潜力,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

(三)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勇于改革,敢于负责,坚持原则,勤奋敬业,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四)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

(五)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自觉维护领导班子团结,有民主作风,有全局观念,善于团结同志。

第六条 担任科技副职的资格:

(一)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学历,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45岁以下。

(二)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正科级行政级别;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副处级行政级别;有一定工作经验、经组织考核、已获博士学位的。具备上述条件之一者,可挂任县(区)、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副职。

(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副科级行政级别;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正科级行政级别。具备上述条件之一者,可挂任县(区)、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助理。

(四)高层次人才、急需人才或有其他特殊条件的,经市委批准可以高于原职级挂任。

(五)进入党委班子的,除了具备以上资格外,还必须符合《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党龄要求。

第三章 选派引进的范围

第七条 科技副职选派引进的范围:

(一)区内外科研院所;

(二)区内外高等院校;

(三)区内外大中型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

(四)区内外党政机关;

(五)中央和国家机关。

第四章 选派引进的程序和方法

第八条 选派引进科技副职可以采取组织选派引进、派出单位与用人单位协商选派引进和公开推荐的方式进行。

(一)组织选派引进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市委组织部根据工作需要向各县(区)、市直有关单位下发《科技副职需求调查表》。

2、各县(区)、市直有关单位根据本地本单位项目实施所需人才情况,提出需求计划,填写《科技副职需求调查表》,并附每个项目的背景材料(1000字左右),报市委组织部。

3、市委组织部根据各县(区)、市直各单位的需求,制定计划报送自治区党委组织部。

4、市委组织部会同用人单位组成考察组,对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拟派人选进行考察。市委组织部根据考察情况提出任用意见,报市委同意后上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

5、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批复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办理任职手续。

(二)协商选派引进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与派出单位协商,征得派出单位同意后,提出引进方案,报市委组织部。

2、市委组织部对相关人选进行资格审查,并与派出单位协商。

3、市委组织部会同用人单位组成考察组对相关人选进行考察,提出任用意见,报市委同意后上报自治区单位组织部。

4、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批复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办理任职手续。

(三)公开推荐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发布公告。由市委组织部根据岗位的需要,确定公开推荐的科技副职的职位和职数,提出推荐范围和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及资格,并通过新闻媒体或其它形式向社会公告。

2、推荐报名。报名可以采取组织推荐、群众举荐或个人自荐形式进行。组织推荐或群众举荐,须征得本人同意。

3、资格审查。根据选派的条件和要求,由市委组织部对报名的人选进行资格审查。

4、考核任命。市委组织部会同用人单位组成考察组,对具备条件的人选进行考察,并根据考察情况,提出任用意见报市委同意后上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批复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办理任职手续。

第五章 科技副职的职责

第九条 科技副职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科技工作方针、政策。结合实际,提出以科技促发展的思路,参与制定地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重大技术项目的决策和论证,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二)发挥自身科技专长和优势,深人生产一线,传授新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因地制宜地组织创办各类科技示范基地,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开发各类科技项目,培植优势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三)指导和协调有关部门开展科技宣传,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当地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提高劳动者素质。

(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引进人才、技术、资金,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城乡经济结合和横向经济联合。

(五)承担和完成领导班子届期内其它各项工作和任务。

第六章 科技副职的管理

第十条 科技副职的管理,实行派出单位与用人单位双重管理制度。

第十一条 派出单位应履行以下管理职能:

(一)严格按照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推荐拟任科技副职人选,把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锻炼与使用结合起来。

(二)根据本单位人才、技术优势选择用人单位,积极与用人单位达成一定领域的经济技术协作,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实现派出单位与用人单位资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三)与用人单位共同指导和帮助科技副职选准工作重点,制定切合实际的任期工作目标。并督促其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四)把科技副职任职期间的工作视为继续从事相应的专业技术工作,将科技副职所取得的工作成绩与本单位取得的科研成果同样对待,同等条件优先考虑其专业技术职务的申报晋升。

(五)科技副职任职期满后,回原单位工作。派出单位对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群众公认的科技副职,晋升职级时应给予优先考虑。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履行下列管理职能:

(一)用人单位应成为派出单位的教学实习和科学实验的基地、利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基地、培养锻炼干部的基地。

(二)用人单位要加强与派出单位的联系,对派出单位在技术、人才、项目等方面的支持要给予优惠政策。

(三)用人单位在科技副职任职期间,要负责协调科技副职与其他副职及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关心、支持科技副职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使科技副职享有同级副职的权利和义务,有职有权,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四)科技副职任职期间,用人单位定期向派出单位汇报科技副职的表现情况,对科技副职进行考核。挂职期满后,用人单位要对科技副职作出书面鉴定,市委组织部要对科技副职进行考察,鉴定和考察材料分别报送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和派出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存档。并办好离任的相关手续。

(五)科技副职任职期间,如遇到所在地方党委、政府换届选举,不作为候选人参加换届选举,但须按有关法定程序办理任职手续。

(六)科技副职挂职期间违反党纪、政纪的,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市监察局)会同派出单位的纪检(监察)部门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三条 科技副职挂职时间一般为2年,挂职期限如不到两年或需延长的,由用人单位提前三个月向市委组织部提出申请,由市委组织部与派出单位协商,并按规定重新办理相关手续。延长挂职时间的,延长期一般不超过1年。

第十四条 每个用人单位一般只接收一名科技副职。科技副职挂职期间,不占用人单位的编制和领导职数,只转党组织关系。中共党员挂任用人单位副职或助理,应同时挂任党组(党委)委员。

第十五条 表现优秀的科技副职挂职期满后愿意在我市留任的,经市委组织部考察,报市委组织部同意后上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批复后,按有关规定办理正式任职手续,不再实行任用期,任职时间从挂职时间算起。

第七章 科技副职的相关待遇 第十六条 科技副职任职期间,一般不免现职,在原单位的所有待遇不变。同时由用人单位发给不低于相应职务最低档工资福利生活补贴,经费由用人单位按照本地同级别干部工资发放渠道给予解决。科技副职享受同级职务干部其他待遇和当地科技人员的有关待遇。

第十七条 科技副职挂职期间,由用人单位安排一套住房,房间内配备必要的生活用品和设施。用人单位为县区和开发区的,科技副职挂职期间租住房子所产生的费用,由县区和开发区解决;用人单位为其他市直单位的,由用人单位将该项费用列入本单位财政预算,由市财政解决。

第十八条 挂职期间,区外科技副职每人每月补贴450元,医疗费实报实销,经费由挂职单位财政列支。用人单位为县区和开发区的,经费由县区和开发区解决;用人单位为其他市直单位的,由用人单位将该项费用列入本单位财政预算,由市财政解决。区内科技副职按同职级领导干部有关规定实行。

第十九条 科技副职因公外出,差旅费由用人单位按规定报销;科技副职除按规定享受公休假、探亲假外,每年可以安排一次回家休假lO天,由用人单位按规定报销往返交通费及中转住宿费。

第二十条 留任科技副职享受当地人才引进的优惠待遇。

第八章 组织领导

第二十一条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选派引进科技副职工作作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南宁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来抓,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精心实施。

第二十二条 建立和完善各级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系。组织部门负责对科技副职选派引进工作进行综合协调、检查和指导,认真做好科技副职的选派引进、培训、考核、宣传、表彰等管理和服务工作,制定和完善有关制度,直接联系一批科技副职。人事部门要研究解决科技副职职称、工资、津贴等方面的问题。科技管理部门要为科技副职提供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方面的业务指导。财政、金融、税务等有关部门要支持科技副职的工作,对切实可行的科技开发项目要在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九章 附则

篇7:海宁市人才引进政策

关于加快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的若干规定

(济发〔2010〕5号∙2010年2月1日)

第一条 为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全市各级企事业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组织部门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履行好牵头抓总和宏观协调职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具体抓好人才引进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经信委、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公安局等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通力协作,保证人才引进工作顺利开展。

第四条 人才引进坚持“来去自由、按需引进、注重实效、不拘形式”的原则,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尽其才,必要时可实行“一人一策”、“一事一策”。主要方式包括:调动、聘用、兼职、领办创办企业、技术入股、承包经营、合作开发、成果转让、承担课题研究和担任咨询顾问等。

第五条 引进人才的范围包括:

(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术技术带头人;

(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术技术带头人;

(四)获得国家承认的国外博士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国内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具有创新创业业绩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五)获得国家承认的国外硕士学位,并具有国内外知名企业或科研单位工作经历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六)我市急需专业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具有突出创新创业业绩的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优秀职业经理人,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评定的首席技师。

第六条 建立人才引进专业目录发布制度,由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发布人才需求信息。

第七条 事业单位引进人才,按照《济宁市实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施办法〉的意见》(济人字〔2007〕7号)有关规定执行。第八条 凡调入我市工作(指人事关系正式办理到我市相关单位)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聘用合同的,享受以下优惠政策和待遇:

(一)安家补助。区分不同层次由同级财政发放一次性安家补助:第五条第(一)项所列人员每人100万元,第(二)项所列人员每人30万元,第(三)项所列人员每人20万元,第(四)项所列人员到企业的每人15万元。

(二)人才津贴。区分不同层次由同级财政按以下期限和标准发放津贴:第五条第(一)项所列人员5年内每人每月10000元,第(二)项所列人员5年内每人每月5000元,第(三)项所列人员5年内每人每月3000元,第(四)项至第(六)项所列人员到企业的,3年内每人每月分别补助2000元、800元、500元。

(三)科研经费。第五条所列人员带研发项目来我市工作,根据项目情况由同级财政分别提供一定数额的科研启动经费。引进人才承担我市市以上立项的科研项目的,再由同级财政按一定比例提供科研经费。

(四)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引进人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可设置特设岗位,不受事业单位岗位数额、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

(五)社会保险。引进人才在原工作单位未缴纳社会养老保险或缴纳的社会养老保险金不能按规定转入我市的,其保险金由同级财政和用人单位按5:5比例补缴。

(六)其他。第五条前两项所列人员由用人单位配备助手和工作用车;引进人才子女在读中小学的,可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学校就读。

第九条 柔性引进的人才,可实行协议工资、岗位工资、项目工资、业绩工资、年薪制、月薪制、周薪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具体由人才与用人单位协商确定。同级财政参照同层次硬性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和待遇,按照实际工作时间发放人才津贴,提供科研经费。第十条 人才带项目、带技术来我市创业的,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一)将本人科技成果转让到我市各类企事业单位,可选择一次性买断、分期支付、利润分成、作价入股等收益分配方式;

(二)本人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作价金额可以达到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20%,高科技成果可以达到注册资本的35%或者更高;

(三)作为技术入股的科技成果转化后,经过创新开发出新的科技成果,如在本企业生产,企业应连续5年从实施该项科技成果新增税后留利中提取不低于10%的比例奖给该成果的完成者。如转让他人,企业应从转让费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奖给该成果完成者和成果转化的主要实施者。对在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改进经营管理,使企业增加利润或扭亏为盈的,前两年从新增税后利润中分成比例不少于50%;

(四)对海外人才来我市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且所带项目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国际领先,并具有较高科技含量、良好市场潜力和产业化条件的,经评估,按项目收益预期由同级财政给予一定数额的创业启动资金;

(五)对海外人才来我市从事科技开发项目的,经论证、审批,根据项目投资需求,由同级财政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支持;

(六)创办的生产性企业和从事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中介的,市财政给予必要支持;

(七)对所办企业经市级以上科技主管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按照有关规定,在土地使用、税收、住房、办公场所等方面提供优惠;

(八)属第五条前四项所列人员的,可把人事关系落在事业单位,实行档案管理。

第十一条 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联合设立高端研发和创新创业平台。财政部门要筹措资金集中力量建设综合性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中心,打造针对重点产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大型公共实验、检测平台。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引进本规定第五条前四项所列人员,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编制部门根据事业发展需要,随时核增编制和增人计划;引进第五条第(五)、(六)项所列人员,可在编制限额内随时申报审批增人计划。对满编单位急缺型人才,可先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人事代理,空编后先行入编。

第十三条 鼓励和支持在职人员报考我市急需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学成后回我市企事业单位工作并签订5年以上工作合同的,由同级财政、用人单位和本人按6:2:2的比例承担学费。

第十四条 建立人才储备制度。设立人才储备机构,使用高层次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在全市人才紧缺或发展潜力大的行业、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才流动站,吸引储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高层次毕业生,由同级财政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对属我市紧缺专业的国家“211”工程院校计划内在读研究生,毕业后愿来我市工作并签订5年以上服务合同的,由市财政提供学费补助,具体办法另拟。第十五条 建立人才引进表彰、奖励制度,鼓励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大力引进人才。市政府设立“人才引进特殊贡献奖”,每年拿出一定资金,表彰、奖励为人才引进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第十六条 建立高层次人才动态管理机制,把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引进、管理与使用结合起来,建立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人才跟踪服务和流失报告制度,严格对用人单位管理、使用人才工作情况的考核评价,打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业绩留人、待遇留人的人才环境。第十七条 成立市人才评价认定委员会,负责引进人才的评价认定,并确认享受的有关待遇。凡经审核确认引进的人才,在工作三个月内,由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济宁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资格证书》,并实行年审制度,凭证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引进人才合同期内调离、辞职或有其他违约行为的,退还按本规定领取的各项补助、津贴,并承担其他违约责任。

第十八条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服务工作,把人才引进和服务工作情况作为考核工作业绩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

用人单位应为引进的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好引进人才的作用。

篇8:海宁市人才引进政策

一、调研过程简介

采用面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研地区为浙江省海宁市, 面谈的对象是海宁市外经贸局、海宁市人才交流中心以及其他5家海宁市外贸企业。问卷调查的过程如下: (1) 阅读文献。 (2) 设计调查问卷。 (3) 征求人力资源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老师对调查问卷的改进意见。 (4) 修改问卷。 (5) 根据海宁市外贸局提供的企业名单随机抽取调查样本。 (6) 回收调查问卷并统计。共发放问卷60份, 其中调查对象男性所占比例为59%, 女性为41%在调查的对象中, 来自企业中层管理人员 (部门经理等) 所占比例为80%, 基层业务员 (业务员、跟单员等) 所占比例为20%。

二、海宁市外贸人才知识结构调研结果分析

(一) 海宁市外贸人才的年龄分布及学历结构。

1.海宁市外贸人才的年龄分布。

从海宁市企业的调查结果看, 外贸人才的年龄分布20~25岁的占70%, 25~35岁的占25%, 35岁以上的占5%。由此可知, 外贸人才年轻化趋势明显, 这也较符合外贸行业充满挑战与青春活力的行业特点。再者, 由于我国对外贸易行业发展起步较晚, 以及外贸行业本身对外语水平的要求较高等因素造成了35岁以上的外贸人才在本行业从业人员人数中所占比例较低。

2.海宁市外贸人才的学历分布。

由调研情况可知, 海宁市外贸工作对学历有结构性的要求。海宁市外贸管理人才的学历以大学本科为主, 如企业各部门的经理以及企业接单员、外销员。这些人以本科学历为主是由于外语的要求, 因为实际中的工作要求他们经常与外商交流洽谈业务, 这就决定了这些人的外语水平必须满足工作的要求。而一线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学历则以大中专为主, 其中甚至有些是高中学历, 如跟单员、采购员。这也是由这些人的工作性质决定的。他们从事的工作要求他们有良好的体力和脑力支撑, 沟通协调好各个生产流程。海宁市外贸工作对学历的结构性要求是由当地外贸企业的所有权性质决定的。当地外贸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 追求的是生产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再者, 由于外贸行业本身实践操作性很强, 因此许多外贸企业就把目光直接对准外贸人才是否有实践操作能力上来, 而不在只单单注重外贸人才的高学历。

(二) 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

从调研期间我们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经理面谈的过程中, 我们了解到, 当地的外贸企业在招聘外贸人才时, 对专业对口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只有一部分企业要求外贸人才专业与工作对口。但所有企业对从业经验要求比较高, 进一步证实了外贸行业的务实。调查问卷结果却显示, 目前在海宁外贸企业工作的外贸人才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外语专业的毕业生为主, 还有一些外贸人才是市场营销专业背景, 专业对口率较高。这说明实际中的工作需要企业招聘专业对口的外贸人才, 归根结底是由这些人员的外语水平高决定的。在调查中发现, 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国际贸易及相关理论普遍表示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外贸企业要求外贸管理型人才了解国际贸易相关政策, 如国家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货币政策, 同时熟悉相关法律。在国际贸易实务方面, 海宁的外贸从业人员尤其是在一线工作的外贸人才都强调了外贸实务知识的重要性, 其中以外贸函电的相关知识尤为突出。由此可见对于外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更加注重其理论上的知识, 因为他们主要负责的是企业的业务管理和市场开发, 而对于在一线工作的外贸人员则更多的强调他们对外贸业务的实际处理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根据在外贸行业所从事的工作重点不同, 对外贸人才的知识结构有不同要求。通过调研, 可以从海宁市外贸企业中了解到企业对目前外贸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满意, 认为他们能够符合企业工作的要求。

(三) 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能力结构的要求。

与知识项目相比, 外贸企业对能力的重视程度更高, 对各项能力的认同感更强, 态度更趋于一致。企业认为外贸人才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强, 能够恰当并成功的与人沟通是从事外贸工作应该具备的首要能力。在调研过程中, 企业一直强调他们招聘外贸人才时, 要求外贸人才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一定要好, 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最低要求, 有些企业则要求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与此同时, 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电子信息传输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因此外贸企业要求外贸从业人员具备计算机操作技能, 熟悉常见的计算机软件, 比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从调研的外贸企业来看, 人力资源部门对外贸人才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以及获得的荣誉并不十分看重, 他们当前十分看重的是外贸人才的潜力和其可塑性。同时对外贸人才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表示了高度的重视。

(四) 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

一是持之以恒的态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敬业”的表现形式, 调研的企业普遍给予高度重视。外贸业务历时长, 环节多, 程序复杂, 有时稍有疏忽, 便会出现纰漏, 从而引发争议, 甚至造成损失。因此, 高度的敬业精神是外贸人才必备的素质。二是外贸人才的团队意识受到了外贸企业的广泛重视。在现如今各种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背景之下, 处理外贸业务的过程中就需要每人分工负责, 因此各个环节的联动性以及相互制约的作用表现的日趋明显,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这就需要外贸人才要学会与人合作, 善于调动别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充分依靠集体的力量, 密切配合, 取长补短, 完成各项艰巨的任务。三是在与外商洽谈业务时, 对方的时间观念十分强。因而诚信守时对外贸人才来说十分重要。只有切实做到诚信守时, 才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客户网络, 巩固自己的社会关系, 才能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和公司信誉。四是外贸行业具有极强的挑战性, 特别是对于刚刚踏入这个行业的外贸人才, 由于他们对外贸业务的不熟悉以及相关经验的欠缺, 造成了他们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因此企业要求外贸人才也应具备承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素质过硬, 具有能够客观的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判断力以及强烈的竞争意识。只有具备极强承受挫折能力的外贸人才才能在这个行业中有长足的发展。五是外贸企业非常重视外贸人才的礼仪与气质。外贸行业是一个十分注重个人礼仪与气质的行业。在与外商交往与合作过程中, 外贸人才的礼仪是否周全, 不仅显示其修养、素质的形象, 而且直接影响到业务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外贸人才的礼仪与气质是其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 是其知识与能力的外在表现。总之, 外贸人才应具有高尚诚信的个人品质, 优秀敬业的职业素养, 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和精神, 以及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外贸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的欠缺

(一) 外贸人才在能力结构方面的欠缺。

在与海宁市外贸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经理交谈时, 他们感到招聘到的外贸人才虽然已经通过了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但外语应用能力却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有的外贸专业毕业生虽然取得了计算机等级证, 但却连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熟练。还有就是企业发现目前高校外贸专业毕业生在企业工作时自主学习的能力差, 他们缺乏主动向上司汇报工作、主动向身边的人学习的自觉性。同时企业认为, 着眼于当前所面临的外贸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高校外贸专业学生在搜集与利用信息的能力方面、熟悉国际贸易程序方面以及对国际贸易惯例的了解等方面还存在这一些不足。

(二) 外贸人才在素质结构方面的欠缺。

在谈到外贸人才素质方面的欠缺时, 所有面谈的人力资源部门经理都提到目前外贸人才, 尤其是刚刚步入这个行业的高校毕业生, 缺乏足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心态浮躁, 大多数高校应届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时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情, 责任心不到位, 缺乏一定的敬业精神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够。这也是企业不肯花大力气培养外贸人才的原因之一。

四、高校在外贸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 高校应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正确的定位。通过这次赴浙江省海宁市外贸企业调研, 我们发现了高校在外贸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定位不准。

根据这次海宁外贸企业的调研的情况, 我们在判定目前高校外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 在培养外贸一线应用型人才与外贸管理型人才之间难以选择。高校在二者之间只是笼统的区分, 没有具体明确的定位。高校外贸专业这种模棱两可的人才培养目标, 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准, 不能迅速找到符合自己专业特长的工作, 与此同时也给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造成了不便。

(二) 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外贸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外贸人才培养目标而订的。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 外贸企业在对高校毕业生招聘时, 一般只提供从事外贸一线工作的岗位, 对高学历外贸人才的需求量不多。企业外贸管理型人才是随着外贸人才工作经验的积累, 企业根据其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和工作业绩通过相应的提拔而获得的。单相对培养外贸一线应用型的人才这一目标而言, 当前高校教学内容多以理论为主, 教学形式以课堂居多, 教学手段单一, 主要以老师授课为主, 留给学生发言讨论的机会不多, 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能力不活跃综合能力不全面, 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且高校与外贸企业的接触有限, 对外贸企业所需要外贸一线应用人才的类型并不十分了解, 给学生的实践机会不多, 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不科学。

在这次调研面谈时, 无论是企业还是外贸从业人员都谈到了目前高校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不科学。高校目前在外贸专业的课程安排过于广泛, 科目多, 使得外贸专业学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那些在实际外贸工作中所需的课程, 结果造成学生外贸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企业从招聘来的外贸专业毕业生身上也深刻感到了这一点。而外贸专业毕业生在实际的工作中也感到了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 因此进行了二次学习, 造成了物质与精力上的浪费。再有就是当前高校外贸专业教材滞后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教材内容理论过深, 内容量过大, 实训指导意义不强。

(四) 对学生取得行业执业资格证书指导不够。

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衡量劳动者素质的重要因素。对于外贸专业的学生来说, 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 拥有从事外贸行业资格的相关证书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就业机会。然而目前外贸专业学生在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报考和学习上, 主要依靠自身, 盲目性过大, 高校在这方面缺乏给予足够的指导帮助。根据这次赴浙江海宁市调研的结果来看, 目前外贸企业比较看重外销员、跟单员的从业资格证书。除此之外, 外贸行业还存在着对单证员、报检员、报关员等执业资格证书的认证, 其中国家规定报检员从2005年7月1日起持证上岗。因此, 高校应引导学生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地报考行业执业资格证书的相关考试, 开办各种资格证书的考前培训班, 对学生进行指导。

(五) 高校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考核不突出。

就目前而言, 高校对学生的考核还是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主。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考核如对道德品质、集体观念和奉献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考核不够突出。这就与当前企业相对于外贸人才的知识能力来说更重视其素质能力的要求不相符。在高校举办的各类活动中, 实际上广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参与范围有限, 只有学生会成员及少数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能力得到了提高, 这也是这些学生就业率高的原因之一。

(六) 高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及培养不够。

当前高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主要是要求学生自己联系实践单位, 社会实践结束后以社会实践鉴定表和实践报告的形式进行报告。但这往往是不够的, 高校理应在学生社会实践结束后主动与学生实践单位取得联系, 了解学生社会实践的情况, 针对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另外学生在联系实践单位时盲目性较大, 往往是随便找个单位进行实践, 这样就达不到实践的目的。而对于毕业生来说, 在他们中有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实习期间根本就没有实习。这是因为他们的毕业实习时间同时也是他们找工作的时间, 二者时间相重合, 毕业生当然就把找工作放在了第一位从而舍弃了实习时间。

五、对合格外贸人才培养的建议

通过对海宁市外贸人才知识结构现状的调查, 对高等院校外贸人才的培养提出以下五点建议:一是高校应当依据外贸行业实践性强的特点, 立足社会, 面向市场, 根据人才需求和变化情况灵活机动的调整外贸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对外贸行业实际应用性强的知识, 高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上有所倾斜, 例如加大课时量, 派有经验的老师授课等。二是高校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加强同外贸企业的联系, 建立外贸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训基地, 把学生的实习落到实处, 注重实践教学效果, 为社会培养实用的外贸专业人才。三是高校应加强外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从外贸专业教师的现状来看, 外贸专业的教师外贸理论知识丰富, 但缺乏外贸行业的从业经验, 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 外贸专业教师应与外贸管理机构和外贸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 定期到相关的外贸企业进行实践与业务的培训, 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与实践教学水平。高校甚至可以聘用一些外贸行业的高素质外贸人员来校进行实践教学。四是高校应继续开展同外贸管理部门关于外贸人才知识结构的研究, 将这项工作常规化, 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监测, 以测出变化的趋势, 通过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五是在学生素质能力方面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高校要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高校应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 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针对在个人素质方面欠缺属于学生自身原因的情况, 学校应引导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并帮助学生加以弥补。

摘要:为了解外贸人才知识结构的现状, 研究者对海宁市外贸企业及相关政府机构进行了调研, 通过面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分析了当前高校在外贸人才培养方面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高校培养合格外贸人才的建议。

关键词:海宁市,外贸人才,知识结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王贵彬, 仇燕苹.外贸人才知识结构的调查研究[J].企业家天地, 2006, 12

[2].文腊梅.高职院校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4

[3].徐建伟, 王小兵.从浙江外贸人才的现状谈高校外贸专业的人才培养[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6, 5

[4].陈英男.义务外贸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现状及对策[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

上一篇:后背骨头响的原因下一篇:话题青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