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倒闭政策已经出台

2024-05-06

银行倒闭政策已经出台(共2篇)

篇1:银行倒闭政策已经出台

银行倒闭政策已经出台

银行倒闭政策已经出台,意味着泡沫经济迟早要爆发!

银行倒闭?

绝大多数在国内银行存款的人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因此,他们也从不担心自己存在银行的钱有可能拿不回来。

现在,这种观念要换一换了。央行日前发布《2013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称,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内部已达成共识,可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

什么意思呢?通俗理解就是,国家不再为储户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兜底,允许银行破产倒闭,一旦有银行破产,储户的存款将由存款保险机构赔偿,但赔偿有一定限额。根据目前透露的消息,储户在单个银行的存款,最大赔付额度可能是50万元,超过这一限额的存款部分,将得不到赔偿。

按照央行计划的50万元限额,实行存款保险制度之后,假如储户在单一银行的存款不高于50万元,万一银行破产倒闭,储户将获得与实际存款金额相等的全额赔偿;如果存款超过50万元,则最多获赔50万元,超出部分或者不能获得赔付,或者像美国和中国台湾一样,按一定比例赔付。

此外,限额保险赔付金额究竟是包括本金和利息在内,还是只赔付本金,目前尚无明确信息。

杭州某国有银行理财经理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储户一定要做好两个转变,一是观念转变,不能再迷信银行不会倒闭了,要有风险意识,把银行当作一般企业来看待,经营得不好,一样会关门。二是储蓄方式转变,大额存款尽量分开存放,也就是鸡蛋要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这样万一一家银行发生风险,也不至于损失过大。

利率浮动空间可能更大

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往往导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由此市场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下降,商业银行利润空间被挤压。为了防止出现银行不良贷款增多和资产贬值带来的挤兑危机,各国一般都会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中国央行去年6月开始打开存款浮动区间,开闸利率市场化,当然不能让各

银行挟带着广大储户光着膀子冲锋陷阵。

今年以来,随着流动性收紧,利率价格战愈演愈烈,不少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开始偏重于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贷款等业务。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国内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显著上升,破产倒闭再也不是“不可能的任务”。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认为,在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如果存款保险制度继续缺失甚至不完善,那么,不是有些中小商业银行因为储户缺少安全感,使之存款过少而无法生存下去;就是有些胆大妄为的银行以高利吸引储户而过度投机,造成商业银行风险约束机制弱化,弱化了市场约束。

近日国务院相关金融工作会议上还提出,要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和民营金融机构进入银行业,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民间资本和民营金融进入银行业可能存在较大的后顾之忧,储户也未必放心在这些银行存款。

可以预见的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后,商业银行间的差异化将更加明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加快,未来存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将远远大于目前。

不过,也有专家担忧,如果只是负责为商业银行的风险埋单,存款保险制度会助长后者的道德风险。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表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存款保险机构都有风险管控职能,比如在美国和中国台湾,存款保险机构除负责赔付外,还具备对银行重组甚至监管等广泛的功能,投保银行有任何污点,存款保险机构一清二楚,同时保费也区别对待,商业银行要为违反道德运作增加更多的成本。他认为,如果存款保险机构真的是在一个信息透明的情况下,信用都建立在银行的行为、大家都能联网,道德风险是不可能的。

保障存款人权益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指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按照一定比例标准向特定机构缴纳一定保险金,当自身发生危机时(如兑付风险、破产等),由存款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援助等方式来保障其清偿能力的一项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一旦银行发生破产倒闭等事件,储户存放在银行的资金不至于颗粒无收。

存款保险制度并不是新生事物。1929-1932年的金融危机中,美国先后有近万家商业银行受冲击倒闭,存款人损失严重。1933年,美国通过《银行法》,据此设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已投保银行和储蓄机构的存款人提供保护,目前为大多数存款账户提供10万美元全额保险,部分退休账户达到25万美元,超出限额的按比例赔付。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美国有数十家商业银行轰然倒下,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公司“兜底”,必定引发更大的恐慌。目前,在金融稳定理事会的24个成员国(地区)中,只有南非、沙特阿拉伯和中国没有建立。

在我国,国家一直作为金融机构的最后担保人,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这也是老百姓对银行有天然信任感的原因所在。但这并不代表金融机构就不存在经营危机,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海南发展银行因严重支付能力不足而关闭,境内居民在该银行的储蓄存款本金及合法利息,最后由人民银行指定工商银行保证支付。此后发生在河北省肃宁县的尚村农信社破产案,最后同样由央行指定其他商业银行予以救济。

在存款保险制度下,金融机构将自身兑付风险转嫁给存款保险机构,必须支付一定的保险金。

值得注意的是,存款保险制度在全球通行的一个做法是,只对自然人存款承担赔付责任,企业存款不在赔付范畴之内。并且,随保对象是储户的各类存款,但不包括在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或其他投资产品。

最多可能赔付50万元

存款保险制度一旦建立,哪些银行会被纳入保障范围?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按照国际经验,可能会实行强制性保险原则。由于国内大部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有待提高,有必要将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在华的法人子公司都纳入保险体系中。保险范围涵盖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这代表大多数存款者利益。

储户能获得多少赔偿呢?央行相关负责人曾在研讨会上表示,未来存款保险机构可能实行限额保险制,央行计划为98%的储户提供全额保险。有专家据此分析,由于目前50万元以下存款户占比超过98%,这意味着,未来限额保险的上限可能是50万元。

此前,瑞银证券发布报告预计,目前国际上存款保险限额大多集中在人均GDP的2-5倍左右,但由于中国的储蓄率相对较高,限额设定在人均GDP的4-6倍较为合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我国人均GDP为38354元,若以此计算,存款保险限额应在15万-23万之间。但由于20万-30万元以下的存款账户占到总账户的95%以上,将保险限额定在20万-30万元可保证保险涵盖的广度。

篇2:银行倒闭政策已经出台

“一个有关资产证券化的法规已经报批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可能在年内推出。”一位参与了资产证券化前期调研工作的专家透露。

尽管国内关于资产证券化的讨论一直在紧张的进行中,但由于对资产证券化的关键问题――模式的选用上,监管部门和各商业银行之间存在分歧,加上相关法律政策条款的不配套,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

据透露,近日,国家开发银行正在积极展开前期工作,有望成为国内第一家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银行。

“试点”建行心猿意马开发行后来居上

在长达数年的资产证券化的前期探讨中,国内几家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先后都有了自己的思路。到去年末,我国发放贷款最多的两家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已经3次向人民银行递交了方案。

尽管如此,业内研究人士认为,几大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实际上并不高。因为资产证券化主要解决的是银行资金来源和流动性不足问题。而从货币市场交易情况看,包括拥有“试点”身份的建行在内的几大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压力并不十分明显。

而且,基于包装上市的需要,各大商业银行正加紧压缩不良贷款。目前,各大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很低,属于优质资产,将优质资产剥离出来,意味着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将会升高,从财务角度分析对银行没有好处。如果按照监管层的要求,对住房贷款证券化实行表外模式,切去按揭贷款这样一块低风险、高回报的优质业务,追求并未呈现燃眉之急的流动性,对于各大商业银行来说,难免有“断腕之痛”。

事实上,建行关于实行表内证券化建议的动机一直遭到各方的怀疑。去年建行推出的资产证券化具体方案,就选择了保留居民住房抵押贷款,在银行内部成立独立的部门运作发行债券的表内证券化方式,既不剥离优质资产,同时涉足证券等资本市场。有人士认为,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居民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长远目标,远远不止于解决流动性和资金来源等问题,而是希望通过资产证券化使其进入证券市场,达到混业经营的目的。

但这种“一箭双雕”的企图显然和监管部门集约化、规模化操作资产证券化的初衷有距离,遭到管理层拒绝也在情理之中。

某银行研究所一位知情人士说:目前,真正关心此事的当数中小银行。由于中小银行一直存在资金的压力,去年央行准备金率的调高,更是加重了流动性压力。而资产证券化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该人士透露,有可能第一个“出台”的将是国家开发银行,以前呼声颇高的建行已经不像从前那样热衷于此事了。

研究人士分析,相比较几个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自身没有居民住房抵押贷款的开发银行购买其他银行的居民住房抵押贷款,以此为基础发行债券,更利于保持一个统一的操作标准和制度,体现公平合理的.特点。因此,更具有可操作性,也更容易被监管部门和市场所认同和接受。

据了解,关于具体的实施方案,开发银行协同社科院等研究单位正在拟订之中。

折中模式绕开法律障碍配套政策有望年内出台

尽管各方仍在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在国内市场的发展,但是,障碍仍然是明显的。殷建峰说:“表外证券化模式中的关键是专门成立的资产证券化的公司(特设机构SPV),但这种模式在国内现行的法律框架下法律地位难以确定。一家不能纳税、不能盈利的公司是与《公司法》相违背的。目前,对SPV的设立没有各方认可的可行性方案。”

此外,相关的法规和税收制度的缺失也是表外证券化模式面临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国内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就无法有效开启。

在此条件下,一种利用表内证券化衍生品进行风险转移的模式成为各方的焦点。殷建峰介绍说:由专门机构对银行和企业或个人的贷款业务进行担保和保险,外围条件建立好之后,过渡到表外证券化阶段。这种方法可以将表内模式和表外模式一起使用,与现行法律法规冲突很少,可行性很强。

据了解,此前已经考察过英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部分专家,在春节前后,又去香港进行了考察,在香港主要接触的就是香港按揭证券有限公司(HKMC)。

知情人士介绍,香港按揭证券有限公司就是曾经做了两年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保险、担保业务,积累了一定的信用指标后,才开始进入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的。

而这条路径和开发银行此前进行担保、保险等业务的轨迹基本吻合,这似乎能猜测出开发行被监管部门垂青的原因,印证了开发行成为资产证券化市场首家“试水”银行的猜测。

小资料

资产证券化的形式,可以大致分为表(资产负债表)内证券化和表外证券化,前者是指个人住房贷款剥离出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而转移至专门成立的资产证券化的公司(特设机构SPV),再由该公司建立资产库,发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这种方式实现了“真实出售”,被看做较为严格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后者是pfandbriefe(潘德布雷夫抵押债券介绍会)模式,即居民住宅抵押贷款仍然保留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以内,由银行自身作为发行主体发行债券给投资者。

上一篇:党员思想汇报工作后下一篇:繁星春水读后感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