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练习

2022-07-09

第一篇:历史唯物主义练习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谚语典故及练习

经典谚语

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的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二、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说人们的生活总是与他们的利益相关,在确定一件事是否要去做的时候,人们认为有利的才去做,这就是价值选择。题干上述观点需要具体分析,以什么人的利益为标准来确定是否有利以及利益的大小呢?如果以人民利益为标准,则是正确的价值观,如果以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为标准,就是错误的价值观。

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处理“己”与“人”的关系上,也存在价值选择的问题。自己不希望做的事,自己就首先不要去做,即以个人利益为标准,因此这是一种难得的品质,但是“己所不欲”的“欲”是谁的“欲”呢?该不该做什么事情,希望做什么事情,不应以“己”作为判断的标准。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不符合集体主义原则的事,自己不去做,也要反对其他人去做。

四、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意思说人活着为了什么?以什么为快乐?是为了追求吃喝玩乐,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七情六欲,这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杨朱典型的求生、纵欲的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王安石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些都是反对享乐主义的千古绝句。

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提倡艰苦奋斗精神。

七、富润屋,德润身:“德润身”就是指正确意识对提高自身修养的作用。

典型试题(最佳选择题)

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

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

“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3、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 )

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

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

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

4、“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 )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3)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4)意识决定于物质

A.(1)(2)(3)(4)

B.(1)(2)(3)

C.(1)(3)(4)

D.(2)(3)(4)

5、“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 )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

B.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 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

“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据此回答

6、“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 )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7、“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 )

(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3)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

A.(1)(2)(4)

B.(2)(3)(4)

C.(1)(2)(3)

D .(1)(2)(3)(4)

8、“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 )

A.尊重规律,能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

B.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D.热爱解牛工作,有利可图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9、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

C.实践决定认识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10、“智子疑邻”的主要错误在于( )

A.对墙坏必被盗未能预见

B.不及时筑墙,造成其财产损失

C.凭主观经验办事

D.凭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11、“智子疑邻”告诉我们( )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12、“杞人忧天”错在( )

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13、“人定胜天”思想( )

A.是正确的,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B.是错误的,它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C.是不科学的,它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D.是正确的,它承认人有主观能动性

14、“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 )

A.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

B.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

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15、“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 )

(1)不正确的,因为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客观的(2)正确的,因为在认识上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3)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4)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在行为上应该各行其是

A.(1)(4)

B.(1)(3)

C.(2)

D.(1)(3)(4)

1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 )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

D.一切从实际出发

17、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

(1)抱薪救火(2)沧海桑田(3)唇亡齿寒(4)覆巢无完(5)画饼充饥(6)挥汗如雨

A.(4)(5)

B.(3)(4)(5)

C.(1)(6)

D.(2)(3)(4)

18、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3)对症下药,量体裁衣(4)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A. (1)(2)(3)

B. (1)(2)(3)(4)

C. (1)(3)(4)

D. (2)(3)(4)

19、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

(1)滴水穿石(2)物极必反(3)刻舟求剑(4)断章取义(5)墨守成规(6)浅尝辄止(7)统筹兼顾(8)固步自封

A.(1)(2)(6)(7)

B. (3)(4)(5)(6)(8)

C. (1)(3)(4)(5)(6)

D .(3)(4)(5)(6)(7)

20、“舍足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

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

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21、“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 )

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量变和质变关系

22、“坐井观天”之所以作贬义用,是因为它( )

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B.割裂整体与局部关系

C.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 D.陷入唯心主义

23、“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哲理

A.世界的物质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特殊性

D.运动的绝对性

24、“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 )

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25、“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 )

(1)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4)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

A.(1)(3)

B.(2)(4)

C.(1)(2)(3)

D.(1)(2)(3)(4)

26、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

(1)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2)严师出高徒-------内外因辩证关系(3)好事多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4)千里之堤,潰于蚁穴-——-内外因辩证关系

A.(1)(2)

B.(1)(2)(3)

C.(3)(4)

D.(2)(3)(4)

27、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 )

(1)守株待兔(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水滴石穿,绳锯木断(4)物极必反(5)墨守成规(6)吃一堑长一智(7)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8)失败为成功之母(9)断章取义(10)统筹兼顾

A.(2)(3)(7)

B.(4)(5)(6)(8)

C.(1)(9)(10)

D.(3)(6)(9)

28、“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

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C.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29、“防微杜渐”的哲学寓意是( )

(1)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2)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3)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4)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

A.(1)(3)

B.(2)(3)

C.(1)(2)

D.(3)(4)

30、“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错在( )

(1)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2)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3)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4)否认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原理

A.(1)(2)(3)(4)

B.(1)(2)(3)

C.(1)(3)(4)

D.(2)(3)(4)

31、“过犹不及”在哲学上符合( )的辩证关系

A.内因和外因

B.量变和质变

C.认识和实践

D.主观能动性和规律的客观性

32、“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 )

A.包含了矛盾特殊性原理

B.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C.揭示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D.反映了事物联系的具体性

33、“盲人摸象”的哲学寓意是( )

(1)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2)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3)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占有感性材料必须全面完整(4)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只从感知事物局部特征下结论是错误的

A. (1)(2)(3) (4)

B. (1)(2)(3)

C . (1)(3)(4)

D. (2)(3) (4)

34、“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 )

A.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D.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变化而引起质变

答案

1B 2D 3A 4C 5C 6C 7D 8A 9D 10D 11D 12C 13C 14C 15B

16C 17D 18C 19B 20C 21A 22B 23B 24A 25D 26B 27A 28B

29C 30B 31B 32C 33D 34B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练习题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练习题

高效记忆

一、匈奴的兴起

1、兴起;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强大的国家。

2、生产与生活;过着游牧生活,畜牧业兴旺发达,冶铁业发展起来,学会农耕。

二、汉朝与匈奴的和战

1、西汉初期;匈奴占据河套地区,经常南下,威胁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2、汉武帝时期;(1)开始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2)公元前119年派卫青和霍去病率军出击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抗衡。

3、昭君出塞;(1)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

2)汉元帝时,把王昭君嫁给呼韩耶单于,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月夜雁飞高,单于夜循逃、、、、、、。”诗中的“单于”是指哪个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

A、蒙古族

B、契丹族

C、匈奴族

D、鲜卑族

2、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首领是

(

)

A、冒顿单于

B、呼韩邪单于

C、老上单于

D、头曼单于

3、两汉时打败匈奴的首领有

(

)

(1)蒙恬 (2)卫青 (3)霍去病(4)窦固(5)窦宪

A、(1)(2)

B、(1)(2)(3)

C、(2)(3)

D(3) (4)(5)

4、匈奴族在统一后经济得到发展期中不存在的一项是(

)

A、逐渐有了农耕

B、冶铁业得到发展

C、畜牧业兴旺

D、制瓷业得到发展

5、是匈奴再也不能和汉朝抗衡的事件是

(

)

A、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B、公元前117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率军抵御匈奴

D、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6、汉武帝反击匈奴的原因中不包括

(

)

A、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B、为了并吞疼匈奴 C、为了确保北边的安宁

D、为巩固西汉政权

7、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的时间是

(

)

A东汉

B西汉

C秦朝

D、三国

8、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在军事上采取的措施是

(

)

A、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B、派窦固窦宪北击匈奴

C、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

D、派张骞出使西域

9、《王昭君出塞》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

A、西汉时期国力强盛

B、东汉对匈奴实行的和亲政策

C、汉武帝把王昭君嫁给了松赞干布

D、和亲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

10、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打击匈奴提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誓言的青年将军是

(

) A、窦固

B、窦宪

C、卫青

D、霍去病

11、王昭君前往匈奴和亲是因为

(

)

A、为了促进匈汉友好和平

B、西汉统治者强迫王昭君前往的 C、是匈奴军队俘虏去的

D、对西汉的统治者不满而去的

二、识图题(课本第78页;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 根据此图回答

1、图中所示是汉武帝是反击匈奴中的一次战役。你知道是那次战役吗? 答;

2、前边学过的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上大一统的表现外,结合图谈谈另一表现是什么? 答;

三、材料题

公元前3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向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了他。“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市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为此,王昭君受到各族人民的爱戴。 根据材料请回答

1、从汉高祖到汉元帝汉匈的关系发生了怎样重大变化?

答;汉高祖时被迫采用“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因为国力强盛,对匈奴进行的大规模的战争;汉元帝时,匈奴主动向汉表示友好,汉匈采取“和亲”政策。

2、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处,推动力汉匈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练习题 高效记忆 西域的地理概念

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阳关一带,即今天的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作西域。

二、张骞通西域

1、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目的)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2、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再次通西域(目的)沟通汉朝和西域的交往。

三、西域归属中央的管辖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制品等,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这条通道就成为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一小品:甲说“送人千里终有一别,殿下请回吧!”乙说“此去西域凶险异常,匈奴一日未了,则国无宁日,望卿不辱使命,早去早回。注意安全!”根据台词他们在学习

(

)

A、卫青、霍去病打击匈奴

B、张骞出使西域 C、班超经营西域

D、甘英出使大秦

2、上题中提到所去的地方,按地理方位应该是

(

) A、今天天山南麓

B、今天的葱岭以西

C、今天西安以西

D 、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是今天的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3、第一题中所说去的地方的出发地应该是

(

) A、西安

B、兰州

C、北京

D 、洛阳

4、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

A、寻找匈奴的去向

B、恢复对西域的管辖

C、加强对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D、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5、张骞在出使西域之前和汉武帝拜别,拜别仪式上摆了四种物品,其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

)

A、丝绸

B、葡萄

C、瓷器

D、铁制兵器

6、他两次通西域,经过她的探险,沟通了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丝绸之路。他是(

)

A、班超

B、张骞

C、霍去病

D、甘英

7、下列哪一历史事实可以说明新疆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

)

A、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B、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C、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D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通西域

8、一个新疆人想从历史长河中找到新疆开始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时代是

(

)

A、东汉

B、西汉

C、秦朝

D、战国

9、根据以下内容请回答(

)

西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西亚-------欧洲

A、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

B、丝绸之路

C、班超出使西域的路线

D、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的路线

10、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因为

(

)

A、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C、可以使中国与欧洲直接交流

D、是新疆地区与内地第一次连成一片

11、沟通中西方的纽带丝绸之路的走向是

(

) A、洛阳--------中亚-------河西走廊--------欧洲

B、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欧洲 C、洛阳-------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欧洲 B、D、长安--------中亚-------河西走廊--------欧洲

12、两汉时期的西域就是今天的

(

)

A今新疆和向西更远的地方

B、印度

C、欧洲

D、西亚和欧洲东部

13、新疆地区陆续出土很多丝织品,这主要反映了(

)

A、西汉开始出现丝织品

B、开通丝绸之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C、新疆在汉代正式归属汉代管辖

D、汉代时新疆主要人穿丝织品衣服

14、水上丝绸之路开辟于

(

)

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1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下列哪位人物说的话(

) A、张骞

B、甘英

C、班超

D、汉武帝

二、根据所给的图回答问题 课本p82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请回答:

1、上图反映汉武帝时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答: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2、这件事件在当时产生了什么作用? 答:汉朝与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3、该事件促使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什么?它的设置有什么意义?

答:设置了西域都户。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道路。后来汉朝设立了西域都户,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西亚、中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往来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品沿着这条道路运往西方、欧洲。西方的瓜果等物品通过这条道路运往中国。

根据材料请回答

1、两汉时期的西域指今天的什么地方?

答:甘肃玉门关和关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 答、公元前138年。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为什么这次能够成功? 答、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取得胜利。

4、材料中的“这条道路”指的是哪条路?起止路线的顺序是什么?

答、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西亚,再到欧洲。

5、就上述材料内容,你对得出这样的结论(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什么认识? 答、丝绸之路是当时通往西方的重要交通要到道,他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对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具有深远的影响。

16、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右图中人物的主要贡献是(蔡伦像 )

(

)

A、发明了纸

B、发明了水排

C、改进了造纸术

D、发明了耧车

2、在造纸术发明前,我国通常做书写材料的是(

)

(1)竹木简

(2)帛

(3)纸草

(羊皮)

A、(1)(2)

B、(2)(4)

C、(3)(4)

D、(1)(4)

3、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是保护环境的重要理念,发明这一概念特点的是(

)

A、张骞

B、张衡

C、蔡伦

D、华佗

4、名医华佗最擅长的是

(

)

A、望闻问切

B、中医理论

C、外科手术

D、按摩针灸

5、下列人物中对文化的传播做出巨大贡献的是(

)

A、张衡

B、蔡伦

C、华佗

D、扁鹊

6、右图中的体操与下列哪位人物有关

(五禽戏图)

A、扁鹊

B、华佗

C、蔡伦

D、张衡

7、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的医学著作是

(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岐黄医道》

D、《针刀治疗学》

8、张仲景对祖国医学发展作出的贡献是(

)

A、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

B、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C、医学起源及历代医事制度

D、全面总结内外科病例

9、与佛教有关的(

)

(1)有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2)起源于印度

(3)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4)汉明帝派人去印度取经

A、(1)(2)

B、(1)(2)(3)

C(1)(4)

D((2)(4)

10、道教之所以被统治者尊奉,是因为它(

)

A、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B、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养性 C、适应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

D、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教派

11、道家主张

(

)

A、人的肉体是要死亡的,灵魂永远存在

B、灵魂再来是可以转生 C、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今生忍受一切痛苦,来世得幸福

12、想参观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要去的地方是的是

(

)

A、长安

B、临潼

C、洛阳

D、咸阳 13这部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说的是(

)

A、司马迁的《史记》 B、《九章算术》

C、《道德经》

D、《春秋》

14、“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是谁对这部书的评价(

)

A、郭沫若

B、鲁迅

C毛泽东

D、汉武帝

二、列举题

列举东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三、读图回答问题(地动仪图)

1、该仪器的发明者是-------;他生活在--------;时期。

2、该仪器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仪器。

3、近年来地震频繁发生,为了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你认为人类还要做怎样努力?

四、材料分析题

清朝人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历代作史者逐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请回答:

1、司马迁撰写的著作名称是什么 ?

2、他是什么时期人?

3、这部书的体裁、内容和文字特色是什么?

第18课

三国鼎立

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能够反映出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事实是(

)

1)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长期混战。 (2)黄河中下游一片繁荣景

3)生产因为战争遭到严重破坏。

(4)黄河中下游,百里无人烟。 A、(1)(2)(3) B、(2)(3)(4) C、(1)(2)(4)D(1)(3)(4)

2、东汉末年对河北地区描述正确的是(

) (1)人口众多 (2)战乱较少(3) 粮食丰盈 (4)曹操占据河北一带

A、(1)(2)(3) B、(2)(3)(4)C、(1)(2)(4)、 D、(1)(3)(4)

3、看图说出正确的

( 课本p103图)

(

)

A、曹操迎许攸

B、曹操迎刘备 C、诸葛亮迎刘备 D周瑜迎刘备

4、在官渡之战中使曹操取得胜利,上题中为曹操出的是什么计谋

(

)

A、火烧军营

B、火烧战舰

C、火烧粮草

D、包围将府

5、成都武侯祠专指

(

)

A、刘备

B、汉武帝

C、诸葛亮

D、曹操

6、官渡之战发生在

(

) A、公元前200年

B、公元200年 C公元前208年 D、公元208年

7、有关官渡之战正确的说法是

(

)

(1)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2 )是曹操与袁绍作战的战役 (3)袁绍取得胜利的一次战役(4)发生在公元200年

A、(1)(2)(3)

B、(2)(3)(4)

C、(1)(2)(4)

D、(1)(3)(4)

8、赤壁之战发生在

(

) A、公元前200年 B、公元200年

C公元前208年D、公元208年

9壁之战是

(

)

A、曹操与袁绍的战争

B、曹操与刘备的战争

C、曹操与孙权的战争

D、曹操与孙刘联军的战争

10、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中没有的

(

)

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性

B曹操骄傲自大

C、孙刘联军采取正确的作战方法

D、曹操利用袁绍的旧部

11、孙权成王后定都

(

)

A、建康

B、建业

C、成都

D、洛阳

12、为此图命名

(p105图)

A、官渡之战形势图

B、赤壁之战形势图

C、战国形势图

D、三国鼎立形势图

13、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得胜利,在这次战役中作出巨大贡献的是(

)

A、黄盖

B、刘备

C、孙权

D、黄忠

二 、 列举题

列举出三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1)

(2)

(3)

1、战役名称;

2、战争时间;

3、交战双发;

4、战争结果;

三、纠错(独体找出错误的地方并纠正)此题有四处错误

经过官渡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孙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趁机占领河北、河南一带。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建立蜀国,定都洛阳。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定都成都。222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

(1)、错误------------- 纠正--------------

(2)、错误------------- 纠正--------------

(3)、错误------------- 纠正--------------

(4)、错误------------- 纠正--------------

四、读图回答问题

图1 (曹操迎许攸图)

图2(三顾茅庐图)

1、简要叙述图1和图二的事件(两件事都叙述)

2、图2涵盖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五、简述题

1、根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卫温帅万人船队到达夷洲”的历史事实。

2、“卫温船队到达台湾”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测试题

1、结束三国的是(

)

A、266年西晋的建立

B、317年羌族灭西晋

C、280年西晋灭蜀

D、280年西晋灭吴

2、对肥水战役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此次战役发生在公元4世纪后期 B、此次战役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C、淝水之战后使南方陷入一片混乱

D、此次之战是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战役

3、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其中说法不正确的(

)

A、北人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

B、北人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C、给南方的发展带去了巨大的破坏

D、北人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活方式

4、被大将纂夺政权的是

(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秦朝

5、西晋灭亡后,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刘裕

B苻坚

C王猛

D司马炎

6、历史上常把少数民族称为“麦人”或“胡人”,灭亡西晋的一支“胡人”是(

) A氐

B羌

C鲜卑

D 匈奴

7、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淝水之战发生于四世纪的后期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淝水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D东晋军队大败前秦

8、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实现三国两晋南北朝短暂统一的朝代是

(

) A北魏

B东晋

C西晋

D前秦

9、标志着西晋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

A 西晋定都洛阳

B灭蜀

C西晋迁都长安

D 灭吴

10、下列人物分类排列,司马懿应在哪一类( )

A 曹丕、司马炎

B陈胜、吴广

C 蔡伦、张衡

D 屈原、司马迁

11、成语典故“草木皆兵”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

A 官渡之战

B 巨鹿之战

C 淝水之战

D 赤壁之战

12、居住在绍兴的李先生说他祖籍在山东,请问他祖先最早可能在何时迁徙到此(

)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1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有(

) ①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 此地农业生产经验丰富 ③ 北方战乱,人口南迁④ 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安定 A①②③

B① ③④

C②④

D①③

二、识读下列《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

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

2、举出迁人中原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

3、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发生在什么时候?(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列举题

1、结合所学知识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 (2)、 (3)、

2、淝水之战的(1)交战时间

(2)交战双方

(3)交战结果

(4)战役特点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江南地区开发的同时,我国北方地区则经历着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B.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在一起,民族界限逐渐缩小 C.一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吸收汉族的文化 D.孝文帝迁都一帆风顺,没人反对

2.下列各项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

A.南朝

B.东晋

C.北魏

D.蜀国

3.建立北魏的民族是

(

)

A.匈奴族

B.氐族

C.鲜卑族

D.羌 4.西晋以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是(

)

A.“五胡”内迁

B.孝文帝改革 C.前秦统一北方

D.北魏建立 5.下列哪项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

)

A.在朝廷上禁止使用鲜卑语

B.采用汉族的官制 C.鼓励鲜卑人与汉族通婚

D.奖励耕织 6.下列各项曾以洛阳为都的是(

)

①西周

②西汉

③西晋

④东晋

⑤魏国

⑥北魏

A.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④⑤ 7.北朝包括(

)

A.两个王朝

B.三个王朝 C.四个王朝

D.五个王朝 8.下列人物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曹操

②孝文帝

③盘庚

④刘邦

⑤周平王

A.①②③⑤④

B.③⑤④①② C.④③⑤②①

D.④②①④⑤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1)“魏主”指的是谁? (2)诏令说的是什么改革?

(3)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依据是什么? (4)提出这一改革的意图何在? (5)“魏主”的改革还有什么内容?

(6)“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21、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1、2 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的是

(

)

A、华佗

B、张衡

C、祖冲之

D、贾思勰

2、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的人生活在

(

)

A、北朝时期

B、南朝时期

C、秦汉时期

D、三国时期

3、我国古代书籍《齐民要术》的作者被称为“农圣”,这位“农圣”是

(

) A、郦道元

B、贾思勰

C、祖冲之

D、张仲景

4、这位“农圣”生活在

(

) A、北魏

B、南朝

C、西晋

D、东晋

5、《齐民要术》中不包括(

)

A、农、林、牧、副、渔的生产方式

B、景色如画的塞外风光 C、抓紧农时进行耕作

D、农作物的选种、施肥方法

6、《齐民要术》中指出“耕锄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这里强调农业生产要( D )

A、因地制宜

B、适时耕作

C、重视人力

D、讲究耕作方法

7、“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出自于(

)

A《伤寒杂病论》

B、《水经注》

C、《春秋》

D、《论语》

8、常说“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想一想,魏晋南北朝时最突出的艺术形式是(

)

A、石窟艺术

B、王羲之的字

C、顾恺之的画

D、雕刻艺术

9、后世尊称他为“书圣”,“书圣”是指(

)

A、顾恺之

B、王羲之

C、张衡

D、蔡伦

10、范缜的《神灭论》一书的斗争矛头直指(

)

A、道教

B、儒家

C、佛教

D、基督教

11、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又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的是指(

)

A、王羲之的书艺术 B、农业种植艺术 C、石窟艺术

D、顾恺之的绘画艺术

12、龙门石窟艺术在(

)

A、山西

B、陕西

C、河南

D、山东

13、下列艺术品问世时间距诸葛亮生活的年代最远的是

(

)

A、洛神赋图

B兰亭序

C、龙门石窟艺术

D、女史箴图

14、下列石窟中属于南北朝时开凿的(

)

(1)、麦积山石窟 ( 2)、云冈石窟 (3)、莫高窟 (4)、龙门石窟

A、(1)、(2)

B、(2)、(3)

C、(1)、(3)

D|(3)、(4)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入泉伐木,登山求鱼,手必虚,迎风散水,逆坡走丸,其势难。”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这段材料出自于南北朝时期哪部农学著作?其作者是?

2、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一下“顺天时,量地利”是什么意思?(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3、请你评价一下这部著作。(课本P119)

第三、四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秦灭六国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马陵之战

D、桂陵之战

2、此人生活在公元前259年至210年,河北邯郸。重要成就是:统一六国,筑长城,焚书坑儒,这个人是(

)

A、秦孝公

B、越王勾践

C、秦王嬴政

D吴王阖闾

3、汉武帝时下列人物中不能出现的是

(

) A、董仲舒

B、主父偃

C卫青

D张仲景

4、两汉时期不可能出现的事情是(

)

A、最早的纸

B、耧车

C、二牛抬杠

D、女史箴图

5、下列不符合张骞的历史史实的是(

)

A、先后两次出使西域

B、富有探险精神

C、他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D、生活在汉武帝时

6、“手到病除,妙手回春”后世称他为“医圣”,“医圣”是指

(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张衡

7、四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前秦与东晋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8、魏晋南北朝时没有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是(

)

A、曹操

B刘备

C、前秦

D、北魏

9、擅长外科手术并制作成麻沸散的是(

)

A、张仲景

B扁鹊

C贾思勰

D、华佗

10、全书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的书是(

)

A、《齐民要术》

B《水经注》

C《伤寒杂病

D、《黄帝内经》

11、水经注的作者是(

)

A、北朝时的贾思勰

B、南朝时的祖冲之

C、北魏时的郦道元

D、东晋时的王羲之

12、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的书本是

(

)

A、《齐民要术》

B《水经注》

C《伤寒杂病论》

D、《黄帝内经》

13、第12题中书本的作者是(

)

A、北朝时的贾思勰

B、南朝时的祖冲之

C、北魏时的郦道元

D、东晋时的王羲之

14、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又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的是指(

)

A、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B、农业种植艺术

B、

C、云冈、洛阳石窟的雕像

D、顾恺之的绘画艺术

15、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是(

)

A、《史记》

B、《春秋》

C、《兰亭序》

D、《洛神赋图》

二、补充完成所缺的部分

1、东汉的一位宦官他改进了造纸术他是-----------

2、他是西汉的一位宫女,为汉匈双方的友好做出贡献的是 -----------

3、古代的思想家,被道教尊奉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的是---------------

4、他是一位史学家,曾大胆的评价汉武帝的功和过,他是--------------

三、列举题

1、列举出四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名称、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2、列举出三次统一黄河流域的人物或政权

3、列举出两次统一全国的朝代、人物、时间、都城

4、列举出曾经定都洛阳(学过的)的朝代(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

5、列举三国形成的时间、都城、人物、及名称

四、简答题

1、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得到怎样的不同结果?你能说一下不同的原因吗?

2、刘备三顾茅庐请到的军师是谁?

五、材料分析题

(一)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人,面对必须承担的历史难题,他有足够的承受能力的。到了晚年,他在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讲到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改革之举。他以回顾和总结的口吻讲到即位之初面对的选择:“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他说汉朝政权刚建立的时候,处在草创阶段,再加上周边外敌的军事威胁,如果我不改变一些做法,后世子孙要想治理好这个国家就没有可以遵循的法度。正因如此,汉武帝登台之后汉朝的政治随之而变。这也就理所当然了。 请回答

1、结合材料说说汉武帝为什么要改革?(选两项即可)

(1)汉朝政权刚刚建立,要为后世子孙创立可以遵循的法度。(2)周边外敌的军事威胁。

2、汉武帝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使西汉王朝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进入了鼎盛阶段。

(二)、材料一;“地广人稀,饭米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蔬赢蛤,不待贾而足、、、、、、无饥馑之患、、、、、、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四;自代郡迁到洛阳的诸功臣旧族,性或重复,都要更改。

---------------《魏书》 根据材料一请回答:

(1)、比一比两则材料记载的江南有了哪些变化?

( 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经济得到了发展,南方开始富裕起来。)

(2)、这种变化出现在什么时候?

(魏晋南北朝时期。)

(3)、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1、南方雨量充沛,土地肥沃。

2、南方战争较少,相对稳定。

3、北人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不同的生活方式。)

根据材料

三、四请回答:

1、是哪一少数民族汉化的改革?改革的领导者是谁?改革的是哪个方面?

(鲜卑族,北魏孝文帝,鲜卑姓改为汉姓)

2、改革中还实行了那些改革措施?

(

1、语言;说汉话。

2、服装;穿汉服。

3、婚姻;与汉人联姻。

4、官制:采用汉朝的官职,律令。

5、汉礼;学汉族礼法。

6、姓氏;改汉姓。

7、迁都洛阳。)

3、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什么积极作用?

(促进了民族融合。)

4、结合上述材料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得了哪些进步?

(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民族的到进一步的融合。)

第三篇:高中历史必修1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从以下中国古籍出现的人名中,你认为能体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什么观念?()

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崔祖思(《南史》),郑严祖、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严世藩(《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A.等级观念

C.法治观念B.宗法观念D.辈份观念

B.西周中期王室衰微 D.战国时期群雄并立2.《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西周初期分封制C.春秋时期分封制

3.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臵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臵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臵,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6.某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剧本叙述了1843年上海的场景,请找出有悖历史事实的一组镜头()

A.一队队英国士兵在街上巡逻,有很多英国国旗在飘扬

B.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

C.民众对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感到气氛

D.在海边码头,一艘英国货船正在卸货,一旁的大清官员与英国领事商谈关税额

7. 右图中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影响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 .下列太平天国的事件中,能够与当时世界潮流同步的是()

A、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B、颁布《资政新篇》

C、定都天京D、创立拜上帝会

9. 20世纪前期,下面这首歌曾做为国歌并广为传播:“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

五色旗。”它很可能出现于()

A.1901年B.1912年C.1927年D.1932年

10. “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告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这集中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哪种精神 ()

A.科学B.自由C.民主D.爱国

11.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指的是哪一次会议()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遵义会议D.八七会议

12. 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D.决定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13.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是 ()

旧邦新造,飘扬

A.卢沟桥事变B.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C.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D.中央社发表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蒋介石签发给朱德的委任状

14.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革命精神。你认为下列革命精神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五四精神”②延安精神 ③井冈山精神 ④长征精神

A、①③④②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①④③②

15. 《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

A.小农经济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确立

B.秦统一六国、清帝下台、新中国成立

C.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6. 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这个“新制度”指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C .民族区域自治制D.社会主义制度

17.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C、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18.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给内蒙古自治区的贺电中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这里的“伟大创举”是指 ()

A.率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B.率先赢得了民族独立

C.政府组成人员全部来自少数民族D.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19.文化大革命中成立的(),实际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A.人民公社

C.革命委员会B.红卫兵组织D.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20.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的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D.1992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

22.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这一重大事件历史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①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②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中迈出重要一步

④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3.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

①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②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③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④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24.对下列两幅图片表述错误的是:()

(尼克松访华时送给毛泽东的瓷塑—“和平之鸟”)

A.这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重大成就的代表

B.“和平之鸟”和《楚辞集注》是中美、中日建交的信物

C.这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

D.该局面的出现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25.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这个组织的建立

①是这个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突出成就之一②它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创始的以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③是我国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的一次成功的实践④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6、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 非选择题

“君主专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二皇帝之下,由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三公分掌国家政务,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1)据上述材料简述秦朝的中央官制

材料三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摘自《明史·职官志》

(2)材料三中的“帝”指谁?其为何“罢丞相不设”?

(3)材料二到材料三官职设臵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在汉代到元代中央官制的设臵上有何体现?举两例说明。

27、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摘自《东华录》(清)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人民版教材·必修Ⅰ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人民版教材·必修Ⅰ

请回答:(1)比较三段材料,所体现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简要分析材料一中的政治体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2)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两部宪法性质有何不同?分别指出其在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地位。

28、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白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1)材料中的“秦王”指谁?(1分)材料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功绩?

材料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

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

(3)“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 “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2分)举出当时台湾军民在反割台斗争中的两支主要力量。

材料三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4)材料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状况,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该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材料四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这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时报》

(5)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答案

一、选择题:1—5BACDA 6—10BCBBD 11—15ACDAD 16—20ADDCC 20—25CDBBD

二、非选择题

26、(1)皇位世袭、皇帝独尊、三公分权

(2)指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

(3)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举例要体现中央官制的变化,如内外朝制、三省六部制等。

27、(1)材料一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材料二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材料三是无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的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一大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8、(1)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

(2)秦朝:郡县制度。元朝:行省制度。

(3)《马关条约》。义军和黑旗军。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5)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只有统一,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兴旺;我们必须团结一致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只要答出其中二点即得分,其他思想观点正确,言之有理的回答亦酌情给分)

第四篇:初二历史试题练习和解析

八年级历史同步练习: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是指()

A.1996年B.1997年C.1998年D.1999年

答案:C

解析:此题实际考查了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的记忆情况。只要把握住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在1978年,然后进行简单的计算即可确定C项正确。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迈出对内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第一大步是()

A.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B.发展民营经济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设立经济特区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了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和分辨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对内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实行的,注意依据题中限制词“对内”和“第一大步”进行判断。

3.(2010陕西中考,17)某校九年级(2)班的同学以“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他们搜集到这样一则资料:这次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该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B.遵义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D.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实行改革开放”,据此推断D项正确。因为A、B、C三项都是建国前召开的会议,结合当时的背景考虑不可能作出改革开放这一战略决策。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是()

A.开展土地改革B.发动“大跃进”

C.建立人民公社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解析:解答时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据此推断只有D项符合题干要求,因为A、B、C三项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农村推行的措施。

第五篇:人教版初一历史同步练习试题

材料题.(26题8分,27题13分,共21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以及定期举行的考试———《大英百科全书》

材料二中国的这种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与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孙中山

材料三: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欧阳修《新唐书太宗本纪》

回答:

⑴材料一提到的“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是指哪种制度?(2分)

唐玄宗是如何完善这种制度的?(2分)

⑵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把这种制度称为“最古最好”制度的理由?(2分)

⑶唐朝的用人制度对今天我国的教育有何启示?(2分)

27.阅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郑和下西洋是在哪个皇帝在位期间进行的壮举?(2分)

(2)郑和及其船队远航的目的是什么?(2分)

(3)郑和的船队在哪两大洋中穿行?最远到达什么地方?(4分)

(4)郑和下西洋有哪些伟大的意义?(3分)

(5)你认为我们应该学习郑和哪些可贵的品质?(2分)

四.问答题.(28题10分,29题13分,共23分)

28.“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

请回答:

(1)这首诗反映了宋朝什么节日的景象?这一节日在今天的名称是什么?(4分)

(2)宋朝至今仍然保留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请写出两个。2分)

(3)假如你是北宋中期四川的一位富商,在这一节日来临之际,要从成都购进50匹上等丝绸待售,你将选择使用下列哪一种货币进行支付?为什么?(4分)

你所选择的货币:A、铜钱B、铁钱C、交子————()

理由: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下图所示是古代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请写出其名称。(2分)

材料二

国别人物内容结果

唐→天竺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6年,带回许多佛经

唐→日本鉴真6次东渡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

(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朝在对外交往中实行了什么政策?上表中玄奘的著作是什么?(4分)

材料三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3)是什么政策导致了清朝政府“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该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4)综合以上材料,联系明清时期对外关系逆转带来的巨大变化,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上一篇:绿色建筑产业发展下一篇:绿色建筑施工措施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