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则导学案

2024-05-25

论语十二则导学案(共8篇)

篇1:论语十二则导学案

山泉镇中心学校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学案

编写人:鲍金兰

审核人:李洪才

班级

姓名

《〈论语〉十二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2.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3.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4.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

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

3.理解《论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体会其中的“为学之道”,学有所用,在今后的学习中端正态度,改进方法。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在实现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屡屡受挫,最终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2.《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自主学习】

(一)积累词语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方法提示:圈画、积累文中的生词、难字,特别关注字词的读音与解释。)

A字音、字形:(看拼音写汉字)

不Yùn(愠)wǎng(罔)dài(殆)不亦yuè(说)乎 三xǐng(省)一dān(箪)huò(惑)yú(逾)矩 曲gōng(肱)dǔ(笃)志 Chuán(传)不习乎 hào(好)之者 zhòu(昼)夜 斯fú(夫)

第1页

2.结合注释,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并写在下面。明确:“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

“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

“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

“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圈出三类字:

a.通假字,如“说”“有”。

b.古今异义字,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 “传”“故”“新”“乐”“饭” c.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等。

2.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

略。【合作探究】

结合注释,疏通前六则文意,并记忆重点字词句的解释。明确:

第一章:子曰:“学而⑥时习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③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⑦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

注释:

①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②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

③朋:古代以同师为朋,同志为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④人不知而不愠:省略句,“知”后省略“之”,译“我”。愠(yùn):生气,发怒。⑤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⑥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这里“然后”“之后”的意思。

⑦而:连词,表示转折。“却”

第2页

山泉镇中心学校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学案

编写人:鲍金兰

审核人:李洪才

班级

姓名

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理解: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

第二节:曾子曰:“吾日①三省②吾身:为③人谋而不忠④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⑥不习乎?”(《学而》)注释:

①日:每天。

②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③为:替。

④忠:竭尽自己的心力。⑤信:诚信。

⑥传(chuán):动词用作名词,传授,老师传授的知识。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第三节: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注释:

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 “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能听得进不同意见。⑥逾(yú):越过,超过。⑦矩(jǔ):法度。翻译: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理解:

第3页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渐提高的过程。他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第四节: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②为师矣。”(《为政》)注释: ①温故而知新: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形容用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②可以:可以凭借。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个当老师了。第五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②殆③。”(《为政》)注释:

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则:连词,表结果,相当于“就”。③殆(dài):疑惑。翻译: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动脉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一味地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疑惑。”

第六节:子曰:“贤哉①,回也!②一箪③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④其⑤忧⑥,回也不改其⑦乐。贤哉,回也!”(《雍也》)注释:

①哉:助词,表示感叹语气。

②贤哉,回也:判断句与倒装句,主谓倒装。应为“回,贤哉”。③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④堪:能忍受。⑤其:代词,这种。⑥忧:忧患,忧虑的事情。⑦其:代词,代他自己。翻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第4页

山泉镇中心学校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学案

编写人:鲍金兰

审核人:李洪才

班级

姓名

【当堂训练】

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线的词语。(1)有朋自远方来(志同道合的人)(2)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检查、反省。)(3)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5)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6)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7)不亦说乎(通“悦”,愉快。)(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学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后六章。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3.联系生活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

2.理解《论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体会其中的“为学之道”,使学生学有所用,在今后的学习中端正态度,改进方法。【合作探究】

结合注释,疏通后六则文意,并记忆重点字词句的解释。明确:

第七节:子曰:“知①之②者③不如好④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⑤之者。”(《雍也》)注释:

①知:懂得、了解

②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③者:代词,“‥‥‥的人” ④好(hào):喜欢,爱好。

⑤乐(l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翻译: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 理解:

第5页

这里,孔子强调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第八节: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③而富且④贵,于⑤我如浮云。”(《述而》)注释:

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②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③义:正义,正当。④且:和,表并列关系。⑤于:介词,对,对于。翻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理解: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

第九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②善者③而从④之⑤,其不善⑥者而⑦改之⑧⑨。”(《述而》)

注释:

①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②

②其:代词,他们的。

③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④

④ 从:跟从,学习。⑤之:指代“善者”。

⑥不善:不好的地方,缺点,不足。

⑦而:表承接关系。⑧之:指代自己的缺点。

⑨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省略“择”,发现。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学习态度)

第十节;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

注释:

第6页

山泉镇中心学校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学案

编写人:鲍金兰

审核人:李洪才

班级

姓名

①川:河流。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舍,舍弃。翻译: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理解:

讲时光易逝,一定要珍惜时间。

第十一节:子曰:“三军①可夺②帅也,匹夫③不可夺志也。”(《子罕》)注释:

①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为一军。②夺:改变。

③匹夫: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翻译: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理解:

讲个人修养,强调要坚定自己的志向,并为之奋斗,矢志不渝。

第十二节: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①,切问而近思②,仁③在其中矣。”(《子张》)注释:

①笃(dǔ)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②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而,并且,表并列。切,恳切。③仁:仁德。翻译: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理解:

讲儒家增进学业、提高个人修养的方法。

2.《论语》语言精警生动,充满智慧,格言警句,美不胜收。十二章中,哪几句是讲学习方法?哪几句是讲学习态度?又有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第7页

学习态度: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论语>十二章》中所蕴含了哪些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能够产生哪些影响? 明确:

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治学态度:善学善思,时时温习旧知。

处世方法: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或穷困或改变。

• 成语归纳:不亦乐乎

三省吾身 • 三十而立 • 温故知新 • 不舍昼夜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择善而从 • 逝者如斯 •

匹夫不可夺其志

【当堂训练】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温故而知新来表达

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人不知而不愠

5、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青岛的朋友,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吗:

第8页

山泉镇中心学校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学案

编写人:鲍金兰

审核人:李洪才

班级

姓名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后反思】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成语、名言、警句;

2.文言词语用法、意义及特殊文言句式总结; 3.《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学色彩。

【合作探究】

(一)请将本文文言词语用法、意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特殊句式总结 1.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2.古今异义字: 不亦君子乎 古:指有才德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吾日三省吾身 古:泛指多次。今:数词,三 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3.词类活用:

明确:

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第9页

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快乐 4.一词多义: 明确:

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而 人不知而不愠 转折

温故而知新 顺承 博学而笃志 并列 其 仁在其中矣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5.特殊句式 ⑴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⑵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论语》有什么写作特点? 1.语录体散文

语录体散文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文字隽永,言近旨远,辞约意丰。《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散文以及后世《世说新语》之类的轶事小说,乃至禅宗和宋明理学的《语录》。2.文学色彩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刻画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

【当堂训练】

完成语文书课后习题一、三题。

第10页

山泉镇中心学校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学案

编写人:鲍金兰

审核人:李洪才

班级

姓名

第11页

第12页

篇2:论语十二则导学案

目标呈现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

2、了解孔子及其《论语》。

3、弄懂十二则语录的基本意思,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重点)

4、积累成语、格言。

5、学习儒家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重难点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弄懂十二则语录的基本意 思,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一、预习热身

1、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来&源: 中^国%@教育出版~网]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完成文学常识填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___,字仲尼。我国_____(朝代)时期伟大的思想家、____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

3、《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共二十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4、正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课堂研讨学习课文内容(逐章研讨学习)

活动二:朗读吟咏,积累反思。

1、《论语》十二则主要讲述了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的内容。

2、在本文论述的 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3、《论语》中的许多内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在生活中为人们广为使用。如:温故知新。请你对本文出现的常 用成语作一归纳。

出自《论语》的成语和名言警句:

三、盘点提升

1、请从《论语 》十二则中积累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做人修养的的名言警句,并说明此句告诉了你怎样的道理。

用“我认为_____________与学习方法(态度、修养)有关,这句话告诉我___________的道理”这个句式说话。

如:我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与学习方法有关,这句话告诉我要学思结合的道理。

你的收获是: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有关,这句 话告诉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少年过去了,《论语》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有着永久的生命力。找出文章有关 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你的看法。

四、我的收获

学完本课后,你的收获是什么?请写在下面。

1、

2、

3、

篇3:论语十二则导学案

复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背诵课文。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复习重点 :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背诵课文。2把握文言实词的意义。复习过程 一 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对子间检测)

(1)《论语》是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的言行。它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3)注音。论语()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

...

(二)解释下列括号内的词。(小组长检测)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温(故)而知新()4.可(以)为师矣()5.学而不思则(罔)()6.思而不学则(殆)()7.(诲)女知之()8.是(知)也()9.不(耻)下问()

(三)译句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四)按要求默写课文中有关语句。(中考题集)

1作者阐述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阐述“学”和“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阐述对别人的优缺点如何正确对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八则》中的哪句话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孔子认为当老师必须有什么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学习的知识要注意复习和运用,尤其到期末总复习时,应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做到_______。

(五)简答。

1说说这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给你的启示。

2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分析。请写出其它的你知道的孔子的名言及其启示。

答:名言:言必行,行必果。启示:讲信用,要说到做到。

名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启示:兴趣爱好是非常重要的,要培养。“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都提到温习旧知识这一问题,两则语录强调的重点是否相同?请做分析。

篇4:第10课论语十则导学案及答案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理解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名言、警句。

2、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并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学习重点 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学习难点

1、感受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儒家文化的魅力。

2、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

一、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__________和 的言行 的一部书,共 篇。(2)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 家、________家,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愠()三省()罔(). . . . 殆(. 恕(.))凋(. 焉(.))诲女(.. 是知也(.)())弘毅(.)

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2、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孔子对 老师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3、《论语》 “诲汝”章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 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 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 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 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5.试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三个方面对文中语句进行归类。、、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个人修养:

三、课外作业 一)课内精读 ⑴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学而》()⑵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学而》()⑶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⑷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⑸子曰 :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⑹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⑺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⑻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3、下面句子的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学而∕不思则罔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士∕不可以∕不弘毅 D、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不亦说乎 B、诲女知之乎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背诵全文,积累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做好读书笔记。

二、课内探究

1、“学而”章是《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 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

乎?”《泰伯》()⑼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⑽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 “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 分)(6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⑶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⑷温故而知新()⑸学而不思则罔()⑹择其善者而从之()2. 《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分)(3 3.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分)(3 4.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5 分)5. “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5 分)6.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分)(4 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分)(4 8.孔子曾说过: “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分)(4 9.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5 分)10.翻译下列句子: 分)(4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1.“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 12.第八则中“重”和“远”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13.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14.下列句子中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分)(4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C、骄傲自满是求知的大敌,学而不厌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D、武斌同学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这归功于他经常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勤奋好学。二)拓展

展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甲)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子?传不习乎?”(节选自《论语十则》)(乙)子墨子起,再拜,曰: “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节选自《墨子·公输》)1. 《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请把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 成意思连贯的一段话,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分)(3

2.甲文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张“兼爱” “非攻”。简答:重视“修 身”和主张“兼爱” “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4 分)注:兼爱:即兼相爱。也就是爱他人,博爱。非攻,是不发动战争。

四、心得



第 10 课《论语十则》参考答案:

一、3、A

4、D

5、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1)成语类 不亦乐乎;择善而从;死而后已;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1、“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这里指的是有道德的人。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 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

2、《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 “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 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 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3、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 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4、曾子曾经说过: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 ” 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篇5:论语十二则教案

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那么论语十二则教案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论语十二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重点、难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词语如“而”、“之”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四、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五、《论语》概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1、体式归纳起来有: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六、创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七、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自渎:学生自读课文。

感知、讨论:本文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哪些方面?

本文主要包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2.课文讲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论语十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课的类型: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导入法)

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

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

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单介绍孔子)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个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求有个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读课文

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全班配乐齐读一遍。(由于这篇课文的朗读在早读和晚读课时已经指导过学生怎么读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时间在朗读环节上了。)

老师仔细听学生的朗读,看有没有读错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时给与改正。(由于在早晚读课的朗读指导中对字词的读音有明确的,一般学生是不会读错字的,但在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说(yue)乎、人不知而不愠(yn)、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wei)人谋而不忠乎、传(chuan)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在学生读的时候重点关注一下,有没有读错。)

四、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百练百胜》和课文中的注解大致理解课文意思,并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住第一点关于学习的,对于修养做人这一点学生不一定能把握住,对此老师不做具体的明确,可以在课文学习中把这个问题落实下去。如果学生能答出两点那就最好不过了。就此引导学生先来看关于着重于讲学习的这六则。

篇6:梦溪笔谈二则导学案

21、《梦溪笔谈》二则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4、学习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预习自学:

1、请你正确无误地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方为秋田之害()

如土中狗蝎()

其喙有钳()岁以大穰()

千万bì地()

其虫旧曾有之()

2、填空

(1)《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广泛,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

时期的科学成就。作者是。

(2)《以虫治虫》中,第一个虫是指“

”,第二个虫是指“

”。(3).对梵天寺“塔动”,匠师所用的方法是“

”,而喻皓所用的方法是“

”。(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3、文言文朗读时要注意正确断句。请对下列几句需停顿的地方用“ / ”标出。

(1)忽 有 一 虫 生,如 土 中 狗 蝎。(2)则 以 钳 搏 之,悉 为 两 段。

(3)其 虫 旧 曾 有 之,土 人 谓 之 “傍不肯”。

(4)密 使 其 妻 见 喻 皓 之 妻,贻 以 金 钗,问 塔 动 之 因。(5)但 逐 层 布 板 讫,便 实 钉 之,则 不 动 矣。(6)人 皆 伏 其 精 练。

4、对字义和句义有疑惑的地方请用铅笔标出。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梳理字词句译。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2、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1)字音、字形部分:

喙()穰()梵()胠()箧()履()贻()钗()(2)字义部分

1.大穰:

2.方:

3.级:

4.患:

5.贴:

6.但:

7.盖:

8.伏:

9.胠箧:

10.以:

11.悉:

12.之:

13.其:

(3)语段意:(重、难点)方为秋田之害: 译:

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 译: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译:

未布瓦,上轻,故为此。译: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译: 人皆服其精练 译:

三、根据大家刚才的集体探讨对课文的了解、学生再次自习课文,简述文章主要内容。

四、听老师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学生交流互读。

作业:识记相关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的科学成就。

2、理解文中“患”、“贻”等文言实词和“之”、“其”、“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掌握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小组间互相提问(字、段翻译,课文背诵)。

二、合作探究,赏析课文,完成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

2、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

3、动物中还有哪些天敌,学生比赛发言。

4、那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现代农业的看法。

5、论《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7、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8、学生讨论,举例说明本文写作特点。

9、《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你还能说出我国古代还在哪些方面的科技水平长处于领先地位。

10、本课总结,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各抒己见。

三 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1)其喙()有钳(2)岁以大穰()(3)梵()天寺木塔(4)贻()以金钗(5)六幕相联如胠箧()()(6)人履()其板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千万蔽地 蔽:(2)岁以大穰 岁:

(3)患其塔动 患:(4)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故:

(5)贻以金钗 贻:(6)人履其板 履: 3.解释下列加粗的虚词的意思或用法。

(1)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其:(2)岁以大穰 以:(3)以钳搏之 以:(4)乃以瓦布之 乃:(5)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而:(6)盖钉板上下弥束 盖: 4.翻译下列句子。

(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4)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5.填空。

《梦溪笔谈》的作者________是我国北宋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该书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的________成就。

6.请用一句话概述《以虫治虫》的内容。

7.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8.梵天寺木塔》详细记述怎样解决塔动的问题,而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则用“如其言”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

篇7:论语十二则导学案

1.正确、通顺、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语。(学习重点)

3.领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学习难点)

一、预习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①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

②匠石运斤成风()③吾无以为质()

④顾谓从者曰()⑤卒逢暴雨()

⑥伯牙善鼓琴()()

⑦泰山之阴()⑧钟子期辄穷其趣()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尽垩而鼻不伤。

②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③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⑤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二、探究案

1.从课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匠石和郢人非常默契和互相信任?(口头展示)

2.匠石和郢人为什么如此默契和互相信任?

3.匠石为什么不愿为宋元君尝试?

4.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6.伯牙如何“善”鼓琴?伯牙如何“善听”?

7.从本文归纳出一个成语,说说它的意思

8.本文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检测案

1、做课本“思考与练习三”。

2、做同步学习“第二课时”。

3、背诵《伯牙善鼓琴》。

四、我的感悟和反思

侯晓旭

篇8:论语十二则导学案

北师大版  六 年级    语文科(上)《寓言二则》导学案

班      级 六年级 课题 《寓言二则  》 课 型 问题解决课

主备课教师 樊元元 授课教师 樊元元 备课时间 9月

预设上课时间 、9、18 教学准备  三单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东施效颦》、《楚王好细腰》。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性很强的寓言,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东施效颦》中东施的做法是否为她增添了美感呢?《楚王好细腰》说明刻意追求--适得其反。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和借助译文,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及寓意。

2.朗读,诵读古文寓言,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学会品味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及含义深刻,给人启迪的语句,增强语言感受能力。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激发学生崇尚真善美,摒弃假,丑恶。提高生活品味。

3.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过程与方法

1、熟读成诵    2、反复诵读 ,理解感悟。

情感与态度价值

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人。

教学

重难点 1.理解寓言和寓意熟读成诵。

2.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

3 将所学的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4.用心领会作者写作意图,联系历史上的人物进行评论,鼓励学生多元思维。

程 教学

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激情

导入

检查

预习5分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美与丑”,生活中我们能发现许多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行为、美的心灵,同时也有一些丑的事物和行为。那么,什

么是真正的美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寓言二则》从中来感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1、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引导学生读文,了解课文背景资料。              1、交流预习中发现的难词。2、小组互读,指名朗读,教师随时纠正字音、停顿。 3、看译文与原文对照。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自主

学习

合作

交流

多元

展示 30分 (1)同样是皱眉捧心,为什么西施的样子美,东施的样子丑?

(2)什么是真正的美,你能告诉东施吗?

(3)《楚王好细腰》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东施效颦”和“楚王好细腰”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1、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适时点拨。 1、各组学生激烈讨论。

2、各小组学生积极展示,其它同学互相补充。

小结

归纳

训练

拓展

5分 同学们,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和大臣们的丑陋形象。通过学习课文,使我们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美。 概括总结, 请同学们查找自身和身边类似“东施效颦”的事例,思考“什么的真正的美?”(结合事例) 再读这篇寓言,去体会一下寓言的情境,根据你的理解用讲故事的方式或表演的方式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寓 言  二  则

东施效颦      西施颦     生搬硬套

东施效     事与愿违

里人避

楚王好细腰     起因    好士细腰

经过    以一饭为节        祸国殃民

胁息带 扶墙起     举止丑陋

结果    皆黧黑之色

《寓言二则》学生学习活动单

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樊元元

导读检测

同学们,请拿起课本,一边读,一边勾画,并做出相应的批注,阅读至少三遍以上,然后认真思考并查阅相关资料,请认真完成下列各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多收获吧!试一试,你一定行哦!

一、整体感知:

《东施效颦》选自         ,他是           之一,这则寓言故事主要写了 ,《楚王好细腰》选自 ,他是

这则寓言故事主要讲了

二、基础知识:

1、我认为难写的字有: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效颦(   )     挈妻子(    )     捂着(    )

比期年(    ) 胁息(    )     屏住(    )

3、我认为重要的词语有:

(至少写8个)。

4、通过文言文与译文对比,我知道了下面字的意思:

颦: 病心: 里:

亦: 挈: 妻子:

去: 走: 好:

节: 带:比:

期年:

三、我的发现:

寓言故事一般都是通过一个 ,告诉我们一个

四、读文质疑:

我的问题

我的解决方法

我的解答

小组问题归纳

问题生成评价

同学们,请根据预习内容,在单位时间内进行系统思考后完成下面的问题,并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经过合作探究后准备多元展示吧!

问题一:《东施效颦》中的东施为什么皱眉?哪些句子写出了西施的美和东施的丑?

问题二:西施皱眉捧心的样子为什么美?丑人皱眉捧心的样子为什么丑?

问题三:《楚王好细腰》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起因:

经过:

结果:

问题四:这两则寓言故事各告诉你什么道理?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东施效颦》告诉的道理:

我的感受:

。《楚王好细腰》告诉的道理:

对我的启发:

训练巩固评价

亲爱的同学们,敢于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请认真完成下列各题,相信自己一定行哦!

一、比较组词。

误(    )  皆(     )摒 (    ) 频(     )期 (     ) 挈(     )

捂 (     )   谐(     )屏 (    ) 颦(     )斯(    )挚(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

(2)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

三、开心阅读。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二疑邻人之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天雨墙坏。(        )(2)暮而果大亡其财。(         )

2.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

同伴评价           组长评价           老师评价

上一篇:落叶有声作文700字下一篇:爆破作业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