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文言文教学

2024-04-21

要重视文言文教学(共9篇)

篇1:要重视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要“两重视一并举”语文的论文

山东省王庆锋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4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做《文言文教学要做到两重视一舍弃》,其观点是:“重视诵读教学和积累教学,舍弃对篇章结构及写法技巧等方面的分析”。重视诵读教学和积累教学,固然正确,但一概舍弃篇章结构及写作技巧的分析,这个说法欠妥当,也欠科学。所以,笔者换了个说法,叫做“两重视一并举”,也就是说,既重视诵读教学和积累教学,也要顾及篇章结构和写法技巧,即所谓“并举”。

为什么要“并举”呢?

一、钱梦龙先生说得非常好,“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这些作者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是如果我们这些语文教师,这些“精华”的传播者,不管三七二十一,对文言文的篇章结构和技巧等方面的分析,统统来个“舍弃”,那不就等于有意识的抛弃了一部分“精华”吗?(也许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精华)如果我这样做了,我会觉得有愧于教师的职责,也有愧于我们民族伟大的历史。

爱好文学的人几乎出口成诵的全是古诗文,没有多少人对现代诗文有如此炽热的爱。读过《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再去读一些现代散文,你会立刻觉得索然寡味。同样学生也有这样的偏爱,一次我同时推荐给学生两篇写荷花的文章,一古一今,几乎大部分同学都背诵下古文,仿写的也是古文。人们的热爱,正说明这些古诗文的优秀、精粹。而选进教材中的文言文更是精华中的`精华,而且篇目已是少之又少了,如果再轻视一些,那会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多大损失呢?更无法谈及对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了。如果说非有一定的“舍弃”不可,倒不如舍弃教材中一些现代文里那些不典型不精华的篇章结构和技巧的分析,对于能选进教材的少量的文言文篇目一定要珍视才是。

二、不舍弃,不等于全部拿来面面俱到的讲,我所主张的“并举”,是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篇章特点,各取所需,有所侧重的讲。古人说得好,写文章乃要“文无定法,章无定规”,那么教文章就不可以“章无定法,文无定规”了吗?任何一位老教师都会有这种体验,课文分析正如《简笔和繁笔》里说的那样,需要时,洋洋洒洒,酣畅淋漓,“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求其“穷形尽相”。不需要时,“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一字传神”。这里的灵活自如,不仅是在常年教学实践中熬出来的,也是教学重点、篇章特点所制约的。如果不顾及这个前提,千篇 一律都来个“舍弃”,至少也有形而上学的教条之嫌吧!

比如,我在教《过秦论》时就抓住了语言的特点,以其为重点,背诵、分析、总结,又以其为样板,仿写作文。我们都知道,贾谊不仅是政论家,又是辞赋家。所以他的论文语言也带有辞赋的特点,极力的铺张渲染,排比夸张,气势恢宏,雄论滔滔,层层推进,给人以汪洋恣肆、气势磅礴之感。这个特点不要说今天看不到了,就是文言文里也少见哪。更何况,我们学生的语言极需提高,语言平平,不善驾驭修辞,既欠饱满的感情,又欠感人的力量。所以我便抓住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大讲特讲,学习模仿,果然不负所望,学生的语言水平有了较大的改观。试想,如果“舍弃”了那不实在可惜吗?

又如《劝学》一课,二十多个比喻,运用得非常巧妙,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文章论证力极强,极有说服力,可以说是比喻论证之最了。正因为有如此难得的良机,我们便一边背诵,一边分析其比喻论证的运用。后来,同学文章里也常常见到恰到好处的比喻论证。如果像王庆锋老师说的那样“舍弃”,那么现代议论文中,还有哪篇的比喻论证有《劝学》那么典型呢?

还比如说,《鸿门宴》《赤壁之战》《信陵君窃符救赵》等文言文,故事情节紧张,结构特点鲜明,人物塑造得生动形象,比现代文某些篇章典型,突出,有学头,为什么要“舍弃”呢?

总之,一律冠之以“舍弃”实在不妥,不科学,也不合理。文言文到底怎么教,哪篇文章怎么处理,不必先有个框框,只要有理,干就是了。至于本文所言“两重视一并举”,也只不过是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对王庆锋老师的观点有所醒悟罢了,面对全国语文界的行家里手以及卓有建树的前辈们,这恐怕只是“管窥之见”吧?

篇2:要重视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教好文言文始终是个难以攻克的教学难点。本文将从初中语文文言文现阶段存在的教学问题、教学方法的改进方向进行具体论述。

一、现阶段文言文教学存在问题

1. 教学目标不明确

时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普遍依赖于课本,教学内容泛泛,而并不具备一套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完全依赖于课本,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长期进行下去会迷失语文本身的特性。语文教学其实是思想与感情的熏陶。思想来源于文化,古典文集是文化的载体,它传承中华的古老文化与思想。《出师表》中“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是一种文化。所以明确利用文言文,传承华夏文化应该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可是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文言文的实际教学目标与我们所期望的有所背离。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授课无侧重点,所有教学内容以同样的节奏平铺直叙下来,致使课堂乏味无趣,从而间接地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摸不清学习内容的主次,无法进行有效的、循序渐进的学习。

2. 教师授课形式陈旧,对课文利用率较低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普遍由以下几个环节循环而成。① 学生课前自行预习,具体内容为查找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学会读音及基本意义;② 课上教师按课文内容逐句翻译句义,讲解课文大意,矫正部分难懂易错的字形、字音、词义;③ 课后学生自行背诵、默写课文,教师定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测试。

一套程序下来,学生虽然能够学会课文中涉及的生字生词,能够背诵默写课文,却往往连文章的主旨都说不清楚,自然也就不能够从前人的名篇当中学习到优秀的思想主张,这些好的思想,好的文化如同《马说》中千里马一样,“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除此之外,初中学生普遍年纪尚小,还处于活泼好动、重兴趣、轻内涵的性格阶段,因此很难达到凭借自身能力对经史古籍产生热爱之情,并自发地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一旦学生这一教学主体主观上对所学知识内容产生冷淡,甚至排斥态度,无疑为这一教学内容带来空前的阻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方向

(1)明确教学重点,课堂教学主次分明。初中学生年纪尚小,性格多以活泼为主,因而很难达到在课堂45分钟内全部听懂、理解教师所教内容的学习效果。因而,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首先将教学重点、难点为学生讲解清楚。

例如,教师在讲解《孟子二章》时,首先应将课文涉及到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文章主旨介绍给学生。其次,对于生字、生词这类利用各类工具书凭借学生自己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只需做简略点拔、纠正即可。最后,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文化精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及“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并让学生针对这一主题,结合现实生活,各抒己见,探讨对主题的认识。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提高课堂有效时间利用率,一方面也使学生分清学习内容的主次关系,从而能够循序渐进地真正完成语文文言文部分的学习内容。

(2)改善教学风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初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部分学习内容持排斥态度,学习兴趣冷淡,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自身教学风格的措施加以改善。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将文言文以一种艺术性的形式呈现在其面前。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优秀名篇朗诵MP3文件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使其达到亲聆先代文豪畅言博论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当代各种先进教学设备,将文言文更为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与投影仪,将课文所涉及到的相关史料、影响介绍给学生,从而充分调动起学习热情。

(3)拓展教学,提高课文利用率。这里所谈到的拓展教学又要被分为文学性、语言学性与哲学思想性三个类别。首先,就文学性而言,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原文为学生讲解文章的叙事脉络、抒情手法,以及文章当中能够被很好地化用到现代文写作当中的一些美词佳句,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间接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其次,在语言学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将课文翻译成白话文的过程中应扩展讲解一些古文当中常用的语法规则,这样一来,学生以后即使遇到陌生的文言文篇章,也能够利用工具书自主进行准确的翻译学习,是治标治本的语言学学习策略。最后,教师还可以借鉴课文中先贤的思想主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综合三项拓展教学,一方面提高了课文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更有利于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德智双优的高素质人才。

篇3:文言文教学要重视诵读训练

1. 诵读训练有利于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

文言文的诵读首先要把字音读正确,一般来说,读音要以现代字典上的普通话读音为准。但是文言文的诵读毕竟与现代文不同,仍需注意下面几点:一是诵读训练时遇到不常见的字,要认准字形,读准字音。不要误以声旁的音作字音,也不要误以形近字的音作字音;二是读到多音字,就要辩明词性词义,读准字音。在古字音有辨意作用时,应保留古音。

2. 诵读训练有利于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

在文言文里,句的构造、词的感情色彩和修辞的手法都与语气的表达有关。比如屈原的《涉江》的“兮”字,用于诗句之中,使诗句音节繁密,节奏鲜明,音乐感特别强;用于句末,使散文式的句子诗化,极富表现力。体会虚词如此,一篇文章、一首诗也同样如此。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歌行体,乐谱虽已失传,但我们今天吟诵起来,仍能体会到它的音乐美。所以读文言文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还要从句式、修辞、文意等方面来体察语气,以读出韵味。

3. 诵读训练还有利于辨辞采、理层次、探主旨、评得失。

探求文言文的主旨,和读白话文概括中心意思的方法基本相同。但是由于时代不同,社会不同,与古人的思想距离较远,又由于文言文比较艰深,也增加了理解上的困难。正因为如此,体会文言文的主旨更需要借助诵读。过去有许多老先生教古文,并不急于理解句义,而是先叫学生反复高声诵读,老师闭目静听,时而示意停下,让学生把某句重读一遍,并要求解释,然后再指出学生的理解错误。原来,老师是通过诵读时声调、节奏的抑扬顿挫,来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作品。应该说,这种作法不无道理。

篇4:文言文教学要重视诵读

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意。语意即字、词和句的意义,而语意就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学习语言必须要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内涵,否则就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真正内涵了。在文言的教学中,要注意诵读的轻重音的不同,其意义也是不同的。如在《鸿门宴》这篇文章中就有这么一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而“此”字,如果读重音,那么它将会作为主语;若读轻音,那么它就会作为定语。显然两种读音,将会导致句义的差异。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或听录音时,就会明白文中的字词句的意义了。所以重视诵读在文言教学中是很必要的。

诵读有助于培养语感,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语文教学应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放在首要地位。语文教育要通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而达到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目的。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主要表现在语感上,而诵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语感,是一种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它左右着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所有的言语话动中起关键作用。任何人不可能根据所用词语的理性含义和范畴以及相关句法规则来理解和生成句子,而必须主要凭借语感的同化,顺应作用。诵读是听读活动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它对于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水平,都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就.十分重视诵读。不仅对于诵读的意义,作用有着非常精辟的见解,而且对于诵读的要求,方法、要领等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长期语文教育为应试升学服务,语文课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分析讲解以及机械孤立的逐字理解,甚至于文言语法之类的训练上,而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密切相关的诵读常被忽略。上课时过多地讲解字句,逐字讲解,占去了大多半的教学时间,使学生没有时间诵读文言文,而这些选在教材之中的文言课文,可以说是从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中选出的精髓,无论其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学生要体味几百年乃到几千年以前人的情感,与几百年,几千年以前的人进行沟通,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但很遗憾,我们当今的文言文教学课堂中,被老师不厌其烦的讲解代替。学生失去直接、完整地感受课文言语形式的机会,使学生不能深入到课文之中,与古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诵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感染学生的心灵。诵读往往比单纯的逐字讲解,逐段分析更能使人体察入微,感受至深。所以我们应该在文言文教学中,少讲些字句,淡化分析讲解,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文言语境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课文的言语形式,从而达到提高“听读”水平的目的。无论是浅显的文言文,还是较难理解的文言文,经过反复诵读能更深入理解古人的语气、句读及课文深刻含义。诵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在诵读的语境中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鼓,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语言的美感,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的精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着他们的精神境界。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如果不善于朗读,怎么能带领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佳境,去领略文字的意味,去追求语言表达的完美呢?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蕴含着大量的精神财富。这些内容十分广泛,无论是逆境中拼搏的精神,还是对人生的思考,对未来的追求等各种内容,文言文中都有不少千古绝唱。涵咏这样的作品,反复诵读这样的篇章,使学生在与古人的沟通中得到精神的陶冶,心灵的启迪。海德格尔曾说:“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可见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人类修养、使人精神高尚的人文价值,这也正反映了语文学科的主要规律,而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语言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优秀的文言文就是美的情感,通过诵读活动,将文言文中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将文学作品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人文素质和语感水平。

诵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尽管语感的培养和精神的陶治是以对文章的理解为基础,但只理解文言作品内容是不够的,当然也不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特别是在高考指挥捧的指挥下,老师们过于重视对文章本身的理解,诚然,学生对文言文的字面上的理解和文章整体的美感及其主题的挖掘可以依靠教师的讲授,但单纯依靠这种灌输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主要由学生主动地获取,如同吃东西,最好自己去咀嚼,去品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靠学生自己多读,靠熟读成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而熟读的结果就自然地记住,能背诵下来,特别是有些千古名句,开始对它的理解并不一定很深,但是,他们只要能时时出现在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嘴边,就自然地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历史知识,个人联想联系起来,这些东西就会丰富他们的思维材料,就会经常地催促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慢慢地品味其中的含义。有时甚至可能在一个灵感的催促下顿悟其义,久而久之,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就会提高,为理解其他文言文打下良好基础,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良性循环。可见,诵读是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首要条件,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一把金钥匙。

篇5:文言文教学设计应重视诵读

诵读、积累是文言文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诵读和积累呢?听了专家的报告我对文言文课堂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语文课堂上应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尤其文言文教学更离不开读,初中文言文教学非常重视诵读的作用。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要读好文言文,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读准字音,读时要做到“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我在教学中,一篇新课文,先让学生默读,圈出生字新词,解决了文字障碍后,再让学生进行朗读。做到读通,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二,读清句读、读懂文意,做到有轻有重,有缓有急,抑扬顿挫的读出感情来。第三读出意境与情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的形式很多,如可以自己读,也可以集体诵读,最好是,相互结合。总之,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要看文章而定。让学生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鉴赏,在读中受到熏陶。对那些优秀篇章、名言佳句可反复诵读体味,如教学《岳阳楼记》这样的名篇,就可让学生集体诵读,这样,更能体会到骈句整齐、琅琅上口的特点。也可让学生自己诵读,领略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抱负。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诵读的设计,还要根据每篇文章的特点设计积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我要求学生每学期准备一个笔记本,摘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意差异,记录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例如,学习《岳阳楼记》,可以把以下几项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一是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二是词类活用: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篇6: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文言文的背诵

【内容提要】:

在语文教学中,一部分老师轻视甚至放弃了背诵教学一味地传授机能,搞题海战术,认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认为文言文的学习背诵最重要,老师应指导学生一些背诵的方法。

关键词:

文言文

《岳阳楼记》

《蒹葭》

《钱塘湖春行》 修辞手法

翻开中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各册文言文比例都较大。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呢?既不能投机取巧,又不能让学生望而却步,还能形成能力。我认为背诵最重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实践一再证明,如果在学生时代忽视背诵训练,势必造成“根底浅”、“腹中空”的后果。如果让学生多背诵,不断吸收、消化,久而久之,先前不太懂的地方。就会无师自通。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几种背诵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借表达方式助记。如《岳阳楼记》共五节,第一节记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之事(即作记原因),第二节描绘“巴陵胜状”、“岳阳大观”(洞庭湖之壮丽景色——实景)。

三、四节借想象联想的两个画面,抒“迁客骚人”登楼览物的悲喜之情(第三节写浑浊虚景以抒“悲”情;第四节以明媚虚景而抒“喜”情)。第五节则论“古仁人”(实则作者)那阔大情怀和高远的政治抱负。岑参的七言歌行体《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亦如是:前十句描写北国奇丽雪景,后八句叙述为友人武判官归京饯别。这样,学生就在总体把握、眉目清楚的前提下较容易的背诵全文了。

第二,借修辞手法助记。如《诗经》中的名篇《蒹葭》就是运用反复咏叹的句式。记住第一节,第二、第三节就容易记了。又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等等,其中皆含有对偶的修辞手法,可帮助学生记忆。

第三,利用课文画面助记。有些课文景物描写如诗如画,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读了课文,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就像电影镜头一样,自然而然地出现,从而产生联想记忆。如《醉翁亭记》一文的二、三两段,作者在这两段中分别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风景画,即朝暮四季图;二是风俗画,即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若能将这些山水风光、游人活动、个人情感等画面印记于胸,就能快速成诵。又如对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诗,也可按诗的意境勾画出一幅山、水、日、帆组合而成的简笔画。这样不仅有利于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也有助于记忆。

第四,可根据关键词语助记。这里所说的关键词语,一是指句段的领头字,背诵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篇已能背诵的文言文,再次背诵时往往在某一段的开头卡住,这时,如有人提示一下领头字,就能很快地往下背。这说明领头字有诱发思维、帮助记忆的作用。二是指容易联想背诵内容支撑点的关键性动词。如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历数担当重任的人遭受艰难情状的句子,可以抓住“苦”、“劳”、“饿”、“空乏”、“拂乱”等词语。根据这个思路,不但有助于记忆,也有利于今后对材料的提取、运用。

第五,可根据作者行文的思路助记。如《岳阳楼记》第五节,非常重要,必须重点诵记。但整段都是议论,妙记就需要理清作者思路。我是如此指导的:作者先用比较设问引起议论,次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偶佳句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之一端,显示其阔大胸襟,以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再设问为卒章显志铺路;最后点出千古名句(“古仁人”高远的政治抱负),让读者历久不忘。

第六,化整为零,长文短学。即分部分背诵,这是针对篇幅长或难于速背的文段而言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即使注意力容易集中的人,而指向在一点也难于持久。而对诸种情况,我导背就使用了这种方法。《出师表》、《论语十则》等文,如是指导,效果很好。

篇7:教师要重视教学反思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说到怎样教,对学生还得有所认识,不认识他们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怎能培养他们的知识技能?”。如何认识学生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除了学习钻研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外,更要重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活动为出发点,对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课堂教学的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分析和总结。通过反思,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优化的教学状态。通过教学与反思的相结合,不仅可以使自己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可以在反思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从而使教师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受到大的限制,甚至有所滑坡。”

一、反思的重要性:

(一)、课后反思能使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意识,有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能力,如果我们能自觉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细心冷静地思考和总结。并最终能够有意识的、循序渐进地将研究结果和理论知识应用于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突破、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构建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正因为课后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教师就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形成自已独特的风格。

(二)、课后反思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成熟。

首先,教师把教学过程中预先设想到的新颖的情境引入法、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或者对偶发事情处理的巧妙方法等,在课后认真记录下来。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总会有点滴疏漏、失误之处。如: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学困生、合作学习没有达到实效、对学生的评价语不够恰当、没有及时解决学生的提问、探究性学习不够到位等,教师应在课后及时记录下来,并对这些问题作深刻的剖析,为今后进一步的改进作充分的准备。另外,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要恭于倾听看课教师和学生对这节课的评价,或者认真观看录像全程记录。教师要时时处处注意收集、处理这些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动笔反思,优化教学。

(三)、课后反思能极大地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有的教师已从教数年,但课堂教学的效果一直没有达到最佳,这与不够重视课后反思有直接的关系,作为教师,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教师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敲,具体地对于某一道数学题的解法、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

二、反思的形式:

1、学习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经常性的开展校内外同学科和不同学科的听课交流,研究学习他人教学长处,有条件的可观看著名教师、特级教师、较大范围内评优课获奖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感受体会他们对教材的处理、对课堂各个环节的把握、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整合,从中领略他们的教学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论上的差距,解析教材处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的差异,达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2、写教后记

教后记也称教后感,一般按照以下几种情况:

(1)课后感:即在每一堂课结束后,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或比较满意的地方一一记录下来进行分析和总结。记录问题紧紧围绕学生课堂中反馈的信息,可以是学生疑惑的、不明白、易错知识、实验中出差错的或者是现象不明显地方、教具使用不当、教学目标未完成、教学环节不紧凑、创设情景有问题等等。课后感对教师的教学业务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教师的教科研课题研究,提供了比较好的原始资料和素材。

(2)章后感:即对一章或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后,要从知识结构、知识联系、教学方法、解题规律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反思,从而加深教师看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

(3)阶段感:即通过期中考试情况质量分析,不仅能发现学生一个阶段以来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现在许多学校的试卷分析表中体现了成绩分析和试题得分率及典型错误分析,我觉得这还不够,教师还要分析试题的覆盖面、难易度、试卷结构、科学性、与相关学科和日常生活联系性等。从而更好的审视自己教学情况。

三、反思的内容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无论担任哪门课,自然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每一种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的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能成为把国家民族推向前进的整个“轮子”。课堂教学目标是单位教学时间内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现代教学论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这三大支柱。而教学目标占据首要位置,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是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因此,在每一堂课的教学备课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和意图,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和认知规律,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现在许多的课堂教学中缺少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和研究,许多教师通过传统的死记硬背,抄写,占用较多时间进行大量的重

复性、机械性的练习及讲评,达到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情感与技能的教学目标重视不够,学生的实验做的不够。

2、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1)教学内容的联系性和贯通性

教师应该反思教材编排体系和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性。多思考本章和本节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前移或这后移不行吗?在具体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应反思新旧知识之间的连贯性,用旧知识作为铺垫,来引导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

(2)要反思教学的进度与梯度

每一课时的教学进度的安排,都必须以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为前提,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教师在上课时急如骤雨,学生难以接受,欲速则不达,如上课速度太慢,迂缓拖沓,会阻碍学生的认知发展,前松后紧,虎头蛇尾,造成一堆“夹生饭”。这都体现了教学进度有问题。人的认识都是螺旋式上升的,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体现一定的梯度,使学生逐步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有表及里揭开脑海中问题的面纱,达到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要反思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课堂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内容太深、课堂费时多,课后占用时间也增多,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更加累,结果事倍功半。课堂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必须建立在使学生能够接受限度的基础上,否则,会出现吃不饱,吃不了的情况。

3、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教学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可以理解为教法与学法两个方面。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师由于其自身的人生经历、学历知识、教育观念、业务水平、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不同,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应使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与实践以及合作交流情况,教师应该起着激励、组织、点拨、启发、引导的作用。例如;在初中化学分子、原子的教学中,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初次接触难于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也可以用大小不同围棋子制作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水分子等模型,帮助学生建构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概念。

4、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

现在许多学校制订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着重强调从教师的角度把课堂教学活动分成具体的一些指标进行评价。当教师在校内外的公开课结束后,听课教师要与开课教师之间要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课堂中成功的地方和不足的问题,在探讨中时常有经过思维的碰撞,擦出的火花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启发。作为开课或听课教师都要反思交流、探讨中所涉及到的掌握教材、情景创设、问题设置、教法选择、课堂容量、师生互动等内容。除此之外,我觉得课堂教学评价更应该重视学生反馈的信息的反思,一堂课的教学质量究竟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收集学生的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教师在授完课后,可以利用学生自修的时间,到班级里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真诚的交流,从中提取带有普遍性的或者是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研究。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周记将一周以来本门学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以下来记:对某些化学概念的不理解,化学计算题不知道怎样计算,教师讲解中哪些地方听不懂,或者是不明白,作业是如何来完成的等等。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的反思,能够使教师更好的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对学生学业的反思学生的学业通常包括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实验能力、单元测验几部分,教师对平常的课后作业的反思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生答题是否抓住要点,可反映出学生课堂掌握知识的情况;通过学生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可反映出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情况;通过错题统计和错误原因分析,可反映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解答问题是否有条理、是否层次分明,可反映出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等等。

篇8:要重视文言文教学

(1) 永元中, 举孝廉不行, 连辟公府不就。

举:推荐, 推举, 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辟:音bì, 征召, 由中央官署征聘, 然后向上荐举, 任以官职。“连辟公府不就”意即:他屡次被公府征召, 却不去应召。

(2) 公车特征拜郎中, 再迁为太史令。

(3) 后迁侍中, 帝引在帷幄, 讽议左右。

(4) 视事三年, 上书乞骸骨, 征拜尚书。征:征召, 特指君召臣, 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拜:授给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 拜为上卿。”迁:调动官职, 一般指升官。

(5) 顺帝初, 再转复为太史令。

转:一般的调动, 调迁。

(6)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徙:一般的调动, 调迁。

(7) 永和初, 出为河间相。

出:指出京受任, 这里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与“入”相对, 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如:《琵琶行》:“余出官二年。”

(8) 自去史职, 五载复还。

去:卸职离任。

《陈情表》虽非人物传记, 但其中古代官职术语较多, 值得积累。

(1)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察:考察和推举。

(2) 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拜:授给官职。除:任命, 授职。

(3) 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 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

拔擢:提拔、提升。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

二、归类补充

1. 关于任职授官的还有: (1) 任:担当, 担任。 (2) 授:授官, 任命。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 (1) 举:人教版九年级课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这五句中的五个人都是从平民被举荐为官的。 (2)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 任以官职。 (3) 提:提拔。

此外, 还有: (1)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2) 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 (3)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4)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 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2.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 (1) 进:用于较高职务。 (2) 起复:恢复原职务。 (3) 超迁、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3. 关于调动职务的有: (1) 陟:升迁, 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诸葛亮《出师表》 (人教版九年级) :“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中, 陟:提升;罚:处罚;臧:表扬, 褒奖;否:批评。泛指对下级的奖罚或提拔, 处分。 (2) 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4. 关于兼职的有: (1) 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 (2) 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 (3) 权:临时代职。 (4) 假:暂时代理。《汉书·苏武传》 (高中语文必修4)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5) 行:代理官职。 (6) 署:也有“代理, 暂任”的意思, 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 (7) 护:原官员短期离职, 临时守护印信, “护”有“统辖, 统率”的意思。

5. 关于降级免职的有: (1) 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被解除职务。 (2) 放:“委任委派”的意思, 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 (3) 贬、谪:因过失而降级。《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4) 左迁、左降:降级使用, 贬官。《琵琶行》:“元和十年,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还有“开缺” (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 职位一时空缺, 另选他人充任) 、“致仕” (带职退休) 等等。

三、延伸课外

1. 阅读下面文言文, 指出其中官职术语, 理解句意。

韩愈, 字退之, 昌黎人。父仲卿, 无名位。元和初, 召为国子博士, 迁都官员外郎。愈自以才高, 累被摈黜, 作《进学解》以自喻, 执政览其文而怜之, 以其有史才, 改礼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 转考功郎中, 知制诰, 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 摭其旧事, 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 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 均子锷凡鄙, 近者锷还省父, 愈为序饯锷, 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 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1) 迁都官员外郎:后来又任命为都官员外郎。 (2) 愈自以才高, 累被摈黜:韩愈觉得自己很有才, 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解除职务。 (3) 改礼部郎中、史馆修撰:委任 (他) 为礼部郎中和史馆修撰。 (4) 逾岁, 转考功郎中, 知制诰, 拜中书舍人:过了一年, 又提升 (他) 为负责政绩考评的官员, 起草政令, 然后封为中书舍人。 (5) 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 (他们) 说韩愈曾经降职到江陵府做属官期间。 (6) 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因这事 (韩愈) 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2. (2011·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 指出其中官职术语, 理解句意。

何灌, 字仲源, 开封祥符人。张康国荐于徽宗, 召对, 问西北边事, 以笏画御榻, 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提点河东刑狱, 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 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 灌言:“水浅不胜舟, 陆当用车八千乘, 沿边方登麦, 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 报可。未几, 知岷州, 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 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 复守岷, 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 使田不病旱, 则人乐应募, 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 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募士七千四百人, 为他路最。

(1) 张康国荐于徽宗:张康国向徽宗推荐何灌。 (2) 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 (何灌) 升任西上阁门使、兼任威州刺史、沧州知州。 (3) 以治城鄣功, 转引进使:因为治理城鄣有功, 转任引进使。 (4) 徙河州, 复守岷, 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 (何灌) 又被调任到河州, 不久又回到岷州, 提议在熙河兰湟一带选拔弓箭手。

篇9:文言文教学要重视审美的引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29-02

审美教学是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不但能够从中感悟语言文字之美,训练语用能力,而且能够受到文学的熏陶,提升语文素养。文言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史、哲、佛、道等文化精髓,教师要发挥审美引领的作用,让学生在经典文言文作品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只有欣赏、品鉴文言文的美,才能真正地乐于探索,受到美的熏染,汲取成长的智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于文言文字词、句式、翻译的教学,忽略了审美能力的渗透,课堂教学看似达到了教学目标,实则让学生失去了鉴赏文言文之美的机会。为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走进文言文,体会文言文的情境美、音韵美、人文美。

一、熟读成诵,感受音韵美

文言文句式丰富、长短不一,遵循平仄有致的声韵规律,读起来或铿锵有力,或婉转雅致,可歌可吟。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可通过大声诵读获得思想感悟,从而熟读成诵。教师可以从朗读入手,鼓励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音乐之美。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这一课时,学生经过初读扫清文字障碍,理解文字的基本含义,笔者再从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创作心境等加强引导,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再读、熟读。文中第三、第四自然段悲喜交加、明暗相生的感情基调形成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心境的变化。在第三自然段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紧扣“霪雨霏霏”“阴风怒号”“山岳潜形”“满目萧然”等字眼,加重语气、放慢速度,同时发挥想象感受当时的凄风冷雨,体会古人登楼睹物的伤感情怀。第四自然段诗中的阴郁情绪一扫而空,节奏明朗欢快,笔者指导学生加快语速,抓住重点词句“沙鸥翔集”“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着重朗读,给文章断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然则何时而乐耶?”学生一边想象洞庭湖畔的明丽风光,一边体会古人登楼览物时的喜悦心情。通过多次诵读,学生逐渐克服了言语障碍,感受到了文言文的节奏、音韵之美,吟诵时也能够把握强弱高低,朗读起来连贯通畅,大大提升了学生对文言文内涵的理解能力。

二、字斟句酌,把握语言美

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将重点放在疏通句段词意上,学生只顾着背诵、记忆译文,看似掌握了各种文言文句式,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文言文意蕴丰厚,值得反复咀嚼,教师要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字斟句酌,精心研读,这样才能够含英咀华,探寻到中华文化中的文字瑰宝。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小石潭记》一课时,针对文中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笔者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话的文字结构有什么变化?读完句子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经过讨论总结道:“这段话中句式结构参差错落,起头两个七字句,接下来是五个四字句,最后一个六字句,读来流畅婉转,富于变化。”在语言表达上,一句“皆若空游无所依”,生动地描摹出潭水的清澈透明。文中对水中鱼儿的描写活泼灵动,只用了寥寥几笔“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以及“似与游者相乐”,营造了欢乐的氛围,又为文章阴郁的底色增添了一抹欢快的情感色调。通过对字词句的品析解读,学生不但感知了文言文的简短、朴素,同时领悟到古人的神来之笔,体会其中蕴藏的意涵之美,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语言文字的熏陶,提升语文综合学习能力。

三、深度剖析,领悟人文美

初中文言文教材有生动有趣的故事,也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故事发展的脉络,同时分析人物个性,带领学生辨识真假美丑,品味人性善恶,从中获得审美建构,领悟文言文中的人文之美。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曹刿论战》时,笔者紧紧抓住曹刿这个人物形象让学生通读全文,根据故事情节找出曹刿的言论,分析其性格特征。学生认为:“曹刿在请战前和同乡的对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说明他心怀大志,胸有谋略;曹刿进见后问鲁庄公‘何以战’,表现出曹刿身上所具备的战略眼光及远见卓识。在长勺之战中,曹刿四次发令,两次‘未可’,两次‘可矣’,充分体现出曹刿知己知彼,善于把握战机的敏锐洞察力。”通过分析,学生在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基础上,梳理故事的脉络,形成初步的感性认知。笔者接着深入文本,带领学生剖析、思考:“鲁庄公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为何重用曹刿?你认为取胜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曹刿为什么要追随鲁庄公?”学生讨论后认为,长勺之战取胜的关键在于曹刿的战略战术,这也正是曹刿拷问鲁庄公“以何为战”的主要因素,即战略上要忠于职守,战术上要充满勇气、洞察士气。笔者再次深入引导:“曹刿和鲁庄公你更喜欢哪一个?”学生分析后得出结论:“这两个人物都非常可敬。曹刿的战术固然重要,但鲁庄公的任人唯贤、善用人才也值得称道。他没有将曹刿视为草芥,而是将他迎进去对答,并诚意表明了自己的治国立场:衣食与百姓同享,牛羊玉帛与神祗供养,作奸犯科要明察秋毫。鲁庄公的这种做法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也正是鲁庄公这种以人为本的治国立场,让曹刿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促使他诚意请战。换句话说,如果鲁庄公是个蛮横跋扈,‘肉食者鄙’的人,曹刿断然不会投身于鲁庄公门下。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和曹刿属于志同道合的一类人。”由此,学生领悟到,治理一个国家或者管理一个团队,最重要的是要有平等待人的思想和气度,同时还要尊重人才,善用人才。在以上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对文言文情节及人物的深度剖析,在理解文章意涵的基础上能够有效把握文本独特的人文性,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资源,获得思想的提升,为健康人格的塑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也是现代文明的源头,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引领学生通过反复细致的品读和赏析,体会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文言文的意境之美、音韵之美和人文之美。

上一篇:初中毕业班美术特长生培训的几点经验下一篇:初一新生开学演讲稿 初中新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