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证券投资

2024-04-13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共8篇)

篇1:商业银行证券投资

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家与投资银行成长的分析

投资银行在金融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投行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需求前所未有的旺盛。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落后,参与世界市场的程度低,投行在中国的发展只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推进投行的成长,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后成了现实的研究问题。在投行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决定因素,即投资银行家,那么,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家和投资银行成长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呢?本文论述如下:

一、投资银行与投资银行成长的内涵

二、投资银行成长的决定因素

根据投资银行成长的模型进行分析,可知在风险厌恶条件下,投入风险资产中的财富会随着国民财富的增加而增加。这意味着,随着国民财富的增长,人们愿意把更多的财富投入到股票、债券等风险资产中去,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无疑人们的投资理财行为,需要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大量的专业化服务,从而促进投资银行业的发展。那么,投资银行成长的决定因素有哪些呢?

资本金与投资银行的成长。企业的发展需要资本金,投资银行的发展更需要资本金。投资银行是个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资本金数量越多,业务空间越大,成长越迅速。资本金越少,成长的速度、成长的规模就会受到限制。合理的资本金结构,既可以促进投行竞争性和成长性的提高,又能提高投行的效率行和发展的稳健性。关于投行资本金的规模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投行提出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投行要定期补充资本金。

业务创新与投行的成长。投行的业务创新包括金融产品、技术、管理、体制等创新。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哪个时候像现在对企业上市和再融资的需求旺盛,个人投资理财更是迫切。目前,国内的投行业务主要集中在证券承销、证券交易、资本管理,以及二级市场的经纪商和交易商方面,业务范围总体狭窄。面对国内的需求和外来的强大竞争,业务创新成了投行成长的基础和法宝。新业务预示着新的利润增长点,新业务预示着更强大的竞争力。

投资银行家与投资银行的成长。投行是个智慧密集型行业,投资银行成长的基础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投行最宝贵的财富不是技术,而是人。投资银行家从整体上对投行的成长发生作用和影响。投资银行在控制风险、开拓新业务、促进技术进步、增强竞争能力等方面都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投资银行人才。像摩根斯坦利在世界各地仅研究分析员就有500多名,每年研究所花费的资金就高达3亿美元。

技术进步与投资银行成长。从投行发展史上看,技术进步对投资银行的成长具有戏剧性的影响,是投资银行成长中主要的推动因素。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不仅导致了投资银行由早期的汇兑和担保业务到证券承销业务的出现,而且提高了交易的速度,扩展了投资银行经营的地域范围;第二次技术革命不仅导致了投资银行企业兼并和重组业务的兴起,而且使投资银行在社会中的地位得以提高,使投资银行的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爆发,诞生了风险投资、股票期权、证券、金融衍生工具等新的金融产品,使得投资银行的业务结构和业务范围发生了深刻变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互联网技术在投行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投资银行的业务架构、服务渠道和方式、产品创新、市场拓展、风险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财务管理等发生了颠覆性的发展和变革,使得投行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和业务创新须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支持。

公司治理与投资银行成长。良好的公司治理是投行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现实中,投行公司治理较复杂。一个有效的投行公司治理必须具备七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以清晰的产权界定为基础;二是投行所有者拥有选择和监督代理人的权威;三是投行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四是根据投行绩效动态确定经理层的收入水平;五是在清晰的制度框架下给予经理层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六是投行的所有权在多元化基础上适度集中;七是具备对投行经营状况变动的开放性和适应性。②

三、投资银行家与投资银行家素质的内涵

投资银行家是企业或政府执行金融计划的金融机构的代表人,是企业资本运营所需专业化服务的提供者。他最了解资本如何配置才能达到最大的利益。投资银行家为企业融资充当财务顾问,是企业兼并、收购与重组的专家,是金融工程师。

篇2:商业银行证券投资

1、申请书。

2、可行性研究报告。

3、具有证券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净资产和资本充足率专项验资报告。

4、最近3年案件情况。

5、设立专门基金托管部门的证明文件。

6、基金托管部门内部机构设置和岗位职责规定。

7、基金托管部门拟任高级管理人员和执业人员基本情况,包括拟任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申请材料,拟任执业人员名单、履历、基金从业资格证明复印件、专业培训及岗位配备情况。

8、关于安全保管基金财产有关条件的报告。

9、关于基金清算、交割系统的运行测试报告。

10、办公场所平面图、安全监控系统设计方案和安装调试情况报告。

11、基金托管业务备份系统设计方案和应急处理方案、应急处理能力测试报告。

12、相关业务规章制度,包括业务管理、操作规程、基金会计核算、基金清算管理、信息披露、内部稽核监控、内控与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保密与档案管理、重大可疑情况报告、应急处理及其他履行基金托管人职责所需的规章制度。

13、开办基金托管业务的商业计划书。

篇3:商业银行证券投资

一、投资银行与投资银行成长的内涵

投资银行是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世界各国对投行的称谓不同, 美国人为投资银行, 日本人称为证券公司, 法国人称为实业银行, 我国香港称为吸储公司。不管怎样称呼, 投资银行是证券公司和股份公司制度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 是发达证券市场和成熟金融体系的重要产物。投资银行的出现, 开辟了融资渠道, 降低了发行费用, 加强了证券信用, 增强了投资信心、明确了投资方向、促进了金融资产的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增长。有利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和产业结构升级。 (1) 投资银行最早出现3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其发展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断, 首先, 18~19世纪的欧洲。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投行业务在欧洲得到延续和发展。这时的投行业务主要是提供担保和承兑服务, 以抵押品为担保发放商业凭证。其次, 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迅速成长阶段。在这近百年的迅速成长中, 有两个标志性的阶段:第一, 美国内战期间出现的大量政府债券和铁路债券。第二, 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企业兼并与工业集中挖掘了投行的巨大潜力。第三, 1933—1960年开始的金融管制下的投行阶段。开辟了规范调整、稳定发展的时代。第四,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投资银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 金融创新的发展, 投行的业务有了巨大的发展。此时的业务品种包括:代理发行、承销、包销证券、承做经记人, 自营商业务, 提供咨询服务、充当咨询服务、套期保值、利率与货币互换等。第五,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至今。随着雷曼兄弟的破产、美林证券的倒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转型, 华尔街的神化彻底破裂。什么是投资银行成长的内涵?分析如下:成长一词源于生物学, 英文为growth.可翻译为生长、发育、成长、增长等意思。在经济学中翻译为“增长”、“发展”等意思。如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发展经济等。在管理学中为“成长”的意思。如成长期、成长战略等。成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意味着增长加变化。关于投资银行的成长内涵也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它不仅包括投资银行规模的增长, 还包括投资银行整体素质的提高:像经济领域的扩展、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强化、组织结构与管理流程的创新等与量的扩张无关的素质结构的变化等。投资银行成长的内涵不仅包括投资银行业务规模和财务状况等数量的增加, 也包括知识结构的更新、业务的创新、研发能力的提高和财务状况的改变;同时, 还是投资银行社会资本的提高和投资银行家素质的提高等质的变化。

二、投资银行成长的决定因素

根据投资银行成长的模型进行分析, 可知在风险厌恶条件下, 投入风险资产中的财富会随着国民财富的增加而增加。这意味着, 随着国民财富的增长, 人们愿意把更多的财富投入到股票、债券等风险资产中去, 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无疑人们的投资理财行为, 需要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大量的专业化服务, 从而促进投资银行业的发展。那么, 投资银行成长的决定因素有哪些呢?

资本金与投资银行的成长。企业的发展需要资本金, 投资银行的发展更需要资本金。投资银行是个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 资本金数量越多, 业务空间越大, 成长越迅速。资本金越少, 成长的速度、成长的规模就会受到限制。合理的资本金结构, 既可以促进投行竞争性和成长性的提高, 又能提高投行的效率行和发展的稳健性。关于投行资本金的规模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投行提出的资本充足率要求, 投行要定期补充资本金。

业务创新与投行的成长。投行的业务创新包括金融产品、技术、管理、体制等创新。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 没有哪个时候像现在对企业上市和再融资的需求旺盛, 个人投资理财更是迫切。目前, 国内的投行业务主要集中在证券承销、证券交易、资本管理, 以及二级市场的经纪商和交易商方面, 业务范围总体狭窄。面对国内的需求和外来的强大竞争, 业务创新成了投行成长的基础和法宝。新业务预示着新的利润增长点, 新业务预示着更强大的竞争力。

投资银行家与投资银行的成长。投行是个智慧密集型行业, 投资银行成长的基础是创新, 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投行最宝贵的财富不是技术, 而是人。投资银行家从整体上对投行的成长发生作用和影响。投资银行在控制风险、开拓新业务、促进技术进步、增强竞争能力等方面都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投资银行人才。像摩根斯坦利在世界各地仅研究分析员就有500多名, 每年研究所花费的资金就高达3亿美元。

技术进步与投资银行成长。从投行发展史上看, 技术进步对投资银行的成长具有戏剧性的影响, 是投资银行成长中主要的推动因素。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不仅导致了投资银行由早期的汇兑和担保业务到证券承销业务的出现, 而且提高了交易的速度, 扩展了投资银行经营的地域范围;第二次技术革命不仅导致了投资银行企业兼并和重组业务的兴起, 而且使投资银行在社会中的地位得以提高, 使投资银行的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爆发, 诞生了风险投资、股票期权、证券、金融衍生工具等新的金融产品, 使得投资银行的业务结构和业务范围发生了深刻变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第四次产业革命, 互联网技术在投行领域的广泛应用, 使得投资银行的业务架构、服务渠道和方式、产品创新、市场拓展、风险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财务管理等发生了颠覆性的发展和变革, 使得投行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和业务创新须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支持。

公司治理与投资银行成长。良好的公司治理是投行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现实中, 投行公司治理较复杂。一个有效的投行公司治理必须具备七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以清晰的产权界定为基础;二是投行所有者拥有选择和监督代理人的权威;三是投行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四是根据投行绩效动态确定经理层的收入水平;五是在清晰的制度框架下给予经理层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六是投行的所有权在多元化基础上适度集中;七是具备对投行经营状况变动的开放性和适应性。 (2)

三、投资银行家与投资银行家素质的内涵

投资银行家是企业或政府执行金融计划的金融机构的代表人, 是企业资本运营所需专业化服务的提供者。他最了解资本如何配置才能达到最大的利益。投资银行家为企业融资充当财务顾问, 是企业兼并、收购与重组的专家, 是“金融工程师”。 (3)

投资银行的主角是人。人的因素比技术和设备更为重要。优秀的人才是投行运作的前提, 也是投行发展的条件。投资银行家应具备哪些素质呢?

(一) 投资银行家的背景必须具备多样性

投资银行家必须具备广泛和丰厚的背景。这些背景在性别、学术、工作经历、兴趣等方面是多样化的。投资银行家必须具有创业精神。发展新客户、维持老客户、创造各种服务是投资银行家首先要做的事情, 因此投资银行家必须性格坚毅, 有魄力, 有创业能力, 思路开阔, 有远见卓识。投资银行家还必须具备创造性。只有创新才有发展, 这是每个投资银行家都知道的。因此, 投资银行家必须牢记不断设计新产品、创造新的金融工具、更新并购和重组思路。投资银行家还必须有丰厚的知识背景和综合分析能力。一般的投行人员必须是大学毕业, 成绩优秀, 同时还要边工作边深造。这里的知识结构包括数学、财务、科技、法律、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只有丰厚的知识背景, 投资银行家才能对业务进行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解析各种等式, 编制程序, 综合分析后作出正确决策。

(二) 投资银行家还要有以下能力

高度的创造性和紧迫意识。一个成功的投资银行家必须有发自内心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渴望创新、具有创业精神, 善于尝试新鲜事物, 绝不因困难和压力而放弃新想法和新思路。同时, 与时俱进, 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高度的工作责任感。投资银行家要把每一样工作都看成最重要的事情, 不轻视任何工作。对工作高度的全身心投入、一心一意。

强烈的追求成功意识。投资银行家从不放弃任何机会, 永远追求任何可能的收益, 永不言放弃。

完整的人格魅力。投资银行家必须是可信赖的人。专业能力强, 言出必行、自己允诺的事情一定要实现, 心口如一, 不会欺骗客户。投资银行家绝不谈论任何客户的不能谈论的话题, 尊重客户, 以礼相待。

较强的社交能力。投资银行家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客户, 因此应具备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善于察言观色, 并进行巧妙的分析。销售能力要强, 能成功推销新产品和新工具。

较强的管理能力。正确看待投资银行家的道德与公司内部的竞争, 在公司内部建造一种良好的环境, 在道德和竞争之间能实现平衡。

四、投资银行家素质与投资银行成长的内在逻辑关系

投资银行成长既包括规模、资产、人员、利润等数量方面的增长, 还包括投资银行整体素质的提高。投资银行家的素质对投资银行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两者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呢?第一, 从个体层面看:首先, 投资银行家的智慧和能力, 可以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 赢得更多的效益。其次, 投资银行家广泛的社会关系网可使投行获取宝贵资源和信息, 把我机会, 规避风险。再次, 投资银行家的管理能力直接决定投行经营绩效的大小。最后, 投资银行家的战略定位能力决定着投行成长的可持续性。第二, 从组织层面看:首先, 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发展的决定因素。投资银行家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直接决定了投行的竞争力的提高和经营管理的绩效。投资银行家经营的价值观、信仰、追求是投行高层次的文化精神, 而它恰恰是投行凝聚全体员工的力量, 是投行的核心竞争力。这一切都决定着投行的创新和发展。第三, 从社会层面看:由于投资银行家具有资源配置的核心性功能, 能使各种生产要素按照创新的要求重新配置, 它直接决定了投行的效率和成长。总之, 投资银行家在投行成长中的作用是他们作为“金融工程师”的能力和智慧, 是他们与买主和卖主之间的深厚良好关系以及作为金融家的信用和声望。良好的投资银行家能使公司以最低的成本赢得最多的收益;使公司或个人从复杂的投资环境中排除一切危险因素, 直接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良好的投资银行家可以利用投资银行与发行机构之间融洽的关系使客户找到最好的投资方案, 实现客户的财务目标。良好的投资银行家可以利用自己的创新性, 带动投行的高效率和高发展。良好的投资银行家通过自己的社会信誉和声望, 在全社会带动和弘扬创新精神的发展。 (4)

五、中国投资银行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投资银行业是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1978年以前, 中国没有资本市场, 当然更谈不上投资银行。20世纪80年代末,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产生和证券流通市场的开放, 产生了一批以证券公司为主要形式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以及保险公司也可经营证券业务。1997年以后, 随着商业银行法的实施, 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及管理的体制逐步形成, 银行、保险、信托业务与证券业务脱钩, 因此诞生一批金融集团附属的证券公司, 如中信证券、光大证券等。随着金融创新浪潮和资本市场迅速崛起的推动, 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在投行发展的过程中, 投资银行家的培养和成长引起广泛的关注。那么, 中国的投资银行家现状及存在问题是什么呢?

第一, 首先, 中国的投资银行家多为行政任命, 是党组织委派到投行的代理人, 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由市场选择并经市场考验的投资银行家。其次, 中国的投资银行家不具备独立性和职业性。由于其行政官员的身份, 投资银行家更多关注近期目标和行政目标如:短期利润率、政府政策等。而不是投行整体的发展和成长, 不是投资银行整体素质的提高。再次, 中国的投资银行家多以“仕途”的发展为存在目标, 而不以投行经营业绩来作为价值取向目标。中国投资银行家只接受任命人和政府的监管, 只对“上”负责, 不对“下”负责, 即不接受投行内部的监管和约束。

第二, 首先, 中国的投资银行家创新精神不足。在投行的发展过程中, 具有开拓精神、创新精神的投资银行家直接决定了投行的发展, 而我国投资银行家普遍创新精神短缺, 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主要业务仅局限于证券承销和经纪业务, 而对新型投资业务, 如基金发起、项目融资、财务顾问、战略咨询及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新型金融业务基本没有, 这与投资银行家创新精神不足有很大关系。其次, 中国的投资银行家经营管理能力普遍短缺。由于投行家多为行政任命, 不具备职业性, 而且更替任命很快, 经营管理经验普遍不足, 经营的可持续性缺乏。在中国, 还有一种独特的现象, 一旦投行家被政府任命, 将具有无限的权利, 这很容易滋生腐败。再次, 中国的投资银行家普遍缺乏一种完善的人格魅力, 缺乏领袖精神。投行家是一个高素质的团体, 他们专业能力强、人格魅力完善, 能在社会形成很强的影响力, 以此来凝聚整个团体, 提高员工的忠诚度。而中国的投资银行界就缺少这么一支队伍。

第三, 高层次人才匮乏。众所周知, 投资银行业是典型的智慧密集型产业, 在投资银行里最宝贵的资产是具有高层次专业素质、精通投资银行业务的人才。缺乏优秀的投资银行业人才是困扰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国际投资银行巨头拥有高素质的投资银行家, 他们思维敏捷富有挑战精神, 有深厚的管理金融和财务理论功底和丰富的行业经验。相比之下, 我国投资银行从业人员不少, 但专业人员和高素质管理人才却很少, 使我国投资银行综合竞争能力不高, 无力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务拓展能力低、服务质量差。面对巨大而迫切的市场需求, 许多投资银行机构只能作壁上观, 业务范围始终无法尽快拓展。 (5)

六、中国投资银行家存在问题的产生原因

中国投资银行家现状存在问题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 体制性的原因。这种体制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即把投行作为行政设置机构, 接受行政监管, 包括中央和地方双重管制机构。没有把投行作为一个独立金融机构在市场上独立经营、自由发展。因此, 投资银行家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以行政目标、短期目标、短期利益为基本, 体制性的因素使其缺乏成长的条件。

第二, 市场因素。中国的投资银行垄断性很强, 国有投资银行获得国家在规模和制度及政策方面的三重保护。加之, 目前投行的市场化程度低, 参与国际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更低, 必然是没有竞争、没有压力,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创新精神严重不足, 创新意识缺乏。同时, 中国还缺乏针对投资银行家价值进行评估的价值体系。

第三, 管理因素。中国的所有金融机构一般都是大一统的管理机制。即中央对地方监管, 总部对分支机构监管。地方对中央负责, 分支机构对总部负责。这种管理机制不具备监管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缺乏法律保障。投资银行家在经营的过程中, 一方面只进行短期扩张, 同时, 尽可能迎合政府意图, 努力维持行政级别。另一方面, 尽量规避责任风险, 不承担作为一个投资银行家应有的风险和责任。

第四, 教育培训机制落后。国外对投行人员的要求很高, 必须大学毕业且学习成绩优异。而且不断进行培训和再教育。而我国目前的投行人员数量很大, 但能力一般, 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目前的教育和培训机制落后。表现在:首先, 投行管理人才的培训严重脱离实际, 只是拿来主义, 照本宣课。其次, 投行培训和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大多数教师没有从业经验, 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素质。再次, 教育培训设置课程不科学。一般只限于理论课程, 没有案例分析、没有创新能力的培育, 没有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

第五, 选拔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目前的体制性因素制约, 导致投行家的选拔不到位。缺乏市场竞争和官本位制的制约, 导致政府只选择政策的执行者, 而不是具有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投资银行家。由于激励不到位, 导致管理者的效率低下, 法人治理结构和人事管理的矛盾突出。 (6)

七、培养高素质的投资银行家, 促进投资银行成长的路径与对策

随着投资银行的对外开放和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 随着国内对投资银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投资银行在中国的成长存在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培养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投资银行家队伍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 也成为中国投资银行发展, 进行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

中国投资银行家的成长按照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最好呢?我们先关注目前投资银行家在中国的现状。前面已经分析过, 中国现有市场的投资银行家是“行政化”了的投资银行家, 这种方式对投行的发展有制约作用, 显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家。只有市场化了的投资银行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家, 因此, 培养市场化的投资银行家, 即按照市场的现状和发展选择和评定投资银行家, 这是投资银行家发展的第二阶段。最后一阶段是培育职业投行家。按照世界级银行家的素质, 即专业化、市场化、职业化进行培育。只有按照这种模式循序渐进, 才能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促进投资银行的成长。

在以上发展模式中, 如何由“行政化”向“市场化”再到“职业化”。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第一,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为高素质投资银行家的生成提供思想保障。首先, 要认识培养高素质投资银行家的重要性。只有社会各部门认识到重要性, 才会转变观念, 去“行政化”向“市场化”。其次, 加大宣传力度, 鼓励投资银行家创新精神的培育。在这个过程中, 兼容并蓄, 吸收各种文化, 不断实现投资银行家自身的改造和转化, 投行家的创新不仅包括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还包括经营理念、战略模式、管理方法、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创新。

第二, 为高素质投资银行家的培育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首先, 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改变“官本位”, 建立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其次, 创造良好的市场法律环境, 通过立法, 保护投资银行家的创新行为。再次, 创造稳定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第三,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良好的公司治理是投行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现实中,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投行的公司治理:一是界定清晰的产权;二是赋予投行所有者拥有选择和监督代理人的权威;三是投行家拥有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要相对应;四是根据投行绩效动态确定经理层的收入水平;五是在清晰的制度框架下给予经理层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六是投行的所有权在多元化基础上适度集中;七是具备对投行经营状况变动的开放性和适应性。

第四, 建立和完善投资银行家的选拔、激励和淘汰机制。首先, 完善选拔机制, 让市场选择投行家。其次, 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投行家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精神。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在收入分配上, 实行投行家年薪制, 再附加绩效工资。从产权界定上, 通过送股给投资银行家一部分股权对投行家进行长期激励。从制度上, 引入投行家责任保险制度。对由于创新活动中非主观因素导致的失败给予补偿。最后, 引入淘汰机制, 投行家要审时度势, 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如果通不过市场的检验, 应优胜劣汰, 这样有利于投行家创新精神的提高。

第五, 建立学习和培训机制, 全面提升投资银行家的素质。要不断加大投行人员的学习力度, 更新和优化其知识结构;开阔视野、增强国际竞争意识, 抓住机遇, 不断走向国际市场。通过学习,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塑造优秀人格。对员工的在职培训, 可以通过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培养大量的储备人才, 也可以通过“孵化器”进行。 (7)

注释

1 任淮秀.投资银行业务与经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 栾华.投资银行业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3 李勇.现代银行投资银行业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4 解植春.投资银行发展与管理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5 王汀汀, 谭超.中国投资银行能否后来居上[J].西部论丛, 2008 (12)

篇4:商业银行证券投资

关键词:商业银行;证券投资基金;募集;金融监管;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4-0061-06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商业银行与投资基金的关系,学术讨论中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替代论与共生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金融学家兹维·博迪(Zvi Bodie)和罗伯特·莫顿(Robert Merton)从金融体系的功能分析中提出了投资基金将取代商业银行的观点,他们认为“商业银行是个很脆弱的体系”,正在逐步消失,它将由基金取而代之,“未来的金融体系模式应该是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来承担银行曾承担过的职能”,银行将被“一些满足家庭需要的专业机构所取代,如货币市场基金和其他种类的共同基金”。

该观点自披露后一直饱受争议,反对者提出了“共生论”观点。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著名金融学家斯蒂芬·罗斯认为:“商业银行有它的独特功能,你必须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待它,从存款的角度看也许它可以被取代,但从商业信贷的角度看它是无可替代的”。[1]共生论的基本主张是投资基金与商业银行二者各有优势,彼此间的互补性很强。商业银行目前仍然处于金融支付系统的核心地位,在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办理各种结算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有些金融功能、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只有借助商业银行才能更有效地运转。另外,传统的商业银行正在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银行的业务正在由传统的存贷款和结算为主逐渐扩展到期货、债券、产权交易、股票上市、重组与并购、基金管理、经纪人清算等众多领域。只要商业银行随着实践发展不断开拓创新,它就不会被完全抛弃,而是与投资基金以及其他许多金融机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二、国外商业银行介入证券投资基金的原因及路径

(一)国外商业银行介入证券投资基金的动因

1.扩大盈利业务,增强竞争力。银行传统业务的饱和导致传统业务对银行的利润贡献率锐减,银行不得不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基金业务等其他金融业务,以求实现多元化经营,拓展收入范围,增强竞争力。以欧美国家为例,由于长期以来美国的分业经营模式与欧洲的全能银行模式存在明显的制度性落差,当欧洲银行大规模挺进基金业时,美国的银行却还只能充当基金托管人的角色,致使美国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日渐衰落。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美国银行业动用其政治影响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再游说国会,最终促成了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出台。

2.分散经营风险。银行将对存款人的流动性债务转化为对借款人的非流动性债权,从而具有较高的负债比率,对外部资金来源和公众信任存在严重的依赖性。这种特有的高风险性使银行对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需求尤为突出。商业银行参与证券投资基金业务,实现多元化经营,能够以多种收入来源抵抗经营风险,银行的部分业务亏损可以由其他业务的盈利加以弥补,从而使银行体系保持在稳健经营的状态。美国金融学界对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的反思和研究也从侧面证实了上述结论,学界就危机进行细致考察后得出的论断是:金融危机中倒闭的银行有约80%是单一银行,而大量参与证券交易或参股证券公司的银行并没有倒闭。[2]主要原因是单一型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收入来源单一,抗风险能力弱;而从事多种金融业务的银行,收益多元化,抗风险能力较强。

(二)国外商业银行介入证券投资基金的模式选择

1.美国。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业务处于混业经营状态。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美国的近万家银行倒闭,占全国银行总数的49%。[3]美国国会经过调查后认为,这次经济危机以大量银行倒闭为特征,而倒闭的重要原因则是因为银行从事高风险的证券业务。于是美国国会在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试图使银行业与证券业、基金业完全分离。然而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怀疑“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业务的交融应对1929-1933年大批银行破产负责”的论点。1987年,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经研究后认为:“几乎没有证据表明银行破产是由其附属证券机构承销低质量的证券造成的损失而引起的。许多银行的证券投资组合遭受损失,但这是因为面对大规模挤兑,他们没有足够的清偿力从而被迫以低价出售资产所造成的……银行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是公众对银行体系失去信心造成的,因此,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设立和一个有力的最后贷款者远比禁止商业银行从事公司证券的承销和交易更能有效地控制银行破产。”[4]

于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美联储逐步放松了对银行从事基金业的限制。1989年,一些银行持股公司被准许通过其子公司经营包括证券投资基金在内的证券业务。1999年,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该法对1933年以来有关银行分业管制的法律规范作了突破性的修订,允许银行以“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经营证券、基金等业务,商业银行终于如愿正式介入证券投资基金业务中。

2.日本。二战后,日本长期实行银行业务与证券、信托、保险业务分离的管制,1981年的《银行法》将一般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限于存款、贷款、票据贴现和外汇交易。但随着金融服务国际化和自由化的发展,日本的银行业迫切需要使用多种金融工具,提供多样化服务,以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1998年,日本国会通过了《金融体制改革法》,对《银行法》作了重要修订,允许日本银行以“异业子公司”的形式,即银行可以通过设立一个从事非银行业务的独立子公司来参股或设立信托基金子公司的形式从事基金业务,使银行介入证券投资基金有了合法的依据。[5]

3.德国。德国一直以来实行的都是混业经营体制,并具有深厚的经济、历史、文化背景。德国的银行是全能银行,可以涉足几乎所有的金融业务,银行发起、设立、管理、销售基金基本上没有任何法律限制。这也是欧洲大陆国家的一贯特色。

三、我国商业银行介入证券投资基金的情况

(一)历史与现状

篇5:银行从事证券投资业务的优势

金融机构的证券投资业务,是指以有价证券为经营对象的业务,其证券投资对象主要是政府债券(如国库券的购买)、企业债券和股票的发行和购买。如银行证券投资是一种证券的买卖活动,与贷款业务相比,尽管两者都是资金的运用,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它本身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

1.主动性,银行在证券投资中,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趋势和自己的资金实力,决定购买与否,完全由银行自主决定,完全处于主动地位。

2.独立性,银行在证券投资中,在多数情况下与债务人是不熟悉,决定银行是否购买的唯一标准是根据市场推算出的预期收益率,不为人际关系所左右。

3.参与性,银行在证券投资中,银行只是众多债权人中的一个,对债务人的控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银行证券投资的功能有:

一、资产多元化,分散风险,获取稳定的收益

二、保持流动性

三、逆经济周期的调节手段

篇6: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

尽管在名称上都冠有“银行”字样,但实质上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从市场定位上看,银行是货币市场的核心,而投资银行是资本市场的核心;从服务功能上看,商业银行服务于间接融资,而投资银行服务于直接融资;从业务内容上看,商业银行的业务重心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而投资银行既不吸收各种存款,也不向企业发放贷款,业务重心是证券承销、公司并购与资产重组;从收益来源上看,商业银行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而投资银行的收益主要来源于证券承销、公司并购与资产重组业务中的手续费或佣金。项目

本源业务 功能 投资银行 证券承销 直接融资,并侧重长期融资 存贷款 间接融资,并侧重短期融资

表内与表外业务

存贷款利差

追求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三者结合,坚持稳健原则

中央银行

一般情况下,存款人面临的风险较小,商业银行风险较大 商业银行 业务概貌 无法用资产负债反映 主要利润佣金 来源 经营方针在控制风险前提下更注重开拓 与原则 监管部门 主要是证券管理机构 风险特征

一般情况下,投资人面临的风险较大,投资银行风险较小。

篇7:商业银行证券投资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于2001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出台后,商业银行经人民银行总行审批备案后可以办理金融衍生业务、代理证券、各类投资基金托管和信息咨询等投资银行业务。由此,我国商业银行有了发展中间业务的法律依据和巨大空间。因此积极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应对融资格局变化和优化盈利结构的现实需要。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关键词】投资银行业务;面临问题;优化改进

一、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环境和客户金融意识的逐步增强,更多的客户已经不仅仅满足于银行提供的存贷款等传统服务,而要求银行提供包括重组并购、企业理财等投行业务在内的一系列综合金融服务。因此大力发展投行业务是推进综合化经营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我国个大商业银行的普便共识。中间业务的大力发展带来的营业收入的快速上升,也越来越引起我国各个商业银行的重视。投行业务也在逐步的调整与发展中与其他传统业务,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迎接更好的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在投行业务快速的发展过程的情况下,随着市场需求的改变与发展和一系列的潜在或者是一些偶然或者不可控因素的出现,在积极发展投行业务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和一些发展的瓶颈以至于和预计效果产生较大的出入。因此在对于这种出现的不利的结果进行分析。即发现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3种:1.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2.经营理念不先进,3.产品创新力度较差因此分别对于这3种原因进行简洁的解释与阐述。

(一)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

首先我国经济市场起步较晚,国民综合对市场经济的了解不够深入,也对大部分的投行业务不太熟悉从而引起对某些投行业务的一部分抵触和误解,因此对部分投行业务的发行带来不利的潜在因素。其次对于在经济市场中信息的不对称和传递的丢失性所带来滞后性的操作和对市场及时判断也是对投行业务的发展的一个重大的不利因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依赖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完善市场价格机制。但我们市场上垄断现象、市场分割现象依然比较严重。此外,我国也在不断的为经济市场的稳定和有序性,提供法律保障但由于起步较晚或新问题的出现,也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当市场波动性较大时,民众多以观望为主,而参与性的积极性不太高。因此对投行业务的发展也带来或多或少的问题。

(二)经营理念不先进

1.对于我国来讲,投资银行业务属于一类新型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业务类型,也在逐步发展之中逐步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之中普遍存在一种共同的现象与弊端,从事投行业务的工作人员除总行以外其他普遍分支机构专业性人才不足,而其分支机构也未对这类业务如人员的专门的分化和培训。以至于在工作人员在其宣传过程之中引起的关键信息的缺少。从而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各个分支机构之中相较于当地的市场需求来讲也缺乏相当匹配的从业人员和专职人员。2.对于投行业务的开展对于从职人员业务分配和奖励的机制也存在相当大的缺陷,机构员工对于一件成功的投行业务的办理所得到的奖励,由于制度的模糊性从而员工的积极性要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3.对于目标客户和潜在客户的选择和培养上,还存在许多的局限性,由于机构业务的授权和从业人员员工素质的原因从而会使一大部分的潜在客户和目标客户的流失。4.由于投资业务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相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银行业务的风险控制标准来讲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要建立一套二者兼顾的标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三)产品创新力度较差

我国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投行业务所带来的收益和地位也不断的提高,但随着投行业务的品种的增多,但各个品种直接的差异性较小,各个品种之间没有确定的标志性。因此提高产品的创新性也是一个重要的一点。

三、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措施

对于以上出现的种种现象,对此经营发展过程中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措施:

(一)创新经营模式

对参与投行业务机构进行合理的划分,明确当前经济市场的发展前景与趋势,利用充分发挥资金、客户、网络、信息等强大资源优势,去提升自身业务的差异性和核心竞争力,对于各个机构部门明确一套合理化的激励机制。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对信息的集中,各个机构设立专业化的部门,集中机构的优势,去提高投行业务的品质,提高其各种投行业务的差异性,利用集中化的优势去打造其各自的专属特点。

(二)创建监督管理体系

由于投行业务的风险性的控制标准与其他传统业务有所差异,如果按照同一的标准开办业务,不仅会造成投行业务在市场上的缺失,还会带来一些比较大的风险危害。因此职门部门的专业性分化,和专门性的监督管理的办法也由为重要。在严格按照规范我国商业银行不规范的措施办法以外,合理处理在投行业务办理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关系,坚持客户自愿的原则和物有所值的理念。在业务办理的前中后期三个阶段,进行有力的监督和规范。防止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发生和一些人为因素所带来的额外的风险。将开办的每笔业务都要记录在案,保障做到有帐可查可依。

(三)培养专业化人才

我国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普遍现象是专业化人员配备不足,在业务的宣传办理之中,不可避免的造成业务的流失,对于专业化人员的培训也尤为重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打造专业化的团队,根据不同的市场行情,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更加有竞争力创新力的品种。

结语:

在我国市场体制不断的完善之中,投行业务的发展的迅速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于社会各个阶层都有很大的认识,投行业务的发展也成为各个商业银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有力措施。虽在发展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但也在不断的改善,相信以后也会有更多具有标志性的投行业务品种和更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运行模式的出现。我国金融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资本市场得以较快发展,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扩大,证券市场股票、债券和资产管理计划等直接融资产品发行额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应深入拓展以直接融资市场为主战场的投行业务,通过参与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直接融资,发展资产证券化、直接投资等创新业务,更好地满足企业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现状及建议[J]时代金融,2011,(7):64-68

[2]云步.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思考[J].辽宁经济,2010(11)

篇8: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风险分析

1、机会成本风险不断加大

商业银行为了获得最大利润, 不断对外投资, 使银行机会成本风险不断加大。现在, 银行大多都采取上市措施购买债券, 投资股票, 无形中也加大了市场风险, 由此带来的机会成本风险也不断加剧。

2、资金链断裂风险

商业银行资金链具体表现为现金投资—资产运营—增值现金回流的循环, 这是商业银行资本运营的基本过程。商业银行要维持其正常运转, 就必须保持这个循环良性的不断运转。资金链断裂就是说这条循环资金链断裂。如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当中, 我国多家银行在国外的投资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现金收不回, 更不要提及增值了, 从而使得资金链受影响。当然这种影响相比较而言是小的, 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威胁着整条资金链的运转。

很多商业银行资金链绷紧并非是因为绝对的资金紧缺, 未能有效利用资金才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 换句话说, 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就是资金投资失误。这是由于缺乏专业的现金管理能力, 缺乏专业的投资人才。因此, 只要合理地运用现金流, 多数都可以一定程度上摆脱资金链紧张的状态, 从而进行合理的投资, 而不会因为资金链的断裂而陷于金融危机之中。

从当今蔓延的欧债危机来看, 实际是欧洲的金融业投资资金链出现了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借款人信用基础太差所致。第二个问题是金融创新过度, 监管机构监管不力。因此, 一旦商业银行投资业务出现失误, 问题就会沿着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业的方向迅速传导, 最终波及到实体经济。

二、商业银行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

1、宏观经济环境不稳定

例如, 如果国家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 借款人所持债务的实际价值就会下降, 如果利率是固定的, 它将缩减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 此时银行将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提高其利润, 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 此时银行会通过提高利率调节, 银行将会采取通过上市, 购买债券、股票等方式, 这就产生了银行的投资, 从而导致投资风险的产生。

2、监管机构监管不力

监管当局没有建立商业银行评级制度, 不能及时了解各商业银行实际的投资风险状况, 使其在投资管理上不能有所侧重;缺乏有效保护存款人利益的措施, 容易出现大面积的投资挤兑现象, 使个别风险演化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

3、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局限性

一方面, 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是其各项业务的综合性管理。如没有坚持统一性、科学性、灵活性及全面性的原则, 其投资管理就会出现问题, 投资业务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最终必将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并造成相应的投资损失。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的投资决策机制应该是在确保流动性的前提下, 风险一定时追求盈利的极大化;或盈利一定时追求风险的最小化, 以保证投资的正常进行。如果不能制定严格正确的投资决策, 商业银行投资就会陷于更多的误区。

三、商业银行投资风险控制对策

1、建立投资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商业银行投资风险预警机制是防范和控制风险, 规范对外投资的有效手段。只有对商业银行的投资风险进行早期预警, 将风险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 才能防止因投资产生的风险进一步发展和蔓延。投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当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部分。定量指标由资本充足度、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五项分类指标组成。同时定性指标包括六项分类指标, 分别为管理层评价、经营环境、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与内控、信息披露和重大事件。

把完善的预警系统中融入到商业银行的财务控制、业绩考核、投资分析、投资决策环节中, 每个环节之间相互关联, 按照风险严重程度设定一级、二级、三级预警。建立和运用切实有效的投资预警系统, 商业银行可随时监控各项指标, 对风险信号实施识别、评价和预警。如出现资产质量下降, 应收账款增大, 成本上升等, 要根据其形成原因, 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并及时改变投资方向, 降低损失程度。

2、加强内部成本效益核算

加强成本效益分析, 科学地进行资金投放决策。首先要大力拓展资金的投放渠道,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投资角度的问题, 科学的规划现金流量, 有效的提高资金使用率, 减少机会成本损失。其次严格执行审贷分离, 对放贷的各种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 加强成本效益分析, 在合理的存贷比范围内, 只对高于其机会成本的项目进行投放。

参考文献

上一篇:马琳璟演讲稿下一篇:电子产品订购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