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精彩

2024-04-27

画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精彩(共6篇)

篇1:画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精彩

画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精彩

枝江市江汉路小学 汪 媛

摘要: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孩子更喜欢用色彩缤纷的图画,生动直观的想象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世界。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景芝在《美术教育与儿童创造思维发展》论文中指出:用绘画启蒙儿童的智力发展,是十分有效的教育手段,每个孩子都应该在早期及时接受绘画教育。关键词:绘画 低段语文教学 运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孩子更喜欢用色彩缤纷的图画,生动直观的想象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世界。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景芝在《美术教育与儿童创造思维发展》论文中指出:用绘画启蒙儿童的智力发展,是十分有效的教育手段,每个孩子都应该在早期及时接受绘画教育。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绘画教学非常适用。绘画能帮助学生加深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我在教学中将绘画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绘画识字 生动有趣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低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不能持久,简单机械的重复识记汉字,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容易遗忘。绘画能将抽象的文字,演变为生动直观的艺术形象。绘画猜字能够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和兴趣,是一种很好的识字方法。

比如教学生认识汉字“雷”时,可以画这样一幅图:雨点滴在了田地上。请学生猜一个汉字。认识“刃”字时,可以先画一把菜刀,“这把刀生锈了,有缺口了。”然后把菜刀画成缺了口的菜刀,告诉学生,刀缺了一个口,就变成“刃”字。学生轻松的记住了“刀”和“刃”这对形近字。低年级的学生对绘画比识字有着更浓的兴趣。几乎每一个学生早在幼儿园时就已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能。在教一些形象的汉字时,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笔给字配画。如学“羊”字时,学生会画一只可爱的小羊,学“明”字时,学生会画上太阳和月亮。很多学生很容易将“乌和鸟”混淆,老师们如果能把简笔画运用到教学中,效果更佳。学习《乌鸦喝水》第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新课导入的:先在黑板上画一只小鸟。马上就有学生发现:“老师,小鸟的眼睛您忘记画了。”我故作惊讶地问:“小鸟没有了眼睛,就变成了什么字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乌鸦的乌字。”“你们说的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乌鸦喝水》。” 同样认识汉字“兔”和“免”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学习。通过绘画迁移到汉字,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让学生对这堂课记忆深刻。经过多次有意识的训练,许多学生积极踊跃地走到黑板前绘画,请大家猜汉字,课堂上学生们识字兴趣特别浓厚。一个个汉字,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大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绘画学文 加深理解

低年级阅读教学,课文选材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朴实,内容浅显,学生很喜欢。教师单纯讲解,学生品味不足,如果灵活运用绘画教学,则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上二年级课文《画风》,为了让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有更深刻地理解。可以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孩子们,课文中的小朋友画出了风,你们能不能也拿起画笔,画一画风呢?看谁画得最有创意。”课堂上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画气球在空中飘荡,有画小女孩裙角飞扬,有画孩子在公园放飞风筝,有画妈妈骑自行车头发飘扬,还有的画大风吹倒房屋„„孩子用手中的画笔告诉我“风来了,风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孩子们细致的观察力和大胆的创作能力令人惊讶。孩子们画的每一幅画都是有鲜活生命力的艺术品。同样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到《四季》、《画家乡》、《雪地里的小画家》等课文教学中。

三.绘画学诗 感悟诗意

优秀的古诗,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不多,如何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呢?学习古诗时教师深情的范读,配合诗意绘画,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一年级古诗《一去二三里》,让学生认真地诵读古诗,请他们说一说在读古诗的过程中,看到一幅什么画面,请把你看到的美丽景色介绍给大家。学生们说,他们仿佛看到了村庄,美丽的亭子,鲜艳的花朵等。学生们的描述过于苍白,不够生动形象。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在古诗中写出的乡村美景,我们教师可以出示精美的配图,这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水墨画,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有的学生说:“乡村的房子升起了炊烟,也许是农民忙完了一天的农活,回家做饭呢!”还有的学生说:“这个村庄很美丽,远处有古色古香的亭子,里面有过路的行人在休息谈天。村庄的周围盛开着红艳艳的花朵。”还有的学生观察到,画上有牧童在悠闲地骑在牛背上,不禁感叹到:“这里的人们,生活在这么美丽的地方,真幸福呀,我真想到这个地方玩一玩,看一看。”接下来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看到这幅美丽的乡村风景图,你们能不能尝试这古诗背下来呢?”“能!”学生们胸有成竹地回答。学生们轻松熟练地背诵了古诗,愉快地体会了这首古诗表现的乡村景色美。古诗学习,通过精美的图画,教师深情的诵读,学生的感悟,能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同样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到《绝句》、《望天门山》、《山行》等古诗中。

四.绘画拓展 激发灵感

所谓“写话”就是写一两句话,或简单的写一段话。《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写话教学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和感想。”低年级学生的写话应该建立在“说话”的基础上。绘图写话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教授一年级语文《荷叶圆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句子,为学生续编儿歌做好铺垫。我精心设计了一幅画满绿色荷叶的池塘,当学生们读出“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就把蜻蜓的画片贴在荷叶上。当学生又读出“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教师可以将几条生动有趣的“小鱼儿”贴在“荷叶”下„„教师鼓励读一读儿歌中描写它的句子。”让学生带上这些动物的头饰,一组组去讲台上朗读表演儿歌,学生们既神气,又认真,儿歌读的特别有感情。接着,让学生当一名小诗人,学着创编儿歌。孩子们说:“荷叶是鸭子的太阳帽,鸭子在荷叶下睡着了;荷叶是鱼虾的被子,它怕鱼虾着凉了;荷叶是小朋友的扇子,夏天就用它扇风乘凉„.„”说的多妙呀,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不正是一个个小诗人么?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让学生进行这样的口头说话练习,长期努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看到图画,即可出口成诗,这也是绘画的功劳。

在学二年级课文《找春天》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项作业,你还能在哪里找到春天呢?拿出你的画笔画一画,写一写吧!有的学生画出了美丽的蝴蝶在五颜六色的花丛中翩翩起舞。有的学生在纸上画了一群鸭子在水里嬉戏,他写到:春天来了,鸭妈妈会带着鸭宝宝们出门晒太阳,想请太阳帮它们把身上的积雪融化。春天来了,公园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我们又可以玩滑轮了,还可以在五柳湖里划船呢,我喜欢春天„„

运用绘图写话让学生在自己观察体验中找到写话的灵感,孩子们在绘图写话中,展示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经常在学生们的作业中选出一些优秀的作品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开展绘图写话展览,一定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挖掘课堂教学的有利因素。恰当地运用绘画,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识记汉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效率,真是一举多得。参考文献:

﹝1﹞贾宇、梁萍萍,浅谈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2005,(13). ﹝2﹞王君、李林,语文教学引进绘画的尝试﹝J﹞.中学语文教学,1995,(7). ﹝3﹞罗艳华,简笔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知识窗(教师版),2001,(9).

篇2:画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精彩

开化芹阳办事处中心小学

程甜仙

摘要:因为原先一直在初中任教数学学科,所以对于现在的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来说,自己还是一个新手。这两年来,我尽心尽力地上好每一节课,并时刻提醒自己,千万别把小学生当成初中生来教,一定要照顾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要让小学生在乐中学、玩中学,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并组织好自己的课堂教学,寻找属于师生共享的精彩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精彩

夸美纽斯认为“正确的教学应能激起儿童求学的欲望,对学习感兴趣并感到愉快。”如何让孩子们接受“好玩又好学”的数学知识?如何让他们进入到美好而奇特的数学王国?让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更精彩?在两年的小学低段数学教学摸索中,本人做了一些探索。

观看动画念儿歌,让数学课堂充满童趣。

小学低段的数学教学,最开始的是数字教学,即1至10的认识和书写。其实对于我自己来说,虽然教了多年的初中数学,但对1至10的数字的认识和规范书写说实在还是欠缺的。这时候我借助了电脑网络,上网查询了1至10的数字特征和书写要求,这一查就找到了很多1至10 的数字儿歌的动画,一首“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真正让小朋友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数字的存在,也让小朋友感受到数学原来是这样可爱,用这么简单的几个数字还可以做出诗来,第一节课就让学生感受到数字的美。一首数字儿歌真真正正把孩子们带入到了数字王国“我是1, 1,1,1,1象蜡笔细长条,我是2,2,2,2,2象天鹅水上游……”,儿歌视频是动态的,把数字的书写很形象的展示在小朋友面前,让小朋友高兴不已,也让老师乐之不疲。古代牧羊女放羊数羊记羊的动画把小朋友带到了古人计数的场景,让小学生了解了到两位数计数方法的需要和来历,真正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同时又向小朋友渗透了数学文化和数学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了不起……在这以后,一幅幅优美的动画,一首首可爱的儿歌,经常会在我和我的学生的数学课堂上出现,因这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很有亲切感。看动画念儿歌,给孩子们的课堂带来了很多童趣,让孩子更愿意去了解学习数学知识,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一堂好的数学课,一定让学生学会思考

“数学能训练人的思维”。一句名言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有一种快乐来源于思考。不难发现,全身心投入思考的孩子会时不时地“傻笑”一下,此时,他一定是发现了什么了吧?教会学生思考,也是我们数学老师不可缺少的必修课,我觉得有让学生思考的数学课,就是一堂精彩的数学课。

在一年级(下)学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以后,课堂作业本中有这样一道题:在“0、2、6、9”四个数字中任选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一共可以组成哪些数,其中最大的数是几?最小的数是几?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如果不能做到有序的思考,可能就会产生遗漏或重复,引导学生理出思考顺序就非常重要。学生会在摸索中分出以下类别:(1)2在十位上时有20、26、29;(2)6在十位上时有60、62、69;(3)9在十位上时有90、92、96;(4)0在十位上时这样的两位数不存在,所以不作考虑。只有理出了思考顺序,才可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此类题型让学生尝试了用“分类”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分类中体验到了数学的快乐。

对于低段的小学生来说,看见直接的求比多比少的题,都是不加思考的就选择用减法列式并计算,而当碰到问法有变化的题就手足无措,或者就胡乱的瞎做一番。在一(下)中有这样的一道题:笑笑踢毽子踢了12下,淘气踢毽子踢了7下,问(1)两人一共踢了几下?(2)笑笑比淘气多踢了几下?(3)淘气还需踢几下才和笑笑一样多?对于前面两个问题学生都会做,求“一共”用加法,求谁比谁多(少)多少用减法,而对于第三个问题,不善于思考的学生就不知怎么做了。老师引导如果把第三句话换一种说法应该怎么说?后来学生发现第三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是解决同样一个问题,其实就是问淘气比笑笑少踢了几个?这样问题还是归结到求谁比谁多(少)多少的问题上,只不过换一种问法而已。通过课堂引导,学生懂得了有些数学问题在较难理解的时候,可以试着换一种说法,尽量找到可以依靠的“模”,问题就简单了,紧跟着很可能轻松地就能把问题给解决了。这就是我们数学中讲的“建模思想”(这个当然不需要和小学生说),但这毕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做少许的一些渗透,能让学生在思维转化中找到了思考的乐趣。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数学老师对着学生说“数学老师比你们的年龄大多了”让学生试着说“我们比数学老师的年龄小多了”,“数学老师比你们多一些”,“我们比数学老师少一些”等等。

一般低段学生在解题时总是很容易受比较相似题的干扰。在解决上面讲到的“淘气再踢几下才和笑笑一样多?”的题时,学生选择了减法计算,直接用笑笑的减去淘气的就是了。可过几天后,出现了一道差不多类型的题:“淘气有14张卡片,笑笑有8张卡片,淘气要送给笑笑多少张卡片,他们俩的卡片一样多?” 我发现90%的同学都是列出14—8=6完事。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加以引导,我首先让学生思考14—8求出的是什么,然后问道把6都给笑笑的话会怎样,后来发现不应该把多的全给笑笑,而是把多的一半给对方,学生明白后频频点头。我及时煽动着说了一句“数学课是思考的课,我思考,我快乐!”学生大声的附和着说:“数学课是思考的课,我思考,我快乐!”

“数学课是思考的课,我思考,我快乐!”这句话现在成了我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的一句习惯用语,在师生的配合下,演绎出了属于我们自己课堂的精彩。

巧设陷阱,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我们自己有时在某一件事情上栽过跟头,过后再遇到相同的事情,我们就会倍加小心应对,比如说我自己就曾经在自家的楼梯上两步当成一步跨,结果把脚伤的很厉害,到现在一走在楼梯上就会告诫自己,走楼梯眼睛一定要看脚。在学习上也是一样,老师可以试着先设些陷阱,让学生试着跳进去,然后想办法跳出来,这样同样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在一年级(下)学了平面图形中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认识后,每课一练中有一道拓展题:“将一张正方形纸片,减去一个角,问将会变成几边形(几个角)?“凭我经验,学生一种情况肯定能找到,但可能都会说成3个角或三条边(因为4—1=3)。为此,我先用了一个父辈们曾经考过我们的问题做铺垫:“有一棵树上有10只鸟,被枪打死了1只,树上还有几只?”,有学生很快回答9只,这在我的预料之中。因为在这之前已学过“有一棵树上有10只鸟,飞走了1只,树上还有几只鸟”的问题。学生被我拉进了陷阱。这里10—1等于9吗?学生发现上当,改口说是0只,因为听到枪声鸟早跑光了。(此时学生有点兴奋起来)。回过头来让学生解决原先提出的问题,果然不出我所料,最先回答的几个学生都说是3个角(虽然这种结果存在,但肯定不是我脑子里所储存的状况),他们是简单的4—1=3来的。我让学生在纸上画一画数一数再说,学生很快得出有5个角,这个答案得到了我的肯定。“还有其他可能吗?”继续让学生讨论,老师提示并画示意图,最终在老师的帮助下发现“一张正方形纸片,剪掉一个角后,变成有5个角或4个角或3个角的可能都有”。学生若有所思,原来数学还可以有好几个正确答案的?不管学生以后是否还能记得住这到题,但不管怎样,考虑图形存在的多种情况的这种意识,已经在这堂课播下了种子。4—1一定会是3吗?这堂课给学生带来了快乐。

老师也不是万能的,策略总是相对的,唯有儿童的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永恒。只要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让学生学会思考,都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张奠宙 宋乃庆 《数学教学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9 【2】郑伙亮

《如何让数学课妙趣横生》

人民教育

篇3:画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精彩

一、利用绘本构建情境

当前, 情境教学法是很多教师所提倡的, 有助于为教学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 通过情境的构建和吸引, 引导小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在情境教学中, 有的教师始终是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课, 没有结合具体的情境, 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我认为兴趣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是最关键的要素, 也是他们参与课堂的最直接动力。 正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 采用绘本构建情境, 有助于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 排序和分类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 如果教师一下子将排序分类的概念呈现出来, 就可能使得学生心理上出现畏难情绪, 所以我利用绘本构建了教学情境。 我借助绘本故事《让谁先吃好呢? 》, 引导学生一边观看精美的画面一边思考。 学生在多媒体屏幕上看一张张漂亮的图画, 这些图片包括各种可爱的小动物,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道理娓娓道来, 结合《让谁先吃好呢? 》这个绘本故事, 引导小朋友在脑海中对数学概念的分类与排序有全面的了解。 在这一系列的排列中, 学生结合绘本故事, 通过排序、复合分类、绘制统计图表、理解概率与统计、对给定的资料进行组织等方式,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身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利用绘本发散思维

数学学科充溢着思维的光芒, 就当前的数学教学来说, 我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最重要的, 引导学生形成开放式的思维, 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与成长注入鲜活动力。对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 只有培育他们的思维发散能力, 才能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中迎面任何挑战。 在教学中, 我们不能仅仅看到教学的成绩, 而是要看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数学思维的引导和培养过程中,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将“数”与 “形”的两个概念进行相互转化, 在小学低年级教学阶段, 教师就要适度引导学生运用较广泛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为了在低段时期就着手培育学生运用数学思想的能力, 我引入了绘本故事《各国的早餐》, 这则绘本故事呈现出各个国家的传统美食文化, 我通过绘声绘色地运用图例、数字相结合的方式, 引出分数的意义。 学生在阅读《各国的早餐》这个绘本故事的时候, 也会感受到这本书充斥着童趣的色彩, 学生在与图文、数字进行对话的过程中, 进行相互交流, 也能比较深刻地理解什么是整体、什么是整体中的个体, 这些比较有深层内涵的概念。

三、利用绘本灵活布题

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 我在组织数学教学的时候, 利用绘本灵活布题, 引导小学生全面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我积极运用多媒体将绘本故事通过大屏幕呈现出来, 比如结合绘本教学, 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绘本故事。结合趣味性的故事, 我布置一些练习题, 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 在完成这些特色的有难度的习题的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一起完成我利用绘本布置的习题作业。

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 一起探究、完成我所布置的习题。 比如我有一次布置学生回家读绘本《意大利面和肉丸子》和《大人国和小人国》,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一起探索这两本故事绘本里所蕴藏的数学知识。 以《意大利面与肉丸子 》绘本故事为例, 涉及几何中的面积和周长, 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外探索, 为后期的面积计算的新授课做好一定的铺垫和准备工作。 一般来说, 我每周都会布置一些绘本数学书的阅读任务, 引导学生在阅读时积极质疑,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数学绽放人文精彩。

总而言之, 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承担着引导者的角色, 结合小学数学这门学科来说, 只有不断研究、 探索创新的教学方式, 绘本作为普遍受学生喜爱的书籍种类, 将绘本与数学内容的教学相结合起来, 构建更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

摘要:数学是一门集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于一体的学科, 结合这门学科的教学, 作者认为数学学科的教学要一改传统意义上比较生硬、刻板的特点, 让数学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多点人文性和形象性, 这样才能力促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开放。对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 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都比较有限, 因此我联想到了可以在平日的数学课堂中融入绘本, 有助于低段数学教学更好地开展。本文从三个方面加以开展阐述:利用绘本构建情境;利用绘本发散思维;利用绘本灵活布题。

关键词:小学低段数学,绘本,有效性教学

参考文献

[1]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姜映红.小学数学绘本教学探析[J].科学导刊, 2015 (8) .

[3]陈丽娜.培养数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谈绘本对完善学生数学思维与方法的作用[J].新课程:小学, 2015 (3) .

篇4:“讲”出低段故事类课文的精彩

一、读讲结合———内化故事语言

所谓读讲结合, 就是指先引导学生通过读把握故事类课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再通过讲内化课文语言。现在,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一定的文体意识, 对于阅读课文的教学总是喜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挖掘, 从而把具有整体性的文本内容分析得支离破碎。其实, 低段教材中的故事类课文内容通常比较浅显, 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过多的分析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索然无味。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习文本的语言, 因此, 对于故事类课文的教学,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讲结合的过程中内化语言。

如《狐狸和乌鸦》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是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 学生通过一两次阅读基本上就能够读懂故事内容, 理解其寓意。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很多教师往往只是追求学生能够“读懂”。这样的阅读教学目标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仅仅“读懂”课文并不能真正理解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在学生“读懂”的基础上,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讲出主要情节及其中所蕴含的寓意, 通过读讲结合的教学方式让这一类课文的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师:小朋友们, 你们读完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以后, 觉得课文描写了一只怎样的狐狸?

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了一只馋嘴的狐狸。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只狐狸馋嘴的?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因为狐狸看到肉以后就直流口水。

师:“直流口水”是什么意思呢?

生:“直流口水”就是看到想吃的东西后口水就不停地往下流。

师:那么你们觉得狐狸除了馋嘴还怎么样呢?

生:狐狸还很狡猾, 它看到乌鸦嘴里的肉就想骗过来自己吃。

师:是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了一只馋嘴、狡猾的狐狸。那么, 你们能够把这个故事的开头部分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在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说出狐狸的馋嘴和狡猾。

(同桌之间讲故事开头, 有的学生讲到“看到乌鸦”时抬头看了看上面。)

师:老师刚才发现很多小朋友在讲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的时候, 总是要抬头向上面看一下, 这是为什么呢?

生:老师, 乌鸦是在树上, 而狐狸是在树下面呀。狐狸不抬头怎么能够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呢?

师:真不错。你在讲故事的时候还能够根据内容加上动作, 这样就更加活灵活现了。但是, 我觉得你讲得还不能够表现出狐狸的馋嘴, 你能够再加一些动作来表现它的馋嘴吗?

接下来, 有的学生在讲“狐狸馋得直流口水”时加上了“舔舌头”“咽口水”的动作。

在以上案例中, 学生通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知道了狐狸的嘴馋和狡猾, 然后, 笔者让学生根据“舔舌头”“咽口水”这两个关键词边讲边做动作, 让学生对故事的经典语言进行内化, 自然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符合低段学生语言学习的特点, 同时能够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

二、看讲结合———把握故事情节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在学习故事类课文的过程中, 往往难以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这是因为低段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阅读思维能力都比较低, 再加上他们的阅读积累并不是很丰富, 从而很难有效把握故事情节。在苏教版的教材中, 很多故事类的课文都配了插图, 这些插图与课文内容具有很强的匹配性, 形象化地呈现出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因此, 在小学低段故事类课文的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看讲结合的形式来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这样, 学生就能够在插图的帮助下想象故事情节, 提升语言学习效果。

例如, 《青蛙看海》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的内容比较长, 故事情节也比较复杂, 因此, 学生仅仅借助课文中的文字进行故事讲述是比较困难的。这篇课文一共配了四幅插图, 第二幅插图画的是青蛙和苍鹰对话的情景, 第三幅插图画的是青蛙和松鼠一步一步跳台阶的场景, 第四幅插图画了青蛙和松鼠成功地跳上山顶看到了大海的情景。这三幅插图就像是连环画, 生动地展现了这则故事的情节。因此在教学中, 笔者引导学生在观察这三幅插图的基础上, 通过看讲结合的方式把握这则故事的主要情节。

师:小朋友们, 第二幅插图画的是谁和谁在对话, 它们都说了些什么呢?

生:第二幅插图画的是青蛙和苍鹰在对话。苍鹰告诉青蛙只要登上前面的山就能看到大海。可是青蛙见山这么高, 心里害怕了。

师:那么第三幅插图画的又是谁和谁在干什么呢?

生:第三幅插图的是青蛙和松鼠一步一步跳上台阶的情景。

师:第四幅插图又画了什么呢?

生:第四幅插图画了青蛙和松鼠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登上了山顶, 看到了海。

师:接下来, 请你们根据这三幅插图, 并用“ () 和 () 在干什么, 最后 () ”的句式说一说每幅插图的主要内容。

这样, 学生就在这三幅插图的辅助下, 进行了有效的说话训练。由于这三幅插图画的正好是这一则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因此, 学生在看图说话的过程中就很自然地把握了故事的主要情节。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 在低段故事类课文的教学中, 借助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的方法能将较长的故事分解开来, 降低学生复述的难度, 并且帮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大致把握故事情节。

三、“演”讲结合———再现故事内容

小学低段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 而且他们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新课标特别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根据低段学生的这一兴趣特点及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在故事类课文的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演”讲结合的过程中再现故事内容, 这样,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 《狼和小羊》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这则寓言故事通过狼和小羊的对话生动地展现了故事的情节发展。在教学中, 当学生对故事内容及情节有了充分的把握以后, 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分角色表演活动, 让一个学生扮演狼, 一个学生扮演小羊。学生在角色表演的过程中通过“狼”和“小羊”的“台词”, 有效地再现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在以上教学中, 教师通过“演”讲结合的形式, 不仅让学生把握了《狼和小羊》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而且这个过程是一个语言实践的过程, 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而促进他们阅读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指出的是, “演”是为“讲”而服务的, 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让学生为了“演”而演, 致使课堂教学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篇5:小学低段数量关系建构的教学策略

1 着力运算意义的理解

教师应该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加以梳理, 采取一些途径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意义, 从而更好地进行数量关系的教学。

1.1 直观素材中提取运算模型, 支撑数量关系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结合加减法、乘除法运算意义认识的教学逐步渗透每一种基本的数量关系。建立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 抽象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在小学阶段, 加减法的模型建立对学生来说, 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比较容易理解。两个最重要运算意义理解是二年级上册的乘法和二年级下册的除法。

乘法模型的建立是小学阶段最根本的一个模型, 它以乘法意义的理解为基础, 并为后续建立“路程、速度和时间”“周长、面积和体积”“单价、总价和数量”等重要关系提供模型。

除法意义的理解是难点, 特别是包含除。在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这块知识进行教学时, 我们可以用“盘子、棋子”表演平均分 (包含和等分) , 棋子代表各种总量对象, 盘子代表各种份数对象, 玩过家家, 多向反复交流。比如根据算式20÷4=5摆出意义, 学生在动手摆一摆后, 能正确用语言表述“分”的过程和结果, 重点关注“每, 平均, 份”的正确使用, 明确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虽然这种数量关系没有明确出示, 但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就能够解决此类问题, 这为后阶段的学习总数、份数、每份数;速度、时间、路程等关系奠定了基础。如果低年级包含除的操作经验缺乏, 会导致高年级数量关系因没有表象支撑而一片模糊。

1.2 拟题训练中理解运算意义, 辨析数量关系

学生在经历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运算意义的基础上, 还需要进行一些类似结构的“拟题”训练。有计划地进行拟题训练, 可以加深学生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 帮助学生掌握各类问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片段一】人教版二下表内除法综合题

根据图1, 请学生说说下面算式的意思, 8+2、8 2、8×2、8÷2

学生的回答是比较精彩的:

生1:8+2表示买1支钢笔和1个毽子一共要多少钱。

生2:8 2表示1支钢笔比1个毽子要贵几元钱。

生3:8×2表示买2支钢笔需要多少钱。

生4:8÷2表示一支钢笔的价钱是一个毽子的几倍。

生5:8÷2表示买一支钢笔的价钱可以买几个毽子。

……

学生面对不同的实际问题 (主要是能用一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 要根据生活经验和对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意义的体会, 来确定解决的方法、策略。在上述片段中, 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情境图, 条件多, 思维容易受到干扰, 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教学, 学生能主动把实际问题和加减法和乘除法的意义联系起来;有的教师创设合适的情境, 训练学生辨析算式的意义,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这种拟题, 有助于加深理解数量关系, 保进学生建立整体的知识结构,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2 具象数量关系的呈现

我们必须将数量关系的形成过程和运用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从“现实情境”抽象出“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之后, 学生不是首先写算式, 而是用自己的方式画图、列表等, 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数量关系,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动态探索、理解感悟数量关系。

2.1 实践操作, 数量关系亲身体验

动手操作感性材料, 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数学知识的表象, 降低学习的难度, 排除思维障碍。因此, 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 来感悟数量之间的关系, 实现动手操作与数学思考的和谐共舞, 确保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训练, 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初步构建数学模型, 是教学数量关系的首选策略。

【片段二】人教版二下平均分 (包含除)

(1) 出示情境:把12块饼干平均分给小朋友, 每人3块, 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2) 学生操作:

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把你分的过程再做给同桌看一看。

分完后请用一个手势表示出3个为一份。

(3) 再次操作:每人6块, 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讨论交流:你在分饼干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现在你是怎么分的?从3块一份变成6块一份, 每一份的数量不一样了, 可以分到的人数也不一样了, 而饼干的总数量没有变。

(4) 第三次操作:请你用自己喜欢的饼干数量, 平均分给小朋友, 先确定每人的块数, 看看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分给同桌看一看。

包含除是个难点, 因此, 起始课教学中, 要十分强化操作体验, 以求建立明晰的表象, 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使算法的构建不仅得到感性材料的支撑, 还得到教师对操作的有效引导与提升。

2.2 画图示意, 数量关系直观展示

画图策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因为直观感知是建立表象的前提, 表象的积累是抽象本质的向导, 抽象本质则是构建模型的关键。画图的实质是通过各种图形帮助学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 从而使学生能从直观感知与数学抽象的深度融合中, 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 搜寻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实现知识的记忆和迁移。

【片段三】人教版三上笔算乘法

(1) 呈现情境:一箱苹果有15个, 4箱有多少个?

(2) 先不列算式, 请你在纸上把知道的信息画一画

(3) 学生画图交流:

(4) 你喜欢哪一种画法?为什么?

生1:我喜欢图2, 简单方便, 一眼就知道是在求4个15是多少。

生2:我比较喜欢图3, 因为图中一行有10格, 一箱苹果15个就是一行半, 4箱苹果就是4个15, 有6行, 不用算, 一眼就可以看出一共有60个苹果。

不管哪一种画法, 都是用“每份数×份数=总数”来解决问题的。

在低年级, “每份数、份数、总数”等等这样的数学术语对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抽象。以上片段中, 教师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的图形, 将数与形得到结合, 从而使数量之间的关系变得清晰:把一个单位的物体看成一份, 就是每份数;这个单位的物体可以是一个, 也可以是几个, 同样的单位的个数就是份数;每份数乘份数求得总数。我们要帮助孩子借“形”理清数量间的关系, 同时结合算理进行笔算乘法的教学, 可谓一举两得。

3 强化数量关系的抽象

3.1 丰实积累, 形成基本数量关系

小学阶段, 基于现实的问题情境总是鲜活多样的, 具体的数量关系随之纷繁多变, 但运算模型只有加、减、乘和除。让学生从纷繁的情境中抽象出四则运算模型进而成为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 如以除法为例:正确识别数量关系是“总数÷份数=每份数”还是“总数÷每份数=份数”, 需要引导学生经历不断抽象概括的过程。类似“路程、时间与速度”“单价、数量与总价”等关系, 也应该在合适的机会让学生用语言概括, 不断积累数量关系识别概括和归类的经验。

3.2 反思交流, 检验数量关系

我们认为解题过程中的反思和解题结束后的检验, 应该是数量关系教学执行中的压轴戏,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引导学生检验, 一方面是考察问题的解是否符合实际, 最重要的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对数量关系的灵活分析能力和估计能力的培养, 这三种能力是不能通过大量的笔算训练获得的, 它必需在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和对运算的灵活运用后才能得到的。

篇6:注重低段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1 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情境的创设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中要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 求知心切, 希望被关注, 这些都促其形成了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我会设计一些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题材。因为常常一个有趣的情境导入会引起学生认知情感的冲动, 情境与情感交融,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萌发学习兴趣, 学生认知系统就开始运转。

例如, 教学二年级《找规律》时, 我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兴趣特点, 我采用了讲故事的方法, 故事中的人物就是学生平时喜欢的动画片角色维尼熊和他的朋友来激发学生兴趣。首先维尼熊搬新家, 邀请他的好朋友们跳跳虎、黛比、小豆等去参观他的新家, 然后多媒体出示维尼熊的新家故事也就是例题墙壁图案, 这样也激起了学生参观的欲望, 接着设计维尼熊和跳跳虎的对话, 维尼熊说:看看我的卧室吧, 是我自己设计的墙壁的图案, 很有没很有规律, 我厉害吧?然而跳跳虎反驳说:那有什么规律, 图案很乱。从中发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 到底有没有规律呢, 跟我们以前学的规律有什么不同?这样, 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 学生就非常有兴趣的观察探索,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设计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题材, 激起学生的质疑思维, 唤醒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开启学生的智慧。如皮亚杰所说:兴趣, 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爱。

2 教师语言应富有幽默感

教育学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重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低年级孩子好奇心强, 好动, 注意力不持久也不够稳定, 特别是刚从幼儿园转入小学的孩子, 他们对新学校新事物都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 总喜欢到处看看听听。如何让孩子们的心从校园事物中收回来, 做到专心听讲、认真学好数学而又让他们不觉得厌烦呢这时教师语言极为关键。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具有感染了和吸引力, 能够唤回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在上一年级《分类》这一课时, 我在新课引入是这样说的:“同学们, 喜欢魔术吗, 都喜欢刘谦吧, 他也是老师的偶像呀, 今天林老师也想给大家变一变魔术, 不知咱们班的同学愿意给林老师这个机会来为你们表演不?”这样风趣幽默的语言把同学们逗的乐开了花。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有助于接下来新课的教授。再如在教学《减法》时, 教师如果用平实的语言说:“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有5个苹果, 小刺猬驮走了2个,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也可以这样:教师拿出一个盘子说:“这个盘子里的苹果明明有5个怎么不见了2个呢, 噢, 天啦!难道苹果长翅膀飞了吗?哦!原来是可爱的小刺猬把它驮走了。”我们现在多是多媒体教学, 各种课件生动有趣, 在数学课堂上开展着各种活动和游戏, 要使课件和游戏能收到实效, 那么教师的语言非常重要, 这样的生动的语言比平实的语言更丰富, 更有感染力, 更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思考和对数学的热爱, 让学生的情绪、收获和感悟一定是不相同的。幽默的课堂语言可以放松孩子的心情, 幽默是师生情感之间的零距离的桥梁它可以使沉闷枯燥而严肃的数学课堂变得轻松愉悦, 它也是开启孩子智慧之门的钥匙, 可以使孩子阻滞的思维变得豁然开朗、畅通无阻。让乏味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而有效。

3 注重学生就是的主体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去探索、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数学是必须建立在探索、实践、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凡是有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 都请不要包办代替。有些教师本来是一心为学生着想的, 只担心自己漏讲知识或少讲而学生不会、不懂。这样滔滔不绝的讲授, 教师讲得辛苦, 学生也处于很被动的听课状态, 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太小, 很难获取较大的学习效益。

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 出示课件和学生一起去参观动物学校的教室, 我让学生自己提问, 然后师生一起解决其中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在上课?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的, 一共有8只小动物。

生2:我是2个2个数的, 2、4、6、8, 一共有8只小动物。

生3:我是用加法2+2+2+2=8。

生4:我用乘法2×4=8。

师:想想看哪种方法更简便, 咱们互相一起来研究研究。

我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独立思考, 相互交流, 让学生弄清哪一种方法是使计算比较简便。要实现主体教育思想就必须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 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 通过学生的有效参与, 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情境中自主学习、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总之, 教师要懂得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挖掘教学资源, 精心预设学生的学习过程,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极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教师课堂上有效的提问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一位教师的在课堂的提问艺术性非常关键, 身为数学教师若不热衷于研究有效的发问艺术, 那他的课堂就是不容易达到教学目的的。通过平时的实践我发现教师提问的水平越高, 学生在课堂中的收获就越高, 在教授《认识钟表》这一课时, 我和学生通过精彩一问一答, 让学生学的轻松而有效。

首先我出示一个空白的钟面, 问:钟面上有什么?

生:有数字, 是1、2、3……12。

师:那我写到钟面上, 要先写什么?

生:先写12。

师:写在哪?

生:12写在最上面。

师:噢, 那12的对面是该写谁?

生:6

师:聪明, 12和6把这个钟面分成相等的几份?

生:2份。

师:真像切蛋糕呀, 还能用其他的数来把钟面平均的分一分吗?

生:添上3和9就把钟面分成4分了, 再添上其它的数就把钟面分成12份了。

师:现在钟面上有什么?

生:我看到了12个数字, 有12个大格。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 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1、2、3……12。

这一小环节中我通过和学生的一问一答认识了今天所学的知识, 认识了钟面, 句式简短, 节奏明快, 看似平常却有层次通过几个问题完成了教学中的一项任务。

总之, 想要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 不仅教师要精心的教学设计、精彩的语言、精致的媒介、更要对学生的倾情的关注。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主动发展和交流信息的空间和时间, 发展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交流、判断、决策能力。教师的理念决定着孩子的思维, 全新的教育理念, 让学生的思维开始了“起跑”。这样, 课堂教学才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吴正宪与小学数学》

上一篇:6份高二政治组教学计划下一篇:广东商学院学生校外住宿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