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体会

2024-05-19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体会(共8篇)

篇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体会

浅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烟庄中心小学 刘艳芳

摘要:我国古代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专长。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才,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我国目前中小学教学原则之一。而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原则是: 要从数学课程计划、数学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失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实行分层教学。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发挥各自的潜能,让优秀生更优秀,让学困生喜欢数学,学会数学,对分层教学进行了大胆尝试。

一、对学生分层,让优等生吃的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数学差异很大,就说现在这个班级吧,我们班有53人,优秀32人,良好12人,合格2人,待合格的7人。待合格的20分以内的就占了三人,面对学生这种参差不齐的学习现状。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对于数学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优秀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老师适当的点拨就能顺利地完成;良好的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之间的帮助也能顺利地完成;而待合格的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以上情况,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以及学生能力、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分为abc3个不同层次。让a组坐在教室的后面,b组的坐在中间,c组的坐在最前面,不过也不是每节课如此,如果不需要分层施教仍按自己的座位坐,如果需要,在数学课前,我会提前通知学生,每个层面的学生带好有关的数学学习用品,分别坐到各自的学习小组中。

二、分层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

现在小学阶段课程开展的比较全面,数学课的课时有限,要在课堂上要效率,这就要求老师备好每一节课。首先,我把教学目标层次化,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我在坚持课程计划和数学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下。在备课时要精心制定每一节课的abc3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各自的目标。我围绕三个层次目标进行教学。一般来说,学生学习从基础性目标开始,完成之后进行综合性目标,最后是发展性目标。

三、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分层教学的技巧

在新授时,首先让a组的学生自学新授内容,完成课本上的自主练习。同时我会向bc学习小组的同学教授新课。讲完后会安排他们做一些练习,巩固新知识。我会利用这个时间了解a组学生的自学情况。自主练习做完后会给a组的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难易不同的练习题。在这个时间段中我会检查bc小组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以相应的辅导和讲解。在练习课时,首先我会挑选一些重难点题目进行统一讲解,然后a组同学以研究-讨论,自学为主。而bc组的同学以研究-讨论,讲解为主。在试卷的分析处理上,我有时会采用“学优生”当“小老师”帮我辅导“学困生”的方法,这样既能增强优生的责任感,也能让学困生从中受益,不仅能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而且从小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四、分层设计作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作业的布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业布置的好,对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与提高。作业分为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即家庭作业)两类,课内作业一般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在批改上,我采取a组b组组长让我面批,c组全部让我面批,有不懂之处由我或由我指定同学进行辅导。对于课外作业,由于学生完成作业的能力不同,我进行了分层设计,在难度相当的情况下,a组的学生的作业量要比bc组的学生多些,b组次之,c组最少。如果a组在难度上有所提高,则他们的作业量则差不多。一般情况下,在作业的布置上,a组一般做一些拔高的题目,b组一般做一些基础性的作业。比如课本上的练习题数学配套练册上的题目。c组一般情况下是课本上的讲过的练习题的重新做一遍。另外在考试,每次都在十分左右的三名同学,我一般给他们布置一些基础的计算题和抄写一些定义,定理的作业。在分层次尝试教学中,我时刻关注着每个学生的心理及学习状态,同时我还注意到以下几点:(1)创设和谐环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2)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4)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总之,在教学中,我尽量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

篇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体会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类终身教育的起始站,学习数学不应仅仅是为了获取有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我们的教学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历,即让学生会学习,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由此,“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数学教学中,我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的发展。数学教学必须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新、主动学习。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小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有 内在的动力支持,学生能从学习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上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编乘法口诀和一些图文应用题的解答等,尽可能尊重学生的理解方法。又如,二年级的乘、除法计算中,都是先出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经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相互间的交流发祥总结算法,然后出现类似的数学问题或通过情境变式,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谈出自己的观点后,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种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二、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活动探索。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认为从 五个方面入手,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多做;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敢问多问,有了问题的自由,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多学,儿童的空间,得到解放,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有空暇时间消化知识,增长知识。如今创新还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在倡导切实减轻学过重课业负担”的形势下,引导学生参加创新的教学活动,才能做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五个解放”也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本学期上课改实验教材的探索:

1、活动内容: 活动1,自己编两道自己认为有趣的数学题。准备在课上交流。活 动2,自己利用课余收集数学故事,准备参加讲故事比赛。把故事讲给同学听,在讲故事、听故事过程中,同学们增长知识训练思维,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也锻炼口才。体现数学在我们的身边,活动3,自己到商场购物。

2、教学活动的须知形式。个别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创新活动。它能充分 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小组活动:是创新教育的活动形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自愿组成4人小组,有一个民主推荐组长,组织活动开展;集体活动是在老师知道下,全班同学同时参加的活动,它的特点是参加人数多,受影响面广。如购买商品,数学教学故事会等。活动可集体开展。这样的数学创新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自愿参加,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富有广泛性和伸缩性,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创造美好的新生活。这不正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吗?

篇3: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 促使乐写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布鲁诺也说过:“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最好的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 写作对学生来说就成了一件乐事。小学生还十分幼稚, 他们所感兴趣的往往是生活小圈子里的事。因此, 教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小事”为突破口, 解决无事可写的困难。例如, 在教学小学三年级第九板块《我们的世界》中有一篇课文《第一次》, 讲的是一个不满周岁的小孩在妈妈的鼓励下第一次艰难的踏上台阶, 品尝胜利喜悦的事。我因势利导, 声情并茂地与学生聊起了自己第一次登上讲台, 给孩子们讲课的事, 与孩子们分享了我人生转折点上的一次成功的喜悦。孩子们听得兴趣盎然, 纷纷畅所欲言, 诉说了自己成功的事, 有的说自己寒假帮妈妈卖对联, 有的说第一次偷东西时战胜心里的魔鬼, 把东西还了回去, 有的说战胜了胆怯, 放假时自己一个人在家……气氛十分活跃。于是, 我引导他们说, 你们讲得这些都十分有趣, 深深地吸引了我, 如果能有条理, 有重点地写下来, 你们就能获得再一次的成功。孩子们带着极大的兴趣完成了这次作文, 而且效果十分令人满意。正是这些他们亲身经历、有深刻体验的事情, 激起了他们写作的兴趣, 所以他们就爱写了, 并且写得有内容, 有感情。

二、体验生活, 表达真情

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教育, 作文与生活密不可分。想写出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文采飞扬的文章, 心中一定要有生活, 一定要有对生活的深刻感悟。“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 学生必须热爱生活、亲近生活、观察生活, 用心去领悟人生的百态。通过自己真实的体验和心灵的感悟, 去抒发自己独特的见解, 为写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逐步建立起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的作文观。所以在作文教学中, 我尽可能的扩展他们的空间, 深入生活,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 让奇异的自然景物、丰富的社会生活、有趣的活动映入学生的脑海, 让他们在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 在平淡中寻找新奇, 平凡中发现不凡, 增长见识, 开拓视野, 让他们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有感可发, 有情可抒, 从而激发写作热情。如在指导孩子们完成习作《我爱我的学校》时, 我利用自习课亲自带学生去观察校园里的每一处景物, 每一个角落。从学校大门口, 沿着甬路, 一直到学校的北操场, 一边走一边介绍沿途的景色, 使孩子们对天天生活的环境, 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这次的观察中, 孩子们了解了墙上每幅绘画的含义, 知道了小花园中各种花草的名字, 感受到了喷泉中假山下那自由自在的鱼儿的快乐, 体会到自己在校园中生活的美好……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到:“花园中的松树像卫士一样保卫着花园, 保卫着我们的校园”。有的同学写到:“绿化带像护城河一样保护着我们的小花园”。还有的同学写到:“原来我们的学校是这样的美丽, 为什么我平时没有发现呢? 是因为我没有细心观察, 看来只有处处留心, 处处用心, 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的确, 只有使学生真正地融于生活, 才能使他们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三、注重评语, 学会赏识

语文课标指出:“要鼓励学生的成就意识, ”“要将自己的习作讲给他人听,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实践证明, 这一点非常重要。根据小学生喜欢表扬的心理特点, 我在批改作文时, 尽量采取鼓励性的评语, 以激发学生作文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学习作文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我记忆犹新的一件事:记得有一次, 作文刚交一天, 就有几个孩子围着我问:“老师, 作文批完了吗?”“我的作文合不合格啊?”“怎么还不发作文本啊? 可见, 孩子们非常在乎自己的作文好不好, 合不合格, 非常在乎老师写在作文本上的批语。所以, 我在给学生批改作文时非常仔细, 本着“多评少改”的原则, 力求保持学生作文的原意, 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劳动, 为他们的成功喝彩, 给他们前进的动力。下批语和打分也非常慎重, 生怕评语不准或言词过重影响了孩子们的信心。在学生作文本的眉批上常常看到这样的评语:“比喻句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样子。”“采用拟人的手法, 使之富有灵性。”“这个成语用得恰到好处!”“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 或者换成成语是不是会简洁又生动呢?”多找作文中的亮点, 多写些鼓励性评语。特别是对学困生, 哪怕是用得好的一个字或是一个词, 都要不失时机的给予表扬, 以激发其写作文的积极性。孩子们从这些评语中读出老师对他们的肯定, 对他们的爱, 会更加发奋学习, 把老师的肯定化作热情的鼓励, 增加写作的信心, 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相信他们的写水平会提高的。

另外, 还要给孩子一个分享的机会。展示成果, 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我经常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班上的优秀习作和老师的评语。每当那个时刻, 教室里非常安静, 大家听得非常认真。学生天就有一种展示自己成果的愿望, 这种方式可以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我还将好的习作展示在更大的范围内, 如学习园地、学校板报等, 学生的作文有了更多的观众, 有了更大的展示空间, 相信会更加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四、大胆尝试, 体现个性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尝试一些不同的写作方法, 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之类文章的写法, 尝试包括题目、题材、范围等都十分开放的写作内容等。让大量的信息充实学生的大脑, 锻炼学生的思维, 训练学生的表达, 让学生尽情挥洒个性的空间。教师要鼓励学生写形式多样、风格多样的作文, 让学生解放思想、放飞心灵、张扬个性, 发挥自己的长处, 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抒发自己内心涌动的情感。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给学生个性以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 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这样在作文教学中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而且会创造出个性化的写作氛围。

篇4: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体会

一、形式多样,重点突出

练习的设计应注意做到少而精,形式多样、富有变化、反馈方式新颖。同时,在内容上要紧紧围绕教学重点来设计安排,使学生真正练在点子上,达到通过练习来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1判断题(反馈式—举手)

(1)小红和小丽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小红每分钟走7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这段路长多少米?

列式:(75+70)×5

(2)甲、乙两人从相距1830米向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钟行64米,乙每分钟行58米,几分钟后两人可在途中相遇?

列式:1830÷(64+58)

2选择题(反馈方式—用手指表示题号)

(1)甲、乙两列火车从相距1308千米的两站相对开出,6小时候两车相遇。已知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①1308÷6-110 ② 1308-110×6 ③(1308-110)÷6

(2)两辆汽车从同一地点同时背向而行,甲车每小时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2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距316千米?

①315-(48+42) ② 315÷(48+42) ③(315-48)-42

3应用题(反馈方式—开展小组竞赛,争红旗)

(1)小王和小张去公园。小王先走,每分钟行60米;5分钟后小张出发,每分钟行75米,几分钟后,小张可以追上小王?

(2)甲、乙两人从学校出发去剧场,甲每分钟行55米,乙每分钟行65米,乙有事比甲晚出发6分钟、问几分钟后可以追上甲?

二、由浅入深,难易恰当

在设计练习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他们创造竞争的机会,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促使他们知难而进,积极进取。练习的设计要有“坡度”,让学生“跳一跳,摸得着”,从而增强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如教完分数应用题,在练习课中可设计如下练习:

(1)一根铁丝长16米,第一次截去全长,截去多少米?

(2)一根铁丝长16米,第一次截去全长,还剩多少米?

(3)一根铁丝长16米,第一次截去全长,第二次截去4米,还剩多少米?

(4)一根铁丝长16米,第一次截去全长,第二次截去全长的,还剩下多少米?

(5)一根铁丝长16米,第一次截去全长,第二次截去全长,比第一次少2米,这根铁丝全长多少米?

三、新旧知识,密切练习

练习的设计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练习,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目的。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设计如下练习:

(1)计算下面各三角形的面积。

底5分米 高3分米 高3厘米 底6米 高4米

(2)量出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并分别算出它们的面积。

(3)有一块近似三角形的麦地,底24米,高16米,这块麦地的面积大约多少平米?

第一题,三角形的位置各不相同,可使学生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正确分清三角形的

底和高。通过第二题的练习,让学生复习了画垂线、画高的方法,同时还复习了测量的只是。再进行第三题的练习,加强知识和实际的联系,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直观形象、激发兴趣

练习的设计尽可能做到形象直观,如通过直观教具学具的操作,现代电化教学等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强调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科学性的统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然,练习设计的时候,不可只流于形式或千篇一律,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做到有的放矢,使練习发挥最佳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篇5: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点滴体会

定安县岭口中心学校

韦春红

小学科学课程标指出:“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随着新课改以及新的教育理论的提出,如何遵循教学基本原则,保证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都要遵循的,并能与时俱进的大事。不能把教育口号、理论、研究混为一谈,因为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在这里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将对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顺应小学新课程的标准,并达到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益谈谈自己的一点理解和认识。

一、在科学课堂上要有强烈的新课程所要求的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有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有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至于原来我们特别关注的知识,它只是用来整理的其中一个目标,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或主要目标。如:科学三上年级的《我的大树》一课教学中不是追求学生对大树的知识究竟知道多少,而是引导学生如何确定观察内容,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让学生通过活动体会和领悟“什么是观察”“观察和看有什么不同”,学会如何收集信息,如何汇报交流等等。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看、摸、闻、听等多种方式全身心的感受和体验;用测量的方法知道大树的粗细、高矮等有关信息;用文字、图画、采集标本等方法记录收集到的信息;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向大家描述大树„„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对自己观察的大树有了直接的认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素养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形成了。

因此,在科学课堂上要有强烈的新课程所要求的目标意识,没有目标意识或目标偏失的课就是没有质量的课。

二、正确地理解和实践“科学探究”

当然要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益,就要优化教育资源,整合具体的操作过程,并要重视教学设计在实施中的合理性,要看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价值的探究活动。

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漏掉一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我们以为只有这样才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时常出现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为此,有必要重新正确地理解和实践“科学探究”。新课程下的教材不应是学生和教师学习、教育的唯一工具,而是教师放飞设想的起点和创造性教学的载体,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火把和获得知识信息的泉眼。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努力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基础。因此,要做到这几点:

首先教师要真正钻研教材,不断地创新。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在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内部深层次的含义、熟练运用教材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创新型处理。一切现存事物都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根据自己所在的大教育环境,因地制宜地用批判性的精神对待教材。

其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很好的把握教材难易的“度”。如在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全过程的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科学探究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那么这节课该如何开展才能使探究活动更具合理性与有效性呢?我们先来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把小苏打和醋放在一起会怎样?会不会变成其他物质?会不会变气味?这些问题对已经学过《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的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也没有多大意义。因此,这节课中就这一问题而言,提出问题不是重点!再来看学生的猜测结果:会变成糊状,会改变颜色等等,就是没猜到会冒气泡。其实我们也能想到学生的猜测结果,因为在平常生活中学生几乎没有接触小苏打的可能。对未知物质的混合进行猜测,有点瞎猜,所以猜测也不是重点。再来看制定“小苏打和醋混合”的计划:学生讨论需要什么材料?该怎么做?这个实验材料是明摆着的,需要的是小苏打、醋、筷子和杯子,看来价值不大。关于怎么做,学生们提出了顺序问题、数量问题,如:是让醋倒入小苏打还是让小苏打倒入醋?倒入多少?是一点一点倒入还是一下子倒入?等等。这里就包含科学混合方法问题,混合就是倒在一起,倒在一起就有不同的倒法,不同的倒法就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这就是科学课要追求的东西,是具有重要的科学探究价值的。其实我们只要从各环节所用的教学时间出发,就能达到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再次,在教学中要精简探究活动数量,控制活动中的变量。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亲身经历给他们深刻地体验。因而活动多了,如何保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那就必须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握好重点,并围绕这个点,做深做透,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的责任。而千万不能浪费时间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让学生跟着你草草收场。所以与其热热闹闹,丰富多彩,还不如减少两个活动或某些环节,保证充分地时间,把每一部分做透了,做细了,那么学生的收获可能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了。

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因此,科学课堂教学是一项灵活性比较大的工作,不同的教学内容就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环节。

三、要体现学生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双主体”

针对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科学课要体现学生主体与教师指导、活动的趣味性与探究性、活动的量和质这三对关系是否和谐。学生主体与教师指导的关系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尊重孩子的学习意愿和教师控制教学进程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孩子做出的回答、选择以及结果、结论,而学生的活动往往非教师所能控制,因此任意性的学生主体作用将直接影响后续教学的方向和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引向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因此教师的引领必不可少。但引得多了,学生主体就淡化了,引得少了,学习效率就下降了。本人认为:教师在处理这对关系时要承认学生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双主体”,即教师是在学生主体活动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及时介入、及时提炼,做到心中有谱;活动的趣味性与探究性的关系表现在:趣味性的活动不一定具有探究性,而探究性的活动也不一定具有趣味性,两者往往不可兼得。本人认为:教师在处理这对关系时要从学生的特点、生活和学习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考虑,允许学生探究生成性的大家都兴趣的又有价值的问题。至于事先考虑好的问题,教师应根据需要有机地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在不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探究。另外,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把课内的多种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延伸到课外,做到趣味性和探究性的统一;活动的量和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活动的结构及内涵的研究上。科学课就是有一个个有关联的活动组成的,这些活动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性,好的结构不但能使活动达到好的效果。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小学五年级下册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由于材料的问题,学生得出“轻的物体浮,重的物体沉”的研究结论。教师要尊重事实,所以没有也无法予以否定。于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准备好材料再上一节课,学生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终于发现第一节课的结论错了。这样的教学虽然多化了一节课的时间,但学生得到的绝不是原来一节课所能得到的收获。其实让学生真正经历完成真实任务的全过程,这不仅能够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这个过程本身就有助于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再如,在《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学生面对教师演示的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那杯水,因为是未知液体学生不能尝,蒸发一滴水,发现了白色粉末状物体,学生猜测是盐,但不能确定。于是换一个角度倒过来思考,把马铃薯放在盐水里能浮吗?结果确实浮起来了。在这节课中始终未能确定是什么液体的过程就包涵着十分重要“科学内涵”,涉及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认为一节没有结果或出现错误结论的探究活动课就是没有“质量”的课。

四、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心态,鼓励大胆表述。

学会了倾听别人的观点,还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活儿童心态,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敢说,使学生愿意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求学生在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言精炼且重点突出,这需要教师平时多一些激励性的语言:“看谁最先发表自己的观点?”“看谁能比他说得更清楚?”等。只要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发言,特别是学生回答错误时少批评,多鼓励,耐心倾听,学生就会敢说。学生敢说了,教师再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的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逐步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篇6:浅谈小学一年级拼音教学体会

汉语拼音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一年级新生入学后首要的学习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方法巧妙得当,就能引起学生对拼音的兴趣,我把汉语拼音部分看做一个多元化的整体,将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说话、阅读短语和儿歌等多个知识点分层次有机整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学习效果。

一、教从表象入手,学在直观感知

实验教材拼音部分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画面出现了优美的乡村河畔晨景图,我们要选择接近生活、寓于情趣的插图,利用插图表音、表形的特点,启发学生掌握字母。比如:小女孩河边练嗓,开口唱aa a,公鸡啼叫 o o o,鹅在水中倒影 e e e.2、实物演示法: 用直观的办法来帮助学生准确发音,记住字形。教学声母f和t时,我拿一把带钩的雨伞做教具进行直观演示。下雨打开伞,伞柄朝下,雨水“tt”滴到地,雨停“f”把伞收起,伞柄朝上。然后在问答中揭示f和t的读音及写法,再通过实物演示来检验发音的方法是否正确。在区分b和p,d和t,g k和h发音是否送气,我拿一张薄纸放在嘴边,有意识地发出不同的音,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送气的情况。

二、创设倩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表演活动。在活动中掌握所学内容。学习声母j、q、x与ü相拼时,可采用制做头饰、教儿歌、组织学生表演等形式进行。儿歌:“j、q、x好朋友,一块出去玩,路上碰见小ü。小ü小ü有礼貌,脱下帽子问声好”。在教学中,组织同学进行一次小表演活动,让四位戴有“ j、q、x、ü”头饰的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大声朗读儿歌,在四位同学的即兴表演中记住“j、q、x”与“ü”相拼的规律,然后在各组之间、同学之间亦进行类似的表演。通过这些表演活动,使学生既掌握了“ j、q、x” 与“ü” 相拼的规律,又受到了“尊重他人,做有礼貌的好孩子”的思想教育。

2.编说童话故事,寓教学内容于故事情节中。声调教学中,应主要讲清声调符号的形状和四声的读法。可将“四声” 的学习内容编成故事,以故事的形式来学习。例如:森林里只有小熊开了家商店,东西非常好卖,这不,小熊今天又该去城里进货了。开车行驶在平坦的大道上,想着商店红火的生意,小熊高兴地唱起了歌:“āāā”。不一坐,前方出现了一个斜坡,为了爬上这道坡,小熊加大了油门,汽车在坡上吃力地行驶着,小熊嘴里哼的歌也变成了“ááá”。好不容易爬完了这道斜坡,低头一看,眼前的路又让小熊吃了一惊:路面凹凸不平,坑坑洼洼。唉,又是一段难走的路!小熊是乐观的,尽管眼前的路不好走,汽车上下颠簸着前进,但它仍然没有忘记唱歌,不过此时的歌已变成了“ǎǎǎ”。走完了这段难走的路后,前方又出现了一大段向下的斜坡,站在坡顶,已能看见城里了。小熊高兴得不得了,大声叫着“ààà,进城啦!”汽车飞快地下了坡,小熊为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又进了很多货物。

三、拼读音节与学生生活结合

六岁的孩己会说很多话了,从拼音角度来讲,他们已经会发很多音节的音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分解音节,更不会有意识地将声母和韵母连成音节进行四声拼读,因此字音的拼读成了孩子们拼音入门的学习难点。教师可以调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切入音节,拼读难点。如汉语拼音第5课三拼音节:gua、guo、hua、huo、kuo,先请孩子们说一说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想一想,这些事物的名称是怎么拼出来的?再用课件分别展示出声母和相拼的韵母以及声调,最后启发学生:这些声、韵母合在一起加上别的声调就成了别的字音了,再以此分别推出以上音节的四声,让学生读一读,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进行拼音教学。

学生初步学习了拼音方法,还要经过大量的“耳听口练”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了增加学生拼读兴趣和效果,我从学生最熟悉的口语入手;从学生日常生活用品入手;从学生使用的学习文具入手。每日一句,出示在黑板上方,为学生营造喜闻乐见的拼音音节氛围,使他们爱学乐学,既提高拼音能力又发展了口语交际能力。

四、认识汉字与观察课文插图结合

新教材拼音部分的内容在声母、韵母、音节、识字、看图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了巧妙的组合,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观念,也突出了各知识点的科学性。教师应站在学生认知水平的角度上,认真审视每一幅情景图,想办法激活它们对学生的吸引力。

1.看懂图意,练习拼读。有的情景图内容简单,如第7课,妈妈擦玻璃、爸爸拖地、我做贺卡。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图、练读音节、认汉字。有的图内容复杂,学生看了图还不能导出音节的读音,如第11课的情景图,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带着学生仔细观察,启发思维,讲清图意后,引出学生练习拼读。

2.抓住画面特征,记住字形。有的情景图中的事物具有表形的特点,但图上的物体真正表形的往往只在画面的某一处。教学时应让学生先整体后部分观察画面,突出最形象的表形部位,启发学生想像。

3.充分利用图加深记忆。学生在认读时,遇到认不出说不上的汉字,教师可以凭借描述图意,帮助学生复现画面内容,唤起表象,使学生忆起见面字的读音和字形。这样把看图、拼音、识字整合在一起,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益于调动群体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作用,是提高识字效率的重要方法。

五、阅读儿歌与识字结合

儿歌或口诀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材料,识字却是他们由拼音的学习转入高一层次的学习活动。如汉语拼音第6、7课中的带拼音的小短文、儿歌、童谣深深引吸着学生,激发起他们拼读音节、认识汉字的强烈欲望。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情境、铺路搭桥。如第10课第二课时是这样安排的:1.看图说话,了解图意;2.“借文识字”,自读音节,找出与图相应的短句;3.短文朗读指导,理解文意。

篇7: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体会

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在于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教师必要的启发诱导,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自发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通过我自己三的数学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更加重视了学生生活化数学的学习。

新教材数学知识编排体系无不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使用于生活。教材力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需要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理解、去思考、去提炼。将抽象的数学简单化、生活化,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反过来,又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从乘法口诀的认识开始,列举了大量的生活事例。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去探索。真正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实实在在事例分析,总结出平均分的真正含义,从而达到理解、掌握、熟练和正确使用的目的,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如妈妈上集买了5瓶牛奶花了10元钱,平均每瓶多少元?经过除法的系统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地解决。再如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的图形与变换,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等等。每一块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最后还是运用于生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降低了知识掌握的难度。数学知识生活化,系统化、全面化。新教材也注重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中诸多方面问题的能力。

二 :数学教学更加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年级新教材的编排始终坚持简单化、生活化,通过学生对生活场景,图形,表格,图例等多种情景的观察有效地调动学生自觉发现、思考、概括、寻找规律,教师要逐步摆脱单一思维方式,以免影响学生开放思维能力的提高。教者要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方法。并且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积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转变传统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要向40分钟要效率,让学生思维活动处于活跃状态,逐步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以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的思想从“要我学、想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推理的能力、语言表述的能力、灵活思维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新教材好的学习方法在一年级时就有意渗透,逐年积累,在二年级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去尝试自学,可独立研究,可相互交流探讨,可询问老师、同学、家长。通过实践操作,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教师的点拨下,想问题,想方法,做结论。用自己的语言把思考过程说出来,通过说、通过做,让思维条理更清楚,逻辑思维更强。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方法,新颖的观点,新奇的做法,让学生思维更具创造性,灵活性、实用性。如在教学“锐角(钝角)三角形等教学情景时,可让学生动手,去看去想,把自己的想法小组交流,成熟的想法全班汇报,找出共性,概括总结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定义,教师要在课后设置生活化的练习,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三:更加重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8: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一、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产生灵感

应用、实践是产生灵感的前提, 是温故知新必不可少的条件。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 生活和学习任何时候都唇齿相依、如影随形, 这样才能够桴鼓相应, 效果良好。小学二年级数学学了《统计》之后就迎来了学生们的节日“六一”。利用生活的经验, 我对知识进行深刻地了解。

(一) 引发关注

教师:过几天就是六一, 节日到了, 我们要举行联欢会, 我们要买些水果表示庆祝, 小朋友高不高兴呀! (学生欢天喜地、笑逐颜开) 可是我们的条件有限, 只能买两种水果, 那么买什么最好呢?我们下面采取以下方法决定买什么水果。大家通过举手来选定买什么, 老师说一种水果, 喜欢的同学就举手, 我们做一个记录, 一会呢一一列出来比较。大家可以通过投票的方式, 票少的我们就放弃, 选择最多的前两个的投票。同学们也可以大胆地发表意见, 说出自己喜欢的水果。

(二) 提出问题

现在问题出来了, 大家意见不一, 喜欢的水果不一致, 但是我们的班费不允许, 如何解决? (学生议论纷纷)

(三) 找到方法

班长站起来 (实际早就安排好, 如果没有同学提出, 班长就引领大家思考) 说:“老师, 我们不是刚刚学过统计的方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马上联想到了所学, 用统计的方法, 找出喜欢的最多的前两种水果, 是哪两种就买哪两种。

(四) 解决问题

一位喜欢并且擅长图画的学生在黑板上画了十来种水果, 大家按照前后顺序走上讲台, 用粉笔在自己喜欢的水果上打钩, 问题马上就得到了解决。

(五) 归纳总结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 学了知识, 要善于运用, 才能够加深印象, 才能够学为所用。在生活中, 我们会经常遇到像买水果这样的问题, 我们学会了统计后, 就可收集现有的数据进行分析, 研读问题, 体会统计的科学性、必要性, 主动地探索、认真地合作、审慎地交流, 激发兴趣, 产生灵感, 就能够化难为易, 经久成习, 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二、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 对学生体贴入微

小学生有依赖性, 所以教师要倾注身心, 和学生应该做知心朋友, 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 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让他们信任自己, 引领他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 让他们喜欢数学, 热爱知识。没有知识, 哪有现代社会的发展?没有知识, 哪有人类与文明的传承?

(一) 给学生以鼓励

学生的性格不一, 有的学生因出自农村很自卑, 教师要告诉他们, 这完全没有必要, 很多伟人都出生在农村, 毛主席还是在农村长大的。每一个人都他无穷的潜力, 就看是否进行开发。人生如钢刀, 智慧如开刃。每个人都是一把钢刀, 没有智慧的人只是没有开刃而已。这样, 激起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 动手做标记做笔记

预习和听课过程中, 对于不懂的内容, 要做标记。听课的时候, 要学会方法, 除了专心听讲以外, 学生要留心教师所讲的是否能够解决自己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 教师强调的问题、反复提到的问题都属于的重点, 这些都要做笔记, 以便于温故而知新。

上一篇:项目商业策划合同书下一篇:四个回归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