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机器人散文

2024-04-25

人与机器人散文(精选16篇)

篇1:人与机器人散文

周六下午,小记者要去宣钢博雅教育机构参加活动啦!听老师说这次可以亲自动手拼装乐高机器人,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我和妈妈按时来到宣钢技术中心,刚踏进教室,就看见许多同学已经到位啦!里面有六张整洁的桌子,桌上摆满了各个零部件及安装工具。我赶紧找了一个座位坐下来,这时,老师介绍到:“乐高机器人是由拼装积木与传感器、马达、红外线检测仪等物件构成的。要想组装成功,同学们要努力学习掌握各个学科的知识。下面大家按书上的提示先把零件拼装起来!”老师话音一落,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我和我的搭档开始有些手忙脚乱,浪费了一点时间,渐渐地我们分工明确,配合得越来越默契,遇到问题老师还给我们细致地讲解。最终,我们和第六组以并列第一的好成绩拼装完成!几分钟后,其它组也陆续拼完了,老师开始教我们简单的编程。大家听的很认真,我们按老师的指导输入程序,一个个机器人能动啦!这时老师让我们的机器人排成一队,一声令下,他们争先恐后地跑起来。哈哈!我的机器人最灵活啦,他是No。1!

这次小记者活动让我学习到了机器人的拼装原理,还见识到了机器人的各项本领。现在的科学技术真是奇妙无比!我要努力学习,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创造,去发明属于我的“机器时代”!

篇2:人与机器人散文

我想要个机器人,我把它的名字都想好了,叫“乒乓机器人”,之所以叫它“乒乓机器人”,是因为它打乒乓球可厉害了,没有人赢得了它。

“乒乓机器人”有一双大大的眼睛,一对尖尖的耳朵,一张小小的嘴巴,头上还有两根天线,专门用来接收高科技信息的。它的腿很粗,胳膊很长,它的功能也很全面:可以陪初学者打球,也可以和高手对抗,它发的旋球难度很高,让你不易接住。不过,和初学者打球,操作起来也很简单,只要你将它腰部的初级模式按钮一按,它就会说:“初级模式已启动。”然后,它就会耐心地陪你打球。如果你不想打了,只要说声“停”,它就会立刻停下不动了。

我爱我想要的“乒乓机器人”,要是我真有这样的机器人就好了。这是我一个小小的梦想,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相信不久的将来,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篇3:1024·人与机器共同进化

出版时间:2014-01-01

ISBN:9787121220371

所属分类:

图书>计算机与互联网>人工智能

《1024》是国内第一本专注于科技文化的mook。

《1024·人与机器共同进化 (创刊号) (全彩) 》将目光定焦在“人与机器”这个超热点领域。

如果把机器获得思维能力看作是一种进化,

那人类具备不朽之躯同样也是一种进化。

这是一个野心勃勃但又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在我们一厢情愿地猜测机器将在不远的将来赶超自己而惶惶不可终日时, 人类其实还有一个机会——变得更像机器。这并非科幻小说, 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人类创造机器的初衷难道不就是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如果把机器获得思维能力看作是一种进化, 那人类具备不坏之躯同样也是一种进化。这是一个野心勃勃但又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八篇专题文章将解析在共同进化的漫长道路上, 人与机器如何成为对方的投射, 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永恒话题——伦理与道德的困境。

在专栏文章中, “工具”独具匠心。它分为三个小部分:阐述人与工具的联系、具体工具的展示, 以及使用工具制作, 旨在凸显科技时代人和工具的新关系。“未来”则是由恒金基金会独家授权的SALT演讲, 来自历史学家与未来学家的一次机锋。“遗产”将讲述《全球概览》近半个世纪前不可思议的出版故事, 重现一次反主流文化之旅。

篇4:人与机器人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机器便开始有各种不同的恐惧。上世纪下半叶,人工智能,以及随之而来的机器人不断普及,其智力不断提高,更引发科幻小说中不少遐想。最著名的,是十分有现实意义的机器人三条定律(Tree Laws of Robotics)。这三条定律最初于1942年由科幻小说大师阿士莫夫(Issac Asimov)提出的。

我最近接触到一篇由电脑科技大师、美国Sun Microsystem的首席科学家和共同创办人;Unix、Java和Jini的创造者,Bill Joy的十分重要文章,真有暮鼓晨钟的感觉,和无比的危机感和迫切感。作为美国和全球科技尖端人士,Joy认为21世纪的机器人、基因和纳米科技的发展,将会指向一个“不需要我们(人类)的未来(Why the future doesn't need us)”。

对于高新科技的恐惧和抗拒,以前也曾出现过。但与20世纪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WMD)等属于核子、生物和化学(NBC)科技比较,基因、纳米和机器人(GNR)科技属于知识发动大规模杀伤性(knowl-edge-enabled mass destruction,KMD)类型,特点在于:

GNR科技特色在于它能自我重复、繁殖,自我维护和改善。它有自己的“生命”。人类有能力创造这些“生命”,但对于这些“生命”出现之后的各种更复杂和严重的结果和影响,则束手无策,很容易失控,后果无从收拾。

GNR科技不是由国家主导,集中和有控制地开发,目标不是国家安全,而是赤裸裸的市场动力:贪婪。科技开发和生产无序、分散,而且彼此保密,容易失控而長期不被发觉,直至局面难以逆转。

GNR科技由知识发动,通过基因、纳米技术,开发和生产的条件要求和成本十分低,只要拥有有关知识,便很容易大量生产,之后可大量地繁殖和自我繁殖、改良升级。

一方面,根据GNR科技目前发展的速度,估计不到2030年,十分廉价和具有人类智力水平的机器人将取代人类很多工作。到时将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机器人获准作所有决策,毋须人类监控;二是人类依然有效监控机器人。

第一种情况,人类将无法知道决策和结果是什么,完全为机器人所左右。人类当然不会愚蠢至自动放弃监控,但当机器人的能力越来越强,人类会让它们代我们作更多的决策,直至整个系统复杂到人类难以了解和操纵,机器人事实上掌控人类生活,而人类亦因为太依靠机器人,而不敢贸然关掉这系统。

第二个情况,一般群众可控制他们拥有的机器人,如汽车、电脑等,但整个系统则由少数精英所操控。表面看来,这与今天的情况无异,但首先精英对群众的控制能力大增,更重要的是人类的工作已经不重要,群众将成为系统中无用的负担。少数精英可以残酷毁灭绝大部分人类,或者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大降生殖率,直至只剩精英阶层;又或可以慈爱地把群众的生理、心理需要全部照顾,有如养宠物一样。两者都不是我们所想见到的发展。

事实上,Joy引述了许多科技界人士的权威意见,得到的结论是被人类设计得比自己更强的机器人,将于数十年内会取代人类。至于根据市场优势取代进化优势取向的发展,对现时有利人类和生物生存发展生态的毁灭性损害,更不在话下。

不论我们是否同意Joy的分析和结论,我们不能不严肃地面对GNR科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挑战。从人类的角度,我们一定要确定人类能积极和全面掌控GNR科技,为人类的福祉服务,而不是带来人类的灭亡。从国家民族角度,我们不能放任科技先进的发达国家,继续毫无限制地发展GNR科技,并且短期获得甜头,甚至以此压抑我国的发展,最后还极有可能要让我国人民无辜地被拖累,分享灭绝的恶果。中国如不鼓起勇气抗衡,我们将无可选择地被逼投入大量资源去从事最后结果是自我毁灭的科技竞赛,情况比上世纪冷战时代NBC科技的军事竞赛更恶劣、效果更严重。

篇5:人与机器人作文300字

这种机器人特别高,和姚明一样高!它的脚是弹簧,可以随便伸缩。机器人的身体是圆形,四四方方的头上有一个消毒器。它的手是一条铁柱子,再多的砖头也弄不出一丝血来。

机器人会尽快帮助地震中的灾民。它们个个用那坚硬的手,把瓦片、砖头等杂物统一丢掉,再用头上的消毒器,“咝咝――”地把毒气给灭掉,然后迅速救出被砖头、瓦片埋在地下的人们。等把所有人都救出来后,就帮助人民把房子给建好了,而且造型别具一格,让他们喜欢。

机器人的本领还多着呢!有一些故意杀人,犯罪人把人给杀死后,救国救民的机器人就会用自己神奇的力量,让他们复活。

篇6:人与机器人作文300字

我先说它的第一种功能吧,它会帮你看家。在你出去旅游时,如果晚上有小偷进来偷东西,它会发出警报声并且用自身携带的强力吸盘,将小偷牢牢吸住,并通过它的通讯系统向警察发出报警信号,警察就会上门将小偷人赃俱获。

第二种功能是给你当保镖,你在街上时,它会在你四周巡逻,一旦有坏人接近你,它就会对坏人发出警告,如果警告无效的话,它就会发射激光将坏人手中的凶器全部融化。如果坏人还想继续行凶,电脑机器人就使出武术招数,跟坏人进行博击,还会利用带电的鼠标绳将坏人缠住,扭送到派出所。

还有一种机器人是地沟油处理机器人,它有两种功能,第一种是帮人们将地沟油变成肥料,第二种功能是帮人类将地沟油可能于汽车上使用的环保节能燃油。这种机器人能使令人作呕的地沟油变废为宝,节省宝贵的石油能源。

篇7:人与机器人作文300字

你想,可以叫机器人来帮忙呀!是的,科学家已经发明了这种机器人,医术机器人会分辨那些要切除,那些该加入。比最好的医生医术还要好好几十倍呢!

有了这医术高强的机器人,医生们找到好帮手了。可是医生们还是不太满意,因为机器人没了电是要“罢工”的呀!你想,如果,在给病人动手术时,机器人突然用光了电,可是会引起病人生命危险的呀!

我想发明的医术机器人它可是会自己充电的,它只要看见手术台上的病人,就会记进脑子,然后在脑子里变成芯片,在变成一闪一闪的电,他就是这样充电的。

篇8:人与机器人的未来方程式

听力小提示:

本文文字难度中等,但因涉及科技方面的内容,需要多听几遍,增进理解。旁白语速较慢,受访者则为正常或偏快语速,适用于不同水平的段落听力训练。另外,旁白语音清晰,可以挑选文中部分段落进行跟读练习,训练语音语调。

Fiction and Reality

A robot is a machine that performs useful actions, and is capable of making decisions about its behavior. In other words, robots are the love children of computers and powered toys. They come in all shapes and sizes, each specific to its function. Since they first came on the scene in the 1960s, real-world robots have slowly worked their way into industry, taking over more and more dirty, dull and dangerous jobs with each passing year. In 1)assembly line businesses, such as building cars, the ability of robots to perform complicated tasks over and over is a perfect fit.

There are three basic ways to make robots work:

An 2)intelligent 3)tele-operated system has some computerized control at the robot end, but a human makes 4)virtually all of the decisions.

With 5)supervisory control, the human makes key decisions about what the robot should do, and the robot has enough intelligence to perform its tasks without constant guidance.

An 6)autonomous robot is virtually free of human control.

Scientist A: In the early going, things were simple. Form followed function, and the only challenge was to get a robot to 7)navigate, or clean up a 8)nuke setting, or to perform an industrial task. Now people actually expect robots to look like robots, and to speak like robots. I think that next-generation robots have to master that kind of speech and interaction a lot more than their personal status or the weather report, but to really interact in the way that we are right now.

Scientist B: In 9)robotics, a lot of us feel like we’re been cheated by Hollywood ?in that Hollywood has shown robots doing things that we don’t have any possible capability of doing with our robots right now, so people are disappointed when they see our real robots. On the other hand, I’m more optimistic now than I was five years ago that we’re going to eventually catch up with Hollywood, and, and maybe before too long, maybe even in my lifetime, be doing a few things that Hollywood hasn’t thought of just yet.

Form Beyond Machine

Tokyo’s Ikebukuro District is a showplace for the latest consumer technology. Her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devices are sold at bargain prices to consumers with a seemingly bottomless 10)appetite for the newest, fastest and most 11)elegant machines. It’s no surprise, then, to learn that Japan has the largest population of robots in the world ?more than seven times as many as the runner-up, the United States. The 12)fascination with 13)humanoids that runs through Japan’s popular culture is reflected in the real-life efforts of its engineers. Japan has launched a long-term project to create a 14)silicon underclass of domestic servants ?robot 15)butlers, robot housekeepers, and robot nurses ?and they believe it’s essential that those robots are humanoids.

This is Hadaly-2. It was built at Tokyo’s Waseda University. It’s designed to react to 16)stimuli the way humans do. Hadaly’s big eyes and gentle movements are deliberately childlike. As robots grow more intelligent and functional, their 17)bland, ugly 18)exteriors are becoming problematic. The Japanese solution is to give their robots human form, and to make sure they’re cute.

Path of Machine and Mankind

Humanity finds itself 19)hurtling to a wired world, where intelligent systems are 20)integrated into every part of our daily lives. But what path will robots take? Will our creations remain unintelligent and unaware, capable only of following simple commands? Or will they evolve into a unique new form of life, able to reproduce and survive without our support?

Scientist C: The fear that we’re going to create a race of super-intelligent, super-smart, super-powerful 21)androids that will take care of everything, and put everybody out of work is a 22)ridiculous concept. I mean, I think that what’s going to happen is we’re going to not be competing with the androids. The androids are going to do the things that androids do best; people are going to do the things that they do best, which may just be watching more television, surfing the World Wide Web?Technology is an 23)incarnation of the human urge to survive and prosper. Our machines help us to overcome our limitations. 24)Endowing our robots with intelligence is the next step in our ongoing effort to make our lives easier. But as our creations grow ever more complex and 25)self-reliant, our fear of technology grows. We surround ourselves with high-tech tools……but we don’t quite trust them. But living machines, even artificial humans, may turn out to be less 26)alien than airplanes or television sets ?all of the complex devices we depend on, but don’t really understand.

虚实之间

机器人是一种能够进行有效行动,并能决定自身行为的机器。换句话来说,机器人是电脑和电动玩具的爱情结晶。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每种都是根据其功能特制而成。自20世纪60年代出现以来,现实世界的机器人慢慢进入工业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越来越多地担负起那些肮脏、沉闷和危险的工作。在汽车制造业之类的流水线行业中,我们已经一再证实了机器人能够完美地完成各种复杂的重复任务。

目前操作机器人有三种基本方式:

智能遥控系统对机器人终端进行一定程度的电脑控制,但所有决定几乎都要由人类进行。

通过监控装置,人类决定机器人主要做的事情,机器人则有足够的智能完成任务,不需要人类不断发出指示。

全自动机器人基本不需要人类操控。

科学家甲:在早些年,事情要简单得多。机器人的外型由其功能决定,唯一的挑战就是如何让它导航,清扫核装置,或者完成工业任务。现在人们却希望机器人能看起来像个机器人(而不仅仅是一台机器),并且能像机器人那样说话。我认为下一代的机器人需要精通对话和互动,这将远远超过了解其个体状况或者进行天气预报,而是能像我们现在这样,进行真正的互动。

科学家乙:对于机器人技术,我们许多人都觉得被好莱坞骗了—好莱坞电影中的机器人能做的事情,是我们的机器人目前完全不可能办到的,所以当看到真正的机器人时,人们会大失所望。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现在的我比五年前要乐观多了,(我相信)我们最后一定能够赶上好莱坞的步伐,而且也许在不久以后,也许就在我的有生之年,我们的机器人就能做出一些好莱坞没想到的事情。

超越机器的形体

东京的池袋区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消费品。在这里,顾客能以低价买到各式各样的机器,足以满足他们对最新、最快和最顶尖器材永无止境的追求。因此,日本会拥有全世界最多的机器人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个数量是排名第二的美国的七倍多。日本大众文化对人型机器人的迷恋从工程师们在实际生活的努力上可见一斑。日本开展了一项长期计划,研发硅制的下层家仆—机器人男女管家以及机器人护士等—而且,他们认为这些机器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具备人形。

这个机器人是Hadaly 2号,由东京的早稻田大学制造,其设计让它可以像人一样能对刺激作出反应。Hadaly的大眼睛和温柔的举止都特意设计成孩子的感觉。随着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化和功能化,它们冷漠和丑陋的外表也渐渐成了大问题。日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把机器人制造成人形,确保它们个个长得憨态可掬。

人类与机器的前路

人类在一个线路纵横的世界里飞速发展,智能系统融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部分。而机器人的前路将通往何方呢?我们的创造物会否停留在非智能和无意识阶段,只能执行简单的指令?又或者,它们会否进化为一种独特的崭新生命体,无需我们人类的支持就能自我繁衍和生存?

科学家丙:有一种恐惧认为我们将制造出一种超智能、非常聪明、无比强大、什么都会做的机器人,还会让所有人类失业—这是一种荒谬的想法。我的意思是,我认为将会发生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要和这些机器人进行竞争。(而是)机器人做它们最擅长的事情,人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而这些事也许就是我们有更多的时间看电视或上网之类……

技术是人类努力求存和发展繁荣的具体表现。机器帮助我们克服自身的限制。赋予机器人智能也是我们一直不断努力改善生活的必由之路。但是,随着我们的创造物越来越复杂,自力更生能力越来越强,我们对技术的恐惧也与日俱增。我们用高科技产品包把自己包围起来……却并不怎么信任它们。然而,机器活体乃至人造人,也许实际上并不比飞机或电视机更让我们觉得陌生—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复杂的机器,却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它们。

机器人三大定律

A robot——

cannot under any circumstance harm another human being; must provide help for humans in dire needs.

cannot disobey a direct human order as long as it is not in violation of Law 1.

protects its own existance as long as it does not violate Law 1 and 2.

机器人不得伤人,或任人受伤而袖手旁观;

除非违背第一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的命令;

除非违背第一及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不可不看

纵观电影史,涉及机器人的作品可谓数不胜数。但以下这三套作品最为一脉相承,别具警世意义—

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在机器人的发展过程中,赋予机器人情感是最富有争议的议题。后来,一家公司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制造出第一个具有感情的机器人—大卫。公司的员工收养了大卫,但养父母亲生儿子的归来使大卫失去了容身之地。他被迫踏上旅程,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

机械公敌(I, Robot)

2035年,智能机器人已经渗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对这些能够胜任各种工作且毫无怨言的伙伴充满信任。这时,一桩谋杀案让一台NS-5型高级机器人成了嫌疑犯。负责调查案件的探员随后发现一个更惊人的秘密:似乎已经有部分机器人开始不受控制,并在密谋“造反”……

《黑客帝国》系列(The Matrix)

在动画版前传里,第一台有意识的机器人起来反抗并杀死了其主人。随后,机器人在全球范围纷纷起义,成立了一个独立国家。而人类不但拒绝了机器人派往联合国的代表,更企图以封锁来扼杀这个新生族群。双方争执愈演愈烈,最终引发大战。即使动用核武也无法取胜的人类沦为奴隶,机器人建起超级电脑“母体”,控制了全世界。

篇9:人与机器人作文300字

我们一进门就看见了一件件精致的机器人,真漂亮啊!

上课了,强老师早早地就坐在座位上,今天他教我们搭叉车。我们新学习了一个结构,叫平行四边形结构。学完了结构,我们就开始正式学习搭建机器人。我们要先搭底盘,再搭身子,最后搭它的一对“大牙齿。”

我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底盘搭建好了,在搭身子的过程中,我灵活运用老师教的平行四边形结构,加上自己的一点小创意,再装上一对由各种颜色的小积木拼成的牙齿,好炫酷呀!我越看越喜欢,不禁有些洋洋得意。我迫不及待地想拿给老师看,因为第一次搭积木,我按得不紧,歪歪倒倒的,只听“扑通”一声,完蛋了,“叉车”掉到了地上,摔碎了。强老师安慰我:“失败是成功之母,不经历失败怎么会轻易成功呢?”我觉得老师说的很有道理,就重新搭了一遍。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把每块积木都按得紧紧的,这下可牢固了!我终于把“叉车”搭完了。

篇10:人与机器作文

在将来,机器人一定会广泛进入我们的生活,现在大家对机器人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机器怎么样都是代替不了人类的,因为人是活的。但是在很多方面,人真的连机器人都不如。

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无声视频,里面人物不说话的,看动画就可以明白里面的意思了,大概故事是说,一年春节,儿子无法回到家照顾妈妈,便寄了一个包裹给妈妈,妈妈打开包裹是一个机器人,儿子是想让机器人陪着妈妈度过每一天。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了,当机器人没电的时候,老奶奶会给机器人装电池,就这样,老奶奶和机器人果然互相有了好感,有一天老奶奶在沙发上睡着了,机器人在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电视节目好像是关于马戏团的,老奶奶迷迷糊糊醒了过来,看见机器人在看马戏团的电视节目,于是第二天买了两张马戏团的票,和机器人一起去看,他们准备出门去看的时候,机器人回房间帮老奶奶拿拐杖,出来看见老奶奶就一动不动了,倒在地上,怎么叫也不醒,于是机器人去拿来了电池,放在老奶奶身上,可老奶奶还是无动于衷,没有醒过来,到后来,机器人也没有电了,在有电的时候一直待在老奶奶身旁,不离开,幻想着和老奶奶的快乐时光......

这个故事是以悲剧告终的,其实,人真的有些地方不如机器人吧!

篇11:人与花散文

人与花散文

花之开时,绚丽耀人;人之少时,阳光可人。虽,花非人,人非花,可将两者相论时,花又似人,人又似花。花开,人少,似同根。——前记

她,尹小沫,风华正茂的少女。虽没有绝美的芳容,但却散发着青春应有的灵气,活力;虽没有得到A+最优秀的成绩,但却以青春应有的动力保持着A的痕迹;虽没有很富裕的`家庭背景,但却保持着青春的阳光气息

篇12:人与机器之争

4月28日晚9点开始,属于“铁路、海运与公路运输工会”的地铁工人举行了一场为期48小时的罢工,造成一条线路彻底停运,其余线路的发车间隔有所延长。英国小企业联合会统计,占伦敦企业总数九成以上的小型企业蒙受了约6亿英镑的经济损失。

如果用一句话概述罢工的起因,大致可归结为人与自助售票机的岗位争夺。

目前,伦敦地铁的绝大多数乘客都已经习惯于自助售票系统,人工出票量不到售票总数的3%。因此,伦敦交通局计划撤销大约250个地铁人工售票站,为伦敦每年节省5000万英镑的开支。但关闭250个人工售票站的代价是大约950个地铁工人岗位将会受到影响。

伦敦市长约翰逊在竞选时曾反对过前任市长的地铁售票处关闭计划,但后来他也不得不承认,裁减已是大势所趋。

为尽量缓解混乱场面,伦敦地铁方面在4月29日协调增加了266辆公共汽车转运乘客。当天创纪录地有超过8000辆通勤巴士驶上了伦敦街头。混乱的交通让伦敦人对地铁工人尚存的理解之情变得荡然无存。没有其他工会的地铁工人参与这次罢工,更让铁路、海运与公路运输工会的地铁工人显得是在无理取闹。

该工会在4月28日的罢工进行期间还声称,若不能达成妥协,将会从5月5日开始举行新一轮的72小时罢工。但在5月5日凌晨时分,在漫长的会谈之后新一轮罢工行动被宣布取消。约翰逊将这次罢工的搁置称为伦敦人以及常识的胜利。

篇13:人与鬼的散文

入冬以来,每天的上下班由骑车改成了走路。一来是因为路上积雪成冰甚是难行,二来因为天冷,走路可以暖和些,现在,路上的冰已经融化了,但习惯了步行的日子也就不想再骑车了。以前夜班还会拿个手电筒,但由于自己马虎,总是把手电筒弄丢,在丢了N个手电之后就开始摸黑走路啦。不过感觉也好,手能直接插在口袋里了。

以前每天晚上下班都是一个人,戴着耳塞,踏着音乐的节奏,不慌不忙的回家。但是这几天走路的时候心里总是慌慌的。那是因为同事给我讲了他下班回家遇上的怪事。

他的家在距离单位五里路的村子里,每天上下班的路边有一片坟地,听人说过曾有人看到过身穿白色戏服的女子在那里出现。他的自行车也曾经连续三天在那个地方掉链子,第一天,他没在意上好链子走了,第二天心里就有些慌,第三天还没走到那就加了小心,但车链子又一次掉了。慌乱中上链子手被链子夹了个血口,又疼又怕,顾不上再上链子,那天他是推着自行车跑回家的。

那天晚上回家独自走在无人的夜晚,心里就觉得发毛,总有回头看看的冲动,但路边只是那些掉完了叶子的孤零零的树,也有路边的人家偶尔外泄的灯光。就那样心情忐忑的回了家。回家后还赶快用梳子梳了头,因为听别人说过鬼见了火就会远远避开的,而梳头时会有火光出现。我以前也听说过有鬼神的存在,还说他们在不同的空间,一般也不敢来胡乱伤害人的。虽然那样想,可心里的怕依然解不开。就这样怕了几天。

前天晚上回家,没有星星月亮,感觉雾蒙蒙的,快到胡同口的时候,听到有走路的声音,仔细看也只能看到远处有黑影在动,当时深夜三点,心里想不会有人了吧,(忘了自己也是夜归人)心里的不安更甚。不过自认为还是挺勇敢的,没有像别人说的那样撒丫子就跑,而是强做镇定的往前走。对面的黑影忽然问“谁呀?”听着那声音竟然发颤呢。“我,这么晚了干吗去?”说这话的时候我已经拐进了胡同。远远地听到那人嗯了一声。其实,到现在也不知道那人是谁,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晚了还在街上走。当时,只是随便问人家,好像也是给自己壮胆。

篇14:人与茶现代散文

沸腾,翻滚,平静,飘香,品味。这就是茶的一生,不长,不短。但胜在回味,胜在那若有若无的清香,胜在那一丝入口的甘甜。其实,与茶又有何不相似?为了寻求那丝丝回味,丝丝香甜,甘愿为了那一丝的甜,付出九分的苦,但有时付出十分的苦却得不到半分的甜,但往往人人都乐在其中,即使知道会失败,任然永不放弃。人生就是这样,就得这样,在苦中作乐,在乐中思苦。即使失败,任然前行。

乐与苦,苦与乐,相互交织,织成一张大网,将我们重重围住,让我们在苦与乐之中慢慢品悟属于自己的。

苦与乐的载体是记忆,记忆中的画面,就是人的一生经过。不长,不短。记忆中的,只存有过去的经历。过去的.,应该如品茶一般,细细回味,回味那入口的醇苦香甜。至于以后的,未来的,应如平静后飘香的茶叶,在沉默之中,缓缓释放自己应有的光芒,在不经意间给人意想不到的辉煌成就。

有人说;“握不住的沙,不如扬了它,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重生”对于过往的回忆,就像掌中的万千沙粒,既然注定会于指缝间随风消散,又何必去挽留,该逝去的终将逝去,强求不得,挽留不下。

有时候,需要自己给自己勇气,不要在过去的记忆下迷失自我,让自己在记忆的阴影下走出一条路。寻求真正的自我。

《红楼梦》耳熟能详的一部,但小说背后的作者曹雪芹,关于他的又有多少人知道呢?曹雪芹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后来家道中落,由富家少爷沦落街头,甚至以乞讨为生。后来为了表示对封建社会的不满,曹雪芹写出了流传千年而不朽的着作《红楼梦》。

不过,在《红楼梦》的写作过程中,几经磨难,其中忍受着贫病交加的生活,后又忍受着丧子之痛,最后又因为一场大火,手稿全部烧毁,又得重头再来。因此有人说《红楼梦》:“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最终的曹雪芹化悲愤为力量,呕心沥血,又将《红楼梦》重新还原,并做了改进,虽然还没有写完,但还是使《红楼梦》历经千年而不朽。

伟人创造了种种奇迹,他们不在乎世人的冷眼嘲笑,坚持追逐梦想,永不放弃,伟人也是人,吃五谷杂粮,受生死轮回之苦,享天伦之乐,看世态炎凉。所以,伟人是由人而来,伟人也有记忆,也品味过一次次的苦,不过,他们会把一次次的失败化为力量,化为前进的动力。

记忆存有的是过去,梦想代表的是未来。

未来的我们会是什么样,我们尚不清楚,既然不清楚,又何必去想象,往往当想象与现实发生太大的偏差时,我们会更加失望。所以不去想象未来,对我们更好。天道有它的规律,顺其自然反而更好。

只要我们有只够地付出,就会有应有的回报。我们的未来,就如同一只雏鸟,付出就是鸟的翅膀,随着时间的增长,雏鸟也该逆风飞翔,飞往广阔的天空。有多少付出,雏鸟就能飞的更高,就能看的更远,就能在更广大的舞台上展现自己。只有付出,人生即使不富贵至少活的精彩。

篇15:人与人的心灵相通散文

1、总是觉得自己被欺负,可我想通了,社会难免被暴露出丑陋,因为你饿我也饿,但如果这样我们也不要生气,知道生气不美,知道生气难受,所以不生气,要有一颗宁静而安然的心去对待这个世界。

2、人与人,尤其是在社会之中如果总是生气,难免暴露出一些丑陋,你不要搭理这事,不要放在心上,当你看过所有的丑陋以后你的心将会更加宁静。所以不放心上,若放在心上要被气死了。丑陋是正常的事情。

3、干活,能多干多少呢?为了心情的宁静咱们宁愿多干点,不计较,社会中人际关系一定不要去计较,计较也计较不出什么,自己的`付出才是无限的。计较反而让人心情不好,也让人很没有档次。计较的人不快乐,不宁静。计较包括计和较,计指算计,较指比较,无论算计和比较都不会安宁,所以不计较。

篇16:人与机器人散文

第一法则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使人类受到伤害

第二法则

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第三法则

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机器人三定律”是艾萨克在他的机器人相关作品和其他机器人相关小说中为机器人设定的行为准则,其流传范围之广不仅让其他作者的科幻小说中的机器人也遵守这三条定律,更带来了一定的现实意义,一门新兴学科“机械伦理学”即建立在机器人三定律之上,旨在研究人类和机械的关系。

从1920年至今,将近100多年的时间里,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协作、争斗从未停止,各类影视作品中处处可见机器人的影子。回顾影视经典,《银翼杀手》(Blade Runner)、《银河系漫游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终结者》(The Terminater)、《机械战警》(RoboCop)等科幻大作,或温馨,或暴力,或黑暗,或晦涩,但都把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机器和人的冲突上。

2013-2014年度是科幻大年,许多老牌的经典概念都会再次出现在大银幕上,比如重新制作的《机械战警》将于2014年上映,比如FOX电视台重金打造的科幻剧集《机器之心》(Almost Human)。从片名即可看出,剧中的矛盾已经不仅仅存在于机器与人两者之间,人与机器的结合把这一冲突推到了极点。

Almost Human

《机器之心》

电视网络:FOX

首播时间:2013年11月17日

制作人:J·H·怀曼(J.H. Wyman)

监制:J·J·艾布拉姆斯(J.J. Abrams)

主演:卡尔·厄本( Karl Urban)/迈克尔·伊雷( Michael Ealy)/敏卡·凯利( Minka Kelly)/莉莉·泰勒(Lili Taylor)/麦肯锡·克鲁克(Mackenzie Crook)

首先,欢迎来到2048年,欢迎来到由科幻教父J·J·艾布拉姆斯挂名监制的黑暗世界中。经历了《迷失》(Lost)神一般的成功,《危机边缘》(Fringe)不痛不痒的失败,J·J·艾布拉姆斯如今已经把他的工作重心放在电影制作上,《星际迷航》(Star Trek)系列和最新重启的《星球大战》(Star Wars)系列已經成为他响当当的代表作。纵观J·J的作品,不难发现他一贯的作风:创造一个披着科幻外衣的伦理故事。《机器之心》也是如此。

在如今这样一个“腐”字当道的年代,两位男主角若不发生点“基情”简直就是大逆不道,《机器之心》的两位男主角来头不小:卡尔·厄本以《指环王》系列影片为人所熟知,在新版《特警判官》(Dredd)中凭借“神演技”与一个面具独挑大梁获得好评。迈克尔·伊雷的戏路相当广泛,喜剧、正剧均信手拈来。前者在《机器之心》中扮演一名警察约翰(John),后者则是约翰的机器人搭档多瑞安(Dorian)。

一个设定在遥远未来,屏幕上充满打打杀杀以及各种合成机器人的电视剧一经播出便好评如潮,这其实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科幻剧集的受众人数相对情景喜剧、罪案/法律/医务类剧集人数要少得多,归根结底科幻背景故事会让观众产生距离感,各种高科技名词,甚至是制造出来的名词让劳累一天的普通观众望而却步。但《机器之心》做到了这一点,攻克了科幻剧集的死穴:在光怪陆离的未来世界背后,这就是一部两名搭档的警匪故事,以下几部作品可以作为《机器之心》的参考:充满基情的《银翼杀手》,机器人为主角《尖峰时刻》。

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罪犯'

由于黑帮犯罪行为的猖獗,每一名警探都要求配备一名机器人搭档,但如今的机器人早已不是冰冷的钢铁外表,他们和人类几乎一模一样,被称为“合成人”,几乎所有的技术工作都交给他们完成,类似数据分析、拆除危险品、常规战斗等等。这些合成人被设计成没有感情,依赖逻辑思维指导行动。

由卡尔·厄本扮演的约翰·肯尼斯(John Kennix)在一次行动中受伤,昏迷了2年之久,失去了一条腿,换来了一条合成假肢。约翰极其厌恶机器人,却接受了上司指派给他的新搭档,“脑子”有点问题的多瑞安,他,或者说“它”,是一名过时的机器警察,他的程序让他的行为更像人类,甚至在某些方面比约翰·肯尼斯更像。

《机器之心》的剧情发展主要集中在两名男主角的关系上,这种基情可以用Bromance(Brother+Romance)来描述,人与机器的矛盾在本剧中找到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科幻教父J·J·艾布拉姆斯和他的“坏机器人”'

最初见到J·J·艾布拉姆斯工作室“坏机器人”(Bad Robot)的标志还是在2004年的《迷失》片尾,一只红色的长着方形脑袋的机器人用童音喊着“Bad Robot”。坏机器人工作室位于洛杉矶大区的圣莫妮卡,在公司入口有着三个单词,“Are You Ready?”似乎在提醒每一个踏入他地盘的人,“你确定你准备好了吗,你准备好迎接J·J脑中的异想世界了吗?”对于一些刚刚踏足好莱坞寻求工作机会的编剧,制片人来说,这个问题背后的压力可能会更大,“Are You Ready?”这一问题也许会让他们在面对J·J的时候更加紧张,如今的坏机器人已经是《星际迷航》、《星球大战》两大重量级科幻电影的诞生地。在与J·J·艾布拉姆斯的12分钟对话中,除了《机器之心》外,我们还谈到了他的其他计划。

Q:影视圈

A:科幻教父J·J·艾布拉姆斯

Q:你认为未来的世界会是怎样?乌托邦式的社会还是一团糟?

A:我可能会乐观一些,《机器之心》和我最开始的设想有一定的距离,我不会盲目乐观,但我认为未来社会还是光明的,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我乐于相信事情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Q:能否给我们透露一下,在《机器之心》中,有哪些故事会让观众心潮澎湃?

A:《机器之心》最大的特点在于这些人物不仅仅让你开心,他们之间的感情与矛盾不会简单地落入俗套,最大的特点在于对于未来的思考。和许多科幻题材的电视剧一样,观众可能能够猜到之后的剧情发展,他们会自认为“我知道编剧想说什么”。《机器之心》的粉丝们或许也会有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主角们自身所处的环境和情形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保证会让观众耳目一新。打个比方,就像你看到了一种新型武器,你并不熟悉这种武器,但是你心中知道它很危险,甚至致命,你会很小心地接触它,并且不希望它落到坏人的手中。有可能是一颗突如其来的子弹,也有可能是一剂毒药让人发疯,或者是一种超级强大的有机生物体。这种不熟悉的感觉会带来一定的恐惧,也会带来一定的依赖性。

Q:每次电视上出现J·J·艾布拉姆斯的名字时,人们都会问到“他现在这么忙,究竟能在电视剧集上投入多少精力”。

A:我永远会在需要的时候出现。好消息是这部剧集拥有很棒的制作人J·H·怀曼,《机器之心》是他的主意,他负责整部剧集的核心制作部分。我最开始听到这个故事时觉得很精彩,如果不是他,我可能会去执导第一集。这么说吧,我并不是他们的保姆。我们会在被需要的时候完成自己应该担任的工作,读剧本、做笔记、看最终的剪辑成片,我们会做到最好。

Q:《机器之心》中,有哪些元素来自于你的想法?

A:整个故事来源于我们不停的商讨切磋中,很多细节都在一次又一次的对话中慢慢落实,有些片段和场景的设定很难说是出自谁的主意。当怀曼和我谈起这个故事时,我兴奋得不能自己。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无敌金刚》(The Six Million Dollar Man)是我的最爱,李·迈杰斯(Lee Majors)扮演的史蒂夫·奥斯汀(Steven Austin)就是我的偶像。我们在电话上聊了很久,经常会有好的想法蹦出来。

Q:有没有电视网拒绝了这部剧集?

A:那是当然,我们向电视网负责人介绍故事的构想时,他们一般会说,“很好,但是我们不需要”。这个过程很自然,他们的拒绝也有充分的理由。每个电视网都在寻找他们感兴趣的剧集。我宁愿找到一个真正对科幻题材感兴趣的电视播出平台,而不是表面上说“好的”,但实际上并不重视这部剧集的电视台。

Q:除《机器之心》外,你还有一部以机器人为主角的科幻剧集《未来世界》(Westworld) 即将在HBO播映,能否为我们介绍下这部电视剧集和电影的区别?

A:《未来世界》和《机器之心》一样,都涉及到机器人,机器与人的矛盾。乔纳·诺兰(Jonah Nolan)和丽萨·乔伊(Lisa Joy)正在撰写剧本,我们有一些非常棒的主意,现在还不能透露给你,但我保证这个故事一定会让人惊奇。

Q:漫威影业旗下的《神盾局特工》(Agents of S.H.I.E.L.D.)和其电影有着一系列非常好的互动,是否想过要重新开发《星际迷航》的电视剧集呢?还是说《星际迷航》系列电影的制作开发会影响剧集的重制?

A:《星际迷航》的电视剧版权在CBS电视网手中,我记得他们曾经表示,《星际迷航》有大量的粉丝基础,当时机成熟时这一系列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只是目前还不感兴趣。

Q:你现在的项目几乎都在同时进行,电影、电视多方面都有涉猎。有没有什么题材或者故事是你特别感兴趣的,比如詹姆斯·邦德?

A:有几个剧本我十分看好,现在正在最初的制片过程中。这些故事在概念上是全新的,并不是系列电影的续集。我发现自己经常过早地涉足于一些项目之中,这些故事有的只是一个高度概念化的形象,有的还尚未成型。但是我认为自己非常幸运能够参与其中,现在我只能说自己十分期待这些故事与观众见面,这些故事原创程度很高,并不基于目前的系列电影。

《危机边缘》制作人J·H·怀曼继续涉足科幻题材'

Q:影视圈

A:J·H·怀曼

Q:《机器之心》中的约翰其实也不是100%的人类,他有一条合成腿,对于这个事实约翰能否心甘情愿地接受呢?

A:约翰·肯尼斯是一个很有趣的角色,他内心十分抵触现世的高科技,他认为高科技导致了人性的丧失,他认为少了这些机器人世界会更加美好。他在享受高科技给他带来的便利之时,比如防弹背心等等,对于人与机器的合作仍然心存疑虑。约翰只能注视着这一切,强迫自己适应这个新的世界,逐渐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存与这些机器人无法分割,一方面他看不起这些机器人,另一方面他还要学着去信任机器人。这是一个人物内心的转变,最终约翰开始意识到科技本身并不可怕,取决于人类如何去使用科技。

Q:《機器之心》这种高度概念化的剧集是否会让观众望而却步呢?首播集的剧情如果是一部电影的话一定也很受欢迎。人们或许会想,《机器之心》如果放在有线台或者Netflix播出会不会更好?

A:FOX对于《机器之心》的题材很感兴趣,之前与他们合作的《危机边缘》也是科幻题材,与FOX的合作非常愉快。至于故事本身,《机器之心》的确是一个“爆米花”性质的主意,《危机边缘》也是一个科幻故事,和《机器之心》相比,其概念更加严肃,故事也更加激烈。FOX与《危机边缘》的合作很棒,为如今的《机器之心》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Q:把约翰·肯尼斯的上司设定为女性的想法从何而来,这个决定是否与莉莉·泰勒本身有关?

A:的确如此,最开始我们的想法是由一名男性来扮演警长,我们的选角导演艾普尔·韦伯斯特提出“莉莉·泰勒如何?”然后我们开始意识到这种可能性。莉莉是一名很棒的演员,我们都是她的粉丝。约翰有一名女上司一定会很有趣。把一个男性的设定投射在女性身上并不是很难的事情,拥有莉莉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我们都很喜欢她,最终结果大家都很满意,她很好地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具有很强管理能力的女强人。

Q:当《机器之心》完成选角之后,你的剧本是否有一些改动?

A:有改动,我们通常都会根据演员的特色加入一些新的内容,至少我是如此,这种变化只会让故事变得更好。在润色过程中,你会发现有一些效果是你之前想要,但是在演员没有确定之时,让你无法施展能力。《机器之心》的创作过程也是如此,在确定演员的过程中有很多灵感纷纷涌现,我们会因为演员具体形象的出现为故事增加新的元素。

Q:有哪些其他的科幻作品影响了《机器之心》的创作?

A:之前的《危机边缘》对我影响很大,科幻剧集意味着全体主创人员必须做很多调查与研究,结果通常会影响剧集的故事走向。当你逐渐意识到科技的力量,边缘科学的双刃剑性质时,你会对科技倍加小心,现实社会中也是,有很多危险人物利用科学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这些道德上的思量让我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对科技应用的伦理层面上,这样一来,我们的故事就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人们总是设想未来世界会怎样,在《机器之心》里我们提出了这个设想,我们也希望能够回答这个问题,而这一过程与《危机边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Q:《机器之心》在设定上和1982年的经典之作《银翼杀手》有相似之处,这部电影对你有哪些影响呢?

A:在我看来,任何科幻题材或多或少都从《银翼杀手》上获得过灵感,这就好比你在一间布满精确科学仪器的房间中很难做到不留下任何痕迹。《银翼杀手》是我最喜爱的电影之一,它承载了很多内容,对年轻时的我有着很深的影响。如今我希望《机器之心》也是一个具有深度的故事,我想通过这部剧集表达自己的思想,我想让人们意识到人与机器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感情。这些故事背后的层面都是一个创作过程。

四方脸动作男星 新一代萌神卡尔·厄本'

卡尔·厄本再次回归动作戏让他的影迷惊喜连连,在《星际迷航》中有着精彩表现的卡尔总觉得自己的扮相过于文绉绉,如今在《机器之心》中他又能拿起高科技武器与坏人过瘾地厮杀。再次担纲男主角也给了他很多有趣的经历。

Q:在众多科幻故事中,你最喜欢哪个机器人?

A:《银翼杀手》中的达丽尔·汉纳(Daryl Hannah),她简直太美了,还有肖恩·杨(Sean Young)扮演的复制人瑞秋(Rachel)。你最喜欢哪个?

Q:你觉得对约翰·肯尼斯来说,他要花多长时间才能真正接纳一个机器人?

A:好问题。设身处地为约翰想想,他昏迷了两年之久,醒来后他发现自己身上多了一条机械腿,他发现一直支撑自己情感世界的女友竟然是他的敌人。他的整個世界几乎崩溃了,他受伤,他愤怒,他对新的世界充满恐惧,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愧疚,所有这些情感在他身上集中爆发。约翰·肯尼斯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他想拿回自己丢失的东西。

Q:除了他的腿。

A:对,他的机械腿是一个无法抹去的印记。

Q:《机器之心》的首集已经播出,主题很严肃,故事很正经,但其中也有很多搞笑的段子。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A:一点都不。就像我之前在圣地亚哥动漫展上所说的那样,J·J·艾布拉姆斯集结了一帮非常有趣的人,我们在一起配合得非常完美。J·J是我见到的最聪明的影视专业人士之一,我们之间有着良好的化学反应,我迫不及待想让观众也看到这种良性的化学作用。

Q:《机器之心》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A:角色之间的关系,我的角色约翰·肯尼斯是一个有着悲剧过去,一脸严肃的家伙,而约翰的搭档则是轻松欢乐,有时候有点恼人的机器人。对我来说,两名男主角的感情变化是整部剧集的重心。他们之间的互动,互相学习,互相信任,这种方式非常吸引我。这种情感背后的积淀很深厚,随着故事的进行只增不减,有时也会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呈现出来,十分有趣。

Q:接下来的故事和首播集会有很大的区别吗?仍然是一集一个案子吗?

A:基本上还是遵循一集一个案子的节奏,但是整部剧集具有很强的原创性。整个故事设定在并不遥远的未来,所以没有太重的科幻感,有些类似于人们心中对未来的幻想,我们把这些想法搬上了银幕,加上一些有趣的调味料。观众在首播集中看到的元素在接下来的剧集中仍然会反复出现,但每次出现都会是全新的方式。两名欢喜冤家是剧集的核心,看他们在一起工作、斗嘴是很有趣的事情。第一集中观众看到了大量的打斗,第二集中我们有性感的机器人,之后我们还会有很多新鲜的东西。

Q:你为《机器之心》留出了多久的档期?如果这部剧集常红,你可能会有一份四年、五年甚至六年的长期角色……

A:如果我对这部剧集没有信心,我不会与他们签约。J·J·艾布拉姆斯和他的团队非常棒,他们一起制作出了像《双面女间谍》(Alias)、《迷失》这样的经典剧集。我认为《机器之心》具有十足的潜力。如果《机器之心》能获得五季的签约,我只能说求之不得。不论这部剧集的寿命有多长,我都会做到最好,我都会百分百地投入到每一天的工作之中。和这些优秀的同事在一起,创作出自己为之骄傲的作品,让我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

Q:我记得你曾经说过自己并不介意那种“存在感”的缺失,如今《机器之心》一周一集,你如何看待这种新的存在感?

A:我会祈祷这部剧集的成功,所有人都希望《机器之心》能够热播,如果我们如愿的话,我将不会是之前那个默默无闻的小毛头了。《星际迷航》上映之后很多人已经能够认出我,这是一件好事,不再被人遗忘。

Q:《星际迷航3》也已经提上日程了,你和J·J·艾布拉姆斯也已经合作了多次,《机器之心》和《星际迷航3》在日程上有冲突吗?

A:《星际迷航》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世界,和剧组成员在一起的每一天都让我开心,目前来看是要根据J·J的安排来制定下一步的计划,但我保证观众们一定会继续支持《星际迷航》这个电影系列。

迈克尔·伊雷:拥有醉人微笑的蓝眼睛黑皮肤帅哥'

在《机器之心》中迈克尔·伊雷扮演的机器人更像是一名有血有肉的人类,他十分擅长这类角色:《执法双雄》(Common Law)中的搞笑警探,《像男人一样思考》(Think Like A Man)中的居家男孩,《傲骨贤妻》(The Good Wife)中的滑头律师……这名来自于马里兰的演员近年来在电影电视圈内十分活跃。

Q:影视圈

A:迈克尔·伊雷

Q:当你接到《机器之心》剧组的邀请时,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是整部剧集的概念,还是多瑞安这个角色?

A:我觉得是这个角色多一些,我看到剧本时觉得这个故事非常好。与怀曼第一次见面时我们讨论的内容都是关于多瑞安这个角色,你能想象吗,这一见面持续了3个小时,我从来没和别人聊过这么长时间。我感觉到了他的热情,他的组织能力,他对这部剧集的渴望,我觉得接下来的5年,我都会把自己奉献给《机器之心》。

Q:扮演一个机器人和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类,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A:区别还蛮大的,作为一个演员,你需要把自己的背景故事和直覺投射到你的角色中去,你所扮演的角色有着属于自己的过去。扮演多瑞安机器人时,最难的事情就是他没有任何过去,他只是一个依照程序设定的机器人,和约翰不一样,多瑞安没有自己的生活经历,所以他很好奇,对约翰的过去好奇,对人类的感情好奇,在《机器之心》里面,多瑞恩的角色承载着“观察者”的作用。

Q:为《机器之心》你做过体能训练吗?有没有学一些新的动作招式?

A:现在还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训练。我在《黑夜传说》(Underworld)中曾经吊着威亚飞来飞去,可以横穿整间屋子,应该是我做过的最难的事情了。

Q:除了《机器之心》以外,你还有什么新的作品即将和大家见面吗?

A:2014年情人节档期有一部《风流昨夜》(About Last Night)上映,是1986年同名电影的重制版本,明年暑假《像男人一样思考2》(Think Like A Man Too)也会上映,另外在《最后的维加斯》(Last Vegas)中我会有一个客串的小角色。

Q:关于《机器之心》你有什么想和观众分享的心得吗?

上一篇:土地执法责任制下一篇:冠状病毒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