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陈列室建设情况工作汇报

2024-04-28

校史陈列室建设情况工作汇报(共12篇)

篇1:校史陈列室建设情况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中心小学校史室的筹建工作在今年暑假8月底已全面完成。在历经5个月校史室的打造、筹建过程中,我们自认为我校的校史室筹建还是比较科学、规范、能呈现特色的,其主要表现在:

一. 以史实为鉴,收集了详实的校史资料

校史室的筹建工作在今年3月份就开始着手准备。首先中心小学邀请了曾在工作过的历届校长来学校座谈,在各位老校长的座谈中收集到了比较详实的校史材料,可以说校史室的筹建得到了老校长们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其次,我们派专人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列《xx县志》、《xx县志》、《xx县校志》等,从这些历史资料中收集有关小学的往昔历史,更好地校正了校史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然后,我们按计划落实校史室的筹建工作,充分利用暑假两个月的时间去调查、去整合校史资料,确保校史资料的真实、科学、规范、特色性。

二. 搞好校史室的硬件建设,力趋完美

学校慎重选择筹建校史室的场所,经行政会议研究决定安排在“文氏教学楼”二楼(原校长、行政办公室)创建校史室,“文氏教学楼”二楼都是学校各方面的功能室,这间面积有42平方米,整洁、干燥、通风、光线好,而且墙面多层、面积较大,适合展示校史资料,同时安全、好管理。

经过我们科学布局,目前校史室的空间墙面面积展示内容达到54平方米;用于陈列、展示校史资料的柜台摆设齐全,且设计、摆设很有个性,能体现校史室的收藏、展示功能,还为今后收集校史资料的展示留有空间和余地;我们不追求奢华,但力争做到使校史室内文化气息浓厚,充满书香气息;还力争使校史室具有科学性、长远性、实效性,以体现我校校史室的内在价值,同时突出学校特色。

三. 倾力完善校史室的软件建设,打造校史品牌

在校史资料的整理过程中,我们做到了规范、有序,体现了学校发展的阶段性,能充分展示学校的办学历程和时代风貌;展现的校史资料内容丰富,图文结合;资料表现形式做到了多样化:有文字资料、图片展示、师生作品、学校历年来开展的工作记载、各类的文博资料、音响视频等,展现了学校历年来的优良传统、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充分展示了办校以来教育教学的成果,体现了学校的办校品位。

我们把学校的校史资料通过整合,刻录光盘并用硬盘拷贝下来,作为永久的校史资料;整合拷贝好的资料我们还放在校园网里,通过挂网的形式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小学发展的历程,同时也希望曾在小学读过书的莘莘学子了解母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树立一种自豪感!挂在校园网上,更希望能得到个方面有关校史室的资料,使校史资料日趋完美。

四. 充分发挥校史室的运用成效,使之成为我校亮点工作

校史室的筹建工作仅是校史资料展示的开端,历史在发展,学校在完善,资料的收集、整合将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的宗旨是:将校史室打造成当代学生德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基地,让学生参观校史室,并根据校史资料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使每个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和责任感;同时,让校史室成为年轻教师们师德师风教育的阵地,让年轻教师了解前辈们是在咋样艰苦的环境中工作的,学校的过去又是如何辉煌的,使他们感悟责任,进一步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

9月5日,当我校开学工作进入轨道化后,组织了各个年级的学生进入校史室参观,并由教师给学生讲解,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为校争光;9月10日教师节,全镇的在职教师及退休教师欢聚在中心小学庆祝教师节,校史室开放,学校派专职讲解员为广大教师讲解,使在工作、奋斗的教师们有一种自豪感!

我们将不断充实校史室的资料,让它成为师生的教育阵地,使之发挥更大的成效。

当然,校史室的筹建由于工作经验不足,或多或少存在许多问题,敬请指导,深表谢意!

篇2:校史陈列室建设情况工作汇报

这是一方人才辈出的土地,这是一所催桃育李的校园; 这里是生活的乐土,这里是求学的怡园。

龙山高级中学创建于2002年。办学伊始,全校教职工只有147人,高

一、高

二、高三两个年级36个班2000多名学生,如今,这里的高中教学班已达60个,师生员工总人数也由最初的200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近4000人。

自创建以来,学校栉风沐雨,坚守“厚德、笃行、博学、励志”之校训,筚路蓝缕,开拓进取,谱写出了一部学校改革与发展建设的壮丽诗篇,建设出一座绽放历史幽香的美丽校园。八年来,龙山高级中学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学校师生以智慧和勤奋播种,以执著与豪情经营。学校的一草一木,印记了多少高级中学师生奋斗的背影;学校的一砖一瓦,见证了多少高级中学师生成功的喜悦。八年春风化雨,八年滋兰树慧,八年风雨兼程,八年春华秋实。八年的岁月,改变了人的容颜,却始终改变不了高级中学师生对学校的忠诚。

看今朝,明媚春光好。高级中学校园,芳草萋萋,楼宇林立,亮丽不失淳朴,活泼不失典雅;一流的教学设施,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教师队伍,年富力强的管理人员,无不凸现高级中学这所新校的丰厚底蕴、雄浑气魄与时代风采。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昨日的岁月峥嵘,一枝一叶都是今天的财富,也是将来持续发展的基石。总结前人的经验,续写明天的辉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此,我们建立校史陈列室,通过陈列室中的图片、文字、奖牌奖杯、锦旗等,展示办学的丰硕成果和师生的亮丽风采,证实我们的过去很坚实、很凝重、很淳朴、很骄傲、也很风光。同时,以此激励我们以饱满的斗志,继续挥洒才情,续写辉煌,让我们的未来同样坚实、凝重、淳朴、骄傲、风光。

篇3:校史陈列室建设情况工作汇报

2012年7月18日, 水利部副部长、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胡四一, 水利部总工、领导小组副组长汪洪听取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 (下称“水资源项目办”) 近期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水资源项目办主任蔡阳对项目近期工作进展和下阶段主要工作进行汇报。

胡四一副部长对水资源项目办各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总体评价为:“全面展开、稳步推进、工作扎实、积极进展、进度序时”。

胡四一副部长强调下一步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尽快按程序由水利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要在下发《实施方案》时协调好简本和全本的关系。二是要抓紧组织召开项目建设管理会议, 统一思想, 布置任务, 指导各流域机构和各地项目办做好项目建设管理工作, 确保整个项目的顺利推进。三是关于省界监测断面的确认, 请水资源司会同水文局、各流域机构, 协调各有关方面, 尽快确定省界监测断面。四是请水文局等有关司局在安排水文设施“十二五”计划时, 优先安排省界断面建设内容。

篇4:校史陈列室观后感

在参加党校学习的期间,为了更实际的感受历史、实际、人生,更加热爱党,向往党,学习我们学校的发展史,我们借此之机,在2011年5月27日的中午,领略了校史陈列室的风采。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前身为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1984年正式更名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00年7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成人高校转制为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2001年11月与上海东沪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经管文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院校,同时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高职院校、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5月,学校被上海市命名为首批技师学院。学校办学四十五年来,紧密服务于上海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并在服务上海中不断发展壮大。2002年学校主体搬迁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金桥教育园区,真正实现了社区、校区与工业园区的三区联动,成为上海新世纪优美的大学校园之一。2003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掀开了学校发展新的一幕。二工大的发展,见证了上海大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历程。

学校在近50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学校建有节能研究所、光机电研究所、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等一批研究机构,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等省以上级项目。2004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一项,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三项等一批奖项。2005年以来连续被评定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五十年来,学校为上海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以全国劳动模范和优秀发明家李斌、包起帆等为代表的各级各类技术与应用型人才八万余名,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应,被誉为劳动模范的摇篮、高级技术人才的深造平台。江泽民同志曾亲临我校参加首届教师节活动,并于2000年为我校建校四十周年亲笔题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四化建设培养合格专业人才”,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员工。

这一切的成绩都离不开学校坚决贯彻当的基本路线与指导思想为指导方针,学校一直恪守“厚生、厚技、厚德”校训,坚持以为学生服务为工作宗旨,努力做到像同学之所想,谋同学之所需,始终做到以学生的利益为目标,譬如针对我校的基本特色,我们学校会积极开展实训工作,会在让学生掌握好一定的专业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五十年来为社会输送了像包起帆、李斌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人才。

篇5:校史陈列室导游词(定稿)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上午好,欢迎来到江西工贸学院校史陈列室,我们工贸学院经过了45年发展,四易校址,从520名学生到今天的7016人,从简易粮食仓库改造成的教室到今天现代风格的新校园,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大家面前看到的翻开的书本浮雕便象征着工贸学院的历史掀开了新篇章,发展迈入了新纪元。

大家可以看到浮雕两侧是国家粮食局、教育部、省粮食局、省教育厅、省政法委、省劳动厅、省农业厅领导到学院调研和检查指导工作时的照片和题词。

请各位随我这边参观,红墙上写的是我们学院的简介,我们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016人,高职统招生5029人,占地面积630亩,总投资3亿多元,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160万元。学院有各类教师448人,专任教师33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89人,教授、副教授高级职称121人,双师型的教师有191人。

我院设有五系一部,分别是:机电技术系、信息科学系、工程技术与艺术设计系、经济贸易系、旅游商务系和基础部。

这边是我们学院发展历史的介绍,学院建校的时间是在1964年2月,当时的校名为江西省粮食职业学校,校址是在温家圳粮食中转站,当时的校长是赵洪宇同志。学校最初的办学条件非常简陋,办公楼是简易的平房,教学楼、生活用房都是几间简易粮食仓库改造而成的,共招收了二届中专生520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学校被迫停课,直到1976年才在湾里恢复办学并更名为江西省粮食学校。

我们学校1978年就成立了大专部一直到88年,共招收了11届571名大专生。并且在1980年,国家教委确定我校为全国重点中专,当时被评为全国重点中专的江西省只有三所学校,全国粮食院校只有两所,一所是我们学校,另一所是在黑龙江。83年学校就从湾里搬到了新建县长棱镇。从1996年起由于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学校不再招收高中毕业生。为适应市场,加快学院发展,而且由于学校招生渠道和就业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1998年4月,江西省粮食学校更名为江西省工业贸易学校。2001年3月,我们学校还合并了江西省粮食干部学校、江西省粮食职工中专学校、江西省粮食局隶属机关业余党校。2003年,学校升格为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五系一部34个专业,同时开办技师、高级工、成人教育、职业培训、国家职业技能鉴定。07年1月1日,学院在我们现在的校址正式破土动工建设新校园,9月,新校园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08年启动二期工程,计划在年底全部建成。

大家面前的玻璃柜中摆放的是我们学院教师主编参编的教材,这边是我们学院从64年建校以来的历任领导,我们的第二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涂世礼同志已经去世了。这是我们现任的院长邓小红和党委书记谢芳桂。

我们学院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德能相兼,要做到“招得进,留得住,教得好,推得出”,所以学院对就业工作非常重视,建立了毕业生回访制度,院领导定期看望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了解学生工作情况,也更多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我们学院的就业分布图,从江西到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我们的学生遍布中国大地。毕业就业率为90%以上,被省教育厅授予“江西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毕业生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院还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零距离接触,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大力实施“校企联姻、校企共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和省内外几百家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毕业生供求关系,涵盖各个行业企业,其中有摩托罗拉、富士康、海尔这些世界五百强企业,也有TCL集团、科龙集团、美的集团、联想集团等上市公司。

这边的图片就是我们学院组织的招聘活动现场、部分培训基地和校企合作的用人单位。请各位专家领导随我继续往前面参观,我们学院以面向市场、兼顾行业、服务社会、开门办学为原则,各专业根据“新生入学志愿填报率、毕业生就业率及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进行考核,进行专业的整合和优化,学院专业数量从2003年升格之初的6个发展到现在的34个,加上我们9月份通过审批的两个专业就是36个。这里就是我们的专业一览表,工程技术和艺术设计系8个,机电技术系6个,信息科学系8个,旅游商务系5个,经济贸易系7个。

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学院的五大系:

工程技术与艺术设计系是我院历史最悠久的一个专业系,将工程和艺术融为一体,培养粮食工程、建筑工程和艺术设计等方面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机电技术系是我院最大的一个系,在校生近3000人,设有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应用、应用电子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五个专业。

信息科学系下设五个教研室、七个专业,就业渠道宽,与苏州华硕、TCL移动通信、华为技术、深圳联想、江西联创、清华泰豪等多家高新技术公司开展深入合作,就业质量和前景乐观。

经济贸易系有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理论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还聘请了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中国粮食储备粮总公司江西分公司、江西省审计厅、南昌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单位的教授、经理、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或客座教授。

旅游商务系的办学思路为“以人为本、注重技能、提高素质、联系行业”。

各位这边请,这里是我们学院的部分名人名师介绍。

好了,各位专家领导我们在这边稍作休息,也请各位观看我们学院特别制作的迎评专题片,请各位领导入坐。

看完了专题片,请各位继续随我参观,我们学院坚持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设高层次技能型人才队伍为中心的原则,培养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双师型素质教师和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实施师资队伍建设。我们有教师448人,高级职称占36.7%,青年专任教师中的研究生或硕士比例达39.9%,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比例达73.3%。有全国粮食院校明星教师2人,全省高等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6名,院级中青年骨干教师50名,院级专业带头人23名。

学院还每年召开课件比赛、技能比赛、研讨会,促使教师提高技能和教学水平。

这边是我们的科研成果介绍,学院积极推进科研和带头工作,著书立说的气氛非常活跃,玻璃柜中还陈列了我们部分老师的获奖证书和发表的文章刊物。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我院近年来省级以上教学科研立项课题一览表,共有38项。

再往前面走,我们看到的是各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图片。请大家随我看看我们的四个展示柜,这个是我院班级获全国先进班集体的奖状,还有四特杯第十一届运动会,我院教职工李文获得的金牌,这边是我院老师黄云龙在首届全国职业教育优秀电子课件及多媒体辅助软件大赛中获机电类三等奖的奖状。最后这里还有鲁捷老师主编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08年初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论证,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08年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大家这边请,这里是我们学院近年来部分获奖证书,还有04年至今的获奖情况统计表。从这边的图片我们可以看到江西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对我院进行的一系列报道。

各位领导现在看到的是我们学院部分毕业班和优秀毕业生的图片,历经天地玄黄,走过岁月沧桑,四十树木成栋梁。创校以来,学院共培养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近三万名,涌现

出无数出类拔萃的英才豪杰,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在江西乃至全国唱响母校桃李芬芳的辉煌之歌。

各位请这边走,我们学院对党的建设工作也是非常重视的,1964年建校时,我们还是党支部,1979年,改为党委建制,学院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各项建设工作取得较大发展,党委现有成员11人,下设11个党支部,党员400余人。

这边的照片是我院领导看望50党龄的老同志。

我们一贯注重“三个文明”建设,始终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丰富办学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有效举措,积极推崇先进文化理念,各类文体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各类竞赛、评比中屡获佳绩。我们学院也将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打造具有学院鲜明特色的精神文明品牌。

请大家跟我这边走,我们学院也一贯重视对外交流工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院对外交流不断扩大,与兄弟学校的友好往来日益频繁,与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的交流日益增多,结交了朋友,学习了经验,也提升了学院的知名度。

这边介绍了我们新校园的概况。新校园是在02年经发改委立项批复同意学院在红角洲高校园区新建校园,07年元旦正式破土动工,一期工程14万平方米房屋于07年8月25日竣工并投入使用,计划二期工程在08年底竣工。

新校园按照生态、文化、现代风格设计,以“建廉洁工程,阳光工程”为目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进行规划建设,占地面积533.458亩,规划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计划投资3亿元。

篇6:湖南师范大学校史陈列馆管理办法

校史陈列馆是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风学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维护本校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历史记录,是本校师生接受爱校教育的基地,同时也是对外宣传、让外界了解我校的一个窗口。

为了加强对校史陈列馆的综合管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校史陈列,为教学、科研和学校党政管理等各项工作服务,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校史陈列保管制度

1、校史陈列馆是学校的宝贵历史财富,由校友总会统一管理,全校师生员工都有保护校史陈列的义务。

2、确保校史陈列的系统、完整、安全。

3、严格执行校史陈列资料的接收、管理等相关制度;对接受捐赠的实物展品必需做好登记,分类展出。

4、校史陈列馆严禁放置易燃、易爆、腐蚀物品和其他杂物。

5、切实做好防火、防盗、防潮、防高温、防尘、防霉、防虫鼠工作;定期进行安全检查,遇有特殊情况,立即报告,及时处理。

6、未整理展出的校史陈列材料要妥善保管,不得随意乱放和损坏。

二、校史陈列馆利用制度

1、接待国际交流、校际交流及其他友人。

2、接待上级领导与兄弟院校的领导参观,了解学校发展变化情

况。

3、接待各种会议与会代表参观。

4、接待校友返校、聚会等各种活动,回顾学校的发展变化情况。

5、组织新生参观,了解学校创立、发展、壮大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热情。

6、接待其他想了解学校发展历史的团体参观。

三、校史陈列馆开放时间

1、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9:00——11:00,下午2:30——4:00定期开放,节假日按惯例休假。

2、学校会议、部门、班级团队(20人以上)参观,须在周一至周五工作日内提前一天预约,并说明是否需要提供讲解。

3、新生入学阶段,为配合学校对新生的入校爱校教育,参观时间将按各学院预约做相关调整。

4、校史陈列馆设于二里半校区里仁楼二楼,预约电话:0731-8872266,联系人:刘老师。

四、校史陈列馆参观规则

1、学生凭学生证、教师凭工作证或身份证、校外人员凭介绍信入馆参观,并作入馆登记。

2、校史陈列的设备、实物、照片等,任何人不得私自挪用、不得随意动用。

3、爱护陈列馆内一切设施,不得携带宠物、易燃易爆危险品、管制械具及其他法定危险品。

4、保持展厅整洁,注重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杂物,不携带饮料、食品入馆。

5、参观人员进入陈列馆内,严禁吸烟,不得高声喧哗、追跑打闹。

6、防火防盗,人人有责,请遵守秩序,文明参观,共同营造良好环境。

7、违反相关规定者,将视情节严肃处理。

五、校史陈列馆工作人员职责

1、熟悉校史陈列馆的基本情况,负责向参观人员介绍陈列内容。

2、负责校史陈列馆参观前的准备工作。

3、作好重要来宾及国际友人参观后的签字工作。

4、接受团队预约,安排参观时间,填写每次团队预约、参观后的登记工作。

5、负责校史陈列馆的维护保养、卫生清洁和安全工作。

湖南师范大学校友总会

篇7:论高校数字校史馆建设

高校校史陈列馆是展现高校历史传承、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爱国、爱校,强国、强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校史馆或称网络校史展览馆是指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实体校史陈列馆的各个方面进行数字化处理,并运用网站开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构建网络虚拟校史展览馆。数字校史馆的建立,对进一步强化实体校史陈列馆的宣传教育和文化传承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1]42。数字化校史馆将所有的馆藏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从根本上解决了老档案的褪色、破损等情况。目前,大多数的高校都建设了实体校史陈列馆,而数字校史馆还有待建设。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娱乐的习惯和方式,人们交流、传递、获取信息的渠道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在网络时代,高校校史展览馆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成为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数字校史馆以更加生动、形象和灵活的展示方式,通过与高校实体校史馆的线上线下的组合,更能充分发挥校史馆的校史宣传与教育作用。数字校史馆受众多、传播广、手段丰富、布展灵活等优势,可以有效弥补实体校史馆的不足。

二、数字校史馆建设目标与原则

建设目标:通过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和多重备份,有效保护馆藏资源,延长馆藏资源使用寿命;通过网站,展出比高校实体校史陈列馆更为丰富、生动、形象的校史资源;与实体校史馆线上线下紧密结合,传承高校历史文化,充分发挥爱国爱校宣传、教育双重功能。

遵循原则:网站板块结构合理、灵活陈列各类展品、真实再现高校历史、弘扬高校人文精神、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三、高校数字校史馆建设的思路

1.网络空间,承载高校历史文化底蕴。数字校史展览馆,开拓网络空间,传承高校历史与文化,突破了实体校史馆时空的限制。数字校史馆是没有围墙的展览馆,通过网络,可随时访问浏览,感受高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同时扩展了实体校史馆的空间,得以充分展示高校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化静为动,灵活展示高校发展脉络。实体校史馆,由于场地的限制,往往都是以静态、固定的形式展示高校历史与人文精神的。然而,学校还在发展,大事要事还在产生,史料还要积累。数字校史馆可以通过网页结构的调整,网站的升级改版,以及利用多媒体、3D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措施来满足高校高速、动态发展的要求,继续延伸,灵活展现高校的历史长河。

3.丰富完整,动态体现高校办学特色。校园文化中的创业精神、发展理念、办学指导思想的研究是校史研究中的一条主线。每个时期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都不尽相同,单凭一所校史馆很难涵盖整个校园文化的精髓。而数字校史馆就可以抓住不同时期学校自己的特色,充分利用各个时期的档案信息资源以独特的色彩和风格建设数字校史馆,更能体现宣传教育的多样性、时效性、目的性,使之成为一部流动的教科书[2]33。

4.突破局限,有效延伸实体校史馆。实物与展板是高校实体校史馆展览的主要载体,数字校史馆通过对这些实物、展板等载体的展品全部数字化,通过网上展厅,除了展出实体校史馆的全部内容外,还可以完善展出内容和补充多种展品形式,如视频、录音、动画、演讲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完善校史,再现历史情景,跨越实体校史馆单调的展览形式与固定的展出内容。

5.虚拟互动,与访问者双向沟通。与访问者互动答疑,实时双向沟通。发挥数字校史馆受众广、影响大的优势,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一方面,访问者可以提供史料线索甚至史料,如校友或师生在校期间有意义的照片、教具、荣誉证书、奖杯、校徽、笔记等有保存价值的文字与实物等史料,丰富馆藏资源;另一方面,可以给校史研究者或爱好者提供在线咨询、答疑及讲解,使参观者获得更多的信息与知识,弘扬与传承高校的历史与文化精神。

四、高校数字校史馆建设内容

1.高校数字校史馆硬件建设。高校数字校史馆不但是在网络上呈现,还与实体校史馆结合,在现场通过自动化、网络化设备访问数字校史馆。高校数字校史陈列馆硬件设施设备主要有:触摸屏落地展示电脑、大型液晶显示屏、服务器、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等[3]219,保障数字校史馆系统的正常运行。

2.数字校史陈列馆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建设数字校史馆的基础,将实体校史馆的多媒体、文字、实物等史料数字化,并构建各类档案数据库,如名人档案数据库、成果数据库、奖品数据库、视频档案数据库、口述档案数据库、书画档案数据库,才能通过网页展出馆藏资源。

3.数字校史陈列馆网站建设。通过网络访问高校数字校史馆,主要有网页浏览和虚拟校史馆两种形式。

网页浏览形式。是将数字化的馆藏信息以网页方式系统地呈现给访问者。参观者通过访问数字校史馆的网站,浏览馆藏资源。在网页设计上,网站板块要结构科学合理,主要构成有:导航板块,主要介绍网站布局,校史馆概况,藏品介绍,学校发展概况,学校地图,校史馆联系方式等;资源展示板块,以高校发展脉络为线索陈列馆藏展品,与时俱进,根据高校发展动态与办学特色灵活布展;互动板块,可以通过论坛、留言、微信等在线方式与参观者互动,进行校史解答与咨询以及参观者发表评价、分享观后感、指出不足之处与建议等,让校友、师生、关注高校发展历史与未来的各届参观者之间、参观者与管理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促进高校数字校史馆的良性发展。校史馆数字展厅设计,是陈列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学校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学校面貌的场馆,对学校来说,校史馆是一面对外宣传的窗口。数字化校史馆展厅设计,采用文字、图像、声光、视频、动画、三维等多种数字化多媒体展示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校史馆展厅魅力,能够为校史馆带来更形象、生动的展陈效果,使校史馆真正成为一个精神文化的发源地,更好地将校园文化传承和发扬。

虚拟校史馆形式。即三维实景漫游系统,虚拟校史馆由此产生。它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现代化技术综合运用的产物。它给数字化校史馆带来巨大的感观冲击,三维漫游系统是包括一个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立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它是一个真实空间或假想空间的实时仿真虚拟空间,用户借助一定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在该虚拟空间中漫游,从任意角度对环境中的虚拟对象进行观察和操作,从而产生亲临其境的真实感觉[4]329。

数字校史馆网站建设要坚持网站板块结构合理、灵活陈列各类展品、真实再现高校历史、弘扬高校人文精神、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通过网页浏览和虚拟校史馆两种形式的有效结合,通过背景音乐、跟踪参观者与观看内容匹配的音频解说、视频演示、生动的图片和动画,以崭新的、动态的、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官冲击,带给参观者一种共鸣的震撼,以校为荣,为校争光的情感油然而生。

摘要:目前,大多数的高校都建设了实体校史陈列馆,而数字校史馆还有待建设。文章从高校数字校史馆建设的必要性出发,对高校数字校史馆建设的目标、原则、思路及其网站建设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

篇8:水库建设推进情况工作汇报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项目推进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系国家“十三五”规划全国172个重大水利项目之一,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发电的大Ⅱ型水利工程,设计总库容☆亿m3,坝高☆m,装机容量☆兆瓦,估算总投资☆亿元。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级相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我们坚持把☆项目作为“决胜脱贫攻坚,加快乡村振兴,建设全省丘陵地区经济强县”的重要支撑,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要事,积极抢抓机遇,务实主动作为,各项工作加快推进。

一是立足统筹统揽,聚集优势资源专班攻坚推进。我们坚持将☆建设作为防洪减灾的安全工程、生态保护的绿色工程、电力供给的能源工程、脱贫奔康的民生工程,纳入县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精心谋划、强力推进。成立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和县长担任双组长,常务副县长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在全县范围内抽调了☆余名业务骨干组建团队专班攻坚,注册成立了☆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水库建设各项事务。将项目前期推进情况列为全县重点工作强力跟踪督查督办,定期考核通报,严肃问责追究,刚性确保项目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二是立足联动联手,聚合多方力量协作高效推进。我们坚持将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关怀作为工作推进的不竭动力,将两市两地的携手合作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支撑。成立了☆☆两市、☆☆两地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工作对接协调会☆余次,在水库建设的议事机构、水库淹没区界定、两地移民安置规划、征地实物调查等相关方面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合力,加快了步伐。同时,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先后多次到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对接水库建设相关事宜,有力推进了项目用地、移民安置、征地实物调查、回顾性环评等工作。

三是立足提速提质,聚焦关键环节精准靶向推进。我们坚持将做实做细项目前期、突破突围瓶颈制约作为工程建设的先决条件,紧紧盯住专题报告、可研批复、环境评价等关键环节,精准对接精确汇报确保项目有序建设。截至目前,在专题报告方面:《封库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报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流域回顾性评价报告》等☆个专题报告已通过审查,《移民安置规划报告》《林地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个专题报告完成编制待审查;在可研申报方面:上报国家发改委批复《项目可研报告》的☆个必备前置要件,已取得《水资源论证报告》《规划选址意见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定本)等☆个要件的批复。余下《用地预审意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方案》《节能减排报告》等☆个要件正在同步编制报审中。

尊敬的☆市长,各位领导,虽然我们在☆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在手续办理、资金筹措等方面还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一是资金筹措问题,项目总投资约☆亿元,根据国家发改委项目审批的要求,资金筹措比例为中央☆%、省级☆%、市县☆%,市县自筹资金达☆亿元,要求市县资本金筹措方案务必做到不新增地方负债,恳请市委市政府给予支持协调。二是节点推进问题,水利部要求同步报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移民安置规划报告。移民安置规划报告需省政府、水利部联合审批,分移民、水利两条线进行上报。目前,省水利厅已将移民安置规划报告报送至水利部。移民安置规划报告涉及☆☆两市,恳请市委、市政府协调尽快转报移民安置规划报告。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特别是☆市长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加力加速推进各项工作,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坚持目标导向,抓实项目前期力争尽快开工。对前期工作目标再研判、再细化、再跟进、再落实,明确到时间节点和具体进度,力争

篇9:三力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关于做好“三力”建设年活动自查报告的工作安排,局活动办公室按照局党组制定的活动实施方案及活动第一阶段和

第二阶段工作安排,对照要求,查漏补缺,没有完成任务要求的抓紧安排进一步补充完善。这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按照要求,通知各科室、直属各单位每人撰写2篇学习心得体会,1份自查报告,进一步补充个人学习笔记,要求局机关个人材料于4月2日前报活动办公室,直属各单位有关材料于4月6日左右报活动办公室。

二是经过整理,把《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和《“十二”五全市水资源保障能力分析》作为局党组在学习调研阶段形成的专题调研报告。

三是根据市委“三力”建设年活动考核要求,今年把“三力”建设年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单位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活动办公室将按照考核要求认真准备,没有的要进行补充,已经有了的,争取在量上、质上再进一步完善。

四是向市委 市委“三力”建设年活动第四督导组报送了当前我局存在的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在我市水资源区域承载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全面统筹水资源调配,为我市蓝色经济区和临港大工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

1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二是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方面改革创新的力度不够大。

下一步工作

一是根据个人、科室(单位)的自查报告及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抓紧建立工作台账;

二是个人撰写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还有些偏少,抓紧时间再进行补充;

三是在我局机关网站上建立“三力”建设年宣传专栏,充分发挥机关门户网站的宣传作用。

篇10:校史陈列室建设情况工作汇报

几年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围绕中心,把促进发展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务求实效作为工作的基本准则;坚持改革创新,用发展的思维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下面,将我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本做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打算汇报如下:

一、基本做法及工作成效

(一)创新载体,提升水平,农村党建工作得到加强

一是深入开展了“三创两建”活动。我们将“三创两建”活动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主线,坚持常抓不懈。通过强化考核、结果通报、限期整改等措施,确保“三创两建”活动取得了实效。通过三年努力,全县8个乡镇、98个村、32个涉农部门、186个乡镇站所基本达到了“五好”标准,其中景山镇卫生院被省委授予“群众满意乡镇站所标兵”称号。

二是扎实开展了“五星级党支部”创建活动。我们把“星级创建”活动作为加强农村党建工作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具体抓手,将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促进农村发展等方面的要求进行量化,实行目标管理,分星考核,按星奖惩,努力实现农村经济较快发展、班子坚强有力、村风和谐文明、管理民主规范、群众广泛认可的目标。我们这一做法多次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并获2006全市组织系统创新工作二等奖,近期,市委组织部还要对我县“五星级村党支部”创建活动进行调研总结,待经验成熟后在全市推开。

三是在农民党员中全面实施了“智能工程”。以提高农村党员的文化素质、提高农村党员的发展能力为主线,依托白山市农村党员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大规模实施了农村党员素质提升工程。仅去年一年,我们就组织了277人参加学历教育班,举办了食用菌、中草药材、计算机、野猪饲养、农村经纪人培训班6期,无偿培训农民党员208人。

四是在农民党员致富群体中全力实施“党员中心户”带动工程。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农村党员中开展“党员中心户”带动工程的实施意见》,将农村党员中发家致富的能人、产业发展的带头人确立为“党员中心户”,形成党群致富联合体,通过示范、引导、带动和辐射作用,带动本地产业的发展。全县已确立党员中心户350余户,带动群众近2800户,新上产业项目57个,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700余件,涌现出一批自身致富能力强、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作用发挥好的“双带”典型群体。

五是较好地完成了村党支部换届工作。我县村党支部换届工作已全部结束,全县111个村党支部,普遍实行了“两推一选”,选举产生出村党支部书记98人、支部委员217人,有13个村没有合适人选。换届后的村党支部书记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都得到优化,平均年龄45岁,比换届前下降3.1岁,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4人,中专(高中)文化程度53人,初中文化程度11人,“双带”能力较为突出的83人。

(二)强化措施,破解难题,企业党建得到提高

一是加大“两新”组织工作力度。实行了大党工委领导体制,形成了组织部牵头协调、各部门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抓“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格局。从党工委成员单位中抽调了27名素质高、业务精、责任心强的党员业务科长,下派到全县有规模、基础条件较好的31户“两新”组织中担任党建联络员。目前,在“两新”组织已建立党支部12个,吉林北佳、宏业供热两个支部正在筹建之中。

二是理顺了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党员的隶属关系。制定下发了《关于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党员移交居住地党组织管理的通知》,按照解除劳动合同党员的居住地和新从事工作单位,分别确定接收党组织,为256名解除劳动合同的党员办理转接手续,确保这些党员离岗不离党。

三是在全县非公有制企业中大力实施了以“把生产经营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能手和推荐下岗职工党员进企业、推荐党员生产经营能手进入企业管理层”为主要内容的“双培双推”工程。通过“双培双推”工程的实施,全县有党员的非公企业已达42户,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能手36人,把生产经营能手培养成党员16人,推荐下岗失业党员进入非公企业工作43人,推荐党员生产经营能手进入企业管理层5人,切实增强了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力地促进了非公企业健康发展。我县“双培双推”做法,被《吉林组工信息专报》刊发。

(三)配强班子,夯实基础,社区党建得到发展

一是选准配强社区党支部书记。我们拓宽选人用人视野,面向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公开选派了5名社区支部书记。在选派方式上,采取自愿报名、面试遴选、组织考察的方式进行。被录用的社区党支部书记试用期一年,期满合格的留用,不合格的退回原单位。录用后的社区支部书记负责社区全面工作,享受科股级待遇,并直接纳入副局级后备干部管理。对于业绩突出、表现全面的社区支部书记,县委将优先提拔使用,极大地调动了新选配社区党支部书记的积极性。

二是加强社区干部业务培训。针对社区党建内容新、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的实际,去年11月份我们组织社区党支部书记到辽源、四平等地的社区进行了参观学习,开阔了社区干部视野。同时,还举办了社区干部培训班,提高了他们做好社区工作的能力。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我们为社区配备了电视机和影碟机,订购了图书、乒乓球台,居民群众可以随时到社区观看科教片、阅读图书、锻炼身体。元旦期间,5个社区联合举办“迎新年联欢会”,丰富了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巩固成绩,深化成果,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精神

我们把贯彻落实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精神,巩固和深化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作为基层党建的重中之重。一是制定了《中共靖宇县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以县委文件制定下发了《中共靖宇县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措施,成立了以县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靖宇县委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县委常委和党员副县长党建联系点。二是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中广泛开展了“党组织关爱党员、党员服务群众”活动。成立了以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为组长,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党员服务群众”领导小组。在乡镇成立了党员服务中心,在社区、村成立了党员服务站,为党员特别是外来流动党员提供信息咨询、推荐就业、帮贫扶困等方面的服务。在县就业局建立了下岗失业党员培训基地,根据党员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地免费为他们举办家政服务、汽车驾驶等职业技能培训班。从农业、农机、特产、牧业、司法、劳动等部门抽调相关人员组成便民服务群众专家对接组,深入农村一线面对面地为群众提供免费服务。同时还制作了印有专家姓名、联系方式、服务内容的“党员服务群众”便民卡,发到百姓手中,保持随时畅通的服务渠道。

二、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但按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在:

1、部分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党建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党建工作是虚,经济工作是实,只要经济工作上去了,其它都无所谓了,造成了实际工作“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这种主观原因直接影响了基层组织建设的深入开展。

2、部分党支部班子整体战斗力不强。经过几年集中教育整顿和创建活动的开展,全县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仍有个别党支部处于维持、松散甚至瘫痪状态。

3、党建经费没有充足保障。几年来,我县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财政实力逐年增强,但总体上还处于相对落后阶段,资金的不足客观上制约了一些党内活动的开展,在非公企业和村级党组织中表现尤为明显。

4、“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相对比较薄弱。个别业主对建立党组织心存顾虑,怕党组织开展活动影响生产经营,对建立党组织采取不支持、不过问的态度;有些“两新”组织没有活动经费,缺少固定的活动场所和学习资料,党内活动开展难;“两新”组织人员分散、流动性大,党员难管理,作用难发挥。

5、党内一些制度坚持的不好。有的党支部党内制度虽然比较健全,但只是挂在墙上,订在本上,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执行。

6、部分党员先锋作用发挥不明显。少数党员不能用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甚至造成负面影响,这种现象在下岗党员和农村无职党员身上表现比较突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着眼于永葆先进性,切实抓好党员队伍的经常性教育管理工作。以贯彻落实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四个文件精神为重点,不断加强党员的经常性教育,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一是切实抓好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在农民党员中,继续组织开展党员中心户、党员承诺制等活动,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双带”能力强、作用发挥突出的农民党员。在社区党员中,通过实施在职党员进社区,组建社区志愿者服务队、设置服务先锋岗等方式,组织社区党员在卫生监管、治安巡逻、义务宣传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企业党员中,积极开展“两培两推”、“我为企业增光彩、党员奉献日”等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党员意识和组织观念。在流动党员中,认真做好新修订的流动党员活动证发放工作,规范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构建以流入地为主、流入地和流出地共同管理的城乡一体化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二是加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逐步推开的准备工作。在乡镇、社区建立党员服务中心,进一步整合有效资源,健全和完善制度规范,加强党员服务中心功能建设,使党员服务中心成为先进性长效机制的重要依托载体。三是切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全面落实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和工作责任追究制度,严格工作程序,规范发展党员工作。注重把农村致富能人、企业业务骨干、“两新”组织带头人等优秀分子及时吸纳到党组织中来,进一步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以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为着力点,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健全基层组织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社区和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后的村班子建设,进一步贯彻执行村级组织工作规则,规范村“两委“工作,增强村级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扎实深入开展“五星级党支部”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五星级党支部”创建活动方案和考核细则,使活动更加贴近新农村建设实际。同时加大检查指导力度,提高创建水平,今年创建目标是:“五星级党支部”要达到村总数10%以上,“四星级党支部”要达到村总数20%以上,“三星级党支部”要达到村总数30%以上,通过“五星级党支部”创建活动,为新一轮“三创两建”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围绕建设和谐社会,积极推动县直单位党建工作与社区党建的有机整合,加快构建社区区域性大党建格局,增强社区党建和社区管理的统筹协调能力,提高建设和谐社区、服务社区居民的本领。改进社区党组织设置形式。鉴于目前社区党支部的党员一般在100人左右,多的达到了200人,“一区一支”的党组织设置形式与社区党员数量不断增长的趋势不相适应,也不利于党员的教育管理,拟在社区建立党总支、在楼群建立党支部、在楼栋建立党小组,优化党组织设置形式,不断加强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不断创新社区党建活动方式。围绕知民、亲民、便民、育民、乐民、安民这个主题,深入开展“为民工程”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楼院”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在职党员八小时以内参加单位党组织的活动,八小时以外参加社区党组织的活动,发挥自身特长,参与社区建设,形成“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共建氛围。

围绕扩大覆盖面、提高影响力,进一步完善“两新”组织大党工委领导体制,注重发挥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的作用,着力抓好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今年,凡符合条件的非公企业都建立党组织,暂时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也要通过建立联合党组织,选派党建工作联络员,帮助建立工会和共青团组织等办法,把党的工作开展起来。进一步规范非公党组织活动,在非公党组织中建立健全党建工作制度,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按照“有利于开发企业人力资源、有利于培育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的原则,设计开展能为业主所接受、能吸引党员参加的活动。同时,通过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等工作,拓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覆盖面,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扎实开展。

3、着力营造基层党建工作的环境和氛围。围绕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双争”活动(争当抓党建工作好领导、争创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全年组织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进行细化、量化,年末采取听、查、看、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根据考评情况,综合评出“全县组织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党委”、“优秀组织工作者”,并在全县进行通报表彰。同时,把考评结果做为部门评选一类班子,个人评选优秀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对组织工作责任不落实,目标量化考评排名位后的党委,亮黄牌,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整改,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制定《靖宇县基层党建工作问责暂行办法》,实行基层党建工作问责制。对问责事项、处理规程、纪律保障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使基层党组织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党务干部在不履行、不完全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党建工作责任追究时有章可依。

4、扎实开展好“党组织关爱党员、党员服务群众”活动。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今年上半年举办一期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计划采取县内集中学习与外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让他们学到必备的知识,又让他们开阔视野。下半年,举办一期“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培训班,通过座谈讨论、参观考察、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研究制定村级主要干部退养生活保障机制。现在已初步研究了一个由县级财政、乡镇政府和村干部本人三方共同承担交纳养老保险的退养保障办法,待村委会换届后,对“两委”负责人人数、年龄结构做出详细统计,拿出资金预算和具体操作办法提交县委研究。在继续抓好失业党员技能培训、便民服务等活动的基础上,下步将组织开展援助下岗失业党员再就业工作,制定《靖宇县援助下岗失业党员再就业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各基层党组织对下岗失业党员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并实行定期报送信息制度。在县就业服务局成立“下岗失业党员就业援助服务中心”,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优先推荐下岗失业党员就业。年内力争所有具备就业能力的下岗失业党员都能得到有效的再就业援助,实现就业率达到60%以上,以后逐年增加。全面推行党员承诺制,研究制定抓落实的有效措施,区分农村、社区、企业,根据党员职位、身份的不同差异,按本职岗位和自身能力定诺、承诺、践诺和评诺,使党员承诺制成为群众检验党员行为的一把尺子,成为党员自我检验的一面镜子。

篇11:挖掘校史资源,建设校园文化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首先使用“校园文化”这个概念。此后,人们把校园文化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并在理论层次进行探讨。那么到底什么是校园文化?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安徽师范大学葛金国教授对校园文化的理解是:“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特定价值观念基础上进行物质和精神创造的结果及过程,作为一种亚文化,校园文化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员工尤其是学生为主体,以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交流及特有的交往———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为基本形态,以各种文化活动为主要运作方式,以积淀、凝聚、内控为优化机制的具有学校特色的一种组织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赵中建认为,校园文化主要是一种群体文化,它常用来指代学生的活动。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是一种环境的影响、气氛的影响,同时也是一种意识的、习惯上的影响。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课程和教学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对其进行价值观、思想情感的熏陶,学校文化感染和影响着校园活动的开展。学校的文化是一种精神性的力量。因此,校园必须重视文化建设,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其中能够生动活泼自主地发展。

二、校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校史通常是指一所学校从建校以来到现在为止的发展历史轨迹,它是学校传统精神的反映和风格特色的集中体现。一个学校的校史资源应该是这所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综合。一所学校的校史文化对师生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通过学习和了解校史来加强和促进校园文化方面的建设,这既能够有效地提高和建设校园文化,又能够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利用校史资源来建设校园文化的路径

(一)利用校史资源,建设学校精神文化

在当今社会,很多学校都明确指出要建设校园文化,但在建设校园文化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往往过多追求学校的教学楼、宿舍建和内部配套设施的“高大上”,而忽视了对校园精神文化的积累和传承。校园文化包括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和物质形态的文化。我们所说的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包涵了一所学校的学校精神、办学理念以及价值观念。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宝贵的财富,同时也是推动学校前进的力量。

首先,学校要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办学内涵,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体系。其次,宣传校园典范人物。所谓校园的典范人物是那些工作突出、道德高尚的人,他们在全校的老师和同学中都享有一定的威望,是值得推崇和颂扬的。

(二)利用校史资源,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校园的设计、环境的布置等等,它既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又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出以学生为本,要体现出学校的主流文化,要让教师和学生感到舒适、整洁、愉快,并且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学习。

学校要利用校史开展环境文化建设,努力建设融历史与现代为一体的校园环境。我们既要综合考虑、充分挖掘校史资源,又要突出校园环境的整体美,也要从细微的方面着手,从身边的点滴入手,让校园环境处处彰显出教育的作用。立意要新颖,不能仅仅只单纯地讨论校园环境,而是要把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放在一定的高度,要把它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结合起来。因此,我们所要建设出的校园文化要能够使校园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哪怕是校园里的花花草草都能体现出教育的意义。

(三)利用校史资源,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首先,我们要做好开学第一课。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学校要对新生进行校史方面知识的教育,带领新生参观校园,主讲学校发展的历史。校史校情宣传员由学校相关老师进行培训,对学校相关历史要求做到熟知,能脱稿。通过第一课的校史教育,使新生对学校的历史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其次,开好校史的班会课。除带领学生参观校史馆等活动外,学校要求各班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带领学生集体回顾学校发展历程,并学习学校的办学思想、校训、校歌等内容,使学生对学校的认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增强理性认知。再次,完善校园网站中的校史内容。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获取手段。学校可以在校园网站专门开辟“历史回忆”“杰出校友”等栏目,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栏目的开设方便了校友与母校的联系,缩短了母校与校友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67.

篇12:城市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首先对王市长一行到**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下面,将我县2005年城建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以汇报。

一、工作安排和打算

按照市委构建发展战略新高地的目标要求和全市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今年,我县工作总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全力搞好城市建设,着力改善人民生活,不建企业抓企业,建设环境搞服务,创造条件搭平台,齐心协力谋发展,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开创**加快发展新局面。按照这一要求,我们把城市建设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改善发展硬环境,打造**新形象,力争使县城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今年,县城建设总体上要实施“南移北连、西开东扩、中区改造”战略,即:整合城市资源,推进行政办公区南移;依托天然气开发,以兴城镇为中心,推进城市开发向北延伸;加强道路建设,改善交通状况,打通南北大通道;借助明沈路搞开发,打造明沈经济带;依托园区建设,拓宽发展空间,建设东部工业区;改造老区,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向现代化县城目标迈进。重点推进六项工作。

1、整合资产,建设行政综合大楼。整合县委、人大、政府、行政2号办公楼四个地段,做成招商项目,以资产置换形式进行盘活。通过招商引资,在县城南环西路北侧建设占地面积4.32万平方米,包括行政办公区、会议区、广场停车区和服务区四个功能区,总建筑面积1.39万平方米的行政综合办公楼,将县委、人大、政府等20个机关单位迁入办公大楼。整合后地段进行商业开发。这样,既开发了县城黄金地段,又实现了在政府不投入的情况下改善

办公条件的目的。近期完成项目包装,并通过项目发布会、到市建设工程招投标大厅公告等形式广泛招商。

2、改建道路,打造良好交通环境。重点改建五项道路工程。①完成县城十字大街拓建改造工程。投资1519.1万元,将十字大街路面由14米拓宽到20米,工程量为标准砼路面2.59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60盏,铺装8米宽人行道4.82万平方米,铺装过道板4226.97平方米,栽风景树800株。②完成县城5条次干路改造工程。投资1125.8万元,铺装10米宽沥青砼路7.287公里,安装路灯150盏,栽行道树(棠杞)2000株。③完成县城168条居民巷道铺装工程。投资186.9万元,用红砖铺装县城环路内6.23万平方米居民巷道。④完成21条通村公路建设工程。投资1674.6万元,修建126.86公里四级标准红砖路,打通18个行政村,使16.7万人受益。⑤完成肇肇路大修工程。总投资1159.6万元(市里投入1006万元,县里匹配153.6万元),修建明沈公路**至肇源段我县境内10.3公里路面。

3、完善管网,构建新给排水体系。改造县城自来水管网。投资87.5万元,改造延伸东街供水主管线1190延长米,完成拟铺装改造次干路路段给水主管线2040延长米;投资49.5万元,铺装十字大街给水管线1829延长米。建设地下排水设施。投资1989.9万元,铺设次干路排水管线1.99万延长米,砌筑雨排井371座,检查井371座,建排污泵站1座。投资370.4万元,完成十字大街7700延长米地下排水管线及配套设施建设。建设环城路排水工程。投资422.8万元,铺装环城路外侧地下排水管线7800延长米,完成配套设施建设。

4、强化设施,建设广场和客运站。①投资119万元,在原县医院位置建设繁荣广场,安装庭院灯50盏,健身器材20套,硬化面积9800平方米。②投资931万元,对县客运站进行原址翻建,建筑面积2645平方米,道路广场11684平方米。

5、精心包装,推出城建招商项目。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吸

引社会资金投入城市建设。一是建设两处商贸城。①建设新世纪商城。投资1400万元,对原二商店进行翻建改造,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②开发商贸服务区。投资5490万元,将市场步行街北侧住宅区全部改造成为商贸服务区,建筑面积3.66万平方米,同时完成道路、给排水、供热、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二是开发一处住宅小区。在符合城镇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出台政策,采取捆绑式开发的办法,做到改造一处,彻底一处。投资4720万元,在县第一中学东侧环城路内建设西苑住宅小区,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三是实施集中供热工程。计划用五年时间实现县城楼房全部集中供热。今年实施一期工程,需资金1520万元。主要完成集中供热项目的论证、立项、规划、设计等基础性工作,对今年新建的西苑住宅小区实行集中供热,对新建楼房实施就近入网并网。

6、超前运作,做好城镇发展规划。坚持“长远规划,科学发展”的原则,采取“整合村屯,向城镇集聚”的方式,借助明沈路打造经济带,依托徐家围子大气田开发兴城镇(徐家围子气田在兴城境内),把兴城镇规划建设成为第二个县城。抓住气田开发机遇,利用兴城镇基础好的优势(明沈、同昌、宋朝三条公路过境)。从现在开始,着手做好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化工区、商业区、服务区、住宅区、办公区、休闲区,中心城区规划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集中供热,绿化、亮化,达到水网、电网、广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齐全,按照现代化小城镇标准进行建设,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天然气化工基地。

二、存在问题与困难

县城大部分基础设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城市建设历史欠账多,设施不配套,功能不齐全,老化破损严重。目前,除了十字大街外,其它次干路、大部分巷道破损严重,雨天泥泞不堪;自来水管网改造不到位,已入网的楼区仍需二次提水;县城内基本没有地下排水和排污设施,只能依靠沉井排污,冬天像冰山,夏天臭气熏天;次干路、外环路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不全。

城镇开发改造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从目前县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看,根本不能满足自身建设需求。加之城市房屋改造中,拆迁补偿费用过高,招商引资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开发商开发改造老城区的积极性。另外,县里财政开支单位没有启动住房公积金,不能对住房消费产生拉动能力。这些问题制约了城市建设,影响了投资环境,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落实办法与建议

虽然我县在城镇基础建设上困难较多,压力较大,但为了能尽快改变面貌,让百姓受益,我们坚持“政府少拿钱、多办事,不拿钱、也能办事”的原则,千方百计想办法、多种渠道筹资金,务必完成今年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

今年我县城市建设项目多,道路、给排水改造、客运站建设、广场建设等公益性投入总需资金达5000多万元。在资金筹措上,我们主要通过“四个渠道”来解决。一是财政投一块。县财政将加大投入力度,在可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县财政将拿出1145.2万元用于城市基础建设。二是社会融一块。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城市建设。融资可达到3000万元。三是经营挣一块。采取经营城市的办法,通过对城内闲置土地的盘活经营,赢得建设资金。四是政策引一块。通过出台优惠政策,调动开发商积极性,让利于百姓,使政策成为启动资金。

尽管我们积极努力,但在资金、规划等方面靠自身力量仍难以解决,恳请王市长及市里各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帮助协调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建议市里给予资金支持。尽管我们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但是由于建设项目较多,资金缺口仍然很大。因此,恳请市里及有关部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资金支持。

二是建议市里给予政策倾斜。今年许多城镇开发建设项目都是靠自筹资金和招商引资实施建设的,恳请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放宽政策,在有关收费、用地、人防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上一篇:询证函记录下一篇: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