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小学生“读后感”写作的指导

2024-04-20

要重视小学生“读后感”写作的指导(通用9篇)

篇1:要重视小学生“读后感”写作的指导

要重视小学生“读后感”写作的指导

● 嵇春明

完全有理由说,掌握读后感的写法是对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挑战。

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类作文为主,而读后感是以议论为主的。从阅读对象看,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在现行各种小学语文教材中比重极低。以苏教版为例,中高年级每册教材一般都只有一篇,不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更不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其他版本的小语教材的情况也大抵如此。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在小学生的课外读物中更不唱主角,语文新课标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籍都是文学类、科普类、传记类图书。

此外,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为薄弱,而读后感的写作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能力。

但是,无论是从阅读教学来看,还是从作文教学来看,让小学生掌握读后感的写法都是必要的。认为写读后感不是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重点,也不是考试的必考内容,大而化之,一带而过的做法不无可议之处:一是从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规律来看,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通过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强化这种能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略作指点,就能写出合乎要求的读后感,也充分证明了让学生学会写读后感是可行的。二是通过读后感的写作,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和课外阅读。读后感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练笔形式,通过写读后感可以改变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变浮泛地阅读为精读、研读。所以,无论是从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作文能力看,都应该重视读后感的教学。三是读后感这一文体一直悄悄地“隐藏”在课文后面的练习题中。书后的理解重点词句、课文主旨、写作手法以及评价人物形象等题目,实则就是要求学生完成一篇篇微型读后感(片断练习)。问题是教师对此有没有足够的认识。

让读后感“淡出”小学高年级作文视野的做法不妥,但挑战毕竟是客观存在并需要面对的。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让大多数学生学会写读后感又绝非轻而易举之事。下列问题比较常见。一是以“读”代“感”。以抄录、叙述原文内容代替感想,甚至把读后感写成了原文的故事梗概。一些所谓的“范文”都有这样的毛病,违背了读后感的基本要求。二是“读”“感”分离。所写感想和所读内容无关,或联系不紧。三是“读”“感”比例失调。写“读”一大篇,写“感”一小段,寥寥几句。四是写“感”的部分要么过于抽象,泛泛而谈。要么过于具体,举例子,把记叙的六要素都交待清楚,不知道或者不会抓住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学生初学写议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都暴露无遗。

其实,问题虽多,但只要对“症”下“药”,还是可以“药”到“病”除。问题就在教师要学会“淡化”。

首先,教师要“淡化”目标,就是控制学生对读后感的“掌握度”,这个“度”,宜低不宜高,宜粗不宜细,也就是用读后感的“下限”目标要求学生,不能用初中生甚至高中生的标准要求小学生。对一般学生只要做到以写感想为主,“读”和“感”有一定的联系就行。这样既符合大多数小学生的能力实际,又有利于保证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一般不要求学生(优秀生除外)写名著或整本的书的读后感,因为写名著或整本书的读后感存在下面一些问题。一是有些学生根本没有读过名著。一定让他写,实际上就是“逼”他(她)抄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名著,但一般都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还要具备相应(人人有书)的条件,不易操作。二是不容易确定“感点”。名著篇幅过大,学生时间有限,难得有涵咏体察的闲暇。勉强写,往往导致空泛,或变成现成材料的“搬家重组”。很多所谓的“范文”其实是抄袭的。

其次,教师要彻底摒除企图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和做法,学会“淡化”过程,把学会写读后感当做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的教学目标,而不是一两次作文课的目标。

应把指导学生写读后感的过程融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之中,结合阅读教学的需要,学写“微型读后感”,这是我的基本做法。以《小草和大树》为例。先让学生学会概括叙述,以逆境成才为着眼点,让学生叙述夏洛蒂姐妹战胜了哪些困难(贫困的家境,社会的偏见,写作过程中的困难),避免叙述细节,尽量用一个词组或一句话概括。然后针对其中的一两点谈认识(联系自身实际、学过的课文、读过的书等)。先说(同桌互说,当众讲述)后写,写后再读,师生评议后再改。通过这样的有坡度的说写结合的片段练习,不仅可以深化、巩固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写成篇读后感的不适感。因为是片断练习,当堂完成,一般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写微型读后感合乎规范之后,再提高一步,学写一篇文章的读后感,就容易得多。

写成篇的读后感,同样要把读后感的一般要求细化为可操作的程式。

标题。对一般学生可用“从(主人公的主要事迹)想到的”、“读(文章题目)有感”、“(或标题或主要事迹)的启示”为题。对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根据写作内容另拟标题。

结构安排。因为是初学写成篇的读后感,教者应让学生有“章”可循,如同练习书法需要先临帖那样。总体结构宜用最常见的“三段式”。具体做法:第一段先用一两句话概括所读内容,然后再用一句话从所读内容引出“感点”(对所读内容的评价、印象等)。中间部分采用“一文多点”式或“一文一点”式。所谓“一文多点”式,就是分条列述读后的感想。在分条列述时,先“叙”,用一句话概括所读内容,后“议”,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如写《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读后感。可以分别从“要下苦功夫”、“要持之以恒”、“要学以继用”三个方面着手,先概述课文内容,再生发感想。所谓“一文一点”式,就是紧扣感受最深的一点而不是两点或数点。在明确感点后,先以阅读材料为例加以分析,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或推己及人,或正反对比。还以《冬夜读书示子聿》为例。原文涉及的三个“感点”,习作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着重写最感兴趣的某一方面,比如“要学以继用”。然后可以陆游或其他名人和自身的体会阐述下苦功夫的具体表现、为什么要下苦功夫。结尾注意与开头呼应,或总结,或引申,不要重复开头或中间部分的话。这样的要求虽嫌呆板,但对小学生学生还是适宜的。先求“入格”(中规中矩)才可能“出格”(灵活变化)。

写感想。实际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发表看法。我的基本作法还是要让学生“有法可依”,“依法而行”。在引出“感点”后,第二部分的第一节通常要求学生通过所读文章中的事例的分析来阐发自己的观点。这样既可以保证不偏题,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进一步阐述。可以先摆事实后讲道理,也可以概括说理后再列举事实。列举事实时,尽量限制用一两句话概括,不要描述细节和过程。

用一题重做式来扭转偏差。第一次写读后感一定要保证一般学生达到基本要求。但这样做还是不够的,只有换一篇课文,或同一篇文章换一个角度写读后感,还能保证符合基本要求,才能说明学生掌握了读后感的基本要求。所以,一题重做式宜采用。比如写《螳螂捕蝉》的读后感,先从劝说的角度写,再从理解寓意的角度写。写了《螳螂捕蝉》的读后感后,再以《学会合作》为阅读材料写读后感。这样反复练习,学生写读后感的水平一般都有明显提高,叙述过于具体、枝蔓,论述偏离或者脱离观点,表达不够严密等毛病会大大减轻。

教师写“下水”作文。对读后感这样难度较大的习作,教师要想在指导学生方面如鱼得水,最好的方法是和学生一起写作。这样既有说服力,又便于深入具体的指导。以《螳螂捕蝉》为例,我以《切勿利令智昏》、《如何看待委婉的劝说方法》为题从不同角度写了两篇读后感。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我详细的讲述了自己是如何概括课文内容,提炼感点,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如何总结。以写导写,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只要真正重视,循序渐进,“淡化”处理,小学高年级学生不仅完全可以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写法,还将为以后学写议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意义是不容低估的。

(嵇春明 阜宁县羊寨镇单港小学)

篇2:要重视小学生“读后感”写作的指导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特别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少,知识内容较浅,并多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所需要的学习方法简单。进入中学以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物理是第一次开课。不知道物理课要学什么?怎么学?因此重视对初二学生物理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可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几个重要的环节,即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等几个方面,分层次、分步骤地进行指导,这样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能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往往看不出什么问题和什么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该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性质、定律等,要反复阅读、体会和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做好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听课方法的指导。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三者之间的关系。“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如何听呢?应指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的引入及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的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要掌握好最佳的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思”是指学生的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让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既追根溯源地思考,又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观察思考后展开联想和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听”是“思”的基础,“思”是“听”的深化。“记”是指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正确灵活地记笔记,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了“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做笔记时应要求学生做到:(1)既要记,又要听;(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只有掌握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会不断提高听课效率。

三、复习巩固与作业的指导。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与复习。往往会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应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四、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二学生习惯于依赖老师,习惯于教师带着复习总结。我认为从初二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物理学习的最高层次。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紧密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篇3:要重视记叙文写作过程的指导

学生难以经历作文的过程就很难写好记叙文。就目前教学实际来看, 教师的指导其实并没有很好地切入学生的写作实践。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 写作知识的教学不应该外在于或脱离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 应当在他们作文的过程中进行传授。学生只有在写的过程中, 才能真正领悟、迁移、运用作文知识。

记叙文写作指导中出现的问题, 板子不能全打在老师的身上。首先是缺失完整的作文教材。目前苏教版必修课本中的作文模块专题设计没有形成系列化, 对学生指导层面的内容过于简单, 对学生实际操作不能形成有效的指导。记叙文写作指导如何行之有效, 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 关键还是在于我们一线教师在作文指导上的功夫。

首先, 教师要写下水作文。这两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点要求参加作文阅卷的教师在阅卷前先写一篇高考作文的下水作文。此举受到了从家长到教育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写下水作文可以让阅卷教师更加深刻地体会出题者的出题意图, 品尝考生的艰苦, 从而能更加客观公正地来评判试卷。

目前教育人士对教师写下水作文持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教师下水作文会因教师个人的行为影响学生的思维扩展, 束缚学生的个性, 不符合语文教育的个性特点。一种观点认为, 教师下水作文非常必要, 只是解决如何下水的问题。其实下水作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写文章给学生示范, 而是借此行为变化引起教师其它的教学行为的改变, 这种变化对教师本人和学生都有很大的益处。所以, 教师要“下水”作文, 并以此来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写作。

教师要指导学生把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很多学生拿到作文题后, 不知如何着手, 此时, 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把记叙文的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我们知道, 命题作文的题目所包含的写作范围一般都比较宽泛, 如果仅把题目当作一个僵死的概念, 视为“铁板一块, 不可分割”的整体, 笼而统之去做文章, 势必内容空泛, 文意散漫。因此, 在写作时, 要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 “择其一点, 不及其余”, 从大题目中找出一个小角度, 演绎成一个小故事, 从一人一事、一斑一点、一枝一叶落笔, 大题小作, 以细小的局部显示宏大的整体, 透过平凡的现象挖掘不平凡的本质, 在叙述描写中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但题目演绎成的故事不能见事不见人, 不能言之无物, 更不能平铺直叙。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曲折的情节是记叙文的生命。因此, 在把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时, 还应该增加故事的曲折感, 使情节波澜起伏, 跌宕多姿, 引人入胜, 给人以新、奇、美的感觉, 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而这些记叙的技巧, 都需要教师在作文之前的指导中帮助学生掌握并能逐步熟练运用。

教师要教会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所需的基本技巧。主旨是故事的灵魂, 而突出故事主旨的最好办法便是将故事的主旨蕴涵在描写之中。这就要求学生写作时需通过场面的描写组接故事, 并把故事的主旨揭示出来, 即调动一切描述手段, 细腻地表现人物活动或事情的发展过程, 让它表达出鲜明的主题, 而不是满足于线条式的过程交代, 贴标签式的议论鉴定。好的记叙文应该充满着生动形象的描写, 即在行文中除用好陈述性语句, 交代人、事、物的有关情况外, 更要用好描写性语句, 运用精彩的动词、形容词和恰当的描写手段来描绘人、事、物、景的特色, 使之栩栩如生, 并表达出生活的情韵和理趣。

篇4:要重视记叙文写作过程的指导

学生难以经历作文的过程就很难写好记叙文。就目前教学实际来看,教师的指导其实并没有很好地切入学生的写作实践。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写作知识的教学不应该外在于或脱离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应当在他们作文的过程中进行传授。学生只有在写的过程中,才能真正领悟、迁移、运用作文知识。

记叙文写作指导中出现的问题,板子不能全打在老师的身上。首先是缺失完整的作文教材。目前苏教版必修课本中的作文模块专题设计没有形成系列化,对学生指导层面的内容过于简单,对学生实际操作不能形成有效的指导。记叙文写作指导如何行之有效,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关键还是在于我们一线教师在作文指导上的功夫。

首先,教师要写下水作文。这两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点要求参加作文阅卷的教师在阅卷前先写一篇高考作文的下水作文。此举受到了从家长到教育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写下水作文可以让阅卷教师更加深刻地体会出题者的出题意图,品尝考生的艰苦,从而能更加客观公正地来评判试卷。

目前教育人士对教师写下水作文持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师下水作文会因教师个人的行为影响学生的思维扩展,束缚学生的个性,不符合语文教育的个性特点。一种观点认为,教师下水作文非常必要,只是解决如何下水的问题。其实下水作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写文章给学生示范,而是借此行为变化引起教师其它的教学行为的改变,这种变化对教师本人和学生都有很大的益处。所以,教师要“下水”作文,并以此来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写作。

教师要指导学生把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很多学生拿到作文题后,不知如何着手,此时,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把记叙文的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我们知道,命题作文的题目所包含的写作范围一般都比较宽泛,如果仅把题目当作一个僵死的概念,视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因此,在写作时,要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从大题目中找出一个小角度,演绎成一个小故事,从一人一事、一斑一点、一枝一叶落笔,大题小作,以细小的局部显示宏大的整体,透过平凡的现象挖掘不平凡的本质,在叙述描写中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但题目演绎成的故事不能见事不见人,不能言之无物,更不能平铺直叙。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曲折的情节是记叙文的生命。因此,在把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时,还应该增加故事的曲折感,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给人以新、奇、美的感觉,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而这些记叙的技巧,都需要教师在作文之前的指导中帮助学生掌握并能逐步熟练运用。

教师要教会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所需的基本技巧。主旨是故事的灵魂,而突出故事主旨的最好办法便是将故事的主旨蕴涵在描写之中。这就要求学生写作时需通过场面的描写组接故事,并把故事的主旨揭示出来,即调动一切描述手段,细腻地表现人物活动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让它表达出鲜明的主题,而不是满足于线条式的过程交代,贴标签式的议论鉴定。好的记叙文应该充满着生动形象的描写,即在行文中除用好陈述性语句,交代人、事、物的有关情况外,更要用好描写性语句,运用精彩的动词、形容词和恰当的描写手段来描绘人、事、物、景的特色,使之栩栩如生,并表达出生活的情韵和理趣。

好的作文指导,应该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做到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学会作文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师千万不能“不作为”,应当转变为应对写作过程的动态的“写作知识”的体悟,作文知识应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帮助学生应对和解决写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这样,记叙文的写作指导才有效,才能真真实实提高学生实际作文写作能力。

篇5:“专题式教学”要重视过程的指导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张燕辉老师在2008年11月作了一节市级研究课,课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用不同材料解读项羽形象”。这是一节选修课,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采用的是“专题式教学”的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一个千古留名的悲剧人物――项羽形象解读”和“性格决定命运――浅析项羽形象”两个专题,从不同的诗文材料中去认识项羽这个人物形象。这节课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专题式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完成专题学习。

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专题学习的需要,对所占有的有关项羽形象的丰富材料作进一步的选择、整合,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读项羽形象,进而深化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这种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人物解读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应用、发现、探究、审美的能力。

这节课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文段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中的《鸿门宴》,选修教材《中国古代散文诗歌欣赏》第四单元的《项羽之死》,补充了《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对项羽评价的片段;提供的诗歌包括李清照的《咏项羽》、杜牧的《题乌江亭》、胡曾的《乌江》、王安石的《乌江亭》、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这些诗作都提到了项羽这个人物。

这节课学生的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对项羽形象的认识,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筛选。这个阶段重在引导学生如何围绕专题选择研究的材料。请看下面的一段课堂实录。

师:在研读了“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这一单元的课文之后,项羽这个形象引发了很多同学的研究兴趣,我们搜集了很多史料,发现历史上对项羽这个人物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我们今天就进一步从丰富的材料中去解读项羽这个形象。下面请同学把发的材料拿出来,依据下面的专题“一个千古留名的悲剧人物――项羽形象解读”,快速阅读材料。选择其中你感受深刻的一则简单分析,阐述理由。

(学生阅读,教师巡视)

师:好,先请韩康胤同学来说一说。

生:我选的是第七则材料。“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我觉得这段写项羽不过江东,是他悲剧的高潮,将一个有尊严、知耻明义的悲剧英雄凸显到顶峰,深入人心。

师:其他同学呢?刘晓同学。

生:老师,我其实不同意韩康胤的意见。我觉得项羽其实不是一个悲剧英雄,而是一个很残暴的人。曾经有人顶撞他。他就把那个人扔到井里了;还有二十万秦军士兵向他投降,他怕这些人叛变,就全坑杀了。我觉得像这样残暴的人,根本就不配称作一个悲剧英雄。

师:我们给的这个专题,说项羽是一个悲剧英雄,但刘晓同学提出了质疑,而且他的质疑是有依据的。有同学能回答他这个问题吗?汪洋同学说说吧。

生:我刚才分析的是第四则材料,正好能简要地回答他的问题。第四则材料主要有两句话,一个是“项王乃悲歌慷慨”,一个是“项王泣数行下”。我觉得就像刘晓刚才说的,平时项王给我们留下的都是魔鬼的形象。“杀人如麻”,“所击者服”。而这则材料却表现了项王的天使形象。就是他刚刚走下战场的时候,为即将离别的亲人,为即将留下的家人而慷慨悲歌。我觉得这才真正表现了一个集魔鬼与天使于一身的项羽。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师:汪洋同学分析项羽形象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解读――魔鬼与天使,他有他的想法,这个想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看看他在用词上是不是稍微有些偏差。“魔鬼”和“天使”一般是在西方的宗教中使用的。“天使”一般指“美好的”“可爱的”“天真的”,而且是说小女孩的,背着个翅膀的,一般是这样的形象。但是我们从汪洋同学的解读中,可以了解他对项羽的一种认识。这个解读也非常新颖,当然在选词上是否可以综合一下。还有其他同学给予补充吗?王馨洲同学。

生:我觉得项羽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刘晓刚才说的什么把人“扔井里”“活埋了”之类的。他那是对敌人。至于“悲歌慷慨”。那些都是对自己的朋友、亲人。就是说他特别重情重义,对敌人的憎恨表现得特别的突出。

师:好,非常好。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指向性非常明确,即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材料,找出能够表现项羽是悲剧英雄的内容,并选择其中你感受深刻的一则简单分析,阐述理由”。学生在阅读所给材料的基础上,就其感受最深的一则材料作分析和阐释。正是有了这个前提,才引发出后面学生精彩的交流碰撞,以至于刘晓同学对项羽能否算得上是“悲剧英雄”都提出了质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这样的学习过程,使无论哪个同学,都在与同伴的交流碰撞中,既学习了知识,比较全面地认识了项羽这个形象,又学会了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这也契合了课标提出的“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总目标。像汪洋同学为了说服刘晓同学的一段发言:“第四则材料主要有两句话,一个是‘项王乃悲歌慷慨’,一个是‘项王泣数行下’……”正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自己分析、归纳、整理,获得了自己的观点。

第二个阶段,学习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材料进行解读,深化对项羽形象的认识。这个阶段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材料,在此过程中加深对专题的认识。请看下面的一段课堂实录。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占有了大量材料之后,大家对项羽这个形象的认识,实际上是多角度的。司马迁在完成项羽这个形象的时候,既赋予了他刚烈的一面,同时又赋予了他柔美的情怀。刚才有些同学的解读就非常好,既说到他的刚烈,又说到他的柔情,所以才能够引发我们对项羽这么浓厚的研究兴趣。下面我们围绕“性格决定命运――浅析项羽形象”的专题,再来找一找。看有哪些材料可以来解读这个专题。曹璐同学先说。

生:我找的是第四则中的句子。“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还有第五则的“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人们说项羽是一个千古留名的勇士,是一个豪杰。但我不认为他是一个英雄。他性格中有很多缺点,而导致他以自刎来最终结束辉煌一生的原因就是他太自得,也太自负了。他将所有失败的原因归罪于时运不顺或者说天命。充分地体现出他非常自满自得,不去寻求自己身上的不足,而是找一些客观因素。

师:好,曹璐同学紧扣着我们这个专题分析,由项羽的性格来阐述他的命运。但她对我们前一个问题又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好,还有吗?孙

旭光同学。

生:我找的是第二则材料的“项王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有很多人在读到这儿的时候,嘲笑项羽的无能。但是我觉得这恰恰表现了项羽光明磊落的性格。他作为西楚霸王,性格是相当直率的。他认为曹无伤这种间谍的勾当是为人所不齿的,于是就把曹无伤给供了出来,这是他的性格所决定的。这也是他只能成为一名英雄,一员大将。而不能成为一名政治家,不能统领全天下的原因。

师:孙旭光同学觉得项羽作为一名英雄,作为一员大将,是光明磊落的,用词非常好。同时,他给项羽定位为“成不了一名政治家”,非常好。还有吗,其他同学?吴丽颖说一说。

生:我从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材料中看出他性格中有一些缺点。“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还有“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项王默然不应”“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我认为身为大将不仅要有过人的武功、气势,还要有辨别是非、处事不惊的能力。而从他做事的盲目、优柔寡断以及对敌人的盲目轻信来看,我都觉得他有些轻敌还有些自负。从这些方面,我感觉他只适合成为一个英雄而不适合成为一员大将。

师:这个和刚才孙旭光说的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她的语言表述更精当,更准确了。好,还有吗?王东说说。

生:我找的是第三段亚父的一段话:“庶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这段话从侧面证明了项王的性格是他失败的原因,也揭示了项王必将走向失败。

师:还有么?来,王馨洲再说一下。

生:我是先从第二段分析的。他把曹无伤供出来,说明了他做人的光明磊落;他没有去杀刘邦,说明他想在战争中跟刘邦正面对抗:因为他的正直。也侧面表现出他对自己的自豪,以及对自己实力的肯定。在第七段材料中他没有渡过乌江,说明他是知耻重义,但这个性格也导致了他最后没有东山再起。

师:从同学们对材料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在对材料使用的时候,有些是同一个材料,既可以针对第一个专题来进行解读,同时也可以针对第二个专题进行解读。那么在一则材料用于两个专题的时候,在使用上有没有不同?我们可以挑选一个例子来看一看。曹璐说一下。

生:在第四则材料项王“悲歌慷慨”的内容中,针对第一个专题,可以用“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表现了他在被敌团团围困的时候,心无战事,满怀儿女私情,也是他博得后人无限同情与怜惜的原因。要是从第二个专题说,应该选前两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这是将失败归罪于时运不顺。

师:好,两个角度她一人全说了。那下面能不能概括地分析一下,同一则材料用于两个题目,你刚才在选用上有什么不同?

生:挑不同的重点。

师:对,不同的重点,或者说是切入点不同。对这两个专题及相应的内容,还有没有补充的?牛保柱说一说。

生:我选择了第十则材料,就是李清照的那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可以体现出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的一生虽然以悲剧收尾,但他的气概却流芳百世。在生命的轮回里,项羽的悲剧与英雄是分不开的。所以,李清照面对朝政衰败,心中想到的是项羽。这足以证明项羽是一个千古留名的英雄。但是作为一个英雄最后他却输了这场战争,归根结底还是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像这首诗最后一句“不肯过江东”,就可以联系第七则材料。就像同学分析的。也是他的性格,知耻,过于自负,怨天尤人,等等。他的性格导致了他的失败。所以,我觉得李清照这首诗可以同时运用于这两个专题。

师:好,那我们来看,这么多材料都可以用,应该怎么用呢?首先,我们要占有材料。占有丰富的材料是解读项羽形象的基础。有了丰富的材料,对项羽这个形象的分析也就有了立体感。其次,对材料还要进行筛选,筛选出适合于我们专题研究的材料。同时我们也发现,同一则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去使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原始阅读体验往往是课程生成的诱因。对于课程生成而言,学生体验的价值不在于是否“正确”。而在于能否引发思考的展开与深入。学习体验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需求。张燕辉老师在安排学生活动时很好地关注了这一过程的生成。体现了“专题式教学”的拓展性、多样性特点。首先,他关注了必修和选修教学内容的结合,较好完成了在必修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我们看到,不止一个学生在发言中顺理成章地把《鸿门宴》和《项羽之死》的材料结合起来作分析。其次,他关注了分析问题的多角度。同一则材料,如“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有的同学读出了项羽的无能。有的同学读出了项羽的光明磊落。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适时地给以肯定、帮助、提升。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问题的角度。第三,他关注学生发现的过程。例如。张老师说:“从同学们对材料的分析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在对材料使用的时候,有些是同一个材料,既可以针对第一个题目来进行解读,同时也可以针对第二个题目进行解读。”寥寥数语。帮助学生进入到一个新的认识层面。这也是一种多向思维。如同自然界的柳树,有人歌颂她的枝条婀娜多姿,亦有人批评它的摇摆不定。学生学会了这样的思维,对于今后的语文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三阶段。通过对项羽形象的解读,使学生深入认识诗文创造形象的不同。这个阶段重在引导学生从不同材料的比较中认识项羽这个人物形象,在专题的学习中落实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请看下面的一段课堂实录。

师:我们从司马迁的《史记》中看到了项羽,也从李清照等人的诗中看到了项羽。下面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史料中的项羽,或者说散文中的项羽,和诗歌中的项羽形象在塑造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下面可以四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请大家分析阐述。

(热烈讨论中)

师:每组选一个代表来阐述一下。吴丽颖同学先说。

生:我们从第六则材料还有李清照的诗来分析。我们用第六则材料的“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和“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与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杰”和“鬼雄”作对比,看出散文中描写项羽主要都是借助对事情的细致描述,而李清照的诗是直接抒情。她并没有运用详细的事例,而主要是根据自己的感情来表达对项羽的认识。教材的第66页第2段第3行说“传记文通过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诗歌主要注重的是提炼和升华。

师:好。大家看,吴丽颖同学的表述非常准确。散文和诗歌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确有着明显的不同。大家应把握住这一点。

认识散文和诗歌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不同,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教师以项羽为例,引导学生比较散文和诗歌在塑造这个形象上的不同之处,这既扣住了“项羽形象解读”的专题,又落实了“塑造形象诗文有别”的单元重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在合作探究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课堂实效看。学生不但能够从不同材料的比较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且还能够依据“赏析指导”从理性上给予提升。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教师能够以散文和诗歌在塑造形象上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去思考,而这样的引导又是建立在“项羽形象的解读”专题研究之上。由此,可以进一步看出“专题式教学”中的过程指导是多么的重要。

篇6: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写字指导

锦绣小学 沙卫华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写字的要求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然而,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上,“重识字、轻写字”的现象比比皆是:各类公开课上,识字、阅读教学的几个环节上得非常精彩,而写字教学常常被忽视;因为教学内容的设置和班级琐事的唠叨,列于语文教学中的写字教学延至课后自学的现象也大有存在,结果造成部分学生写字兴趣不浓,字迹潦草……对此,我认为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重视写字指导,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保证课堂上有适当的写字时间

写字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但高质量的写字指导和练习往往需要足够的时间,这与有限的语文课堂稍有冲突。然而,稍微对比学生在课堂书写与回家完成的书写质量,一线教师就必须承认:课堂写字时间的保证实在必要!

专家们认为:在每一节语文课上,学生的写字时间不能低于10分钟。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完成新授生字的指导,并且把每课的生字分散在每节课中写,保证每节语文课都有10分钟的书写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完成写字任务。这样既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又减轻了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

二、语文课堂要重视写字指导 1.观察联想,活化字形 观察、思考、分析是模仿练习的基础,所以写字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字形,弄清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静心研究字的笔顺、间架结构及主笔位置,了解竖中线、横中线,抓准最关键的是哪一笔,最难写的是哪一笔。另外,汉字是由抽象的笔画组成,教师在指导观察时,如果能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加以联想,活化汉字字形,汉字字形就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字形产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写字感兴趣呢?儿歌文字简练,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如,教学“皿字底”和“四点底”时,教师可编成儿歌:“皿字底,三竖一折间距等。写四点,大小方向有不同。写在底部宽而扁,牢牢托住真好看。”“三点水”这样写:“上点下提一直线,半点突出才好看。”还有“撇捺在上像把伞,在中像鸟飞,在下像支架。”生动的儿歌,准确的讲解,到位的示范,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形象动作,亲眼看到了起笔、行笔、收尾的全过程,书写汉字也就化难为易了。除了儿歌、故事外,比喻也是个好办法。如“横”像小扁担,“竖”像一根筷,“撇”像扫把,“捺”像剑,“点”像小雨点……这样,学生一下子记住了基本笔画的形状。又如,低年级学生练习写字,竖弯钩是难写的笔画之一。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借助鸭子的形象,就能具体地理解:写竖弯钩,“竖”像鸭子的头颈,细而长;“弯”是弧形,光滑圆润,像鸭子的胸部,又紧连着腹部、臀部;“钩”紧挨着鸭子的尾部。有了生动的视觉感受,有了如此形象的比喻,竖弯钩在孩子的心中已经不再难写了,而变得生动可感起来。

2.比较观察,示范演示

小学生写字往往眼高手低,原因在于,其观察审美能力比较强,但实际动手书写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很好地把观察审美能力转化为书写审美能力。那么,在写字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呢? 一年级起步阶段,教师要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对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有具体要求。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教师都要笔笔指导到位。教师的范写很重要,示范是写字教学的先导。在指导学生整体认知之后,教师要在黑板上画好的田字格中示范,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教师要边演示边讲述:这个字是什么结构,第一笔在田字格的哪个部位落笔,每一笔画的名称、运笔方法以及笔顺等,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仅仅范写还远远不够,由于受到观察能力的限制,学生的临摹并不能一步到位。此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比较运笔方法:教学“一”,我让学生观察老师正确的运笔之后,要求学生进行临摹,将学生的不正确的书写和范字比较,在比较中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教学竖,我让学生比较“悬针竖”和“垂露竖”的写法的不同,并加以示范。

(2)比较间架结构:教师除了指导汉字的笔画,还应该着重指导汉字的间架结构。例如:教学“皮”,在观察“皮”后,我让学生临摹,学生写出来的“皮”字,五花八门。有的把下面的“又”字写得太短,有的把“又”写得太窄,有的又写得太宽……这时我将他们这些字在黑板上“公开亮相”,和书上的范字进行比较,并逐一帮助他们找到“病因”,指出“治病良方”。欣赏着自己的“杰作”,孩子们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比较之后的书写,效果令人满意。

3.严格训练,培养习惯

(1)练字要严格要求。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明确提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我曾随机观察、调查过本班和临近班级,发现写字姿势的正确率仅在5%—20%。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有利于把字写端正,而且有利于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终身受益。写字前,教师指导学生准备好铅笔,放好作业本,端正坐姿,指导执笔方法。练习时,教师巡视,时时提醒学生,时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姿势和方法。书写时,教师要适时巡回指导,随时提醒学生每个字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运笔方法,与上一个笔画的间距,整个字的结构特点,及各部分的比例,做到防患于未然。

我把正确的坐姿及握笔的要点编成了口诀和儿歌。如,八字口诀:“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儿歌:“找准四点记心中,贴好四点空心拳”。“写字时,要做到:眼离书本约一尺,手离笔尖约一寸,胸离桌子约一拳。‘三个一’,要记牢,字写工整视力好”。简明扼要的口诀帮助学生巩固双姿。有的学生在老师提醒的时候,人能坐正,但是过了一会儿,头又低下去了,屡教不改,我就让学生头上顶一块橡皮或一本小书本,再写字。如果橡皮或书本掉下来了,说明他的姿势不端正,得赶快坐正。这样一来,学生的写字姿势就好多了。此外,我对坐姿和握笔姿势非常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让身边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

(2)训练要有度,注重学生的发展。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小学生手指的小肌肉群不够发达,学习兴趣也难以持久。过多的书写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有害,还会影响孩子写字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一个“少”字,保证一个“好”字。每课的字,每个写2-3个,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可以少写几个,自己觉得写得不满意的,就可以多写几个。你还想写哪个字,还可以再写几个。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好”。我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选择作业的权利。我们的作业本上不再像以前一样整齐划一的作业,而是有的多,有的少,当然,少写还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把所写的字记住。(3)规范书写工具。为切实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适当控制(低段)使用自动铅笔,合理限制使用圆珠笔和水笔。要适当控制学生使用修正液、橡皮等涂抹工具,从细心入手培养学生认真的书写态度,引导学生专心书写,最大限度地降低写字的出错率,从而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有经验的老师常在学期初的家长会中让家长明确写字方面的要求,如一年级备好六、七支铅笔,什么样的铅笔,怎么削,文具盒从长到短放铅笔,橡皮4B等。

(4)强调书写整洁。刚开始学写字时,有很多学生总是把本子擦得黑黑的、烂烂的,写一个字擦一下等。中高年级用很多类似修正液、修正纸、修正条之类的,应严格要求学生,鼓励他们用心去写,有备而写,想好了再写,少涂涂改改。高年级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书写速度,为什么在考试时有的学生做不完试题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书写速度太慢。所以平时对写字速度有一定要求,久而久之,写得慢的学生也赶上来了。

三、重视反馈评价,享受写字乐趣

表现欲强是小学生的特点。我们教师应该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成功,为孩子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课堂上,我将学生的好、中、差三种情况的作业与范字一起放在视频展示台上放大,引导全体学生观察,让学生对照范字评一评、说一说,并适当结合自我评价(每次练完字自己用红笔圈出自己最满意的字)、同桌互评的方式穿插进行。课后,我们在教室里办学生作业专栏,将他们的作品上墙“公开发表”,比比谁的上榜次数多。这样,学生可以经常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了解自己在班中的位置,而且时常能听听同学们的建议。这样的竞赛虽无物质鼓励,但学生们依旧兴致高昂,有时因没有上榜,会嘀咕半天,眼中流露出的尽是悔恨,这些足以证明每个学生都有可贵的上进心。

重视作业质量的反馈、改变评价的方式,不断刺激学生的写字热情便成了写字教育持续发展,终成习惯的最为有效的方式。要强调的是,写字教育不是一个“青云直上”的事态,这种反馈与评价也不能只是一朝半月,持之以恒、螺旋上升,方能见效。

四、磨练学生意志,展示成功风采 好习惯成为一生财富,好爱好陶冶美好品格,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写字教学,让学生每日坚持写字,磨练意志,汲取了传统文化的营养,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可以说是受益匪浅。定期举行写字比赛,有机会鼓励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也可以促进孩子们学习成绩的进步。练一手好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需要孩子们定下心来,有足够的耐心,坚持下去,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一旦成功,他们就可以在各项活动中展示自己的风采,从而拥有更多的自信,所以他们也将会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拥有更多更大的成功。

篇7:要重视小学生“读后感”写作的指导

习作讲评、修改的重要性。

习作讲评是对本次习作的分析和评价。它是习作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既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加深,又是习作讲评的巩固和提高;既是对本次习作情况的总结,又是对下次习作训练的指导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讲评是作文教学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认真抓好讲评这一环节,努力提高讲评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

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通过批改,对学生进行作文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自己作文的优点和缺点。并从中受到怎样写好作文的启发。通过批改,教师可以了解学生作文的实际,便于总结作文教学的经验教训,及时改进教学,也可以搜集素材,为作文讲评作好准备。对于学生作文,除了老师批改,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互批互改,通过修改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呵护学生作文中的童真。

我们面前的孩子,他们是那么的天真烂漫、充满稚气。他们总怀着纯真的感情去对待一切,在作文中也不时闪烁着孩子的童言。对此,作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在作文讲评、修改中,我们应去维护和发挥孩子们作文中那无邪的童真,不能扼杀掉孩子的童真。如有一位学生写我帮妈妈做家务时,写道:“我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我来帮你做家务吧。’妈妈却说:‘小孩子家,把自己的学习搞好就行了,瞎凑什么热闹!’”而其他的同学都写的妈妈很高兴,夸我长大了,我很高兴之类的话。看出来,第一位学生写出了他的真实想法,写出了一个孩子的童真,怎能让他把这段话修改掉呢?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作文教学中经常是:“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

“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实践训练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每完成一篇作文后要认真读,修改其中的字、词、句等,再定稿。其次要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在教师认真批改后,要引导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所加的眉批,根据教师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有时组织学生每几个人一小组,共同讨论修改一个同学的作文,在互评中,发现别人的优点,指出缺点,不断提高自身的修改能力,表达能力。对于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要当面指导修改。最后在作文讲评课中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讲评课上,教师宣读范文,批改示范,再集体评议,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创造条件。

只有时时刻刻不忘作文讲评,作文修改,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学习方法指导:阅读训练

伞的故事

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路途远,最怕遇上雨天。冷不丁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便被浇?quot;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盼望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通身烧得滚烫滚烫的。娘摸着我的头,眼圈儿便红了,那时候我小,不懂事,竟不能体谅娘的难处,却说:“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娘沉思良久 最后一字一句地说 买 咱买一把 听了娘的话,我半信半疑。那年月家里的生活十分jian nan,她哪能有钱给我买伞呢?可是,我知道娘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晚上,她早早地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搬,“哐里哐当”,满屋里便都是机声了。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啊,娘织了一夜布。我悄悄地走到娘跟前,chan dou地喊了一声:“娘!”娘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 不自然地笑了笑。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娘,你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

娘笑笑,说:“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娘割了布。从集市上卖布回来,娘一脸喜气。见了我,立即打开了印花bao fu,喜眉笑目的说:“去吧,你要的伞!”

啊,伞!我惊叫着,从娘手里接过伞来。这是一把八角黄油布伞。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欣喜之余,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从此,一把黄油布伞伴随我,从初中升高中,读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我带着这把伞就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1、文中的拼音处是什么词语,仔细拼拼加上声调,并把这些词写在后面括号里。( ) ( )( )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沉思良久:

欣喜之余:

3、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4、“她哪有钱给我买伞呢?”这句话的意思是:

5、“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这句话中”黄油布似的脸”说明( )

篇8: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实践

一、体验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写作是生活的提炼。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我设法让学生明确写作是一种精神享受, 是记述自己, 表达自己喜怒哀乐情感的一种方式, 是整理自己思想, 挖掘自己潜能的有效途径。写作是生活的需要, 要热爱生活, 留心身边的每一件事, 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只有投身其中, 才会其乐无穷。有的同学抱怨, 学校生活太单调, 学生每天的生活就是教室、寝室、厕所三点一线, 有何新鲜素材可写呢?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在平时的课余时间里, 我积极想办法, 通过查阅资料, 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 我采用了让学生进行课前演讲, 办班级日报、课外阅读、课外郊游等形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 课前演讲, 利用课前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背诵诗歌、讲故事、新闻报道、班级评论等来进行课前演讲, 演讲的形式及内容千姿百态, 只要是自己精选的都行。这样形成制度, 雷打不动, 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积累了写作素材。第二, 办班级日报, 我首先设计出一定格式的报纸样板, 让学生对班级中每天发生的班级新闻、纪律卫生检查情况、学生违纪情况、班中好人好事等情况予以及时报道。通过办班级日报,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和对班集体的热爱之情。第三, 课外阅读, 阅读可以使我们获得许多无法亲身接触到的写作素材。因此, 我鼓励学生平时多读熟读名人大家的作品, 每周至少写一篇读书笔记。学习他们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之中, 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第四, 课外“郊游”, 既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调查、观察、参观访问等。“郊游”后, 让学生写日记、观察札记等及时组织交流。通过这些活动, 扩大了学生视野, 积累了写作素材。

通过以上诸方面的引导, 不仅激发了写作兴趣, 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学生对写作慢慢的开始喜欢了。

二、观察生活, 学会积累素材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作家莫泊桑没有成名前曾拜福楼拜为师, 福楼拜对他的写作指导首先就是以要求他敏锐透彻的观察生活及身边事物的能力开始的。为此在作文教学中, 我告诉学生, 生活中到处有美, 只有用心观察才能发现, 才能有所收获。我让学生平时多观察留意生活细节, 从而积累写作素材。

例如, 冬季到了, 学校因条件差, 每个班都配备了炉子以供取暖, 炉子需用劈柴来生火, 并且各种“硬件”需要安装适当。如何做这些实践活动?就让学生自己动手, 教师在旁边当顾问做指导, 余下“人员”在一旁仔细观看, 然后把这些劳动过程, “劳动者”的动作、表情、语言、观众如何评价等记录下来, 写成文章能不生动吗?

三、贴近生活, 灵活写作

写作离不开生活, 学生的生活环境为学生的写作展开了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 写作要贴近生活, 反映生活。

例如: (1) 每学期暑假后开学正是九月, 教师节即将来临。为迎接教师节的到来。我这样启发同学们:同学们, 我们的老师每天辛勤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悉心的教导我们学习、做人。我们在这里健康快乐的成长。对于整天关心呵护我们的辛勤园丁, 每位同学肯定有许多心理话要说, 那么就赶快拿起你手中的笔记录下自己此时此刻的想法和感言, 作为我们对老师的献礼吧! (2) 中秋佳节来临之际, 我这样启发学生:“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应该是我们和家人团聚的时刻。可我们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或哥哥姐姐为了工作, 远在他乡不能和我们相聚。此时此刻, 请我们用手中的笔表达出我们对他们的思念和祝福吧。 (3) 到学期末元旦节要到来时, 我又这样启发同学们:同学们, 时光度若飞, 弹指一挥间。转眼间, 本学期的学习时间就要结束。我们在一起也已经度过了一学期的美好时光, 期间有许许多多难忘的事情也已经成为历史, 面对新春佳节的到来, 你难道没有一些感悟吗, 就让我们用笔记录下美好的感言和憧憬, 作为对新春的宣言吧。

每次练笔之后, 我都从同学们的作品中再选出较为优秀的作品, 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或学校的作品展示栏供同学们阅览学习。

四、学会修改, 加工润色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之中, 每次作文我都是独自全批全改, 而结果是作文发下去后, 很多学生对教师的“辛勤劳动”根本就连看都不看一眼, 起不到提高学生写作技能的目的。后来, 我发现叫学生结对子或以组为单位评改“自己”的作文, 学生兴趣很浓, 效果不错, 于是我就试行了。但在学生活动中, 我绝不是撒手不管, 而是事先做好批改指导。首先让学生懂得怎样改, 最基本的要求是:看格式是否正确、卷面是否整洁、错别字有几个、有没有病句、标点符号有无明显错误。通过以上几方面的修改后, 再提出高层次的要求:审查主题思想是否明确, 举例是否恰当, 结构是否严谨, 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通过具体指导, 使学生有步骤地、有目的地进行修改, 既提高了学生动手的能力, 又无形中增长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何乐而不为。

摘要: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贴近生活,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从而学生才会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篇9: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

朗读就是清楚、响亮地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它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每一篇课文都有很多知识点需要掌握理解,而“读”恰好是完成理解的必由之路。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学习课文“主要是读”。

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考、理解和记忆,同时能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要把朗读作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必要手段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应着重从语文的角度进行,而无需从艺术的角度(如表情、表演等方面)去要求。从语文角度进行,就是要把朗读作为字、词、句、段、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发挥其作用:1、要把字音读准;2、要把词形象化;3、要把句子的停顿、重读和语调把握好;4、要把握整篇的节奏、气氛和基调。

其次,要选好朗读材料。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并不是每一篇都非常适合朗读、都值得背诵的。加之小学生还要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不可能把每一篇课文都读得烂熟于胸。因此,必须选好朗读材料。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性质和特点为学生挑选适宜朗读和背诵的作品,如选择那些在篇章结构和遣词造句方面都堪称典范的课文。好的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多朗读和背诵这样的文章,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如果一个星期能为学生选择一至两篇朗读材料, 要求学生熟读背诵,一个学期积累下来就是几十篇,五至六年下来就是几百篇范文的积累。对于学生来说,这将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对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背诵方法。好的文章不但应要求学生朗读,而且应要求他们背诵。从开始朗读到背诵,中间有一个孕育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缺少。背诵不能靠强记,一定要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样才不容易遗忘。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有意义地识记课文,逐步减少机械记忆的成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反复品味作者的语言,进行消化吸收,最后增加到自己的语言储备里去。所以,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三、朗读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只有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训练,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析代读,以讲代读,满堂灌,既不作要求,也不作讲评,缺乏朗读的指导,学生朗读兴趣不高,致使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激情飞扬的朗读,这显然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因为这样的朗读无法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思。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是通过自己富含情感的范读去感染学生,激起他们的朗读兴趣,然后逐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通过个人读,大家评赏,比赛读,合作读,大家共勉等多种读书形式激励学生兴趣盎然地去参与朗读,让他们在朗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文本语言背后的内涵,达到熟读。在早读课上还要求加强朗读,并与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配合,督促子女每日必读,每天都布置朗读作业,让学生回家读给父母亲听,让父母亲点评,让学生正确合理利用运动记忆,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大声朗读。尤其是对那些需要熟记的名篇佳作,更是如此。经过这样的要求和训练,学生的语言材料渐渐丰富起来,说话和写作时都能用上了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在每次考试中,凡是经过反复朗读的很多重要章节、重点语句,学生都记得深,掌握得牢,失分很少。这些成效都离不开平时的朗读训练。

上一篇:2006年最新江苏省劳动争议案件研讨会纪要下一篇:排名落后单位在信访工作点评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