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

2024-05-01

省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通用6篇)

篇1:省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

为了落实党的十六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促进我省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主要涵盖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社会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等领域。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我省文化发展现状

一是文化资源比较丰富。XX人杰地灵,文华昌盛。光辉灿烂的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炎帝神农文化、三国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以辛亥首义和一批老区、苏区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三峡、神农架等为亮点的山水文化,以巴土、江汉平原风情为特点的民族民俗文化,以屈原、毕昇、陆羽、李时珍、张之洞、闻一多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文化,异彩纷呈,影响广泛。我省还拥有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武汉盘龙城、江陵纪南城、随州擂鼓墩、大冶铜录山古矿冶四大古文化遗址,武汉、荆州、襄樊、随州、钟祥五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5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121.3万件(其中一级文物10418件),位居各省区市前列;国宝级文物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郭店楚简、云梦秦简等享誉海内外。我省戏曲剧种众多,京剧、汉剧、花鼓戏、楚剧、黄梅戏、豫剧、南剧等各具特色,深受群众喜爱。我省民间文化丰富,民间艺术、民间故事等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二是文化事业具有一定基础。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03个,各类博物馆96个,群艺馆、文化馆139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180个。XX素有戏剧大省和文学大省之称,不少文艺作品在全国有一定影响,许多文化人才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社科研究门类齐全、力量雄厚;我省是报刊大省,图书出版为全国六大出版中心之一;广播影视蓬勃发展,网络发展迅速,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5%。近年来先后有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文学作品、广播电视节目、新闻作品和图书、电子音像出版物获得国家乃至国际各种大奖,获奖数量居中西部前列。

三是文化产业具有一定规模。我省文化产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步伐加快,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广播电视、图书出版、报纸期刊、文化娱乐等为重点的产业群体。据统计,2002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78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9.8%,占GDp比重为3.58%。其中,据省文化厅、省广播电视局、省新闻出版局的不完全统计,2002年的文化产业销售收入达81亿元,从业人员近30万人。我省还初步形成了《知音》、《楚天都市报》等一批优势品牌。

目前我省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地方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管理体制不适应,计划经济色彩较浓,行业垄断、地方垄断、国有垄断的格局基本没有打破;运行机制不够活,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市场开放度不高,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市场主体培育不够,规模偏小,重复建设、效益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资源整合与开发不够,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文化人才优势作用发挥不够,尤其缺乏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总体规划,文化产业信息统计制度不健全;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不足,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工作薄弱。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对我省今后文化发展构成障碍和制约。

(二)我省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我省已基本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进入全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比重将大大提高。这必将给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极好的机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拓文化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二是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已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已成为一种大趋势。文化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文化本身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发展潜力巨大。21世纪头20年,文化必将成为群众消费的重要增长点,传媒业、出版业、文化娱乐业等“文化朝阳产业”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是当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科技已广泛运用于文化生产、服务、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引发了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和传统文化形态的更新。文化艺术形式空前多样,一些旧的艺术形态面临着如何创新发展、获得新的文化生命的挑战。文化生产方式日益更新,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文化管理方式和流通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革,电子传媒、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是国内外文化发展态势对我省文化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随着现代电子媒体的广泛运用,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便捷。我们既要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抢占我文化阵地、进行文化渗透的挑战,又要应对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文化的强大实力抢占我国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份额的挑战。同时,一些兄弟省市正在积极主动抢抓文化发展机遇,在文化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团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面对严峻挑战,加快我省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竞争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显得极为重要。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人为本,以发展为主题,以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不断丰富和满足全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促进我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协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充分认识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属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改革创新和继承借鉴相衔接。继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建设富有荆楚地方特色的文化。适应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趋势,广泛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

——坚持导向和强化服务相促进。充分发挥文化尤其是传媒在舆论引导中的主导作用。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办刊,确保导向正确,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强化传媒的服务功能,提高内容生产能力,在服务中做大做强做优。

——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性质,明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政府部门要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等职能,努力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培育文化产业主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壮大XX文化。

(三)发展动力

——改革管理体制。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理顺政府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转换职能,实行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加强宏观管理。

——创新运行机制。正确区分文化的公益性和经营性。对公益性文化单位,实行事业体制,享受扶持政策,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从“养人”向“养事业”、“养项目”转变;经营性单位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加大产权改革力度,实行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国有文化资产授权经营制度,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大力推进劳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以资产为纽带,运用市场机制,推动联合、兼并、重组,实行多媒体经营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重点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

——发展民营文化产业。完善国有文化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在公益性文化事业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确保国有文化在重要文化领域的控制力、竞争力;在经营性文化产业方面,放手发展民营文化产业,放宽市场准入,在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积极支持、鼓励和广泛吸纳非公有资本,并与其他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文化,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文化的主要实现形式。

三、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总体目标

到2010年,把XX建设成为与其经济地位相适应的中西部文化强省。做到文化体制基本理顺、文化机制充满活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实力较强、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人才结构优化、文化市场开放有序、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和文化综合实力居中西部前列。

——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进一步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到2010年,全省文化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居于中西部前列。

——文化产业形成规模。建成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生产、服务、销售网络体系,形成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全省文化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次稳定上升,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我省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明显提升,达到全省GDp6%以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

——文化市场开放有序。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区域分割、行政分割的市场壁垒逐步打破,市场中介组织活跃,市场机制在文化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中发挥调节作用,市场管理进一步法制化。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生活支出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位居中西部前列。

——文化设施布局合理。以承办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为契机,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集中力量在全省改建和新建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重要文化设施。加强农村乡镇和城镇社区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覆盖全省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文化区域特色明显。充分发掘区域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一个特色文化中心区域”和各具特色的若干文化带。即形成以武汉城市圈为中心的浓缩了楚文化精华的江汉风情文化区域,形成以清江巴土民族民俗文化带、武当神农两山文化带、鄂东红色文化带等为代表的文化特色带。

——文化发展环境改善。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服务水平。加快文化立法进程,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国家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我省地方性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建立文化创新机制,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

(二)发展战略

——文化经济战略。积极促进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增强经济的文化内涵,增强企业产品的文化含量,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大力发展内容产业,充分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努力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龙头带动战略。充分发挥武汉在全省的龙头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在区域布局上,重点抓好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和宜黄、汉十沿线中等城市“三个层次”;在产业门类上,重点扶持传媒业、出版业、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四大门类”;在市场主体上,重点扶持XX日报报业集团、XX广播影视集团、XX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知音期刊集团、XX演艺集团等“六大集团”,并促进集团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联合重组。

——品牌特色战略。积极开发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并形成品牌链,扩大XX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XX文化的知名度。充分发掘我省的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五大文化品牌”,即以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以三峡文化、武当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民族民俗文化、武汉环东湖特色文化等为代表的旅游资源文化;以辛亥首义文化、红(苏)区文化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文化;以楚天都市报、知音期刊等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文化。实施哲学社科、文学艺术、广播影视、图书报刊等“四大文化精品工程”,带动全省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市场的普遍繁荣。

——科技创新战略。促进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有机结合,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运用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逐步使文化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催生我省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人才聚集战略。树立人才资源是文化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着力培养、吸引和用好一批熟悉意识形态工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名家和文化大师,造就一批文化名人和文化经营人才,推动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四、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加强理论研究。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加强“XX‘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建设,推出一批理论研究重要成果。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巩固现有优势学科,优先扶持体现XX特色的楚文化和辛亥首义文化、长江流域开放开发研究,优先扶持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现实问题的研究,优先扶持理论前沿和理论创新的课题研究。

——强化理论普及。大力宣传和普及社会科学理论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为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积极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良好条件,加大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支持力度。

——整合社科资源。加强社科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发挥高校、党校、社科院、党政研究部门及民间社科研究团体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理论家和学术带头人。加强理论阵地建设,推出二至三个在全国有影响的理论宣传栏目和刊物。加强课题规划,实行课题招标,注重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科研质量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文学艺术创作

——打造文艺精品。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树立精品意识,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为龙头,以迎接和承办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为契机,精心打造一批文学艺术精品,力争每年创作生产出一至二部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带动整个精神产品质量的提高。认真抓好传统强项,加大支持力度,继续保持戏剧、中长篇小说、音乐、美术、杂技等项目在全国的重要影响与地位,形成XX最具优势的文学艺术名品和优势项目。积极推动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花鼓戏等的继承与创新,不断推出优秀剧目。抓好“古今荆楚名人系列作品”的创作与生产。抓好演出、创作、教学和理论研究基地建设,培养优秀人才。

——完善工作机制。遵循文学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创作生产环境。增强开放意识,打破地域和行政界限,优化组合艺术生产要素,提高重点精神产品创作生产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对重点作品创作生产的投入,完善对重点作品论证、投入、效益评估等运作机制,积极探索实施项目招标制、政府采购订购、项目投资入股等办法。加强文艺理论建设,巩固发展文艺评论阵地,办好文艺刊物。鼓励支持作家艺术家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按照市场机制,积极抓好影视剧等现代文化艺术门类的生产。精心组织优秀作品的宣传展示,扩大XX优秀作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影响力。

(三)城乡文化建设

——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结合每个城市的功能和定位,高起点统筹规划城市文化建设,塑造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将城市文化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与保护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文物古迹的关系、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关系。武汉市作为省会城市、华中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要根据“率先建成文化强市”和“XX文化中心示范区”的目标,在都市文化发展上科学规划。适度超前、提高品位、形成特色,努力成为全省文化集聚、辐射的中心。其他城市要着力在城市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人才、文化街区等方面注重地方特色,体现人文内涵,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深入发掘民俗文化、民族民间文艺资源,积极创建全国和省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之乡,发展和引导集镇商贸文化、乡村假日文化,举办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推动农村旅游文化、商贸文化发展,办好“XX农民文化节”。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加大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继续开展文化先进乡镇(街道)建设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建设,推进百团上山下乡暨新春金秋巡回演出活动,抓好文化扶贫工作和农村电影“2131工程”,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

——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以创建文化先进、示范县(市)为龙头,全面推进文化带(长廊)、“知识工程”等社会文化重点工程建设。在坚持标准、动态管理的基础上,到2010年,省级文化先进县稳定在全省县(市、区)总数的50%左右。进一步活跃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广场文化。继续开展民族文化艺术下基层进校园活动。办好“XX企业文化艺术节”、“XX大学生艺术节”等活动。鼓励文企联姻、文化单位与群团合作共同承办社会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开发地域特色文化。在加强研究、保护的基础上继承创新XX悠久灿烂的文化,组织“一地一品”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使遍布我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文化遗址以及民族民间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以武汉等中心城市为龙头,以本地文化资源为纽带,推动多个领域的联动策划、系统开发和系列发展,加强地区间联动成片开发共建,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XX区域特色的文化新形态。做好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建立分级保护制度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团体)、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等的申报、审核和命名机制。

(四)文化馆站建设

加大我省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力度,到2010年,县文化馆、图书馆、乡文化站达到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中等城市的市辖区建有综合性的文化活动中心,社区、企业、学校、机关建有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室,积极发展城乡文化中心户,在全省城乡初步形成各类文化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健全完善公共图书馆网络。加快全省各级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建设步伐,形成资源共享的公共图书馆网络。新建省图书馆,普及中等城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实行购书经费单列,保持藏书稳步增长。进一步建成由公共图书馆与高校、科研等系统的图书馆和情报机构组成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体系,加强文献信息综合服务。

——加快发展文博事业。建设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各行业和专题博物馆全面发展的博物馆体系。积极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程,做好省级名城、名镇和保护区的保护工作。积极改善我省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进一步修缮和保护XX的重要古建筑、纪念建筑、历史遗址、名人故居等人文资源,重点加大对两大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和钟祥明显陵的保护力度。认真做好大治铜录山古矿冶遗址、荆州古城墙、当阳关陵、八岭山楚王族古墓群、荆门纪山楚墓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三峡工程等建设工程开展好文物调查、勘探和抢救保护工作。开发利用辛亥革命遗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中山舰等近、现代革命历史遗迹,建设一批有全国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对外文化交流

——加强交流与合作,开展对外文化产品贸易。积极开展文化艺术人才和图书、艺术、信息等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艺术表演、举办展览、合作出版、版权贸易、对外办广播电视、互换广播电视节目、互办文化周、缔结友好城市、民间文化往来等多种形式,增加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充分发掘我省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的比较优势,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大力拓展国际市场,扶持文化产品出口,开展对外文化产品贸易。重点扶持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及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文化单位,做大做强一批对外交流的文化品牌,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抓好外宣精品生产,扩大XX在海外的影响。

——举办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做好“引进来”工作。通过举办大型文化节庆、宣传项目活动,将武汉国际杂技节、武汉国际旅游节、武当国际武术节、XX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暨龙舟拉力赛、荆州国际龙舟节、武昌辛亥首义文化节、襄樊诸葛亮文化节、李时珍医药节、孝感孝文化节、咸宁桂花节等活动提高档次,扩大规模,形成具有XX特色的高质量、国际性的文化艺术节,增强XX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坚持把引进优秀文化艺术精品同繁荣我省文化市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相结合,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和先进管理经验,让世界优秀文化走进XX,让XX文化走向世界。

(六)广播影视业

——实施广播影视精品工程。按照频道(频率)专业化、对象化要求,将XX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综合频道和XX电视台的XX卫视频道办成既有权威、又有影响的精品频道。推出3-5套在中央数字电视平台播出的付费电视节目品牌。重点推出4-5个体现XX卫视公益特色的品牌栏目。力争每年完成1-2部影响广泛、效益明显的精品广播剧或电视剧。

——提高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和覆盖质量。近三年完成全省广播电视网络资产的整合,实现全省全程全网、省市县三级贯通的网络管理目标,建立较为完善的营运体制。重点做好对农村、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的覆盖率,进一步建成并完善全省统一的宽带、双向、高速HFC有线广播电视网。在现有覆盖手段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直播卫星和数字微波等新的覆盖手段,到2010年,实现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98%左右,其中贫困山区覆盖率达到91%左右。

——加快数字化建设。尽快开办有线数字电视业务,建立全省统一的有线数字运营新体系,2010年前,实现我省有线电视从模拟到数字的整体平移。建立省广播电台、省电视台全台数据资源的共享系统,实现广播电视节目采集、制作、播出、存储、交换和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完整链;建立数字广播影视节目平台,开展交互式业务,全方位实现电视、广播节目的互动。大力发展卫星电视、地面移动无线电视,完成我省主要城市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以及高清晰度电视的试点工作。

——积极开发广播影视产业新领域。继续强化广告业等传统产业,大力开发数字电视等新兴产业,使网络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及时跟进、大力开发直播卫星、地面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流媒体等对广播影视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高新产业。整合全省广播影视制作资源,建立制作基地,将XX建成全国广播影视节目生产制作中心之一。

——推动电影发行放映院线建设。推动全省电影发行放映特别是省与市州县电影公司的资源重组,鼓励电影发行放映单位间的兼并联合,推行院线制建设,实现院线经营品牌化。打造“银兴”和“天河”院线品牌。以XX省电影发行放映总公司为核心,组建“XX银兴电影集团”,实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优化组合,逐步向制作、发行、放映一条龙拓展。推行影院星级评定工作,加大对国产优秀片的宣传、放映力度。

——组建并完善XX广播影视集团。以XX人民广播电台、XX电视台为主体,在整合广播电视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调整结构,以电视广播为主业,组建拥有多种媒体、经营相关产业的广播影视集团。积极推动以省广播影视集团为龙头的全省广播影视资源的优化整合。

(七)出版业

促进出版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把XX建成全国有实力的出版发行中心之一。到2010年,全省出版行业综合经济指标保持在全国前10位水平。

——图书、电子、音像出版。以抓好国家重点选题规划图书为重点,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形成包括畅销书群、常销书群和引进版在内的可持续发展的图书出版资源。每年形成5-10种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品牌出版物。继续加强中小学教材的出版工作,做到“课前到书,人手一册”。集中力量规划、组织、协调国家新课标教材的开发工作,使鄂版新课标教材占有一定份额。加大对音像、电子出版的投入,扶持发展、出版一批能形成品牌、带来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秀音像、电子出版物。

——印刷、复制业。继续加大治散治滥力度,进一步优化全省印刷业结构。推动国有书刊印刷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XX新华印刷工业园区。积极发展包装装潢印刷,适度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特色印刷,优先发展高附加值印刷加工业,注意发展外向型印刷加工业,引导印刷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实现各种规模、档次、特色印刷企业并存和互补的印刷格局。加大对光盘复制业的投入,在XX东湖光盘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现有规模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确定生产规模。组建音像复录公司,重新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扩大音像制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

——发行业。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思路,努力建立以XX出版文化城为龙头,以中心城市图书城、图书超市、交易市场为中心,以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为纽带,以综合书店、专业书店、连锁店和便民店为基础,国有书店和社会投资主体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出版物发行网点新格局,并尽快形成设施齐全、功能强大、技术先进、立足本省、辐射周边省市以至全国的出版物物流体系。以XX新华书业公司为龙头,以各地新华书店为主体,通过采取直营连锁、专业连锁及特许加盟连锁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出版物连锁经营,争取用2-3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覆盖全省的出版物连锁经营网络,并积极向外扩展。推进报刊发行连锁经营,逐步建成由连锁店、报刊亭和投递网络组成的物流配送体系。

——推进科技创新。在出版环节,建立符合现代出版要求的自动化生产流程,实现编辑出版及经营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在印刷环节,围绕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加大技术开发革新力度,实现“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精美自动化、器材高质系列化”。在发行环节,实现80%以上的市县新华书店数字化管理并与XX省新华书店联网,发展电子商务,建立网上书店。积极开发生产新的出版媒体,具备成熟的DVD-ROM等的出版和复制能力。大力发展网络出版,开发出版电子图书、电子报纸和期刊。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出版行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组建并完善XX长江出版集团。集团以XX省出版总社为核心(母公司),以资产为纽带,以省出版总社所属企事业单位为紧密层,吸纳省内若干高校出版社和一批省内期刊参加,形成松散层,逐步建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区域性出版集团。通过组建集团,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形成出版、发行、印刷三大支柱,提高XX省出版产业集约化经营能力,扩大出版物的市场占有率,增强竞争力。

(八)报刊业

实现XX报刊业由大省向强省跨越,到2010年,力争报刊业综合实力居中西部前列,排在全国第一方阵。

——进一步优化报刊结构。在报刊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我省报刊结构,打破报刊资源部门所有、地方所有的格局,建立“合竞”发展的机制,按市场需求合理配置报刊资源。进一步调整报刊种类、布局,大力发展面向市场、以读者自费订阅为主的报刊,进一步治理社会文化生活类报刊。鼓励市州报刊并入省报刊集团。

——加强报刊品牌建设。积极探索报纸、期刊品牌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和示范先导作用,增强核心竞争力。着力推动《XX日报》、《长江日报》等报纸形成党报品牌,推动《楚天都市报》等报纸形成市民生活类报纸品牌,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提高竞争力。打造“XX期刊方阵”,重点建设《知音》系列、《今古传奇》系列、《小学生天地》系列、《特别关注》系列、《爱情婚姻家庭》系列、社刊工程系列等六大系列;重点培育《知音》、《今古传奇》、《小学生天地》等期刊品牌,争取形成有市场竞争力和社会美誉度的品牌期刊群。

——推进、完善报刊集团建设。积极推动XX日报报业集团、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和知音期刊集团建设。XX日报报业集团要以“打造强势媒体群,壮大综合经济实力”为目标合理配置媒体资源,实施“主业突出,多元发展”战略,实行多品牌、跨区域扩张,构建跨媒体、跨行业发展格局。支持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走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方向,做大做优所属报刊。促进知音期刊集团建设,支持知音杂志社“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推动其将知音杂志及“媒体产业群”和“多元产业群”做大做强。

(九)文娱演艺业

以组建XX演艺集团为重点,不断开拓文娱演出市场,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投入文娱演出业,鼓励多种形式领办文娱演出业。努力增加文娱演出业在文化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艺演出业。以艺术院团体制改革为契机,形成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良好运行机制,推出一批展示时代风貌、体现XX特色、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叫响又叫座的文艺精品。积极发挥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所和演出中介机构的作用,拓展省外、海外演出市场。

——文化娱乐业。重点扶持文化品位高、有特色、大众化的歌舞娱乐项目;积极鼓励发展面向青少年和老年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有选择地吸纳和引进国外文明健康、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文化娱乐项目,不断开发新的娱乐服务项目,提升文化娱乐品位和科技水平,使娱乐场所成为低消费、高品位、群众参与性强、自娱自乐的文化场所。

——艺术培训业。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艺术教育培训体系,培养符合社会需要、能够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复合型艺术人才,抓好少儿学艺、青年就业、中老年健美健身及其他相关社会培训教育活动。

——艺术品业。遵循艺术品创作生产规律,扶持培养工艺品大师和特殊优秀人才,扶持建设工艺品研发机构,重点发展孔雀石、绿松石、青铜、刺绣等传统工艺,开发名品新品。建立多种所有制的艺术品生产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形成畅销品牌。建立若干专业性的艺术品市场。建立健全艺术品经纪人制度,规范艺术品交易行为,保护国家、企业、个人的合法利益。

——会展业。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大力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会展产业化。充分发挥现有会展场馆的功能,加快建设高档次、多功能的现代化会展场馆,重视展览硬件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的综合配套服务,努力提高会展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形成综合竞争优势。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举办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重大会议和展览活动。主办“武汉国际文化产业博洽会”,博洽会由“文化形象展示”、“文化产品展销”、“文化项目招商”、“文化发展论坛”、“文化艺术展演”五个部分组成,每1-2年举办一次。构筑以武汉为中心,襄樊、宜昌、荆州、黄石等城市为主干的会展业群体。

(十)文化旅游业

——打造XX旅游文化精品。精心打造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精品,将武当山建成我省山岳景观和道教文化旅游名品,将明显陵文化遗产旅游建成荆楚文化旅游的代表性产品。着力打造荆楚文化精品旅游产品,将秭归的屈原故里与屈原纪念馆、江渎庙建成屈原文化的重要景观点。将XX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建成楚文化馆藏文物观光旅游的龙头,建设好荆门“楚文化公园”,开发和提升楚国宫廷文化、音乐舞蹈和影视产品,增加楚文化游览的吸引力;将武汉东湖磨山楚城、江陵纪南城遗址、八岭山楚王族古墓群、纪山楚墓群等楚文化资源开发成楚文化精品景观。突出我省楚文化发源地的文化优势,开发1-2个楚文化节庆旅游产品。着力打造神农架生态文化和三国文化旅游精品,并使之成为拳头文化旅游产品。着力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精品,重点开发清江民俗风情旅游文化、江汉平原湖区渔文化,以及地方戏曲、民间曲艺、杂技、特色饮食文化等。着力打造古代宗教文化旅游精品,培育以武当山、归元寺、宝通禅寺、玉泉寺、五祖寺、广水观音寺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精品。着力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精品,增强革命纪念地对游客的吸引力、震撼力和影响力。

——推进旅游文化名城建设。发挥武汉作为华中地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目的地城市和文化中心城市的优势,加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打造国内一流或世界一流的都市文化旅游产品,建设高品质、大容量的旅游文化吸引物,抓好大型文化主题公园、特色旅游购物与餐饮场所、会展和节庆产品的开发与建设,加快现代商贸会展中心、科技博览中心、体育竞技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市政园林广场的规划建设,不断提高武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武汉建设成华中乃至国内著名的旅游文化名城。加紧规划,将襄樊、荆州建成三国文化和楚文化旅游名城,将宜昌建成世界水电文化旅游名城,将随州、钟祥等建成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

——改革文化旅游景区(点)的管理体制。积极推动“双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在宏观上将文化部门的文化事业管理与旅游部门的旅游行业管理相结合,建立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机构;在微观上界定好资源的所有权、监督管理权、开发经营权和收益权,促进旅游文化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加快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在有效保护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市场化开发。加强文艺界、传媒业、文娱演艺业等与旅游产业的合作,重点抓好相关旅游区域以及荆楚文化、三国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的文学、影视或演艺作品的创作与生产,不断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文化含量。同时,抓好将文化产品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的工作。适时组建“XX文化旅游集团股份公司”,通过市场方式,整合全省文化旅游资源。

(十一)信息网络业

到2010年,力争XX文化信息化建设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整合网站资源,打造名牌网站。建立、完善网络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界限,整合网络信息资源,促进网站的有序建设,实现资源共享。重点建设“荆楚网”和“长江网”,形成以重点网站为主,省直和武汉市各媒体网络版及市州新闻网页为辅的全省新闻宣传网络平台。

——加快文化信息化建设。根据政府业务需要,抓住电子政务商机,逐步建立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信息网络平台。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和适用技术对文化行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力发展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等,大力发展一批从事教育软件和文化娱乐软件开发制作的专业公司,大力发展高科技娱乐视听产品、影视动漫画、游戏软件等数字化新品,重点将武汉建成中西部教育软件和文化娱乐软件开发基地和光盘生产基地。

——推动网吧连锁经营。强化对网吧和经营性网站的管理,引导和鼓励网吧连锁经营。到2010年前,培育和扶持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经营规范、有市场竞争力的连锁网吧企业,使规范化、规模化、主题化、品牌化的网吧连锁经营企业成为网吧行业的市场主体。

(十二)重点基础设施项目

按照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加大国家投入”,经营性文化产业“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的原则,采取政府推动、企业运作、规范管理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启动并建成一批大型文化建设项目。在基础设施项目上,省重点建设省博物馆(二期工程)、省艺术馆、XX省图书馆(新馆)、楚天传媒大厦、XX广播大楼、XX广播影视城、XX出版文化城(后期工程)以及武汉琴台月湖文化主题公园等文化工程。对其它文化工程建设,各级政府要给予政策扶持。在文化产业园建设上,重点在武汉、襄樊、宜昌等地引进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技术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当地政府要从规划、土地、税收、环境、服务等方面对产业园的建设给予政策支持。

五、组织领导和政策措施

(一)加强和改善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提高认识。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加强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牢牢掌握对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重大事项的决策权、资产配置的控制权、宣传内容的终审权。要把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作为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文化产业信息统计工作,自上而下依法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信息统计制度。

——抓好落实。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规划》的要求并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相关的规划或具体的实施方案。各级党委、政府要定期对各地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经济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加强对全省文化改革与发展的领导、指导和协调。各地各单位要明确责任人和目标,建立严格的检查考核奖惩制度。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协调和指导。各有关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具体落实。全社会都要形成贯彻落实《规划》的浓厚氛围和有效合力。

(二)制定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按照中央要求并结合我省实际,尽快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按规定及时足额返还文化单位所得税和增值税,社会力量向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享受有关“捐赠抵税”政策,继续实施扶持电影事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加大对文化产业项目(包括转制文化单位)在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继续加大对公益性文化的财政投入。切实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逐年加大对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落实对我省重要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对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与省级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保护工作、对老少边穷库地区和农村地区文化发展的扶持政策。调整政府投入结构,完善投入方式,实行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相结合,基本预算财政拨款与项目资助相结合,增强导向作用,提高投资效益。对于文化改制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政府给予相应的财政扶持。建立“XX省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文化事业发展。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制定和完善鼓励社会投资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文化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扩大文化企业的投资决策权,鼓励借助资本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在允许吸收社会资本进入的文化领域,管理部门主要通过规划和政策指导、信息发布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社会对文化的投资。通过文化产品与项目“博洽会”和“招商会”等平台,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投资我省文化产业,促进各类文化产业共同发展。设立“XX省文化发展投资资金”,扶持我省重大文化项目。

(三)加强文化法规建设和文化市场管理

——加强文化法规建设。把文化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积极推进文化立法进程,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法规体系。着力制定符合我省实际和发展前景的地方性文化法规,修改完善XX省出版物、音像、文化娱乐等市场的管理条例,适时研究制定关于我省文物保护、文化资源开发、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发展、市场管理和规范网络信息传播、服务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加强文化法规的监督检查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不断改进管理手段和方法,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对文化领域的宏观管理,实现管理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强化管理部门对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的调控职能,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防止和纠正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本位主义,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引导,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加快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设,充实文化市场监管队伍,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群众监督和举报奖励制度,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合法经营。切实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加强对文化娱乐场所和进口文化产品的管理,严厉打击侵权盗版等非法出版活动,坚决禁止制造和传播不良文化的行为,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净化文化环境,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吸引、用好高层次文化人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加快制定文化人才教育培训、引进文化人才等政策,坚持选拔文化人才到省外或国外进修、观摩、学习深造,努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文化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造就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名人和文化大师,形成文化名人梯队阵容。

——培育文化人才市场。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改革旧有人才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文化人才单位所有向人才社会所有转变。发挥文化群团的组织、协调和桥梁、纽带作用,建立人才中介机构。通过人才中介机构,建立XX省文化人才档案和信息库,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确立以业绩为重点的人才价值观。制定《XX省优秀文化人才奖励实施办法》,设立“XX省优秀文化人才奖励专项资金”,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实行重奖,对拔尖人才予以优厚待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发挥文化名人效应,探索建立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等参与收益分配的新路子。

篇2:省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

(一)安徽油脂加工业现状。安徽地处江淮流域,气候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尤其是油菜籽种植处于长江流域优势区域带,油料资源十分丰富,产量居全国前两位,正常年景油料总产量280万吨。全省油料加工能力166万吨,油脂精炼能力75万吨,常年油脂产量40万吨。在全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中,油脂加工企业6家。我省油脂产品在基本满足本省消费需求的同时,外销上海、江苏、浙江、陕西、青海等地,菜粕、豆粕还出口到东南亚等国。

另一方面,目前我省优质油料加工水平较低,二级油产量所占比重较大,产加销联结不紧密,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加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仍比较突出,还不能适应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国内外油脂、油料市场分析。目前国内外油脂、油料生产消费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全球油料产量略有下降。二是国内油料种植面积呈快速增长势头。随着国家农业政策调整,实施稳粮压棉扩油的农业种植政策,我国大豆、菜籽播种面积增加,亩产、总产都呈增长趋势。三是国内油脂消费稳步增加。我国由原来的.油料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油脂、油菜籽进口逐年增加。因此,发展优质油生产前景看好。

二、目标与重点

(一)总体目标

――到全省(规划基地)优质油料生产面积1500万亩,其中“双低”油菜1200万亩,比优质率提高10,达到90;优质花生300万亩。优质油料实行订单收购、产业化经营。

――培育省级优质油产业化龙头企业10个,其中:1―2个产值1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2―3个产值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年加工油料120万吨。到20加工转化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60。大力发展油脂深加工项目。打造1―2个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油脂品牌。――优质油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300万户,亩均增收30元,全省农民从优质油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4.5亿元。

(二)优质油料种植基地布局。按照省政府《关于批转省农委〈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皖政〔2003〕56号)确定的“双低”油菜和优质花生优势区域和主攻方向,组织优质油料生产。

(三)重点加工龙头企业布局。全省培育和扶持12个油脂加工龙头企业(集团):安徽丰原集团、含山华阳牧业公司、安徽华康粮油食品集团、安徽丰大集团、安徽江坝油脂化工总厂、金田花油脂有限公司、蚌埠市花园油脂有限责任公司、郎溪昌发油脂公司、滁州金恒油脂工业有限公司、滁州康来油脂工业有限公司、池州美思隹油脂公司、当涂县恒升油脂工业有限公司。

三、主要措施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一是扶持一批国家和省级油脂龙头企业,积极组建企业集团。可以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把各种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把产、购、销、加工各个环节连接起来,扩大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和辐射范围。集团可以是紧密型的,以资产为纽带,办成股份制公司;可以是半紧密型的,以经营为纽带,形成利益共同体。二是重点建设一批产业化高技术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省外、国外客商对我省优质油骨干加工企业投入。三是选择部分有发展前途的专、新、特、精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四是大力实施品牌工程,在上述12个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中,选择部分企业实力强、产品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进行重点推介、宣传。

(二)加强优质油料基地建设。按照国家出台的稳粮压棉扩油的农业种植政策,扩大优质油料生产。根据我省地域特点,重点发展长江流域及江淮之间优质“双低”油菜种植。各地要根据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连片种植,相对集中,建立优质油料生产基地,组织农民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保证油料品种优质。到年全省“双低”油菜种植面积力争达到90%以上。

(三)大力实施优质油料订单经营。大力推行“公司+农户”、“公司 中介组织 农户”等经营模式,开展优质油料订单经营。龙头企业要为农民提供油料良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农民按照企业需要,进行优质油料生产,变原料基地为企业的“第一车间”。规范产、购订单,对订单农户生产的优质油料,实行优质优价。鼓励油脂加工龙头企业与购销企业联合,发挥购销企业点多面广的收购优势,组织优质油料订单收购。逐步探索建立农民参股的大型联合企业,在不改变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向资源经营公司集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程度。

篇3:省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深入发展, 现代农业示范区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 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以现代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 以新型农民为主体, 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 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域[1]。

农计发【2010】39号文件——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通知, 明确提出坚持以发展大宗农产品生产为主导产业, 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可见产业规划在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中的重要性。近年, 关于产业用地规划研究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论文也发表了很多, 但是总体来说, 对于产业用地规划的研究都是基于整个省市大区域范围的研究, 很少有进行微观局部区域的研究, 本文主要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对象, 从理论上研究其产业用地规划, 对于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健康发展和高效运作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用地规划的内容

1.1 主导产业的选择

对于现代农业产业而言, 其主导产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增长力强, 关联强度高, 需求弹性大, 区域优势明显, 经济效益显著, 生态友好, 能够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的, 具有社会效益, 符合“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特征的, 且是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导向与主角, 对相关产业具有较强拉动作用, 在未来发展中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产业[2]。

目前, 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中有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理想点分析评价法、专家评价法等等, 本研究采用最常用的综合评价法对农业主导产业进行选择。思路可以概括成:主导产业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数值标准化——指标权重确定——各产业综合得分排序, 结合定性分析, 最后得出本农业示范区的主导产业。

1.1.1主导产业指标体系构建。对于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产业规划中, 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5个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关联带动原则、市场潜力原则、生态友好原则和政策导向原则[3], 根据以上原则可构建如下主导产业指标体系, 模型分为3层:目标层——农业主导产业选择;准则层——区域比较优势, 产业带动能力, 产业增长潜力, 产业效益指标;指标层——区位商, 区域比较优势指数, 产业感应度系数, 产业影响力系数, 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生产增长率, 人均产值系数, 增长作用率, 产业用地效益。

1.1.2指标数值标准化。为了消除各指标数值间不同量纲的影响, 使各指标能在相同的口径上进行比较, 指标计算出来后, 要对各个指标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

1.1.3指标权重确定。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很多, 概括起来有两个大类, 即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合的方法。

1.1.4 各产业综合得分排序, 结合定性分析, 最后得出本农业示范区的主导产业。

1.2 产业用地结构优化

产业用地结构优化是以一定区域产业用地系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为最大目标, 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将一定数量的产业用地分配到各产业用地部门, 使土地在时间上得到合理的安排, 在空间上得到最佳的落地[4]。

常用的结构优化模型有线性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模糊线性规划模型、灰色线性规划模型、马尔柯夫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等, 本研究认为, 多目标规划模型比较适合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产业用地结构优化, 其具体建模思路如下:

1.2.1 产业用地规划分类与决策变量的选择。

产业用地分类与土地利用分类是不完全一样的, 所以首先要进行产业用地规划分类, 对具体的研究对象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产业用地规划分类, 界定好研究范围。其次, 多目标规划方法中要求构建多个决策目标, 所以要对决策变量进行选择, 例如可以选择各产业用地面积、总收入值与目标值的差值、总就业人数与目标值的差值等作为决策变量。

1.2.2 目标值预测和约束条件的确定。

根据第一步决策变量的不同, 需要进行不同的目标值预测, 如根据上面的例子, 这里就必须在规划年进行总收入值和总就业人数的预测。约束条件一般需考虑四个方面的约束, 包括有:目标约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约束、资源环境约束和非负约束, 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1.2.3 建立多目标模型。

根据前两步要素的确定, 便可以建立多目标模型, 包括制定目标的目标函数和对变量进行约束的约束条件。

1.2.4 模型的运算与预测结果。

最后, 运用Excel的规划求解模块, 根据不同增长率的目标值预测组, 可以得到相应不同的一组结果。

2 基于GIS的产业空间布局

本文的产业空间布局, 是指狭隘的产业空间布局, 即对于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各个产业进行空间上的合理配[5], 并简单地运用GIS进行分析。基本思路为:在GIS里对划分的每个区块进行产业适宜性的评价打分, 最后得出每个区块最适宜的产业类型。基本技术路线为:基本地块单元划分——地块发展适宜条件和限制因素分析——GIS分析得出结果。

2.1 基本地块单元划分

首先必须在GIS里人为定性的进行区域划分, 根据区域现状和现有的一些路网进行基本评价单元划分, 作为工作底图基础。

2.2 地块发展适宜条件和限制因素分析

地块适宜发展什么产业或者说限制发展什么产业, 需要多个因素来确定, 如交通条件、水源条件、地块坡度、土壤酸碱度等等[6], 制定好各个产业适宜指数指标, 对划分的每个地块进行各个产业适宜指数打分。

2.3 GIS分析结果

每个地块都会有各个产业适宜指数分值, 分值最高的即为该地块最适宜发展的产业。

3 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用地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1 实施项目支持

对接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 做好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建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库, 争取上级投入。积极申报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 积极争取农业部实施的动物保护工程和畜禽良种工程以及信息平台工程项目资金, 省、市农办实施的龙头企业以奖代补资金集中投入, 加快产业建设。

3.2 扶持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建设关系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局, 必须在政策上倾斜, 资金上扶持, 税收上优惠, 努力营造安商、亲商、富商的发展氛围。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政策, 不断完善政策措施, 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 把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作为支农的重点。

3.3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建设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有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加快农产品升级换代, 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 增强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活力, 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有利于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3.4 监督管理

对获得信贷和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 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督检查, 跟踪管理, 严格验收, 确保项目实施质量和效益。要实行项目终身责任追究制, 对弄虚作假, 不按市场规律办事, 搞面子工程, 造成损失的, 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摘要:为了使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能充分发挥好土地效益, 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探讨了如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指导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产业用地规划, 其主要思路为: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用地结构优化——基于GIS的产业空间布局, 为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用地规划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思路。

关键词:现代农业示范区,主导产业,产业用地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参考文献

[1]徐胜.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及规划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8

[2]丁玉莲.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实证分析[J].三农问题, 2003 (10)

[3]周利娴, 袁清坡, 袁富坡.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主导产业选择,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 (9)

[4]范况生.河南农业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动态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0 (12)

[5]姜莎.临沂临港经济区主导产业选择及产业布局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8

篇4:兴化现代观光农业园的规划与实践

关键词: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兴化现代观光农业园;规划原则;景观结构

中图分类号: TU986.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0-0181-03

收稿日期:2014-05-16

作者简介:曹仁勇(1972—),男,江苏盐城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及教学工作。E-mail:570527918@qq.com。当今工业化的快速进程使得经济迅速增长,人口的大量涌入形成了拥挤喧嚣的城市樊笼,导致环境恶化,使得人们越来越怀念和向往空气清新、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活方式[1]。现代社会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和便利,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定义与本质,儿时记忆中的田园生活在每个人的脑海里若隐若现。顺应这种需求,现代农业观光园应运而生。现代观光农业是指运用现代温室技术、物联网技术、现代栽培技术、雨水收集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建立起来的,在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又与观光旅游相结合的一种集农业与旅游业为一体的新型生产方式[2]。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对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解决农民就业、统筹城乡发展、繁荣农村经济、丰富农村文化活动、促进农民增收、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3]。本文以现代农业发展大环境为出发点,主要阐述兴化现代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

1园区概况

兴化现代观光农业园地处于江苏省兴化市临城镇,规划用地南至新S333省道,西边与北边有天然的河道作为边界,东临S231省道,规划总面积50 hm2。园区内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生态条件优越,以农田景观为主;同时河道水系众多,河网密布,具有良好的河道水域自然景观。

园区气候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炎热不长,严寒较短,无霜期长,风向全年多偏东风,气候条件比较优越,土壤为长江、黄河、淮河冲积物以及湖海沉积物。优越的自然条件为高品质现代观光农业园的营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2园区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2.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园区水利设施不完善,灌排体系不配套,田间工程失修,高效节水设施严重匮乏;电力设施老化,供电能力不足,将对园区建设产生制约。

2.2面临周边园区的竞争压力

园区是在周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周边产业形成强烈竞争的背景下产生的,临近的“泰州市红旗农场”“扬州市高效农业生态园”等都对本区的发展形成强烈竞争态势。

2.3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

目前,园区种植结构单一,产业化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和优质化程度低,特别是具有关键性的支柱产业还没有形成,对园区的带动作用较为有限。另外,产业水平较低,农民的生产缺乏科学指导;农产品加工、包装技术和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农产品质量和加工增值体系还完善等,均对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构成制约。

2.4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目前,园区农业高新技术研发机构建设滞后,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尚未形成人才、平台、项目、基地一体化的农业高新科技研发体系,科技对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不足。

3规划原则与目标

在综合分析现代观光农业发展背景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立足兴化的发展基础与存在问题,突出绿色、高效、特色、创新四大理念,进行园区规划设计。

3.1规划原则

3.1.1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园既具有农业内涵又兼具园林特征,是农业生产与园林建设相结合的产物,突出生态性规划理念[4],以生态立园、环境优先、循环经济为基准,大力加强生态种植业、休闲农业建设,加强水源地保护性开发,全面提升园区内资源与环境质量和层次,为园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1.2坚持资源集约,实现高效发展以资源集约、循环及高效利用为主线,加强农业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贯彻节地、节水、节电措施,加强资源节约型园区建设。

3.1.3坚持特色定位,实现错位发展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科学定位,优化布局,培植和壮大优势产业,构筑有竞争力的特色生态经济体系,推进园区与外部区域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错位发展及共同发展。

3.1.4坚持科技引领,实现科学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为主线,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和信息高地,聚集创新要素,创新服务模式,建立“以科技带动园区、园区带动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支撑和引领园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

3.2规划目标

着眼兴化全市现代观光农业的建设,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农业功能全面开发为主导,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信息化服务创新为支撑,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效益驱动为思路,建设集科技研发、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

4空间结构与布局(图1、图2)

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以目标为导向,对园区空间进行总体布局和建设项目安排。

4.1规划结构

园区结构划分为:“一心、二环、五板块、八景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现代观光农业园的生态立体化网络景观结构。一心:为综合服务中心;二环:一环为围绕整个园区的环形主干道,二环为环绕园区的环形水系休闲观光带;五板块:根据园区特色板块建设,规划成综合服务中心板块、以色列高效农业板块、“农夫果园”示范采摘板块、设施园艺板块、里下河风光创意体验休闲板块,共5个特色功能板块;八景点:由8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的景点组成,每1个景点表现1个主题,或承担1个观光游览目项。

nlc202309041604

4.2分区详细规划

4.2.1综合服务中心板块该板块位于园区东部、园区入口附近,定位为整个园区的综合服务中心,承担技术研发、农业科普、技术培训功能,并作为园区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种苗组培和驯化服务。空间构成上由研发中心、农业科普中心、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组培中心4部分组成(图3)。(1)研发中心。园区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引进、试验和推广应用常设机构,是保障园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项目。由工作室、实验室、必要的农业试验和小规模生产设施构成。(2)农业科普中心。面向公众开展农业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服务的重要设施,通过实物、样品、图片、音像、多媒体等方式,展示世界各地的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艺、特色产品和本地农业成就等。(3)农业技术培训中心。是培训农民骨干的常设场所,是保障园区科技推广示范功能的重要项目,由教室、必要的演示与教学设备、学员餐厅、客房(宿舍)等生活服务设施构成,主要对园区辐射对象进行技术培训,兼顾对园区技术人员和员工的培训。(4)组培中心。包括种苗组培中心和种苗驯化中心,建筑占地面积1 000 m2,作为园区的种苗组培与驯化中心。

4.2.2以色列高效农业板块该板块位于园区北部,主要引进以色列高效农业技术,通过节水灌溉、肥水一体等技术的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高效、标准化。板块内设节水灌溉示范区和肥水一体化示范区2个片区。(1)节水灌溉示范区。主要利用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渠道防渗工程技术、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等,使农作物得到及时的灌溉,以提高灌溉保证率,有效促进作物增产增收,实现节水、节地、节电等效益。(2)肥水一体化示范区。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借助压力系统(或地形自然落差),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需肥规律和特点配成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供肥,使水肥相溶后,通过管道和滴头形成滴灌,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生长区域,使主要根系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适宜的含水量。同时根据不同蔬菜的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针对蔬菜不同生长期需水、需肥规律进行不同生育期的需求设计,把水分、养分定时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

4.2.3“农夫果园”采摘板块该板块位于园区西北部,以果树栽培科技示范和栽植露天瓜果为主,并提供时令水果采摘活动,让游客体会到丰收的喜悦。本板块分为果树栽培科技示范基地和“农夫果园”采摘基地。(1)果树栽培科技示范基地。果树栽培科技示范基地以设施果树栽培为主,主要是利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人为给果树创造一个可以控制的环境,从而达到人工控制果品生产的目的。与传统栽培相比,设施果树栽培具有高投入、高技术、高产出的特点。(2)“农夫果园”采摘基地。“农夫果园”采摘基地主要功能就是供游人采摘娱乐,规划果树品种有梨、冬枣、猕猴桃、薄壳山核桃等。

4.2.4设施园艺板块该板块位于园区西南部,由智能温控

连栋大棚区、日光温室区、网室蔬菜栽培区3个片区组成。主要通过现代化农业设施的建设和利用,优化作物生长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全天候、绿色安全。(1)智能温控连栋大棚区。建设25 000 m2连栋温室,形成年生产5 000万株叶菜类、茄果类、瓜类、豆类等蔬菜种苗的能力,供应园区蔬菜基地及周边农户种植。种苗以穴盘育苗方式生产,该技术生产的种苗整齐一致,植株健壮,移栽不伤根,成活率高,且省工、省力,适宜工厂化生产。(2)日光温室区。建设普通连栋大棚4.8 hm2,用于茄果类、瓜类等喜温蔬菜的生产,解决早春和晚秋气温过低对蔬菜造成的影响,实现蔬菜的全年均衡供应。按照大棚内蔬菜生产实际情况全程做好田间记录,采用生物、物理等综合措施防治病虫害,完善田间生产档案的“源头”记载工作,保证蔬菜质量。(3)网室蔬菜栽培区。采用防虫网进行覆盖,主要进行各种叶菜类、豆类等蔬菜的栽培。该设施解决了蔬菜生产中的虫害、病害问题,增加其他物理、生物防治手段,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生产中做到化学农药零使用,化学肥料少施用,按照优质蔬菜安全标准进行生产。

4.2.5里下河风光创意体验休闲板块该板块位于园区的东南侧,设有里下河风光创意体验区、休闲垂钓区和“QQ”农场区。本板块充分利用场地原有条件,通过优美的环境景观设计,不断整合、完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农业生产活动等,创造出适于人们观光、休闲、游乐、参与的乡村旅游景点和观光产业园,提升园区档次、增加综合效益。(1)里下河风光创意体验区。本区主要结合里下河地区典型的“垛田”地貌,融入景观学、生态学及当地的人文历史,进行富有创意的景观开发,力图打造一个在功能上满足市民休闲体验、在生态上满足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创意体验休闲区。(2)休闲垂钓区。该区在原有水系基础上进行水面的再设计,整体规划时保留当地乡村的特色风貌。本区主要作为整个农业园的生态休闲、观光服务区,是园区的休闲娱乐中心。(3)“QQ”农场区。本区是市民体验育苗耕种、浇水施肥、病虫防治等农作的场所。采用物联网技术,对生产过程实行全天候、全方位现场摄录,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让市民可以体验到现实版的“QQ农场”,享受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

5小结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可耕地资源紧缺,并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要使我国农业效益最大化,就必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观光农业可使农民获得双重经济效益,即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5-7]。为了追求更高层次、更为全面的休闲体验,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趋向于选择城市周边的农业观光园作为休闲活动的目的地,意在追求一种回归自然、田园生活的精神愿望[8-10]。

综上所述,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园已是在社会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的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其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坚持生态优先与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的规划理念与经营管理;实践中要充分结合区域农业发展现状与优势,综合分析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劣势,找准切入点,将园区建设成为一个集农业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科技示范、绿色健康的现代观光农业园,最终实现园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为现代农业的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夏锦,李蔚青. 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浅议[J]. 现代园艺,2013(21):56-58.

[2]沈龙,陈东田,满秀允,等. 淄川聚龙山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2013,45(5):151-154.

[3]李情. 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J]. 中国商贸,2011(27):171-172.

[4]曹娓,刘亚东,王渊. 论生态园的分类及存在的问题[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3262-3263,3272.

[5]赵岩,石晓景. 农业元素在农业观光园景观中的创新应用[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7):186-189.

[6]田晓珍,杨鸿佼,张法瑞. 观光农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09(4):246-247,249.

[7]余俊,潘文明. 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杨梅观光果园规划设计[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6):157-160.

[8]杨乐,胡希军,谢祝宇. 我国观光农业园分类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8):1721-1724.

[9]闫煜涛,白丹,柴新利. 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J]. 湖南农业科学,2009(8):126-128,132.

[10]王鹏飞,栗艳芳,赵丽凯,等. “五位一体”的观光采摘园规划设计模式探讨[J]. 湖北农业科学,2013,52(7):1576-1600.

篇5:省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

发展农业产业化专题报告

一、公司概况

湖南神宝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地处风景秀丽的茶乡——古丈县,是湘西自治州唯一一家农业部授牌的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省道S229线从公司门口经过,距猛洞河火车站仅4公里,距张家界国际机场70公里,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公司下辖花果山良种生猪养殖场、红石林镇良种山羊养殖场,待建有冷鲜肉类加工项目和休闲农业项目,总占地面积300余亩,注册资金500万元,固定资产2000余万元,年销售收入7100多万元;公司法人代表彭继升,男,土家族,现年46岁,原为畜牧局干部,从事畜牧工作10多年,懂技术,会管理,有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公司现有员工58人,其中养殖技术专业人员占90%,60%以上拥有大中专学历,员工队伍素质好,技术力量雄厚,是湘西自治州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已成为湘西地区开发100个产业项目之一——万吨分割冷鲜肉类深加工项目的业主单位,是湘西自治州种养相结合的大型综合性畜牧良种养殖基地,也是古丈县专业从事畜牧业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及良种繁育的民办科研基地。现已取得无公害山羊、生猪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定点屠宰证。

公司花果山生猪养殖场建成现代化标准栏舍16875平方米,商品猪年生产能力达2.5万余头,年供种猪4千余头;红石林镇山羊养殖场建有标准化羊舍6510平方米,年可提供种羊3千余只,1

商品羊7千余只;公司基地养殖户年出栏生猪4万余头、商品羊

1.2万余只。另外还拥有牧草基地300亩,柑桔园200多亩,年产柑桔20多万公斤。公司提供的商品猪、商品羊、种猪、种羊质好价优,买者放心,多年来一直赢得客户们的一致好评。公司还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监管、饲料供应、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同时,公司也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和大型能源工程(沼气),尽最大努力做到低碳生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创建负责任的和谐发展企业。

二、各项目产业发展介绍

㈠生猪养殖基地和山羊养殖基地建设

公司创建时(2004年),仅有4栋破旧猪舍、1栋土砖平房、25头老母猪、50亩荒山。董事长彭继升带领公司员工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陆续投资一千多万元,建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和山羊养殖场。仅这两个养殖基地就拥有标准化生猪养殖栏舍60多栋,拥有南江黄羊、波尔山羊、长白种猪、大约克种猪、杜洛克种猪、湖南黑猪等10多个优良猪羊品种。栏舍建设符合“两化一型”规格要求,即标准化,规范化和生态型。2010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7113万元,净利润325万元,产销率达99%。随着公司基地规模的扩大,预计今后销售收入和利润将实现8%以上的增长。

养殖龙头企业带动农村养殖业发展。公司依托花果山生猪养殖基地和红石林镇山羊养殖基地,每年提供种猪、种羊7千余头

2(只),辐射带动全县农村农户养殖生猪养殖1886户,规模养殖大户10户;农户养殖山羊288户,规模养殖大户15户。同时积极组织养殖户向河南省等地拓展销售市场,扩大销售渠道。每年,促进城乡剩余劳动力从事生猪、山羊养殖和营销就业达5千多人,此外,发展玉米、牧草等原料种植带动农户数达万余户。这样,为促进社会和谐、农民增收、劳动力就业和市场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㈡分割冷鲜肉类深加工系统项目建设

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累计完成投资940万元,完成投资总额的31%。目前基础工程完成征地工作,建好“三通一坪”工程11500平方米,同时完成环境评估批复及建设规划许可证和项目设计;着力实施草场建设25000平方米,投入100万元;切实做好品种改良工作,先后花费100万元引进种猪、种羊。项目竣工达标后,年可屠宰加工冷鲜肉10000吨,生产有机肥2000吨,年可增加销售收入2.1亿元,利税4000万元。

㈢环境保护及能源工程

公司自成立以来,陆续建成了污水、废物处理设施6处(套),场区绿化面积达50%以上,主要排放物基本达标,并通过环评,实现了场区干净、卫生、环境优美的园林式单位。另外,公司通过努力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100多万元,建成了一套大型沼气设施,可为公司养殖场供暖、照明、供电、产出的沼渣可生产有机肥等等,使养殖产生的废物得到有效地利用。仅此一项,可为公司节省能源开支60%,有效地支持了国家倡导的节能降耗政策。

3㈣公司发展前景及规划

当前,我国畜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肉类消费总量为 69.4公斤/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内类仅27.5公斤,占全国人口30%的城镇居民消费掉全国一半以上肉类产品。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的巨大差距表明我国肉类消费存在相当大的市场潜力。再者,公司作为古丈县最大的养殖和良种推广基地,获得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更得到了省、州各级领导的关怀,省、州发改委已把该公司作为扶贫示范项目给予重点支持,省扶贫开发办、省农业银行将其确定为“全省信贷扶贫重点支持单位”。2005年,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于幼军、许云昭、杨泰波到古丈指导工作时专程到公司视察,对公司“无偿投种让农户种养、农户发展后还种、公司再将种投给别的农户放养”这种模式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发展思路好,服务农村路子对。

在今后,公司将率全体员工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推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并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响应中央支持农业生产政策,创新生猪、山羊产业发展模式,推进由量的扩张为主向量和质并举转变、由分散养殖为主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变、由销售活大猪、大羊为主向集中屠宰销售加工产品为主转变,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和科技创新,着力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着力增强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构建现代生猪产业体系,实现生猪产业又快又好发展。做到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监管、饲料供应、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规模化、4标准化、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具体有如下几个重点:

1、尽快建好公司主导项目,搞好花果山生猪养殖基地和红石林山羊养殖基地扩建项目,项目达产后,固定资产将增加3000万元以上,年可出栏生猪3万头,出栏山羊2万只。

2、按时完成扩建及分割冷鲜肉类深加工项目,最终实现年分割加工1万吨肉类,大大地延伸公司产业链,逐步走上经营多元化之路。

3、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向上积极争取资金,筹建有机肥加工厂。

4、加快完成红石林镇征地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建好定点屠宰厂和休闲农业项目。

5、在年底前做好组建2011年养鸡合作社(专门针对本地土鸡养殖)前期准备工作。届时,由我公司牵头负责提供小鸡苗,发放给农户养殖,再由公司统一回收销售。

6、大力发展生猪山羊基地养殖户,带动更多农户共同走上产业化致富道路。届时将发展基地生猪和山羊养殖户3000户,年出栏商品猪20万头,出栏商品羊5万只,产值逾3亿元。

湖南神宝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篇6:省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

**区**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作为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位于**区东北部**镇雁乐溪平原,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区域,年均气温在20度左右,生态环境优美,水资源丰富,光能充足,土壤肥力较高,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园区由**省农科院规划设计,采取一园多区的发展模式,主要建设以新设施生产、新技术运用、新品种种植兼美丽乡村农业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高优农业示范园,包括新优果蔬、名贵花卉、药材种植、新品种繁育;现代农产品加工、物流;农业观光三大板块。

在建园伊始,园区就坚持以“三高三新”(高优、高产、高效,新设施、新技术、新品种)为标准,着力打造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高新技术推广的中心、生态观光农业的基地。目前,园区现已配套投资3000多万元,有18家企业入驻,涵盖新优水果种植、名贵中药材种植、高优果蔬栽培等产业,并引入水培、气雾化栽培等高新技术,一期建设的大棚、水利、路网、绿化、气象、新品种新技术展示馆和农民田间学校等基础配套设施已完成,二期2000亩正全力推进建设,相比一期,二期在建设标准上,建设功能上,建设内容上都有着质的飞跃。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建设:一是以科学管理为保障。组建**千亩高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统筹负责园区开发、建设、招商和管理等工作。同时,区政府专项出台《**区**高优农业示范园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入园企业在税收、土地流转租金、建设等多方面给予帮助扶持。二是以龙头示范为重点。积极打造精品龙头农业基地,对土地实行规模开发,连片经营,引入企业新技术。如青清农业发展设施台湾红心火龙果300亩;绿城农业采取山东寿光技术,发展设施果蔬100亩,并配套冷链及物流中心;速泰农业发展设施水果370亩,种植夏黑葡萄、红心猕猴桃等新品种;众晨农业采取气雾化栽培模式,立体种植铁皮石斛、火星果、黑番茄;吉旺农业变养猪废水为宝,采取设施水培模式栽培红边生菜等品种,同时,立体种养殖澳洲小龙虾、红菇;主播农业将引入网络与农业种子试种相结合模式,发展品种繁育、推广与展示。三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园区与**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建立技术合作关系,规划建设了农业气象服务站、智能化控温育苗区、“三农”服务大楼等设施,同时,还着力打造“四个平台”,即物联网系统平台、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农业展示平台建设,起到更好辐射带动作用。四是以产业延伸为导向。同步推进高优农业和休闲旅游开发建设工作,围绕打造雁乐溪和西坑溪两条水流域带,整合园林造景、立体农业、休闲观光等资源,逐步实现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如:绿城农业投资1600万元,围绕西坑溪水体,建设6000平方米可承办大型宴会的绿色生态餐厅、10栋休闲木屋、30亩设施采摘园、30亩观光园等设施,发展观光休闲游。五是以农企双赢为目标。园区企业吸纳失地农民就业,使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扩大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建立“五位一体”(管委会+公司+农户+合作社+科研机构)的经营模式,引导帮扶失地农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园区各项优惠政策,优先与入园企业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园区建成后,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0.3万人,总产值(含加工区)将达到3亿元,实现税收1000余万元,企业内部报酬率达到25%以上,参与生产的农民年人均收入将达到4万元,由此带动辐射周边乡镇人均间接提高收入预计达3000元。园区将成为我区现代农业提升发展的重要载体,可示范辐射覆盖全区,将拉动二、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引领全区高新现代农业迅速发展提供典型示范。

上一篇:关于诚信的优秀演讲稿下一篇:国企工资薪酬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