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资源配置论文

2022-04-18

40年,于历史长河不过转瞬之促,而于事业广厦则可成奠基之功。1975年6月,由原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和水利电力部批复成立的“黄河水源保护办公室”,开国内水资源保护机构之先河,也奏响了人民治黄事业的一曲新的乐章。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黄河水资源配置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黄河水资源配置论文 篇1:

青铜峡市水资源确权和水利工程 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2016年以来,按照全区统一安排部署,我市黄河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和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指导下,在学习借鉴外县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改革工作的强大合力;加大培训指导力度,保障改革工作规范有序;加强督导检查,促进改革工作有序开展;做好宣传工作,营造改革工作良好氛围;落实工作经费,保障改革工作顺利开。通过一年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一)水资源概况。我市位于引黄灌区上游,东经105039’ —106012’,北纬37036’—38015’之间,年均降水量208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1500毫米。黄河青铜峡大坝为青铜峡灌区提供了优越的灌溉条件。西干渠、唐徕渠、汉延渠等九大干渠自南向北流经全境,全市直开口398条,灌溉面积43.6万亩。

2016年,全市农业引黄河取水量指标4.93亿立方米,工业用水0.23亿立方米,生活用水0.01亿立方米,非常规水再利用0.01亿立方米,生态移民用水0.43亿立方米,其他用水0.443亿立方米。

2017年,全市农业引黄河取用水指标5.0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0.23亿立方米,生活用水0.039亿立方米,沿河提水0.01亿立方米,非常规水再利用0.01亿立方米,其他用水0.438亿立方米。

(二)水资源确权配置。根据自治区水利厅《关于印发水资源确权使用登记工作技术细则(试行)的通知》(宁水政发【2015】39号)文件及“三条红线”规定,我是取用黄河水指标为5.74亿立方米。按照规定,结合镇(场)五年实际取用水量,经市政府第7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青铜峡市水权试点方案》,同事确定全市农业+生态引用黄河水资源确权量为5.18亿立方米(含沿黄小高抽取水量),同进、同心、同福、同乐生态移民村0.05亿立方米,马场滩、鸽子山高效节水灌域预留水量0.15亿立方米其他用水量0.1亿立方米。工业引黄取用水量确权为2600万立方米,其中:华能大坝发电有限公司1998万立方米,青铜峡铝业有限公司250万立方米,造纸厂352万立方米。地下水确权,按照24家用水户取水许可证许可开采量,确权水量为655万立方米。

二、水资源使用确权开展情况

(一)确权范围。唐徕渠、汉延渠、西干渠、大清渠、泰民渠、秦渠、汉渠、东干渠、跃进渠、七星渠等11条干渠的398条农业加生态取水口,3家地表水取水企业,24家地下水取水用户。

(二)确权结果。依据自治区分配我市的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各用水户五年用水平均,按照“总量控制、以供定需、丰增枯减”的原则,对全市398条干渠直开口的农业以及生态引黄用水量进行了科学测算,核定用水主体的灌溉用水量,在保障合理灌溉用水的基础上,将农业黄河水资源使用权确权到92个村集体,(基础用水组织)和10个用水大户共计102户颁发水资源使用权证102本,农业黄河水资源确权5.174亿立方米。颁发地下水取水许可证24本,确权水量655万立方米。

(三)确权年限。根据自治区水利厅确权登记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的要求,我是农业水资源确权年限在考虑规划的基础上统一为4年,即2017年至2020年,期满重新核发证书。

三、改革进展情况

(一)对全市干支渠直开口渠道进行确权

对全市398条干渠直开口的农业及生态用水水权和工业引黄用水量进行了科学测算,将水资源使用权确权到用水户落实到口。全市共核定农业及生态用水5.18亿立方米,预留新增高效灌溉用水0.15亿立方米,同进、同兴、同富、同乐生态移民村0.05亿立方米,其他用水量0.1亿立方米;工业引黄用水量确权0.26亿立方米,黄河水资源使用权的确权有力的保障了节水型社会建设。

(二)对全市各类水利建筑物明晰产权

通过分类定性、明晰产权,对全市4座小型拦洪库,41.5公里黄河堤防,黄河控导工程:18座丁坝、59座圆垛、4处护岸2.66公里,9条骨干沟道125.39公里,5481条支斗农沟,41.082公里中小河流堤防,13428座沟道建筑物,77眼灌溉机井;11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21处8.03万亩高效节水,4条支干渠,10450条支斗农渠,22646座渠道建筑物,118座各类小型补水泵站,甘城子扬水灌区三级扬水6座泵站,进行了定性和明晰了产权,颁发产权证书336本,管理权证书113本,使用权证书223本,签订管护协议书336份,落实了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

(三)出台水利配套的管理办法为水利改革保驾护航

制定了《青铜峡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办法》、《青铜峡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运行维护监管方案》、《青铜峡市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标准》《甘城子扬水灌区供水价格调整方案》等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工程管护主体明确、维修养护经费有保障的良性运行管理机制,确保了工程安全和效益正常发挥,同时也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奠定了基础。

四、取得的成效

(一)激发了节水的自身动力

积极开展水权水价改革,明晰水权到户,规范运行农民用水户协会,制定落实多样化的水价政策,建立形成了以水权水价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让农民切实受到实惠,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节水积极性,把节水变成了公众的自觉行动,由过去的“要我节水”转变为“我要节水”,催生了节水的内生动力。

(二)用水结构不断优化

通过以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用水结构的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化升级,形成经济结构调整和用水结构优化联动机制。到2020年我市实现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14年的0.43提高到0.5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14年的80方降低到29方以下;农业用水比例由目前的93%降低到70%以下。在降低农业用水总量基础上,将农业节约用水逐步向工业、城市、生态有效转移。

(三)节水增收效果明显

自开展流域水权水价制度改革以来,各行业节水效果明显。同时,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农作物种植结构,灌溉节水方式。我市甘城子6万亩葡萄,由过去的大水漫灌改成滴管,年节约水量86万方。

五、下一步工作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一)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今年,我市将在去年改革的基础上,在甘城子扬水灌区试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通过建管并重,夯实农田灌溉工程体系和计量设施基础,建立农业初始水权制度和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探索实行分类水价;创新农业用水管理方式,在水价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与节水成效、调价幅度、财力状况相匹配的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和易于操作、用户普遍接受的农业用水节水奖励机制;

(二)加强改革后续监督管理与技术服务,完善各类运行管理规章制度、工程管理与运行维护监管方案,做好工程运行管理者在工程维修养护上的服务指导,建立维修台账,真正使改革见成效见实效。

(三)针对小型水利工程现状及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按照有利于工程管护,有利于工程发挥效益的原则,与时俱进通过管好资源权、搞活经营权、规范管理权,积极探索和创建社会化、合作化、专业化的多种工程管护模式,完善工程良性運行机制。

(四)结合灌区农业综合水价改革,按照自治区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管护办法,加强对维修养护资金的监督管理。

(五)加强基层用水组织建设,落实水费收支两条线,维持基层用水组织的正常运行。

作者:张伟华

黄河水资源配置论文 篇2:

臻于不惑的事业

40年,于历史长河不过转瞬之促,而于事业广厦则可成奠基之功。

1975年6月,由原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和水利电力部批复成立的“黄河水源保护办公室”,开国内水资源保护机构之先河,也奏响了人民治黄事业的一曲新的乐章。

黄河水资源保护事业40年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以沧海之一粟,折射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的辉煌成就。而黄河水资源保护40年的艰辛探索与实践,也以成果之丰硕,印证了黄河治理开发造福民族的新功绩。

2015年,黄河水资源保护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展现在黄河水资源保护事业面前的,是一条将黄河扮靓为“绿色、生命之河”的上下求索之路,更是一条黄河人与广大国人共同追寻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远大光明之路。

三层“不惑”

自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经历了从崇尚“征服自然”,到承认必须敬畏自然、融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性反思与回归,并由此带来了资源环境管理理念的转变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反映在水资源保护领域,则是国家层面的制度体系的渐趋完备、事业层面的主体与支撑架构的逐步延展与培固,以及水资源保护队伍素质、能力的不断适应和提高。正是这三个层面的“不惑”,促进了黄河水资源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

——水资源保护政策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

充分的政策法规依据,是水资源保护事业发展的根基。

在国家政策方面,随着水污染问题的凸显和水资源国家战略地位的提升,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水资源保护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刚性的政策支持,其中尤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为最。如果说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国家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政策的里程碑的话,那么中共十八大所确定的生态文明建设则是更具划时代意义的国家战略决策。

在法律法规方面,截至目前,我国涉及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共有30余部、行政法规共有90余部,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2002年重新修订和颁布实施的新《水法》为标志,流域水资源保护进入了职责和定位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下来的事业发展新阶段。与此同时,新《水法》确立了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为流域水资源保护的职能实施和业务拓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流域水资源保护职责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

职责和业务范围是事业架构的核心。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自成立以来,其职能配置有三个重要节点:1983年实行水利电力部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2002年新《水法》颁布实施、2012年水利部单独批复流域水资源保护“三定规定”。在每一个重要节点上,流域水资源保护的职能均有与当时的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需要相适应的重要变更,并主要体现为职责的延展和业务领域的拓展。

伴随着每次重要的职能转变和业务拓展的,是工作思路的转变和跟进。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 “建立和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水利和环保相联合的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系”的初步构想;“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相继提出并实现“从以往以水质监测为主向以监督管理为主转变”“从以往比较注重微观管理向注重流域层面宏观管理转变”;“十二五”期间,基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生态文明建设而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各个重要时段的工作思路为适时的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引领。

在职责方面,已从单一的水质保护逐步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多重性全方位保护延伸和迈进;在业务范畴方面,已形成了配套法规体系建设、流域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规划体系建设、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水功能区纳污红线管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治黄重大水利工程环境前期评价与环保管理、科学研究及信息化新技术应用等为主要内容的业务框架体系。

——黄河水资源保护队伍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升

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在内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是事业发展的关键要素。队伍建设成果的不断积累,已将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打造成一支政治过硬、素质优良、技术先进、敢打敢拼的治黄新军。

40年来,黄河水资源保护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所涉及业务领域不断扩宽、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人才结构日趋科学合理,现拥有国际先进的大中型检测分析仪器设备百余台(套),拥有国家级计量认证资质认定证书、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资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甲级资质和水土保持监测、环境监理、水利行业定点培训等技术服务资质,可全面协调指导黄河流域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规划、监督管理、水环境监测等工作,并具有较强的科研攻关能力和技术支撑服务能力。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多年来以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两大抓手,使全局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局机关荣获“水利系统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多项荣誉称号,多次被黄委通令嘉奖。全局干部职工队伍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不断加强,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为黄河水资源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多重建树

黄河因其特殊的自然禀赋以及人为影响的广泛、持久和复杂性,而在破解“水多、水少、水浑、水脏”四大新老水问题方面对于中国水利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对于中国的水资源保护也是如此。作为国内最早开展的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黄河水资源保护40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所开展的多项工作,在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域具有开拓创新意义。

——水资源保护规划

20世纪,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主要牵头组织开展了“黄河污染治理长远规划”(1976年)和“黄河水资源保护规划”(1988年)。2000年以来,随着黄河规划体系的不断完善,新时期的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呈现出门类全、数量多、协调性强等新特点,多项规划成果已构成以“黄河流域综合规划”“黄河流域(片)水资源保护规划”为主要框架的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专业规划和专项规划体系。

自1999年始,由水利部组织开展水功能区划工作。2011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其中黄河流域区划成果包含346个水功能区,西北诸河区为107个水功能区。流域水功能区划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规划制定、监督管理奠定了基础。

——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

系列水质监测评价结果表明,黄河干流水质恶化状况在“十五”末达到峰值,之后则呈逐年好转之势。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的不断强化是其重要因素之一。

转变管理理念是强化管理职能的重要前提。“十五”期间,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先后提出了“从以往以水质监测为主向以监督管理为主转变”和“从以往比较注重微观管理向注重流域层面宏观管理转变”,并于“十一五”之初基本完成“两个转变”,为其后的探索实践提供了思路引导。

在新世纪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方面的许多探索实践,黄河水资源保护机构都担当了行业先行者的角色。2002年,率先在黄河三门峡河段开展水功能区管理试点工作;2003年,在黄河旱情紧急的情况下,首次依法提出干流区段入河污染物总量限排意见;2008年,率先探索开展省界缓冲区监督管理;2010年,率先探索开展沿黄新兴工业园区水资源保护管理等。

黄河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的最大亮点,来自2003年建立并在其后运行中产生重大环境、生态和社会效益的“黄河突发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该机制是全国水利系统第一个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运行良好,并逐步完善,使流域机构在水利工程联合调度、水质监测、水利与环保重大问题协商和信息共享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得以充分发挥,10多年以来,60余起黄河突发水污染事件的高效应急处置,为保障黄河供水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二五”期间,落实最严格水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成为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的重中之重。制订黄河流域(片)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和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方案,建立、完善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强化入河排污口监管,加强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管理,切实提高了黄河流域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水平和支撑能力。

——水环境监测

在20世纪,水质监测曾被形象地称为水资源保护的“前沿哨兵”,进入新世纪,随着能力建设步伐加快,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发挥了比“前沿哨兵”更全面、更重要的基础作用。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随着水质自动监测站和移动实验室的建成、运行和推广,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引用,黄委直属监测机构逐步建立了“常规检查与自动监测相结合、定点监测与机动巡查相结合、定时检查与实时监测相结合,加强监督性监测,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化黄河水质监测新模式,黄河水环境监测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水质自动监测站网体系的建立是黄河水质监测现代化的标志。2002年初,黄河花园口水质自动站建成,该站攻克多项多泥沙河流水质自动监测技术难关,并实现了水利系统在大江大河实施水质自动监测“零”的突破。“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此项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到2015年,黄河自上而下实施并全面完成了包括兰州、喇嘛湾、河津、潼关、花园口、高村、利津等16个站点的自动站规划建设任务,形成了一个自动监测站网体系。这一体系已经在突发水污染事件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重要省界和支流入黄断面水质监控、流域主要污染物入河通量计算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流域水利系统水质监测行业管理是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职责之一。为加强这一职能,2012年,经水利部批准,“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机构的行政级别由正处级升格为副局级。在协调指导流域水环境监测业务开展和能力建设、促进提高流域整体监测质量和队伍素质的同时,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与流域各省(区)水利部门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业务合作,协同进行机制创新。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相继建成的11个共建共管实验室,为快速提升省界断面和水功能区监测覆盖率、适应和满足流域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考核的需要提供了保障。

——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

40年来,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围绕多沙河流水污染特性、高含沙水质监测技术、典型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水环境模拟、河流纳污能力及配置技术、河流生态需水量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据统计,共开展各类研究20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

进入21世纪,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黄河水资源保护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这一时期开展的“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研究”“黄河调水调沙的河口生态效应研究”“黄河重点河段典型污染物输移扩散规律及水质模型研究”等科研项目,为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2004—2011年黄委组织的历年创新成果评审中,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共获得各类创新成果奖23项,其中一等奖9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相继开展的中荷合作项目——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需水量综合研究、中欧小项目和便捷基金项目——黄河三门峡以下河段水污染事件应急机制及水源地水质安全管理建设、中欧流域合作项目——黄河水资源保护综合管理等国际合作项目,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方法,提高了黄河水资源保护科研及其管理水平。

——信息化建设

“数字黄河水资源保护”是“数字黄河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水资源保护监控中心”则是数字黄河水资源保护的标志性成果。

作为国内第一个应用于流域水资源保护的信息化平台,“黄河水资源保护监控中心”以监测管理系统、监督管理系统、应急信息服务系统和综合信息显示系统等4大应用系统为主要支撑,集信息采集整汇和应用发布、重要入河排污口远程监控、水质演进模拟与预测预报、决策会商智能化支持等功能于一体,大大提高了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流域水资源保护数据信息共享等能力和水平。

——治黄重大水利工程环境前期环保工作

进入新世纪以来,承担治黄重大水利工程前期环保工作,已越来越成为黄河水资源保护的重要职责。

“十一五”期间,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院共完成黄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黄河下游“十二五”防洪工程环评、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关键环境问题研究等12项治黄重大水利工程前期环境专题项目。

2014年5月,国务院研究部署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工作,要求全力加快建设关系全局、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承担的“十三五”黄河下游防洪、黑河黄藏寺、黄河古贤、黑山峡等重点项目科研环保设计、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问题专项研究等前期工作均取得重要成果和进展。其中,对拟于2015年开工建设的“十三五”黄河下游防洪、黄藏寺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前期工作,水资源保护局强力推进,两项环评报告书已于今年7月份通过环保部审批。这些重要成果和进展为治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的治河新理念引导下,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开展了“黄河干支流重要河段功能性不断流指标研究”等多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基础研究;选择小浪底水库、黄河内蒙古河段等典型河段开展两期黄河重要河湖健康评估试点工作,逐步构建了具有黄河特色的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对于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西安浐灞,多措并举完成试点建设任务,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完成黄河流域国家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年度监督检查评估,所承担的陕西石头河水库、郑州邙山等典型水源地达标建设示范项目取得良好效果。2013年以来,黄河流域(片)确定的两批17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其中第一批青海西宁等7个试点均得到水利部和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的联合批复实施,第二批8个试点实施方案审查工作也即将全面结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水生态文明建设已在黄河流域取得良好开局。

一派光明

40年的发展壮大和探索实践,为黄河水资源保护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则为黄河水资源保护事业的未来确定了更加明确的基调。

——深入践行新时期治水思路,为构建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基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保障水安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

正如陈雷部长所指出的,“节水优先”是新时期治水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方针,“空间均衡”是必须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系统治理”是必须始终坚持的思想方法,“两手发力”是必须始终把握的基本要求。2015年全河工作会议提出,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积极践行新时期治水思路,着力构建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体系,并从不断完善新时期治黄思路、加快完善治黄重大工程布局、着力完善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三个方面提出了主要目标任务。

治水新思路是针对一系列水问题,特别是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四大水问题而提出的,从职责的角度来看,前三个问题均与流域水资源保护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今后的一个较长时期,深入践行治水新思路,为构建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基础支撑,都将是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心所在。

——积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开创黄河水资源保护事业发展新局面

“四个全面”所开启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必将衍生出黄河水资源保护事业发展新格局。

新时期的黄河水资源保护事业发展格局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大保障”,即:紧紧围绕全面正确履行法律所赋予的流域水资源保护职责这一核心,牢牢抓住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生态文明建设两个重点,全面强化从严治党、依法行政、改革发展三大保障,加快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为构建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改革,是黄河水资源保护事业发展新的动力。以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现存问题为导向,全面深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支撑能力三大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推进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是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

依法行政,是全面正确履行流域水资源保护职责的必然要求。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的依法行政,将主要从发挥流域机构“综合协调、技术指导、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四大作用、加快完善配套法规体系和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入手,梳理职权目录,厘清事权边界,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为、法定职责必为,并不断提高在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队伍建设是黄河水资源保护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在今后一个时期,通过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多出快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将是黄河水资源保护队伍建设的两条主线。

——加快推进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让“美丽黄河”在“美丽中国”版图中熠熠生辉

水生态文明建设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设定了新的主战场。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将以该意见为指导,以做好顶层设计、严格红线管理、提升保障能力、推进保护修复为重点,深入探索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全面推进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

在顶层设计方面,本着水量、水质、水生态统筹,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的原则,着重做好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工程布局;因地制宜制定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以试点建设为示范,引领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形成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生态的格局。

在红线管理方面,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加快流域重要水功能区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和水质达标考核体系制度设计以及相关基础工作;严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进一步强化水源地应急管理。加强地下水水量水质监测,防止地下水污染。

在保障能力方面,指导协调好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和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完善黄河流域河湖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开展满足全国性规范要求、符合黄河实际的河湖健康评估试点工作;深化河湖生态水量研究,支持典型流域水质水量联合调控试点示范;加强黄河河口三角洲水生态监测及评估体系建设。

在保护修复方面,充分考虑基本生态用水需求,维持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维护河湖健康生态;从源头防治水污染和水质恶化,源头防控、中端控制、终端治理措施并重,努力实现工业废水、污水和城乡生活污水的全面处理;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综合运用调水引流、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采取全方位、立体化方式,加强对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及湿地保护区的保护和修复。

展望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景,那将是这样一种景象,在“美丽中国”版图上镶嵌着一片瑰丽的河川叫“美丽黄河”,那是华夏儿女生生不息的一片乐土、一座家园,而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者就是这片美丽家园的万千园丁中一个劳作不辍的群体。

作者:张清

黄河水资源配置论文 篇3: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摘 要:为了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从指标集中选取6个指标,运用DEA-Malmquist评价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评价分析沿黄九省(区)2014—2018年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发现:黄河流域用水效率总体良好,呈逐年上升趋势;沿黄九省(区)中,山东省的用水效率最高,四川省的用水效率最低;受技术变化指数因素影响,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呈增长趋势。总之,通过提高规模效率、技术进步,可以不断提高用水效率,改善用水水平,实现黄河流域水资源科学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效率;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Malmquist指数法;黄河流域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1.05.002

Key word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water resource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almquist index method; Yellow River basin

1 引 言

近年來,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不足问题日趋严重。在经济发展由高速向高质量转变的过程中,科学、可持续地利用水资源非常重要[1],一方面要控制水资源总使用量,另一方面要提高用水效率,其中提高用水效率是关键[2]。黄河是一条资源性缺水的河流,流域内水沙关系失调,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干流曾经发生过罕见的断流现象。因此,提高用水效率、加强水资源监督管理工作,已逐渐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3]。国内外学者关于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中,主要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两方面着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多种方法[4-7],但是需要结合实际的问题,建立科学性强、代表性强、涵盖面广的评价指标体系。尤其是跨省(区)的流域,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不同,各个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其经济状况、产业结构、水资源利用方式等[8]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水资源利用效率也存在差异。而在评价方法中,每一种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评价[9-12],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对于用水效率的分析,需要采用动、静结合的研究方法。笔者从综合、工业、农业、生活4个方面遴选出14个指标构成基本指标集,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最终得到6个评价指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评价分析沿黄九省(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以期为黄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依据

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数量众多,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询问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特殊性、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从综合、工业、农业、生活4个方面筛选出14个指标构成基本指标集,在指标集中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再次筛选,最终确定评价指标。

2.2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

传统的层次分析法以1~9作为指标的重要性标度,而经过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相较于传统层次分析法,其在重要性标度方面更优。本文改进的层次分析法采用e0/4~e8/4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比较。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在运用过程中,与传统的层次分析法步骤基本一致,所以这里不再赘述。在基本指标集的基础上,对收集资料、专家意见反复研究,结合各个指标间的区别与联系,确定了各个层次之间的判断矩阵,并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到各个指标权重,见表1。

根据计算结果,前6个指标反映了目标层的79%,已基本能够满足评价的要求。因此,考虑到指标的科学性、代表性,使用前6个指标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建立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遴选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于各省(区)的《水资源公报》《统计年鉴》等,时间跨度为2014—2018年。

3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3.1 黄河流域概况

“水少沙多,水沙异源”[13]一直是黄河的突出问题。沙化和荒漠化的土地在黄河流域多呈集中分布的状态,水土流失、水沙关系失调等一系列问题并存,这些环境问题导致黄河流域的生态变得越来越脆弱、敏感[14],生态环境陷入恶性循环。据统计,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过大[15],已经是一般流域生态警戒线的2倍之高。流域内的水资源多应用于农业,农业用水约占用水总量的60%。由此可见,黄河流域水资源在利用方式、利用效率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改善黄河流域水资源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

3.2 数据包络分析法

数据包络分析法是一种多学科综合运用的评价方法。对于多输入、多输出决策单元的综合评价问题,该方法不需要进行任何权重假设,也不需要直接对数据进行综合,就可以将决策单元进行效率排队[16],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水資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本文采用的是DEA方法扩展下的BCC模型,该模型在CRR模型的基础上增加∑λj=1,假设决策单元(DMU)处于规模报酬可变的情形下,用来衡量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该模型如下:

3.3 Malmquist指数法

Malmquist指数法可用来分析t时期到t+1时期全要素生产水平的变化,公式为

式中:Tfpch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Techch为技术变化指数;Effch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

当Tfpch>1时表示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相较于上一时期有所提高,反之则有所下降。Effch还可进一步分解,分别为Pech(纯技术效率变化)和Sech(规模效率变化)。

3.4 模型输入输出指标

根据数据包络分析法的特点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确定模型的输入、输出指标,见表2。

4 实证分析

4.1 2014—2018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静态分析

运用EMS 1.3软件,选择BCC模型,在规模报酬可变的条件下,以投入要素为导向计算了2014—2018年沿黄九省(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见表3。

从综合效率上来看,沿黄九省(区)的综合效率平均值为0.723,小于1,未达到DEA有效。在2014—2018年期间,沿黄九省(区)综合效率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与各个省(区)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利用水平差别较大有关。在这九省(区)中,山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其次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河南省、青海省、山西省、甘肃省、四川省。其中四川省的用水效率最低,可能是因为四川省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水资源量较为丰富,约占全省总量的60%,但是全省的人口、工业、农业却集中在四川盆地以及周边区域。

从技术效率上来看,沿黄九省(区)的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956,由于四川省、陕西省、山西省的技术效率小于1,并没有达到技术有效,因此在用水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效率。其中四川省的技术效率只有0.684,表明四川省在用水技术方面明显落后,这也进一步说明四川省需要加快用水技术革新,在取水、用水过程中增加先进机器设备的运用,减少水资源低效利用、滥用等现象的发生,提高整体用水水平。

从规模效率上来看,沿黄九省(区)的规模效率平均值为0.748,除了山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其他省(区)均处于规模递减的状态,这些省(区)应该缩小投入规模,合理地调配资金、土地等资源,才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用水效率。在九省(区)中,甘肃省的规模效率最低。甘肃省地域狭长,气候环境复杂,且甘肃省境内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这些复杂的地理因素不利于甘肃省开展规模化生产,因此甘肃省应该因地制宜,缩小生产规模,减少投入,才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2 2014—2018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动态分析

运用DEAP 2.1中的Malmquist指数法对2014—2018年沿黄九省(区)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见表4。

从表4分析结果可知:沿黄九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呈上升趋势,用水效率均在提升。九省(区)的规模效率变化均围绕1波动,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规模效率最低,这说明九省(区)应该结合自身条件,高效发挥水资源的规模效益,提升水资源利用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九省(区)的技术变化指数均大于1,意味着用水技术得到改善,水资源的浪费率逐渐降低,用水效率得到提升。在纯技术效率变化方面,九省(区)都围绕着1波动,但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纯技术效率变化为1,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却并未达到1,这是规模报酬递减造成的。面对此类情况,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需要调整用水产业规模,合理规划用水方向,实施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政策,达到“水尽其用”。

由表5可知,2015—2018年沿黄九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年均升高8.3%,该指标的升高主要受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变化指数的影响,其中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年均升高2.1%,接近技术变化指数的1/3,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主要因素。纯技术效率年均增长0.3%,说明沿黄九省(区)的水资源利用制度建设以及管理水平相对较为成熟。此外,规模效率年均增长1.8%,从侧面体现出沿黄流域的水资源规模配置日益完善。从年际变化上来看,5个指标的变化幅度小且稳定,但是在2017年,指标基本上都下跌,并且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较2016年下降5.5%,这说明在2017年,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技术变化指数都出现了偏差,2017年黄河流域各省(区)并没有处理好资源的分配以及相关产业的调整。总体来说,沿黄九省(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在逐年提高,但是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技术创新,发挥科技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还要加大培养公众环保、节约的意识,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 论

基于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法,利用沿黄九省(区)2014—2018年的水资源综合评价指标对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得到的结论如下。

(1)从BCC模型上来看,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总体较高,用水效率呈上升趋势。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与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的逐年升高有关。在各省(区)中,山东省的用水效率最高,四川省的最低。其中,影响四川省用水效率的关键因素是规模效率,调整用水规模配置成为四川省的重点任务。与此同时,山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规模效率相对较高,这也进一步表明两省(区)的组织和规模设计相对较为成熟,用水配置较为合理。而在技术效率方面,1/3的省(区)未达到技术有效,凸显水资源的低效使用问题,而这与用水水平落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改良用水技术及设备,不断减少低能、低效等浪费现象,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2)从Malmquist指数上来看,黄河流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波动升高,主要是各个指标在逐渐升高,带动水资源利用水平升高,从而使用水效率逐渐上升。从各年份平均Malmquist指数的分解指标来看,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逐年提高,这反映出隨着市场的变化,各省(区)逐步调整水资源产业规模,改进用水技术,改善水资源配置。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虽有小于1的情况,但总体围绕着1呈波动增长状态。近几年来,技术变化指数虽然是大于1的状态,但是有着下滑的趋势。因此,改进、创新用水技术,仍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的重要一环。

5.2 建 议

(1)黄河流域各级政府应结合本区域的地理特点,因地制宜,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上下游政府之间也要科学合作,共同治理,达到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与使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力引进新技术,实现用水科学化、数字化、智能化,从而提高用水技术效率。更进一步,各省(区)需要切实调整用水规模配置,缓解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水资源低效使用、用水矛盾等问题,缓解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压力。同时,要不断完善河、湖长制的组织体系,落实河、湖长制制度,构建和谐区域管理协调体制。

(2)黄河流域独特的水文情况,以及各省(区)所处地理位置的差异,使得水资源使用情况明显不同,不同地区应采取不同的措施。青海省作为黄河的源头所在地,不合理的用水需求应得到遏制,通过引进和创新节水用水技术,大力发展绿色节水产业,逐渐淘汰传统落后的取用水方式,在用水源头方面进行治理,提高用水水平;四川、甘肃两省则需调整用水产业规模,结合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减少水资源产业的投入要素,加快完善水资源的投入分配制度;宁夏回族自治区则需要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对水资源使用状况进行监管,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陕西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省、山东省需要加快工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因地制宜地发展与水资源相关的产业群,推动各省(区)之间的分工合作,提高黄河流域水资源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 赵良仕.中国省际水资源利用效率测度、收敛机制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11-14.

[2] 张浩文.兰州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24-27.

[3] 徐宗学,李文家,韩宇平,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家谈[J].人民黄河,2019,41(11):165-171.

[4] 崔东文.文山州近10年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SLC-PP模型及应用[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5(2):129-136.

[5] 管新建,梁胜行.基于熵权模型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6(11):82-85.

[6] 宋岩,刘群昌,江培福.区域用水效率评价体系研究[J].节水灌溉,2013(10):56-58,62.

[7] 朱达,唐亮,谢启伟,等.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J].生态学报,2020,40(6):1956-1966.

[8] 任玉芬,苏小婉,贺玉晓,等.中国生态地理区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20,40(18):6459-6471.

[9] 胡恒博,甘升伟,俞芳琴,等.基于投影寻踪法的太湖流域主要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J].人民珠江,2018,39(3):49-53.

[10] 张义敏,蔡旭东,陈雅芬,等.基于DEA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及节水潜力分析[J].人民珠江,2015,36(6):121-124.

[11] 李素贞,王鹏.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贵州省水资源安全评价研究[J].环保科技,2014,20(6):43-47.

[12] 裴志涛,何俊仕.基于BP神经网络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5):30-32.

[13] 王浩,赵勇.新时期治黄方略初探[J].水利学报,2019,50(11):1291-1298.

[14] 张金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战略思考[J].人民黄河,2020,42(4):1-6.

[15] 王亚华,毛恩慧,徐茂森.论黄河治理战略的历史变迁[J].环境保护,2020,48(增刊1):28-32.

[16] 李玲,周玉玺.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中国粮食生产用水效率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1):192-199.

【责任编辑 张 帅】

作者:何楠 袁胜楠 王军

上一篇:标准化交通物流论文下一篇:经济型酒店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