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水资源规划论文

2022-05-14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水文水资源规划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可持续性发展政策不断落实的背景之下,不仅要做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应用,还要注意尊重自然发展的生态性要求,做好水域周边的水温环境保护工作,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后代。在水利工程项目的规划与建设过程当中需要提前对开发区域进行环境勘察分析,技术人员要明确规划与勘察工作的重点,维护生态和谐的关系。

第一篇:水文水资源规划论文

水利部:印发《“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

近期,水利部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文化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搭建起水文化建设顶层设计框架,这是指导全国水利系统今后五年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政策性文件。

《规划》共分七部分,即现状与形势、总体要求、水文化保护、水文化传承、水文化弘扬、水文化利用和保障措施,以及7个专栏。《规划》指出,水利行业作为发展水文化的主力军,要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紧紧围绕治水实践,以保护、传承、弘扬、利用为主线,以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为重点,积极推进水文化建设,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凝聚精神力量。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力争实现“水利遗产保护显著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文化品位明显提高,水文化公共产品和服务进一步丰富,水利行业文化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大幅度提升,水文化建设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的总目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完成30处以上国家水利遗产认定;推动水利工程与文化深度融合,推出30处以上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宣传推介著名历史治水人物,精心创作一批优秀文学文艺产品;旗帜鲜明地讲好中国故事水利篇,推进中国水文化走出去;提升水利职工干部文化素养,初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參与”的水文化建设格局。

《规划》明确,到2035年,基本建成完善的水文化规划体系和保障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水利遗产保护和认定管理体系,重要水利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利用;建成较为完善的水利工程与文化融合体系,治水理念进一步深化,水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全面融入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水文化建设工作与建成文化强国目标要求基本适应。

第二篇:生态水利规划与水文环境的关系分析

摘 要 在可持续性发展政策不断落实的背景之下,不仅要做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应用,还要注意尊重自然发展的生态性要求,做好水域周边的水温环境保护工作,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后代。在水利工程项目的规划与建设过程当中需要提前对开发区域进行环境勘察分析,技术人员要明确规划与勘察工作的重点,维护生态和谐的关系。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生态水利项目规划的概念和意义,并具体讨论了水利工程规划与水文环境的影响和提升规划工作生态性的科学对策。

关键词 生态水利规划 水文环境 生态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环境保护观念也在更新和提升,特别是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建设工程,必须要遵从顺应自然发展的基本要求,将工程建设的生态性与环保性纳入规划标准当中,避免只关注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水资源的保护。水利项目的开发建设对于原有水文环境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人员应当更重视做好对生态积极影响方面的引导,以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驱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明晰生态水利规划和水文环境保护之间的关联性。

1 生态水利合理规划的基本概念

水资源在人类的生活生产体系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包括农业、工业等产业体系当中也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才能够保证正常运转。我国的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是存在着分布不均匀、人均量偏低的问题,必须要通过开展水利工程项目来对现有水资源进行充分科学的配置管理,使其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水利工程项目是对自然生态的重新应用,在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要保证对原有环境的保护效果,不能随意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枯竭和生态平衡破坏的现象。生态水利规划是目前水利工程项目的主要发展趋势,要求技术人员在充分了解地区水文条件和地质资源的基础之上,结合水利工程的建设标准和相关要求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兼顾项目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

2 开展生态水利规划的发展意义

水利项目的生态化发展能够更好地实现對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通过水的势能进行有效转化,实现水电生产、农田灌溉等多方面的利用,不断开发水利工程的经济价值。另外,对于一些常有水害发生的地区,也可以通过水利工程建设的方式做好生态的恢复与调节,通过蓄水、泄洪等方式对水流进行科学调配,更好地应对干旱、洪涝等灾害问题,完善河流的自然生态功能,加强对民生的保障效果。目前开展的许多水利工程项目在规模、产量等方面位于世界前列,对于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也形成了极大的促进性作用,使水利项目的经济发展效用得到相应的提升,并能够尽可能地开发其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发展优势。

3 生态水利规划与水文环境的关系

3.1 保护水文环境

在水利项目的规划设计之前,必须要做好建设用地的水文环境勘察与资料收集工作,特别是对于一些地下水系的分布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水利项目规划与实际施工建设工作的开展,要求技术人员加强重视,保证建设项目规划的生态性与环保性。在充分地掌握了水文与地质环境的相关资料后,水利工程的设计人员可以通过信息分析与数据对比的方式形成更加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案,确保了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会破坏该地区正常的水循环作用,将水利项目转变为具有可持续性和经济效益性的项目工程。在水利项目的规划设计过程当中,必须要秉持顺应自然环境发展规律的基本原则,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改造和破坏,运用科学的项目规划与设计思路来维护好地区的生态环境[1]。水文环境的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仅要考虑到水资源本身的流量、河床路径、气候条件等,还需要将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区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之上寻找更为合适进行水利项目开发建设的地点,使工程建设和自然环境之间形成更好地适配。

3.2 减少工程破坏

生态水利的规划统筹是基于自然环境保护基础之上而形成的方案,在后续的项目实操建设过程当中必须要依照统筹规划的结果开展,减少工程建设过程当中的破坏性。为保证规划方案的全面性,技术人员在工作的过程当中还必须要考虑到实操建设时所使用到的材料、设备和工艺技术等,不断提升对水文环境的保护效果和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如在水利工程当中的引流建设可以尽量多利用已有的自然河道和河床进行划分,或在其基础之上进行科学的扩建,确保能够满足水利工程应用。这种规划思路不仅可以减少工程建设施工的实际工作量,还能够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升现有资源的利用率[2]。在大坝建设的环节当中,也可考虑结合地质环境的特点进行就地取材,避免过多的混凝土施工给地下水系、土壤渗透率等带来负面影响。减少工程破坏的原则在规划应用的过程当中更多地依赖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构思,更有利于促进水利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3 提升经济效益

水利工程建设在经济性和社会性方面都有极大地促进意义,包括了水电项目、水利灌溉等,更好地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在进行生态水利规划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必须要考虑到该项目建设的经济价值,通过对地区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有效带动了其经济发展,并将其反哺于地区的生态建设等工作当中,更好地建设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模式。三峡大坝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利用了水电生产项目的优势更好地带动了成都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成为了目前电力资源生产重要的补充来源之一,还形成了地区极富特色的水文项目景观,是生态发展和经济发展达到和谐统一化的重要体现[3]。生态水利的规划建设过程当中必须要合理平衡经济与环保两方面的要点,根据已有的水文环境资料进行优化,确保水利项目规划方案的科学性。

3.4 促进生态协调

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对于地区而言具有双重驱动作用,不仅实现了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合理开发,还能够利用水利工程建设的良好契机对施工工地的水文环境和生态发展形成更好的促进作用,为生态建设工作制定更加科学的协同发展方案。为保证水利规划方案的生态环保价值,需要广泛地收集地区的水文环境资料并结合水利建设方案进行科学的发展预测,模拟在项目应用过程当中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运用科学的手段对其进行良性的引导,改善地区环境的生态发展现状。如对于一些雨水分布较少、干旱情况严重的区域,通过水利项目可以更好地实现水资源的调取运用,通过重新对水源的分配规划可以保证地区生态发展的均衡性,将一些不良土地改造为更适合农业发展或绿色发展的地区,有效促进了生态建设工程的全面性[4]。水利项目的科学发展能够保证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对现有资源重新进行分配应用,使其发挥更大的生态价值,进一步促进了地区生态发展的协调性。

3.5 优化地域管理

不同地区的生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之间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基于这些地理差异才能更好地确定水利规划当中的细则性参数,在确保规划方案科学的同时也能为地域管理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性。如在一些地下水资源分布较为丰富的地区,由于水资源开发难度较大,整体利用价值不足,采用传统的采水方式不仅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投入的经济成本也明显更高,不利于对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5]。利用水利项目规划建设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提升地区管理与开发的思路多样性,如将这些难以直接应用的水资源转变为水电生产、调水灌溉的水利工程项目,使地区在发展与管理的过程当中能够更具专业性,并形成具有经济持续性和生态循环性的水利规划方案,可以根据生态水利规划的细则性内容来纠正当前地域管理工作的不足,不断发挥水利工程的使用价值,加强对原有水文环境的科学改造和灵活应用,进一步促进了地区水文环境的健康发展水平。

4 提升生态水利规划科学性的有效对策

4.1 加强实地勘察

为了保障水利规划工作的生态价值,要求技术人员在工作的过程当中,必须要采用实地勘察与分析的方式来获取相关的水文资料,避免部分纸质资料在保存过程当中由于年限影响而产生和实际分布状态不一致的问题。在实地勘察分析中,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已有的信息,对当前的河道分布、水流量、水质状态等多方面的信息资料进行收集,必要时也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采样保留,为更加科学的地质环境分析提供基础资料。由于水文地理信息会在时间作用之下而产生变更现象,一些河流会因为汛期和枯期的流量差异而出现断流、河道改变的情况,在实地勘察的过程当中,也必须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方面的因素,结合历史资料的记录形成最完善科学的水文信息,及时对现有的数据记录进行更正,为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提供更多的基础资料[6]。在对水文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機云计算、智能绘图等方式来提升工作效率,将繁杂的坐标数据和水文资料转变为更为直观的3D水文分布模型,便于在水利规划过程当中利用信息化处理进行方案验证与优化。

4.2 强化审批管理

在进行水利工程的规划管理过程中,地方政府部门要做好主导和审批工作,严把生态大关,针对具有破坏性的建设方案应不予通过,更好地维护地区自然环境的发展。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过程当中,要重视考察其建设方案的整体效益性,不能影响地区正常的供水应用,大坝拦截的工程质量、技术应用等需要能够结合地区环境变化随时进行防洪、泄洪处理,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功能的多样化。

在强化水利规划科学性的过程中,需要有明确的编制标准和审批要求,便于设计人员更好地根据水文条件进行优化设计。由于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会涉及土地资源的配置与应用问题,在使用中要严格遵守其他法规条例的细则要求,如对于一些保护地的水利资源利用和水利工程建设必须要得到相应部门的审批许可才能开展项目建设,其他的中小型项目可有地方水行政部门进行审批验收[7]。

在递交相关文件时,必须要包含河流规划、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图等,由发改部门和水利部门共同牵头完成,若涉及自然资源、林业、气象等部门则需要进行联合审批处理,同时要注意保证项目规划的服务周期应保持一致性。

4.3 明确建设管理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而带来的周边植被、土地的影响问题,需要在规划方案当中给出对应的恢复处理,在保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同时,尽量减少人工干扰的情况,使建设区域的动植物等能够维持正常的群落生态发展趋势,更好地提升工程项目的生态价值。在对水利规划考察的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工程建设的技术角度进行判断,包括了用材质量、工程强度、利用效率等,只有保证了规划环保合理、工程安全可靠才能够投入到施工建设与实际应用当中。在水利项目的规划审批通过后,后续的施工建设工作必须严格遵守设计方案当中的具体要求,不得出现具有生态破坏性或影响工程质量的情况,施工监理和地方政府必须要随时做好项目的资料收集和现场监督工作,确保工程规划的有效实施,不断提升水利项目的建设质量[8]。在建设管理的过程中,要建立一定的生态破坏处罚机制,尽可能保护土地资源的生态价值,并促进水利工程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协调性。

5 结语

对于水利工程的生态开发能够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选择适宜建设的区域来保证对水资源利用的科学性,规避大规模的自然改造工作。生态性的水利规划能够有效平衡环境和经济两方面的建设需求,在顺应自然的同时能够使现有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利用效率,进一步促进了水利规划地区的生态协调发展,还可以对一些地区环境予以有效恢复,更好地实现了生态化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实现生态水利规划的过程当中,政府部门要做好审批管理工作,严把生态环保大关。

参考文献:

[1] 魏海斌,徐志明.论生态水利规划对水文环境的积极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9):63-64.

[2] 刘康辉.生态水利合理规划对水文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1):3219.

[3] 苗利芳.信息化下的河南安阳水文要素现代化规划方案与思考[J].中国水利信息化,2020(20):79-80.

[4] 夏豪,陈国柱,欧祖宏.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对全省水文情势的影响研究[J].贵州水力发电,2012(02):25-27.

[5] 张洪利.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生态水利规划建设探讨[J].能源与环境科学,2014(22):157-158.

[6] 杨涛,李迪.生态水利设计思路应用于小型水利项目规划研究[J].区域治理,2020(02):162.

[7] 芮可富.基于生态水利工程的河道规划设计初步研究[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6(32):68-70.

[8] 张盼盼,熊宇斐.生态水利合理规划对水文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农村科学实验,2020(11):68-69.

作者:孔令兰

第三篇:论工程水文及水利规划可持续发展

摘 要:本文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内涵,剖析了历史中的“工程水文及水利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水利的不适应性,指出了“工程水文及水利规划”的新方向,并从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本质特征出发,构建了新的“工程水文及水资源”内容体系。

关键词:工程水文;水利规划;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水文及水资源

我国的水利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以及农业灌排技术专业中,一般都设有“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或称“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课。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员所接受的主要是传统的“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的思想方法。改革开放以来,代表性文献有华东水利学院(现为河海大学)、西北农学院(现为西北农业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为武汉大学)合编的《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都科技大学(现为四川大学)、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合编的《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水文处主编的《水利工程实用水文水利计算》,蒋金珠主编的《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朱歧武、拜存有主编的《水文与水利水电规划》这些文献为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运用提供有关暴雨、洪水、径流、泥沙等方面的分析计算,为合理开发水资源、治理河流、确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发方式、规模和效益。以及拟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合理管理运用方式等提供依据。随着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轉变,传统的“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的某些内容亦越来越不适应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要求。为使水利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以及农业灌排技术专业中的“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的内容适应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要求,笔者对传统“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水利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可持续发展水利内涵概述

汪恕诚部长曾指出,恢复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工作的基础性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环境水利、资源水利和信息水利,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实现水多能控、水少能引、水脏能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主要的防洪安全保障、水资源供给保障和水资源保护。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本质特征。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建立节水型社会;三是恢复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四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传统水利对水资源“竭泽而渔”的开发利用方式完全不同,它是循着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实现生态水利的公平和高效发展,实现当代人与后代人、上游与下游、河道内与河道外、相邻区域(或流域)等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公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建立节水型社会是一项涉及社会各层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新路子,而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成为一个“资源开发—产品生产—资源再生利用”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恢复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现代水利的基本目标。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就是要实现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建设现代水利的根本途径。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本质特征是高等院校水利专业教学的理论指导,是现代水利水电规划的思想方法,也是“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内容的参照系。

二、传统“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内容与可持续发展

水利之要求差距剖析前文所提及的代表性文献,不论内容还是形式基本是一致的,几十年不变,只是本专科内容的多少有所不同,显然与可持续发展水利对“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内容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

1、强调河流的水文功能,忽略河流的生态功能水文循环(水分循环)是认识水资源可恢复性、有限性和时空分布不均匀性等的基础知识,“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一般都在开篇对其做重点介绍。河流是水文循环过程中液态水在陆地表面流动的重要通道。大气降水在陆地上所形成的地表径流,沿地表低洼处汇集成河流。降水入渗形成的地下水一部分也复归河流。同时,对河流的分段、河长、河系、纵横比降以及河流的集水区域———流域等都有详细的介绍,但是忽略了河流是形成和支持地球上许多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这一内容。河流在输送淡水和泥沙的同时,也运送由于雨水冲刷而带入河中的各种生物质和矿物盐类,为河流内以至流域内和近海地区的生物提供营养物,为分子输送种子,排走和分解废弃物等,使河流成为多种生态系统生存和演化的基本保证条件。

2、强调人类活动对“量”的影响和“还原”,忽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修复“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文献中,都有对人类活动影响使径流资料不一致而进行“还原量”计算的内容,但从不涉及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问题,更没有对生态环境如何修复的内容。一方面,水利水电工程可以促进或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解决“人口——资源——环境恶化”问题,消除因贫困求生存而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也有负面影响,比如河流上建水库、电站,特别是梯级较多时,河流形态会发生显著变化,会出现生物多样性退化以及加剧水体污染等问题。

3、水利规划不考虑生态环境用水需要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需要对河川径流进行水利规划,以确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利规模。河川年径流的分析计算在“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中一般作为一章内容介绍,其目的是提供长期年、月径流量系列以及设计代表年的年、月径流量,用于确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利规模,即为满足工业、农业、城乡生活、发电、航运、养殖等用水部门的用水需要所需的工程规模。但是,一个区域(或流域)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本区域( 或本流域)用水部门的用水要求,还必须考虑本区域(或本流域)以及临区域(或流域、或上、下游)的生态环境用水所要求的工程规模,本文称为“生态环境库容”。从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本质特征来分析,后者更为重要,可这恰恰是传统“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所缺少的。

4、水库调度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中,一般都含有水库调度的内容。水库调度可分为兴利调度、防洪调度和水库群的联合调度。水库的兴利调度是依据径流资料以及用水( 用电)部门的用水(用电)要求,按照经济效益最大(比如发电量最大,灌溉面积最大,供水保证率最高) 的所谓“最优准则”预先编制一组水库蓄水的指示线组成水库兴利调度图。防洪调度是依据工程地点的设计洪水资料经过防洪水利计算确定水库的一系列防洪特征水位,其目的是确保水库大坝安全和处理防洪与兴利的矛盾。水库群的联合调度其目的是使库群获得较大的综合经济效益。由此可知,水库调度图不论是在水库的规划设计阶段还是在其管理运用阶段,都没有考虑“生态环境库容”,也没有考虑水库的放水如何使下游河道还原为天然状态,维护下游河流生态的天然属性,更没有考虑“减污调度”、“调沙调度”。显然,传统水库调度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与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要求极不适应。

参考文献

[1] 华东水利学院,西北农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M].北京:水利出版社,1981.

[2] 成都科技大学,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0.

[3]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水文处,水利工程实用水文水利计算[M].北京:水利出版社,1978.

[4] 蒋金珠,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

作者:戚核帅

上一篇:初中信息技术优秀论文下一篇:戏剧作品与鉴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