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中年级自然教学_生物论文

2024-04-10

要重视中年级自然教学_生物论文(共10篇)

篇1:要重视中年级自然教学_生物论文

----《果实的共同特征》教学评析陈幸元老师《果实的共同特征》一课的教学,基本上体现了中年级自然教学的特点,突出了“指导”二字,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完成了知识、能力、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学任务。在这里,本人想藉此课谈谈对中年级自然教学的认识。

一、重视对中年级自然教学特点的研究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突出的特点就是按低、中、高年级分别对知识、能力、教育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果实的共同特征》一课,着重于“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的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培养他们的概括、推理等思维能力”。这也是大纲对中年级教学的基本要求。中年级学生在学习“植物种类”的科学概念之前,虽然知道根、茎、叶等名词,但并不能说明他们已经懂得了这些名词的内涵。因为学生常把非本质的现象当成某一类植物的共同特征。例如,他们认为“凡是能吃的都是果实”,“凡是茎都长在地上”,“凡是根都长在地下”等。可见,学生已有的关于植物种类的认识与我们所说的科学概念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甚至完全不同。中年级学习的“果实的共同特征”是在低年级学习“各种各样的果实”的显著特征基础上展开的,但在教学中又不能将果实的详细分类及属性、用途等知识讲得过多、过细、过深。如,“为什么有的果实看不见或者没有种子”,“为什么皮和果肉都叫果皮”,“为什么干果也有肉”等等,这些知识与果实的概念虽有联系,但都不是中年级教学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深浅度。

二、注重中年级与低年级的衔接1.重视低、中年级知识的联系在低年级,学生已经获取了一定数量的事实,对周围的自然事物形成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如对各种各样的果实、根、茎、叶等有了初步的印象。在学习《果实的共同特征》时,教者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让学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果实,教学检查中发现很少有学生将根、茎、叶或明显不是果实的植物带到课堂上来,给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当指导学生观察解剖开的苹果内部有什么时,有的学生说“有核”、“有籽儿”,有的学生说“有种子”“种子”的概念,即是学生在低年级学习的。教者并没有急于告诉“核、籽儿就是种子”,而是通过投影让学生再观察、讨论。虽然这仅仅是教学一个名词的细节,但反映了教者的教学思想,坚持让学生说,坚持引导学生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2.注意能力培养的连续性(1)低年级要求学生能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学习简单的实验操作;而到中年级则要求用简单仪器进行初步的定量观察,学习对比实验。这些要求是连续的、发展的。教者在讲《果实的共同特征》时,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比如解剖苹果,虽然简单,但比低年级增加了难度。为了增强学习效果,教学中将由教师示范操作改为由学生先动手,教者再进行边解剖边指导,教学效果很好。为了加深学生对“果实的共同特征”概念的理解,教者指导学生同时解剖苹果和胡萝卜,进行对比实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又巩固了知识。(2)低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比较、分类等思维能力;到中年级则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等思维能力,达到这个要求是有一定难度的。概念是在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而形成的。在低年级,学生对各种各样的果实的大孝颜色、形状等非本质特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已具备了抽取同类事物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基矗教者在讲“果实的共同特征”时,就是注意指导学生利用这些已有知识,在解剖观察了大量果实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分析之后总结出概念的。由于学生获得了足够的事实,加上表象的建立和发展,最后得出:凡是具有果皮和种子的都是果实。然后组织学生继续研究讨论,证明:由于马铃薯、胡萝卜只有果皮,没有种子,所以不是果实;西红柿有果皮和种子,所以是果实等等。教师反复指导、训练学生观察、比较,通过演绎推理,鉴别各种植物,巩固了初步的科学概念。这就说明概念的建立和巩固离不开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对学生头脑中先入为主的模糊甚至错误的概念的纠正决定了对植物进行种类判定的必要性;而植物的多样性,则提供了鉴别植物种类的可行性和趣味性。因此,教者在新课授后又设计了相应的综合练习题,进一步巩固并扩展了本课学习的科学概念,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篇2:要重视中年级自然教学_生物论文

在自然教育中,主体性教育显得尤其特出,因为在自然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也就是指导学生“搞科学”。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科学研究的方法自选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科学志趣。然而,在低年级的自然教学中要实施主体性教育,真正完成以上的任务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么,如何实现呢,就我个人的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要从思想上彻底转变观念,要改变对低年级学生的认识,不要一味地认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和经验少,能力更差,在教学中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很少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就是让他们进行观察、实验,教师也不放心,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地指挥,讲一步学生做一步,而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学科的认识主体是儿童,教师应该指导儿童去认识,但不能替代儿童去认识,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了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去探求科学知识,兴趣则成为他们学习的最直接最实际的动力。例如:我在教第二册“春天在哪里”这一单元时,我就带领同学们走出教室,来到田野、公园,让学生自己在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发现春天,哪怕是找出一点的春天的影子,我就给予肯定,这样,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兴趣一下子就来了。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常采用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讲故事、猜谜语、观察、实验、儿歌、竞赛„„使儿童始终处于积极、高兴的氛围中,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第三、教师要精心,让学生有东西可“玩”。在苏教版的自然课本中,有很多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去观察、去实验,而自然的基本方法就是先把东西给学生,让他们按一定的要求先去探索,去研究。他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爱怎么弄就怎么弄。这样,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准备足够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如:我在教学第二册的《动物吃什么》一课时,我准备了很多的各种各样的动物的小图片(卡片)及各种动物所吃的食物的图片,让学生分组找出各种动物所吃的食物,并放在一起,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动物吃动物、动物吃植物,两样都吃再来分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东西可玩,才能为学生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提供必要的前提。

第四是合理指导,让学生自行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一种独立的活动,主动的认识过程。而低年级学生的能力相对要低、知识少、又喜欢玩,根据这些特点,教师更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让学生切实自己去探索,去研究。例如:我在教第一册的《沙和泥土》这一课时,学生不能仔细地比较沙和泥土的颗粒和黏性,我就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分别用沙、泥土做两个小玩具,再来让他们自己评价一下谁的光滑。然后再交换做一次,再让他们自己评价。这样,学生从两次的对比中,懂得了沙和呢土颗粒的大小不一样,黏性也不一样。

篇3:初中生物教学要重视学法指导

一、教学上必须端正教学思想

1. 端正正确的教学观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似乎一提到“教学”,往往就被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的教师“授课”,出现重教轻学的思想,这是对教学的误解。应该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把学法指导提到应有的高度。

2. 学法指导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与主体两方面的有力协调体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那么怎样才能使主导与主体统一于教与学的活动中呢?这就需要通过学法指导去完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成功的体现就是学法指导,而学法指导的结果,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树立教法服务于学法的观念

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是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们自觉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去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去研究教法,使教师的教学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强调教法服务于学法,并非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它要求教师用教的艺术去促进学生学的艺术,这是教师主导作用最有力的体现。

二、生物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学习方法

1. 类比法

生物概念之间通常有一种比较突出的联系,即不是意义相近,就是意义相反。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排泄与排遗,囊胚与胚囊,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等。在学习生物概念时,注意分组、结对,进行归类对比,就容易搞清各对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

2. 从实验中认识问题的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编九年义务教育生物第一、二册教材很明显地体现出了由实验得结论的认识方式,应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认知方式,并贯彻到学习中去,培养学生勤动手、勤思考的能力。久而久之,便可使学生养成从实验中探索知识的习惯,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3. 阅读自学的基本方法

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都要求学生要进行阅读自学。阅读自学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之后

应归纳知识要点,找出难点,提出感到疑惑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阅读自学可以激发求知欲,思维积极活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知识归纳法

生物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部联系,学生在学习过一段知识之后,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索,构制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常见的归纳方法有图示法、提纲法和列表法。图示法一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纲法适用于单元总结,而列表法则更适应于期中或期末复习。学生掌握并实际应用这些方法就可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增强学习效果。

5. 科学记忆法

生物概念和用语等记不住是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方法之一是采取先密后疏的记忆方法。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因此,记忆就应该先密后疏。方法之二是编制记忆口诀。如脊髓前角、后角的神经纤维类型经常搞乱,编成一句话“前运动、后感觉”一次记住,长时不忘。方法之三是联想记忆法,即引导学生把记忆材料与其相互联系的材料结合起来。例如: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密切相关的,以结构想功能,以功能推结构,这样对提高记忆能力十分有益。方法之四是形象记忆法:例DNA的双螺旋结构——像大雁塔内盘旋而上的楼梯——台阶相当于碱基对,扶手相当于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的长链。生动形象,便于记忆。方法之五是利用“凝固理论”进行记忆。根据大脑在接受外来信息时会发生信息间干扰的心理学知识,让学生在接受信息后及时休息,就会使信息在大脑中“凝固下来”。因此,要让学生把记忆难度大的知识,在临睡前去记忆,会提高记忆效果。

6. 掌握五段学习法

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五段学习法是将学习过程分为预习、上课、复习、作业、总结等五个阶段。目前许多学生只重视上课和作业而忽视了其它环节,形成不预习就上课、不复习就作业、练习的不良习惯,结果是上课听课效果差、练习难以顺利完成,使得学习被动,成绩难以提高。只有按上述程序进行学习,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并使知识及时得到巩固。

三、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的方式方法

1. 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学法渗透备课时,教师应将学法指导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去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将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各环节中去,指导学生如何记笔记,怎样去观察和对比,怎样利用所学规律等,使课堂教学成为学法指导的主渠道。

2. 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学无定法,学法也应因人而异,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学法指导也应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因势利导,进行个别指导,使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平时应创造机会让成绩优秀的学生谈他们成功的学习经验,让同学之间结对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篇4:生物教学要重视学生实验

关键词:生物实验;探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157-01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对高中学生来说〖论文来源:学术论文代写网 www.xslunwen.com〗生物实验教学主要包括常见的仪器、器具、药品的使用能力 ,还有对实验程序的理解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的处理能力等。

一、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程序

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是设计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它往往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 所以,学生实验中,不能单纯地用实验指导进行“按方抓药”出现结果就行了。而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 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处理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研究事物的方法。例如,在观察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大致为:培养→10%HCI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要让学生了解根尖放在10 %HCI溶液中是为了溶解细胞间的果胶质, 使根尖细胞间变得松散,便于压片,否则根尖细胞很难压散,不利 在镜下观察。另外,通过10%HCI的处理,使细胞迅速死亡, 让细胞分别保留各自的分裂状态。漂洗是为了冲 洗解离液(10%HCI),否则影响染色效果。 又如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染色的目的是,这两种染料易使细 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从而增大细胞核与周围部分的反差,便于观察染色体分布和变化,压片的目的是使细胞 分散开,变成单层,否则光线无法透过会影响观察。加清水是起润滑剂和利于细胞分散的作用,压片时,在盖 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的目的是防止手指与盖玻片直接触压,会将极薄的盖玻片压碎(在镜下观察前应将载玻 片取下,并注意不要让盖玻片移位)。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制备滤纸条时,应让学生了解将 滤纸剪成长10厘米是因为胡萝卜素在纸条上扩散的距离约为9 厘米左右;宽1厘米是利于划出齐而均匀的滤液细 线, 去两角为了使层析液在纸条上扩散速度均衡,后两者都是为了扩散出四条平行的色带。在距去两角的一端 1厘米处用铅笔画一横线, 目的是为划滤液细线提供参照线并且防止层析时在盛有3毫升层析液的烧杯(100毫 升)中,滤液细线被层析液没及。划滤细线时还应让学生知道干燥后重复划2—3次,是为了增加色素的分子数 ,以便在纸条上走出四条明显的色素带来。如果在不干燥的情况下连续划线,色素会随滤液中的液体(如丙酮 )在纸条上的扩散而扩散,划出的滤液细线较宽,其结果是相邻的两条色带会发生部分重叠。因此,在实验中 ,应根据学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难易不同,由教师讲清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既知道实验应怎么做, 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二、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现象

在实验中,经常存在着对实验最后结果的记录,而轻视对实验过程中间出现某些现象的记录,重视结果而 不重视分析结果,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而不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等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 的提高。例如,在观察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在显微镜的某个视野中,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多数 为间期的细胞。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要让学生了解液泡的体积大小、颜色变化如何。在叶绿体中色素提 取和分离实验中四种色素彼此分离的原理是什么,这一原理单靠高中教科书中的知识还不够,应让学生了解滤 纸是一种吸附剂,层析液是一种展开剂,四种色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不同,它们在滤纸上吸附能力不同,在层 析液中(展开剂)溶解度不同,因此,四种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胡萝卜素溶解度大 而吸附力小,扩散速度快,叶绿素b溶解度小而吸附力大,扩散速度则慢。

在实验中,因某种原因,个别学生的实验结果不明显或失败,老师应指导学生查找原因。如叶绿体中色素 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结果四条色素带部分或全部不明显,老师可提示:(1)是否丙酮用量过多, 滤液太稀;(2)是否用的新鲜叶,是否用的全部是幼嫩的叶;(3)划滤液细线时是否重复的次数少了一些;(4 )层析时 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是否被层析液没及过。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很快就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 原现象。但有的学生虽然在步骤方法上都按要求进行了,但没有发现质壁分离现象,教师应启发学生寻找原因 :取下的表皮是否是死亡的角质层细胞?是否由于未用蔗糖溶液浸泡材料?是否蔗糖溶液被原清水稀释而造成 浓度不够?是否视野太亮,反差度小而未能看清?还有的学生虽然质壁分离了却不能复原,教师也询问一下, 是否蔗糖溶液浓度自行加高了?是否质壁分离时间太久而造成细胞死亡?

三、加强生物实验教学技能培训,更好的开展实验教学

生物教师要经常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使自己能够具有较强的组织、设计生物实验课教学的能力,具有熟练进行实验演示和操作的技能,以及实验材料或标本的采集与制作能力,还能很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生物科技活动和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加强生物学实验室建设,注重生物实验员配备管理生物学实验室是生物学实验开展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实验设备、仪器、药品等是生物学实验开展的必备物质条件。因而开展生物学实验,生物实验室建设首当其冲。然而,由于长期生物学科不纳入高考,生物学教学不被重视,生物学实验室建设也落入几近荒废的境地:实验设备陈旧,仪器数量少,实验经费严重短缺。所以,在新课改过程中,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领导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认识,改变办学理念。

篇5:生物课堂教学要重视小结

乾安县第一中学

尹迎新

良好的开头虽然是成功的一半,但完善精要的结尾,会使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小结对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巩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生物学教学中小结的作用

课堂小结是新授课结束时,以精炼的语言,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识结构中的过程。完善、精要的结尾,可以使课堂教学余味无穷。

1、加深印象,记忆持久。小结可以将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加以总结归纳,提纲挈领地加以强调、梳理或浓缩,使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技能理解得更加清晰、准确,抓住重难点,记忆更牢固。

2、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知识间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新旧知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通过小结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在总结中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埋下伏笔,使前后内容衔接严密,过渡自然。

3、质疑问难,发展智力。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小结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一些技能训练,让学生课后观察思考探讨,既可以扩大知识视野,又发展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

4、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教师设计一些练习、实验操作、回答问题、改错评价等活动,从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便改进教学。

二、生物学课堂教学进行小结的方法

课堂小结方法有多种,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注意力,把学生思维吸引到小结环节上来,使他们能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

首先,归纳总结。

新授内容结束后,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来。这样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此法可由教师来做,也可引导学生来做或师生共同归纳。

其次,布惑置疑。北宋哲学家张载指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作为一名现代的教师只会“解惑”是很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布惑”,并以此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使由难变易的教学过程再起波澜。

再次,首尾呼应。

生物课堂教学,应使首尾衔接自然,使授课主题得到升华,另外,还应处理好这堂课尾与下节课首的衔接与呼应。

最后,讨论比较,设置悬念,重视情感教育。

将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通过分析进行讨论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点和不同点,找出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相同点,可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深刻,记忆更清晰牢固。课堂结束或部分教学内容结束时,都可以适时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又可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及时反馈。好的悬念设置能诱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能使学生产生急于知道下文的迫切心理。为此,教师要仔细分析上下两节课间的联系,在某些课的结尾,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某些课堂“收尾”时,引用与教学有关的名人生平事迹,赞扬名人的思想品质或推崇名人的治学精神,给学生树立起学习和模仿的样板,巧妙地寓政治思想教育于本课“收尾”教学之中。如讲“探索生物的奥秘”时,可简介我国现代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的业绩。又如讲“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时,简介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生平事迹:他从小就活泼好动,喜欢采集昆虫,制作生物标本,对动物进行解剖、分类,作观察记录,特别是在“贝格尔”号上长达五年的环球科学考察,收集大量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和证据,经大量观察研究分析,终于成功地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并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在世界上引起极大的反响,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通过实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从古至今,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勤劳动,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学习,报效祖国。

篇6:要重视中年级自然教学_生物论文

一是要利用教材指导学生阅读。大象版科学教材中,安排了非常丰富的阅读材料,如:在每个单元课时教学内容中有“趣味阅读”、“知识链接”、“小资料”,在每个单元后面安排了“科学自助餐”,在每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专门编排了专题阅读资料,而且很多的资料都配有插图,生动直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上这些资料的作用,在开展探究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这些与探究主题有关的资料,通过讨论、交流了解文本材料的意思,更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二是要丰富科学阅读的内容。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指导学生阅读外,还要结合教材内容,课前充分搜集和整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阅读材料,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等形式,恰到好处地穿插在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阅读。同时也要求学生自己买一些与科学有关的课外书,开展课外阅读。我在三年级开学第一课时,就要求每个学生买一套儿童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自己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上科学课的时候也可以带到教室,课堂上没有时间解决的问题(或存入问题银行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在《十万个为什么》里面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是拓宽科学阅读的形式。阅读不能仅仅依靠教材资料,课外书籍,还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阅读。我在五年级调查发现,现在百分之八十的家庭都有电脑。为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功能,我在网上建立了一个科学QQ群(五年级科学群),要求有电脑的学生都加入这个群,并根据教材内容随时上传一些教学资料,要求学生阅读。课前要求学生搜集的各种资料,学生写的调查报告、办的气象小报等都要求上传到群里面,相互阅读交流。每个单元的科学知识和期末复习要点也上传到群里面,让学生自己在网上阅读。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应用多媒体的能力,使学生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科学概念,而且学到了许多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科学知识。

篇7:要重视中年级自然教学_生物论文

新编高中英语教材在全国投入使用一年多来,从各种渠道反馈的信息表明:根据高中新大纲编写的这套教 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是符合外语教学改革方向的。它在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努力面向我国高中 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在体系上,它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相衔接,是在初中教材基础上的巩固和提高。在选材上,它一方面对现行高中教材中一些好的课文予以保留并作适当修改,另一方面又大量吸收各种体裁 和题材的应用性文章,选文具有时代感、知识性、思想性和真实性。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采用透明法,以话 题为中心,通过结构和功能两条线索把教学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们在认可这套教材的同时,又提出一些 疑惑,他们觉得教新教材阅读量大、任务重,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压力很大,因此不少学校通 过加班加点来进行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与现行教材相比,篇目增多,阅读量加大,有些教师感到难以适应。究其原因,除了由于初次接触教材,对大纲及教材不熟悉等因素外,与教师们对阅读教学的认识还局限在传 统的框架中有关。

在高中阶段,阅读教学被放在相对突出的位置。大纲规定:“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义务 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 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 英语切实打好基础。”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它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 家的社会和文化。在高一课本每个单元的四课中,有一课是阅读课文,每篇文章300—500词左右。到了高二,更是增加了阅 读篇幅,每单元的阅读课文由原来的2页增加到4页。除此之外,还编写了与教材同步的阅读训练,其阅读量是课文的3倍。与现行教材相比,新教材课文具有阅读量大、题材新颖、体裁多样化等特点。

在教学中,我们越来越相信这样一个事实:即教师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对一个教师而言,在教材和学 生相对固定的前提下,他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的变化将会对教学起根本性的作用。最近几年,各级教研部门都很重视对外语教师进行培训,使第一线教师有机会了解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论、新方法。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方 法的影响和广大农村地区信息闭塞,还有相当一部分外语教师依然采用老路子进行阅读教学。有的教师试着用 新路子教学,但总缺乏自信,心中怀疑这样的阅读教学能否保证学生过得了测试关,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又回到了侧重语法词汇讲授的老路上去,花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笔者为此想就阅读教学的一些观念作一些探讨。

一、认清阅读教学的目的

过去的阅读教学往往强调语言知识(如语法词汇知识)的获得。我们经常可以在教室中看到这样的教学模 式:先教生词,再讲语法,逐句讲解,朗读背诵,大量模仿,仿佛阅读课文只是为了掌握词汇和语法。新的高 中大纲强调: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而 且要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掌握一些阅读的技能技巧。概括起来,阅读教学的目的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 1.扩充学生的词汇和习语;2.扩充和巩固学生的语法项目;3.发展一般性的阅读技能;4.掌握推导性的阅读技 能;5.掌握批判性的阅读技能;6.通过各种技能获取有用的信息。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阅读技能的分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掌握事 实细节的技能,如能把握主要的事实,掌握主要线索、时间和空间的顺序等。第二层次为推导判断的技能,如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文段的寓意;能根据已知的事实推断出文段未直接写出的意思等。第三 层次为批判性的阅读技能,这一层次的读者需要把阅读文章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特别是自己的观点、知识、想 像力和个人经历联系起来,具有对文章的评价判断能力。

阅读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这就要求所选择的阅读材料具有丰富的内涵。有的学者曾对旧的 中学课本提出批评,认为课本内容缺乏新鲜感,信息量不够,加上教学中偏重分析词汇和语法,结果导致学生 没有兴趣和动力来阅读这样的课文。新编高中课本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考虑到中学阶段的基础性,为学生以 后的阅读作准备,所选择的材料包括各种题材和体裁,具有内容新、时代感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培养学生 的阅读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除此之外,学生还需学会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在学习一篇包含丰富信息的文 章时,哪些信息是要求掌握的,哪些是无用的,要求学生能区分开并加以选择,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对阅读教学目的的认识有关。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才能 使教学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二、重视阅读过程分析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为什么有的能快速正确地理解课文,而有的却难以做到呢?一个好的读者是如何进行 阅读的呢?阅读心理学家对阅读过程进行了研究。其中,以古德曼(Kenneth S.Goodman)为代表的心理学家 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学的游戏”(a psycholinguisticguessing game),阅读过程是一种在每一个认 知层次上都发生的推测与验证相互交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遵循的是从上而下的模式,读者凭已有的经 验进行阅读,而不必对每一个单词都作解释。古德曼的观点曾在美国的阅读教学中有很大的影响。

以鲁墨哈特(David E.Rumelhart)为代表的另一派心理学家则提出了相互影响的模式。他们认为在阅读 过程中,语义的、句法的、词汇的以及视觉的各种信息都能影响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各种信息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而非仅仅是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的单一方向。

一个好的读者在阅读时能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来帮助理解,在理解发生困难时,他会在后面的材料中去寻求 答案。如果他对这种答案仍不满意,那他就会回到遇到困难的地方,并且重新更仔细地阅读这一部分材料,并 通过对比、演绎等手段来检查和分析短语和句子,找出这段文字的确切含义。这就涉及读者对于其认知的调节 或监控问题,凡是好的读者,他的调节或监控能力就较强。一个好的读者往往都具有这样一些技能:1.明确阅 读目的,即了解明显的和暗含的阅读的任务要求;2.识别课文中的重要信息;3.集中注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4.监控阅读活动,并且判断理解是否发生;5.运用自我提问的方法去判断,是不是阅读的目的已经达到;6.当 发现理解失误以后,采取补救措施。

对于那些失败的读者,许多研究者(Rumelhart,1980;Brown, 1980)认为产生理解失误有以下几种原因。

1.知识方面的缺陷。缺乏理解课文本身所需要的足够的知识。

2.对于阅读材料所包含的事件之间的联系缺乏了解。

3.缺乏逻辑判断能力。不能区分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哪些是无用的干扰信息。这种情况导致错误的推理判 断。

4.缺乏批判性阅读技能。读者只根据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而不考虑其它的解释,或者只以自己的思路解 释课文,而忽视作者的意图。

上述的阅读过程分析,对于教师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首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一个心理探索 过程,应该知道好的读者与差的读者心理活动的区别。其次,需要培养学生一些认知的技能,其实,这些技能 也正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目的所在。同时我们还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这是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基础。

三、对阅读教学的一些建议

(一)通过多种方法介绍语言项目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阅读专家发现,造成阅读困难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晦涩难懂的生词和结构复杂的句子。如果文章中存在着较多的生词或技术性术语,或包含较长的由多个从句组成的句子时,就会大大增加阅读理 解的难度。因此,如何进行阅读文章中的词汇和语法教学一直是一线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如果还是按照过去 那样逐词讲解、逐句分析,显然没有足够的时间,但仅仅在阅读教学时一带而过也不能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笔者认为,通过上下文结合语境来理解词汇和语法当然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但也不能完全抛弃课前 预习。新教材由于篇幅较长,词汇较多,应采取多种方法来处理才比较合适。如对于那些将会造成理解障碍的 词汇,应在阅读之前就加以介绍;对于那些能通过背景知识或上下文进行猜测的词汇,则可以阅读过程中进行 处理;对于大纲要求掌握的词汇,课后还需加以巩固;对于因行文的需要而出现的词汇只要不影响理解就行,不需要学生去死背。这样可以抓住词汇学习的重点而又不致于占用太多的时间。

在词汇教学的方法上,不少教师通过长期实践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如利用实物、简笔画、构词法知识、背景知识、英语释义、中文翻译等方法。对于语法知识,教科书强调通过实例来教学,“学生首先听到和看到 新的语言在一定情景中使用,然后自己归纳出使用中的语法句型”。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教科书采用循环式编 排方法,语言知识在课文中第一次出现后,有些重点内容还将在以后的学习材料中多次重复。因此教师在授课 时,不必当语言知识第一次出现便要求学生完全掌握,以免花费许多不必要的时间。

(二)重视阅读技能的培养

前面提到,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获取信息,而要获得有用的信息,就须掌握一些必要的阅读技能。无 论是教学大纲还是高考考试说明都对阅读的目的及技能提出了要求。总结起来,不外乎有这样一些:1.掌握基 本事实的技能;2.获取中心思想的技能;3.进行推测判断的技能;4.了解时空顺序的技能;5.读懂图示图表的 技能;6.了解作者语气心绪的技能;7.评价文章的技能;8.进行分类的技能;9.分析原因和结果的技能;10.进 行比较的技能。从1994、1995、1996三年高考(NMET)阅读理解试题的考点分布情况来看,基本上就是考查学生的这些技能。阅读教学要从重视知识传授转移到重视技能培养,首先教师本身需要进行观念上的转变。在处理阅读课文 时,需明白掌握知识只是为培养技能打基础,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掌握知识这一层次上,而更应通过教学让他 们掌握获取信息的技能。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就可以举一反三,为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目前 不少教师还缺乏利用课本阅读文章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的意识。这一点还需要师资培训人员加以重视。

(三)重视篇章结构分析

课文的结构包括句子、段落和篇章三个层次。一个成功的读者,不仅需要了解句子是怎样构成和被组织到 课文中去的,而且也需要了解段落中的逻辑结构,同时更需要了解课文中的思想观点是通过怎样的结构表达清 楚,进而把一定的信息传达给读者的。近二十年来阅读教学开始重视篇章结构的分析,不少阅读心理学家(Me yer 1975,Kintsch 1974,Frederiksen 1975)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一致认为对课文结构的分析将有助于从 整体篇章水平上理解课文,从而对课文的正确理解起到积极作用。

对课文篇章结构的分析包括:1.中心思想,即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2.支持中心思想的观点,包括事 实、原因、论据等;3.逻辑线索,即作者是用什么样的线索把这些事实、论据或观点连接起来的;4.修辞关系,即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准确而生动;5.引言和结论,即作者用来开始和结束文章的部分;等等。

(四)重视语言习得

语言习得理论首先是由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Krashen)提出的。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可 理解的输入,输入越多,掌握语言就越好。受此影响,大纲提出了增加阅读量的要求。根据这种理论,要更有 效地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为适应这种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还编写了与教材同步的《阅读 训练》,其阅读量是课文的三倍。对于那些有潜力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提供阅读材料。曾有一种说法,学生不在课堂外大量阅读就难以成为一名有效的阅读者,指的就是这个道理。大量的课外阅读使得语言复现频 率增高,将会大大促进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难度须与他们的理 解能力相符。克拉申指出,语言输入要在学习者理解的基础上增加一点新的东西,但又不能超出学习者的理解 水平。这样的输入材料对第二语言学习才有利。

四、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吃透课文,精心准备

如果教师不理解不熟悉教材,那他是难以驾驭教材的。同样,在具体的阅读课文教学中,如果教师不事先 吃透课文,精心备课的话,提高效率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完几个单元后,便以 为掌握了阅读课文的一般教法,可以不看教参,不查资料,不作教学设计,步步照搬老模式。殊不知每篇文章 的题材不同,体裁各异,阅读目的也就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教法。例如,在教计算机一课时,课文要求就386和586两种型号作一比较,有的教师不假思索就在黑板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计算机,其大的自 然就被标为586,小的标为386。显然教师这样理解386和586两种型号的区别是错误的。像这种情况,即使教师 本人不懂计算机,通过向别人了解或查资料也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同样也可以发现,有不少有经验的教师,教 学过程衔接有序,教学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有的在上课之前往往在黑板上设计一个表格,或画一幅图,在教 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把一些主要的信息填入其中,并以此为线索,组织学生复述或复习课文。虽然他们课上得很 轻松,但课前却作了大量的准备。因此,在教课之前,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方法、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是 教好阅读课文的基础。

(二)转变观念,鼓励参与

笔者在一所学校听课时,听所在区的教研员说,一节课内学生活动所占用的时间是否超过三分之二,将成 为任课教师是否有资格破格晋升职称的一个条件。在另一堂较为成功的公开课上,我们看到教师的任务主要是 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一开始,教师先用几分钟时间复习阅读课文,将本节课需要讨论的话题用投影打 出来,要求学生分组选择话题作短暂准备。然后,教师便倾听学生的讨论,并检查学生的小组活动,在学生遇 到问题时及时进行指导,最后对学生的活动作一总结。在整堂课中我们看到教师真正占用的时间不足10分钟。课后评课教师认为如果一堂课任课教师所占用的时间超过三分之一,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虽然时间不是绝 对的,但从这里我们看到部分教师已开始抛弃过去在课堂上由教师主导一切,“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 模式,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观念的变化导致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学生富于朝气,充满自信,他们有了强烈的 参与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勇于表演。教师则从过去的重负中解脱出来,减轻了压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大 纲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指导作用。在阅读方面其指导作用主要在于组织好各种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阅读的各种技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培养自学能力。

(三)重视过程,注意节奏

国内不少学者已就阅读教学的步骤发表文章,并把他们的观点应用于教师培训之中。总是来说,阅读教学 可分前、中、后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侧重。在“阅读前”的准备阶段,学生通过各种手段介绍背景 知识,同时提出一两个问题以帮助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中”阶段,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阅读,并回答更 多的问题,教师作一些必要的解释,并听课文录音,模仿语音语调。在“阅读后”阶段,做一些巩固性的练习,如让学生复述课文,教师就课文内容提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发表对文章中一些观点的看法,提出他 们自己的建议,这样使课文与学生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更加充实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 整个教学过程,而不仅仅强调结果,同时他们也很重视教学过程中自身角色的变化及节奏的掌握。在课堂教学 的每一步,教师的作用和角色都不相同。各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部分指出,在介绍新的知识点时,教师 起的是示范表演者的作用;在操练时,则是组织者或指挥;到了练习这一步骤,教师起的是裁判员、监督者、监听者的作用。每一步都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在教学节奏上,一堂课不可能永远让学生处于高度紧 张当中,也不应当老是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而是应该有张有弛。在教学媒体上,录音、投影、录像、计算机多 媒体也都将进入课堂。不少教师认为,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通过考试的检验,成绩是最重要的,因而 忽视了对于方法、手段、过程的考虑,其结果是费时不少,效率不高。因此,在只有短短45分钟的一堂课中,教师如何能把诸多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决定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篇8:生物教学中要始终重视环保教育

一、介绍环境污染的重大事件, 增强学生环保的责任心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 让学生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如:2002年9月11日, 贵州都匀坝固镇多杰村上游一个铅锌矿尾渣大坝崩塌, 上千立方米矿渣流入清水江, 大量农田被毁, 严重污染环境;2008年9月8日, 山西省襄汾县新塔矿业有限公司尾矿库发生特别重大溃坝事故;2009年8月, 湖南武冈县文坪镇、司马冲镇因工厂污染, 导致上千儿童血铅超标;2010年7月3日下午, 福建省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2011年6月初, 美国康菲公司与中海油合作开发的中国近海最大油气作业项目蓬莱19-3油田发生了严重漏油事故。把这些问题结合课堂内容告诉学生, 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现状, 以及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使他们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二、利用生物课堂教学, 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在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师通过深入研究, 挖掘出与环境保护有密切关系的内容来, 可利利用用其其对对学学生生进进行行很很好好的的环保教育, 使学学生生既既获获得得生生物物学学知知识识, 又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例如:讲“光合作用的意义”时, 通过列举有关数据来说明植物光合作用可维持整个大气含氧量和二氧化碳的量的平衡。又如:在讲授“碳循环”知识点的时候, 在一开始上课, 引导学生得出“全球气候正在变暖”的结论。什么原因导致了气候变暖?我们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 去思考, 去讨论, 去解决问题。再如:讲“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时, 结合教材出现的关于DDT对环境的污染的例子和生物圈Ⅱ号的资料告诉学生, 我们的生物圈是不能替代的, 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教师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使其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通过调查当地环境状况, 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在生物教学中除了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渗透之外, 还可紧密联系当地实际, 组织学生对当地环境进行社会调查, 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 使学生亲自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紧迫性。例如, 给学生介绍河西堡火力发电厂、金川公司等的生产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相信很多学生对于甘肃省金昌市的环境污染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见解。引导学生调查中注意工厂周围的绿色植物是否蒙上了一层灰色的尘埃?灰霾天气空气中有无刺激的气味?可想而知, 在如此严重的刺激性气味中生活的人们健康状况会是怎样的。要求住在工厂附近的同学, 注意观察工厂排出的废水、废气的情况, 以便及时向环保部门反映, 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 加强工厂的排污、排气的治理。这些学生耳闻目睹的环境现状都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 使学生增强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积极参与环境宣传工作, 把环境保护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利用一些特殊的日子举行专题讲座, 通过校报和墙报、手抄报比赛等活动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而不是一个人能够解决得了的, 它需要全人类都来关注。只要人人动手, 节约每一滴水, 节约每一度电, 维护环境卫生, 抵制白色污染, 能步行、骑自行车就不要坐车, 以减少汽车的尾气排放, 努力去做我们现在可以做到的, 就有可能为我们自己赢得更美好的生存环境, 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洁净的生存空间。

总之, 对中学生加强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性工作, 只要坚持“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 充分利用各种方法, 通过各种途径, 切实加强环境教育, 就能够引发中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 从而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环保方面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俊清, 等.保护生物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

篇9:生物教学要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新课标 生物教学 读图能力 兴趣 智力

新课标生物教材图文并茂,简明直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绘图的能力,训练学生想象能力。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缺少读图意识,没有用图习惯。识图题在生物学考试中是一种基本类型,已经固定下来,这类试题既可以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检测学生的观察、理解、分析、判断和综合能力。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系以及呈现方式也有所变化,插图与相关资料增多,实验增多,尤其是增加了一些探究性实验。插图色彩更加鲜明,新教材因之变得更为生动形象。生物新教材还增加了许多新专栏,如“问题探讨”“本节聚焦”“資料分析”等。

新课标对教师能力和素养的要求较以往更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自主教学,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发挥自身能动性,了解并渗透物理、化学常识以及数学统计计算方法,备课需查阅更多资料。老师要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另外,新课改后,生物教学会更多地使用多媒体。在讲课过程中突出讲述主体,以提问为主,允许学生自由发表个人见解。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识图、用图、绘图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一、读图,激发的兴趣

从初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规律看,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形象、生动、具体的东西充满兴趣。开学了,所有的学生几乎都有好奇心,把新教材从头到尾翻个够,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图吸引着他们。老师在教学时要紧紧把握学生这点,利用生物课本图表,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材有森林、城市、地球、海洋背景四幅图,图中有流水、岩石、车辆,山林、海洋生物,图景美丽无比,下方还配诗一般的解说语言,图吸引着学生。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此图并问学生:此图能表达哪些内容?学生会领悟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密不可分,学生神情专注,兴致勃勃。再如七年级生物下册“常见的几种大气污染源”,精美的课本图上有滚滚的浓烟,扬起的灰尘,对学生的视觉产生强大的刺激,激发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训练学生读图时要注意一种倾向。学生在学习时总是有彩色照片的图,不喜欢看那些生物形态图、生态图、生物学史图、发育过程图、探究过程图和实验操作过程图等,根本没有读图的意识,事实上,图表是生物信息的主要载体,许多教学知识就是通过读图、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的,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通过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图表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提高读图的兴趣,从而养成读图的习惯。

读图训练要明白课本中的图表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设计的,不同的图表,读图重点是不同的。比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动的图解,重点是看清整个生理过程、场所、能量变化、物质变化、反应方向、完成生理过程所需要的条件及前后生理过程之间的联系等。再如形态结构图,重点引导学生搞清图方位,象左右、前后上下等。如人体心脏结构图,学生通过读图要了解心脏四个腔的名称以及在人体内部的实际位置。还要看清各组织器官的形状大小,在人体中的自然位置,以及与其他器官的相邻关系。心脏结构图中,与心脏四个腔连通的血管的名称和各腔相通的血管中血液成分上的区别等。

二、用图,培养学生的智力

在读图、读懂图的基础上,学生要会用图。在用图的过程中培养训练学生的智力。

(一)剪拼图表,图文互变,培养动手能力。

对于生物结构图、形态图、生物解剖图等、运用这种游戏式的教学法,可将死板的教学变得既轻松又活泼。学习这类图表时,第一步要求学生记住图中各结构的位置,第二步让学生把每个结构剪下来,标注上名称,第三步再让学生拼接成原图。这能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比如在学习“人体各部分的名称”时,首先教师将已准备好的书中彩图的复制图发给学生,在作简要的介绍和要求后,便让学生边剪边记住图中的结构和名称,再让学生自己进行拼接或让学生上黑板完成拼接。要求做到字迹清楚,填写正确。这样做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教师也可根据书中的文字,让学生用简图加以描绘,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生物绘图能力。反之,可要求学生将书中图表用简练的文字加以生动的描述,这样的以图变文,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描绘图表,训练想像力、分析和描述能力。

描绘图表,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记忆力、理解力、想像力、分析和描述能力。描述的形式可以是语言、文字,也可以是图画。培养学生的和描述能力。绘图的方法可以有:默写绘图,如在学习了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以后,就要求学生在不看书的情况下把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画出来,注上图中各结构名称。根据文字叙述绘图:如在学习了生物种间的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四种关系后,要求学生用坐标图表示出两种生物之间的四种关系。这样做能加强学生对有关生物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用变换方式绘图,即把课本上直观的图解变换成用文字和箭头组成的图解。比如观察了正面图,引导学生想像反面和侧面图;利用插图逆向想像描绘出实物。再如讲完了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要求学生用文字和箭头来表示蛙的胚胎发育过程和胚后发育过程。通过这种方式训练练习,能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同时使各个琐碎的知识连贯成一个完整的一目了然的知识网络,这不仅说明了生命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篇10:要重视中年级自然教学_生物论文

一、努力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现状

1、教师要善于用“我认为”。语文在中学所有学科中内涵最丰富,发挥空间最大,也最需要教师有思想、文化底蕴。对于课文的分析、理解,本来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一千个人读《哈姆莱特》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的是文学作品的理解,在以文学作品为主的语文教学中,这一点也完全适用。既然如此,教学参考书中的观点、分析,那是编者的认识理解,只能做我们教学的参考,绝不能成为教学的依据。课堂上,语文教师必须善于使用“我认为”,以深入研究为基础,谈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言之成理,言而有据。同时,可把各家各派的观点、看法摊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没有唯一的结论,需要自己去分析、去研究,教师只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引导,让学生人人从独立思考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久而久之,学生的怀疑精神就会得到培养。

2、进行“研讨式”教学。所谓“研讨式”语文课堂教学,就是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系列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就学习中的某些问题自主地交换意见,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充分掌握,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综合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大家都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探讨、争论为手段,宽松和谐,气氛热烈。通过研讨,促成思想、观点的碰撞,从而互相启迪,把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也就为培养思想者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3、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必须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不会茫然无措、漫天刷浆。如:形式性发问,即对于一个句子或一个命题或由这个命题所表达的思想和结构针对句子的关键词提出问题;联想式发问,即用近似、相似、相关、相当的词语去替代并作为疑问提出或对相距较远的问题加入想象成分进行提问;异向性发问,即从相反方向,使用“无”、“不”、“反”等词提出问题;反思性发问,即对命题的前提,尤其是对隐性前提的质疑,进而产生问题。

4、激励学生质疑。“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对课文的理解也会在提出疑问的同时不断地加深。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质疑多加鼓励: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时,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应组织讨论……这样学生的思维会不断地迸出火花,会学得更积极、主动。读书热情,其质疑的勇气和批判的精神会自然得到培养。

二、教师需要加强个人素养

1、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学习了解各方面的知识,不仅是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的知识,还有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的知识。知识渊博,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质疑;倘若教师只局限于课本那点东西,学生提出课本以外的问题就茫然无知,又怎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现代教育倡导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的过程中必然要遇到许多新问题,接触到大量新知识,扩展到许多新学科领域,语文教师不能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就会被现代教育边缘化,从而无立足之地。

2、强化自己的人文底蕴。现代的中青年教师都经历过中考、高考,学校读书时,为应付考试而疲于奔命,根本没时间大量读书,特别是一些经典书籍;踏上工作岗位,忙忙碌碌,更不能静下心来读书。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我们又怎样向学生传递人类文化、文明,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培养自我的批判精神。中青年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走向学校,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实施的也是应试教育,因此,教师自身就严重缺乏创造精神。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跪着教语文是必然的选择。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教师着手,教师首先要有怀疑和批判精神。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做到:一是要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汲取人类文化的丰富营养;二是要深入研究所教内容,绝不囫囵吞枣、照本宣科、拾人牙慧;三是要广泛收集资料,对比研究,特别是观点对立或有分歧的争鸣文章;四是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上一篇:链家出租房屋合同样本下一篇:寒假德育实践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