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分析

2024-04-29

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分析(精选10篇)

篇1: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分析

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分析“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一、对立统一规律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垃圾也可以是资源,只要合理地利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当然从本质上来说,垃圾和资源是有区别的,不是所有的垃圾都是资源如很多生活废弃物、工业废渣等是难以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完全失去了利用价值,从这看二者是根本对立的;但还有一些垃圾仍然存留着资源性如用过的家电产品、工业废料等是可以进行再加工再回收的,还可进入下一环节的重新使用,从这来看二者又可以相互转化具有同一性。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要运用矛盾分析法,即合理辩证地分析垃圾和资源之间的区别关系,不能一概而论全盘覆盖。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垃圾中不可否认的存有废弃的因素,作为一种旧事物是自我否定但是如果被利用得当就可以成为资源如容易腐烂的有机质通过发酵使其产生沼气可被居民当做生活燃气,成为了资源。旧事物自我否定后积极发展而且两者之间还存在着联系,进行了扬弃。否定之否定规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垃圾只要用对了地方也可以成为资源就体现了科学分析的观点。

三、从价值观角度讲,客观存在的物,之于人类的需要,是否具有积极意义,有两条客观又具体的标准,即是否符合事物客观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所以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篇2: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分析

一、命题规律

本部分命题规律有如下特点:

(一)命题形式: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分析题都出现过,考点最多,题眼最集中,年年必有题,多数是主观题。

(二)命题内容:本部分的内容历年都是命题的密集区,历年必考的章节是“马哲”的三大核心章节之一,命题内容具有如下特点:

1、主要以唯物辩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和主要范畴为内容,在各种类型题中都出现过;

2、本部分的热门知识点有反复命题的.习惯,例如: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适度”的原则、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辩证的否定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现象与本质及其辩证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辩证关系等。多年来,这些知识点经常被考,因此不仅要熟背这些知识点,而且要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点来分析问题。

3、本部分中“对立统一规律”一节是历年考题所占分值比重最多的一节,尤其是近几年来,10 分以上的大题的考查集中在“对立统一规律”一节的矛盾学说的内容。

(三)命题分值:分值大,在政治理论考试中所占分值比例最大。

(四)命题素材:1、中外哲学史上的著名论断;2、当代科学领域中的典型事例和最新发展;3、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五)命题方式:

1、主要运用“引言式”题目,要求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哲理名言或判断哲学派别。

2、材料分析题以及图例分析题,因为辩证法的原理被用于分析一切自然社会思维现象,包括日常实践活动中的具体问题,联系实际的范围最为广泛,在平时学习中应时时养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习惯。

二、趋势预测

1、本部分是哲学考试中出题最多的一章,因此必须从各个角度、全方位来关注这一章。

2、由本部分的热门知识点有反复考的习惯,建议应试者应不厌其烦地狠揪常考知识点,并侧重于理解与运用,尤其对立统一规律是历年必考的一节,请高度重视。

篇3: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分析

一、从“李约瑟之谜”看设计理论、设计教育的重要性

1. 现代设计的理论缺陷

当今的许多高等艺术类院校的教育都出现了这样的现象:重视设计实践, 轻视设计理论;重视设计发生的结果, 但不重视其产生的原因, 这就是所谓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人们所熟悉的很多设计师, 他们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给他们提供了很多成长经历和文化基础, 纵观他们的作品, 可以透视出整个设计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 没有理论作为基石, 我们很难创造出有深远意义和价值的作品。

2. 实用价值与理论基础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中的“李约瑟之谜”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不是最先发展到近代科学的国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当时来讲可以说是很先进的, 但当西方国家都纷纷发展到近代科学的时候, 中国却落后于他们, 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李约瑟认为,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本身有个很大的特点——实用价值取向。也就是说, 理论不足, 技术有余。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尤其是中国的四大发明, 确实是对西方的历史 (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 我们的祖先, 制造了火药, 纯属是从技术因素考虑的, 他们从来不去思考火药是如何产生爆炸的, 为什么硝酸、硫磺、木炭放到一起就会产生爆炸现象。也就是说, 他们没有从“科学理论”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而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都是从实用角度出发研究出来供人们使用的, 但是他们没有把这四大发明的理论进行深化, 更没有使其成为一种知识体系。

中国古代数学方面有本著作《九章算术》, 是当时的数学名著, 书中不重视数学的道理, 而只是重视算数的技术, 重视实际的测量。这本书的作者, 把自己研究的出发点, 放在工艺操作上。所以, 在理论上, 中国古代的数学理论是不发达的, 缺乏严密的数学基础的。这与李约瑟提出的中国近代发展问题十分相似。同样, 现代设计在中国近代史中, 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3. 设计教育的重要性

英美国家和日本非常重视设计在本国的地位, 更加重视设计教育的重要性。现代设计思想的奠基人、艺术理论家约翰·拉斯金认为, 美术学院教授的绘画、雕塑等都属于“大艺术”, 跟日常生活有关的建筑、平面、服装、染织品等, 是“小艺术”, 即设计。“大艺术的方法不能用在小艺术里, 纯艺术的方法不能用在设计上。为了强调设计理论的重要性, 我们必须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不能用大艺术的方法来培养小艺术家, 也不能用造型艺术的方法培养设计师, 他们之间没有等号。”

1892年, 英国建立了皇家美术学院。这所学院有设计专业和设计史论专业的教学课程, 是全世界少有的设计学院中, 有设计史论专业的学院。在当时, 拉斯金提出英国政府如果要想提高英国的建筑水准、工业产品水准、平面设计水准, 就必须建立设计学院。所以, 英国人在设计观念上, 远远超过其他西方国家, 这就是理论指导的重要性。

著名的设计史论教授王受之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不能让自己变成一个手头功夫特别好, 但是没有思想的设计师。所以, 只有对设计发展的脉络和设计的历史观有了清晰的认识, 才能够透过具体的现象看到整个历史的规律。比如, 我们要研究设计史, 就不能够只考察设计的历史, 还要研究文化的背景和经济的动向, 以及社会的发展。

中国设计类院校的教育体制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当今高等院校有必要加强交流, 多组织专家讲学之类的理论基础的普及活动, 让更多的学生意识到史论对于我们本身素质的提高很有意义。要让更多的设计师、设计学者们也认识到, 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性作用。让人们在设计的同时, 更加重视运用理论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从而让我们的思路打开, 找到更加系统的设计方案, 进行更加严密的、有深度的设计。在实用的基础上更加深刻、更加有意义。

二、从“创新思维”思考中国设计的发展

1. 设计需要创新的思维——伟大的“水晶宫”

19世纪中期, 欧洲各国工业高度发展, 工业革命也已经逐步完成, 各国都要通过一个世界性的展览, 展示各国工业革命的成果、工业产品和艺术品。于是, 1850年, 在英国举办了世界上第一个世界博览会。主办方维多利亚女皇, 要求建筑师建造一个能够装下14个国家送来共计25万件工业展品的巨大展厅。一个叫伯克斯顿的32岁青年, 设计了一个称得上现代设计史上的转立点的建筑。他利用温室的玻璃棚的原理, 做一个巨型的玻璃棚来盛放巨大的展品, 高度相当于11层楼那么高。这个建筑运用了两大材料——钢筋和玻璃, 都是现代建筑所运用的最基本的材料。伯克斯顿利用拼装的形式, 改变了传统的建造方式。所有的构建都在工厂里边铸成后拿到现场拼装成型。这座建筑就是著名的水晶宫。水晶宫就是一个创新的伟大作品, 这一设计几乎突破了所有的传统。当全世界100万人去参观展览, 大家觉得很震动。水晶宫不但因为其透明的玻璃, 解决了当时的伦敦无电照明的问题, 而且由于它可以灵活拆装, 还解决了通风的问题, 并且它还具有临时性, 展览结束后, 就可以拆卸、搬家。技术的突破、建造方法的突破、形式上的突破、几何的构造, 这就是创新的结果, 这就是创造思维的验证和实现。

2. 创造性思维重要的思维源泉

自然辩证法中提到,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强烈的创造动机和外在启示的激发下, 借助各种具体的思维方式 (包括直觉和灵感) , 以渐进性或突发性的形式, 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再组合、再创造, 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新产品等创造性成果的思维方式。设计需要进行联想和创造, 我们应该通过创新的过程去研究设计。

英国建筑设计师莫里斯在伦敦郊区肯特郡建造的在建筑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红屋”, 打破了当时房屋建造的对称结构, 整体建造是不对称的“L”形。同时, “红屋”放弃了在外表面刷漆而裸露红色的砖墙, 故得名“红屋”。莫里斯将家具、地板、餐具、吊灯、窗帘全部都与房子统一风格。“红屋”的创造过程, 恰恰就体现了创新思维的过程, 莫里斯一个明显的动机就是要建造出统一风格的房屋, 启发他进行渐进和突发的灵感, 在新的观念和新方法的指导下, 形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作品。

三、从“开放系统”思考中国现代主义设计的前途

1. 中国现代主义设计的断代层

纵观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制度, 在中古时代, 中国的理论科学和实用科学有惊人的发展, 而在17世纪初期, “加利略时代”之后, 现代科学在中国却没有任何发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

现代主义设计是在世界现代设计史中, 发生的最为重要的现代设计运动, 直至今日, 现代主义仍然是国际设计的主流设计运动。而在现代设计之后发生的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已经昙花一现了。然而, 恰恰由于中国的历史造成, 当世界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发展的繁荣时期, 中国正在进行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 使得现代主义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滞后于西方国家将近五十年。在此期间, 我们国家也曾出现了一些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痕迹。但是, 这些后现代的设计作品, 往往没有什么深度和文化内涵, 这种没有经历现代主义而直接进入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现象, 使得我们国家的设计出现了迷茫的阶段。这就是中国现代主义设计的断代层。

2.“开放系统”告诉我们, 中国的断代层产生的原因

“开放系统”就是:如果一个系统处于孤立的状态, 就不能走向进化。只有远离了平衡态, 系统才能够走向进化, 也就是具有了开放性。自然辩证法提到, “贝那德花样实验”中, 一个封闭的系统, 在静平衡态的时候, 没有互相导热的现象, 一旦出现热现象, 互相混乱的碰撞, 整体空间形成结构, 这种空间的结构就出现了循环。同时, 也与外界环境形成了能量交换。这一过程中的静态, 叫做“熵”, 就是一种无序的、混乱的状态。系统加热后, 就相当于引入了“负熵”, 从而变成了有规律的系统。因此, 如果没有开放性, 就永远没有进化。生命的结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在我们生命的物种里, 有食物链存在, 食物链能够传递在生命中的能量, 生命结构都是为了传递能量服务的。自然界如果没有能量的传递, 总是保持平衡态, 那么, 世界就没有进化了。

现代主义设计之所以没有在中国发展成像西方那样发达的程度,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封闭和孤立, 使得中国的设计没有及时与世界先进水平设计接轨。我们封闭自己的国家, 把先进的东西拒之门外, 就没有与外界的交流, 造成了中国设计发展的落后局面, 也就是没有“能量的传递”, 也就没有了进化和发展。我们的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非常急切的心情, 使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现代设计存在的问题, 也就不能够很好地解决这种局面。

众所周知,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分析设计艺术学, 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我们的设计发展历史给我们带来很多经验和教训, 如果我们能够从根源解决这些问题, 那么, 中国在设计领域也将占领是世界更高水平的地位。要想实现这一目标, 还要我们每个从事设计行业的人员, 从思想认识入手, 上升到自然辩证的高度, 去看待设计在中国存在的问题, 也可以用自然辩证的基本原理, 分析中国的现代主义设计存在的问题, 同时也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理论启示, 从而从根本上认识问题的关键, 找到突破口, 解决我们在设计领域的各方面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 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研究和思想政治工作司组.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

篇4: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分析

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从近五年高考试题的分布可以看出,本专题中世界的客观性、物质的决定作用、意识的含义及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等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为必考考点。其他知识点所占比重较少,为选考考点。

唯物辩证法中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果联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辩证关系、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为必考考点,尤其是矛盾的统一性原理中“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知识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观点等所占比重较少,为选考考点。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及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的重大意义是本单元出题的重点。

本专题试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考查题型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为主要形式。近几年高考中非选择题种类有所增加,试题一般先提供一些材料,然后以演绎推理形式进行考查,特别常见的是运用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当今社会的重点、热点问题。

【知识精讲】

考点1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神创论”、“有神论”。

热点点拨 2008年6月28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分析: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要以承认自然的客观性为前提。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练习1.为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人们常常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但有些外来物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这表明()

A.任何事物都是不可认识的

B.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

C.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D.改造自然必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考点2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热点点拨 2008年6月23日,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快缩小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差距,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分析: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这又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练习2.当前,不讲信用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合同欺诈现象相当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和市场经济秩序。国家在严惩制假售假行为的同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材料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A.必须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C.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D.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考点3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方法论: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热点点拨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而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则被美国银行收购。上述消息引发了投资者的强烈担忧,全球主要股市因此纷纷大跌。

分析: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引发了投资者的强烈担忧,全球主要股市因此纷纷大跌。这体现了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练习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新手段和新工具。这表明()

A.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B.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就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成效

C.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D.事物的联系处于不断变化中,人们难以把握

考点4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每一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地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热点点拨 2008年9月8日,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塔矿业有限公司尾矿库发生特别重大溃坝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件发生后,国务院立即启动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对事件作出应急处理,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国务院事故调查组对事故作了进一步深入调查,彻底查清了违法行为,依法认定了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分析:近年来,一些突发公共事件是由于相关人员玩忽职守、管理不善所造成的,因此,国家逐步建立健全了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从而减少了突发事件的发生和造成的损失。这表明,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争取好的结果,避免坏的结果。

练习4.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冰川消融速度在加快,预计到2090年冰川面积将减少到现在的50%。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极端气候的出现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各种疾病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得不到控制,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将会变得更加严重,为此必须早作准备。这告诉人们()

①事物是普遍聯系和变化发展的 ②意识正确与否对客观世界的作用是不同的 ③因果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考点5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高于部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热点点拨 2008年8月1日,胡锦涛在接受25家外国媒体的联合采访时指出:奥运会在拥有世界1 / 5人口的中国举办,是世界对中国的信任,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奉献。北京奥运会属于中国人民,更属于世界各国人民。

分析:这段材料表明,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部分离不开整体。

练习5.“100-1=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100-1=0”蕴含的哲理是()

①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②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关键部分的功能关系整体的成败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大于整体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点6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而不能静止地看问题。

热点点拨 地震专家认为,地震是由地壳受力的作用所致。地壳内断层两侧岩体受力的作用,会在两侧岩石上产生弹性变形。当岩体继续受力,弹性变形越来越大,会累积起变形能。断面上的摩擦力不能维持这种变形时,沿断面两侧的岩体就发生滑动,弹性变形随之消失,此时,变形能转变为位能,同时就发生地震。

分析:上述材料表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练习6.以下关于“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有()

A.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B.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C.正确地认识了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D.否认万事万物的绝对运动

考点7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热点点拨 2008年9月13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的决定》指出,为了适应我国电信行业对外开放的需要,促进我国通信业的发展,国务院决定对《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做出相应的修改。

分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应保持相对稳定,便于贯彻落实。但是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要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不断地充实和完善。

练习7.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考点8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热点点拨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1时19分43秒准确进入预定轨道。9月28日17时37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预定轨道绕地球飞行45圈后顺利返回。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是我国航天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

分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是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主创新的结果。

练习8.香港特首曾荫权说,“一国两制”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不平凡的概念,在香港取得了空前成功。“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②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 ③质变就是发展 ④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点9 规律是客观的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创造、改变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观,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热点点拨 2008年9月24日,强台风“黑格比”在广东电白沿海登陆。受台风影响,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沿海地区普降大到暴雨。截至24日,“黑格比”已造成广东、广西849.7万人受灾,紧急避险转移38.74万人,因灾死亡5人,失踪2人;倒塌房屋14 333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7.72亿元。国家防总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有关省区重点确保水库及其下游人员安全,突出抓好台风次生灾害的防范工作。

分析:上述材料说明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转移。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练习9.据报道,目前,气象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8年夏季,南阳、平顶山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用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人工增雨”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①事物的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④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篇5: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原理及方法论

一、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即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四、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篇6:高中政治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原理

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这个观点,就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运动和物质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区别:第一,二者的内涵不同;第二,二者的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第三,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第四,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第五,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二者联系:第一,二者不可分割;第二,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第三,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方法论: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发挥.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同时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篇7: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分析

第一部分 内容概述

这部分解决的是世界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存在的问题。

关于世界是如何存在的问题,哲学上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即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有规律的、充满矛盾的。

辩证法又分为唯心辩证法(黑格尔)和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两种,唯物辩证法眼中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唯心辩证法眼中的世界是精神的世界。区别在于对世界本原的看法不同。

2、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

第二部分 知识点分析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定义: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不是人强加的。

多样性:内部联系、外部联系,直接联系、间接联系,主要联系、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等。其中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事物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

普遍性: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联系、系统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的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

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定义:事物运动变化中内在具有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负责,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的过程性: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恩格斯: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过程: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历史的观点看问题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范畴就是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现象和本质

含义、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

(1)含义: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真象、假象)

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的内在联系

(2)辩证关系:相互区别,又是相互统一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

(3)方法论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

2、必然和偶然

(1)含义:必然性: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2)辩证关系:相互区别,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体现并受必然性的制约,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3)方法论意义:反对三种观点:只承认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偶然性的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既承认必然性,又承认偶然性,但把偶然性和必然性割裂起来。认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重视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科学的任务就是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重视“机遇”,但要知道机遇属于有准备的头脑。

3、原因和结果

(1)含义: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或现象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哲学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起作用而被引起的现象。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引起或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往往是有时间顺序,前因后果是因果关系的一个特点。但有时间顺序的.不一定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本质规定和根本特征是事物之间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所以判断两个现象之间有无因果关系,不是看它们有无时间的顺序性,而要看它们之间是不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此之后,并不一定是因此之果。”

(2)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第二,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第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3)方法论意义:注意放防止宿命论和神学目的论。宿命论不注意人的主观能动性,持一种机械的因果论、因果报应论。神学目的论认为上帝是世界的第一原因和最终目的。

辩证的因果关系认为事物的终极原因是物质世界本身,是物质世界所固有的永恒运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给科学预测提供了基础,使人们的活动更具有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4)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的对立统一,即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一事物和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其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

其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它是第二位的,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其三,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形而上学割裂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或者否认内因夸大外因,表现为“外因论”;或者否认外因而只承认内因。改革开放的哲学基础

4、可能和现实

(1)含义:现实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它使对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客观事实、现象的综合。可能指现实事物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2)辩证关系:第一,可能与现实相互区别;第二,可能与现实紧密相连;第三,可能与现实相互转化。

几种区分:不可能和可能、抽象的可能和现实的可能、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

(3)方法论意义: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好的可能,把坏的可能转化为好的可能,同时又要防止坏的可能向现实的转化,并做好应付这种局面的充分准备。

5、内容和形式

(1)含义: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

(2)辩证关系: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现实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两者是对立的。同时,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内容都具有某种形式,离开了形式,内容就不能存在;任何形式都是一定内容的形式,离开了内容就没有形式。

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

第一,内容决定形式。

第二 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

第三 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们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标志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是指出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事物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注意“适度”的原则,过犹不及

(2)量变、质变及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为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中断。

篇8:自然辩证法原理的逻辑

1925 年苏联出版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 我国于1932 年第一次将这本书进行了翻译并且在国内出版, 在这几十年间, 由出版了许多版本, 1956 年我国在制定全国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时第一次明确的将恩格斯所创立的自然辩证法当做一门独立的学科, 许多研究学者对这一门科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自然辩证法原理的逻辑

( 一) 科学实践

自然辩证法主要研究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因为在自然辩证法理论中, 人和自然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 从微观结构来说, 自然辩证法原理中的科学实践由科学劳动者、科学工具和科学对象三部分组成, 从宏观结构来说, 自然辩证法原理中的科学实践是由科学观察、科学实验和思想实验三部分组成的, 所以说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实践是科学劳动者在进行实践活动的时候以研究问题和目的为支撑, 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实践观察, 所以说实践是自然辩证法的本质。

( 二) 理论

自然辩证法的理论部分主要有两个部分: 第一, 辩证科学观的理论。辩证科学观主要包括科学理论、科学结构和科学发展模式三个方面。从这三个方面的研究中主要解释了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确立和作用, 科学的微观和宏观结构, 科学模式的原则、根本与非根本理。第二, 辩证自然观的理论。辩证自然观主要解释了大自然中出现的各种自然现象, 研究了自然科学, 以自然科学为研究的主要媒介, 比如态与变换、吸引与排斥、有序与无序、平衡与不平衡等内容。

( 三) 实践

实践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要目的, 因为人们认识自然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改造大自然, 将从大自然学习到的理论充分的在实践中运用, 然后改造大自然, 按照人们所想的, 将理论充分的转化为实践能力, 从而获取改造自然的技术和方法, 然后对自然进行有效的改造, 实现大自然的变革, 所以说实践是人们生产的重要途径, 而研究自然辩证法原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实践, 实践包括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两部分。

三、自然辩证法原理逻辑的判定

( 一) 人和自然

自然辩证法原理逻辑的第一个圈就是人和自然, 任何自然之间有非常复杂的关系, 人是自然界的主人, 但是自然界也是人的主人, 人和自然两者之间的关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生转变, 经过人和自然双重关系的科学实践和科学认识, 自然在人的认知中从主体转向课题, 人成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主人。自然辩证法之所以能够发展, 就是因为任何自然之间关系的变化, 自然界随着发展逐渐又有了新的变化, 人和自然关系重回起点, 但是随着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任何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有新的研究价值。

( 二) 人、自然、科学实践

自然辨证法原理的第二个圈就是: 人、自然、科学实践。在人的发展中, 随着和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多, 逐渐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科学实践, 科学实践对于人类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科学实践指导下产生了科学认识, 经过对科学实践进行有效的微观考察和宏观考察, 就可以形成清晰的科学实践整体, 科学实践是自然辩证法的范畴, 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将自然辩证法进行了要素分析和整合。

( 三) 科学实践、理论、实践

自然辩证法的第三个圆圈是科学实践、理论、实践。在这一个逻辑关系中, 实践和理论进行了有效的结合, 从科学实践过渡到科学的理论、结构模式及自然辩证法的范畴和原理, 从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可以发现科学实践和理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以理论指导实践, 在理论产生之后就要用实践来证明, 只有接受了实践证明的理论才有参考的价值。人对自然的改造依赖于实践的水平, 而实践的水平又作用于理论, 两者之间相互作用。

( 四) 自然科学、自然辩证法的范畴和原理

自然辩证法原理的第四个逻辑圈是自然科学以及自然辩证法的范畴和原理。在这一圆圈中, 可分为科学理论及自然辩证法的范畴和原理, 这两者对于实践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理论来源于自然科学, 但是又是对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升华, 自然辩证法直接面向自然科学, 并通过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结合而运用于实践中, 它有效的揭示了自然辩证法常规研究的程序和研究内容。

四、结语

自然辩证法对人们的生活实践有指导作用, 随着自然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 自然辩证法将沿着恩格斯所开创的道路, 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 社会逐渐进步, 而随着自然科学的日益进步, 各种生产技术变得越来越发达, 人们对于自然辩证法的理解也会发生改变, 但是只有辩证自然观、辩证科学观继续发展, 才嫩和推动辩证技术观、辩证工程观和辩证产业观不断地向前发展, 从而推动自然辩证法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篇9: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分析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既要做到一切从客观存在出发,又要重视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特别要重视正确的社会意识对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

热点点拨:2009年12月8日新华网报道,站在2009年年末回望这一年,心中多少感慨!我们搜寻了一些本年度里流行的关键词,试图以此来梳理、概括这不平凡的一年。这些热词是:60周年、大阅兵、索马里护航、气候变化、低碳、血铅超标、校长推荐制、躲猫猫、钓鱼执法、欺实码、严打醉驾、同命同价、文化产业、蜗居、地王、六连号、大学生就业、油价、甲流、偷菜等。

年度热词真实反映并高度概括了一年来国内政策举措、社会重大事件、百姓关注焦点以及国际风云变幻,折射了这一年的进步与变化,快乐与烦恼,幽默与自嘲。从哲学上看这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练习巩固:8.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为适应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研制了《通用规范汉字表》。该字表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配套规范,关系到国家教育、文化、科技的发展及信息化建设,关系到大众的日常生活。材料说明()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B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社会意识的同步发展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考点9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表现在: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②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便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使我们自己得到发展与完善。

热点点拨:2009年8月1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在京举行。温家宝对广大公务员提出三点希望:第一,要做勤奋学习的模范。第二,要做努力工作的模范。第三,要做清正廉洁的模范。

上述三点希望体现的哲理是: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是必须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二是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三是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练习巩固:9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公益广告是这样的:二个五六岁的男孩,双手端一盆清水,朝着母亲边走边说:“妈妈,洗脚。”纯真的童音,动人的画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则公益广告蕴含的哲理是()

①价值观具有社会历史继承性②价值观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③价值观没有客观标准,凡是对自己有用的事物即有价值④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考点10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原理内容: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②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进行人生选择的时候,坚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热点点拨:2009年4月16日。中宣部等9部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其内容包括:文明礼仪宣传、便民利民、维护公共秩序、应急救助、文化进社区志愿服务和“迎世博”志愿服务等。截至2009年。全国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达到2946万人。志愿者组织达到13万个。

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志愿者自愿服务他人、贡献社会、不图报酬的行为体现了崇高的人生境界,展现了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追求。②个人活动会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国家之所以倡导志愿精神。是因为志愿精神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促进作用,对人们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练习巩固:10.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这句话说明()

A.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B.个人和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c.个人活动影响社会发展

D.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考点11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不能否认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也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要坚持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热点点拨:2009年7月14碍。中央组织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向吴大观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向吴大观同志学习活动。《通知》指出,吴大观同志对党无限忠诚。理想信念坚定,历经坎坷,但从未动摇对党的信·心;他一心为国,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命运和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精力、心血和才华都奉献给了祖国;他严谨求实,敬业勤奋,全身心投入工作;他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心系群众,奉献社会,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①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深入开展向吴大观同志学习活动,有利于在广大党员和干部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深入开展向吴大观同志学习活动,能够引导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自觉地为人民服务,在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③深入开展向吴大观同志学习活动,能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练习巩固:11.2009年8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看望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朱光亚时指出:“光亚同志,您是我学习的榜样。您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很大贡献。国家和人民都惦记您。”这一评价说明()

A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B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选择

考点12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①理想来源于现实。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②理想高于现实。理想比现实更高、更美好。③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把理想根植于现实之中,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

热点点拨:2009年5月3日,温家宝总理来到清华大学,看望将赴祖国西部和基层就业的应届毕业生。温总理动情地对他们说,什么能够使你们的心灵永远明亮?那就是你们的理想和信念,把自己一生献给人民。这就像一盏明灯,永远在你们心里点燃,而且照尧你们前进的方向,不要退缩。

这段话告诉我们,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一个人树立了崇高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正确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练习巩田:122009年10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指出,历史启示我们,前进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掌握了自己命运、团结起来的人民必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创造历史伟业。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是一致的③质变就是发展④在奋斗中实现我们的理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考點1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原理内容: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群众服务,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

热点点拨:2009年7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暑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群众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群众,形成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力量和牢固基础。

中央提出上述要求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帮助新疆各族人民认识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用正确的社会意识指导实践,能够很好地维护新疆的稳定与和谐。②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新疆各族人民坚持集体主义,把促进民族团结作为神圣职责,自觉她维护国家的统一大业。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群众,做到维护社会稳定为人民,依靠人民维护社会稳定。

巩固练习:13.2009年7月1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启动3000名劳模休养活动,首批1000名劳模于7月18日至24日在北京、北戴河集中休养。这是全总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劳模系列活动之一,也是自2000年全总组织劳模休养活动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劳模休养活动。国家之所以尊重劳动、保护劳动,是因为人民群众是()

①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②奋战在工农业生产一线的劳动群众③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篇10: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分析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它们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其中单向且不循环的能量流动是整个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了解能量流动的相关原理,对于当前粮食危机及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和有关生态学问题的分析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

这是因为极少数特殊的生态系统可以通过化能自养型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利用无机物氧化过程中放出的化学能。例如,1960年前苏联的深海潜艇进入到最深的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科学家在10916m深处发现了完全独立于陆地上光合作用之外的生态系统:细菌取代植物成为深海生物链里最低的一环,它们从海底温泉水流中富含的矿物质里获取能量进行化能合成而生长繁殖,成为深海生物生存的基础。除此以外,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都依靠太阳能而存在。因此说,太阳能是地球上“几乎所有”生态系统所需要能量的根本来源。

另外,太阳能是来自地球之外的能源,因而“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尤其是许多人工生态系统(如大棚)更需要人工补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几乎都是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物界中能够利用太阳能的主要是形形色色的绿色植物。通过它们的光合作用,可以把其他生物不能利用的太阳能转化为可以利用的化学能,储存在其制造的有机物中,使得太阳能得以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供生产者自身及消费者、分解者利用。这些化学能在生物群落中通过捕食,沿食物链(网)从生产者开始,以有机物(能量载体)中化学能的形式流动。而食物链主要是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而形成的捕食链,能量只能由被捕食者流向捕食者,而不能逆向流动,即食物链中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决定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所以说“能量流动的源头或起点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而且“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能量流动的变化情况是:太阳光能一生物体中的化学能一热能,即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终归宿。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为10%~20%

由于流动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都会因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掉相当大的一部分,这些被消耗的能量都不能被生物再次利用,并且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个体没有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最终在死亡后被。分解者分解),因而能量在流动中是逐级减少的。一般情况下,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营养级(此即林德曼的“十分之一定律”)。

需要说明的是:

(1)此传递效率是生态系统中(食物网)某一营养级的全部生物个体同化的能量与其上一营养级的全部生物个体同化的能量的比值,若某种生物为杂食性的,需将其不同来源的能量分别归入到不同的营养级中去计算。因此如果只计算生态系统中某一条食物链的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时,有时会偏离这一范围。

(2)林德曼定律是在对水生生态系统和实验室的培养箱的研究中得到的。大量研究证明,这一定律十分适用于水域生态系统,对陆地生态系统不完全适用,在其他不同的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可高达30%,低的可能只有1%或更低。

(3)食物链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这是由于能量沿食物链传递中逐级递减,在传到第4-5营养级时,该营养级能够传至下一营养级的能量,难以维持下一个营养级生物的生存。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

4.1定量不定时分析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可有三条: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但这一定量的能量不管如何传递,最终都以热能形式从生物群落中散失,只有靠生产者源源不断地固定太阳能,才能保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持续正常的进行。

4.2定量定时分析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有4条: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即“未利用”部分。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其中④部分的能量将保留到下一年。

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指存在于其食物残渣的有机物(相当于此消费者的上一营养级生物的残体)中的能量,最终被分解者利用,这部分能量未被消费者同化,因此在分析此消费者的能量变化时不应考虑,而应归入被捕食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变化中。能量流动的模型――生态金字塔

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生态金字塔可分为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三类。生态金字塔可表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其原理是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的“十分之一定律”。此模型中每一营养级的体积的大小代表所同化的能量的多少,而相邻两营养级体积的比值则代表了能量传递的效率。

一般说来,能量金字塔最能保持金字塔形,而生物量金字塔有时有倒置的情况。例如,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浮游植物)的个体很小,生活史很短,根据某一时刻调查的生物量,常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这样,按上法绘制的生物量金字塔就倒置过来。当然,这并不是说流过的能量在生产者的环节要比消费者的环节低,而是由于浮游植物个体小代谢快,生命短,某一时刻的能量反而要比浮游动物少,但一年中的总能量还是比浮游动物多。数量金字塔倒置的情况就更多一些,如果消费者个体小而生产者个体大,如昆虫和树木,昆虫的个体数量就多于树木。同样,对于寄生者来说,寄生者的数量也往往多于宿主,同样会使金字塔的这些环节倒置过来。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6.1废物资源化,提高能量利用率

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例如人们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合理设计食物链,使生产一种产品时的有机废弃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使废物资源化,以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许多地方的“生态农业”、“桑基鱼塘”,就是通过合理设计食物链,将原来随植物遗体、动植物的残落物和排泄物被浪费的能量转化为人类可利用的能量,从而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6.2促进能量的定向流动,实现资源的利用效益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这一意义有两层含义:

一是根据当地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通过发展相关产业获得最大收益,如在干旱地区,可培育优质牧草资源,发展畜牧业;

二是依据能量传递规律,有效地利用资源,如根据牧草的实际生产量,合理确定载畜量,既避免资源浪费又避免资源的破坏,最终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6.3当前粮食问题的解决

上一篇:职业道德及素质要求下一篇:辽东学院校学生团体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