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质量问题和输液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2024-05-23

输液质量问题和输液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共6篇)

篇1:输液质量问题和输液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输液质量问题和输液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在本院范围内反伤输液质量问题和输液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或保留静脉道路,改换其他液体和输液器,积极进行临床救治。医师、护士及其他医护人员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科、药剂科、护理部,做好医疗记录,保存好输液器和药液,必要时进行封存。调查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如为药物所致严重不良反应,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上报本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进行必要的调查、分析、评价、处理,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进行报告,将该输液药品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及时通报全院临床科室,引起警惕;如为操作不当引起,临床科室应高度重视,并有相应的整改措施;如怀疑为输液质量问题,应立即上报药剂科,对该批号输液药品进行控制,迅速开展临床调查,必要时可采取暂停药品的使用等紧急措施。

篇2:输液质量问题和输液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摘要 目的 控制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通过分析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的直接诱因,人为因素,将全面质量控制和药学服务的理论有针对性地应用在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各个环节,采取不同的处理对策。结果:全面分析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的各种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并对药学服务在控制临床输液不良反应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结论:全面质量控制和药学服务在系统控制输液不良反应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 输液不良反应 全面质量控制 药学服务

“输液不良反应”系输液引起的或与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的总称,习称“输液反应”,有时临床上也称之为“热原反应”。但严格地说,“热原反应”只是输液不良反应的一个部分。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为保证输液质量及正确的临床使用,必须紧扣每一环节,做到全面质量控制(total quality control, tqc)与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 care, pc)相结合,以系统控制临床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输液不良反应的分类、症状及临床处理

1.1 分类 最常见的输液不良反应是热原反应,其他尚有热原样反应,菌(细菌、芽胞、真菌)污染反应,过敏反应等。一般急性不良反应易于引起临床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微粒等引起的慢性不良反应,如肺栓塞等,一旦发生,往往处理棘手。

1.2 症状 常见症热有热原反应及热原样反应所致的发热、寒战、呕吐等。不同类型的输液不良反应可能具有相似的症状,特别是在反应较轻的时候往往难以区别。全面了解输液反应症状并进行分析,有助于正确判断和进行临床处理,如荨麻疹提示过敏反应;不安、惊厥、脑水肿提示水中毒等。

1.3 临床处理 对输液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理,一般是停止输液,分析症状,对症治疗、及时抢救,查找原因,杜绝再发。通常热原反应预后良好。现将输液不良反应的分类、症状及临床处理归纳如下:

不良反应 可能症状 处理选项

热原反应 a 发热、大汗、寒战 abcd 停止输液、给氧(重症)* 热原样反应 b 恶心、发冷、呕吐 对症治疗* 菌污染反应 c 休克、-- 抗休克

过敏反应 d 血压下降 -- 升压药

妄 -- 镇静剂

肺水肿 e 败血症 c -- 抗生素

水中毒 f 荨麻疹支气管痉挛 d -- 抗过敏剂

气血栓 g 心衰、呼吸困难 e -- 纠正心衰、结扎四肢

肺栓塞 h 不安、惊厥、昏迷 f -- 脱水剂、利尿剂

动脉炎 i 肉芽肿、癌变 h

静脉炎 j 血管栓塞 g i j

血管疼痛

i j -- 减慢滴速 * 一般处理方法。

2.输液不良反应的直接诱因

2.1 内毒素 又称热原,系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主要成份脂多糖,可诱发热原反应。内毒素具有耐热性、滤过性、水溶性、不挥发性等特点。一般在细菌死亡之后,破壁而出,诱导产生内源性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导致发热[1]。与微生物污染密切相关。

2.2 微粒 多为不能代谢的物质。直径在50m m以下时,人眼不能发现,因此,澄明度合格的注射液不一定意味着微粒合格。注射液中的微粒已经鉴别出来的有碳黑、碳酸钙、氧化锌、纤维素、纸屑、粘土、玻璃屑、真菌、真菌芽胞和结晶体等[2]。大量微粒可引发热原样反应[3]。直径在7~12m m的尘粒,在静脉注射用药时可以引起抗原样反应[4]。微粒是引起慢性输液不良反应如肉芽肿、肺栓塞等的重要原因。

2.3 理化性质 包括ph、渗透压等。注射剂的ph及渗透压要求与血液相等或接近,虽然人体有一定调节功能,但相差太大易致血管疼痛、静脉炎等。如过多过快输入低渗液体,或单纯葡萄糖,易引发水中毒,表现为脑水肿和细胞肿大。

2.4 活菌污染 活菌包括各种细菌、真菌类及芽胞等。一旦染菌,注射液可能出现霉团、浑浊等,但也可能肉眼不能发现。使用的后果是严重的,轻者轻度热原反应,重者可致脓毒症,败血症,内毒素中毒甚至死亡。

2.5 低温输液 王兴权[6]曾专门考察了低温输液的不良后果。认为,较大量输入低温输液(<7℃,300ml以上)时,可导致病人寒战,四肢觉冷。局部可刺激病人血管引起血管痉挛及局部疼痛,严重的导致静脉炎。低温输液还可能加重感冒,心肌炎、心脏病变、高血压等症。2.6 致过敏原 致过敏原的种类较多,除了个别药物本身的致敏作用外(如异烟肼),有的药物可能因原料杂质原因而致敏。如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本身并不致敏,致敏成份是其结构残片。血制品、水解蛋白等也可能带入致敏原。葡萄糖注射液的原料葡萄糖系由淀粉类水解而得,其中一些未水解完全的糊精类对某些人也是一种致敏原。其它尚有前面谈及的如7~12m m的微粒等。过敏反应与个体有关,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往往后果严重。

2.7 输液操作不当 极少见,如输液量过大,过快,致急性左心衰,肺水肿,输入气泡过多而致气血栓。

现将输液不良反应与诱因的关系归纳如下: 诱 因

不良反应

内毒素 a 热原反应 a d 微 粒 b 热原样反应 b c d e 理化性质 c 菌污染反应 d 活菌污染 d 过敏反应 b f 低温输液 e 肺水肿、气血栓 g 致过敏原 f 水中毒 c 技术失误 g 肺栓塞、动脉炎 b

静脉炎 b c e 3.输液不良反应的人为因素

3.1 输液质量 系生产输液某个环节或若干环节质控不严所致。一般有原材料不合格、注射用水不合格、工序安排不合理、包装不严、消毒不彻底等,有关文献[7]对此有详细分析。输液质量是与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之一,带入致病因素包括内毒素,致敏原、微粒、活菌等。

3.2 贮存运输 系大输液在贮存和运输中,瓶与瓶直接堆压、露天放置、大力装卸等,使瓶壁产生裂纹而致包装不严,引起活菌污染。3.3 处方配伍 药物配伍禁忌有很多方面,目前医护人员对药物配伍引起药理变化、外观变化及稳定性下降等比较清楚,但对配伍所致输液不良反应增加却了解不多。经有关人员研究,配伍致输液不良反应增加一般是通过下列途径:①内毒素加和,②微粒加和,③微粒倍增(总数超过原数加和),④ph变化,⑤渗透压变化,⑥主药结构变化等。近年来,配伍后澄明度合格,而微粒倍增致热原样反应的现象日益受到关注。3.4 输液过程

篇3:输液质量问题和输液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关键词:中药制剂,输液不良反应,预防,处理

为降低中药制剂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 现对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发生中药制剂输液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总结其处理方法, 并提出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35例均采用中药制剂输液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 其中男性20例, 女性15例, 年龄7~62岁, 平均 (41.2±8.5) 岁, 疾病种类:呼吸系统疾病20例, 消化系统疾病10例, 心血管系统疾病2例, 其他3例。注射中药制剂种类:红花注射液11例, 炎琥宁6例, 血栓通注射液8例, 杏丁注射液4例, 参麦注射液4例, 复方丹参2例。不良反应出现时间:连续用药的第3~7天发生反应4例, 30min内发生反应4例, 用药5~10min内发生反应20例, 首次用药发生反应7例。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18例, 发冷、寒战、发热, 伴有头痛、脉快、恶心、呕吐、周身不适等症状13例, 呕吐、腹痛9例, 支气管痉挛性哮喘4例过敏性休克2例, 静脉炎2例。

1.2 处理方法

35例患者均结合用药情况判定反应类型, 对于反应较轻微的患者, 如只出现一般性疼痛、不适者可减慢滴速, 给予局部热敷。出现轻微皮疹, 局部瘙痒, 给予抗组胺的药物。对恶心、呕吐、腹痛患者停用原药, 口服温开水, 平躺20~40min。若出现胸闷、心悸、气急、眩晕, 甚至休克症状时, 立即停止药物输入, 更换生理盐水及输液器, 给患者吸氧、去枕平卧, 应用肾上腺素及抗休克等药物, 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一般热原反应, 可选用异丙嚷25mg或阿托品0.5mg, 同时使用解热药对抗。对支气管痉挛性哮喘患者给予静脉点滴氨茶碱250mg加5%葡萄糖250mL[1]。过敏性休克的患者应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多巴胺、间羟胺等升压药、扩容、纠酸、补液、强心、利尿等处理。

1.3 预防措施

(1) 严格查对和无菌操作:在患者进行静脉输注之前, 认真核对急诊病历, 查对溶媒、剂量、浓度、用药时间和方法等, 还应对所用中药制剂进行检查, 制剂保存不当不但会影响疗效, 还会诱发不良反应。发现药液出现浑浊、变色、沉淀、漏气等现象, 则放弃使用。药物一定要现兑现用, 一次用完。在对患者进行输注时, 严格无菌操作, 消毒输液器具, 做到一药一针一管。 (2) 熟悉药剂成分和用法。中药制剂往往是根据病情辩证使用的, 若对症不当势必会加重病情, 因此必须熟悉药物的药理作用、物理性状、功能与主治适应证及不良反应, 用法、用量、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严格遵医嘱进行, 肌注的要绝对不能静脉注射。 (3) 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中药制剂一般单独使用。尽量避免中药注射制剂与西药或其他中药注射剂的配伍, 如川芎嗪不能碱性药物配伍;复方丹参液不与抗癌药、止血药、阿托品及抗酸药物使用[2]。 (4) 询问过敏史, 警惕输液反应:中药制剂成分复杂, 很容易作为抗原导致患者的过敏反应。用药前医护人员应详细询问过敏史, 积极、主动的向患者说明中药输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用药过程中,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加强巡视和全程观察, 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备好抢救物品、药品。在用药过程中要

2 结果

经上述的严密观察与处理, 有33例患者的不良症状在30min内缓解, 只有2例患者处理后30min症状缓解不明显需要入院观察, 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静脉输液是治疗多种疾病的有效手段。中药是我国的传统瑰宝, 在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方面都有独特的疗效。传统中药的“未病防病, 既病防变”的理念和功效逐渐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重要制剂的不良反应原因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中药之间的不良反应, 这主要是考虑到中药间的配伍禁忌, 配药的时候遵循“七情”、“十八反”、“十九畏”原则, 如附子与贝母属于相反药, 要避免出现在同一方剂中。另一方面是中药和西药不良反应, 有些中西药不合理配伍会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含阿托品类生物碱的中药, 如华山参、洋地黄、天仙子、莨菪根等, 和含石膏、钟乳石的中药不宜合用强心药。阿托品类中药使胃肠蠕动抑制, 使机体对强心类药物的吸收加强而引起中毒。中药注射剂滥用, 用药剂量过大, 时间过长这些都是导致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中药注射剂是现代制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保留了中医药传统特色的同时, 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的特点。但是近年来随着中药注射剂的市场份额逐年递增, 其在受到广泛使用的同时, 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量逐年增加。另一方面, 中药讲究辨证施治, 对证下药, 若药不对症也会产生不良反应。此外, 在治疗上中药强调“中病即止”, 用药剂量过大, 时间过长必然会导致不良反应的产生。

中药制剂疗效快捷、价格便宜, 且不良反应轻微, 现今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随着中药制剂的应用不断扩大, 其不良反应也逐年增多[3]。轻者表现为寒战、低热、皮疹、局部瘙痒等, 重者为恶心、呕吐、发热等休克症状, 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4]。因此, 在中药制剂的输注过程中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预防不良反应的出现, 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通过分析35例中药制剂输液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 为了尽量避免临床输液反应的发生, 减少医疗纠纷, 必须严格查对和无菌操作, 熟悉药物的成分和用法, 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详细询问过敏史, 警惕输液反应, 观察患者输液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变化。综上所述, 在中药制剂的输液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医疗操作规程办事, 不断的总结经验, 提高责任心, 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王雪梅.中药制剂输液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2 (25) :150-151.

[2]张淑兰.12例患儿使用中药制剂致不良反应的抢救及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 2010, 29 (14) :27-28.

[3]吕学明.输液不良反应38例观察与分析[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08, 21 (1) :23-24.

篇4:输液反应预防报告处理制度

(一)输液反应预防制度

1.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确保处方质量,保证输液用具和输液过程的安全。

2.掌握静脉输注原则,有效减少静脉输注给药,原则上口服能达到治疗目的的则不用注射或静滴。

3.正确选择输液,小容量输液渴缩短输液时间,减少药物水解,保持比较高的血药浓度。

4.输液前要认真检查药品质量,检查封口是否松动,是否有裂缝、长菌、异物、浑浊等异常;检查药品是否在有效期内,输液器是否破袋漏气。

5.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则。仔细查对药物和输液用具的质量和有效期,保证输注穿刺过程无菌,确保输液安全。

6.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配液,并注意加药的顺序。严禁随意配伍,任何药物要做到即配即用。

7.严格掌握输液速度。输注含K、Ca、Mg2+等药物时,滴速过快可引起患者不适甚至病情恶化,也可引发内毒素阈值低的敏感患者发生输液反应。输液速度过快会使心脏负担过重,导致肺水肿,或机体一时适应不了而产生寒战。

8.控制增加输液反应的途径:内毒素、微粒、溶液pH值改变等。净化配药空间,空气消毒机定时消毒,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保证配药环境清洁,防止交叉感染。

9.科学安排输液顺序,有效控制输液速度,合理调理输液量。

(二)输液反应报告处理制度

当输液患者可疑或发生输液反应时应做到:

1.应立即停药、停止输液,启用新的输液器,改用输液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通知值班医生。

2.配合值班医师,对症治疗、抢救。如寒战者给予保暖、高热者给予冰敷,必要时吸氧,并按医嘱予药物处理。3.留取标本即抽血培养。并对残液、空白药液进行热源检查。如不能及时送检,残液要用75%乙醇棉球封闭孔道后,放冰箱冷藏保存,最好尽快送检,及时找出输液反应的原因。

4.检查液体质量,输液瓶是否有裂缝,瓶盖是否有松脱;记下药液、输液器及使用的注射器的名称、剂量、厂家、批号,用消毒巾、胶袋,把输液瓶(袋)连滴管、针头包好,放冰箱保存,与药剂科或检验科联系,药品待药剂科转交相关部门抽样检查,输液器等用具应由检验科细菌实验室做相关的细菌学检验。

5.上述各项应填写输液反应报告表,上报护理部,感染管理科,医务科,并做好护理记录集交班工作。

篇5:输液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制剂又出问题了!前几日,青海省大通县三名患者使用双黄连注射液发生不良事件,其中一人死亡。目前,相关部门已暂停使用、销售并封存该企业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往前回顾,包括刺五加、茵栀黄及鱼腥草在内的注射液都曾被叫停过。我们不禁要问,中药注射制剂安全吗?这些药物进入我们的血管,会发生什么反应?

双黄连注射液是由金银花、黄芩、连翘等药物组成。三味药结合制成双黄连,据介绍“可以清热解毒,轻宣透邪,疏风解表,用于外感风热所致和发热、咳嗽、咽痛、上呼吸道感染、轻型肺炎、急性腭扁桃体炎等症候。”

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部分,自古以来多是口服。将中药做成注射制剂还是近年来的事情。作为一种复方制剂,双黄连各制剂中的成分,本应通过口服给药在消化道中被肠道分解消化,有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被吸收入血后,产生治疗效果;其他大分子物质或杂质或被排泄,或被人体代谢清除。而现在,当双黄连做成注射液,一股脑地输注进血管后,其安全性能如何,实在难知。

评价双黄连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指标,主要是绿原酸。绿原酸主要来自金银花,它既是一种有效的抗菌抗病毒成分,也是一种导致过敏的物质。此外,黄芩中的有效成分———黄芩苷也能导致人体过敏。金银花和连翘中的皂苷类成分,可导致呼吸中枢的麻痹。

由此可见,双黄连注射液引起的诸多过敏反应,罪在自身。此外,中药成分复杂,将中草药里的有效成分提取,再溶解到液体里,其中的工艺要求有待提高完善,这无疑可能将某些杂质(蛋白质、淀粉、鞣质及挥发油等)带入人体,成为导致人体过敏的源头。

我们知道,青霉素也会引起过敏,所以使用前先要进行皮试,因为青霉素一旦过敏,引起的反应常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生过敏休克及死亡可能性大。那么,使用双黄连注射液为何不先进行皮试呢?

较之于青霉素,双黄连所引起的过敏反应最常见的是皮疹。目前,临床多是进行询问过敏史并加强输液观察,并不对常用中药注射制剂进行皮肤过敏试验。不过,中国中医科学院翁维良等医生的研究发现,双黄连注射液在人群中的致敏率为8.6%,皮肤过敏试验阳性率为12.3%。他们认为,皮试对减少双黄连用药后过敏反应有一定意义,可作为临床减少不良反应的措施之一。

人人会感冒生病,少不了头疼发热去医院。鉴于既往发生太多的中药注射制剂的不良报道,就医时该多几分细心。首先,向医生及护士说清自己以前是否对药物过敏,是否在打点滴时发生过不舒服的反应。其次,如果医生要给你开中药注射剂,你可以选择拒绝,或者向医生询问清楚这个药物的安全性

在12月24日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联组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过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这种过度用药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在现实生活中,发烧感冒就去医院打点滴。而在医院的输液室里,“吊瓶林立”的景象更是触目惊心。吃药、肌肉注射、打点滴,被世卫组织推荐的最后一种给药方式——静脉滴注却成了现在医生给药的常态。而大多数人都不清楚静脉滴注可能带来药物不良反应的隐患,医生也很少会主动告知。抗生素滥用带来了超级细菌的可怕后果,“点滴”泛滥其实也是抗生素滥用的一个重要推手。

●口服药,如有不良反应可以洗胃;皮下注射,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都能给急救制造一定的条件。

●静脉注射的药物通过吊针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虽然发挥药效更快,一旦有不良反应往往也来得更快、更严重。●同样是感冒,通过口服药以及休息治疗,基本上只需20-30元;静脉输液一般都要用抗病毒药、抗感染药、维生素、液体和输液器,加起来大概要200-300元。

静脉输液,俗称打“点滴”。在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冬季,几乎各个医院都是“吊瓶森林”。

抗生素使用较多是输液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临床上抗生素使用较多是输液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输液患者中很多都是因为各种感染,包括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以及胃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输液是抗生素给药的一种主要方式,尤其是一些呼吸道疾病,如细菌引发的感冒和肺炎等。目前抗生素使用不规范已经是公认的医疗问题,而一些没必要用抗生素或没必要输液的患者也开始输抗生素,这是输液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输液若有不良反应,发作更快更严重

我们一方面无休止地输液,另一方面却对输液的风险知之甚少。输液作为一种持续的静脉注射,和口服药及皮下注射相比确实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健康隐患。

静脉注射通常伴随的不良反应较重,发生频率也较高。根据国家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推算,目前我国每年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高达250万。静脉注射的药物通过吊针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虽然发挥药效更快,但如果有不良反应往往也更快,更严重。而且输液本身因为操作的问题,在临床上也会有很多输液反应。比如滴注过快、液体温度过低或存在不溶性微粒,这些都会造成血液循环系统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这在国内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 门诊探访

患者对输液风险一无所知

正在中国地质大学上大三的小可同学最近有些感冒,吃了校医院开的药后没见好转,于是她自费来到北医三院呼吸科就诊。“感冒好几天了,头晕脑胀,好像还有点发烧,真折磨人。但医生也没给我输液,开了点感冒药让我回去继续吃,我真的希望能输液快点好。”

在发热门诊和儿科诊室里,记者看到了很多正在输液的患者,多是感冒发烧、咳嗽、支气管炎和拉肚子,其中80%是因为呼吸道感染而输液。家住学院路的焦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多次要求护士为自己调点滴速度,“每次输液都感觉有点不舒服,可能是滴得太快了。不过护士说不能再调慢了,后面还有两袋液没输呢。”

当被问及不担心输液的不良反应吗?脸色苍白的焦先生说,只知道过敏会出事,其他的就不知道了。正在输液的其他患者大多也不知道输液会有哪些不良反应,很多人都说输液前没皮试,而且也不觉得有皮试的必要。

■ 专家看法

多数疾病都有多种给药方式 那么哪些情况下才需要输液呢?,临床上并不是每个感冒发烧的人都需要输液。“就拿呼吸道感染来说,有一半以上可能都是因为病毒引起的。这时就不应该给患者输一些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只对细菌引发的感冒有用,对病毒性感冒起不到作用。而且即便是需要用抗生素,给药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口服或肌肉注射。多数疾病都有很多给药方式可以选择,究竟如何选择就要根据病人的情况了。感冒是很复杂的病。从治疗上看,一般提倡非药物疗法,像休息,加强营养,应用物理疗法退热等。如果不见好转,必须用药来治疗,首选是口服药,其次是肌注,最后患有合并症方需静脉点滴。”

■ “点滴”分析 输液风险高过吃药、打针

对于静脉输液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止,静脉输液有哪些风险需要我们重视呢?吕媛表示,在几种给药方式里,输液的风险确实比口服和肌肉注射都要高,尤其是过敏。

防止过敏 头孢类药物尽量做皮试

同样的药物如果采用静脉输液的方式比口服和皮下注射更快进入人体,这就导致如果患者对药物有不良反应,输液带来的后果比口服和皮下注射更严重。这样的问题除了药物本身被污染外,最典型的就是过敏。而口服药如果有不良反应可以洗胃,皮下注射的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都能给急救制造一定的条件。吕媛表示,为防止过敏的发生,有些药在输液前应皮试。青霉素、链霉素等强制要求皮试的药物问题不是很大,而像头孢类药物等没有强制要求皮试的药物,就要注意了。“头孢的问题本身存在一些争议,除个别的头孢类药物在说明书上规定要皮试外,其他的均只是对青霉素过敏及过敏体质的人要慎用。《中国药典》也对头孢类药物没有明确规定,虽然头孢一类的过敏反应比青霉素几率小,但医院出于负责的角度也应该做皮试,患者为了自身的健康更应该要求做皮试。” 输液反应

5种情况较常见,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也应时刻注意常见的输液反应:

发热反应:因输入致热物质而使患者出现发冷、寒战、高烧等症状,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头痛。

心力衰竭:因为输液速度过快,使短时间内血液系统输入太多液体,导致心脏负荷增加。

静脉炎:由于输液器具达不到无菌要求而使静脉局部感染,或由于长时间输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品,而使输液处静脉内壁出现炎症。症状为手臂出现条状红线、局部红肿热痛。

空气栓塞:因为输液管内空气没有排尽,或者导管连接不紧而使空气进入静脉。常表现为胸部异常不适,同时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会导致病人死亡。

肺水肿:输液时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嗽时出现泡沫状的血痰。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1、患者在输液时准备些衣物或毛毯,注意保暖;

2、长期注射的患者应多更换注射部位;

3、输液速度不宜过快,尤其是老人、儿童和心脏病患者。家属或护士不要长时间离开输液者,以防液体走空。输液时若出现呼吸困难、头疼和呕吐等症状,要立刻降低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医院感染

时间长,感染机会大

由于输液需要的时间长,加上医院内部无菌化不严格,可能在输液的某个环节,使患者感染院内流行的一些传染性疾病,如乙肝等。

■ “点滴”建议 治病别求快,输液隐患大

目前,输液在各种治疗手段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甚至在患者心里形成了发烧就要输液的观念。北京协和医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表示,静脉注射确实需要谨慎。

输液本是“迫不得已”的给药方式

黄建始说,输液在中国更像一种长期形成的就医文化,好像不输液就治不了病,以至于患者都迫不及待地要输液。实际上在西方国家,输液是医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的“最后的给药方式”,只有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才会采用静脉注射这种开放人体静脉通道风险较高的方式。

输液影响体内的用药环境

黄建始说,对静脉注射的谨慎态度不只是对医生的要求,患者的医疗理念也要转变。从治疗成本上看,输液费用显然要高一些。同样是感冒,通过口服药以及休息的方法治疗,基本上只需20-30元。而静脉输液,一般都要用抗病毒药、抗感染药、维生素、液体和输液器,加起来大概要200-300元。“这十倍的差距,老百姓为什么看不到呢?因为现在治病靠输液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固定的看病理念。”

“现在生活节奏太快,连治病也求快,感冒输液确实好得快,小孩子又不会按时吃药,输液更省事。有时就算大夫不想给输液,家长着急希望尽快退烧。实际上尤其是对孩子,输液虽然好得快,但对体内的用药环境会造成影响,对今后的其他治疗不利。”黄建始说。

■ 不良反应

●2010年10月13日 北京市朝阳区27岁的男青年小郭,因嗓子疼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输液时突感不适,经抢救无效死亡。此前医生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开了来立信、克林霉素和生理盐水输液治疗。家属称其有药物过敏史,医院则称医生开具的药品不用皮试。

(新京报10月17日报道)●2010年11月26日 广东省中山市电子科大中山学院一名19岁男生因发烧前往中山市人民医院急诊室输液,返回宿舍后突然病发,经抢救无效身亡。目前死亡结果初步判断为心脑血管疾病。

(南方都市报11月29日报道)

●2010年12月8日 北京大兴区黄村镇狼垡村永林医院,一名6岁女童在输液过程中突现不良反应,经抢救无效身亡。家属称,输液前孩子未做皮试,怀疑因药物过敏死亡。院方表示女童曾用过头孢,无需再做皮试。

篇6:输液质量问题和输液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暨南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深圳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急诊科

李兴革

张巧利

杨乐

李亮

陈丽泓

摘要:目的通过开展质量管理(QC)小组干预活动,降低输液区输液不良反应,确保静脉输液患者安全。方法

采用QC小组干预程序,即选择课题、现状调查、确定要因、制定并实施对策、检查效果及巩固措施,对输液区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拟定实施应对措施,10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 干预后输液区输液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相对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护士对实施QC活动的管理模式的肯定率达93.3%~100%。结论 通过开展QC小组干预,降低了输液区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确保静脉输液患者安全。关键词:QC小组;护理干预;降低;输液不良反应

Using QC method to reducing intravenous infusion adverse reaction in the infusion area [Abstract]: Objective Ensuring patient’s safety of intravenous infusion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control(QC)by reducing the adverse reaction in the infusion area.Methods: QC program include select subjects, investigate the present situation, setting goals, determination, develop and implement countermeasures, check the effect and consolidation measures,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infusion reactions in the infusing area, and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e effects in ten months.Results Infusion reaction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infusion area after intervention(p < 0.05), 93.3% ~ 100% emergency nurses are supporting the QC management mode.Conclusion Ensured patient’s safety of intravenous infusion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control(QC)by reducing the adverse reaction in the infusion area.Keywords: QC Group;Nursing Intervention;Reduced;Adverse Reactions

【作者单位】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深圳 518109)

【作者简介】李兴革(1969-),女,黑龙江人,主管护师,本科,学士

E-mail:xingge306@yahoo.cn

电话:***

急诊科输液室患者输液量大, 更新快, 治疗时间相对集中、治疗环境嘈杂拥挤、患者病种复杂、用药种类繁多,护士的工作繁忙、琐碎, 操作具有重复性, 是输液不良反应的高发区。2011年12月~2012年10月,我院护理部及急诊科针对“输液室发生输液不良反应”这一问题,开展了以降低输液不良反应为目标的QC小组活动,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分院,急诊科全部在岗护士33 名, 男3名、女30 名, 年龄20~ 42 岁。学历: 中专14 名,大专16名, 本科3名。职称: 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10名,护士19名。急诊科分为抢救室、输液留观室、院前急救3个区域, 急诊输液区负责门急诊24 h 就诊患者的输液治疗, 日平均静脉输液300 例次左右。采用输液区、抢救室轮班制,全体人员参与轮班, 其中院前急救由3名男护士轮班,抢救室值班人员须具备3年急诊工作经验。输液区采用小组负责制和弹性排班制度。

1.2 方法

1.2.1 组建QC小组团队:小组由7名成员组成,除外护理部主任,均为急诊科护理人员。护理部主任为顾问,把握活动运营要领,关心QC小组活动的状况,协助突破困难;急诊科护长担任督导员,负责督促小组活动按计划进行,对活动进展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给予指导;区护长担任组长,负责整个活动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工作;1名本科学历护士担任秘书,负责小组活动会议记录、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总结;其余3名护理人员为组员,负责小组活动计划的制定、措施的实施、资料的收集、效果的评价。1.2.2 QC小组干预方法

由组长制定小组干预进程表, 每月的第4 周集中召开小组会议, 总结、评价当月的小组活动开展情况, 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同时布置下个月的工作计划。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QC 知识培训, 小组干预按QC 活动程序: 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循环进行活动。1.2.2.1 回顾分析

QC小组成员回顾性对2011年5月~10月期间的输液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其间,总输液人次为53015人次,发生输液不良反应(除外不能用单纯护理措施解决的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B型药物不良反应【1】。以医生的最终诊断为准)59例,其中发热反应17例,皮肤瘙痒皮疹21例,静脉炎13例,胸闷、气促、大汗者8例。1.2.2.2 要因确定

向急诊科护士发放开放式问卷调查,广泛搜集输液区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的原因,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绘制原因分析树形图,通过对全部的末端原因进行要因确认,得出4个主要原因:①输液环境:临近马路,消毒设备不得力,增加了输液被污染的机率;②巡视观察不得力,不能及时发现输液时的异常反应;③护士手卫生依从性较差,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率;④注射单信息不全,护士不了解患者信息,缺乏针对性的护理观察。1.2.2.3 制定对策并实施

①改良输液室消毒设施:输液室因建筑位置因素,临近马路,环境中的细菌和微尘有可能进入药液而造成污染和出现输液微粒;消毒设备是臭氧机,只能在无人的时候消毒,而输液室患者量大,全天24小时开放,每天消毒时机少,甚至有1天消毒不到1次的时候。严重影响输液质量,易发生输液反应。针对此情况,经院领导批准,在输液区安装了多台空气循环净化消毒机,设定全天4次,每次2h的循环空气消毒净化,有效地提升了输液区的空气质量。②规范输液巡视卡颜色与病情统一: 根据住院患者管理规范,输液卡设定红、黄、兰三种颜色,分别制定不同的分类要求。接注射单的护士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用药等情况合理选用红、黄、兰三种颜色的输液巡视卡。红色卡:适用于病情危重、急症、高热,新生儿及年龄>65岁无人陪护的长者和特殊体质的患者。黄色卡:适用于特殊治疗、特殊用药的患者,包括有使用冬眠合剂、退热药、止痛药、平喘药、升压/降压药及新药等患者。绿色卡:适用于普通患者,一般用药和继续治疗的患者。

对持不同颜色输液卡的患者分别实施不同的护理观察措施。红色卡患者: 15min巡视 1次,严格查对输液滴数,严密观察病情,提供生活照顾,严格床边交接班。黄色卡患者: 15~ 30min巡视 1次,严格按用药要求监测生命体征和病情观察并及时做好记录,严格书面交接班。兰色卡患者: 30~ 60min巡视 1次,有特殊时随时更换输液卡, 以便观察记录。③培训护士手卫生依从性:输液室工作量大,每天要配置成百上千瓶输液,并且药品种类繁杂,药品之间有的存在严重的配伍禁忌,不能互相污染。但面对如此大的工作量,护士很难做到一药一洗手。针对此情况,在护士例会上培训护士洗手的依从性,并在配药室操作台的旁边安装快速手消毒液,方便护士一药一抹手,杜绝药物之间的交叉污染。④完善注射单信息:以往注射单信息不全,输液巡视单也只有姓名、性别等简单项目,配药、打针、巡视的护士对患者病情等信息知之甚少,机械操作,做不到针对性的病情观察。与信息科沟通,完善患者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电话、经管医师及电话,接单护士详细登记并根据情况给予不同的分类护理。1.2.2.4 检查总结

由组长和护士长负责检查活动计划、对策实施的情况。对改进的各流程及环节进行调查,现场解决存在的问题,护士长每周进行现场督导,征求护士和患者意见,反馈给组长,并每季度对输液不良事件进行统计,综合分析,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同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定期召开质量管理小组会议,总结评估-计划-实施-评价(简称P-D-C-A)巡回管理中的经验,使质量管理工作更加正规化、制度化,以便作为推动下一循环的动力和依据。1.2.3 评价方法

①比较QC小组干预前(2011年5~10月)和干预措施实施后(2012年5~10月)急诊输液室患者发生输液不良反应(除外药物不良反应,以医师诊断为准)的情况。②护士对QC管理模式的评价。自行设计护士对QC管理模式的评价表,内容包括QC管理模式提高护士主动服务意识、加强护士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护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护士自豪感价值感等8个条目,分肯定与否定作答。由QC管理小组成员向急诊科护士讲解表格的填写要求并负责发放,措施实施3个月后发放1次,3个月后再发放1次,实际发放60人次。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表示,采用四格表x2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实施QC管理干预前后输液区发生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干预后发生率明显低于干预前,见表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 急诊科护士对实施QC管理模式的评价 见表2.表1 QC管理干预前后输液区发生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输液不良反应

N 发热反应 皮肤瘙痒皮疹 静脉炎 胸闷气促(或伴大汗)干预前 53015 17(0.32)21(0.396)13(0.094)8(0.075)干预后 52995 3(0.057)5(0.095)2(0.038)1(0.019)

x2 9.7966 9.8425 8.0637 5.4423 P 0.0017 0.0017 0.0045 0.0197 表2急诊科护士对实施QC管理模式的评价(n=60)项目 肯定人次 % 提高护士主动服务意识 56 93.33 加强护士团队协作能力 58 96.67 提高护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60 100.00 增强护士自豪感价值感 58 96.67 提高输液区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58 96.67 增强静脉输液安全性 56 93.33 降低静脉输液风险 58 96.67 有利于及时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60 100.00 3讨论 3.1

输液不良反应包括药物不良反应、热源反应、静脉炎、急性心衰等,其中药物不良反应是因药物本身的作用或药物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而又不利于患者的各种反应,主要因素是药物本身及患者因素,是单纯的护理措施无法解决的问题,本文除外。余输液不良反应的因素包括:输液环境、无菌操作、输液速度、输液器具、患者年龄、疾病、个体差异等,通过护理干预可以改进。3.1.1 提升空气质量,净化输液室环境,可以有效减少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

输液输注过程中,需要有空气进入输液容器,保持容器内的常压,以维持输注的进行。这是一个污染过程,空气中可能带人不溶性微粒、微生物和某些可溶性物质。叶茂华等【2】研究证明,病房自然环境输液与净化环境输液比较,不溶性微粒平均增加22.6倍,做t检验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输注过程环境空气对输液质量影响极大。我科室通过改良输液区消毒设施,提升输液区空气质量,净化了环境,明显减少了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

3.1.2 提高护士手卫生依从性,减少交叉感染,可以有效降低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

有资料显示,在输液反应原因调查中配药注射器重复使用,抽药时手污染注射器针栓是引起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3】。因此,配药护士手卫生质量直接关系到静脉输液安全。有研究【4】指出,洗手设施不全,特别是干手设施不具备是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主要障碍。因此,针对高效率的大工作量,我科室在配药室治疗台旁安装速干手消毒液,方便护士连续配药时手消毒,提高了护士手卫生依从性,有效减少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

3.1.3 对输液患者进行分类管理,可以及时有效掌握需特殊观察的用药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输液区原用输液卡的颜色单一,输液巡视工作不分主次,患者呼叫声多,容易造成避重就轻的盲目局面,工作效率低下。对特殊治疗、特殊用药不能做到心中有数,未能及时有效地观察记录疗效、病情。交接班范围不明确,护士对特殊病情、特殊用药的患者容易疏忽,未能做到床边交接班甚至出现漏交班现象。实行输液患者分类管理后,逐步加强了护士对特殊人群、特殊用药、特殊治疗和新药的疗效、不良反应及配伍禁忌等相关问题的认识,提高了对此类用药过程主动观察的能力,可以有效减少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了患者在输液期间的用药安全。3.2 QC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广大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

QC小组又称质量管理小组,是在自愿的原则下由工作性质相同的人员组成。QC小组建立的目的是通过定期选题会议和活动,提出、讨论、解决和改善工作中的重要问题【5】。在P-D-C-A循环中,护理工作者需要定期组织学习和讨论,及时归纳总结存在问题,不断地进行效果分析、评价,提出改进方案。增强了护士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集体凝聚力,也增强了护士的价值感、自豪感,充分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通过P-D-C-A循环,有效降低了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指导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是有意义的,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社会民生有下一篇:《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