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散文:似水流年

2024-04-29

初中散文:似水流年(通用14篇)

篇1:初中散文:似水流年

似水流年

人的一生能有几个童年?青春?在这期间发生的事可谓数不胜数。 在我童年期间,过的还是很愉快的。

那时候,农村还没有多少打工的,所以,我的童年几乎是在爸妈的陪伴下长大的。 那时候,没个村庄里几乎都有十来个小孩子。我们没天除了玩还是玩。夏天,我们在池塘里游戏、秋天在池塘里钓鱼,虽然都不是很会。那时的冬天很冷,经常下大雪。等雪下完了,池塘里会结厚厚的一层冰,我们就在冰上玩耍。 那时的我们跟本不知道什么是烦恼、什么是忧愁。

知道的只是拼命的玩。 慢慢的,年龄稍大一点时,便被爸妈送去上学。我们一行十几个人一开始没有觉得什么,但时间长了,都长的有十几岁了,便感觉不到小时候的快乐了。

上了初中后,为了生活,爸妈便出去打工了,留下我和弟弟在奶奶家。 初次离开父母,心里难免有点空落落的感觉。慢慢的,也就习惯这中感觉。 初中的生活无疑是快乐而又短暂的。 初中,也就是所为的人生的黄金时间,在这期间,我笑过、哭过。被帮助过,也被出卖过。被表扬过,也被处罚过…

短短的三年里,人生的黄金时间悄然而过,它来的也快,去的也快。用句好听的话来说就是:它悄悄的来了,正如它悄悄的走了,它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了你一片深深的脚印!

篇2:初中散文:似水流年

一种尘年的锈味,留下锈迹斑斑,需要人去思索。人生虚幻,梦如青城,真真切切地感觉它的存在。

岁月悠悠,心亦然,风从水上走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走过,留下圈圈年轮,从时代的舞台上走过,留下了什么呢?值得每个人用心去思索,值得每个人用心去回味。

抛弃所有的疑惑和忧伤,让暗夜的心情疯长。回忆是主旋律,在演奏长亭短亭的乐章。

乱红飞舞,满地的落英,有一种无从收拾的荒芜,又有一种淡然遗世的安静,过度沉醉,会感到肤浅迷离,过度清醒,会觉得薄凉冷漠。人生虽然短暂,但却是美丽的。

世间的事物,需要真心,需要真情,心灵需要唤醒。有人说,心里有阳光,哪怕是阴暗的,也会是晴天。岁月长,长不过心中的渴望,光阴似箭,飞过心尖。感受着它给人带来的醒悟与感伤。

雨打归舟,刀剑如梦,无弦琴上弹一曲,流水清音,独享世间的繁华与萧瑟,人世的起伏跌宕,惊涛骇浪,放走昨天的伤痛,把握今天的机遇。

一壶酒,一剪风,一个人守着风尘,独想着往事,静静地行走,看一树繁花,看世间变幻,在清月下,静静地等待花开。花开永远是心里的美丽,诉说着今天的收获。

流过久远的往事,流过逝去渐远的昨天,缓缓流入寂寞的心海。直面人生,不需掩饰,不需要再把尘年旧事拾起,每个人都是过客,没有谁可以陪伴谁走到人生的尽头,时光如梭,往事如烟,只需要珍惜现在的所有。

时光苒然,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蜕变,时代在蜕变,心也蜕变,改变着周围的人与事。有些人,有些事在心间默念,忘却悲伤,擦干眼泪,平静对待一切。

烟雾茫茫,雾散雾去,世间的所有,爱情,亲情,友情只不过雾里看花。岁月留下的人生足迹,那是人生百味的过去;用真情写出来的,那是有苦有甜的往昔;虽然平常,却是真实,虽然平凡,却是淡然。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是寻路人,在路上不停的寻找快乐,寻找幸福。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是匆匆的过客,也许行色匆匆,也许闲情逸致;也许激情昂然,也许步履沉重。

借一扇窗,看窗外的风景,借时光的隧道,回首往昔,借时光的剪影,给自己一个反思的机会,懂得时光不等人,懂得生活需要用心去对待。

时光流走,给人的不仅有快乐,世间冷暖,读沧海桑田,有时留恋是路途中的风景,风景再好,只不过一时之快,沿路的风景是心里永恒的记忆,这种记忆会亘古不变。

流水人生,萍散过后,仿佛是落水春去,在岁月的土地上,等待一季又一季的花开花落,经历狂风暴雨,所有的忧虑与渴盼,都是多余。人间真情扶摇直上,暗藏着隐悲,离别成一种对流年的感激。

碎碎心语,带来永远的回忆,加快脚步去追逐,流淌的时光,需要我们用心度过。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残念絮语,就如流走的时光。痴念花语,流年寂静,经年旧事在记忆里,梦里花开几度,物是人非,飞过万里云端。

篇3:夏腊初散文集《流年三记》略评

夏腊初是老作家, 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学习写作, 省地县各级刊物都发过他不少作品, 上大学后, 《长江文艺》、《芳草》都刊登过他的小说, 小有名气。但他自从当了教书匠后, 中断写作数十年, 而今执笔, 算是他文学的第二度青春。所幸的是他宝刀未老, 想象仍然丰富, 笔力仍然雄健, 情感仍然奔放, 很令人羡慕。

很多人喜欢读夏腊初的散文, 我考虑了一下个中缘由。第一, 是夏腊初的散文贴近生活, 有股芬芳的泥土气息。夏腊初是农民的儿子, 他最丰富的生活经验是乡土。虽然后来当了教授, 从事外国文学研究, 但本质上他还保持着农民的本色。我在《流年碎影》的序里曾说他有老庄的风范, 其实不确, 他的主流还是一个周正的儒家, 儒家崇尚的人间烟火气, 儒家的道德礼仪, 都在他的为人和为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散文, 记录乡村人事, 抒写乡土情怀, 都与泥土脱不了牵连。而他的读者, 或者与他一样有着乡村的生活经历, 或者即使晚生他几十年, 但也仍然能够从他的笔墨中体会到一种亲切而朴素的情感。熟悉者唤取温馨的印象, 不熟悉者带其走入生活, 这种真切或再造的“现场”感, 是他的作品赢得读者喜爱的首要原因。第二, 智慧。夏腊初其人, 表面看略显邋遢, 像个农夫, 实际上是个智者, 称之为“聪明过人”未为不可。他的智慧不是小聪明, 而是来自于对生命和人性的洞察, 对现实的深刻透视。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 也与他的知识结构有关, 还有就是他本来就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他的散文除了人和事, 其间还往往有种理, 没有理他几乎不会为文, 这个理是他创作的动机之一。他的理虽然并不是玄而又玄的哲学, 但却很能予人以启迪, 是与读者的交流和会心。这种并非凌空蹈虚的智慧, 是他散文美的特质。第三, 是他的散文有很强的可读性。夏腊初是写过小说的, 有很深的小说素养, 所以他写散文也往往难以忘怀小说的笔致, 散文小说化, 为他的散文带来了情节的曲折和细节的精彩, 比如《外婆》一文中吃枣的心理, 体验之深, 为很多内行的读者所称道。除了情节的曲折和细节的精彩外, 整篇作品的结构也见小说的功夫, 他的散文与某些情生文、文生情之作相比, 带有精心结撰的成分, 所以表面看来轻松, 其实倒是很花了一些心力, 这也是可以令读者借鉴的。第四, 文字。夏腊初的文字是很有特色的, 好发议论, 好抒情, 这些是风格范畴, 而贴近生活的口语, 甚至方言俚语的适当运用, 也为他的散文增色不少。

篇4:初中散文:似水流年

有时训话者辅以遥指远处高山的手势,神情严肃,有时显得悲壮或沉重,仿佛这是一次不成功则成仁的长征。毫无疑问,这位校长是个理想主义者,这样的训话煽情而鼓动人心。也许,他在台上口若悬河,激荡人心的时候,是一次青春回眸,就像当年他曾经许下的愿望,在山外,一去不返。不管如何,这里的学生,一代一代,从各个村庄汇集到来,终于是种下了走出大山的梦想,仿佛山那边回荡着祖国的呼唤。

1999年10月1日 晴朗无云 信宜市钱排镇

昨天雨天,漂泊而下的雨水,淹了球场,可是并不能浇灭学生们踢球的热情,他们踢得更加起劲,仿佛内心燃烧着熊熊烈火,天上下来的是石油,助长了火焰。昨天的情形似乎依然在目,喧嚣声还未远去。国庆放假三天,放假是多么激动人心。人群涌动,其实学生大多数的节目就是回家,回家又能干嘛?看翻版碟电影、睡懒觉、打牌或者其他。但这次不同,国庆50周年,有电视直播北京天安门大阅兵!

我没有回家,留在学校里。昨天学生就走光了,校园安静下来,山上飞下来鸟雀,在龙眼树枝头嬉戏鸣叫。没有了来回穿梭的身影,校园显得空旷。连哪个水龙头漏了,滴水的声音都清晰可辨来自哪个方位。绕过科学楼,从旁侧进去就是宿舍,再路过球场,水干了,沙地里留下的是昨天的脚印,凌乱不堪,仿佛战争遗址。

昨天的热闹就这样过去,我往教室走去。初三的教室在六楼顶楼,高高在上,出阳台可俯览整座校园。空空如也更容易让一个初中生想念激动人心的事情,而国庆阅兵正在进行中。我想看国庆阅兵!那些装甲坦克、车载火箭弹、高炮部队,整齐的方队,铿锵有力的步伐……看了简直让人热血沸腾。但是这儿没有电视机,只有高高抛下来的阳光,纯净,明亮,闪在玻璃窗外;阳光打在树上,小树林里落下树荫,草地上蹦跳着小雀。偶尔有风从山上下来,带着十月秋风的味道。纯净,凉意,让人忍不住朝风吹来的方向想念,那里一片梯形的土地,略微泛黄的颜色,土地上隆起来的是红薯地,是收获的季节了;而另外的则是荒芜的土坡,裸露着南方山地的红土壤……

这周遭的时光,清脆得像一面水流的镜子,但我坐立不安,内心始终翻腾着解放军雄姿英发从天安门前经过的伟大时刻,我甚至隐隐听见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从不远处教师宿舍楼里传来。那真是宏伟的进行时,但此刻与我无缘。我成了一个安静的局外人,带着遗憾与盼望,与祖国洪亮的生日赞歌正在擦肩而过。

我想,再来一个等待——60年国庆。

后记——2009年6月

哦,十年,这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甚至显得冗长而神秘。

现在,2009年,仿佛离那个期待的日子越来越近,离那个许愿的日子越来越远,青春一去便成歌谣。

啊,但愿即将到来的国庆节日,能带给每个人节日般的幸福。

关键词

国庆阅兵

1999年建国50周年国庆大阅兵,是一项极其隆重的军事仪式,是体现一个国家的国威,一支军队的军威,一个民族的浩然正气的重要形式。中国人民解放军历来十分重视阅兵。

新中国建立以来共举行过13次国庆阅兵,其中影响较大且最具代表意义的是开国大典、建国5周年、10周年、35周年和50周年的5次大阅兵。

1999年10月1日上午10时,北京天安门广场。这是共和国上世纪最后一次国庆盛大阅兵。

篇5:似水流年散文

邻家小男孩,同桌的他(她),还有一些记得不是很清楚的同学或朋友,都在这些泛黄的印记中逐渐明朗起来。一张张或腼腆或俊秀,或开朗或帅气,或俏皮或静美,或直接或婉约地表述自己情感的昔日容颜,一起穿透那些略显稚嫩的言辞,穿透那些如水浅曳的清韵,踟蹰着走来。

那份青春年少时的萌动和对感情的憧憬是那么干净和清纯。恍惚中,似乎又回到了那年那月。那些唱着歌,追风逐月的情景历历在目。那些笔尖汩汩流淌的文字,那段风轻夜静的似水流年,那份春花秋月珠玉般的情怀,曾经给我们的生命带来多少的感动和温暖!又为我们带来多少的美丽和期盼!当鸿雁飞来的那一刻,一句细小的话语足矣让人记取一生一世!

篇6:似水流年散文

我和我的导师是在他回国之后认识的,大概那时候我才只有不到十二岁的样子,那个时候还是幼稚物无知的一个孩子,但是我的导师从来没有把我当一个孩子看,总是以一个成年人的要求我,规范我的行为,当时由于年龄太小,根本不能理解我的导师对我的行为要求,我甚至,在内心偷偷的对他有过不满,那个时候的不满顶多就是,不找他的聊天,和他斗气一样,完全以一个孩子的思维去做出自己对他不满意的行动,现在想想,颇有点可笑至极的意识。

时间总是如白驹过隙,来不及好好的享受,便早已将你推向了另一个阶段。随着我年龄成长,我开始步入到我的高中生活,和我导师的联系也日渐减少,有时候,一个人在一个静静地夜晚,一个人静静地思念着导师对我的一番教诲,但自己深知,仅仅只是挂念而已,却不能和他面对面的交谈,每每想起,内心总会有“莫名的感伤”之情怀。

每次只要抓到机会,我总是不愿去早早地离开的,真希望有那么的一次机会去和他好好地聊上一宿,但这仅仅是一个美好的幻想与愿望,其实,有时候不为别的,只为更加了解他,只为深入他的内心,分担一下他内心的压力与不愿倾诉的东西。

我清楚的记得那天晚上,不知是时间的巧合还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在漫天的繁星之下,进行了一次畅谈,那天我们都将自己的一些看法表述了出来,尤其是我这么多年一直想对他说的话,然而他并没有给我太多意外的惊喜,只是说“有你这句话,我已经很感动了,有你这个知己我已足矣”!我那时候,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太多的话语去认真评价他给我说的那番话,可是,我也许真的不会想到,这可能是他在我们这里工作的最后一次谈话了,之后也有过谈话,但是他再也没有回到这个地方来。

他在出现了自己的问题以后,我们基本上联系处于中断状态,当得知他的原因之后,我甚至有点恨他的冲动,他一直在我心目建立好的形象,为我树立的美好的价值观,就这么被他武器的摧毁!对自己的不甘心,更是对他行为的不满,当初的我除了愤恨,就是极度的不满。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们再次遇到了,我问了他这么一句话,我说:“是不是所有的原则都经不起现实的摧毁?”

他说,终于明白了!我当初甚至不相信他的这样的话语,但是他又跟我说,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你该坚持的东西,人生,是走出来的路,是尝出来的味。

人生是走出来的路,尝出来的味。我想,这个阶段的我并不能理解这样的道理,但是必是他经过长期的熬制所得出能闻到艰辛与心酸和无奈的结论,这样的倾诉带着岁月的淘洗和内心的挣扎与苦恼,带着“血”的气息。

我的导师和我似水流年,就是这样平凡而不失人性的光辉,哪怕我们没有太多的交流,但他心之想,我心已明。

篇7:似水流年优美散文

去了TFC宣讲会,遇见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我以为都是大四的,谁知大二大三的是多数。我不知道我要去哪儿,从教室走出来,我已经很怀念坐在教室听课的日子,可是,现在机会寥寥无几,有的只是分别,有的是来去匆匆。

不知哪个教室传来汪峰的歌声,北京北京,我就这样目不斜视地从等车的人身旁走过,他们今天走,我想,我要去哪里?我什么时候去?

樱花就在抽芽,过不了多久也会一夜之间成为香雪海,我好庆幸我来过这里,遇见了我的好朋友,遇见了这么多美丽的风景。而我,好想去旅行一次。我会怀念这里的像花一样的红叶,小草,桂花,洋槐,还有那每年我都在找寻的四叶草。现在开始明白,遇见就是一种幸运。我想在人海里遇见你,你向我挥手,我向你挥手。

校园里现在离别的情绪还不是很浓,可是,我的心却渐渐低沉下来,离别就像昨天的相遇,来的快,去的也快。我根本跟不上脚步,只能跑起来,追追它。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四年了,仿佛是一段电影,就到落幕的时节,我想抓住它的尾巴。

篇8:追忆似水流年

行走在人生的长河中, 流年的水花撞击出高亢的洪歌, 婉转的低回, 欢快的叮咚, 悲伤的呜咽……将如水的岁月谱成一曲多变的乐章。流年似水, 我们只能顺流前行, 让它带走逝去的青春, 了无痕迹;但我们可以将记忆留下。每一点记忆, 都承载着我们成长的印迹, 讲述着我们生命旅途中的喜怒哀乐, 沉实, 厚重。

轻轻地, 我们前行;轻轻地, 我们经历过;多年以后, 也让我们轻轻地寻觅, 轻轻地聆听, 这些既陌生又熟悉的旋律, 定然会让我们感慨良多。

篇9:偶观《似水流年》

该片的文化底蕴,不在于刻意追求什么文化观念或历史事件,诸如黄土地、西部风、鸦片战之类,而是在叙事方式中融入现代人的文化感悟。形式即内容,内容即形式。通体令人感到,这是汉语叙事,是人通过汉语与世界发生联系,故随在流露出汉语言对世界,对人生的观照,而又随在体现世界公民、现代人的广阔视野。

《似水流年》的标题取自《西厢记》,本身便有深邃的文化联想,提示中国语言将人生比作易逝的流水(“逝者如斯夫!”)的意象。通片的叙事,便是取这样一种观照式的、流水般的风格。既为观照,故创作主体与创作对象之间有自然的等距游离。如此便给人以一种理智清明之感。叙事不取戏剧性的中心结构,而取平面分散的流逝形式;摄影不取框形的图画镜头,而取平易近人的流动画面;不取明快夺目的色彩,而取澹泊宁静的色调。在叙事中间,插入一些无关的情节或过渡镜头。诸如船已启动,却从正在撤掉的踏板上匆匆走来两名迟到的人生过客;几个大汉抬来一头猪动手宰割,却跟来一个小男孩儿,淌着泪在旁看着自己喂养过的生灵如此无奈地被结束生命。至于从水上来,从水上走的归客;稻田溪边旧情人的重逢絮语;漂洋过海归来的耄耋老人;水边茂长的蟠天古树——随在皆显示水的意象。

“流年”有二义。一指年华,以其逝如流水,故曰流年,如:“一塌流年度,篝灯遥夜眠。”(《次韵彦采病中口占》)又指星命家所谓的年内小运,如“时行时止非人力,莫问流年只问天”(《山寺逢僧谈命》,二首皆取自《朱文公集》)。影片所取当为第一义,然而语义在文化意义结构内有其伸延性的联想,故通体给人一种面对易逝人生的靡常不彻之感。主题的处理,不取着意刻写的人物或精心结构的戏剧,而取平面展开的铺叙方式。呈现在银幕上的叙事,是人物有意无意间相接触而发生的种种人生情态。故事的主线,即姗姗还乡扫墓旋又告别总角之交李松、阿珍夫妇而归港,便在风貌各异的人物有意无意接触中自然地铺开。人物形形色色,并无严密线索相关。有失意怅惘的香港独身女子,有周慎老成而抑郁寡欢的农民,有生活“像没有盐”的农村小学女校长,有数学脑筋、见利勇为、略具企业家雏形的小学生,有向人炫示儿子英文信的孤独无依的归侨,有漂洋过海还乡寻根而颇具道家风度的百岁孪生老人,有唯恐“浪费糖”而互劝服下一碗苦药的青年教师伉俪。此种散文化的铺叙方式,常常予人以清明的文化感悟。

影片对于主要人物的“做人”,作出隽妙的诠释。阿珍问姗姗回来做什么,姗姗说:“看你们怎样做人喽!”言下颇有嘲讽之意。你们不同于我们,你们是一个摆出意识表态和仁义道德的社会,我倒要看看你们是如何做人?阿珍的回答是疑问句:“做人?”一片茫然。后来,在姗姗与李松于田间隔着小溪面对面的场景中,姗姗流露出感情的失意。李松突然激动地站起来语无伦次地说:“你不快活就因为你做人太直!”当姗姗怜惜他赤足下田十分辛苦,而拉着他上市场去买胶鞋时,一路上李松逢人便躬身,那一副居安思危、不惩自戒、鞠躬如也、举措做人的形象,在影片的创作者当是浓重的一笔。做人?确乎不错。然而结果,被李松藏在阁板上的胶鞋却不幸掉在夫妇的饭桌上。在阿珍逼问下,李松终于供出鞋是姗姗所买,于是一瓶“吃了二十年”的老醋便倾瓶泼出。这下子,一向老实的李松突然暴起推翻桌子狂喊“离婚!”竟拂袖而去。阿珍陷入恐慌。加之“猪也跑了”,她当即去追寻,一路哭泣,遇见队长,求他“教育教育”李松。这便是一对曾由“大队奖给两个暖水瓶”的模范夫妻。夫妻似将决裂,做人又有什么用呢?然而不然。不可小看做人的力量。李松弃家出走,稍事冷却,终于抱着猪回转来,帐登榻,偃旗息鼓。做人带来了平定。然而未曾带来内心的平安和个人的幸福。那率性而为的姗姗,则只有事业的失意和心灵的无着。在三个人物的身上,做人被赋予三种不同层次的涵义。人们的行为有种种不同,却仿佛难逃相类的结局,正是“岁月几何流水逝,山河依旧古今遥。”

“做人”是一个难以移译的中国文化观念。在古文献中本没有今义的“做人”。如《毛诗·大雅·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郑玄笺云:“故云寿考远不作人者,其政变化纣之恶俗,近如新作人也。”孔颖达疏:“作人者,变旧造新之辞。”又如《左传·成八年》:“求善也夫!作人斯有功绩矣。”这里的“作”读如《尚书·康诰》的“作新民”之作,而作人的涵义在于政治而非伦理。今义“做人”原为口语,兴起较晚。《颜氏家训》有“为人”而无“做人”。宋儒讲道学,每言及做人。如:“宇宙之间如此广阔, 吾身立于其间,须大做一个人。”(《象山全集》三十五)又如“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书,是做人底样子。”(《续近思录》十一)至此,“做人”已有几层涵义:一,为人;二,为人尽其道;三,做德性工夫。再转而生出“表现乃至表演为人正当”的涵义,如《西厢记》:“好着我两下里做人难。”他如《阿Q正传》中吴妈以为受到阿Q的侮辱,必得跑到人前去寻死觅活一番,以表白其贞,亦属此类。“做”本有“表演”之义,如“做杂剧”。由此而生出两种潜在的涵义:一是阿Q式的盲目认同正统,虽然不觉其在“做人”;另一是反正统之道而做人,如《红灯记》称:“做人要做革命的人!”总之,“做人”是在一个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社会中,完成社会角色的一种伦理手段。影片从现代人的视野,对“做人”作出某些近于幽默的诠解,颇耐思量。

从“做人”的微妙变化,恰可看出社会在演变。做人虽然仍能暂时平息抑郁不幸的婚变,但已岌岌可危,失去了真正的威力。人们内心中,已是一片茫然。在下一代的头脑中,似乎只有功利打算,再“教育”他们做人,恐难矣。某种权力型的商业社会,仿佛正在兴起。

经过几十年的意识形態型社会,值此权力型商业社会的兴起,中国文化的底蕴正在从识字阶层的视野中消逝。粗通文字、与文化传统无甚瓜葛的人,成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负责者。组织社会经验,全赖工具性的智能,与人类智慧殊少相关。一个民族,仿佛正在失去记忆,失去文化的自觉。然而一个民族不可能扬弃自家的语言,认领另一种文化。没有文化的自觉,便有文化的扭曲。文化固然存在于语言,然而文化的保存和新生,则在于社会结构的整体。既有赖于学者的研究、思想家的创新,又有赖于法律的保护、教育的实施,以及民间习俗、宗教、文艺的体现。如果一个民族长期系统地毁坏自家的文化,将其与上述社会结构切断,而不以批评性创造性的诠释来发扬应用自家的文化资源,使其与时代共呼吸共发育,启发民族的自信心与创造力,而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现代世界,也就难免失去文化的自觉。

篇10:似水流年唯美散文

人生之逼临,如狂风骤雨,劈头盖脸地让我步入不惑之年,而往事却如风起云涌,不容我思索就展现在我的眼前。

童年时,各种运动如潮水般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中,我也不例外。可以说,我也是各种运动的受害者,至少在大革文化命的日子里,我们的学习等同于接受劳动教育,学校形同虚设,在那个时代里,连国语都不能正常地学,孰论外语?我只能无奈地说,我的童年如流水,在不经意间潺潺地流着,一年,二年,三年……

少年时,我成了千百万农民的一员,挥汗如雨、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是生活的主旋律,在那个年代,仅能如此而已,人们在辛苦中忘记了疼痛,因为太多的痛哭已经让人麻木了神经,也因为大家都经历着痛苦,所以人人都不轻易言痛,只是把痛苦消融于无言的劳作中。春去春又来,美好的韶光如梦魇般闪过了。

青年时,在亲人的劝导下,我在半拜师半自学的方式下学会了裁缝。也许是见过了太多的辛酸与无奈吧,我依稀记得,正是在那时我变得沉默寡言,所有的深思默想都细细地织进了一件又一件的衣服中。我相信,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见证历史。也正是在那时,我才领悟到鲁迅为什么也会沉入到古书中难以自拔。当理想与社会现实相矛盾时,我只有把犹豫徘徊浓缩在细细密密的一针一线中。

往事冲击着我的记忆之门。每当夜深人静时,邻居家的`二胡声似断似续地传来,幽怨低沉,似乎夜已凝华,似乎所有的故事都穿过吹奏者和听奏者的心中,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对于性格内向的我来说是永不可灭的。也许正是由于我的孤独,父亲让我步入了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结婚,我的妻子是一个平凡的女子,眉宇间似有忧郁,也隐约着某种宿命的成分。

不知不觉间,我经历着农村青年之路:成家,抚育孩子,做房子。其间的艰辛、欢乐交织在一起,至今回忆起来,都难以把它定义为苦抑或是乐。也许人生最重要的是经历过程,而不是或许或悲的结局。

篇11:时间似水流年优美散文

她说:“别人肯定会说我们疯了,刮台风都还跑出来。”

我对她说:“休管晚些时候回不回得去,有一帮人,有茶,有小吃,后青春期能有这样的时刻,尽情感受吧。”

于是大家嘻嘻哈哈地说开了。学校范围再大,同事再多,可以玩到一块的终归还是这帮年纪相仿的人。七个人中,一个即将成为新娘子,一个待嫁闺中,其余五个依然在单身的城墙下仰望天际那端蕴藏着的未知的幸福。

聊到谈婚论嫁,单身的她说:“每次在家里老妈一说这个,我就会不开心,紧接着她也不开心。”大家还没回应,她又冒出一句话:“要是有一天你们都结婚了,不知道我们这帮人还能不能像现在这样?”

我调侃她说:“到时候你也会结婚,别老想着自己嫁不出去啊。”

她害怕会孤独终老,其实,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呢。曾在一个深夜与尚且年轻的单身的他促膝长谈,他皱起眉头,说:“久而久之,竟然习惯了单身的生活,一个人似乎也很惬意,但有时看着周围一些人迟迟未婚,自己却不由也会恐慌,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形单影只地过完这辈子,缺失家庭温暖,没有天伦之乐吗?”

我们都在不可例外地承载着情感的起伏,我们都倔强地认为,错过了那个他或她,没关系,不用着急,对的人总会在对的时间里到来,长久下去,连自己都糊涂了,到底谁才是那个对的人?他或她到底在哪里?为何久久不现身?每当参加一个朋友的婚宴,我们举杯祝福后转过身,那份失落为何欲盖弥彰?我们是否曾一度自私地奢望身边的朋友可以慢一点,再慢一点步入婚姻的殿堂,那样的话就可以争取多一些,再多一些时日去拥有朋友的陪伴?

我们都处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龄,渴望爱情却感觉爱情离自己很远,于是对生活作出退让,只要身边的友情可以维系我们的生活,那也是可以的,但又像惊弓之鸟一般惶惶然,生怕指缝间仅有的友情也会有一天因为角色的转变而悄声遁去。那么,尽管世界那样大,但真的只剩下自己了。此时此刻,我们失去了生命的罗盘,找不到内心所必需的温暖和托付。

成长的代价大抵就是这样的吧,没有哪个瞬间会永恒定格,没有哪个朋友会用这一生与你如影随形。岁月的河流里,他或她,包括你,都分别扮演着多重身份,一个人的时光就那么多,当同等的时光被划分为几块之后,谁也无暇再去重温青春的日子,落单的自己只好又原路返回到最初的孤独。于是我们疑惑:“是否是为了驱除寒冷,我们才那么迫切要去拥抱爱情?”

外面的夜色越来越浓,茶吧天花板上的音箱轻飘飘地倾泻下李宗盛的《爱的代价》:“......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走吧走吧/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走吧走吧/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

2.谁在命里主宰我每天挣扎人海里面

四周一片黑乎乎的,大街灯火辉煌的景象转眼从跟前消失。他带着我穿过幽深的巷子,几经周折,终于到了他租住的地方。

这是广州的城中村。去年冬天,我在广州街头茫然找落脚处。很多朋友在这个城市工作,之所以选择了他住的地方作为投宿目标,是因为过年回去聚会时他总是衣着光鲜,按理来说,他住的地方不会太糟糕。

我跟着他上楼,楼层破旧,有的地方在滴着水,楼梯因此显得潮湿而又阴森。租住的地方是两房一厅,一进大门,大厅两旁堆积着各种杂物,只空出一条不大的路绕进他和同事各自的房间。

他的房间很小,室内铺陈简单,一张木床,靠近墙壁的床沿有序地摆着一个又一个纸球,一张低矮的桌子是用来放笔记本电脑的,一张小小的凳子,一个布衣柜,一个落地风扇。他打开电脑,坐下来,继而回头对我窘迫地说:“不好意思,没地儿了,你只能坐在床上了。”

我惯性地问:“最近工作怎么样?”他脸一沉:“唉,以前还好,今年......这个还是不提了。”我识趣地没有继续追问下去,他在这个城市从事着推销保险的工作,不善言辞,老实本分,可想而知境况不会太乐观。

他洗完澡后出来,我走进只有厕所蹲位一样大小的洗澡间,对着外面的他喊:“你们这里没有热水器?”他说,只有电热丝,要不?我叹了一声,把桶里的水倒掉,想重新换上干净的水。他听到倒水的声音,大叫起来:“那桶水是我盛好给你洗澡的,你倒掉了?”我轻描淡写说道:“我以为是脏水的呢,看你紧张成这个样。”洗澡的时候我又犯难了,只要一用毛巾搓背,手就会碰到四周的墙壁,我气鼓鼓地放弃洗澡,心里埋怨:“这住的都是什么地方啊?”

回到房间,他在浏览网页,我站在他的背后,忽然感慨:“这样一个一时半会我都无法忍受的环境,他可是几年如一日在默默承受着。他应该也会如我一样,厌倦了这局促的生存空间,只是在大城市,人如蝼蚁,他暂时能改变什么呢?”

低矮的窗户外面,雨水小声敲打着,两个人挤在无法翻身的小床上,他说起自己的日常生活:每天早早起来挤公交车、搭地铁上班,中午一般不回来,傍晚下班了吃快餐,有时陪客户吃饭喝酒,夜深了带着一身酒气回到宿舍疲惫得直接躺下床就睡着了。在那样充满着凉薄的诉说中,我想起了那部叫《老男孩》的电影。生活就像一张网,网下面,人海茫茫,每个人都在里面浮沉,有人温润如玉,而有人面如土色。

第二天一早,他就叫醒了我,他脚步匆匆,说:“很抱歉,我得去上班了,不能带你去吃早餐,也没时间送你去车站。”我从床上提起自己的大包小包,抬头之际看见床的上方贴着一排白纸,上面用大号字写着:“有目标,能努力去奋斗,方能获得成功。”“成功的人生通常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轨迹,不正是很多人的写照吗?而我,又比他好多少?

3.外貌早改变处境都变情怀未变

去附近水库游泳的路上,他开着车,他父亲坐在副驾驶座上,不时地对他指指点点:“对你说了多少遍了,别开那么快!”“瞧你,又忘记打转向灯了!”他有点不耐烦,应声道:“知道了,知道了!”

我坐在后座,眼里流露出羡慕,这种夹带着喧闹的父子情形,我已经很久没感受过了。我凝视着车窗外,想起了家中的他。

车祸之后,因为脑部受过伤,他性格变得内向,不喜说话,不再会主动去关心儿女的日常。面对前后判若两人的他,我每每黯然伤神。以前的那个他,会因为家里天气的变化而给在外地读大学的我打电话叮嘱要添衣保暖,会把我随便丢在角落的泛黄的发表着我文章的杂志整整齐齐地收拾好,会提前出现在车站接归家的我,会因为我一个电话说太晚了打不到车回家而骑着车在夜色中穿行去到遥远的市区火车站接应我。

出院后他再也没开过车,每次我自己开着车回去,自己开着车从家里出来,路,依然还是那条路,时不时尘土飞扬,而我终是知道,在人生这条长路上,再也不会有一辆车,他稳稳地在前面开着,我坐在他背后,谈笑风生。是呵,没有什么过不去,但有一些珍贵的点点滴滴确实是回不去了。

在家中时,我会提醒他:“爸,你的胡须又长了,要剃了。”我拿出给他买的剃须刀,细心帮他刮掉,他也很配合,闭着眼,像个孩子,安静地享受着。有一天,剃着剃着,我偶然瞥到了他不太旺盛的头发上呈现了一小掫白发,我大叫:“爸,你怎么有了那么多白发了?”他淡淡地说:“人老了,总是会有这一天的。”人老了,总是会有这一天的,那么,是不是人生本来就是由悲欢离合构成的,所以不管是大喜或者大悲,也应坦然全盘接受?

犹记得有一次,来到学校,放好车,他的电话居然准时地打了过来,他说:“你去到了没有?”我又惊又喜,问他:“你怎么知道我刚到的?”他说:“你从家到学校一般40分钟就可以的了。”我忘了问他,在我离开家门后的40分钟里,他抬头看了多少次钟表?

温暖少了,但它还是在的,不是吗?就像每次出门,他总还是会叫我小心点开车一样,而我的车总是疾驰而去,把“知道了!”三个字很不小心地遗落在风中。

4.浩瀚烟波里我怀念怀念往年

某个下午,阳光慵懒地爬上了窗口,电脑的音乐盒上单曲循环播放着梅艳芳的《似水流年》,我手捧着冯唐《活着活着就老了》的文集,看着看着躺在椅子上睡着了。

醒来后,我环顾四周,一切都没变。而我,仿佛一个睡梦之间,就从呱呱坠地的孩童长成了现在的模样。倏忽地,人生已经走过了几乎三分之一的旅程。

篇12:追忆似水流年的散文

第一次,见到这个标题,是黄磊和刘若英演的一部很冷的电视剧。因为在《人间四月天》里,黄磊抛弃了刘若英饰演的张幼仪,这只是我心中一痛。因为我爱着刘若英,干净简单低调。在《追忆似水流年》里,也算是圆了我的一个遗憾,虽然,他们最终也是没有在一起,但彼此却都是对方一生最珍爱的人。对于这个题目,我是不是算是剽窃呢?

前几天去了一次西安,好几天的时间却没有走完原定的路线,但是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地方却是都走了一遍。师大的图书馆还是那么古朴那么美丽,夕阳下的它在等着我这个久久未归的飘零之人。那曾经让我觉得阴森可怖的爬山虎,也可爱了起来,在秋日的余辉里让我觉得生命的绿意。图书馆左侧,那条从宿舍到图书馆的必经之路,现在已经没有那些让我熟悉的身影,大学生们笑闹着从那边走来,那灿烂的青春脸庞让我直想起两年前的自己。

去到图书馆里面,依然是刷卡进入。门口的门卫大叔并不在那里,这让我这没有卡的“同学”钻了空子。还记得大二的时候,夏天里穿着短裤来到图书馆,却被告知不能进入,要去换了长裤再来。虽然到现在我都没有想通那和看书有什么关系,或许,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这里都是一个让人尊重到仰视的地方。书架上那些书还是那样的次序,图书馆没有太多的变化。一排排书架间,有认真的学子在看书,投入地靠在书架上连我偷拍都没有发现。文科阅览室里,有一个穿着牛仔褂扎着马尾的学生在睡觉,姿势不雅,胳膊抱着半张脸。昔年的自己在记忆里和我打着招呼,她与曾经的我动作、甚至连衣服都一样。一瞬间,我的泪意上涌。终于忍不住还是走到了曾经看书的地方,做作也好,怀念也罢,终究是留念了一次。只是再也不会有那样一个人,让我把想要的书目写在纸条上,他一层层的去找。

师大图书馆的卫生间依旧是那么的干净,青花瓷的洗手盆让我深觉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有着古典气息的,我们还偷偷的留念了。曾经每次快到考试时就爆满的自习室,现在因为是国庆只有寥寥数人,阳光从斜上方的窗户传进来一片祥和宁静。以前每次考试之前那痛苦纠结的记忆又回到了我的脑海,记得自己还曾经通宵背思修,更是让某个人一大早5点多起来给我占教室座位。计算机教学楼前的紫藤花早已开过,现在叶子长得郁郁葱葱,可是季节已过,没有花的点缀,只有叶,他们的缘分也只有一个春季。那几所饭堂依然在营业,只是墨香斋前面的奶茶店歇业了,本来我还打算再喝一次那并不纯的香蕉奶茶。墨香斋左侧的水果店里水果丰富,曾经我挚爱的小吃依然各色摆开在台子上,只是价钱涨了好多。打水房前依然摆着数以百计的各色水壶,只是我再也未见到曾和我一起拎着水壶坐在台阶上吃冰激凌的人。毕业时曾经拍照的阁楼还在,又一次在余晖下看天空,只是那些可以和我一起二的人都已经各奔东西。

曾经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最喜欢去的操场,现在因为放假空无一人。我还曾经很厉害的从主席台左边的围墙上跳下去,只是那个时候有人接着我。那么多次排练队形、排练社团活动都是在这里,还有那么多次,心情不好的我,总是会绕着它一圈圈的或走或跑,这种单调的解压方式,现在依旧是我的最爱。足球场的右边是我曾经光顾次数最多的乒乓球场,有一些老外在那里打球,这让我想起曾经和我一起玩的维族男孩和那个美国女孩,乒乓还是深受大家喜欢的。大二的有段时间,天天翘课去玩。各种找人拼球,各种赌东西,输了的人就去师大路买冰粥,明明自己水平最烂还是喜欢和别人玩,双打的时候总是抢队友的球,幸亏他技术好,每次都是险胜。甚至晚上11点多的时候,我们还是在路灯下玩,也因此,我认识了一堆或熟悉或认识的球友。那个从捉拍子开始教我的人不知是否也像我一样,太久的没有玩乒乓了。乒乓球场的后面是网球场,记得大二的时候,大夏天35度的中午,我陪着别人去练发球,穿着旗袍满球场的去捡那些散落一地的网球,热的满脸通红却毫不在意,因为黑了很多年的我,是白不回去的。因为更有很多的人,那时候觉得,是比自己还要重要的。

阳光苑的右侧是曾经物信的男生住宿的地方。大一,当我第一次跨进那里去帮别人铺床的时候,就已经深深的感叹过,我们文学院的免费师范生是多么的不幸,八张光板床和上床下桌的四人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个丁字路口,我不知道伫立过多少次,那个触动我心灵的场面依然深深的留在我的脑海中,但是再也没有年轻的男孩子拿着自己宿舍的扫帚打扫着路人遗留下来的破碎水壶的残片,只为了不伤到路过的同学。那些宿舍的外面还是有乱七八糟的衣服挂在那里随风飘扬,在每次例行检查的.时候它们就会被塞到各个不知名的角落。

阳光苑后面那座不知道干什么用的小楼,看起来更加破旧了,上个年代样式的小窗在斜阳下看起来更加的落寞,窗底的草地已经被铲除干净了,换成了冰冷的水泥地面,一对情侣从我的面前走过,男生拿着尾巴草编制的戒指套在女生的无名指上,看着她不满的嘴脸认真的说,有一天我会用真的戒指娶你回家。我不由得笑了。我们曾经教吉他的那把长木凳已经不见了,落雪的夜晚,不知道还有没有傻傻的人在那里等着另一个懵懂的人来找她给她温暖,然后在雪松下说一句你的手套真大真暖和。那棵大树还在,将近四年的时光后,它更粗了。有一对老人在那里玩牌,看着我怪异的表情,他们不理解看到那棵树为什么我会那么的专注。那一年的清明节之后,不知道还有没有过情侣在那里确定在一起;情人节的时候,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在那里约会;七夕,或许也没有了二三好友在那里弹吉他,唱着许巍的《蓝莲花》和梁咏琪的《天黑黑》。我们一直说,那棵树是一个见证,是一个奇迹,不知道它会不会有天被砍伐,就像我们曾经的年少轻狂。

曲江流饮的水还是那么脏,我曾经在这里吃完鸡爪后,用骨头喂鱼。西侧的石亭看起来还是那样的没有温度。我记得曾经我在那里过过生日,当然不是给我自己。一个价格不菲的蛋糕,一个简陋的环境,3月冷冽的天气我却笑的那么温暖。我还在那里见到过一只小猫,弱小到让人心疼,我带着它去找食物,一路上被人围观。那个石亭的右侧就是停车场,我们从新校区到老区,每次都要去排队等校车,还要被告知一句“教师优先,学生等着。”这些,都还历历在目。

下午饭在启夏苑吃的,羊肉泡馍。记得曾经在这里吃的时候遇到过一对年逾七十的老夫妇。老头行动不便,老太太吃完后便耐心的等着他,没有抱怨没有催促。在老头吃完后,甚至给他擦干净嘴巴,搀扶着他小心离去。人所有的棱角和脾气都会在漫漫的人生路里磨尽,剩下人性最光滑柔和的一面。至少面对挚爱的人,是多么感谢他陪自己走了这么久都没有离去。最终明白“知足常乐,平淡是福。”而我也感谢着他们给我展示了真正的爱情就是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在四川的日日夜夜里,我不止一次想起羊肉泡馍,虽然我不是特别爱吃,但是从回民街到启夏苑,从大一到大四却是陪别人吃过很多很多次,再怎么不习惯也培养出来了。

篇13:浅议初中语文散文教学

散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有着能够吸引人的独特魅力, 散文如行云流水般巧妙, 是最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爱好的, 散文之所以会被人们所喜爱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但是语文教师缺乏了相关教学准备工作, 严重地限制了语文教学的有效展开, 所以本文就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作为教师想要在课堂将一篇散文讲得淋漓尽致, 首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否则断断续续的语文课堂是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的。同时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要有全面综合的知识结构, 这样在面对学生的疑问时才能畅谈自如。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自身存在的特点以及初中这个阶段会产生的一些问题等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散文教学效果, 所以教师要将整个散文了解通透, 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二.展开情感教学

散文中常常表现出作者对于现实社会不良情况的一种抨击, 或是对事物的一种特殊喜爱的情感,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想要成功展开散文教学课堂必须抓住这一教学契机, 可以将散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连。例如当我们讲到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都知道这篇散文是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来抒发一种情感, 所以首先让学生展开对于背影的了解, 同时教师要进行生活情感诱导, 及时抓住契机让他们谈谈对于自己父亲背影的理解, 谈谈现在父亲的背, 谈谈父亲对他们的付出辛劳, 通过生活细节的变化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 从而带着一份浓浓的爱来展开学习, 相比于传统性的散文教学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打破了学生对散文课堂存在的淡漠情绪, 得到生活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教学还使学生拓宽了教学思路, 将散文融入到生活中, 也更加学会感恩、学会生活, 对于学生身心成长的帮助是不可估量的。

三.开展兴趣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尤其是语文教学, 相对于中学教学的其它科目来说更加充满探究意义, 在当前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要更加探究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例如当我们在展开新的散文课之前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兴趣的激发工作。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来为学生设置疑问, 例如我们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下自己对于书屋和百草园的理解, 当然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各抒己见, 不断发挥自身创新思维, 通过对于语言、事件、认识以及理解上的不断思考来增强自身知识能力, 教师也要进行适当的诱导来进行这篇散文的展开, 成功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多媒体散文教学

散文有很多优美的文字以及情感,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展开散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散文的特点优势展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散文课堂的使用恰恰能够满足学生这一兴趣爱好, 例如当我们在讲到梁晓声的长篇小说《雪城》时, 可以进行多媒体声像展放, 让学生在欣赏情景画面时加深学习兴趣, 使得单调的散文课变得生动活泼, 赋予课文以灵感, 通过多媒体播放后学生会在原来的学习基础上更深层次地展开理解。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散文配乐,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直被人们朗朗传诵的, 所以教师可以对此篇课文进行原声播放, 同时让学生对于这篇课文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展开课文的阅读。这样学生会加深对于原文的理解, 通过对散文的阅读真正理解当时作者的真实情感, 渐渐地对散文产生一份极为特殊的情感。

篇14:追忆似水流年

欣喜产生于一瞬间,坐在摇篮车里,望着呢喃的燕子,于是爷爷教她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哦,宋词是会飞的;趴在窗前的大圆桌上,指着映日的荷花,于是爷爷摇头晃脑地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哦,古乐府是有颜色的,还散发着淡淡的香味儿;在黑暗的雨夜,伴着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和妈妈的体温,她乘着梦儿穿过尼罗河,越过丹麦海峡,与白胡子的安徒生爷爷做游戏;在明媚的春风里,坐在如碧丝的草上,躺在滴绿的秦桑下,听着爷爷讲三国的故事,她很想骑一骑赤兔马,见一见威风八面的关云长。这些点点滴滴的欣喜,让她对以后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她拥有了享用不尽的知识。

伤痛给了她不可磨灭的印象。当她抓着小雏鸡发出得意的笑声时,当她突发奇想把花衣裳剪破时,当她把笔丢下溜出去堆雪娃娃时,当她不听话顶嘴被关进黑房子时,她往往是受到了一次结结实实的“教训”。于是她觉得自己委屈极了,伤心比那个屈原还深,眼泪比那个南唐后主还要多时,她得到了一番充满温情而又合理的解释.她懂得了不要欺压弱小,懂得了一针一线来之不易,懂得了坚持,懂得了忍耐,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理,得到了在学校和书本中都汲取不到的知识。

泪水和欢笑丰富了她的平淡人生。在父亲的鼓励下,她爬上了长城,爬上了泰山,登上了岳阳楼,登上了观海台;在挂着热泪的笑容里,她知道了要有山一样雄伟的腰板,海一样广阔的胸怀。每一次流泪,她都依偎在家人身边,这里是最宁静的避风港;每一次欢笑,她都分享给全家,这里是心灵深处最美好的香格里拉!

有欣喜和欢笑,有泪水和伤痛,这就是她的似水流年。

似水流年,流年似水,而永不流逝的,是那段美好而有意义的幸福时光!

评语:

本文紧扣话题行文,以“欣喜和欢笑,泪水和伤痛”为领起语,追忆了“似水流年”中长辈对“她”的教育:童年时爷爷对“她”的文学启蒙,稍大后长辈严格而不失温情的日常行为教育,以及长大后父亲对“她”出外游历的鼓励。这种教育使“她”的似水年华成为“有意义的幸福时光”。

文章内容丰赡,在形象生动的描述中表达了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和感激,感情非常真挚;结构严谨,整体和部分之间及首尾之间联系紧密;语言流畅,既概括简约又生动形象,第二、三段的文字尤其具有表现力。不足之处是,第四段缺乏必要的议论文字,使得全文的主旨未得到应有的升华。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初中散文:似水流年】相关文章:

忆流年似水散文04-18

流年似水缓缓行散文04-14

亲吻夏日香气,追忆似水流年散文04-25

流年断想散文05-05

流年祭奠散文05-13

初中散文范文05-11

染指流年情感散文04-11

轻叹流年散文04-21

忆君流年散文05-01

初中优秀美文散文06-25

上一篇:在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上的汇报材料下一篇:亲子阅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