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参考书目及考查范围

2024-05-04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参考书目及考查范围(共7篇)

篇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参考书目及考查范围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参考书目及考查范围

一、参考书目: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 王于 李淮春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

二、考查范围:

1、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社会存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3、意识的本质、结构和功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4、实践、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5、社会的本质和整体性、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文化结构、的社会化与个性化、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人的本质

6、联系与发展、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7、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社会形态的更替及其多样性

8、认识的发生、认识的本质、认识的结构、识形式、认识过程、真理及其属性、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9、社会进步及其标准、人的发展及其历史进程、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篇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参考书目及考查范围

(2016—2017学年度第1学期)

一、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要通过实施实践教学环节,把理论与实际、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进一步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把学生直接的生活感受纳入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主动接受教育和锻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明辨是非和分析社会复杂问题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法制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的活动形式

1.实践教学的活动形式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社会访谈、社会考察、专题考察、专项课题研究、经典文献阅读、党的重要文献阅读、观看大型专题记录片、拍摄专题记录片、拍摄微电影等。

2.实践教学成果形式主要包括社会调查报告、社会访谈报告、社会考察报告、专题考察报告、课题研究报告、专题记录片、微电影、阅读笔记、观后感等。

三、实践教学组织方式

实践教学由任课教师负责指导和实施,各学习小组长协助,并争取任课班级所在系领导、学工部门、班主任的支持与配合。

1.教研室根据本学期的课程教学任务和国内外形势,制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确定可供学生选择的实践教学专题内容。

2.学生按班级分成若干实践活动小组,每组5-8人,设组长1人。负责组织开展活动,联系指导教师,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3.活动小组应该在课程规定的实践教学专题中选择活动内容,小组成员要经过讨论,确定具体的题目,并认真填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申请书”,并获得任课教师同意后,方能开展。学生选择实践教学内容时,同一专题,在同一个教学班级最多只能接受2个学习小组选择,且侧重点应有所区别。

4.各实践小组选题后,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并认真填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计划表”,任课教师负责审查实践活动计划及实施步骤等,保证每位学生参加1次以上实践活动。

5.学习小组集中讨论。在团队范围内集中进行的学习和讨论。小组讨论的召集人,原则上由组长负责,也可以由团队成员轮流担任。在进行小组集中讨论时,小组成员要事先准备书面发言内容或发言提纲,每次小组集中讨论的内容,都应有详细的记录。并填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小组讨论发言提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小组成员讨论记录表”。

6.任课教师要检查各小组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在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期间,任课教师应安排不少于两次的集中辅导,及时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将集中辅导的有关情况,形成书面纪要,填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记录表”,并提供相应的指导材料附件,作为实践教

学成果报告书的内容之一。

四、实践教学专题内容

第一章——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实践教学设计方案

方案一: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在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成果形式:撰写调查报告 方案二:经典原著阅读

根据有关章节内容,选择相应经典原著。

成果形式:读后感 方案三:辩论会

结合所学专业与教材内容,选择相应辩论专题。成果形式:辩论心得 方案四:其它——

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其它内容。

第四章——第五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

实践教学设计方案

方案一:人物专访

组成几个专访小组,在校园或学校附近对老同志进行专访。

一、要求

1.每班组成的1-2个专访小组,找一个经历者专访所从事行业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信心,为自己生活于社会主义社会而自豪。

2.专访对象仅限于校内或学院附近。

二、步骤安排

1.组织专访小组,组员4-8人为宜。2.联系专访对象。

3.拟定专访题纲,开展专访,做好记录或录音 4.整理成专访材料。

三、成果形式

要求以调查报告形式汇报

方案二:讨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一、要求

结合教材有关内容,讨论这些内容如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唯物史观

二、步骤安排

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到第三章有关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前三章与本章如何结合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

4.小组之间进一步交流

三、成果形式

要求以文字形式汇报心得 方案三:经典原著阅读

一、要求

根据有关章节内容,选择相应经典原著。

二、步骤安排

1.学生选择相关经典著作目录,提前阅读

2.教师总结学生的反馈信息

3.教师引导学生再阅读

4.引导学生再反思自己的思想

5.学生分组讨论,再汇报心得

三、成果形式

要求以文字形式汇报心得

方案四:其它——结合所学实际情况选择其它内容。

第六章——第七章(科学社会主义部分)

实践教学设计方案

方案一:针对当前社会中某些领域存在的腐败现象,围绕“全面从严治党”有关内容,围绕当前党的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问题进行讨论。

一、要求

1.阅读“全面从严治党”相关文献 2.搜集相关资料 1.组织小组讨论

三、成果形式

要求以调查报告形式汇报心得

方案二:阅读讨论《共产党宣言》第三部分

1.分小组,要求各个小组课下完成阐明文章内容和组织讨论内容的工作。2.撰写讨论发言提纲(统一使用模板)3.进行小组讨论

(1)首先让部分小组阐明第三部分中各个段落的基本内容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小组之间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2)各小组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讨论。

三、成果形式

要求以书面形式汇报心得

方案三:社会调查:以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为调查对象,调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小组形式调查,成果形式:以调查报告形式汇报心得

方案四:其它——各任课教师可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其它内容。

五、实践教学内容(选题范围)

1.用矛盾论(或实践论或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观点看XXX问题 2.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及案例研究(成果形式: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3.实践与人生(成果形式:不限)

4.考察当地的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思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如何坚持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成果形式:心得体会、调查报告等)2.大学生诚信意识调查(成果形式:调查报告等)3.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调查(成果形式:调查报告等)4.大学生与网络问题调查(成果形式:调查报告等)

5.到宜州监狱开展帮教帮育活动(成果形式:活动总结、活动图片、心得体会、调查报告等)

6..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调查(成果形式:调查报告等)人与自然的和谐度调查

7.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原理为基础,开展家乡环境的调查,写一篇调查报告。(成果形式:调查报告等)

8.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在当前文化多元化以及意识形态新形势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如何。请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成果形式:调查报告等)9.大学生读书状况的调查分析 10.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调查。11.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

12.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调查分析 13.当代大学生对资本主义认识的现状及分析 14.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现状及分析 15.关于××地区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16.××地区民营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17.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

18.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调查研究 19.农民收入问题调查

20.当前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21.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22.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调查研究 23.企业在创新中发展的典型调查与分析 24.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25.民间手工艺品调查

26.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调查研究

27.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在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调查研究 28..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调查研究

29.本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的情况调查 30.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31.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2.农村、社区、国有企业等党风廉政建设的典型经验

33.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规范化建设

六、经典著作选读目录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4.马克思 致约·魏德迈(1852年3月5日)

5.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摘自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6.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马克思《法兰西内战》(节选)8.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9.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0.马克思 《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 1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节选)

1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列宁 13.列宁 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14.列宁 社会主义和宗教

15.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16.列宁 《国家与革命》(节选)17.列宁 《论粮食税》

1.实践教学共安排16学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不占用课堂时间。

2.每学期开学后的第1-2周内,各学习小组组长要集中小组所有成员,讨论活动开展情况,汇总各成员在活动中收集的相关资料,撰写实践教学报告书正文,完整填写实践教学成果报告书中的各种表格内容。实践报告书正文的写作应适当加以任务分解,由各成员分别完成,并由一人加以统稿。各小组在上交实践教学报告书前,要进行集中讨论和审阅,确保报告书的质量。3.每学期开学后的第2周内,各小组要上交上一学期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报告书的纸质版和电子版。纸质版要求统一使用A4纸张双面打印,电子版通过邮件方式发送给任课教师,并由任课教师以班为单位统一发送给相关教研室主任,作为基本教学档案进行保存。

五、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1.实践教学成绩占总成绩的30%,学生无故不参加实践活动的,其实践环节成绩评为0分。

2.学生实践环节的最高评分为100分。实践教学成绩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任课教师评定三个部分组成,具体计算公式为:实践教学总成绩=学生自评(10%)+小组互评(20%)+任课教师评定(70%)。

3.学生自评主要由小组成员依据自身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对小组实践教学成果所作出的贡献等给自己评分,占总成绩的10%;

4.小组互评主要是学习小组成员间相互给其它成员评定成绩,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是小组成员对实践教学成果的实际贡献。原则上,小组互评主要采取小组成员相互评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取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具体评分办法,由小组协商确定。小组互评由学习小组组长负责主持,成绩占总成绩的20%。

5.任课教师评定主要是评定学习小组提交的实践教学报告书的成绩,评定的内容包括各种表格的填写是否规范、内容是否齐全、规定的活动环节是否完整、实践教学成果报告正文格式是否规范、内容与申请内容是否一致、各种数据来源是否可信、文章观点是否正确、文章字数是否符合要求等,占总成绩的70%。实践教学总成绩由任课教师综合评定。

2016

年9月

篇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参考书目及考查范围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

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和哲学基础;为广大人民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品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不能以偏概全,张雷声教授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理论,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 (1)

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指马克思科学理论体系中的那些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科学的、具有规律性的基本看法。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基本观点。张雷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做了具体的阐释说明,“与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联系的、‘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原理。” (2) 张雷声同时还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与时代发展、新的实际的结合” (3) 这就是说,这些基本原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提出的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还包括马克思主义后继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创新,并且这些理论是被实践反复检验、证明了的科学的真理。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融合了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于一体的动态的整体性原理。

二、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种有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但整体性是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根本的特征,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内容本身的整体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其理论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将其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但是我们在理解的时候,都是从三个组成部分中的某一个方面入手,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是极其不利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首先反映在原理的内在逻辑联系上。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研究,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三个部分之间没有关系。相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际上就是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理论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还体现在其研究方法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研究的视角,最终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三个部分紧密联系,全面反映了客观世界发展、人的自身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不仅如此,马克思还从客观世界发展、人的自身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各个层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并对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科学的研究。

马克思后继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同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发挥,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脉相承的,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同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过程的历史整体性。

(二)基本特征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特征包括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这是已经被探讨与证明过的,到目前为止最准确的概括。当然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特征还包括开放性、创新性和动态性等等,但这些特征都无法超越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特征也只能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失去了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失去了其代表无产阶级的先进性;而失去了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失去了其与其他学派的本质区别———改造世界的功能;失去了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就无所谓创造力与生命力了。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这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有机整体。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体系与课程设置中的整体性

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相对应,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整体性。在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面共有六个二级学科,这六个二级学科相互联系紧密。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是基础理论,为其他五个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其他五个学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提供了研究目标。总之,这六个二级学科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思想。

与学科建设相对应,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设置中同样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思想。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从整体性的角度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概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则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的整体性。

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特征,并在这一根本特征的指导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坚持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整体性既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特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候,必须把整体性放在首要位置来考察,坚持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特征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从整体性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找到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使其新的理论成果能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脉相承。

(二)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播必须坚持整体性的本质规定性,进行全面宣传。只有这样,才能说服群众,掌握群众,最终推动历史的发展。

(三)在学科建设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特征

现在很多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很不完善,很多高校只开设了一个或几个二级学科,在学科建设上的落后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得不到很好的普及。因此不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

由此观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特征关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与发展,关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传播与实践,关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与未来。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特征,使其得到应有的重视。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外在表现。近来, 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权威专家学者指出,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特征。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这一根本特征, 对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整体性

参考文献

[1]张雷声.张雷声论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篇4:《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参考书目及考查范围

【摘要】本文在高职院校双语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和课堂观察等方式分析了高职院校双语教学遇到的困境,运用学习原理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提出了走出困境的对策,以期为我国高职双语教学提供切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 ; 双语教学 ; 困境 ; 策略

【基金项目】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YS201402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011-02

教育部在大力推动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其中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一个重要举措,目前双语教学存在诸多疑问,我们必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之路。

一、高职双语教学现状调查

1.调查方法。对105位已经参加学校双语教学课程(数控机床液压与气动双语课)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的方法是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和课堂观察,调查的内容涉及学生、教师、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

2.调查结果。81%的学生英语水平是英语三级,高职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不高,调查显示入校前学生接受英语听说训练较少,双语教学中,86.8%的学生表示只听懂了课程60%及以下的内容。学生在双语课上学到的专业知识与中文授课相比,只有7.9%的学生认为双语课程加深了了解,而31.7%的学生认为基本不扎实,35%的学生觉得基本不深刻。只有59.8%的学生有信心考核时使用英语命题。对双语教学的态度调查中只有35%的学生表示喜欢,3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30%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并且不喜欢学习双语课程的学生,他们的态度或是拒绝的、回避的,或是无望的。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担忧主要是认为双语教学增加了专业课学习的难度。调查分析表明:学生的英语水平阻碍了学生双语课程的学习,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增加了专业课学习的难度,从而导致了学生拒绝的、回避的,或是无望的学习态度。

学生座谈会和课堂观察的结果表明,教师上课时课堂气氛沉闷,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少,对照班(该班与上双语的班级是平行班,但非双语上课)与其相比,课堂气氛活跃,并且学生能够自己走上讲台做小老师。课堂调查和随访中学生反映,双语课上他们不愿意走上讲台甚至不愿意站起来、不愿意开口即便坐着开口,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表达、害怕说错。匿名问卷调查中,58.8%的学生赞成课堂互动问答启发式,30.9%的学生赞成教师知识灌输式,只有10.3%的学生赞成学生自主学习探讨式。学生在课堂害怕互动,但又希望互动,并且老师也反映,全用英语互动难度大,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学生的英语水平阻碍了学生的课堂表现。

75%的学生希望使用国外原版教材+中文注釋的导读本作为教材或参考资料,只有5.5%的学生选择希望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学生反映国外原版教材可以虽然开拓国际视野、提高英语阅读水平,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生不愿投入太多时间,再者,学生缺乏学习的信心,难度太大,会增加他们学习的焦虑感。

在决定双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的调查中,53%的学生选择的是学生自身英语水平和学习努力程度,过半的学生都认同双语课程的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条件和努力程度。如何提高学生自身的素养和维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是该课程需考虑的因素。

从学生座谈会、课堂观察和课堂听课方面反映,上课时老师用的多媒体课件、教案、教材是英文的,但在讲解、与学生交流时仍然以中文为主。在与老师的交流访谈中,老师也反映用英文授课难度的确很大。虽然上双语课的教师都接受过“双语教学能力”培训,也有国外培训的经历,但能达到在中英两种语言之间自由切换、英语与汉语同时成为交流用的语言这样水平的教师现在屈指可数。目前总体上还达不到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得到耳濡目染的英语学习效果。

二、高职双语教学遇到的困境

1.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对双语课的认识阻碍了学生双语课程的学习。一方面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另一方面学生没有看到双语课的价值,认为双语教学增加了专业课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学习的焦虑感,这两个因素导致了学生拒绝的、回避的,或是无望的学习态度。

2.具备“双语”能力的教师贫乏,教师素质和使用“双语”的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专业要精深,英语好,还要求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教师在用英语授课时,其授课的艺术性受到了影响,课堂上的互动和谈论受到了限制。

三、高职双语教学的策略

若要走出目前双语教学的困境,除了提高实施双语教学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外,本文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运用学习原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提出了以下的解决对策。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英国学者D.K.Wheeler在所著Cur?鄄riculam Process一书中列举了大多数研究者公认的学习原理:(一)学习是能动的过程,必须把学习者包括在这个过程之内。(二)如果学习者在积极参与学习的同时,还了解他正在学习的是什么,那么,学习就会进行的更加有效。(三)学习要受到个人的目标、价值观念和学习动机相当大的影响。这三条学习原理告诉我们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会激发、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了解学习内容,确立学习目标,明确告知学生学习目标的价值。以数控机床液压与气动双语课程为例,在开课之始通过课程导读让学生了解: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的岗位有数控机床操作、数控设备装调、数控设备管理与维修和数控设备销售与服务,数控机床操作和数控设备装调的岗位会接触到国外的设备或软件,数控设备管理与维修岗位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中文或英文说明书进行基本的维修和维护,数控设备销售与服务岗位可能会接触到一些国外的订单,这要求他们能够对外交流。这些都要求学生不仅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学生具备专业英语知识。endprint

再者帮助学生树立完成目标的信心。美国Resnick教授的基于努力的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能力是无限制的,通过持续的和有目标的努力,人类可以变得越来越聪明。虽然学生英语水平是三级,学习双语课程有难度,但要让学生相信通过努力可以完成双语课程的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来提高,使学生愿意努力去学习新的知识。以数控机床液压与气动双语课为例,对于英语水平是三级的学生来说,数控机床液压与气动双语课的教材有诸多生词,若不记单词,学生会看不懂教材,内容的理解更谈不上,所以我们采取的方法是上课用的PPT会备注生词,并要求学生做笔记,对于难点,比如Pressure operated valves除了上课讲解外,还把内容制作成三个微课视频,分别是relief valves、pressure reducing valves和sequence valves上传到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上,这样就把Describe the function of the various types of pressure control valves used in hydraulic systems这个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每个微视频后面有测试题,学生可以检查自己掌握的情况,若测试结果不理想,继续学习该知识点,若测试通过,学生可以进行下个知识点,并且师定期查看学生的教材,检查学生的教材是崭新的还是做过笔记的,这样学生既有目标感又有老师督促学生努力,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成绩与努力程度相关。

2.创建富有成效的课堂气氛。D.K.Wheeler列举的大多数研究者公认的学习原理第十条:集体的气氛对于学习的成果和自然产生的满足两者都有影响。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Abraham Harold Maslow的观点,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得以实现的作用,但只有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下,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潜能才能像得到了充足阳光和水分的植物一样蓬勃而出。课堂气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要改变学生上课时冷漠、排斥的态度,需要营造让学生感觉安全、包容的课堂氣氛,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是被尊重的,让他们能够放松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创建这样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教师要克服刻板印象,避免学生以一次的表现就给学生打分;同时,重视第一堂课,第一堂课就会让学生会对这一门课的课堂气氛有刻板印象,所以第一堂课尽量创建富有成效的课堂气氛。

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为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会让学生感觉更平等,可以降低学习的焦虑感。

以数控机床液压与气动双语课为例,该班共有37位学生,第一堂课就把学生分为六个团,每团学生自己推举一位团长,老师把课程分解为十个项目和37个子任务后下达给各个团,团长负责组织自己团的成员课下学习消化任务,制作多媒体课件,轮到自己团时团长组织队员(发言人)到讲台讲授自己负责的子任务的内容,大约有25-30分钟。讲授后有10分钟答疑时间,学生提出的问题由该团所有成员负责解答,根据学生讲解及答疑情况,老师选择性讲解及答疑、测试。课堂活动学生的成绩=团队成绩(50%)+队员成绩(50%),成绩主要从合作性、参与度和贡献量三个方面考量。

教师的语气、教学语言(语言、行为和态度)要有包容性。

创设语言环境,中国国内的现实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习双语课程,需要自己创设语言环境,比如,课下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英语资料,课堂上鼓励学生用英语发言,尝试让学生做课件,学生讲解等方式建立英语的语言气氛;选取合适的多媒体材料,给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

四、结语

本文所提出的教学模式在数控液压与气动双语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后学生比以前更愿意学习双语课程,而不是一味地回避或拒绝,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地比以前活跃,愿意参与互动,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水平提升了;并且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往年相比有显著提高。双语教学试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需要长时间的积极实践和探索,本文所提出的教学模式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武晓燕,陈玲敏.高职双语教学的影响因素及教学策略选择[J]. 教育与职业, 2014(29).

篇5:《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参考书目及考查范围

写作要求、基本写作格式和参考选题内容

一、写作要求

1.每位同学人人参与,可以在同一地点调查,但报告一人一份,内容不得雷同。

2.必须体现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有创造性的提出建议。

3.可以自选题目,但题目不宜太大、太宽泛,要求具体,分析要有一定的深度。

4.调查对象必须真实、具体;并附调查问卷。

5.撰写调查报告必须做到明确主题、内容详实,字数不低于3000字。

6.调查报告必须按照基本格式写作。

7.调查报告最迟在10月底打印上交给任课老师。严禁抄袭下载,一经发现成绩记零分。

8.参加课堂讨论,须先上交报告文本;可以准备课件但必须精练,图文并茂、具体生动,不得超过10幅,每人限时5分钟。

二、基本写作格式

关于XXXX的调查报告

(题目黑体小三加粗)

姓名 :班级 :学号:手机长号:

前言:(介绍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方式、内容、过程、问卷设计等)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对象:

2.方法;

二、调查内容分析

1.问卷结果与分析

2.访谈结果与分析

三、建议(对策)

四、结语

附录:

1.问卷调查表和问卷统计结果

2.访谈提纲及访谈记录(必须是原始材料)

3.涉及到的参考文献资料

三、参考选题内容

1.对你所在居住地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建设的调查。

2.对你所在居住地环境状况的调查。

3.对你所在居住地居民幸福感的调查。

4.XX村生态文明村建设历程调查。

5.对你所在居住地志愿者、志愿者服务组织情况调查。

6.对你所在居住地农村基础设施情况调查。

7.对你所在居住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查。

8.某地养老情况调查。

9.某地孤寡老人现状调查。

10.某地农村教师状况的调查。

11.某地村民(居民)文化素质的调查。

12.某地村民(居民)道德风尚的调查。

13.某地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

14.某地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

15.某地居民精神文化消费状况调查。

16.某地居民收入情况调查

17.某城市菜篮子问题调查

18.某地超市食品质量问题调查

19.某地农民工工作收入情况调查

20.某城市居民医疗保障问题调查

21.某地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调查

22.某地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调查

23.某地农村基层组织现状的调查

24.某地农村教育问题调查

25.浙江××型企业发展的调查

26.某地群众信访工作调查

27.某地农家乐发展问题调查

28.某地社会物价问题调查

29.某城市社区工作发展问题的调查

30.某地城市医保问题调查

31.某地农村医疗现状调查

32.某地农村医保情况的调查

33.某地农村教育问题调查

34.某城市住房问题调查

35.某地社会治安问题调查

36.某地发展特色农业问题的调查

篇6:《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参考书目及考查范围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3.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4.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5.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6.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7.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C.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8.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采取了支付的形式

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9.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10.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的总和

A.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

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

D.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表达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的能动性活动

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3.下列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4.货币的最基本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5.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D.存在就是被感知

6.规律的特点有()

A.客观性 B.普遍性

C.稳定性 D.重复性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8.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是因为()。

A.实践的需要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C.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D.实践的发展不断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9.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A.人口因素 B.民族构成C.生产方式 D.地理环境

10.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产品的分配形式

C.生产工具的发展程度 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

1.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完全失败。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现在时代已经变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四、问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简述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2.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4.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五、材料分析题(12分)

材料: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

(1)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D 4.D 5.A 6.B 7.B 8.A 9.A 10.B

二、单项选择题

1.BCD 2.AC 3.CD 4.ABCD 5.BCD 6.ABCD 7.ABD 8.ABCD 9.ACD 10.ABD

三、辨析题

1.此观点正确。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确实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许多曾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又回到资本主义的轨道,世界上坚持走社会主义的国家更少了。但是,这并不表明资本主义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仍然存在,其最根本的社会弊端仍然无

法自我消解,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彻底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如何真正地超越资本主义,或者说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仍然是我们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事实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是表明,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以及形成两大对立的冷战格局不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形式,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必须一种全新的形式进行。因此,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遇到的挫折,是社会主义获得新发展所付出的代价。

2.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特定历史条件和特定事物所发表的个别观点、结论、提法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加以修改和补充。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不会过时的。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19世纪,但它没有停留于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新的观点,创立了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批判性、开放性使它随着时代、条件的改变而不断获得新的突破和发展,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3.这个命题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错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和发展的全过程。

四.问答题

1.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其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在阶级本质上,它是对少数剥削者与反人民的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无产阶级专政要求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的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的社会。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阶级基础和思想理论来源,因而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第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但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第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使无产阶级数量迅速扩大,而且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19世纪30—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相继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客观的要求,也为其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第三,19世纪,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和法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理论条件。科学理论的创立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和法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3.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不可知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同意有,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第二,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四,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五、材料分析题

篇7:《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参考书目及考查范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名词解释

(1)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3)世界观(4)方法论(5)唯物主义(6)辩证法(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

二、单项选择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

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

D理论联系实际

E急用先学,立竿见影(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D)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A)A德国古典哲学

B古希腊哲学 C中国古代哲学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5)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有(A)

A康德与休谟

B马克思与恩格斯

C尼采与叔本华

D黑格尔与费尔巴哈(6)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B)

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 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

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7)“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A)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B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8)“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C)

A朴素唯物论 B朴素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

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0)被誉为辩证法大师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A)

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亚里士多德

D狄德罗(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1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C)

A可知性 B主观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

(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区别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现象

(14)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认为“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说明意识具有(B)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15)电脑“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说明(B)A电脑也能进行实践活动 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 C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D人脑与电脑都是电子运动(16)“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D)A主张物质与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论的思想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17)《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的观点说明(C)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D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1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与时空运动的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9)“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观点属于(C)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20)“画饼不能充饥”说明(D)

A精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B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 C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 D精神不能代替物质

(21)“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这里“有限的范围”是指(D)

A物质能否为意识所反映 B物质与意识是否相互作用 C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22)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说明(A)A意识转化为物质 B意识决定物质 C意识派生物质 D意识先于物质

(23)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弟子克拉底鲁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C)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D前者是诡辩论,后者是辩证法(24)下列哪些说法属于客观唯心论(C)

A我思故我在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存在先于本质

(2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A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物质 B宇宙精神 C原子和虚空 D单一的存在

(26)在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D)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 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 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27)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C)

A正确反映 B歪曲反映 C主观反映 D虚幻反映(28)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D)A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9)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是B)A多元论的观点 B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3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论 B客观唯心论 C朴素唯物论 D辩证唯物论

(31)鲁迅评《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长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说明(B)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有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32)“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说明(C)A空间是永恒不变的 B时间是永恒不变的 C时间是不可逆的 D时间与空间是辩证关系

(3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的观点属于(A)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3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的观点属于(B)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35)“生命,蛋白质的存在方式,首先是在于:蛋白质在每一瞬间既是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的观点属于(A)

A对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B对科学发现的神秘主义的解释

C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D人本主义的唯物论

(36)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存在物和纯粹的抽象”的观点是(D)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7)“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属于(B)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正确表达了意识的能动性 C唯意志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38)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D)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主体产生客体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39)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 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40)自然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是(D)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41)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论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的唯物主义(4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C)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变化和发展

C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3)“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观点是(C)

A取消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B夸大客观条件作用的机械论观点 C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

D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外因论的错误观点 E相对论和诡辩论的观点(44)矛盾的特殊性是指(D)

A每一事物的矛盾不包含共性

B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C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

D每一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E矛盾独立于事物而存在

(45)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论依据是(C)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相互作用的原理 E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46)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

B事物变化的显著不显著 C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 E事物的状态是否稳定(47)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D)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48)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C)

A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49)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

B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0)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C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51)“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当中产生的”。这种观点属于(C)

A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B否定因果区别的诡辩论 C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D唯物主义的决定论(52)“否定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的观点属于(D)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53)世界上各种事物可以相互区别是因为(C)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54)割裂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是(B)

A物生有两 B白马非马 C自相矛盾 D我思故我在

(55)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既影响农民的收入和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又影响工业原料的来源和工业产品的销售,从因果联系看是(B)

A一因一果 B一因多果 C一果多因 D多因多果(56)“一国两制”符合矛盾学说中的(C)

A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D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57)“挟泰山而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而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非不能而实不为也”说明(A)的区别 A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B本质与现象 C原因与结果 D可能与现实(58)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D)

A高于唯物辩证法

B扬弃了唯物辩证法 C代替了唯物辩证法

D丰富了唯物辩证法(59)“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C)

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B否认因果区别的诡辩论 C否认了偶然性的作用

D看到了偶然性的作用

(60)把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的哲学依据是(B)A肯定与否定的相互渗透

B质与量的统一

C内容与形式的相互转化

D矛盾的同一与斗争的相互转化

(61)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存在共同规律,说明两类现象之间存在(C)

A间接的联系

B偶然的联系

C内在的联系

D外部的联系(62)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63)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是(D)

A肯定与否定 B斗争与同一 C联系与发展 D量变与质变(64)真象与假象的区别是(C)

A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象,不表现本质的是假象 B客观存在的是真象,主观想象的是假象

C从正面表现本质的是真象,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是假象 D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是真象,表露于事物外部的是假象

(65)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学校的管理、学生的努力和社会影响等因素造成的。从因果联系看,是(C)

A异因同果 B同因异果 C多因一果 D一因多果

(66)“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的理论依据是(B)

A质变过程中量的迅速扩张的原理 B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 C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D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67)“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明(D)

A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B质变与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C质变在事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D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6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A)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B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D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69)“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的观点是(A)A唯物史观 B唯心史观 C宿命论 D英雄史观

(70)原子衰变过程极其短促,由猿到人的转变长达几百万年,这说明(D)A质变过程的条件性 B量变过程的客观性 C质变过程的普遍性 D质变形式的多样性(71)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A)

A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 B促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C决定事物基本趋势的因素 D包含事物量的因素

(72)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B)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73)“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C)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

C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74)有些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C)

A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B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C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D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75)“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也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的观点属于(B)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激变论的观点(76)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以权谋私、假冒伪劣的负面现象,符合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的(D)

B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绝对的 A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77)小说《套中人》的比里可夫每天出门总要穿着雨衣、带上雨伞、穿着雨鞋“说不定要下雨呢”,他把下雨这个客观事物看作是(A)

A必然性 B偶然性 C可能性 D现实性

(78)“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B)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 C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中 D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79)“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是一种(D)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80)“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观点属于(C)A相对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81)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状况,我们要作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在哲学上就是(A)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原因必然引起结果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82)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我们通常说要把握分寸,注意火候,恰到好处地解决问题。这涉及到(B)

A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原理 B质与量相互制约的关系原理 C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关系原理 D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关系原理

(83)十六大提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C)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 C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三、多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C)。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C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基本内核”D英国18世纪唯物主义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BD)。

A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3)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ABC)。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D唯物辩证法(4)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ABC)。A朴素辩证法

B唯心主义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是(BC)。

A历史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先验唯心主义(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BDE)。

A科学之科学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具体科学的综合 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E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7)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是(ABCD)。A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要求

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C马克思主义哲学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

D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E真理多元化的表现(8)当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有(ABCD)。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B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C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 D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 E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

(9)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到了20世纪已经不适用了。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ABCDE)A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封闭的体系 B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僵化的教条 C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

D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E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0)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窃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诗在哲学上表达了(BCDE)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与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ACD)A毛泽东思想

B胡锦涛提出的“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 C邓小平理论

D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ABC)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活学活用

E立竿见影(13)下列属于主观唯心论的观点有(ABC)A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B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C我思故我在D存天理,灭人欲

(14)中国历史上辩证法思想很丰富,下列观点中属于辩证法的有(ACD)A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物生有两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15)主张思维可以认识存在的有(BC)

A所有唯心主义哲学

B有些唯心主义哲学 C所有唯物主义哲学

D有些唯物主义哲学 E休谟与康德哲学(16)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论的缺陷是(ABCE)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 B不能把事物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 C对社会历史的看法是唯心主义的 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 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缺陷是(ABCD)A把物质归结为某种“不可分”的实物粒子 B把原子的属性看成是物质的一般属性

C把物质的个别形态某一层次误认为是物质的共性 D混淆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的界限(18)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ABC)A从各种实物的总和中抽取出来的哲学概念 B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

C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D人的感觉的复合体

(19)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为(ABC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静止是暂时的、局部的,有条件的(20)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说明(ACD)

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意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1)意识是(ABCD)

A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类社会劳动的产物 C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 D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22)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是(ABCD)

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C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控制 D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23)鲁迅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脖子,也就是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所以人们头脑中的 鬼神观念就是(ACD)

A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B人脑中主观自生的 C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24)下列哪些说法表明时间的一维性(ABD)A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B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C百事宜早不宜迟(谚语)D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谚语)(25)下列哪些说法表明意识的能动性(ABC)

A运筹帷幄 B审时度势 C量体裁衣 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6)“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明(AD)

A时间的不可逆性 B空间的三维性 C物质的客观性 D时间的一维性(27)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论认识论的有(AB)

A客观世界是人的认识的创造 B数学和逻辑是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C人的认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人的认识以抽象符号反映世界(28)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是(ABC)A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D本原与派生的关系(29)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是(ABC)

A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了主观世界 B主观世界能动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 C实践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的基础 D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如实反映(30)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ABCD)

A它是区分事物的前提 B它是理解事物多样性的条件 C它是运动的度量 D它是运动的特殊状态(31)人的意识的主观性表现在(ABCD)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意识主体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近似性

(32)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同(ABCD)A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 B阶级斗争状况相联系 C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联系 D哲学理论发展水平相联系(3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它(ABCD)

A不能科学地说明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B不懂得个别与一般、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C不能科学地批判唯心主义 D误把人类对原子层次的认识当作最终认识(34)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ABCD)

A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B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 C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D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可知论(3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ABC)

A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B无条件与有条件的关系 C无限与有限的关系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6)一切唯物论都主张(ABC)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世界是可知的 C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D意识是具有能动性的(37)“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说明(AC)

A一切都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B事物与现象都是没有客观标准的 C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人可以随意改变客观事物的规律

(38)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说明(AC)

A意识具有能动性

B阿Q精神的表现

C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 D精神可以超越物质

E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39)人们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有(ABCD)

A实践目的的提出 B实践的组织和管理 C实践结果的检验

D实践系统的反馈调节(40)实践的基本特征有(ACD)

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B实践的主观任意性 C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41)下列表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BCD)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活动(42)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的有(AC)A工人在车间从事生产活动 B运动员训练比赛 C科学家在实验室做实验 D政治家在作演讲(43)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不能正确理解实践的含义在于(AB)A实践受人的理性、意志的支配 B实践是人通过物质手段同物质世界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 C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D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形式(44)人们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一般采用(ABC)A对实践效果的评价 B对实践效应的评价 C对实践效能的评价 D对实践目的的评价(45)自在世界是指(AB)

A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 B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自然界 C被人类改造过的物质世界 D人类已经认识的客观世界(46)人类世界是指(ABCD)

A人化的自然 B人的现实性的自然界 C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界 D打上了社会烙印的自然(47)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AB)

A自在世界 B人类世界 C现实世界 D未来世界(48)旧唯物论在实践问题上共同的特点是(ABCD)A只看到实践的有些形式看不到实践的基本形式

B把实践归结为道德实践或者政治活动、生活活动、谋利活动 C不了解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D鄙视物质生产活动,不了解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49)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表现在(ABC)

A实践的主体、客体和工具都是客观的 B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C实践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D实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50)实践的目的性表现在(ABCD)

A通过实践客体能够被人认识、改造、掌握和利用 B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C实践活动包含了人的精神因素和意识的能动作用 D实践能动地推动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51)实践的社会制约性表现在(AB)

A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和在一定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的 B实践的主体、客体、范围、规模、方式都要受到社会的制约 C社会客观条件对实践活动具有决定性作用 D实践不同于生物对外界的消极适应与本能活动(52)科学实验和精神生产实践具有(ABCD)的特点

A探索性 B尝试性 C脑力劳动为主 D主导性增强(5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相互制约的,因为(ABC)A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的基础和前提 B人类世界产生后制约和不断改变自在世界

C人类世界改变自然过程,改变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 D自在世界是第一性的,人类世界是第二性的

(54)关于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正确的哲学判断是(CE)A自在世界是物质的,人类世界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B自在世界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人类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都是物质自然,人类世界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D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都是物质自然,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 E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55)唯物辩证法是(BCD)

A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的科学 B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C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E关于量变质变规律的科学

(56)事物质变的爆发式或非爆发式的形式取决于(BD)

A事物主要矛盾的发展

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C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事物本身的性质和事物所处的具体条件(57)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AE)

A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

B新事物和旧事物合为一体 C把旧事物保留、容纳在新事物中

D使旧事物在另一段上重新发展 E新事物吸收、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58)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BD)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59)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D)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60)中国加入WTO与世贸组织成员达成了“双赢”协议,它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BD)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面使用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61)事物螺旋式发展的根本特征是(AD)

A上升性 B循环性 C重复性 D曲折性

(62)人不可貌相,因为“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说明(BCD)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同一的 B现象是个别,本质是总和 C感官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D现象是外在易逝多变的,本质是内在相对稳定的

(78)DDT曾被誉为杀虫良药,后来发现它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和牲畜,被宣布为禁用农药,说明(ABC)A事物的因果关系是复杂的 B一因可以产生多种结果 C同因可以异果 D多因可以一果(6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必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外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发展自身,增强综合国力。其哲学依据是(ABCDE)A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E内因与外因结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64)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的有(ABCD)

A森林覆盖面积的大小影响气候 B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 E彗星的出现预示天灾人祸

(65)下列说法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ABCD)

A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B离开内容就没有形式,离开形式就没有内容 C贫生于富,弱生于强 D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E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66)某地自20世纪70 年代发现钒矿以来,办了三个钒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保措施,每天排出大量的 钒烟,使村民大多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违背了哲学上的(AB)原理 A事物的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E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67)属于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的有(ACE)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物极必反,相辅相成 E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68)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的有(ABCDE)

A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 B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C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冲突 D人民内部的意见分歧 E同学之间对某个问题认识的差异

四、判断说明

1.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错误。

这种观点把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混为一谈。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而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唯一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凡是认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存在派生思维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认为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思维派生存在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具有不同的意义,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涉及的是本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从属地位的,涉及的是认识论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综合。

错误。

这种观点否认了马克思哲学在研究对象方面的伟大变革,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旧哲学抹煞了哲学同具体科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把哲学看作是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对象上进行了伟大变革,结束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统治,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指出它们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进行的概括和总结,抽取出共性、规律性研究而得出哲学结论,而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或总和。

3.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相加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却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杂质,并发展到全新的高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旧哲学进行彻底的变革的产物,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更是哲学史上的创举。上述命题的错误在于它抹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质的区别,否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发展中的伟大的变革。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

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严密而科学的科学体系,不仅具有高度的革命性,而且还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伴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各项基本原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仍然是我们时代的指南;其次,它所揭示社会的发展总趋势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理论概括,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与马恩时代有很大差别,但马恩所揭示的社会基本矛盾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仍然是最科学的概括;第三,它的个别的论断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失效,在实践中被新的论断所代替,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科学性的表现,决不能因此就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

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包容天下一切学科知识的总库,也不是解答一切具体的现实问题的百科全书,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彻底的唯物论立场和掌握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能够认识和分析错综复杂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立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我们提供的是思想指导,而不是解答一切现实的具体问题的灵丹妙药。

6.哲学就是世界观。

错误

哲学不是人们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整个世界的 根本的观点和总的看法的基础上,通过哲学家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将人们分散的、不正确的、自发的世界观加于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一定的思想体系,才成为哲学。因此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不是同一个概念。

7.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错误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对运动的理解。这个理解是建立在科学的物质观的基础上的。而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从客观存在的“实物的总和,总和中的抽象”抽取出来的共性,所以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不是作为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的运动。该命题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物质共性抽取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与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区别。

8.世界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

错误。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因此彻底的唯物主义与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但是对世界的统一性的理解有根本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且这种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唯心论则认为世界的统一性的基础是精神,是单一的客体精神或者主观精神。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世界的统一性和世界的物质性是不可分割的,只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

9.意识是人脑自动产生的产物。

错误。

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而且是客观物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没有人脑当然不能产生意识,但光有人脑没有外界事物作为第一性的存在反映到人脑中来,同样不能产生意识。如果说意识是产品,人脑就是加工厂,必须有客观事物作为原材料,人脑这个加工厂才能产生意识。

10.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正确。

因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存在是第一性的,人脑对物质的反映形式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没有被反映者的存在,就没有反映的产生。因此意识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反映的内容来说是客观的。11.鬼神观念和错误的认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正确。

一切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的反映,我们通常把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称为真理;错误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称为谬误。错误的意识比如鬼神观念等等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因此无论人们怎样设想鬼神的存在,都无非是在人的基础上增加或者减少一些人的属性虚构出来的。是对客观事物歪曲颠倒的反映。

12.物质就是具体事物。

错误

把物质等同具体事物的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论的物质观,在生产力低下和缺乏科学知识的前提下,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只能是朴素性、直观性和猜测性的感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共性的概括,只能是经过人脑抽象出来的客观实在性。

13.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错误

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观点是辩证法的表现,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而克拉底鲁的这个观点是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绝对运动中也有相对静止的存在,辩证法向前走出半步就成为诡辩论。

14.实践就是日常生活。

错误

这是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这个观点曲解了实践与人、实践与世界的真实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15.自在世界是第一性的,人类世界是第二性的。

错误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都是第一性的存在,都具有客观现实性。两者的区别在于: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者尚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自然界,它的运动变化完全是自发的,一切都处于盲目的相互作用之中。而人类世界是被人类实践改造过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它的独特性在于它与人的主体性和主 体实践活动不可分。

16.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生事物

错误

所谓新事物是指合乎规律出现的具有发展前途的事物。判别新旧事物不能单凭出现的时间先后。不能根据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新生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是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17.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次要原因

错误

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之间的关系是辩证关系,必须为相对和绝对、有条件和无条件、暂时与永恒的关系。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合力共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没有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合力推动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变化。因此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何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更主要的作用,这取决于矛盾的特点和事物发展所处的具体条件,对此应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1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才有条件做好工作。

正确

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在度的范围内的量变,不会影响到事物本身的存在,但如果量的变化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要发生质变。只有认识和把握好事物的度,才不会混淆不同质的事物;只有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在实践中把握“适度”的原则,恰到好处地做好工作。

19.辩证的否定即是全盘否定

错误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而实现的。但是,否定既是对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的克服,又是对旧事物中积极因素的继承。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把否定看做是不包含任何肯定因素的否定,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20.假象造成错觉,因此是主观的

错误 假象是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假象是从歪曲和颠倒的角度去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也是客观存在的。假象在前,造成人的错觉在后,不能因为假象与人的错觉的产生有联系就认为假象是主观的现象。

21.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错误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趋势,它与必然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要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因此,偶然性是科学发展的契机而不是科学的敌人。事实上,有许多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都源于对偶然性的研究和探讨。

22.因果观念就是因果联系

错误

因果联系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联系,是事物前后相继、彼此相约的一对范畴,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都要发挥作用。因果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因果联系的认识和反映,当人们的因果观念正确反映因果联系时,因果观念与因果联系表现出一致性,当人们的因果观念没有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时,因果观念与因果联系就不相一致,即人们通常说的找错了因果。

23.逻辑与历史的进程是完全重合的。

错误

逻辑是人类思维的逻辑顺序与行程,是概念之间的彼此次序、、层次、关系等逻辑体系。历史指的是客观事物自身发展或者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历史决定逻辑,逻辑反映历史,两者是一致的。但历史与逻辑不是完全重合的关系,而是在必然性的过程和规律上的一致。逻辑是撇开了历史表面的偶然性细节,反映历史的必然性过程的规律,是修正过了的历史。历史与逻辑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24.量与事物是完全等同的

错误

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关系,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影响事物本身的存在,当量变起质变的时候,才会导致事物的变化。论题混淆了质与量的界限,把量与事物的存在等同起来,因而是错误的。

上一篇:对活动部部长的期望下一篇:喜帖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