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艺术论文

2024-04-24

文字艺术论文(共9篇)

篇1:文字艺术论文

第一章、艺术的起源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艺术最初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艺术确实有着极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考察发现,人类最初的艺术活动始于上万年前的冰河时期。由于年代久远,艺术起源的问题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处于蒙昧时期的人类就开始了试图用神话传说来解释艺术的起源。于是,西方出现了文艺女神缪斯的神话,中国出现了夏禹的儿子启偷记天帝的音乐并带回人间的传说。

1、艺术起源于“模仿”

这算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亚里士多德强调,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实现的模仿。这种关于艺术起源于“模仿”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初。因为,早期的人类艺术,特别是原始艺术,“模仿”占有相当大的成分。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中发现的史前壁画上,有20多个旧石器时代动物的形象,其中包括野牛、野猪、母鹿等。这些动物形象被描绘得非常逼真、生动,有正在跑的,有已经受了伤的,也有被追赶而陷于绝境的,显然都是对现实生活中动物各种各样情态的模仿和记录。中国古代认为音乐也是由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音响而来,《管子》中讲到:音乐是模仿动物声音而来的。对于原始艺术来说,“模仿”确实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此外,这种说法也肯定了艺术来源于客观自然界和社会现实,其中包含着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具有进步的和合理的内容。

但是,这种说法只是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这种说法把“模仿”归结于人类的本性,没有找到“模仿”背后的创作意图,因此,没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

2、艺术起源于“游戏”

这种说法主要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来的,后来的艺术史家曾把艺术起源的这种说法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类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人在现实生活中,既要受自然力量和物质需要强迫,又要受理性法则的种种约束和强迫,是不自由的。人只有在“游戏”时,才能摆脱自然的强迫和理性的强迫,获得真正的自由,也就是说,这是通过“游戏”,人才能实现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艺术和游戏,就是人的这种过剩精力的发泄。

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中,含有一定的价值。首先这种说法肯定了人们只有在不为生活所迫,也就是只有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有“过剩”的精力从事“游戏”,即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其次,这种说法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也揭示出了艺术的部分特殊性(超功利的)。“游戏”是人的天性,人在闲暇时间里需要游戏和娱乐,使身心得到愉快与轻松。从这个角度讲,“游戏”是人的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

但是,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角度出发,仍然未能揭示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

3、艺术起源于“表现”

19世纪后期以来,艺术起源于“表现”的说法,在西方文艺界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完全可以说,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

艺术既不是功利的活动,也不是道德的活动,艺术甚至也不能分类。一切艺术无非都是情感的表现而已。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变现。

这种理论在西方美学界和艺术界具有一定的渊源和影响。俄国著名的作家托尔斯泰就认为艺术起源于传达感情的需要。他说:“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把他表达出来„„这就是艺术的起源。”

但是,把艺术的起源归结为“表现”,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脱离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实际情况,仍然是把现象当作本质,把结果当作原因,同样不能科学地阐明艺术的起源问题。

4、艺术起源于“巫术”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逐渐兴起,影响越来越大。至今仍然占据优势,成为西方在艺术起源问题上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人类最早是想用巫术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这显然是办不到的;于是,人类又创立了宗教来求得神的恩惠;当宗教在现实中也被证明是无效时,人类才逐渐创立了各门学科,以此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考古发现,早期的造型艺术确实与巫术有关。我国现存最早的岩画,是江苏省连云港市郊锦屏山的将军崖岩画。这处岩画属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三四千年历史,主要内容为人面、兽面、农作物以及各种符号。这幅反映农业部落社会生活的岩画,体现出于原始巫术的深刻联系。此外,欧洲发现的大量史前洞穴壁画,则体现出狩猎部落的生活,往往也具有某种神秘的巫术目的。尤其是某些洞穴中的壁画,考古学家发现曾先后被原始人画过三次之多,据推测这是由于第一次作画后,狩猎者捕捉到了猎物,于是又回到这个灵验的地方来再次作画。显然这些洞穴壁画具有明显的巫术动机。

原始歌舞与巫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歌舞常常被原始人用来保证巫术的成功,祈求下雨就泼水,祈求打雷就击鼓,祈求捕获野兽就扮演受伤的野兽等等。这些模仿有着一种实践的目的,因为世界上的所有猎人都希望把猎物引入自己的射程之内,按照交感巫术的原理,这是可以通过模仿来办到的。

我们认为艺术的产生最初确实是与巫术有着密切联系的,但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是直接和当时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原始的艺术活动虽然具有明确的巫术活动动机或巫术目的,但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和人类早期认识水平的低下的情况下,人们无法把握自身,更无法支配自然界,于是原始人便寄托巫术,是的巫术与原始社会的日常生活与劳动生产都有了密切的联系。因此,关于艺术的起源尽管有上述说法,但最终还是应当归结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5、艺术起源于“劳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理论。

艺术的起源问题和人类的起源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人类才有才艺,探讨艺术的起源,实质上是探索早期人类为什么创造艺术和他们怎样创造了艺术。

正是由于劳动,才是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形成了与动物不同的生活方式。劳动创造了人,也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劳动中工具的制造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它的出现标志着从猿到人过度阶段的结束,也标志着人类文化的起源。从工具造型的演变上可以充分看出人类自由创造的特性,也可以看出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产生于非艺术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村的石器,都是比较精致的磨制石器,常见的工具有斧、撬、锛等,这些磨制石器不但提高了实用效能,而且在造型上具有了对称均衡、方圆变化等美的特征,这些感性形式的出现在美的历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人类各种感觉器官与感觉能力也不断发达,人开始有能力进行愈来愈复杂的活动,完成一个异常漫长的自然身心的“人化”过程,形成了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其中包括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所以说,劳生产劳动实践创造了艺术的主体——人,为艺术的产生创造了前提。

应当承认,虽然物质生产劳动是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但是,艺术的产生却不能简单地完全归结为劳动。从劳动到艺术的诞生,曾经经过了巫术礼仪、图腾歌舞等中间阶段,并且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阶段,最后才诞生了纯粹审美意义上的艺术。

毫无疑问,从艺术发生学的观点来看,生产劳动显然是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但是艺术起源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很可能是多因的,并非单因的,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艺术是人类创造的特定的精神文化现象,我们应当从多个方面,从更加广泛深入的层面去考察和探究它的根源。

6、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远决定论

关于艺术起源问题,除了有上面提到的“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表现说”,以及“劳动说”等几种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外,还有其他许多说法。应当承认,这些说法都从某一角度或某一角度或某一侧面探讨了艺术的产生,有助于揭示艺术起源的奥秘。在艺术诞生的最初阶段,艺术可能本来就是由多种多样的因素促成的,因此,在追溯它得以产生的原因是不能不带有多元论的倾向。因而,在艺术的起源问题上,出现这样许许多多种说法就不奇怪了。

对于艺术的起源这样的复杂的问题来讲,恐怕更不能用单一的原因去解释。在原始社会,原始生产劳动、原始宗教(巫术)、原始艺术(图腾歌舞、原始岩画等)等等,几乎很难区分开来,它们共同组成了原始社会人类的实践活动。原始人类从事的实践活动,可能既是巫术活动,又是艺术活动,同时也具有生产劳动的性质。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现象,因此,研究艺术的起源必须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采取综合研究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艺术棋院的奥秘。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原始文化、原始生产劳动、原始宗教、原始艺术就是这样互相融合在一起,延续了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艺术的起源应当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漫长的历过程中,原始人类模仿自然的本能(“模仿说”)、表现情感的需要(“表现说”)、游戏的需要(“游戏说”)渗透其中,尤其对于原始人类来讲更为重要的原始巫术(“巫术说”)与原始生产劳动(“劳动说”),更是在其中发挥了决定作用。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现在所理想的纯粹意义上的艺术才逐渐独立出来。

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

篇2:文字艺术论文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下来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但是最令人惊叹的还数中国的文字。

中国的文字,每个都饱含不同的意义。它没有希腊文字的难懂,没有西班牙语的拗口,亦没有英语的复杂。它的每一笔都要求人专心致志地对待;它的每一撇都要人聚精会神地看待;它的每一捺都要人一心一意地重视。

商代流传至今的甲骨文被刻在冰冷的龟甲上,本来没有任何生机的龟甲变得活力四射。即使它被埋藏在深地里,它也一直期待人们发现的一天,它期待人们熟知那段中国第一个朝代的故事,熟知那个朝代不同的文化。

历史变迁,商代从曾经的繁盛变得衰败。甲骨文文字也随之变化。

西汉末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人们的记事变得更加方便。中国历史得以更易被流传下来,而不至于漫漫岁月的中国而无任何历史的流传,而不至于如此文明古国如空白的纸张。

时过境迁,转眼到了21世纪。科技发展,随之带来的便是我们可以更方便地记录历史。但是,科技的发展也随之给中国文化带来一系列的挑战。现在有许多人提笔忘字,给中国文化的流传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人们不知,中国文字渴望给世人熟知,它贪婪的让人们了解它背后不同的意义,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它的形音节构。

不过,人们也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退,文字慢慢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不少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接触的第一个中国文化就是那无与伦比的中国文字。现在的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中国的文字也慢慢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

篇3:文字、书法与教育艺术

一、在研究文字起源时, 我经常想到伏羲氏画八卦, 他老人家仰观天俯察地, 一画开天, 形成了八卦, 这应当是人类早期文字的萌生。

过了约3千年, 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 在此之前3千年, 八卦并没有形成今天意义上的文字, 只是一种文字式的数字或符号。

宗白华先生讲, 中国人这支笔, 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实, 留下了笔迹, 既流出了人心之美, 也流出了万象之美。仓颉在八卦的基础上, 继续探求如何进一步形成文字, 一方面观察各种事物, 一方面从人们的实践中汲取营养。在他之前, 肯定已有了文字的雏形, 仓颉从两者结合中不断地总结创造, 形成了较系统的文字。

人们总说中国有四大发明, 我认为, 除四大发明之外, 中国文字也是一大发明啊!可以说从八卦到群众创造到仓颉, 总其大成, 是功德无量的。

荀子讲, 好书者众矣, 而仓颉独传者, 一也。众人造字过程, 从象形指事, 假借其间, 既有现实主义的思考, 又有浪漫主义的思辨。所以中国字不仅实用, 而且可欣赏;不仅可记事, 而且又可成为信息载体。特别是一字多义, 给人以启示。同时它又能成为一种书写艺术。

篇4:传承三千年文字艺术

中华民族五千文明的历史画卷中,记载了三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古往今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汉字,可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很多大、中、小学生更习惯敲击键盘输入汉字。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和正视这种现象,应该宏扬传统文化,推广书法艺术。在学生中上书法课固然在于传授本领,但更重要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用适宜的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其书写水平的目的。下面就这个问题来谈一点我自己的经验和心得。

“字如其人,文如其神”。让学生明白字是自己的第二张脸,写一手好字能给人一个良好的印象。工整、匀称、美观的字能提升自己的个人形象。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传统艺术,民族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实践证明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两种练习同步进行、互相比较,更能起到相得益彰的促进作用。

对学生取得的进步,要多给予鼓励,在进步不大的时候也不要训斥,以免挫伤其积极性,应帮助其找出具体原因使学生做到有针对性的改进。当学生气馁时,可以拿出他初学时的练习本让学生比较,看到进步,以增强他的自信心。

中国汉字历经了三千年的发展变化。从甲骨文、篆书、隶书到楷书、行书;从龟甲、兽骨、竹简到丝帛、纸张,每种字行和书写工具都经过了多年的演变,有各自的特点。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讲解书法的发展史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关在书法家身上发生的故事也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运用。例如书法家王羲之练字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边练字一边吃饭,错把墨汁当蒜泥吃的故事等等。这样不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练字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经过长期的,有规律的一步步的练习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每个学生的资智,秉性,以及对书法的领悟能力都不同所以我建议让一些有能力在这方面发展的学生得到深层次的学习和提高,这样可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年龄不同、进度快慢不同、我把全班划分了大、中、小班,进行复式教学、分层教学,整体培训再因材施教的单独授课,从而把书法教学推向了一个有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层次有系统的教学阶段,即提高了学生的书写热情又培养了学生书写的技能。

篇5:文字艺术论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金口岭小学

吴冬喜

教学目标:

1、读出古文的节奏、情感,感悟古文的文字魅力。

2、在读中体悟艺术的魅力。

3、感悟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珍惜友谊的纯洁情感。教学设想:

一、追源溯流近知音。

1、谈朋论友近知音。

我们这节课从朋友谈起。你觉得什么样的朋友可以称为好朋友?你渴望知心朋友吗?

2、追源溯流近知音。

1)其实,不仅同学们满含对真心朋友的渴望,古人也是如此。我们来读读他们的诗词,谈谈你的认识。一句带过即可。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清末)秋瑾《满江红》 世路悠悠几知己,风尘落落一狂生。(明)李攀龙《郡斋》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唐)杜甫《南征》 士为知己者死。——(汉)刘向《战国策》

这些诗词中把我们口中的真心朋友称为——知音、知己。板书:知音

2)我们对知心朋友充满渴求。沿着历史的河流,一直追溯到2000多年前,我们发现,我们的渴求也是从古至今无数人们的苦苦寻觅。而这种跨越千年的共同情感正源于我国春秋时期的一个绝美故事——《伯牙绝弦》。板书:《伯牙绝弦》3分钟

二、入情入境解知音。

1、读准课题、初解绝弦。“弦”。《伯牙绝弦》的“绝弦”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这个意思的?(指导学法:学习文言文我们既要抓住注解,还要活学活用,学会用现代的语言表达文言的意思。)伯牙为什么终生不再弹琴了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37页,我们来读读这篇小古文,要按照自己的感觉读,至少读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读通课文,初近知音。同学们在读得时候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需要提醒大家多注意,你还可以将不太明白的地方圈划出来和大家交流。预设: 1)伯牙古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 “哉、兮”等语气词。

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要读好这句话,关键在理解关键词的意思。理解“谓”“乃”。断句。练习。谓:①称为 ②认为、以为 ③评论

3、现在我们总结一下朗读读文言文的方法。白板出示(注意读音。注意语气词和关键词。注意停顿。)我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再来读读。指名学生读。

4、按照这样的读法我们一起读读课文。

5、这篇小古文中有两个人物,一位是伯牙(出示伯牙资料),一位子期(出示子期资料),他们因何相识相知?(出示琴的资料)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前面说过,知音之叹源于《伯牙绝弦》。我们能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读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

6、入情入境,理解: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

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学生用笔圈画)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提醒借助注释,渗透学法指导)小结:这也生动具体描述了什么叫“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比较“善”的不同。3)解“志”。志就是心里想着。伯牙心里想着什么呢?想着峨峨兮若泰山,他就马上用琴表现出来了。峨峨兮若泰山是怎样的情境呢?

学生通过白板对比选择图画,理解山的崇高、仁厚。教师白板板书崇高、仁厚

如此崇高、仁厚的泰山,钟子期只用一个词就道尽了,那就是(读)——峨峨兮,再读——,这就是古汉语的魅力。“洋洋兮若江河。”是怎样的情境呢?白板出示。理解江河。

学生板书自己心中的江河。播放水声,听、感受、写词。练习朗读。

如此灵动、富有智慧的江河,钟子期也只用一个词就道尽了,那就是(读)——洋洋兮,再读——,这就是古汉语的魅力。

伯牙以高超的琴艺表现出了崇高、仁厚的泰山,灵动、智慧的江河,子期就用诗样的语言赞美了崇高、仁厚的泰山,灵动、智慧的江河,这就叫——“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7、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这里的“念”是什么意思?(学生练习)我们发现,古汉语一个词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不同的词也可以表示同一个意思。(出示小贴士)

2)我们看白板,伯牙都念着、志着什么啊?心里时刻念着山的崇高、仁厚,水的灵动、智慧的人,你觉得他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啊? 3)学生谈。板书:志向、胸怀„„

4)伯牙的这些志向、胸怀、情操,子期都得了吗?原来子期不但是得音,更是得志、得胸怀、得情操,这才叫知音“知音”,这才是(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魔术笔圈出本句)

8、伯牙得此知音,心情如何?伯牙可能会说些什么啊?

9、这种美丽的心情我们也可通过文字品味出来。师生换读,体验一唱一和,一倾诉、一回应。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子期是何等幸福、何等默契、何等和谐。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三、深悟绝弦谢知音。

1、子期死,伯牙没有了什么?

伯牙子期别后,约好来年再见,然而,伯牙再见到子期了吗?没有。使用魔术笔圈出子期死,(播放音乐)你来读读——“子期死”,读得低沉悲伤。

子期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还有人唱和——志在流水时,还有人唱和——死,还有人能懂伯牙的志、伯牙的心吗?

2、子期死,伯牙有了什么? 我们来读读。白板出示。

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伯牙由得知音的欣喜万分,到了失去知音的,谢谢伯牙的内心活动吧!

3、所有的痛苦都化作决绝的行动,那就是——白板出示学生练习朗读。1)所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指导学生朗读。

2)破琴绝弦的伯牙冷静了,我来问问,你为什么破琴绝弦啊?(板书:怀念、酬谢、祭奠等)

五、古今唱和颂知音

1、这个美丽的故事被记录在《列子汤问》上,流传了下来。汉代的刘向读到了,你就是刘向。你来读读,说说你的感受。唐代的杜甫读到了,(我们)你就是杜甫,你来读读。说说你的感受。明代的李攀龙读到了,你就是李攀龙,你来读读,说说你的感受。清末的秋瑾读到了,你就是秋瑾,你来读读,说说你的感受。

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读到了,我们一起读读。现在能说说你是如何看待朋友、结交朋友的呢?

篇6:文字艺术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言文字规范化

为更好的开展示范校创建活动,我校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地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经验。

一.充分认识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教育的客观发展必然趋势是日趋国际化、现代化、社会化、信息化。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交通和信息的挑战、劳动和就业的挑战无不在21世纪的教育中充分表现出来。先进的教育思想决定着教育发展方向,现代教育技术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所以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把教育的现代技术手段视为参与21世纪竞争的基础条件。因为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则就是教育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手段的竞争!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力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已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中文信息处理是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重点,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是中文信息处理的先决条件,普及普通话的用字规范化有利于提高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和交换的效益和水平。反过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必将有力地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提高国民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

二.充分利用学校网站的强大功能为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服务。

学校网站设有“语言文字专栏”,介绍普通话规范知识,汉字规范知识,供师生学习。发布学校创建示范校活动实施方案及有关要求和安排,宣传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等等。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通过这一栏目,师生可以从校园网上及时查阅国家语言文字相关的方针政策、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制度、模拟练习、语言文字知识、测试达标情况等信息,了解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新举措,为进一步开拓语言文字组织和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

三.充分利用广播、幻灯、录音等多媒体资源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优化语言文字规范化训练环境。

1.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定时播放有关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的内容。

2.学校要求教师尽量使用幻灯、投影、录音等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

3.微机课教师上课必须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4.语文教师进行字音教学要求尽量使用多媒体。制做课件,力求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利用多媒体的有利条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和交互性等进行字音教学。课文朗诵尽量使用教学录音。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诵示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薰陶。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1.发动全校师生员工对网络、广播、电视、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等多媒体使用的不规范语言和不规范汉字进行挑错。

2.利用录像课对师生的语言和文字使用的规范程度进行比较和评估,并及时反馈给师生,以便加以纠正、改进。

3.提供影像情境,老师为学生设计影视方面的场景,让学生开展配音、影视评说、话剧表演等口语实践,让他们多种才艺得到展示,同时又普及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教育。

4.开展拼音和五笔字型输入法比赛,这样既提高了师生文字录入技术,又可使师生掌握语言文字拼音规范和笔画规范。

尽管我们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索、解决。

1.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有关理论问题,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片空白,今后还需要加大力度进行这方面的探导。

篇7:语言文字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

一、多媒体展示“双姿”

在平时的写字训练时,我还常常用电脑播放正确的“双姿“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像照镜子一样对照正确的姿势纠正自己的写字姿势。

二、多媒体“分析”字型

在课前制作课件通过计算机显示在屏幕上,每一个笔画、每一个部件都可灵活跳动。只要对准句柄或角句柄按下鼠标,拖动鼠标指针进行移动,就能逐步调到最佳位置了。

三、多媒体“欣赏” 碑帖

多媒体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它所演示的内容图像清晰、动态感强,容易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四、多媒体“写”字

如果利用投影仪、录像等电教媒体来展示老师示范的笔划和运笔的细微过程,这将使学生清晰、全面、鲜明地接纳教师的每一个书写动作。关键词:多媒体、写字、教学

多媒体让汉字“活”起来

写好字是小学生要练好的语文基本功之一,正确流利地书写是顺利而有效地进行交流的基础。学习书写的过程,也是巩固识字的过程,体会汉字文化的过程,接受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写好字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字如其人”正是说明了这一点。

写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始终是一个重头戏,特别是低年级的写字教学,它是学生良好写字姿势形成、写字兴趣培养的关键阶段。但是在我们以往的实际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写字教学相对阅读、口语交际教学要枯燥得多,常常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怎样才能提高写字教学的效果呢?

教育家第惠斯多曾经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写字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就应当调动学生写字的兴趣,变“老师让我写字”的被动学习为“我要写好字”的主动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因其能通过图像、声音、颜色等手段巧妙结合,创造出多方位的信息刺激,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迅速、广泛地被广大教师接受和运用。在写字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必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多媒体展示“双姿”

“双姿”是指写字的坐姿和执笔姿势。坐姿应做到头正、身直、两臂撑开,两肩放平,两脚踏地与肩同宽,平放地上。眼睛距离纸面一尺,胸距离桌沿一拳,笔尖距离执笔的手指尖一寸。简称“八个字三个一”(头正、身直、臂开、足安。一尺、一拳、一寸)。不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影响着书写的美观和速度,更有害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但是现在的大部分小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开始写字,写字时坐的姿势和执笔方法不规范的大有人在,如写字时头歪歪斜斜的、趴在桌子上写的„„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纠正他们错误的写字姿势,是写字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是在有限的写字时间里,仅靠教师口头的反复强调,巡视时的一一纠正,常常顾此失彼,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因此,我利用视频进行“双姿”训练。首先,我让学生观看正确的写字姿势,看看片中学生是怎样坐的,怎样握笔的,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如:她的腿是怎样放的?手是怎样放的?胸口与桌子距离多远?眼睛和练习本距离多少?手指离笔尖多远?握笔时五指怎样合作?然后请学生模仿片中学生的写字姿势进行自纠,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再让学生观看一组错误的写字姿势,通过指出其中的错误加深印象。

在平时的写字训练时,我还常常用电脑播放正确的“双姿“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像照镜子一样对照正确的姿势纠正自己的写字姿势。在学生写字时,我还会用数码相机拍下班上“双姿”规范的同学,随即利用电脑展示,让学生们自己进行评价,学生对这种形式十分感兴趣。每次我拿出相机,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时,他们都会不由自主的挺直腰杆,注意自己的写字姿势,希望老师拍下自己,成为“双姿小明星”。

二、多媒体“分析”字型

在写字指导的教学过程中,字形分析是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字好比是一个家庭,每个笔画好比家庭中的成员,怎样才能使这些“成员”协调、配合成为一个和谐而完美的“家”呢?传统的传授在分析时往往化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讲得多自然就练得少,学生练习便不能到位,那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而现在计算机的运用,就使写字课堂教学面目一新。在课前制作课件通过计算机显示在屏幕上,每一个笔画、每一个部件都可灵活跳动。在指导写字时可把所教例字故意设计成结构松散、部件搭配不当等毛病,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调整笔画、结构比例、部件搭配等,只要对准句柄或角句柄按下鼠标,拖动鼠标指针进行移动,就能逐步调到最佳位置了。如在指导教学“体”字时,可先行设计成“亻本”,(两个部件分开,各占半格)然后让学生逐步移动“亻”和“本”,使“亻”占1/3,“本”占2/3的最佳状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如此比较与调整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把握了该字的间架结构,而且可以达到教一字学多字,能触类旁通,把握同类结构字的效果。

在写字指导中,老师范写往往会出现败笔或结构不好的字,而学生模仿性较强,一旦形成定势,就很难改变。如运用计算机设计,范写例字就准确而规范。

三、多媒体“欣赏” 碑帖

写字课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这就离不开欣赏古今书法家的优秀碑帖。多媒体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它所演示的内容图像清晰、动态感强,容易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在欣赏时,我把碑帖放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给学生,然后再配上背景音乐和解说词,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各种碑帖的书体特点和风格,生动而形象地感受到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起写字兴趣。

例如我在让学生欣赏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时,配上一段古曲《春江花月夜》,那随浓随淡,忽密忽疏的行书与随急随缓,忽高忽低的乐曲,那自然生动一气呵成的天下第一行书与行云流水般的音乐相互映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油然地受到了美的熏陶与感染,而这种效果也只有在电教媒体的辅助下才能达到。

四、多媒体“写”字

写字教学作为一种技能训练,在教学中必须要有教师示范写,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往往不能将范字的书写过程等写字知识点清晰、全面、及时有效地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果利用投影仪、录像等电教媒体来展示老师示范的笔划和运笔的细微过程,这将使学生清晰、全面、鲜明地接纳教师的每一个书写动作。

例如在教学运笔时,我利用视频展示台在上面直接范写,“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的运笔过程以及用墨的枯润、书写时的节奏等用笔方法在屏幕上清晰地显现出来,学生对所接受到的知识印象非常深刻。如果没有投影仪、录像等媒体的帮助,而光靠教师讲和写是很难使学生真正懂得逆锋、中锋、回锋的含义的。

篇8:平面设计中文字艺术探讨

1 文字艺术对于平面设计中作品的各种作用与意义

文字艺术对于平面设计而言发挥着令其他元素难以承担的各种作用, 文字有效的实现了将信息进行视觉化效用的发散与传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在能够给观众以美化的视觉享受的时候还能够静悄悄的将其中所内涵的各种信息给传递出去。文字能够胜任这一要求是与其内在的天然性质无法分割的。首先, 文字在其外形之上就有着视觉与图形的身影, 我们大家知道有一些文字被称之为象形文字, 尤其是我们的汉字, 是数千年沿袭下来, 其外形颇具有艺术性质的美感。其次, 文字具有多重的表现方法与技术, 其表现形式多得令人数不胜数。最简单的, 不同的字体都具有着各种不同的外在结构以及完全不同的书写方法;最后, 我们的文字还可以通过各种艺术加工来达到创作者所需要的各种艺术效果。以上这些就已经足够说明我们的文字在平面的设计工作当中已经逐渐的升级成为某种程度上的文字艺术, 我们需要改变自己以往对于文字的各种看法, 需要将艺术作品中所含有的文字作为感性的层面来看待, 需要明白的知道其只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 是一个文化的载体, 是为了能够表达更为深成的含义。我们现在所处的信息化年代, 各种科技手段的应用能够让我们的文字表达出各种不同的艺术效果。我们的设计工作者在准确的将信息进行巧妙地传递的时候并力图做到文字的各种信息能够与整个设计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整体, 我们不但要能够实现文字与设计的完美融合, 还要追求让我们的文字艺术设计能够巧妙的走向各种与众不同的设计风格, 可以能够对于人们的心理造成强劲有力的冲击。

2 平面设计与汉字的艺术化开始走出中国

我们国家的平面设计开展的时间并不长, 只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兴起并并人们所重视, 在步入新的世纪之后, 源于全球经济的相互整合已经发展的令人无法抗拒的潮流。我们的艺术设计工作作为一个时代的标杆也无法避免地会遭受其中所带来的种种改变与变化。我们国家的平面设计工作也需要改变自己原有的模式, 积极主动的去迎接国外同行的挑战并融入到世界的潮流中去。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其起步较早, 在平面设计方面远胜于我们, 不管是在技术上还是其作品所能表达出的冲击力上。我们需要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并将其巧妙地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要求做到保留我们自己传统的特色并能够导入足够的现代元素以便吸引观众的目光。我们的汉字与发达国家所使用的字母有着明显的差异与不同, 我们的汉字承载了我们几千年来的文明与传统, 其中凝结了我们祖先的思想精髓。我们不但要保住我们的文化传统。同时也需要积极主动的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 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我们发展的需要。

3 结语

从我们的发展历史以及各个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 平面设计中从来就没有缺少文字的身影, 这两者之间是无法分割的。平面设计与文字是相辅相成, 而且某种程度上来说。平面设计工作是在文字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定会出现的产物。文字因为其所内涵的各种属性以及其逻辑特征等在平面设计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甚至于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我们的文字也是一种平面设计。文字对于平面设计工作的影响是别的元素所无法替代的, 文字可以巧妙地将平面设计所要追求的效果通过视觉来实现, 而文字在其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传递作用。这样的作用在我们所处的信息化时代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有了明显的强化, 其让平面设计所具有的视觉冲击力显著的得以增加。文字的巧妙使用已经成为我们与国外同行相互抗衡的有利武器, 我们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有着清晰地掌握与了解, 而且我们汉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各种丰富的信息以及各种巧妙的变形, 能够让我们的平面设计工作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在我们现在的时代, 对于平面设计工作能否好好把握已经成为了一个关键, 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巧妙的运用好我们自己的文字。

摘要:伴随着我们社会的日益发展与经济实力的日益强大, 各种文字的我们所从事的平面设计中已经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文字的变形与平面设计之间已经成为了良性互动的关系。从历史的层面对这一现象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做出判断。

关键词:平面设计,文字,全球化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2]曹方.当代设计家的汉字艺术[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1.

[3]曹斌.平面设计——文字艺术[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1) .

[4]乐少辉.探析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咸宁学院学报, 2006, (5) .

篇9:一个艺术家的文字观

把这些旧稿整理了一遍,说实话,我边整边想,这些文字有人读吗?现在的人都这么忙,活得这么具体,这么多好玩的事情,哪还有耐心读这些文字?还是我的本行好,制造视觉产品,看一眼,有东西就有,没有就没有。

前几天与董秀玉、刘禾她们聊天,谈到读严肃书的人少了。我问刘禾在国外怎样?她说在欧美什么时候都有一部分人读严肃的东西。我说,也许是因为中国人是读图的种族,而不是线性逻辑的,不喜欢长篇大论。世界主要语言都是黏着语系,说话一串一串的,只有汉语是单音节发音,这让中文成为一个音对位一个字的体系。(其实世界上不少文字起源时是象形的,但后来都转成了拼音文字。)别小看这一点不同,这影响了我们这个民族后来的几乎所有事情。

说今天是“读图时代”,而我们已经读了几千年了,虽然已是现代汉字,读字仍有读画的成分:“大”就是张开的感觉,“小”就是收缩的感觉。读一句话:“一个人感觉寒冷,如何如何……”这故事里的“寒”字又套着一个故事:“屋中,由于冷,一个人用草把自己裹起来,地上是冰——(篆书‘寒’字)。”汉字的信息是立体的,写字著文,犹如画画,“填词”是在一张平面上摆来摆去,“日”对“月”看起来就好看,有昼夜交替的画面感。不仅要合辙押韵,看着也要整齐。不需要语法,语法是管前后逻辑的,不用!坏了意境,意思也弄窄了。文章不是给人读的,是让人“悟”的,悟不出,就别看了。前秦苏蕙的《璇玑图》,称作“图”却是“最汉字”的写作。这方图横读竖读、左读右读可以读出二百多首诗词来,超前到连文学史都不知道把它往哪里放。

今天国人不读长篇大论,说是市场化的原因,这不一定。“市场化”我们还差着呢,可失去读这类书的兴趣却快得很。我想还有一个原因:这类书多是采用西方的论说方式。国人崇洋了一段,模仿西文写中文,“语法”了,“标点”了,时间久了,真正的中文也看不懂了,还要用西式的文法去解释。好看的东西称“多洋气”,好文当然也要洋气,要写得像翻译文。深刻,就要像数学演算,一点点推出结论,不怕厚,不怕概念多,越多越“现代”。这类书我“啃”下来,收获就是知道了这本书“好深刻啊!”(一般艺术家不读这类书,但可喜欢理论家用这种文字谈他的作品了,作品随之也深刻起来了。)改革开放后,我们“大干快上”翻译了一大堆西文书,硬读了一阵子,摸不着头脑,没读懂!如今中国经济上去了,西方价值观好像也开始出问题了,就不那么热衷于读这类书了。

当着两位专家,我真是外行人不怕说外行话。

文字与人类的关系在变化,与今天中国人的关系更怪异。特别是我们这代人,与文化有一种相当别扭的关系,进也进不去,出也出不来。本来中国传统对文字就有敬拜情节,字是神圣之物,带字的纸是不能秽用的,必须拿到文昌阁去“火化”,这种“惜字纸”的传统真怪。每个初被教化的人,必须先用几年时间牢记上千个字形,正襟危坐描红临帖,要写得工整。你想成就仕途功名,先好好拜上几年文字再说。

可在我这代开始学写字时,正值简化字运动,一批批新字的公布、旧字的废除,对新字的再更改和废除,对旧字的再恢复使用,把我们搞糊涂了。从而在我们最初的文字概念中,埋下了一种特殊的基因:颠覆——文字是可以“玩”的。

文字的力量就是刀枪,经历“文革”的人对此“心有余悸”,恨不得几代都缓不过来。“文革”留给我的主要视觉记忆,就是北大的文字海洋,在大字报中除了伟大领袖,出现谁的名字,谁差不多就死定了。

我个人与文字的特殊关系,曾在旧文中谈到过:我母亲在北大图书馆学系工作。她工作忙,经常是他们开会,就把我关在书库里。我很早就熟悉各种书的样子,但它们对我又是陌生的,因为那时我还读不懂。而到了能读的时候,又没什么书可读,只有一本“小红书”。“文革”结束后,回到城里,逮着书就读,跟着别人啃西方理论译著,弄得思想反而不清楚了,觉得丢失了什么。就像是一个饥饿的人,一下子吃得太多,反倒不舒服了。

这些,也是为什么我的艺术总是与文字纠缠不清的原因。文字是人类文化概念最基本的元素,触碰文字即触碰文化之根本,对文字的改造是对人思维最本质的那一部分的改造,历代统治者都深谙此道。建立政权,做百代圣人,先要做事就是改造和统一文字。这种改造是触及灵魂的,真正的“文化革命”。

我懂得触碰文字的作用,我的触碰充满了敬畏,也夹杂着调侃;在戏弄的同时,又把它们供在圣坛上。它们有时给你一张熟悉的脸,你却叫不出它的名字,它们经过伪装,行文间藏着埋伏。有些很像“文字”却不能读(《天书》),有些明明不是文字却谁都能读(《地书》)。这些异样的“文字”有着共同之处:它们挑战知识等级,试图抹平地域文化差异。通常文字通过传意、表达、沟通起作用,我的“文字”却是通过不沟通、误导、混淆起作用。我总说,我的“文字”不是好用的字库,更像电脑病毒,却在人脑中起作用——在可读与不可读的转换中,在概念的倒错中,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知识概念被打乱,制造着连接与表达的障碍,思维的惰性受到挑战。在寻找新的依据和渠道的过程中,思想被打开更多的空间,警觉文字,找回认知原点。这是我的那些“文字”的作用。

看起来我使用的都是属于文字,却又不是文字实质的那一部分。在我看来,文字有点像一种用品,使用和消费是核, 但外包装有时却更有文化内容。有人看了《天书》后,激动地说:“我感到了文字的尊严!”这人会看东西。“真文字”是被世俗滥用的。“伪文字”抽空了自身的部分,就剩“服装”了,你怎么用?文字离开了工具的部分,它的另一面就显示出来了。其实书法的了不起也在于此:它寄生于文字却超越文字,它不是读的,是看的,它把文字打扮成比文字本身还重要。

上面说的是我“伪文字”的“写作”,下面再说我“真文字”的写作。

这部分写作出于几点原因:一是工具层面的。从很早我就知道自己记性不好,习惯把平时的想法记下来。刚去美国时创作想法多,但没钱,有位沈太太说:“现在做不了,就先记下来。”记来记去,真记了不少。但这些东西很少回头去翻看。偶尔想起来,大约某时记过有意思的东西,回去查找,即使有幸翻到了,读来又不是记忆里的那种感觉,一点意思也没有。这些记录纯属一堆“真实的文字”而已。

二是,很早就听过“一本书不穷”这句话,从此仰慕能写书的人。特别是后来,我拖着沉重的材料去各地做装置(简直就是国际“装修”队的工作),跑不动时,就更羡慕“坐家”了。一支好用的笔、一杯咖啡,多惬意。只使用大脑,最低的体力消耗,纯粹的“文人”。没有材料费的限制,没有展厅不合适的困扰。就看你的思维能走到哪,走不远,谁也怪不了。

三是,写作对我来说是一种码字的技术。反正就这么多字,每一个字、词是一个意境场,与另一个意境场组合,构成新的意境场。把这些方块字颠来倒去,放到最恰当的位置,直到最是自己要的那种感觉——可以调到无限好,没人管你,只取决于你对完美程度的要求。做这事有点像画画,特别能满足我“完美主义”这部分生理嗜好,与文化无关。

再有就是,写作最让人踏实的,是“文责自负”的可靠性。物化的艺术作品,特别是今天的综合材料,费了劲弄起来,展过就拆掉,留下一段录像、几张照片。说这个艺术家东西好,怎么证明?其实越是好的作品,越不能看照片;差的作品,有时照片拍下来还能看。我如果遇到有人说:“啊!我在哪儿看过你的展览。”我就特高兴,马上恨不得比亲戚还亲呢,他看过我真正的东西。这是艺术家还活着,能赶到各处去控制展览效果,将来,如果人们对你还有兴趣,恢复作品,你哪管得了。范宽如果看到自己的画黑成这个样子,还广为天下人看,一定会见人就解释:画完时不是这样。相比之下,文字多靠得住,白纸黑字到什么时候都不走样。这些字摆对了位置,就永远对着。李陀说得到位:“用斧子砍都砍不掉。”就凭这,也值得好好摆。

文字的里里外外,我都有兴趣。编在这集子里的是“真文字”的部分。这些文字看下来,就像看了一遍个人“回顾展”,从中看到自己:原来我对这类东西感兴趣,这样做艺术,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作品受关注了,艺评家就会根据过去生活的蛛丝马迹,找出其艺术风格来源的证据:原来一个艺术家的风格不是预先计划的结果,它带有宿命性。属于你的风格你不想要也丢不掉,不属于你的你拼了命也得不到。在工作室中处理一个“型”,是锐一点还是钝一点,是选这块材料还是那块材料,所有这些细节的决定,都是由你这个人的性格、修为、敏锐度左右的。如果你着急成功,“型”的处理或作品的尺寸可能就会过分一点,你要是想通过艺术炫耀或掩盖一点什么,都会被作品显露无遗。这是艺术的诚实,也是我们信赖它的依据。写作不是也如此吗?写作和创作虽不同行,但同样谁都跑不掉,连想跑的一闪念,也会在作品中暴露出来。

作家、艺术家像是作品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传导体,导体的品质决定作品的品质。每个人把自己特殊的部分通过作品带入文化界,价值取决于你带入的东西是否是优质的、大于文化界现有思想范围的、对人有启发的,总之,能否用一种特有的艺术手段将人们带到一个新的地方。在这里“特有的艺术手段”是重要的,这是艺术家工作的核心。你要说的话在现有的词库中还没有,你就必须创造一种新的方法去说,从而扩展了旧有的艺术领域。写作一定也如此。

而作为每一个不得不接受天生性格和成长背景的人,我们有什么呢?靠什么创作呢?现在看来,对我有帮助的,是民族性格中的内省、文化基因中的智慧,和我们获得的有关社会主义试验的经验,以及学习西方的经验。这些优质与盲点的部分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们特有的养料。这些与西方价值观不尽相同的内容,比如与自然配合的态度、和谐中庸的态度、艺术为人民的态度,这些好东西,几乎还没有机会在以往的人类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但显然它是人类文明走到今天需要补充的东西。然而这些东西怎么用?似乎我们又缺少使用的经验,因为在过去的一二百年里,我们只积累了学习西方的经验。我们传统中有价值的部分,必须激活才能生效。这是我的那些包括大量“怪异文字”创作的思想基础,这些认识,一定也反映在我的写作中。

有些人喜欢我的文字,我说我这是“交代材料体”,听者就笑。我说,用写交代材料的态度写作就能写好,因为写交代材料性命攸关,要字斟句酌,不能浪费每一个字的作用,无心炫耀文采,唯一的目的就是把事情原委老实交代清楚。抓住仅有的机会,用这支笔让读者相信你。

被编入此书的文字分两部分:

上辑“艺术随笔”十五篇:是对与艺术有关的事与人的看法。像是个人经历的思维小史,也带出了当时的语境,所以大体按时间顺序编排。

下辑“关于作品”十篇:有点像“创作体会”。这组稿子的起因是十多年前,我撰写了一本题为“我的艺术方法”的书稿,讲自己的作品,按创作年代一件一件讲下来。但作品总在增加,想法也在增加,无法完稿。这次翻出来,补充了内容,借此机会打住了。

这些文字都说了什么呢?可以说,它们不是从思想到思想,再回馈思想,而是从手艺到思想,再指导手艺的记录。对时弊的感知、思维的推进,有时是通过对某幢新楼的造型、材料、颜色或与周边建筑距离的判断展开的,有时是通过在工作室反复摆弄手里的“活儿”展开的……在“艺”与“术”的调配与平衡中,延展的是思想的打磨空间。就像素描长期作业,通过对每一个笔触的体会,把握对“度”的精准性判断。分辨什么是开放,什么是当代,什么是恒定的部分,什么是表面现象,大关系怎么摆,局部怎么深入……这里的文字是对这些内容的考量及结果的报告。期待大家的批评指正。

上一篇:当孩纸降生时-美文故事下一篇:集团公司审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