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fa学位论文样本

2024-04-09

4mfa学位论文样本(精选5篇)

篇1:4mfa学位论文样本

学历学位及专业证明(样本)

兹证明××学校××系××专业××班××同学(身份证号码××),为2013年应届国家计划内统招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11”工程院校)大学本科(研究生)毕业生。特此证明。

××学校××学院党委(总支、支部)

(盖章)

2013年××月××日

学生干部经历证明(样本)

兹证明××学校××系××专业××班××同学(身份证号码××),于××年××月××日至××年××月××日担任过××学校(××学院或××系)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团委书记(副书记)、研究生会会长(副会长)。特此证明。

××学校××学院党委(总支、支部)

(盖章)

2013年××月××日

入 党 证 明(样本)

兹证明××学校××系××专业××班××同学(身份证号码××),于××年××月××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年××月××日转正。

特此证明。

××学校××学院党委(总支、支部)

(盖章)

2013年××月××日

成绩综合排名证明(样本)

兹证明××学校××系××专业××班××同学(身份证号码××),××学年、××学年(××学期、××学期、××学期、××学期)成绩综合排名列所在系相同专业(班级)前1/2。

特此证明。

××学校××学院党委(总支、支部)

(盖章)

2013年××月××日

篇2:4mfa学位论文样本

1、学士学位证书封面

2、学士学位证书内页

3、学士学位证书

4、学士学位证书英文副本

5、硕士学位证书封皮

6、硕士学位证书

7、硕士学位证书英文副本

8、博士学位证书封皮

9、博士学位证书

篇3:4mfa学位论文样本

一、数据采集与数据样本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法, 收集中国期刊网 (CNKI) 近十年来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的文献。数据采集方法是: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跨库高级检索中, 笔者在“检索项”栏中选择“题名”, 在“检索词”栏中分别输入“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培养”、“学位制度”、“专业学位”、“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硕士教育”、“硕士培养”、“博士教育”、“博士培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在“关系”栏中选择“或者”, 时间选择“2000-2009”, 匹配选择“模糊”, 共检索到9953篇文献, 剔除专论国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论文以及其他新闻报道等文章, 最后得到有效信息742条, 其中期刊论文696篇, 博士论文1篇, 优秀硕士论文45篇。然后通过Excel将经过数据预处理的信息从论文发表年代、涉及国家或地区、刊载期刊、高产作者、研究单位、学位论文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

严格来说, 上述检索词中的“硕士教育”、“硕士培养”、“博士教育”和“博士培养”, 应该更正为“硕士生教育”、“硕士生培养”、“博士生教育”和“博士生培养”, “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应分别更正为“专业学位硕士生”和“专业学位博士生”, 这样更符合学术规范和学理依据。但目前理论与实践界对研究生教育的表述较为混乱, 缺乏规范性, 相当一部分的研究者没有使用“生”字。为了尽可能多收集近十年的相关文献, 保证所得资料的客观、准确和全面, 本文选取的检索词仍为前者。需指出的是, 论文检索截止到2010年4月30日, 由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论文的延滞, 2009年为不完全统计年。此外, 部分论文的题名与上述检索词不完全一致, 故没能收集到, 本文仅在收集到的样本内进行研究。所以, 本文的统计数据不完全在所难免。

二、基本情况与定量描述

1. 发表年代分布。

近十年, 我国对国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的论文数量呈现递增态势, 从2000年的19篇, 到2009年的124篇, 增长了5.5倍。表1的数据直接反映了该领域近十年的发展轨迹——我国对国外研究生教育的借鉴和研究越来越多, 2007-2009年3年间发表论文数量占了近十年总量的49.06%, 其中2008年达到最高峰, 充分说明国外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在数量方面的阶梯特征, 标志着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 涉及国家或地区分布。

从收集文献来看, 2000-2009年间, 我国对26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生教育进行过比较研究。表2数据表明, 我国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热火朝天”。例如仅对美国的研究就有381篇, 超过总量的50%。而对发展中国家的关注“门庭冷落”, 目前只有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巴西和墨西哥5个国家进入国内研究者的视野, 共发表论文9篇, 仅占了论文总量的1.21%和涉及国家总量的19.23%, 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比例。这反映了地区分布不均, 研究领域偏狭。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期刊网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2009年数据编制.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期刊网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2009年数据编制.

3. 刊载期刊分布。

根据刊载期刊统计, 刊载论文涉及的期刊有286种, 各种刊物刊载的篇数差异很大, 平均载文率不到3篇。其中发表1篇的有190种, 发表2篇的有48种, 发表3篇的有16种, 发表4篇的有9种, 发表5篇的有9种, 发表6篇及以上的有20种 (表3) 。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期刊网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2009年数据编制.

由表3可知, 前20种刊载论文最多的期刊所刊载论文占了期刊论文总数的40.57%, 其中有10种属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如《比较教育研究》、《外国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等, 说明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的价值已经得到国内主流学术期刊的认同, 也说明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成果影响越来越广。值得关注的是,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还专门设置了“比较与借鉴”栏目, 刊登国外研究生教育研究以及中外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方面的文章, 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成果发表的重要阵地, 仅2000-2009年间刊载的论文占到期刊论文总数的10.51%, 无疑是研究生教育领域影响最大的专业性学术刊物。

4. 高产作者分布。

按论文第一作者统计, 发现共有第一作者634位, 其中发表1篇的有562位, 占了作者总数的88.64%和论文总数的75.74%;发表2篇的有58位, 占了作者总数的9.15%和论文总数的15.63%。根据洛特卡定律, 写1篇论文作者的数量约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79%, 写2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1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的1/4, 上述数据与此经典学科参考值相差甚远;而根据普赖斯定律, 核心作者的最低论文数为:N=0.749×ηmax平方根子, 其中ηmax为最高产作者的论文数, 本统计中为7篇, N取邻近最大整数为2篇。发文2篇及以上的核心作者共74人, 发文共计178篇, 分别占了作者总数的11.67%和论文总数的23.98%。这些数据与普赖斯定律“10%的作者与50%的论文”相差颇大。所有这些, 说明该领域的研究者分布非常广泛, 大部分是业余研究者, 还没有形成较有影响力的核心研究群体。此外, 核心作者中, 发文2篇的有58人之多, 占到了78.37%, 发文3篇及以上的仅16位 (表4) , 且大部分仅发文3篇, 显然, 该领域的发展亟待研究者持续、长期深入地挖掘。可喜的是, 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是作者的合作越来越普遍, 742篇文献中有319篇是两个以上作者共同完成的, 占了文献总数的42.99%, 研究者之间合作研究日益成为一个趋势, 可以预见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进一步提高。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期刊网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2009年数据编制.

5. 研究单位分布。

对论文第一作者的第一单位进行统计, 发现涉及单位247个, 除青海、西藏、贵州、宁夏外, 其他地区都有。其中发表1篇的有131个, 发表2篇的有35个, 发表3篇的有23个, 发表4篇的有15个, 发表5篇的有9个, 发表6篇的有5个, 发表7篇的有9个, 发表8篇的有4个, 发表9篇以上的有16个, 表5是16个发表论文最多的研究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期刊网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2009年数据编制.

由表5可以看出, 前16个发表论文最多的研究单位发表了239篇文章, 分别占了研究单位总数和论文总数的6.48%和32.21%。发表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论文最多的16个单位中, 师范类院校占了近1/3, 都是国内教育学科重镇, 基本都成立了比较教育研究机构。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东北师范大学的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的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华南师范大学的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等等。表5中其他单位大多是国内高等教育强校, 例如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此外西安交通大学和武汉大学分别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 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 以推动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

6. 学位论文情况。

研究生学位论文不仅仅体现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取得的创造性成果和创新见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还反映了学科研究的国际前沿问题。十年来, 陆续有研究生将学位或研究生教育的比较研究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 一共有45篇优秀硕士论文 (表6) 和1篇博士学位论文, 说明该领域还没有受到研究生的青睐。在研究国家或地区分布方面, 共涉及9个国家, 其中论及美国34篇, 论及英国7篇, 论及日本6篇, 论及俄罗斯3篇, 论及德国、法国和新加坡各有2篇, 论及澳大利亚和韩国各有1篇。这也反映了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主要是对西方发达国家, 尤其是美国的研究最多, 占到了70%以上, 这与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的国家和地区分布是一致的。在研究机构分布方面, 分布在22个高校, 其中东北师范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各6篇, 华南师范大学5篇, 华中科技大学4篇, 武汉理工大学3篇, 浙江大学和河北大学各2篇。其中, 师范院校一共有24篇学位论文, 占到总量的52.17%, 凸显了师范院校在该领域深厚的研究基础和浓郁的研究氛围。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期刊网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2009年数据编制.

三、研究现状与主要特点

根据对收集文献进行的内容分析和定量描述, 近十年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 研究领域广泛, 研究成果丰硕。

从研究主题来看, 近十年发表论文几乎涵盖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所有方面, 不仅从宏观角度, 在学位授权及管理制度、专业学位设置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学科结构、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与改革趋势、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和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等方面进行诸多介绍和比较, 还从中观和微观角度出发, 对国外研究生教育计划、招生与入学、学籍管理、培养目标、成本分担、奖助金制度、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位标准、教育评估和认证制度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总之, 近十年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大繁荣大发展的十年, 众多研究者积极拓展前沿理论研究, 十年间发表论文数量之多前所未有, 切实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了域外视角, 许多成果还成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引和参考。

2. 微观个案比较研究活跃, 学科差异性得到重视。

从研究范围来看, 近十年来学界除了注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宏观战略研究外, 相关微观个案比较研究异常活跃。对国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具体个案探究, 借助这些具体的实例进行中外比较是近十年研究的典型范式, 大部分成果是对某国或者某校或者某学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个案蓝本进行比较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南开大学王知津团队, 围绕中美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与培养, 从硕士生课程设置、硕士生研究方向、博士生课程设置和博士生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例分析。尤为可贵的是, 具体学科或专业的比较研究得到重视, 因为不同学科或专业存在差异性, 每一个学科或专业都有自身特色和学科特点, 其培养目标和方式也是不同的, 所以, 需要从微观着眼, 注重学科间的差异性, 比较单个学科、专业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情况。在这一点上, 近十年涌现了大量研究成果, 论及较多的学科或专业有医学与护理学、图书情报学与档案学、新闻出版与传播学、体育学与音乐学、农林学科与地学、计算机和信息学、食品与材料学科、教育学科与工程学科等等。

3. 实践意识增强, “比较”味道浓厚。

教育部原部长何东昌曾指出:“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 对我们来说, 都是新东西。既然新, 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新问题。”“要开展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的研究工作, 包括研究国外的经验, 使我们的一些决策有一比较科学的依据, 以便少走弯路。我们以往的很多事情, 吃亏就在于没有认真研究就拍板, 一拍就拍错了;再改变又要经过好几年时间, 现在看来不开展研究是不行的。”[1]新中国的研究生教育1978年恢复招生, 1981年开始实施学位制度, 为了形成一整套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实际情况的行之有效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 学界努力扎根本土、服务本土, 避免无的放矢、空发议论, 认真把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实际问题与国外的成功经验相联系、对比、借鉴, 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指引方向。

从研究应用来看, 近十年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从中国特色学位制度日臻完善与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阶段 (1999-2005) , 到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 (2005-) [2], 学者们更加注重立足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围绕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面临的实践问题, 总结国外的相关经验和具体实例, 分析其对我国的启示和价值, 主体意识越来越鲜明, 比较借鉴越来越突出, 对国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简单描述和单纯介绍逐渐减少。例如, 随着我国大力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公共卫生硕士、会计硕士、体育硕士等专业学位的比较研究不断涌现和深入;伴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 研究生教育结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教育成本分担及资助等国际比较研究也成为了关注热点和研究重点之一。

4. 定性分析和实务研究多, 实证调研和系统考察少。

从研究方法来看, 近十年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论文, 绝大部分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因素分析、个案研究等定性分析方法, 注重经验的描述和实务的借鉴, 鲜见问卷调查、访谈研究、统计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笔者的统计数据显示, 近十年所发表的论文中, 使用定性方法的有718篇, 占论文总数的96.77%;使用定量方法的有17篇, 占论文总数的2.29%;同时使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的有7篇 (1篇博士学位论文, 6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 占论文总数的0.94%。总结起来有两方面的文章比较突出:一是比较美国教育技术学研究趋势和课程设置的文章普遍采用了内容分析法, 应用SPSS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二是图书情报学包括知识管理专业的教育和培养模式比较研究一般使用问卷调查、访谈的实证研究方法。此外, 需要指出的是, 虽然十年间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涉及范围广泛, 内容充实, 但从整体上看, 缺乏基于系统比较的分析, 往往“沉醉”在具体实务的借鉴, 而没有形成整体的考察和系统的理论。

四、存在问题与未来展望

纵观近十年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 其功绩和成果十分显著, 但是, 我们也应该正视存在的一些不足。以下四个方面将是今后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1. 拓宽研究视野, 实现话语转换。

经统计, 2000-2009年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比较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美国、日本、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 甚少涉及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的国家和地区, 这反映了当前研究视野的局限性。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高, 其成功经验固然理应成为我们的借鉴, 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经验也同样值得我们参考, 尤其是那些与我国历史背景、社会发展、经济水平以及教育状况相近的国家或地区。所以, 在今后的比较研究中, 一方面, 我们要紧跟时代脉搏, 拓宽研究视野, 在更大的范围内, 兼顾对西方发达国家深入研究的同时, 加强对发展中国家 (如巴西、印度等) 的系统比较;另一方面, 我们不能一味地“借鉴输入”域外理论, 还要实现话语的转换, 注重本土研究, 此时, “文化相对主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另外, 我们更要争取话语权利, 大力“介绍输出”本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向世界展现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成果, 达成“输入”和“输出”两方面的动态发展, 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的纵深化和国际化。

2. 整合研究方法, 扩展研究渠道。

从上文的分析中, 我们知道近十年的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数量分析、质性研究等实证方法不多, 文献法、比较法和历史法等定性方法“一统天下”, 尤其是“比较法”成为了绝对的主流。诚然,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比较研究属于比较教育科学, 比较法是主要的研究方法, 但是,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实践, 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也存在差异, 单纯依靠文献法、比较法和历史法等定性研究方法难以全面、深入地揭示和把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律。学科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都迫切要求优化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借鉴乔仁洁在综述我国比较成人教育研究时提出的观点, 即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在比较法的基础上适当地运用历史与现实结合、国际与本土结合、本体与相关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常规与课题结合、个体与团体结合等综合性的研究方法, 大胆改革与创新, 力求通过研究方法的日趋丰富为比较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有效性、针对性提供切实的保障[3]。研究方法和范式的改进, 同时也是拓展资料收集渠道和手段的过程, 因为以往普遍采用的研究渠道——对搜集到的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的文本研究或者经验总结, 已经不能适应研究发展的需要, 统计法、量化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的应用, 必然要求研究者走出书斋, 通过实地考察、发放问卷、深度访谈、生活体验等多元化的渠道, 收集客观、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这样才能真实地了解域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和一般趋势, 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比较研究才真正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3. 规范学科研究, 扩大成果影响。

从2000年开始,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进入了理论探索与理论初建阶段,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方面。但是, 近十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的非科学性缺陷依然十分突出。从整体上看, 缺乏深刻的学理探究和学科规范, 所谓的“借鉴”或者“启示”也带有机械性。例如, 大量的文章都是首先介绍国外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经验或做法, 接着与中国的情况进行对比, 分析其在我国的应用和价值, 最后提出若干借鉴的建议。毋庸讳言, 成果是支离破碎的, 学理是老妪能解的, 影响是势单力薄的。要切实加强比较研究的理论深度和提高学科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化, 潘懋元教授所指出的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两条并行而有所交叉的轨道:一条以基本理论和学科建设为主, 另一条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 开展应用性、开发性研究[4], 同样适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比较研究。新时期,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比较研究, 就要对一些基本的、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积极探讨, 进行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研究, 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而不是经验性或操作性的研究, 也不是只从观念出发的研究[5]。

4. 优化研究队伍, 提高研究水平。

通过上文对高产作者分布的研究, 我们发现, 研究力量分散是制约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力量的分散, 一方面表现在很多论文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国外学习经历或者对国外资料的收集而进行的零散研究, 研究水平不高;另一方面, 研究者广泛分散在全国数百家单位, 而核心作者发表论文数不多, 研究深度不够, 还没有产生较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核心研究群体。如何逐步实现研究队伍的结构优化、层次合理, 形成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足的研究队伍, 并不断提高其研究水平, 是学位与研究教育比较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尽管我国早在1994年成立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积极组织学术研究, 开展多层次学术讨论和学术交流, 举行不同主题的培训班和研讨会, 但研究队伍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成, 需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和研究者共同、长期不懈地努力。所以, 挖掘关键的研究队伍和力量, 培育核心的研究群体和组织, 以持续提高研究的水平, 将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的一个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何东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刊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84 (01) :1-2.

[2]谢桂华.改革开放30年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性跨越[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2) :6-10.

[3]乔仁洁.近十年我国比较成人教育研究综述[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8) :13-15.

[4]潘懋元, 刘小强.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进展与问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08) :30-39.

篇4:4mfa学位论文样本

样本学位证样本

西北民族大学学院的简介、地址与历史沿革

西北民族大学(外文名: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简称: 西北民大(NWUN);是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是一所涉及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的高等学校。学校坐落于兰州市,分别城关校区和榆中校区两个校区。学校前沿是1950年创办西北民族学院。2003年4月经教育部和国家民委批准西北民族学院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学院学院设置及主要专业

西北民族大学院系设置有;文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藏语言文化学院、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学院、体育学院、预科部、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学院、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美术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设置有特色专业;社会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计算机应用技术....................。

西北民族大学历任校长及学校代码;10742

篇5:4mfa学位论文样本

四川大学简介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布局在中国西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

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百余年来,学校先后汇聚了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李劼人、美学家朱光潜、物理学家吴大猷、植物学家方文培、卫生学家陈志潜、数学家柯召等大师。历史上,吴玉章、张澜曾执掌校务,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共和国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和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和毛英才等曾在川大求学。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50余位是川大校友;2001年评选的近代50位“四川文化名人”中,有36人是川大校友。四川大学大师云集,名师荟萃。截至2013年年底,有专任教师4882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370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杰出教授”6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42人(含“青年项目”14人,“外专项目”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1人和讲座教授10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人(原A类),“973”首席科学家9人、牵头“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项目获得者21人(22项),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2人,四川省“千人计划”(含原省“百人计划”)入选者47人。四川大学积极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学校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的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2008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09年成为首批获得“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称号的4所高校之一。近年来,学校与江苏、四川、西藏、新疆等50多个省(自治区)、市和3000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了近百个高水平校地企产学研平台。学校接受了全国上千家企业委托进行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项目1万余项,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已成为相关行业的主导技术。2009年,学校被批准成为首批13个“干部培训高校基地”之一。

历任校(院)长:何维棣 1896-1897 王荣懋 1897-1898 谷绮龄 1899-1900 李尚昆 1901 蔡德耀 1902 袁凯 1902 胡 峻 1902-1909 周 翔 1909-1912 骆成骧 1912-1916 周 翔 1916-1918 杨若笠 1918-1919 贺孝齐 1919-1922 吴玉章 1922-1924 付振烈 1924-1925 蔡锡保 1925-1926 张 澜 1926-1931 王兆荣 1932-1935 任鸿隽 1935-1937 张 颐 1937-1938 程天放 1938-1943 黄季陆 1943-1949 谢文炳 1950-1952 周太玄 1952-1953 彭迪先 1953-1958 戴伯行 1958-1962 温建平1962-1977 康乃尔 1978-1981 柯 召 1981-1984 鄢国森 1984-1989 林理彬 1989-1994 陈君楷 1994-1997 卢铁城 1997-2003 谢和平2003-现今(如学校人员调动,未及时更新,以实际为准,此数据仅供参考)

学校代码:10610

学位证书采取全国统一编号,证书编号为12位数,前五位为学位授予单位代码;第六位为授予单位的级别,后四位为各校按授予人员排序的顺序号码。

2: 2006年后学位证书编号为16位。1 : 普通博士、硕士、学士学位证书编号调整为16位数:前五位为学位授予单位代码;第六位为授予学位的级别,博士为2,硕士为3,学士为4;第七至第十位为授予学位的年份。2 : 普通学士学位中的“双学位”和“第二学位”证书,分别在第十一位用一个汉语拼音字母“S”和“E”加以区别,其余与普通学士学位证书编号方式相同。总位数为16位。3 :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所获学位证书,在起始位置加“C”,与普通学士学位证书加以区分,其后续编号为16位数 , 成人学士学位证书第十一位为 9,普通学士学位证书第十一位可使用0至8中的任何数字,但不得使用数字9,证书其他位的编制规则相同。4 : 自考生所获学位证书,第十一位用汉语拼音字母“Z”标明,其余与成人 学士学位相同。总位数为17位。5 : 专业学位证书编号位置印有汉语拼音缩写的“Z”字样,其后续编号改为16位数

上一篇:无照经营的现状及对策下一篇: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