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应用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在国民素质提升中,文化建设尤其重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为了加强少年儿童语言教育,使其说好普通话,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具备良好的口语、书面表达水平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综合性高水平高素质人才,教育部决定在“十四五”时期实施“童语同音”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语言文字应用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言文字应用管理论文 篇1:

论和谐社会下的语言文字应用环境建设

摘 要:和谐社会需要构建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而语言正是沟通不同群体间的桥梁。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言语交际行为优劣等都对语言环境有很大影响。语言文字应用的不规范现象不利于汉语语言文字的传承,还会导致不和谐因素扩展,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在网络、广告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有意、无意地出现的不规范汉字现象,要注重建设规范的语言应用环境,并应有相应的思考与对策。

关键词:和谐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环境;语言文明; 语言规范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而语言则是最重要的工具。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语言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未能有足够的关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文明、语言和谐问题往往被人忽视,而语言文字规范、语言交际行为等都对语言环境有很大影响。如果说语言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那么语言环境问题也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可见,在和谐社会下精神文明始终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而语言文字应用环境的建设又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话题。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语言规范化建设。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人大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到2000年第九届全国人大第18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汉语文字工作为现代语言文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语言文字规范化也纳入了法制的轨道,为我们建设文明、和谐的语言环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于今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进一步做好语言文字工作应当有新的思考,要把建设和谐、文明的语言文字环境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

一、 当前语言文字应用环境的规范缺失

文字是在语言之后,为适应人们日益复杂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这些符号内容包括:(一)一种文字中所有的字,以及这种文字构字的符号。……(二)一种文字的书写规则。……(三)一种文字所使用的全部标点符号。”[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也具有语言的应用和交际作用。因此,文字具有全民性和社会性。由于汉字是表意体系文字,符号系统比较繁杂,笔画繁多,一字多音多义,这就容易使汉字在应用上常常有不规范现象。而值得关注的是社会上对汉字规范化缺乏认识,并不在意错用、乱用文字,使我们的语言文字应用环境不太理想,文字应用环境的规范有缺失现象。

(一)简体字和繁体字的不规范使用

汉字作为书写工具,简化是汉字发展的方向。《汉字简化方案》作为简化汉字的标准,是几代人为建设中国新文化所做的思考付诸实践的产物。它带给普及领域最大的方便,它也被很多国家接受,并成为联合国指定的生成汉字规范文本的文字。但是汉字简化的发展也走过一段曲折的路,1977年颁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给汉语使用带来一定的混乱,因此,1986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的通知。然而,《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影响已经存在,国人部分接受和运用这些简化字,直至今日还有人在用这部分简化字,如“酒”字的右半边被简化为“九”,“鸡蛋”被简写成“鸡旦”等。国家已发文予以废止,如果还继续使用这些已经废止的汉字,只会给汉字的规范和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近几年来,繁体字的使用又在逐渐增多,店铺、机关的牌匾上,电影字幕中,报纸杂志上,繁体字随处可见,街头的广告牌、宣传单和相关标志上的繁体字使用率在 82.5% 左右。举目望去,“中國銀行”、“寶慶銀樓”等字样林立街头。为了追求所谓的效果,一些招牌随心所欲地使用繁体字。还有些人自以为写繁体字是“文化高”的表现,因此在一些人的手下开始频繁出现繁体字。从相关数据材料和笔者调查的资料的分析,当前社会用字繁体化的原因主要有:

其一,汉字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繁体字与历史文化传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这就赋予了繁体字某种特殊的意义,使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代名词,象征着五千年的古国文明。汉字又是审美的对象。“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相继创造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多种字体,发展了书法艺术、篆刻艺术、解字游戏,促进了国画艺术,使人们获得很大的美学享受和精神享受,因此,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高大的美学形象,形成了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审美心理。”[2]接受汉化教育的人们由于长期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在审美心理上逐渐达成以汉字尤其是繁体字为亲、为美的心理,以至于现在一些喜欢附庸风雅的人也借助繁体字来显示自己学问。汉字书法所具有的审美特征,也使人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承传了繁体字,导致在日常书写的时候也有意无意地写出繁体字来。

其二,繁体字的复兴还跟港澳台胞及外籍华人使用繁体字有关。出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港澳台同胞及外籍华人长期沿用繁体字,特别是台湾同胞接受的是繁体字的教育,他们的规范汉字就是繁体字。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大量洋玩意和时髦的东西涌入中国内地,甚至港澳台地区使用的繁体字也成为时髦的东西,重新进入到大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影响下,繁体字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心理上的优势,以致在某些人的心目中,仿佛它是散发洋味的舶来品。在当前社会用字繁体化的诸多因素中,这可以说是最主要的一个。

(二)错别字的普遍泛滥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实际测试所得结果统计,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会写出错别字的占86.87% ,其中24.62% 的人认为写错别字无所谓,只要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就行了。这种想法的存在使得很多人对错别字听之任之,使错别字的出现大有增长之势。例如“戊戌变法”常被错写成“戊戍变法”,“家具城”常被错写为“家俱城”等,在街头,更是常见把“补胎充气”写成“补胎冲气”、把“大排档”写成“大排挡”。在调查者中有69.23%的人认为错别字现象很严重,应该时刻注意。

当然由于汉字笔画结构繁难,难记难写,容易写成错别字,例如在一些书面语中会出现这样一些词,“沆瀣一气”、“饕餮”、“觊觎”,等等,笔画繁琐复杂,在使用时极易出错;有时由于意念上的关联,字的偏旁常会发生类化作用,而造成一些错别字,例如把“安排”写成“按排”,把“粉碎”写成“粉粹”;汉字形体结构近似也容易造成错别字,例如“染”错写后多了一点,是由于“九”和“丸”形近;很多人在使用汉字时分不清“戊”、“戌”和“戍”,它们的字形太相似了;再就是受废止的《第二次简化字方案》的影响,许多人就图省事而忽略了规范,比如“漆”右边部分替换成“七”;“宣”字的宝盖下写成“一”等。

然而错别字产生的更重要原因是人们对错别字的态度问题。部分使用者认为,错别字的产生只要不影响意思的理解就无所谓,这种态度助长了错别字的产生,是错别字产生的主观因素。如日常生活中,菜市场是一个复杂的公共场所,各个年龄层、各种文化程度的人皆有,把“韭菜”写成“九菜”,把“带鱼”写成“代鱼”,在菜贩看来,这样写也人人都能看懂,其他的就不关他的事了。这种无所谓的态度是汉字难以规范的最大障碍。而当前表现在网络沟通和短信沟通上的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却有意识地将错就错,使错别字在这些领域泛滥,更加体现出对语言文字规范不重视的态度。据调查,社会各界对错别字现象的重视程度如下:认为重要的占69.23%,认为不重要的占6.16%,认为无所谓的占24.16%。

(三)网络词汇冲击现代汉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语言也日益流行,网络词汇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言谈写作中,“大虾”、“灌水”等新鲜词汇层出不穷;网络语言已逐渐影响到日常汉语使用,比如用“MM”代替“妹妹”,用“表”表示“不要”,用“88”表示“再见”。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冲击着我们汉语使用的规范性。网虫们尤其是青年一代都视此为紧追时尚的表现。这类词汇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鲜和活力,但另一方面网络词汇的滥用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不了解的人根本无法理解它的含义,如有的传统词汇在网络上也被新用,这使得不懂网络语言的人有的时候很尴尬:天才(天生蠢材)、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等等。

网络语言的使用者有其显著的群体特征,它在年轻时尚的群体中比较流行,而中年和老年人则大多不会使用(表1)。

对于现在网络词汇的普遍使用,尤其在青少年中的盛行,社会各界都做出了反应。在近期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21.5%的学生认为这类词汇的流行只不过是网络时代的自然结果,是可以接受的;35.4%的学生认为这样很不好,因为不上网的或很少上网的人根本就不能理解;43.1%的学生认为应该顺其自然发展,持中立的态度;11.5%的学生会经常使用这类网络语言;58.1%的学生会偶尔使用。

(四)标点符号的不正确使用

标点符号是书写符号整体的一部分,也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使用不准确,可能会导致文字的歧义;标点使用不规范,会影响全篇文章的表达效果。以往人们在书面表达时,由于不重视或不理解标点符号的用途,常有文章中除了逗号和句号就没有其他标点的模式,更不要说准确使用分号、引号、省略号了,有的还用网络符号来代替正确的标点符号。

随着电子通信设备与技术的高速发展,重视正确使用标点程度在下降。在网络邮件中或手机短信中,正确使用标点这个问题没有得到重视。根据最新的调查,认为发短信时需要正确使用标点的只占调查人数的31.66%,认为没有必要的却占68.34%。有很多人认为,只要看得懂就无所谓有没有标点了,只要明白,即使标点错了也无所谓。然而这是一个十分错误的想法和做法,一旦在生活中养成了习惯,就可能会带来许多错误甚至更坏的结果。

二、和谐社会需要规范、文明的语言文字应用环境

陈至立国务委员在纪念国务院《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发布5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应当看到,今天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新时代的语言文字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促使社会交际急剧扩大并更加频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语言文字发挥维持社会高效协调运转的功能,需要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环境;同时,不同语言文字间的交流、碰撞和相互影响加剧,社会语言文字更为纷繁复杂,需要妥善处理好有关问题,维护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语言文字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规范标准也需要与时俱进。对于语言文字应用的不规范现象如果置之不理,任其发展,不仅不利于汉语语言文字的传承,还会导致不和谐因素扩展,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在网络、广告以及日常生活里的有意、无意地出现的不规范汉字现象,要有相应的思考与对策。

(一)加强文字法的宣传,提高国民对语言文字规范的认知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六条规定:“国家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管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制定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是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工作。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国务院及其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特别是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语言文字工作已步入法制管理的轨道。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公民都了解或明确国家的《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自觉注意到使用语言也是有法可依的。我们对于文字法的宣传还不够,公民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也不够强。

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需要来自方方面面的关注,只有这样,人们对汉语规范的认知才能提高。值得欣喜的是,各地政府已开始重视语言文字环境问题,上海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中审议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草案)》规定:“汉语文出版物、国家机关公文、学校教育教学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上海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要限制其使用范围,否则将影响汉语的健康发展。但他同时也指出,从语言的发展规律来看,对目前存在和正在发展中的网络语汇需要区别对待。对一部分符合现代汉语词汇、语法规范的,或者是符合汉语造词规律的新词、新语,应该允许使用。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日前通过该省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该《办法》规定:“今后,在广告、招牌中出现类似‘无与轮比’、‘绝胜千里’等随意篡改成语等现象的,当事人有可能被处以最高1万元的罚款。该法规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广告中使用的语言文字,用语应当清晰、准确,用字应当规范、标准。招牌中的手写字,提倡使用规范汉字。在公共场所使用繁体字、异体字的手书招牌,应在明显位置配放规范汉字的招牌。”[3]南京市语委要求教师对作文中出现诸如“GG”、“MM”、“886”等网络语言的学生,不仅要批评,而且还要帮助其改正,并将语言文字规范纳入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二)强调媒体的正确传播和自身示范作用

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新闻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媒体语言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日常生活。曾任国家语委主任的许嘉璐指出:“媒体语言(包括文字),尤其是广播电视语言,太重要了——它对社会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走向有着任何其他载体不能比拟的影响力;现代化需要规范的语言文字生活和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因而广播电视语言应该规范而多样,高雅而活泼。”[4]当今媒体语言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往往会效仿媒体,特别是青少年,所以保持和加强媒体语言应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是国家语言文字法的要求,也是媒体应尽的义务。

现代媒体上常常出现不规范使用汉字的现象。书报语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错别字泛滥,甚至某些权威的党报党刊也错字屡出;影视媒体的字幕上错字频现;而广告中却存在着牵强附会和随意篡改成语的现象,如:“咳不容缓”、“快治人口”、“终身无汗”,等等。新造成语往往撇开原成语的整体含义而使用其字面或者更换某个字,这种成语“新编”往往对青少年产生误导。成语是经过千百年流传、使用之后保存下来的语言珍品,无节制地篡改使用,造成以讹传讹,甚至误导,对社会的语言文字环境有较大影响。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不仅是文化记载及其反映的重要载体,而且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语言体系中不仅包含了人们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切分,而且也反映了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看法,特别是人类的各种社会意识。道德伦理意识就是其中之一。人们的道德伦理意识不仅参与了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被作为意义的一部分逐渐内化到部分语言单位之中。因此,语言的使用及其研究,都不能摆脱社会伦理道德的辖制。”[5]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媒体应当是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的宣传者、鼓动者,也应当是语言文字规范应用的示范者。当今媒体已从报刊、广播发展到电视、网络。随着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媒体语言的影响,并运用于社会语言之中。媒体不可以随心所欲地违反语言应用的规范,相反,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将制约着媒体语言应用。媒体不能只考虑利益而忽视其自身的社会作用,现代汉语经过半个世纪以来的努力,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语言体系,同时也形成了特定的语言规范和道德秩序,社会公众的语言文明也有了新的高度,他们对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和文明性有较强的敏感性,大众媒体出现不规范或不文明的语言现象常常会受到公众的指责。

(三)从教育入手建立语言文字应用的评价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就国内交际而言,汉字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交际工具。汉字和汉字使用的规范化,是国家稳定团结、政令畅通的重要保证。要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育工作责无旁贷。实现汉字规范化,建设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环境,要从教育开始抓起。进行扎实、深入、有效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教育,对于语文教学和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建立一套评价体系,搭建一个评价平台,为加强语言文字应用环境的建设创造条件。

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04年4月发布了《关于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的意见》,提出关于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优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环境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决定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准备用5年时间建设一批国家级示范校和省级示范校。通过示范校创建活动,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在教育系统广为人知,各级各类学校形成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的语言文字工作机制,使广大师生员工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普遍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普遍提高。几年来,从中小学到大学,认真执行教育部文件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安徽省于2003年9月下发了《关于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创建活动的通知》,明确了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基本要求、评选程序和评估检查办法。浙江大学把语言文字工作作为经常化、制度化活动常抓不懈,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工作细则,落实语言文字工作的监督、考核。类似的例子目前在全国已比较普遍,这说明从教育入手搞好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是有成效的。

三、结语

自建国初期国家对语言文字改革以来,半个世纪过去了,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语言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新世纪的语言研究和语言规范化工作,当然必须考虑新情况。语言本来就是个开放的系统,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交际需要而不断更新的,但语言并非没有规律,语言的固定和淘汰都有一个语言体系的自身变化。“成熟的优秀的有影响的语言 , 必须在语言结构、文字系统和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等方面 , 建立一系列科学、管用的规范和标准 , 以便于语言的教学与使用 , 便于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 , 并有利于语言声望的提高。”[6]因此,我们要注重对语言文字体系和语言运用规律的研究,加强正确、规范、健康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工作,发挥语言规律的积极因素,应对和干预那些不符合规范的语言现象,清除语言污染,保持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和健康。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健康和谐的语言生活,是和谐社会的表现,也是促使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

致谢:倪培艳、万翠云提供了调查资料,谨致谢意。

参考文献:

[1]葛本仪.语言学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269.

[2]蒋斌.从简与趋繁——当前社会用字取向原因考[J].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3(73):912.

[3]江宝章.福建立法:广告乱用字最高可罚1万元[N].人民日报,20060612(10).

[4]姚喜双,郭龙生.媒体与语言——来自专家与明星的声音[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

[5]陈汝东.语言论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3.

[6]李宇明.信息时代的中国语言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3(1):29.

(责任编辑 古东)

Construction of Language Application Environment in A Harmonious Society

YANG Anxia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Key words: harmonious society; language application environment; language civilization; language standard

作者:杨安翔

语言文字应用管理论文 篇2:

提升少儿播音主持教育教学的相关探索

摘  要:在国民素质提升中,文化建设尤其重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为了加强少年儿童语言教育,使其说好普通话,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具备良好的口语、书面表达水平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综合性高水平高素质人才,教育部决定在“十四五”时期实施“童语同音”计划。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少儿播音主持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工作措施和要求、重点任务,提出了提升少儿播音主持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策略,以期使更多少年儿童掌握开口成章、言之有物的技能,更好地为中国发声。

关键词:少儿;播音主持;教学方法

在“双减”的教育政策背景下,提高少儿人文素养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大语文口头作文应用背景下,强化口头表达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教育教学是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的主要渠道。有声语言艺术在全民阅读和讲好中国故事的大背景下显得尤其重要,幼儿园和小学社团开设了许多“小主持人”的“口才班”。时至今日,依然有“成人化”“缺乏统一科学的教材”“师资教学队伍参差不齐”等问题出现,因此加强和提高教培规范,探索科学的教学教法尤其重要[1]。为进一步帮助广大学校及社会教师提高艺术语言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培养和规范艺术语言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本文进行了相关探索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一、少儿播音主持教育教学的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基本解决教师艺术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一种能力”即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两种意识”即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

“双减”后,学科培训调整为“三个服务”,即为国家教育中心工作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为家长服务,爱国主义教育可通过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项目的古诗词阅读、小记者、小演说家等形式实现。

(二)教师目标

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朗诵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使用标准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教育,营造良好的普通话教育环境,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觉参与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培养学生的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和自豪感的工作中。

(三)学生目标

普通话水平达标,掌握相应学段语言文字基础,具有与学段相适应的朗读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口语表达清晰达意,口語交流顺畅,丰富形式,具有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掌握相关艺术语言技巧和传播的能力。

二、少儿播音主持教育教学的工作措施和要求

(一)加强相关语言文字的工作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语言文字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工作定位准确,目标明晰,措施到位。建立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和评价体系,完善现有的体制漏洞。

(二)融合语言文字工作与教培教育教学工作

结合相关教培的专业设计和师资队伍辅助提升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专业化,将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列入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并在相关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中进行体现,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融入各项教育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中,促进学生综合语言应用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三)制订学校建设标准和评分细化方案

根据《中小学语言文字工作指导标准》的要求,结合原有工作基础和本地区实际情况,制订适合各级各类学校的建设标准和评分细化方案。幼儿园应当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积极发展和引导其进行倾听、理解和表达的口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建设,应注重校园语言文字环境规范建设、教师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建设,创设良好的交流语言环境。中小学对于语言应用与大语文知识性综合素养的重视可贯彻落实在各个活动和教育教学中,并结合当地优势的社会培训和相关组织对学生进行更全方位的提升,也可与多部门合作开展各级语言文字示范校创建工作,如“朗诵基地”,鼓励学生参与更多的传统文化及经典的传诵活动。高校应重视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宣传推广,语言文字相关教学科研的探索和产教结合的创新实践[2]。

三、提升少儿播音主持教育教学的重点任务

(一)加强师资培训

建立健全培训周期与内容,对相关教师的职业素养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并具备引导家庭语言教育的能力,加强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提升和考核,重视职业素养和师资专业能力的提升。

加强对课程体系的梳理,重视实操、侧练、考核。建立健全科学的课题体系,了解课程特色与内容大纲,掌握课程设计结构与课程管理方法,不断优化培训方案,对课后管理等全过程进行规范与提升,完善产品板块、课程体系、师资培训、运营服务等,以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知识与快乐,持续提升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3]。

(二)健全师资队伍

严格落实相关教师持教师资格和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向民族地区倾斜选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能力强的支教教师。对未经过专业教师资格证培训的相关语言教师进行相关约束,可从播音主持、影视表演、语文教育、幼儿教育等专业毕业生中筛选多专业混合结构的师资队伍,并建立健全相关的师资培训和评判标准,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丰富资源建设

结合当地语言特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结合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动“互联网+少年儿童语言教育”建设。鼓励相关专家团队研发适合区域以及各方言区教师使用的教育教学资源,线上线下相结合,对优质资源进行整合与共享。

(四)探索提升路径

探索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和实践案例。创设良好环境,引导相关教师具备在学校、家庭、社会场景中创设丰富的语言规范教育环境的能力,结合游戏等形式,融入更多日常口语表达的应用场景机会,让学生多听、多说、想说、敢说,有机会运用相关艺术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

(五)优化教学内容和手段的多样化

1. 多方位语言素养训练

逻辑力。提高和引导推理和语言逻辑的连贯性,对相关资料进行论证、归谬、推理。

专注力。能准确抓住指令中的重点信息,理解任务目标,对听觉专注和视觉专注分别进行针对性训练。

想象力。在对事物和事件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合理的想象与创编,可进行相关的情节地图、改变续编故事、输出练习。

表达力。想得越详细,表达得越清晰提问训练:合作性语言、探究式提问、战略式提问、反问、追问、质询式提问。进行相关的新闻评论的深化训练,对媒体素养基础进行培养,寻找多元化观点。观点与信息的解释、具象化。

观察力。全面了解事物的特征,细致地观察和描述。进行相关事物的类比练习、价值分析与深化移情理解[4]。

感受力。感受认知的多维度感受。从视、听、嗅、味、触打通全感官,输出小记者相关训练。

记忆力。复述练习、情节串联、复述回跳、问答游戏、双线情节“故事山”重复内容记忆法。

结合以上手段和内容,使学生在声修、体修、脑修、思修等多方位语言素养方面得到科学的锻炼与提升。

2. 深度拓展阅读能力

融合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早日实现深度阅读和独立阅读,达到高效阅读。通过对阅读能力的用与学、阅读习惯的读与想、兴趣萌发的听与看、主动参与的问与答,将文采及口头作文真正提升起来,将国学文化、规则与礼仪等相关内容进行融合,让少年儿童看到、听到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

3. 制订帮扶与康复治疗方案

对语障、语迟、自闭症、口吃等发音交流障碍的儿童进行相关的干预与康复治疗,采用相关的戏剧疗法为此类儿童提供更多的幫扶与康复方案的制订。

(六)规范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的过程可结合类似小麦助教等App,对学生进行入校测评并持续跟进,因材施教。制订相关师资交流和考核标准(听课表的制定),对考级书、考级证进行要求,进行阶段性的更新与进阶,促进全民阅读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对教学过程进行标准化的统一规范。课堂标准化可结合“7步走”:观察力的导入课程、感受力的声修、相关联想的想象力训练、逻辑思维的故事接龙、模仿能力的体修、记忆力的副语言编排、节奏综合的表现,更好的规范和提升师资。通过高标准的语言文字工作要求,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加强语言文字能力培训,促进整体师资水平的提升;阶段性进行师资培训就教学教法、内容更新、基础素养等进行培训。争取依托于庞大的专家资源及线下组织,组建中国最专业的研、教、学、输一体化的少儿语言艺术教育科研基地和联动机制,为4—14岁的中国少年儿童带来全新的语言艺术的学习体验。

四、提升少儿播音主持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策略

标准课程应该立足现实,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认知发展、学习能力、社会化能力、个性发展、科协人文、品格塑造素养)、大语文背景、国际视野以及未来人才培养需要的背景提出,提升青少年播、说、诵、演技能的课程。

1. 设计理念要科学,基于儿童认知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结合不同年龄段学习者生理、心理、认知发展特点,借鉴当前脑科学、神经学科前沿科研成果,注重青少年心理发展预期目标的理论与实践,并融合播音主持及戏剧表演理论,塑造一套独有的科学教育模式,分学段设计,课程目标清晰,关注生活、自我成长,循序剪辑,形式多样,系统性明显。尊重儿童身心发展和语言学习客观规律,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实现儿童听懂、敢说、会说的普通话学习目标:言之有物(东西),言之有情,言之有理。

2. 符合相关教育指导纲要中对教育内容的要求,满足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相关的发展要求。了解4—6岁、6—12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各年龄段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以及提出的相应教育建议,帮助老师和家长了解孩子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符合学生发展的合理预期,实施科学的教育,尊重儿童的发展,寓教于乐。教学内容的设定可借鉴双语语言教学中的游戏沉浸式、艺术相声说学逗唱的基本功、电影和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成熟体系,运用戏剧疗法、儿童话剧、即兴演讲、配音等形式,将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语言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借鉴语言、艺术等成熟完善体系,结合大语文进行多方位、多内容线上线下的教育与引导[5]。

3. 建立健全师资培训系统,完善师资培训和标准化教学,建立健全相关语言类师资认证与学习考级,保障系统的科学性,例如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北京广播影视培训中心考级委员会、中华文化促进会、各省地市县朗诵艺术家协会、演讲协会等社会权威组织已经有相关行动。

4. 教材的统一与进阶的科学性,从幼儿启蒙至高年龄,可结合各年龄段特征,设计更加适合学生的课程,例如大龄段学生可融入综合的电影课堂、辩论、演讲等口语应用形式,低龄段更侧重思维和语言的组织以及基础素养的建构。

五、结语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文章体裁发生了变化,大语文语言应用背景下,主持稿、演讲稿等多种形式要求屡见不鲜,证实了口语传播在互联网传播时代的重要性,也契合“万物皆媒”的语境。口语表达是社会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更是媒体时代更大范围沟通的一种专业,在各部门的多方协作和重视下,学校与社会教培紧密合作,多学科助力完善,相信适合于少儿主持的教育教学会愈发成熟;在有声语言艺术传播者、社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行业的发展会使得更多的少年儿童掌握开口成章、言之有物的技能,具备口语传播综合素养,成为夯实文字传播的内容输出者和口语传播的应用者,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发声。

参考文献:

[1] 李倩云. 探析社会少儿播音主持专业培训现存问题[J]. 传媒论坛,2018(24):72-73.

[2] 纪元. 少儿播音主持教学方式的思考与探析[A]//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2020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文集(二)[C]. 北京: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 2020:5.

[3] 张靖晨. 从教材编写浅析少儿播音主持教育误区[J]. 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3):230-232.

[5] 王艺钢. 浅谈21世纪对少儿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适应与思考[J]. 传播力研究,2018(27):227.

[6] 徐悦心. 社会少儿播音主持专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 魅力中国,2020(35):317.

(荐稿人:余江舟,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作者:靳雯捷

语言文字应用管理论文 篇3:

规范·基础·实用

十多年前,不少人向教育部反映,社会上,特别是各级学校中,存在“外语热、母语冷”的现象。小学生学习外语和母语用的时间差不多,但从初中到高中、大学以至研究生,学生学习母语的时间逐步减少,进入大学阶段(中文等专业除外),甚至根本不学母语,主要学习外语。因为社会上不少部门和单位对求职者或升学者都要求提供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成绩,而对母语水平则没有要求。这种现象,极大地冲击了母语的学习。当时,教育部领导希望国家语委和有关部门也制定一个类似的母语考试办法,促进国人特别是在校学生对母语的学习,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和考试中心负责落实。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和考试中心2008年在北京怀柔召开会议,讨论落实汉语水平等级考试的标准和办法。此后,邀请全国有关方面专家,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制定了一份汉语水平考试标准,并于2011年在上海、江苏、云南、内蒙古进行了一次“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测试”的试测。对这次测试,社会反响很大,媒体也好评不断,只需进一步完善,即可全面推广。

我们这本《现代汉语应用规范词典》,就是当年在怀柔会议上确定编写的,目的是为参加汉语水平测试者提供一本实用的工具书。这本书既要全面贯彻国家有关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覆盖汉语水平测试的知识内容,还要便于自学。会议责成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委会承担这项任务。于是,我们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编写组,制订出编写大纲,写出样稿后,又经汉语水平考试的专家委员会两次讨论审订,之后才正式开始编写,前后经五年多时间的编纂,几易其稿,又经语文出版社辞书部同志审改,现在终于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本词典的任务,即全书的宗旨是贯彻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总的目的是增强群众的语言能力,提升国家话语权,提高国家软实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为早日建成小康社会服务。这充分体现在词典的三个特点中,即规范性、基础性和实用性。

规范性。规范性是语言作为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必然要求。规范也就是标准,全国使用的语言文字有了统一的标准,就会方便相互交流,不会产生歧义和误解,大大有利于语言发挥交际和沟通的作用。这是现代信息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振兴中华、建设世界性强国的基础工作。语言必须规范,但群众贯彻国家语言文字规范,不是依靠规范文件,而是主要靠字典、词典引导。显然,字典、词典在语文规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规范性首先体现在所收的字和词上面。本词典收字严格按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字表中的字全部收录,不多收也不漏收。收词方面只收普通话中的通用词,不收方言词或没有通用定型的新词语等。如果有异形词存在,我们只收规范的词形,不收异形词,严格按照国家异形词规范的标准处理。如:只收“唯一”,不收它的异形词“维一”“惟一”。

严格贯彻国家有关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语文工作的总纲。本词典附录列出了《常用语言文字法律及规范标准》表,共列举了22项常用的语文规范,从汉字的字形、字音到结构分析,从词形到注音及标点符号使用等,都列出供读者参考。正如前面所说,群众贯彻国家规范标准不是查对规范条文,而是要求字典、词典把这些条文落实到每个字词上去,群众使用规范性字典、词典,可以达到规范使用语言的目的。本词典严格贯彻有关规范精神,把这些规范落实到词典内容中去。

对一些容易用错、读错或不合规范的现象,用加“提示”的办法(用“小手”表示)帮助解决。词典中有3000多条这类提示。如“凹”提示“统读ao,不读wa”(“统读”指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的读音)。字形方面的提示,如标明“负”上边不是“刀”。又如异形词“交代”和“交待”,现在规范写法应是“交代”,因此在释义后提示“不宜写作‘交待”’,在“交待”后不释义,直接标注“现在一般写作‘交代”’。

基础性。语言是一个精密的复杂系统,内容十分丰富。本词典只能反映汉语言文字基础的知识,满足汉语能力水平测试的需要,因此,词典中的内容都是基础性的。但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达到相当高的汉语水平。

收字只有8105个。这相对数万汉字总量来说数量不大,但这些字代表了现代汉语通用规范字的范围,这是国家的标准。就以读《毛泽东选集》来说,它只有3002个不同的字,还不到本词典收字的一半。我们收的都是常用字和通用字,因此肯定能够满足一般语文生活应用的需要。

收词只有4万多条。我们10多年前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词8万多条,本词典收词数量少了一半。这是因为本词典只收基础性的、常用的词语,重在要求读者掌握它们常用的含义和用法。在词的释义上,也重在常用义,对罕用义不一味求全。为了达到便于读者自学以进一步提高和丰富词汇量的目的,我们在不少字头后设有“组词”内容,即将这个字能构成的詞分别排在释义末尾,读者可以较方便地增加词汇量。

实用性。本词典重在知识的应用,重视让读者学会运用词典中的知识。学好我们的语言文字,把语文知识变为语文应用的能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在词典的功能和内容安排上反复研究,对语文应用中的疑难问题,或常见的语文差错采取了提示、辨析和示范等有助于提高应用能力的措施,尽量让读者能正确使用学到的知识。

同义、近义词用法有提示或辨析。如“象”和“像”(1229页),辨析这两个字时,首先指出“象”不是“像”的简化字,这是两个不同的字。它们的区别在于“象”是自然界人或物的形态,如“景象、天象、印象、假象……”,“像”是“指以模仿、比照等方法制成的人或物的形象……”。这就帮助读者分清二者的不同用法。对这些常见又易混易错的词语,读者很喜欢这类提示、辨析,他们觉得能解决实际问题。

某些词有潜在的深层含义或特殊用法,对此专门辨析。如“挥霍”“浪费”(484页),前者主要指毫无顾忌、毫无节制地任意花费;后者侧重使用不当,无益地消耗人力、财物等。前者语意较重,后者语意较轻。前者的对象是物质财富,后者的对象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这样简明扼要地分析,可以帮助读者大大减少两个词使用不当的情况。这类辨析,词典中共有2000多条。

多音字集中排列,便于区别和正确使用不同的读音。如“转”(1508页)列出了zhuan、zhuan、zhuai三个读音。这与一般词典将“转”字的三个读音分散排列不同。多音字读音原则是音随义转,即不同的意义有不同的读音,如“转向、转动、转文”。词典分别注出三个读音的不同含义和用法,便于读者学习掌握。

普通话中必须读轻声或儿化的才标注轻声、儿化,并分列词条。如“地道didao”和“地道didao”,读轻声和不读轻声意义不同,才标注出轻声。“气氛”在普通话中可读轻声,也可不读轻声,一概不标轻声。“白面”和“白面儿”、“冰棍”和“冰棍儿”,儿化和不儿化意义不同,列为两个词条,分别标注儿化和不儿化。也就是说,轻声和儿化凡没有意义区别的,一律不标轻声或儿化,这样既方便群众掌握,也便于学习普通话,同时符合社会的语言规范。

本词典先后有二十多位来自语文教育和语文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编写工作。大家目标很清楚:一定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指导,以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目的。因此,必须严格贯彻规范,把国家规范标准认真落实到字词的应用中,以提高全民正确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和能力。国民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个人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其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成,影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我们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就是要把这本词典编好,让它为汉语水平测试、为全民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语文素质的提高,发挥积极的作用。

这本词典,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来说,更有特殊的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在深化教育改革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即“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这里面不仅明确强调了语言文字能力,我们还应该看到,除“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外的其他四种能力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应用,都要以语文能力为基础。语文能力的高低,必然影响学生对其他知識的学习和个人的成长。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为《语文世界》杂志创刊题词时,写下了被大家反复引用的名言:“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可以说,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就为其他素质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近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要大大增加语文学科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分量。

我们期待国家汉语水平测试能在原有基础上尽快完善,实施推广,为全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语文素质开创一个新的局面。殷切地期望广大读者对这本词典提出宝贵意见,使它更加完善。

作者:李行健

上一篇:企业专用铁路运输论文下一篇:道路绿化调查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