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2024-05-21

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通用8篇)

篇1: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一.教学情境的核心内涵

教学情境是被优化了的教学环境,是通过教师的深入思考、精心设计而出台的。教学情境也可以说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它是一种有效的“预设”,也期待着课堂上因精心“预设”而得精彩“生成”。

我认为教学情境的核心内涵应该是: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学情境是被优化了的教学环境,是通过教师的深入思考、精心设计而出台的。教学情境也可以说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它是一种有效的“预设”,也期待着课堂上因精心“预设”而得精彩“生成”。

我认为教学情境的核心内涵应该是: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二.新课程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

2、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3、设计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的特征。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

4、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

5、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6、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7、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8、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三.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策略

“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 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1.用好教材中教学情境的文本资源。新教材特别注意选取生动有趣、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素材,精心设计了单元主题图或重要课题的情境图,体现了 “ 数学问题生活化 ” 的理念。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情境图的作用,一是可用放大的教学挂图,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静态的情境动态化、具体化。二是要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看懂图意,获取和选择信息,以利于新知识的引入或发现问题。这有别于语文的 “ 看图说话 ”,这里要突出数学的特点,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目光去观察思考,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提出问题。2.教师应是教学情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如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操作情境,趋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探究情境等,使学生不仅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能激发学生认知的需要、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动机。3.正确认识和科学适度地运用情境教学策略。进一步明确情境教学的目的和作用,科学适度地进行情境教学,如直观性与思维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的关系,生活性与数学性的关系等.类似的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情境的确突出了生活性,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起到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之目的。案例 :认识人民币。

问题情境 :(课件演示 “ 小兔当家 ” 的动画故事:妈妈不在家,小兔当家,先到超市买食品,付钱;又去菜场买菜,付钱;投币乘公共汽车回家;最后把剩下的零钱放在储蓄罐。)师:看完刚才的动画片,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看,他们已经学习过 100 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并不会感到困难,只要看清 数后面紧跟着的单位就可以了。况且有关人民币的功能和作用,学生也并不陌生,买东西要付钱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分析,围绕上述问题情境进行活动时,学生始终停留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进行简单操作活动和游戏活动,许多问题不动脑筋就可以回答,并没有在数学思维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节课的问题情境创设,应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注重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和渗透。如(出示一种商品)要学生猜猜需多少钱,给三次机会,比一比,谁猜得准或最接近。(出示标有不同价钱的某种学习用品)你要买吗?如果想买的话,你要哪一种?说说理由等问题情境。这样不仅突出了生活性,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学会合理用钱,进而逐步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即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处理好生活性与数学性的关系。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 “ 情境 ” 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的建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特别是解决问题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但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处理好宽泛性与定向性、探索性与高效性、直观性与思维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生活性与数学性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生命力,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篇2: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因此,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我们应该积极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动画情境、实践情境、游戏情境等充实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1数学活动中的问题情境教

认学知心理学认为:问题就是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所谓问题情境,指出现在人的面前并使人感到不了解和无法解决的那种情况。它促使个体积极思考,寻求答案,解决问题。没有问题情境就没有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结果则是问题情境的消失。②

如教学“认识米和厘米”时,学生需要建立1厘米、1米的表象。我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认识“米”吗?同时注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量自己的铅笔盒的长,量橡皮的厚度,量手掌的宽、中指的长等,充分使学生感受1厘米有多长;通过让学生量两臂张开多大是1米,1米从脚到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1米有多长。

在教学米和厘米的进率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出示1=100)师:同学们,你们能想出办法使这道等式正确吗?生很好奇,叽叽喳喳讨论一番,没有任何办法。这时我提醒学生拿出米尺,想一想能不能从米尺上找到答案呢?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很快地发现1米=100厘米。这样的设疑激趣,既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学习活动中。

篇3: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关键词:教学情境,小学数学,学习兴趣,问题情境

小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 经常采用直观思维理解数学知识, 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义不能有效理解和掌握。为了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他们创设课堂情境。在丰富直观的课堂情境中,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快速地进入到知识探究中, 深刻理解教材中的内容。

在创设情境时, 教师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使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活力, 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在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 促进了他们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使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获得提高。

一、情境创设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激发他们的探究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定义, 在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究时, 很难让他们深入全面地理解这些知识。在教学中, 教师要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依据,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使他们在丰富的情境中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对知识进行探究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 使他们有效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教师要遵循以下原则, 使情境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1. 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因此,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 要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物。

2. 生活化原则。

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情境创设时,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挖掘生活中的素材, 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进行知识探究,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 使学生能主动进行知识探究。

3. 情境要注重学生的体验。

在情境教学中,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对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 在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直观的学习内容时, 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让他们在大胆尝试的过程中进行知识探究, 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

4. 要能对学生进行启发。

学生在学习一些抽象的知识时很难有效理解这些知识。在教学中, 运用教学情境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探究知识, 能够激发他们的思维活跃性, 让学生综合全面地看待问题, 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5. 情境要具有开放性。

在创设情境时, 教师要摆脱定势思维的影响, 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 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 让他们在积极的思考过程中深入理解, 促进他们数学思维和数学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创设课堂导入情境, 激发学生的深入探究

精心设计的导入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在上课一开始就集中精力, 进行高效的学习。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要精心设计导入情境, 提高学生的热情, 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创设导入情境时, 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使课堂教学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中高效进行。

例如, 在教学“相遇问题”时, 我创设了如下导入情境:小白兔和小灰兔商量好早上要一块去拔萝卜, 小白兔从八点等到十点, 小灰兔还没来找它, 这时它决定去小灰兔家看看。想一想, 在路上小白兔可能遇到哪几种情况。有趣的情境一下子把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激发出来, 他们认真地进行分析, 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小白兔到了小灰兔家;2.小白兔和小灰兔在路上相遇。通过讨论和分析, 学生对相遇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着教师引导他们进行教材内容的探究,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 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了新的教学观念和创新思想, 使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创设情境时, 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情境的新颖、有趣, 还要考虑情境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在问题的引导下使他们进行知识探究, 促使学生的思维面向多层次、多角度发展, 使他们在看待问题时能够透过问题的表面把握问题的本质, 有效解决问题。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要考虑到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 使问题既能对他们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 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问题获得解决时, 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激励他们更积极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 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创设生活情境,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知识,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讲授融入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中,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现行小学数学教学图文并茂, 有许多学生所熟悉的图片与内容, 但编者是根据小学生共同的特点来编写的, 因此, 在创设生活情境时,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来合理有效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使教学更符合本班学生的特点, 生活情境更为他们所熟悉。在熟悉的教学情境中, 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他们对学习内容充满了探究兴趣。这样的生活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使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理解更透彻。

篇4: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

知识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数学学科也是如此,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只要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善于观察,你就会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这一理念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数学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生活,挖掘教材的生活因素,在抽象的数学知识与丰富多彩的生活间找准切入点,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生活现象入手,以此来拉近学生与抽象枯燥的数学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这样一方面可以化解数学教学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如在学习“元、角、分”时,我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来扮演顾客与售货员,将教室变成商场,让学生在教室内来亲自购物,这样的生活情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学生拿着一元、五角、一角的钱来购买学习用品,此时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钢笔八元六角,直尺一元六角,如何付钱,如何找零?在这样的情境下进入新知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与思维迅速进入了最佳的状态,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创设游戏情境

小学生对游戏情有独钟,将形象的游戏与抽象的数学相结合,这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将数学知识与多样的游戏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题教学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枯燥的计算教学往往让教师头疼, 让学生望而生畏,为了改变学生对数学计算教学的消极认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设计了一系列数学计算游戏,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乐中学。如计算题抢答。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间展开计算题抢答,答对加一分,答错减一分,最后看哪个小组得分最多,颁发计算能手等称号。又如拼图游戏,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可以事先收集一些图片,然后将图片剪成若干小格,每个小格的背面写上计算题,在一张与原图大小一样的纸片上写上相应的结果,然后将这些小纸片打乱,让学生将计算题所得的结果放在相应的数字上,如果全部答对则能使原来的图片复原,相反如果有一道题做错,那么原图就将无法拼成。这样的数学游戏与原来枯燥的数学教学相比更具趣味性,更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自然大大提高。

三、创设故事情境

故事之所以深受所有人的喜爱,是因为故事里有可爱的人物,生动的情节。学生不喜欢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觉得数学就是数字、字母与符号,单调枯燥、抽象难懂。将数学与故事相结合,赋予原来没有生命的数学以灵魂,让静止的数学符号动起来、活起来,使得抽象静止的数学符号有血有肉,因此而得到了小学生的一致喜爱。如在学习圆的相关知识时,我为学生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森林里展开了一场车轮设计大赛,有的车轮是圆形的,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平行四边形,有的是椭圆等等,小朋友们你们猜猜看,哪种车轮用起来最方便,行驶速度最快,坐着最舒服呢?教师在讲的过程中边在黑板上绘制相关的图形。这样的教学设计寓抽象的数学讲解于生动的故事,既有人物又有情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都知道车轮是圆形的,但为什么是圆形的,其他形状就不可以呢?通过趣味故事就可以顺利地进入圆的性质的学习,从而为教学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创设实验情境

学生有着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数学。数学教学大纲也提出要让学生有更多做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习数学。这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我让学生在课下准备一些木条之类的材料,在课上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制作各类图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然后将这些图形进行拉伸。这样的实践操作使得学生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变形的特点有了更为形象直观的了解与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都有哪些物体用到了三角形。这样的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学生所得到的知识记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运用更灵活。

五、创设多媒体情境

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具有非常大的教学优势。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具有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止为动态,化无形为有形,化枯燥为生动的特点,将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以优美的圖片、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进行立体直观的呈现,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来参与教学,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了学生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变,从而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学习心态与积极的学习态度走进数学殿堂。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效果,向学生形象地展示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如何来表示。这样的动态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与积极参与,整节课的气氛都异常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篇5:浅谈小学数学的情境教学

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

其实,数学本身是有趣的,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努力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因素,创设行之有效的情境,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心理学家艾里康宁关于儿童主导活动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游戏活动类型和学习类型期的转化过程。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因而,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便会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形式有很多。如儿歌、对口令、涂一涂、猜谜、拼一拼游戏等。在提高、巩固计算能力方面通常可以创设抢答、接龙比赛、过河、夺红旗等形式的情境。特别是在学生记忆乘法口诀时,有的学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嘴上热闹,脑袋不转。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对口令比赛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灵活记忆1――9的乘法口诀。这些灵活有趣的竞赛形式,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益处多矣。

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因此,情境教学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情境教学要有一定的目的,

数学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要为突出教材重点和突破教材难点服务。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为关键。为了让学生积累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情境:

⑴用8个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来测量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⑵在头脑里用面积单位摆 一摆,求下列图形的面积。(单位:分米)学生经历了以上活动,积累了感性材料,顺利地完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很快地发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4.2情境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

数学课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对学生来说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数学活动的质量:

在为学生设计情境时,要充分认识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要充分考虑学生已具备的基础,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努力使“新、旧”知识成功“对接”,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如在“认识物体的周长”后,教学 “求物体周长”时,教材编排了一个富有挑战性、又极具趣味性的问题:“你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是多少吗?”。在学生认识了游泳池、桌子、课本以及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后,提出这样一个富有意境的问题,着然让人感到兴奋。这道题不仅“与众不同”,而且学生在有了操场周长的认识做基础的同时,对于这道题的思考就不费甚解了。但它又不是一看便知,这便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使他们情不自禁的动脑筋、想办法。也许我们不愿相信这种问题意境的神奇,便它的确为我们的数学教学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令人不可思议。如果学生的思维具备已有的经验支撑,就不必再过多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了。

4.3创设的情境不能干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曾遇到过这样的一段教学实录。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名字叫“倒着说”。例如,我说“1、2、3”,你们就说“3、2、1”;我说“老师爱学生”,你们就说“学生爱老师”。(师生合作做游戏) 师:数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比如:八分之三倒过来说是三分之八,二分之一倒过来说就是一分之二。然后继续让学生做“分数倒说”的游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权板书几组分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理解倒数的意义,探讨求倒数的方法。这里情境设计的着眼点是帮助学生理解求倒数方法中的“位置变化”,但这却会给学生造成认知上的偏差,以至于不少学生在学习中误把1.5和5.1也当成是互为倒数。

4.4情境教学要体现数学味,不能冲淡了数学主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所在”。③如教学“认识乘法”时,曾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的。师:小朋友们,你们从图上都看到了什么呀?”

生1:我看到了小鸡和小兔。

生2:我看到了天上的白云。

生3:我看见小桥。

生4:我看见了远处的房子。

师:你们再仔细看一看,还能发现什么?

生1:我看到白云在飘来飘去。

生2:我好像看到小鸡在啄米。

生3:我好像听到小桥下的流水声。……

启发到此,请问:我们是要学习数学,还是其他什么呢?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发现了那么多的非数学信息呢?带着这两个疑问我们再来看这样的一段设计。出示情境图。师:小朋友们,动物园里你都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呢?生:小白兔,小鸡……师:有几只小白兔呢?生:6只。师:你怎么知道的?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的。生2:我是两个两个数的。生3:我用的是加法:2+2+2=6(只)。师:3个2相加,我们还可以用3乘2来表示,出示3×2=6(只)。到此,乘法的意义已经初步揭示出来。学生也已能初步认识什么是乘法了。

篇6: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班级:08初等教育数学(3+2)专一

学生姓名:江巧巧

0835150016

指导教师:金玛丽

内容摘要:数学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数学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生活,而应该高于生活。数学教学情境是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境,同时应包含有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它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也能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因此,数学教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具体问题和 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生动的数学教学情境,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引发丰富的联想,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情境 绿色数学 新课标 创设

一、前言

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感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1]

超越纯粹的数学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与学生有关的丰富的生活情境,有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沟通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具体形象与概括抽象的联系,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认识数学,是追求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平台。

二、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和案例

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需要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同一个数学教学内容也可以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但是无论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都要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为学生更好的发展服务。

总的说来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情境创设要有童趣,也要合理(二)情境创设要务实,具有实效性

(三)情境创设要具有挑战性,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教学情境创设的案例: 案例一:生活趣闻开课,引导学生兴趣

这是生活中一次真实的对话,教师把它用到了《小数除法》一课的开始。师:老师经过一个水果摊,正巧听见老板和顾客之间的对话。顾客问:“老板,苹果多少钱一斤?” “一块五一斤”老板回答道。“太贵了!五块钱三斤卖不卖?”

“不卖!”..故事讲完了,同学们先沉默了一会儿,而后有学生开始笑了,逐渐笑声越来越多。师:同学们为什么笑? 生1:那个顾客太傻了,一块五一斤,三斤才四块五。生2:那么,五块钱三斤的话,一斤比一块五还贵了。师:哦,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2:我是用5 ÷3计算的。师: 5 ÷3,你是怎么算的? 生2:可以把5元看作50角,用50 ÷3算出结果。师:其他同学认为呢?...上述教学片断中的问题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经验,让学生自己讲出计算小数除法的方法———转化为整数除法来计算,从而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也促进了整个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教学目标得以较好的完成,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用处。

案例二:改变原来单

一、被动、枯燥的教学方式

某学校五年级的一个班级中做过这样的一次问卷调查:你对数学学科的喜欢程度如何?只有

10%的学生选了喜欢.在造成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中,有80%的学生是因为感到数学知识抽象、深奥、枯燥无味.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想使学生人人喜欢数学,必须要改变原来单

一、被动、枯燥的教学方式,全面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有意地构建以下的课堂教学情境,首先创设买卖物品的生活情境,出示几种商品的价格:戒指599 元,项链604 元,皮鞋198 元,套装320 元,玫瑰花99 元等.由学生扮演营业员和顾客的角色,在小组内各自说清付款、收款的过程,再进行汇报.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进行购物活动.例如:①营业员原有钱165 元,卖出一枚戒指,现在有多少元?列式:165+599=165+600-1,(600-1)即找钱、还钱的过程.②顾客有钱932 元,买玫瑰花花了99 元,现在还有多少钱? 列式:932-99=932-100+10,很显然,通过设计让学生充当营业员进行商品的买卖这一教学情境,学生在亲身经历了商品买卖这一生活原型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在加减法中的简算运算,从而很自然地构建起“多加几要减几,多减几要加几”这一简便计算的规律,使计算教学不再显得枯燥乏味,数学课堂不再被简单地当做学生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了学生探索与交流,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案例三:数学教学与生活优化组合,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但它是一门理性的科学,不能完全等同于生活。因此,要实现数学与生活的优化组合,就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数学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在数学教学中是第一位的,是数学教学的“根”,根深才能叶茂,联系生活实际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知识与技能,它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双基”。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学习的欲望。

在教“比多少” 的问题时,用4 个杯子装同样多的开水,然后分别放入1、2、3、4 勺子的白糖,让学生猜哪杯水最甜。学生通过实践,就会发现放糖最多的那杯水最甜。在这种活动中,他们不仅体验了在水一样多的情况下,糖越多越甜的道理,而且还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从而增强了热爱数学的情感。

在教学“圆的认识” 时,就尝试使生活服务于数学。课伊始,笔者出示了班里一位同学的自行车,让同学们一起来找找有哪些图形。很快他们就给出了各种答案: 三角形、圆形等。于是,笔者顺势引入课题———圆的认识。

从生活中收集相关的数学知识,把身边的数学材料引进课堂,使枯燥、乏味的数学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活实践。这样的现实情境,诱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渴求,不仅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培养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之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感受到数学迷人的魅力。

三、总结:

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欢乐和文明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所以上课时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创设有趣、互动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引起小学生的求知兴趣,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件愉快的事情,从而变得好学上进,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社,2002.

篇7: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之一。我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数学情境教学方面作如下探讨: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去的“复习导入”、“直接导入”等新课导入方法大多被“创设情景”导入法所代替,内容生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层出不穷,课堂所追求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拥有学习主动权”,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实。

《搭配中的学问》这节课中,教师依据本课的内容和要求,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巧妙地创设情境:课前--握手游戏,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地去握,才不会重复、不会遗漏,从而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课中—搭配衣服、搭配早餐,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测老师的穿法,帮老师搭配上装和下装。再利用所学的知识,创设“世博中心—台湾馆—中国馆”的路线的选择等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直观的、蕴含数学内容的生活情境,让学

生结合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快速提高。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导入新课: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明选了一份精美的礼物装入长方体盒子里。为了使礼物更加美观,他打算亲手包装盒子。他想裁剪大小适宜的包装纸,他至少要裁多大呢?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

这节课我对例1进行优化组合,真正使数学焕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情境的设计意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使人感受到一种人文情怀。这种新颖的导入新课方式,成功地把学生引入了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问题情境,学生不由自主地开始探究如何解决长方体的表面积,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整堂课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所以我们在教学几何部分的知识时,单靠老师用心讲,学生认真听,努力想,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几何部分的知识时,尝

试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学生体验了新知生成的过程,弄清楚了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对新知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掌握知识就比较牢固,运用知识也就比较灵活,教学效果非常好。其次,创设动手操作情境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新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创设了一个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出三名同学动手实验,其余同学观察圆锥装满沙倒几次能装满圆柱,并记录实验结果,然后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这时候,各小组得出的结果不同,有的小组圆锥装满沙子3次能装满圆柱,有的小组圆锥装满沙子5次能装满圆柱,有的小组圆锥装满沙子1次装满圆柱还有剩余,所以大家得出的实验结论也不同。圆柱的体积到底是圆锥体积的几倍?疑窦丛生。

这时,我引导学生在结论相同的小组间找共同点。学生很快发现:当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的时候,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出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他们弄清楚了这个公式的生成过程,这样不用死记硬背,掌握得非常牢固,而且应用起来非常灵活。这节课学生学习情趣高涨,都积极地参与实验,最后运用探究出来的公式解决问题时,学生都能灵活应用,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创设大胆猜想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从而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包容、相互激发的关系。让学生既认识了自身,又大胆而自然地提出猜想。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一上课就创设了“自动喷水头浇灌农田得出一个半径是5米的圆”这一情境,我让学生估一估圆的面积与半径有什么关系?学生无法直接估计圆的面积,老师把喷水头喷水所形成的图形制作在了一张方格纸上,大家看图估一估:半径是5米的圆的面积是多少?学生这时候积极思维,讨论交流,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没想到学生竟然想出了好几种估算圆的面积的方法。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借助方格图中圆的外切正方形、内接正方形和圆三者的关系,估计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同学们发现圆的面积大于2,而小于4。

这时候,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胆猜想,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可能会存在怎样的关系,有的学生大胆猜想,圆的面积可能是 的3倍左右。通过逐步抽象概括,从而估出圆面积的大致范围,形成一个大胆而又合理的猜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圆的面积公式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大胆猜想,勇于创新的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断努力。

五、在知识应用上,创设实践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在知识的应用上,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教学“几何小实践”后,我安排了搭、找、画、折的活动,其中通过用橡皮泥球和小棒来搭长方体和正方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及共同点,不同点;通过找生活中的正文体和正方体,进一步感知数学就在我们周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用三角尺,直尺画三角形,可长方形、正方形,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特点,更好地进行区分;通过用纸折长方形,正方形和直角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学生活动操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六、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学论指导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宽松的、适宜沟通的气氛,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互爱、人人平等、教学民主、生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的保障,所以平时教学时,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是

可以交心的朋友,让爱充满着整个课堂,学生之间形成了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良好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课上,也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相合作,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学生更能将郁积于胸的感情抒发出来。

篇8: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原则,策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 唤醒和鼓舞。”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好的情境能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资源;能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能为学生创造展示其才华与智慧的舞台。课改中, 许多优秀教师的展示课、观摩课、研讨课乃至常规课中, 一个个教学情境就像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道亮丽风景, 让我们留连, 让我们惊叹, 让我们折服。在此, 本人就课堂教学中有关教学情境的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原则

1. 情境素材的现实性

每一名学生都有着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 每一名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学习经验, 基本的积累是学生进一步数学学习的基础,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如果情境的素材选择违背了学生的认知习惯, 甚至严重脱离生活的实际, 这样的情境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2. 情境创设的目的性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善于、乐于和易于去理解教学的内容。因此, 情境的创设应该看成课堂的有效补充, 千万不可将其看作是额外的内容。所以, 数学情境的创设千万不能背离于教学内容, 否则只能是与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

3. 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数学情境的创设切忌游离引发学生思维的本质。作为一种有效激发学习的工具, 情境的创设应该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帮助学生产生思考的冲动, 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因此情境创设必须要科学而有效。

二、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

1. 创设游戏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数学课上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游戏, 让游戏进入数学课堂, 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 开心地合作, 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可以使抽象的数学趣味化,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使学生学到了知识, 理解了概念, 训练了技能, 开发了智力, 培养了创新意识, 可谓一举多得。

如有位教师教学“可能性”时, 开展了玩剪刀锤子布的游戏:教师先请一名学生上台与老师玩游戏, 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 学生想知道, 谁会赢, 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问:我和这位小朋友继续玩剪刀锤子布的游戏, 你们说我能赢吗?一定赢吗?只能怎么说?然后组织学生活动。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就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了数学王国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2. 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因为遇到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的。当学生面临有挑战性的问题时, 才会引起积极思维, 才会情绪激昂, 从而释放更多的学习能量。所以我们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 精心创设带有诱导性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去探索, 去交流, 去解决。

例如,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 从解决圆形线圈的周长——圆形硬纸片的周长——黑板上圆规画的圆的周长——电风扇扇页旋转出的“虚圆”的周长。教师把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 贯穿于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后又产生新的问题。这样, 课堂上就会生成不断, 精彩迭出。学生在这样一个不断提出问题, 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全体学生又集思广益, 相互交流, 共享解决问题的智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 创设动态情境,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多媒体集声音、图像、色彩、动画等方面功能于一身, 具有直观、操作快捷、图像逼真、动静结合等特点。适时利用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 发展空间观念,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多媒体所提供的动态情境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 而是对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这对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掌握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技术使得信息既能听得见又能看得见, 集声光形色动等为一体, 直接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产生作用, 这种通过多感官刺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课强得多。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动态的显示与色彩、声音技术创设动态情境, 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 出现彩色的太阳、月亮、地球三个天体的运行规律, 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 月亮绕地球转一周是一日, 地球绕地轴转一周为日, 再配以悦耳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将学生带入奇妙的宇宙, 感知年月日的来历。这样的多媒体情境导入, 引起学生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欲望, 从而为学生智能的开发、探索提供了一个活动的平台。实践证明, 创设动态情境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而且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思维活跃, 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联想和创造性想象, 发挥学生的潜能。

4. 创设实践情境,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关注知识的传授、理论的传达, 而忽略了实践的应用, 结果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相似数学和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让学生用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通过拼摆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他们有的剪, 有的拼, 互相讨论, 几分钟后, 都拿出了自己小组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 接着大家开始了交流, 台上学生讲, 台下学生不时地加以补充、提问。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知识, 在交流中看到可以用很多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但许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 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 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学生既主动地获取知识, 又创造出了独特新颖的方法。

上一篇:天燃气安全操作规程下一篇:老师关爱我的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