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分配研究论文

2024-04-30

水资源分配研究论文(共8篇)

篇1:水资源分配研究论文

关于水资源分配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线性规划logistic模型平均分配

论文摘要:为了研究20个城市的分配水问题,首先我们假定生活,工业以及综合服务业用水的增长率保持不变,然后使得每个城市个人生活用水标准都一样,这样可根据人口加权计算,即生活用水(r为个城市的人口,Q为总的掉水量110亿立方米,为第i个城市生活用水),为了让北方的经济发展尽量的快,我们在此把总的经济效益当成目标函数,由此得第一种模型,然而考虑到污染的问题,设每种水的污染程度不同然后减掉污染情况,我们采用单位体积污染水的净化成本来衡量每种水的污染程度,由此三者对单位体积的水所带来的污染程度(污染后单位体积的水的净化费用)分别记为

,则总的污染损失最后得到第二种模型的目标函数

结果证明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快速的算出分配水的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水利工程建成后,预计20年调水量为110亿立方米,主要用来解决沿线20个大中城市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综合服务业的用水,分配分别为40%、38%和22%。这样可以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用水指标的分配总原则是:改善区域的缺水状况、提高城市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用水效益、改善城市环境。根据的统计数据,各城市的人口数量差异大,基本状况和经济情况也不相同,各城市现有的`生活、工业和综合服务业的用水情况不同,缺水程度也不同(如表所示)

二.问题的分析

2.1关于背景的分析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且分布很不均匀,南方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占到全国的80%以上,而处于干旱半干旱的北方地区,水资源十分匮乏,许多学者调研提出要彻底解决中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不需采取跨流域调水,即“南水北调,南水北调工程末正式动工,此举将极大化解北方城市的供水压力,在为工业服务业提供水资源的同时,也将大大提高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环境,它不仅可以长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其长远的社会和生态效益更无法估量。

2.2问题一分析

要综合考虑各种情况,给出年每个城市的调水分配指标,使得各城市的总用水量情况尽量均衡,我们考虑让每个城市都能供上足够的水,首先假设110吨全部用来解决这20个城市的用水问题(其中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其服务业用水),“尽量均衡”的意思就是说让更需要水的城市多得到供水。由此为了更好的分配110吨水资源我们分别预测2010年的人口,工业情况以及服务业情况,再假设人均生活用水量,万元,服务业用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均保持不变,即可预测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其服务业用水的情况,再根据相加求和即可得到该城市总用水量,再根据求权重依次分配。

2.3问题二分析

由于各城市的基本状况和自然条件不同,对相同的供水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同,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要注意到,每个城市的工业和综合服务业的发展受产业规模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无限制的增长这一特点,我们采用logstic模型进行分析。工业产值及其服务业均可用灰色系统模型进行预测。

三.模型的建立

3.1预测2010年人口的模型

3.1.1模型的假设

1)假设各个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不变。

2)假设个个城市间人口数相对平衡,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3.1.2符号说明

1)x(t)为第t年某个城市的人口数

2)r(x)为自然增长率,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3.1.3模型的建立

于是有:

(1)

对的一个最简单的假定是,设为的线性函数,即

(2)

设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当时人口不再增长,即增长率,代入(2-2)式得,于是(2-2)式为

(3)

将(2-3)代入方程(2-1)得:

(4)

解方程(2-4)可得:

(5)

3.1.4模型的求解

为了对以后一定时期内的世界人口数做出预测,我们首先根据所给的数据依次求的全部城市的人口数。记为x=x(i,t)为第i个城市在第t年的人口。

将20看成初始时刻即,则为,以次类推,以2010年为t=10作为终时刻。用函数(5)对表3.1.1中的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运用Matlab编程得到相关的参数,可以算出可决系数(可决系数是判别曲线拟合效果的一个指标):

3.2预测2010年工业总产值和服务业总产值的logstic模型

3.2.1模型假设

1)工业产值和服务业产值也按logistic模型增长。(经过大量的资料证明工业产值和服务业产值的增长率在前面是逐渐的变大,后逐渐变小这符合logstic模型的增长趋势。)

3.2.3模型的建立

把上面第i个城市第t年的工业产值和服务业产值分别记为I(i,t){industry}S(i,t)[],则把第i个城市的人口增长模型中的x(t)改写成工业总产值和服务业总产值的logstic模型。

3.3综合调水问题

3.3.1模型的假设

1)个城市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2)假设个城市人口,工业产值,服务业产值增长率保持不变。人口用水量不随时间变化,工业万元增长用水不变和服务业万元用水不变。

3)水只能一次性利用,不考虑循环利用。

4)个城市都处于缺水状态,都从外地调水,之间并不存在互不调水的问题。

3.3.2符号约定

3.3.3模型一的建立

为了使最大限度的使该地区的经济达到快速发展即

已知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以及服务业用水分配时所占的比例0.4,0.38,0.22

所以得

我们将人的生活用水按个城市所占人口平均分配,即

设人均产值为k则

(其中x为工业产值,y为综合服务业产值,rwei人口数)

设第i个城市的人均产值增加为

令为第i个城市在第n年的人均产值

(式中的n不是次方,而是第n年的含义)

设c为贫富差距,(一常数)为起初的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C定义为

为了不使贫富差距拉大我们要求

则得到一个规划问题

目标函数:

然而,我们考虑到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以及综合服务业对水的污染程度有所不同,我们的出了第二个模型如下

五.模型检验及其结果分析

5.1模型的检验

随着时间的增长我们发现人均产值在变小,人民生活用水质量不会差异很多,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小。

5.2模型结果分析

结果较为准确,到2010年20个城市工业调水最多的是第20个城市

六.模型优缺点分析

6.1模型的及其不足之处之处

模型一中按城市人口平均分配生活用水,虽然有所不足,但是能化简问题,使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模型一可以看成模型二的特例,当很小时,可以忽略。的值要具体分析应用,由于地域不同可能会不一样。

模型没有考虑增速变化的情况,而且没有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问题,在全国实行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相信的值会越来越小。

6.2模型的优点

1)用logstic模型人口,预测工业和服务业较为准确,因为增长率按照时间在降低,就像美国的经济一样,总有一天会出现停滞状态,也就是说增长了最后会变成0,但是不是说绝对的这只是一个阶段的变化而已。

2)本模型考虑了环境污染的问题,用单位体积净化的成本来表述污染的程度,此处为本模型创新之处。

七.模型的改进

7.1关于2010年个数据的预测

可以用灰色系来预测2010年的工业产值及其综合服务业总产值,由于计算复杂所以采用简单的logstic预测。

7.2关于线性规划模型

计算过程中遇到了的的大小,可已经一步修正。

7.3运算运用矩阵

可以用matlab7.0直接求出二十个城市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姜启源等,数学建模(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郑錬,当代数学若干理论和方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3]中国水利资源公报./WaterRes/2009

[4]刘昌明,21实际中国水文科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技术和新方法[M],

[5]邢飞等,“南水北调“水的分配方案[JA],北京:东北水利水电报(第25卷271期)2007

篇2:水资源分配研究论文

水资源开发事业(项目)费用分配的理论研究

摘要:在对传统的费用分配方法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以Game理论为基础的费用分配方法及其适用条件,并以水资源开发中的多目的大坝建设为例,分析研究了项目开发费用在不同建设主体间的分配,提出了适用多种条件费用分配的计算方法.作 者:陈野鹰 刘剑鸣 CHEN Ye-ying LIU Jian-ming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重庆,400074期 刊: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年,卷(期):,26(2)分类号:X37关键词:多目的共同项目 Game理论 费用分配

篇3:水资源分配研究论文

根据陈那波对于海外关于中国市场转型论争十五年文献的述评,目前对转型中国的社会分层研究值得关注的是“谁得到了什么及为什么得到( who gets what and why) 。”从经验上而言,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经济改革的社会后果。1978年以后,中国社会结构逐步引入市场经济成分,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之外,出现了市场经济因素,从而改变了由权力占有及“再分配”为基本特征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关系( 张宛丽,2000) 。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关系都发生了改变。原有制度结构之外新生的地位群体占有的资源大幅上升,主要为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私营企业主、合资、外资或是私营企业中的高级雇员、非公有制的企业家,而诸如农民群体、党政机关干部、工人、专业人员等群体的地位状况开始变化。

医疗资源分配问题一直涉及我国民生之本。随着中国市场转型的逐步推进,医疗事业的改革,医疗资源分配问题尤为引人关注。在市场转型、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谁在医疗资源获得上具有优势,众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分析和理论。概括来说,国内学者对于医疗资源分配的问题,提出了城市和农村医疗支出不公,城市人口占据的医疗资源远多于农村人口。国外学者则认为市场转型时期,经济改革深入后,人力资本将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试图回答:在市场转型的过程中,哪些人在获得医疗资源上更具优势。在城乡二元结构下,人力资本在医疗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二、理论回顾

( 一) 市场转型理论及其争论

1.市场转型理论

倪志伟的市场转型理论认为国家社会主义社会中再分配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体系的转变将有利于直接生产者而相对地不利于再分配者,直接生产者所面临的机会、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以及对剩余产品的支配权力都会增加;有利于市场资本、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而不利于政治资本。他坚持,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完善,干部的权力必然会被削弱( 倪志伟,1989) 。

2.新制度分析

新制度主义分析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方向:哪些制度特性有利于哪些人群? 魏昂德( Walder,2003) 在2003年的文章中提出“不同的社会群体在不同性质的资源上的机遇不同”论题。他( Walder,2002a,2002b) 指出,中国改革不仅仅是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同时也是一个停滞的农业经济结构向一个多元的经济结构迅速发展的过程。“市场转型”描述的只是前者的变化:再分配精英对资源进行控制的范围减少,普通大众在再分配体系外获得资源的可能性增加;而第二个转变是关乎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变,它们为人们带来了众多机会,包括工作机会的增加和人力资本回报的提升等等( 陈那波,2006) 。

( 二) 中国医疗发展之路

本文将中国医疗发展之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58年 ; 第二阶段 为1959—1979年 ; 第三阶段 为1981—1997年 ;1998年以后作 为第四阶 段。第一 阶段( 1950—1958年) 城市的医 疗开销远 高于农村 。第二阶 段( 1959—1979年) ,在集体化运动中 ,合作医疗制度( CMS) 在农村地区建立起来。县和乡镇级医院逐步建立,乡村也出现了很多新诊所。这样就形成了“三级初级卫生保健网络”。另外,一些村民在短期培训后即成为赤脚医生。在这个时期,农村地区医院床位总数已经赶上了城市地区。与此同时,无论是国有企业员工,还是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员工,都被医疗保险体系所覆盖。第三阶段( 1980—1997年) ,城市地区的医疗支出增长迅速超过农村地区。随着合作医疗体制的瓦解,农村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迅速降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把社会制度的建立列入“七五”“、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提出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目标要求( 侯莎,2008) 。中国当时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在城镇实施的,包括适用于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公费医疗制度和适用于国有企业及部分集体企业的劳保医疗制度两大部分。在农村,还存在一种由农村居民或集体经济组织按照自愿原则组建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人民公社制度的瓦解及其他环境条件的变化,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合作医疗制度也不复存在。

在第四阶段( 1998年至今) ,伴随着经济制度改革的深入,医疗制度存在的缺陷日益突出。在医疗保障体系不适应于当时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下,我国进行了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上海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从1996年起步,1998年底,国务院作出了《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标志着上海的医改进入了新的阶段。

三、研究假设

在医疗改革的过程中,户籍始终是医疗保险的主要基础之一。从1998年医疗改革以后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1998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3年) 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内的三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三大制度初步构成了覆盖全体国民的制度框架,然而存在体系多元分割和制度碎片化现象等多种问题。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形成数目庞大的农民工大军( 李亚青、申曙光,2010) 。然而在我国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下,城市户籍的医疗保险标准高于农村户籍人口。根据魏众和B.古斯塔夫森的文章,中国医疗支出不公,且不公平性根源在于中国城市与农村居民医疗支出严重失衡,城市居民的平均医疗支出几乎是农村的6倍,换句话说,医疗支出方面的公共资金大都集中于发达的城市医疗部门。

由此提出假设1:城市户籍人口比农村户籍人口占据了更多的公共医疗资源。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与户籍相关,导致城市户籍的人口的医疗补贴高于农村户籍人口。

倪志伟的市场转型理论认为国家社会主义社会中再分配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体系的转变将有利于直接生产者,而相对地不利于再分配者,直接生产者所面临的机会、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以及对剩余产品的支配权力都会增加;有利于市场资本、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而不利于政治资本。魏昂德( Walder,2003) 在2003年的文章中提出“不同的社会群体在不同性质的资源上的机遇不同”论题。他( Walder,2002a ,2002b) 指出 , 中国改革不仅仅是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同时也是一个停滞的农业经济结构向一个多元的经济结构迅速发展的过程。“市场转型”描述的只是前者的变化:再分配精英对资源进行控制的范围减少,普通大众在再分配体系外获得资源的可能性增加;而第二个转变是关乎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变,它们为人们带来了众多机会,包括工作机 会的增加 和人力资 本回报的 提升等等( 陈那波 ,2006)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市场转型过程中 ,人力资本回报得到提升。

由此提出假设2:人力资本在医疗资源分配中具有优势。根据市场转型理论,人力资源能够在市场转型时期获得更多的回报。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 杨俊、李雪松,2007)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同时人力资本投资也具有很高的个人收益回报率。受教育年限高的人相对的占据了更多的医疗资源,获得了更多的医疗补贴。

四、数据和变量

( 一) 数 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是北京大学和上海大学于2008年进行的“中国家庭动态调查———成人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婚姻子女、职业生活、日常生活、健康状况等。供分析使用的调查数据共1 200份。

( 二) 因 变量

本文使用的因变量是取医疗补贴的自然对数( 见下页表1所示) 。医疗补贴指患者从雇主、社会保险机构或者其他公共机构获得的补偿,在这里通过“医疗补贴 = 医疗总支出自身承担的医疗支出”计算获得。在调查问卷中的询问医疗支出的题目为您个人的医疗总费用,询问自身承担的医疗支出的题目为您 / 家直接支付的费用。

( 三) 自 变量

由下页表1可知,引入模型中的自变量包括是否党员、户籍、教育年限、性别、社会地位、健康和年龄。是否党员变量将非党员设为0,党员设为1;户籍变量将农业户口设为0,城市户口设为1;教育年限变量则是累加了调查对象在小学教育程度到博士教育程度之间的受教育时长,以年计数;性别变量将女性设为0,男性设为1;社会地位变量则是对自身社会地位评估从低到高,1~5的立方;健康则是对自己健康程度从差到好,1~5的评估。

五、实证结果

( 一) 模 型估计

模型的估计结果( 见下页表2) 。在模型1中,放入一个变量,即党员变量,模型2中增加放入户籍变量,模型3中放入教育水平,模型4放入性别变量,模型5放入社会地位变量,模型6为完全模型,加入了健康、年龄所有控制变量。

注:社会地位是在原题自我社会地位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进行 3 次方获得。 年龄、健康、性别为控制变量。

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差;*** p<0.01,** p<0.05,* p<0.1。

假设1:城市户籍比农村户籍占据了更多的公共医疗资源。城乡二元户籍导致以户籍作为基础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城市居民相较于农村户口享受医疗补贴的几率大。在本文中户籍变量在表2所有模型中始终显著,完全模型中在5%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正,城市户籍人口相对农村户籍人口的享受更多的医疗补贴,与假设相符。

以模型2为例:

为了测量调查对象使用的医疗补贴,本研究选用OLS模型,包含党员、户籍共2个变量出发,回归方程为:

为为了了进进一一步步测测量量户户籍籍对对于于医医疗疗补补贴贴的的影影响响,加加入入了了社社会会地位变量,包括干部、单位属性、月收入,转变后的模型为:

其中,α是截距,ε是未被模型解释的随机误差。方程的系数β1到β3分别表明是否党员、户籍、教育年限的影响。

假设2:人力资本在医疗资源分配中具有优势。根据市场转型理论,人力资本能够在市场转型时期获得更多的回报。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 杨俊、李雪松,2007)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主要指凝集在劳动者本身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人力资本投资也具有很高的个人收益回报率。从上页表2中可知,教育年限在所有模型中均显 著 ,在完全模 型6中 ,教育年限 系数为正 ,在1%水平上显 著 ,受教育年 限较长 ,具有更高 人力资本 的人获得更多的医疗补贴,占据了更多的医疗资源。此结论与笔者的的假假设设相相契契合合。

( 二) 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模型结论的稳健性( robustness) ,本文进一步将样本拆分为两个子样本,一个为“城市户籍”的样本,一个为“农村户籍”的样本 ,在每个子样本中 ,分别检验人力资本的作用,看是否与前面的结论一致。

模型的结 果显示( 见表3) ,结论与我 们上面的 分析是完全一致的。具体而言:“人力资本”对于城市户籍居民和农村户 籍居民 ,都是显著 的 ,而且符号 为正 ,说明“人力 资本”指标越高,教育年限越长,在占据医疗资源上更具有优势,能够得到更多的医疗补贴。而且,“人力资源”这一变量在“城市户籍”子样本中的系数( 见表3) 要显著高 于在“农村户籍”子样本中的系数( 见表3) ,这与前面的发现是非常一致的。

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差;*** p<0.01,** p<0.05,* p<0.1。

六、总结和思考

伦斯基在他的名著《权力与特权》中具有概括力的陈述,即社会分层的核心问题可以归结为“谁得到了什么及为什么得到”。无论是市场转型理论还是新制度主义分析,都指出了在转变的过程中,人力资本得到回报的可能性上升。

中国医疗系统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仅在第二阶段,农村地区床位总数赶上了城市地区。1958年集体化运动开始后,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地区建立起来。县和乡镇级医院逐步建立,乡村也出现了很多新诊所。另外,一些村民在短期培训后即成为赤脚医生。与此同时,无论是国有企业员工,还是集集体体所所有有制制企企业业的的员员工工,都都被被医医疗疗保保险险体体系系所所覆覆盖盖。在在这这仅仅有的看似公平的时期,农村的医疗资源质量也是低于城市的,赤脚医生往往只是在乡镇医院经过几个月短期培训就上岗了。1998年医疗改革以后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199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3年)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内的三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中国医疗改革的过程中,医疗支出严重不公,城市和农村的差距甚至高达六倍,而这不公恰恰根源于城市与农村居民医疗支出严重失衡。

篇4: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分配研究

【关键词】收益分配;合理性;局限性;利益主体;分配方式

为了对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分配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首先要对土地资源资产的概念进行研究。土地资源资产概念是在土地资本化的背景下提出的。资本化是指任何把资产凭其收益转换成资产的现期市场交换价值的过程。土地资本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差异巨大,导致收益格局各有特点,但也存在着共性。我国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分配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的特征:(1)收益主体之间地位不平等,农民普遍居于劣势地位;(2)分配方式“计划”色彩浓厚,价格调节机制发挥不充分;(3)分配格局具有很强的“刚性”。产生这一分配格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简要的阐述。首先,市场结构是前提条件。在建国以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论是重要农产品市场(粮、棉、油料市场),还是农用土地流转市场,都是两级市场格局。这一市场格局使得供给者与需求者并不能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易。政府在他们之间充当中介人的角色。但由于作为市场实际操作者的地方政府由于有不同的利益考量,在某些情况下其行为缺乏理性,非但不能有效的达成目的,反而在某些时候增加了农地资源的浪费程度和交易成本。其次,产业资本和土地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比较价格是直接原因。在现阶段,我国土地资本的价格低于产业资本,这是由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再次,农村土地产权结构是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分配结构的制度基础。产权结构决定收益分配结构。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提出以及建立和谐社会观念的普及,其消极因素越来越明显,对其改革的呼声也将越来越高。

1.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的合理性

现行的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分配格局有其存在的逻辑必然性,对我国经济发展起过较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实行现代化、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1有利于引进产业资本,加快城市化、现代化发展

产业资本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是一种稀缺资源。对产业资本的引进、利用、培养的效果将直接影响相关国家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中国的上述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分配政策在客观上是“以土地换发展”。通过降低土地价格,降低产业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成本,有利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布局、提高我国工业装备技术水平、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而有效的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1.2有利于增加对国际产业资本的吸引力

国际产业资本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阶段新一轮的国际间的产业转移方兴未艾,这对于我国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期。我国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吸引了超过5000亿美元的国际产业资本,而且每年吸引的外资还在以两位数增长,形势十分喜人。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阶段的国际竞争加剧。东南亚国家、南亚印度等周边国家与中国就吸引国际产业资本展开竞争;南美地区经济开始复苏,依靠其丰富的资源优势,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与西方的传统关系,其对国际产业资本的吸引力也不容小视。我国应该进一步的发挥自己的优势,降低投资成本,包括土地成本,有利于更好的吸引外资,为我国经济更上一层楼提供坚实的保障。

1.3有利于增加国家积累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工业化发展的艰巨的任务。我国现阶段虽然已经发展到了工业化的中期,按照理论不应由农业来承担国家积累,但由于我国的特殊性,现阶段还需要农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首先,占我国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经济实力还比较脆弱,农业作为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工业化水平,增加国家积累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这一分配体系有利于把土地由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用地,从而有利于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与以英国“圈地运动”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转移过程相比,现阶段的这一转移过程相对痛苦还是最小的。这一过程是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撑。

2.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的局限性

上面简要的论述了这一分配格局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但是其局限性、负面影响还是十分明显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弊端将越来越突出,下面我们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2.1没有真正反映土地的价格

在中国农村,土地不仅仅作为一种生产资料而存在,其在农民的眼里是其抵御风险的主要屏障。在社会剧烈动荡的转型时期,土地作为农民社会保障这一功能显得更加明显,其对农村所起的稳定作用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也就是说土地这一资源在中国农村社会发挥的作用有极强的正的外部性,在进行农地转让时,就应该而且必须把这一外部性内部化,应包含在土地交易价格里面,这样才能比较真实的反映出土地的“价钱”。

2.2造成社会不稳定

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分配造成社会不稳定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引起的。首先是收益分配中对农民补偿不足,农民为了获得适当的收入不惜采用不恰当的方式,比如阻挠土地流转的正常进行,集体上访,甚至发生斗殴事件,对当地的社会稳定造成很坏的影响,而且往往还极大的损害当地的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埋下许多社会隐患;土地流转发生后,由于补偿农民过少,而且又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机制,使其生活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为了生存,有些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其次是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造成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稳定。由于种地挣钱很少甚至赔钱。在农民看来,土地不是资产而是负债。由于土地具有的社会保障功能,使其在抛荒土地的同时又尽最大努力保护其对土地的使用权。这样就造成农民不种地,但同时对土地流转不积极,据国务院农研中心对1.3万户农户所作的调查,即使对粮食收入仅占家庭收入20%以下的3366户的调查结果,愿意转让土地的也只占4.5%。[1]另外由于农用土地与非农用地之间收益的巨大差距,地方政府依据自身利益考量具有转变土地用途的冲动,而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又给了地方政府低成本获取土地的便利条件,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地方政府成为向土地市场提供过多土地的主要推动者,从全国各地兴建的过多的高尔夫球场、人造景观,大量闲置的开发区等,就知道这种动力有多强。由于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分配格局是向产业资本倾斜的,他们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有充分的理由推动农地向非农用地转化。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游说政府。

2.3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我国走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一发展有一个重要的支撑点就是经济资源必须是可持续利用的。特别是像土地这种稀缺且很难再生的资源。在现行的利益分配格局下,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现任政府用下任政府的土地,现代人用下代人的土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的浪费。有资料显示,城市存量土地大量闲置的情况下,大量的耕地仍然转为非农用地。这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在农地市场结构方面国家逐步退出直接的市场交易过程,变市场交易主体为市场监管主体。其中的关键是国家角色的转换。当然,在土地市场上国家行为的转变将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积极创造条件的精神逐步推进。

调整和完善土地分配格局,从根本上说应该从完善农地产权制度方面入手,我国学者作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议。依照张吉清同志的归纳,我国学者大致从“完善土地经营权的改革思路。该思路主张将完善农户土地经营权作为改革的重点。”[2]“再造土地制度的改革思路。主张重新构建土地制度。”[3]“变革土地集体所有权实现形式的思路。‘土地股份制是其典型代表。”[4]三个方面提出改革思路。这些思路都有其合理性,都从某种程度上抓住了产权制度某个方面的弊端。农地产权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特别是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应该慎重。

【参考文献】

[1]郑景骥,徐一丁,赵昌文.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商品化研究[J].农业经济,1995,(2).

[2]贺国英,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研究[D].2007.

[3]蔡海生,赵小敏.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发展与创新[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篇5:水资源分配研究论文

云计算平台是一种基于云计算基础设施和并行架构、通过互联网部署的、以服务形式交付的IT资源池。云计算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时随地按需获取计算、存储、软件、应用、网络等各种IT资源。

1云计算基本特征及应用

云计算是在网格计算技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云计算是大数据在21世纪的典型应用,其以IT资源交付、共享为核心,是一种IT资源配置、交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其资源的汇聚、交付、共享、管理都是基于云计算平台展开。云计算技术是以服务为导向的商业模式创新,以服务模式创新为核心理念和发展模式。

云计算若按照行业应用分类可以归纳为:教育云、医疗云、金融云、工业云、政务云等。教育云是指在教育领域,以云计算技术为依托,在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区级/县级数据中心,而构建起来的一种新型泛在学习模式。教育云通过有效整合软硬件教育资源,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一个巨大的变革。医疗云是在医疗护理领域采用云计算相关技术和服务理念构建医疗保健服务系统。政务云是云计算在政府站建设、政务领域应用的系统建设。金融云是指利用云计算技术将金融机构的数据中心与客户端应用整合到云计算体系架构之中,达到降低运营成本的目的。

2能耗优化与资源分配

云计算的对象规模大,资源与用户需求各异,且数量巨大,所以系统每时每刻都要处理海量数据,任务调度和资源分配是云计算的重点和难点,更是云服务质量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云计算中的资源分配和调度是云计算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云计算资源调度通常根据一定的资源使用规则,在不同资源使用者之间进行资源调度和任务分配。目前,资源调度策略大多数通过虚拟机级别上的调度技术结合一定的调度策略为虚拟机内部应用作资源调度。由于这些调度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比较高,导致算法运行效率比较低,算法整体性能不理想。传统资源分配方法大都采用预分配的静态资源调度算法,这种算法已经不适应云计算资源的异构性、动态性等特征,而且资源负载能力是动态变化的。国内外云计算资源分配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启发式仿生算法、负载均衡机制与时间跨度最小化原则、能耗最小化与能耗均匀化管理等方面。图1为Map Reduce调度模型。

资源管理器将系统调度过程中的所有资源进行全局管理,并对所有资源进行分配,每一个应用的Application Master主要负责相应的资源调度和协调等基本工作。一个应用程序是一个单独的传统的Map Reduce任务或者是一个DAG(有向无环图)任务。

每一个应用的Application Master是一个详细的框架库,它结合从Resource Manager获得的资源和Node Manager协同工作来运行和监控任务。

Resource Manager支持分层级的应用队列,这些队列集群一定比例的资源,根据资源的计算能力和动态负载能力分配适量的计算任务到该节点上,分配结束后将自动从任务等待队列中删除任务。同样,它不能重启因应用失败或者硬件错误而运行失败的任务。Resource Manager是基于应用程序对资源需求进行调度,每一个应用程序需要不同类型的资源,因此需要不同的容器。

3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针对绿色云计算中资源管理与调度过程,在Map Reduce调度模型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一种并行Map Reduce资源分配算法。PMRRAA算法的实现步骤如下:

步骤1获取云计算系统中计算节点相关性能参数;步骤2:根据用户访问请求获取资源需求参数;

步骤2:利用Map Reduce资源分配过程,并发访问云计算系统各个计算节点;

步骤3:在云计算系统中选择计算节点参数符合资源需求参数的计算节点,并将所选计算节点的资源分配给所述用户,用于执行相应的访问请求。

步骤4:将用户请求从等待队列中删除,资源分配结束。

本文利用Cloud Sim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网格实验室云计算仿真软件Cloud Sim,对PMRRAA算法和Map Reduce算法者性能进行比较。

图3为两种算法的能耗对比,图4为两种算法系统执行时间比较。通过图3实验结果,不难看出:本文设计的PMRRAA算法的能耗少于Map Reduce算法。图4中,PMRRAA算法的执行时间也比Map Reduce算法少,当系统的任务数量急剧增大后,这种优势表现得更加明显Job Tracker两个主要的功能分离成单独的组件,分别用来进行资源管理和任务调度/监控。

资源管理器将系统调度过程中的所有资源进行全局管理,并对所有资源进行分配,每一个应用的Application Master主要负责相应的资源调度和协调等基本工作。一个应用程序是一个单独的传统的Map Reduce任务或者是一个DAG(有向无环图)任务。

每一个应用的Application Master是一个详细的框架库,它结合从Resource Manager获得的资源和Node Manager协同工作来运行和监控任务。

Resource Manager支持分层级的应用队列,这些队列集群一定比例的资源,根据资源的计算能力和动态负载能力分配适量的计算任务到该节点上,分配结束后将自动从任务等待队列中删除任务。同样,它不能重启因应用失败或者硬件错误而运行失败的任务。Resource Manager是基于应用程序对资源需求进行调度,每一个应用程序需要不同类型的资源,因此需要不同的容器。

4结语

篇6:教育资源分配不不公

【关键词】教育公正 贫富差距 公平

贫富差距不仅仅指个人物质收入的差距,它还包括个人受教育程度的差距或者说是教育在对个人权利、机会、途径的获得上所造成的差距。为了有效防止贫富分化等众多社会问题的恶性循环,所以教育公正问题成了所有社会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

中共建政后的中国曾长期鼓吹平均主义,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小。但平均主义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停滞不前。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人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于是,一时间“万元户”遍地开花。但与此同时,整个社会“一切向钱看”主导了人们的思维,不同人群拥有的财富拉开了距离。与此同时,贫富差距问题也随之映入公众的视眼,贫富差距问题的扩大成为许多问题的根源同时也成为不断加剧的结果。

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是造成教育不公的直接原因,而教育不公是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的根本原因。

1.在教育过程中资源的流动会偏向物质基础较好的一方

教育是一种资源,每位公民在平等的条件下,有权均等享有这种资源。但在教育的过程中,有经济能力或者是广阔社会关系的公民会想尽办法去掘取最多最好的资源,首先就会破坏资源占有的公平性。好的师资教育,好的生源,在大多数的民众心中已得到了默认和许可,这样就会导致两种结果产生。第一大量有较好潜质且经济能力较强的学生向重点学校集中,向城市集中。第二是优秀师资的流失,即大量的教师队伍会涌向教育资源占绝对优势的重点学校或发达城市,这当然也是人之常情。以上俩点重要因素就会严重的导致人才的流向,最后必然会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常言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发展科技为先,科技发展教育为先”这意味着占有了较好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拥有了较大较多的物质财富。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都是这个道理。毋庸置疑,占有较好资源的是城市,占有较好资源的是经济发达地区。据“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透露,城乡差距最显著最重要的是教育差距,城市本科生人数是农村的281倍。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教授调查发现,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2006年有学者所做的统计显示,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这意味着教育差距还将在下一代继续扩大。

每年的高考揭榜之后,学校与学校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高考成绩都有天壤之别。举例来说,2009级成都七中14班,一个班59个学生,全部上重点线:11个上北大,9个上清华,6个上复旦,2个上中科大,2个上香港科技大学,1个上美国麻省理工……2010年四川高考成绩理科前十名的学生,有3个在这个班,其中一个是成都市理科状元。在看到该班骄人的成绩同时,想有些落后地方数年来的成绩总和都未有该班一年的收获大,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区别呢?成都七中是当地出类拔萃的高中。汇集该省的优质教育资源,每年都将中考尖子生收入门下。整个高中教育的金字塔顶部,是熠熠生辉的名校名师和中考尖子,囤积在金字塔底部的,则是被经过反复稀释后的教育资源和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普通学子。这类例子举不胜举,在全国各个省市地区县级学校也都是如此效仿的,优质的教育正是由于这种因客观原因引起的人才被动流动,造成了经济利益的不均衡流动,加速了贫富差距。

4.教育不公造成了公民劳动素质和个人能力的差别,会导致就业机会的不公和财富分配不均

对于每一位普通的个人来说,素质的高低必然会导致就业机会的不平等。这种不公平,就使得农村和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很难从社会的底层进入到社会的中层和高层,成为一种无法跨越的鸿沟,增加了贫富阶层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为城乡、区域和阶层矛盾埋下了隐患。所以缩小贫富差距,关键在于坚持教育公正

解决教育公正的根本措施是缓解贫富差距。近年来,我们国家也是采取了大量的各项措施花大力气地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如“加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西部大开发”等。这些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让经济的发展来带动教育的发展。国际上为了解决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矛盾,缩小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贫富差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贫富分化问题开出的药方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这极大地促进了贫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关于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已有诸多成熟论述和成功经验,本文不再赘述。但是本人认为缓解贫富差距是解决教育不公正的根本途径。

篇7:水资源分配研究论文

2004-08-20feixiang-ren点击: 7

5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公平合理分配模式分析

作者:冯彦1,2,何大明2,包浩生

1提 要 依据国际河流水资源公平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水资源竞争利用之矛盾解决的基本方法以及水资源的三种基本分配模式,通过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趋势与流域国间的用水矛盾以及现有的流域国间的合作程度、流域的管理机制条件的分析,认为现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内,进行全流域水资源全局分配是较为合理和切合实际的分配模式。

关键词 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分配

中图分类号 TV21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37(2000)03-0241-0

概述

水资源作为国家领土完整与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有权与不可侵犯权是国际法中的重要原则。国际河流水资源通过自然越境而打破了各流域国领土的完整性,使其成为多国共享资源。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公平合理利用与分配必须在尊重“领土完整”与“领土主权”的基础上,进行国家间密切合作,它与流域内区域经济合作、社区发展与区域和平稳定等问题密切相关,是一个跨国境、跨学科的综合而复杂的问题。国际河流水资源分配的基本方法与模式

2.1 国际河流水资源分配的基本方法

水资源以其多用途性、不可替代性、稀缺性、非均匀性、流动性以及在全球气候变化下产生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与分配的不稳定性,使得有效处理国际河流水资源公平合理分配这一同时跨越自然地理与政治边界的资源问题更为困难与复杂,绝大多数国际河流解决国家间水纠纷所遵循的方式是:依据国际水法,签署协议,建立统一管理、监督机构进行解决。国际水法是协调国际河流及水体的开发利用的法律,是惟一能够影响重大国际水争议结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方面当流域国间关系良好,且缺水不严重时,国家间依据国际水法,签署水资源开发管理协议或条约,并建立相应的流域管理、监督机构,其效果是较为显著而有效的。另一方面,当国家间无法通过协商或外交谈判达成协议时,可以通过所公认和信赖的第三方进行调解,这第三方必须是流域外的国家或国际组织或机构,除了有足够的影响力外,还必须有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来支撑其协调者的作用,如世界银行在调解印度与巴基斯坦间关于印度河水分配长达 12 年的争端中所起的作用;再者可通过国际法庭进行仲裁。

2.2 国际河流水资源分配遵循的主要原则

根据国际河流水资源共享性特点,水分配原则主要是依据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国际水法基本原则,其中:公平合理利用原则是水资源分配中最重要的原则。这一基本原则在许多重要国际水法文件中都有体现,如:1966 年由国际法协会(ILA)制订的《国际河流水资源利用赫尔辛基规则》[1]之第 4、5 条与 1996 年联合国通过的由国际法委员会(ILC)制定的《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2]第 5、6 条,该原则不仅对公平合理利用进行规定并且对体现公平合理利用时需要考虑的所有相关因素进行了相应的概括,其基本内容包括了:①流域内地理、水道、水文(特别是每一流域国贡献的水量)、气候、生态和其他自然性质的因素;②有关水道国的社会和经济的需要;③每一水道国内依赖水道的人口;④一个水道国使用水道对其他水道国的影响;⑤对水道的现行使用和可能的使用;⑥水道水资源的养护、保护、开发和节约使用,以及为此而采取的措施的费用;⑦某项计划使用或现有使用有无其他价值相当的备选方案等。这些原则是实现国际河流水公平合理利用分配方式与途径或应考虑的主要因素,目的是保证各流域国享有平等和相关权利。

2.3 国际河流水资源分配模式

在国际河流水资源公平合理利用原则与可持续发展观点指导下,其水资源的分配不仅应满足各流域国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应满足维护生态环境用水的需要。因此,将国际河流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是国际河流水资源分配的总目标,就国际上诸多国际河流水分配的模式来说,其分配模式总的可分为 3 种:项目分配、全局分配与流域整体规划开发模式[3]。

(1)项目分配模式:是流域国(多见于双边合作)为满足各国家的水需求,按某一个专门项目所开发和涉及的水资源进行分配并签订分水协议,为局部的合作分配,其不需要考虑流域的综合规划与全流域水分配,但要求合作各方进行密切的合作,需要有足够的财力支撑。这种分配模式通常可以满足合作方的用水需要,促进合作开发,但会受流域内其他开发项目或其他国家用水的影响,因此,这种分配方案会减慢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的进程。

(2)全局分配:是流域国间根据其都能够接受的准则将流域内所有可确定的水资源量分配给各流域国。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这一水量应扣除维护生态平衡的基本用水。这种模式不需要流域国间进行密切合作和具有完善的水管理条款及机制,通常是流域国各方通过签订协议按流域中的某一标准(如按多年平均水量,考虑各流域国的实际贡献水量等)确定水资源量,分配给各流域国,各国在其水资源分配份额内可比较自由地利用,而无须考虑共同需求或对他国的影响,总的来说,这种分配模式打破了流域的整体性,不利于全流域的系统开发,无法获得最佳的利用和最大的综合效益,不利于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但可避免漫长的谈判协商过程和一些难以处理的国家间利害关系。

(3)整体分配模式:是流域国通过签订协议,认可并实施流域整体开发规划方案,为满足各沿岸国的水需求而进行流域水分配,这一分配方案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规划方案的完备程度,各流域国的合作与信任程度,是否有较为完善的流域法律与管理机制及其他技术、资金的支撑能力。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分布与水需求趋势

3.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分布概况

澜沧江—湄公河是一条东南亚地区著名的国际河流,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海拔 5167m 的小冰川[4],属太平洋水系,自北向南先后流经中国的青海、西藏和云南省及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 5 国,在越南的胡志明市南部入海。从河源至河口,干流全长 4880km,流域面积 81×104km2(中国计算数字,湄公河委员会 1993 年报告数字为 79.5×104km2),多年平均径流量 4750×108m3,年平均流量 15060m3/s[5]。

3.2 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径流分布特征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为典型的南北向狭长型河流,为雨水、地下水、冰雪融水复合型径流补给型流域,流域单位面积产水量下游丰于上游,左岸丰于右岸;河川水位年内变化:澜沧江上游地区,因冰雪融水补给明显,每年 4~5 月受气温影响,河水水位开始上涨而进入第一个汛期,称之为“桃花汛”;而澜沧江中下游至下湄公河流域,随着西南季风的侵入,各河段分期进入汛期并产生最高水位,上下游汛期最高水位时间上相差 1~2 个月[6]。

3.3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目标分析

3.3.1 下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分配与利用法规的发展

如上文所述,流域内各国就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分配与利用达成协议或签订条约是较为理想的处理水纠纷的方式一样,下湄公河流域四国自 1957 年至今,先后成立“下湄公河流域调查协调委员会”、“临时委员会”以及“湄公河委员会”,发表了《下湄公河流域水域利用原则联合声明》,在 1995 年签订了《湄公河流域持续发展合作协定》[7](以下称《协定》)。《协定》中,第 5、6 条与第 26 条对水资源的利用及流域内分流及维护干流径流进行了规定,其中第 6 条的“干流径流的维护”规定:合作维持干流径流,以免分流、贮蓄、泄放或其它永久性的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历史性严重旱涝灾害例外:①在干季每月不小于可接受的最小月天然径流;②在湿季,确保洞里萨湖产生可接受的天然回流量,并且;③在洪水期防止日平均洪峰流量超过天然日平均流量。联合委员会对河川径流的分配和水位指南、监测并根据第 26 条采取必要的维护行为。这些规定体现了湄公河水量(特别枯水期水资源)在防洪、渔业、航运、灌溉以及控制海水倒灌中的重要作用。

3.3.2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用水目标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枯季水资源利用与分配是一个有争议和要进行协调的主要问题。

中国:中国境内的澜沧江主要为峡谷型—中山宽谷河流,耕地有限灌溉耗水量极少,而水能资源丰富,具有优良的电站建设条件与优势。据有关规划,到 2010 年,我国澜沧江流域内的用水量不到自产水量的 8%;在规划水平年内,我国境内用水造成对出境水量的影响甚微,不到出境水量的 5%,小于计算误差,可忽略不计。因此,我国水资源开发目标主要集中于非耗水型梯级水能开发,其开发效益根据何大明、杨明等人研究分析,可增加天然枯季流量 1000m2/s[8]。

老挝:其产水量是流域内各国中最多的国家,占湄公河总流量的 35%,枯季万象平原需要一定的灌溉用水。另外,老挝作为内陆国家希望开发国际航运,并开发湄公河支流的丰富水能以推动对外能源贸易与国内的发展。

泰国:泰国东北部是湄公河流域需要灌溉面积最大的干旱区,在其 850×104hm2 可耕地中仅有约 6% 得到灌溉,如果枯季能从湄公河干流中抽取 400~500m3/s 的湄公河水,则对发展该区的农业和消除当地的贫困起到关键作用。

柬埔寨:其境内的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湄公河流域最重要的洪枯水自然调节区,其每年湿季可吸纳上游洪水量约 460×108m3,在枯季向下游释放;其主要水需求是要求上游每年湿季保证相当的洪水来量,以保证湖区的洪泛面积,提高土壤肥力与有机渔饵。

越南:枯季耗水量最大的是湄公河三角洲,主要是越南部分,约有 390×104hm2 农业和水产用地,每年 4~5 月,来自上游的径流约 2000m3/s,为防止海水入侵需用水约 1500m3/s,能用于灌溉的仅约 500m3/s,能灌溉约 50×104hm2 耕地。目前,该区枯季灌溉需水 1600~2000m3/s,因此,若要充分发挥区内土地潜力,并有效防止海水入侵,则需在枯季天然径流基础上再增加枯季径流约 2000m3/s。

总之,要满足下湄公河各国的灌溉需求、洪水回流和防止海水倒灌,共需增加枯季径流约 3000m3/s[9]。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分配模式

4.1 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分配模式分析

从进步的观点看,国际河流水分配最合适、最理想的模式是采用整体流域规划分配。但就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开发利用与合作现状看,其缺乏足够的软硬件环境或条件。

(1)流域内合作机制不健全(松散):流域内特别是下湄公河虽自 50 年代起就成立了流域协调委员会,但至今还没有形成包括流域内全部 6 个国家的全流域综合管理机构;同时,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和各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经济、环境利益及价值观等上的差异,各国相互间的猜疑依旧存在,各国间实现密切合作困难;再者,近年来该区域已成为区域合作开发热点区,许多国际组织和国际援助机构都以不同的合作方式纷纷介入该区的发展,形成纷繁复杂的国际合作圈和合作行动计划,而这些合作行动间,各国开发目标又缺乏必要的联系、沟通与合作,形成该流域内合作开发环境上的混乱。

(2)湄委会的协调管理权力有限:1995 年新成立的湄委会(MRC)被赋予了相当的权力,但从《协定》中第 35 条“由政府解决”的规定,说明湄委会并无充分的裁决权,其各国代表的权力有限;其二,MRC 虽然被称之为专门的国际河流管理的国际性机构,《协定》内并未对 MRC 的运行费用的产生与分担进行规定,似乎都依赖于外来捐助,这必将会影响其作为一个国际组织的独立性。

(3)缺乏统一完善的全流域规划:虽然在 1995 年的《协定》的第 2 条和第 26 条都

规定 MRC 将对流域进行开发规划和提出水资源利用和流域间分流规划(包括划定干湿季时间框架,确定和维持各水文站径流水位,确定干季干流多余水量的准则等),但至今这些规划各标准仍没产生,而流域内的合作开发项目已纷纷展开,互不协调,因此,这些项目是否符合整体开发的要求不得而知。

(4)缺乏足够的资金与技术支撑:由于该流域内各国都是发展中国家,缺乏足够的开发资金与技术,需要国际组织或机构在资金与技术上的捐助和帮助,通常这些捐助都是有条件的,其流域的开发目标要满足捐助者的意愿或利益,这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影响全流域的整体利益或整体开发的综合目标。

综上所述,就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开发合作现状,实施全流域整体规划分配开发模式是很困难和不现实的,而采取较为松散的合作方式进行协调开发——即全局分配模式的开发是比较合适和务实的。

4.2 水资源公平合理的全局分配构想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用于水资源分配的基本数据应包括:各国的流域面积及所占的比例、降水量、河川径流量与枯湿季径流变幅、需水量、用水量(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用水量)、流域水供养人口、维护水及生态系统的措施费用等等。虽然国内外包含这些数据的研究成果已不少,但至今还没有产生出全流域统一一致的基础资料,因此,目前该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的产生的根本条件是:通过各国间的谈判与协商,产生出一系列真实、合理、科学的为各国公认的基础数据。通过以上各流域国的用水目标分析,我们就境内澜沧江水资源参与全湄公河流域的水资源分配模式提出以下建议性构想。

(1)就澜沧江水资源开发,同意承担境内干流每月最小天然径流量的义务,提出拥有超出最小流量年均出水境相当水量的使用权,如对枯季月均水量产生增加量或洪水期削减的洪峰量(指《协定》第 6 条之 C 款:防止日平均洪峰流量超过天然日平均流量)时,我国对其所产生的效益,依据有关国际水法之公平合理利用原则所涉及因素中的“维护„„水资源所采取措施的费用”提出要求回报。

(2)依据国际惯例及下湄公河流域对水质水量的需求,充分考虑可能造成用水矛盾的因素及境内水利用对下游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澜沧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规划,特别是对在国际河流上进行流域外引水可能产生的国际影响作好前期准备工作与研究。

(3)加强法规的研究、建设、贯彻与监督工作,特别是加强水资源开发的对外政策的研究与协调,结合国际水法中就公平合理利用国际河流水资源与中国的现实情况,提出几套详尽、务实、科学、合理的、包含法规及技术的分配方案,协助决策部门参与他流域国进行水资源分配的协调与谈判。

(4)在参与流域合作开发前期,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适度增加科学研究成果的透明度,增加对外的信息交流,发布境内水资源开发的战略性目标,争取境外对我国开发项目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为争取现有水利用为合理用水权利创造条件。结论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丰富,但因时空分布的差异造成各国间需水矛盾。由于流域内各国间的合作密切程度、流域管理机制、流域开发规划等各种开发环境不完善,使得在现有环境条件下开展整体流域规划分配极为困难,因此,为尽快推进流域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进行公平合理的全局开发模式较为合理和现实。

参考文献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河流管理与法规文集[C].北京: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1993,113~120.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to the General Assembly on the work of

its forty-sixth session.Year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Volume II,Part Two)[R].United States,1994,101~102何大明,等.国际河流水资源分配模式研究[J].地理学报,1999,54(增刊):47~53.4 靳长兴,周长进.关于澜沧江正源[J].地理研究,1995,(1):44.何大明.澜沧江—湄公河水文特征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5,(1):60.6 何大明.澜沧江—湄公河水文特征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5,(1):61~62.7 Mekong River Commission.Agreement on the Cooperation for the

篇8:水资源分配研究论文

近年来, 我国的铁路建设发展迅速, 逐渐成为人们出门旅行首选的出行方式。这也导致火车站人流密度迅速增大, 特别是站台在上下车时人员流动迅速, 存在人流高峰, 例如北京站在客流高峰期日客流量会超过20万人[1]。随着车站用户需求的不断增长, 话务密度和覆盖要求也不断上升, 对频率干扰控制、系统间互操作、运行稳定性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用户密度大, 基站信道拥挤, 移动通信信号减弱, 手机无法正常使用, 给车站通信造成了巨大压力。能够在人流高峰时提供畅通、优质、稳定的通信服务是铁路车站通信系统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研究在铁路车站人流密度大, 移动速度快的情况下, 通过算法实现通信信道的智能分配, 改善车站的通信质量。由于分布式天线系统在信号覆盖范围、功率以及频谱效率等方面的诸多优势, 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大型场馆的室内通信[2]。本文也在分布式天线系统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天线分布、信道模型, 利用中断概率, 提出了基于中断概率的信号智能分配算法, 该算法能对信道资源实行智能分配, 改善无线信号弱覆盖区域的覆盖效果, 提高网络寻呼成功率, 减少掉话率, 改善网络质量, 减少网络拥塞率, 一个小区中使用相同信道而不至于带来严重的同信道干扰。最后设计出了基于中断概率的信号智能分配策略流程图。

1 系统模型图

现在新型火车站都向着简洁化、紧凑化、立体化和细微化的方向发展。虽然各大型火车站的外观有所不同, 但各大型火车站的主要构造都有着共同之处。由于火车站功能的特殊性, 车站大都依铁道而建, 主要包括站房和站台。人流密集及流动量大的区域主要包括站房内的候车大厅和站台。火车站人流的集散组织为进站人流由广场到候车大厅再到站台;出站人流由出站口至集散广场直到自选交通分流。

根据火车站的建筑及人员分布特点, 建立如图1所示的分布式天线系统, 使信号的覆盖范围呈带状分布。分布式天线系统将天线在地理上分开放置, 不仅能提高接受信噪比, 降低发送功率, 提高分集度, 而且还能减少切换次数, 从而大大改善系统性能[4];另外, 它还具有成本低, 部署灵活, 易于升级, 广泛适用的特点, 特别适用于火车站这种复杂的通信环境。在该系统中, 信号处理中心 (即基站) 位于小区的中心位置, 基站处的天线记为A, 其它天线都分布在基站周围, 分别记为ai (i=1、2、3……n) , 每个分布式天线通过光纤或同轴电缆与信号处理中心相连。

假设小区为圆形小区, 且半径为R。利用极坐标 (ρ, θ) 表示移动台的位置, ρ和θ分别表示移动台相对于小区中心即信号处理中心的距离与方位角, 如图2所示。

本文只考虑分布式天线系统的上行传输。基站和所有分布式天线接收到来自移动台的上行信号可以用以下数学表达式表示:

式中yi表示第i个天线ai所接收到的信号, E为移动台的上行信号发射功率, hi表示ai与移动台之间传输链路的信道增益, x则为移动台发射的上行信号, 而Z为夹杂在信号中的噪声矢量。在本文中, 假设噪声矢量Z中的每一个元素均为相互独立的均值为零、方差为N0的复高斯随机变量。该数学表达式, Y表示车站分布式天线系统中小区基站接收到的来自移动台的上行信号, 该信号由各天线ai所接收的移动台信号与噪声组成的矩阵表示。

2 系统中移动台的中断概率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 中断概率是反应用户会话接入性能的重要指标, 与信道容量、误符号率等指标都是信噪比的函数。系统的中断概率与移动台在小区内的分布有关, 将中断概率作为优化目标可以直观地反映出移动台周围的信号覆盖情况[3]。因此我们使用移动台在系统中的中断概率作为优化目标函数来反映移动台周围的信号覆盖情况。

中断概率的定义:在小区内不能达到接收信噪比门限rth的区域面积与小区面积的比值称为系统的中断概率[4]。理论上, 系统中断概率与移动台在小区中的位置有关。本节将介绍小区中移动台的上行信号中断概率。分布式天线ai所接收上行信号的信噪比为:

其中gi为小尺度衰落的影响, 其包络服从零均值的Rayleigh分布, Ωi表示阴影衰落的影响。

位于 (ρ, θ) 处的移动台的上行中断概率可以表示为:

其中rth为信噪比门限, r=max{r0, r1, …, rN}表示经过信噪比最大的天线接收后接收端输出的信噪比的最大值, 这就使得选中天线的信噪比最大。

位于 (ρ, θ) 处移动台的中断概率为:

式中tn和Hn分别是Np阶Hermite多项式的权值, ui (ρ, θ ) =ωi (ρ, θ ) +10 lg (E/N0) , ωi (ρ, θ ) (单位d B) 和σi (单位d B) 分别为10lgΩi的均值和标准差。上式表示单个移动台在小区中的中断概率。由上式可以看出单个移动台在小区中的中断概率只与移动台的位置 (ρ, θ) 有关。根据该公式可以先计算出系统中移动台的中断概率, 将其与事先设置的门限值比较, 可判断出该移动台能否正常通信。若小于门限值, 则中断该移动台的通信;若不小于门限值, 则准许该移动台通信, 继续为该移动台分配信道。这样可以避免所有移动台同时占用信道而降低信道利用率。

3 基于中断概率的信道智能分配算法

基于中断概率的信道智能分配算法 (Channel Intelligent Alloc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Outage Probability, CIAAOP) 首先需判断移动台能否正常通信, 即根据移动台的中断概率公式计算出移动台的中断概率, 将其与设定门限值比较, 若不大于门限值则表示该移动台可以被分配信道;接下来只需在所有天线 (天线总数量用Ntotal表示) 中选择移动台周围信噪比最大的天线, 运用动态信道分配算法分配合适信道。基于中断概率的信道智能分配算法流程图如图3所示。 该算法会定期检测每个分布天线中所有可选信道的平均干扰量, 并将平均共信道干扰量 (Co-Channel Interference, CCI) 存储在每个天线相对的共信道干扰表中, 当有信道请求时, 所有空闲信道中共信道干扰量最低的信道将会被分配。在分布式天线系统中运用动态信道分配算法, 使得在一个蜂窝小区内同一条信道能够重复利用, 相对于传统的蜂窝系统, 该算法能显著提高频谱的利用效率。

本文中采用频分多址技术, 可用信道数量用S _c h表示, 假设第m (m=0~Ntotal-1) 个分布天线被选中了, 接下来我们将对共信道干扰表的更新和信道智能分配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

3.1 CCI表更新

动态信道分配算法对每个天线的所有可用信道的平均CCI能量进行检测, 并不断更新[5]。设第一阶滤波是对平均CCI能量的测量。在t时刻第m个分布天线的第k条信道的CCI量即平均共信道干扰量的表达式如下:

In, k (t) 和β (0≤β <1) 分别是t时刻瞬时共信道干扰量和过滤遗忘因子。传输过程中瞬时CCI量在不断改变。其中β取值应适中, 若太小, 则会导致CCI的检测区间变小, 这就会使信道分配不稳定。

3.2 信道智能分配算法

假设第m条天线被选中了, 图3为信道分配流程图, 当t时刻向信道发送请求, 信道分配算法就会更新该天线所对应的CCI量, 并分配该天线所有空闲信道中平均CCI量最低的信道Kn进行通信, 其中Kn表达式为:

令An (t) 表示t时刻第n条天线的空闲信道条数, 如果没有信道是空闲的, 此次信道分配就会失败, 并且发出信道请求的移动台也不会得到任何数据。利用该算法使得在一个小区中的同一个信道能重复利用, 相对于蜂窝网络, 这能提高频谱利用率。

4 系统仿真与结果分析

针对以上理论分析, 本节将运用计算机仿真, 验证基于中断概率的信道智能分配算法在信道利用率上的优势。不失一般性地, 假设测试小区是一个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在该区域中, 分布式天线均匀分布在半径为R/2的圆上, 基站位于小区中央。设天线总数为Ntotal, 移动台均匀分布在小区内, 系统允许的信道衰落门限值为145, 移动用户的最大发射功率为22d Bmw。

实验过程中在选择一定中断概率门限值的情况下, 通过选择运用和不运用基于中断概率的信道智能分配算法, 对实验小区的吞吐量进行模拟仿真, 得出如图5所示仿真结果。从图5可以看出, 未使用该智能分配算法时, 在5-9S区间产生较大幅度抖动, 系统性能不稳定, 吞吐量小;在使用了本文所使用的基于中断概率的信道智能分配算法后, 系统性能获得了提高, 稳定性得到了增强。

5 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铁路车站通信信道资源智能分配策略。首先介绍了该分布式天线系统的系统模型, 在此基础上, 根据分布式天线系统的特点, 重点分析了系统中移动台的中断概率, 并得出计算公式;接下来在移动台中断概率的基础上, 结合动态信道分配算法, 设计出在分布式天线系统中的基于中断概率的动态信道分配算法流程图, 不仅可以降低移动台的发送功率, 减少切换次数, 还能提高信道的利用率, 提高小区的吞吐量, 能有效改善车站特殊通信环境的通信质量。

摘要:近几年随着铁路车站的不断扩大重建, 移动终端的迅速增加, 数据业务的多元化, 用户对高速度、大容量的通信数据业务需要的增大, 对车站移动通信的网络覆盖、容量、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给车站移动通信造成了巨大压力。本文在分布式天线系统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天线分布, 建立信道模型, 并利用中断概率, 提出了基于中断概率的信道分配算法, 并设计出策略流程图。该算法能够降低天线系统的发射功率, 提高信道利用率, 实现系统时隙资源的智能灵活分配。

关键词:中断概率,信道分配,CCI

参考文献

[1]刘珍妮, 北京站节前客流超22万警方将加强周边旅馆检查力度[EB/OL].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4/09/30/335957.html

[2]徐瑞.大型体育场馆的移动通信保障[D].山东:山东大学, 2009

[3]苏博, 朱敏.中断概率在TD-LTE信道资源分配中的应用[J].光通信研究, 2012, (3) :68-70

[4]王俊波, 王金元, 林敏, 陈明.分布式天线系统中的系统上行中断概率分析[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1, (5) :1136-1140

[5]Ryusuke MATSUKAWA, Tatsunori OBARA, Fumiyuki ADACHI.A Dynamic Channel Assignment Scheme for Distributed Antenna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IEEE 75th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Vancouver, Canada, 2012, 3:1-5

上一篇:绿丝带志愿者活动征文下一篇:巧玩电脑游戏可治儿童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