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体系下创业教育论文

2022-04-29

摘要:实践教学源于创业教育理念的兴起。实践教学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及国家五方关联主体的目标定位、功能契合及协调运作是实践教学稳定、高效运行的体制机制保障。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下创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践教学体系下创业教育论文 篇1:

系统论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摘要】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近年来,高校针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一定成果。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建立并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运用系统思维,探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实践教学体系 优化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本科教学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编号:JGZ2015-12)的部分成果。

实践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石,学生创业潜能的激发、创新能力的提升离开实践则不能完美获得。实践教学有着理论教学无法达成的作用,可谓无可替代。构建理念先进、内涵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一、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现状

当前,各高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卓有成效地探索。以创新创业精神培育为核心的实验实训、教学与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创业竞赛等实践教学有规律开展并发挥重要作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建立,实践教学取得阶段性成果,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具备发力加速、系统整合的基础。

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优化

“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 [1]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有着复杂组成要素的系统,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管理和保障体系各要素之间及要素内部相互影响。贝塔朗菲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系统的整体具有系统中部分所不具有的性质”[2]。系统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非线性关联。这种关联存在三种情况,一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1+1>2;二是是整体等于部分之和,即1+1=2;三是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1+1<2。部分之和等于或者不等于整体,取决于部分之间是否具有协同作用。

审视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系统内部各要素协同不够,功能有待提升,整体性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校内分管部门之间协同不够。高校内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普遍由不同分管,如团委负责创新创业社团建设、创业竞赛等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教务处负责实验实训、教学与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管理。不同管理部门之间职责存在交叉,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工作开展协同不够,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不顺畅,存在重复管理或推诿扯皮的现象,制约实践教学效能。

二是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内容缺乏整体规划。部分教学内容尤其是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内容零散、重复,缺乏有效联系和互相支撑,教学效能不够高;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联系不够紧密,二者教学安排不够连贯,理论与实践教学互相促进作用有一定程度的损耗;实践教学内容更新不够及时,在系统性、科学性、时代性方面有待进一步挖掘提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内容缺乏深度融合。

三是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结构、功能需要进一步改进。一是学校实验实训教师、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等实践教学教师不齐不强,不能满足系统教学需要。二是教师教学能力需要进行优化提升。认识、适应、引领教育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教育工作的主旋律,也是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大逻辑。新常态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必须主动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需求,拓展自身服务能力,提升贡献力。这对创新创业实践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是实践教学的教学管理亟待改革。历史原因,高校普遍对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教学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理论教学管理严格、实践教学管理薄弱的问题;各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初具雏形,但相对粗糙,作用发挥还有更大进步空间,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优化。

以上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功用的发挥。因此,我们需要引入系统思维,加强教育管理部门之间协同、整合教育内容,改进实践教学管理与保障体系,优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各要素的结构和功能,促成1+1>2的情况显现,提升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效率。

三、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路径

“系统优化的动力来自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之间的协同和竞争。系统优化的实现,是通过系统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改进来体现的。”[3]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改进,加强部分的良性联系,从而实现耗散最小、效益最大,使系统的整体性得以显现。实现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加强领导,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管理部門之间的行动,形成协同发展新机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应扛起协调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部门的责任。建立规章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压实责任,统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行动,树立全局一盘棋的观念,既要明确部门分工,又要强调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将部门间的合作成效纳入工作考核,最大限度提高部门间的合作效率。

(二)强化教研,建设结构合理、功能互相促进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要树立全局观,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是加强规划,依据技能形成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有计划、有侧重地布置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内容,科学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规划表,使学生入学到就业,每个学期都有实践教学任务,每个阶段的实践教学都有侧重,前置教学内容和后置教学内容互相呼应。二是要出台原则意见,指导相关教学单位加强教研,分类别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互相促进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教学文件形式固定下来,并定时更新。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实践教学水平。采取思想引导、规划要求、政策倾斜、条件保证等措施,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突出的特色实践教师队伍。一是制订、修订实践教学教师管理办法、企业工程师进课堂管理办法等文件,通过引进、转化培养等方式,充分挖掘知名科学家、专业教师、辅导员、企业工程师等校内外人力资源,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主要包括实验实训教师、创业指导教师、创新指导教师、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等);二是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教师进修培训制度、教师赴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系统提高教师专业教学素养;三是建立科学的岗位工作考核体系,明确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评价,强化激励,引导教师增强实践教学的责任心、积极性。

(四)完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管理。一是完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保障实践教学有序运行。分门别类,建立健全实验课、实习课、实训课、生产实习课、第二课堂教学规范与管理办法,完善实验室开放与管理、实验实训教师岗位职责、实验人员守则等管理制度,制定突发事件反应和处理机制,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有序进行。二是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学校要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支持教师进修,支持实践教学设备更新,支持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支持学生进行创新训练、创新创业项目实践。三是完善实践教学支持体系。完善学则,采用弹性学制,支持学生进行创业、创新实践;出台政策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学分互认,以创新训练、学科竞赛、创业、课外实践等替代专业选修课,支持学生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研究课题申请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等;为成立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更多服务。

综上,整体性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系统优化的核心。我们期待,在系统论指导之下,打造一个教学主体充满活力、各要素有机衔接、教学管理更加科学、教学效率大幅提高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夏玉林,付云强﹒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唐山学院学报,第22 卷第5期,2009(09).

[2][3]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林康义,魏宏森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06.

作者简介:

韩娣,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田立国,教授,研究方向:智能监测与控制,高等教育管理。

作者:韩娣 田立国

实践教学体系下创业教育论文 篇2:

对高等教育改革中实践教学运作原理的理论研究

摘 要:实践教学源于创业教育理念的兴起。实践教学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及国家五方关联主体的目标定位、功能契合及协调运作是实践教学稳定、高效运行的体制机制保障。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

目前,有关实践教学的研究成果总体呈现出明显的“重应用性,少理论性”的研究特征,即实践教学的研究成果多是立基于对特定高校某一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经验的“碎片化”总结,难以对实践教学工作形成一个全面的“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认识,对实践教学的认识陷入一种“盲人摸象”的状态。

为此,笔者拟以实践教学中相关主体各自功能定位及职责区分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探寻实践教学运作基本理论及实践教学的内涵,以期为当下实践教学的应用性研究提供普遍性的理论指导。

一、实践教学的起源: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创业教育理念的兴起

(一)创业教育的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的就业难题

20世纪后半叶,随着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的迅速增长以及个人对接受高等教育就学机会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踏入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这一不寻常的扩展和质变的阶段。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趋势也逐步呈现。为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引发的这一社会难题,创业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其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提升创业成功机会,既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也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桥梁:创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业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服务于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其核心是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重点着力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即创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柯林·博尔将创业教育总结为: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为此,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趋势的逐步呈现,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展开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实践教学”为手段,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平台,逐步推动创业教育理念全面落实的大幕。

二、實践教学的关联主体:国家、高校、教学部门、教师及学生

为满足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广泛需求,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要求,并通过系列高等教育政策、教育行政措施以及其他教育引导手段等途径,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压力转嫁给高校,再由高校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内化为对教学部门、教师的实践教学要求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毕业素质要求。由此,实践教学运行涉及国家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教学部门、教师以及学生等五方主体内在关联如下:

(一)实践教学改革的政策引领者:国家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国家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是高等教育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也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政策引领和维护者。其通过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转化为国家开展高等教育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改革动力。其在应用型转型改革中的核心任务就是:如何引导高校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具体包括:第一,明确当前社会急需应用型转型的专业类型、建设任务及指导性工作措施,为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指明实践教学改革方向。第二,围绕应用型转型发展建立诸如学位评估、教学评估、专业评估等各类教育评价体系,以此明确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开展实践教学的各类硬件和软件要求,如实践教学师资建设、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实践课程、实践教学形式等实践教学建设的一般性标准,同时,建立与评估结果相对应的奖惩机制。第三,围绕应用型转型发展多渠道建立经济资助或财政拨款机制,以引导和激励高校积极主动开展实践教学工作。

(二)实践教学工作的物质及制度保障者:高校

高等教育应用型转型发展政策对高校提出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就学校层面而言,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任务主要有四个:第一,为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配备专门的专项经费、教学师资、教学基地、教学平台以及实验室等实践教学资源。第二,为实践教学工作的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主要职责包括为全校实践教学工作提供顶层设计、对教学部门实践教学工作提出原则性指导、监督教学部门实践教学开展情况、解决实践教学工作中的普遍性问题、合理分配实践教学资源,掌握全校实践教学建设情况、组织迎接各类实践教学评估工作等。第三,为实践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完善系列规章制度,包括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实践教学专项资金使用制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制度等。第四,建立实践教学工作奖惩机制,激发教学部门、教师及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包括教学部门实践教学工作拨款机制、教师实践教学工作绩效奖励机制、学生实践教学学分认定机制等。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者:教学部门

教学部门作为高校下设二级学院,在高校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及制度保障后,教学部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任务是:如何构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合格的、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具体包括:第一,实践教学目标建设,解决的是“特定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要求”的确定问题。第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解决的是“实践教学教什么及学时要求”问题,包括课内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践课程、第三课堂以及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划、设计等。第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解决的是“实践教学谁来教”的问题。包括实践教学管理机构设立、实验室管理人员、专职实践教学人员以及兼职实践教学人员的建设问题。第四,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包括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等,解决的是“实践教学在哪开展”的问题。第五,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建设,包括细化、落实实践教学奖惩机制,加强实践教学工作评估,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解决的是“如何保障实践教学效果”的问题。

(四)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者:教师

在教学部门根据专业特征构建了相对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后,教师作为实践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其在实践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为:如何根据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高质量地落实实践教学工作任务,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主要包括:第一,制订实践教学工作计划,细化、分解实践教学工作任务。第二,根据实践教学课程的专业特征及学时安排,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教材、教学场所、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解决的是“教什么、如何教以及在哪教”的问题。第三,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的落实问题,包括实践教学评价因素的确定、实践教学过程的记录以及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设计等。第四,对学生课堂实践教学参与自主性的引导和激发,即如何引导并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实践教学学习的积极性。

(五)实践教学活动的培养对象:学生

学生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象,在实践教学工作中的核心任务是:根据相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完成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学习,并取得相应实践教学学分,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毕业素质要求,主要包括:第一,明确相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学分要求及学分获得途径,解决的是学生“实践学分获取方式及要求”的问题。第二,明确相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要求及实践能力的提升方法及途径,解决的是学生“可通过哪些实践活动形式有效提升实践能力的养成”。第三,对学生课外实践教学参与自主性的引导和激发,即如何引导并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外实践教学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践教学理论新探

承上所述,实践教学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深受众多包括主体因素、客体因素、物质环境因素和精神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1]主要特征有:第一,实践教学具有社会化地方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立基于对特定地方社会行业或领域所需人才专业素质的反向解构,进而,构建出培养相应实践能力所需的对应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当地社会对人才的“地方特色”的需求。第二,实践教学具有与高校个性化相契合的特征。各学校均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的具体定位而形成各自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模式、方法、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专业实践平台以及社会实践平台。第三,实践教学具有专业化和职业化特征。实践教学以培养为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专业性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的实施必须以特定专业为依托,以与特定行业的职业化要求相接轨。第四,实践教学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特征。实践教学的基本途径是以学习性与社会性的教学互动推行实践验证理论,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敬畏感,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遵循特定的步骤,验证理论的客观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第五,实践教学具有规范化特征。实践教学工作的规范化是实践教学质量稳定性的根本保障,即探寻与专业相适应的各类实践教学的可行形式,并创建与实践教学形式相配套的规范化模板、记录载体和评价方式,以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所謂实践教学是指为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高校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托对特定地方社会行业或领域所需人才专业素质的反向解构分析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并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运用创造合适的实践平台、环境或情景,有意识、分阶段、有步骤的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教学活动并完成规范化考核要求,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安静,向前,李娜,姜勇.民族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03.

项目:本文为四川民族学院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立项项目《应用型转型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设》以及2019年度四川民族学院校级教改项目《民族地区高校应用型示范课程“金课”建设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向前(1980—),男,湖北黄梅人,法学硕士,四川民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宪法学、教育法学。

作者:向前

实践教学体系下创业教育论文 篇3: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与教材建设

摘 要:加强实践教学是当前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实践教学急需高质量、多形式、多种类、实用性、实践性强的实践教材。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应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提高实践教材编写质量,保证实用性、完整性、适应性、实践性强的实践教材进课堂,提高学校实践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应用型高校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进一步要求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完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要求根据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可见,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的目标,建立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和编写支持该体系的教材是实践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内容,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需要高质量的、实践性、创新性教材。

但是,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需要的教材有什么特点,实践教学过程中教材建设的逻辑主线和内容是什么,如何协调好教材建设与实践课程体系以及教师间的关系等都是教学管理人员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教材的特点和创新形式

(一)实践教学及其特征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但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1]。

实践教学是为了提高在校大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即将走向社会的工作能力。它的教学特点应该提倡情景式、激励式、探究式、自主式、互动式、协作式、开放式,实践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有训练时间、训练强度、技能标准等要求,它改变以往“老师教,学生学”单一授课模式,转为“老师教学生学,如何学、怎样做”,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贴近实际应用,在应用中学习知识;增加开放式的实验内容,培养学生自己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教材应有的特点

教材是体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模式的知识载体,具有在教学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保证教学质量的作用。实践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教材应具有实用性、完整性、适应性、实践性等特点。

其中,实用性是指实践教材编写目的是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配合一定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的,针对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和社会需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完整性是指教材的知识体系要全面反映本学科专业课程要求的主要知识点和方法论;适应性是指教材要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性是指教材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突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操作中检验理论知识的可行性,启发学生理性思维,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同时,随着产业技术的升级,经济不断发展,实践教材表现出不断变化的动态性。实践教学教材是一种周期短、变化快、种类多的出版物。高质量、有实践特色教材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三)实践教学教材的创新形式

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用学科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学科理论的有用性和有效性。实践教学教材的实用性、完整性、适应性、实践性、动态性特点,决定了实践教材的多样性,针对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材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除了传统纸质文字教材外,还出现了音像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多媒体课件和软件形式的教材。网络教材、电子教材可以更好地展现活动的情景,增强真实感,便于及时更新;音像教材直观、细微、全面,声容并茂,易于理解和观察;纸质文字教材便于携带和使用;软件形式教材内容丰富,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便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最新研究发现,软件形式的教材在实践教学中,普遍反映教学效果不错,有些高校依托自身学科优势或通过与优秀软件公司合作,程序化编排、模块化开发适合本校实践教学的应用软件,用于实践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山东工商学院相关老师编写的《ERP沙盘模拟》、《ERP客户关系管理实务》、《ERP财务管理实务》、《ERP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等创业教育ERP应用实务系列教材,是和用友软件有限公司合作,根据该校专业课程设置,开发编写而成的一种全新的软件教材形式。它打破传统专业界限,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项目、财务、采购、生产、销售、供应链、人力资源等若干知识融为一体,以企业真实的业务为原型,突出实战,通俗易懂,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综合素质、操作能力的培养,实用性很强。近年来,该校学生参加全国ERP系列大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实践教学教材编写应注意的问题

高质量的实践教材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教师教学实践和研究的结晶。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会有更多的素材,更易整理出真知灼见的文字,能更好地用自己的笔,诠释实践教学的理论升华。实践教学教材编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编写形式多样化,教材体系结构新颖化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因此,实践教材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应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体现对知识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实践教材的体系结构应该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的目的、知识技能的广度深度以及教学进度、教学方法、考核要求与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以致用、能力培养为目的[2]。

研究课程系统的结构、地位、相互联系和自我更新情况,注重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一方面处理好原有知识和本课程的纵向联系,循序渐进,不断深入;另一方面处理好相关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按照不同学科的内容归宿、交叉关系,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二)精简学科内容,注重实践价值挖掘

应用型本科实践教材对培养人才目标的适应性不是单一的维度目标适应,而是包括专业方向、宽窄与厚薄、系统性、创造性、现代意识渗透和全方位事业等多维度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的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的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因此,实践教材的内容选择应该以实践价值为尺度,按照宽求广博,厚求精深,宽厚相宜的原则,从应用的需要出发,精简学科内容,把典型的案例融入到学科理论知识中。

(三)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灵活运用基础知识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所以,实践教材编写要注重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的辩证关系,必须贴近现实,活化基础理论知识,强化实践中的应用,用灵活的方法和适宜的理论解剖现实生活、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上升到理性思维的角度。教材中的典型范例和训练将有助于学生全过程、多视角、全面理解和建立创造性的概念,深化基础理论的掌握。因此,应注重对典型范例和训练的提炼和筛选,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四)以学生为主体,增强教材的可学性和可用性

实践教材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一本教材内容丰富、循序渐进、素材精彩、案例翔实、教法多样、引人入兴,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无疑是一种享受[3]。

这就要求实践教材在课程内容选择、学科方法的应用、教材体系的构架、教学案例的组织以及教学实验的安排等方面,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培养、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把教材的可读性和可接受程度放到首位;其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反复论证,精心设计,使教材知识体系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学习方式灵活多样。

三、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的内容

实践教材是实践教学运行的载体,是师生进行实践教学的根本依据,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基本技能的有效基本途径。

(一)与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同步进行

实践教学改革和课程研究是教材建设的基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门课程和各教学环节的目的、理论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及教学进度、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基本要求进行的。任课教师针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调整,可以将教学的成功经验融入到教学和教材之中,使教材的知识体系、主要内容、教学方法、实验过程等更加合理。因此,实践教材建设应该与课程建设同步进行。

(二)遵循以学生应用技能、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

高校实践教学是围绕着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突出学生理论应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也应该配合实践教学,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实践教材的内容遵循从理论到实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注意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重视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的升华。

2.实践教材要注重实践内容的科学性、适应性和技能性,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操作、应用、思维能力;

3.实践教材编写形式应多样性,既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音像、多媒体课件、网络教材和软件教材等。

(三)领导重视,政策扶持,协调管理

实践教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专业的课程很多,单靠个人是很难做到的,需要学校主管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首先,统一对实践教学及其教材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建立专门的教材建设管理机构,实施对实践教材建设的统一领导;其次,组织教师认真讨论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明确各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技能和实际应用技能,编写实践教学大纲,为进一步编写实践教材打下基础。

同时,学校针对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经费上给予资助,时间上充分保障,政策上给予鼓励,提高教材科研成果比重,调动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引导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到实践教材编写中来。

(四)加强纵向、横向联系,吸引各方力量共同编写实践教材

实践教学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门课程,而是某几门课程的紧密联系,也可能涉及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因此,实践教材建设不宜单兵作战,孤立开展,应该打破常规,系统性、多元化、多方力量共同开发系列教材。打破传统的专业界限,将相近学科、相近专业、相近课程的内容统筹考虑,相互融合,互相贯通,组织相关任课教师积极参与。

由于高校教师习惯于学术类教材的编写,很少做到课堂教学与实践、实验教学相结合,缺乏对现实工作的实际体验,难以独立完成实践教材的编写。因此,应该组织相关教师深入到企业锻炼,了解企业真实经营、服务、运行和管理状况。积极和其他院校、知名企业合作,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高校实践教学教材的编写中来。这样编写出来的实践教材既能反映生产、技术、管理和工艺方面的最新成果,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互补性。

另外,加强与出版社的合作,用编辑专业化的角度,从实践教材编写理念、编写原则、编写的方法等方面指导教师编写实践教材,提高实践教材编写的质量。

(五)制定科学的实践教材评价体系,监督实践教材的使用

实践教材的编写是对实践教学的总结和提炼,应该遵循循序渐进,不断改进的过程,要在长时间的使用中使其得到升华和提高。制定科学的实践教材评价体系,选取一定的评价指标,根据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搭建起一种递阶层次结构,运用多级指标评价,能够对实践教材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属性指标的合理选择是科学表征实践教材使用情况评价的关键[4]。其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是否符合实践教学教材的特点,实践教材的特点影响着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实践教材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表现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结构完整、内容具有条理性等方面。

3.实践教材实验项目的可行性,表现在实验的目

的、内容、准备、方法和步骤以及预期效果方面。

4.实践价值和学生能力培养,表现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新科技的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方面。

5.实践教材的编写结构,表现在结构合理性、内容难易顺序、学生自学难易、学习方式等方面。

6.实践教材的编印、定价和配套服务,表现在文字规范、语言准确、版面合理、配套资源丰富、定价适宜、随书光盘和赠品等方面。

建立合理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网上、网下发放调查问卷形式,采集评价数据,运用层次分析和加权模糊综合评判,评议实践教材使用满意度,真实反映其使用价值,督促实践教材不断改进和升华。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始终把学生素质教育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目标的全过程,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必须把握现状、确定目标、遵循规律、突出特色、多方参与,根据学校实际,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构建适合本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编写出符合本校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教材,满足教学和学生的需要,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实践教学[EB/OL].http://baike.baidu.com/ view/589356.htm.

[2]谭泽晶.高校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的理论探讨和策略构建 [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9,(7).

[3]段远源等.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相关问题思考[J].中国 大学教学,2008,(12).

[4]陈益芳等.学生使用教材满意度的模糊综合评判[J].重 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作者:谭相柱

上一篇:电子货币流通反洗钱对策论文下一篇:市场监管法治化依法行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