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控能力的构建与培养

2024-05-23

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控能力的构建与培养(精选10篇)

篇1: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控能力的构建与培养

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控能力的构建与培养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已成为一种自觉追求。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控”基础之上的,只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才能充分的体现自我,实现自我。本文从三个方面试谈学生的自控能力是如何构建与培养。

【关键词】体育教学; 规范化; 自主学习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已成为一种自觉追求。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控”基础之上的,只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才能充分的体现自我,实现自我。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控能力是如何构建与培养的呢,笔者试谈几点浅见。

一、体育学习自控能力的构建

1.注意自控。注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这种能力就是学生控制自己不分心,认真听教师讲解,专心看示范,专心致志地投入练习,对与上课无关的事物或有妨碍的活动中加以抑制。

2.情感自控。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体验。青少年的可塑性极大,他们的情感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爱冲动,波动大。这种能力就是要自己学会冷静地控制自己的不良心境,理智地驾御自己的情感,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3.意志自控。意志是人的一种品质,它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古人云:“志不强者智不达”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克服一切困难,从而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完成体育学习的任务。

4.负荷自控。必要的、适宜的运动负荷是达成体育学习目标的必要条件,运动负荷不足或过量,都无助于体能的发展和技能的掌握,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这种能力培养应该贯穿在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中。

5.行为自控。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包括发动、坚持、完成一种学习行为或制止自己已经产生的一种行为。学生在体育课上不仅要控制自己的违纪行为,更要自觉遵守纪律,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这种自控能力尤其表现在面对世界诱惑与困难时的自我监督水平。

6.身体练习自控。身体练习的目的就是学生根据该动作的要领形成动作表象,经过实践最终形成正确的肌肉运动感觉。这种能力提高学生对动作的判断与控制,形成优良的运动知觉和空间知觉,避免不正确的肌肉反应出现,增强动作技术的精确程度。

二、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

体育学习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虽然主要是靠学生自己的努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体育教师对此无力相助。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创设条件、培养、引导学生由受外因影响为主的被动控制变为受自身学习目标和意志影响的自我控制。

1.转变观念,培养主体精神。传统的体育教学受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影响,强调教学组织的严密性,由教师指挥、控制一切。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控制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尊重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性,合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让学生自主的进行生动活波的学习,使其自觉地控制自己的问题行为与不良心理。

2.丰富内容,强化体育意识。体育意识是学生在长期体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体育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没有良好的体育意识的参与和调节,学生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教师要利用电教手段、体育竞赛、墙报、宣传栏等多种媒体,广泛地宣传体育学习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的功能及其锻炼价值,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3.优化教材,激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产生的一种求知欲望。故而教师可根据气候条件和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巧妙的安排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从而积极的投入学习。

4.改革教法,培养体育兴趣。体育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的一种心理倾向,没有这种兴趣就不会对体育学习产生长久的依恋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内容及学生与场地器材的情况,改变组织教法,采用丰富多彩、新奇多变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而不疲。

5.严字当头,增强受挫能力。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如难度较高的动作、有一定危险的练习、恶劣的天气变化等,这种“逆境”往往会使学生望而却步。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质和运动基础,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严格要求学生,同时辅以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主动摆脱消极的情绪,排除干扰,变压力为动力,坚持不懈地为达成学习目标而努力,使学生真正悟出体育学习中苦与乐的辨证关系。

6.动态评价,提高自我认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不要轻易地作出绝对的终结评价,而要在肯定其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前提下,对其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作出动态的多元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从而采取积极的学习策略。这是学生自我控制的理性动力源泉。同时,青少年学生的自尊心极强,而忍耐挫折的阈值极低,教师不应粗暴地否定学生的学习,更不能体罚学生,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建议

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价值、原则和方法,为自主性学习提供一种理论支持。

体育教师要不断地接受现代教学理念,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加大硬件投入,完善学校体育的基础设施,加大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总之,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对于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收稿日期:2014-04-09

篇2: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控能力的构建与培养

在教学活动系统中,教师是教学心理的主要调控者,既要调控学生又要调控教学过程,所有这些调控都建立在教师对自身心理调控的基础上,因此,有效地利用教师心理调控,可以实现对学生自控能力的影响。

―、以教师的期待心理唤起学生的学习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期待心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教师以期待的心情对待学生时,一方面可以消除教师在教学中的急躁心理,使教学双方的情绪和谐起来;另―方面,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鼓励,缓解心理紧张,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自觉性、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心理会在师生教学活动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当教师在调控自己期待心理时,首先要坚守只要教学得法,任何学生都是可以学好的,只不过有高低快慢之分的信念;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表情,恰当地运用自己的语言,传达给学生以信任和鼓励。这样,教师的无声期待,就转化成了促进学生自控的有声语言,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的情感主要表现在对教学工作的态度上,它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润滑剂。当教师以慈爱、信任、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时,与学生的心理息息相通,知学生所知,解学生所难,使教学同心,就能在师生之间产生和谐的情感交流。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既调整着自我教学心理,又调动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情感,调节教学节奏,从而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教学情感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对情感的自我控制,首先表现为以真挚的情感对待学生,把自己丰富的情感灌注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包括理智的、感觉的、情绪的,甚至下意识的。例如,我们如果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描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以自己的动情之泪、感恩之泪引发学生的共鸣,甚至动情挥泪,就可触动灵魂,促使他们深切感受父母之爱,进而,对父母的态度发生理解、体谅、感恩等质变。

三、以教师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注意表现为对教学活动中各要素的指向和集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不仅要注意整个教学内容的进程,还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是否遵循了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集中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调动各种智力因素,专注于教学活动等自然是教师注意的重要内容;但是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能进行注意的分配,也就是教师不仅按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还要随时观察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学生的信息反馈主要有三类。

1.语言的反馈。当学生对教学有不同看法或有不懂的问题时,学生便会向教师发出明确的语言信息。要求老师予以解决。

2.动作反馈。学生通常以自己在课上的手势、头部动作、眼神等来表示自己对教师的讲解是否感兴趣,促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

篇3: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控能力的构建与培养

一、转变观念, 培养主体精神

传统的体育教学就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 强调教学组织的严密性, 由教师指挥, 控制一切, 忽视了学生这个主体。所谓主体性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师的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让学生自觉、愉快地进行学习, 使其自觉地控制自己的问题行为和不良心理。

二、改革教法, 培养体育兴趣

体育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的一种心理倾向, 没有这种兴趣就不会对体育学习产生长久的依恋感。因此在教学中, 体育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 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体育兴趣, 结合学校的实际可能, 精选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改进体育活动的方式, 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直接兴趣。 (二) 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作用和意义, 真正体验到体育学习和锻炼对增进身心健康的好处, 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间接兴趣。 (三) 加强对学生体育需要的引导与责任感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积极参加体育学习与锻炼, 既是增进健康完成学业的需要, 更是未来学习, 就业的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要把个人的体育兴趣和需要与国家和社会的体育要求结合起来, 把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

三、严字当头, 增强受挫能力

篇4: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控能力的构建与培养

关键词:自主控制;启迪;反馈;总结

控制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知识信息三要素构成的控制系统.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外部控制和学生的自主控制共同活动的过程. 学生思维自主控制是指学生主体作为施控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科学、系统的监测和评价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思维形式,使思维过程沿着预期的方向发展,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思维自主控制能力一般表现为:对例题、习题能做出敏捷、有效的反应,并能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解题策略和思维方向,最后解决问题. 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形成学生独立学习的倾向;开拓学生智力,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在解题教学中,教师的外部控制就是: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引导诱发学生的思维自主控制能力的形成与加强. 本文以三角中的一堂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为例,谈谈培养学生思维自主控制能力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 启迪探索,在引导解题中培养

现代教学思想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即思维活动的教学.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过程而不是结论,真正的效果在于过程中. 在解题过程中,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外部控制应体现在启迪引导学生思维过程上.即通过教师提出问题,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启迪学生对例题、习题的观察、分析,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思维中,逐步学会自主的思维独立性,变教师的他控为学生的自控. 这是学生解题思维自控能力形成必不可少的一步.

在解题教学时,开始引入的问题不必太难,但一定要能启迪学生思维,能体现学生自控形成的过程. 如三角中的一堂习题课上,笔者首先出示:

例题:已知sinθ+cosθ=,求sin2θ的值.

例题给出后,教师不急讲思路,而应引导学生先观察、审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认为,此题是一道条件求值题,条件中有两个变元sinθ与cosθ,而结论根据倍角公式,应是求2sinθ·cosθ,显然,若求得sinθ与cosθ的值,此题就解决了.但条件中是两个变元在一个方程中,按照基本量的思想,应构成一个二元方程组,关系式sin2θ+cos2θ=1可借用得:sinθ+cosθ

=,

sin2θ+cos2θ=1.

由学生演算,尝试后发现过程较繁,因此他们凭直觉思维判定,此题有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法(思维自主控制能力初步形成). 对此,教师可“延迟判断”,而向学生提示:条件求值问题需注意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讨论、探求. 为了启发学生思考,教师不妨将原方程组补成关系式:

sinθ+cosθ

=,

sin2θ+cos2θ=1,

2sinθ·cosθ=? 这样,学生一下子就看出了它们具有平方关系. 该题解答如下:

由条件平方得:sin2θ+2sinθcosθ+cos2θ=,即1+sin2θ=,所以sin2θ= -.

很明显,这个目标创设的解题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自主控制能力的简单过程,它以教师为导引,学生思维为主体,通过教师的调控,学生探索、判定、求变,并最终解决了问题.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智力得到了开发,思维自主控制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 反馈调整,在调控练习中培养

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思维任务是一致的,教师的外部控制和学生的自主控制必须同步. 而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不严谨的,因而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这一“症状”,有意识地设计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学生的思维自主控制过程,以便有效调整、控制. 教师这一外部控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学生思路与教师思路失调,思维片面时,必须及时调控;学生思路由于对某个内容没有彻底了解而产生错误时,也要随时调控. 这样,学生在思维自主控制过程中就可以减少错误和偏差,思维能力进一步加强.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们可继续设计如下练习题让学生解答:

【练习1】 已知sinθ+cosθ=,θ∈(0,π),求sinθ-cosθ的值.

【练习2】 已知sinx+cosy=,求u=sinx-cos2y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对于练习1,学生解答大多为:由条件平方得1+2sinθ·cosθ=,所以sin2θ=-.

又sinθ-cosθ=±= ±=±=±,学生做到此便觉大功告成了. 此时反馈给教师的是学生思维不够严谨,应由教师指出来,但不应直接答复,而要探求他们的问题所在,再加以启示,使他们最后仍通过自己的自主思维加以解决. 此时,教师可让学生转为解下列方程组:由sinθ+cosθ

=,

sinθ-cosθ

=-,得sinθ

=-,

cosθ

=.学生自然发现这一结果与已知条件θ∈(0,π)不相符. 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通过思考,学生调整了思维策略和方向,悟出了:扩解是由于平方引起的. 实事上,由于sinθ+cosθ=,经函数线可判定θ∈

,π

,故sinθ-cosθ>0,正确答案应是sinθ-cosθ=.

通过练习1的学习,学生品尝了思维果子的甘甜,思维自主控制能力也在分析与调整中得到了锻炼. 所以对于练习2,学生吸取了教训,认真分析,发现:该题若用平方法处理,不能达到消元的目的. 而应用代入消元法,再转化为一元二次最值问题解决(解答略).

由上面两个练习,我们高兴地看到:教师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思考,并及时反馈学生的思维过程,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调整不合拍的思维,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学会了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克服了思维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这样,学生思维自主控制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了.

nlc202309030012

[?] 归纳整理,在总结深化中培养

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说:“即使在教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也是归纳和类化.” 归纳能使大脑的有关部分贮守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并组成更有序的结构. 它能使学生更及时、有效地对思维活动进行调控,避免思维的麻木性和低效性. 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的最佳途径是自主地参与数学活动,并有意识地把这种参与活动的经验变为解题的思维自主控制能力.

从上面例题的引导、练习的调控,学生已有一些解决这种题目的感性认识. 为使学生更好地归纳整理解题规律,教师可由习题引出“一类”问题,即编题组进行归纳. 但考虑到学生独立总结经验的困难,教师一般是在学生有了充分的思考后,再引导学生逐步概括.

教师出示题组:

①已知sinθ+cosθ=,θ∈(0,π),求cotθ的值. (94年高考题)

②若tanθ是方程2x2-2kx+k2-3=0的两个实根,且θ∈

π,

,求cosθ-sinθ的值.

③已知sinα-sinβ=-,cosα-cosβ=,且α,β均为锐角,求tan(α-β)的值.

学生练习后,教师继续引导思维:三道习题的求解中采用了一个共同的方法是——平方消元法. 最后学生有了这样一个理性认识:有关正弦、余弦的和差关系,一般可采用平方消元法求解,目的是减少参变量,但要注意平方可能引起扩解,需要检验解的合理性. 由于学生通过思考和亲身体验,很快就掌握了这种方法. 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挖掘习题本身蕴藏的内在规律而且能有效运用这种规律,更广泛地控制自己的思维了.

如其他章节较难的三角习题:

①已知8sinα+5cosβ=6,8cosα+5sinβ=10,求sin(α+β)的值.

②已知sinA+sinB+sinC=1,cosA+cosB+cosC=0,求cos2A+cos2B+cos2C的值.

学生一般都能找出解题思路,迅速地解决问题了.

可见学生把教师的理想思维和自己的实际思维相结合,真正达到自主控制,在实践中就是碰到未谋面的题目,也不会“头脑一片空白”,而能不断启动自己的思维,对题目做出快捷反应,不断地调节思维方向来解决问题.

总之,通过教师的引导思维、调整思维和深化思维的外部控制,学生思维自主控制能力的逐步提高,有助于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有效地发现问题和快速解决问题,也有助于学生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在当今信息时代是有裨益的.

篇5:培养学生自控能力经验心得

由于我所带的学生是九年级,一年要能让所有学生学有所获的。放寒假时,我将每一科目的作业任务统计后,然后将学习任务与要求划分到假期中的每一天,给每一个学生制定了一个作息时间表,既可以劳逸结合又可防止学生盲目学习完不成任务。在寒假期间,我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主要了解了他们在假期当中的生活与学习情况,真是不问不知

道,一问吓一跳,大部分家长反映自家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极差,年前几乎都疯玩疯闹,年后又忙着走亲访友,假期已经过半,这些同学只完成了大约30%的假期作业,更别说看书或者进行适当的自我学习了;同时,这些处在叛逆期的孩子们根本不理会家长的督促,不在乎自己所处的特殊时期,依旧我行我素;更有甚者,作业表干脆没给家长看。针对这些情况,作为班主任的我知道中学生的自控能力发展有一个过程,初中生自控能力较差,行为举止较难控制,那如何改变这一状况,让学生能慢慢做到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促进呢?

要想做到这一步,教师和家长都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要有信心和耐心。培养学生自我控制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关系着学生能否成才。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浅薄,考虑问题不全面,看问题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看到实质性的东西。看问题、办事情经常处于自相矛盾状态,人云亦云,出尔反尔。例如:我班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爱说话,被老师抓住后叫到办公室问话,责令他承认错误,并改正缺点和不足,学生很快承认错误并马上表态改正,但事隔几日,这位学生又如往常一样。还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犯错认错很快,态度较好,下课后却把教师的教育置之脑后。在家如同在校,要培养这些学生的自我控制力,教师和家长要有恒心和耐心,要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付出心血去教育他们、感化他们时,要不厌其烦地、秩序渐进地进行诱导。同时,要重视量的积累,对他们好的表现哪怕是微小的表现,要进行必要的肯定。俗话说“人非草木,熟能无情”。人并非铁石心肠,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要对孩子多倾注情感教育,不断在孩子们心灵上进行感情扶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对促进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完善他们的道德品质,增强他们的自我控制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再如: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与管理中,鲁同学和谭同学一组的,谭同学是组长,安排值日分工时,叫鲁同学扫地多了一点,她就怀恨在心,进行了报复。趁谭不注意将墨水故意弄到谭净白的书包上。看来当鲁遇到挫折的时候,意志软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接受挫折,便一步步地颓废下去。这其中根源是鲁同学是一个孤儿,内心深处非常自卑,最怕别人说她是孤儿,最怕别人歧视她,就像一只刺猬,总是把自己 封闭得严严实实地,只要有丝毫“风吹草动”,就会在行为 中带有攻击性和敌意性,也就是报复性。如果这个学生不加引导,将会严重影响这个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决定对这个孩子进行家访,了解其在家的表现,深入剖析她的性格特点,与鲁树榕同学的姑妈联手,一起来帮助她。当我们到鲁同学的家时,她又是端茶,又是搬椅子,表 现出了平时少有的兴奋,从她欢快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暖!通过家访,我与她的姑妈深入沟通,互通信息,进一步了解了孩子的行为动机,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了一个教育方案: 1、老师与姑妈分别与鲁同学谈心,让她认识到当遇到挫折时不应该采取过击行为,去进行报复。如果是自己 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请老师和家长帮忙。2、针对鲁同学的实际情况,让她去帮助一个学习成绩不如她的同学,让她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提高自信心,并能从中体会到付出劳动的快感。3、经常性地安排鲁同学帮助老师和同学干一些事情,并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其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同学的喜爱。4、在她的值日小组内取消固定小组长,由几个同学轮流担任小组长。这样让她通过担任小组长,理解小组长的工作,认识到值日生要团结一致,才能把卫生搞好。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鲁同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每逢值日这一天,她都来得很早,不用组长安排,就能主动 打扫卫生,还经常多干,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斤斤计较,一组的同学都不再告她的状,开始喜欢她。看到这种情况,我趁热打铁,找她谈心,使她认识到了割破同学的书包是不对的。我告诉她,老师不想命令你怎样去做,但是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把和谭同学的事处理好。第二天,她就找到谭同学赔礼道歉,两个小女孩解除了心里的疙瘩,成为了好朋友。这件事很让我欣慰,我看到了一个小女孩的成长,看到了家访及家校沟通的积极作用,也使我认识到帮孩子树立自信、提高孩子受挫折能力的重要性。只要我们教师有促够的耐心,我们的孩子一定能面对挫折,把挫折变成自己飞翔的翅膀,真正从挫折中自信地成长起来。

培养学生自我控制力、受挫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教师、家长、包括学生本身只有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不断地实践和总结经验,方能够达到目的。

篇6: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控能力的构建与培养

【摘 要】 在研究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教书育人,是每位教师尤其是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教师的本分与天职。而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种重要形式。本文从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在培养中学生自控能力中的运用的角度,阐述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性质、运用它提高学生自控能力的必要性、运用的方式方法及取得的效果,提出了作为班主任运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在培养中学生自控能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分析原因,并侧重于总结通过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在培养中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遵纪守法、主动学习等方面的方式方法及取得的成绩。

【关键词】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自控能力中学生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于班级为辅导单位,以同龄阶段学生成长需要为辅导目标的团体辅导形式。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侧重体现学校“心育”的教育性、发展性和预防性功能,以班级为辅导单位,班主任为导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不仅有助于班主任转变传统的道德观、学生观,还有助于我们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改变以说教、训导、约束、惩罚等方法来处理学生因自控能力差而导致的一系列消极行为的道德教育工作模式。在加强对学生人文关怀,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把握学生因控制能力差的问题行为实质,并以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和干预,提高班级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和发展。

所谓自控能力是指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整,神经纤维尚未全部髓鞘化,传递的神经冲动容易泛化,不够准确,因此他们常会表现出自控能力比较弱,从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和不良学习习惯,如随意性较强、言而无信、做事虎头蛇尾、守纪律自觉性差、自我管理意识较弱等自我支配能力差。因此,利用中学生具有较强可塑性的年龄阶段特征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最佳的时机和优势,通过各种活动形式的锻炼、引导、矫正,在让他们感受体会到初中生活比过去更有约束力的基础上,了解中学生行为规则的各项内容,逐步学会遵守规则、克服自身弱点、战胜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使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因此,对这些新生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培养他们良好行为和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此,让学生懂规则,守规则是前提条件和保障。

初一学生充满稚气,活泼好动,积极热情等特点,要适应初中,过度好角色的转换非常重要,而在这一过程中,靠说教、训导、处罚难以达到自觉遵守的目的。而必须通过更具有人文关怀的易于让学生接纳的方式才会有更好的效果。为此,尝试采用以下方法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1认知升华法

要提高学生守规则的能力和自觉性,最基本的就是让他们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如何做才更好。因此,在开学第一个月,利用主题班会和文体活动节开展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五中学生十项守则》,同时用事先设计好多媒体呈现具体规则的情境,提出思考性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感悟、触动、体验、畅所欲言,培养他们讲真话、讲实话的风气。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不加以干扰和冲淡、在把握好辅导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交流产生的影响力来调整自己对问题和现象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激发了学生潜在的接纳能力,为接受新规则、遵守新规则奠定了思想基础。

2例证教育法

由于中学生在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存在较大差异,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因而对这部分学生,遵循“讲事实、摆道理”的原则,先让他们小结自己在遵守规则方面好的表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增强内心的成就感,再引导他们举例班里存在的不良现象,讨论分析(或通过活动课形式)这些不良表现给班集体、他人、自身带来的影响。教师在此基础上,再由一个个由于没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守规矩,不守纪律发展到不守法律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震撼学生的心灵,真正感受到遵守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形成“管住自己管好自己”的共识,从而自觉增强自控能力。

3民主参与管理法

初二年级的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开始形成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对事物有比较明确比较清晰的判断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已经有所提高。因此,在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学会自觉学习、自主学习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在这一过程中,定期开展每周一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了以全班总动员、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大家有话都来说为宗旨的主题班会活动。主要步骤如下:

3.1由学生选出的五位值日班干小结上周本班的学习纪律的大体情况,对良好的现象加以表扬,对不良现象提出后,把改进的措施交给全班同学讨论后产生,从而使学生树立和更增加了主人翁责任感,在大家的参与下,树立起“管好班级是每个同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的责任感。

3.2在由主管各项班级事务的班干对一周以来的出勤、参加劳动、衣着服饰、做两操、参与集体活动等具体情况作小结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对有突出良好表现的同学进行互相评价,找出其身上值得大家学习的闪光点;而有不佳表现的则可以当面说明情况,也可以在课后作自我反思之后找老师或班干谈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在思想上逐步消除只受老师和班干管束的意识,认识到同学之间不仅要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学习,而且更应学会从内在要求注意自我形象、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严格要求自己、管理好自己的目的。

3.3分小组小结周记情况,以自己在一个周里的各个方面的表现通过周记的形式,把自己认为做得好或不够理想的方面加以归纳罗列出来,在本小组里开展讨论,相互之间补充说明对方的优缺点并提出建议,商量今后改正的措施和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同学们的自我约束力有了相对的提高。共同制订了本班的行为规则,内容如下:

文 明 公 约

(1)来学校要戴校徽、穿校服。

(2)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3)按时认真做早操、眼保健操。

(4)按时打扫教室和清洁区卫生。

(5)不乱丢垃圾,保持教室清洁。

(6)不能追逐、打闹、推挤。

(7)不破坏公物,不践踏草坪或乱摘花草。

(8)学习上刻苦用功,克服困难,勤学好问,听从老师指导。

(9)课堂上不能讲话,不能嘈杂,不能起哄,不能睡觉,不能看课外书,不能传字条,不能吃东西。

(10)上课时不能在外面游荡。

(11)不能带东西上教学楼到教室吃。

(12)积极主动做好事。

(13)认真做作业,按时交作业。

(14)第一次上课铃声马上到位,第二次铃声之前做好上课准备。

(15)听从课代表安排。

(16)体育课排队快、静、齐,一切行动听指挥。

我们的承诺:管住自己管好自己

组员:组长:

3.4培养勤劳动、乐于劳动、热爱劳动的班级氛围,教师结合本校的十项规定,组织开展“比一比看谁做的好事多”的活动,以班干、团员为核心,以量化评分的方式分小组开展比赛,掀起一大批同学在课余时间争做好事抢做好事的热潮,涌现出许许多多为班级无私奉献的人物,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带动了绝大多数同学积极参与为学校为他人做好事的活动中。通过活动,不仅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荣辱观念,而且丰富和充实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了学生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逐步形成自我监督、自觉参加各项劳动、自觉为学校为集体做好事、抢做好事的风气。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本班多次被评为学校文明班级和表扬班级。

4心理测试法

教师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应逐步内化,逐步成为比较稳定的学习品质,要从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小行为入手,如设计了围绕如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内容的心理测试答卷。

借助心理测试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自觉克服在学习过程中难时畏响情绪,增强自主学习、管理自己的学习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能力。

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在学习习惯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及其不良后果,进而制定出纠正不良习惯的学习计划并付诸矫正行为。

教育教学实践证明,不能靠常规教育,而是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发展的需要,有机地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融入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优化班级管理模式,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初中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培养探究

3广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7: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控能力的构建与培养

《教育教学论坛》027期 作者/张阿凤,王旭东 本文总字数:4095

张阿凤,王旭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土壤肥料学》是针对高等农林院校植物生产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农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介绍了《土壤肥料学》的课程性质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从加强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多渠道参与实践等方面提出《土壤肥料学》课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张阿凤(1985-),女,博士,讲师,从事土壤学及土壤肥料学的教学。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在几千年的农业发展进程中,曾经有过许多领先于世界的发明创造。目前,我国除部分地区外已基本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但是,由于人口众多,资源过度浪费与环境污染等原因,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农业教育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也突出了高等农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特殊地位。高等农业教育不仅是对农业科技理论与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党的十八大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这也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

一、《土壤肥料学》的课程性质及其定位

《土壤肥料学》课程是针对高等农林院校植物生产类各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2]。该课程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在原有《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两门课程基础上整合而成的。《土壤肥料学》主要研究“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性质和相关分析测试方法与技术,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识土、用土、改土的基本方法和科学施肥的.原理与技术,进而为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土壤肥料学》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开设历史最长、涉及专业最多的课程之一,主要为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草业科学、植物保护、园艺、园林等本科专业开设,每年修读该课程的人数有200多人。

二、《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的重要性

《土壤肥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加深理论教学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在日后从事相关工作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平台。《土壤肥料学》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实践教学或者实践教学不到位,那么学生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就很难形成技能,教学也就成了无本之木。事实上,不仅是《土壤肥料学》教学涉及这个问题,很多课程都是这样。正因为如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毕业时往往总是感觉什么也没有学到,而用人单位也抱怨学生不好用。21世纪是信息世纪,知识更新快,经过高等教育培养的合格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实践技能,而这种过硬的实践技能往往是在扎实的理论知识上的升华。纯粹的理论教学一般很难让学生记忆深刻,往往应付了考试之后就逐渐淡忘。即使能记住,那也大多是纸上谈兵,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手段。加强《土壤肥料学》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巩固理论知识,而且可以通过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负责任的精神,促进学生良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正因为如此,近些年来,实践教学过程已经逐渐被教育界学者所重视,实践教学的比例和条件也已经成为评价和考核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的措施

相对于《土壤肥料学》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过程是比较薄弱的环节。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些实践项目仅停留在表面。《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强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束缚,《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也是采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以至于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土壤肥料学》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理论、轻实践,认为实践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实践教学课时数安排相对过少。并且,部分教师在上实践课过程中较为随意,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学生也很少在课前做好预习,也有少数学生不愿意动手参与实践,更有甚者迟到、早退或是旷课等,关于课程实践教学成绩考核评定也较为宽松,使《土壤肥料学》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因此,《土壤肥料学》实践教学改革,首先就是要更新传统“以教(理论)为主”的教育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整个《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环节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把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好、落实好,并取得满意的效果。

2.加强技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者和组织者的特殊地位,离开教师的组织和领导,教学过程就很难有计划、有目的的完成。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提高《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践教学效果,必须要加强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团队,特别是要加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土壤肥料学》课题组现状,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引导青年教师实现教师角色转变;通过“传、帮、带”发挥骨干教师在培养青年教师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科研院所进修学习;面向基层加强实践环节锻炼,使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为了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与时俱进,补充完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动态,把前沿性的研究传播给大家,激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有关土壤性质与多界面过程,土地利用与全球变化及生态系统,土壤养分、肥力与生产力这些部分可以做成专题,让学生详细的了解土壤的重要性,以及与本专业的相关关系。

3.完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和框架,它包含教学顺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反馈、教学结果评价等一系列教学要素。《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土壤肥料学》课程的基本要求,要与专业发展紧密相关。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和完善一个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的,由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科研活动、社会实践等组成的,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相应《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践教学计划、大纲,明确《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改革以往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强化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考核指标体系的建设,并最终将学生实践教学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4.加强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开展的效果。如果没有适宜的生产实践基地,相关的实践活动将很难顺利进行。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首先要立足于校内,加大对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投入,在原有试验农场的基础上,加强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建设,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基地条件,使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基本保障。其次,要紧密结合通辽市地区农业发展实际,积极主动地与通辽市农科院、土肥站等相关单位进行洽谈,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推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同时,结合我校农学类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牧区的实际,实践基地的基本条件也要相对较为先进,开展的各项实践教学活动要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一定要使学生感到有别于农村种地,从而提高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5.鼓励学生多渠道参与实践。《土壤肥料学》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实验和实习,实践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践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和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实验和学习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我们要把理论和实验课的安排紧密结合起来。实验课总共是16学时,野外的实验包括:土壤剖面的挖掘观察、土壤样品的采集。室内实验部分则利用野外部分采集的土壤进行处理,同时用于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容重的测定及孔隙度的计算、土壤养分的速测、肥料的定性鉴定。然后根据结果和野外调查内容让学生写出对该地区土壤的综合评价。在这套方案中,教师只对学生进行必要科目的适当指导,大部分内容都是学生自主完成,比如土壤样品的风干、去杂、过筛等处理,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技能,也训练了他们对实验时间的合理安排,此外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安排学生去学校的实习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火地塘试验林场”进行综合实习。火地塘林区是秦岭山区生物种类的富集地之一,种子植物1026种,木本植物83科、206属、500多种,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5种,资源丰富,有利于学生进行土壤学、树木学、林木育种学、森林昆虫学、森林病理学等的综合实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另外,鼓励学生要加强实践技能可以在课程实验、实习之外参加相关大学生社团或者兴趣小组,参与寒暑假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感兴趣的内容做到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也可以直接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活动,这样更能系统地掌握相关土壤样品采集、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统计等实践环节,为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或是考取研究生独立开展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思尧。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与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8 ):9-12.

篇8: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控能力的构建与培养

一、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思维是数学的体操, 也是数学学科的核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一般的思维, 而是能够大胆求异, 寻求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获取知识的能力, 突出思维的活动过程, 让其说出自己不一样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要从引导学生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及内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入手, 让他们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 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见解。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 并不断地给学生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奇感的学习情境, 启发他们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例如: 在六年级总复习时, 我向学生出示了如下的一道题: 一个水池装有进出两个水管, 单开进水管, 6 分钟可将空池注满; 单开出水管, 8 分钟可将满池水放完。现同时打开进出两个水管, 多少分钟可将空池注满? 从常规性思维来分析, 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只列出一种算式解答: 1 ÷ (61-81) = 24 ( 分) , 而经过我的适当引导, 有几位同学则列出了不一样的解决方法, 即: 6 × 8 ÷ ( 8 - 6) = 24 ( 分) 。理由是这样的: 在 ( 6 × 8) 分钟内, 单开进水管, 可注满8 个空池, 单开出水管可放完6 个满池水, 实际上是注满2 个空池, 所以同时进出两个水管, 注满一个空池所需时间是 ( 48 ÷ 2) = 24 ( 分) , 这样的课堂引导, 学生们想出了不一样的解题方法, 构想之奇特, 算理之充分, 体现了强烈的求异创新意识, 值得每位学生借鉴。

二、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开放性问题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产生的新颖的题型, 开放性问题与传统的封闭性问题比较而言, 没有固定的答案, 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点,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多样性的答案。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 不仅能启发学生多角度思维, 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开放性问题, 将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极富挑战性的数学问题通过几道开放性问题将之融为一体,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 可以设计这样的开放性问题: 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食品及其单价: 钢笔5 元/支、面包1 元/个、方便面2元/袋、巧克力3 元/片。问题: ( 1) 请你自己买3 样东西, 需要付多少元? ( 2) 假如你带了20 元钱, 买一支钢笔和一片巧克力, 还剩下多少钱? ( 3) 小刚带了10 元钱, 请你为他选两件食品, 买了后还剩多少钱? 这种针对课堂教学目标, 充分利用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现实材料设计的开放性问题, 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提高课堂的参与率,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当然, 开放性问题有问题开放、解法开放、结论开放等多种类型, 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设置不同题型的开放性问题, 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三、构建探索性学习方式, 培养创新能力

布鲁纳曾说过: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从这点说, 如果数学学科失去探索这一环节, 便失去了数学的发展, 学生也成了灌输知识的容器, 课堂也失去了灵动。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环节, 不仅能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取知识, 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特点看, 其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注重数学问题的探索性, 强调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加强感悟, 提升数学素养。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 可以设计探索性的数学主题活动。学生通过动手实践, 拼拼剪剪获得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索、验证运用”这四步骤展开数学探索活动, 从已知到未知设计出两个层次的研究方案: 首先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入手, 引导探索出将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猜想, 然后利用两种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最后总结归纳出结论。设计这样的探究性活动方案, 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还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总之,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要突出双基训练, 另一方面要抓实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 创新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加强对教材的深入研究,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金梁成.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篇9: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控能力的构建与培养

【关键词】幼儿园 常规教育 自控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不仅在早期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自控能力缺失还会对个体今后的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自控能力的发展与儿童适应学校生活有密切的关系,美国有一项针对中产阶级家庭背景的幼儿的纵向研究发现,幼儿期自我控制能力发展与小学低年级时的学习成绩和社会交往能力有密切关系,具体表现为:早期自控能力好的孩子更容易形成或保持友谊;在学习生活上更能保持很强的自愿控制,也更喜欢上学;老师对他们的坚持性和抵制分心能力的打分也较高。

一、自控能力的内涵

至今为止,心理学领域仍无一个公认的或简单的自我控制的定义,甚至缺乏能被普遍接受的,关于在日常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什么是儿童自我控制的定义。不同理论流派的心理学家在各自的研究中使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所谓的自我控制能力实际上都包含了一些核心的元素:

(一)自控能力包含着对行为、条件、结果之间的列联关系的预测和评价的能力。因此,自控能力的获得必然以对规则的理解、接受和内化为前提。

(二)自我控制能力是主体根据规则和要求来调节自己行为,因此执行规则的能力是自控行为的必要条件,而对规则的执行就与人格特质中的个体动机冲动控制倾向有关。

(三)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自主性的体现,反映了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掌控能力。Savage认为自我控制不仅指服从权威及接受他人施加的行为标准,且指根据自我选择的信念和目标行事。由于当主体的行为受到他人监督的时候,其主体性就很难体现,因此要考察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需要在“无外界监督”的情况下进行。

通过上述分析,自我控制能力可以界定为:主体通过对身心活动的监控和调节,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自觉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忍受挫折、遵守规则,使行为符合社会和自身期望的能力。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是促进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具体的常规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上,教师要改变忽视幼儿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的做法,遵循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改变目前幼儿园以维持即时纪律为唯一目标、以整齐划一为评判标准的高控制的常规教育,使常规教育回归到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轨道上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就是一个让儿童逐步解除自我中心走向社会化的过程。然而,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与成人一样过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对幼儿而言,幼儿园的生活无疑是这一年龄阶段儿童感受集体和社会、接受集体生活的纪律和规则约束的最主要场所,因此,最能让幼儿体验到什么是集体、什么是平等交往的场所是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正是从这一层面上说,我们认为儿童自控能力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幼儿园的教育。而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自控能力的培养则又主要通过常规教育来实现。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对自控能力发展的利弊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对自控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就应该不断调整不同年龄幼儿的常规教育重点,既不能超越各年龄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水平,也不能使不同年龄幼儿的常规教育处于同一水平。对于低年龄的小班和托班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应立足于帮助幼儿完成家庭和幼儿园生活的过渡;对于中班的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也应从适应幼儿园生活转变为让幼儿学会与其他幼儿和谐共处,教师要以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人际冲突为契机,对幼儿进行集体生活规则的教育,使他们学会用轮流交换等社会交往规则解决人际冲突,用一些基本的社会规范控制自身的冲动行为;大班的幼儿面临着从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的过渡,因此常规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养幼儿认知活动的自控能力上。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中不利于自控能力发展的现象

1.以“整齐划一”来衡量常规教育的成效。在教育实践中,由于有些幼儿园在管理上比较严格,经常通过检查评比来抓幼儿园常规,这就迫使教师在常规教育时,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或“到什么时间就必须做什么事情”来要求幼儿的惯性。而以“整齐划一”来衡量常规教育的效果,就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时忽视或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

2.以“听话”作为评价幼儿自控能力强弱的尺度。以“听话”来要求或衡量幼儿的自控能力,不仅不利于我们对幼儿的自控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也容易对幼儿产生误导,使幼儿只是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暂时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而由于这种约束并非出自内心的自愿,就很容易导致被表扬的幼儿在集体环境中过度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不仅不利于帮助幼儿形成真正的自控能力,反而会导致其内心的焦虑。

四、结语

当然,要想从根本上纠正和杜绝不利于幼儿自控能力培养的做法,既要幼儿园教育者以及教育管理者转变观念,也要从当下幼儿园教育的办学机制、管理模式、评价体制上加大改革力度。

【参考文献】

[1]宋辉,杨丽珠.儿童自我控制发展以及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6).

[2]杨丽珠,于松梅.儿童自我延迟满足心理机制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2,25(06):712-715.

[3]王桂平,陈会昌.儿童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的理论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06):868-874.

篇10: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控能力的构建与培养

[论文摘要]:结合课题研究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本才子毕业论文阐述:对中学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四点体会。

一、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

三、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应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实验教学 实验方法 探究 能力培养

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通过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观察物理实验现象和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掌握用实验来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著名物家杨振宁教授特别强调了“理论物理必须回归现实”这一“厚实的物理”(即与实践不可分割的理论物理)的精神。一个物理的理论,最终必须回归现实,这样的物理才是有前途的物理。物理学担负着培养下世纪科技人材的重任,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有许多发明创造,因此必须让同学们养成动手动脑,手脑并用的习惯,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及高度的创造能力。实验作为一种探究和发现的学习,在物理教学中应当有其相当独立的成份。

而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薄弱环节,改革实验教学以适应素质和创新教育的需求是物理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改进实验教学呢?2009年5月我主持开展的厦门市海沧区的重点课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成功结题,下面结合课题研究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四点体会。

一、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前,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比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先给出器材:课桌上放四根同一型号的试管,二根同一型号的条形磁铁,两支同一型号的弹簧秤。不给学生讲解仪器的使用、实验步骤以及如何观察实验得出结论,而是仅告诉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可选用)用你所做的实验回答:(1)力的作用是否是相互的?(2)相互作用力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多角度多途径地再现定律的形成过程:有的学生将两根磁棒握在手中,同名极相对或异名极相对;或将两根磁棒都放在试管上或者一根放在桌面上另一极放在两试管上;弹簧秤对拉或手拉弹簧秤等多种实验得出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如有的学生用两弹簧秤对拉发现两弹簧秤的读数不相等,原因是实验前没有调零或对拉的方式不对引起的。有的学生提出了较好的实验方法,将两根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根试管上同名极相对看后退的距离是否相等。

可见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我们不仅要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同时不断探索变叙述性实验为操作性实验,变家庭小实验为课堂操作性实验。在实验中抓住现象,揭示本质。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探索功能。学生通过自行设计方案、动手操作、探索体验,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再作适当点拨,学习效率会明显提高,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二、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

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只要能够达到实验目的,不管用什么方法、选用不同的器材、设定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都可以。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即定目标的过程中,要有全局观点,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比如:在讲完用伏安法测未知电阻实验后,课后留下一个题目“要测一个末知的电阻,可以有几种方法呢?器材不限,要求设计的方案要简单准确高”。之后我收到了学生很多很好的设计方案;有替代法是用已知电阻来代替未知电阻,其电路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是有一个电阻箱;有利用串联电路的分压关系,利用并联电路的分流关系;有惠更斯电桥法;有半偏法等,我发现只要给学生一个表现的舞台,学生就可以表演得很出色,我们老师要不断学习当好一名好导演。

三、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实验”转变为“用实验教”,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尝试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和条件。

比如讲到超重和失重时,取一只废矿泉水瓶装满水,在瓶底部侧面用铁钉戳穿一个孔,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答“水从孔中流了下来”,“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当矿泉水瓶从手中自由落下的过程中还能看到水从孔中流下来吗?”学生答“没有水从孔中流出来”从而引出失重和完全失重的概念。“当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从低处向上加速运动时,同学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答“水从孔中流了出来,而且流速更大了。”于是引出了超重的概念。

如能在教学各环节中不断提供大量的、生动的物理事例作为感性,“用实验教”,以感知具体的物理事实,通过分析、综合、抽象等思维加工来积极调节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实现从“不理解”“想不通”到“懂了”“想通了”的同化、顺应过程,达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让学生利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完成思维从抽象到具体,促使知识内化,实现向能力的最终迁移。逐渐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应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实验教学,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重视传统的实验手段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逐步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实验教学中,物理课程中有些实验如理想实验,在中学环境下很难完成,而利用模拟理想状态,可以很好地展示。比如在做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关系的实验时,同学们采集到大量数据后,利用excel软件的函数功能很容易在T-L坐标系中描出曲线。节省了数据处理时间的同时提高了精度。又如,在高中课本的《运动和力》这一章中的伽利略的著名实验——对接斜面实验,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基础,依靠现有的仪器无法表现那种无磨擦的理想状态,而利用计算机可以达到理想境界。物理中还有一些实验在常规中学实验室根本无法做,在学习原子物理中的小粒子散射实验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电脑制作这类实验的动画,这为物理实验教学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促进了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发展。

在实验教学中我认为还要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①突破教材、课堂的限制,尽一切可能地开发与设计新的实验。②改变实验的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从人的一生是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将实验评价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有力促进者。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人共事的能力,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课程改革呼唤创新,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而我们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开发与设计方面有着广阔的创新天地。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我的志向随笔下一篇: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汽车展览会》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