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新材料产业基地

2024-04-27

永丰新材料产业基地(精选6篇)

篇1:永丰新材料产业基地

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09年4月1日,北京市政府批复海淀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海淀区按照国务院及市政府有关工作要求,积极推动海淀北部地区规划整体调整工作,对中关村永丰产业基地、环保园、创新园等北部产业园区进行资源整合,以实创股份公司为主体进行整合重组。

2010年2月26日,重组后的实创股份公司揭牌亮相,标志着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实创股份公司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落实国家及市区政府各项决策要求和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园区建设运营企业在核心区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继续加快推进园区建设管理工作,加快推进重大产业化项目入驻,现就永丰产业基地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永丰基地概况

(一)规划情况

根据规划,永丰产业基地占地453公顷,东起辛店村,西至宏丰渠,南起六里屯村,北至大牛坊村。规划为四个工业科研区(占地207公顷),一个公共服务中心区(占地26公顷)和一个生活居住区(占地39公顷),另外市政道路用地117公顷,集中绿地60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386万平米,其中工业科研建筑面积270万平米,公建建筑面积66万平米,居住建筑面积50万平米。

(二)发展历程

永丰产业基地于2001年3月31日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基地一级开发建设已基本结束,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各类市政能源全部接通、绿化景观已成规模。

基地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2001年—2003年):主要以一级土地开发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绿化建设为主。第二阶段(2004年—2006年):主要以大规模招商引资,促进入驻企业开工建设为主。第三阶段(2007年-2009年):主要以二级产业项目运营为主,将科技企业加速器理念付诸实践,逐步由一级土地开发向专业园区运营、科技服务转型。

(三)土地一级开发建设情况 截至2009年年底,土地一级开发基本完成,道路建设26公里,完成规划的90%,各类市政管线铺设200公里,完成规划的95%,集中绿地完成47万平方米;建成一座110KV变电站、两座天然气高中压调压站,为基地建设、生产运营提供了能源保障。

(四)产业项目建设情况

目前,永丰产业基地产业项目建设累计开复工面积117万平米,竣工投产面积82万平米。

1、入驻企业建设情况

现已在基地内注册及经营的280家企业,其中电子信息类企业69家,新材料、新能源和环境科学类企业52家,先进制造技术类企业46家。入驻企业中,用友软件、大唐微电子、安泰科技、钢研高纳等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大中型企业20家,上市企业8家。

2、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情况

结合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永丰产业基地率先探索实施了科技企业加速器项目,科技企业加速器是以吸引快速成长企业为主要目标,通过服务模式创新,满足企业对于空间、服务需求的产业化项目,并于2007年8月18日获得科技部火炬中心关于“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试点单位”的批复。

科技企业加速器规划总建筑面积约43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19万平方米,预计下半年开工建设约6万平米,剩余项目今后3年内陆续开工建设。

(四)产业发展情况

1、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目前永丰产业基地入驻企业形成了以新材料产业为基础,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二者互动发展的产业格局。其中以安泰科技、钢研总院、北科院、航材院等为代表的新材料类企业和以用友软件、大唐微电子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类企业共计110多家,并形成了以中国航天时代电子、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神舟软件、百慕航材、钢研高钠等为核心的航空航天功能材料产业集群。

目前两大主导产业的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09年,永丰基地入驻企业实现总收入150亿元,上缴税费总额14亿元,从业人数1.7万人,对区域经济和产业带动作用显著。

2、创新能力逐步提升

入驻企业累计获得专利授权977项,软件著作权241项,国家发明奖5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44项,全国科技大会奖87项,国家重大成果奖6项,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242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个,对区域创新及产业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地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显现。

已竣工投入使用的科技企业加速器约19万平米标准厂房、新材料大厦、成果转移中心等为企业加速成长提供了空间支撑,先进功能材料公共技术支撑平台、科技租赁平台的建设为企业加速成长提供了技术、服务支撑。

二、发展思路

(一)产业定位

坚持发展以新新材料产业为基础,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充分实现电子信息与新材料产业的互动格局,大力发展信息材料、功能材料,行业应用软件等主导领域。

永丰产业基地在2003年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新材料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基地在以新材料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重点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核心区建设和北部地区资源整合的历史契机,发挥新材料及信息龙头企业带动和科技企业加速器品牌效应,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结合保护海淀北部地区优美生态环境,为建设海淀北部新区的产业增长极和自主创新核心区作出贡献,重点在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深化内涵、细化分类,打造围绕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的产业链集聚效应。

1、主导产业:

(1)、新材料产业:围绕以安泰科技、百慕航材、钢研高钠等骨干企业为核心重点吸引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等大中型企业购地建厂,同时科技企业加速器重点吸引围绕上述产业发展方向的下游中小型企业入驻。

(2)、电子信息产业:围绕以大唐微电子、航天时代电子等骨干企业为核心,重点吸引光电显示技术、光电探测及传输技术、信息传感技术等大中型企业购地建厂及围绕上述产业发展方向的下游中小型企业入驻科技企业加速器。

2、具体分类如下:(1)、信息材料

永丰产业基地现有产业基础:钢研总院、航天时代、大唐微电子、精电蓬远等。

(2)、功能材料

永丰产业基地现有产业基础:安泰科技、钢研高纳、百慕航材等。(3)、信息产业

永丰产业基地现有产业基础:广利核、北斗星通、资源卫星等。(4)、行业应用软件

永丰产业基地现有产业基础:用友软件、神舟软件等。

(二)产业促进体系

以促进快速成长企业发展为核心任务,使永丰产业基地成为我国具有影响力的高科技快速成长企业聚集地,一流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加速器,未来海淀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永丰产业基地在2008年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科技企业加速器试点单位”,“十二五”期间,将以加速器为核心,全面完善园区产业促进体系。

1、物理空间定制

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提供定制化楼宇,满足企业对于品牌形象、办公条件等方面的需求,提升对企业吸引力。

2、加强针对重点行业的服务能力

将以新材料产业、信息通信产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进一步强化快速成长企业的招商和服务目标。

3、建立完善五大科技服务加速机制

陆续搭建和完善新材料领域专业化技术支撑平台、科技服务联盟、孵化器对接平台、规模化融资平台、政府支持政策延伸服务平台等服务体系。

(三)发展目标

2015年,永丰产业基地基本建设完成,届时基地预计工业总产值可达到600亿元,基地产业用地单位面积收入3亿元/公顷,从业人员将达到8-9万人,产值10亿以上的重点入驻企业超过20家,力争培育出产值超100亿元企业1~2家。

三、基本经验

永丰产业基地经过9年的建设,目前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清新优美,投资环境良好,企业陆续入驻投产,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有:

(一)体制机制创新方面

1、政府的支持是基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政府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政策保障、资金投入是基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1)战略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战略部署为永丰产业基地在海淀北部产业园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2)政策措施、资金投入有力推动了永丰产业基地发展,建设过程中,政府在税收返还(财政转移支付)、贷款贴息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并通过基础设施回购以及项目直接补贴等方式进行了资金支持,加快了基地建设。

(3)资源整合的优势

通过整合中关村各园区,建立统一的中关村发展集团,并将永丰产业基地、环保园、创新园资源整合,在海淀北部地区园区整合基础上成立实创股份公司,是核心区建设中历史性的变革,将有利于进一步明晰核心区发展思路,形成北部园区统一规划、管理、经营的格局,有利于统筹、整合资源,从体制上为核心区建设提供了保障。

2、探索科技企业加速器新模式,为专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为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助推快速成长企业做大做强,永丰产业基地提出并实践了科技企业加速器产业促进模式,在促进新材料产业聚集、快速成长企业发展以及集约化利用土地上,正逐步积累经验,在促进发展园区产业和管理创新上正逐步形成品牌效应。

科技企业加速器项目的建设运营正日益发挥着五方面的作用:一是满足企业创新创业和快速发展的需求;二是有利于缩短建设周期;三是有利于园区土地集约利用;四是有利于政府通过园区建设运营公司实现良性的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五是有利于产业空间循环利用和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

(二)基地建设方面

1、高起点的规划为基地建设奠定基础 高起点的规划为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永丰产业基地开工建设初期就通过招标,确定了园区发展规划、产业定位,规划中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标准考虑产业园区未来发展,真正做到了高标准、高起点、提前布局,统筹考虑。

2、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建设始终

在土地一级开发建设、加速器项目建设及入驻企业建设过程中,积极推广使用绿色节能环保的新材料和新能源,广泛采用人行步道全部新型透水地砖、室外夜景照明光源采用节能环保光源、铝合金隔热断桥、钢化中空玻璃、新型环保节能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等生态环保材料。

(三)产业发展方面

1、坚持吸引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1)通过引入安泰科技、钢铁研究总院、航材院等新材料产业方面的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了基地新材料产业的聚集和发展。

(2)通过引入用友软件、大唐微电子、航天时代等信息通讯方面的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了信息通讯产业的聚集和发展。

基地逐步发展成为以新材料产业为基础,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产业发展格局,由龙头企业领军、快速成长企业不断聚集的产业氛围日渐凸显。

2、建立科技企业服务平台

随着永丰产业基地一期土地开发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在围绕为高成长企业提供服务上永丰公司进行了新的探索,正在搭建五大服务平台:

(1)通过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建设专业技术支撑平台,已经建成先进功能材料测试平台、科技租赁平台。

(2)组建专业服务联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已经引入中介服务机构近30余家。(3)搭建孵化器对接平台,通过与大学科技园等开展合作,建立对接机制,形成企业进入通道。

(4)建立规模化融投资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通过引入风险投资公司、金融担保公司,组建产业发展基金等为快速成长企业提供规模化融资需求。

(5)通过联系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协助入驻企业向政府申请相关优惠政策,并实现政府一站式办公的服务延伸,协助落实政府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政策。

(四)社会经济效益方面

1、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拆迁安置工作稳妥推进

为推进基地征地拆迁工作顺利进行,并切实解决失地农民长期稳定的生活出路等问题,基地先后在永丰嘉园落实拆迁房房源,满足农民就近上楼的要求。同时成立基地物业管理公司、绿化公司和餐饮公司等配套服务机构,并积极吸纳当地失地农民,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为拆迁安置顺利进行,保持区域和谐稳定发展提供了一条思路。

2、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基地建设促进了周边餐饮服务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永丰嘉园等周边住宅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山后地区和周边乡镇工业区、其他园区的共同发展。

四、“十二五”期间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1、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海淀新区发展规划,实现将中关村科技园区建成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目标。

2、加快园区资源整合,形成统一规划建设,坚持各园区产业定位和差异化招商思路,坚持自主创新的产业发展战略和高端、低耗、轻型、优质的产业发展道路,坚持集约发展、模式创新、分步实施、产业聚集的原则。

3、坚持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发展思路,发展低碳经济,打造绿色生态科技园区。

(二)总目标

永丰产业基地总体战略目标,打造“国家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北京高新技术转移基地、科技企业加速器创新发展基地”,将以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承接地、快速成长企业的聚集地、一流科技企业加速器、海淀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长极为定位,实现产业功能拓展和创新要素聚集,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成国际创新中心的总目标作贡献。

(三)具体目标及主要任务

1、力促重大产业化项目开工建设,早日投产运营

2010年永丰产业基地计划开工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和配套项目共计9个,开工面积26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预计建成后可实现产值83亿元,税收7.5亿元。

今后3年永丰科技企业加速器其余地块,总规划建筑面积18万平米,将陆续开工建设和投产。

2、高标准规划园区

(1)对产业园区剩余土地资源进行统筹规划,进一步明确梳理产业定位,为扩大产业用地面积,将通过调整公建区用地性质和指标等方式,提高土地容积率和建筑控高,加大土地集约利用力度。拟将现有产业用地容积率1.3-2.5调整至3.0-3.5,建筑控制高度由24-60米调整至80-100米,剩余的土地规划建筑面积从约76万平米,调整至114万平方米。(2)在园区建设和二级项目建设过程中,加强低碳环保、绿色节能的设计理念,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把北部产业园区建设成为生态环保绿色示范园区。

3、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支持企业做强做大

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快产生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培养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积累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遵循由企业、投资机构、科学家、政府部门紧密联系的项目筛选机制,不断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落实“十百千计划”,加快培育出一批十亿元、百亿元、千亿元的企业群体。重点吸引大型高科技企业总部、行业内龙头企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快速成长企业入驻,解决不同阶段企业发展所需的空间等问题。

4、以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运营为抓手,推动产业项目建设招商

通过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系列化产品,将土地招商转变为加速器整体招商,将有利于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促进上下游的快速成长企业聚集,是完善产业链,促进园区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5、建立四大服务平台

(1)建立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如发挥中科金集团、中关村发展集团融资功能以及风险投资机构作用,为企业融资提供服务。

(2)建立科技支撑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服务。(3)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如通过建立海淀新区人才交流市场,定期举办人才招聘会等,解决入驻企业人力资源招聘问题。(4)建立商务服务平台,规划提供一定面积和较高水准的金融、酒店、公寓等商业设施,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的商务环境。

通过搭建四大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三)政策措施及组织保障

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09年4月1日,北京市政府批复海淀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对海淀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赋予海淀区引领自主创新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

当前,海淀区正处于加快建设核心区的关键时期,承担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全新历史使命。在市十三届人代会第三次会议和区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市、区主要领导在工作报告中均明确提出“协调推进专业园区开发体制改革,加大资源和项目的统筹整合力度,加快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的任务要求。海淀区对实创股份公司的整合重组就是加快推进北部地区规划调整、推动高端产业聚集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同时,2009年2月,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首都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部署,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在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进程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按照《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战略纲要》和做优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的要求,海淀区推出《海淀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及20项配套政策,促进园区发展,其中《海淀区促进科技企业加速器发展暂行办法》就是为针对以永丰产业基地为主的科技园区发展科技企业加速器提供政策保障,将极大地推动科技企业加速器的发展。

五、下阶段产业化基地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强化退出机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在建设和招商过程中,部分出让地块面积过大,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不能集约利用,建设进度滞后。在今后建设和招商中,为了充分集约利用土地,一是对拟入驻园区企业严格把关,二是形成土地退出机制。建议:

1、在企业入园时园区主管部门对符合园区产业方向拟入驻园区企业重点从投资强度、规划、建设周期、达产周期等方面严格控制,从源头上集约利用土地。

2、在退出机制上,国土部门对建设期限、建设面积等指标重点监督,对不能按期建设或“圈而未建”的土地按照相关规定收取土地闲置费直至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对于建成投产后三年内未达到预估产能的企业,应组织专家对企业进行创新能力、产品技术含量、产品市场前景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评,根据考评结果协商解决土地退出问题。

(二)配套设施不完善,影响企业生产生活

企业需求生产生活配套不足,制约企业的正常生产,须今后统筹考虑。如配套银行、商业、会议设施不足,影响了入驻企业的相关商务活动,配套公寓宿舍的不足,给入驻企业员工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资金瓶颈仍是制约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资金运作上,由于一级开发总投资大,投资周期长,加上早期出让土地价格较低,严重制约了基地现金流的平衡,造成了开发后期的诸多不利局面。

同时,为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项目,仍需大量投入,对园区建设运营公司的融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建议政府和主管部门能给予土地出让金返还、贷款贴息、税收返还等方面的直接支持。

(四)政府配套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

税收返还的支持力度在财政转移支付办法的基础上相应提高;产业促进政策如服务体系、加速器政策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公共设施维护投入过大,由于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未能覆盖到海淀北部科技园区范围,在市政基础设施维护管理、绿化养护等方面基地每年投入近1000万元。

针对重大产业化项目落地,在政策、财税、土地方面的支持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篇2:永丰新材料产业基地

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是辽宁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辽宁沿海“五点一线”对外开放战略格局的重要支点,是具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环渤海开发标志性意义的项目,更是国家开发银行开发性金融支持辽宁经济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帮助下,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建设进展顺利,下面就项目进展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以汇报:

一、项目总体推进情况

2005年8月26日,省委书记李克强到营口调研和检查工作时明确指示:营口发展空间很大,要利用好区位优势,依托港口和储备的土地,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的双重机遇,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中,走在全省前列,在环渤海湾的开发中,成为呼应中央环渤海湾开发决策的重要支撑。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打造辽宁“五点一线”的战略决策。2006年以来省委书记李克强和副省长李万才亲临营口视察产业基地工作。国家开发银行领导多次来营口考察指导。各位领导的到来不仅从资金、政策等给予明确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对产业基地的发展、建设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基地建设上新台阶。

(一)高起点、高水准编制基地建设整体规划 目前《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总体规划纲要》由营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完成,经市政府讨论修改后已上报省政府。受省政府委托省发改委已经受理并作了初步的批复。

通过国际竞赛的方式认真做好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2005年10月市政府聘请北京大学城市规划院编制发展战略国际竞赛纲要,并于11月24日由省政府组织国内外知名专家机构对其进行了论证。竞赛共有海内外44家设计机构报名,经专家委员会认真筛选,确定由美国、日本、香港、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6家国际知名规划机构作为参赛单位,今年 1月25日成功举办了规划设计方案评审会。通过专家对参赛方案的点评,最终选定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作为主体规划单位在吸收各参赛单位长处后,形成规划方案。4月13日产业区的控详规划已初步通过专家评审,全部方案完成后将提交政府审议,报人大通过。

另外,我们委托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编制《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产业规划》,该规划将站在环渤海经济圈层面面向东三省配置生产力要素,整合资源要素,规划基地产业结构,形成以发展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新材料、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等为重点的产业功能布局,重点发展大型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结合产业 链条包装系列项目对外招商,投资总额将达到2000亿以上。目前此规划正在编制中。

(二)明确功能定位,促进产业基地全面开放

1、明确了“先产业、后城市”的工作方针

一是明确了沿海产业基地的工作思路。我们觉得沿海产业基地的定位首先应该是“产业”,离开了产业的发展和支撑,很难谈上城市的发展,其次产业的选择要与“临港、临海”相关联,因此把沿海产业基地过去定位于“营口的新城区”调整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大型临港生态工业园区和新的城市发展区”。二是扩大了产业功能区的比重。为了突出产业的重要地位,考虑到沿海产业基地依托主城区的关系,我们把120平方公里的规划用地,按65:20:15的比例安排工业用地、商住用地、基础设施用地。现在工业用地达到78平方公里,比原来的规划提高了24平方公里。三是调整了一期土方回填工程区域,集中力量先回填成片的产业区。并把产业区扩大为25平方公里。自2月17日以来,集中力量先回填连片产业区。

我们对沿海产业基地的功能定位是:建设一个按照产业集群发展理念构筑的,集产品项目一体化、公用辅助一体化、物流运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先进制造业的大型临港生态产业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现代化滨海新区,成为东北地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的平台。

2、产业基地与“五点一线”的关系

我省“五点一线”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全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区域。但是由于“五点”的基础情况不同,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是“五点”中的中心点,是连接沈大两个中心城市的接点,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出海口,区位优势明显,在充分享受“五点一线”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要率先实现项目集聚、产业集聚、港地联动,带动周边地区的开发,成为辽宁沿海开放地区的先导区和示范区。

3、产业基地与营口老城区的关系

产业基地毗邻老城区,在供水、供电、燃气、供热、污水处理等方面均能借助老城区现有城市功能予以解决,从而可以大大减少项目区在这些方面的投入,降低一期土地开发成本,提高在招商引资方面的竞争力。项目区北侧为营口市老城区青花大街,周边区域有10—15平方公里适合城市商贸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土地资源开发,其土地收益率较高,有利于尽快回收资金偿还开行贷款。

4、产业基地与港口的关系

以港兴市,以港兴业,港工互动,是沿海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的产业门类以港口导向型为主,依托大港口、发展大工业。产业基地南距鲅鱼圈港25公里,北距营口老港5公里,港口为基地建设提供便捷的物流通道,也是基地临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和支撑;同时基地产业的发展又能促进港口货运量的增长,放大和完善港口功能,实现港口与产业基地的互动,更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向产业基地集聚。

5、统筹两区一基地工作

产业基地管委会统筹负责产业基地主体区域和正在规划建设的营口仙人岛能源化工区、营口冶金及重装备工业区。营口仙人岛能源化工区和营口冶金及重装备工业区是为产业基地提供石油化工、钢铁等原料的区域;产业基地是核心区,协调各专业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地价、统一管理,有利于整体推进,科学发展,全面提升沿海经济带的核心竞争力。

(三)建立了政府主导的组织管理体系

营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机构建设,从全市范围内抽调精干人员组建了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管委会,代表市政府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同时,成立了营口沿海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作为开发主体和融资平台。营口沿海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组建,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要求进行规范运行。公司已通过质量认证部门的审核验收,获得国家方圆质量认证。

(四)积极争取省、市支持,项目审批工作进展顺利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项目的规划、土 地、环评相关部门已经批复;可研报告、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已经上报省政府;项目总体规划纲要已上报省政府。产业基地管委会需市政府解决的问题和制定的招商引资政策已上报市政府审批,经五月二十四日市政府常务会正式审查通过。

(五)加强管理建设高标准和低成本的产业基地,全力推进工程建设

1、降低工程造价

管委会到位后一是重新测定原始地面标高。由于回填区域原始地面标高不准,我们对回填区域以及待填区域原始地貌进行测绘,减少了业主的投资风险。二是严格审查合同外工程造价。前期进入现场的各施工单位均未签合同。我们根据招投标文件的内容,组织补签了施工合同,对一些施工单位提出的各项工程价款,逐项进行了实地测算和审核,初步测算可审查核减工程款数百万元。三是优化施工方案。将外包施工便道交给基地运输分公司承担,调整后每年可省工程投资近3000万元。

2、加快工程进度,从去年11月下旬开始到5月25日已完成土方回填工程919万立方米,施工作业道113公里,道路路基20公里,回填平整土地12.4平方公里,其中沿城区部分的区域今年上半年可达到项目入驻,0.75万亩于10月1日前完成水电配套的“七通一平”。到年末完成3万亩土地平整回填,道路路基40公里,给水工程120公里,排水工程150公里,电力工程8公里。

3、加强财务控制

将沿海开发两个分公司的财务帐上收公司财务部,由总公司统一核算整顿财务核算体制,并对全部资产进行清点。

4、加强工程建设管理

规范合同管理,针对前期存在的施工道路工程价款、土方回填工程进度款、代扣代缴的税金和规费全部支付给施工单位的问题,我们严格按合同约定,执行抵扣履约保证制度,代扣代缴规费和税金。截止4月30日,可暂时少付2600万元,大大降低了基地的投资风险。

(六)以项目为中心,加大招商工作力度

同时为了抢抓机遇、早出形象、快见收益,管委会采取规划、建设、招商同步推进的办法。通过国际规划竞赛新闻发布系列活动、创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招商网。

3月初派出小分队赴吉林、黑龙江、温州等地区招商,在长春市、哈尔滨市召开了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推介会,参加了2006全国工业园区招商引资温州洽谈会,向吉林水工集团、江北机械制造集团、固力发、佑力等企业进行推介,已有企业表达了投资的愿望。

3月份在北京“两会”期间,在化明市长的带领下,我们先后到中冶集团、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五矿、中国恒天集团、中海油等国内知名企业叩门招商。现在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试基地项目已决定6月份开工建设,当年投资20亿元以上。4月份派出团组随省政府到日韩 和南方五市推介招商。又多次派人去北京、浙江、上海等地主动招商,联系客户,寻找项目。目前已经有风电机组、150万吨重胶沥青、150万吨延迟焦化、1万吨海绵肽等近20个项目与沿海产业基地签订了投资协议,投资额50亿万以上,同时与中国五矿、兵器装备集团及香港、美国、墨西哥、韩国等多个企业洽谈,并与国内大企业进行项目洽谈和成片开发。

二、总体思路、目标及措施

(一)总体思路

开发建设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要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一条新路子,重点把握好以下方针和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调控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发挥规划和政策导向作用。

二是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要突出产业基地主体区域主体地位,优先摆布项目,重点安排资金,同时不放松沿海经济带的整体推进。要充分利用港口和东北腹地城市群的比较优势,增强对产业基地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是坚持产业基地建设与提升城市功能相结合。重点是提高金融、贸易、信息、咨询、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水平。

四是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吸引国内其他地区各类生产要素 和不同所有制企业参与基地建设。

五是坚持开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不以牺牲环境换取建设和发展速度。

(二)发展目标

沿海产业基地规划开发总面积120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78平方公里,商住用地24平方公里,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绿地水面等其他用地18平方公里。项目拟分三期建设,一期建设规模40平方公里。战略目标分几步走:

1、五年目标

到2010年,产业基地20平方公里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完成,并引入一批知名企业,初步形成以石化、装备制造和纺织服装为主要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积聚区。

2、十年目标

到2015年,产业基地一期4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全部完成。力争累计完成投资62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25亿元,新增就业18万人。初步形成以高加工度的原材料工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的临港生态产业区的基本框架。

(三)支撑条件与政策措施

为确保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的顺利开发建设,营口市将举全市之力,增强要素资源的保障能力。

1、土地支撑。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特别是其主体区域基本上是国有低效和废弃的盐田,为国有工业用地,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满足产业基地开发建设的需要。

2、水资源支撑。营口市城市供水现状可供能力为59.86万立方米/日,日平均供水量达到43.88万立方米/日,可供水量大于实际供水量15.98万立方米/日。2010年全市预计日需水量为115万立方米/日,可供水量达到134万立方米/日。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分配我市水量53.42万立方米/日。

3、电力支撑。2010年前,完成华能电厂二期新增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以上,积极争取三期和营口西部热电厂等项目建设,使全地区总装机容量达到350万千瓦以上,变电总容量达到282.26千伏安,可满足产业基地用电要求。

4、资金支撑。计划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资金15亿元以上,开行贷款70亿元以上,地方政府和社会融资力争30亿元以上,利用外资2亿美元。

篇3:永丰新材料产业基地

产业规模和技术综合优势日益凸显

目前, 重庆共有材料生产加工企业近3000家, 从业人员近30万人, 形成了以金属材料、建筑材料、化工材料、功能材料、电子材料、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产品门类较为齐全的材料产业体系。2007年, 我市材料产业实现销售产值1370亿元, 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5.7%。在铝镁合金、天然气化工、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钢铁、仪表功能材料及光电子材料、建筑材料、矿产资源及原材料等材料及其加工方面形成明显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尤其是玻璃纤维、天然气及其化工产品、铝材的产量, 在全国占有优势, 是我国第二大玻璃纤维生产基地、国家重要天然气及气化工产品基地和铝加工基地。

重庆拥有西南铝业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重庆钢铁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四川维尼纶厂、重庆紫光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集材料研发、生产、加工、零部件制造及应用为一体的大型骨干企业, 这些大型骨干企业的创新能力、装备、规模、技术进步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部分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近年的重庆市工业企业50强中, 涉及材料制造、加工的企业数一直占到三分之一左右, 而且在前10强中, 材料类企业一直占有40%以上。

镁合金、超细玻纤产业创新能力领先全国、影响世界

“十五”至今, 重庆市累计承担20余项镁合金国家重要基础研究 (973计划) 、高技术研究发展 (863计划) 、科技支撑、科技合作等国家科技计划重点项目, 获得国拨经费4400万元, 研究内容涵盖镁合金应用技术开发的型材、板材和铸造三大核心技术领域, 在镁合金材料设计、加工技术及装备等方面突破并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 获得了40多项镁合金专利技术, 催生了10余家镁合金相关企业, 开发生产了125种、580万件汽车摩托车零件, 手持工具、挤压型、管、板材, 军用产品等一批镁合金产品和装备, 形成了镁制品研发、生产与应用、镁装备开发、废镁回收再生利用的产业链。成功组建了国家新材料国际合作基地和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成为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以色列和加拿大等国外主要镁合金研发机构竞相合作的伙伴, 以及我国镁合金研发与产业化的核心基地。

依托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及再创新, 重庆市已突破并掌握了池窑设计、铂金漏板加工和浸润剂及表面处理等玻璃纤维生产关键技术, 具备世界一流研发条件和水平。2007年, 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玻璃纤维23.6万吨, 占全国产量15%, 实现产值19亿元, 税后利润3.9亿元, 经济效益位于国内同行业首位。目前, 重庆市已成为全球第五大、中国第二大玻璃纤维生产基地。通过正在牵头实施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超细电子级玻璃纤维及织物开发”, 重庆市获得国拨经费支持2542万元, 将重点突破玻璃纤维原材料的筛选优化、玻璃布的浸润性等工艺技术难题, 在2009年建成世界第三、国内最大的超细电子级玻纤研发与产业基地。

军民结合促进铝加工产业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重庆市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近年, 通过重庆军转民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采用电解铝液直接铸造高性能大规格铝扁锭、轻轨用铝合金汇流排型材焊接及腐蚀性能的研究等一批市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的实施, 有力促进军民技术交融, 显著提升铝加工产业创新能力。西南铝业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联合重庆大学、重庆汽车研究院等高校和研究院所, 先后承担近100项国家、市级科技项目, 广泛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引进消化吸收, 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等技术革新活动, 完成了新技术开发67项, 新技术推广应用110项, 解决了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 开发出一大批军民急需、填补国内空白的材料新产品。其中204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 (部) 级科技进步奖, 41项产品先后50次获国家、省 (部) 优秀新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称号, 2个产品5次获国家金质奖, 4个产品8次获国家银质奖。72%左右产品达到国际水平。

支撑产业发展的科研体系日趋完善

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持续支撑。随材料产业的发展, 重庆市材料领域的科技支撑体系日趋完善。在渝的重庆大学、重庆工学院等20余所高等院校都分别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系) 。拥有电子工业部第24所、26所、44所, 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兵器工业部第59研究所、重庆化工研究院、重庆有色研究院等20余家材料专业研究院所, 建有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仪表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天然气化工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油品与应用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环境腐蚀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轻金属科学与技术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 建立了一支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实力雄厚的研发队伍, 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材料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的技术支持体系。此外, 重庆市还建立了以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形成了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为主体的产业化基地。这一日趋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在开展新材料及材料制备新技术原始创新研究的同时, 不断向企业辐射新技术并为企业提供咨询、成果推广等技术服务, 有力支撑了重庆市新材料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对外合作交流的力度日益增强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 吸收国内国际先进技术、管理模式, 是增强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 在材料领域重庆市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金属所、美国通用和福特公司、德国大众公司、日本东北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焊接研究所、俄罗斯轻金属研究院等国内外从事材料研发的单位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合作与交流。先后多次举办中英先进材料研讨会、中欧新材料研讨会、新材料与可持续发展院士论坛、首届中国汽车及摩托车用镁国际研讨会、第四届海内外中华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等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会议, 扩大了重庆的对外影响。目前, 作为国家新材料国际合作基地的重庆, 成为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以色列和加拿大等国外主要新材料研发机构竞相合作的伙伴。

篇4:余姚建设新型纤维材料产业基地

该基地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与当地政府部门科学布局与深入探讨后才开工建设。余姚市招商局副局长武彦介绍,纤维新材料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纤行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也是行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余姚力求抓住发展机遇,实现错位发展。

他强调,在基地建设之初就与行业相关部门紧密联系,旨在为我国化纤行业的转型升级做出带头示范作用,力求做到科学统筹规划,避免盲目建设和粗放发展。

余姚地处江浙经济发达地区,同时也是传统的化纤产业发达地区,拥有良好的产业、市场和人才优势。在良好的背景下,武彦进一步向本刊记者阐述了“国家新型纤维材料生产基地”的基本情况。

定位差别化

TAweekly:请您具体谈谈基地的定位。

武彦:余姚国家新型纤维材料生产基地定位于服装、家纺用合成纤维的差别化产品、新型聚酯纤维、再生纤维、产业用纺织品的终端制品以及产业用纺织品专用纤维、生物质技术成纤材料和生物质纤维及原料。可以说,所涉及的项目均为化纤行业当下及未来发展的重点项目,符合行业的发展潮流趋势,市场需求空间巨大。

园区完全建成后,将成为全国范围内重要的新型合成纤维制造基地,以及主要的产业用纺织品集群之一,并成为东部地区生物质纤维产业培育中心,以及纤维新材料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TAweekly:您如何分析我国纤维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形势和竞争压力?

武彦:当前世界化纤产业已形成了具有五个层次的产业价值链,居于最高端的是美国、日本、西欧,中国处于中间。美国、日本和欧洲已经由常规化纤品种生产,转向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并已成为全球高新技术纤维及生物质工程技术的领先者和垄断者。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也正在逐步退出常规化纤生产,专项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并将部分产能向中国大陆或东南亚国家转移。

《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产业区域定位的思路十分清晰,东部地区重在产业整体转型升级。东部沿海地区应充分利用现有优势,以“优化结构、强化创新、增强服务、培育品牌”为原则,推进产业升级。重点引导产业向高端领域转移,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差异化产品,重点发展资金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化纤及其下游产业用纺织品等。同时,严格控制常规产能的扩张,并适当地将生产环节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实现错位发展

TAweekly:浙东竞争激烈,已有若干化纤产业园区和基地,相比之下,余姚的产业竞争优势如何?

武彦:首先,石化产业是宁波的优势产业,依靠镇海、北仑和大榭三大石化产业集聚区,宁波“十二五”期间将打造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并力争形成550万吨PTA和100万吨MDI的生产能力。余姚隶属宁波,具备丰富的化纤原料优势。

另外,宁波的纺织、服装制造水平一直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纺织服装行业是宁波最富有竞争力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此外,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在浙江建立的首家国立研究机构,在碳纤维制备、低成本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件制造、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纤维新材料领域具备很强的研发与工程化实力。2011年,宁波材料所获得了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授予的“国家高性能纤维表征检测(宁波)基地”的称号,是我国推动高性能纤维市场化、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但也应该看到,江浙两省是中国化纤产业最主要的集聚地区,化纤产量占据全国总量的70%。相对萧山、绍兴、桐乡、江阴等地,余姚化纤产业属于后发者,所以,我们基地的建设确立以差异化为整体战略,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产业链环节和主导产业,将园区与潜在竞争对手的差异化体现在“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和可持续发展”上,并以此来形成具备自身特色的竞争优势。

提供有力支持

TAweekly:请您谈谈基地目前的建设情况和特色?

武彦:基地西距杭州约100公里,北濒杭州湾,与上海市隔海相望,交通极其便利。基地规划面积达6230亩,目前配套设施已基本齐全,通讯、运输、水、电、气等都已到位。余姚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为入驻企业提供从立项、审批、规划、建设等一条龙服务,在审批中实行的“一门受理、限时办结”并联审批制度以及全国领先的模拟审批,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限。

基地目前有6家企业签约落户,产品类型主要包括PBT树脂、PPT短纤以及多种产业用纤维,投资额逾50亿元。未来我们希望能引入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国际龙头企业入驻,而对于那些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优势项目,我们还将在土地、立项、审批、资金等方面给予“一企一策”的待遇。

篇5:永丰新材料产业基地

多晶硅、钼钨钛、耐火材料、铝镁板带、电子铜、电子玻璃……这些洛阳的优势产品,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新材料。

信息、材料和能源,被称作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已成为新经济的三大支柱。近日,凭借具有发展新材料的技术条件、工业基础和原材料优势,洛阳市成为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是中部六省唯一入选城市。

对此,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地的申报工作。可以说,洛阳的新材料产业,将面临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

市发改委高技术科负责人近日介绍,根据规划,洛阳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目标为:到2010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产值500亿元,年均增长16.2%;到2015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000亿元,年均增长22%,使洛阳成为国内有名的科技创新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技术辐射中心、中西部最大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为此,洛阳市将重点发展五大新材料产业。

晶体硅半导体材料及太阳能光电产业。扶持洛阳单晶硅、中硅高科技等大型骨干企业扩大多晶硅生产规模;吸引下游产业进人,重点支持尚德太阳能等发展多晶硅抛光片、单晶硅外延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异变绝缘硅等精深加工产品,形成较为完整的从多晶硅、单晶硅到硅片加工、硅光电池的产品链,建设国内最大硅产业基地。

钼钨钛、新型耐火材料、铝镁板带、电子铜基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做大洛栾集团,使钼矿资源向优势企业和龙头企业集中警实现铝矿资源集约化开发;实施钼选矿和白钨回收项目,加快发展钼冶炼和钼钨产品精深加工;依托725所,积极发展钛产业,形成海绵钛、钛及钛合金板带材、钛管件系列产品;建设镁板带、电子铜基材料等项目,发展镁合金产业。“十一五”末,努力建设国内有重要地位的钼钨钛、新型耐火材料和专用合金产业基地。

电子玻璃、等离子玻璃基板等新型显示材料产业。依托洛玻、北玻等,到2010年实现0.55毫米~0.7毫米STN优质超薄浮法玻璃、电子玻璃、等离子玻璃等产品的进口替代;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内外有重要地位的新型显示材料基地。

聚氨酯等新型化工产业。依托黎明化工研究院、725所、洛阳石化工程公司等,发展聚氨酯、过氧化氢、氟化物、船舶及特种工业涂料、阴极保护及电解防污等新型化工材料,做大洛阳黎明化工科工贸总公司、洛阳九恒舰船特种材料公司等骨干企业,到2010年,努力建成同行业排名前3位的新型化工材料基地。

磨料磨具产业。以伊川磨料磨具工业园区为平台,支持中原金刚砂公司等龙头企业做大企业规模;推动磨料深加工发展,提升产品精细化水平、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到2015年建成国内有影响的磨料磨具工业园区。

篇6: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汇报材料

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情况的汇报

(2010年6月17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按照宁经信综合发〖2010〗726号文件精神,现就贺兰(银川德胜)工业园区创建自治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贺兰(银川德胜)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情况 “贺兰(银川德胜)工业园区位于自治区首府银川市与其卫星城贺兰县的中心地带,南接银川市区,东临石中高速公路,北至银川市北环高速公路,西与银川市新区相连,109国道贯通园区南北,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的省级开发区之一。规划用地面积16.3平方公里。2006年,宁夏清真食品工业园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贺兰(银川德胜)工业园区挂牌设立。2008年,贺兰(银川德胜)工业园区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2010年位列自治区优秀工业园区前四名。目前,园区道路、供水、排水、供电、供热、供气、通讯、路灯、建设用地等基础配套设施实现了“七通一平”。工商注册企业400余家,集聚了丹麦嘉仕伯啤酒集团、台湾旺旺集团、上海胜华集团、天津大桥集团等一批实力雄厚的国际、国内 知名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家,培育了“厚生记”、“百瑞源”等30个国家、自治区级的著名品牌和驰名商标,初步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电气制造、家具制造及装饰材料、商贸流通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建园以来,园区经济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已成为贺兰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和宁夏最具投资、创业、发展的工业园区之一。2010年完成工贸总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45%,完成工业产值50亿元、同比增长39%,增加值15.5亿元、同比增长34%;实现税收总额3.2亿元、同比增长50%。2010年,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实现产值20.5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41%;机械电气制造产业实现产值13.5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27%; 家具制造及装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7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14%;商贸流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占园区工贸总收入的61%。清真食品、家具制造、汽车销售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副产品加工、家具制造及装饰材料、商贸流通产业集群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贺兰(银川德胜)工业园区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意义

宁夏作为全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在穆斯林国家享有一定声誉。在宁夏发展清真食品产业有着别的省区不可复制的优势。清真食品已经被区、市、县政府确立为贺兰(银川德胜)工业园区培育发展的主导产业。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是有效指导、整合、提升现有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的必要途径,对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园区产业结构,转变园区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引导清真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发展、集约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贺兰(银川德胜)工业园区清真食品加工产业建设发展情况

园区建设以来,围绕着打造国家级的清真食品加工基地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以明旺乳业、塞尚乳业、东君乳业为代表的乳制品加工企业;以伊顺集团、煌上煌集团为代表的清真肉制品加工企业;以厚生记食品、泰丰科技为代表的休闲保健及饮品加工企业;以格瑞迎春、众一方便面、爱里食品、万利食品为代表的面制品加工企业;以福芝源、三利酱醋、滴滴香为代表的调味品加工企业。近年来,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清真食品加工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吸引资金对原有企业实行改造嫁接,积极帮助企业树品牌、创名牌,清真食品加工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银川地区具备食品加工生产条件、具有一定知名度、其产品占据本区及周边省区一定市场的食品加工企业基本集中在示范基地,由此形成的行业集中度和聚集效应,对于突出发展清真食品产业,解决就业、带动贺兰县乃至全区清真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园区清真食品企业45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3家,3000万元-1亿元企业5家,中外合资企业2 家,出口创汇企业9家,国际知名品牌项目2个,国内知名品牌项目5个,宁夏名牌产品25个,中华老字号企业1家。为了贯彻落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加快推进园区 “两化融合”进程,园区与用友软件公司合作,在园区建设了全区首家企业管理信息化培训中心和OA协同办公系统,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2010年,园区清真食品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3.2亿元,同比增长56%。预计2011年清真食品产业工业产值突破20亿元。

四、“示范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确保质量安全为目标,充分发挥民族特色和资源比较优势,以实施大集团战略和名牌战略为核心,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企业创新、科技进步和质量监管,加快清真食品加工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力争把“示范基地”创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面向中东地区的清真食品生产加工基地、集散地和出口基地。

2、基本原则

发挥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利用宁夏清真特色食品具有的饮食风格特色优势、地理区域优势和市场发展潜力优势,扬长避短,实现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原则。市场的竞争优势是品牌的竞争,通过扩大宣传、规范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等措施,逐步打造基地清真特色食品品牌,扩大市场的影响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及品牌知名度。

多种模式促进发展的原则。鼓励各类资本投向创建示范基地清真特色食品企业,走集群化、产业化之路,做大做强创建示范基地清真特色食品加工产业。

科技创新的原则。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清真特色食品加工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3、发展目标(2011年-2015年)2011年发展目标

----经济指标:示范基地清真食品加工产产业形成规模,产品辐射范围涵盖周边地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0亿元,同比增长67%,实现利税总额2亿元。

----结构指标:示范基地规模以上清真食品加工企业达10家以上,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食品企业(集团)3家,5千万元-1亿元的企业(集团)5家。

----就业指标:聚集50名以上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带动3500人就业。

----创新指标:争创1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

2013年发展目标

----经济指标:形成国内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清真食品加 工生产基地;完成工业总产值30亿元、增长50%,实现利税总额3亿元。

----结构指标:示范基地规模以上清真食品加工企业达15家以上,年产值超10亿元食品企业(集团)1家,超1亿元的食品企业(集团)8家,在5千万元-1亿元的企业(集团)12家。

----就业指标:形成有100名从事清真食品产业研发的技术人才队伍和50余名懂管理、会经营的企业家群体,带动5000人就业。

----创新指标:重点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对重点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使技术装备和产品质量达到国内的同期水平。争创2-3个中国驰名商标,5-6个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

2015年发展目标

----经济指标:会展促销、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等多元化的流通格局形成,销售市场不断拓展。工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同比增长67%,实现利税总额5亿元。

----结构指标:规模以上清真食品加工企业达28家以上,年产值超10亿元的食品企业(集团)2家,年产值超1亿元的食品企业(集团)12家,年产值在5千万-1亿元的企业(集团)15家。----就业指标:清真食品产业研发的技术人才队伍和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带动10000人就业。

----创新指标:重点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争创3-4个中国驰名商标,20个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清真食品产业发展商会总部建立,并在马来西亚、吉尔吉斯、埃及、阿联酋等国家设立分支机构。

五、“示范基地”清真食品加工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一)乳制品加工业

“十二五”末乳制品加工业产品覆盖周围临近省区,远销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年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其中:宁夏明旺乳业公司一期项目产能达标,二期“旺旺”系列产品项目建成投产,年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宁夏塞尚乳业公司奶酪及蛋白粉项目建成投产,年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宁夏东郡乳业公司的“明太郎”系列产品生产规模扩大,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

(二)肉制品加工业

“十二五”末,肉制品加工业产品覆盖国内大中城市,远销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年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其中:宁夏伊顺农工贸清真肉制品公司一期项目产能达标,二期“伊鑫”系列产品项目建成投产,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德州扒鸡集团公司、煌上煌集团公司的家禽肉制品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宁夏伊味食 品公司、佳美渔业清真食品公司等一些肉制品加工中小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

(三)休闲保健及饮品加工业

“十二五”末产品覆盖休闲保健食品加工业规模不断扩张,国内大中城市,远销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年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其中:宁夏厚生记食品公司的“乡村豆”、“螺丝菜”“休闲食品年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宁夏泰丰生物科技公司的“百瑞源”枸杞保健品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康师傅饮品饮料、昊王集团果蔬饮料建成投产,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以上。

(四)、速鲜冷冻食品及调味品加工业

上一篇:二十四节气立春寄语「荟萃」下一篇:“黑马”作文