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应用

2024-04-21

唯物辩证法应用(共6篇)

篇1:唯物辩证法应用

唯物辩证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姓名:米占通

学号:1304090617

专业:信科0901

授课教师:丁果

中南大学数学院

二O一O年十二月二十日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中的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会有相当广泛的应用。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方法来处理生活以及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将变得十分重要。关键字:唯物辩证法,认识和改造,根本方法,如何,应用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恩格斯指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则博大精深,对我们有着深深的影响。如何能更好的运用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主观要自觉地适应客观。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逆此规则行事,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一厢情愿的思考、处理问题,其结果是事与愿违,自寻烦恼,劳而无功,贻误事业和自身。

2、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也就是要善于“牵牛鼻子”。在实践生活中,人们易犯的错误是平均用力或不分轻重缓急,不分主次,头发胡子一把抓,甚而见小不见大,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其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什么是主要矛盾,如何抓主要矛盾,自己去感去悟,去实践。)

3、强化内外因相结合的理念。在学习,创业和生活实践中,在充分

发挥自身主观能动作用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外部因素中一切有利的条件,使内外因达到最佳结合状态,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这里,主观努力,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是自我发展,创业谋生的关键所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要求人们要克服依赖心理,强化自立,自强意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要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这涉及国家集体(企事业单位)家庭、个人四个层面。虽然每个层面所含内容及表现形式有所区别,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在承认物质是基础,是第一性的前提下,必须重视精神的能动作用。不能把物质与精神人为的隔离开来或对立起来;不能片面的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而否定另一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要力图使物质与精神形成促互动的良性制约关系,而不是相么。要深刻认识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创造物质财富,需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另外,物质成果的享用或支配方向,需要人的精神品位来把握和调控。否则就会产生危害社会和他人的负面效应,达不到物质财富的科学利用和再生,更不能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国家、集体、家庭、个人皆如此。这应引起世人的关注。后代及至亲好友应在坚持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和他人的正反面的经验和教训,去提升处理物质与精神辩证关系的水平。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许多领域中都能看到唯物辩证法的身影。

(一)唯物辩证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这两种状态,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急噪冒进;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贻误时机;反对不顾分寸,盲目乱干,做事过头。“实践出真知”,是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真髓。其实一个人从生下来到死亡,大部分时间是在进行实践活动,从事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以及其他各项实践活动。比如游泳,一个人并不是天生下来就会游泳,必须经过后天的实践才学会游泳。跳到水里才能学会游泳,站在岸上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这就是实践出真知。初学游泳者跳到水里身子就像称砣一样不由自主直往下沉,难免要呛水,这个时候他出于本能,脚就会用力踩水,手就会乱拨水,避免溺水。通过实践,他总结了经验教训,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懂得了游泳要用手往下往后拨水,要用脚往下往后踩水,巧妙利用水的浮力,这是游泳的基本要领。在下次游泳中,他就会自觉地用手拨水,用脚踩水,又摸索总结出游泳中要学会潜水,学会换气,才不会呛水。这时他的认识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游泳技术又提高了一步。通过“实践——认

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真正从生活中体会和学习,并不断完善。

(二)唯物辩证法在学习中的应用

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分析,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分析,都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的典范。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的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分析,防止片面性。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让世界在我们眼中充满和平。例如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就难免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难免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个人的优缺点也是一分为二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比如我们在大街上看到环卫工人在打扫卫生,看到他身上脏兮兮的,皮肤晒得黑不溜湫的,世俗的眼光看不起他,甚至鄙视他。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遇环卫工人,他可能文化比较低(也有个别大学生当环卫工人的),没有掌握别的什么比较高级的劳动技能,只能从事拿扫把这种简单的体力劳动,这是他的不足,他的短处。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环卫工人不怕脏不怕累,起早贪黑打扫卫生,任劳任怨,这是他们的长处。他们一不去偷二不去抢,靠自已的劳动养活自已,这样的普通

劳动者他的人格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更何况他们一人脏换来万人洁,他们是城市的美容师,他们的劳动理应得到社会的承认,我们有什么理由瞧不起他们呢?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别人的优缺点,还要严于解剖自已,学会用两分法分析自已的优缺点。假如一个人对自已的长处和短处了如指掌,这个人就是有自知之明。如果一个人既能正确看待同事和部属的优缺点,又能明了自已的长处和短处,这个人就达到了“自知者明,知人者智”。

(三)唯物辩证法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1生物统计教学

在生物统计教学中运用唯物辩证法,能启发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概念;还能引导学生准确的分析和解答习题;能激励学生更努力的开拓和创新思维。2食品安全监督

用辨证法观点来分析解决工作矛盾。事物就是矛盾,问题就是矛盾,矛盾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矛盾无处不在。如我们在行政执法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矛盾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分析解决,而且还必需要解决好。我们经常听到我们的执法同志在说,现在执法难,我们的企业很不听招呼。其实从辨证法的角度去分析和看,这是一种正常的存在,因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关系。回过头来我们又听一听企业是怎么说的,他们说药监局的部分执法人员,下到企业来检查也不说明来意,也不亮证,一来就到处翻,这说明我们在执法中工作方法上还是存在着问题,也需要我们加以分析和解决。

我们讲任何事情都可以应用哲学原理,就是因为任何事情都是矛盾的,任何矛盾都有各个方面,分析和综合是统一的。我们只有通过认真的分析矛盾,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出主要和次要方面来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化解矛盾,所以,许多问题只要情况了解得准确,矛盾分析得透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迎刃而解。

3、mm运营管理中的辩证法

第一、利用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解决好创新功能被付诸实践的难题。

第二、把握内外因关系原理,充分发挥用户在MM运营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告诉我们移动MM的运营管理工作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4经济中的辩证法,“山寨”文化的出现绝不仅仅是长期以来的造假之风和恶搞之风随意结合而产生的后代,它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今天既偶然又必然会出现的现象。说它偶然,是说它以“山寨”这个形式出现;而说它必然,是因为他出现的社会条件是成熟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经济上的原因,也是本质上的原因。我国经过了几十年的高速的经济发展,在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经济泡沫;而国外资本通过垄断品牌和技术,对许多电子和技术产品穷凶极恶地漫天要价,也造成了许多非常大的经济泡沫。而这样的一些泡沫正是产生假货和仿制品的温床。

可见唯物辩证法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可谓是无处不在,他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只有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才能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参考文献;

1、耿彦君.唯物辩证法论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3、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05—30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毛泽东:《矛盾论》,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6。

篇2:唯物辩证法应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论自然辩证法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以材料的发展历程为例

名: 学

号: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

摘要:材料科学是研究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质、生产流程和使用效能,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作为多学科交叉与结合的结晶,其是一门与工程技术密不可分的应用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该学科发展过程中,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原理,包括了自然辩证法的许多原理,如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质量互变规律、矛盾论、可持续发展论等。材料科学作为一门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从而得出对人类有益的方法与技术。本文通过思考分析,达到运用自然辩证法思维方式进一步指导新材料研究之目的。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材料科学;研究应用

引言

科学技术属于哲学范畴,科学技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不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互外在的关系,而是事物自身内在的关系,即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其他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部分的科学技术与作为整体的哲学的关系。科学技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一般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而是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材料科学技术是探索研究和制造新材料规律的科学,它不仅指出特殊材料研制的特殊方法,而且还揭示出各种不同材料研制的共同规律。同时,材料科学技术是一门技术科学,它介于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与基础科学相比较,材料科学技术更接近于体实践;而与工程技术相比较,它则更接近于理论研究。它是基础科学研究中基础理论转化为应用技术的中间环节,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具体技术中带有共同性的科学问题集中起来加以研究。

在材料科学研究中,探寻其中的自然辩证法原理对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很有必要。通过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对材料自然科学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使得我们在研究中抓住重点并有个清晰的思路,从而在科学研究中做出贡献。

一、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内涵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包括三部分: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亦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它和各门具体科学技术一样,都是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研究方法的规律性探索,这表明了它具有科学技术特性。

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抵制和批判各种伪科学和反科学,有助于净化社会环境,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涉及自然观、自然科学观、自然科学方法论及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和科学技术思想史等广泛的领域。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因为自然辩证法不仅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哲学的考察,还要进 行经济学的、社会学的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还会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揭示把人对自然的认识从僵化的、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被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在此基础上它进一步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系列正确观点,揭示出辩证唯物法的基本规律和各种范畴在自然科学中的体现。

自然辩证法思想建构了科学时代的科学世界观,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使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真切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历史的车轮已经把人类社会推进了科学的时代。科学代的到来不仅意味着人类面对外部世界的更多自由,而且意味着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智慧理性的提升,对待外部世界的观点和看法的改变,以往的世界观在科学发展的强劲势头之下受到了无法避免的冲击和挑战。恩格斯则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从对自然科学的各项巨大成就的热切关注中提炼出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思想,赋予了理论形态的世界观以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自然辩证法思想为科学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也为我们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人们认识自然的活动中,自觉地遵循科学的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指导,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主观臆测,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

恩格斯通过自然辩证法思想所建构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无疑为科学精神的塑造和培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也进一步为推进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创造了思想条件。现代化是指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不断告别愚昧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对现代科技的掌握与驾驭是决定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归根结底之关键。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正是为我们提供了与推进人的现代化,进而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思想要求相契合的理论财富。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指导下,现代化的进程将加速进行,科学精神将不断内化为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追求,科学和理性将擦拭人类智慧的蒙尘,去除人类精神的枷锁,唯灵论、伪科学等蒙昧主义思潮的反科学本质无需揭露自将暴露无遗,最终将无处藏身,直至退出历史舞台。

二、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材料是人们用来制造工具和产品的物质,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人类认识和使用材料的历史,和人类的文明同样古老。历史学家根据人类使用的主要材料,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由此可见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材料也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之一,任何工程技术都离不开材料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一种新材料的出现,必将支持和促进当时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从人类的出现到20世纪的今天,人类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材料及材料科学 也在不断发展。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材料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一)使用纯天然材料的初级阶段

在原古时代,人类只能使用天然材料(如兽皮、甲骨、羽毛、树木、草叶、石块、泥土等),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历史就此开始。这一阶段,人类所能利用的材料都是纯天然的,在这一阶段的后期,虽然人类文明的程度有了很大进步,在制造器物方面有了种种技巧,但是都只是纯天然材料的简单加工。

(二)人类单纯利用火制造材料的阶段

这一阶段横跨人们通常所说的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也就是距今约10000年前到20世纪初的一个漫长的时期,并且延续至今,它们分别以人类的三大人造材料为象征,即陶、铜和铁。这一阶段主要是人类利用火来对天然材料进行煅烧、冶炼和加工的时代。例如人类用天然的矿土烧制陶器、砖瓦和陶瓷,以后又制出玻璃、水泥,以及从各种天然矿石中提炼铜、铁等金属材料。(三)利用物理与化学原理合成材料的阶段

20世纪初,随着物理学和化学等科学的发展以及各种检测技术的出现,人类一方面从化学角度出发,开始研究材料的化学组成、化学键、结构及合成方法,另一方面从物理学角度出发开始研究材料的物性,就是以凝聚态物理、晶体物理和固体物理等作为基础来说明材料组成、结构及性能间的关系,并研究材料制备和使用材料的有关工艺性问题。由于物理和化学等科学理论在材料技术中的应用,从而出现了材料科学。在此基础上,人类开始了人工合成材料的新阶段。这一阶段以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出现为开端,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仍将继续下去。人工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及合成橡胶等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加上已有的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构成了现代材料的三大支柱。除合成高分子材料以外,人类也合成了一系列的合金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光纤等材料都是这一阶段的杰出代表。

从这一阶段开始,人们不再是单纯地采用天然矿石和原料,经过简单的煅烧或冶炼来制造材料,而且能利用一系列物理与化学原理及现象来创造新的材料。并且根据需要,人们可以在对以往材料组成、结构及性能间关系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材料设计。使用的原料本身有可能是天然原料,也有可能是合成原料,而材料合成及制造方法更是多种多样。

(四)材料的复合化阶段

20世纪50年代金属陶瓷的出现标志着复合材料时代的到来。随后又出现了玻璃钢、铝塑薄膜、梯度功能材料以及最近出现的抗菌材料的热潮,都是复合材料 的典型实例。它们都是为了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产生的。到这时,人类已经可以利用新的物理、化学方法,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独特性能的材料。

现代复合材料最根本的思想不只是要使两种材料的性能变成3加3等于6,而是要想办法使他们变成3乘以3等于9,乃至更大。严格来说,复合材料并不只限于两类材料的复合。只要是由两种不同的相组成的材料都可以称为复合材料。

(五)材料的智能化阶段

自然界中的材料都具有自适应、自诊断合资修复的功能。如所有的动物或植物都能在没有受到绝对破坏的情况下进行自诊断和修复。人工材料目前还不能做到这一点。但是近三四十年研制出的一些材料已经具备了其中的部分功能。这就是目前最吸引人们注意的智能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光致变色玻璃等等。尽管近10余年来,智能材料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离理想智能材料的目标还相距甚远,而且严格来讲,目前研制成功的智能材料还只是一种智能结构。

三、材料科学技术研究中的自然辩证法

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当中可以总结出,其发展的每个阶段中都或多或少蕴涵一定的自然辩证法原理。这是因为反映自然客体本质规律性知识的自然科学理论,与反映社会科学的某种思想理论因素之间存在联系。自然科学理论中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的潜在联系终将导致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知识大统一,从而增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克思曾经说过:“自然不能建造任何机器,任何火车头、铁路、电报机、纺织机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人类在自然中活动的工具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的手所制造成的人的大脑工具。”逐渐形成了以技术作为对象,研究它的一般规律和方法的自然辨证哲学技术学科。(一)材料具有自然属性

自从远古时期,人类就开始使用材料,从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钢铁时代—信息时代。在漫长的人类活动过程中,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材料,在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中,材料随处可见,桌子、椅子、房子、汽车,一切的一切都是由材料制造而成的。而这些材料都来源于自然,制造桌椅的木头来源于森林,房子用的砖头来源于大地,汽车用的钢铁,铝等来源于矿场。虽然我们的现代社会飞速发展,进入了信息时代,现在用的很多都是高科技的产品,但无论产品多么先进,原材料都来源于自然。所以说材料具有自然属性。(二)材料科学技术与辩证唯物主义

人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工作,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知识的迅速增加,必然伴随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变革,尤其是在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应用过程中。人们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手段和思维方法,从而衍生出许多新的构思、概念和认知方法。这些都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极大地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内容。

以纳米材料为例,从纳米技术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它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由预测到实际研究,由分散研究到系统地整体研究的转变。这种转变反映出了纳米技术体系从形成到进一步发展的系统框架。简而言之,纳米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开辟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新层次。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直接延伸到原子和分子,实现生产方式的质的飞跃,同时也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技术又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物质始终标志客观实在,并且能被反映。人们对于纳米材料的研究和进一步利用,首先就是符合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及能为人们所反映的原理。无论它多么深奥复杂,均不能超越这一理论。

(三)材料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源于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对材料的需求,人们不断地发展创造各种各样的材料以满足各种各样的性能要求。材料的性能取决于材料的成分、结构、微观组织和缺陷等,任何一种材料的宏观性能或行为,都是由材料的成分和微观组织结构决定的。材料在制备、加工、运输和使用的过程中都可能受到自身成分、组织和外部环境(温度、压力等)的共同作用而产生成分与组织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性能[4]。要获得满足性能要求的材料,就需要对成分—结构—组织—性能之间的规律进行研究。同其他科学一样,其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归纳法,演绎法,实验法。

归纳和演绎是自然辩证法中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科学思维方法,实验法是科学抽象中重要的思想模型。材料科学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材料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需要通过试验获得数据,经验。但这只是科学认识的基础,我们要通过归纳和演绎将它上升到理性认识——规律、理论,这样就可以反过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将其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

综上所述,材料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应用,是科学抽象和科学思维对科学事实价值性的提升。正因为有了自然辩证法,材料科学才能够从中借鉴并加以运用,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也因此才能使材料科学成为一门合格的学问、一门真正的学科。(四)材料科研选题中的自然辨证法

材料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产品需要经过实验阶段,然后再投放 生产。这个实验过程也称为科研过程,在科研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选题。这是因为: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始步骤,它关系到科研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到科研的途径和方法,课题选择是否恰当决定了科研工作进度的快慢以及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途,科研选题是决定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和首要环节。所以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① 选课题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和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② 所选课题应具有创新性,应是前人和他人未解决或未完全解决并预期能出成果的科技问题;

③ 所选课题一定要有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

④ 选题时必须考虑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根据实际具备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件来选择科研课题。

此外,在接下来的试验过程中、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都需要遵循科学,实事求是的原则,把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以后的实践中。(五)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研发新材料

自然辨证思维是指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所谓新材料,主要是指最近发展或正在发展的具有特殊功能和效用的材料。近二三十年来, 在生产力发展和高技术产业需求的推动下,新材料的种类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规模不断扩大。新材料的发展应用不仅是技术革命与创新的基础和社会前进的动力,也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用哲学思维研究新材料,会对实际的研究工作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常用的哲学思维方式有相似法、相反法、宏微对比法、扩展缩微法等。

相似法

现实世界中,从宇宙星系到原子内部运动都存在着种种相似之处。但是,相似不等于相同。相似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相同和变异的矛盾的统一。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通过相似法中的相同部分看到事物前后之间的承袭关系,又可以通过变异部分看到事物前后之间的差异及发展关系。

纳米材料与自然界的水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最新研究出的“纳米水”不是普通的水,它是纳米燃油添加剂的俗称。目前主要针对车用柴汽油和燃料油使用,可实现用物理方法解决燃油燃烧的化学问题,进而实现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目的。

相反法

事物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似现象,而且还存在着相反现象。有大必有小;有强必有弱;有虚必有实;有吸收必有排泄;有吸引必有排斥;有聚合必有分离;有守恒必有不守恒等等。在学习过程中,许多问题都可以从反面去剖析、反证、推 理、理解、概括、设想、加深、巩固和扩展对下面知识领域的认识与把握。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单一结构的材料往往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科技工作者就开动脑筋研制出各种复合材料。所谓复合材料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结合在一起,也许这几种组合材料之间有着完全相反的特性,但正确的使用能使之充分发挥特长而避开其各自的缺点。这样,就诞生了许许多多性能优异的新材料。

在严寒的冬天,你穿上几件单衣仍会感到刺骨的寒冷。这时,你如果穿一件棉衣便会感到全身上下暖烘烘的。这是因为棉花、中空纤维、羽绒等具有蓬松的特点,内部藏有大量的空气,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但是,如果不用布只用这些材料做棉衣,干脆做不成衣服。只有用不能保温的布把这些能保温的材料裹起来,才能做成既结实美观又保暖的棉衣。所以说,棉衣大概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复合材料了。

宏微对比法

许多事物在宏观上几乎完全一样,但由于微观上的点点差异,往往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在学习时,就要时刻注意将它们进行宏观与微观的对比,才能牢固地掌握其词义及形态特征。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宏微对比往往是发现新的科研专题征的最好契机。

损坏的物品能够自我修复,这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然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工程师发明了一种装有化学试剂和催化剂的小胶囊,在材料发生断裂时,可通过两者的化学反应填补裂缝。德国科学家发明的新材料是一种透明塑料,这种塑料在受热后能自动修复裂痕,这种修复裂痕的反应是可逆的。

扩展缩微法

扩展是将已学过的知识作基础,向纵横两个方法延伸,以加深与巩固原有知识,并创造新的知识。其具体实施方法就是扩展法的具体化——类推法。微缩是将已学过的宏观知识作显微验证。其具体实施方法是还原法。

德国科学家日前开发出一种新型织布材料,用这种布料缝制内衣可以治疗皮肤病。这项成果为许多皮肤病患者解除了频繁换药的痛苦。据介绍,科学家利用自然纤维和人造纤维中都含有的一种名为“环式糊精”的糖分子使织布拥有了医疗功能。该分子化合物能在织布内形成微小的孔状空间,并具有吸收不渗水物质的性能。科学家介绍说,通过特殊方法处理,他们将一些外敷药物的有效成分添加进新型纺织品内,从而使这种织布内部那些微孔能够较好地保存这些药物而不“流失”。在织布与人体接触时,极少量汗液“刺激”使药物被“激活”,有效成分会慢慢渗出被人体吸收,达到与外敷药物同样的疗效。

结论与建议

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自然辩证法,在材料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从材料的自然属性到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与材料科学的研究方法的联系,再到自然辩证法在材料科研中的应用,每个方面都折射出自然辩证法的影子。所以说,材料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辩证法。一部材料科学的发展进步史,就是自然辩证法在其中的应用史。

今后我也会把这些应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首先,通过对材料结构和物性的深入研究,从而对材料本质进行研究和了解;同时对材料的制备、结构和性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进行深入地研究,这为材料科学的形成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研究通过材料成型、加工、表面处理技术、热处理及复合等材料工程技术的发展,要求不同类型的材料之间能相互代替,充分发挥各类材料的优越性,以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参考文献

篇3: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阐释和应用

关键词:李大钊,唯物史观,阐释,应用

李大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十月革命胜利前, 李大钊是急进的民主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 当时他的哲学思想最主要的是信奉、宣传进化论。十月革命的胜利, 给了李大钊一次大的启发, 使他扩大了眼界, 看到了人类的新希望。他认真研究了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同时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特别是在担任北大图书馆馆长和经济系教授期间, 他更有机会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 并从事革命活动, 他终于在1919年夏秋从急进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从民彝史观转向唯物史观、宣传唯物史观, 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应用唯物史观, 成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者。

一、从民彝史观到唯物史观

李大钊之所以能在中国首先接受唯物史观, 除了新文化运动的崛起、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著作开始传到东方等时代条件之外, 还在于他本人在接受唯物史观之前已形成了民彝史观。

李大钊的民彝史观是通过吸取、改铸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近世的政治哲学而形成的。因此, 民彝史观与中国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李大钊在写于1916年的《民彝与政治》一文中指出, “民彝”之重要在于两个方面:其一, “以示为治之道, 在因民彝而少加牗育之功”。合理的治道, 应当是尊重民众意志, 以无为而治天下。其二, “见民彝者, 吾民衡量事理之器”。尽管人民大众往往遭受统治者的迷惑和压迫, 但合乎道理、努力向善的本性却不可磨灭, “自有其纯莹之智照, 坚贞之操守”。这两个方面表明, 是“民彝”决定政治, 而不是政治决定“民彝”。他所理解的革命, 首先是一种思想上的觉醒与革新。这种对革命的理解, 是与他对“民彝”的重视相一致的, 都是立足于“人心”之上的。

正是基于民彝史观的思想, 使得李大钊能很快转变为唯物史观, 成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对唯物史观的阐释

李大钊首先对历史上形形色色的历史观做了比较深刻的分析, 这些历史观可以概括为四种:“曰, 退落或循环的历史观与进步的历史观;曰, 个人的历史观与社会的历史观;曰, 精神的历史观与物质的历史观;曰, 神教的历史观与人生的历史观。”他指出:凡是认为动因在神权的、精神的、个人的历史观, 多带有退落的或循环的历史观的倾向, 而以动因在人生的、物质的、社会的历史观, 则带有进步的历史观的倾向, 前者可称为旧史观, 后者可称为新史观。[1]李大钊对神权历史观、“天命”历史观、英雄历史观, 作了尖锐的批判。他还批判了把宗教、政治、法律、伦理道德看成是历史发展动因的观点。李大钊所理解的唯物史观, 有以下涵义:

第一, 经济是历史发展的动因。他指出:唯物史观对于历史发展的动因, 不求于“心的实力, 而求之于物的势力, 因为新的变动是为物的环境所支配。”[2]这里所谓“物”主要是指经济生活、经济现象。经济以外的其他物质因素如地理、人口等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但不是主要的决定性的。他认为“人的生存, 全靠他维持自己的能力, 所以经济的生活, 是一切生活的根本条件。……在社会构造内限制社会阶级和社会生活各种现象的表现的变化, 最后的原因, 实是经济的。”[3]

第二, 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劳动人民有伟大的力量。他说:“一切过去的历史, 都是靠我们本身具有的人力创造出来的, 不是那个伟大圣人给自己造的, 亦不是上帝赐予我们, 将来的历史亦还是如此。”[4]又说:“无论何人, 应该认识民众势力的伟大, 在民众本身, 尤应自觉其权威而毅然以张用之。”[5]

第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他说, “马克思一派唯物史观的要旨, 就是说:人类社会一切精神的构造都是表层构造, 只有物质的经济构造是这些表层构造的基础。”[6他认为基础构造的变化发展决定表层构造的形态:“马氏认为社会的构造是个整个的东西, 有其基址, 亦有其上层:经济关系是其基址, 观念的形态是其上层;上层与基址相合而成此构造。”[7]李大钊把社会基本矛盾规律视为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 这就一下子抓住了唯物史观的精义, 他说, “马克思一派, 则以物质的生产关系为社会构造的基础, 决定一切社会构造的上层.故社会的生产方法一有变动, 则那个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学艺等等, 悉随之变化, 以求适应于此新经变动的经济生活。故法律、伦理等不能决定经济, 而经济能决定法律、伦理等。这就是马克思等找出来的历史的根本理法。”[8]

第四, 生产方式的发展决定社会的发展。李大钊认为历史之所以不断发展, 是由于生产方式的不断变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第五,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李大钊认为, 在各类政治变动, “其根本原因都在殊异经济阶级间的竞争。”[9]在阶级社会里, 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改造和发展, 阶级斗争是“必须经过的, 必不能避免的”。[10]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除了诉于最后的阶级竞争, 没有第二个再好的办法”, [11]并且“在革命的时期, 为镇压反动者的死灰复燃, 为使新制度新理想的基础巩固, 不能不经过一个无产者专政的时期”。[12]

三、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应用

李大钊根据唯物史观原理研究中国的革命问题和社会实际问题。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

首先, 运用唯物史观一般原理研究中国革命的道路。李大钊认为社会主义固然是救中国的必由之路, 中国应先进行民主主义革命, 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出并论证了关于无产阶级民主派、坚持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等重大问题, 并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成功以后, 紧接着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其次, 以唯物史观为武器与其他“主义”展开论战。李大钊以唯物史观为武器批判了实用主义、伪社会主义, 以及无政府主义。还有理地批判了无政府主义的“绝对自由”论, 正确地阐明了自由和秩序的辩证关系。同时知名共产主义社会是个性自由发展的社会。

再次,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研究批判中国封建思想文化和孔子学说;用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变动来解释中国近代的思想变动。李大钊根据思想文化和政治法律制度是经济基础的反应的观点, 认为:“中国的大家族制度, 就是中国的农业经济组织, 就是中国二千年来社会的基础构造。”他指出:“孔子的学说所以能支配中国二千余年的原故, 因他是适应中国二千余年来未曾变动的农业经济组织反映出来的产物, 因他是中国大家族制度上的表层构造, 因为经济上由他的基础。”[13]社会经济发生变动, 思想观念也必然要发生变动。因而孔子学说“就根本动摇”。李大钊又指出:“新思想是应经济的新状态、社会的新要求发生的。”[14]中国之所以产生与孔派“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学说相对抗的“劳工神圣”的新道德、新观念, 是由于中国出现了现代的经济、无产阶级以及劳工阶级觉悟的提高。[15]

最后, 用唯物史观去研究人生, 提出革命的人生观。李大钊认为人生观和历史观是紧密联系着的, 学习和研究唯物史观对人们的“人生态度”的影响极大;只有唯物史观才能给人们以正确的人生观。他说:“历史观者, 实为人生的准据, 欲得以正确的人生观, 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16]要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适从”、“归依”, 则必须明察历史的真相和发展规律。他认为唯物史观是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中揭示了劳动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 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科学的阐明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给人生观以重大影响。

李大钊从民彝史观很自然的转变到唯物史观, 比较系统的传播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并且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接引马克思主义哲学, 宣传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使唯物史观在中国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朝气。

参考文献

[1]《史观》, 《李大钊选集》, 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第288—289页。

[2][3][4][5][9][10][11][12][13][14][15][16]《李大钊选集》, 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第337页、第335页、第340页、第330页、第187页、第224页、第177页、第397—398页、第297页、第302页、第301页、第287页。

篇4:唯物辩证法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關键词:唯物辩证法 生物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的飞速发展,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为中等卫生学校,如何适应城乡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合格的跨世纪的实用型人才,是亟待我们考虑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出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能力,能够在医疗机构从事相关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而要培养出具有各种综合素质的劳动者,首先就是要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其次就是要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方法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基础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唯物辩证法,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重要的内容。所以,把唯物辩证法的教育理念贯穿于中等卫生学校的各门学科中,特别是生物学教学中去,能使两种教育和学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1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整个世界就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如生物中的植物、动物、微生物都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中的,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生命特征,如生长、发育、繁殖、应激性等都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而非生物环境中的阳光、空气、水、土壤、岩石等更是本原的物质。自然界中碳元素和氮元素在生物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不断循环,十分形象地说明了物质是运动的。还有生态系中能量通过食物链的流动;生物的起源、进化、个体发生都充分印证了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必须教会学生按事物的本来面貌客观、全面、准确地去认识世界。

2 世界的普遍联系的观点

在生态系中,所有的客观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着的。构成生物细胞的全部生命物质中组成它的化学元素C、H、O、N、P、S、Ca、Cl、K、Na等等都是非生物界所能找到的,说明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共同性和联系性。还有细胞的膜相结构之间,如细胞膜、高尔基复合体膜、内质网膜、核膜等都是有着相互联系、彼此转化的密切关系的。生物体内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之间也都有着这种普遍联系,在这种联系中相互依存、协同作用。同种生物之间以及不同种类生物之间一样存在普遍联系。生物群落中,生产者(营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和营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与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生物)以及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异养微生物),它们都是普遍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

3 对立统一的观点

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充满矛盾,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矛盾是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新陈代谢作用就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生物把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转变为自身的组成物质,生长发育,并储存能量;同时又对已组成自身的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供自身生命活动之用。矛盾的双方,同化作用的合成物质、储存能量,异化作用的分解物质、释放能量,既对立又统一形成了生命的最重要的特征。生物正是在这一矛盾中不断完成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个体发育过程。生物另外的一对基本特征遗传和变异也是一对这样的矛盾。遗传保持了物种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能使生物个体获得更好的适应性,还可加快新的物种的形成,使世界愈发丰富多彩。进化学说中,生存斗争的理论,生物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中的互相关系和斗争关系也是一对矛盾关系。正是由于这些矛盾促进了生物的进化,使生物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以至形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生命世界。

4 量变到质变规律

事物的质和量都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量的增加和减少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引起质的变化,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从生态平衡被破坏的三个方面来看,首先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盲目破坏和开发,森林过量采伐,鱼类大肆捕捞,野生动物的无节制的捕杀等。其次是人类对环境的污染,水源、空气、土壤、食物、噪声等的污染。最后是人类对生育的不加计划,造成人口的过度膨胀。这些都会由量变到质变,影响生态平衡,最终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同时要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其意义所在,逐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遗传与变异一章中,多基因遗传方式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单个基因作用微小,影响也不大,但是多个基因作用累加起来,就达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明显的表型效应。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生物学和各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同样要重视此规律的运用,重视知识量的积累,循序渐进,这样就能从量变到质变,使学生逐渐具备一个医务人员所应有的各种素质。

5 本质与现象观点

现象是外露的,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深藏于于事物内部,看不见,摸不着,靠思维去把握。单基因遗传中表型和基因型就是一个现象与本质的典范,表现型相同,基因型却并不一定相同。如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当中,基因型可以是纯合子,也可以是杂合子。还有一些变异个体当中,明明有疾病基因,却不表现为患者,但仍传给下一代。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家族中,正常人也往往可能是疾病基因的携带者。所以,在分析遗传系谱时,要把各种情况全面地加以分析,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下结论。

6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检验真理的标准

篇5:唯物辩证法应用

摘要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过程中有不少经验教训,认真总结,有益于考虑今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而且对建设事业的其他方面也是可以借鉴,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工作,运用唯物辩证法,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工程的发展做贡献。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农业机械化发展联系 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科学技术方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包括有适用某些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即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普遍研究方法。三十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也付出了相当高的代价;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有了深刻的教训。因此,要继续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道路进行研究和探讨。

实现农业机械化要从我国的国情和综合国力的实际出发,解放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是相当迅速的,农业机械是我国农业生产获得显著成就的物质技术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增产是各种农业技术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农业机械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将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技术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毋庸置疑,若没有技术,人类社会就不会进步!正是因为技术的巨大发展,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文明和进步。技术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阶梯,技术进步让人类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

从指导思想上看,很多年来,国家对农业机械话的进程提出一些过高过急的要求,脱离了中国国情和国力的实际,盲目发展,忽视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果,造成农机产品质量差、价格高的局面,大部分农业机械企业“吃不饱”。在发展中,犯了“左”的错误,没有根据农机工业和农业机械化本身的客观发展规律,没有从中国农业、农业、能源等的实际可能出发。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是与人类对自然界的生产实践活动和人类科技的进步密切相关的。从技术层面来讲,农业机械工业特别是近代农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对推动自然辩证法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和科学领域内的进步一起促进了现代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而同时,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进步又反作用于机械工业,两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进步的。

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先后发生过三次工业革命,伴随着技术的巨大进步,人类也全面进入工业社会。在这段历史时期,农业机械工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步,农业机械领域先进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装备的出现也影响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农业机器工业生产过程的特点与组织形式;由工业技术引起的工业革命不同于农业革命的特点;用农业机械来生产机械是大工业的技术基础;机器生产要求以自然力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都得到的普遍推广。在农业机械行业,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现代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了自然辩证法理论的发展和健全。在人类历史上只有机器大工业生产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发过来又为从

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农业机械化要有选择地的稳步发展,只有具备相应的技术、经济条件,才能达到一定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从全国来看,各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可以有高有低,有快有慢,不必强求一律,可能要经过初步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和综合机械化这三个不同水平的阶段。为了更好的发展不同地区的选择性机械化,正确的选定目标,就要把因地制宜的原则具体化,因此需要认真做好农业自然资源区划、农业区划、农业机械化区划和农业机械经济调查,为农业机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即科学与技术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两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也越来越统一。在工业革命之前,技术决定着科学;在此之后,科学走在了技术的前面,决定生产的方式与方向,形成了科学、技术与生产方式紧密结合的过程。现代科学必须依赖一定的技术手段,例如实验设备等,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特别是机械行业的发展又必须以现代科学的先进理论为基础。也就是说,在内容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成果,而在形式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系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技术创新即开发研究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中心环节。

农业机械工业的发展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感性资料。它的研究方法与设计理念极大的丰富了辩证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系统自然观的提出就是典型实例。现代农业机械系统发展了系统自然观的理念。系统自然观的经典思想是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而机械工业的发展实实在在的影响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它所创造的丰富的物质财富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自然辩证法的系统论思想展现在机械领域的个个环节。机械工业的产品分为零件产品和整体功能产品,零件是构成整体的基础,是系统的部分,单个零件不具有任何的功能;大型的机械产品是由成百上千的小型零件装配而成的,是一个整体,是独立的系统,只有这个整体系统才具有人们所期望的功能。正由于农业机械工业中的机械具有典型的系统整体性特点,故农业机械整体的各个零件都是经过精密设计的,各零件之间的配合也是十分精确的,不可以随便拆装,否则就会打乱机械零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从宏观方面来讲,会破坏整个机械的整体特性。

从设计思路上讲,农业机械的发展经过了从研究部分到整体的设计模式向从整体到部分的设计模式。从自然辩证法上看,机械发展的历史是系统思维方式在设计领域普遍应用的表现。正确认识和解决农业机械化同各方面的关系,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既谨严精细而又整体论的理论,它的最大的特征是把研究的对象定义为一个整体系统,这时整体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是完全不同于部分的特点,而研究所获得视角与结论也是完全不同的。系统思维突破的传统的科学思维方式,为农业机械工作者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科学思维。今天,我们研究农业机械,首先从所研究的农业机械整体出发,研究农业机械的功能和行为,然后再考虑部分,从农业机械整体、零件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中考察农业机械的整体性能和运动规律。从系统论上说,农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并不是孤立无联系的,它从属于人类社会这个更大的系统,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从农业机械诞生开始,就确定了自己本身为人们服务的角色,它扮演着人们用以征服自然的角色。工业革命以前,农业机械大都是木结构的,由木工用手工制成。金属仅用以制造木结构机械上的小型零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业机械产品的需求猛增。生产批量的增大和精密加工技术的进展,促进了大量生产方法的形成,如零件互换性生产、专业分工和协作、流水加工线和流水装配线等。这样,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不断深入,农业机械的结构和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从这一发面来说,农业机械的发展水平正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实践水平。今天的农业机械已非常先进,正是它把人类带入了高科技时代,带入了现代社会。特别是近二三百年来,农业机械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机械的发展是以人们的需要为前提的,当社会没有需求时,就不会有机械的发展,即农业机械的发展要以为人类服务为目的,是人类进行生产实践活动的工具。

从农业机械设计的形式和结构来讲,现代的农业机械是动态的开放系统,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断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一特性是农业机械工作者在设计机械时必须着重考虑的因素,因为这一特性直接决定着所设计机械的好坏,以及所要求功能的达成。基于这样的认识,与以前的旧式农业机械相比,现代农业机械不再是封闭式机械结构,而是开放式农业机械结构,并不断朝着这一趋势发展演化。

从农业机械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方面讲,现代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有两种:简单农业机械与复杂农业机械,与科学的发展有些类似(走向统一与简明和走向变化与复杂)。简单农业机械并不是说其单纯的机构的简单,而是用最简单的结构实现尽量多的功能,即向集成化通用化方向发展;复杂农业机械机械其结构都是有成千上万的零部件组成,异常复杂,这类机械可以完成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为人类继续向大自然更深的实践活动提供先进的工具,为我国的现代农业奠定了很强的基础。

从农业机械工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方面讲,现代农业机械的设计与生产越来越考虑与生态的关系。这并不是排斥机械化,要在大面积范围内按照生态及时地高质量低达到生态要求,农业机械化要为生态现代化服务,提供所需要的装备和手段、如发展水利化所需的深井提水,灌溉,排灌设备,化学深施、植物保护、土壤消毒等有关生态要求,传统的农业机械设计只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以及最大限度的创造物质财富,从来不会考虑农业机械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今天看来,农业机械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恩格斯曾经这样警告过我们:“我们不要充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将对我们实行报复。”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使得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于是,农业机械生态学应运而生,它显示的是宇宙中事物的普遍联系。现在,在农业机械设计和加工人员在工作时,除了实现机械应有的功能以外,还要考虑机械对环境的影响,以确定机械的具体机构,以使其对环境的污染最小。我们人类虽说不能杜绝技术的负面效应,但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可以通过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减少技术的负面效应。如人们可以通过发明清洁生产技术,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技术是掌握在我们手里的,我们要尽量减少技术负面效应的发生。只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人类还是可以和自然协调发展的。

自然辩证法讲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正确认识和解决农业机械化同各方面的关系:近年来,对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讨论,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改进意见。但是,对农业机械化的作用要做到实事求是的估计。关于土地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我国农业资源不充足,我国农业一定要努力提高现有耕地的土地生产率,使更多的劳力转移到多种经营,提高人口平均收入。关于生物技术现代化与农业机械化的关系,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底子薄,又有精耕细作传统的大国发展农业,一定要重视生物技术现代化。关于农业机械与农艺的关系,农机是生产工具,是完成农艺技术的措施达到增产目的的手段,所以,要适应和满足农艺要求,农机和农艺都要服从于农业的增收增产,取得在一定条件下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关于农业机械化与各种制约条件的关系,农业机械化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系统,需要充分估计各种制约条件的影响,当前地要求按照需要考虑资金来源、劳力出路、能源供应问题。关于机械化与经营管理形式的关系上看,当前推行责任制,有力地调动了农村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农业机械的使用,三十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取得的一条重要经验教训是:不能追求脱离中国国情和国力实际的高指标,千遍一律地要求按照同一模式同时实现同样水平的机械化程度,只有我们正确处理好农业机械化与各方面的关系,从各地农业机械化与各方面的实际需要和实际可能出发,并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果,就可以选定重点地区、关键项目和适宜水平,使农业机械化稳步发展,逐步提高,扎扎实实地前进。

参考文献

[1] 高连兴农业机械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陈玉民中国主要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

篇6:唯物辩证法应用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存在决定意识,质与量辩证统一、对立统一、看待事物要用运动发展的.观点等,对统计学教学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就此进行初步的探索.

作 者:李红梅 作者单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财经系,安徽,准北,235000刊 名: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年,卷(期):4(2)分类号:B026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统计学 质变量变 运动与发展 对立统一

上一篇:有关端午活动主持稿下一篇:安全知识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