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情况分析

2024-04-09

发病情况分析(通用8篇)

篇1:发病情况分析

汉中市职业病发病情况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1995 2012年汉中市职业病及其尘肺病的发病情况,为有效预防职业病和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5 2012年汉中市职业病及其尘肺病档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5-2012年汉中市累计在档职业病447例,其中尘肺病412例,职业性慢性中毒22例、职业性皮肤病9例、职业性噪声聋3例、职业性肿瘤1例;尘肺病中煤工尘肺190例、矽肺162例、石棉尘肺46例、水泥尘肺10例、电焊工尘肺4例;分布在煤矿行业153例、石棉行业46例、建材行业37例、非煤矿山39例、钢铁行业28例、机械行业28例。其中农民工215例、国有用人单位165例、集体用工单位32例。结论

汉中市职业病主要为尘肺病, 以农民工为主。相关部门应针对性地加大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力度,加强防护措施。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1]。尘肺病是国家法定职业病中的一种。我国是世界上尘肺病最为严重的国家,接触粉尘的人数,新发尘肺病人数,现患尘肺病人数均居世界之首[2]。为全面掌握汉中市职业病病发病状况,寻找影响汉中市职业病发病的主要因素,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职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高工人的身体素质,对1995-2012年汉中市所有职业病病人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现将情况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995-2012年汉中市疾控中心存档的所有职业病病人资料。汉中市疾控中心是汉中市唯一一家具有职业病诊断资质的职业病诊断机构,保存了汉中市所有职业病诊断档案。

1.2 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根据病种、人数、行业分布、人群分布等进行分类统计。

1.3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汉中市职业病病种主要为尘肺病,尘肺病占职业病总数的92%。尘肺病分布情况如下。2.1.1 尘肺病病种分布情况

1995-2012年由汉中市具有资质的职业病诊断机构诊断的尘肺病有412例,其中煤工尘肺190例、矽肺162例、石棉肺46例、水泥尘肺10例、电焊工尘肺4例。其中壹期尘肺302例,贰期尘肺72例,叁期尘肺38例。尘肺病中煤工尘肺最多,占到46.12%,其次为矽肺,占到39.32%;煤工尘肺和矽肺达到尘肺病总数的85.44%。2.1.2 尘肺病行业分布情况

汉中市412例尘肺,煤矿行业分布了153例、石棉行业46例、建材行业37例、非煤矿山39例、钢铁行业28例、机械行业28例、石英砂行业14例、化工行业3例、其他行业64例。3 讨论

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3]。随着病程的延长,肺内尘性病变加重,呼吸功能下降、并发症增多,肺部广泛纤维化,融合成团,使支气管和血管扭曲、变形、狭窄,造成呼吸不畅,是并发肺部感染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本次统计结果显示,汉中市职业病主要为尘肺病,尘肺病病种主要为煤工尘肺,其次为矽肺,以壹期尘肺居多,主要分布在煤矿行业,以农民工为主。汉中市职业病的防控主要在尘肺病,监督部门应加强对煤矿行业的监管,特别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宣教,增强农民工的自我保护意识,督促他们到正规的用人单位务工。我们的企业应做到以人为本,依靠科技进步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不断推广新工艺、应用新材料、采用新设备,严格落实 “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尘肺防治八字方针,确保职工生命健康[4]。还应给接触有毒有害作业的工人做岗前、岗中、离岗时的体检[5],保证早期发现职业病,减少因病致残的几率。

职业病危害关系到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不仅关系到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保证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加之农民工的流动性大,部分用工单位还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情况,职业安全管理不规范。相关部门及防治机构如职业卫生安全监督和技术服务机构应加强职业卫生监督检测,规范职业健康监护,加强职业病危害的源头控制。进一步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企业和工人的职业病防范意识。最大限度的减少和消除职业病危害,改善职工工作环境,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与安全。

篇2:发病情况分析

[关键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报告发病率;防治对策

随着社区经济的持续发展,疾病谱、死亡谱已从传染病为主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为主转变。为掌握无锡市锡山区居民慢性病的发病特点及流行趋势,探索适合本区情况的、经济有效的慢性病防治措施,现对锡山区2002~2011年慢性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恶性肿瘤(以下简称“慢五病”)发病资料统计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锡山区规定报告的慢病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肿瘤(包括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等五种(以下简称“慢五病”)。2002~2009年慢病资料来源锡山区慢病年报表,报表中慢病数据来源于各级医疗单位上报的慢五病卡片。2010~2011年慢病数据来源于无锡市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信息平台中的子系统慢病发病网报系统中的发病监测数据。

人口资料来源于同期公安局的人口统计数据。

1.2方法2002~2009年锡山区采取的是各级医疗机构报告慢病卡,同时上报报表,2010~2011年依托无锡市慢病发病网报系统,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为慢性病报告责任单位,负责填写无锡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申报,由各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审核分卡,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本辖区报告信息调查核实。

1.3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现况分析研究方法,对已确认病例做回顾性分析。所有数据录入Excel2003进行统计。结果

2.1慢病报告发病概况2002~2011年锡山区共报告慢五病58947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429.74/10万,发病率最高的为2009年(2109.32/10万),最低为2002年(1077.33/10万)。

2002-2011年锡山区慢五病年报告发病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达到最高,之后有小幅下降。10年期间慢五病各病种发病率的变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发病率基本上呈上升趋势,2009年有个小高峰;脑卒中、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慢五病构成10年期间有所变化,总的趋势为高血压所占比重历年来最高,平均占31.98%,为锡山区慢五病主要病种。脑卒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平均占23.18%,成为锡山区仅次于高血压的病种。详见表1。

表12002-2011年锡山区慢性病报告发病情况

高血压 发病

年份

率(/10万)

构成比(%)

(/10万)

比(%)

冠心病 发病率

构成(/10万)

比(%)

脑卒中 发病率

构成(/10万)

比(%)

糖尿病 发病率

构成(/10万)

比(%)

万)

2002 250.9823.30110.7110.28260.3624.17140.9713.09314.3129.171077.33100.002003 308.9328.63131.3012.17259.8124.08108.0210.01270.9825.111079.03100.002004 388.0732.74131.5811.10252.3521.29129.5110.93283.8723.951185.38100.002005 414.0533.40158.1412.75277.8422.41127.9510.32261.8421.121239.81100.002006 401.2737.08129.1111.93221.4320.46131.6412.16198.8618.371082.32100.002007 420.1030.76155.1411.36324.7223.77164.8512.07301.0722.041365.88100.002008 678.1137.22200.0110.98331.3018.19236.9613.01375.3920.611821.76100.002009 880.0241.72213.3710.12391.9118.58274.9913.04349.0416.552109.32100.002010 573.3831.09200.1410.85449.7724.38234.4212.71386.7620.971844.48100.002011 275.7518.27182.7212.10542.9035.96172.6811.44335.5522.231509.60100.00合计 457.2531.98160.9111.25331.4123.18171.9412.03308.2321.561429.74100.00

恶性肿瘤 发病

发病率

构成(/10

比(%)构成合计

2.2 人群分布

2.2.1 各病种年龄别报告发病率

2002~2011年5种慢性病报告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35岁年龄组的发病率明显升高,75岁年龄组的年均报告发病率最高。见表2。

表22002-2011年锡山区慢性病年龄别报告发病情况

年龄组(岁

高血压 发病数

发病

冠心病 发病

发病

脑卒中 发病

发病

糖尿病 发病

发病

恶性肿瘤 发病

发病

(/10

发病

合计 发病率)(例)

(/10万)

0.233.8630.7

2(例)

0 2 28 126 377 1097 1831 2384 789

(/10万)

0.000.414.7317.7455.40

(例)14 45 270 1021 2713 4065 4413 1114

(/10万)

2.042.857.5938.00150.02417.8

4(例)44 134 518 1236 2028 1799 1152 169

(/10万)

2.048.9522.6172.91

(例)

244 806 1982 3576 3332 2217 440

(/10万)

7.9315.4641.18

(例)

155 633 2646 7084 14037 15956 14726 3656

万)

0-15-25-35-45-55-65-75-85-19 182 926 2468 4623 4929 4560 1144

12.2331.53106.83372.441040.922161.894773.358427.707620.951429.74

130.34362.65712.011474.542609.692384.67

113.45291.23550.75996.791268.79917.18

181.62312.34538.18659.29352.28

168.95547.761364.371644.68

1216.072525.562322.14331.41

合计 18852 457.256634 160.91136647089 171.9412708 308.2358947

2.2.2 各病种性别报告发病率2002~2011年锡山区慢五病男女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563.42/10万、1301.12/10万。发病顺位男、女略有不同,前三位的病种均为高血压、恶性肿瘤及脑卒中。慢五病中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及恶性肿瘤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糖尿病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见表3。

表32002-2011年锡山区慢性病性别年均报告发病情况

疾病种类

发病数

发病率

(例)(/10万)

高血压 冠心病 脑卒中 糖尿病

恶性肿瘤 合计

9621 3366 7374 3260 7986 31607

475.90166.50364.75161.25395.021563.42

发病数

女 发病率

P值

(例)(/10万)

9231

3268 6290 3829

439.31155.53299.34182.22224.721301.12

<0.005

<0.01 <0.005 <0.005

472227340

<0.005

<0.00

讨论

2002-2011年无锡市锡山区慢五病总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9年到达最高,近2年略有下降。可能原因是,2010年在全市各级医疗机构范围内开

展慢五病发病信息网络直报工作,减少了重卡,获得更完整、准确的发病信息。

10年期间,慢五病中高血压仍为锡山区的主要病种,脑卒中次之。因此通过开展人群血压监测,控制各种不良生活方式,从而一定程度上减缓高血压及脑卒中发病增长的趋势是锡山区慢病防治的工作重点。

从年龄别结构看,全区慢五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35岁年龄组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到75岁年龄组发病率达到最高。因此应该针对不同病种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做好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

从性别来看,发病顺位男、女略有不同,慢五病中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及恶性肿瘤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承受更大的社会压力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饮酒、吸烟等有关。锡山区糖尿病的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篇3:绝经后宫颈癌发病情况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06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80例,依照绝经情况将80例患者分为绝经组和育龄组。绝经组包括绝经后宫颈癌患者(绝经后1年以上)40例,年龄50~62岁,平均(55.6±4.3)岁,其中,≥55岁者15例,占绝经后宫颈癌患者的37.5%。育龄组包括育龄宫颈癌患者40例,年龄36~50岁,平均(42.5±5.0)岁。所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诊断确诊。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两组患者均须行超薄液基细胞技术TCT检查及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检,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检测系统(Hybrid captureⅡ)检测宫颈癌患者HPV-DNA感染情况。

1.3 治疗方法

两组0~ⅠA1期宫颈癌患者均行全子宫或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采用气管静脉及复合全身麻醉,取膀胱截石位,切开腹壁探查腹腔,提拉子宫,处理圆韧带和附件,剪开子宫膀胱返折腹膜,分离膀胱,处理子宫骶韧带和子宫血管,切除子宫,缝合阴道断端、盆腔腹膜及腹壁。ⅠA2~Ⅱ期宫颈癌患者行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全身麻醉下取膀胱截石头低足高位,穿刺建立气腹,在游离输尿管时采用逆行分离法,腹腔镜下推开含有部分神经的组织后近盆壁处切除骶主韧带,尽可能保留部分盆腔神经。打开后腹膜,沿髂外动脉切开血管鞘膜,暴露生殖股神经及闭孔神经,依次清扫淋巴结并从套管中取出,最后缝合阴道残端,腹腔镜下清理盆腔。此外,淋巴结转移及深肌层浸润者术后需接受盆腔体外照射和辅助化疗;ⅡB期以上宫颈癌患者接受放化疗综合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理分期及临床特点比较

参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宫颈癌变临床分期标准[2,3],绝经组早期病变(0~ⅡA期)27例,育龄组31例;ⅡB期及Ⅲ期以上病变者绝经组及育龄组分别为13例(32.50%)和9例(22.50%)。临床病理分期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绝经组与育龄组的临床表现、宫颈局部体征观察来看,绝经组主要以阴道不规则出血就诊,占57.50%;育龄组以接触性出血为主,占60.00%。绝经组接触性出血例数明显少于育龄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临床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级比较

依照WHO病理类型和组织学分级,两组鳞癌、腺癌、腺鳞癌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鳞状细胞癌所占比重最高,绝经组为37例(92.5%),育龄组为36例(90.0%)。组织分级两组均以Ⅱ级分化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组盆腔淋巴结转移、宫颈深肌层浸润/脉管瘤栓发生例数明显高于育龄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 两组宫颈TCT细胞学检查情况比较

经TCT细胞学检查发现,绝经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者12例(30.0%),育龄组13例(32.5%);高度鳞状细胞上皮内病变(HSIL)者,绝经组24例(60.0%),育龄组21例(52.5%)。此外,绝经组还包括宫颈炎1例,低度鳞状细胞上皮内病变(LSIL)3例;育龄组包括宫颈炎1例、LSIL 5例,以上两组细胞学检查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高危型HPV感染情况

经HPV-HCⅡ检测发现,绝经组宫颈癌HPV阳性(≥1ng/L)检出率为90.0%(36/40),育龄组为87.5%(35/4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文献报道称,35~39岁和60~64岁是宫颈癌的发病年龄高峰[4]。病理学研究证明,宫颈癌的病程进展表现为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由宫颈上皮肉瘤样病变包括宫颈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逐步发展成为早期浸润癌,浸润癌需经历长达十余年的时间,这一时期是阻断子宫颈癌恶化发展的关键时机。病理学研究已证实HPV感染是引起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处于性活跃期的年轻女性因此也成为宫颈癌发病的高危人群[5,6]。对此,在社会与医疗界的普遍关注下,年轻女性宫颈病变筛查得到了有力推广,死亡率得到了明显控制,而绝经期后妇女由于缺少宫颈病变普查意识,对临床体征异常缺少警惕,未能及时就诊,以致出现老年妇女宫颈癌并不多,但以中晚期浸润癌为主,预后情况不理想的情况。本研究中绝经组宫颈癌ⅡB期以上病变者占32.50%(13/40)。从本组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来看,绝经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20.0%)明显高于育龄组(10.0%),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鳞癌构成与组织学分级两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临床妇科检查还发现,绝经后宫颈癌多属内生型,易发生宫颈病变组织深层浸润,致血管及淋巴组织受损,较早发生转移[7]。由此证明,绝经后宫颈癌人群在围绝经期至绝经期后的宫颈病变演化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宫颈筛检,以致宫颈癌变持续发展为中晚期浸润癌。因此,绝经后宫颈病变筛检应引起医学界及中老年女性的关注。

本研究发现,不规则阴道出血是绝经后妇女宫颈癌的首发临床表现,相比较而言,绝经组接触性出血发生率(22.5%)明显低于育龄组(60.0%),中、重度宫颈糜烂症状发生例数也显著少于育龄组(P<0.01),但两组临床病理分期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可能机制与中老年女性性生活频度降低,同时绝经后妇女鳞柱交界部上移,移行带暴露不完全存在一定联系。因此,绝经后中老年女性的宫颈病变筛查不能单纯依靠妇科视诊判断,采用TCT细胞学筛查与阴道镜下活检等有效辅助检查手段尤为必要[8]。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TCT检查发现,绝经组ASC-US病例所占比例为30.0%(1240),育龄组为32.5%(13/40)。提示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应配合阴道镜下活检,定期观察异常病例以控制误诊率。

高危型HPV感染检测已被普遍应用于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从本组研究的HPV阳性检出率比较来看,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有文献指出,检出阴性但HPV持续感染的老年女性,有10%的几率在5年内发展为较高分级的CIN病变[9]。因此,在临床筛查过程中,细胞学提示HPV感染者应行HPV-HCⅡ检测,必要时可配合阴道镜下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确保阳性检出率。

综合上述,绝经后宫颈癌发病无典型症状和体征,中晚期浸润癌发生率较高,建议采用TCT检查、阴道镜下活检及高危型HPV检测进行早期筛查,以实现绝经后妇女宫颈癌变的早期控制。

参考文献

[1]Cuzick J,Terry G,Ho L.Association between high-risk HPV types,HLA DRB1 and DQB1 alleles and cervical cancer in British women[J].Br J Cancer,2000,82(7):1348.

[2]李丽娜,邓伟国,李艺扬.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临床与病理特征[J].吉林医学,2004,25(10):51.

[3]韩淑艳,赵玉梅.HRT治疗684例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03,24(3):268.

[4]李隆玉,李诚信.宫颈癌的预防与普查[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3):151.

[5]朱晓华,程青燕,金卓杏.绝经后宫颈癌4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3):2062-2063.

[6]庞辰珠.宫颈糜烂与宫颈CIN及宫颈癌相关性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2):4979-4980.

[7]朱天波,吕燕玲,容俊,等.宫颈癌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4):112-113.

[8]袁凤娣.非宫颈糜烂妇女2314例细胞学及组织学检查结果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0,23(11):1061-1062.

篇4:女性肺癌发病情况分析

关键词 女性肺癌 发病率

女性肺癌近30年发病率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其组织病理学类型以腺癌、未分化癌多见。为了研究女性肺癌的发病趋势,我们收集了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女性肺癌 201 例,对其临床、组织病理学和X线检查等进行了分析探讨。

资料与方法

1960~1999年女性肺癌201例,年龄最小17岁(腺癌),最大81岁(鳞癌),平均48岁;30岁以前发病占7%,40~59岁占65%;并且腺癌在49岁以前发病多,其发病年龄较其他类型早10年,但无统计学意义。

临床症状:咳嗽占74%,血痰占66%,胸痛占39%,气急占36%,发热占29%,浅表淋巴结肿大占19%。有吸烟史者占11%,无吸烟史者占59%,余者无记录。

临床分型:中央型肺癌占66%,周围型肺癌占34%。右肺占65%,左肺占35%;两肺上叶占56%。

组织病理学类型:腺癌占33%,未分化癌占36%,鳞癌占20%,细支气管肺泡癌占2%,类型不明确占9%。

X线检查:中央型肺癌为66%,主要显示阻塞性肺炎、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个别病例出现局限性肺气肿。周围型肺癌为34%,以片块状影为主,大部分直径<5cm(占82%);部分显示有毛刺征,占22%;有分叶征占38%;个别病例出现缺边征或空洞。

结 果

发病趋势:20世纪60、70、80、90年代发病例数分别占总病例数为17%、15%、31%、35%。说明80、90年代与60 、70年代相比,发病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中腺癌和未分化癌上升较明显。

肿瘤部位与组织病理学类型:①中央型:未分化癌25%,腺癌13%,鳞癌12%,肺泡癌0,类型不明确6%;②周围型:未分化癌9%,腺癌20%,鳞癌8%,肺泡癌2%,类型不明确3%。

中央型肺癌X线特征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①局限性肺气肿:未分化癌2%,腺癌1%,鳞癌1%,型不明确2%;②肺门影增强:未分化癌20%,腺癌12%,鳞癌8%,类型不明确1%;③阻塞性肺炎:未分化癌41%,腺癌9%,鳞癌12%,类型不明确2%;④肺不张:未分化癌11%,腺癌8%,鳞癌8%,类型不明确2%;⑤肺门肿块:未分化癌22%,腺癌1%,鳞癌8%,类型不明确1%;⑥纵隔淋巴结转移:未分化癌18%,腺癌8%,鳞癌7%,类型不明确2%。

周围型肺癌X线特征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①分叶征:未分化癌12%,腺癌8%,鳞癌2%,类型不明确2%;②毛刺征:未分化癌10%,腺癌12%,鳞癌8%,类型不明确3%;③缺边征:未分化癌1%,腺癌1%,鳞癌1%,类型不明确0;④纵隔淋巴结转移:未分化癌8%,腺癌2%,鳞癌7%,类型不明确1%;⑤肺门淋巴结转移:未分化癌2%,腺癌1%,鳞癌11%,类型不明确1%。

讨 论

我国女性肺癌的发病率远高于欧美各国,从本组结果看20世纪80年代后女性肺癌发病率明显升高,可能与我国近年来的工业化进程以及环境污染严重有密切关系。目前,已公认的肺癌发病的诱发因素主要包括吸烟、环境污染以及某些化学物质的接触等,但女性患者吸烟并不是其主要诱因,本组有吸烟史仅占11%。而且目前大部分研究报道显示女性肺癌与吸烟无关。根据Valaitis的报道[1]女性肺癌中,腺癌明显多于肺鳞癌。上海市胸科医院报道[2]的2013例肺癌中,女性肺腺癌为男性肺腺癌的2倍。另外,年轻女性肺癌的发病率也明显提高,而且其中腺癌和未分化癌占79%,与陈学柏报道[3]的80%基本一致。为此,女性肺癌的早期诊断就显得更加重要了。目前,肺癌的早期诊断主要还是依靠痰涂片、X线检查筛选,然后进一步检查确诊。有关肺癌的基因诊断与临床应用尚有一定的差距,而在肺癌的早期,多种基因和蛋白质的异常已经出现,如:7号染色体三体型、染色体3p和9p杂合缺失、p53和K-ras基因突变等等。由于单一基因改变在肺癌总体中的发生率并不高,影响其敏感性。而且某一基因异常与肺癌发生之间的明确关系尚有待研究,其诊断肺癌的合理性與可靠性均需进一步证实。但是由于基因改变明显早于临床表现、X线影象及临床脱落细胞,因此,基因诊断为人们在亚临床甚至生物学阶段诊断肺癌提供了新途径。目前的研究结果已经表明,检测痰涂片中脱落细胞p53和K-ras基因突变有可能早期诊断肺癌。

X线表现方面,女性肺癌中央型以阻塞性肺炎、肺门影增大、肺不张为主征,周围型主要以毛刺征、分叶征和纵隔淋巴结肿大为主征。

近年来根据肺腺癌细胞种类及来源将肺腺癌常分为:支气管表面非黏液细胞型(bronchial surface cell non-goblet type)、支气管表面黏液细胞型(bronchial surface cell goblet type)、支气管腺细胞型(bronchial gland cell type)、clara细胞型(clara cell type)以及Ⅱ型肺泡细胞型(alveolar Ⅱcell type)。其中后两型常以混合型形式存在[4]。上述各型与预后的关系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Valaitis.Increase incidence of adengocarcinoma of the lung.Cancer,1981,47:1042

2 上海市胸科医院.2013例肺癌的病理形态学观察.中华肿瘤杂志,1979,1:59

3 Xiaobo-Chen. Lung cancer in young adults.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81,94:149

篇5:发病情况分析

一、2013年发病情况分析

1、发病数量:全市报告手足口病***例,较2012年下降29.71%,但发病数量较多,仍据**、**各县市前列。特别是7月-10月发病达***例,较2012年同期增加69.66%。

2、地区分布:病例较多的有**镇、**、**、石**、*、**、*盛等镇。其中**、**、大**镇发病率超过2012年。

3、年龄、性别分布:仍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6.39%,男女比为1.76:1。

4、感染病毒:根据监测,2013年手足口病以其他肠道病毒感染为主,占56.86%、EV71病毒占29.41%、CoX16占13.73%。

二、2014年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及预测

截至3月20日,全市报告手足口病246例,较13年同期发病增加45.56%。****等镇病例较多。

预测分析:按照全国、全区和我市目前疫情发展动态,2014年手足口病发病有所增加,防控形势比较严峻。而且根据往年发病资料,我市手足口病呈现隔年流行趋势,2010年、2012年分别为我市手足口病的流行高峰年,预测 2014年我市手足口病也是流行高峰年度,发病数量可能超过2013年。今年有可能出现以EV71病毒为优势菌株的手足口病疫情流行及重症、死亡病例增多的趋势。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增强防控工作紧迫感

今年我市手足口病发病数量远超去年同期,而且全国、全区手足口病也呈现高发趋势,防控形势不能乐观。手足口病是儿童常见传染病,发病率最高,仍是我市传染病防控的重点。各单位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按照会议要求,周密部署、明确责任,以农村和学校、托幼机构为重点,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要主动加强与教育、宣传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健全部门间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2、加强疫情监测与分析,及时处理疫点,防止疫情蔓延

各镇、社区疫情报告人员要加强疫情监控,每日了解辖区发病情况,及时向单位领导汇报,组织人员对每个病例家庭进行消毒处理,或者通知和指导患者家庭做好消毒工作,防止出现聚集病例,努力控制手足口病疫情蔓延。对出现聚集性或重症病例、学生或托幼儿童病例,要立即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果断措施加以控制。

3、加强督查,切实做好手足口病转诊和就诊工作

篇6:发病情况分析

推广应用情况调查分析

杨谦1,魏继娥2,张晓燕1,施玉红

1﹙1.陇南市卫生学校,陇南 746041;2.陇南市卫生局,陇南 746000﹚

【摘要】目的:了解基层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面对面了解询问及查看相关记录的方法对陇南市一区八县参加过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的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进行了现况调查。结果:中医适宜技术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医师文化程度、中医学习经历及当地群众的接受态度成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中医适宜技术适合在我市各级医疗机构应用,以后的培训应针对培训人员的医学背景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需要建立项目培训的跟踪机制。

【关键词】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调查分析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优势和作用,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缓解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1]。陇南市卫生学校作为项目承办单位,从2010年6月开始至8月中旬结束,共举办培训班7期,培训乡级卫生人员115名、村级卫生人员1700多人,学员覆盖陇南市一区八县8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及60%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项目培训的参与者,笔者有幸成为陇南市卫生局中医药督导组的一员,在11月中旬随督导组对各县中医适宜技术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回访。督导结束后和专家组成员进行了分析总结,为以后的中医项目培训提几点建议和思考。推广项目及培训方式

本次推广项目全部从甘肃省中医管理局组织专家编写的《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甘肃省推广项目资料汇编》中选取,结合陇南实际,我们筛选了一批疗效确切、特色显著、经常使用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的10项技术。如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技术、踝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技术、“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技术等。从治疗手段来看主要为针刺推拿,需要一定的中医学知识和现代解剖学知识。

项目培训要求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学员脱产学习30天,掌握10项中医适宜技术和一些常用的中医药知识及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要求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学员脱产学习10天,掌握4项中医适宜技术和基本的中医药知识。培训方式为上午理论讲解,下午分组实践操作。考核分理论答卷和实践技能操作两部分进行。2 调查对象及方法

调查对象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每个县随机抽取2个)、村卫生室(每个乡随机抽取2个)参加过培训的从医人员。调查方法采用填写调查问卷、面对面了解询问及查看相关记录相结合的方法。问卷内容主要涉及文化程度、中医学习经历、临床使用中医适宜技术名称、临床疗效等项目。接受调查人员216名,发放调查表216份,收回216份,有效问卷216份,有效率100%。结果

3.1一般情况

参加此次培训的基层学员共1876人,覆盖陇南市一区八县约8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及60%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学员中男性1610人,女性266人,男:女=6:1;年龄最19小岁,最大69岁,平均35.6岁。其中专科以上244人,占13%;

1中专1266人,占68%;中专以下学历366人,占19%。有学历的学员中中医专业及中西医结合专业695人,占46%;西医专业815人,占54%。

3.2临床应用情况

从督导情况来看,各县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组织乡村两级卫生人员参加中医适宜技术的培训。目前参加市级培训人员已达1800余人,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学员掌握了10项适宜技术,村卫生室学员掌握了4项适宜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在县、乡、村三级卫生部门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从整体应用的情况来看,排前三位的依次为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技术、踝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技术。这些技术因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病人容易接受而被各县中医院、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广泛应用。更为可喜的是,有些医院结合自己的特色疗法,配合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如宕昌县中医院应用“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华佗夹脊穴治疗颈椎病技术配合水针注射、拔火罐、艾灸、TDP照射综合治疗颈肩痛;西和县卢河乡卫生院应用“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技术配合中药汤剂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技术等,另外,其余各县中医院和部分乡镇卫生院也进行了诸如此类的探索。

3.3对本次培训的感受

在本次调查中,超过90%的被调查人员感到学习的技术易于操作,实用性强,临床疗效好。超过80%的被调查人员希望能够再次参加此类培训,学习掌握一些新的适宜技术,特别是一些简单的、成熟的中西医结合技术。

3.4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在这次督导调查中,整体的情况是令人满意的、乐观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方面,具体表现在:少部分培训人员缺乏中医学习经历,没有完全掌握技术操作要领,临床应用较少,疗效欠佳,;部分群众对针灸推拿治疗疾病的认知程度低,有恐惧心理,不愿意接受针刺治疗;部分中医适宜技术因操作较复杂或疗程长,难以在村卫生室甚至某些乡卫生院一级推广应用,如“冬病夏治”贴敷综合治疗支气管哮喘技术。另外,此次培训项目主要以针刺和推拿为主,虽然列入了新农合报销项目全额报销,但因收取费用较低,也影响了村级卫生人员应用该类技术的积极性。讨论

4.1项目应用与医务人员效益的关系

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疾病主要优势和特点是“简、便、验、廉”,如本次培训项目中的冉氏“益气通经”指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技术只需要医者的耐心和手指,脏腑背俞排罐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症技术只需要几个火罐。如此一来,对群众看病的负担大大减轻了,但对医疗单位来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样重要,如果项目不能给医院和医护人员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再好的项目也难以推广。因为,医院的评价机制主要依据的是经济效益,在目前的体制下,经济效益是医疗单位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2]。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价格机制,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4.2对项目培训方式方法的思考

此次调查的学员中,有一部分村卫生室人员还没有取得学历或没有取得执业资格证,多数学员学历偏低,培训人员普遍中医药知识缺乏,大多数没有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的经历,因此,需要建立项目培训的跟踪机制,即培训-回访-再培训的长效机制;另外:适当延长培训时间;缩小培训规模增加培训班次;西医学员在培训前学习一些中医基础知识等,看来也是十分必要的。

4.3发展环境与相关政策

2009年4月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营

造了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环境,目前,省、市、县都制定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具体制度,可以说,中医药的春天来了,但必须看到中医药发展还面临着很多问题,特别是一些中医医院底子薄、基础差、建设滞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在中医发展中难以起到龙头作用,再者,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是一项长期工作,让群众了解中医治疗的特长特色,接受这种绿色治疗治疗,还需要很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政策的导向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实施方案(2009—2010年)》的通知

[2]荆志伟,谢雁鸣,刘保延,等.东南三省农村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4):241-242.作者简介:杨谦,男,医学学士,讲师、中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擅长以中西医结合的方

法治疗脾胃病、肝胆病及心脑血管病等。

通讯地址:甘肃省陇南市卫生学校

邮编:746041电话:0939-8221007;***

篇7:发病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初中与红塔乡政府相距约1公里,位于该乡七河村。全校共有三个年级,26个班,教职工84人,在校学生1708人,学生来源主要分布红塔乡和城关,少部分来自其他乡镇,学生全部在校住读,属封闭式教学方式,两周放假二天。

二、发病情况

经调查:首发病例,付剑,家住红塔乡六谷村,男,15岁,在本校三(6)班读书,于11月4日面部出现疱疹,继尔背部,上臂也出现疱疹,且瘙痒,在六谷村卫生室红抗过敏治疗症状无缓解。没有进行隔离,继续在本校上课,到11月11日该班学生14人出现类似症状。12日调查时,已有28人因疱疹而请假回家治疗。经对该班所有学生进行检查,现有2名(张南,郭肖)符合水痘症状。其他25个班无类似病例发生。截止11月12日先后发病30例病人。其发病时间为:11月4日1例,11月7日6例,11月8日至12日23例,全校共发病30例,发病率1756.44/10万,男性14例,占发病总数的46.67%,女性发病16例,占发病总数的53.33%。26个班有一个班发病,占3.85%。

三、流行因素分析

本病属呼吸道及接触传播疾病,其首例病人发病后,未进行隔离治疗,更没有引起校方重视,继续在校上课,而导致互相传播,引起了该次疫情的爆发。

四、处理措施

1、对现症病人隔离治疗和居家休息治疗,减少传播,校方已将三(6)班的剩余学生全部放假回家。同时要随时关注疫情的发展趋势,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

2、加强宣传教育,做到勤开窗,勤晒被;讲究个人卫生,勤换衣,勤洗手,增强学生防病意识。对教室、学生寝室每天消毒2次,加强学生寝室卫生的管理,改善内外环境。

3、由于水痘疫苗价格昂贵,学生难易接受,为控制疫情,建议易感人群采取中草药预防。

4、密切注意疫情,学校应坚持一天一次晨检,发现可疑或苗头病人,应立即上报,以控制疫情漫延。

房县疾控中心

篇8: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情况的变化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3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入治我院的AMI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AMI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1年修订) 》的诊断标准。排除疑似AMI;因外周栓子脱落导致冠状动脉栓塞引起的心肌梗死;因侵入性诊疗操作引起冠状动脉血流中断引起的心肌梗死;其他部位疾病直接导致冠状动脉血流中断所致的AMI。若同一患者多次发生AMI, 则按实际发生AMI的次数计入。

1.2 方法

调阅病案数据库, 筛检出符合以上条件的患者住院病历, 将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AMI部位、治疗结局等因素录入事先设计好的调查表中。随机抽取10%的调查表, 核准录入信息, 确保数据真实可信后, 借助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取0.05。

2 结果

2.1 因AMI入院和死亡情况变化趋势

本研究观察的8年时段内, 我院共收治AMI住院患者301例, 其中男性212例, 占70.43%, 女性89例, 占29.57%,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8年间住院病例数由2003年的26例增到2010年的48例, 增长率为184.62%, 同期的病死率由13.67%下降到10.13%, 每年的病死率呈轻度下降趋势。

2.2 AMI发病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特征

301例患者, 年龄33~87岁, 平均 (64.54±12.37) 岁。将所有患者分为6个年龄段, 发病例数和病死率结果见表1, 从中可以看出, 61~70岁和71~80岁年龄段发病例数最多, 病死率随着发病年龄的增大而明显增高 (总体χ2趋势=6.773, 男性χ2趋势=4.911, 女性χ2趋势=4.824, P<0.05) , 男女间合计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0.019, P>0.05) 。

2.3 每年AMI发病时间和发病例数

以2个月为单位, 统计每年因AMI住院的人数。1-2月和11~12月的发病住院人数最多, 均显著高于其他月份 (P<0.05) , 但这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022, P>0.05) ;5~6月的发病人数最低 (P<0.05) 。

2.4 AMI部位的分布

所有住院AMI病例中, 发生心肌梗死的部位各不相同, 前壁心肌梗死62例, 前间壁心肌梗死51例, 下壁心肌梗死40例, 后壁心肌梗死40例,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39例, 侧壁心肌梗死31例, 多部位心肌梗死发生38例, 以前壁和前间壁心肌梗死居多。

3 讨论

国内外有众多关于AMI住院患者的调查分析, 但其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本研究就我院8年累积的301例AMI住院病例样本做出系统分析, 以图对近年来本地区AMI发病情况的变化趋势窥见一斑。

我们的结果显示, 8年时间因AMI发病住院的人数增长了80%以上, 提示患者数在快速增加, 发病率和现患率均可能同时增长, 支持文献报道的中国人群中AMI的发病率正在增高的结论[2]。虽然发患者数在增加, 住院病死率却在下降, 这可能与医疗技术的进步有关, 目前在临床上普及运用了更敏感、更特异的检测手段, 以及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 使AMI可以早期诊断, 被及时有效地干预治疗。

AMI主要分布在61~70岁和71~80岁这两个年龄段, 提示60岁以上人群是AMI的高发群体, 符合年龄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的共识[2,3]。另外, 我们还发现了4例40岁以下的青壮年病例, 虽然占全部病例的比例不高, 但足以提示随着人们生活习性的改变, AMI乃至冠心病的防治对象不仅仅局限于老年患者, 应当对发病年龄提前展开更进一步的研究。301例AMI病例中年龄分布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各个年龄段均以男性病例占绝大多数, 从50岁以后女性所占比例增加较快, 这可能和女性生理发育过程密切相关, 之前得益于雌激素对心血管的保护[4]。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病死率均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加, 80岁以上组的病死率最高, 男女间合计病死率无异, 说明性别并不影响AMI患者的病死率, 但年龄越大死于AMI的危险性越大。

本研究表明, AMI的发病住院人数随着季节变化出现波动, 在1~2月和11~12月最高。说明气候对AMI的发病有影响, 此高发时段是本地区气温变化较大且气温较低的时期, 已有文献表明寒冷刺激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血压升高, 心肌耗氧量增加, 同时还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收缩, 易损斑块破裂, 进一步形成血栓[5]。

对AMI发病部位的调查结果表明, 最常见的部位是前壁、前间壁, 其次是下壁、后壁, 单纯侧壁心肌梗死最少, 这与该部位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相吻合[6], 提示AMI发生同样遵循由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到左旋支的由高到低的血管病变可能性顺序。

总之, AMI患者通常因起病急就近入院就医, 本研究人群代表性相对较好, 我们的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本地区的真实变化情况, 有助于心内科医生防治AMI的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Truelsen T, Mahonen M, Tolonen H, et a1.Trends in stroke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 W HO M0NICA Project[J].Stroke, 2003, 34 (6) :1346-1352.

[2]王薇, 赵冬.我国心血管病及其主要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6 (2) :143-146.

[3]Keil U.The worldwide WHO MONICA project:results and perspectives[J].Gesundheitswesen, 2005, 67 (Supply 1) :S38-S45.

[4]马贵洲.雌激素及其受体与心血管系统疾病[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9, 30 (3) :448-453.

[5]刘秀红, 杜亚军, 孙秀珍, 等.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季节和时间规律及其与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关系[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8, 24 (9) :659-661.

上一篇:业主文化节主持词下一篇:表白情话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