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真正实现以生为本

2022-09-10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真正意义上的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 是在对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平等考虑的前提下, 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 照顾差异, 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方式, 促进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

一、了解差异, 明确需要

在语文学习中, 学生间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准备水平的差异。如三年级的学生, 有的已经认识了绝大部分常用汉字, 有的还有很多常用字不认识。学生在写字、口语交际、阅读与写作等方面都存在着个体间的差异及个体能力发展不均衡的差异。二是学习兴趣的差异。有些学生喜欢诗歌, 有些学生却喜欢小说;有的关注人物, 有的却关注故事情节。同样一个单元或一篇课文, 班内学生关注的兴趣点也有很大的差异。三是认知风格的差异。有的倾向于独立学习, 有的喜欢合作学习;有些学生依赖视觉途径的信息传递方式, 有些需要触觉或动觉信息才能学好。了解了学生的这些差异, 在教学中就能有的放矢。

二、关注差异, 优化教学

了解了学生的差异, 我们在班集体教学中就要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 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 让学生能以自己的方式, 谋得自身的最佳发展, 获得相对于自己的学业成功。

1、承认差异, 以生为本, 以学定教。

首先, 我们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友爱、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 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潜力, 引导和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教学过程, 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

其次, “面向全体, 关注个别化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来设定和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在充分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实现因材施教, 灵活组织课堂教学, 因势利导;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沟通课堂内外, 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使教学成为教师启发和激励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积极主动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及能力的活动过程。当课堂上出现与教学预期不相符的情况时, 要以学生的实情作为新的起点, 修改教学计划, 切忌变着法子往预设的套路上赶, 满足于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我们要因势利导, 探引结合。一方面, 对于教学中出现的意外和学生的失误, 不要慌张, 不要遮掩, 要沉着应对, 可以让其他学生找出问题根源,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将教学曲折, 变为教学精彩点;另一方面要善于把握良好的契机, 加强练习, 深化目标。

2、重视差异, 注重教学的情感体验。

生本教育提出, 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不仅是通过听讲和思考, 而且也是通过经验和情感来获得知识, 发展智力和形成能力的。不同的学生在情感、意志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也有不同的需要。任何教学内容和方法,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生动活泼的思想、唤起他们真挚而深刻的感情, 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教师应善待差异, 注重教学的情感过程。比如, 在课堂教学的提问过程中, 把容易的问题留给中下学生, 当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答错也不加以指责, 而是帮助他们分析, 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 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 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一些特殊意义上的学困生, 我们要从情感着手, 加大师生间信息交流, 尽可能给他们更多的真诚, 更多的理解, 用博大的宽容和接纳之心去温暖他们, 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享受发现的乐趣, 逐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3、适应差异, 合理实施分层教学。

我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照顾学生的差异, 兼顾学生的不同需要。从目标的设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实施、评价方式的利用等, 都要照顾到学生的差异。

以学习《海底世界》为例, 教学目标可设计如下:高中低不同层次的目标:高层次: (1) 能理顺第三自然段的句子间的联系并能背诵; (2) 能根据课文进行合理想象并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海底世界图。中层次: (1) 学会16个生字及词语, 读音准确, 会写能默, 并理解词义; (2) 能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3) 能正确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低层次: (1) 基本学会16个生字及词语、读音准确能写会默, 并理解词义; (2) 能换词理解“依然、是否”; (3) 能依照例句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4) 能读懂第三自然段中每句话的意思。

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时, 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怎样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每个学生都愿意学;二是如何指导不同学生学, 让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三是让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学习, 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因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首先要选择恰当的方法, 根据不同教学目标, 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 教师自身的特点和教学时间的多少, 采用多种灵活的方法。一般是教师课前预设, 如课上给哪些学生提供直观材料, 给哪些学生提供辅助提纲, 要求哪些同学做示范, 提问哪些同学等。其次是优化组合方法, 各种方法应有机结合, 过渡自然。譬如, 学习一篇课文, 课初主要采用自学辅导法, 大部分学生自己学习字词, 读课文。学生可以从各自最感兴趣的部分入手学习, 然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但对部分学生, 教师又配合两种方法, 那些课外预习较充分的同学, 则采用讨论法, 让他们几个交流学习体会, 互相质疑, 进一步自己提问题, 带着问题学习;那些认知基础较差的同学, 则采用口头和书面结合的练习法, 重点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认知上的困难, 练读、练写。全班交流汇报的过程中, 学生们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学习汇报, 从中吸收他人的精华, 充实个体的经验, 整合自己的认识, 最终达到感悟全篇的效果。

在评价时, 为高层学生指明方向, 为中层学生提供进步的阶梯, 把更多的关注送给低层学生, 对他们实行“三多三优”原则:即多指导、多鼓励、多练习;优先发言、优先板演、优先面批。

4、利用差异, 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在课堂上仅靠教师一个人来照顾学生的差异, 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是有困难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差异, 发挥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作用。我们应鼓励学生间交往, 提倡合作式的学习;为学生提供配对活动机会, 如配对朗读, 配对检查作业等;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行之有效的小组学习活动, 如在教学时,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 鼓励学生质疑。梳理他们的问题后, 让他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有价值的问题。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学生的“差异”正是我们展开教学活动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 只有承认差异、科学对待差异,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

摘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学的个性化, 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重要体现, 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目标。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就要研究学生。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往往侧重于学生的共性, 重视学生认知发展, 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按照统一标准要求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 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以生为本。

关键词:关注,个体差异,以生为本

参考文献

[1] 《差异教学论》华国栋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 《差异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蓝美琴.

上一篇:会展设计中营造地域性特色的方法研究下一篇: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