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论文烧伤科技论文样本表达中的常见问题

2024-04-13

大学毕业论文烧伤科技论文样本表达中的常见问题(精选5篇)

篇1:大学毕业论文烧伤科技论文样本表达中的常见问题

大学毕业论文烧伤科技论文样本表达中的常见问题.txt性格本身没有好坏,乐观和悲观对这个世界都有贡献,前者发明了飞机,后者发明了降落伞。

通过第一章烧伤论文表达类型的讲解,我们对科技论文的概念应当有这样的认识:科技论文是讨论或某种的文章,也称之的论证性文章。其意义在于把研究的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可以推广,可以传世。然而,撰写论文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形形色色的问题可以发生在论文的各个部分,或者说从论文题目到文章结尾,无处不无毛病错误出现。从本章开始,试图通过对某些烧伤科技论文的,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正确或恰当的纠正方法,供广大作者。但是论文所要表达的问题有许多,本章重点讨论样本问题。

一、烧伤样本与总体

对于医学研究来说,样本就是病人、健康人或某个单位、或受试动物。为使论文撰写与科研设计、实施及统计学处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这里采用“样本”一词。在临床与基础研究中,我们经常通过一定数量的病人与健康人或动物进行科学研究,从中推论出同一性质的全体观察对象的某些情况。如我们连续观察了500例烧伤病人的深Ⅱ度创面愈合后疤痕生长情况,伤后3个月内有100例病人的深Ⅱ度创面出现疤痕增生,即该组病人深Ⅱ度创面3个月的疤痕形成率为20%。其中500例观察的病人都是样本。然而研究的目的不仅是了解我们所的这500例病人,更重要的是用这个结果推论所有深Ⅱ度烧伤创面3个月内的疤痕形成率。即这500例病人所代表的所有烧伤病人为总体。所有烧伤病人究竟包含多少,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无限的,一种是有限的。假如欲了解的病人不分种族,不分国际,不论现在还是未来的病人皆适用,病人的范围数量是不定的,称无限总体。假如所了解的只是某一种方法治疗后的疤痕形成情况,不包括其它疗法,这个总体为有限总体。以上例子可以说明,总体指的是试验结论所适用的全部个体。也可以说,研究的目的决定了什么是总体。僻如,我们要研究某种烧伤外用药在防治烧伤败血症中的作用,所用的样本最起码应是易发生败血症的患者,如50%体表面积以上的烧伤患者。假如我们选用的样本烧伤面积不足30%,或Ⅲ度面积不足10%,因为这些病人不具备研究总体的最基本条件,即他们发生败血症的机会本来就很少,故研究结果不会也不可能说明总体的本质。又如,有人试图研究某种烧伤创面外用药对烧伤病人血液流变学的,但他选用的样本平均烧伤面积明显低于30%TBSA,而国内外资料都报道,30%TBSA烧伤病人不会出现明显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因此,本研究目的说明不了总体,是样本选择的一大失误。

二、烧伤样本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烧伤是创伤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说其特殊在于致伤原因诸多,烧伤面积相差悬殊,烧伤深度不一,部位分布广泛,病程较长等。它虽然具有较固定的演变过程,但每个过程中都蕴藏着许多特殊问题。老年人、小儿即使与成人烧伤面积相同,但病程与严重程度却不相同。1%烧伤面积的Ⅲ度创面如发生在躯干、预后多为良好;若发生在面部,有可能导致五官功能障碍,或有毁容的危险。因此,有些烧伤病人的烧伤创面愈合了,但烧伤疾病未必完全被治愈。由于烧伤样本具有以上特殊性,欲要证明烧伤总体的变化特点,试图用几例或几十例病人进行研究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选50例病人进行临床研究,这在一般情况下是可行的,但烧伤研究却嫌不足。因为50例病人需要按其特殊性分开研究,如年龄、伤因、面积、伤情等,其结果是被划在一个等级内的样本数量可能是了了无几,从而失去了样本的代表性。有人报道,采用新疗法的前10年,烧伤治愈率为62%(62/100),新疗法的治愈率为80%(80/100),认为新疗法能显著提高治愈率。暂且不讲两者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就表达方式而言,也不能说明事物的内在关系,因为两者之间的样本特殊性均未交待。如果新法治疗前的100例病人均为特重度烧伤,而新法治疗的100例中有部分病人为中小面积烧伤,这样的对比完全没有意义。最好的研究方法是根据样本特性分别进行研究,如50例手部电烧伤的治疗经验,100例烧伤面积大于50%T小儿烧伤的临床治疗体会,20例瓦斯爆炸烧伤的临床特点,100例深Ⅱ度烧伤创面疤痕生长情况的调查,两种不同疗法防治深Ⅱ度烧伤疤痕增生的对比观察,MEBO治疗30例面部深Ⅱ度烫伤的疗效观察等等。

通过以上分析,每位烧伤专业医务人员,掌握好烧伤样本的特殊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1%烧伤面积的烧伤与50%烧伤面积的烧伤其病理变化截然不同;50%Ⅲ度烧伤比50%浅Ⅱ度烧伤的伤情也严重的多。有人说烧伤科的医生一年365天就治一种病(烧伤),然而烧伤与烧伤不一样,100%烧伤面积者诊断为烧伤,1%烧伤面积者也诊断为烧伤,但前者的伤情比后者可能严重不知多少倍。50%TBSA以上烧伤面积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有可能或不可避免的要发生烧伤休克,水与电解质失调,酸碱平衡紊乱、急性肾功衰竭、脑水肿、肺水肿、低白蛋白血症,应激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全身或局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局部或全身感染,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等。因此说,烧伤病人并非只患烧伤一病,共性中包含着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那种“烧伤专科医生一年只治一个病”的说法是缺乏辩证观点的。热液烫伤的诊断应当说够具体了,但用废水烫伤的严重性比一般饮用水烫伤严重的多,前者的烫伤机制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即烫伤时,工业用废水中的某些有害物质会借助扩张的毛细血管、毛囊、汗腺进入体内、引起致命性损伤。假如遇到烧伤面积不大,而本来不该死亡的患者却死亡了,面对这种情况应在致伤原因,发病特点等方面寻找其特殊性,经验,更好的丰富烧伤专业,指导临床,提高治愈率。

三、样本烧伤面积的表达

论文对烧伤面积的表达问题可归纳二个方面即烧伤面积评估的准确性和烧伤面积大小的概念。对于烧伤面积的表达似乎不易出现偏差,因为已对各部位的体表面积进行了量化。然而尽管如此,评估中的误差依然存在,而多数情况下是对烧伤面积高估,其后果又会影响科研的准确性。有人要了解烧伤面积30~50%TBSA病人的临床特点,假如对每个样本烧伤面积的评估出现高估现象,这就有可能使那些本来不足30%TBSA的中度烧伤病人晋升到重度烧伤的等级内,最终又势必出现用中度烧伤病人的临床特点推导重度烧伤,从而得出错误结论。如果所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重度烧伤病人的并发症或死亡率,上述结果肯定要低于其真正的研究结果。在讨论时,又会错误的提出本组的并发症或病死率低于它人的治疗结果的论断。因此,对于烧伤面积的评估应做到相对准确,即不高估,也不低估,让所用样本的代表性真实的代表总体。

烧伤面积的大小是个模糊概念,说其大小应有一个参照物体对照。然而有些文章的中心目的之一是总结大面积烧伤的某些变化特点,如“40例大面积烧伤的临床救治体会”。当然这40例病人的烧伤面积不会完全相同,有的可能大到100%TBSA,有的可能为30%TBSA。100%TBSA者属于大面积烧伤肯定无疑,但30%TBSA浅Ⅱ度烧伤而又不出现休克者是否属于大面积烧伤有待于继续研究探讨。国内有人把烧伤的严重程度足引起全身症状者谓之大面积烧伤;反之为中等或小面烧伤。就此人们又习惯地把重度和特重度烧伤列为大面积烧伤范畴;中度烧伤者为中等面积烧伤;小面积烧伤多指10%TBSA以下的Ⅱ度烧伤。特大面积烧伤也是一个模糊概念,因为除100%TBSA者可认定为特重度烧伤以外,其它情况均应有参照物体对照,而国内多数是指90%以上体表面积烧伤患者。因90%TBSA以上仅指烧伤面积,未说明烧伤深度,90%TBSA浅Ⅱ度烧伤的严重程度不抵50%的Ⅲ度烧伤,故这样描述方法也不能完全代表总体的真实性。鉴于以上情况,作者建议少用或尽量不用这些尚未定论的名词,用现行的烧伤面积、深度或伤情分类 等级表达较妥。假如采用特大或大面积烧伤诊断,应在文章中说明他们的伤情,便于读者参考。

四、样本烧伤部位的表达

多数情况下烧伤病人的烧伤部位是多发的,单一的仅一个部位被烧伤的机会较少,除非是极小面积的烧伤。10%烧伤面积的烧伤部位,除了双下肢、前胸后背及小儿头部外,恐怕其它任何一个部位都容纳不下,因为这些部位的体表面积都小于10%。有人介绍过这样两组病例:治疗组70例,全组平均烧伤面积23.9±4.8%TBSA,面积最大者为61%TBSA,头面部烧伤20人,颈部18人,躯干20人,四肢12人。对照组70例,头面部烧伤19人,颈部17人,躯干20人,四肢14人,全组平均烧伤面积24.3±4.8%TBSA。初看起来两组烧伤部位总和都是70,与病例样本数完全相符,似乎没有错误。其实,它已失去了样本的本来状况,更不能代表烧伤面积在20~30%TBSA之间的这个庞大总体。且不讲烧伤面积达61%TBSA的那个样本,也不讲本组样本的平均烧伤面积,就烧伤机制而言,只烧面部不烧颈部,或只烧颈部不烧上胸部等情况是十分罕见的,除非是个案报道。故两组共140例病人的烧伤部位都是单发是不符合烧伤发病的。再看烧伤面积超过60%TBSA的病人,四肢部位的总体表面积占59%,下余部分伤在何处应予交待。会阴、臂部烧伤的机会并不少,尤其是小儿,在统计时且不可忘掉。由此可见,烧伤部位分布多数情况下是复数或多处分布,分布部位总和应大于样本数,它不同于致伤原因分布。作为某一部位来说,如面部烧伤的分布次数只能小于或等于样本数,绝不能大于样本数。烧伤专科病历表达烧伤部位的方法是以通用烧伤面积分布图表标示,应按原始记录如实汇总、统计、哪怕一个样本有七、八个部位都被烧伤,均应汇总在内。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人民李传吉等在“MEBO烧伤临床中的与疗效评价(附217例报告)”一文中(烧伤创疡杂志,1995,4:19),对烧伤部位的分布是这样表达的:面部50例,面、颈部39例,面、上肢16例,面、上、下肢2例,面、颈、胸7例,面、颈、胸、上肢12例,面、颈、胸、上、下肢13例(以下省略)。作者认为,这种表达方式即完整又真实,值得借鉴。

五、样本烧伤深度的表达

在样本烧伤深度表达方面所存在的大体上讲也有两个,一是诊断,二是部位分布。我国现行的烧伤深度判断标准是以皮肤不同层次烧伤后所呈现的临床或病理特点制定的。“三度四分法”是国内沿用较久的,即、Ⅰ、Ⅱ、Ⅲ度烧伤,其中Ⅱ度又分为浅深两型。“三度六分法”是徐荣祥在烧伤湿润暴露疗法实践中提出的一种新的烧伤深度判定方法。因为Ⅱ度烧伤的病理变化复杂,临床发生率高,且困难,他将其分为三种情况,即浅Ⅱ度、深Ⅱ度浅型与深Ⅱ度深型。Ⅲ度烧伤被分为两个级别,即Ⅲ度浅与Ⅲ度深。鉴于后一种判定方法是根据湿润暴露疗法的理基础而提出的,故建议大家在METB/MEBO临床经验时应采用“三度六分法”,放弃传统疗法所采用的“三度四分法”,以改变目前的混用状况。正确而统一的判定标准是诊断疾病的依据,也是对疾病基本特征的概括。假如同一份杂志不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又如何判断其疗效高低。回顾以往的文章,有人说深Ⅱ度愈合时间为24天,却有人说是16天,为何出现这种差别,分度方法不统一是主要原因之一,但也不能排除人为的判断错误。为此,对Ⅱ度烧伤的临床特点加以概述,供烧伤深度判断。众所周知,Ⅱ度烧伤局部的突出特征之一是水泡,但水泡特征不一。浅Ⅱ度烧伤水泡出现时间多在伤后2小时之内,水泡大小不等,泡皮也较薄。泡皮脱落处的皮肤组织湿润、微红,有渗出,感觉敏感,弹性良好。深Ⅱ度浅型早期表现与浅Ⅱ度有些相似,烫伤创面也有大小不等水泡,但泡皮脱落后的皮肤组织不是微红色,而是苍白,渗出较多。24小时后苍白色创面上出现密集散在小红点,疼痛也敏感。深Ⅱ度深型早期一般无水泡,或有迟发的小水泡。烫伤创面表皮无水泡者其真皮已分离,并贴敷于真皮上;火焰烧伤创面的腐皮多有黑色碳化物,去除后创面苍白,且干燥或有少许渗出。就其皮肤微循环受损程度而言,浅Ⅱ度烧伤的皮肤微循环已遭到损伤,但没有淤滞带皮肤组织,皮肤结构大部被保留;深Ⅱ度浅型的皮肤微循环在真皮乳头层已发生淤滞,表皮结构已消失,但大部分皮肤附件保留;深Ⅱ度深型的皮肤微循环损伤发生在真皮网状层,仅残留少部分皮肤附件。烧伤深度判定是一项即又严肃的工作,切不可草草了事。因为诊断依据全凭医生的临床经验,所以要求每位临床医生应掌握好烧伤创面不同深度的诊断要点,在临床实践中提高。从科研角度出发,为减少诊断误差,可采用临床医生会诊方式,集思广议,统一诊断认识,为后来的论文表达打下基础。特殊情况下,或有意义的样本,可做影像记录,为工作提供更确凿的证据。然而,烧伤深度判断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即使做了多年专科医师,也难免会出现某些偏差。但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减少误差,让样本更符合实际,更能代表总体。

不同深度创面分布的表达也常出现失真,最常见的情况是烧伤深度单发,即一个样本只发生相同深度的烧伤,哪怕是大面积烧伤也是如此,某作者研究两种不同疗法对烧伤患者的免疫学,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浅Ⅱ度26例,深Ⅱ度24例,Ⅲ度10例;对照组浅Ⅱ度24例,深Ⅱ度26例,Ⅲ度10例。显然,这种表达方式不符合烧伤发病学。除非是单纯的浅Ⅱ度烧伤,而多数烧伤病人的创面是由浅入深变迁发生的,即使只有一处创面,也常是深浅不一。按着上组病人的记录,Ⅲ度烧伤(各10例)都是纯粹的,它不搀杂其它任何深度的创面;深Ⅱ度烧伤创面也然,都是青一色的Ⅱ度。假如改换另一种表达方式,可能会增加资料确实来于每个样本的真实程度,即治疗组单纯浅Ⅱ度烧伤者26例,有深Ⅱ度和Ⅲ度烧伤者分别为24和10例(对照组表达方式同上)。作者曾在“山莨菪碱(654-2)防治烧伤休克作用机理”一文中对烧伤深度分布是这样表达的:654-2组成人64例,烧伤总面积61.0±18.7%TBSA;有Ⅲ度者44例,他们的Ⅲ度平均面积为21.1±10.1TBSA(烧伤创疡杂志,1992,1:23~28)。这种表达方式即能客观的反映样本伤情,还可供读者推敲。全组样本烧伤总面积超过51%TBSA,有Ⅲ度者的Ⅲ度平均面积大于20%TBSA,完全可以反映特重度烧伤病人的某些特点。

六、样本研究日期及年龄、体重的表达

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许多,而研究日期患病年龄、体重都是烧伤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许多论文在文章的开头首先介绍该研究的起止日期,但仍有些作者却忽略了这一点,即不注明研究起于何时,也不说明何时截止,结果给读者留下某些疑惑。研究工作具有其明显的时间性,如某作者于×年×月×日开始,采用某种疗法治疗某病,获得令人鼓舞的好效果。时隔几年后,另一位作者采用同种方法治疗同一疾病,并取得相同的效果。即使他们是不谋而合,首创人应属于前者。由此可见,注明研究日期的重要意义在于必要时刻供查对有关线索之用。此外,这也是评价对研究工作是否严谨的一种表现。作者在审稿过程中曾发现某基层在一年内采用某方法治疗褥疮××例并同传统疗法××例作对照。我们暂且不谈其疗效,某单位在一年内发生或收治了如此大量褥疮病人的背后又说明了什么问题,是不言而喻了。

样本的患病年龄对于烧伤疾病来说更有其特殊意义,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小儿年龄的划分界限。国内医学界对小儿年龄的划分标准是:出生后28天内为新生儿期,至生后1周年为婴儿期(乳儿期),出生后第2和第3年为幼儿期,3~6或7岁为学龄前期,相当于目前“幼儿园”的阶段,自6~7岁至11~12岁为学龄期,此后过渡到成人的发育阶段称之青春期,或青春发育期。所有烧伤教课书中均阐明,12岁以下的烧伤谓之小儿烧伤,无论从烧伤面积的评估或休克的尿量判定标准都可证明这个论点。小儿头部与双下肢的体表面积估计,以12作为调整系数。小儿休克期的尿量以每小时、每公斤体重1ml为基准,12岁小儿的体重为31(2×12+7)kg,其尿量应为,31ml/h*kg体重。这个数字又是成人每小时尿量的最低要求值,故13岁者理应不在小儿年龄段内。如果要研究13~21岁患者的烧伤特点,建议用青春期或青春发育期表达,因为此期即不完全保留小儿的某些特点,也未完全达到成人的生理标准。烧伤论文在样本年龄表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模糊了小儿年龄划分标准,因为医学中的小儿年龄上限与其它部门的某些划分有所不同。杂志中曾刊登过以下类似文章,如某作者企图了解当地烧伤的流行病学,某年龄分组为<6、7~17、18~30、31~50、>50岁;也有人分为<3、4~6、7~10、11~15、16~20、21~30、31~40、41~50、51~60、61~70岁;更令人费解的是,有人在总结小儿烧伤救治经验时根本不谈患儿的年龄。因上述年龄分组不是以小儿各期年龄划分标准划分的,所得出的结果(如7~17岁、11~15岁的结果)究竟代表患儿的哪个时期,论文的质量及价值应如何评定,都是让人迷惑不解的。

测量样本体重对疾病诊治与病情分析均有重要意义,如根据体重计算休克期补液量,了解回收期出现时间,协助分析水平衡,评定营养状况等。一般认为,如果水平衡正常,体重进行性下降,多为营养不良造成。然而多数文章不涉及病人体重问题,可能是由于测量工作繁琐,尤其是对成人,没有认真的做好这项工作。据了解,国内绝大多数烧伤专科治疗单位对患者不是通过实测得来的。可想而知,休克期的补液量尽管采用公式计算,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使本来的估计值又加大了偏差程度。假如采用估计体重所获得的休克期补液量推导新的补液公式,其准确性不能不令人置疑。在多数单位尚无理想的测量体重的情况下,作者建议可否用以下方法补正。1.儿童体重用普通磅称直接测量。2.成人体重有条件的单位也应直接称量,对无法测量者应以伤前最近一次称量结果为依据,并去除当时衣着重量。一般情况下,冬季测量结果扣除2.5~3.5kg,春秋季节扣除1~2kg,夏季可不扣除。当遇到病人可能合并水平衡障碍时,或严重病人必须了解体重时,应克服困难,进行实际称量,为临床病情分析与治疗提供依据。

七、样本休克处理过程中的表达

烧伤休克处理过程中有许多内容要进行表述,这里仅就预防和治疗休克,何谓平稳渡过休克期,尿量满意或标准尿量表达问题作如下评述。

翻开有关烧伤休克临床处理方面的文章,不外有以下提法,即抗休克治疗,纠正休克,预治休克等等。究竟采用哪种表达方式最能反映样本的真实情况,确实需要进一步探讨。烧伤休克是否发生不仅取决于烧伤面积、深度、合并伤、伴随疾病及患病年龄,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是否采用了积极有效地抢救措施。言外之意,有的病人在入院时未必一定都发生休克,对这类病人的处理原则应是预防休克的发生;若病人已呈现出休克的某些特征,积极地抢救休克当然是最基本的处理原则;但有难以做出准确地判定,而防治休克一词却成了普遍的表达方式。休克的防治包括两个概念,一是病人尚未发生休克,预先采用有效地预防治疗措施使之不发生休克。临床实践证明,这种处理措施可使本应发生休克的患者不发生休克。二是病人已处于休克状态,积极投入有效地治疗抢救措施,使之逆转,并为以后的治疗赢得时间与创造条件。值得提出的是,预防休克和治疗休克这两个概念虽然都是依靠静脉补液为其主要手段,但两者之间却有着根本不同。烧伤早期尚未发生休克的病人,内环境状态是相对恒定的,如果预防措施扼制了病情的发展,稳定的内环境就可以维持生命生存,能对抗不良环境和病源的侵袭。相反,若病人一旦发生了休克,就意味着机体不仅发生了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功能等方面的变化,还说明细胞代谢功能、补体、细胞因子、氧自由基等都发生了变化。尽管采用的同是静脉补液治疗,后者的疗效肯定不如前者,积极地防治休克的主要目的大概就在于此。

“病人平稳渡过了休克期”是多年来人们惯用的一句话,并逐渐被引用到论文中。其原意是指病人渡过了伤后的48~72小时,因为较好地保住了生命,与死亡相比谓之“平稳”并不过分。然而从烧伤病程全局考虑,休克期平稳渡过的含义需要重新评价。过去的多数文章认为,只要经过补液等措施治疗,在休克期结束时不呈现临床休克,就意味着已平稳渡过了休克期,而且这种认识一直影响着许多低资医师。他们认为,严重烧伤后发生严重休克的病人,只要按公式计算量补充液体,使血压得到回升,病人一般情况尚好,并延缓至休克结束时,就可称之平稳渡过休克期。所以,对有些论文述说休克期渡过平稳,伤后又发生了早期败血症等别扭的词句我们却都信以为然了。这种认识的错误是没有把烧伤休克期当作疾病的一个过程看待,而把休克期误作一道门坎,只要过了这道坎,就可称之取得了一个胜利,全然没有想到除早期之外,还有中期,乃至后期,休克过程对它们所施加的压力。上边已说过,休克一旦发生,机体就已经承受了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干扰。由此可知,凡临床已确诊为休克,就可断定临床经过并不是平稳的,而完全可以作出休克期渡过不平稳的结论,休克期渡过平稳只能说明由于给予积极地正确治疗,使病人免于发生临床休克,细胞代谢等方面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机体内环境也没发生明显的干扰。

尿量满意或达标准尿量也是论文中常出现的一个“术语”然而每小时多少尿量为满意尿量或标准尿量;尚难让人一语道明。有人在总结“防止休克期体液过度稽留可加重组织水肿”经验时,主张成人每小时尿量不少于30ml,但不超过50ml;另有人主张,“为防止严重烧伤并发肾脏损伤”,每小时尿量应大于50ml,但大到多少,并无严格界限。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有人发现不少烧伤休克病人在执行公式计算补液量的情况下,每小时尿量明显超出了100ml,但又畏怕他人提出置疑却顺从潮流作失真表达。其实,健康成人24小时尿量在2500ml以内尚属正常(不少于400ml),烧伤后有大量毒性物质及代谢产物需从肾脏排出,每小时平均尿量在100ml或偏多于此值可能不是件坏事。然而近年来不少学者主张以适中为度,即每小时平均尿量以50~70ml的折中标准为宜。平均尿量是单位时间的尿量对于那些时有时无、时多时少的异常情况,或依靠利尿剂获得的大量尿液应另当别论。在这种情况下求出的均值尽管达到了30ml或50ml、也不能称为满意尿量。尿量多少还有一个人为因素干预,就是经常用它来调整输液速度,如果调整不佳,势必要出现补液量与尿量之间交替出现的大起大落现象。总之,尿量表达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应当因人而异,因伤情而异,真实记录,严密监测,以求得每个样本的合适尿量。

八、样本吸入性损伤的表达

吸入性损伤的表达问题往往出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吸入性损伤是近年来的一个新的诊断名词,人们常把呼吸道烧伤与它相提并论,但其涵义有所不同。吸入性损伤常常是除呼吸道烧伤外,尚有吸入中毒的因素参与。故前者的发病特点是除热力和/或烟雾等理化因素直接引起的呼吸道烧伤和/或肺实质的物理和/或化学性损伤外,尚存在有全身中毒症状。然而,有些作者对两者的表达并不确切,如“该组病人都有轻重程度不同的吸入性损伤”、“都有面 部和呼吸道烧伤”。同时也发现,有人在上千份烧伤病例统计中却未发现一例发生呼吸道烧伤或吸入性损伤。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多估或漏诊都是如此。其发病率虽然各家报道不一,但总的来说吸入性损伤国内发生率低于国外,一般为5~10%,而国外为15~30%。对于吸入性损伤的诊断不应仅限于鼻毛被烧焦、声嘶、呼吸困难等一般表现上;也不能在有无面部烧伤方面作文章,因为有人统计,吸入性损伤有面部烧伤或有面部烧伤而无吸入性损伤者各为70%。至于呼吸困难、肺部罗音等更易与其它原因所致肺部并发症混淆。诚然,在吸入性损伤诊断方面尚无快速、特异的方法,但是只要认真细致的进行病因、症状、体征及现行的物理、生化、同位素、影象等检查,诊断还是可以明确的。在表达中出现的另一个常见问题是不介绍或不侧重介绍抢救治疗经验,诊断虽然提出,不少是重度吸入性损伤,但不做切实可行的抢救措施,而病人奇迹般的治愈了,这种“不战而胜”的机遇不可能在众多患者中同时出现。我们既然做出了轻、中、重度吸入性损伤诊断,仅靠气管切开一项措施治愈率达100%是万万不现实的,因为吸入性损伤诊断困难,治疗也困难。治疗困难的程度贯穿于呼吸道烧伤或吸入性损伤的全病程与烧伤的全病程。对早期那种急风暴雨式的表现其治疗难度是公认的,而对后期病理变化的认识却感不足。呼吸道烧伤的局部病理变化与体表部位烧伤大同小异,也有范围大小、深浅程度之分。急性反应期过后不等于范围已缩小,或病损已愈合,同样存在损伤组织液化,坏死、脱落、感染、上皮细胞新生等过程。而中度程度以上的吸入性损伤或呼吸道烧伤欲渡过此期不会都是平稳的。因此,对于此过程的临床表达问题确应引起注意,其目的是使吸入性损伤的诊断、治疗等问题更加完善。

九、样本感染诊断的表达 烧伤感染是烧伤病人经常出现的一种继发性损害,故在科技论文中出现的机会也较多,但在表达的确切性上尚存有不少问题。多数文章的表达十分模糊,如有的把创面早期污染视为感染;不结合临床特征,只要创面细菌学检查阳性便认定已经发生感染;临床资料中看不出有一例病人在院外已发生感染,但在早期创面处理中也照例把感染创面的处理过程说的淋漓尽致;可能或根本未做任何检查,创面感染多少例,某菌感染多少例、败血症多少例等一锤定音的词句都显示在论文之中;更令人费解的是说某疗法仅有几次“轻度”感染,而它法的感染率却高的惊人等等。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应当说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主观上的原因,没有深入细致的观察病人的每一个特征,更谈不上与现有的感染诊断标准相结合,故作不出更切合样本实际的诊断。二是感染诊断的标准问题,有局部感染,有全身性感染;有局部侵袭性感染与非侵袭性感染;有致病菌感染与“非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感染,后者也称“机会菌”感染;以及脓毒症(血培养阳性),脓毒综合征(血培养阳性或出现MOD)、脓毒性休克、全身炎症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紊乱(不全)综合征(MODS)、过度炎症反应综合征、炎症失控综合征,高动力脓毒症、低动力脓毒症等相似的诊断名词在某些资料中不断出现,使医生无所适从。值得提出的是深度烧伤的本质就是大量坏死组织较长时间的存在,有细菌生长是不可避免的,创面表浅部位细菌培养有多种菌生长,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临床意义往往不大。然而,细菌一旦进入活组织,其性质会发生改变,这就是通常说侵入性或侵袭性感染。这种感染是相当严重的,不少人用“全身严重感染”作概括的表达。与此对应的理应是“非严重感染”或“轻度感染”,但这些诊断各词却难以在教课书中找到。作者建议,在感染诊断的表达方面,即不墨守陈规但也不主观偏面;应当用专业术语表达,不使用概念不清的提法。

篇2:大学毕业论文烧伤科技论文样本表达中的常见问题

对于研究来说,样本就是病人、健康人或某个单位、或受试动物。为使论文撰写与科研设计、实施及学处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这里采用“样本”一词。在与基础研究中,我们经常通过一定数量的病人与健康人或动物进行科学研究,从中推论出同一性质的全体观察对象的某些情况。如我们连续观察了500例烧伤病人的深ⅱ度创面愈合后疤痕生长情况,伤后3个月内有100例病人的深ⅱ度创面出现疤痕增生,即该组病人深ⅱ度创面3个月的疤痕形成率为20%。其中500例观察的病人都是样本。然而研究的目的不仅是了解我们所治疗的这500例病人,更重要的是用这个结果推论所有深ⅱ度烧伤创面3个月内的疤痕形成率。即这500例病人所代表的所有烧伤病人为总体。所有烧伤病人究竟包含多少,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无限的,一种是有限的。假如欲了解的病人不分种族,不分国际,不论现在还是未来的病人皆适用,病人的范围数量是不定的,称无限总体。假如所了解的只是某一种方法治疗后的疤痕形成情况,不包括其它疗法,这个总体为有限总体。以上例子可以说明,总体指的是试验结论所适用的全部个体。也可以说,研究的目的决定了什么是总体。僻如,我们要研究某种烧伤外用在防治烧伤败血症中的作用,所用的样本最起码应是易发生败血症的患者,如50%体表面积以上的烧伤患者。假如我们选用的样本烧伤面积不足30%,或ⅲ度面积不足10%,因为这些病人不具备研究总体的最基本条件,即他们发生败血症的机会本来就很少,故研究结果不会也不可能说明总体的本质。又如,有人试图研究某种烧伤创面外用药对烧伤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但他选用的样本平均烧伤面积明显低于30%tbsa,而国内外资料都报道,30%tbsa烧伤病人不会出现明显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因此,本研究目的说明不了总体,是样本选择的一大失误。

二、烧伤样本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烧伤是创伤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说其特殊在于致伤原因诸多,烧伤面积相差悬殊,烧伤深度不一,部位分布广泛,病程较长等。它虽然具有较固定的演变过程,但每个过程中都蕴藏着许多特殊问题。老年人、小儿即使与成人烧伤面积相同,但病程与严重程度却不相同。

1%烧伤面积的ⅲ度创面如发生在躯干、预后多为良好;若发生在面部,有可能导致五官功能障碍,或有毁容的危险。因此,有些烧伤病人的烧伤创面愈合了,但烧伤疾病未必完全被治愈。由于烧伤样本具有以上特殊性,欲要证明烧伤总体的变化特点,试图用几例或几十例病人进行研究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选50例病人进行临床研究,这在一般情况下是可行的,但烧伤研究却嫌不足。因为50例病人需要按其特殊性分开研究,如年龄、伤因、面积、伤情等,其结果是被划在一个等级内的样本数量可能是了了无几,从而失去了样本的代表性。有人报道,采用新疗法的前XX年,烧伤治愈率为62%(62/100),新疗法的`治愈率为80%(80/100),认为新疗法能显著提高治愈率。暂且不讲两者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就表达方式而言,也不能说明事物的内在关系,因为两者之间的样本特殊性均未交待。如果新法治疗前的100例病人均为特重度烧伤,而新法治疗的100例中有部分病人为中小面积烧伤,这样的对比完全没有意义。最好的研究方法是根据样本特性分别进行研究,如50例手部电烧伤的治疗经验,100例烧伤面积大于50%t小儿烧伤的临床治疗体会,20例瓦斯爆炸烧伤的临床特点,100例深ⅱ度烧伤创面疤痕生长情况的,两种不同疗法防治深ⅱ度烧伤疤痕增生的对比观察,mebo治疗30例面部深ⅱ度烫伤的疗效观察等等。

通过以上分析,每位烧伤专业医务人员,掌握好烧伤样本的特殊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1%烧伤面积的烧伤与50%烧伤面积的烧伤其病理变化截然不同;50%ⅲ度烧伤比50%浅ⅱ度烧伤的伤情也严重的多。有人说烧伤科的医生一年365天就治一种病(烧伤),然而烧伤与烧伤不一样,100%烧伤面积者诊断为烧伤,1%烧伤面积者也诊断为烧伤,但前者的伤情比后者可能严重不知多少倍。

篇3:大学毕业论文烧伤科技论文样本表达中的常见问题

一、《矿山规划与设计》课程实行教学改革的意义

21世纪是科技创新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要求,如何在本科阶段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两年来我们在《矿山规划与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胆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结合本门课程偏重实践应用的教学特点,将课堂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本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生产实际,应用本课程所学的矿山优化设计方法、原理及车场线路优化设计等内容撰写科技小论文,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查阅资料及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

1. 教学内容改革。根据《矿山规划与设计》教学大纲的性

质、目的及教学内容基本要求,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分为矿井设计程序和矿井设计的具体内容、矿井优化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采区及井底车场线路优化设计三部分内容。我们将适合撰写科技论文的教学内容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为矿井优化设计基本原理、设计方法的理论研究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正常讲授各种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外,还要重点讲授各种设计方法在矿井设计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各种设计方法在实践中的经验总结;第二部分内容为采区及井底车场线路优化设计,根据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结合现场实际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线路优化设计方面的研究。学生结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学习到的这两方面的知识,及在生产实习中所收集到的煤矿现场实际相关资料,按照《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论文格式撰写科技小论文。授课教师和本课程教学梯队的教师作为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撰写科技论文全过程进行指导和分阶段验收。

2. 撰写科技论文主要步骤。

(1)召开科技论文撰写讲座。在《矿山规划与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机面向学生召开系列科技论文撰写讲座,讲座内容主要包括论文的材料准备;论文的题目、关键词与摘要(包括英文);正文的写法;图表的处理和结论、参考文献与最终检查五部分,让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结构、特点和习惯性写法,为学生撰写出合格的科技小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2)科技小论文撰写材料的准备及撰写方案的确定。第一,选择题材,确定题目。根据科技论文撰写讲座所学习到的撰写知识以及学习到的《矿山规划与设计》课程的两部分相关知识,选择自己熟悉、感兴趣而且具体可行的题材。在选择题材时,要从学生在刚结束的生产实习中所收集到的资料上加以引导,重视煤矿现场收集来的真实资料,确定论文题目要与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相结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可以从一个课题或几个课题入手,开始材料的收集和对课题的分析和论证,之后再经过和指导教师反复论证,确定论文的最终题目。第二,收集材料,确定科技论文撰写的方案。在确定科技论文的题目之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生产实习现场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再大量收集资料,收集资料的来源主要有学校图书馆的专业书籍和专业期刊、学校所购买的数字图书和期刊以及上网收集其他相关资料,并把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确定所撰写论文的实验方案和数据处理方法。之后确定撰写论文的提纲,这样就确定了科技论文的撰写方案,然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始论文的撰写工作。最后,按科技论文撰写讲座及《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规范格式的要求,完成科技论文,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并提高毕业生在现场实践工作中将生产实践转化为科技成果的能力。

3. 召开科技论文报告会。

对学生完成的科技小论文经指导教师和审核教师按照《矿山规划与设计》课程论文质量评分标准审核后选出3~5篇优秀论文,并召开《矿山规划与设计》课程科技论文报告会,学生在报告会上作论文报告并进行答辩,答辩委员会教师根据《矿山规划与设计》课程论文答辩评分标准给出该生的论文答辩成绩,论文的审核成绩与答辩成绩之和作为该生的论文成绩,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荣誉证书。在报告会上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并指出不足,使学生对矿井优化设计方法和车场线路优化设计等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这对于学生以后从事科研、生产实践及设计等方面的工作是很有益处的。其他学生的论文成绩通过小组答辩的形式给出,论文成绩占本课程期末成绩的60%。

二年来,学生撰写出的科技小论文已近400篇。不少学生的论文经过教师修改后在专业期刊上发表。

三、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1. 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通过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加深了对本课程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深入探索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年来,修完本课程的400多名学生仅有1名学生不及格,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提高了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拓宽了知识面。

为了能撰写出质量高的科技小论文,就要了解所研究课题的背景,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除了掌握本课程中相关的内容以外,还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把参考文献附在所撰写的科技小论文上,而且要求所有论文的参考文献都在五篇以上,这样学生就必须要大量阅读相关的专业文献资料,这不仅为科技小论文的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今后从事科研、到煤矿现场从事生产实践工作、到设计院所从事设计工作都将产生良好的影响。

3. 提高了学生科技论文的撰写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对于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完成这样一篇与本课程相关的科技小论文,从科技论文撰写讲座开始前对科技论文的一无所知到能按照规范格式的要求完成一篇科技小论文,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且还有部分学生的科技小论文能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学生的科技论文撰写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有部分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毕业生,就利用在科技论文撰写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了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袁晓燕.怎样撰写科技论文[J].长沙大学学报,2005,(2):91-93.

[2]高大钊.撰写科技论文的要素[J].工程勘察,2006,(10):1-12.

[3]庄庆德.科技论文撰写系列讲座(二)——论文的材料准备[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08,(2):1-2.

[4]庄庆德.科技论文撰写系列讲座(三)——论文的题目、关键词与摘要[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08,(3):1-2.

[5]庄庆德.科技论文撰写系列讲座(四)——正文的写法[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08,(5):1-3.

[6]庄庆德.科技论文撰写系列讲座(五)——图表的处理[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08,(6):1-6.

篇4:大学毕业论文烧伤科技论文样本表达中的常见问题

摘 要:根据作者为总装部队专业技术干部中晋高培训班的授课经验,分析了我军技术干部对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需求现状,指出了专业技术干部在科技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给出了解决措施,讨论了技术干部应该撰写和发表什么样的科技论文。

关键词:专业技术干部;科技论文写作;发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先生说过:“如果一个自然科学家只需要观察和实验,而不需要写作,那么他的生活将会变得非常幸福。”由此可见,科技论文的写作毫无疑问是一件苦差事,那么为什么还要撰写并发表科技论文呢?这是由科研工作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项科学研究工作,无论结果有多么好,只有在结果得以发表之后才算圆满结束。只有这样,新的科研成果才能得到认可并得以添加到已有的科学知识宝库中。评估包括研究生在内的研究人员的首要标准,不是他们在实验室使用设备的熟练程度,不是他们对自己所属的或大或小的科研领域有多么深入的见地,当然也不是他们多么聪明或多么有魅力,而是他们发表的文章。大家可能也有这样的体会,有些科研人员文章写得好,经常发表高质量的科技论文,他们就日渐成名了;而有些科研人员则一直默默无闻。

一、需求现状

装备学院从2013年开始开设总装测发测控领域专题研修班(中晋高培训班),作者一直给该班次讲授《科技论文与科研报告写作》课程。学员对本课程非常重视,选修人数一直居所有课程之首。

在授课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学员听课非常认真,与教员的互动非常热烈,经常会提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问题。从学员反映的情况来看,大家对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渴求非常强烈,对本课程的认可程度很高。从了解的情况来看,专业技术干部撰写和发表科技论文的水平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大家对于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的期望很高。只是很多同志平时忙于繁重的科研试验任务,对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投入的精力还很不够,迫切需要得到这方面的有效指导。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怎样才能找到学术上的切入点

很多专业技术干部苦于找不到学术上的切入点,不知道该去写一些什么内容,困惑于怎样才能写出并写好一篇科技论文。

举一个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大家有所启发。最近10多年以来,本文的第一作者主要从事航天推进和应用激光方面的研究工作,撰写和发表论文激光推进方面的居多,这些论文包括了实验测试系统的设计、实验方法的改进、推进性能的实验研究、推进性能的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等。发表在军械工程学院学报上的论文“激光推力器液体工质注入系统设计”,所用的研究方法都是航天领域比较成熟的方法,但是我用成熟的方法完成了液体工质激光推进实验研究中的一个难题,较好的解决了工质注入的实时性和浪费问题,这样的文章就有新意,就值得发表。后来,这一套设计还成功申报了国防发明专利。

也就是说,一点之见即成文,一篇科技论文能够解决一个小问题,有一个或者两个(当然多了更好)小小的创新点,就完全够了。这里所说的创新点未必是原始创新,作者认为,以Nature和Science为代表的顶级期刊当然是需要原始创新的,但是对于大部分期刊而言,集成创新就够了。

(二)我也完成了很多任务,为什么觉得无从写起

在授课的过程中,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疑问:我也完成了很多任务,为什么觉得无从写起?

这个问题很大,回答起来很有难度,作者思考了很久,现在把个人观点与大家分享。

最重要的原因是研究工作開展的还不够深入。有很多人只是忙于应付上级安排下来的任务,大部分时间是在利用成熟方法完成略有不同的任务。比如说,有些人可以一直在用一种轨道控制方法,完成不同航天发射任务的轨道控制工作,而自己没有深入研究这里面的科学问题。比如说,研究一下是否可以改进轨道控制方法,哪怕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经典方法,在完成实际任务时还是有需要改进的空间的;研究一下如何把某一次航天发射的控制任务,完成的更加出色更加容易。恰恰是很多人没有做到这一点,说的直白一点,甚至是一直疲于应付任务。这样长此以往,就很难有想法,也就很难写出水平较高的科技论文了。

再比如,有些以教学为主的岗位和院校,老师们只是忙于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时间自己也没有有意识的利用业余时间就某个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久而久之,也就没有思想火花产生,更谈不上撰写和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了。

相反,大家身边有些同志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这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平常可以多注意别人是怎么做的,慢慢的自己就会进步。

总之,科技论文是从事实验、理论或观察的科研工作所取得的结果,按照一定的格式编写成的报道。科技论文的基础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及其素材,只有从事科学研究或者工程实践并取得新的成果,才能写出比较好的科技论文。

(三)只有学术大家才能写好综述性论文吗

综述性论文并不是学术大家的专利,研究生等青年学者也可以在这一方面大有作为。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陈小龙在美国化学评论(世界化学化工界最权威的杂志)上发表的“顺丁烯二酸酐结构天然化合物”综述性评论论文,几乎查阅了世界上所有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该期刊的影响因子高达20.869,排名为23位。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榜样。

2004年暑假期间,作者在和同事一起撰写研究报告时,比较敏锐的感觉到,可以以“激光推进器概念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为题,撰写一篇科技论文。由于国内的激光推进研究工作,本世纪初才刚刚起步;激光推进器是整个激光推进系统的核心之一,是一个研究热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都很重视。系统总结这一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对国内的相关科技人员提供较好的参考。

经过努力,作者主笔撰写了这一论文。也获得了相关专家的认可,于2005年3月份,顺利刊发在国内优秀学术期刊《强激光与粒子束》上。正式出版之后,论文受到了相关领域科技人员的较高关注。

综述性论文综述某一领域中的最新进展,应该有述有评,而不只是前人工作的罗列;要有综述者自己的观点和对他人工作的评价,指出不足之处和解决问题的设想,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应该归纳出几个热点或前沿问题,展开叙述,不要像记流水帐似的,面面俱到;既要大量占有文献,又要有所取舍,突出精华,要对文献仔细消化之后再动笔,切忌机械罗列。要有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对他人的研究起到指导作用;尽量引用最新的参考文献,体现出时效性;尽可能阅读原始文献。综述性论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作者对文献的选择上,以及对相关主题研究现状的评述与展望,否则你写出来的综述就只能是流水账。

(四)怎样看待中文期刊和外文期刊

作者一直坚持的原则就是,只要写出来的文章,一定要想办法发表出来,否则就是对自己劳动的不尊重。

撰写学术论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发表,只有发表了,才能达到同行交流的目的。如果你撰写的英文学术论文被很多家英文期刊退稿了,没有关系,改成中文,改投中文期刊。只要发表了,语种没有关系,而且只要发表了,你就在這一小领域有贡献了,说不定还能为你以后成为大家奠定基础呢。但是,如果你没有发表,别人是不知道你的成果的,对你的肯定又何从谈起。

另外,并不是每一个主编和审稿专家任何时候都能够做到公平公正的,他可以不拒绝你的稿件,但是可以说看不懂。第一作者访学期间的合作导师Dr. Wang的亲身经历是,几年前他的一篇文章,投稿到物理学领域一本声望很高的期刊,收到的审稿意见不太好。但是教授对于自己的工作很肯定也很有信心,依然改投到名气不太大的PHSICA A,该刊认为文章学术水平很高,选为封面文章快速发表;发表之后短短几年被引用100余次。

当然了,需要指出的是,撰写论文一定不能有学术不端行为。现在有很多鱼龙混杂的学术期刊,只要给钱,什么文章都敢发表。这种行为是我们坚决抵制的,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三、结语

专业技术干部完成本职任务的过程,就是从事科研工作的过程。大部分专业技术干部的科研素养很高,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研究成果。只要大家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多做有心人,就一定能够写作和发表较高水平的科技论文。

参考文献

[1]李修乾,洪延姬,陈景鹏等.激光推力器液体工质注入系统设计[J].军械工程学院学报,2006,(1).

篇5:大学毕业论文烧伤科技论文样本表达中的常见问题

立场表达存在于作者的语篇建构中, 是作者说服读者, 与其互动的重要手段。 (Hyland, 1998) 立场标志着说话者或作者的个人态度和评价, 表达他们对所述内容的情感反应, 直接影响听众或读者对语篇意义的准确判断。 (赵晓临, 2010) 张继东 (2011) 认为立场词块的运用方面缺少语用方面的“分寸感”, 中国学术作者的隐性立场表达驾驭能力亟待提高。李晶洁 (2010) 利用语料库驱动的方法对短语序列进行了系统分类研究, 其中将立场短语序列按结构分为四类:状语立场、显性主语、It外置短语、零主语立场, 其中It外置短语 (It-extraposed Stance PSs) 高频出现, 在学术文本中表现为认知、义务、动力、评价4类情态意义。张继东、黄雅婷 (2014) 以及刘萍等 (2014) 分别基于医学和社科语料库研究总结表达态度系统的框架多与形容词构成搭配型式, 即BE+ADJ+to结构, 搭配通常以物或it做主语, 体现作者对写作对象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李关学 (2006) 对外置结构的功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 it起首的外置结构主要表示评价, 同时发现主谓结构的意义与外置从句的类型存在某种密切关联, 值得深入地研究。

作为立场表达的重要隐性手段, It外置短语序列由两个及以上单词组成 (连续或非连续) , 在结构上由作主语的先行词It、谓语和名词性从句组成, 且以此结构框架形式频繁出现;在功能上具有特定的交际意义, 主要表示评价和态度。近年来, 在立场表达方面, 研究多集中在连续词块, 较少涉及词汇—语法层面, 多系统分类, 少有深入细节的实证研究;在It型外置结构方面的研究多侧重结构如何生成以及是否合乎语法的问题, 而较少关注该结构的具体功能和适用条件。本研究选取《东华大学科技英语语料库》 (DHEST) , 以It外置短语序列这一重要立场表达手段, 以评价理论为框架, 对语篇中该短语的语法结构及其搭配词的词汇语法和语义特点进行分析, 进而揭示It外置短语序列在科技论文中的评价功能以及结构与语义的关系特征。

2 研究方法

(1) 数据的提取

本研究选择《东华大学科技英语语料库》中的“专业科技英语 (学术论文类) ”子库为语料源, 该语料库的语料来自于全球著名的科技文献出版商Elsevier Science出版的Science Direct On Site数据库, 其所收录期刊多属国际核心期刊, 对中国学者撰写英语科技论文有良好的参照性和指导性 (吴蕾等, 2014) 。随机提取其中物理与航空 (6, 299, 195词) 、农业与生物科学 (3, 746, 692词) 、计算机科学 (737, 571词) 三个领域的科研论文共2, 126篇, 以此建立一个新的子语料库作为本文研究对象, 形符达10, 045, 887。同时对该语料库中语料使用CLAWS4赋码软件进行词性赋码, 从而建立一个赋码语料库。使用Pattern Builder软件对所研究型式进行其对应正则表达式的编写。Pattern Builder是由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 (2010) 等研发的一款专门用于辅助编写正则表达式以方便词性赋码语料库检索的工具。该软件同时具备调试功能以保证所编写的正则表达式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最后, 利用Ant Conc 3.2.1软件作为检索工具, 选择Regex功能用于检索指定正则表达式, 同时其中Collocates和Keywords功能可获取搭配词及搭配词共现频率和关键词。

(2) 理论框架

系统功能语法学派Halliday总结出英语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并把对人际意义的讨论集中在语气和情态方面。但是就通过语言看作/读者或说/听者对事态的观点和立场这一点, 传统系统功能语法尚无完整的体系。语言学家James R.Martin看到这一盲点, 创立了评价系统理论框架。Martin&Rose (2003) 丰富并发展了Halliday的三大元功能理论, 提出评价 (Appraisal) 是一个关于人际意义的语义系统, 分析和揭示“文本中磋商的态度种类、投入情感的力度、价值溯源以及说服读者的各种方式”。评价理论系统地阐述了如何通过词汇手段实现人际意义。本文将基于评价理论对立场表达It外置短语序列语义特点及人际意义展开探讨。

3 结果和分析

3.1 It外置短语序列型式与意义之关联

首先, 在科技论文中, It外置短语序列按频率分布, 最频繁出现的结构型式分别为It+V+that (1405形符) 、It+ADJ+to (851形符) 、It+ADJ+that (496形符) 。与to搭配的形容词倾向于表达可能性、重要性和复杂性, 如possible、important、difficult等, 而与that搭配的形容词倾向于表达可知性和可能性, 如clear、possible、likely等。其中It+V+that以动词被动语态It+BE+V-ed+that型式占绝大多数, 借助被动语态, 隐去动作者, 增加学术研究的客观性和可信度。名词作谓语时, 不定式从句“N+to”出现频率最高为31, 其中短语of interest to出现最频繁, 可表达重要性和关注程度。其搭配名词包括challenge、mistake、of no use, 在语义上倾向贬义, 暗示着失败及不确定性。限定性THAT从句“N+that”出现频率则较低, 仅为9次。语料库中常出现的名词包括consensus、fact、of interest、no wonder等, 而这类词语、短语在语义上倾向褒义, 暗示着认可、价值和公认。

3.2 评价视角下的It外置短语序列

语料库文本中, 判断和鉴赏所占比例相对要高得多, 而情感所占比例可忽略不计, 这可能归因于科技论文去个人化、与读者保持一定距离、客观陈述等语类特征。因此本文将着重在判断和鉴赏两个子系统框架内讨论科技论文It外置短语序列的语义和人际意义特征, 试图揭示语义系统与词汇—语法系统之间的一个交界面。

3.2.1 判断

“判断” (Judgment) 是受社会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制度和规范制约的情绪状态, 着眼于规定人的社会行为, 涉及到根据各种社会规范来判定行为的语言资源。 (徐玉臣, 2009) 而在科技论文中所判定的对象往往并非研究者个人品行, 而是科学研究相关的内容与环节, 如研究方法、课题意义等是否符合学术界的社会性规范。判断可分为社会尊严和社会认可, 马丁认为说话者选取何种判断与他们的社会职能密切相关 (Martin, 2006) , 如写硬新闻的记者会有意回避显性判断言语而力求客观效果。而科技论文作者一方面措辞上避免主观绝对的论断, 一方面试图说服读者接受他提出的新观点。

社会尊严 (Social Esteem) 关涉常态、能力、韧性, 均属道德规范领域, 涉及到欣赏和批评而无关法律。常态是指一个人在何种程度上不同寻常, 能力是指一个人具备某种能力达到何种程度, 韧性是指一个人具有多坚定的意志。It外置短语序列中说明常态的语言资源包括usual/unusual to、typical to、convention to、sufficient to、common that以及其相关衍生词和反义词, 用于描述评判对象与正常状态比较的结果。短语中的搭配词汇可以是正面取向, 也会是负面取向。例如:

1) It is unusual for a nucleoplasmic protein to redistribute in this way.

2) It is sufficient to check one sample point from each cell of all dimensions.

检索行1说明了核蛋白的再分布与预期不符。但是科技语篇中正面取向的词汇如usual、typical、convention、common居多, 描述高于“正常状态”的sufficient to也出现较多, 这与科技论文倾向提及强调普遍规律和科学共识的写作特性相关。在科技语篇中, 能力用于描述研究方法、理论模型等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预期成果如短语enables to、be capable to;韧性用于描述达到目标的意志和决心, 表达这两类品质的语言手段在所研究的It外置短语序列中没有得到体现。

社会认可 (Social Sanction) 关涉真实性 (Veracity) 和适切性 (Propriety) 。真实性是指一个人在何种程度上是真实可信的。在本研究语料库中常出现的描述真实性的It外置短语序列包括it’s possible that/to、it’s evident to、it appears that、it’s a fact that、it’s beyond possibilities that等。在该类语料中, 谓语后接that从句的情况远远超出后接不定式从句的情况, 主要结构型式是It BE/V-link+ADJ+that。据表2可看出该型式出现最多的搭配词都意味着确定性和可能性, 包括clear that和possible that, 其形符分别为109和81, 用于申明事实毋庸置疑, 无须进一步的观察与核实, 同时争取读者的认同与共鸣。例如:

1) Thus, it is clear that the peak observed in the affinity analysis mixtures cannot fully respond to DNA degradation products.

2) It is no wonder that there has been a scramble by regulatory and accreditation.

而it is possible that/to、it appears that等暗示可能存在的事实和情况, 常用作认知限制语。Hyland (2005) 指出模糊限制语在语用上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取读者认同, 并为自己的论断留下余地、保留观点。毕竟即使是确立已久、众所周知的科学观点也只是相对正确, 是随着自然和科技发展可能被推翻的。研究者深知这一点, 在写作时便有必要用到此类语言手段, 这也是科技语篇的语类所决定的。另It is possible that/to周边时常出现affect、loss等词语, 不难发现科技语篇中研究者常常描述研究过程中可能失败的情况以及造成失败的潜在原因以论述其推断假设。

适切性是社会认可的又一指向因素, 指一个人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符合道德伦理和社会习俗惯例。而在学术领域, 适切性可引申到专业领域公认的规范和规定。适切性又可分为适宜性 (Appropriateness) 和必要性 (Necessity) , 适宜性用于判断一则理论、一种研究方法或模型是否适宜于所研究的课题, 此类语言资源包括appropriate/inappropriate to、desirable that、reasonable to、suitable to、satisfactory to等。其中reasonable to出现频率最高为25, 而其他短语频率极低, 如例句1所示, 短语序列It is reasonable to在这里起到了去个人化的作用, 研究者给出事实与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理由的推测、假设和论证。必要性是根据专业规范和要求判断某种理论、模型、方法所必要的性质、条件、步骤, 如it is necessary to/that、it is essential to、it is required that。除上述词汇手段, 情态系统也用于表达必要性。据Biber统计, 这些情态动词在学术语篇中表达“义务”比表达“必然性”的用法更为普遍。在It外置短语序列中常表现为It should be noted that、it must be mentioned that, 在科技语篇中这种“义务”来自领域规范和研究目的, 更多的是表示一种“提议”, 如例句中研究者对未来电子极化率与晶格能密度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一种切实关注和展望, 实际上是在推动学术进步上个人义务的体现。例如:

1) Based on the emerging data, it is reasonable to offer alternative donor transplant to patients.

2)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k, it is necessary tofind n.

3) Thus, in the search for the neutral instability, it is required that the whole space should be exploredvery thoroughly.

4) Finally,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further studies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electronicpolarizability and lattice energy density are still necessary in complex crystals.

3.2.2 鉴赏

It外置短语序列也具有表达“鉴赏” (Appreciation) 的功能, 鉴赏系统由“反应” (Reaction) 、“组成” (Composition) 、“价值” (Valuation) 组成, 对人或事物的美学特征进行欣赏和评价。在科技语篇中“鉴赏”实际上是对科学研究过程所蕴含的真实性、和谐性、逻辑性、简明性、周密性、合理性、规范性、可靠性等特质和魅力的审视、思辨和领悟过程。 (剡璇, 2011)

“反应”涉关文本/过程中的问题在何种程度上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包括影响 (Impact) 和品质 (Quality) 两方面。影响描述了激发审美事物的效能和动能, 常常表达强烈的审美体验和情感效果, 如It’s remarkable to、It’s attractive for…to、It’s interesting to、It’s surprising that等。研究者使用此类语言手段以描述评价研究对象所具备的吸引力以及所引起的情感反应, 从侧面体现出了研究者对科学的好奇心和热情。“影响”在It外置短语序列中甚少呈现, 原因可归于学术体裁客观、谨慎的语言特征, 但是短语序列It is interesting to… (形符53) 显示了科研论文中少有的作者情感, 而其后接动词大多为note that, 暗示了作者个人感兴趣的且值得另外提及的信息。品质表述对认知对象、科技产品或过程的特质、性能和表现的思考与评价, It外置短语序列中表达品质的资源包括It is preferable to、It is tempting to, 但是仅占了非常小的比例。例如:

1) It is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despite quite different values of KB estimated by the DSL…

2) However, if no robotics is available, it is preferable to choose formats that are easy to use with multichannel.

“组成”关涉事物的组成和成分, 科技语篇中“组成”描述评价了产品和研发过程是否遵循了结构成分的规范, 包括平衡性 (Balance) 和复杂性 (Complexity) 两个指向因素。平衡性在科研文章中体现在逻辑结构合理、符合事实、关联完整、适当协调, 但可能囿于本研究语料库容量, 并未发现表现平衡性的It外置短语序列。复杂性指评价事物/过程的构成、成分的多样性和可知性, 表达复杂性语义的语言资源包括It is easy to、It is difficult to等。在本研究中It BE ADJ+to是表达复杂性的唯一It外置短语, 其中difficult to和easy to频率最高, 分别为75和60。研究者常常在描述解决难题、研发新产品、获取进步升级或研究的准确性的情况下表达复杂, 以显示研究技术或课题的难度和限制;而表达容易则出现在研究者向读者表明显而易见之事上, 后接动词多为see、verify。例如:

1)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o obtain a controllable and consistent SERS enhancement.

2)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is tree has squares.

3) It is easy to verify with a great number of samples and diverse concentrations.

“价值”在科技语篇中属于非美学范畴, 反映的是依据各种社会需要对科学事物和现象所具有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效益的思考与评估, 是此类文本中使用最为频繁的“鉴赏”手段。 (剡璇, 2011) 对产品和过程价值的鉴赏, 归根结底是对科学研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鉴赏。表现“价值”的It外置短语序列中, 以态度形容词作谓语居多, 如It is important that/to、useful to、helpful to、vital to、worthwhile to、of interest to。其中It is important to形符多达147, 是“价值”语言资源中频率最高的It外置短语序列, 后接动词note、mention、know等, note占24%。研究者倾向用该短语序列吸引读者注意力以强调某些事实或研究步骤的重要性, 其周边常出现转折词However和因果连词So。例如:

1) However,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a memory effect problem exists in a continuousflow…

2) It is essential to ensure that their beneficial properties are conserved as much as possible.

4 结语

基于Biber等人的谓语分类以及Martin&Rose的语义评价理论, 本文对DHEST科技论文中的立场表达It外置短语序列进行了评价功能分类, 总结出其评价功能特征和在语篇中的人际元功能。出现频率最高的V+that、ADJ+to和ADJ+that三类It外置短语序列在描述评判研究步骤、实验现象、研究结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评价理论框架中, It+BE+ADJ+to和It+BE+ADJ+that型式It外置短语序列常作为语言手段评判“常态”、“适切性”、“影响”和“价值”, 其中形容词大量是用于表达“真实性”, 体现了科研作者求真务实的严谨态度, 也正是对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而对“质量”和“复杂性”的评判只有It+BE+ADJ+to型式, 关于“能力”“韧性”“平衡性”的评判几乎没有在It外置短语中出现。其原因或与短语序列的语法结构和科技研究论文的语境相关。在人际元功能上, 研究者意图不仅在于提供新的科学发现, 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也在于说服读者相信其观点是成立可靠的, 因此在语言手段上须倾向措辞客观真实、去个人化, 而研究者常在科技论文使用立场表达It外置短语序列以实现此目的, 营造和谐的语篇氛围。

摘要:It外置短语序列是英语外置结构中, 在语义上具备立场表达意义的一类短语, 以去个人化的特殊方式在作者与读者之间营造和谐的人际意义和语篇氛围。Martin和Rose提出的语言评价系统理论发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体系, 其对人际功能在词汇—语法层面的实现方式具有周全的解释力, 对It外置短语序列语义、语篇功能研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以It外置短语序列为研究对象, 以语言评价理论为指导, 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 对科学技术研究论文中的It型外置短语序列进行了深入研究, 旨在探讨It外置短语对实现语篇交际功能的作用以及科研论文作者立场表达的态度意义, 希望藉此对科技论文的写作提供学术借鉴和帮助。

上一篇:制定个人的目标下一篇:发试卷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