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对策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024-04-11

及对策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共8篇)

篇1:及对策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林 万 泉兰平

农民负担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的问题,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党中央、国务院于2000年3月2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将原有过多过滥的各种不合法收费强行予以取消;一改过去管理失控的状况,将那些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政策规定的农民合法负担,改革为税收的方式依法予以征收。试点实践证明: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为加强农业基础、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作出的重大决策。

也正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对我国农村的长期稳定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以及农村民主法制建设,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都将伴随着对旧的体制的斗争。

因此,税费改革,给人们带来成功喜悦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笔者所在的地区处于我国川南“鱼米之乡”的泸州市纳溪区,也属我国典型的丘陵农业地区,全区243个行政村,184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人口384276人,106498 个农业纳税户。该区于2002年全面进行了农村费改税工作,费改税前不含投劳折资的负担为人均76元,费改税后人均45元。农村实施税费改革以后,农民的负担切实减轻了,农民得到了实惠,绝大部分农民对党中央、国务院的税费改革工作是拥护和支持的。

但是,据地方税务部门统计显示,费改税前所欠税数额为212万元,费改税后仍有部分农民拒交农税,单就2002年全区欠税额为142.4 万元。对于费改税前欠税的问题,本文不作研究,费改税后仍然出现欠交、拒交农税的问题,就不得不引起注意,其原因如何,有何良策?笔者试就存在的这一问题作如下分析:

一、欠交、拒交的原因

农村税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欠交、拒交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原因,笔者对所在辖区的十六个乡镇,1

160个农户进行了实名或问卷调查,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种原因:

(一)法制观念淡薄,对费改前欠费与费改后欠税的区别不清。由于改革前欠款的农户,一直未受到任何制裁,欠款户认为原来不交都可以,改革以后仍然不交何尚不可,因而我行我素,仍然采取拖欠或拒交的方式对待。殊不知这种行为是拒不履行法定纳税义务的违法行为,偷税、漏税、抗税的违法行为所承担的责任与费改税前的欠款行为所承担的责任是截然不同的,但全区这样的欠款户约占25%。

(二)互相攀比,好滞后。改革后部分欠税户持观望的态度,认为“他人旧欠不清,自己新税不交”无关紧要,这样的欠款户约占50%,而其中约15%的欠款户还是税改前交清了的,税改后看到别的欠税户过去和现在未交都能过关,自己才跟着拖欠、拒交。

(三)借题发挥,附条件纳税。部分农户认为自己与他人的纠纷未得到解决,由此而拖欠拒交的欠税户约占10%。

(四)工作失误、民心不顺。这种情况多系计税面积与实际面积不一致所造成。中央规定,费改税后的计税面积以第二轮承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面积为计税依据,而在第二轮承包土地时,有的实行丈量亩分配,有的仍实行习惯亩分配,分配的标准不统一等,由此造成纠纷,部分社员因而拖欠拒交。

(五)纳税人不知情,或委托代理手续未完善。如纳税农户举家外出,田土无人耕种,因而无人代交农税。由于本地区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效益较低,政府鼓励农民参加劳务输出,外出务工者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约有八万四千多人外出务工经商,由此导致个别农户田土无人耕种、抛荒,税费无人代交。

(六)农税减免工作滞后。按照《四川省农业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农村特困户、革命烈士军属、在乡的革命伤残军人、残疾人、五保户、因生活贫困或者缺乏劳动力而纳税确有困难的,经批准可以减征或免征,实行先减后征,对遭受灾害的实行减征或者免征,实行即灾即减即免的办法,但在实施费改税工作时,没有将减免工作及时落实到位,导致部分农户拖欠、拒交。

(七)趁机煽动,破坏改革。个别农户断章取义、歪曲中央政策,四处串联、造谣生事,对抗国家税收法规,造成相当一部份农户不明真象,误听误信,随波逐流,拖欠或拒绝交纳农税。如:本区护国镇沙田村的刘某和丰乐镇罗东村的陈某等人,从1998年起就拒交农税、提留、统筹款,且经常利用赶集的日子,在茶馆、酒店聚集,将自己栓改、剪辑后的“中央文件”予以散布,负面影响相当大。

二、税改前法律法规对农民承担义务的规定

(一)国家宪法、基本法对农民承担义务的规定

我国《宪法》第42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义务”,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法律和劳动纪律及社会公德”,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规定交纳税的义务”。从上述宪法条文规定的内容理解,劳动既是农民的权利也是农民的义务,农民所缴纳的农税是依附于耕作土地所产生的纳税义务。提留、统筹及义务工积累工是农民应当履行的社会公益性义务。同时,我国《农业法》

第16条规定:“农民依法缴纳税款,依法缴纳村集体提留和乡统筹费,依法承担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由此,我国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和国家基本法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农民缴纳农税、提留、统筹费和承担义务工、劳动积累工是应尽的义务。既然是义务就不得放弃和推卸。

(二)《四川省农民负担管理条例》对农民承担义务的规定

《四川省农民负担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8条规定:“农民除依法交纳税金、完成农产品定购任务外、依照本条例上交集体提留和统筹费,承担一定数量的劳动是应尽的义务,应当积极履行。”同时,该《条例》第9条、第10条、第11条规定,农民交纳的提留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用于“五保户”供养等集体福利事业;统筹费主要用于乡、村中小学危房维修、改造及其他办学经费,同时用于计生、优抚、交通、广播、卫生、文化等民办公助事业。《条例》第13条、第15条规定“为农村的植树造林、防汛抢险、公路建勤、修缮校舍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劳动力应承担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该《条例》作为国家的地方行政法规,乡(镇)人民政府就有权依照该《条例》的规定予以执行。《条例》第33条、第35条规定,对无故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限期履行。逾期拒不履行的,每日加收相当于应交提留、统筹费总和的千分之二的滞纳金,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期满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三、税改后法律、法规对农民承担义务的规定

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即就是对过去收费过多过滥、管理失控的状况,结合国家税收制度予以改革和完善,由税收政策,按农业

税及其附加予以调整。也就是说,对农民负担不能采取再收费的形式,而只能按照税收政策及法律规定予以依法征收。因此,农民的义务就是依法纳税。按照我国《税法》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均为纳税人。纳税人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期限内自动履行纳税义务。如有特殊困难不能交纳或不能按期交纳的,应当向税务机关书面申请减税或免税,减交、免交或缓交须经县级以上税务机关批准。纳税人未按规定缴纳,可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2‰的滞纳金,因纳税人未缴或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3年内可以追征,特殊情况还可延长到10年,并可追收滞纳金。纳税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缴纳税款及滞纳金,然后由税务机关予以处罚,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的,作出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同时,我国《刑法》第203 条规定:“欠税人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的税款,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行为,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1倍至5倍的罚金......”。第202条规定,纳税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1倍至5倍的罚金......。我国《行政诉讼法》第66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据此,对欠交税款的行为依法予以追收的法律依据是充分的。

四、对清欠工作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我国少数不发达地区,由于部分农户拒绝交纳农税、提留、统筹,严重制约着乡(镇)政府和村一级机构的正常运转,个别地方已形成恶性循环,原来不欠款的农户,眼看自己身边的欠款户都能了事,反而自己都拒绝交纳而成为欠款户了。这样的恶性循环若不根治,必将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发生。如何妥善处理这些税费尾欠问题呢?按照国务院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有关规定,对农民拖欠的合理承担的税费应当予以清欠,但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过去从宽,今后从严;欠费从宽,欠税从严。一般只能清理有关农业税收及村提留和乡统筹费,对不合法、不合理的欠费不能追缴;二是要分析欠款的原因,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宣传和发动依靠群众,贯彻国家税费减免政策,该减免的予以减免;三是要制定清欠计划,根据清欠数额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分期、分批清缴,

篇2:及对策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浅析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泉兰平

农民负担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的问题,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党中央、国务院于3月2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将原有过多过滥的各种不合法收费强行予以取消;一改过去管理失控的状况,将那些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政策规定的农民合法负担,改革为税收的方式依法予以征收。试点实践证明: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为加强农业基础、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正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对我国农村的长期稳定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以及农村民主法制建设,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都将伴随着对旧的体制的斗争。因此,税费改革,给人们带来成功喜悦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笔者所在的地区处于我国川南“鱼米之乡”的泸州市纳溪区,也属我国典型的丘陵农业地区,全区243个行政村,184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人口384276人,106498个农业纳税户。该区于全面进行了农村费改税工作,费改税前不含投劳折资的负担为人均76元,费改税后人均45元。农村实施税费改革以后,农民的负担切实减轻了,农民得到了实惠,绝大部分农民对党中央、国务院的税费改革工作是拥护和支持的。但是,据地方税务部门统计显示,费改税前所欠税数额为212万元,费改税后仍有部分农民拒交农税,单就20全区欠税额为142.4万元。对于费改税前欠税的问题,本文不作研究,费改税后仍然出现欠交、拒交农税的问题,就不得不引起注意,其原因如何,有何良策?笔者试就存在的这一问题作如下分析:

一、欠交、拒交的原因

农村税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欠交、拒交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原因,笔者对所在辖区的十六个乡镇,160个农户进行了实名或问卷调查,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种原因:

(一)法制观念淡薄,对费改前欠费与费改后欠税的区别不清。由于改革前欠款的农户,一直未受到任何制裁,欠款户认为原来不交都可以,改革以后仍然不交何尚不可,因而我行我素,仍然采取拖欠或拒交的方式对待。殊不知这种行为是拒不履行法定纳税义务的违法行为,偷税、漏税、抗税的违法行为所承担的责任与费改税前的欠款行为所承担的责任是截然不同的,但全区这样的欠款户约占25%。

(二)互相攀比,好滞后。改革后部分欠税户持观望的态度,认为“他人旧欠不清,自己新税不交”无关紧要,这样的欠款户约占50%,而其中约15%的欠款户还是税改前交清了的.,税改后看到别的欠税户过去和现在未交都能过关,自己才跟着拖欠、拒交。

(三)借题发挥,附条件纳税。部分农户认为自己与他人的纠纷未得到解决,由此而拖欠拒交的欠税户约占10%。

(四)工作失误、民心不顺。这种情况多系计税面积与实际面积不一致所造成。中央规定,费改税后的计税面积以第二轮承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面积为计税依据,而在第二轮承包土地时,有的实行丈量亩分配,有的仍实行习惯亩分配,分配的标准不统一等,由此造成纠纷,部分社员因而拖欠拒交。

(五)纳税人不知情,或委托代理手续未完善。如纳税农户举家外出,田土无人耕种,因而无人代交农税。由于本地区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效益较低,政府鼓励农民参加劳务输出,外出务工者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约有八万四千多人外出务工经商,由此导致个别农户田土无人耕种、抛荒,税费无人代交。

(六)农税减免工作滞后。按照《四川省农业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农村特困户、革命烈士军属、在乡的革命伤残军人、残疾人、五保户、因生活贫困或者缺乏劳动力而纳税确有困难的,经批准可以减征或免征,实行先减后征,对遭受灾害的实行减征或者免征,实行即灾即减即免的办法,但在实施费改税工作时,没有将减免工作及时落实到位,导致部分农户拖欠、拒交。

(七)趁机煽动,破坏改革。个别农户断章取义、歪曲中央政策,四处串联、造谣生事,对抗国家税收法规,造成相当一部份农户不明真象,误听误信,随波逐流,拖欠或拒绝交纳农税。如:本区护国镇沙田村的刘某和丰乐镇罗东村的陈某等人,从起就拒交农税、提留、统筹款,且经常利用赶集的日子,在茶馆、酒店聚集,将自己栓改、剪辑后的“中央文件”予以散布,负面影响相当大。

二、税改前法律法规对农民承担义务的规定

(一)国家宪法、基本法对农民承担义务的规定

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义务”,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法律和劳动纪律及社会公德”,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规定交纳税的义务”。从上述宪法条文规定的内容理解,劳动既是农民的权利也是农民的义务,农民所缴纳的农税是依附于耕作土地所产生的纳税义务。提留、统筹及义务工积累工是农民应当履行的社会公益性义务。同时,我国《农业法》第16条规定:“农民依法缴纳税款,依法缴纳村集体提留和乡统筹费,依法承担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由此,我国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和国家基本法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农民缴纳农税、提留、统筹费和承担义务工、劳动积累工是应尽的义务。既然是义务就不得放弃和推卸。

(二)《四川省农民负担管理条例》对农民承担义务的规定

《四川省农民负担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8条规定:“农民除依法交纳税金、完成农产品定购任务外、依照本条例上交集体提留和统筹费,承担一定数量的劳动是应尽的义务,应当积极履行。”同时,该《条例》第9条、第10条、第11条规定,农民交纳的提留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用于“五保户”供养等集体福利事业;统筹费主要用于乡、村中小学危房维修、改造及其他办学经费,同时用于计生、优抚、交通、广播、卫生、文化等民办公助事业。《条例》第13条、第15条规定“为农村的植树造林、防汛抢险、公路建勤、修缮校舍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劳动力应承担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该《条例》作为国家的地方行政法规,乡(镇)人民政府就有权依照该《条例》的规定予以执行。《条例》第33条、第35条规定,对无故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限期履行。逾期拒不履行的,每日加收相当于应交提留、统筹费总和的千分之二的滞纳金,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期满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三、税改后法律、法规对农民承担义务的规定

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即就是对过去收费过多过滥、管理失控的状况,结合国家税收制度予以改革和完善,由税收政策,按农业税及其附加予以调整。也就是说,对农民负担不能采取再收费的形式,而只能按照税收政策及法律规定予以依法征收。因此,农民的义务就是依法纳税。按照我国《税法》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均为纳税人。纳税人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期限内自动履行纳税义务。如有特殊困难不能交纳或不能按期交纳的,应当向税务机关书面申请减税或免税,减交、免交或缓交须经县级以上税务机关批准。纳税人未按规定缴纳,可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2‰的滞纳金,因纳税人未缴或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3年内可以追征,特殊情况还可延长到,并可追收滞纳金。纳税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缴纳税款及滞纳金,然后由税务机关予以处罚,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的,作出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同时,我国《刑法》第203条规定:“欠税人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的税款,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行为,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1倍至5倍的罚金……”。第202条规定,纳税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1倍至5倍的罚金……我国《行政诉讼法》第66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据此,对欠交税款的行为依法予以追收的法律依据是充分的。

四、对清欠工作的几点建议

篇3:及对策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土地股份制改革认识不够。

一些地区对农村土地整治尤其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理解不到位, 执行方面存在偏差。不少地方为了获取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 不惜将土地整治新增节约指标全部用于城市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 而不是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进行统筹考虑, 忽视了农民群众的利益。

(二) 土地产权关系和主体界定模糊。

现阶段, 在家庭承包制下, 农村土地产权仍然存在着多元主体, 而且产权主体界定模糊不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条规定:“农村和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外, 属于集体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也规定农村土地属于三级所有, 即“乡集体、村集体、村民小组”。这些规定明确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集体”, 农民拥有的只是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但“集体”的概念显得含糊, 有乡 (镇) 、村、村民小组三个层级, 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代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 对于农民来说, 某种程度上是虚无的。在实际操作中, 土地产权主体不清必然形成三个层级对同一块地都拥有所有权和控制力, 甚至以此为名义侵犯农民的土地权益, 而农民实际缺乏充分行使自己土地权利的能力, 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中处于弱势地位。

(三) 土地股份制法律地位不明确。

依照我国现行的《宪法》和《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 土地股份制是没有相关法律桂法支持的。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法律地位不清晰、政策不明确。由于国家对土地股份合作制企业没有立法, 不能得到国家法律和行政机关的承认, 工商管理部门不予登记注册。同时, 税务部门按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 对村民获取的股金红利将征收个人所得税。

二、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 提高对土地股份制改革的认识。

一是加强宣传。建议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切实加强宣传, 营造有利于实施土地股份制改革的社会氛围, 积极争取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 让他们理解实施土地股份制改革, 让他们成为实施土地整治的坚强后盾;二是调动各界的积极性。建议地方各级政府在深刻理解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重大意义的基础上, 深人调查研究, 全面把握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做到扬长避短, 同时鼓励对土地整治进行多种模式的探索, 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社会各界投入土地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 明确土地产权关系和主体。

以《宪法》和《土地管理法》为依据, 将“集体”界定为乡 (镇) 、村和村民小组三级, 保证集体享有土地的所有权, 明确集体的法律地位, 保障和实现完善的集体土地所有制。同时赋予农民永久的土地使用权, 并在集体与农民之间建立新的契约关系—土地承包关系,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进一步明确集体委托与农民代理的权利与义务。突破传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的经营形式, 将传统的集体与农民之间对土地的租赁关系转变为委托代理关系, 并通过合同的形式明确权责, 得到法律的保护。通过合同关系, 将农村集体与农民的关系定格为市场的关系, 以便更好地适应以竞争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环境。应当慎重决定土地股权的界定和再分配问题。土地股权问题是股份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这直接决定了农民股份的多少以及公平与否。建议按照集体土地和户籍关系的管辖范围, 在社区集体组织内部按人口来界定和分配土地股份权, 以体现农民在同一地域内对土地的收益享有平等合法的权益。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农村土地承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问题, 新增的人口如果没有承包到土地的情况下, 可以参加集体组织的再分配以保障基本的生活;而在并不解除农户的土地承包合同的基础上, 已故的农村人口不再参加土地股权的分配, 从而保证农村土地制度稳定性和收益分配的公平。

(三) 完善相关的法律规范。

农村土地产权的股份制改革还需要其它配套实施的完善和相关机制的健全, 其中以法律最为重要。针对我国推行土地股份制所面临的现状, 有必要尽快制定和健全有关法律法规, 统一规定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以及土地股份制改革方面的内容, 从而解决土地股份制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合法性不足或法律空白等问题。具体来讲, 主要应该对以下内容进行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农村土地产权的内容;土地价格的评估机制;土地股权的分配;土地入股的条件、权利和义务;农村土地流转的条件与范围;土地股份制企业的性质、设立条件与法律地位等。

篇4:及对策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教育观念;均衡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134-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国家,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应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而基础教育则是发展教育的关键。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要实现繁荣富强的中国梦,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农村人口约占80 %,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的“穷国办大教育”的实情,中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在农村地区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面临的局面很是困难。

一、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教育非均衡化发展

我国的基础教育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沿着不平衡发展格局推进,虽然国家义务教育工程在贫困地区已经启动,但基础教育仍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失衡现象,其中区域的发展不平衡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无论是教育经费的投入、师资力量的配备,还是教育机会的均等、教学设施的配置,经济发达和较发达的中东部地区都明显优于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除此之外还存在结构性的失衡,即在高中,初中和小学的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存在明显的差距,呈现倒金字塔结构,也就是说对高中的投入明显高于初中和小学,从而导致中等教育所占比例高于初等教育所占比例。此外,学校在同一地区,示范学校和重点院校存在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惠的教育政策,使普通学校处于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之中,致使学校在生源质量和资金融入方面存在失衡现象。造成教育发展的极大失衡。其中不平等的教育机会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不仅全国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相同年级的不同班级,相同班级的不同同学之间存在教育质量的差别,而且成功的机会在不同阶层的子女之间也是不同的。

2、办学目标、办学方法不合理

为高等院校输送“优秀学生”是现在农村的基础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由于仅重视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忽视了全体学生的素质的提高,导致学生的思维、体质都较差,以致在社会生活中,实践能力和开拓精神都很差。而且,管理混乱,质量落后,领导管理水平不高,对教学任务不明确是部分农村学校存在的问题。因此,基础教育在农村的发展将更加艰难。

3、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一

作为学生学习活动导师的教师,是教育过程中需要进行优化的重要因素。这就对教师在智能和非智能素质方面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满足学生的发展。在许多地方,存在着教师缺编现象。目前,农村教师达到5.441亿,其中,中小学师生的比例分别为1∶22.68 和 1∶19. 90。较全国的中小学师生比例值1:21.64和1:17.98 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教师不仅从教人数少,而且能力水平、学历水平以及专业素质和操作能力都较低。教师的积极性被农村基础教育的生活条件差、学校条件差、待遇低等现实情况所搓。这些自然环境连基本教学工作都不能满足,更何况是教育的质量了。

二、加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对策

1、消除差异,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

第一,加强认识的提高,使公民教育机会均等权受到法律保障,使职责明确,使政府的主体作用有所发挥,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加大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增加公共资金,以确保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学条件改善,使一工交,二财贸,文教耗尽的情况尽量不出现。第二,对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实现全面平等,促进教育资源向条件较差的学校,农村学校,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流向,使同一水平上的学校,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的差异缩小,使受教育者受到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尽量淡化。第三,政府拨款为首,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利用多种途径筹集办学经费,加强基础教育的均衡水平。同时,较为落后的地区的人民应该摒弃保守,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的思想,开拓进取,抓住机遇,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乡村教师承担着基础教育的历史责任,所以,要把加强师资建设放在首位。首先,地方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提升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必要性,大力发展农村教师教育事业,使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对教师教育存在的迂腐观念有所消除,以学校为基础,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和研究,在乡镇中学建立地面卫星接收装置和信息网络,并积极促进教师教育的农村信息化,从整体上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水平。其次,为了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要克服一切财政困难,及时补充合格的新教师。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使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建立专项拨款制度,使教师的健康保险基金有保障,并使教师的工作,学习条件和福利状况有所改善。最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3、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政府要想农村地区加大财政投入,适当调整投资在富裕的城市和贫穷的农村地区之间的比例,加大对农村投入。虽然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已经提出,但城乡居民收入仍存在很大差距,并在1985年-2010年的25年里迅速扩张。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8.7%来说,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 仅为4.3%; 2012年虽然表面上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是3.2:1 ,但如果考虑到各种福利的差距,实际收入差距则为6:1。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农村地区的差异在较短的时间内都很难消除。因此,我们必须在教育平等和公平的基础上,无论中央还是省委,在教育的经费的投入上都要有所提高,特别强调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上的资金的投入。

参考文献:

[1] 吴 洋,李 然.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与对策[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11.

[2] 瞿葆奎,郑金洲.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篇5:及对策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卧龙镇,系原平泉县沙坨子乡,于2004年12月经省民政厅批准撤乡并建镇。该镇位于县城北9公里,总面积234.9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251个居民组,8438户,30219口人,耕地3.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6.7%。近年来,该镇立足资源、区位、交通、人文等优势,紧紧围绕“特色农业大镇、新型工业强镇、商贸集散重镇、环境优美城镇”的目标,提出并适时完善了“农业富民、工业强镇、商贸活镇”发展战略,突出狠抓了开放项目、特色产业、环境建设、社会建设等重点工作,镇域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该镇工业发展迅速,依托丰富的钒钛铁资源优势,共建设铁采选企业26家,年产铁精粉200万吨,实现财政收入2.5亿元。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全镇共发展食用菌1500万盘袋,占地2000亩,年产鲜菇15000吨,提供人均收入1500元以上;基础设施完备,境内有中二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3座;有110千伏安和35千伏安变电站一座各一座,基本满足现在企业的电力供应;移动通讯网络、有线电视覆盖全镇;交通条件便利,锦承铁路穿越境内以国道101线、省道平青乐线、平双公路为骨干,以矿区专用路、承德旅游专线公路为补充的公路网络齐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有县直属中学1处,中心小学4处,小学校点8处,市级精神病防治中心一处,新建镇中心卫生院1处,新农合参合率达90%以上。2008年,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3650元。

二、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土地问题。主要存在两种现象,一是随着工业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实施,农村土地逐渐减少;二是土地流转困难。一方面,由于小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和公路建设征用了大量土地,而土地补偿或土地置换不到位,从而导致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使农民越来越珍惜自己仅有的一点土地。另一方面,农村法中对于规模使用土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土地如何进行流转没有确定性文字要求,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往往受群众恶意刁难,哄抬地价影响,产业很难形成规模。

2、人才问题。受近年来国家靠投资拉动影响,农村劳务输出占农村总收的比重屡创新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方面对劳动者的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务需求明显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需求转变。劳动技能掌握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劳动力在非农行业就业的程度。同时现在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是年轻力壮,有一定文化的人,而留在农村的往往是老人、妇女和文化程度较低,没有专业技能的人。由于这些人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3、基础设施问题。该镇农业耕地总面积3.4万亩,剔除退耕还林、公路占地、企业占地已经不足3万亩,比较平整的土地不足1万亩,但基础设施配套面积总计不到3000亩,造成发展农业产业动力不足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同时,农村的水利、电力、道路、就医、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4、资金问题。发展现代农业,要以高投入,高产出的设施农业为基础的,而目前大部分农户没有过多储蓄存款,因此在发展食用菌等产业过程中,启动资金短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特别是在农村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部门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受金融部门政策限制,农民需要发展资金必须通过抵压担保才能获得,这样使得大部分农户无法获取,资金短缺。目前该镇群众小额贷款额度为每户3000元,最大限度为10000元左右,没有抵压,很难贷出大额度贷款,压抑了群众贷款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

5、增收问题。目前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大体保持在3500左右,增长速度在4%左右,增长速

度缓慢;在结构上,食用菌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41%,自然种植业占收入的8%,而51%的收入还是依靠劳务收入。作为农民,按照正常比例计算,农业收入应该占总收入的70-80%,而现在我镇农民的主要收入中农业收入仅占总收入的49%,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的乡镇来讲,与其正常比例还有20—30%的差距。农村是一个庞大的“露天工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民是“靠天讨吃”。目前,我国尚末建立农业风险救助机制,一遇自然灾害,农民就只能望天兴叹,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产业化带动难。近几年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协会和农民之间还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转移性增收难。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

6、市场问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由于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观念的束缚,分散经营的农户无论在种植规模和养殖规模上都非常小。同时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十分薄弱,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还很突出,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农村未能有效地发挥。市场秩序不规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法行为屡禁不止,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7、干群矛盾问题。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干部和群众自身素质的原因,也有农村政策法规执行不力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与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农村水、电、路、通信、有线电视、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民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等一系列问题一时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部分群众对政府有埋怨情绪。二是干部依法行政的气候和效果不好。一些任务的落实直接关系到干部的工资和奖金,在思想工作无效时,干部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采取一些强硬措施,以致激化了干群矛盾。三是少数群众法制意识不强,讲权力多,讲义务少。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思想政治工作没跟上,农民的集体观念大大削弱,甚至产生“土地分到户,不要党支部;村村讲民主,不要乡政府”的错误认识。四是少数干部素质不高,作风不实,群众不信任。基层干部素质较差,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不强,工作方法简单,不善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态度粗暴,少数干部为政不廉,甚至贪赃枉法,群众十分反感。

二、对今后农村发展工作的几点建议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让农民增收,达到生活富裕的目标。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增收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为此,我们建议:

(一)逐步落实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国家政策,大力改善农业发展的各种环境和条件 立足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经济发展重中之重的位置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把农民增收放到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和新农村建设中统筹考虑,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要进一步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价格、质量等问题的监管力度,从而降低农民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二是加大农业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建设资金,逐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搞好农村水、电、路、通讯、医疗等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吸收外来资金的硬环境。三是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扶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政策,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培训,培育他们的市场意识,提高他们的市场意识,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知识型农民,使之成为适应市场所需的劳动者。

(二)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

当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依然不充分,主要原因:一是农民外出务工信息不灵,缺乏对劳务市场用工信息的了解;二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不高,就业受到各种限制;三是本地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不快,对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四是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因此,一是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乡镇企业相对集中,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业人口。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村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能人兴办各种类型的个体私营企业和组织,彻底打破所有制界限,对现有乡镇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所有制改造,经营方式实行多元化,提高乡镇企业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三是要继续积极发展劳务输出。政府要把劳务输出作为最快的富民产业来办,提高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针对劳务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建议采取成立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办事机构,从组织上保障农民工利益,建立和完善以劳动合同管理为中心的企业劳动管理机制,加强农民工法律意识培训。四是鼓励农民发展二、三产业。充分发挥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引导农民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利用国家对农村商贩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民从事农产品营销活动,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带动能力,使更多的农民增加收入。

(三)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目前农村土地承包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影响很大,有些是管理不善造成的,有些是要在发展中解决的,但有些是制度不健全引起的。为此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一是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贯彻落实力度。对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要进行全面执法检查,坚决纠正农村土地承包工作中侵犯农民权益的违规违法行为。要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稳定承包关系,并坚持承包期限30年不变的政策,确权、确地到户,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赋予农民长期而又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二是切实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落实村民自治,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增强基层调解调处纠纷的能力。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二轮延包政策,及时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三是推行并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方式,认真研究克服人地矛盾的对策。要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建立土地流转合同的订立、签证、登记制度,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机制,确保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加快农村市场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便利条件

一方面要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卧龙镇2008年食用菌总量达到1500万盘袋,而产品的80%左右销售渠道走的是依靠客商外运。本地销售还不到20%,这说明我们的市场建设还不够完善。为此,农产品价格总是呈现出不稳定甚至很低的现状,还不能形成北方稳定的食用菌主导价格体系,下步应该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努力同全国500强大型食品加工企业联盟,建设能够吸引全县仍至周边省县市的食用菌加工企业,从而改变食用菌受出口价格影响现状,形成自己的食用菌主导价格,使食用菌价格像玉米价格那样平稳。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一是要继续有针对性地重点开展专项整治,特别要针对事关人民切身利益及消费安全的商品和服务领域,如食品、药品、农资、住房等。二是从商品流通领域入手,加快建设商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和监管系统,引导农产品流通企业和相关商品制造企业诚信经营,为城乡群众营造放心的市场环境。

(五)解决发展资金制约

政府要加大金融贷款支持力度。省市县要出台相关金融政策,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农业贷款支持力度。一是要在贷款支持总量上要进一步增加,扩大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的贷款额度。二是要在贷款利率上给予政策倾斜,政府对农业贷款给予适当的补贴。三是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建设资金,注重引导民间资本、市场资本和国外资本投入。把农村干部、涉农部门的主要精力用到为农村跑资金、跑项目上来。四是加大金融资本投入。要改变农村金融投资中的非农偏

好行为,引导农村银信部门面向农村,面向农业,服务农民,积极稳妥地搞好农贷服务,增加农贷总量,为农村、农业发展“输血”。

(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

篇6:及对策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与原因

(一)村级包袱沉重,债务化解难。

截止2002年底,全镇十五个村债务总额为664.3万元,村平44.29万元,最多的解放村达83.2万元,村级债务农民人均420.5元。通过我们的调查了解,这些债务主要是因“普九”达标、部分农户欠历年款、和发展地方事业导致的高息借款、村垫付农业税、财务管理不善等方面原因造成的,且村级至今无能力偿还,加税改后村级资金来源渠道变窄,债务偿还就更加困难,导致村级债务逐年叠加,包袱沉重,债务化解越来越难。

(二)农民纳税意识差,农业税及附加征收难。

近年来,由于受市场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的比较效益逐年下降,农民纳税意识退化,农业税费征收难一直是困扰镇村两级干部的突出问题。税费改革后,一方面按照上级的要求,农业税及附加征收的主体是财政部门,而基层财政所人员少,一个村财政所只能安排一个人征收,有的甚至两个村由一人负责征收,面对千家万户,他们使尽全力也难以完成征收任务。而镇村干部的角色是协助,到户只能以“做工作为主”,理不直气不壮;另一方面,上级的规定锁定历年债务,不许征收历年欠款,征收了的还要清退,给部分群众造成错误理解,认为历欠款可以不还了。甚至有的农户还说当年的税费不交,到下年不也就成了历欠款,照样可以不还。这对部分交款积极的农户打击很大,致使一些交款积极的农户也不愿意还款了;第三,过去收税,农户可以上交实物,亏损部分村级从三提五统里补贴,而现在只能从农户手中收取现金,从而大大增加了收税的难度。因此,从这三个方面来讲,农村税费改后,农民纳税意识差,农业税及附加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村级经济实力弱,村级公益事业发展难。

税费改革政策规定,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按照“量力而行,群众受益,民主决策,上限控制,使用公开”的原则办理。但是,在村级实际操作中困难和矛盾重重,一是认识不到位。税改后,公益事业建设投入由村民决策并以村民筹资为主,对于村两委而言,一则怕麻烦,更担心得不偿失,与其一片好心办砸事,而遭“非议”,不如墨守成规顺其自然。对农户而言,因认识不到位,或出于对村两委的不信任,对村两委的提案明知应为而不予支持。二是组织难到位。村级换届选举形成的块块负效应(换选导致村民之间的小宗派小团体之间产生隔阂),使干群关系受到了一定影响,有时直接导致村民代表会议难召集,或即使走到一起也难形成“共识”。三是村级经济脆弱,发展难。税改前,村级经济来源渠道相对较宽,公益事业建设一般由村委会根据村级实际量力而行。而税改后,村集体经济发展困难,有限的资金保村级正常运转尚捉襟见肘,更无力考虑其它支出;此外,村民大会虽同意的建设项目,也因农户收入增长过缓集资困难而不能落实。其结果导致公益事业发展受阻。如停止教育集资后,农村中小学的基本建设投资没有来源,虽然从转移支付中给了一点,但经费还是不足,必将使农村教育的发展受到限制。特别是“两工”取消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路、架桥、文化卫生福利事业等的组织工作更加困难,尤其是一些跨村级的水利工程将更难实施,出现了张推李卸的现象。

(四)镇村两级收入少,工作正常运转难。

篇7:及对策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林七乡王双楼小学:娄长欣

我在河南省民权县林七乡王双楼小学任教三年,每一年班级里都存在心理存在问题的留守儿童,不仅学习成绩难以上升,与同学们的交往也成为一个障碍。我通过了解,了社会对留守儿童生存命运和困境有深深关切和担忧。来自全国妇联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6102.55万,其中独居留守儿童已达205.7万,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贫困程度比物质贫困更为严重。2014年5月,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状况调查”,并最终形成了题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九个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课题报告。我撰写此报告,目的是将我来自教学一线看到、体会到的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改善这些问题的一些想法表达出来。

经过这三年的农村小学执教与对留守儿童的观察,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面临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问题,以及提出我的一些问题解决办法。

1.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有大部分留守儿童认为学习重要,但其学习态度与状态出现较大的差异,一方面缘于普通农村学校培养目标单一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学习知识一旦脱离自身的发展基础和需求,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与留守儿童自身的情况有关,因为缺少有效监督和应有的学习辅导,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问题积累多了,势必影响学习的自信心。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的解决办法我认为是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的作用。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开设兴趣小组,组建留守儿童帮扶教师队伍等一系列学校措施。政府开设留守儿童之家,让留守儿童定期参加学习兴趣讲座,参加科学实验兴趣活动,提高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兴趣。

2.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将近一半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意外伤害的发生源于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知识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监护人履责不到位。

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多发的解决办法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安全教育。现在每周学校安排了“安全教育”课程,将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学生的安全思想深入人心,从而很大程度的避免由安全意识差造成的人身安全问题的出现。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你最信任的人是谁”“你和谁最亲近”“你的心里话主要跟谁说”“遇到困难你会向谁求助”“谁经常鼓励你表扬你”5种情况的平均百分比,非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依次是母亲、父亲和同学朋友,留守儿童则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但可以看到,留守儿童来自父母的支持较弱,而朋辈性倾向明显,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警惕。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

班主任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中流砥柱。留守儿童缺乏母爱,那就用爱感化他们。这项工作难度最大,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

4.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不理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其次是父亲外出的,母亲外出的最少,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对亲子依恋的研究结论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的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他深信,早期依恋特征对个体后期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早期依恋的发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依恋难以重新建立,个体会出现情感不稳定的状况,面对挑战时也容易出现易怒情绪。

5.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总体来看,留守女童负面情绪多、孤独感强。其原因:一是性别的差异使留守女童更需要父母的爱抚;二是家庭和学校的情感支持不能满足留守女童的心理需求;三是传统的社会角色期待加重了留守女童的心理负担。留守女童的家务负担远高于男童,也高于非留守女童。在为家庭转移更多劳动负担的同时,留守女童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与父母外出带给她们的心理影响叠加在一起,不仅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也可能会影响到她们未来的发展。

留守女童问题的改善需要的力量更多,我暂时还没有具体的计划。6.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发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其原因:一是缺乏有效的监管,这是留守男童不良行为相对突出的直接原因。男生成熟较女生晚,更需要来自父母的监控,否则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难以理解、掌握和内化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而导致价值观和行为偏差。二是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男童影响较大,父亲外出缩小了儿童的生活和活动空间,也使得家庭中缺少权威形象,使男孩的管教和监督变得更为困难。此外,对于男童而言,父亲还提供了男子的基本模式,供其参照和认同,父亲远离不利于留守男童的性别认同。情感替代是留守男童问题解决的途径。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树立英雄形象,通过观看电影、阅读书籍、增加社会阅历来树立他们对英雄形象的崇拜感,从而内化向他们学习。

篇8:及对策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金融改革,现状,问题,对策

1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现状

1997年以来,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 在人民银行监督管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各地农村金融机构进行了体制改革, 改善管理, 改进服务, 积极进行金融创新, 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农村的经济发展改革与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始于2003年持续到现在的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不仅使得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且使得农村金融创新更为活跃,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村金融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给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在巩固传统的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的基础上, 推出了银行卡、信息咨询、理财业务等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创新不仅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 而且拓展了农村的金融市场空间, 同时一定程度上培育了农村金融市场, 改变着农民的传统理财观念。正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使得金融机构与客户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银行是上帝”的服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服务质量与水平也在逐步提高[1,2]。

1.2 管理水平和方式变化较大

按照国务院与中央银行的要求, 农村金融机构在管理体制、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等方面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改革。在传统的“三性”原则的基础上, 引入了全面风险管理、资本充足率等管理方法, 2008年中国银监会整体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在改造现有的金融机构, 鼓励培育新的金融机构。完善现有金融服务体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了从高管人员到普通员工的大规模培训, 大量的农村金融从业人员被轮流到大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学习与工作实践, 大型银行也抽调了大量员工到农村金融机构考察交流, 这样使得农村金融机构有了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 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与管理水平, 同时也能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农村金融机构采用了电子化和管理信息技术, 同时加大了科技的投入力度, 金融电子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 以网络为依托, 先后开展了电子联行及各类代收、代付等业务。除联行外, 对外营业的电子化水平基本能够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持平。同时, 管理信息技术在管理业务中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通过信息管理信息技术系统的信息反馈, 不仅使农村金融机构的收益增加, 而且降低了经营风险, 优化了人力资源的配置, 提高了工作效率。

1.3 在体制创新方面进行探索

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引入竞争机制, 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自主权, 对原有国有金融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造等一系列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农村金融业的经营效益, 繁荣了农村金融市场。传统的农村国有银行凭借其垄断地位虽可盈利但缺乏效率, 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体现的不是很明显。同时也极其缺乏活力与创新, 从长远看十分不利于我国农村金融业的发展。通过对农村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 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其垄断地位, 有利于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满足不同群众主体投资多样化的需求。这一系列改革不仅对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对我国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3,4]。

1.4 活跃农村经济, 推动农村社会变革

通过对农村金融体制及竞争机制的改革, 打破了传统国有银行提供存放资金的垄断权, 农民可以选择不同的金融机构融资或者投资, 这样农民融资的成本就降低了, 投资报酬率也将大大提高, 同时激发了农民贷款发展农业生产和投资理财的积极性。农民由于先天原因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开发或投资成本大、期限长的项目, 随着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可以解决农民所需的资金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虽然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但是最终还得靠农民自身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逐渐改变着农村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这些最终都将对农村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5,6]。

2 农村金融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金融发展脱离农民的融资需求

农村金融改革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但是金融不可能超越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 我国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农村经济整体发展程度。经过30多年的发展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我国目前仍是个农业大国, 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 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所以只有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才能强有力地刺激农民的融资需求, 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总体上来看, 即使农民有融资需求, 但融资需要担保和资信审核, 这些审核制度在农村的门槛都很高, 制约着农民对资金的需求。

2.2 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严重受限

当前,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的问题, 导致我国农村资金的有效供给不足, 不能满足农民对资金的需求, 而非正规金融机构组织的发展却受到法律和政策的制约,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都制约着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首先, 商业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大, 因为农村金融市场本身就狭小, 市场开发成本大, 效益差, 利润低, 很多商业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都举步维艰, 对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有心而力不足。其次, 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支持范围过于狭窄。目前农业发展银行是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其支持的范围主要是承担粮油在流通环节的资金需求, 对农业生产及农村大型经济建设项目缺乏有力的支持, 这些都会造成资金供给不足。最后,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资金的主力军, 其提供的金融产品单一, 缺乏创新, 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也不能承担农村经济建设的重任。

2.3 非正规金融机构缺乏监管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审核门槛高, 导致农村很多有效融资需求都被抑制, 这样导致的后果是非正规金融机构得到了有效发展。因为非正规金融机构长期游离在政府的监管之外, 产生的问题也层出不穷。首先, 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大。这种信贷完全凭借的是信用担保, 缺乏法律的保障, 很容易产生债务纠纷。其次, 非金融机构的放贷目的完全是为了获得高回报, 这样很容易产生投机行为和非法集资, 造成农村金融市场混乱和社会不稳定。最后, 非金融机构拥有非常强大的资金供给能力, 但是这些资金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因为农村的金融产品单一不能满足群众多样化投资需求造成资金浪费, 同时也会影响国家实施货币政策的效果。所以, 国家加强对非正规金融机构的监管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和充分利用农村剩余资金。

3 农村金融创新滞后的原因

3.1 金融体制的限制

目前, 农村很多金融机构都处在很尴尬的地位, 主要是因为产权不清晰, 权属不明确。金融创新需要强有力的主体来领导实施, 权属不清晰会严重阻碍金融创新, 所以金融创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权属问题。

3.2 技术层面的影响

金融要创新, 起决定作用的就是技术的支持, 农村的经济发展较缓慢, 科技的投入也相对少。金融创新是在信息电子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而农村电子化建设起步较晚, 普及程度也较低, 要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电子网络平台需要巨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这些无疑都影响着农村金融改革创新。

3.3 信用环境的影响

完善的金融体系需要信用体系的支持, 由于农村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低, 缺乏诚信意识, 故意违背信用恶意逃债的现象相当普遍。同时, 国家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也相当严格, 很多金融机构的创新空间遭到了极大的限制, 这些都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和金融创新。

4 农村金融改革的对策

4.1 农村金融改革要因地适宜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会导致金融资金需求的不平衡性, 所以不同的地区在金融资金的需求量、种类上会有很大的差异性, 不能搞一刀切。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农村融资需求, 所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拉动农村融资需求。同时, 发展农村经济也离不开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所以只有把两者之间的关系统一起来才能构建一个繁荣的农村金融市场。

4.2 培育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金融市场的培育需要发挥农村金融主体的作用。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是多元化的, 而各金融主体的功能和发展战略是不一致的, 所以农村金融改革需要金融机构主动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首先, 商业银行要不断发掘市场, 实现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了解农村金融市场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逐步建立起客户信用体系, 放低农村融资的进入门槛, 扩大农村信贷规模, 提高经营效率, 降低经营风险。其次, 政策性金融机构要逐步树立起现代银行管理理念, 完善管理模式,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逐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力度, 扩大信贷的投入规模。与此同时, 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加强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 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不断提高自身的职能水平, 真正发挥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最后, 培育农村金融市场必须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2006年, 银监会下发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2008年银监会下发《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都说明国家在逐步放宽金融市场在农村的准入门槛。金融市场进入门槛的降低可以扩大对农村资金的供给, 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活跃农村金融市场。

4.3 引导非金融机构的健康有序发展

有关数据显示, 我国农户从银行和信用社借入的资金仅为借款总额的13.94%, 大部分资金借款是发生在金融机构之外的。我国农村借贷十分普遍且规模之大,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资金供求之间的矛盾,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因此, 规范农村非金融机构之间的借贷行为十分有必要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作用:一方面有利于稳定农村金融市场, 另一方面可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国家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非金融机构之间借贷利率, 签订法定借款合同, 规范借款用途, 严厉打击非法集资行为, 构建有序的民间借贷环境, 促进非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4.4 健全金融创新体制

健全农村金融创新体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农村金融机构中设置合理的制度。农村金融机构创新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制度的创新, 科学的管理制度可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充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管理制度的建设问题主要集中在机构的设置和人事制度上。金融机构的设置应按照决策参谋系统、市场扩展系统和监督考察考评系统的要求重新调整为内部机构。人力资源是农村金融机构中非常重要的资源, 要建立合理的人才管理制度, 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秀人才在农村金融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组织农村基层专业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为基层金融人才提供晋升机会, 为专业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公平的晋升环境, 真正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二是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金融产品创新主要包括存款业务创新、贷款业务创新、中间业务创新。服务创新包括服务形式的创新、服务内容的创新以及服务手段的创新。农村金融机构要立足农村市场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金融产品创新, 开发出适合农村人群的金融产品, 满足农村人群对金融产品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彻底改变农村人对金融理财的态度。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市场调查与综合群众反馈意见来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 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地把握住农村这块广阔的市场。三是改变服务理念和文化。要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服务观念, 将市场、客户放在金融服务的首位, 服务要以人为本。四是加大对创新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技术创新促进业务创新, 实施技术创新就必须加大对资金的投入。农村金融机构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经营效益才能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 同时采用先进的技术管理金融机构也可以提高金融经营效益, 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金融机构可以与大型信息技术公司进行合作, 将信息技术的研发工作外包给信息技术公司, 这样可以节约资金和人力资源, 实现互利共赢[7,8,9]。

参考文献

[1]石言第.沈柳.农村金融改革探析[J].农村金融, 2009, 3 (1) :68-71.

[2]姚敏.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反思与展望[J].现代经济调查, 2011, 5 (2) :81-85.

[3]方军.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研究[J].经济管理调查, 2005, 4 (13) :148.

[4]赵中杰.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研究综述与对策分析[J].经济学动态, 2007, 6 (7) :23-25.

[5]韩进.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4 (35) :11-13.

[6]姜柏林.农村资金互助融资难题待解[J].银行家, 2005, 3 (5) :17-19.

[7]尹洁, 徐静.农村金融改革浅析[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 2007, 6 (10) :52-53.

[8]张艳芳.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中的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 2010, 5 (32) :89-91.

上一篇:住房回购协议下一篇:桩基施工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